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校园政治文化

2024-07-02

高校和谐校园政治文化(精选11篇)

高校和谐校园政治文化 第1篇

一、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1. 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

校园文化的目标是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倡导主流价值观, 以培养学生大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的和谐性、高尚人格的示范性、人格特质的稳定性、个性发展的完美性、理想追求的崇高性和价值取向的正确性”为目标。[1]而我国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内容为方向,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就是要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具有共同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来看, “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战略性的指导地位, 从崭新的高度重新定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 优秀的校园文化, 能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 启发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等, 最终逐步内化为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这一过程恰好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实现的教育效果。可见, 立德树人是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理念, 并且二者在育人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包容, 殊途同归。

3. 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有互补性。

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指明方向。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 部分学生呈现出政治方向的动摇性和模糊性。这就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原则, 遵循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要想使高校校园文化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性质, 就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另一方面, 校园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将学校长期培育和积淀的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物质文化, 通过特定环境的感染、凝聚、熏陶和激励, 形成该环境中大家共同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和道德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进行开展, 学生在多彩的校园文化平台上肯定自己、提升自己、磨练自己, 活出出彩的自己。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受多元价值观消解。

“当代中国高校校园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 西方文化中那些庸俗不高雅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协调不相容的文化糟粕也乘虚而入, 从而毒害和腐蚀青年大学生的灵魂。”[2]一些大学生道德底线日益滑坡, 如果不加以积极有效地去引导, 很多大学生就会在现实面前失去理性判断, 在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中迷失自我。

5.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受校园文化媚俗性的制约。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 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迎合了部分人弦目新奇、玩世不恭、投机取巧的心态。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 必然也受到到大众文化媚俗性的冲击。校园文化的媚俗性降低了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信仰追求, 部分学生呈现价值追求功利化、审美品味低俗化、语言交际粗俗化, 进而使校园文化失去了其应有的活力和存在的价值。在低俗的环境成长的人很难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定的革命信念、崇高的政治信仰, 更不会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增强思想政治有效性的对策

1. 培育特色校园精神, 营造特色的育人环境。

首先要求高校在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下, 科学定位找到学校自身发展的方向。充分利用自身的优秀传统资源, 积极学习和借鉴他校的先进经验, 加强教风学风建设, 不断充实、丰富、发展和完善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其次, 做好校园精神的宣传工作。通过广泛宣传, 引导全校师生对校园精神的认识度, 能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辨别是非曲直、抵制各种诱惑, 坚定自己的信仰。校园精神的最高育人境界是从那些走出学校多年的学生身上, 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母校的育人特色。

2.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定科学的、规范的规章制度。

首先, 高校制度文化的建设要坚持规范管理, 以人为本。高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 应该在坚持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条件下, 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和整体利益, 维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 将人性化的管理融入各项制度之中, 保证师生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透过制度的人文关怀, 调动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保证校园制度的生机和活力。其次, 校园制度的制定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规章制度的科学性要求规章制度的指导思想正确, 内容积极健康、有章可循, 要求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再次, 制度的制定要有创新性。高校制度的制定要结合时代背景、教育教学规律、国家的政策法规、学校的自身特色、师生的自身特点, 倾听师生的内心的声音, 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规范的行为准则。

3. 夯实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首先,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要注重提升内涵彰显个性。每个高校在校园环境的物质设置和场所布置上, 应把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学校特色、专业特色融合起来, 做到“寓美于物”、“寓育于物”、“寓情于物”等。其次, 注重完善学校各种教学、运动设施。校园物质环境具有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想要让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反应学校的文化内涵, 就要对学校的教室、图书馆、教学科研设备、校园网络、宿舍、食堂及运动场等基础设施进行顶层设计和合理规划。使他们既具有实用性又充分展示校园特色, 在无形中感化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再次, 要强化校园环境的美育效果。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应该是品位高雅、布局结构合理、整体效果美观, 给人以幸福感、愉悦感。校园里到处绿树成荫、芳草青青、花团锦簇, 使师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心情得到放松、斗志得到激励。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并增强校园活动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首先, 要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弘扬主旋律为内容、彰显正能量为要求, 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这些活动中去, 使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得到精神上的洗礼和思想上的共鸣。其次, 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效性。各个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及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再次, 注重师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个高校在开展校园活动时, 要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 活动的开展要结合时代的特点与师生的心理需求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同时, 要做好活动的宣传动员工作, 提升广大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高校要培育特色校园精神, 营造特色的育人环境;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定科学的、规范的规章制度;夯实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并增强校园活动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文化

参考文献

[1]金文斌.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12) :67.

[2]仇道滨.主流与潮流交织下的“文化自觉”——跨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高校校园文化[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4) :127.

高校和谐校园政治文化 第2篇

论文摘要: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本文从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入手,提出了如何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人才培养。

校园文化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校园文化建设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谐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独特发展形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才能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管理建设、文化建设长期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在广大师生的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和谐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组成。

1、校园物质文化:即环境设施文化。是指学校地域之内构成学校基本物质面貌和外显的物质文化状态的总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环境设置,体现教育功能的和谐性与统一性。

2、校园制度文化:是建立和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同时渗透着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行为定势、目标追求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

3、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优良传统和被师生认可的价值理念、道德准则、群体心理、人际环境、人文素养等一切精神文化形态。

从结构上看,和谐校园文化的显性面是校园物质文化,中性面是校园制度文化,隐性面是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校园制度文化通过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校园精神文化能提高大学生的素养和品位,充实和优化大学生的人格内涵。这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构成了和谐校园文化这一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物质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保障,精神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因此,仅仅立足于物质和制度层次上的校园文化是低层次的,必须在校园物质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上积极凸现出精神文化的意义,注重高层次精神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和谐校园文化的熏陶、导向和塑造功能,为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目前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性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意义。主要的问题有:

1、教育功能弱化, 功利性色彩日益浓厚。随着社会竞争激烈及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影响, 校园中浮躁、功利的读书色彩很重,很多同学在学某些课程时往往

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所以常常出现挑课上,只选择专业有关的相关课程或者能够与毕业就业直接挂钩的课程,而对其他能够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课程选择放弃,并自认为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不少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 忽视精神追求, 注重眼前个人利益和实惠的追求, 为自己设计了“短、平、快”的人生发展目标和道路。对自我价值认可较多的是以功利为尺度, 对他人追求功利的成功表示肯定和羡慕, 对社会则表现出功利性的期待。

2、校园文化导向缺乏,业余生活单调、匮乏。大部分同学业余时间大多在校园内度过, 而学校、班级、社团组织的活动有限,不能吸引大部分的学生参加, 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 不少学生业余生活单调,靠上网消磨时间,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沉溺于网络, 无心学习的现象日益严重。

3、理想信念模糊,道德修养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价值取向扭曲的问题。一些学生除与自己相关的事情外, 对他人、对很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漠不关心, 社会责任感欠缺。

4、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工作压力日益显著。当代大学生自尊、自我意识强烈、情感丰富但又不稳定。相对于单纯、平坦的成长经历, 进入大学后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和挫折。这时, 往往会感到难以承受压力, 产生压抑、冲动等负面心理, 甚至会出现极端的行为。

5、良好的学术环境难以形成, 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关注不够。许多学校更多的关注设备、设施等硬件的建设, 而对软环境的营造却重视的不够。并且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

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人才培养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满足学院的培养目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我们认为应形成以就业为中心,以“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导航”为两翼,以“素质拓展”和“实践创新”为抓手的和谐校园文化体系。具体工作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建设:

1、安全文化建设。畅通信息渠道,建立信息联络员等信息机构。通过通报、内参等形式缓解学生关注的矛盾焦点,重视对群架等违反校级校规的有效处理,形成“犯则罚、重则退”的导向;通过不断地讲解、案例分析、防范措施的执行,建立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确保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

2、制度文化建设。加强常规工作备案,修订整理常用制度、表格汇编、社团制度等; 并切实落实制度,强化对制度负责的理念。

3、目标文化建设。导致部分学生沉迷网络、迟到旷课现象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动力,缺乏向上的动力和动机。为了开发学生的心理动力,首先需要让学生们知道他们的目标和可以达到的境界,这就需要重点建设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导航体系。不仅要求并指导同学制定个体阶段性目标,还根据专业特点向同学明确普遍的阶段性目标,我们把大学四年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夯实基础阶段;三年级为提高素质阶段,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和社会实践,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四年级为就业准备阶段,为就业进行针对性的知识扩充、技巧训练等。并通过三年级优秀同学帮助新生规划前两年的学习生活,让新生熟悉专业情况;

四年级优秀毕业生和二、三年级分别座谈,介绍大学后期规划、求职面试的心得体会等。

4、榜样文化建设。在学生当中大部分都存在着从众心理,在大一班级中从众效应更为明显,如何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化人物对学风建设有着显著的作用。要深入加强班级内部建设为着力点,加强对班干部选拔条件的规范,形成班级组建“内阁制”班委会,强化基层榜样化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明。

5、载体文化建设。构建良好与学生交流的班主任、导师平台,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文化,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管理制度;通过科技型、学术型社团,科技类竞赛活动来积极拓展实践舞台,创新科技平台,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科技含量, 体现创新精神, 突出学术和专业特点。

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第3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一般认为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按这种划分方法,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上也有这三个方面。校园文化的物质方面是指高校的教学、科研、生活以及校园环境美化等方面的硬件设施, 它是开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校园文化的制度方面是指高校的各种教学、科研规章制度、学生日常行为准则等管理方面的总和, 它反映了高校的管理特点, 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校园文化的精神方面是指高校的优良历史传统、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等方面, 它是校园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反映的是高校特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 也是学校在社会树立形象的主要因素。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所起的作用

(一)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客观物质条件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高校丰富的物质资源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性保障,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师生为主导的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 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物质文化做基础。他包括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教学办公设施、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活动场所和校园的绿化等等。良好的高校校园物质环境, 可以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和自豪感;高质量的校园整体布局和规划可以陶冶师生员工的情操;良好的教学设施会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优美的校园美化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

(二)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

精神文化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结构, 他是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 主要是指校园中主导群体共同遵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风范、精神信念及其作为表现形式的校训、校风、学风等内容。不同的校园精神文化反映着一所大学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和品质追求。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引导广大师生努力拼搏, 会时刻提醒自己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师生员工会在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指引下有着正确的价值追求, 学习生活充满活力和信心。教师之间和谐相处, 真诚相待;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互相帮助;可以说精神文化一直在引领着构建和谐校园。

(三)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坚实保障

制度文化是规范高校教育教学行为, 维系工作生活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 构建和谐校园, 就必须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制度文化包括文明公约、大学生守则、师德公约、学籍管理规定等。校规、校法等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引导作用和约束作用。一所高校建立起切合实际的校园制度文化, 就会被师生与员工所接受和认可, 学校所倡导的, 大家就会自觉的参与, 学校反对禁止的事情, 大家就会自觉抵制。在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的约束下, 整个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学习会进一步规范化、民主化、合理化, 为和谐校园的构建起到保障作用。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一) 建设、美化校园物质环境, 创造高品位、高质量、和谐的育人环境

发展是和谐的基础, 在“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就更为重要了。这就要求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管理好学校的有形资产, 继续规划好合理的生态化校园, 构建集绿化、美化、园林化为一体, 融公园、家园、文化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 实现以师生为主体的全体师生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比如在教学楼、宿舍等公共场所悬挂一些名人的画像和名言, 或是树立一些名人的塑像, 这些物质层面的硬件设施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利用校园内的无形资产的作用, 在学院内书写、张贴意义深刻的校训或积极上进的标语。设置宣传栏、校园文化墙, 要做到科学协调、美观大方,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总之, 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要反映出一所大学独有的文化底蕴, 要富有鲜明的教育特征。

(二) 弘扬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 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气氛

精神文化是学校形成学校品牌和社会形象的核心内容。对于高校来说, 要求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 要着力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家园认同感以及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让每一个学生经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后都能以校为荣, 以学为荣。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把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互联网植于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例如, 我们可以把高校的校歌制作成视频文件在网络上进行播放, 在学校的校园网站上大力宣传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 积极报道学校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代表。多多奖励在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师生员工。以此来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形式把全新的理念和科学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师生员工, 使他们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营造出和谐的校园人文氛围, 促建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 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 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育人管理机制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 我们要实施人性化管理, 促进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始终要贯彻落实“平等、民主、合作、尊重”的人本思想, 以诚待人, 以理服人, 但同时也要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守则来影响学生, 着眼于培养师生员工良好的职业工作操守和职业意识。校园的规章制度可以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觉形成良好的品格。在进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时候, 要注意以下方面: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要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的制定者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分析, 不能“闭门造车”, 要充分征求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 体现平等民主性;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 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只有建立有序的校园制度文化, 才能创造出和谐民主、平等的育人管理机制。

只有科学发展, 才能实现高校校园的真正和谐, 学校要以育人为己任,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建立客观、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 实施人性化管理。高校管理者应该提高文化意识, 树立起强烈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不断推进科学化管理, 同时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校园文化在和谐校园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不断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

参考文献

高校和谐校园政治文化 第4篇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各高校已经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之中。一、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得到改善。二、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逐步加强。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对高校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也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探究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至关重要。

1.高校物质文化建设过于强调形式,不能彰显精神文化内涵。有的高校把高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和意义看成是建几栋漂亮的高楼,增添若干先进的硬件设施,津津乐道其数量、质量和外形。这种脱离了高校精神文化内涵,单纯的高校校园物质建设就失去了其文化建设的意义。

2.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与时代特征不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理想观念多了些功利色彩。同样令人担忧的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并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自身学历的提高而得到改善。一些学业优秀的学生缺乏爱心、责任心,更不用说社会责任感了。

3.校园文化活动重形式轻内涵。当前,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多用于企业,厂家的校园宣传,分散了大学生的思维。现在一些高校文化活动主要以娱乐为主,层次较低,不能起到对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脱离。目前部分高校在校园建设中,只是单纯的进行大学物质、环境建设,离开了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使得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脱离,也使得校园自身的文化功能无法彰显。二是精神文化建设缺乏深层次研究。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精神的研究仅仅集中传统文化、校园自身文化等的研究上,路径较窄与实践结合不够,方法上不够创新,既没有与时代精神的发展相结合,又缺乏系统性、创新型。三是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力度不够。高校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校园文化活动仅仅停留在物质上是远远不够的,要发挥活动的引导性。通过对高校校园文化在物质、精神、文化活动方面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不难看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由此,下面我们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提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对策。

四、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一是创建宜人的校园环境,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第一,科学合理规划,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即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使校园的山水园林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第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校园环境建设的要求,营造大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校园内各项建设始终都不能影响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高校还要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注重自我特色的体现,将学校的办学特色,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和国家特有的民族特色融入到各个物质设施和场景中。第三,加强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要加大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运用投影仪、幻灯片、多媒体等,这能很好地将教学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在课堂之外,学生还可以利用电脑、网络等现代学习手段,快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适合自己知识结构的创新实践活动。第四,加强校园网络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二是培育特色的校园精神,提升校园文化品质。首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使我们的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通过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进一步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品质、掌握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业本领和丰富知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能够与祖国共同成长、与时代共同进步、与人民共同奋斗,这对于确保实施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高校必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他们在政治上的判断力。

其次,总结、整理和提炼高校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充实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无论高校建校时间长短,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优秀传统文化,而高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就是要挖掘本校的自身特色,紧随时代先进文化发展的潮流,着眼于社会大局,传承和发挥学校传统与优势,发挥自身的潜力与特长,突出学校办学理念及在精神文化的熏陶下师生立身行事上的个性体现。最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构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平台。第一,凝练精神,激励创新,发挥大学精神的指引作用。高校作为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承者,通过更新教育观念、价值观念、改变思维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生产。第二,转变理念,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发展。在教学中,高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第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服务管理理念。高校各级管理人员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便利条件。他们还应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学生进行深入细微的思想教育工作,认真组织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项活动。三是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广阔精神的成长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为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搭建广阔的平台,而且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第一,根据育人目标开展活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素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应首先着眼于积极举办学术科技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如举办“电脑编程比赛”“物理建模大赛”“博客论坛”等,用这些符合科技发展潮流的活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为大学校园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第二,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影响。首先,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大学生的求知欲。其次,通过校园活动强化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高校应重视校园活动的实践功能,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来,从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强化育人成果。最后,通过校园活动帮助学生调节心情,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2]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和谐校园背景下的高校课余文化创新 第5篇

[关键词]和谐校园 高校 课余文化 创新

[作者简介]贺伟(1977- ),男,河南周口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69-01

“十七大”以后,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是文明社区建设。而高等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意义。目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处在结构变革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对校园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例如,大学生因为生活、就业压力过大而频频自杀或患上心理疾病等。针对出现的问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采取了各项措施来促使校园环境安定和谐,其中,高校课余文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措施。高校课余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背景下,应该适应时代发展、进行改革创新,发挥课余独特的教育功能,加快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进程。

一、高校课余文化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

1.高校课余文化对建设和谐校园有推进作用。高校课余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子系统,是高校学生课余生活的结晶,它是以大学师生为主体、以高校校园为空间、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课余文化。它是高校师生共同创造,有别于其他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良好的课余文化环境可以吸引广大高校教师积极地参加课余锻炼,保持身体健康,拥有更好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良好的课余文化环境还能够激发学生参加课余运动的欲望,使大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余活动中,受到时代、社会、学校的思想文化教育。高校课余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大学生,奠定学生终身课余意识的基础,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证和体制基础。校园课余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手段。

2.高校课余文化可以加强学生德育的功能和效果。高校的主体是大学生,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保证。现代大学生十分关注课余赛事和优秀运动员的成长经历,当五星红旗在领奖台上升起,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课余已超出了它的内涵而变成一种激发全民族奋发向上的宝贵动力。通过观看或参与课余比赛等校园课余文化形式,可以促使大学生思想和愿望产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变化,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最终保证大学生顺利成才,这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课余文化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受到特别关注,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加之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学阶段课余文化不受重视,造成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差。再者,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重文轻武,学生缺少课余锻炼的认识和理解,对课余课生活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限的体育场地设施也影响学生课外锻炼。近年来随着学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受到校园面积、建设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人均拥有运动场面积明显不足,体育场地设施大部分时间都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节假日还有社会锻炼需要使用部分校园的运动资源,可供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短、场地少,再加上没有合理的课外锻炼评价系统,影响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大一和大二部分学生只有在体育课上进行体育锻炼,大三和大四部分学生基本上不参加体育锻炼,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没有有机地结合,影响实际的锻炼效果。

在高校之中,不仅学生的课余文化存在若干问题,教师也出现很多问题。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教师承担的授课班级及人数也随之增加,教学工作量大增;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基本上随着职称的升高而增大,职称越高相应的科研工作量就越大,科研任务也就越重;还有住房、子女、生活方面等因素。教學、科研、生活的多重压力导致高校教师没有时间进行课余锻炼,身体大多处于亚健康状况,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高校教师英年早逝就是一个警示。

三、和谐文化下高校课余文化创新

1.革新教学思想,突出快乐生活主题。转变高校课余教育观念,在高校课余教育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健康体魄与人格放到首要位置,对课余文化的内容、教学方式、考核体系等进行科学的革新。高校不是运动队,学生也不是运动员,高校课余的近期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和调节心理,远期目标则是培养人的健康观念和锻炼习惯,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高校教师作为校园课余文化的重要参与者,起着引导和榜样的作用,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和业务水平提高,树立起健康教学观,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传授一些运动生理、保健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健康的课余行为和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

2.加大课余经费投入,完善各种保障措施。要想解决高校课余文化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加大课余经费的投入,重视学校课余场馆场地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政策,加强对现有课余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做好新建课余场馆的远景规划。首先,要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完善课余场地设施,解决课余场地不足的问题。例如,高校可以和政府合作进行课余场馆建设,由学校出地、政府投资兴建公共课余设施,用来举办大型运动比赛,比赛结束后学校可利用场馆进行日常课余活动。同时,高校要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加强对现有课余资源的管理,合理安排课余场地的使用,保养维修课余设施,使它们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3.大力开展闲暇课余活动,丰富师生课余生活。闲暇课余是指人们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课余活动,以此来丰富文娱生活,发展人的志趣、才能和个性。学校应加强对闲暇时间课余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宣传,可以由工会和课余部联合,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师中成立各种课余协会,如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棋牌协会等,每个协会给一定活动经费,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吸引教师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加入各种协会,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还有利于不同院系教师之间的交流。由学工部和课余部联合在学生中成立各种课余协会和俱乐部,发挥大学生体协或俱乐部的作用,对他们开展的活动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派专项教师进行业务指导,组织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播放课余电视录像,欣赏课余比赛,组织课余比赛等。通过这些课余实践,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与意志品质,养成锻炼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高校课余文化创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注意全面规划,既要同校园文化的总体建设相适应,还要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趋势。现在的高校课余文化存在诸多问题,致使“学生喜欢课余,但不喜欢课余课”,深入地进行高校课余文化创新,架起高校课余教育与大学生校园生活之间的桥梁,从而将高校课余教育生活化,并最终将课余融入每个大学生的生活,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这也是高校课余文化对和谐校园文化的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李景华.终身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高校和谐校园政治文化 第6篇

一、深刻理解高校工会文化的内涵

谈到具有鲜明社会和时代特征的高校工会文化, 就要从文化和高校工会两个概念说起。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文化在更深层次的表述则可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学识的传播和品德的教养, 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但又作用于社会政治与经济。高校工会是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群众团体, 是高校党组织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 也是教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高校工会文化这一概念, 有些人感觉陌生。其实, 长期以来, 我们在从事工会的各项工作中, 它已自觉不自觉地融进了高校工会的各项工作, 只是我们没有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加以总结、提炼和升华, 形成自身的体系。高校工会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工会组织, 在上级工会和同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 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工作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是高校工会组织在工作实践中创造的具有工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高校工会文化是关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层面上的宝贵结晶, 是传统文化、制度文化、群众文化等深层底蕴的综合反映。高校工会文化是引导教职工对共同理想、科学态度、创新意识、不懈追求的集中体现, 是被全体会员广泛认同、普遍信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高校工会文化是以人为本、以维权为本, 内增凝聚力、外争知名度的重要管理思想, 是上下互动、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胜利旗帜。高校工会文化的灵魂是工会精神, 其核心是个体的、群体的和社会的价值观。高校工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高校及高校工会间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观念的产物。它以全校教职工为工作对象, 通过宣传、教育、文化娱乐和健美健身等方式, 以最大限度地统一教职工的意志, 规范行为, 凝聚力量, 为高校工会总目标服务。高校工会文化是高校和高校工会倡导、挖掘、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 它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会员和教职工的日常行为中去, 日积月累地逐步形成。

二、充分发挥高校工会文化的作用

高校是社会的文化高地, 裆案馆、图书馆、阅览室, 展览馆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 高校工会是被广大教职工誉为“教工之家”的活动阵地, 广大教职工队伍当中的各种思想、理念、价值观等等在这里相互交融碰撞, 迸发出巨大的思想之光和创新睿智。正是鉴于高校工会区别于其他行业工会的特殊性, 高校工会文化就具有了以下三种作用。

1. 具有导向作用。

高校工会文化的导向作用又有校外和校内之分, 本文主要以后者分析为主。高校工会通过卓有成效、形式多样、富有创意、喜闻乐见的教职工群众活动的开展, 用先进文化占领教职工文化阵地, 使广大教职工受教娱乐之中, 提升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以文铸魂、以文育人、以文塑形, 能引领广大教职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从而增强教职工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拼搏奉献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 使广大教职工在接受工会文化的熏陶中, 形成一种实现共同愿景、助推校园和谐的动力。

2. 具有凝聚作用。

教职工队伍结构组成的多元化, 需要“教工之家”注入更多的和谐元素, 以增强内部的团结, 进而发展其先进性。高校工会是“教职工意愿的第一知情人”, “帮扶困难教职工的第一责任人”, 这是高校工会的天职, 也是高校工会文化的建设性要求。高校工会必须始终坚持从广大教职工的愿望和需求出发而开展工作, 把教职工团结在党的周围。具体讲, 就是要切实保障教职工经济、精神和文化利益, 维护教职工这一群体自身具有的强烈的体面劳动意识。通过依法维护教职工劳动权、保障权、民主参与权等等, 增加教职工的信任程度, 增强教职工对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以及积极投入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主动性, 从而为推进高校持续协调健康和谐发展形成一种凝聚力、战斗力。

3. 具有弘扬作用。

劳模、标兵、先进的教育、培养、评树、表彰, 学习型教职工的培育, 各种创建活动的开展, 既彰扬了典范, 又弘扬了“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时代精神。服务型、创新型、学习型、维权型工会组织的建设, 文明之家、模范职工之家的创建, 既彰显了高校工会建设的软实力, 又弘扬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时代主旋律。高校工会文化以各类活动为载体, 通过精神、理念、传统等无形的因素渗透, 在陶冶教职工健康情操, 培育教职工群体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 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恪守教师道德、严守职业纪律、履行职业责任的现代知识分子队伍等方面都能发挥出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积极构建高校工会文化的路径

构建我国高校工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深厚背景, 结合我国工会组织建设的丰富实践和发展进程, 同时也要借鉴国内外其他行业工会文化研究的先进理论和科学方法,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高校工会文化建设道路, 为高校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1. 积极开展各种“创争”活动, 建设高校传统的学习型工会文化。

近几年来, 高校工会在上级工会的统一部署下, 组织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 已得到广大教职工的认可和参与。在教职工中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 加强教职工的教育培训和学习, 不仅是高校工会的职能所在, 也是每一个教职工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 学习是发展的源泉,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增强高校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教职工作为高校的主体, 其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了高校文化的内蕴, 出类拔萃的高校文化必须依靠一支具有卓越品质的教职工队伍。因此, 高校工会组织要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特有的教育职能, 着力营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的氛围, 打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机制, 培育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 为教职工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成才机会, 全面提高教职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通过单位培养、岗位培训、个人自学等方式, 加强拔尖人才和教学骨干的培养。要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 加强教职工专业技能训练, 激发教职工获取知识、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教职工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工作实践中磨砺品质, 锤炼技能, 提高素养, 升华自我。

2. 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 建塑高校创新型工会文化。

鉴于高校这一特点, 高校工会就要在把握方向、引领疏导的基础上, 积极在这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要进一步扶助、支持、鼓励教职工为高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建功立业, 积极投入到各种形式的理论成果、教学科研的创新活动中, 使个人的独立实践在前沿科学的发现及创新上起到引领作用, 最终形成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同时, 高校工会也要在工作中时刻保持政治敏感度, 把握上级工会的部署, 善于借鉴优点, 寻找工作重点, 发现工作突破点。要敢于尝试别人尚无做过的工作, 走别人尚无走过的道路, 拿别人尚无取得的经验、亮点。要根据时代变化, 建立起一整套创新机制, 动员激励教职工和工会干部立足本职、学赶先进、争创一流、自我超越。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建设高校文体型工会文化。

教职工文体活动是高校工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文体活动的开展, 不仅仅是为了教职工的休息和娱乐, 更重要的是培养教职工的文化兴趣, 提高教职工的文化素质, 提升教职工的文化品位, 激发教职工对先进文化的追求。在加强高校工会文化建设中, 工会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 发挥文化功能作用, 大力开展各类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和知识竞赛比赛等活动提高教职工的求美、求知欲望。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活动, 增强教职工的体质, 从而使教职工的集体主义精神、参与意识、荣誉感和成就感等这些体现高校教职工精神风貌的观念和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文体活动对教职工不但是一种文化教育手段, 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教育手段, 它以教职工的自主参与为出发点, 通过自我教育形式, 使教育变被动为主动, 克服了思想政治工作单一说教式的弱点。

4. 贯彻落实依靠方针, 建设高校维权型工会文化。

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是高校工会文化建设的根本和前提, 也是工会组织的安身立命之本。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公开等多种途径注重维护全体教职工的政治权益, 做到民主监督、保障权利、化解矛盾、共建共享。要主动为党委和行政分忧, 努力适应高校劳动关系变化的现实, 尽快转变观念, 找准自己的位置, 在发展建设的大局中, 切实做到维护教职工劳动权利。维护职工的热点, 学校的焦点。要在高校民主政治建设不断进步, 教职工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积极维护教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 保障广大教职工的学习权、发展权。使广大教职工都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 都能成为教学优良、管理优良、服务优良的劳动者, 都能成为举止优雅、谈吐体面、精神高雅的工作者。

现代社会, 谁拥有文化优势, 谁就拥有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兴起中国特色文化建设新高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工会组织要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力推动发展先进的工会文化、高校文化。由此可见, 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会文化建设发展方兴未艾, 创建高校工会文化是客观历史的选择, 和谐校园的要求, 未来发展的呼唤。

摘要:建设高校工会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和谐校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 加快建设成为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当前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及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和谐校园面临的两大主要挑战。结合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工作实践认为, 营造工会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所内含的大学理论的和谐, 以小家推动大家建设, 以文化建设思路来营造和谐校园建设, 完善工会理论, 是非常有帮助的。

浅谈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和谐文化,文化建设

一、建设和谐高校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校园文化是社会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和谐文化是全国人民团结凝聚的重要精神保证。高校担负着传承文化, 传播知识, 创新与创造的重任, 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指引和推进的作用。社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来源, 但它又是对社会文化的遴选与校园独有的个性融合后形成的一种文化。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以高校全体师生特有的价值观, 思考方式, 人生目标等为主导, 集高校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工作为表现形式。而和谐高校文化则是指各个部分和表现形式以一种互相协调, 促进, 优化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建立在硬环境与软环境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展之上的。两者互相促进, 缺一不可。其中硬环境的建设包含学校的日常活动建筑, 校园基础设施等。软环境则包含与教学师生紧密相关的教学理念, 学术研究气氛, 具有积极创新, 科学严谨的思想舆论氛围。

良好的高校文化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整个社会人群中, 高校的教师群体是受较高教育程度的群体之一, 鉴于此, 高校教师往往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素养。这都是培养创新人才和精神的坚实基础。而创新的精神和氛围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创造的, 可以起到实质作用的, 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缓慢的对持有这种精神和处在这种氛围的群体产生影响。一旦形成和谐的高校文化环境, 以高素质的创新为目的, 将极大地有利于激发高校教员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力。

对于高校自身的发展, 和谐高校文化提高了高校的软实力。和谐的高校文化鼓舞、熏陶、凝聚全体高校师生, 在人格、道德、思维、规范、行为等产生深刻影响。而这些是高校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二、高校文化的现状与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 以及我国对教育的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 国家对高校的投入不断增多, 校园的建筑, 基础设施等都向着较高的水平靠近。作为高校文化的载体之一的校园建筑, 如图书馆, 体育馆, 大学生活动中心等类似的场所的设施条件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同时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很多高校还建立了诸如电子图书馆, 校园网等新型校园文化的载体。高校文化不断建设的同时, 全国也在不断的展开校园文化理论、学术等内容的研讨会。这类会议的召开使得人们对高校的文化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 以往的教学规模往往不能满足现有的教学要求, 国家对高校的教育越来越多的投入, 诸多高校都建设起各自的新校区。而类似于这些建设的文化建设中, 多数过程只是关注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在硬件方面求创新和突出, 很容易就忽视了自身教学理念的历史积淀, 缺少代表本校特有精神的建筑, 标志性的文化建筑, 使崭新、硬件环境怡人的高校普遍让人感到精神文化的单薄。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根基性的不可替换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 很多高校的文化建设还是只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上。这种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是很多高校和谐文化建设遇到的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

不同时代的教学要求与在不同年代成长起来的学生都各自有着或多或少的区别, 但这一点很多高校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往往会忽略。高校文化建设的宣传内容时常与在校的学生的实际价值观, 日常生活习惯产生一定的抵触, 同时也与现执行的教学要求相偏离。文化活动的内容和主题不能吸引在校学生, 则不能有较为扎实的主体来推广高校的文化建设。同时, 高校的文化建设也带有缺乏创新、墨守成规的状况。

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并非单一的因素。人们大多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较浅, 对于校园文化的传承和改善并没有强烈的责任感, 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对校园综合实力的提高的重大作用。另外, 高校和谐文化的建设缺乏长远的科学的计划,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 也常常不能有效地执行并纳入学校总体的建设和发展规划之中。同时, 校园文化的建设不能直接快速的带来学校物质发展, 因此也常常使人对高校的文化建设产生误解和偏见。

三、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措施与思考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和谐文化的建设过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社会的指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上的保证和指导, 保证这种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 用独具中国特色的思想加以革新, 倡导这方面的长久教育, 引导高校师生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理想, 共同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风尚。

高校师生在这一建设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们要作为建设的主体和根本。在教学理念上寻求使全体教员们形成凝聚、积极的整体的方法。与此同时, 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必然存在着相同的追求目标。将相似的部分相融合, 逐步的积累和沉淀, 最终形成高校和谐文化精粹的一部分。除了具有共通之处的内容以外, 必定存在相互抵触的内容。以以人为本的制度等作保障, 才能避免这一部分对文化建设产生不良的影响。创建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的制度环境供高校师生和谐互利共处, 这种环境包括舒适惬意的工作环境, 民主、平等、和谐、一致的管理平台。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风与学风的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积极营造公平竞争, 互助向上的气氛, 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 加强教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主导的责任感, 提升全体教员的精神追求和人生觉解。以合作的方式共同发展和学习, 从多个团体:教员, 学生, 领导, 社会外部中学习有益的部分。以此更能使高校教师走入、领会学生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从不断的沟通中消解潜在的矛盾和冲突, 强化和谐的局面。在学风方面, 高校要更多强调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学习和思考, 学生在校园教风中得以感染, 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以认真学习积极创新为荣, 以懈怠求知放松享受为耻”。教风学风的建设固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但没有制度规章的限制和约束, 这种精神层面的提高是难以落实的。所以, 要完善现有尚不完整的规章部分, 强化教学工作的监督监管力度, 认真进行各项工作的考核。尤其是高校内的考风。这一点是教风与学风的一个高度体现。要从严、从重处理违反相关规定和纪律的人员。

开展丰富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各项完善的制度, 严格的考核制度确实有益, 但需要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同时来保持高校的活泼性和自由性。高校学生是一个充满个性和创新意识强烈的团体, 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能够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逐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优秀素质。高校可以长期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科技创新交流会、教研改进月等活动。结合时事动态, 利用校园的各种宣传途径, 如生活区板报, 校园无线广播, 校园网等, 进行相关的宣传和交流。

处理好高校文化现状与所追求的和谐高校文化之间的关系。社会的发展, 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因素和体制的影响, 虽然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高素质部分的较集中的体现, 但高校中仍普遍存在大众文化的影子。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是处于单调、平淡、庸俗, 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诱惑和孤独感的文化。这种文化更加倾向于享乐和对物质、利益的直接追求。鉴于这种高校文化现状, 必须以社会主义的精神为正确指导, 包容多样性, 对现有文化进行批判性的选择和摒弃, 以形成具有多层次的, 多种形式、积极向上的文化追求才能实现持续的高校和谐文化建设。

四、结束语

总之, 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是长期的物质、精神等方面积累和发展的综合产物,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分割的部分。高校和谐文化的建设任务从整体来看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依然任重而路远。但在当前国家和平昌盛、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 经过不断的努力, 我国高校和谐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校文化建设今后仍需坚持不懈以提高各个高校的综合实力, 从而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书明等, 高校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 2007。

[2]彭波、杨广平, 社会转型期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10。

[3]于金艳, 高等院校如何开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2008。

[4]刘合行和谐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 2008。

[5]王颖, 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 2007。

高校和谐校园政治文化 第8篇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 物质文化。它包括校园布局、建筑雕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卫生和各种学校活动的设施。 (二) 制度文化。它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生活娱乐方式、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 (三) 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的传统精神, 包括学校成员的群体思想意识、舆论风气、心理素质、人生态度、行为模式、校风传统、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它是由大学的传统、历史、地域文化的影响, 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 (包括教师、学生、校友) 的品格、气质、生命力和创造力共同孕育的, 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独特、鲜明的个性和办学理念, 反映着一所大学的追求和信念,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1.搞好校园的基本建设, 美化校园环境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校园的房屋建设, 包括扩建新的校舍, 旧校舍的整治、维修, 以及新校区建设等;二是搞好校内道路的建设和维修;三是不断添置更新图书资料、实验设备, 搞好图书馆、实验室建设;四是搞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 搞好校园的环境卫生;五是搞好校园运动场所建设, 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运动场;六是建立宣传栏、广告牌以及设置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七是保存、修复承载学校历史的标志性建筑等等。当然高校物质文化建设决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 广义上说凡是涉及到学校硬件设施的都属于物质文化建设的范畴。另外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也不能能仅仅局限于建大楼、添设备, 还应该赋予每一个建筑、每一部设备以人文精神, 使其具有教育意义。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建筑和设施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便利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2) 利于环保和资源节约。 (3) 富有文化内涵, 符合审美要求。

2.加强学校的各项制度建设

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对于规范学校成员的言行, 维持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 确立良好的校风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 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为了使学校的制度文化充分发挥作用, 在确立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保证制度的完整性。 (2) 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 保证制度的公正性。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学校制定的制度具有科学性、完整性和公正性呢?一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认真研究学校的实际情况, 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审视学校以前的各项规章制度, 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三是广泛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 把其他院校比较成熟的规章制度引进过来。

3.制定校训、校歌、校徽, 编撰展现校史

校训、校歌、校徽、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意义深远。因此,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各个学校要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 科学制定校训。

科学制定校训对于人才的培养, 形成良好校风, 促进校园和谐乃至提升全社会的精神境界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使校训的制定具有科学性, 在制定校训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 校训的制定应该体现正确的政治立场, 突出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以主流的、积极的姿态, 用唯物主义的思维原则、共产主义的理想作指导。第二, 校训的制定要从学校的自身实际出发, 有自己特定的含义, 为学校的各项工作起指导作用。第三, 构建大学校训要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 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第四, 校训的制定必须有时代特点, 只有这样, 校训才能在校园文化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起到导向作用。

(2) 精心谱写、大力普及校歌。

校歌作为反映学校精神风貌的校标,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激励师生发扬学校优良传统、增强学校独有的群体观念、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优良品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高等学校首先要组织力量谱写校歌。但是, 要使校歌真正发挥作用, 还必须在学校内大力普及校歌, 让每一个师生员工都会唱校歌。只有校歌在学校唱起来了, 才能使师生员工了解校歌, 深刻理解校歌的内涵, 才能使师生员工在歌唱中受到感染, 心灵得到净化, 情操得以升华, 培养热爱学校、热爱社会的情感, 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 精心设计校徽。

校徽的设计要避免雷同, 千篇一律, 不仅要有自己的特色和独到的文化内涵, 而且也要体现艺术性符合审美要求。只有这样的校徽才会为广大师生员工所喜爱, 乐于佩带校徽。作为一件艺术品, 校徽不仅具有审美价值, 而且还要有收藏价值。要让学校的校徽成为伴随学生终生的珍品, 使校园文化无限的延伸。

(4) 完整编撰校史。

学校要充分地挖掘学校的历史资源, 把学校的光辉历史以及为学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展现在师生面前, 供师生们瞻仰和学习。为了更好地发挥校史的作用, 作为高等学校要专门组织力量编撰校史, 有条件的情况下, 学校还可以建立校史陈列馆, 把学校历史的本来面目完整的展现在世人面前。高校只有珍惜自己的光辉历史并把它们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宝贵的精神则富和精神资源, 才能即传承历史, 发扬光荣传统, 又即往开来, 面向新时代,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建立起和谐校园。

4.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的范围相当广泛, 它既包括大型的学校集会、运动会、学术报告,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 也包括小型的读书活动、辩论赛、创业设计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竟赛、以及各种社团活动等。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之中, 使师生员工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5.占据网络文化主阵地, 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 网络已经成为广大师生员工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和交流的平台, 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 网络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载体, 拓展了校园文化的空间, 为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 网络上鱼龙混杂, 良莠并存, 对人们思想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高等学校要率先占据网络文化的主阵地, 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 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 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 使网络成为成为宣传先进文化、健康思想的主阵地的同时也成为人们思想交流、感情融通的主要通道。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校园文化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是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 就是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要把方便师生员工的生活和学习放在第一位, 充分体现对师生员工的尊重和关爱;在制度文化建设中, 要充分体现制度的人性化, 宽严适度, 不苛求, 不放纵;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把学生培养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使学生人尽其才、学有所成为第一要务。

2.充分体现民主、法治精神

民主、法治精神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青年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 他们的思想观念如何, 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的走向。缺乏民主法治观念的一代, 将会严重迟缓我国社会的进步。因此,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充分体现民主、法治精神, 使广大学生在学生时代就受到民主、法治精神的强烈熏陶,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而且也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法治化进程,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葛金国.学校管理学[M].武汉: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219.

[2]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7-9.

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研究 第9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和谐校园,互动关系

1 前言

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也是高校重点工作之一, 高校体育文化所蕴含的积极、健康、团结、正义以及规则等元素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种潜性的文化与课程, 对于培养优秀大学生、构建和谐校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

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和谐校园的构建相辅相成。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和谐校园的构建起到推动作用, 同时, 和谐校园也为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营造了有利环境。

2.1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特定环境下的亚文化, 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 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表象内容, 还包括体育风尚、道德观念、体育精神和价值等深层内涵, 它是在高校校园这一特殊环境中, 为校园群体共有共享的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1]。它涵盖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基本文化形态, 以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第一要义, 不仅要反映校园体育器材设施、学生体质健康等物质层面成果, 还反映知识、技术、规则和制度等非物质层面成果, 更要反映智慧与精神层面成果[2]。

2.2 和谐校园建设

和谐校园应该是以校园为载体, 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学生与校园环境和谐相处为理想的校园[3]。和谐校园是师生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成才的摇篮;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是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4]。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 将有助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从而完成历史所赋予教育的崇高使命。

2.3 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的互动关系

2.3.1 校园体育文化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促进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 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气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先进的高校体育文化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 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 也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 建设和谐的高校文化, 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 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及和谐的学校文化环境。

2.3.2 和谐校园建设为校园体育文化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

(1) 和谐校园提高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而这些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师生对校园的热爱与关心程度。在和谐优美校园环境下, 广大师生都能够以主人翁的心态关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并形成各尽所能、和谐相处的局面, 加快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步伐。

(2) 和谐校园有助于协调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谐校园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崇高的、有益于社会的价值观和安定有序的氛围能使各学科教师产生共同意识, 使各科教师间的行为互动, 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协调并处于紧密合作的状态[6]。学校各项体育活动能够获得学校的有效组织并得到师生支持而扩大, 体育文化建设的步伐也因此而加快。

3 高校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现状

3.1 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教育过渡至大众化教育, 在校学生的人数日益剧增, 高校原有的体育场馆、基础设施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教学与锻炼的需要, 高校的体育基础设施还很差, 体育场馆方面无论在数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2 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现状

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法规从数量上看, 已有了一定的规模, 但从内容上看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统一的学校体育法律法规体系, 原则性表述较多, 可操作性不强。而且, 不少学校体育法规没有明确法律责任, 即使有明确法律责任的, 对违法行为制约不够。由此可见, 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还任重道远。

3.3 高校体育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大多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没有被调动起来, 还没有形成主动运动的习惯, 大学校园还没有形成理想的体育风气;目前各学校的体育宣传设施少, 宣传方式单一, 宣传力度薄弱, 宣传效果不佳。

3.4 高校体育价值文化建设现状

大多数学生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 同时也看到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表面上, 体育对人造成的深层次影响, 大多数学生还难以领会。学生的基础体育理念是可塑的, 但仍需进一步的正确引导。如果只停留在原有基础上,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环境就只能维持在传统体育观的层面上, 严重制约了其繁荣与发展。

4 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校园发展的基本对策

4.1 加大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重视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 通过科学布局, 美化高校体育物质文化环境;精心设计体育人文景观, 提升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品位等措施, 加强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不仅能烘托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而且让学生一踏入校园就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 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冲击和对体育运动的向往。应逐步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力度, 从物质方面提高校园体育文化的层次和质量, 以满足师生们日益增长的锻炼需求, 使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要的和谐统一。

4.2 加强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高校体育规章制度;力求高校体育制度人性化;责任到人, 切实发挥高校体育文化部门职能等措施, 整合现行各项体育工作。首先要对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做出总体发展设计, 据各部门的职责进行分工, 分别指导与落实。

4.3 提升高校体育精神文明建设

应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不仅是一种时尚, 而且是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在课堂内外向学生介绍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影响、卫生保健及体育欣赏等知识, 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健身原理、科学的锻炼方法等, 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

总之,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 和谐可以团结力量, 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的和谐无疑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 要科学地实施和谐教育, 以和为本, 把和谐融入快乐放松之中, 增强学生的体质, 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程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大任.也定义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3) :28.

[2]刘伟, 王殿国.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 2004 (1) :90.

[3]董林.体育文化在学校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7 (4) .

[4]刘永祥.和谐社会与学校和谐校园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 2006 (12) .

[5]秦香.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路径的构建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09 (9) :177-178.

高校和谐校园政治文化 第10篇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人格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和谐及和谐校园文化的定义

和谐是指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

(二)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指由高校师生共同创造的反映其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等方面特性的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构成的系统,是高校校园里所特有的文化传承存在形式,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要把大学生养成什么样的人”和“引导大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两个问题,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本质上是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建设。

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现象屡见诸于报端。大学生盗窃、抢劫,乃至自杀、杀人的事件已经屡见不鲜。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尤其是大学生犯罪率急速增高的事實昭示人们,青少年包括大学生的和谐人格培养不容忽视,和谐人格必须成为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应有的目标追求。

(一)是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的需要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困惑与迷茫,有一小部分甚至出现了人格缺陷和人格障碍。和谐的人格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基石。

(二)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比较严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需要

人生活于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是由文化塑造的,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其所处文化情境塑造的结果。

三、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对策研究

杨先生十分推崇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强调人的主体自觉性和积极性,可见必须优化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和谐校园文化积极热情地引导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认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和谐人

高校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文化知识、生活技能等方面产生着重大影响,这些方面又恰恰是中国人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发挥教育主体的德育功能,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

教师和学生是建构良好教学和学习文化的主体力量。一所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师的素质。一支造诣深、修养高、责任心强、作风正的教师、干部队伍,对学生将起着模范表率作用。在和谐校园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无疑是教师和干部队伍。

(三)重视校园文化的审美性和教育性,促使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

审美性和教育性应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任何教条死板、枯燥干巴的东西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更谈不上感化和教育。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优美的物质、人文环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和教育学生,促使他们和谐人格的形成。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更为重要,应针对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大学生学会认同自己,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要学会宽容,敢于承认他人的存在价值,善于听取他人的不同意见,要善于容纳社会上现实存在的事物,这对于和谐人格的塑造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重视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开展和谐人格培养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格培养思想。首先是人本主义思想。孔子的“仁”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五)重视人格践行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和谐人格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成长的大熔炉,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接受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使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努力创造社会实践环境和氛围。在社会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参照系,并经常自我展示,反省自己,促进自身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昊,马曦.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N].人民网.2006-11-28.

[2]王雯姝.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内涵[N].光明日报.2007-04-25,(11).

[3]陈会昌.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许宁.浅析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

[5]杨秀莲.和谐社会的人格范型:和谐人格[N].光明日报.2008-01-07.

[6]陆飞霜.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探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

[7]姚满团.和谐校园文化建构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第15期.

[8]徐辉,黎万和.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实践研究 第11篇

一、校园文化的涵义

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高校生存方式的总和。它以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为主要载体,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高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以和谐为价值取向,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围绕学校教学科研,校园文化系统中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优化、和谐共生并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这种创造形成过程。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生活娱乐方式、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对于规范师生的言行,维护学校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秩序,培养师生良好的品行,搞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的精神文化所具有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大学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财富,它对于形成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团结有序、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总的来说,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高校在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切实服务和保障。

二、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意义

高校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辐射源。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高校自身风格的真实写照,是高校品牌形象的重要依托。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有利于营造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的文化氛围,从而更好地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协调德、智、体等之间的发展关系,使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创造性思想得以实现和肯定。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师生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从而奠定和谐校园所需要的精神氛围。通过精神文化建设,使教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形成“以敬业为乐”的优良教风。首先构建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用文化的力量来教育师生、感染师生,使他们都能知法守法,诚实守信,勇于创新。通过学术文化建设,可以端正教师的科研态度,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科研水平。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应成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凝聚师生力量,使高校的管理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高校的发展目标、规章制度、人际关系和各项具体工作具有和谐的文化理念,为学校更快更好地发展创造一个基本条件。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较强凝聚力的文化,它把师生的共同利益、共同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意志,使师生员工形成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而使师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将会为高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注入活力,从而凝聚全体学生与教职工的向心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师生的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

最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维护校园安定。当前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以及学校自身发展的一些不平衡性,已成为高校稳定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就是要解决那些高校在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采用科学、民主、法治的方法,协调与融洽各种关系,使高校走向安定,实现和谐。

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具体途径

1、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离不开组织保障。高校内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建立合理的组织体系。高校要切实认识到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紧迫性,要站在人才培养与学校自身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不断夯实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首先,首先,党委及各级党组织都要重视校园文化的构建,要做出总体设计、经常督促、检查和落实,以保证校园文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与各院(系)学生会、研究生院(部)研究生会以及各学生社团组织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其中来,凸显广大青年大学生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最后,学校的各个部门要加强整体性和协调性,尽可能地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开绿灯,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以促成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积极开展校风建设,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和谐的人际关系又与高校自身的校风有很大关系。可见,改善人际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推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积极开展校风建设,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重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在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中非常至关重要。友好、合作的氛围对于学生的进步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集体凝聚力的形成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积极开展校风建设,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

3、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社团组织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多层次、多样性、多元化的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课余活动和发展个人爱好提供了多种场所和机会,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是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的成效性的外在表现。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要积极开展各种学校文明创建活动,通过这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增才干,因此,高校应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社团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其中,使人从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增长才干,从而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同时促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摘要:本文从分析校园文化的涵义出发,指明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意义,并提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高校,和谐校园,校园文化,构建

参考文献

[1]张丽红.浅谈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1(8)

上一篇:警察形象建设思考下一篇:油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