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的情感化设计

2024-09-17

产品中的情感化设计(精选12篇)

产品中的情感化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情感体验,心理需求

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传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也随之发展。过去的产品设计只求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而如今人们更倾向于产品带来的情感附加值。高压的工作、生活环境, 需要产品带来一种新的情感体验, 让疲乏的工作者得到心灵上的慰藉。随着工业设计界创作意识及标准定位的提高和新的社会背景, 使这一时代的产品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方面就是:产品设计更趋向于情感化, 产品的情感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情感化设计迎合消费者需求的改变, 以人性化为核心内容, 超越过去对人与物关系的局限性认知, 向关怀和满足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方向发展。

1 情感化设计在产品改进中的应用

唐纳德·A·诺曼教授有关情绪的研究表明:情感加工的三种水平为——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自动的预先设置层, 称本能水平 (visceral level) ;包含支配日常行为脑活动的部分, 称行为水平 (behavioral level) ;脑思考的部分, 称反思水平 (reflective level) [1]。

在情感化设计中, 要从本能、行为、反思三个加工水平上对产品进行情感把握。

1.1 本能水平——赋予产品“生命”

当消费者接触新产品时本能水平上的反应是最快的, 对产品是否感兴趣, 直接来源于产品的外形。设计时赋予产品外形生命力, 即注重色彩、造型等的设计, 使消费者在第一时间对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色彩是人类心理感受最原始最直接的驱动力, 对人类的情绪产生影响。产品色彩传达的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更承载着消费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色彩具有强烈的精神感召力, 如蓝色引发平静和安慰的感觉、白色则联想到纯洁等。将色彩合理运用到产品中可以顺利架设设计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桥梁, 从而引起情感共鸣。除了色彩, 产品的造型与情感是分不开的, 造型的亲和力, 使产品更易与消费者进行情感交流、提高产品易用性、加强使用过程中快乐的情感体验、留下美好的回忆。富有生命力的造型加之适宜的色彩搭配, 会使消费者在第一时间被产品吸引。如阿莱西公司的家用产品设计, 一向关注产品本身的情感体现, 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突破以往呆板、冷酷和功能性十足的造型风格, 创造出极具亲和力的产品造型, 颇受消费者追捧。

通过欣赏, 使用富有生命力的产品, 感受产品所带来的幽默、滑稽和关怀, 使用户释放压力, 在神经紧绷、烦躁、疲倦时, 能够缓解压力, 找到生活的乐趣。

1.2 行为水平——美好的用户体验

基于用户情感体验体系的情感化设计是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之上, 更多地追求使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产品的情感不单是设计师纯粹的自我情感的投射, 而是对产品使用时的情感进行分析的结果。在进行产品改进设计时, 应当把满足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愿望作为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以用户情感需求为中心, 唤起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的情感共鸣, 在行为水平上充分体现产品的易用性、有效性和趣味性, 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根据马斯洛的层级需求理论, 在物质得到满足后, 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基于情感体验体系的情感化设计将传统设计对人的生理和安全等低层次的需求的关注扩大到对消费者的自尊及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思考。

设计师设计产品就是一个编码的过程, 而消费者使用产品则是解码过程, 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在在解码过程中让消费者的需求获得满足。首先, 是情感的沟通, 设计通过调查研究和深入交流来挖掘用户的情感, 研究消费者如何在体验过程中得到满足, 进而深化情感, 完善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做到以人为本的设计。回到诺曼情感加工的三种水平上:在本能水平上赋予产品生命力, 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购买之后, 在行为水平上感受到产品的易用性、有效性和趣味性, 产生积极的情感因素, 与产品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创造出一种情境, 从而获得情感体验;最终在使用过后能够获得美好的回忆。

情感化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设计, 充分考虑人的因素, 消费者作为市场的主宰, 终究是具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 他们从购买到使用产品的整个过程中, 存在复杂的内心情感。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 通过本能水平决定, 但使用过程中则是由用户的亲身体验来决定的, 而且要比本能层次上对人的情感的影响持续得更久更深入。在本能水平上注入情感因素之后, 要使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给消费者带来更愉悦的情感体验, 从而延续本能层次上获得的情感共鸣, 使之提升。就如阿莱西公司的安娜开瓶器, 不仅运用绚丽的色彩更加巧妙地融入人物的造型, 使得我们在使用它的时候倍感亲切, 更进一步的是, 为安娜开瓶器设计了他的男朋友,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情感情境, 使我们更易感受产品所带来的易用和愉悦的情感体验。

产品改进的目的就是延续产品的基本功能, 增加产品的情感附加值, 以用户的情感需求为核心, 创造一种新的情境, 使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 满足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

1.3 反思水平——自我价值的实现

反思层的设计注重的是“信息、文化以及产品或者产品效用的意义”。产品的真正价值在于满足用户的情感需要。“反思水平的设计事实上与顾客的长期感受有关, 与服务有关, 与提供的个人感触和热情的交互有关”[1]。对消费者来说, 反思水平的设计与物品引起的个人回忆有关, 同时产品还代表消费者的自我标识、象征消费者的品位和形象。反思水平上带来的情感体验是情感化设计的最高形式。

2 结语

社会环境的变化, 引发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 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市场里, 消费者往往会挑选触动内心情感的商品。尤其现代高压的社会环境, 使人们更渴望从商品中得到情感的回归、精神的愉悦、个性的展现。因此, 以用户情感需求为中心, 基于用户情感体验体系的情感化设计能够迎合当下社会的消费特性, 在残酷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与充斥理性因素的环境里赋予产品更多的感性特质, 通过对人情感的关注,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情趣与欢乐。

参考文献

[1]Donald A.Norman.Emotional Design[M].G.C.Merriam Company, 2005:206.

[2]原田玲仁, 郭勇译.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313.

当代流行产品情感化设计研究论文 第2篇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产品形态;人性化;情趣化

一、情感化设计与产品外观设计

工业设计涉及工学、美学、社会经济学等诸多方面,其中产品外观设计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面,我们要以消费者为中心,研究其喜好和需求,同时我们不可忽略产品设计的情感方面,这是我们做好设计的要点,消费者的需求不但包括功能需求,还包括情感需求;产品的外观设计能够影响消费者,它能影响消费者的情绪,对其购买行为产生影响。产品外观的设计特性主要取决于产品的形、色、质几个方面构成。每种特性适应于不同的场合和人群,我们要加以甄别和研究。木材往往给人温暖的感觉,所以在很多家具产品中将新型或者传统的材料与常用的木材、竹材进行结合,从而进行创新带给人们不同的感性体验。不同的产品对色彩的要求不同,例如中国人喜欢大红色,所以在喜庆的商品中一般都采用大红色;在医疗器皿采用除白色以外的其它颜色,就很难产生卫生洁净的效果;不同消费者群对产品的色彩要求也不同,如青年人较喜欢兴奋、活泼的红、橙色等,而中年人则更偏好柔和、庄重的蓝、青、紫、白色等;同样,不同地区、国家对产品色彩的偏好也不同,如英国职业阶层喜欢深蓝色,而德国人则普遍喜爱黑色、墨绿色等。只有把握住这些特点,才能通过色彩选择、组合和各种喷涂技术,达到美化产品外观的目的。每个作品的形态造型都体现了一定的时代审美需求。如在本世界40年代,小轿车的流线型造型就曾卷起一股风潮,促使许多产品像钢笔、仪表等都相继采用了曲线、曲面等造型设计;到了50年代末,以直线、平面为设计风格;到70年代初,在许多外观产品中,又开始流行一种以梯形为主的造型设计。

二、情感化设计与产品设计创新

这是一个人们日益追求个性和自我的时代,只有具有自身特点,具有自身风格和文化的产品才能打动消费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比如有些名牌产品,他们的外观带有品牌的突出特征,美国的苹果手机,作为一款世界追崇的手机,一件市场上的好产品,其技术部分会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升级完善,但其造型风格,文化基因和设计理念却会被用心保留,以苹果手机为例,手机背部苹果的造型以及前部的touch键一直保留至今,从苹果一代逐渐发展为现在的6代,从一开始单调的黑白灰逐渐出现土豪金、再到最后出现少女心的玫瑰金。苹果现在的设计可以说是引领当前的手机潮流,它的指纹识别、双面玻璃、钻石切割、2.5D屏幕、双摄像头、旋转摄像头、协处理器、手套触控等包含了从硬件到功能等各个方面,手机整体追求的大气、时尚、引领潮流一直延续下来,形成的是人们对苹果的认识,保持原有造型的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粉丝文化。连带着其他产品ipad、iPod、mcbook等也被消费者所接收。现代设计的美感,体现在产品的造型设计上,这包括产品的形体、节奏、韵律,通常偏向于单纯、简约、稳定。这些外观的特点,与过去手工艺时代的精雕细刻、注重装饰和繁琐形成鲜明对比。所以,产品的创新设计,既要了解传统的造型美的规律,更要体会现代设计的规则,通过对技术工艺的理解和运用,创造没得产品。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竞争压力大,回到家中处于一个宁静、舒适的环境中,这些需求也反映在选择日用消费品的外形上。日本的“无印良品”是简约设计和情感化设计的典范,主打日常生活物品的设计。产品设计合理、环保、人性化,产品设计用心,使用方便、舒适;产品类别囊括文具用品、服装、家居产品。设计能做到选材精良,注重品质,保证消费者的健康,同时注重环保材料的使用,在包装的视觉上也体现简洁、材料使用也尽量从简。其产品和设计理念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在用户调查方面,无印良品会采访消费者,观察其需求和生活方式,找到设计思路。产品的情趣化设计,是指通过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或产品的功能操作创新来体现某种特定的情趣,使产品带有情感色彩,这体现了用户对产品的情感诉求。例如,国外的设计师设计的花瓶,通过设计提醒人们浇水,花瓶的弧形底部有一个承重的空间和一个盛水的空间,当植物缺水时,两边就会发生不平衡,植物会慢慢倾倒,产生较大的倾斜角度,就是告诉你该给它浇水了,其中融会的情感也让人感到有趣。

三、基于特定人群的产品设计与研究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要符合人的心理特点和情感活动规律,通过对特定人群的身心特点的研究,使产品的外观设计和相关功能满足该消费人群的需求,通过这些去感动消费者并引起消费者心理上的共鸣。消费者看到摆在货架上的产品,就感到那是为他们设计的;例如,儿童早教产品设计,这就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老年人专用产品,如老年人手机的设计,外观字大、语音大,操作界面简单等;如果在设计调查和研发阶段就作好定位,注重产品的情感体验,那么该设计就比较容易获得成功。我们处在一个科技和信息不断发展变化的年代,各种设计潮流不断涌现,我们要通过对理论的研究及感性工学的研究来进行设计评估和调整,不断推陈出新,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我们的设计和开发应当使产品容易被人接纳并理解,降低用户的学习难度和使用门槛,给用户提供一定的操作线索,避免用户陷入困惑,影响了正常的解释和理解过程。产品的情感化设计应当与设计心理学的研究相结合,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解决设计与人的“意识”和“行为”问题。针对于当前市场上产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其在消费心理、用户体验及行为中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使设计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并最终提高用户和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

四、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对设计学科研究的日益深入,产品设计研究对象不光是消费者,还包括设计师。消费者和设计师都具有其自身的教育文化背景、主观思想、个性和自我意识。我们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产品设计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一件作品;二、消费者为什么要购买,使用这样一件产品。不难发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对于我们进行成功的产品设计提供了依据。好的产品设计要注重设计师与消费者的沟通,因此作好前期市场调查、用户调研及消费者使用反馈,来达到设计物与使用者的协调,通过设计师的不断反思总结及对情感化设计的研究,也是我们提升设计品质的重要途径。怎样对产品进行定位?怎样使产品能够更贴近消费者?怎样强化产品品质和文化内涵?这是我们在设计中要研究的问题。而情感化设计为产品设计指明了出路,通过对用户的深层次需求的把握来进行产品创新,这是新的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得成.产品造型设计:从形态的概念到实现[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2]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3](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纪江红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情感化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第3篇

起初,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使此产品的功能设计的好,然而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仅仅考虑到产品的功能是远远不够的了。在人们物质生活充分满足的条件下,精神追求必然要和物质需求共同发展。在产品设计中,要如何满足消费者物质与精神的共同需求,是当代设计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情感化设计的内涵

1.情感

对于情感的解释在《心理学大辞典》中解释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态度的表现,每个人对事物的情感是不同的,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反映在心理层面上。但是从设计角度说情感,就要从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设计者要能准确的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行设计,而所设计出来的产品作为载体,将设计者与消费者的情感相联系。所以,当设计者设计产品时,不仅要考虑到产品的功能,还要考虑到产品的情感,所设计出来的产品的意义在哪,解决了什么问题,满足了人们的什么需求,这是很重要的。

2. 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Emotional design)是从人们的内心情感需求出发,在设计中融入情感因素,通过产品作为载体,在产品的外形上以某种符号、语义、色彩、材质等设计要素将设计传达给使用者。在对产品功能进行合理设计后,加以精神上的满足,人们在享受物质的同时,内心也得到更多的感动。一个情感化产品,更是要在人们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地与产品融合,达到一种人与物的和谐,即使在许久年以后,这件产品依然能对人们产生情感上的依赖。

情感化的产品设计方法

情感化设计要求设计者在设计中要能兼顾功能、造型、审美和情感需求,从情感出发,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进行设计,按照情感化产品设计方法完成整个设计才能使得产品充满灵性。自设计以来,国内外对情感化设计的理论都不是一个

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是因为“情感”不是理性的、是人们的主观因素,因人而异所决定的。“在一个可以俯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视点上思考问题,也正是因为有一个承载着众多文化积累的过去,未来才得以成立。”

然而在情感化设计中,设计方法首先应当是从本能出发,因为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他也是使用者,所以设计者在情感化的基点上设计应当出于本能行为。

德国美学家费歇尔说:“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感官的分支,多少能够相互代替,一个感官享乐,另外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起了共鸣。”

其次,在情感化设计中行为方面很重要,这与使用者使用产品时的感受有很大的关联,使用者用感官来感受设计本身,这就包含了很多方面,像功能性、实用性、审美性都是在人们的行为中体现的。设计是生活方式的设计,一是产品设计中形成新的使用方式或这种新的产品导致人的使用方式的改变,使用方式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二是设计本身赋予产品以符号性和象征价值,是产品的消费成为一种象征价值的消费。

现代设计的情感化趋势

从人们的需求和生活方式的演变出发,设计出适于人们使用的产品,到人们有目的性的购买产品,让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从根本上把握它的发展方向。一个产品的好坏,在其投入市场的同时就已经下了论断。苹果手机并不是第一款触屏智能手机,也不是价格最贵的,但是却成为打败诺基亚、摩托罗拉这种通讯巨头;汽车广本雅阁不是豪车却是销量最好最平稳的小型房车,索尼的随身听不是最先进的技术,却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产品。以上这些产品的成功,并不在于他们使用最先进的技术而是其在产品和用户之间能够完美的交互。设计师能够很好的了解到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产品逐渐以产品自身走向以人为主体进行设计,更加侧重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感知感受。

总结

情感化设计是当代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西方国家中,情感化设计起步较早,加上西方感性的生活习性决定了情感化设计的飞速发展,在中国,由于国情,设计的脚步稍稍慢了一步,但这并不影响情感化设计的发展。情感是可以给产品带来一定的附加价值,将情感更好的融入设计中,如何处理人—产品—环境的关系,是当代的每位设计师都应当着重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浅析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理念 第4篇

1 工业设计和情感关注

1.1 情感在产品设计中的含义

人既是产品的设计者, 又是产品的使用者。设计中的情感化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需品。设计师注入产品中的情感通过产品传达给使用者, 从而促使他们喜爱这种产品。情感沟通是设计师在产品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最高境界。在这个过程中, 产品通过信息载体将设计师与使用者联系在一起, 设计师的情感显示过程就是产品的编码过程, 而使用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解码过程。设计师从受众的心理反映中获得了一定的线索和启发, 从而设计出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产品。

1.2 产品体现了设计师的情感

设计师通过自己设计的产品表达其情感, 与艺术家通过其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是相同的。产品的设计过程可称为艺术的表达过程, 艺术表达审美是通过将其转化为某种情绪状态, 该产品不仅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还是思考和情感的载体。值得注意是, 对于功能和情感产物的不分离, 从某种程度来讲, 只有将外观、功能与情感结合起来的产品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在现代产品的设计过程中, 大量的设计师开始将情感融入设计中。

1.3 情感化产品的传达

设计师在产品设计过程中, 其产品是指定人的行为情感, 在使用过程中这种产品将通过其造型、色彩和材质等传达设计师的情感, 进而通过这种心理经历引起人们的情感化体验。人的情感和对待事物的感受是审美心理反应的一个过程, 同时, 观众的审美倾向也有所不同, 这与观众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关。而观众的偏好对设计师设计产品有直接的关系。设计产品时发送一个特定的信息并激发了观众喜爱的情感, 人们便会乐于接受这种产品;相反, 引发了观众深恶痛绝的某种情感后, 他们会对这种产品产生怨恨之情。

2 影响情感化设计的关键因素

2.1 造型对情感化设计的影响

外观造型已经成为影响情感化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意大利阿莱西公司与飞利浦公司合作设计的安娜开瓶器装置使用了卡通人物形象, 纤细的身形并配有鲜艳的裙子使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来自卡通人物的享受;波士顿公司设计的订书机细化了抽象元素, 以动物身形设计, 采用两种不同的颜色搭配, 使产品充满活力, 可爱到极致;飞利浦公司设计的电话采用昆虫形象, 用2个触角来接收或发送信息, 达到了生动、形象的目的。

2.2 色彩对情感化设计的影响

通过对人们审美的观察发现, 色彩可以引起人们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 因此, 产品色彩信息的传输往往更直接、有效。在产品展览上, 颜色是产品表现的有效手段。在生活中, 并不缺乏通过色彩制造商机的例子, 比如法国巧克力通过紫罗兰般的色彩赢得了市场;苹果公司因IBM兼容微软操作系统带来的挑战陷入危机, 1996年, 苹果公司生产的电脑在材料和色彩上大胆创新, 采用半透明的颜色和材料, 使人们在工作之余有种别样的享受, 这种设计使得苹果公司从困境中脱身, 苹果公司将全透明的材料大胆地在电脑上使用后, 使其成为华尔街的新宠。

3 对现代工业设计情感的关注

3.1 情感化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现代社会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工业设计领域提出了绿色设计这一概念, 其来源于对人们破坏环境的反思。绿色设计旨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新的产品时具有系统的想法, 即从材料选择、功能结构和产品运输等方面考虑对环境是否造成影响。因此, 设计师在现代工业设计中肩负重任, 需要密切关注环境的整体质量, 从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3.2 情感化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传统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财富,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关系到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使各民族感到自豪的是其大手笔的文化,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独特的哲学观、美学标准和语言。在工业化进程中可发现, 民族传统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对设计的一种丰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引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抄袭和使用, 而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再创新, 也是传统工艺思想和技能的进一步推广。

3.3 情感化设计对个性化的关注

近年来, 因产品使用人群的差异、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和地域特色的影响, 使产品设计系统化、多元化的设计想法成为设计师密切关注的重点。对于多样化的社会人群, 设计师应考虑的是个性化的产品设计。

4 结束语

现代工业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性化的结合, 同时, 现代生活使人们更多地关注情感化设计, 以此获得心灵慰藉。因此, 对于设计师而言, 产品设计应以人为中心, 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人的情感需求, 在满足人的情感需求的前提下, 掺入设计师自己的风格和个性。总而言之, 情感化设计已经成为现代工业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情趣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尹定邦.工业设计概论[M].长沙: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3]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4]张剑.情趣的设计世界[M].福建: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5.

文献综述——教学设计中的情感问题 第5篇

教学设计中的情感问题

——基于小学学数学学科设计

姓名:白巧变 学号:122502373 专业:现代教育技术2013、2、21

[键入文字]

教学设计中的情感问题

——基于小学数学学科设计

1、研究背景

在教学设计研究领域内,有人强调教学中认知的重要性,有人重视对学生行为的研究,而情感因素的研究则被忽视。在教育界,大多数的有识之士对教学中的情感因素都已有深刻的认识。例如,奥苏伯尔(Ausubel)的意义学习理论提出了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内在条件是学习者具有同化学习材料的适当的认知结构(认知性)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情感性),后者也就是学生对教学材料乐于接受的程度。

布鲁姆(Bloom)在提出其学校学习的模式时,明确指出,在教学活动的开始阶段有作为情感进入特征的情感因素存在,在教学活动的结束阶段又有作为情感结果的情感因素存在,也就是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情感因素伴随认知因素而出现。心理学家霍夫曼(Hoffman)也曾把情感对认知的影响归纳为五个方面,即情感发动、结束、干扰信息加工,情感导致选择性加工,情感组织记忆,情感促进充予情绪的分类和图式,情感影响决策和问题解决等。

此外,像捷克的夸美纽斯、英国的斯宾塞、美国的布鲁纳和罗杰斯、前苏联的赞可夫和苏霍姆林斯基等都对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有所认识,有关的思想也源远流长,但却都没找到一条公认的用于规范指导情感层面教学活动的原则。可能的主要原因是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缺乏科学而全面的论证,包括一些著名教育家的论断都是一种主观断言和个人体会,对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的操纵和调控没有给予切实有效的指导。

有关研究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的教师都是从认知的角度来考虑什么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教学的要点等,很少考虑从情感的维度进行教学设计。

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训练。学生的情感是教育目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情感又具有它独特的活动规律,难以捉摸,尤其不易于量化,难以精确控制。同已有十分完整体系的知识技能教育相比,情感教育显得落后和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有时由于其难度大,干脆被弃之不顾或变成了软任务。这已造成了不可忽视的不良后果——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系不完整,导致在学习和生活中适应不良。学生有很强的智力技能和钻研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也很强。

然而由于没有系统的精心设计的情感方面的教育,当他们从乏味、被动、紧张而机械的[键入文字]

课堂中走出时,心情的压抑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最佳的抒发方式却又苦无良方,除了在操场上和走廊中大闹一通外,大部分澎湃汹涌的情感只好用意志力压迫之,使之闷在心里。久而久之,便会有难以想象的后果。如:中国留美学生因嫉妒同学受导师宠爱而把枪对准导师和同学,最后也对准了自己;北大一个学生因得知共用一个电子信箱的同学得到美国一个大学的奖学金而可留学,遂以其同学名义为一拒绝之信而对薄公堂,„„种种案例表明,由于教学与课堂中的无人情味,学生在校生活缺少了生命中的另一半,日积月累,导致了不容乐观的情况。

据原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因心理压力而患心理疾病的比例高达20.23%。这些心理疾病是导致历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以至自杀的主要原因。而导致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情感封闭,无法与人沟通自己的感受,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而我们最终可把这一原因归之于他们小学、中学的学校生活的主要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的缺乏人情味,没有情感的沟通。

而对于数学而言,社会上有这样一种偏见:语文教学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因此要求语文教师本身要带着情感去教学;而数学教学则以 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主,所以数学教师不必强调有感情的教学,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于是便给学生留 下了这样的印象:生动的语文课,单调的数学课;喜欢语文而讨厌数学——原因是数学太枯燥。

在现实的教育中,“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偏向,也殃及数学教学,“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不少地区,数学教学常用模式是“注入式+谈话法+单项训练”。这样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把学习变成了连续不断地积累知识和训练记忆。它所调动的和充分利用学生的大脑功能只是机械的、逻辑的、无情的相联系的那一部分,内涵丰富的数学教学被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没完没了的重复性练习,名目繁多的习题以及不求甚解的机械模型所替代并充斥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尽管他们疲于奔命,但数学的应用能力仍不令人满意。

如此种种,偏离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改变了数学教学的性质,造成了数学教学的“呆板、繁琐、片面、低效”的弊端压抑了个性的发展,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性。我们在实践中也可以看到:真正喜欢数学的学生不足 1/4,数学尖子不愿意报考数学专业,学生学了扎实而系统的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培养的所谓“尖子”人才,在教研中的创造性成果并不多„„这种人才的结构缺陷表现在缺乏数学的直觉意识,幻想与想象力,审美能力等情感因素,这种严峻的现实,都需要情感教育的雨露来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行,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 21 世纪人才。

这种“唯理智教育”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只把它作为促进学生认识

[键入文字]

(理性的)发展手段和工具;而知识获得或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中的中心位置。在教育过程中漠视,扭曲和阻碍学生的情感发展,师生之间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为了达到纯粹的理智训练的目的(如记忆更多的材料,掌握更多的技能等等)。这种唯理智教育倾向造成的后果就是严重伤害了学生的灵性,造成了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残缺不全。

另外,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情感教育被排挤在一边。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学校片面强调了教育目标的工具价值,具体而言,即把一切以“高考升学”准备为教育目标,而忽视了教育促进自身发展的人文价值,从而使得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情感引向功利主义的需要,致使学生认知兴趣与情感受到扭曲。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情感教育势在必行。那么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致力于改进策略的探索,把情感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研究现状

2.1 目前教学设计中情感因素的状况

情感是一个人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的影响,教育者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认知教育,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业和未来人生不能和谐的发展。

对情感因素在教学设计中的研究就是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以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理论与创新的突破口的观点,从而将情感教育提升到与认知教育并列的高度,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目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教学虽然提供了相对宽松、快捷、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有着传统教学不具有的优势,但基于课堂学习的传统教育却有着浓浓的情感交流环境。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学生不仅扮演着主体的角色,同样也扮演着环境的角色。师生之间感情的流露、语言的交流和非语言的展示,培养着处于这一环境中每个学生的道德、情感、交际等方面的素质,教师的示范,同学的榜样,更是塑造了学生的健康人格。而在充满虚拟色彩的网络环境中,网络教育营造了一种更加“物化”、“虚拟化”的学习环境:计算机代替了教师,Email、BBS、QQ等通信手段和通信方式代替了面对面的交流。面对“人化”到“物化”的转变和发展,人的态度、情绪、感情很少能在媒体中传输。即使是声情并茂的可视画面,由于一切均出自冰冷生硬的机器,也会让人产生隔世之感。所以网络在表面

[键入文字]

拉近人距离的同时却使人的心理越来越疏远,感情越来越淡漠。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网络教学环境的物化、虚拟化程度的加深,学生在网上滞留的时间越长(一个学期,或二三个学期),在情感交流方面则越消极。这种状况引起了教育家、心理学家,尤其是教育技术专家的重视,开始从人文的角度反思现代网络远程教育。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交互、反馈、互动等福祉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网络带来的虚拟和冷漠。

至于如何将有崭新的、独立教育目标意义的情感在实际教学活动、教学设计中得以运用,似乎应是更深一层的内容。况且,科技进步带来新的教学内容和新增设的课程已经使广大的教师应接不暇,现在又要在课程中,在教学设计中加入这更耗费精力的情感,或另外增设一门情感教育课,实在是难度很大。但是,人并不可以只凭理性知识生活,那将是恐怖的。“无可挽回的分裂,正在威胁着人类,应付这许多危险的责任大部分落在教育上面了。”而教学设计作为对教育实践起直接作用的排头兵,无疑应努力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2.2从情感维度进行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情感因素是对重认知轻情感的教学失衡状况的矫正,不是忽视或否定教学中的认知因素。从情感维度进行教学设计的必要性还表现在,情感会影响一个人对客体的选择倾向。一个人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指向自己有好感的、有兴趣的事物,这就是情感对认知活动的选择性调控。这种情况同样会发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会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或有好感的学科或内容上,有时仅仅是因为对任课教师有好感,相对的对他所教授的课程也会感兴趣。同时,处于良好情绪状态和处于不良情绪状态的学生,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学习的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心理学上把这种情感推动人的行为的作用称为“放大内驱力”,也就是把情感和动机相联系。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一个人接受他人言行时的情绪状态以及他们之间的感情关系如何,[键入文字]

会影响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接受程度。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必须采用恰当的策略,使学生接受或赞赏自己的言行,即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提到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情感与态度目标也越来越引起重视。现在已过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年代,大多数学生是凭兴趣去选择学与不学,而不是你说重要他就会去学,甚至于是喜欢哪位老师就学那科,这是学生的普遍心理,但数学作为一个基础学科,我们数学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正是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最好体现,所以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它的意义是举足轻重的。作为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教师好比是一名导演而学生是演员,如何让他演好?这个问题教师要思考。在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中发现:为数不少的数学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热情,表情麻木冷漠,讲授平淡无味,致使课堂教学气氛压抑、沉闷,学生的情感受到抑制。因此让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情感因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心理学家曾对“人们普遍喜欢鞭炮味,而不喜欢医院里的药味”这一现象作过细致的研究,结果是:鞭炮多出现在喜庆日子里,给人们带来的是愉悦的情感体验,而医院则往往带给人们不愉快的体验,这充分说明不同的情感体验会对人们产生重要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还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一书中将其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籽,他说:“只关心种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籽喂麻雀”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研究,应该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2.3 从情感维度进行教学设计的策略

策略应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加以灵活运用。一位教师在某一环境中行得通的做法,换一个环境就未必适用,同样道理,某位教师的很有效的做法,换一位教师就未必行的通。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重要的策略可以归纳总结以供参考。需要说明的是,策略为教师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提供富有操作性的指导思想,本身并不是具体的作法。(一)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上将对于由他人的期望所导致的被期望人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称为

[键入文字]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这种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教育中屡见不鲜。老师将自己对学生的期望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递给学生,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就会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产生与教师期望相一致的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良好学习表现给予期待和鼓励,营造充满自信、追求成功的心理氛围。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被期待的学生比不被期待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二)预期效应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预期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例如,通过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由超出预期的刺激引发惊奇的情绪,由惊奇的情绪转换为兴趣情绪。具体方法有将看上去平淡的教学内容出乎意料的与奇异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其中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事实;将看上去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出乎意料的与生动事例、有趣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惊奇的发现其中蕴含的趣味性;将看上去简单易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曾思考的问题、未曾接触的领域联系起来;将看上去是教条性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社会实践联系起来等。(三)晕轮效应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在知觉他人时,人们往往根据少量信息将人分为好或坏两种,如果认为某人是“好”的,则被一种好的光环所笼罩,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为某人是“坏”的,就被一种坏的光环所笼罩,认为这个人所有的品质都很坏。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很多教师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这一心理效应的影响,产生对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为了防止晕轮效应带来的不良后果,教师应实事求是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成绩不佳的学生要以其原有的成绩为背景对其现在的成绩进行评价,稍有进步就应及时给予鼓励,同时也要肯定其区别于他人的特点和优点。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真正被老师重视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避免产生晕轮效应的关键是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信息。此外,评价尤其是表扬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如果不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则会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在敷衍他们,并不是真正的重视和关注他们。

(四)强化的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很少参与讨论,老师对这名学生非常

[键入文字]

关注,想提高他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终于有一天,这名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老师看着这名学生,停了一会儿,接下来就评论这一问题的价值(讲优点),并说,如果多提这类问题,整个班级的讨论就会收获更大。这一事件之后,这名学生提问问题的次数就急剧上升了。在这里,教师的赞扬对这名学生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并对其成功的体验给予及时的强化。体验成功是树立和巩固自信心的有效途径,但学习的难度要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太容易或太难都不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需要注意的是,强化运用不恰当则会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分辨清楚,对学生的哪些行为给予强化是可行的,对学生的哪些行为不能给予强化。强化物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在运用物质的强化物时要注意强化的合理性,既要注意强化物的组织方式,比如是连续强化还是变频强化,又要注意强化物的多样性。此外,其他的一些策略还有,为了避免在单一的课堂教学程序下进行教学时产生的课堂气氛沉闷,可以运用角色转换策略、表情调控策略、气氛转换策略等。

经过查阅文献,总结了一些用于课堂控制的教学设计策略。

1、移情教学设计

概而言之,移情本质上是一种理解,是对他人的情感、经历等的理解,而理解的方法与途径是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位置上去体验,理解最终导向“感同身受”,感人之所感,并知人之所感。

移情式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体验以及个体差异等,是一种理解学生、基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其基本理念是教学设计人员与学生之间的理解与协作远比过程的精密更重要。移情式教学设计要求教学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用学生的眼光来设计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用,还是教学评价的设计都要对学生世界产生移情性体验,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感受。

2、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

美国帕斯特里克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通过对学生在不同气氛下认知活动的对比实验发现,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对知识感受性强,记忆深刻,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在压抑的学习气氛中,学生情绪不稳定,认知活动效率下降,机械重复和混乱反应多。数学本来是一门非常严谨而又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整天与数字打交道,很枯燥乏味,然而它又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学科。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年轻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键入文字]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复数的教学中,插入这样一个有有趣的取宝问题:有人得到一张藏宝图,上面写道:“在某小岛的北部有一棵松树,一棵橡树和一个绞架,从绞架走道橡树,记住所走的步数,向左拐直角,走同样的步数,打个桩,然后回到绞架再走松树,记住步数,向右拐直角,走同样的步数,又打一个桩。在两桩正中挖掘,就可以找到宝藏。此人来到小岛后,找到了松树和橡树,由于年长日久,绞架无任何痕迹”,此时问学生谁能找到宝藏?学生对取宝问题表现出极大兴趣,都想第一个找到宝藏,思维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非常活跃,这就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认知的情趣。

3、提高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

情感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数学美能给人极大的精神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美的追求和热切信念也会给数学的探索发现带来积极的影响。如在对称美的追求下,引进了坐标系,从而在方程与曲线之间建立了一种相应的关系,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极大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美学修养越高,他对美的感受,理解与评价就越深刻。美与情有着不解之缘,只有当学生对数学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时,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种美得融合在整个的解题过程中。可见,情感教育有助于满足学生审美的需要。学生通过对审美需要的满足,提高了审美的情绪,培养了审美的能力,丰富了精神生活,培养了高尚的情操,树立了美好的理想。

4、在教学中运用拟人比喻手法

教学内容具有情感色彩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见物不见人,往往缺乏人的情感。教学中可以使用拟人化口吻比喻有关教学内容,使之具有情感色彩,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更易引起兴趣。例如,在讲授“映射”概念时,可以向学生这样讲解:发给集合A中每个元素一只手电筒,让其“随意”照射集合B中的元素。被集合A中的元素a“照亮”的集合B中的元素b,称为a的象(a则称为b的原象),B中没有被照亮的元素,则被称为“闲元素”。借“照射”喻“映射”,一个“随意”,一个“闲”,诙谐生动,使“映射”概念跃然眼前,形神俱备,难点攻克。

5、利用人物软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数学教学内容中充溢着“定律”、“定理”、“原理”、“公理”、“法则”、“公式”等,这些内容本身并不蕴涵情感因素,可以通过介绍知识背景中的一些可歌可颂、可敬可佩的人物轶事,使学生对这些教学内容产生亲切感,从而使之具有情感色彩。这种方法不仅能赋予教学

[键入文字]

内容以积极的情感色彩,以利于增进学习情趣,陶冶学生情操,而且还能更好地体现寓育于教的精神。.6、利用数学美感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数学教学内容虽缺少情感因素,但并非完全没有情感因素。数学中的美无处不在,简捷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等,无不体现了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没有艺术性,这看法是不正确的。就像人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里枯燥乏味一样”(华罗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充分展示数学教学内容中隐涵的美的因素,引发学生相应的美感体验,从而使教学内容赋予一定的情感色彩。

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环境都会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所以,我们很难发现完全一模一样的教学实践过程。每名教师都应在学习、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处环境,发展和创造出带有鲜明个性的情感教学策略。

3、个人观点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在情感教学设计中,我有如下几方面的想法:

1、转变教师角色。

铺垫积极情感的培养,转变教师角色只有用真实的、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学生 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以情感化学生,引发积极情感,培养兴趣,激发动机。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教学中,教师还要努力构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巧妙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 环节,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优美的语音、铿锵的语调都会让学生产生对语言美的遐想和追求;教师热情洋溢、充满激情的教学活动设计也会打动、感染学生,让他们拥有美的享受。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个恰到好处的手势,都会把鼓励、期盼、肯定与赞扬传递给学生,这些无声的语言就会感染和激励学生,给他们信心、力量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样,学生对老师的钦佩与敬爱会转移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迷恋,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动机。

3、注重教学方式,渗透积极情感的培养,授课时通过话语、目光、手势等给与他们关心和期待,多提供发言的机会,有点进步就抓住机会赞扬、鼓励。课下要多接触他们,多给学生接触机会本身就是鼓励。在作业本和素

[键入文字]

质评价手册上,多一些鼓励性评语等等。这样,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快乐以及自尊心的满足,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参与、合作是新课程核心理念之一。

“情境教学”“活动课教学”和“任务型教学”都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合作。合作精神是培养情感态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在教学中特意设计相关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内容上多给他们创造合作的空间,形式上要讲求变化,比如可以把不同层次、不同性格 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让他们优势互补、互相带动。这样,学生间有了分工、合作、交流,就 能共同完成任务。同时,师生要建立融洽、民主的互动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4、暗示教育

日常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过多地关注学习优秀的学生,未雨筹谬容易,实际运作难。鲜活的、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的教材内容,有利于我们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但我们在情感态度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过程中要密切充分考虑到 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注重挖掘教材,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着力培养他们综合情感态度运用数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Gary R.Morrison, Steven M.Ross, Jerrold E.Kemp.设计有效教学[M].严玉萍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17.[2] 卢乐山, 林崇德, 王德胜.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 1995.288.[3]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845.[4] 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M].中华书局, 1992.640.[5] AS 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李北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556.[6] What Kind of Research Model is Empathic Design? [EB/OL].http:///what_it_is.cfm,2008-09-01.[7]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8]F·戴维著,李彦译.课堂管理技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9]杨眉.与焦虑同行[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彭惠群等.简论网络环境对学习者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信息化,2004,(3)[11]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2]华罗庚等.数学家谈怎样学数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13]林仁土,陈长恩.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感移入的实践与探索[J].中学数学教

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因素之美 第6篇

关键词:产品设计;情感;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228-02

一、引言

产品从哲学的观点上考虑是物质,是没有情感的。但它是人造物是设计师精心设计的,它是为人所使用。因此产品不是孤立的,应该是设计师和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桥梁。产品融入了设计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被消费者理解接纳和受益。所以人们在谈到一款产品设计时,经常会用到“很明快”,“有创意”,“很稳重”等等词汇,其实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些词汇都是对于设计师、产品和受众之间的情感征兆的描述。因此一个好的产品不仅有功能美、材料美……还要有情感美。情感作为心理学的一名词是指人对周围和自身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主体对外界刺激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求的态度和体验。在产品设计中情感是设计师→产品→大众的一种高层次的信息传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品扮演了信息载体的角色,它将设计师和大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图1)所示。设计师的情感表现在产品中是一种编码的过程;大众在面对一产品时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感受,这是一种解码或者说审美心理感应的过程。最后,设计师从受众的心理感受中获得一定的线索和启发,并在设计中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二、产品是设计师情感美的表现

设计师在产品中表现自己的情感,就像艺术家通过作品发泄自身的情绪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产品设计的过程可以称之为艺术表现的过程。现代艺术哲学认为,艺术家内心有某种感情或情绪,于是便通过画布、色彩、书面文字、砖石和灰泥等创造出一件艺术品,以便把它们释放或宣泄出来。与之相类似的是,设计师将自己的情绪通过各种形态、色彩等造型语言表现在产品之上。结果,产品不仅仅是真实呈现物,而是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这里要强调的是,产品的形式与情感并不是分离的,从“经验”的层次上来说,只有产品的外观和功能同它们唤起的感情结合在一起时,产品才具有审美价值。

既然,产品设计与艺术表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自然的可以将艺术表现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产品设计中,也就是将情感引入设计中来。其实,艺术与设计一直以来就关系密切,只是在结合的程度上有所差异。美国著名的审美心理学专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就设计的艺术性曾指出:“事实上,不管是一把钥匙,还是一座巴洛克式建筑的正面,或者是一幅由瓦都于1700年左右所绘的表现生命哲学的画,它们之间的艺术性,只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从最简单的装饰品,到成熟的艺术品,是一个连续上升的等级。”意大利的设计师们更是将艺术表现在产品设计中运用到极至。看一看Memphis 设计的家具,其中无不带有一种“比起功能来说更多感情色彩、比起商业来说更加艺术性的元素”。如图2,Memphis的设计大师们用不同寻常的方法结合形状、材料和鲜艳的色彩,所依据的设计旨在让人惊讶和激发想象的漫游。产品的艺术设计为设计开辟了一个给为广阔和自由的天地。产品的艺术性也随之成为优良设计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

当然,也不会因为强调设计师的情感表现就忽略了产品的功利属性。其实,艺术属性和功利属性的结合存在于一切艺术领域中,而不仅仅是现代设计。在产品的艺术化设计中,功利属性和艺术属性的相互关系是运动变化的,在大部分情况下,艺术属性应该服从于功利属性。这就要求设计活动在遵循技术原则的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遵循艺术原则。设计师不能仅仅考虑个人的情感因素,这是设计师与艺术家的显著区别。

三、消费者和情感美

我们说产品具有情感没,并不意味着情感来自于产品本身。一方面,设计师自身的审美观点在产品中得以表现,另一方面,大众在面对和使用产品时会产生对美丑的直接反应与喜爱偏好的感受。审美心理学认为,人们对待事物的情绪和感受是一个审美心理感应的过程,我们把这一过程分为两个层次:内在的心理感应和外在的心理感应。内在的心理感应具有公共性,在这个层次上,大众对待同一事物的感受基本上是一致的。大部分人可以非常准确的将具有不同情感意义的產品辨别出来(严肃或严谨的、柔和或休闲的)。外在的审美心理感应就比较复杂。它受其它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潮流

在设计的流行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一种新颖有创意的设计产品上市,它或许是一种新式发型;或许是一新型工业产品;也可能是一款时装。当由于种种原因得到受众的认可,人们纷纷愿意拥有它或使用它的时候,潮流便出现了,这种流行趋势将直接影响人们对产品的喜好程度。其影响范围不仅仅局限在同一类产品中,有时可能波及各个领域的其他产品。例如,苹果公司自从推出透明电脑这个概念以来,整个设计界为之哗然,随后,各大厂商纷纷推出自己的“透明”产品: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甚至一些女性使用的时尚饰物如手表、手提袋、伞也在一夜之间变成透明的了。

社会潮流,流行趋势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但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过程,而是具有年代更替性。而且,随着设计不断推陈出新,这种替换性的频率有加快的趋势。这对于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因为设计工作的职业特点要求设计师永远走在潮流的前端。

(二)文化背景

我们居住的文化环境影响我们个人的和社会的价值观,因此会导致大众不同的审美情趣。这种由文化影响的外在审美心理感应具有社会的相对性。因为大众对这些东西的交流和理解要基于某种法则,而这种法则又是由社会的人确定的。既然大众有决定权,也就有改动权。与此同时,它们又具有客观性,因为它们的意义在特定时期的特定文化传统中是比较固定的。举例说,当我们根据生物本能随意把色谱分解成若干种独立的色彩时,其中就不会有多少种色彩具有文化的相对性。但是,一旦某一社会群体的人给某种颜色赋予特别的含义时,如把白色用于寄托哀思的场合时,其成员就必须遵从这个规定,否则的话将被这个社会所不容。

其实,在人的审美心理感应过程中,内在的心理感应和外在的心理感应是同时作用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二者作用的程度不同而已。上面,我们分析了大众对待产品的审美心理感应过程,这是每个设计师应该关注的问题。因為,大众的情感偏好将直接影响他们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当产品的传达某种信息激起了大众所喜好的那种感情的时候,他就会乐意接受这个产品,反之,当产品传达的某一信息触动了大众厌恶的情感时,他会对产品产生抵触情绪。

四、情感美在产品设计中表现

了解这一过程能够很好的解释人性化设计的情感之美。通过情感过程,一旦人对产品建立某种“情感联系”,原本没有生命的产品就能够表现人的情趣和感受,变得有生命起来,从而使人对产品产生一种依恋。我们来看看意大利Alessi公司设计的水壶(图3),壶嘴处被设计成小鸟的形状,当开水沸腾时水壶就会发出小鸟的叫声,设计师把大自然中富有生命意义的造型元素运用到设计中来,使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趣味。

iMac象征着高技术、现代化的苹果尖端产品并不象IBM产品那样的冷酷、严峻,设计师从大众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台灯”找到灵感,大胆突破以往传统电脑的形态,突出了产品的亲人性和趣味性。于是,这为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设计师除了要有较强的造型能力之外还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潜意识中的情感需求,使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产生快乐的情绪。总而言之,人性化设计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在产品和人之间建立一种情感层次上的深刻关系,实现“人与物”的高度统一。

飞利浦新推出的系列产品,力求通过这些设计来展望未来人类生活方式的一面,热情的徽章,情绪的容器,珠宝耳机系列,魔法钢笔等以亲和形态和色彩展现了未来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即追求生活的品味、高效率、趣味化、情趣化的生活方式,使产品带给人们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人们对新生活方式和个性化的追求与渴望。功能更偏重于人们的情感。如热情的徽章提供给网络世代新的交友方式,珠宝耳机系列给人们增添了不同的时尚色彩,魔法钢笔为上网和桌面工具提供了新的可能。人们对于产品情感因素的增长表明了亲和性产品设计的重要性,同时也丰富了产品本身的延伸性。

五、结论

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更关心情感上的需求,精神上的需求。而对于工业设计师来说,产品设计始终是以人为核心的设计。这便要求设计师们把满足人们内心深处的愿望作为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并努力在产品设计中表现出来。产品设计毕竟不是完全意义的艺术创作,不能完全是设计师自身情绪的宣泄。我的观点是,设计师要充分考虑产品的使用群体的审美心理因素,最大程度的体现产品的情感之美。

参考文献:

〔1〕梁梅.意大利设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Donald A .Norman.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柳冠中.世界成功产品造型设计图典[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王越.商品包装中的情感因素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 2010.

〔5〕刘丽霞.现代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分析[J].文艺争鸣,2011(10),P67.(责任编辑 徐阳)

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因素 第7篇

情感为什么在手机工业设计中成为一个越来越被频繁提及的关键词?LG巧克力手机在市场研究的前端对手机的消费群体进行了聚类分析, 发现80后人群有着浓厚的巧克力情结, 在他们的成长岁月里, 巧克力是一个不可抹杀的记忆符号。若干年后的今天, 当他们以25、26的年龄成为社会的新锐势力时, 巧克力, 无疑成为了他们回忆过去的情感密码。LG将巧克力手机塑造成了一个沟通“巧克力一代”过去与现在的“情感按钮”。只要“巧克力一代”一看到LG巧克力手机, 他们就会立马想起曾经的爱情回忆, LG巧克力手机成为爱情的见证。

这种经由对手机这一现实对象的审美观照而引发的主体的情感体验, 审美心理学上称之为审美的移情作用。

移情, 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观照时, 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心境、人格等移注到对象中去, 使对象获得生命和意义。最早提出审美中的“移情作用”这一概念的是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费肖尔, 但在理论上最有代表的人物则是著名的美学家兼心理学家立普斯。“情感移置”现象在审美活动中是极为普遍的, 费肖尔说:“这种把每一对象加以人化的作法, 可以采取极其多样的来进行。它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有的属于自然界无意识的生命, 有的属于人类的范围, 有的对象则又属于无生命的或有生命的自然。借助于经常提到的亲切的象征主义, 人把自己投射到自然中去, 艺术家或诗人把我们投射出去。”可见, 移情既包含对物的移情, 也包含对人的移情。对物的移情就是一般修辞学意义上的拟人或人格化, 即对于本来没有生命的物或有生命但无感觉、无意识的物赋予人的主观情感和情趣, 使之人格化, 将它们看成是同我们一样有知觉、有情感、有思想的东西。审美中的移情不同于一般的情感表现, 当然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它的关键是赋予审美客体以生命。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这里的“知”、“潜”就给春雨赋予了人的生命、情感和意志。

移情虽然是非自觉的, 但其产生是有条件的, 井非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事物都可产生移情。移情的产生既同主体的审美态度、心理素质有关, 也同审美客体的性质与特征有关。从主体的角度来看, 移情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审美静观, 或者叫凝神观照;一是要有真挚的情感和情趣。

前者是就审美态度而言的, 要求审美者在对对象进行审美观照时必须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产生审美幻觉, 从而也最容易产生移情。正如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所说:“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外物, 便浑然忘记自己存在, 不久你就和外物浑成一体了。”艺术家在创作时, 由十全身心的投入, 注意力集中指向作品中所描写的事物——人物、景物或生活场景, 在这种艺术创造的氛围中, 常常会产生一种将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混淆的艺术幻觉。

而后者的意义在于, 移情既然是情感的外射, 就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真挚的情感, 甚至要有类似儿童的心态。中国明代的李赞就提出“童心说”, 主张写诗作文要有儿童般纯真的心灵;在他看来, 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出于童心“天下之至文, 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在产品设计中, 能让使用者产生移情的设计一般都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 它们都扬弃了现代人们所常见常用的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简洁形态。

第二, 他们都选择了一种为现代人所使用过的旧的物品或过去的熟悉的环境空间作为各自设计的参照物和起始点, 抓住某一典型结构, 进行归纳夸张, 提取神韵, 用自己独到的设计组合去联合、融洽, 使之转化为特定产品的造型语义, 以强调设计文化的时代变迁及创新, 使产品在表现文化传统的历史延续中更易为消费者了解与亲近。

第三, 在产品设计中注入了浓厚的情感、趣味。让人们联想回忆起过去的岁月, 让人们沉浸在抽象艺术环境的品味之中, 并让人们深刻感受与意识到历史与现实、传统于现代的共生。由此激发情感, 产生一种生命上的共鸣。在审美中要达到“物我同一”, 必须经过“由我及物”和“由物及我”两个过程。即一方面主体把自我的情感、情趣、心境和人格等投射到客体中去, 使客体带上自我的色彩和印记;另一方面, 主体也必须对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有确切的把握、深刻的认识和真切的体验, 并从客体中汲取力量, 在内心里对客体起一种同情、同感和“内摹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 5.

[2]赵江洪.设计心理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1.

[3]周宪.美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

[4]吴晨荣.思想的设计—黑川雅之与日本的当代设计文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7.

产品中的情感化设计 第8篇

在社会快速发展趋势下, 人们被日益狭小的生活空间和社会压力所包围, 寂寞、孤独、郁闷是很多人挂在嘴边的词。为什么在物质生活如此丰富的今天, 人们的生活反而如此压抑?这就说明人们在达到基本生理、生活需求后, 需要进一步满足精神需求、情感需求, 从而实现自我。在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 慢慢发展出情感化产品设计的趋势。他着力于关注个性需求和情感寄托, 在理性的设计基础上多一些情趣, 让使用中得到一种其乐无穷的情感化体验, 在这些让人们得到自我满足情感化体验的设计中, 情感化体验的产品, 可以极大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

一、情感化体验的概述

产品的情感化体验, 通俗的定义就是以人的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为设计理念, 最终创造出令人快乐和感动的产品, 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的审美体验, 让生活充满丰富多彩情感。何为情感,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时的一种生理的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人的本性可以分为3 个特征层次:" 即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本能水平的设计——外形, 行为水平的设计——使用的乐趣和效率反思水平的设计——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本能水平人是视觉动物, 对外形的观察和理解是出自本能的。如果视觉设计越是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维, 就越可能让人接受并且喜欢。 行为水平行为水平的设计可能是我们应该关注最多的, 特别对功能性的产品来说, 讲究效用, 重要的是性能。使用产品是一连串的操作, 美观界面带来的良好第一印象能否延续, 关键就要看两点:是否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是否是一种有乐趣的情感化操作体验。

二、情感化体验的应用

1、产品形态的情感化

形态一般是指形象, 形式和形状, 可以理解为产品外观的表情因素。在这里, 我更倾向于理解为产品的内在特质和视觉感官的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 产品的功能不仅只是指使用功能, 还包含了其审美功能、文化功能等。利用产品特有的形态表达产品价值取向, 让使用者从内心情感上与产品产生共鸣。设计师在产品设计时要从消费者情感需求考虑, 正真深入到消费者内心, 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例如:那怎样能更好的进行情感映射和打动人心呢?我们知道minicooper能风靡全球, 从品牌运营的成果来说固然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但其实我们观察此车的所有设计, 时刻能体现它时尚、可爱、精巧、有趣、独特的性格。所有的东西给人感觉都是圆圆的, 符合它的形象和特征, 让人爱不释手。

2、 材料运用的情感化

情感化的材料, 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漂亮、精美的材质可以提升产品的外在魅力, 并最快传递视觉信息, 使人一看便知道是哪个品牌的产品。例如:苹果公司的电子产品, 苹果手机、笔记本、电脑等都以银色的金属材质做外观。这样, 事实上与顾客建立了共同认知感, 建立品牌或者产品长期的价值。只有在产品、服务和用户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 通过互动影响了自我形象、满意度、记忆等, 才能形成对品牌的认知, 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 品牌成了情感的代表或者载体。

3、色彩搭配的情感化

产品色彩具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它和形态一样对人具有吸引力, 功能相同的产品, 形态和色彩特异的产品更具吸引力。例如:连天红 (福建) 家具有限公司的红木家具, 它有独特色彩 (以红色为主) , 让消费者有醒目的情感提示。

4、使用体验的情感化

真正的设计是要打动人的, 它要能传递感情、勾起回忆、给人惊喜产品是生活的情感与记忆”只有在产品/ 服务和用户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 通过互动影响了自我形象、满意度、记忆等, 才能形成对品牌的认知, 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 品牌成了情感的代表或者载体。操作的情感化的使用方式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情感上会越发喜欢这种构思巧妙的产品, 这种巧妙的使用方式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愉悦感, 从而排解了人们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 所以得到用户的青睐。

三、情感化体验在产品中作用

1、重要性

首先, 我们对现代人社会心理状况的剖析。我们是否对生活现状和人际关系满意吗, 内心到底渴求什么?类似的问题造成每个人需求都是不同的, 会莫名的伤感、孤独、无助等;对他人冷漠、不信任等, 归根结底是我们情感缺失, 而人性化、以人为本的产品填补了这种心理的空白。个性化、情感化的设计它的情感价值远远超过其自身功能价值, 成功的设计离不开人性化、情感化的设计理念, 它有呼唤情感的力量。人的感性心理需求得到了关注, 在产品设计中的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 人们对情感化产品需求是巨大的。在产品设计中我们要考虑的感情因素也会越来越多, 使得产品正真服务于人, 加强人与产品的情感交融更是为产品的发展添加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必要性

试析情感因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第9篇

在这个各方面都飞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与产品的关系不光是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 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想加强人与物之间的交流性, 也就是人们现在常说的“人机对话”。从目前的形式来看, 这样的发展方向更能让使用者真正了解产品的功能和意义, 甚至让人和产品产生共鸣。当产品渐渐成为使用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时, 产品也就会被融入更多的感情因素。

1 情感化源于人性化

在设计行业中, 人性化相较于情感化更早被仁恩所接受。所谓人性化设计, 就是产品在履行其使用价值的基础上, 在功能或者材质上更符合人们的生理以及心理的需求, 能够将产品本质的因素更好的展现给使用者, 并让产品更好的为使用者服务。而情感化设计相较于人性化设计来说, 它更注重人们在情感方面的需求。一个优秀的产品, 不光是要给你一个良好的使用感受以及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 更是要给使用者一种情怀, 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 这就是情感化设计的精髓所在。情感化设计追求的是一种人与物之间的共鸣, 共鸣能够产生的前提是要在心里认可。

情感化设计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提出的。情感化设计之所以能够作为人性化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因为人性化设计中的核心内容就是产品的情感化以及易用化, 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一个产品如果能够非常容易的被人使用, 那么使用者会对该产品产生越来越严重的依赖心理, 对该产品的需求也就会越来越大。因此, 想要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取得产品上的优势就必须要注意情感化因素在未来产品设计上的应用。使用者的使用感受是评价产品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 因此在进行产品设计时, 使用者与产品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最应该了解的以及重视的, 这也是产品设计想要获得成功的捷径。

2 情感因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情感化因素不像是某些可以具化的因素, 看得见摸得着, 这是一种感性设计, 它只能通过真正的使用产品才能了解其在产品中的具体体现, 不是视觉上的认知, 而是心灵上的认知。并且这种非理性因素往往不是通过人们自身拥有的逻辑能力思考出来的, 而是我们自己体会出来的。在心理学中, 能够然人们从感官上有认知的器官有眼睛、鼻子、皮肤以及舌头, 这些器官能够让人们对一个物品的某一个属性有最直观的感受。例如, 我们可以用眼睛发现苹果的颜色, 用舌头品尝苹果的味道等等。感觉器官将人们的这些体会传递给大脑, 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辨别。然而想要找到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就需要依靠知觉来完成。知觉与感觉相比赋予了人本身的看法和主观想法, 人们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思维方式都会影响人们的主观想法, 进而影响知觉。

想要认识这个世界, 首先就要感觉这个世界。感觉能更加客观的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东西的属性, 但是知觉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以及对事物的理解更加合理的反映这个世界。还用苹果举例, 当我们看到一个又大又圆又红的苹果时, 因为以前吃过这样的苹果, 觉得非常好吃, 因此当看见这样的苹果并且还没有开始吃的时候, 我们心里就会有一种以及品尝过了的愉悦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消费者在看到某一产品时就感到非常愉快和亲切, 这会增加消费者消费的可能, 这样的设计理念已经运用在许多产品的设计当中。例如, 设计师在设计同样款式的衣服时, 秋冬款就会选择用一些深沉的颜色作为主色调, 例如褐色、酒红色或者墨绿色等等;但是设计春夏款是就会选用清爽些的糖果色, 给人营造一种清凉的感觉, 来驱赶夏日的炎热。

通过感觉给人们大脑传递的信息来影响消费者, 这样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所应用。在激烈的竞争中, 谁能够先揣摩出消费者的心理, 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菲利普·斯塔克曾经说过:“我并不关心 (我的设计) 看上去是什么, 我只关心它们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情感。”在这样一个工业告诉发展的社会, 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具有实用性的物质, 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上的产品。感官上的冲击对人们的影响是十分强烈的, 其中视觉影响尤为关键。

除了视觉, 嗅觉也是设计者常常使用的一个情感化因素。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味道有着不同的反应, 并且产生的心理感觉也不尽相同。化妆产品对于这种情感化因素运用的尤为广泛, 人们闻到水果味的唇膏或者沐浴产品, 就会联想到脑海中对这种水果的印象, 如果消费者自身喜欢这种水果, 那么购买的可能就会大大增加。香水的出现更是对这种情感化因素的完美诠释。在美国, 有一个香水的品牌叫气味图书馆, 这个品牌下有数百种不同味道的香水, 但这不同于其他品牌的香水, 比如名叫“暴风雨”的香水, 闻起来就有一种泥土的清新的味道, 人们可能会回忆起曾经在一个美丽的乡村, 雨过天晴后空气中弥漫的那种清新的味道。他们就是通过这种味道唤醒人们沉睡在心中的一份回忆, 使得人们在内心深处与这一产品取得共鸣。这样的使用感受不仅是对产品的一种体验, 而且是对从前记忆的一次唤醒。

3 产品设计中的情感表达的多样性

许多优秀的产品都有着相同的特点, 就是设计者通常将视觉作为情感化的一个突破口。色彩对人们的刺激是所有视觉刺激中最为明显的, 在色彩的刺激下人们可以进行快速的心理变化, 让人们对产品的使用感产生憧憬。因此, 在未来的产品设计中, 我们应该抓住视觉对于消费者的冲击, 将色彩更多的运用在设计中, 通过这样的良性刺激让消费者更快的接纳一个新的产品并产生想要购买的冲动。

不同色彩对人们在不同的时间里刺激是不同的。比如在炎热的夏天, 人们看到黑色的衣服往往会有一种很沉闷的感觉, 但是相反, 如果将这件衣服换成白色或者是其他浅色系的颜色, 人们就会有一种清爽的感觉。衣服还是同样的衣服, 但是由于颜色发生了变化, 就是的人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波动。

4 结束语

当今社会, 产品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想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除了要保证良好的产品质量以外, 还应该在如何将情感化因素融入到产品中多下工夫。人们的思想在不断地进行提升, 因此想要大幅度的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 就要靠使用者与产品之间产生的共鸣与使用者内心的愉悦程度。只有这样, 才能将产品赋予其应有的“灵性”, 让它更好的为使用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戴吾三.考工记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

[2]凌继尧, 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色, 2001.

[3]唐纳德·A·诺曼著, 付秋芳、程进三译[M].情感化设计;北京, 电子出版社, 2005.

[4]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基于交互设计的情感化产品设计 第10篇

谈到情感化产品,设计师一般侧重于从形态、色彩、肌理等方面进行设计分析,比如不同的色彩体系所带给人的不同的视觉感知,不同的材料表面处理会给使用者怎样的心理感受等等。但这些分析都是静止和单向的,如果说人和产品之间仅仅通过视觉、触觉等一次性接触就能建立某种情感的话,这显然不能让人信服。因为产品对情感的引发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问题,并且会因为人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生活阅历的差异而不同。交互设计的产生为我们深入研究情感化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手段和思考方法。

一、情感的产生和情感化产品

(一)人和产品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

看过著名童话《小王子》的人都不会忘记那只狐狸说过的话:“对我来说,你还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千万个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样用不着我。对你来说,我也不过是一只狐狸,和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但是,如果你驯服了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对我来说,你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们希望产品能成为人类的好朋友,就好像小王子希望能和狐狸成为好朋友一样。那么我们能从狐狸的话中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呢?我将它归纳为这样一条主线:建立联系——彼此驯服——成为朋友。

建立联系即意味着要在使用过程中有交流和对话,这样人和产品才能互相了解。彼此驯服就是要让人和产品适应并熟悉对方,彼此能够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中。成为朋友是小王子最终的愿望。上升到产品设计的高度那就意味着人对产品的忠诚。只有这样,我们的情感化设计才是成功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会有生命力。

由此不难看出,第一步建立联系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步骤,只有成功地在人和产品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二者才有可能彼此喜欢并依赖对方,人才有可能将产品“驯服”,从而像“朋友”一样生活在一起。

(二)情感化产品

情感化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其最大的特点是它将产品对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放到了首位,让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和产品建立起一种超越人与物之间的情感。在人们对工业化产品越来越厌烦的时候,情感化产品以其新奇的个性,细腻的人性关怀,以及极富创意的生活理念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情感化产品在功能和材料方面并不一定很出众,但它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却能拉近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距离,在情感交流中赢得消费者的亲睐。

Lance Armstrong Foundation推出的名为live strong的慈善腕带(见图1),可以称得上最朴素、最直白的情感化设计。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拥有上千百万的销量,得到Nike、Discovery Chan-nel stores等品牌的全力支持和推广,并贏得无数体坛、政坛精英的亲睐。其成功的秘密就在于这款产品是一个向人们传达坚强生活信念的手环,它早已超越产品本身,成为激励人心、传递关怀的精神图腾。在这里,其和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就是产品的全部。

二、产品设计中的人机交互理念

(一)交互设计

从用户角度来讲,交互设计是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并且让人愉悦的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互动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同时,还包括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充。

因为其和计算机有颇深的渊源,所以目前交互设计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软件和界面设计。虽然交互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中才刚刚起步,但它致力于过程研究和用户体验的特点,恰好可以成为我们进行情感化设计的得力助手。

(二)产品设计中的人机情感交互

著名心理学家Norman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到:“当然实用性和可用性也很重要,不过如果没有乐趣和快乐、兴奋和喜悦、焦虑和生气、害怕和愤怒,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是不完整的。”情感化产品是在满足最基本的实用属性之后在情感上进行升华的产品,它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超越物质之外的信息交互。设计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设计手法让信息交互能顺利实现,让产品打动人心。

深泽直人先后为ISSEY MIYAKE设计的两款TWELVE系列手表(见图2),沿袭了这位设计大师一贯的设计哲学

“plus minus o”。表面整洁得连数字都没有,别出心裁地使用了12边形进行时间认知。然而,和TWELVE相比,TWELVE365又给了我们很不一样的感觉,不单单是它新增加的日期功能,而是深泽直人在处理这一设计时采用的方式:像一幅抽象的人脸图,不同的日期会有不同的表情。“为什么设计成这样?比如指着10号,是星期四,那么表面上的指针看上去就像一个悲伤的脸形,很有意思。”深泽直人先生如是解释。看来在这位大师的心中,情感交互绝不是在设计中可以被精简掉的东西,而是“plus minus 0”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

三、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表现

不同时期的设计风格流派各有差异,情感化设计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设计背景之下,也不断地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再加上产品对人情感上的影响因素是不可见的,我们很难衡量人与物的理性量与感性量的比例,情感化设计变得更加的个性和丰富。下文通过分析一些富有代表性的情感化产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产品中情感的表达。

(一)趣味十足的过程体验

图3是一个有着自己的性格的早餐餐具,它并不完全“服从”于人的指令.换句话说,在使用它时,我们操作的结果往往是未知的。而正是这种未知性给我们带来了平等交流的乐趣。不光是它独特的造型让我们眼前一亮,独特的使用方式和过程体验更让我们乐在其中。一个简单的吃鸡蛋的过程远远超过了“吃”的本身,手起蛋落,鸡蛋不再是生硬地被敲开,从碰撞到碎裂整个过程都变成了一个游戏:我们可以欣赏到铁环有韵律的撞击,搜索可以剥开食用的鸡蛋,换个力度继续早餐的享用过程。

图4是一个别具一格的门铃,它直接采用了琴键的语义。看到它的人会不假思索地玩心大发,换上几种指法好好体验一下自己创作的乐趣,不再是一个指头按下去就“功成身退”了。

(二)不断变化的视觉体验

图5所示的咖啡杯让喝咖啡的过程充满了情趣,随着杯中水位的下降,使用者会看到咖啡杯外壁不断变化着的图形。对于办公桌上必不可少的物品,光造型可爱是绝对不够的,多一点点对过程的体验和对结果的期待往往能让好心情延续更长的时间。

图6的灯罩采用热敏材料制成,开灯后,随着灯温度的升高,灯罩上的图案会逐渐发生变化,像魔术师一样随时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景象,给单调的家居增添了不少情趣,当然也贏得我们的喜爱。

(三)能勾起回忆的产品

图7是muji珍藏系列的一款唱片机,出自深泽直人的设计。外型看上去很像小时候家里常见的排风扇,而它的使用方式更能唤起我们心底暖暖的记忆:拉一拉唱片机就能播放音乐,就像拉一拉排风扇就能出风一样。

(四)鼓励用户参与的创意产品

图8是日本的nedo和一家点心店合作设计的点心,把不同深度颜色的巧克力棒做成如同铅笔的形状,配上卷笔刀,和削铅笔一样把卷出来的巧克力屑洒在点心上。小时候一直都觉得自己卷出来的铅笔花特别漂亮不忍丢弃,现在居然能当作美食享用了更让人有成就感。

图9是欧洲东南部一家名为Podrabka的食品公司为自己一份名为“well done”的年报做的设计,不论是使用方式还是使用过程都给人前所未有的创新体验。年报用锡箔纸包装起来,让人联想到面包,而看报的操作方式确实也跟吃面包过程如出一辙:打开年报会发现里面大部分是空的,这时候将它放到烤箱里,在100摄氏度下烤上25分钟,待到年报熟了其空白处的内容自然也就现出庐山真面目了。烤年报和烤面包一样要讲究工艺,要分外小心,不然可能会碰到烤不熟或者烤焦的情况,自然也就无法领略到书中的精彩内容了。

(五)别具一格的使用方式

闹钟的职责就是预定时间起提醒作用的报时器,如清晨叫人起床,但不少人已经适应了它的工作方式,抬手“啪”地关掉继续睡,闹钟似乎也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图10这款地毯闹钟则抱着一定要叫醒你的心态,通着用户一定要踩上几脚才会关闭。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尽情发泄自己的不满,同时也睡意全无了。

著名手表品牌O.D.M推出的mysterious V系列(见图1 1)一出生就受到无数青年人的追捧,亮点就在于它的显示和使用方式:表盘上有横向滚动的文字屏保,不同颜色对应不同的文字内容,需要看时间时抬起手来摇一摇即可。正是这样的设计使这款手表充满了个性与灵性,文字屏保彰显主人的信仰,独特的使用方式让体验过它的人不能再忍受一成不变的传统手表。

非常有名的Y-water包装瓶,由Fuseproject工作室设计,是专门为儿童制作的低卡饮料,喝完后的瓶子也不会浪费,可以作为孩子们尽情发挥想象力的空间的玩具。其将产品衍生为玩具,不仅延长其使用寿命,更加深物与人之间的交流,让孩子们从喝它到喜爱并收集它,这种情感化的设计往往有助于提升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

四、运用交互思想设计情感化产品的一些方法

通过分析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情感化产品,可以看出其在交互设计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地方。下面结合产品设计总结一些设计原则。

(一)要让产品有一个能够充分吸引“眼球”的外观的形式。

用户看到产品时能够产生自然而然的行为,和产品进行无障碍的交流。这一环节的重点就是设计师如何选择合适的形式来帮助用户发出正确的行为,具体来说可以借助人们熟知的形式来达到这一目的。比如钢琴门铃和muji唱片机,前者直接采用琴键的造型语言,后者则唤起了我们对于排风扇的记忆,二者的共同特点有一个引发人们正确行为的形式,让产品变得易用并且具有亲和力。

(二)使用过程中物与人交流的可变化性和可延续性。

可变化性要求产品能给人带来不同的使用体验,比如TWELVE 365手表、Solarise灯罩和心型水杯。静止的东西总是让人感到乏味,只有打破静止,才能将生命和情趣注入生活。可延续性意味着产品能有更多的隐含价值,比如上文提到的Y-water饮料瓶,喝完的空瓶子还可以当积木玩,有了隐含的价值才能吸引人们不断地开发创造,让产品充满生命力。

(三)使用方式的创新,将新奇融入产品。

打破常规才会有趣味可言:放置鸡蛋的架子改变了鸡蛋破碎的方式,地毯闹钟改变了关闭闹钟的方式,O.D.M手表改变了显示时间的方式,“well done”年报改变了传统看报的方式等等。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多关注新材料新技术以及生活细节,Phi lips将新的电子技术运用到产品中去创造了新的情感化产品,“well done”年报和Solarise灯罩能在众多的产品中脱颖而出,则得益于“遇热显色”技术的巧妙应用。

(四)敢于打破传统的设计思想。

设计师心里都有一套“设计准则”来引导自己的设计,但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适当的”叛逆”一下,不用达到菲利普·斯塔克的程度,也不用每次设计一件东西都想着人机尺寸、便捷性等,生怕多走一步路,多转一个弯。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都是不需要遵循这些清规戒律的,尤其是情感化产品,多一些变化才能多一些趣味。“well done”年报看似恶作剧的设计没少给人添麻烦,但也正是这个恶作剧让它性格鲜明好评如潮,俘获了不少用户的“芳心”。

(五)让用户参与产品创造,使其在使用过程中体验快乐和成就感。

英国CartoonNetwork电视网络曾邀请25岁以上的成年人投选他们心中最喜爱的玩具,在“最受成年人欢迎玩具榜”中,1 932年面世的丹麦乐高积木名列榜首,这个结果充分反映了成年人对儿时玩具的眷恋。将玩具的这一特性结合到产品中,能给产品更多与用户互动的机会,也就更能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亲密的情感联系。比如铅笔巧克力和鸡蛋架的设计,二者都是以全新的造型和使用方式出现,目的就在于鼓励用户体验到使用产品的乐趣:像玩具一样有意思。

(六)将产品和具体场景结合。

交互设计中有两个设计方法“角色设定”和“情节故事板”,他对情感化产品的设计非常有用。“情感化”是一个比“人性化”更贴近人的精神世界的概念,考虑到人及其生活环境的复杂性,我们的设计需要更明确更有针对性才能被接受。举个例子,“plus minus O”曾设计过一款只能烤单片面包的吐司机,“如果有两个人吃的话,你就会先烤给对方,所以使对方感觉很好。设计一个可以烤两片面包的烤箱,我想很容易。如果设计成这样的话,可以体现出很亲切的感觉。”——深泽直人先生在解释这个独特的设计理念时这样说。但是对于独居的使用者和早晨上班赶时间的两个人来说,这个吐司机“情感化”远不如“人性化”来得实在。因此,情感化设计需要在实际的背景里才能体现其价值,否则就是悬浮在空中的海市蜃楼,昙花一现后注定消失。

五、小结

不少设计工作者遇到“情感化设计”必提阿莱西,大力强调“可爱”、“卡通”等词汇。在这里我们没有否认阿莱西的意思,它是一个设计思潮的代表符号,但是这不是情感化设计的全部,我们更不能被这个符号禁锢。看看深泽直人设计的TWELVE 365就知道了,情感化绝不是可爱造型的代名词,再简洁单纯的造型风格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关键是找到合适的表达情感的形式。

产品中的情感化设计 第11篇

关键词:包装设计开启方式;情感化;情感化设计

1 开启方式用于产品包装设计的情感化设计概述

1.1 产品包装设计开启方式分类及分析

瓶类的包装在生活中是最普遍的,主要运用于液体类产品的保护、运输和储藏,主要突出了它封闭性极好的特点,开启方式在瓶类包装中,像橡胶、螺旋盖或软木等材质的嵌入式封口和皇冠金属盖是最有代表性的。

螺旋盖是市场上瓶类封口方式最常见的,在储藏葡萄酒的过程中,软木塞使用起来会经常有腐化现象,引起酒的变质,导致用户不满足嵌入式的软木塞封口,因此开始对封口方式进行研究和创新在产品包装设计中,螺旋盖实现了重复地完成关闭动作和开启动作,弥补了不能反复使用的软木塞嵌入式封口的缺点。

罐装包装的主要材料是金属和玻璃,封闭性能极高是罐装包装的特点,所以其产品不容易变质。釆用此种封口方式的产品一般保质期长,如鱼罐头、水果罐头等保质期都长达12个月甚至更长。当下出现了易拉罐在市面上,那种带有拉环的开启方式,就是特例。

盒式包装主要的材料有纸、金属、塑料等制成,相比于其它材质的盒式的包装,纸张的特点有低成本,加工印刷便捷等特点,占的比例最大在所有盒式包装中。

杯装产品在我们生活当中涉及的品种较少,像果冻、杯装奶茶等,其封口方式主要为加热封口和纸杯附带杯盖的形式。

软包装主要材料是塑料制成,主要内容物为液体或者膏体,因此对其装置的密闭性以及包装要求较高。它分为热封口式开启方式,按扣式和拉链式开启方式和挤压盖掀盖式开启。

1.2 情感化设计的定义

情感化设计是在设计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激发消费者的某种情感,设计师通过对消费者情感产生的一般规律的分析和研究, ,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目的性的设计。准确把握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合理设计产品的情感倾向是包装设计师必备的素质。为了实现包装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必须要有感性认知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制定设计思路,并优完善整个的设计行为。

1.3 情感体验的三个层次本能层,本能层的情感体验与人的第一反应密切相关

对商品包装的造型、色彩、图形、材质等要素发生感官体验的消费者,产生情感体验;行为层,凭借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行研究,有目的性地让产品的包装设计满足消费者的期待并实现商品的经济效益和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设计师要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原则,在行为层的设计中;反思层,消费者是如何理解商品包装设计的形式意义,关注消费者对于商品包装设计的形式意义的理解,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为目的。

总体来说,设计师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各种消费群体的需求差异,对各种的年龄层和生活方式的消费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在性别差异来讲, 男性商品应着重考虑理性和粗线条的设计;女性产品应注重细腻和感性的设计。从年龄差异来看,老年人商品包装的开启方式要着重考虑行为习惯和生理功能障碍,儿童商品包装的开启方式要在意考虑安全因素。文化差别方面,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风格,也应予以考虑。

2 产品包装设计开启方式的设计方向研究

当下有很多包装的开启方式,会让人费尽心思的去琢磨和研究它,一些很好的包装设计的开启方式不需要解释什么。找一个突破口也就是包装开启方式的设计,分别从人——机——环境三个维度分析和描述在产品包装开启方式中的人性化设计表现手法。

2.1 人的需求关怀

注重消费者的需求关怀是实现包装开启方式人性化的重中之重。商品包装的人性化设计要迎合所有群体需求关怀,包括正常人和有缺陷(生理、心理)弱势群体。

2.2 重视消费者的需求

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满足是消费者对于包装开启的双重需求,在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后,引导其对精神上的满足的就是人性化设计。因此,设计师在设计包装开启方式的时候,重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最大限度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以人为本,至终,体现人性的关怀和最大限度的人性化开启设计。

2.3 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开启方式需要的力量要求过高,开启方式的导向信息不容易接收,或是因为没有办法开启包装而导致丧失信心、产生自卑等心理创伤,这些因素对于弱势群体而言仍有许多不便之处。因此,要充分重视弱势群体的需求,给予他们关爱和感受、让他们有认知社会的权利,也可以拉近他们与普通人的差距。通过包装本身的颜色和包装开启装置差别,帮助了那些视力弱的人群,识别一些细小文字和认识包装的开启方式。一些老年人因为视力下降,阅读近处的文字很困难,但是放大胶带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一问题,老人将胶带粘贴在文字上,就可以清晰阅读了。

3 产品本身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3.1 注重产品的特征

包装开启方式的设计、内容物特征以及各方面的属性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设计产品的特性要考慮包装的造型和结构。像香水的包装开启装置设计上,不得不考虑的就是香水易挥发特性,因此以喷射的形式来减少香水因接触面过大而造成的损耗。

3.2 重视产品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产品传达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所以包装开启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产品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这样有助于消费者更为快速的接受和了解包装的开启方式,让这种结合了文化内涵的包装开启方式使消费者产生共鸣,同时也实现了这个商品传递给消费者的情感附加值。

3.3 对环境的思考

包装除了能够给我们带来便利,其实也带来了一些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像使用的材料、制作的工艺等给环境和资源都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损耗,引发了众多环境问题。所以,包装设计师要更加注意对包装开启方式所用到的材料,以及注意开启方式的环保性,才有助于人类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原研哉(日).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关注老龄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第12篇

一、反思水平的情感化设计需求

在电影《卡萨布兰卡》中,有这样一段台词:世上有那么多的城镇,每个城镇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这非常形象的描述了情感化设计所追求的目标。

一件好的产品设计必定会带给人愉快的使用体验,甚至在人们不使用的时候,还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舒适与愉悦。随着现代经营理念的逐渐贯通,我们意识到了,产品的功能只占据被选择因素中极小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是否能够获得愉快与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一点在老年产品的设计显得更加重要,老年群体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都比较特殊,其对于产品情感能够get到的点肯定是不同的,商家如果能够用心对待,设计研发的产品才会是有温度的。例如深泽设计的一款CD播放器,外形酷似一个排气扇。电源线直接垂下来,只要简单拉动拉绳,美妙的音乐便会响起,就像小时候开灯的感觉。这个设计勾起人们已逝去的回忆,倾注了人们共同享有的美好情感。

到了老年这一人生阶段,人们更愿意回忆过去,这个设计洞悉到了这一点,充分的挖掘并利用“细节的力量”,调动每一个使用者身上的每一个情感细胞。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让产品带着温暖的情感扑面而来,以细节制胜。

二、人机交互式情感设计需求

老年产品的设计是为了满足老年消费者的需求。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设计老年产品时,首先研究老年人的需求,充分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等需求为其设计产品。

1、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人到老年身体的各部分器官开始出现退化现象。容易出现视物模糊,听力减弱的症状,使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判断能力减弱。肌肉骨骼系统的退化,使其动作不灵活,协调性差,反应迟缓,行动笨拙。思维系统的退化,使记忆力衰退,反应速度降低,对于新事物、新知识的接纳和吸收也较为困难。

2、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不同年龄的人心理不同,特别是老年人,更容易产生自卑、孤独、失落、易怒、恐惧、抑郁、焦虑的心理。许多老年人不愿意承认已经衰老的事实,如不及时调适,就有可能导致自理失常。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情绪反应更为激烈,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3、“不倒翁”拐杖设计

大部分上了年纪或患有腰肌劳损和双腿行动不便的老人都会借助拐杖行走,当它不小心掉落地上的时候,老人若想弯下身子去捡起它将是件很费力的事情。于是产生了为行动不便的人群设计的“不倒翁”拐杖。它解决了捡拾拐杖的问题,照顾了老年人的心理,人最不愿看到的就是自己一天天变老,不能独立完成生活中的小事。从细小方面的改进使得老年人能够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让他们不再产生心理上的挫败感。

另外,“不倒翁”拐杖造型上简洁、流畅、时尚。色彩搭配上白色和绿色也使拐杖看上去轻松、清新。这些设计细节给老年人一种全新的体验,仿佛自己也变得年轻有活力了。

因此,人机交互的设计改进,会带来愉悦的用户体验。

三、受尊重的情感设计需求

老年产品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并创造适应老年人身体和情感关怀的产品,在产品的细节上给予老年人更多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共用性设计

共用设计强调的是产品设计外形和功能的密切关系,也就是让使用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这个设计是用来做什么的。

共用性设计原则是老年产品形态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许多老年人不愿面对自己日渐衰老的事实,希望仍然通过独立生活的能力表现出自己的能力。所以在设计时无论是一般功能还是特殊功能,都要关注老年人的这种心态,力求产品的设计体现出一种平等性的人文关怀,不让老年人产生排斥心理。

例如当我们乘坐地铁时,候车室无障碍电梯不仅可以帮助带大件行李的人、带小孩的家长,也可以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使用;当在公共场所洗手时,降低了高度的洗手池让老人、小孩及轮椅使用者不需要家人帮忙就可以自己搞定,当我们晚上回家屋里漆黑一片时,宽大的开关及LED显示灯让我们很容易找到并打开……

2、参与性设计

好的产品设计是与环境相融合的,环境的多样性导致了其所涉及知识的复杂性,老年人的情感更是复杂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增加老年人的参与度,从而获得设计创新。

例如最早源于美国的Living Lab创新模式,其参与式设计主张在设计过程中引入用户的参与,让用户的思考和创新成为产品设计的重要因素,从而使设计公司更高效的对接相关技术提供者与需求提出者。

在我国有老少联大学生公益组织,他们走进老人生活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一起寻找使老年生活更美好的方法,过程中体现陪伴和温暖。通过老年人的参与,总结出老年人更多的审美趣味,例如老年人也喜欢清爽、素雅的色彩,不喜欢太艳丽的产品。如此设计将有益于老年人保持健康心理状态。老年人大多阅历丰富,但他们习惯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长久以来使用的产品材质,稀奇古怪的材料会让他们感到恐惧。因此,增加老年人的参与,不仅有助于探索老年人心理接受力,更有助于设计创新、实用的产品。

四、结语

关于老年人使用的产品的设计,设计师必须站在充分了解和理解老年人情感需求的基础上着手,从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出发,最大可能挖掘产品中令人愉悦的因子,实现老年产品情感设计的最终目标——既无微不至又充满尊重;最大限度增添老年人的生活乐趣,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在现代文明中感受到的是深深的便捷与关怀,而不是距离感与陌生感。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出版社,2005.

[2]汪晓春.老龄产品开发设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3]姚奇志.基于情感化的老年产品设计[J].大众文艺,2011.

上一篇:资产准备制度下一篇:智能化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