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内镜术范文

2024-07-04

儿童:内镜术范文(精选10篇)

儿童:内镜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6例患儿中, 男30例, 女26例;年龄3~12岁, 病程6个月~7年。临床表现为睡眠时打鼾、鼻塞、流涕、耳鸣、听力减退等。56例患儿均行鼻咽侧位X线片及纤维鼻咽镜检查。所有患儿术前行常规检查及专科检查。专科检查:声导抗、纯音测听 (年幼不能配合者除外) 、鼻咽侧位X线片、纤维鼻咽镜及口咽部检查以了解腺样体大小, 是否压迫咽鼓管咽口, 鼻腔、鼻咽部气道通畅程度, 是否存在慢性扁桃体炎[4]。所有患儿鼻咽侧位片示腺样体厚度/鼻咽腔前后径≥0.71[5], 鼻内镜检查见鼻咽顶后壁腺样体肥大阻塞后鼻孔2/3以上, 其中超越后鼻孔达鼻腔的10例。36例有鼻塞症状, 并发扁桃体肥大17例, 20例 (22耳) 有分泌性中耳炎。

1.2 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德国Storz鼻内镜和美敦力-施美德公司的耳鼻喉科动力系统 (XPS) 加显微电动力吸切器 (microdebrider) 。常规气管内插管全麻, 取仰卧位, Davis开口器撑开并暴露口腔, 对同时有扁桃体肥大者常规行扁桃体切除术。行鼻腔黏膜收缩表面麻醉后, 自双侧鼻孔导入细导尿管至口咽部, 将导尿管向上提起软腭, 充分暴露鼻咽腔, 显露腺样体。0°或30°鼻内镜从鼻腔进入, 检查鼻咽部腺样体及其周围解剖结构情况, XPS电动负压吸割经口进入鼻咽腔, 转速为3 000r/min, 在直视下, 自下而上利用弯头吸割器刀头将肥大的腺样体彻底切除。腺样体完全切除后, 纱球压迫止血。在切除前先确定咽鼓管圆枕、咽鼓管咽口等重要解剖标志, 咽鼓管咽口周围增生的腺样体组织尽量切除干净。1.3术后处理手术当日应密切观察患儿上呼吸道是否通畅、出血。术后应用抗生素3d, 应用止血药1d, 用0.5%达芬霖喷鼻剂清洗鼻腔, 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患儿加用漱口水含漱。疗效评定, 术后恢复情况分为: (1) 症状消失, 恢复正常或症状改善, 为治愈或有效; (2) 症状无变化或比术前严重, 为无变化或加重。体检主要为纤维鼻咽镜了解腺样体组织是否有残留以及是否有鼻咽闭锁或狭窄。

2 结果

本组患儿全部经专科门诊随访1年以上, 然后评定疗效。56例患儿腺样体均切除干净、无残留、出血少、无感染, 36例鼻塞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20例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17例听力恢复正常, 3例听力明显好转。术后复查无1例复发。鼻内镜下检查鼻咽部黏膜光滑, 标志清晰, 无腺样体残留, 咽鼓管咽口、咽隐窝以及咽鼓管圆枕等形态正常, 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腺样体切除术是目前小儿腺样体肥大的常见手术方法, 其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切除病变组织, 解除鼻咽部阻塞, 避免损伤咽鼓管等正常组织。常规的腺样体刮除术比较盲目, 不能在直视下进行, 术者不能直观地了解鼻咽部结构, 只能凭经验及手感来进行手术, 加上器械本身的局限性, 对于一些位于边缘的部位, 如后鼻孔上方、鼻咽顶、咽隐窝及咽鼓管开口等处的腺样体组织, 就难以准确地清除;且传统手术由于手术视野不清, 常出现切除不彻底、腺样体残留、损伤咽鼓管圆枕等正常组织, 导致术后咽鼓管咽口炎性闭锁和狭窄, 使分泌性中耳炎迁延不愈, 亦不利于术中止血[6]。鼻内镜的出现克服了传统腺样体刮除术的盲目性和某些部位不易到达的缺点。鼻内镜下腺样体吸切术有以下优点: (1)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出血及止血彻底, 避免术后因出血引起窒息的可能; (2) 定位准确, 避免损伤正常结构:不会损伤鼻咽括约肌导致暂时或永久性腭咽闭合不良; (3) 增生的腺样体组织切除彻底, 残留少, 减少术后复发; (4) 手术创面整齐, 出血少, 利于术后假膜的形成及创面愈合, 减少术后感染、粘连, 术后反应轻, 恢复快。由此可见, 鼻内镜下电动吸切术切除腺样体明显提高了手术疗效, 具有明显的优势,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蔡志福, 方文旭.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术156例临床观察 (J) .福建医药杂志, 2003, 25 (2) :70.

[2]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60.

[3]林海, 陈贤明, 甄泽年.鼻内镜下电动吸割器在小儿腺样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J) .西南国防医药, 2009, 19 (11) :1120.

[4]杜英, 孔巧, 郭筠芳.儿童腺样体肥大3种切除方式疗效分析 (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9, 23 (17) :789-791.

[5]黄选兆, 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348-352.

内镜微创术:需开刀“治”梗阻 第2篇

一年前,家住福建某市一名20岁女孩,不慎将冰箱内的高浓度酒精当果冻一口吞下去。当即,上腹部绞痛难忍,急送医院后经补液、禁食一周后腹部逐渐好转。起初,还能进25克食物,一个月后反复出现喉咙痛,不能进食,仅能适当饮水,体重逐渐下降。从51千克下降到32.5千克。经多家医院检查,确诊为酒精引起的化学性烧伤幽门梗阻,医生建议行胃幽门切除术。"我不想开刀,我想读书,想正常生活。"句句话语刺痛着父母的心。

家人听闻我院治疗这类疾病无需开刀,欣喜万分。于是,便带着小姑娘来到我院就诊。当时,小姑娘贫血,行走无力,食管中上段如鼓,医生行胃镜检查发现胃内有大量食物残留,胃体下垂入盆腔。经过2个小时洗胃,发现她幽门口狭窄如针尖大小。医生决定采用分次球囊扩张术,经过3次治疗,从第一次扩张1.0,到第三次扩张1.5。现在小姑娘已完全康复,体重恢复正常,开开心心背着书包上学了。

内镜微创术:

无需开刀"治"梗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 姚礼庆(教授) 李 剑

胃输出端梗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良性的,如消化性溃疡并发幽门梗阻达5%~10%,其他不常见的,还有术后吻合口狭窄、强酸或强碱腐蚀、非类固醇类药物、胰腺炎等。既往,治疗胃输出端梗阻的方法仅有外科手术。传统的外科手术有并发症发生率高、创伤大、费用高等缺点。现在,一种崭新的现代微创方法--内镜微创治疗问世,为罹患胃输出端梗阻疾病的病人带来了福音。

目前,临床上的内镜微创治疗分为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两种,其治疗消化道狭窄的方法是在保持脏器功能同时,尽可能保持人体生理学通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以减少脏器缺损导致的临床症状。由于内镜微创治疗手术操作简便、易行,创伤性较小,术后并发症少,病人恢复快,住院时间较短,因此,越来越受到广大病人的欢迎。

1.球囊扩张术 球囊扩张术治疗幽门狭窄是应用机械扩张原理,强力伸张狭窄环周的纤维组织,使局部扩开,管腔扩大;或通过强力扩张,使部分平滑肌松弛或失去张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一般情况下,运用这种方法治疗胃输出端梗阻,疗程可能较长,不是一次治疗就能完全治愈,大多需要3~4次。统计证实,通过这种方法治疗胃幽门梗阻,效果良好。

2.支架植入术 如今,支架植入术已普遍应用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结直肠及胆管狭窄的治疗。在癌肿梗阻部位放置支架再造通道,可使梗阻部位形成圆形管道,迅速解除梗阻症状,使胃内容物顺利进入肠道,保留胃肠自然生理通道,操作简单、安全、痛苦小。

总之,内镜微创治疗手术创伤性较小,术后并发症少,病人恢复快,充分显示了微创治疗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儿童:内镜术 第3篇

关键词:耳内镜,鼓膜置管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相关研究报道结果显示[1]:在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过程中,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显著。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探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实际治疗效果,从而为临床治疗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本文选取了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1月间入院治疗的136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针对患者采用不同资料方法后相关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取的136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男65例(47.79%),女71例(52.21%);患者中年龄最大的12岁,年龄最小的3岁,平均年龄(5.54±5.15)岁;患者中病程最长的2年,病程最短的6个月,平均病程(1.47±0.66)年。根据患者实施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即分成了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性。具体情况详见表1。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在全麻下采用耳内镜辅助行鼓膜置管手术:于鼓膜前下方纵行切开鼓膜,吸出鼓室积液,黏稠液体则用蛋白酶+地塞米松冲洗鼓室腔,置入直径1.14mm的硅胶中耳通气管。然后,经鼻插入耳内镜,直视下用弯电动切割器经口咽切除腺样体,术中避免损伤咽鼓管咽口、圆枕及咽隐窝,以免造成瘫痕狭窄[2,3]。治疗组采用在耳内镜下同期行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对照组仅在耳内镜下行鼓膜置管而不行腺样体切除术。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纯音测听气导阈值下降20dB以上并伴有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好转:纯音测听气导阈值下降10~20dB并伴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纯音测听气导阈值下降<10dB且症状无改善。总有效=治愈+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68例中,治愈44例,好转21例,无效3例,总有效65例,总有效率为95.59%;对照组68例中,治愈40例,好转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58例,总有效率为85.29%。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详见表2。

2.2 两组中耳积液情况和复发情况

中耳积液时间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情况上,治疗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2.94%,对照组复发7例,复发率为10.29%,复发率组间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详见表3。

3 讨论

在临床上,分泌性中耳炎实际上是由于咽鼓管(是一个使鼻咽腔和中耳腔相通的管子,起着调节中耳气压的作用)不通畅或阻塞后而引起的以传导性聋和鼓室积液的病理改变。从相关的临床病例统计上显示,患者会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主要的临床特征,属于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的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分泌物或渗出液,亦可为黏液。本病的命名除分泌性中耳炎外,以往还称其为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对于儿童患者来说,分泌性中耳炎最容易发病的季节是冬春季,儿童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分泌性中耳炎。儿童一旦患病,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进一步导致患儿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显著地增加了患儿出现永久性听力下降的风险。由此可见,针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和作用[4,5]。

回顾目前临床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文献和报道笔者发现[6,7]:在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有观点认为[8,9]:针对采用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采用中耳置管手术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效果。针对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是否进行腺样体切除,则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但是从相关病例报道结果上看[10],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

本文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治疗组,总有效65例,总有效率为95.59%;对照组总有效58例,总有效率为85.29%,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水平;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中耳积液时间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水平优于对照组患者水平;在复发情况上,治疗组患者复发率为2.94%,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10.29%,复发率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水平,且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通过以上的详细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在临床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过程中,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显著,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安全可靠选择。

参考文献

[1]刘飞,史保轩.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463-2464,2470.

[2]张珂.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远期疗效观察(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2,26(5):292-293.

[3]马鼎南.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50例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8):94-95.

[4]覃玉抓.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5例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12,34(7):954-955.

[5]夏军.鼓膜置管术后导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2,20(4):385-386.

[6]何恒胜,朱姝,杜娟.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89例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12,38(2):122-123.

[7]曹东方.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的临床效果(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1):44-45.

[8]陈春光.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的方法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2):83-84.

[9]罗松.电子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102例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12,7(1):71-72.

儿童:内镜术 第4篇

【关键词】 消化内镜;丙泊酚全凭麻醉;不良反应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0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87-01

随着近年来人们饮食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发展的趋势,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及时准确检测消化道疾病是治疗疾病,降低疾病危害的关键措施,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正确率,避免了手术创伤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1]。但是内镜对消化道内脏神经能够产生严重的刺激效应,引发患者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甚至休克,造成了人们对这种检查方式的恐惧心理和抵触心理[2]。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并做好相关支持能够最大程度提升患者适应性,为临床诊治奠定基础。本文研究了运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处理消化内镜检查患者的临床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行消化内镜检查,术前检查排除消化内镜禁忌症患者。患者中男性286例,女性184例,患者年龄范围为13岁至76岁,平均年龄为(31.5)岁。

1.2 麻醉方法 本次研究患者全部采用丙泊酚全凭麻醉方式处理,具体方法为:使患者保持左侧卧体位,两腿呈30°屈曲,给予氧气供给,去除患者上衣领扣和裤袋,解除腹部压迫。连接好监护设备,监护指标主要有心电图、血压、心率、脉搏。使患者头部稍向后仰,在右手肘部建立静脉通道,缓慢注入丙泊酚,观察到睫毛反射消失时停止输注。辅助患者呼吸5次,给氧,后行消化内镜检查。如果在置入消化内镜初期患者过程中患者出现呛咳或者肢体活动,则追加0.8㎎/kg的丙泊酚。检查结束后使患者保持侧卧为直至自然苏醒,在进行结肠镜检查时患者需要变换体位。

2 结 果

470例患者消化内镜检查时间为1min-8.5min,平均时间为(4.19±1.86)min,丙泊酚用量为1.50㎎/kg-7.10㎎,平均用量为(2.65±1.20)㎎/kg;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成功率为100%;1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3例(23.08%)为皮肤红斑,5例(38.46%)为舌根后坠,5例(38.46%)为头晕头痛,不自主运动,所有患者均经对症治疗后在3d内回复正常。在术后进行的调查中,有418例患者对消化内镜检查感到满意,满意率为88.94%。

3 讨 论

相对于传统消化内镜检查给患者到来的剧的痛苦,运用丙泊酚全凭麻醉处理下检查效果优良,在临床中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进行消化内镜检查前后要注意一下问题,避免操作不当引发严重的事故。

3.1 适应症和禁忌症 了解患者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是提升诊断效率,避免意外状况发生的关键环节。在行消化内镜检查前,医生要对患者病史和部分生活习惯进行必要的了解,主要掌握患者的服药史,尤其是降压药、安眠药以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药物的服用情况,烟酒嗜好,有无毒品接触史[3]。在掌握以上信息后要对患者主观感觉和心理倾向做适当的了解和干预。通常无痛消化内镜的适应症包括以下几点:异物刺激导致剧烈呕吐而难以完成常规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对常规消化内镜检查有强烈恐惧或抵触情绪的患者;高血压患者或伴有轻度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小儿、精神疾病患者、癫痫症患者。该检查方式的禁忌症有:镇痛剂药物过敏史;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呼吸道炎症患者或者感冒发热患者;合并窒息疾病患者,如饱胃、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心动过缓患者;严重肥胖患者。

3.2 不良反应的防治 行无痛消化内镜检查前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麻醉、检查环节知识的讲解,并做好相关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丙泊酚全凭麻醉消化内经检查常见不良反应有:皮肤红斑,发生后使用地塞米松6㎎静脉注射治疗;舌根后坠,这种状况容易发生在肥胖患者中,麻醉后患者肌肉松弛,致使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使血氧饱和度进行性降低,一旦观察到此迹象应立即停药,使患者头部后仰,医师双手托住下颌向前稍微用力,增强氧气供给量,如果症状得不到改善,则立即停止检查;心血管系统反应,丙泊酚对循环系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检查期间能够引发心率下降等症状,这种状况术后一般能够自愈,如果反应强烈则予以阿托品治疗;中枢神经反应,这种不良反应是临床麻醉最为常见的类型,通常表现为头晕头痛、抽搐、惊厥、角弓反张等,一般能够自愈,病情较重则进行地西泮镇静或者葡萄糖钙静脉注射。

3.3 苏醒麻醉处理措施 做好麻醉苏醒支持护理能够尽可能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要让患者保持仰卧位置静休,防止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苏醒后丙泊酚在闹钟的含量也逐渐减低,但是低浓度的丙泊酚对于海马体仍有一定的干扰功能,因此患者会表现出记忆力减退、行动控制能力减弱、方向感差以及意识轻微模糊等症状[4]。因此尽量使患者自然醒,并静休一段时间,在有人陪伴的情况下离院。

参考文献

[1] 仇学明,罗红来,厉琴等.内镜下橡皮圈套扎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47例[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04):410-411.

[2] 梁心慧,林龙聪,付淑红等.异丙酚麻醉无痛消化内镜术临床应用及规范化探讨[J].医学综述,2009(06):939-942.

[3] 朱惠明,江堤,刘玉杰等.经自然腔道软式内镜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价值探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03):125-128.

早期胃癌内镜粘膜剥离术疗效观察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 2012年12月期间收治56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无淋巴结转移者或淋巴结转移可能性非常低,其中,男32例,女24例 ;年龄32 ~ 72岁, 平均(56.62±4.18) 岁 ;肿瘤位置 :胃窦部30例,贲门胃底16例,胃角部10例 ;肿瘤大小 :12 ~ 33mm,平均(18.53±4.72)mm。病例排除标准 :(1)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者 ;(2)有凝血功能障碍者 ;(3)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所有入选患者均自愿签署ESD治疗伦理学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治疗仪器奥林巴斯(Olympus)GIF-XQ-260型电子胃镜 ,EU-M30内镜超声系统,超声探头频率分别为12MHz、20MHZ。注射针、电刀、热活检钳、高频电切装置、止血夹、透明帽等。

1.2.2方法前常规检查和准备,予以气管插管下全身静脉麻醉 ;经超声内镜检查对病灶的大小、位置、范围、浸润深度进行详细了解,排除淋巴结转移。ESD操作方法 :(1)标记。采用靛胭脂染色法予以肿瘤边界确定后,采用针状刀或Flex刀于肿瘤边界外侧约5mm处作电凝标记 ;(2)粘膜下注射。于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侧,采用5% 果糖、10% 甘油、lml肾上腺素、5ml靛胭脂和100ml生理盐水混合液予以粘膜下注射,每次注射量为2ml,至病灶明显凸起[1];(3)环形切开。针对充分抬起病灶,沿病灶边缘标记点采用钩形电刀将病灶外侧缘粘膜环形切开 ;(4)病变剥离。于病灶下方采用针形切开刀予以粘膜下层剥离,剥离过程中及时追加粘膜下注射,以保持剥离视野清晰和病灶充分抬起 ;(5)创面处理。待病灶切除后,针对创面处所有可见小血管予以氢离子凝固术、止血钳等行预防性止血处理 ;(6)术后处理。常规禁食、补液、胃肠减压,给予质子泵抑制剂、粘膜保护剂,酌情加用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

近期疗效指标包括一次性整块切除率 :即ESD下将大块病灶一次性切除 ;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 :术后内镜切除活组织标本经病理切片证实(至少2次)切缘和基底均无肿瘤细胞[2]。

术后予以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观察随访,观察并统计患者复发率,复发判断标准为 :原病灶切除部位发现相同组织学类型肿瘤[3]。

术后急性大量出血(患者出血量大需外科干预或输血干预)、急性少量出血(出血量< 100ml)、延迟出血及胃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本组56例患者ESD手术时间52 ~ 182min,平均(58.83±5.12)min ;56例患者中,54例完整大块切除,2例分块切除,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6.43%(54/56);56例患者中,术后组织学病理证实4例切缘或基底有肿瘤细胞累及,同时因分块切除无法进行组织学评估,因此被认定为非治愈性切除,故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为89.29%(50/56)。

2.2 远期疗效

本组50例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患者中,5例失访,完整随访45例。45例患者随访期间,术后6个月无患者复发,复发率为0 ;术后12个月,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22%(1/45);术后24个月,3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6.67%(3/45)。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本组56例患者经ESD治疗后,无急性大量出血者,7例急性少量出血者,1例胃穿孔者,2例延迟出血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86%(10/56)。其中,7例急性少量出血者经内镜下成功止 ;1例胃穿孔者,穿孔部位于胃角部,经金属夹夹闭、胃肠减压、补液、禁食等对症治疗后好转 ;2例延迟出血者经硬化剂、金属夹止血成功。

3 讨论

3.1 ESD 治疗早期胃癌可行性

临床上,淋巴结转移与否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关键因素,因此在ESD开展之前,外科根治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是早期胃癌患者临床治疗标准方案。然而,长期临床实践证实,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较低,粘膜内癌约为3%,粘膜下层癌约为10%[4],因此,针对大部分患者来说淋巴清扫都不必要。ESD即在内镜辅助作用下,使用高频电刀等专业器械将病灶与其下方正常粘膜下层进行逐步剥离,最终实现将病灶完整切除手术效果。大量临床实践研究证实,针对无淋巴结转移患者,ESD可取得与外科根治术相当效果,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显著特点。因此,自20世纪末期始,ESD为无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了新路径。相较于传统外科根治术,ESD主要优点在于 :(1)能将直径>2cm较大肿瘤病灶完整切除,最大限度预防肿瘤病灶残留和复发 ;(2)手术创伤小 ,并发症少,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3)费用低,术后恢复快。同时,随着内镜技术不断发展,ESD手术适应范围逐渐扩大,在大量实践研究基础上,国内诸多学者认为,无论病灶直径大小,针对无淋巴结转移、无脉管转移早期胃癌患者均可予以ESD治疗,且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 ;陈坚[5]指出,即使对于大病灶(直径为4cm)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予以ESD治疗也是安全可行。

3.2 ESD 治疗早期胃癌手术效果

肿瘤病灶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是反应ESD手术效果重要指标。本研究中,56例患者ESD治疗下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6.43%,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为89.29%,与文献研究报道一致。内镜医师剥离技术、患者肿瘤形态、年龄及生理状态等均是影响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的重要因素。本组2例患者未实现完整大块切除,主要是因为患者胃上部粘膜下层结缔组织相对较多,术中即使行多次粘膜下注射,病灶仍抬举不良,造成病灶剥离困难,不得不予以分块切除。而分块切除又是影响ESD下病灶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重要危险因素,即分块切除下,切除边缘越多,病灶组织边缘所存在肿瘤细胞残留风险越高,ESD后期复发风险就越高。因此,在准确分析患者肿瘤病灶信息基础上,积累手术经验,提高手术医师ESD技术水平,尽量提高一次性整块切除率是提高ESD手术效果关键。

ESD治疗下肿瘤病灶复发率是影响患者预后重要因素 ;本研究中,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者复发率依次为0、2.22%、、6.67%,复发率较低。同时,周平红等[6]对比分析了ESD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临床疗效,结果显示ESD治疗组患者一次性整块切除率高达100%,组织学完整治愈率高达99.0%,术后复发率仅为0.04% ;而ESD组患者3年存活率为99.8%,外科手术组为98.4%,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胡浔科等[7]指出ESD术后虽有复发情况,但复发率较低。而关于复发原因,有研究者对早期胃癌患者行ESD治疗后,随访2年余发现7例患者复发,且该7例患者均为非完整大块切除者,故认为ESD术后肿瘤局部复发与非完整大块切除有关 ;也有研究报道指出肿瘤部位(胃体上部)和肿瘤大小(大于3cm)是影响ESD术后复发率重要原因。但关于ESD术后复发具体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而针对ESD治疗后复发患者,有研究报道指出,在予以患者淋巴结转移等情况评估后可考虑再次行内镜下治疗。

3.3 ESD 治疗早期胃癌安全性

与其他内镜治疗技术一样,ESD也有一定危险性,急性大量出血、急性少量出血、胃穿孔、延迟出血为其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为5% ~ 10%[8]。其中,术后出血主要与病灶部位粘膜下层血管网丰富、操作难度大有关 ;胃穿孔则是ESD最严重并发症类型,多为小穿孔,临床上多能通过夹闭等措施得到良好处理。本研究中,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86%,高于文献报道发生率 ;主要是因为本组患者急性少量出血者较多,可能与操作医生忽略了创面预防性止血干预有关。但所有发生并发症患者,经临床对症处理后均好转。

综上,56例早期胃癌患者经ESD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疗效 ;因此,针对无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患者,经ESD临床治疗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均较高,且复发率低,术后并发症经临床对症处理后可为临床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内镜粘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临床效果。方法 :以56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排除淋巴结转移后予以ESD治疗。结果 :ESD手术时间52~182min,平均(58.83±5.12)min;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6.43%,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为89.29%;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者的复发率依次为0、2.22%、、6.67%;术后急性大量出血、急性少量出血、胃穿孔、延迟出血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7.86%,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 :针对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经ESD临床治疗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均较高,且复发率低,术后并发症经临床对症处理后可为临床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内镜下食管狭窄扩张术治疗护理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40例食管狭窄患者, 其中男25例, 女15例;年龄43~80岁, 平均68岁;均经胃镜、X线及病理检查确诊。炎性狭窄10例,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11例, 贲门失弛缓症5例, 先天性良管狭窄1例, 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13例。狭窄部位直径1.8~7.6 mm, 狭窄长度4.6~26 mm, 病程7 d~3个月。

1.2 方法

在内镜直视下或借助内镜引进导丝, 放置扩张器, 达到扩张狭窄的一种治疗手段。分为探条式扩张器扩张术和气囊扩张器扩张术。食管炎性狭窄, 尤其是狭窄段≤1 cm时, 多数扩张1~2次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扩张后症状缓解, 进食增多, 营养改善。但也有少数患者需多次扩张。经治疗均得到满意效果, 扩张成功率达94%,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先行胃镜检查或食管钡剂造影, 重度狭窄者行复方泛影葡胺食管造影, 以便术者了解病情。必要时做活检病理检查。

2.1.2 术前2~3 d进流质饮食, 扩张前1 d晚餐后停止进任何饮食, 食管内有食物残留者应用粗径导管冲洗, 保证手术日食管无食物残留。

2.1.3 扩张器准备, 探条式扩张器使用前需再次清洁, 每条均用75%乙醇溶液擦洗一遍, 中央的管道亦用75%乙醇溶液反复冲洗, 洗净后置于消毒的治疗单上备用。引导钢丝, 检查引导钢丝是否平直, 如有折痕、成角, 应事先整理, 使导丝平直, 如成角过锐, 则应更换导丝;另还需检查导丝先端的软性部分有无损坏, 如有损坏更换导丝。另备多种不同类型的导丝, 以应付各种不同情况的食管狭窄。球囊导管每一个球囊均应先接注射器注气, 并与测压计连接, 检查球囊压力并记录, 便于术中对照;如发现球囊有漏气, 弃之不用。记下每一个球囊的注气量。

2.2 术中护理

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 如探条最粗部位不易通过狭窄部位时, 可以取平卧位。在X线荧光屏下进行。最好选用外径较细的小儿内镜或纤支镜。用探条扩张狭窄的食管时, 应使用从小到大的探条逐步扩张, 协助医师恰当掌握扩张度, 避免用力。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出现局部活动性出血, 立即通知医师停止扩张, 内镜下止血。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生活指导, 术后一般卧床休息12~24 h, 避免用力咳嗽、提取重物及过多的活动, 以免加重出血。餐后2 h或睡眠时应抬高床头15°~30°, 防止食物反流。扩张术后注意休息, 不洗热水澡, 不用热水烫脚, 以免出血。向患者解释可能在1~2 d内有短暂的咽痛及咽后壁异物感, 必要时可用温盐水漱口或应用草珊瑚含片, 数天后症状可自行消失。加强口腔卫生, 保持口腔清洁, 可用口灵含漱液每天3~4次预防感染。患者体质虚弱, 肝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差, 易引起口腔异味, 牙龈出血并发口腔感染。

2.3.2 严密监护, 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意识、尿量及一般情况的变化, 特别是血压、脉搏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是否有活动性出血以及出血程度。注意患者有无胸痛、咳嗽、发热, 以便及时发现出血、感染、穿孔等[2]。观察呕血与黑便的次数、量、性状及伴随的症状。3 d内观察大便颜色, 如有黑粪、剧烈腹痛、呕血等立即与主治医师联系, 以便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患者进食时梗阻症状改善程度和治疗后体重增加可作为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如吞咽困难症状再次出现, 可再次行扩张术, 两次扩张治疗间隔时间一般以1周左右为好, 食管灼伤轻者可1~3个月扩张1次, 直到能自由摄取食物。

2.3.3 饮食护理, 食管狭窄扩张术后, 为减少食管贲门黏膜撕裂所致的渗血, 应禁食6~8 h, 6~8 h后无特殊不适者可进少量水及流质饮食, 温度不宜太高, 以减少局部出血, 逐渐改为半流质饮食及正常饮食。为了避免食物与受损的食管贲门黏膜直接接触, 餐前可口服黏膜保护剂, 餐后饮用温开水以清洁食管。

3 讨论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并协助医师完成各项配合, 尤其是精确的距离计算、导丝固定等。扩张时如阻力较大, 不能强行扩张, 以免损伤食管或引起食管穿孔。

参考文献

[1]苑东亚.食管内支架置入术20例护理措施.华北国防医药, 2009, 21 (3) :8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80例观察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全部来自本院消化内科住院病人, 年龄29~70岁, 平均45岁。包括胃息肉、胃间质瘤、胃平滑肌瘤、食道平滑肌瘤、黏膜下类癌、异位胰腺。

1.2 器械准备Olympus GIF-160型电子胃镜、Olympus

2UM2000型超声系统、急救用品及药品, NM-200∪-0525注射针, KD-620LRHook刀、顶端带有绝缘陶瓷圆球的电刀 (OLYMPUS KD-610L IT刀) 、KD-630L FLEX刀、FD-410LR热活检钳、HX-610-135止血夹及OLYMPUS HX-110QR钛夹推送器、POWER-420BM高频手术器、透明帽、医用胶布等。

1.3 病人准备

①完善术前检查, 如血常规系列, 输血准备, 心电图等;②术前常规禁食6~8h, 禁水2h;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告知医疗风险。

1.4 手术过程

①行ESD治疗之前先行超声内镜检查判断病灶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②治疗时.先行内镜下色素染色等方法确定病灶范围。在病灶周围做好标记 (可用针状电刀等) , 然后行黏膜下注射使黏膜层隆起, 随后用勾刀将隆起的黏膜层切开一小口, 紧接着用IT刀插入小孔切开黏膜.沿着标志好的边界将黏膜逐渐切剥、继续注射.最终将整块病灶切除, 或者用圈套器直接将病灶套切;③酌情用钛夹夹闭切口, 防止出血或者迟发型出血的发生;④将切除的病灶固定并查看病灶剥离完整情况, 送病理科进一步检查。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术后部分出现轻度腹痛, 经过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后疼痛缓解。术中发生出血的8例, 出血量小, 经抑酸治疗后出血停止。术后未见大出血、穿孔及梗阻。3个月后, 280例患者复查胃镜显示创面已愈合, 未见复发。

3 结论

通过本组病例的研究, 我们认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消化道黏膜平坦型病变及黏膜下肿瘤可行、有效, 且切除率高, 复发率低, 而且操作简单, 患者易于接受, ESD是治疗黏膜平坦型病变和黏膜下肿物的理想手段。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切除消化道平坦型及黏膜下肿瘤治疗的效果、并发症。方法采用内镜下剥离切除术治疗280例黏膜平坦型病变和黏膜下肿物患者, 用特殊电刀剥离、切除病变, 并及时止血。结果 280例患者顺利一次性完全切除, 无穿孔、大出血及梗阻, 3个月后, 280例患者复查胃镜显示创面已愈合, 未见复发。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消化道黏膜平坦型病变及黏膜下肿瘤可行、有效, 切除病灶完整。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消化道平坦型肿瘤,黏膜下肿瘤

参考文献

[1]任旭, 徐晓红, 孙秀芝, 等.经内镜切除消化道黏膜下肿瘤[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5, 1:45.

[2]周平红, 姚礼庆, 徐美东, 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7, 11:23-24.

[3]张斌, 邹晓平.内镜黏膜切除术在胃肠道病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8, 12:45-46.

[4]尧登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应用进展[J].西南国防医药, 2010, 2:112-113.

32例内镜黏膜剥离术病人的护理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例病人中男23例, 女9例;年龄29岁~81岁, 平均49.3岁;病变部位包括食管癌早期、食管平滑肌瘤、胃癌早期、胃间质瘤、结肠巨大平坦性息肉、结肠癌早期、类癌。

1.2 方法

32例病人手术时行左侧卧位, 在静脉麻醉或全身麻醉下, 行内镜明确病变部位, 暴露其病灶, 用无菌液冲洗去除黏液及泡沫并行病变外缘5 mm外点式标记。在病灶下方 (黏膜下层) 及周围注射液, 将病灶抬离与肌层分离, 利于ESD完整地切除病灶, 同时观察病灶的抬举症状, 再沿点式标记上缘处应用针形切开刀或Hook刀切开周围部分黏膜, 再用IT刀于病灶下方对黏膜下层进行剥离, 术中遇有出血可运用热活检钳或金属止血夹行及时处理, 直至完全剥离, 剥离病灶由内镜取出。

1.3 结果

32例手术病人, 其中27例手术顺利, 5例病人术中有出血, 行活检钳或止血夹处理, 术中出血停止。2例病人术后出现皮下气肿, 其中1例并发气胸, 1例皮下气肿, 24 h自行吸收。1例气胸病人行胸腔闭式引流, 3 d后肺部复张, 行拔管。32例手术病人平均住院天数7.5 d, 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个月至1年, 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评估

术前2 d巡视病人, 了解病情, 评估病人应对手术的能力, 简单介绍麻醉方式、手术过程、术中注意事项等, 以减轻病人对手术的焦虑、恐惧心理, 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

2.1.2 心理护理

内镜微创手术是一项新技术, 多数病人对手术方式不了解, 他们既想接受新的手术方法治疗, 又担心手术疗效, 对此护理人员应向病人详细介绍ESD手术方法和优点, 我院开展情况和效果等, 对病人的疑问给予耐心解答, 让病人对此项新技术开展有一定的认识并能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2.1.3 术前准备

同一般胃肠镜准备, 胃镜病人术日晨禁食, 术前口服达吉苏胶浆, 可去除胃内黏液及泡沫, 还有润滑及表面麻醉作用。肠镜病人术前1 d行肠道准备, 选用口服50%硫酸镁口服液, 口服50 mL, 排空肠道。术前做好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心电图、心脏B超、胸片、肺功能等术前检查, 对于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病人, 术前服用降压药或降糖药, 保持血压、血糖稳定。食道或胃部手术者, 备好胃管及负压引流器, 带入手术中备用。术前禁食水至少6 h, 吸烟者嘱当天禁烟, 以减少胃液分泌。

2.1.4 建立静脉通道

术日晨行浅静脉留置针, 一般行右手臂穿刺, 并妥善固定, 和术中体位有关, 又因病人在麻醉过程中会出现躁动或手术后需变换体位, 普通针容易滑脱或外渗, 造成补液不畅, 另外术中一旦出现紧急情况, 可马上经该通路进行抢救。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复苏及病情观察

按全身麻醉术后护理常规, 密切观察病人意识恢复情况, 全身麻醉病人行心电监测, 直至病人意识恢复, 生命体征平稳。病人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有口腔分泌物及时吸净, 防止呛咳及误吸, 引起窒息。建立特别记录单, 及时记录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 有专人看护, 并增加床栏, 严防坠床, 确保安全,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及呕血黑便,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2.2.2 一般护理

病人术后当日禁食, 大病灶ESD术后禁食时间酌情延长, 24 h后可进食少量温凉流质, 半流质饮食3 d, 软食2周, 忌烫、辛辣、刺激性和粗纤维食物。嘱病人卧床休息, 取舒适卧位, 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 禁食期间用淡盐水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 老年体弱病人行口腔护理每日2次, 直至进食。

2.2.3 疼痛的护理

术后有12例病人诉手术部位疼痛, 术后24 h更为明显,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有无改变, 直到病人采取舒适卧位, 翻身时用手固定引流管, 避免剧烈咳嗽, 分散或转移病人注意力, 护理人员应以同情、安慰、鼓励的语言举止支持病人, 耐心倾听主诉, 并解释引起疼痛的原因, 消除紧张心理。病人1 d~2 d疼痛均可缓解。

2.2.4 引流管的护理

ESD术后均行胃肠减压, 因此术后管道护理尤为重要, 密切观察胃管是否在胃内, 引流管是否通畅, 记录24 h出入量, 及时记录引流量、性质、颜色, 按时倾倒引流物,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床头交接胃管深度并做标记, 注意引流管有无扭曲、堵塞或脱出, 及时巡回, 防止胃管脱出。胸腔闭式引流病人, 妥善固定引流管, 保持引流通畅, 密切观察水柱波动及有无气体逸出, 以掌握拔管时机, 及时更换水封瓶, 严格无菌操作。拔管后24 h内, 观察病人呼吸情况, 局部有无渗血、渗液及皮下气肿等。本组1例胸腔闭式引流病人, 复查胸片肺部完全复张, 3 d后顺利拔管。

2.2.5 出院指导

病人出院时, 指导病人避免剧烈活动, 注意休息, 生活规律, 避免暴饮暴食及强刺激性饮食, 告知病人复查时间 (1个月、3个月、半年等) 及重要性和项目 (胃镜、超声胃镜、X线、CT等) 需遵医嘱执行。

3 小结

儿童:内镜术 第9篇

[关键词]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硬化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103-02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经内镜下硬化治疗是最有效治疗方法之一[1],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目前临床应用广泛。临床护理是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的重要环节,为了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强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硬化治疗的护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近年应用内镜下硬化技术救治的79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护理工作在该项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2~2010年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内镜下硬化治疗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79例,其中男48例,女31例;年龄40~69岁,平均(49.8±2.3)岁。均经内镜检查确诊。

1.2 治疗方法

术前10 min经滴壶给予安定10 mg。操作过程中应选用大口径咬垫,内镜下发现食管静脉出血和覆着有白色血栓头者判断出血原因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选用25G内镜注射针,原则上采用少点、较大剂量、快速静脉内注射的方法,每次注射2~4点,硬化剂选用5%鱼肝油酸钠,每次注射总量不超过30 mL。根据静脉曲张的程度进行3~5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5~7 d,直至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至线性轻度曲张为止[2]。患者入院即给予优质全面的护理,减轻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以提高依从性,配合治疗。

1.3 疗效判定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后3个月不再出血为止血成功;3月后复查内镜未发现食管静脉曲张为食管静脉曲张消失[3-4]。

2 结果

本组79例患者止血成功77例,止血成功率为97.6%;食管静脉曲张消失56例,消失率为70.8%;止血无效1例,死亡1例。

3 护理

3.1 术前

3.1.1 心理护理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严重并发症,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患者和家属精神压力大,要求治疗的心情迫切[5]。认真向患者讲解内镜下硬化治疗的必要性和治疗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应对措施,最大程度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恐惧心理,可增大患者术中的依从性,减小因依从性差带来的不适感和相关并发症。

3.1.2 术前准备 术前了解患者肝功能状况、出凝血时间,必要时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手术前1 d晚8时起禁食水;手术当日备悬红细胞2~4 U,选用静脉留置针开放两条静脉通路,常规给生长抑素持续静脉点滴可降低门脉压,减少术中出血;术前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神志情况,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可进行治疗,合并有严重肝性脑病患者需在肝性脑病纠正后进行。

3.2 术中

给予3~5 L/min流量的氧气吸入治疗,术中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氧饱和度和神志变化,呕吐者嘱患者深呼吸;嘱口角放低以利于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的流出,可防止术中呛咳和误吸,尽可能使患者在平稳状态下接受治疗可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术中注意保持静脉通道的畅通,术后迅速将患者送往监护室。

3.3 术后

3.3.1 术后一般护理 一般术后绝对卧床12~24 h,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等生命体征,术后胸骨后疼痛可遵医嘱给予止痛剂,给予持续静滴生长抑素1 d可将再出血的风险降至最低,次日清晨给予全流质饮食,第2、3次治疗后给予半流质饮食。

3.3.2 并发症的护理 多次硬化治疗后食管出现多发溃疡,应在治疗结束后常规给予抑酸剂和粘膜保护剂有利于溃疡的愈合;每次治疗间隔应在5~7 d进行[6],及时与医生沟通确认下次治疗时间可减少术后出血率;术后患者易出现低热,当体温>38.5℃多由于继发感染所致,确诊后及时给予抗菌素应用5~7 d;若出现持续高热,应用抗菌素难以控制时给予相关检查排除食管穿孔;多次硬化治疗后可出现一过性吞咽困难,可鼓励患者进食固体食物,防止食管狭窄的发生。

3.3.3 健康指导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发生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血后易出现腹水,与患者肾脏排钠能力下降有关,肝功能A级患者氯化钠摄入<10 g/d,肝功能B级<5 g/d,肝功能C级<2 g/d,尽量减少经静脉给予生理盐水用量;有吞咽困难患者口服药物尽量研碎,防止阻塞于狭窄段食管造成进一步损伤;第3次硬化治疗后鼓励患者进食部分固体食物可减少食管狭窄并发症出现;用力排大便易导致食管壁薄弱部位的破裂[7],排大便困难的患者除饮食调节外可每日口服乳果糖20~30 mL。嘱患者术后第1年每3个月复查内镜1次,了解食管静脉消失情况和有无新生食管静脉曲张;第2年以后,每6月复查胃镜1次,可提早发现出血的迹象,患者出院后登记患者联系方式,及时通知患者胃镜检查。

[参考文献]

[1] 程留芳.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治疗和评价展望[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4):255-256.

[2] 焦连华,刘伟,王振宁,等.内镜硬化治疗与经皮经肝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119-120.

[3] 罗显克,王大东,谭建荣.内镜下注射聚桂醇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28例分析[J].微创医学,2010,5(6):586-587.

[4] 姜威,鲍秀琦,遇常红.内镜下硬化与套扎联合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5):133-134.

[5] 张高坤,刘晓红,范芬,等.经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4-5.

[6] 王爱军,李永辉,尹静,等.经内镜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1,18(6):50-51.

[7] Mark B.Taylor.胃肠急症学[M].潘国宗,译.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30.

(收稿日期:2012-02-21)

儿童:内镜术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我院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82例, 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合治疗组, 每组各41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胃镜检查与剥离活检手术, 均经病理证实。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17例, 年龄38~76岁, 平均年龄 (52.93±5.15) 岁, 病变位置在胃窦患者17例, 胃角患者13例, 贲门胃底11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15例, 年龄33~79岁, 平均年龄 (52.52±5.26) 岁, 病变位置在胃窦患者19例, 胃角患者14例, 贲门胃底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 患者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满意后, 取腹直肌旁切口, 沿着横结肠游离大网膜并切除胃部的大部组织, 完成消化道重建后常规在腹腔内放置引流管。

观察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治疗, 患者静脉注射丙泊酚麻醉后, 使用Olympus公司生产的胃镜, 高频设备使用Erbotom ICC200, 黏膜下使用注射液为甘油果糖加入适量美兰, 按照1:100000配备肾上腺素。医师在内镜下找到病变后采取放大功能观察明确和正常黏膜交界, 距离病变的边缘0.5cm处的间隔0.5cm点状环绕热凝固进行标记, 病变边缘的黏膜下注射直至黏膜隆起, 在标记点外0.5cm部位环绕病变进行切开黏膜到黏膜的下层, 在切开的过程要及时止血, 沿着黏膜的下层逐渐进行剥离至病变黏膜完成的脱落, 手术过程中可反复黏膜下补充注射。小血管的出血使用Dual刀凝固止血, 较大的血管破裂使用电热止血钳凝固止血, 剥离过程见到较大的血管使用电热止血钳凝固预防出血, 病变的黏膜完整的剥离对创面显露血管使用电热止血钳进行凝固, 防止出现迟发性的出血。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分) 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定, 划10cm长的直线, 两端标注为不痛和剧痛, 患者根据自身对于疼痛的实际感受标记疼痛程度[3]。记录两组患者止痛药物的使用次数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软件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详

注: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及使用止痛药物次数情况

注: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及使用止疼药物次数均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详

注:与对照组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χ2=5.1447, ★P=0.0233<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3。

3 讨论

我国属于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区域, 同时也是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的国家之一, 胃癌占到胃恶性肿瘤95%以上, 而且早期常缺少临床特异性的症状与体征, 一旦发现多为中晚期, 因此手术后的预后较差, 生存率较低[4~6]。早期胃癌一般局限在黏膜和黏膜的下层, 内镜下的表现是小的息肉样的隆起与凹陷。以往在临床上对于早期胃癌经典的治疗方案是进行胃大部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 对于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外科的根治手术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但是手术后的生活质量相对较差, 且存在晚期的并发症。自从内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对于早期胃癌的治疗产生了新的变化。早期胃癌在内镜表现下为第1~3层管壁发生融合、增厚与变薄或者缺损等, 通过电子胃镜及超声内镜扫描可以明确早期胃癌的部位、分型与是否伴有淋巴结的转移, 这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治疗早期胃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时通过普通或者特殊用途的胃镜并选择适合的电刀, 运用高频电作用将早期胃癌部位的黏膜一次完整从黏膜的下层进行剥离的方法, 其具有以下一些优势:首先, 该手术方法能够通过手术一次性切除较大范围病灶。其次, 该方法可以为病理科提供完整标本, 这对病理科医生对于病变浸润广度与深度、局部淋巴结或者脉管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第三对于降低局部遗残率和手术后的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该手术方法应用在临床治疗早期胃癌过程中需要医师具备丰富的内镜技术与手术经验, 其操作的难度会由于病变部位与大小的不同而难度不同, 贲门部位与胃窦部位的黏膜下血管分布较为致密, 一旦操作的不谨慎会发生小动脉的破裂出血, 这对于处理显露血管会白嫩的尤其重要[7~9]。由于胃壁在胃窦的部位较厚, 因此视野相对较好, 操作的范围也较广泛, 手术可操作性好, 但是后壁相对较前壁和小弯侧相对与大弯侧的难度较大。而胃底由于是胃壁的最薄位置, 在手术过程中要在内镜翻转的状况下实施, 这要求医师要很好的控制切割的方向与深度, 因此在临床发生穿孔的几率较高[10,11]。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 (66.47±18.16) min, 术中出血量 (134.64±62.18) ml, 住院时间为 (7.19±1.33) d, 均短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为 (4.89±0.87) , 使用止痛药物平均次数 (1.08±0.29) 次, 均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88%, 对照组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9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1.95%,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 减轻患者手术疼痛发生,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82例, 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1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开腹手术治疗, 观察组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和止痛药物使用次数均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 减轻患者手术疼痛发生,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胃癌

参考文献

[1] 陈峻青.胃癌外科治疗几个问题的新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17 (1) :1~4

[2] 施新岗.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8;25 (11) :574~575

[3] 杨晓钟, 王琼, 高成城, 等.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 2010;16 (6) :597~599

[4] 李晓波.早期胃癌内镜下诊断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14 (1) :24~26

[5] 汪嵘, 陈星, 毕淑娟.内镜下分次黏膜切除术对直径≥2cm早期食管癌的治疗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1;28 (7) :390~392

[6] 施新岗, 李兆申, 徐丹凤, 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杂志, 2009;29 (10) :670~673

[7] 朱夕章, 徐国茂.85例胃癌病理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1;11 (7) :1185~1186

[8] 姚礼庆, 张轶群, 周平红.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疾病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31 (6) :491~493

[9] 华娴, 陈志荣, 任伯良.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J].中国医药导刊, 2010;12 (11) :1905~1906

[10] 周平红, 姚礼庆, 秦新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0;13 (5) :324~326

上一篇:航班运行下一篇:需求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