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素及对策

2024-09-06

影响因素及对策(精选12篇)

影响因素及对策 第1篇

一、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集约化发展还不成熟。

所谓的集约化发展是指通过政府以及民间组织与大型旅行社及民间旅行团体的联系, 以大型旅游团队的形式吸引旅游者的一种集约化发展模式。

(二) 旅游资源规划不完善。

乡村旅游过于松散, 并且在乡村旅游范围内缺少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旅游景点的存在。这对于整体的旅游区域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增加了难度。

(三) 旅游区位竞争力小。

旅游区位竞争力小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 其主要原因是由政府的重视程度, 硬件的建设, 软件的建设, 游客的体验以及周边的人文、经济环境而共同作用形成的。

(四) 经济利益分配不均匀。

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主要也在发展当地的经济, 上至政府, 下至老百姓, 都想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进行盈利, 在分红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矛盾。如果能给他们进行合理公正的分配, 并维护好他们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这对于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五) 基础建设薄弱。

目前影响乡村旅游正常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旅游基础设施不先进。许多旅游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 比如, 卫生间、停车位、休息室等公共设施过于简陋、设备不齐全;临时餐厅以及宾馆等地条件较差, 卫生状况也很差, 这些不健全的设施都给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六) 对原始文化的冲击。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使得许多街道的整齐老居民房已经不存在了。大批农民看见这个挣钱机会, 不再专注于种地而开起了各种商店。也有一些外来人员看到这里的前景, 花高价租用农民的房子开起了各种店铺。由于当地农民因为没有充足的经验对房屋进行维修, 都愿意把房屋租出去, 对房屋造成了毁坏。

(七) 对当地环境的破坏。

一些旅游服务项目对植被进行了严重的破坏, 而且还打乱了生态环境的正常循环, 这样极其不利于对生物的保护。

我国一直大力提倡宣传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乡村旅游的发展能扩大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 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民的收益, 同时也方便农民对家人的照顾, 减少因农民工外出打工出现的问题;乡村旅游的发展也能提高农村生态建设, 改变农村容貌, 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质, 让农民看得更远, 使他们不仅在收益上得到满足, 而且在精神文化上得到提高。因此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二、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 建立集约化旅游发展模式。

旅游发展模式目前采取的是散户经营以及自主管理的方式, 这样的管理以及经营方式无法有效地提升城市以及旅游区位的竞争力。从长远的角度去看无法保障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近角度去看则无法吸引团队旅游以及大型旅游团体的注意力。因此, 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引入节约化旅游以及集约化管理的方式进行, 具体的操作分为如下两个方面:首先, 以政府或者民间的第三团队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的开发与经营。其次, 通过民间旅游组织以及政府之间的对外协调, 积极与目标城市的政府以及大型的旅游社团保持联系, 利用经济手段或者行政手段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做到互利共赢,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集约化的建设来进行节约化的管理, 降低了宣传成本与管理支出。

(二) 加强区域内旅游管理规划。

影响养猪效益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第2篇

影响养猪效益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近年来,养猪已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许多农民因此走上了富裕之路.但是,也有不少农民辛辛苦苦养了几年猪,经济效益很差甚至亏损.笔者通过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作一简述,供同仁参考.

作 者:薛文佐 王昭海 罗士仙 作者单位:泰和县畜牧兽医局,江西,泰和,343700刊 名:江西畜牧兽医杂志英文刊名:JIANGXI JOURNAL OF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年,卷(期):“”(2)分类号:S81-05关键词:

影响蚕茧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第3篇

一、影响蚕茧质量的技术因素

1.桑树病虫害严重,是影响茧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桑红蜘蛛、桑螟、桑毛虫等害虫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造成桑叶叶质降低,影响家蚕的健康发育,进而影响到蚕茧质量;同时,农村消毒防病工作未能做到全面彻底,蚕病蔓延,导致薄皮茧、死蔟茧等不良茧增多。

2.重扩蚕,轻扩桑。一些地区强行摊派蚕种而忽视了桑树基础,导致缺桑严重。养蚕户普遍过早给家蚕添食蜕皮激素,造成茧粒小而薄,茧丝短而细。

3.养蚕技术及设施不到位,以小蚕共育为中心的科学养蚕技术未得到贯彻落实。多数农户养蚕设施差,没有专用蚕房,不设消毒池,甚至有的农户蚕匾都不足,更淡不上小蚕专用室。常规养蚕技术难以贯彻落实,造成单产低,蚕茧质量得不到保障。

4.蔟具改良和上蔟管理有待加强。使用优良蔟具和创造良好的蔟中环境是提高蚕茧质量的重要措施。由于许多蚕茧提前采摘,有的结茧后用塑料薄膜覆盖,或根本就不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没有发挥优良蔟具的作用;有的蔟具未及时更新;有的上蔟时蔟中管理差,上蔟过密,造成双宫茧等下脚茧增加,严重影响了蚕茧质量。

二、提高蚕茧质量的对策

1.合理确定蚕种出库时间,切实抓好桑树施肥和治虫工作。在认真分析历年气候变化规律和当年气象预报的基础上,根据历年养蚕出库时间与产量高低的资料,确定最佳蚕种出库日期,以达到避开春蚕后期高温和秋蚕后期低温阴雨的危害,尽可能把各季蚕的5龄期和上蔟期选择在晴天。改进桑树剪伐技术,适当提高剪伐部位,促进春季桑芽早发;因地因时制宜抓好病虫害防治和培肥管理,促进桑叶增产。

2.严防蚕病。近几年蚕病发生严重的原因是,蚕前、蚕中、蚕后没有做到全面彻底消毒。因此,应举办以蚕病防治为中心的科学养蚕技术培训班,把全面彻底的消毒防病措施落实到养蚕户,把蚕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加强小蚕共育。养好小蚕是蚕茧优质高产的基础。近年来,一些地区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平均单产增幅在15%左右。只要把小蚕共育技术全面贯彻落实,蚕茧单产和质量就可大大提高。

4.做到良桑饱食。每粒茧丝的长短是衡量蚕茧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应做到量桑养蚕,良桑饱食、科学饲养,使每粒茧丝长达到1000米以上。

5.改善养蚕条件。养蚕设施要做到“四配套”:一是按照小蚕饲养技术标准化的要求,做到小蚕专用蚕室蚕具配套;二是以消灭病原菌为目标,做到养蚕消毒防病的消毒池、蚕沙坑和消毒喷雾器配套;三是根据集约化生产的需要,进行蚕台、蚕具、蔟具配套;四是搞好稚蚕、壮蚕用桑品种与桑园间作物配套,合理间作,提高桑叶质量。

我国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及对策 第4篇

我国居民消费升级历经了从传统的基本生活消费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移的过程, 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 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的初级阶段。1978年前主要追求“三转一响”的“老四件”, 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

(二) 生活大为改善的电器普及阶段。始于八十年代的城镇居民消费从千元级向万元级、十万元级消费发展, 农村从百元级向千元级、万元级消费发展, 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热潮。大约延续了十年左右, 其主要标志是以排浪式消费方式在城市普及家电商品, 家用电器开始进入农村家庭。

(三) 高层次的享受型阶段。以住房、汽车为主的新的消费热潮扑面而来。抽样调查资料表明:2002年有82.1%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其中, 60.7%的家庭购买了房改房, 9.3%的家庭购买了商品房, 12.1%的家庭拥有私房。

根据当前我国居民收入状况, 居民消费是建立在经济实力之上的。目前, 城市居民家庭户均金融资产已达到七万元, 具备一定的购买潜力;农民收入也具有购买千元以上商品的消费能力。

引领消费龙头的商品首推住房。住房制度改革以后, 居民购房意识增强, 我国房地产业已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的上升期。2006年前九个月, 销售给个人的商品房面积达8, 215万m2, 比2005年同期增长33.1%, 占销售总面积的90%以上。2006年前九个月, 个人商品房销售额达到1, 787亿元, 同比增长44.9%, 比2005年底增加近十个百分点。

住房之后的第二消费大件当推汽车。目前个人消费占汽车销售量的70%以上。2006年前十个月, 中国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2.7%, 其中轿车生产增长23.4%。中国累计生产汽车205.33万辆。

在消费方面, 通信、电脑、教育、旅游都是热门领域。2001年7月底, 中国移动电话业务收入首次超过固定电话业务收入, 成为国内第一大通信业务。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06亿, 超过美国, 跃居世界第一。

目前, 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今后十余年, 居民消费需求将从小康走向更宽裕的过渡时期, 人们的消费观念、方式、内容以及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 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衣食等一般性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下降, 住、行支出增加。随着世界经济贸易扩大和各国文化间相互渗透, 国内消费的国际化趋势开始显现。

二、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 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绝对收入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均可用于解释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总体来看, 城乡居民消费主要由当期收入决定, 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72和0.85, 即增加1元的当前收入, 城乡居民当前消费分别增加0.72元和0.85元。由此可以看出, 当期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相比, 居民消费主要取决于持久性收入的变动。持久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83和0.85, 暂时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3和0.09。正是消费与持久收入的稳定关系, 才决定了消费与当期收入的稳定关系。

(二) 利率对消费的影响。实际利率的变动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均不显著。事实上, 1996年以来数次下调利率对城乡居民消费刺激效果并不理想。城乡居民并没有因利率的下调而增加当期消费, 居民储蓄倾向反而逐年增强。对于这种现象, 经济学提供了一些解释。他们认为, 利率下调会同时产生两种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利率下调降低了当期消费的价格, 提高了未来消费的价格, 这促使人们选择减少储蓄而增加消费。收入效应是指利率下调, 未来财富收入减少, 这将使居民倾向于减少现期消费增加储蓄。一般来讲, 在确定性条件下, 替代效应要大于收入效应, 利率下调有助于刺激消费;而在不确定性情况下, 利率下调预示着未来不确定的财富收入减少, 此时,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消费者被迫减少当期消费。对于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的我国来说, 与后者的情形基本相符。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 特别是住房、医疗、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 城乡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强化, 收入预期下降, 支出预期增大。由于利率的下降, 消费者预防性储蓄的未来价值减少, 而未来收入预期又不明朗, 在此情况下, 消费者为了保持其财富价值量不变, 有能力应付未来消费支出, 只得被迫减少当期消费, 增加储蓄。于是, 传统意义上利率变化对消费的刺激效应就无法体现出来了。

(三) 收入分配对消费的影响。收入分配与我国居民消费的变动呈反比关系, 即收入分配差距愈大, 城乡居民消费倾向越低。分城乡看,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1%, 平均消费倾向将下降0.2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1%, 平均消费倾向将下降0.71个百分点。当前,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 人口结构对消费的影响。近年来, 我国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 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由1982年的4.9%上升到2002年的7.3%, 老少比 (与0~14岁人口比) 由1982年的14.6%上升到2002年的32.6%, 年龄中位数由1982年的22.9岁上升到33.1岁。与此同时,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倾向逐年下降。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得出, 随着人口结构的逐步老龄化,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倾向趋于降低, 老少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分别下降0.006和0.013个基本点。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程度比城镇居民大, 这表明老龄化对农村居民影响更大, 因为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相对较差, 养老负担更重。

(五) 消费倾向对消费的影响。消费倾向反映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意愿, 是消费者收入预期、支出预期和自主偏好的集中体现。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 居民消费支出取决于消费倾向。消费倾向越高, 居民越愿意消费, 消费支出越多, 消费增长越快。我们对城镇居民总体消费倾向和城镇高收入居民消费倾向进行回归, 结果表明城镇高收入居民消费倾向下降1%, 城镇居民总体消费倾向将下降0.56%。城镇高收入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成为引起城镇总体消费倾向下降的重要原因。

(六) 改革预期对消费的影响。居民对改革的预期, 无论是对就业的预期、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预期, 还是对住房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预期, 都降低了居民当期消费,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增长。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得出, 城乡居民消费倾向与改革预期成反比关系。随着改革的推进, 居民储蓄意向增大, 消费倾向趋于降低。改革预期对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大于对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 这表明:随着改革的推进,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和教育、医疗等刚性消费支出预期增大, 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幅度略大于城镇居民。

(七) 消费信贷对消费的影响。消费信贷是消费者根据自己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提前将未来消费用于当前消费的一种消费方式。最近几年, 我国消费信贷增长迅速, 在2003年的15, 736亿元消费信贷余额中, 用于当年消费的大约有1, 000亿元, 约占当年居民消费总量的2%, 其当年增加额占当年居民消费增加额的9.3%左右。据测算, 2003年信贷消费增长影响居民消费名义增长0.9个百分点左右, 对居民消费增长的贡献达到12%左右, 成为居民消费中增长最快、最具增长潜力的部分。

三、我国居民消费情况对策建议

(一) 着力提高居民收入, 大力增强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

对于城镇居民, 应根据不同收入群体的具体情况, 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低收入群体要保底, 保证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重点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使所有失业、下岗和收入在基本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各类人员都能及时、足额领到基本生活费, 并根据经济发展和各级财政承受能力, 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中等收入群体要扩面, 逐步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对于处于中等收入阶层的公务人员来说, 应逐步将其职务消费货币化, 逐步提高其持久收入水平;对于高收入群体应加强保护, 增强其安全感;对于农村居民, 关键是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出台的各项关于加强和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巩固和扩大已取得的各项成果。要加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力度, 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附加值的农业, 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和规模效益, 加大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入力度。

(二) 扩大服务消费。首先, 解放思想, 树立服务消费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的观念, 鼓励中高收入阶层扩大服务消费。其次, 扩大服务领域, 提高服务质量。只要是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消费, 就应大力鼓励和提倡。

(三) 改善居民对改革的预期, 增强居民消费信心。首先, 要努力开拓就业门路,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持久性收入, 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其次, 通过稳定就业, 提高基本工资标准等措施, 提高居民对持久性收入的预期。第三, 对于涉及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改革, 如养老、医疗改革等, 应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提高改革的透明度。通过加大宣传, 降低人们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 从而降低居民的强制性储蓄倾向。

(四) 切实改善消费环境, 正确引导消费观念。首先, 要进一步抓紧清理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一系列抑制消费的政策措施, 大力增加面向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房供给, 减少家用轿车的附加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 加快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鼓励民间办学等。其次, 要抓紧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 拓宽消费信贷领域。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居民消费信贷门槛和利率。第三, 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行为, 为促进和保障居民消费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第四, 继续加大对消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加快城乡公共交通、水利、供水、供电、供热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拓宽城乡市场、扩大居民消费创造有利条件。

(五) 适当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一是加快税制改革, 加大税收调节力度。主要是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要严格会计审查制度, 推行收入申报制度, 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尽早开征遗产税、赠与税。二是发挥政府职能, 加强对企业职工工资的管理。适时制定和调整本地最低工资标准, 保证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能随经济的发展而有一定的增长。三是适当增加转移支付的比重, 通过转移支付, 增加低收入者、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的收入。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 第5篇

目的探讨幼儿心理不健康的.成因,制定相关对策以使幼儿心理健康得到全面发展.方法查阅有关资料,结合本人实际工作体会.结果幼儿在成人的关注和指导下,心理将健康发展.结论正确认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其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作 者:蔡静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幼儿园,河南郑州,450003 刊 名: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MEDICAL COLLEGE FOR STAFF AND WORKERS 年,卷(期): 16(4) 分类号:B844.12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对策  

影响学生作文的因素及对策 第6篇

1、畏难心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这种心理,尤其是作文功底差的学生。他们怕作文,怵作文,面对新旧作文题总是愁眉紧锁,不知所措,迫不得已,草草应付,结果作文总是一败再败。久而久之,不能从作文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导致最终对作文失去信心。

学生何以产生这种心理?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学生自身知识欠缺,基础较差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内在因素。一些学生语文基础不扎实,能力低,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虽然学习了一些写作技巧,不会灵活运用,不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因而作文往往是题材陈旧,结构杂乱,中心不突出,语言不简练。再屡次看到较低的评分和不高的评语,就愈加感到失败的苦恼和奋斗的无望,从而丧失作文自信心。

另外,有的教师在作文指导中不能窥探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善于梳理学生的情感,不能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只是一味地出旧题,提要求,干巴巴地讲写作理论,学生对此毫无兴趣,难以调动其写作热情。

2、依赖心理。教师指导思想的偏颇也是造成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在近20年的应试教育的鞭策下,有相当多的教师两眼只盯着两考(中、高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家长又把升学考试的上线人数和分数当作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因而,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了猜题目、背范文、练首尾等不良教法,结果是:作文范文书籍满天飞,学生背诵作文“蔚然成风”,每当遇到作文题,不去动脑思考,而是在所据有的作文书中东抄西凑,渐渐地,部分学生产生了依赖心理,作文水平岂能不下降?

3、材料匮乏。作文是学生对生活认识的一种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广阔的社会生活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原料”,但这些“原料”并不会主动变为文章,必须经过大脑的加工整理,这个加工整理过程是依赖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才能完成的。在具体作文实践中,由于不重视材料的积累,许多学生面对作文题目,茫然不知所措,总觉得无话可说,出于无奈,勉强作文,难免不丰富、不充实、不生动。

4、思维呆板。这种现象表现在学生作文中就是:选材范围狭窄,思想立意肤浅,构思陷入俗套,内容缺乏深度。思维呆板影响学生审题,使之抓不住题眼,常以某种固定格式思考问题,不会剖析事理,缺乏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不能运用发散思维去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因而往往落入俗套。

二.对策

1、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如果学生对作文毫无兴趣,作文水平的提高就无从谈起。要消除学生作文的畏惧心理和依赖心理,最有效的方法是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心,以至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作文训练中,命题要新颖,内容要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要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又要让学生寻找表达途径。在作文辅导中,少讲理论,多作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领异标新。讲评中,尽量发掘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尤其是中差生,即使是一个结构,一个句子,一个标点,也给予大胆的肯定和赏识。尽量让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渐渐地,这种喜悦就会转化为动力,由此孜孜不倦,就会消除作文的心理障碍,作文的成功之路就会向深处延伸。

2、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积累习惯。随时随地对生活和事物加以观察,多多留心,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寻找其闪光的东西并做好记录,多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寻找线索,搜集写作素材。多读一些文艺书籍和名优时文。学习、汲取别人的写作方法。平时要重视语文学习,因为课本上的体裁齐全,均乃古今中外范文之精华,是学写作文的“楷模”。只有坚持积累,养成习惯,作文才能有话可说,下笔才有神。

此外,作为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时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点之得法,导之有术,训之有序,努力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精神。只有坚持这样做,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更上一层楼。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第7篇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语文是一种范围广泛的学习,且需综合听、说、读、写的能力。国语文的能力对初中生是非常重要的,初中时期应该培养国语文能力,需要让学生拥有解读、逻辑推理、思考和写作的能力,因为它能让学生自在操作语言的能力。过去的课堂上,看见的是讲述教学,教师讲,学生听,造成学生对国语文的兴趣大大减低,测验方式局限于分数,让学生在生活上不能综合应用所学到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学方式如果能与生活经验连结、游戏化教学、结合资讯科技并统整课程,应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应用于生活上。

(一) 传播媒体的不当示范

媒体虽然提供多元信息的管道,但是现今的媒体为了收视率,多以最直接、快速、追求吸引人的耸动标题与娱乐新闻来播放,因此让语文的学习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发音不正确、成语的滥用与误用、跳跃思考、粗俗或不礼貌等,都会造成观看电视的学生,有不良的影响。

(二) 考试效应

国内语文测验方式,一直是以纸笔的方式为主。因此教师与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反而让教学过于重视读与写,而忽视听与说的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时自然会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此情形容易产生僵化的情况,学生的国语文素养非但没有提升,甚至连国语文的学习兴趣也被抹煞了。

(三) 以教师为主

受限于教学上的种种压力,例如教学进度、时数或学生的学习成效等,为了让教师能在时限内完成课程进度,因此都采用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偏向于学生听,教师讲,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器,学习成了知识的堆积,造成学生在进行思考和表达能力时不能充分表现出来,甚至是大幅的下降。

(四) 学生语文热忱减少

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应为增强自我听、说、读、写的能力,让思想和人格能受到语文的陶冶。但是从过去到现在的考试制度,让教师渐渐模糊语文学习的焦点,大部分的学生只是以升学为目的来学习国语文,往往会成为填鸭式学习。只注重如何让知识快速填入脑中,使学习的效果仅停留在字音意的理解上。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与实践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能快乐、自主并感受不到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因此在挑选语文教材时不能选择太困难、有深度、份量多的教材,这种情形让文言文、过去的历史和文学背景的故事被现代的教材所取代。变成学生只是在练习语言和文字,缺少了传统文化的素养,人文气息也相对的缺乏。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受教育者在人格方面、智力方面、认知方式方面和性格类型方面,都存在差异。教育者不能跟自然作对,人为的力量不可能也没必要去消灭差异。

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教学大纲,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掌握。现在已经有老师尝试适应差异的复式教学,让大部分学生跟老师学习,小部分学生自己学习;全班学生做练习时给部分学生开小灶;分组对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再集中;大家自读,部分学生在教室一角讨论,然后做重点发言;全班进行第一课,几个同学开始准备第二课,甚至第三课、第十课……实验证明,中学生不但乐于这么做,而且也能这么做,关键是老师要组织好。

课堂活动中学生能否产生兴趣并产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教学者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活动内容要配合学生的程度,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亲自动手,藉由体会经验,来获得跟生活有关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在做中学。教育即为生长、发展与生活。为了能适应社会环境,所以需要透过教育,在经由学习后产生,这便是生活的历程,透过生活历程使经验能融会贯通,使想象力丰富。

影响饲料安全的因素及对策 第8篇

1 影响饲料安全的因素

1.1 工艺落后, 设备简陋的小型饲料生产企业影响了饲料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饲料企业数量猛增, 国营、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生产的饲料质量良莠不齐。大型饲料企业, 技术人员素质高, 设备和生产工艺先进、管理严格、饲料质量比较高。占相当比例的中小型饲料企业, 设备简陋, 生产工艺落后, 混合均匀度差, 饲料的质量无法保证。这些小饲料企业基本上都没有检测化验设备, 即使有也只是简单的常规化验, 对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无法检测, 造成了饲料的安全隐患。

1.2 饲料质量监测体系不完善, 监管部门执法力度不够

饲料监测体系建设, 是保障饲料安全的重要措施。由于我国饲料行业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猛, 饲料监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原有饲料标准有的不适应新的饲料生产的发展需要, 某些新的国家标准迟迟没有出台, 企业自订标准多种多样, 比较混乱。对某些有毒有害物质, 缺乏检测标准 (比如铜、铁、锌等没有限量标准) 。有资质的检测机构集中在省级城市以上, 地市级就非常少, 县级基本上还没有监测机构, 根本就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行业执法部门执法水平参差不齐, 缺乏管理手段, 仅从外观包装、标签、颜色和气味等感觉认识很难判定饲料质量的安全与否。随着对饲料管理的不断加强, 饲料违法的行为出现了隐蔽性, 如“瘦肉精”销售由公开转入“地下”, 个别商贩走乡串户直接销给养猪户, 有些生产企业改变名称如“大猪宝”、“特别料精”等。如此种种, 都增加了行业执法人员的执法难度。

1.3 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屡禁不止

伪劣饲料产品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 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同时也带来一些饲料安全方面的问题。如在鱼粉中掺杂石粉、羽毛粉、皮革蛋白粉、肉骨粉等, 会造成重金属超标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混入, 影响养殖动物生长和人体健康。假冒饲料添加剂中有效成分不足, 会导致动物疾病的产生, 对消费者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

1.4 滥用违禁药物或不按规定使用药物添加剂

我国的饲料法明确规定禁止在动物饲料和饮水中添加激素、镇静剂和某些药物, 规定了药物的最低、最高使用量, 停药期与配伍禁忌。但实际生产中, 有些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者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置国家法规于不顾, 仍在使用一些已禁用的抗菌药或抗生素。此外, 一些饲料加工厂为了追求商业利润, 大量使用激素、违禁药品 (如瘦肉精) 和其它药物添加剂, 这些物质残留在产品内, 经食物链进入人体, 也会导致人类的一系列疾病 (如儿童早熟, 成人肥胖) 。

1.5 饲料原料中天然存在有毒有害物质

由于饲料的种类、产地不同, 一些饲料中含有一种或多种天然有毒有害物质。如植物性饲料中的生物碱、皂苷、棉酚、单宁、植酸、蛋白酶抑制剂等, 动物饲料中的组胺、抗硫胺素等以及某些转基因饲料的潜在危害。这些成份轻者降低适口性和利用率, 重者引起慢性中毒。

1.6 饲料霉变或被致病微生物污染

由于饲料及其原料在运输、贮存、加工及销售过程中, 由于保管不善或贮存时间过长等因素引起的霉变或污染, 这些被污染的饲料进入生物体内后可通过其产品转移、传播、危害人类健康。

2 保证饲料安全的对策

保证饲料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行业管理者、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者共同参与完成, 从饲料原料的选购、营养控制、加工、运输、贮存、使用等环节, 实施科学的卫生质量监控, 才能保证饲料的营养性和安全性。

2.1 饲料生产企业加强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严格控制饲料质量

饲料企业是饲料生产的主体, 企业要组织员工认真学习《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严格按饲料卫生标准执行, 严格控制有害药物和添加剂的使用, 加强质量监督检测, 绝对不能使用任何违禁药物。严把原料入库关, 不符合安全饲料生产的原料禁止入厂;企业每批次产品必须检验, 不合格产品严禁出厂;对违规产品加强处理力度, 违规产品必须完全处理, 不得在市场上流通。为预防各种有毒金属元素的污染, 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对直接接触饲料的容器、器械、导管及添加剂中的有毒元素加以限制。对于含有天然有毒有害物质的原料 (如豆粕、菜籽粕等) , 为降低饲料中的这些有机有毒有害成分, 不断改进饼粕等原料的加工工艺以降低有害成分残留。

2.2 建立完备的饲料法律法规体系, 强化饲料品质监控系统

根据我国国情, 尽快制定与之适应的法律、法规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应组织专家, 并委托有关部门, 对当前我国饲料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调研, 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 本着与国际接轨的准则, 对我国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补充, 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进一步强化我国饲料品质监控系统, 建立国家、省、市、县监督检测机构网络, 并给予充分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依法对饲料厂家、企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样监督检测, 不准生产有害产品, 不准有害产品在市场上流通, 对违法者要严厉处罚。

2.3 加强饲料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目前, 我国饲料标准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所涉及的指标很不健全, 特别是饲料产品中许多违禁药物的检测标准没有制定, 卫生标准很不完善, 而且, 对这些物质的检测, 受我国饲料质量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条件和检测方法所限, 影响了监督检测的法律效力。针对原料中不同的有害物质, 建立不同的有科学依据的检测方法, 确保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和准确率。

2.4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终端使用者安全意识

目前, 终端使用者由于信息不对称, 对饲料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某地曾经出现卖肉的非喂“瘦肉精”的猪肉不卖, 买肉的非喂“瘦肉精”的不买, 经销商非含“瘦肉精”的饲料不经营, 养殖者不是含“瘦肉精”的饲料不买的反常现象。主要是法律法规意识淡薄, 不懂安全饲料的基本知识, 因此要通过报刊、杂志、影视、会议、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饲料法规和有关饲料质量卫生知识, 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行业自律性,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管理、生产、经营和使用饲料。

2.5 发展规模养殖和无公害生产, 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由龙头企业牵头, 按无公害畜产品要求, 建立规模饲养场和标准化养殖小区, 制定鼓励和扶持的做事政策, 培训技术人员, 推广先进的无公害生产技术, 并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 饲料应按照农业部制定的包括生猪、肉鸡、蛋鸡、肉牛、奶牛、肉羊、肉兔、鱼用等8项无公害饲料标准, 统一使用符合畜产品要求的饲料产品, 其它如兽药、防疫、加工等也要按照无公害畜产品的准则, 统一组织供应, 确保无公害畜产品生产, 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饲料行业全面推行无公害饲料产品认证, 以确保畜禽食品无公害。

摘要:饲料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饲料的安全事关畜产品的安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因饲料因素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如“二恶英”、“除草醚”、“甲孕酮”、“瘦肉精”等饲料污染事件, 造成多起食品安全危机, 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影响饲料安全因素的分析, 针对性地提出保证饲料安全的对策。

影响蚕茧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第9篇

1 影响蚕茧质量的因素

1.1 上簇

上簇时, 要等蚕儿成熟才能上簇。一些蚕农缺乏经验, 当个别熟蚕出现, 就将全部蚕儿放到簇具上, 造成大部分蚕儿在簇具上游荡, 干扰熟蚕吐丝营茧;蚕儿排出的大量粪、尿污染蚕茧, 增加黄斑茧等次下茧;同时, 易产生老嫩不一的蚕茧, 不利于后道工序操作。有的蚕农熟蚕上簇密度太大, 造成熟蚕营茧拥挤, 导致柴印茧、畸形茧增加。还有的蚕农上簇时没有考虑簇室的温度, 温度过高、过低, 都会影响蚕儿正常营茧, 形成大量次、下茧[1]。

1.2 簇具

簇具的优劣直接影响蚕茧质量。使用优良的簇具, 蚕茧的上茧率、上车率、解舒率都能得到明显提高。使用不良的簇具, 如蜈蚣簇、菜籽杆、树枝等, 不仅影响蚕茧的上茧率、而且容易形成黄斑茧、柴印茧、畸形茧, 也不利于蚕茧解舒率的提高[2]。

1.3 簇室环境

簇室的温度、湿度、气流和光线, 也是关系蚕茧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 大多数蚕农没有专用簇室, 大部分在简易的蚕室上簇, 即在住房中上簇, 要想达到理想的气象环境条件较困难。有的簇室无法调节气象因子, 而是顺其自然, 与要求的环境条件差距较大。这些因素都导致蚕儿不能正常吐丝营茧, 死笼率上升, 茧质量下降[3]。

1.4 蚕茧收购

蚕茧收烘直接关系蚕茧质量。收购环境好, 蚕农出售分类的蚕茧, 不掺杂统茧、潮茧、毛脚茧, 便于茧站进行分类处理, 可以保证蚕茧质量。近年来, 随着蚕茧市场的开放, 蚕茧行情好时, 茧贩分散收购蚕茧, 由于缺少必要的处理场所和处理工具, 严重破坏茧质, 无法保全茧质;茧站面临无茧可收的窘境, 也不得不抢购蚕茧。蚕农出售统茧、毛脚茧、潮茧, 甚至有的出售吐丝茧, 造成鲜茧大量堆积挤压, 不能及时烘茧, 以致次、下茧增多, 上车率、解舒率大幅度下降。蚕茧行情不好时, 茧贩不收蚕茧, 茧站在面临亏损时, 也会产生消极怠工现象, 不愿多收蚕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蚕茧质量[4]。

1.5 烘干、贮藏

鲜茧烘干的技术性很强, 要求也比较严格, 是确保茧质的重要环节。部分茧站在烘茧过程中质量意识淡薄, 没有严格按照技术规程烘茧, 或低温长烘、高温急烘, 烘过老茧或过嫩茧。有的蚕站投入不足, 设备陈旧, 很难达到烘茧工艺要求, 勉强操作。干茧贮藏过程没有及时翻仓, 或者仓储条件较差, 发生霉变、鼠害, 导致蚕茧质量下降。

2 提高蚕茧质量的对策

蚕茧质量关系到蚕桑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与茧丝绸行业的生存密切相关。蚕农和收烘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此类问题, 在提高蚕茧质量方面, 要合理规划、加大投入、统筹兼顾。

2.1 加强宣传引导

蚕桑生产技术部门要通过培训班、现场指导、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向蚕农宣传提高蚕茧质量的重要性, 增强蚕农的质量意识。蚕桑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 特别是生产的关键阶段, 积极向蚕农宣传提高蚕茧质量的必要性, 指导蚕农提高蚕茧质量。

2.2 增加投入

蚕桑生产部门、茧站及丝绸加工生产企业要逐步增加对蚕桑生产基础设施的投入, 扶持有条件的农户建造专门簇室, 或者要对简易的簇室进行改造, 使之达到保温、保湿的要求, 以利于簇中气候调节。

2.3 推广优良簇具———纸板方格簇

簇具是影响蚕茧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 纸板方格簇是比较优良的簇具。在蚕农掌握正确使用方法的前提下, 纸板方格簇能够显著提高蚕茧的上车茧率、蚕茧的茧形匀称、解舒好、清洁净度高。要积极鼓励蚕农使用纸板方格簇。在购买纸板方格簇的资金上, 可以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 即让蚕农拿大部分, 蚕桑生产部门补贴一点、茧站补贴一点、丝绸加工企业赞助一点。也可以由蚕农以1/2的价钱购买簇片, 茧站垫付1/2, 之后在出售蚕茧时再逐季扣下款项。

2.4 管好蚕茧的收、烘、贮环节

政府部门必须重视对蚕茧收购的领导, 要协调好工商、质检、公安等职能部门, 齐抓共管蚕茧收购的市场, 坚决取缔和打击无收购资质的单位和个人收购、倒卖行为, 蚕茧收购部门要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下, 坚持按质论价收购蚕茧, 要做到优茧高价、劣茧低价。禁止收购统茧、毛脚茧、嫩蛹茧、潮茧。特别要杜绝收购人情茧[5]。

蚕茧收烘部门要对当地蚕茧生产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收购前要配足人员、配齐用具、调试好设备。蚕茧烘干过程中, 必须严格按照烘茧标准和技术规程正确操作, 做到适温烘茧, 防止高温急烘或低温长烘, 不烘过老茧和过嫩茧, 要求适干[6]。

贮藏时, 干茧首先选择标准的库房, 干茧不打热包, 堆放整齐。定人保管, 定时翻包, 开窗换气, 防止发生霉变和鼠害。

摘要:分析影响蚕茧质量的因素, 包括上簇、簇具、簇室环境、收购、烘干、贮藏等方面内容, 并提出提高蚕茧质量的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蚕茧,质量,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宋友权, 王泽林.浅谈提高家蚕茧质的关键技术[J].四川蚕业, 2011, 39 (2) :29-31.

[2]张如斌.小蚕共育技术要点[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 (5) :169-170.

[3]苏茂科, 朱洪顺, 潘荣.创新生产模式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荣县蚕桑产业发展调查报告[J].四川蚕业, 2011, 39 (3) :3-4.

[4]寇章贵, 邹新堰, 余红, 等.提升蚕茧产量质量技术措施探讨[J].湖北植保, 2011 (5) :45-46.

[5]潘健梅.金华市蚕桑业的现状与对策[J].蚕桑通报, 2011, 42 (2) :46, 48.

中药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第10篇

1 影响因素

1.1 药材的种子退化

随着药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 人类对药用植物的采挖及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部分药材的野生资源日益枯竭。我国药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繁殖, 推广工作做得太少[1], 导致很多品种优良的种子或种苗出现退化现象, 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2]。

1.2 药材的产地环境

药材的生长环境如果变化, 必然会影响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3]。研究人员对产地不同的多种中药材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中药材产地不同, 如土壤、水质、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不同, 其质量也不一样[4]。

1.3 药材的栽培技术

国内药材市场的主流产品多属栽培品种, 药材栽培的任一环节出现误差, 都会导致药材的质量受到影响。因此, 深入栽培研究, 制定科学的栽培技术参数是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环节。

1.4 药材的采收时间

因中药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不断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 根类药宜于早春或深秋采收, 茎、叶类药宜于夏季采收。“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茵陈当柴烧”, 充分说明中药材的采收时间与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密切相关。

1.5 药材的药用部位

药材质量的优劣, 取决于其有效成分的含量, 不同的药用部位有不同的成熟期, 各个时期的有效成分含量也不尽相同[5]。

1.6 药材的分类依据

目前, 市场上的中药材品种有很多, 由于没有明确的分类依据, 使得很多中药名称相同但是成分不同, 还有相同成分的药材却有着不同的名称, 有些来自不同品种的同一药物, 可能在药理作用方面相近或相同, 但是也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有些同名异物的药材属于不同的属或不同科, 临床药效完全不同[6]。

1.7 药材的生长年限

药材生长年限的长短与其所含化学成分的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长年限不同, 其所含有效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十分明显。

1.8 药材的遗传变异

药材的遗传基因如果有所改变, 会导致很多中内变异出现, 从而产生不同的次生代谢产物[7]。

1.9 药材的仓储条件

仓储中时间、温度、湿度等因素均会对中药材所含的有效成分造成影响, 特别是容易导致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从而分解、失效、变质等。一般中药材贮藏时间越长, 其所含有效成分的损失量也就越大, 即损失的量与贮藏时间成正相关。据统计, 每年因霉烂、虫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 因此尽快解决中药材因仓储而造成的品质下降问题已迫在眉睫。

1.10 药材的炮制加工

炮制可以增强药物功效、改变药物性能、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及烈性、利于储存和保存药效, 是提高药材质量的台阶。然而, 因炮制方法不统一、炮制工艺的参数缺乏科学依据、炮制质量没有统一标准, 导致药农、药贩炮制药材以“利”为主, 主要考虑“三省一高”, 即省火、省力、省辅料、高利润, 很少考虑如何改进工艺、提高饮片质量, 使得部分药材在被美化卖相、抬高价格的同时, 原有成分遭到破坏, 药材疗效无法得到保障。

1.11 药材的市场流通

目前, 在中药材销售市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在药材中掺入大量杂质, 或将提取过有效成分的废弃药材掺入正品中出售, 这往往成为中药材质量低下的又一源头。

2 对策

药材质量保证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要确保药材的质量, 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2.1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做好药材的“源头”工作

2.1.1 良种繁育。种质资源对于药材的良种繁育非常关键, 要保证药材的质量, 首先要选育优良的品种。因此, 应加大对优良种植资源的选育, 尤其是种子遗传性的研究。运用现代化的遗传工程技术, 明确植物基源, 组建多个中药材种植基地, 培养出优良的药材品种。此外, 依据植物分类学对药材进行专业的分类鉴定, 筛选种子、种苗, 配合优质的栽培管理技术, 保证中药材的质量。

2.1.2 栽培环境。药材的生长与外界环境、温湿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光照等条件息息相关。因此, 产地在种植中药材之前要对土壤中的有效成分、酶活性、排灌水能力、光照、降雨量、温湿度等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从而种植与之相适应的药材[8]。

2.2 加强药材基地建设, 制定种植GAP操作规程

加大科研投入, 优化栽培工艺, 并使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充分利用,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加强药材基地建设, 规范药材栽培管理, 定期对药农进行种植技术知识培训, 考试合格者方可获得药材种植资格;与政府机关达成共识, 不定期对中间环节进行抽查, 发现违规操作者, 给予通报批评或取消中药材种植资格;加强监督、法制教育和宣传;国家药政管理部门也应重视药材的栽培管理, 严把药材验收的检测关, 促使药材栽培纳入法制化轨道。

2.3 建立统一质量标准, 严格控制采收时间

药材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自然药材资源规划管理, 对中药材的采植要进行适当的宏观凋控, 改变目前中药材“野生采集, 个人为阵, 基源混乱, 质量难控”的状况。集国内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科技人员, 加大中药材的科研投入, 深入开展中药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的研究, 采用高性能分离技术和微量定量方法, 实现定性、定量监测分析, 加强对中药质量的控制, 根据不同药材的性质, 制定科学依据, 确定适宜的药材采收时间和方法, 避免药材的过度采摘, 实现药材的可持续发展, 确保药材品质, 为中药走向世界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2.4 完善药材真伪辨别能力, 严把收购质量门槛

打铁尚需自身硬。为避免中药材在采购环节出现状况, 必须要有素质过硬的采购团队及质量检测部门严把质量关, 让一切有瑕疵的不合格品都被拦在中药材初加工大门之外。

2.5 规范药材炮制加工, 严格按照GMP进行操作

结束当前各地各法、药贩制药的现象, 限制其产品流通。政府投资辅助正规饮片厂, 饮片厂要与科研和临床机构挂钩,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以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手段, 加强炮制工艺研究, 统一加工炮制, 尽快建立饮片质量标准, 确保饮片质量。

2.6 加强药材仓储管理, 减少药材品质的损耗

针对药材贮存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相关研究单位从以下几点进行研究:一是如何利用控制空气中氧含量的方法进行杀虫保质或降酶保质;二是如何利用控制中药本身含水量及环境温度、湿度的方法进行杀虫防霉;三是如何利用蒸汽加热技术、气体灭菌技术、辐射技术等直接杀灭霉菌、杂菌及害虫进行保质;四是强化仓库保管人员的责任心, 敦促采纳先进的贮存技术[9]。

2.7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严厉打击不法经销商

一是加强对药材市场以及医疗机构的监管, 确保中药材在临床使用前的质量;二是加强对药材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 从而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各地药品、监督部门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对辖地内产、供、收、用部门的中药材质量进行全面监督管理, 形成科研、种植、采收、销售、监督一条龙有规范化管理轨道。

参考文献

[1]黄坚航.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J].海峡药学, 2005, 17 (3) :189-192.

[2]童丽姣, 姚银香, 王鑫波.浅谈影响中药质量的原因及对策[J].Strait Pharmaceutical Journal, 2008, 20 (2) :107-108.

[3]王珏.剖析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J].传统医药, 2002, 11 (4) :66-67.

[4]刘培勋.试析影响中药材质量的若干因素[J].中药天地, 2000, 9 (5) :33-34.

[5]何荣杰, 孙毅.影响中药材质量下降的因素[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29) :164.

[6]李敏.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 (30) :109-110.

[7]金璟研.浅谈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几种因素[J].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7) :211-212.

[8]董红丽.影响中药材质量因素的探讨[J].河南医药信息, 2002 (11) :79.

影响电缆敷设质量因素分析及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火力发电 电缆敷设 设计 管理 实施

中图分类号:TU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a)-0188-01

随着电力建设行业的发展,对电缆敷设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维护工作量小、稳定性、安全性高且敷设工艺美观等特点。因电缆敷设工程属于隐蔽工程,敷设距离长、跨度大、故障几率高,导致电缆工程的故障处理异常繁杂。在火力发电厂建设过程中,电缆敷设质量就显得极为重要。电缆敷设质量的好坏对火力发电厂的安全可靠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到整个火电厂投产后的经济效益,更直接关系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及生产人员的人身安全。基于此,笔者结合实际经验,就火力发电厂建设过程中影响电缆敷设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及建议。

1 影响电缆敷设质量的因素

1.1 设计因素

电缆的选型、敷设路径的选择、通道的布置等对后续电缆采购、电缆敷设的实施及质量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 工期因素

随着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越来越大,从决策到实现经济效益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火力发电厂从开工到投产的建设周期越来越短。

1.3 现场管理因素

在电缆敷设质量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电缆采购中标厂家的确认、电缆到货检验验收、现场电缆物资管理、电缆敷设质量管理及标准等因素。

1.4 实施过程因素

在电缆敷设的实施过程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电缆敷设组织及人员安排、电缆敷设路径的再选择、电缆敷设的施放、电缆的绑扎固定、电缆接线及挂牌等主要因素。

2 对影响电缆敷设质量因素的分析及对策建议

(1)精减合并电缆型号、合理布置电缆桥架及槽盒、优化电缆敷设路径,提高电缆敷设设计水平。

精减合并电缆型号:电缆敷设的选型,决定了电缆型号的种类,影响后续的电缆采购、现场施工管理的复杂程度。建议在设计过程中,完成电缆的选型后进行可替代性检查,如果出现能够替代的电缆型号就合并为同一种电缆型号。

尽量减少总线的种类,采用同种多芯电缆并对电缆敷设带的经济性影响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后确定,实现最终的综合效益。

合理布置电缆通道:在设计阶段同样需要优化电缆通道布置,同时加强在施工过程中电缆敷设的实施策划。一方面可以对现场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找出问题的共同点,分区域进行电缆通道的优化布置;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关键部位电缆竖井容量的余量;在设计过程中与电缆敷设施工经验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更加合理的电缆通道布置。

优化电缆敷设路径:进一步优化电缆敷设路径,一方面依靠软件来实现电缆敷设路径的优化选择;另一方面是总里程数的指标;最后一方面是否可以考虑施工的可实施性与维修维护的方便性。需要施工进行现场电缆敷设的二次设计反馈给设计,并积累现场实施的经验促进电缆敷设水平的提高。

(2)针对工期要求,合理安排进度计划,规范工作程序、提高沟通效率,缩短设计、采购、施工等各阶段衔接时间。

合理安排进度计划:电缆敷设的前期工作主要有电缆设计、电缆采买、电缆出入库管理等工作,以最终的使用目标工期为节点,倒排计划,落实各阶段关键任务安排,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相关问题,促进工期目标的实现,保障电缆敷设的质量。

规范工作程序,加强沟通协调:规范好各阶段的管理程序,并针对各环节衔接存在问题,定期举行协调会议。对出现的问题以行动项的形式进行跟踪落实,确保各环节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落实和解决。

(3)加强电缆采购过程质量控制,提前策划现场管理、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加强过程监督,提高电缆敷设质量管理。

加强采购过程质量控制。应调查厂家供货的口碑及相关使用方的反馈信息,建立合格供方短名单数据库。在合同中制定严格的到货检验验收标准及要求,并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

策划现场管理。电缆进场后,采购部负责全厂所有电缆的保管、发放与回收,主要做好电缆的领用、敷设过程工艺控制、材料退库前的保管、材料退库等管理环节。

树立质量管理意识、提前策划、加强过程监督。对电缆敷设管理提前策划,对电缆敷设进行分类管理,规划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路径,对关键敷设路径的进行跟踪、旁站、测量,对其他路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检;建立电缆敷设记录报告制度,定期并连续报告,及时分析盘查设计量、敷设量、库存量,给后续的电缆领用及增定提供数据;通过长期积累形成电缆敷设质量的关键控制点数据库,并随着技术的进步及发展进行动态调整;电缆敷设结束后对电缆敷设全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出现的问题,为后续电缆敷设的实施积累经验。

(4)落实电缆敷设质量控制组织、加强电缆敷设质量控制交底、提高敷设标准要求并严格过程控制。

成立电缆敷设质量控制小组。成立电缆敷设质量控制小组,全面负责施工小组工作的管理、实施、检查和总结并及时组织会议,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加强电缆敷设质量控制交底、提高敷设标准要求。电缆敷设在实施中容易发生交叉、混乱、无标识等质量问题因此在施工前必须充分注意预防。主要做好施工图设计交底以及施工准备、电缆施放、绑扎固定、接线及挂牌等工序过程控制。

3 结语

在火力发电厂建设过程中,做好设计电缆选型、电缆敷设路径优化,并及时进行电缆敷设经验的交流与反馈;从采购源头控制电缆供货质量,加强电缆现场管理;提前进行电缆敷设施工质量控制策划,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技术交底和过程监督,将有利于提高电缆敷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安庆敏,徐爱东,陈志强,等.火力发电厂热控电缆敷设软件的开发与应用[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11(6):64-66.

[2]陈志强,徐爱东.热控电缆数字化布线在上湾电厂的应用[J].华电技术,2011,5(5):31-34,78.

[3]于长琦.火力发电厂热力控制电缆的敷设[J].黑龙江电力技术,1993,15(1):28,

影响光盘存档寿命的因素及对策 第12篇

一、国际上对光盘使用寿命的测试

由于光盘问世的时间太短, 尚无真实的光盘存档寿命数据。国际上一般采用加速老化试验来外推通常环境下的光盘存储寿命。加速老化寿命试验是将光盘置于比行业标准规定的正常使用条件还苛刻的环境条件下 (高温、高湿、强光、酸雾等) 强制其老化, 以获得其加速的失效时间数据, 采用适当的失效模型来推算光盘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寿命特征。

ISO-18927标准为CD-R光盘寿命的估算建立了一种方法。加速老化寿命试验采用适当的失效模型来推算光盘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寿命特征。它的算法遵从统计学规律。加速老化寿命试验中使用的寿命分布有单参数指数分布、双参数weibull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CD-R光盘的寿命分布近似对数正态分布。

根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信息技术实验室 (ITL) 的研究:在建议的贮存环境下, CD-R、DVDR光盘的寿命为100~200年以上;CD-RW和DVD±RW, DVD-RAM光盘的寿命应大于25年。

一些光盘制造商也在生产中对其产品的使用寿命进行不同方式的测试:TDK光盘通过加速老化寿命试验、光老化试验和各种环境条件下的耐候性试验得出结论:TDK光盘寿命能超过70年。Verbatim对其生产的CD-R光盘进行老化寿命试验, 得出其至少有100年的存档寿命。Kodak公司对其CD-R光盘加速老化寿命试验研究, 推出在25℃、40%RH条件和暗室环境下, 95%适当刻录的盘片存档寿命为217年。Memorex公司Pro Gold Archival Media使用24k金的反射层, 高性能的染料和抗划伤技术, CD-R光盘存档寿命达到300年。

二、影响光盘存档寿命的因素分析

1. 光盘生产工艺。

生产工艺的材料、参数选择及工艺稳定性都会对光盘的质量技术指标、批量光盘的质量稳定性及存档寿命有相当大的影响。光盘生产的加工工艺包括:注塑成形、冷却、染料层旋涂、染料层洗边、干燥、染料层缺陷在线检测、反射层溅镀、保护层旋涂、黏合层旋涂、紫外固化、成品光盘在线检测、标签层印刷、紫外干燥等。

2. 光盘刻录方式及刻录机的选择。

数据存入光盘需要通过刻录机来刻录, 刻录机的质量好坏, 也决定着存档光盘的寿命, 刻录机在刻录光盘时, 刻录速度不同, 会使刻录出来的光盘质量也有明显不同。因此, 选择品牌刻录机以及根据光盘的种类选择最合适刻录速度, 对光盘的数据保存影响极大。

3. 光盘使用方式。

使用方式对光盘存档寿命影响也不能被低估。不适当的光盘使用方式, 如人为划伤数据面、用手弯曲光盘、过频使用光盘、光盘用完后立即随处丢放等都会造成光盘数据层的玷污、物理损伤、变形, 从而影响光盘的使用寿命。

4. 光盘保管方式。

保管光盘的环境也是影响光盘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影响光盘寿命的环境因素主要有:阳光直射、潮湿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灰尘堆积及将很多光盘堆在一起平放等。

三、延长光盘存档使用寿命的对策

1. 尽快确定适合存档的光盘类型。

优质的载体材料是提高光盘档案信息存储寿命的第一要素, 国家在2002年颁布的行业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GB/T 18894-2002) , 其中推荐采用的载体是只读光盘、一次写光盘, 却并没有规定存档光盘的具体类型。究竟哪种类型的光盘更适于存档?其格式如何?目前, 尚无定论。因此, 应积极做好这方面的技术测试, 尽快确定最适合存档的光盘类型, 以满足电子档案长久安全保存的要求。

2. 加强光盘存档的保护原理与方法的研究。

第一, 探索光盘档案的形成规律, 吸收国内外光盘档案保护的科研成果;第二, 实验测试光盘档案的预期寿命, 把握纸质档案向光盘的最佳迁移时间 (太早迁移会造成浪费, 太晚迁移则会造成信息丢失) ;第三, 制订光盘档案保护的技术标准;第四, 确定科学的数据刻录方法, 从而最大限度地延长光盘的存档寿命;第五, 加快研发光盘数据恢复技术。光盘数据恢复是一门新兴技术, 旨在通过各种手段把丢失和遭到破坏的数据还原为正常数据,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为光盘不可读所造成的数据丢失。

3. 把好光盘“质量关”。

对收集进馆的存档光盘质量进行检测, 确保数据的完整可读;在采购光盘时, 其质量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检测参数指标;保持对存档光盘质量的定期检测, 一旦发现数据损坏的光盘, 立即采取数据恢复或再备份等措施, 以确保光盘存储数据的安全。

4. 做好光盘的保管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存档光盘的日常管理。

光盘在保管时应竖直放置 (即光盘面与地面垂直) ;应装在布丁桶、光盘盒等密封装具中, 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购买防磁柜等现代化设备保管光盘;要选择干爽、避光的地方来保存盘片, 这样是避免光照和潮湿对盘片影响的最根本的办法;切勿使盘片与化学溶液接触, 以免产生化学反应直接损坏光盘。

5. 正确使用光盘。

不用脏手拿光盘, 以免脏物附在光盘上;手拿光盘时用两个手指夹住光盘的中心孔和外缘, 不要在光盘表面留下指纹;使用不含溶剂墨水的软性标签笔在光盘标签面上书写光盘标签;不能在光盘上贴标签, 因为光盘表面的异物会使光盘在高速旋转时失去平衡, 导致盘片的变形, 如果为了检索方便确实需要作标签, 可以采用带有光雕技术功能的

参考文献

[1].陈垦.许斌.档案部门光盘使用和长期保存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7

[2].郭莉珠.唐跃进.张美芳.可记录载体 (CD-R) 光盘档案保护对策.档案之家

上一篇:高中美术班班主任工作下一篇:经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