文化导入教学范文

2024-09-22

文化导入教学范文(精选12篇)

文化导入教学 第1篇

一、导入我国文化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高等教育目标关注人的自我实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公民。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思想、教学观念逐渐被“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思想和观念所取代。因此,大力实行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等教育一切活动的导向。任何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都是讲德才兼备的,爱国情感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广大青年人成为了爱国教育的重点。其中文化素质的培养,不仅表现在让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的精髓上,而且表现在培养其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上。

因此,广大高职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仍不应忘记渗透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我国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进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对造就一代新人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更重要的是,每个英语学习者都该清楚地知道,继承、传播我国文化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可以把英语作为媒介,实现对祖国文化的传播,但我们首先对自己的文化要有透彻的理解,这是做好文化传播者、做好中国人的第一步。

2、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除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术,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以外,也包括在涉外交际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我国现阶段急需的不仅是具有职业技术的学生,而是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他们要到国际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去,面对外国人时都充当着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他们的一言一行和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都会影响或改变外国朋友对我国文化的理解和对我国的看法。因此,在英语课堂导入适量的我国文化内涵,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与我国文化相关信息的恰当的英文表达,在真正应用时能得心应手,能够流利地用英语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这既是实现英语学习的交际功能所需,也是将中国推向世界大舞台的必经之路,从而培养出更多素质全面、学贯中西的国际化人才。

3、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高职院校学生起点低,对英语的学习缺乏自主性,一遇到困难就找理由退缩。他们往往对于涉及到身边的话题感兴趣,一旦经过英语学习掌握了可以使用的词语及表达后,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并随之产生一定的成就感,进而产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我们可以利用母语与母语文化知识来促进外语学习中有共性的东西的理解和学习,或者通过两种语言中某些相似或相异的东西的比较而加速外语和外语文化的学习。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导入我国文化,把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常用词汇介绍给学生,使其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英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用英语交流思想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用英语表达我国文化的能力。

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是在汉语环境下进行的,必然应更多地受我国文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模拟各种场景,让学生们展开对话。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所要表述的内容大部分是在我国文化环境下的所见所闻,有许多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内容需要用英语表述。学生们常常觉得词汇量不够或不知如何表达。课堂追求语境的真实和交际的真实就不能忽视课堂交流的主体——学生的中国文化的背景和特征。

二、导入我国文化的现状与契机

1、现状。

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绝大多数英语教材和阅读材料多是介绍西方世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课文都是围绕西方国家各层面文化的介绍,而对于我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教师对母语及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都缺乏足够的认识,过多地强调母语的负迁移,强调不懂英美等国的某些社会文化会导致与外国人交际时出现失误。教法也是紧紧围绕书本,讲解文章的结构、词汇、句子分析,很少或基本不补充相关主题的我国文化或风俗的内容,更是为了A、B级的过级率而过多地讲解应试技巧。

这样造成了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文化,尤其是在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时,更是力不从心。有多少学生能用英语准确地表达或解释“三个代表”、“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概念和内容?因此,有学者概括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由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导致交际的失败或低效,从而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这就是“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种现象对于英语成绩参差不齐、大部分入学英语成绩较差、词汇量很少的高职学生来说,尤为严重。英语教育淹没了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教育,身处母语环境下的学生过着情人节、圣诞节,西方文化在不经意间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和行为理念。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不利于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契机。

我们应以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加强我国文化导入。北京“人文奥运”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诠释。作为北京奥运三大理念之一,“人文奥运”是我们的特色。在“人文奥运”的理念下,通过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吉祥文化、印章文化、玉文化等文化元素,让世界人民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人们不是因为你跟他一样才接受你,恰恰因为你跟他不一样才接受你。交流绝对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来往,而是文化背景和国家实力的对话。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全人类的一种精神财富,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奥林匹克的教育功能也将日益多元化、终身化,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三、对导入我国文化的几点建议

1、从考试体制、教学大纲与教材入手

中国的各类考试体制都重在检测学生对英语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对本土文化的重视。我们可以从考试体制入手,把对我国文化的要求列入考试大纲,这样学生对此学习会更有动力,会更有目的性地去学习更多与我国文化相关的英语知识。

词汇表是外语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关键依据,但很多中国人特有的词汇表达或者日常对外交往中常用的词汇在英语词表中找不到,或有词但没有相应的释义。另外,目前英语各类教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材涉及的话题和场景以及文化背景大多偏向于西方模式。所以应增加中国特色的词汇,教材选题应该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文章。比如可以增加一些中国古代的成语、俗语、谚语或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刻舟求剑、拔苗助长,等等。也可以适当地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思想以及历史人物介绍的内容添加进来。

2、延伸并拓展课文教学

对我国文化的导入和渗透不能脱离教材和课文,应围绕课文在单元教学的多个环节加以进行。

①从课文文化背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来进行我国文化的导入和渗透。在英语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对课文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适当加以补充和延伸,比如文字、图片、视频等,也可让学生到图书馆、互联网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这是导入和渗透我国文化的最佳方法之一。适时地导入和渗透我国文化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还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②在课文教学中进行词汇、语法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来进行我国文化的导入和渗透。一个英文单词所表达的事物或对象在西方和我国文化中经常具有不同的文化象征含义,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念。例如,英语中retire一词。在美国是退休,表示地位、收入的下降以及能量和活力的减弱,是一个具有负面含义的词,所以人们一般不随便问别人是否退休。在我国,退休则表明一个人到了可以放松和享受生活的年龄。所以教师除了讲解它的意思和用法,还可以介绍它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同时导入我国文化,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相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与美国人在对待退休人员、或者说对待老年人的观念上不同。另外,一些“中式英语”,例如:jiaozi (饺子)、gongfu (功夫)、hutong(胡同)、family planning policy(计划生育)、one country,two systemms(一国两制)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恰当地向学生进行介绍和补充。

教师也应注意从语法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中进行我国文化的导入和渗透。英语讲究语法结构,重“形合”;汉语讲究意境,重“意合”。教师在语法教学中既要多让学生体会英语的形式结构美,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欣赏汉语的意境美。

3、引导学生开展课后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课后的各种活动可以进一步拓展英语学习的空间。China Daily (中国日报)、CRI (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CTV9 (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等是非常有用的媒体,有大量的中国时政新闻、人文地理等节目,老师应鼓励学生经常收听、收看这些播报,既能提高其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水平,又能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同时,学生也可运用Internet网进行讨论、交流和学习。

4、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母语文化素养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也是输出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自身的母语文化意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意识到母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教师应具备独特的文化素养,正确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祖国的文化,提高其鉴别和欣赏外国文化的能力。中青年教师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中占了很大比例,文化底蕴略微薄弱,应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如设中西方文化等课程,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

因此,英语教师应立足国人立场,在汉英语言文化发生冲突或表现相异时,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辨异和对比;要采用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方法,而不是集中的孤立式说教,导入中国文化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决定了文化的导入只能在语言教学的框架中进行。注重我国文化的导入,绝不是英语教学核心的转移,而是英语语言教学的升华。因此,无论是教师在课堂上导入中国文化,还是教材中介绍中国文化,都应该坚持适度原则,否则,英语教学就会变成了文化教学为主、语言教学为辅的本末倒置的情况。两种文化相遇,只有区别,没有优劣。要批判地吸收目的语文化,弘扬母语文化,才能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

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 第2篇

一、日语教学的现状

任何语言都是自己所属民族文化的外部符号,都是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换而言之,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各个民族的语言都打上了本民族精神文化的烙印。日语也是如此,它是日本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积淀,这中间虽然也有很多文明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汉语对日语的文字结构的影响,但是最终这些文明被同化,成为了日本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是以日文中的汉字为例,虽然有些字体和汉字一样,但是发音和内涵却发生了很大改变。学习日语必须立足日语所处的文化背景,否则只是单纯地学习日语的词汇语法等,永远深入不了日本文化的真正精髓之中,获得的终归只是日语的皮毛而已。我国目前在日语教学中就犯了只学其形而忽视内涵的错误,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获得只言片语的理解,但是真正接触日本核心文化后很茫然。如日本人见面很热情,动辄弯腰鞠躬,如果不了解日本习俗的人士看到这种场景会认为日本人都很有礼貌,但实际上这是日本礼仪文化的自然表现而已,就像欧美人士见面握手一样,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中国人如果对此不了解,用传统儒家思想看待这一做法,会觉得他们比我们更加崇尚礼节。因此,日语的学习不只是学习一些词汇语法,要真正精通日语,必须要立足于日语所处的民族文化背景。日语的教学也不只是关注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把文化引入日语教学之中,让日语真正变成日本式的日语,而不是中国式的日语。

二、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日语文化导入日语教学,变中国式日语学习方式为真正的日语式学习方式,在今天的日语教学中非常重要:一是有利于学生真正学会日语,掌握日语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日语人才,为中日友好交往提供语言翻译人才;二是对中国目前的日语教学也起着很大的帮助作用。让广大日语教师采用更适合教学的充满日本文化气息的教学资料进行教学与研究,推动日语教学的不断深入;三是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只有走近日本文化,才能够真正了解它,并把它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取长补短,促进双方文化的发展,进而促进彼此的理解。综上,日语教学做好日语民族背景文化的导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既有利于进行日语教学,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让中华民族与大和民族真正进行文化的交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三、日语教学中做好文化导入的主要措施

(一)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性

中日两国在民族文化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深刻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够为文化导入日语教学提供切实的帮助。下面是笔者列举的中日文化差异的案例:

首先,在庆祝民族节日方面,日本沿袭了很多中国古代的民族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日本的这些民族节日虽然与中国的民族节日名称相同,但是在具体的节日习俗上二者却差距较大。以中秋节为例,我国的节日文化内容是赏月、吃月饼,合家团圆,日本的节日习俗是供奉秋草,以祈求五谷丰登、家人平安,节日的隆重程度远不如我国,节日内容也很简单。其次,在饮食文化上,二者差异也较为明显。中国的饮食文化内容丰富,仅大家熟知的就有四大菜系,且各有特点,日本远没有中国这么多的菜系种类;在食物选择上,日本人更喜欢糯米饭团、生鱼片等清淡食品,中国人的选择与之相比更加丰富;饮食方式也不一样,以吃面条为例,日本人做客时,吃女主人做的面条一定要大声,以显示对主人的尊重,但是中国人一直强调食不言寝不语,这才是君子的做法。总之,中日文化之间有共性,也有很多差异性。了解这种差异性,对于我们做好日语教学很有必要。

(二)课前做好充分的资料整理工作,去伪存真

日语背景文化材料的搜集整理、去伪存真,是做好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环节。提前做好日文资料的整理与搜集工作,可以在教学开展时为我们提供很大帮助,节省大量的资料搜集时间。笔者在日语教学中曾经为学生讲授有关日本明治维新的灵魂人物坂本龙马的事迹,如果采用固有资料中的文字记述,既苍白无力,又没有什么新意。因此,笔者调查了坂本龙马的生平事迹,并制成了相关日语教学专题片《坂本龙马与他的船中八策》,学生通过自己观看视频材料,对坂本龙马的伟大功绩有了深刻的理解,很多学生第一次知道坂本龙马的伟大及其对日本明治维新做出的巨大贡献,至今日本政府在制定国家政策的时候还深受坂本龙马的船中八策精神的影响。

因此,日语教育工作者要花费大力气去搜集整理日本文化中的精髓知识,最好设立专门的管理档案,这样才能为以后日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奠定资料基础。

(三)课堂上立足于文化背景,穿插介绍日本文化

教师在课堂上用日本文化导入日本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日语文化所处文化背景的了解。

高校英语文化导入式教学初探 第3篇

[关键词]高校英语;文化导入式;教学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对外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社会对于精通英语的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该需求还并未被完全满足。社会现状反应出来的问题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虽然精通基础知识,但对于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不足,比如在口语交流、英语书面文章应用(专利说明、产品介绍等文章)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并不能让企业满意。此外,英语专业的学生也表示,高校英语学习的方式与社会中对于英语的应用并不是非常吻合,就算是在校期间专业成绩非常突出的学生,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后还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从而将英语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

一、当下高校英语文化导入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高校英语文化导入式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过于重视知识、教材、过分注重考试结果的问题。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英语语法、词汇、语干等多方面过于重视,但对于英语这门西方语言背后的文化却没有过多的宣扬与重视,导致学生无法理解这门语言背后真正的含义,从而无法深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无法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场景中对其进行应用。大部分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与学习机会是非常少的,语言运用、实践能力不足,造成学生对于英语的应用能力不强。从本质上来说,对于一门语言文化层面的理解应该基于语言技能的基础之上,从而不断学习该门语言的背景文化,将其与学习者的母语相结合,在理解两者差异的基础上将其真正吸收。此外,高校英语文化导入式教学应当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传授文化的过程中尽量传授来自于多途径的文化信息,遵守以事论事的教育原则,避免产生以偏概全的教育效果。最后,当下的教师在进行高效英语教学时缺少将其与实际场景的交际进行密切关联。

二、高校英语文化导入式教学的具体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英美文化知识

高校英语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但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比如,学习内容中会涉及英美国家的一些民俗习惯、风俗文化、宗教、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如果对于英美文化知识不了解,就会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歧义或者不了解。所以,高校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对于教学内容中会涉及到的、或者衍伸出来的文化知识进行具体的讲解,在适当扩展知识之后,有利于学生对于当下学习的文化知识有一个更好地了解,并且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习猜测Greek Gifts这个单词的意思,然后具体讲解这个单词背后的故事:古时候希腊人把一个大木马放在特洛伊城外并撤离了军队,导致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投降了,开心的把木马拖进了城里。所以,Greek Gifts被翻译为糖衣炮弹。通过类似的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英美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语言背后的故事,从而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

2.在教学过程中指引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之处

不同的国家与地区由于发展过程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都有不同的文化烙印与文化习惯。在与西方人交流接触的过程中,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仍然按照中国的交际方式与其交往,很容易产生交流障碍、歧义甚至是产生误会,一旦触犯了他人的文化禁忌,交流就会产生问题甚至直接终止。所以,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工作,有利于学生在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再去深入学习西方国家语言文化。西方文化主张自由、自信、独立、直接,与中方文化中的谦虚、内敛等观念存在较大差异,双方在价值观上面的差异会妨碍高校学生对于西方语言的学习进程。比如,在中方文化中,尊老是传统美德,所以亲属的关系、辈分、称呼等都有严格的区分,但是在西方文化中,不管辈分与关系,习惯直呼姓名,以此来彰显他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再比如,中方文化比较含蓄、内敛,不善于表达感情,但在西方文化中,“我爱你”、“你人真好”是他们日常生活习惯中经常使用的词汇,他们的交流方式比较开放、直接。

3.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科学原则

高校教师在进行高校英语文化导入式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科学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语言水平、知识吸收能力、生理水平、心理状况等。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的情况下,科学控制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兼容学生个性的张扬。所以,高校英语教师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积累更多的知识。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的知识应该与学生当时学习的内容密切结合,让学生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兴趣,从而提升英语学习效果。教师在进行语法、语义、单词等基础知识教学时,应该尽量扩充语言知识相关的学习内容,介绍文化背景,结合文化知识在遵循科学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英语文化教学中,不仅要重视量的教学,还要重视背景深度的教学。

為了尽量提升高校英语学习的方式与社会中对于英语的应用的吻合度,文章首先具体阐述了当下高校英语文化导入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性地说明了高校英语文化导入式教学的具体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英美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指引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之处、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科学原则。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吴克礼.文化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3]安晓灿.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十年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文化导入与高职英语教学 第4篇

一、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1.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指出:“语言有使用的规则,如果没有使用的规则,那么语法规则也就一无用处了。”海姆斯(Hymes)所说的语言使用规则,其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因为“在语法的微观结构层面上形成的障碍属于基础性障碍,而因文化差异形成的障碍则是最高障碍”。

2. 语言脱离不开文化,它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社会文化因素对学习者及其学习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社会文化知识是基础,是陪衬;而交际文化及实际应用能力才是重点,是目的。所以,有了社会文化知识的基础才能保证顺利、有效的交际往来。

3. 语言有其文化差异。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语言的运用也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则,违背他国的文化规则的语言交际会产生诸多不良效果,而不同的文化必然会使其语言的表述也存在差异。比如:在中西方文化里,表示颜色的词语就因文化不同而意义不同。在中国,黄色历来象征着皇权,是不可侵犯的权贵颜色;而在英语中,常用来表示怯懦、胆小,是一个贬义词,所以西方人常用gold来表示黄色而不用yellow。可见,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

因此,教师应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随时随地导入文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获得文化知识,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拓宽视野,而且可以避免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时候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失误,从而达到实用原则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二、加强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任何一堂英语课都会涉及与英美社会文化有关的内容,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到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生自身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对具体的文化导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重视词语文化的教学。

词汇可以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与文化关系最密切。词汇分为一般词汇和文化词汇。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文化词汇与其他一般词汇的界定有以下两点:一是文化词汇本身在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是它与民族文化,包括上面所说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有的是间接反映,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

比如一些关于动物的词汇,我们以“狗”(dog)为例,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西方人对于食狗肉非常反感。“dog”在英语中一般含褒义或中性情况居多,比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这家伙真幸运)。而在汉语中,“狗”一般用于贬义,从汉语中的成语就可以看出,例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血喷头”,等等。

因此,教师在讲授中除了正确讲解基本词义之外,还要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词汇在内涵和外延上同汉语相对的词汇的差异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免学生在理解和使用时出现错误。

2. 注重英语历史和典故。

语言以文化为基础,很多英语词汇来源非常广泛,充分反映了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特点。有的来源于圣经故事,有的来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有的来源于莎士比亚戏剧,等等,这些都与西方的历史政治、文学艺术、宗教文化等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历史典故,就不能正确地理解英语语义,导致交际困难。比如,“Solomon (所罗门) ”,指聪明人;“Judas (犹大) ”,指叛徒;“Shylock (夏洛克) ”,指贪婪、残忍、追求钱财、不择手段的守财奴,这原是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Uncle Tom (汤姆叔叔) ”,指逆来顺受的人,尤其是黑人,这个词有贬义,出自哈里特·斯托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主人公。可见,了解文化背景是很重要的。

3. 介绍英语国家社会概况。

英语国家社会概况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方面。教师可以从相对容易理解的文化教育着手,讲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比如西方国家的各种节日,很多与宗教有关,像复活节、圣诞节。教师应通过对节日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民族特点及文化特征,由浅入深地学习、掌握一些英语国家社会概况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与途径

1. 课堂教学。

大学英语课文选材比较丰富,内容涉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方面。教师不仅要注重词汇和语言点的讲解,还要在讲述课文的同时穿插、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让他们学到文化知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跨文化交际情景,让学生练习相关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2. 专题讲座。

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等课余时间举办有关社会文化、社会习俗的专题讲座。教师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较全面、较系统地讲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应促使学生理解并且掌握英语与母语之间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正确识别并处理这些差异与冲突,减少母语文化对学生英语理解的干扰。

3. 广泛阅读。

教师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平时多读一些适合自己水平的英语资料,比如英语报刊、杂志、短篇故事或小说等,同时要求他们记下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不断积累一些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知识。实际上,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包含了大量文化方面的内容,很值得学习和积累。这样广泛大量的阅读,能够加强学生对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甚至于帮助他们理解另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信仰。

4. 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生动、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介绍文化知识。教师还可以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认识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不同的语言特征。学生也可以多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片,直接了解西方文化,学到一些地道的英语。

5. 充分利用外籍教师。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和外教接触、交流。学生可以在和外教的日常交往中,学到许多生动的、课堂上学不到的文化知识,而这些是在英语交际中很重要的方面,也是通过其它方式获取文化知识所无法替代的。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密切相关。加强文化导入并不意味着不重视语音、语法和词汇的语言基本教学,它只是对英语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文化导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这一点尤为重要。对于以实用为目的的高职英语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摘要: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 而英语文化知识对高职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加强文化意识, 注重文化导入, 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高职英语教学,语言,文化导入

参考文献

[1]林汝昌.外语教学多学科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

[2]钱敏汝.跨文化经济交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4) .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4]张野.英语成语典故[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6.

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第5篇

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中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将会严重影响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因此,英语教学过程应该是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同时输入的`过程.而且,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应该整合起来,通过不同途径对学生进行文化输入,以培养能满足社会需要的英语人才.

作 者:张莎莎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学院外语系,陕西,西安,710032刊 名:教育与职业 PKU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VOCATION年,卷(期):“”(26)分类号:H3关键词:语言 交际能力 文化教学 文化导入

文化的导入与大学英语教学 第6篇

[关键词]文化 语言 交际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在语言学习中,没有谁能否认文化对语言的深刻影响。语言的运用是在民族文化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的,语言之所以互不相同,除了因为它们具有互不相同的形式之外,更重要的是语言所反映的生活经验,会因民族或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所以,语言材料必然会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具有民族文化的含义,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就其本质而言,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文化,理解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人往往用本民族的观点来分析、解释其他民族的生活经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干扰现象(culture interference)。文化干扰问题一直是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面临的难题之一。对于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匮乏,势必会成为外语学习中不可逾越的障碍。所以,在英语学习中要对语言有正确理解,就必须要了解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

大学英语教师有责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导入,使学生认识和了解英语语言的相关文化知识,帮助他们排除交际中的文化干扰,并学会在各种不同场合恰到好处地使用具体言语的能力和技巧。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在文化导入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语言与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语言的使用脱离不了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环境。正因为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如此紧密,大学英语老师除了要具备过硬的英语语言专业的知识外,还应该对与英语语言的相关知识有所涉猎,具备丰富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以帮助学生排除文化的干扰。此外,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总是日新月异的,大学英语老师还要注意使自己的文化知识“与时俱进”,也就是说,除了已经具有的、自己比较熟悉的相关的文化知识信息外,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丰富、更新自己的文化信息储备。要能解释近年来在英美国家出现的新的文化现象,比如:subprime mortgage crisis(次贷危机),sit-in(静坐示威),Blairism(布莱尔政策),Bushism(布什政策),Open university(电视大学),talk-show(谈话节目),test-tube baby(试管婴儿)等。

(二)在文化导入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文化导入。首先,在课堂上涉及到文化背景知识时,不要一笔带过,而应尽量加以介绍,甚至引申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如果条件允许,师生还可以就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讨论,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文化知识点,以利于学生的记忆与知识积累;其次,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枯燥的文化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教师要能够利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自己的文化导入,使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再次,一张图片,一段声像资料,一部电影,甚至是一首英文歌,都承载着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都可以成为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语言文化导入的好帮手。这些不仅能丰富教学材料,还能为学生提供海量的鲜活的语言文化资源。通过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使大学英语文化导入课堂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

(三)在文化导入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交融也愈加凸显。在英语语言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大学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一方面,要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异国文化评价过高,贬低中国文化而成为“香蕉人”。另一方面,还要防止民族中心主义,贬低或排斥他国文化。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唯我独尊或是盲目崇拜的倾向都是不可取的。对于优秀的西方文化要敢于敞开胸怀,大胆接纳,在交流中学习借鉴,在碰撞中扬弃升华,在交融中丰富发展,以虚心的态度学习;对于西方极端负面的腐朽文化,要坚决摒弃抵制。

同时,教师还有责任教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的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学生知道莎士比亚(Shakespeare),却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的孔子(Confucius),知道美国的国会(congress),却不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的英文是什么。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语言是文化交流的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只是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使用英语,还为了跨文化交际,为了互通有无,交换信息,了解双方文化。中国也有很多的优秀文化,我们要借助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既是文化的载体和表达方式,又是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重要手段。正如赵贤州说的那样,“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人类享有某种共通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目的语语言及文化方面的知识都应该成为语言习得的一部分。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理解语言的意思。大学老师如果想帮助学生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准确地表达思想,除了教授他们一定的语言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重视这门语言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门语言,才能有力地克服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干扰,从而正确有效地参与到语言交流与交际中去。

参考文献:

[1]陈穗湘.浅析不同语言之间的语义差异[J].现代外语,1988,(2).

文化导入与高校英语教学 第7篇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主要包括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性格特征、价值观念、历史文化、政治事件、文化内涵、思维逻辑等。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文化知识, 二是文化交际。此外, 词语的文化背景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了解教学中的任何一项内容, 都会导致学生对语言产生误解, 进而导致学生语用失误。1) 知识文化。2) 交际文化。3) 词语的文化背景。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

1、趣味性与循序渐进原则

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 其思维往往比较活跃, 而且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依据趣味性原则, 抓住学生对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型和新鲜感进行自然的导入, 可以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语言教学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地进行,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也应如此。

2、相关性与系统性原则

高校英语教学重视文化知识的导入, 并非是要掌握英语中所包含的所有文化知识, 而是应本着相关性原则, 在教学中导入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相关的社会文化内容, 也就是教学中的语言知识讲解到那里, 文化内容就介绍到那里。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相关性原则, 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提高学习效率。

文化本身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 零碎的、浅尝辄止地学习将无法是学生真正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和深层结构。但是,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又必须在语言教学的框架内开展, 所以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重点, 尽量使学生对英语文化有一个全面、深入、系统性的了解, 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辅助与宽容原则

虽然高校英语教学应重视英语文化的导入, 但这并不表明在教学中只重视文化而不重视语言。实际上, 文化教学仅仅是语言教学的辅助, 它起到加强、促进和提高语言教学的的作用, 是传统语言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而不是用来替代和削弱语言教学。所以,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要摆正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位置, 要遵循以文化教学为辅、语言教学为辅的原则。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还要遵循宽容原则。所谓宽容原则就是要摒弃文化歧视, 推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要树立文化只有差异, 而没有好坏之分的交际意识。

三、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1、介绍导入

所谓介绍导入, 就是在讲解课文之前, 先向学生对文章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写作特点以及主要作品进行简要的介绍, 这一做法看似无足轻重, 但对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中心和大致脉络有着极大的帮助。并且, 教材中文章的作者大多来自英美国家, 所以对文章作者进行介绍, 可以使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的各个方面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对比导入

在政治信念、社会准则、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 中西方民族有着巨大的差异。对比导入就是指对本土文化和英语文化进行比较、对照, 寻找两者之间的相同点, 同时更重要的是发现其中的不同点。对比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借助不同的资料, 让学生对其中的英汉文化进行比较, 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鼓励学生思考和归纳本土文化和英语文化的特征, 从而促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和掌握。

3、直接导入

所谓直接导入, 就是针对英语文化的某一现象进行直接地阐述和说明。例如, 在讲解单词Christmas时, 教师可很据其文化内涵, 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圣诞节的来源、时间、庆祝方式以及其在西方人眼中的重要性等。并且可以结合文字、图片、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教学手段, 让学生切身感受西方圣诞节的气氛, 体验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情, 促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4、其他导入

除采用上述导入方法外, 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大量的西方经典文学作品。这样可以使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化背景、社会文化关系、社会习俗等材料, 还可以促使学生了解不用语境中英语的语言风格, 提高文化素养。

此外, 教学中还可以组织英语晚会、英语角、英语文艺表演等活动, 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 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总结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 (Sapir) 曾说:“语言有一个环境, 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 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有助于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 (转引自刘百宁, 2007) 高校学生的特殊性使得大学英语学习必须与社会文化相连, 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是一个系统性和实践性的过程。所以,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必须进行文化导入。而且成功的英语教学必须重视文化教学。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 也要有目的、有意思地开展文化教学, 对学生进行文化导入, 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也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社会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需要。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结晶, 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不能离开文化文独立存在;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需要语言来传播、保存和继承。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的统一整体。本文就针对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原则及方法进行详细分析, 以对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提供些许指导。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文化导入,内容,原则,方法

参考文献

[1]樊明科.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研究[J].林区教学, 2008 (8)

[2]桂永才.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与高校英语教学[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文化导入与大学英语教学 第8篇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1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是人类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 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不是孤立的, 而是和多方面联系的。虽然它不是单纯的物质现象, 却可以为人类提供服务, 人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它;虽然它不是纯粹的精神现象, 却可以很好地体现精神。著名美国翻译家奈达 (Nida) 说过, “Language is part of the culture, the meaning of any text,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nti-Picture a corresponding culture, words meaning ultimately only to find its corresponding culture.”, 也就是说,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 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语言则是属于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传承的载体, 要学好一门外语, 就必须了解其文化和习俗。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入境而问禁, 入国而随俗, 入门而问讳”, 这样才能形成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我们国家里, 人们常用“吃饭了吗?”“你去哪里?”等作为招呼用语, 如果套用于英美人之间, 他们会认为你打探隐私, 来意不善, 会产生误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并将其巧妙地渗透于教学之中, 使得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异国文化, 语言好文化两者相互促进, 记忆更加深刻。

1.3 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影响作用。从语言发展的情况来看, 由于时代潮流的涌进、社会制度的变革、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大量新造词和外来词也随之涌现, 反映着新出现的事物和新的概念, 使词汇得到不断的充实。近几年, 随着喜剧之王周星驰的巨作《大话西游》的迅速走红, 他的举重台词也风靡了神州大地, 如晕、倒、切、靠, 是他的口头禅, 如今在校园相当风行。另外, 唐僧在《大话西游》已经不是传说中的唐朝高僧了, 而是一个婆婆妈妈的人。因此唐僧变成的形容词, 如“你好唐僧啊”。也正是由于影视文化的发展, 才使得诸如此类的词得到发展。

2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意义

鉴于文化与语言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且教育部于2007年7月明确将跨文化交际视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因此,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机地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增强兴趣, 拓展视野

在大学里, 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必修学科, 一直困扰着许多的大学生们, 很多大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原因可能很多, 如中学英语基础差, 底子薄;学习方法有问题;学习态度不端正, 特别是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他们认为英语不是专业课, 不重要等。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缺乏兴趣。许多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 对中学以来一直以来的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学生的英语的印象就是背单词, 背词组, 背句型等, 不知道学习英语其实也在学习英语国家有趣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例如, “My God!”是用来表示感叹, 吃凉, 难以相信等含义, 要求学生掌握这一口语化用语, 与其让其背诵“My God!”, “My Lord!”“Heaven Forbidden!”等表示这类含义的词语, 不如将西方关于“God, Lord, Heaven, Ghost”等文化根源传授与学生, 如圣经《创世纪》里的上帝创造天地人类的故事, 让他们了解西方人为什么用这类来表示感叹, 吃凉, 难以相信的含义。其实就和中国人说的“我的天”是一样的, 中国人说的“天, 神仙”也就是西方人说的“上帝, 上主”, 人们用高于自己的超自然力量来表达感叹, 吃凉, 难以相信等超越理性的感觉的含义。这样, 可以使学生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学习单词词组, 即文化促进语言学习。如果我们的外语教学能将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使他们意识到英语学习是一次既有用又有趣的探索旅程, 满足他们探索新事物的欲望和好奇心, 那我们的大学英语你教学水平将会更上一层楼。因此, 文化导入意义重大。

2.2 培养跨文化交际知识, 提高文化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 即语用。那么在实际场合下正确使用语言才是英语教学要达到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国与世界的不断融入, 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在各个方面与英语国家的人打交道, 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每个国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单凭语言知识的习得是不足以在交际中顺利完成任务的。如, 一位中国学生一个请美国留学生朋友和咖啡, 中国学生问“Do you need some sugar?”, 美国留学生朋友回答说“Not really”, 中国学生思索了半天, 最后给美国朋友加了少许糖, 因为他认为“Not really”是不是很西化也不是很讨厌的意思。可看着美国朋友痛苦的喝完咖啡后, 该中国学生回去查阅词典, 发现“Not really”在此场合应为“Not at all”。这位中国学生很显然只是认识“Not”和“really”单个的意思, 没有理解美国人口语中用“Not really”并不是这两个单词叠加的含义。再如, 中英文人名方面, 学生也经常闹出笑话。英语姓名一般结构为:教名+自取名+姓, 如George Walker Bush.而中文姓名一般顺序为:姓+名, 如李小明。关系好的朋友之间会直接叫名, 即小明;正式场合称李先生。收中文习惯影响, 许多学生和外国人打招呼时犯错误, 如George Walker Bush, 被叫成Bush或者George先生, 令人对方迷惑不解, 啼笑皆非。而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要达到语用这一要求, 仅仅认识单词, 词组, 句子构成, 短文写作是远远不够的, 要顺利得体地进行交际, 必须懂得语言的文化背景, 运用习惯, 历史内涵等。因此及时的文化导入具有重要意义。

3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文化导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要且必要的内容,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 可以从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两方面进行。

3.1 课堂阅读中的文化内涵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互不见面的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文化差异对信息的传递的影响力最强, 不同的价值观, 不同的风俗习惯等文化差异都会导致语言信息理解上的差异。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不乏见到这样的例子:比如, 在《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元中, 作者曾引用英国著名诗人约翰·米尔顿的诗句“They also serve who only stand and wait”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对此, 学生往往满足于字面的理解, 而对米尔顿所体现的英国十七世纪的文化, 对作者引用该诗句的意图不求甚解, 那么, 要理解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诙谐语气和幽默效果就无从谈起了。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会直接影响到对文章的理解。

3.2 课外阅读补充中的文化内涵

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 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而课堂外的文化教育是课堂内文化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课后, 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和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建立在语言艺术之上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故事等, 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面镜子, 同样能生动具体地反映西方文化。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 才能全面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文化结构, 刺激学生的想像力,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结论

语言和文化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两者是和谐统一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习者特点与认知能力, 有意识渗透跨文化教育,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点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教会学生得体地运用语言, 进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张占一.试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 (3) .

英语词汇教学与文化导入简说 第9篇

语言、词汇与文化

从语言的功能来看, 语言是一个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 从语言的特征来看, 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而文化的定义则宽泛得多。从广义来讲,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讲, 文化是“由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 (R.Lado) 在其《语言教学:科学方法》中谈到:“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准则, 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对文化起着传承作用, 而文化则体现着语言的内容和意义。由此可见, 英语教学在讲授语言的同时, 也要传授相关的文化, 而学习文化也要从词汇入手。因此, 英语词汇教学不能脱离词汇文化而单纯探讨词汇的语言、语法和句法特征, 词汇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 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是语言体系中结构和意义的统一体。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 (Edward Sapir) 曾说:“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看成是该语言群体所关注的所有的思想、兴趣和工作的总汇”。即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反映该语言民族的特征、历史和文化背景。学习一种语言的词汇, 绝非简单地掌握词语的拼读和认知意义或词典意义, 而是要掌握该语言词汇的特定的文化内涵, 只有做到对词汇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 才能更准确地使用语言。

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词是语言、意义和语法三者统一的整体, 是语言构成的最基本材料。它是音、形、义三者的统一, 而词义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承担者, 它在语言的储存与检索以及语言的理解与再生产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往往强调掌握词汇的重要性, 因而在词汇教学中, 仅仅注重词的音、形、义的概念, 而忽视词汇带有的特定文化信息, 即“文化内涵”。这就使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实际交流能力难以形成, 达不到交流沟通的目的。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讲授词汇的表层涵义, 还应注重词汇深层的文化内涵, 将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 从根基上向学生输送英美文化, 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最终达到流畅的交流能力的形成。例如, 在学习词汇“politician”时, 应指出它与汉语词汇“政治家”意义不同, “politician”在英语文化中指热衷于政治、玩弄权术、牟取私利的人, 具有贬义;而“政治家”在汉语中是褒义词, 相当于英语中的“statesman”。可见, 词汇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词汇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再如, 汉语中的“农民”与英语中的“peasant”所体现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英语文化中的“peasant”的意义为:“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 有“没有教养、粗鲁的人”的意思, 含有贬义。而汉语中“农民”指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生产者, 不含贬义。只有进一步了解词汇的内涵, 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词汇, 才能避免表达中的错误。因此, 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让学生通过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运用得体的英语进行人际交流。

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其内容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因此, 教师应掌握文化导入的策略和技巧。如何把语言与文化融合起来进行教学, 对任何一个外语教师来说, 都是一个挑战。词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但所有的方法都必须遵循文化教学原则, 只有在讲授概念的同时导入文化, 使文化教学与词汇教学同步和互补, 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具体方法有:

直接解释法对词汇中包含的文化背景内容直接加以注释并进行讲解。这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二者结合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如讲解“cowboy”一词时, 词义指传奇式的浪漫型的美国西部骑士, 介绍“cowboy“产生的历史背景, 典型特征及对美国人性格特征的形成有何影响;“American Dream” (美国梦) , 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 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Halfway-house” (中途的房子) , 指康复医院, 介于正式医院治疗与完全康复之间的治疗机构;adult books指“成年人用的书”, 但从文化内涵上讲, 它实际上是“色情书刊”的代名词。这样讲解词汇, 可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与记忆, 从而使学生消除词汇枯燥难记的心理障碍。

比较归纳法是指通过比较概念意义相同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来获取一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敏感性的方法。如, 在英语国家里, “individualism”是褒义词, 拿破仑有句话:“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反映了西方人对“individualism”的理解和赞扬。《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把“individualism”解释为:“the belieft that the rights and freedom of individual peopl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ights in a society” (个人主义指视个人权利和自由至上的信仰) 。在西方“individualism”不仅被用于褒义, 甚至被提高到主流文化的重要地位。而在崇尚“舍己为人”的中国主流文化中, 这个词却是最受唾弃的观念之一。在汉语中, “individualism”是贬义, 定义为“一切从个人出发, 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 只顾自己, 不顾别人的思想”或含有“有野心”一类的意义。再如“ambitious”, 在英语中是褒义词, “He is ambitious and hardworking” (他壮志满怀, 勤奋努力) ;而中国学生往往把“ambitious”同“greedy, ruthless”一起使用来表达“贪婪的、残忍的、有野心的”等含义。还有“landlord”一词, 在英文中不含任何贬义色彩, 与中国文化中所指的“地主”有着本质的区别。通过举例对比, 可使学生了解词汇因文化不同而导致内涵差异的现象, 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化, 更清楚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 同一事物可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 即指示意义相同的词汇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内涵意义。颜色、动物等类词汇就如此。例如, “blue”, 在西方人们习惯用来表示沮丧、消沉或者下流, 但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却用来表示可靠、严肃, 黄色则表示下流、不健康内容。在英语国家中, “yellow”没有贬义, 只是指特定的事物, 例如, “yellow pages”黄页, 即用黄色的纸印刷的电话簿。“red”用来表示愤怒、气愤、好胜心强等意义, 如“A mere mention of his shortcomings is a red rag to him” (稍提及他的缺点, 他就会大怒) 。而在中国文化中, “红色”却用来象征革命, 象征吉祥、喜庆等意义。在英语国家中, “green”常表示嫉妒或缺乏经验, 如“green-eyed” (嫉妒) , “green hand” (新手) , 而在汉语文化中“绿色”代表生机, 它是草和树的天然色, 它给人一种朝气和希望。再如“dog” (狗) 一词, 在西方国家里, 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并有许多有关狗的褒义谚语, 如“a lucky dog”指人的运气好;“He worked like a dog”意为称赞他工作很卖力。而在中国, 人们对狗的看法却常与贬义色彩的词语相连, 如“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等。讲授有关这类词汇时, 如果能有意识并恰如其分地进行文化导入, 系统归纳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既可增加教学中的知识密度, 又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直观教学法在当今的网络时代, 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和光盘运用于教学之中, 这种直观教学法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开设视听课, 播放教学录像, 展示跨文化内涵的视频材料, 或直接导入, 或进行对比分析, 或展开讨论等等, 使英语词汇教学活动情景交融, 声情并茂, 寓教于乐;还可以开设调频广播英语节目, 播放录音材料, 或收听VOA、BBC等英语广播节目, 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把英语词汇学习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等各种场合中, 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随时用英语交流, 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英语。

课外延伸法词汇文化的学习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学生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文化导入, 感受文化差异, 最终从思维形态建立起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具体语言实践,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并增强文化意识。具体的语言实践包括:欣赏英美经典影片、音乐;参加英语社团活动, 如“英语角”, 举办中西文化讲座;阅读一定数量的英美文学作品、期刊、杂志。只有通过大量的涉外语言实践, 学生才能通过英语词汇了解英美文化。

著名跨文化研究者胡文仲先生说过:“只学习语言材料, 不了解文化背景, 犹如只抓住外壳而不会领悟其精神。”文化和语言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 没有文化, 语言就无法发展。词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材料, 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因素。词汇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各种文化特征都将在该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它们的印记。因此, 词汇教学不能只为词汇而教词汇, 教师除了讲授词汇的概念意义之外, 还肩负着文化导入的任务, 应使学生通过文化的学习, 能够准确、恰当地运用词汇, 从而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楼青青.简述英语词汇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中国轻工教育, 2005, (2) .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西方文化导入与大学英语教学 第10篇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既密切相关又互有区别。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是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界面, 窥见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文化”一词的含义很广泛, “一般认为它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风格与传统。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充满了文化色彩, 语言中的文化现象除狭义地指社会意识形态外, 还泛指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人类所独有的特征” (邓炎昌、刘润清, 1999:147) 。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必然要体现在其语言的各个层面之上, 即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语用上。以词汇为例, 不同民族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用以表达事物的词汇的多少大不一样。例如, 爱斯基摩人的语言中具有“雪”的含义的词汇有50来个, 而在斐济的语言中就几乎没有“雪”的概念的词。因为“雪”是爱斯基摩人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需要识别不同类型的雪, 而斐济终年无雪。在阿拉伯语中仅表示“骆驼”的单词就有1000多个 (王海银, 2004:79) 。无怪乎著名的语言学家古德·诺夫 (H Goodenough) 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 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引自《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 ) 。李润新教授在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上也曾说:“语言学习, 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 同样, 文化学习, 也不能独立于语言学习之外, 人为地先语后文, 或先文后语, 厚语薄文, 或厚文薄语, 都是违背语言和文化之间内在关系的。”既然语言与文化有着如此密切的过程, 语言的学习包含着文化的融入, 外语教学也应该同时包括语言教学和西方文化的导入。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一) 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不可或缺的条件

“听力是分辨和理解语言的能力, 它是最基本的语言技巧之一”。对于听力的重要性, Wilgla曾指出:“在所有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听懂别人说话的能力, 即使对于母语, 有许多人的听力也仍然很差。”外语教学要同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 听力被列为四项技能之首。然而,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制约, 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听力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句话:“Thepath to November is uphill all the way.”这里“November”指的是即将在十一月举行的美国总统选举。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一背景, 就很难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下面是美国人常讲的两个笑话:

1.A:Where are you from?B:I’ll ask her. (Alaska) A:Why do you ask her?B:Why do you ask her?

2:A:Where are you from?B:How are you. (Hawaii)

这两个笑话中, 在A看来B是答非所问, 但如果A了解美国的地理概况, 知道美国有两个远离大陆的州:阿拉斯加 (Alaska) 和夏威夷 (Hawaii) , 那么就不会闹出把Alaska听成“I’ll ask her.”, 把Hawaii听成“How are you.”的笑话了。因此, 在英语听力课的教学中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使用英语与native speakers进行交流时, 常会产生语用错误 (pragmatic failure) 。语用错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的语言运用错误, 而是不符合语言使用国的文化而产生的错误。Thomas (1983) 说过, 在言语交际中, 说话人没能根据标准的语法编码模式去遣词造句, 他顶多被认为是“说得不好” (Speaking badly) ;但如果没有按照语言的使用原则来处理话语, 他就会被人认为是表现不好 (behaving badly) , 被认为是不真诚的、存心欺骗的或者居心不良的人 (何自然, 1996:176, 206, 215) 。

(二) 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英语文章首先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阅读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语言水平的问题, 对所读材料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也十分重要。阅读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及其他专业知识共鸣的过程。而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为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 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与英语专业学生相比相距甚远, 从而增加了他们在阅读英语文章时的困难。这就更需要教师加强对文化知识的讲解, 以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这里以讲述The Woman Taxi Driver in Cario (《埃及的女出租车司机》) 一文为例 (见高等教育出版社《体验英语》综合教程3 Unit 6) 。课文主要讲述了Nagat, 一位独立坚强的女出租车司机, 充当司机和向导带作者游览埃及的经历。在阅读本文前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文章背景:埃及是一个封建的伊斯兰国家, 男性占有统治地位, 不允许女性在社会上抛头露面, 妇女外出必须披裹着黑袍、蒙黑色面纱, 妇女外出工作更是鲜见。了解了这一文化特点, 学生就更能理解Nagat作为一个勇敢的女性, 为了生存成为街头一名出租车司机, 这要承受多大的社会压力, 从而对本文的主题———歌颂女主人公独立、坚强、乐观、不畏世俗的品格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 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正确翻译和写作

翻译不单单是语言能力问题, 同样也离不开文化。在翻译中即使一些很简单的词语, 如果脱离了语言的文化背景, 也会让学生产生理解错误。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词, 多数学生都会把他们译作“政治家”, 很难看到其中的区别。但在英美国家, 两者的区别是很大的。前者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指以党利、私利为目的的政客或专搞党派政治的人, 相当于汉语中的“政客”。而后者指那些有才干、对国家利益有献身精神、受人尊重的国务活动家或政府高级官员, 即“政治家”。Robert G.Bander提出西方人是直线式的思维方式, 东方人则是曲线思维形式。在写文章时, 即使是同一内容, 他们也会以不同方式去组织。在写地址时中国人习惯于从大到小, 而美国人则恰好相反 (R.G.Bander, 1978) 。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方法

(一) 文化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所涉及的文化现象给予补充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活动来避免“填鸭式”的文化教学, 如讲故事、小组讨论、小型戏剧、几分钟演讲、小组竞赛等。这些活动既能达到教授文化的目的, 又能丰富课堂气氛, 深受学生的欢迎。如我在讲授Jobs and Careers (《工作与职业》) 一文时 (见高等教育出版社《体验英语》综合教程2 Unit 2) , 就组织了同学在班级内进行模拟面试活动。通过亲身参与, 他们对整个面试过程及国外的面试文化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也为他们未来的求职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文化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

然而大学的课堂教学毕竟是有限的。在大学课堂教学之外, 教师可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化方面的书籍, 多听英文的故事、戏剧, 多观看英文原版的录像和电影, 主动地与外籍留学生、教师交谈, 多参加英语角等活动, 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巨大资源, 以增加对异域文化的了解。

(三) 开设专门选修课程

除了大学英语的必修课以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来丰富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如北京理工大学大学在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就为本科生开设了“电影欣赏———美国历史与文化”、“跨文化交际技能”、“美国社会与文化”、“英国概况”等课程。相信通过这些跨文化课程的学习,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会更加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提高文化鉴赏能力。

(四) 外籍专家讲座

为了充分利用校园中的文化资源, 我们还可以邀请外教和外籍专家定期为本科生开设讲座, 通过讲母语的本族人 (native speakers) 来向学生传递最准确的异域文化和地道的表达方式。

除了上述种种方法外, 束定芳、庄智象两位老师合著的《现代外语教学》中也提出了有关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 如:融合法、实践法和比较法。这些也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的指导 (束定芳、庄智象, 1996:130) 。总而言之, 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文化, 并通过文化学习语言, 达到二者的完美结合, 是外语教学的最高境界。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既是文化的传播者, 又是学习者。我们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 平时又广泛涉猎英美文化作品, 注意积累, 采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 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英语水平的专业人才。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西方文化导入是十分必要的,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 并提出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几点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西方文化,文化导入

参考文献

[1]Bander, R.G.American English Retoric.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broad, 1978.

[2]邓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4, (23) .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9:147.

[4]王海银.试论语言、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 (4) .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176, 206, 215.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入方法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词汇教学 文化导入 方法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词汇的文化内涵,准确运用所学词汇,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在导入文化时,应注意导入的内容、原则及方法。

一、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入的内容

英汉两种文化千差万别,但仍有很多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自然对等或基本对等,即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也相同或基本相同。例如,fox与狐狸在概念意义上都指同一种动物,内涵意义也相同,都有“狡猾”的意思。这类词汇较易掌握。因此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入的重点内容是如下三类不对等的词汇。

1.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汇。地理环境、社会制度、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许多看似对等而内涵意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词汇。例如,将“我们是龙的传人。”译为“We are descendants 0fdragon,”是对dragon文化内涵的误解。龙具有独特汉语文化内涵,总是用于表达好的涵义。但在英语文化中dragon是传说中一种长着双翼,四只脚,长尾巴,会喷火的猛兽,是罪恶与恶魔的象征。dragon亦是描写悍妇的词语。可用Chinese dragon holy dragon,以有别于英语中的dragon。

2.概念意义相同,但只在一种语言中有内涵意义的词汇。受民族文化影响,一个普通词汇在一种语言中常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就可能仅是一个语言符号。宗教、神话、习俗、史实、地名、节假日、物种名称是这类词汇的主要来源。例如,据《圣经》记载,“最后的晚餐”中,出卖耶稣的犹大是餐桌上的第13人,因此13象征凶兆。是基督徒所忌讳的数字,街道门牌、宾馆房间大都不设13号,而13在汉语文化中并无内涵意义。同样,中国人所忌讳的4在英语文化中仅是个符号。

3.具有内涵意义,但在另一种语言无法准确译出的词汇。有很多只在一种文化中存在,另一种文化中并不存在的词汇,这叫做词汇缺项,这一现象十分普遍。例如,产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hippie,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无与之相对等的词语,现音译为“嬉皮士”。但却无法确切表达hippie的文化内涵意义,还有可能造成误解。因为虽然hip-pte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满,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头蓄披肩长发,身着奇装异服,沉迷于酗酒吸毒,但并非都是“嬉皮笑脸”的人,其中不少人对社会问题持有严肃的态度。同样,汉语中难找到恰当英语对应词的情况很多,如“两会”、“不折腾”、“给面子”、“打酱油”等。

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入的原则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入须把握如下四项原则。前三项是基本原则:第四项是结合教学实践,本人认为不可忽视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文化导入应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词汇教学文化导入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逐渐领悟到英语词汇文化的魅力。

2.实用性原则。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与学生所学的词汇内容相关,这样文化内涵的导人才可以与词汇教学的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适度性原则。文化导入只是传统词汇教学的延伸,不应喧宾夺主。过多的导入不但无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成为新的负担和阻力,使学生更易失去对词汇学习的信心和耐心。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度地导入文化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讲解。

4.趣味性原则。导入文化是为了丰富原本枯燥乏味的词汇教学,使学生兴趣十足地学习词汇。大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期,敏感性强,要把握好学生心理,关注他们的兴趣,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并合理利用多媒体,全方位、多感官地进行文化的导入。

三、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入的方法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八方法繁多,以下探讨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教学实践中本人常用的五种方法。

1.直接导入法。这是在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最常用的方法,指的是将教学材料中容易引起理解困难甚至是误解的词汇由教师直接讲解,尤其是要讲清楚词汇的文化内涵。例如,学习straw“稻草”(第三册Unit 5)时,要直接导入其文化内涵,指出"the last straw”不同于汉语文化中的“最后的稻草”。“the last straw”比喻一个人已经承受了许多沉重负担,最终被一点小的打击所压垮,其来自习语“It’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back,”o

2.展示导八法。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文化内涵词汇,如用直接导入法,三言两语之内难以讲解清楚,这时就可采用展示导入法。展示导入法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或实物来进行文化的导入。以第三册Unit4“Five Famous Symbols 0f American Culture”一文为例。讲解第一部分TheStatue of Liberty时,本人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了相关游览视频片段;在学习第二部分Barbie Doll时,展示了芭比娃娃各种造型的图片。

3.联想导入法。建立起词汇问的联系,可以有效地记忆词汇,对于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联想导入法亦行之有效。例如,以congress“国会”(第三册Unit 7)为中心,联想导入Capitol、Capitol Hill、senate、representative、sen—ator和congressman,随后简单讲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美国政体有了初步了解。但切记不能过分联想,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4.比较导入法。这是文化导人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比较能让学生发现英汉词汇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增强学习动机,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比较导入法适用于前述的“龙”与“dragon”(第三册Unit4),亦适用于表达相同意思,却用不同词语的比喻,如“brave like a Ii_on”应译为“猛如虎”。

5.词根导入法。英语单词的词根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将词根与常见词缀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突破词汇记忆难关。例如,contract(第三册Unit 4)怎么会同时具有“合同;签合同”与“收缩”之意呢?原来词根tract=draw,con一=together,故contract=往一起拉,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同根词attract、distract、subtract等也可轻松理解掌握,到达举一反三的效果。

文化导入是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够增加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导入文化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机动灵活地选用适合的方法,有时多种方法的组合运用,往往会使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修订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刘毅,英语词根字典,外文出版社,1999.

英语词汇教学应注重文化信息导入 第12篇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定义

1871年,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ylor) 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给“文化”下了定义:所谓“文化”乃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此定义把文化视为知识、习俗、能力、习惯等的综合体, 而不是零碎、分散的习俗惯例。社会语言学家Goodenough认为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 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 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概括地说, 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所为、所觉的总和。

文化的定义往往因学者的专业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但从各国学者对文化的解释可把文化归纳为以下特征: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努力创造出来的, 是社会的遗产;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 也包括实物和器具;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 人们可以根据不同价值观区分不同的文化;文化不是生而知之, 而是后天习得的。

2.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劳动创造的结晶, 具有民族和社会属性。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是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 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 承担着交流、传播、延续和发展文化的任务。而语言, 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 是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的, 它总是生长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 各种文化因素都必然体现在语言文字之中。在语言活动过程中, 处处都有文化的烙印, 时时可见文化的踪迹。正因为语言和文化有着这样一种特别紧密的关系, 人们通常把语言喻之为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3.词汇与文化

文化对语言的深远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给词汇涂上了一层社会文化意义。就语言的诸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紧密。胡文仲曾说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 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各民族中的文化特性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 如果不了解词汇的特定的文化内涵, 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理解和使用词汇, 也就更谈不上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很多学生因为缺乏对所学语言文化的了解, 或是受本民族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的影响, 不能正确地理解所学的词汇, 导致交际中发生词汇错用、文化误解或文化冲突。因此, 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 不了解一定的英美文化, 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 越深入具体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及生活方式等知识, 就越能正确和恰当地使用这一语言。

二、词汇文化教学的内容

1.文化词汇与一般词汇

许多学者将词汇分为文化词汇 (culturally-loaded words) 和一般词汇。文化词汇指具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蕴涵着某一文化所固有的或特定的传统和思想特征, 因此具有浓重的文化性。而一般词汇则不具备这些特点, 只有表层的概念含义。贾玉新将词汇意义划分为“指示意义”与“文化意义”或“联想意义”。他认为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的联想意义。“不了解这种联想意义的差别, 就不能完全接受一个词所承载的全部语言信息量。尤其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中, 对于词汇联想意义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更恰当地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 从而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

2.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 Geoffrey Leech在《语义学》一书中把词义分为七个层面, 即概念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 、内涵意义 (connotative meaning) 、风格意义 (stylistic meaning) 、情感意义 (affective meaning) 、反映意义 (reflected meaning) 、搭配意义 (collocative meaning) 及主题意义 (thematic meaning) 。概念意义是言语交际中表达得最基本的意义。没有概念意义无法进行言语交际。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 它可以因人而异, 因年龄而异, 也可以因不同的社会、国家或时代而异。上文所提到的“文化词汇”也可以作这样的分析, 即这类词汇除了具有概念意义之外还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因此,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作为一个符号的词汇所指代的具体意义, 即概念意义或指示意义, 还要使之了解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联想意义或内涵意义。

3.文化词汇的教学内容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一般词汇只需要讲授其表层的概念意义即可;对于文化词汇, 文化信息的导入是必要的。由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 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发展曲线, 对许多生活经验具有同样的感受, 这就促成了不同语言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相融和共通, 故而一些词汇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化内涵, 对于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 学生容易把握, 不是文化导入的重点。但英汉两个民族在自然生存环境、历史背景、民情风俗、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远远超出其共性, 因此多数的文化词汇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被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 同一概念的词汇可能会有不同的内涵意义, 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差异将是我们的教学重点。

(1) 概念意义相同, 内涵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

在中英两种不同的文化中, 有一些词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两个民族相同的联想, 而在另一些方面却会引起不同的联想。相同的文化内涵部分可能反映出两种文化在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理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引起不同联想的方面则体现出两种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例如, 表示颜色的“red”无论在欧美国家还是在中国都可以是“幸福、喜庆、吉祥、欢乐、热烈”的象征, 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的“red-letter days”意思是“充满喜庆的节假日、纪念日”;“red carpet”比喻隆重的接待或欢迎。但英语里“red”还表示愤怒、危险、警告、紧急等意思, 如斗牛士用来激怒牛的红布 (redrag) 被喻为“令人恼怒的事物”;“see red”意思是“大发脾气”;“redalert”表示“紧急警报”。而在中国, 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 如“redarmy” (红军) 、“redpower” (红色政权) 等。

再如“rose”和“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都象征炽烈、纯真的爱情。但在西方, 特别是在基督信徒的心目中, “红玫瑰”还是尽善尽美的典范, 用以喻指圣母玛丽亚;而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常用“带刺的玫瑰”来比喻那些容貌美丽但却不容易接近的姑娘。在教学中, 这些文化内涵的不同之处常常被教师忽略了。

(2) 概念意义相同, 内涵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汇

在中英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 同一事物可能会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 这就使一些词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如英语中的“individualism”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格外值得推崇的精神, 它包含独立、奋斗、创新的意向, 意味着对自由、对差异的追求, 它不仅包括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满足, 还包括对个性自由以及自我实现的追求, 可以说其中蕴涵着“个性的价值地位超过一切”的美国文化核心。而在汉语中, “个人主义”这个词却具有贬义色彩, 它通常指自私自利, 以自我为中心, 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他人利益的行为。

英语中的“bat”与汉语中的“蝙蝠”内涵意义也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因为“蝠”与“福”同音, 所以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 而红蝙蝠更是大吉大利的先兆。但在西方的传说中, 蝙蝠是一种丑陋、邪恶的动物, 人们总是把它和罪恶或黑暗势力相联系。因此, 在“as blind as a bat”“be crazy as a bat”“have bats in the belfry”等成语中, “bat”都具有明显的贬义。

(3) 概念意义相同, 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内涵意义, 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的词汇

由于受民族文化各因素的影响, 有些词在一种语言中常常含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意义, 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就可能仅是一个语言符号, 没有任何内涵意义。这类词很容易导致理解上的障碍, 在交际中造成误解。例如中国的“竹子”历来是文人墨客歌颂描绘的对象, “竹”与“梅、兰、菊”被称为“四君子”。在中国文化中, “竹”喻义“高风亮节”, 常用来比喻具有坚定、正直品质的人。此外, 由于竹子生命力顽强, 往往在春天经过雨水滋润会长出许多新芽, 因此我们用成语“雨后春笋”来形容新生事物的大量涌现。而与之概念意义相同的英语词“bamboo”在西方文化中几乎没什么内涵意义, 多数时候它只是一个植物的名称而已。

英语中也有一些含有丰富内涵意义而汉语中却没有的词。如“daffodil”在汉语里仅是一种花——黄水仙。但是在英语中是“春天、欢乐”的象征。莎士比亚在《冬之歌》中写道:“When daffodils begin to peer/with heigh, the doxy over the dale! /Why, then comes in the sweet o’the year…”, 诗人用“daffodil”来描写春天以及春天所带来的欢愉心情。再如“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笨拙, 大而无用的东西”, 在汉语中是不曾有的。由此联想到, 我国曾经有一款被命名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出口到国外, 其销路不畅, 个中原因应该显而易见了。

(4) 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 即文化中的词汇缺项

由于 、地理、语言、文化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差异, 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一种语言中所具有的某些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并不存在, 这就是所谓的词汇缺项。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 词汇缺项现象十分普遍。例如, 汉语的“三从四德”“阴阳八卦”等词在英语中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还有一些中国特有的食品如“粽子”“糍粑”“油条”等也很难用一个英语词来翻译;再如, 汉语中表亲关系泾渭分明, 因此有“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等称谓, 而 却既不区分年龄又不区分性别, 一律称为“cousin”。诸如“高见、大作、愚见、拙作、鄙人”等汉语文化中的敬辞和谦语在英语中就更没有等同的表达方式。

同样, 英语中有些词汇对于中国文化来说也是相当陌生的, 在汉语中也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比如, “hippie”虽然被翻译成中文的“嬉皮士”, 但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人仅凭这三个字是无法确切知道这到底是一类什么样的人, 要反映其真正意义只能加以解释说明。再如“motel”“punk”等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只根据其汉语翻译的字面意义, 是很难把握的。教师只有通过解释才能确保学生的正确理解。

(5) 概念意义不同, 内涵意义相似或相同

中英两种语言中有一些词概念意义不同但其内涵意义相近。如汉语中的“牛”与英语中的“horse”内涵意义很相似。汉语中“牛”的形象通常是体格强壮、埋头苦干、无私奉献, 因此中文有“力大如牛”“健壮如牛”“老黄牛精神”等赞美牛的词汇, 鲁迅先生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而英语中则用“horse”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如“to work like a horse”和“as strong as a horse”。又如, 英语文化中“lion”的许多用法都与汉语中的“虎”对应, 如英语中“as bold as a lion”和“to beard the lion”可以分别对应汉语的“勇猛如虎”和“虎口拔牙”。

三、结语

文化是一个包含了物质、观念、制度、个体、习俗、心理等丰富内涵的综合体, 它构成了整个民族、社会赖以生存的庞大的文化生态环境。一个民族特有的物质环境、社会结构、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可以通过词汇的文化意蕴表现出来, 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词汇的内涵意义就会在阅读、翻译、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或障碍。词汇所负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往往在词典里是查不到的, 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输入。教师自身要有很强的文化意识、文化敏感性和较高的英汉文化修养, 并能将其融入日常的词汇教学中。在词汇教学中, 应在传授语音、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 重视词汇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分析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中 中的差异, 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乃至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初级阶段, 可以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作粗略的介绍, 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 最好能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培养学生对的文化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提高词汇教学效果, 最终达到词汇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上一篇:断面质量下一篇:安全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