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

2024-07-22

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精选12篇)

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 第1篇

一、资产的分类特性及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1. 按资产的价值转移形式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

流动资产的价值一次转移, 周转速度快, 其价值能在短期内实现;固定资产的价值分次转移, 周转速度慢, 其价值要在比较长时间内才能实现。通常情况下, 企业固定资产规模越大经营能力越强, 但固定资产占比越大, 资产周转速度越慢, 变现能力越低, 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越大。

2. 按资产的占用形态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有形资产具有实物形态和确定的价值, 无形资产不具实物形态且价值不确定, 无形资产要发挥作用必须以有形资产为基础, 无形资产的价值必须通过有形资产来实现。一般情况下, 企业有形资产占比越大, 企业经营能力、收益能力和偿债能力越大。

3. 按资产的占用期限分为长期资产和短期资产。

长期资产占用期限长、流动性弱、周转速度慢、价值实现周期长, 短期资产占用期限短、流动性强、周转速度快、价值实现周期短。企业长期资产占比越大, 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越大。

4. 按资产的用途分为货币资产、结算资产、存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

货币资产和结算资产只是企业临时支付和结算需要,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助于企业收益的形成和取得, 它们均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收益, 存货和对外投资内含一定的盈利额或收益率, 是企业收益形成的基础和直接来源。因此, 不同用途的资产占比不同, 企业的整体收益水平将不同。

5. 按资产的资本形态分为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

企业生产经营必须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将企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三种形态, 通过这三种资本的周转循环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为此, 企业应合理安排三项资本在三个阶段的占用数额, 确保企业资本顺畅周转, 避免资本循环过程中的资金沉淀和资金短缺, 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创造资本增值, 获取资本收益。

6. 按资产的数量习性分为永久固定资产和临时波动资产。

永久固定资产是与企业正常经营规模相匹配的经常永久占用的资产, 是企业经营永久必要的资产占用量。临时波动资产是与企业经营周期相匹配的临时短期占用资产, 是企业因周期波动而临时必要并可随时退出或转换的资产占用量。这两项资产的占用比例, 通常与企业的融资结构相关, 根据企业不同的风险偏好, 形成不同的风险结构, 企业面临不同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获得不同的风险收益。

综合不同资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合理的资产结构就是变现能力强、周转速度快、弹性好、盈利能力高, 并能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的资产结构。

二、优化资产结构的基本原则

1. 风险收益均衡原则。

不同资产为企业带来不同的收益, 企业相应承担不同的风险。资产的流动性越大, 风险越小, 收益越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小, 风险越大, 收益越高。优化企业资产结构, 要遵循收益风险均衡原则, 在企业能够承受的风险范围内选择收益最大的资产配置方案。

2. 按期偿债原则。

企业债务的偿还一般是以资产作为保证的, 企业的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企业的资产结构。企业必须制定合理的偿债计划, 围绕偿债计划合理安排各类资产的占用比例, 保证企业资产具有足够的流动性, 及时变现偿还债务。

3. 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原则。

企业应面对激烈的市场竟争和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 随着生产经营策略、计划的变化来安排一个合理的资产结构, 以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因此, 优化资产结构就必须使企业资产结构具有较高的弹性, 以便于随时调整资产结构。

4. 资金运用效率最大原则。

优化资产结构, 一方面应在企业正常经营范围内控制资金占用, 加速资金周转, 减少资金沉淀,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将闲置资金进行多种形式的对外投资, 降低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 取得投资收益。

三、优化企业资产结构的具体方法

1. 利用新增融资, 调整资产结构。

采用这种方式调整资产结构的企业, 一般来说经营状况都比较良好, 企业需要新增融资来扩大生产规模。这种资产结构的调整很少甚至不涉及资产结构的弹性。只要企业能按预期的资产结构筹措相应结构的融资, 并按预期要求运用于各项资产占用, 即可达到资产结构调整的目的。这种调整工作的关键, 主要在于如何才能筹措到这部分性能结构与预期资产结构相匹配的融资。在制定筹资计划时, 一是要遵循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总量相等关系, 应根据新增资产对资金的需求量筹措等量的资金, 避免资金短缺或资金闲置的问题;二是要遵循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类别对应关系, 避免长期资产由短期融资支持带来的偿债压力, 以及短期资产由长期融资支持带来的资金成本压力。

2. 在现有融资总量下, 调整资产结构。

这种情况下的资产结构调整, 很可能是企业经营方针发生变化 (如产品方向改变、投资决策变化、生产季节性变化等) , 而企业对市场风险把握不准, 或缺乏对外筹资能力时所进行的调整。这种调整实质上是各项资产之间的相互转化, 它直接受到资产结构弹性的约束。按企业对风险偏好不同, 利用资产的流动性和弹性, 合理调整流动资产占总资产中比重, 就可达到向保守型、风险型、中庸型三种资产结构类型调整的目的。

3. 减少融资总量, 调整资产结构。

这种情况一般是在企业经营景况不佳的情况下进行的调整。企业由于经营不景气、销路不畅, 货币资产比重相应减少, 存货滞销, 企业面临极大的偿债风险。所以, 调整资产结构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利用资产的流动性, 尽快将资产变现归还借款, 以免遭破产倒闭之灾。

4. 通过利润分配, 调整资产结构。

企业利润分配中有一条重要项目就是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留存收益”, 它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留存于企业, 它将作为周转资金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未分配利润主要是为参与下期利润分配和补亏, 它存在于企业的一般形态是货币资金, 可临时用于企业经营周转。因此, 企业可以运用利润分配的存分结构、利润分配的不同支付形式, 以及利润分配中的延付现金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

5. 通过资产重组, 调整资产结构。

新企业制度非常强调资产产权界定问题, 其中就涉及到资产重组一项。对于一些比较大的企业, 可以在明确产权的基础上, 将企业改组成一个现代公司。再根据资产结构与主营业务的关系, 将公司资产分为多个小组, 分化组合为若干个分公司。各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则可减轻由于公司过大所造成的资产难于管理的问题。各分公司在总公司的协调下优化各自的资产结构, 最后达到整个公司资产结构的整体优化。

四、优化资产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1. 分析企业销售情况, 正确利用经营杠杆。

经营杠杆的作用表现在企业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结构不同, 而在企业销量增加或减少一定幅度时, 企业收益产生大幅度的变化。有利的经营杠杆作用是建立在成本结构调整的基础之上的, 当固定成本调高时, 必须使单位变动成本降低, 且产生的税前收益要大于原成本结构下的税前收益。否则, 所进行的成本结构调整只能产生不利的经营杠杆作用。而企业成本结构的调整实质上是资产结构的调整, 企业固定性资产增加势必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 提高企业生产能力从而降低单位变动费用。可以说, 企业资产结构的合理调整才是企业实现有利的经营杠杆作用的最终保障。因此, 企业在优化资产结构时, 必须分析自身的产品市场和销售情况, 合理调整资产结构, 获得有利的经营杠杆作用。

2. 分析企业总资产报酬率, 正确利用财务杠杆。

财务杠杆是在债务利率一定时, 由于负债比例不同而对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升降变化产生的影响。有利的财务杠杆作用必须建立在总资产报酬率大于债务利率的基础上。介于资产结构与融资结构的对称性, 一旦企业想长期取得财务杠杆作用, 就必然会涉及资产结构的调整。企业应将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组合运用, 将高的经营杠杆率与低的财务杠杆率配合, 即企业进行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时, 其资金来源主要采取增发普通股票方式, 并视情况少量举债。或将低经营杠杆率与高财务杠杆率配合, 即在企业较少扩大投资的条件下, 可适当增加负债筹资规模。这样, 通过调整投资规模、改变筹资结构等来选择适合的复合杠杆, 尽量减少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3. 防止流动比率的逆向性。

在利用速动比率对企业资产结构的短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时, 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简单的比值, 还必须注意这一指标的逆向性, 具体分析速动资产中各项目是否真正能快速变现, 选择更为恰当的资产比例, 提高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和弹性, 切实满足企业的偿债需求。

4. 避免不合理的资产占用所造成的流动资金阻塞和流失。

大量资金用于流动性较差的呆滞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 即形成流动资金阻塞。部分存货贬值、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变为坏账, 以及部分流动资金转化为过度的基建投资和职工福利, 则形成流动资金流失。因此, 在优化资产结构时, 必须尽量减少呆滞存货, 尽快收回应收账款, 合理预付货款, 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使企业资金合理顺畅地流通。同时, 严格控制基建投资规模, 合理安排职工福利, 以减少流动资金的流失, 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运用于创造收益的资产上。

综上所述, 合理的资产结构只能是相对的, 资产结构的变动是永恒的。企业应当树立资产结构动态管理的观念, 根据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行业竞争、技术进步、资产风险及收益的变化, 结合企业不同时期的经营方针, 不断地调整原有资产结构, 以满足新形势下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摘要:文章阐述了资产的分类特性及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优化资产结构的基本原则, 以及优化企业资产结构的具体方法, 同时指出优化资产结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企业,资产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谢志华.会计报表结构分析.经济出版社, 1994

[2].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通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小议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 第2篇

我国《公司法》中规定了公司治理的强制要求,要求公司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但在许多民营企业中,虽然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了相应的治理机关,但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机关,公司仍然是大股东一人管理、控制及经营,致使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并未能发挥其实质作用,民营企业治理结构虚化。

董事会决策机制失灵,决策形式化我国民营企业虽按照公司法要求设立了董事会这一决策机构,但董事会成员大多来自企业创业者或者内部各级领导人,公司总裁或其家族成员在下属提供充足资料的基础上,独自做出决策,无须经过民主讨论通过,即使经过董事会讨论决定,也往往是走形式,实质上董事会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对监事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民营企业中监事在经济利益等方面受制于公司管理层,甚至大多数监事会成员来自管理层,致使监事缺乏行使监督职能所需的必要法律保障,难以对董事和经理起到监督作用,使监事会成为了可有可无的摆设,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企业缺乏对监事应有的激励机制,使得监事不能真正履行其监督职能。

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经营者权利不明确,缺乏对经营者有效约束我国民营企业存在对外部经理人的防范心态,并出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所带来的高昂的监督成本和激励成本的考虑,致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的境况一直没有改变,经理人员“有实无名”,缺乏对经理人员的约束。

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建议

(一)健全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引导民营企业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

解决我国民营企业内部产权不清及产权结构单一问题,依法推进民营企业法律法规建设是关键。对此,一要健全产权保护法律法规。针对我国目前对个人投资的所有权进行明确的法律保护,也就是个人对企业的投资所有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权的现状,必须在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物权法》关于私有财产保护的法律规定,制定合适、合理、有效的《民营企业法》,为其产权提供完备的法律保障;更要对目前限制、影响民营企业相关所有权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与补充,加强对私权的保护,推进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转型。二要以法律法规形式引导民营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产权多元化,即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当前实现多元化产权的途径主要有:引入战略投资者,其方式主要有增资扩股、出让产权、资产转换;采取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引导、肯定和推动民营企业产权多元化,使其在多元化的过程中,做到规范化、程序化、透明化。

(二)完善相关法律规定,赋予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模式选择权

公司法中关于设立三会一经理的治理机关,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对此,公司法应提供多种治理模式,供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进行选择。民营企业基于对自身的了解而选择的治理结构,较之公司法强制设立的治理模式而言,更符合企业的需要。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应赋予企业治理模式的选择权。

(三)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强化董事义务和董事会功能

家长制的决策机制,是民营企业广为人诟病的弊端,往往影响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民营企业应强化以董事会为核心而非以老板个人为核心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强化决策程序的规则化、制度化,有效减少决策的随意性以及重大决策失误的风险。同时,强化董事的勤勉尽责义务,确保公司执行权科学有效行使。如在《公司法》中明确规定公司与董事之间的信托关系,确立董事应承担的基本义务,包括以列举方式将忠实、尽职、勤勉义务具体化。同时,进一步完善董事会的组织体系,健全董事会的功能。

(四)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监事会成员权利及激励机制

监事会要通过有关制度建设等措施,加强制度化建设与管理规范,变人治为法治,以制度管人、用程序管事,对董事、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对此,可以通过建立和引进外部监事制度,改变监事会成员的构成,真正发挥监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作用。同时加强监事会的权利,突出监事会享有监察权的同时,赋予其一定的起诉董事或经理的权利。通过提高监事的报酬并给予企业一定的期权激励,对监事履行职能所需的必要费用给予足够的支持,以此来完善监事的激励机制。

(五)实现经理权利法定化,增加经理人员的监督激励机制

公司经理层是公司日常运营管理的执行机构,手中必然握有一定权力,其权力行使得当与否会给公司带来巨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拥有的权利在法律中进一步明确化、法定化,让其不仅“有实”,亦“有名”。同时,应让民营企业认识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企业发展的潮流,意味着企业的决策功能和风险承担功能事实上发生了分离,对此应在公司法中增加对经理人员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使经理人员能够做出既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又符合所有者目标的选择,从而使民营企业在进行有效的两权分离时树立足够的信心。

结语

浅谈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 第3篇

一、资本结构理论概述

(一)净收益理论净收益理论认为,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负债程度越高,企业的价值就越大。这是因为债务利息和权益资本成本均不受财务杠杆的影响,无论负债程度多高,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都不会变化。因此,只要债务成本低于权益成本,那么负债越多,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就越低,企业的净收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多,企业的价值就越大。

(二)营业收益理论营业收益理论认为,不论财务杠杆如何变化,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都是固定的,因而企业的总价值也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企业在利用财务杠杆时,即使债务成本本身不变,由于权益风险的加大,权益成本也会上升,但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不会因为负债比率的提高而降低,而是维持不变。因此,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决定公司价值的应是其营业收益。该理论认为,企业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筹资决策对企业价值来说是无关紧要的。

(三)传统理论 传统理论是一种介于净收益理论和营业收益理论之间的理论。传统理论认为,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尽管会导致权益成本的上升,但在一定程度内却不完全抵消利用成本率低的债务所获得的好处,使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下降,企业总价值上升。但是,过度利用财务杠杆,权益成本的上升就不能再被债务的低成本所抵消,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就会上升。随之,债务成本也会上升,二者共同作用,使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上升加快。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折点,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最低点,这时的负债比率就是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四)权衡理论 权衡理论认为,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双向的,负债可以通过所得税的减税作用和减少权益代理成本来提高企业价值。与此同时,负债会产生财务困境成本,包括破产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以及债券代理成本等,债券代理成本包括债权人为保护自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保护性约束条款限制企业的经营、影响企业的效率,导致效率损失以及监督企业实施保护性约束条款发生的直接监督成本。并且个人所得税对公司所得税的抵消作用会部分或完全抵消公司所得税的减税作用。因此权衡理论的实质是将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看成是在税收利益与各类负债成本相关的成本之间的均衡。

二、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具体包括:(1)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发达程度的国家存在着不同的资本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资本形成、积累以及资本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制约资本结构优化的障碍,譬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民收入水平低下,国家储蓄不足,金融机构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等。而发达国家健全、良好、完备的金融组织机构、资本市场环境对企业最佳资本结构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2)经济周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国家的经济都处于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的阶段性周期循环中。一般而言,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由于经济不景气,很多企业举步维艰,财务状况陷入困难,甚至有可能恶化。因此,在此期间,企业应采取紧缩负债经营的政策,避免公司出现资不抵债乃至破产的情况。而经济繁荣、复苏阶段,经济形势向好,市场供求趋旺,多数企业销售顺畅,利润水平不断上升,因此企业应该适度增加负债,充分利用债权人的资金从事投资和经营活动,以抓住发展机遇。(3)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企业所处行业不同,其负债水平也就不同。一般情况下,如果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较弱或者甚至处于垄断地位,销售顺畅,利润增长稳定,破产风险很小甚至不存在,就可适当提高负债水平,如通讯、自来水、煤气、电力等行业。相反,如果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程度较高,投资风险较大,其销售完全由市场决定,那么负债水平就应当低一点,以获得稳定的财务状况,如家电、电子、化工等行业。(4)税收机制。国家税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筹资行为,使其对筹资方式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选择,从而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根据我国税法规定,企业债务的利息可以记入成本,从而冲减企业的利润,进而减少企业所得税,财务杠杆提高会因税收挡板效应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对有较高边际税率的企业应该更多地使用债务来获得避税收益,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

(二)内部因素具体包括:(1)公司规模。公司规模制约资本规模和资本结构。一般而言,公司规模越大,筹集资金的方式就越多,可以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也可以吸收国家和法人单位的投资,而且大公司一般有较大的市场覆盖率,收益比较稳定,更有条件实施多元化经营,分散企业经营风险,降低公司的预期破产成本,不容易出现财务亏空问题,不会轻易向外举债,因此,“负债/权益”比率一般较低。而一些中小型公司筹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靠银行借款来解决资金需求,因此,“负债/权益”比率一般较高。由于负债比率过高,规模小的公司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利用债务筹资或只能以较高的资金成本进行债务筹资,这样就容易出现资金紧缺,从而影响资本结构的稳定性。(2)公司成长性。公司的成长和发展状况是影响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如果公司销售增长快,处于成长阶段,使用具有固定财务费用的债务筹资,就会扩大普通股的每股盈余,产生较多的现金流量,这样的公司一般会大规模地举借外债,设计较高的“负债/权益”比率。如果公司的投资项目建设周期短,现金净流量多,生产经营状况好,产品结构多样化,销路畅通,资金周转快,那么公司内部融通资金的余地一般比较大,“负债/权益”比率也可以适当高一些。而存货积压严重、资金周转缓慢的公司就不能确定高的“负债/权益”比率,否则将面临很高的财务风险。(3)公司股利政策。公司的股利政策主要是有关税后利润如何分配的筹资政策。如果公司对债权筹资的高风险不愿接受的话,可以考虑运用内部积累的方式筹集投资所需的部分或全部资金。如果公司决定采用内部筹资,则股利分配金额将会减少。在财务理论的研究中,往往将资本结构和股利决策结合起来分析,不同的股利决策下可以设计不同的资本结构。如实施高股利决策,就应该与较高的负债经营相匹配,低股利决策和不规则股利决策下应该慎重推行风险较高的资本结构。(4)公司决策人员的态度。公司所有者和管理人员对公司权利和风险的态度对资本结构也有重要影响,因为公司资本结构的决策最终是由其作出的。一般情况下,公司的所有者和管理人员为了不使公司的控制权旁落他人,可能尽量采用债务筹资的方式增加资本,而宁可不发行新股增资。但是,如果一个公司的股票被众多投资者所持有,谁也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不仅存在控制权的旁落问题,这个公司可能会更多地采用发行股票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还有,喜欢冒险的财务管理人员,可能会安排比较高的负债比例;反之,持稳健态度的财务人员则会使用较少的债务。

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建议

(一)发挥宏观政策方面的引导作用加快企业转换,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建立健全企业资本退出机制,对资本结构恶化且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逐步建立符合市场运作方式的企业存在机制。改革我国现行的投融资体制,建立有效的融资制度,即不仅保证国有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需要,又可保证其他类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本需求。

(二)重视筹资风险的控制 控制筹资风险首先要慎重选择筹资渠道和方式,企业在确定负债资本时所支付的成本和承担的风险相差很大,能否有效地规避风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挑选适合项目发展需要的渠道和方式,也可以尝试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以分散筹资风险。同时企业要注意保持企业的财务弹性,避免陷入财务困境,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其债权融资比例。

(三)完善资本市场功能提高运行效率,增加融资方式,积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可选金融工具,同时规范市场交易,为企业发行债券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强资本市场活跃度和生命力,真正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另外,需要继续公司股权结构改革,提高流通股比例,降低非流通股比例。同时,加大企业的内源融资力度,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提高投资的效率,提高投资的收益率,制定适当的股利政策。

参考文献:

论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化问题 第4篇

一、企业资金结构的影响因素

(一) 企业规模对资金结构的影响

企业规模的大小与企业的资金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对于大企业而言, 企业规模大内部机制比较完善和协调, 多元化发展产业能够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方针, 通过市场情况的变化能进行实时的调整, 因而规避风险的能力也能大大增强, 相对而言, 调度的资金也显得相对宽松;大企业由于需要的流动资金较多, 当企业内部资金不充裕的时候, 可以进行企业的借贷, 况且大企业的信用指标等级都比小企业强, 因此企业的资金结构灵活度和调控范围比较大。

而对于小企业而言, 由于资金局限性, 只能在业务经营上从事很小的范围, 很难的形成宏观方面的调整, 只是局限在一个局部的方面进行操作, 企业不能实现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企业资金结构比较简单。而国内现在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经营贷款普遍存在着问题, 在金融产品和金融政策上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还比较弱, 因此也就更加使得中小企业资金结构出现脆弱的一面, 当市场风险或者金融风险凸现的时候, 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这些中小企业。

(二) 企业盈利能力对资金结构的影响

企业资金结构与企业的盈利水平的高低呈现出一定的关系。企业要保持的正常经营, 需要企业现金流量得到必要的保证;当企业出现内部现金流缺乏的问题时, 需要拿出策略方法来进行筹资活动, 这必然会加大企业资产负债率。当企业盈利能力非常足够时, 企业并不需要进行相关的筹资活动, 因此资产负债率也相对比较低;当企业盈利能力出现不足的情况, 企业就需要对外进行筹资活动, 资产负债率也由此加大。从我国目前企业的状况来看, 有数据显示2013年我们国家企业盈利质量中经营现金流量为负数的企业比例高达20%左右, 净利润亏损的企业也达到了两位数的十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国家企业盈利能力还存在着矛盾和问题, 企业资金结构牢固性产生冲击, 使得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三) 企业稳定性和成长性对资金结构的影响

企业经营活动如果能够保持长期的稳定性和成长性, 那么企业就能利用长期债券筹资和财务杠杆手段来提升权益资本报酬率, 由此可以降低企业经营的压力。成长性良好的企业是利用市场空缺或者经营风险较大项目来进行经营操作, 因而也就使得企业需要的运作资金比较大, 也就会出现比成长性较慢的企业出现更高的资产负债率, 这说明了企业的成长性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有着正相关的关系。经营稳健的企业, 企业需要的资金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 在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过程当中可以预见这种资金的大小, 因此企业负债的能力相对强。在资金结构上的调整上, 更能掌握力度和调整的方向, 使得企业资金结构得到有效的优化。

(四) 投资人和管理者动机对企业资金结构影响

从投资者的角度上来看, 企业的股权形式非常重要, 它主宰着企业资金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当股权处于分散状态, 可以采用适当的权益资本筹资以降低企业运作的风险。如果股权处于集中状态, 就会用债务资本筹资手段来避免股权的分散。而针对于管理层而言, 管理者的管理价值取向决定着企业资金结构方向和调整力度的大小, 偏爱保守型的企业管理者不会采用较为激进的筹资方式, 因此企业的资金结构比较稳健变化不大。冒险型的企业管理则恰恰相反, 因而企业的资金结构在一定时期变动将比较大。

二、我国企业资金结构现状和问题

(一) 倾向选择外部筹资

外部筹资常常是在企业内部筹资不能满足企业经营需要的时候而进行的, 他们通过企业外部或者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来获取企业经营资金的来源。我们国家大部分企业都习惯于进行外部筹资活动, 这也是由于企业内部筹资额度较小的原因。根据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理念上来看, 企业进行内部筹资活动的效果优于外部筹资活动。众多的相关学者和研究者对此已经进行过理论上的探讨和研究, 也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从统计数据上来看, 我们国家现阶段外部筹资活动的比例已经超过了80%, 而内部筹资活动的比例低于20%。

(二) 偏好股权筹资

我国企业偏好于股权筹资, 这是毫无质疑的;目前有非常多的企业渴望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来获取企业经营资金, 股权筹资成为了企业筹资活动的主体。针对于已经上市的公司, 由于企业经营资金的短缺, 也选取了配股或者增发股票的股权筹资方式, 特相对于国外企业而言是一件比较特殊的现象。我们国家有些企业管理者把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股权筹资当做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因此当有机会来临的时候, 从来不会放弃任何发行股票的机会。从我们国家证券市场运行多年来的情况来看, 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放弃过发行股票的机会。

(三) 资产负债率普遍偏低

资金结构当中资产负债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资产负债率越高, 显示出企业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就低, 相对而言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越大。反之, 企业负债率越低, 显示出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就高, 企业经营的风险也就越小。但是我们并不能够纯粹的利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企业经营的高低。企业资本利用率较低的话, 也会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不高;企业资本运作分配不合理也有可能造成同类的现象。针对于我们国家而言, 现在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偏低, 并不能够说明大部分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相反显现出了我们国家企业资本利用率比较差, 资金结构、资金分配不合理。

(四) 负债结构多数不合理

企业负债也说明了企业经营的状况, 针对于企业而言, 企业负债形式主要有短期负债、长期负债等等, 其中也包括发行股票债券在内。大部分企业负债结构比较单一, 在各项指标当中, 流动负债占比最大。这使得企业经营抗风险能力大大下降, 如果企业经营一旦面临市场的冲击, 企业的负债结构完全不能抵御, 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的崩溃。

三、优化我国企业资金结构的建议

(一) 改变倾向选择进行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相结合的方针

针对于我们国家企业而言, 由于由传统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以后, 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经营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企业经营筹资活动的看法也发生了惊人的逆转。甚至有些经营管理者把外部筹资活动当做了企业的不费吹灰之力得来的免费午餐, 也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驱使, 他们不愿意进行内部筹资活动。这是我们国家很多企业管理者都存在的思想意识问题。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企业正规化管理必将迈入一个新的台阶, 这是大势所趋。针对于企业正规管理正规经营而言, 进行企业内部筹资是企业首选的筹资方式, 它能有效地减轻企业经营的压力, 避免很多社会的问题, 由此能够营造良好的企业经营环境。当企业内部筹资活动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的时候, 可适当地引进外部筹资来进行企业资金结构的调整。

(二) 股权筹资应该从企业的经营角度上去考虑

外部筹资活动当中, 股权筹资的比例过大是我们国家企业独有的现象;这种筹资方式不能说没有他的优势, 但是他必须应该从企业的经营角度上思考这种方式的进行, 只有当股权筹资方式能够对企业的长期经营稳定的发展有利的时候, 我们才鼓励企业进行相关的筹资活动。为了短期利益和满足私人利益而进行的股权筹资活动, 应该得到遏止。这就需要, 国家监督机制的完善和引导机制的健全, 通过有效的、权威的评价, 并设置相应的门槛来保护企业长期经营的稳定性, 也由此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三) 强化资金管理结构合理进行资金分配活动

企业经营应该维持资金结构的稳定性和提高运作资金的利用率, 合理分配资金来保障资金最大优化利用, 这样才是企业保持高速增长和长期稳定的基础。通过资产负债率指标来确定其合理的范围和变动的大小, 找到最适合于本企业的经营负债率, 这样既能够保证企业经营资金的充足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将企业资金的利用提升到一定高度。

(四) 改变目前负债结构不合理状况

在企业经营当中, 企业负债不可避免, 但是如果某一个单向负债率过高的话, 会使得负债结构出现不稳定的状态, 一旦出现有关于企业主要负债方面的风险, 那么企业的负债结构就有可能出现重心的失控, 导致整个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的恶化, 使得企业经营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适当的考虑负债结构不合理问题, 采用多支架、多支撑来调整负债结构当中的内容, 保证其均衡性, 使得企业负债各个方面的协调性得到充分的保证, 因此也就能够加强企业的抗风险的能力, 使企业经营步入稳定的发展阶段。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资本市场的日益繁荣, 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越来越重要。合理的资金运营结构保证了企业资金从筹集到使用、分配, 每个环节都是高效率的, 以最低的资金成本创造出最高的经济效益。我们可以多方面、多视角来审视资金结构问题, 从中发现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不良因素, 来解决相关的企业经营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海英.当前企业资金管理现状审视及优化途径[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 (18)

[2]李英.总分公司的资金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外资.2011 (20)

[3]朱晓玲.企业资金管理薄弱环节的原因及改进措施[J].时代金融.2011 (21)

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 第5篇

选择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之后,下一步就要考虑如何完成这一目标。一般来讲,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主要包括筹资活动(企业如何筹集资金)、投资活动(企业如何购置资产)、营运资金管理(企业如何进行日常的营运资金管理,以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和利润分配管理(企业如何分配利润)等,每一种活动成果的好坏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产生影响。但是,由于企业的筹资活动是财务管理活动的起点,其进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的财务管理活动,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企业筹资活动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筹资活动中企业资本结构的相关问题。

资本结构理论的简单介绍

资本结构理论是西方当代财务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表现为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企业资产负债表右方的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权益的结构。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与企业的价值之间有什么关系,以及如何选择资本结构才能够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一直是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

诸多理论研究成果表明,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企业应该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实践中,合理运用资本结构理论,选择合适的资本结构,为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服务。具体来讲,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存在最优资本结构,并且通过努力能够实现这一结构,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负债筹资的资本成本虽然低于其他筹资方式,但不能用单项资本成本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只有当企业总资本成本最低时的负债水平才是较为合理的。因此,资本结构在客观上存在最优组合,企业在筹资决策中,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其趋于合理,直至达到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方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

浅谈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 第6篇

一、资本结构的基本理论

(一)资本结构的概念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不仅包括负债与权益的构成与比例关系,而且包括全部负债中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构成比例,以及权益资本内部的构成比例。资本涉及企业筹资、经营、利益分配和各个方面。资本结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价值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狭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本价值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尤其是指长期的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本文所说的是广义上的资本结构。关于资本结构理论有早期资本结构理论(1952年,美国学者杜兰特全面系统地总结和提出了早期资本结构的三种理论:威廉斯的净收入理论;多德和格雷汉姆的净营业收入理论;杜兰特的传统理论)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1958年6月,米勒和莫迪格莱尼提出资本结构无关理论,开创了企业资本结构的现代研究。此后米勒和莫迪格莱尼于1963年对MM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有企业税的MM模型。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结构理论也不断发展,形成了权衡理论、代理成本理论、控制权理论等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二)优化资本结构的作用 企业资本结构是财务管理始终关注的问题。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影响着企业资本质量的高低、企业的竞争力,并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做大做强。因此,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二、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

资本结构是反映企业资本实力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检验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指标。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有20多年的历史,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发生了改变,企业经营自主权得到了扩大,资本结构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资产负债率过高 由表1可以看出,2001年~2007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都在55%以上,资产负债率畸高。适度地负债能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收益和降低资金成本,但是“物极必反”,过度地负债又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危害:首先,企业会产生破产成本。根据税负利益—破产成本理论,当负债达到某一水平,息税前盈余将下降,同时企业负担破产成本的概率增加;当破产成本大于负债避税收益时,负债越多,企业的价值下降越快,恶化时,则会导致企业破产清算。其次,企业面临无力偿还负债的风险。若企业对债务结构安排不合理,将面临未来资金周转困难,无力偿债的风险,企业也会因此陷入信用危机。再次,企业的再融资能力受限。

(二)直接融资比例低,银行贷款仍是主要融资方式 由表2可以看出2001年~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和贷款、股票、债券发行筹资额及比例。以2007年为例,2007年我国股票筹资额只相当于贷款增加额的21.49%,企业债券筹资总额仅相当于贷款增加额的4.64%,两项之和融资的比例只有26.13%,而发达国家直接融资比重多数在50%以上。由此可见,在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构成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一直很不相称,直接融资比例低,银行贷款仍是主要融资方式,这显然与啄食融资顺序理论不符。

(三)直接融资中偏好股权融资 要指标,尤其是债券融资的发展,不仅可以很好的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可以为企业带来避税效应。由表3可以看出2001年~2007年我国债券融资额远小于股票筹资额。总体上可以说,债市是一个被忽略的领域,同期股票筹资额几乎是债券筹资额的5倍,这恰与国际市场形成强烈反差。有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上半年全世界通过市场化的债权融资的规模是股权融资规模的9倍还多。

(四)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比例过大 我国国有企业通过改制成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除了国有独资公司以外,其他组织形式的公司制企业中,国有股比重也相当的高。以上市公司为例,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几乎均在60%以上。过高的国有股比例,使得企业的经营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企业无法摆脱行政束缚。而政府由于其社会治理者的职能,它无法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经营企业,一旦企业经营亏损,责任者也既无义务也无能力承担亏损责任,同时国有股名义上全民所有这一模糊不清的产权代表也加剧了这一现象。国有股比重过大,使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大小股东的权力严重不对等,一些股份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成为国有大股东的“一言堂”,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激励、约束、信息功能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运行机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甚至出现向传统国有企业回归的现象。

三、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成因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经过计划经济时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两个阶段,是在特殊的国情、特殊的经济体制、特殊的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其成因既有国有企业外部的原因,又有国有企业内部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外部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产权主体缺位是影响整个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的最大障碍之一,也是导致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企业产权边界模糊,产权主体缺位,经营者缺乏必要的产权约束,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债务就不具有约束力,这为企业过度的负债扩张提供了客观上的环境和主观上的动机。其二,国家作为出资者,投入不足。我国的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在规模扩大,甚至设立过程中,国家作为最大的出资者没有注入或没有注入足够的资本。对企业的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未予明确界定并且让作为企业债权人的银行替代出资者,以贷款填补出资缺口,把本应由国家作为出资者的权益让渡给银行,减少了出资者本应投入的自有资本,增加了企业的借人资本。其三,资本市场不完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我国的资本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有很多问题,如:资本市场规模偏小、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较单一、市场机制不健全、基础性制度建设不完善、债券市场弱势等。不完善的资本市场直接影响国有企业的筹资,进而影响资本结构。

(二)国有企业内部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小。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多数企业资本营运效率低,资本收益率偏低,负债率高,税后利润低,自我积累能力小。其二,融资风险意识欠缺。企业融资风险意识欠缺,表现为企业投资只注重上项目、上规模,项目评估时常常高估投资收益而低估潜在风险。企业经营者往往认为只要项目投产后扩大其资金规模,就没有破产、倒闭的后顾之忧,即使遭遇风险,政府也会提供更多的政策保护。其三,治理结构不完善。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在我国,国有企业负债比率过高,而作为债权资本主体的银行无法对企业形成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在企业的股权结构中,国有股和法人股所占比例过大且不能流通,政府作为企业的外部人不能进入企业内部并行使所有者职能,从而造成作为股权资本主体的政府不能对企业形成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四、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对策

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优化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长期周密的、符合实际的积极探索。笔者从西方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入手,以我国学者对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和分析为基础,结合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实践经验,对优化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提出以下对策。

(一)合理界定政府在融资制度中的地位 由于融资制度发展的体制性因素,我国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和国家财政“三位一体”的政府型融资制度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政府对国有银行的隐含担保和企业的预算软约束成为我国企业融资制度的基本特征。要彻底改变我国“三位一体”的政府融资制度,建立市场融资制度,关键是要把真正商业化的债权债务关系引入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中,一是要对国有银行进行产权改革,改变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隐性担保的局面;二是要建立适当的破产机制,从而对企业经营者形成一个负的激励效应。

(二)机制创新,产权改革 国有企业最大的弊病在于机制不活,这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亦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其完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建立和完善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采取MBO(管理者收购)、Stock Option(认股权)等股权激励方式,改变企业的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使经营者与企业形成利益与共、风险共担的整体,从而有利于企业盈利水平的提升。

其二,建立职工董事制。建立职工董事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的管理基础,实现出资人利益、公司利益和职工利益的协调发展 。

其三,国有股减持。国有股减持可以降低国有股权在总股本中的比重, 从而优化资本结构,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其四,国有股转优先股。通过国有股转优先股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是部分理论研究者提出的观点。将国有股适度转化为优先股,一方面可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政府对企业不必要的干预,有利于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真正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

(三)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 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是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必要条件。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其一,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大力发展多层次股票市场。发展多层次股票市场。一是大力发展主板市场,继续吸纳符合条件的优质公司上市,鼓励H股公司和境外公司到A股市场发行上市(管理层表示国际版将在近期推出)。二是坚持不懈地发展中小企业板,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快捷融资机制和交易制度,增强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三是稳妥推进场外市场建设,拓展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功能,形成统一监管下的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报价转让平台。发展多层次股票市场,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有利于资本市场供求双方的公平竞争,优化资本市场结构。

其二,加快债券市场发展。债券市场的落后已影响到企业的资本结构。因此,必须加快债券市场发展,积极推进债券发行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债券发行的市场化选择机制;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信用评级制度、诚信档案公示制度等债券市场主体信用责任机制。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企业自我积累能力 从本质上说,国有企业一开始就具有国家和企业的双重性质,他更突出公益性,弱化赢利性,承担众多的社会职能。因此,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国有企业轻装参与市场竞争,努力提高资产盈利水平,增强企业的自我积累能力。

五、结论

企业的资本结构在财务管理中正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对国有企业影响较大。本文通过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资本结构理论、我国学者对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及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指出其资本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的对策。希望通过研究,对优化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影响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较为复杂的,本文只针对其中重要的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因此,对这方面的探讨应该与时俱进,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行。

参考文献:

[1]雷声:《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财会研究》2006年第10期。

浅论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 第7篇

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是时时刻刻变化的。为此, 在确定企业的资本结构时, 应根据实际情况, 充分重视和分析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各种因素, 并根据诸因素的变化作出调整, 使其尽量维持在最优资本结构附近, 即确定最优资本结构。

1. 资本成本。

通常情况下, 我们所讲的资本成本就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资本结构优化决策的根本目的是使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 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 贷款人的态度。

贷款人的态度主要体现在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认识上, 而企业信用等级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筹资的容易程度, 进而影响筹资成本。

3. 偿债能力的信誉。

如果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一贯很好, 在短期偿债方面出现困难时, 可以以较低的资本成本很快地通过发行债券或借款的方式获得资金, 这样企业所表现出的财务完善形象能增加社会和债权人对企业的信心, 进而提升企业的价值。

4. 企业的成长性。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 发展速度较慢的企业可能会通过内部积累补充资本, 而发展较快的企业若只凭借企业本身的积累, 不可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必须依靠外部资本, 特别是负债资本。

5. 财务人员的水平。

影响企业资本成本的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而财务人员对掌握其变化信息具有相对的滞后性, 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在确定企业资本结构时, 要能比较准确地对各因素进行合理、超前的预测。

二、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现状

当前,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在企业长期资本中, 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比例严重失调, 企业普遍负债程度较高, 有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 往往忽视了筹资效益和资本成本, 不注意筹资结构的优化配置, 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有企业负债结构不合理。

根据国家经贸委等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国有企业的平均负债率高达80%, 而发达国家的企业平均负债率一般在40%~60%之间。在发达国家效益好、成长率高的大型企业负债率可达70%以上, 但我国恰好相反, 经营效益差、行业发展前景有限的企业负债率很高, 而那些效益好、成长率高的企业负债率就较低。同时, 国有企业的负债结构极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短期负债过度, 负债多为银行借款和应付账款, 短期负债属于企业风险最大的融资方式。短期负债到期日近, 容易出现不能按时偿还本金的风险, 短期负债的利率不稳定, 导致其在利息成本方面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从而产生较大的财务风险。

2. 企业权益结构不合理。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国有企业通过改制成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除了国有独资公司之外, 其他组织形式的公司制企业中, 国有股权比重也相当高。过高的国有股持股比例使得公司股权代表不明晰, 国家作为国有企业最大股东对国有企业约束不力。因此, 上市公司在实践中形成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股权过度集中, 使中小股东参与权利有限, 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助长了大股东操纵股票市场的投机行为。

3. 改革导致企业自由资本严重不足。

纵观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可以看出, 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改革都是在没有建立新的资本生成机制的前提下, 政府不再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扩张配置资金。这样, 企业在资本未增加时进行经营扩张必然扩充负债, 加之企业经营者缺乏必要的企业负债约束, 加速了资本结构的扭曲。

4. 股权融资的过度偏好。

国有企业一旦获得股份制改造获得上市, 便把股权融资作为获得资金的首选途径。不但极力扩大资本的发行额度, 而且分配方案也很少用现金支付, 而是以配股为主, 把股票市场作为一块免费的蛋糕, 都试图切得更大的一块。但股权比例过高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这是因为债权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硬约束, 而股权约束相对偏弱, 股权比例过高的资本结构只会造成对企业经营监督不力, 企业经理努力工作的压力不足, 最终损害的还是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适度的负债经营可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 带来税负结构利益和财务杠杆效应。

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对策

综上所述, 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我国企业资本结构是不尽合理的, 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性。因此优化我国企业资本结构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积极构建企业最优资本结构。

1. 合理负债可降低企业负债利率。

从企业负债率界定的国际经验看, 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不同国家、行业、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负债率水平是不同的, 所以应适当结合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 在充分认识负债是一把“双刃剑”的前提下优化资本结构, 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为原则去安排本企业的合理负债。首先, 借入资本的预期利润率应大于或等于借款利息率;其次, 考虑到企业资金的暂时周转困难或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借款的预期利润率可以小于企业借款利息率, 但必须大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或者说企业借款利息率必须小于总资产收益率, 这才能保证企业借入这笔款项后总体资本仍保持盈利或至少持平;再次, 企业举债的最低临界点是借入资本的预期利润率大于零。这是考虑到某些处于上升阶段的企业, 为了迅速形成生产规模, 占领市场或开发新产品而提出的, 前提是企业借入资本可以获得一定收益, 且呈上升趋势, 在将来借入资本的利润率就会大于借款利息率。企业负债利率与财务杠杆利益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降低负债利率能增加财务杠杆利益。企业应通过比较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条件, 选择适合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须且利息成本较低的负债资金。另外, 企业还可通过选择合理的还本付息方式, 最大限度地降低借款实际利率, 在不增加筹资风险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地利用短期贷款。

2. 大力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

为解决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缺乏弹性, 必须大力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相对于股票市场而言, 我国企业债券不论在市场规模还是在品种结构方面, 与国内股票市场和国际债券市场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展的失衡,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对企业债券的管制, 国家把发行企业债券作为计划内的建设项目筹集资金, 对企业债券进行统一管理, 给债券融资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建议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积极推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一要改变企业债券发行的审核方式, 变行政审批制为核准制;二要建立和完善利率形成机制, 逐步实现债券定价市场化;三要建立和健全信用评级制度, 大力发展信用评级机构;四要建立多层次债券交易市场体系, 提高企业债券的流动性。同时, 我国国内公司进入债市已有了良好的基础。1982年1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日本东京外债市场发行了100亿日元私募债券;中国财政部从1987年开始发行主权债, 仅1994年就推出10亿美元十年期的全球债;在1996年一年中, 财政部就有四次进入美元债券市场, 发债总额达14亿美元。在这几年中, 中国财政部通过一次次发债, 已经在国际资本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声誉, 使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此前已率先亮相国际债券市场的中石化、中航国际、中信、中银、中国农业银行等大企业, 正是使今后更多国内公司进入债市的基本铺垫。

3. 解决股权分置完善资本市场。

改善股权结构应考虑适当降低国有股比例, 减少非流通股比例, 减少国家股比重, 实现股权所有者多元化。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 股权分置在诸多方面制约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这一问题随着新股发行上市不断积累, 对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不利影响也日益突出。首先, 股权分置扭曲了证券市场定价机制。非流通股票客观上导致单一上市公司流通股本规模相对较小, 股市投机性强, 股价波动较大。其次, 股权分置导致公司治理缺乏共同利益基础。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冲突相交织, 客观上形成了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的“利益分置”。再次, 不利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股权不能实现市场化的动态股值, 不能形成对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和增强资产增值能力的激励机制。总之, 要使我国资本市场尽快与国际接轨, 必须逐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4. 鼓励适当股份回购。

近年来,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稳步发展, 股份回购作为一种金融创新, 开始在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频频出现。股份回购是指上市公司从股票市场上购回本公司发行在外的一定数额股票。作为调整资本结构与财务结构的一种手段, 上市公司可用负债或现金回购股份。通过增加负债, 减少权益资本, 能够达到提高财务杠杆的效果, 从而提高每股收益, 提升股票内在价值。无论是用现金回购还是负债回购股份, 都会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 提高财务杠杆率。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普遍存在着盲目投资和一味扩张资产规模的不良影响, 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将可能损害公司的长期发展潜力, 而股份回购就是对这种行为的有力反击。如银基发展股份回购, 即沈阳银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为沈阳市物资回收公司, 1988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更名为沈阳物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5月18日在深交所上市, 期间经过涨跌的波动, 股价于2005年3月22日跌破公司每股净资产值, 同年7月15日股价跌至历史低位3.04元/股, 公司面临股价被低估导致损害全体股东利益的局面, 于9月实施股票回购。之后提升了股价, 保护了长期投资者的利益。另外回购有利于活跃二级市场, 增强公司股票的流动性, 有利于吸引更多外围资金的进入, 对股价形成一定的支撑, 具有稳定二级市场股票价格的作用。因此, 回购有利于维护中小投资者在内的公司全体股东, 尤其是长期投资者的利益。

我国企业对资本结构的选择尚处于摸索和主观确定阶段, 资本结构经常出现巨大变动。比如, 我国有些企业在融资后不讲信誉、任意拖欠利息、本金、股息等, 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股票融资尚未被视为最昂贵的融资方式看待, 重股票融资轻债券融资还较普遍;过度依赖外部融资, 融资偏好不良, 融资机制不灵等。因此, 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 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参考文献

[1].杨俐.浅谈企业资本结构的最优化问题.长沙大学学报, 2007

[2].杨虎.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孙楠.浅论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化.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4].熊正平.财务管理.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5].范泽明.财务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第8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组织结构,事业部管理

现代企业制度提出了“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观点。前三者对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公司来说是前提, 而对于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走出来的国有企业来说,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管理科学”更不能被忽视。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反映在微观企业组织层面上的变化之一是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由U型向M型转变。国有企业结构转型的内在动力源于宏观环境市场化的压力、政府“放权让利”的改革措施造成的推力和企业进行中观层次经济调节的功能需要, 这与西方企业转型动力来源于技术和市场的改革是不同的。

国有企业运营中组织结构选择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它决定了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能否优化配置, 各项职能能否得到执行。过时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已从根本上束缚了劳动生产率、管理效益的大幅度提高。组织结构的研究对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组织结构是一个企业或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化进行的支撑体系。现代组织创新理论认为, 组织创新主要是以组织变革和组织结构形式为研究对象。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没有固定模式可循, 应积极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科学的组织设计, 结合企业具体情况予以应用。本文以某国有企业为实例, 对构建国企组织结构进行分析。

一、公司整体组织结构分析

该国有企业于2000年从某大型国有集团辅业剥离后组建, 是由国有资产投资控股的生产制造服务型公司, 其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都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烙印。

在母公司领导下, 下设办公室、投资部、财务部、物资供应部、销售部等职能部门, 同时母公司还直接管理着管道建设工程公司、PVC管道制造公司、工程监理公司、劳务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环保化学品生产公司、饮料生产公司、涂料生产公司等制造服务类型的子公司, 但是仍然保留了党群工作系统。其中, 母公司各部门组成了利润中心和资本运作中心, 各子公司形成了成本控制中心。

由于各制造服务类型的子公司只负责生产, 该国有企业中目前的组织结构总体上来说接近直线职能制。但是带有比较明显的行政控制型模式, 可以说是直线职能制结构在中国的变形, 在我国国有企业中非常普遍, 也广有争议。现有组织的基本类型在职能活动中过分强调母公司指挥、控制、监督等职能;母公司机构臃肿, 行政后勤人员比率过高, 子公司生产经营人员比率太低, 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专业技术水平, 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普遍不高, 这些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率。以战略和组织绩效的眼光来看, 这种模式存在着较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子公司只重视眼前利益和母公司缺乏长期战略

由于子公司的资产权归属于母公司, 政策制定与经营决策的集权化使子公司的权力削弱, 导致子公司往往只重视眼前利益, 不注重远期发展和长期目标。公司要实现做大、做强, 产品结构要实现多元化,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公司决策层、经营层将出现经验和精力不足的问题, 母子公司集权与分权关系敏感, 一旦处理不当会削弱整个组织的协调一致。

2、不利于对多变的市场环境进行快速反应

母公司对子公司有绝对控制权。子公司管理层的任命, 财务、人事、经营等活动都受到母公司直接控制。产品生产和经营方向由母公司决策, 收益全部归属于母公司, 不存在独立核算。母公司决策经营领导不仅要对资本运作进行决策, 还要顾及企业的日常生产、安全和经营管理。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极易造成顾此失彼、反应迟钝的不良后果。

3、各子公司利润指标难以与考核

各子公司只负责职责范围内的生产工作, 致使利润指标无法考核, 大锅饭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同时, 子公司作为生产制造服务部门, 无权对销售和物资供应业务进行决策, 对利润完成情况不能直接控制;母公司只负责销售、物资供应和投资决策, 对生产成本无法控制。这就造成母公司最高层进行决策、控制、协调的难度。

二、整个公司组织结构优化的构想

1、公司组织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

(1) 统一指挥、权责明确原则。国有企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责权利相结合的责任体系的建立。

(2) 专业化、精简高效、扁平化原则。机构庞大和管理人员过多的问题必须解决, 人员的冗余带来管理成本的增力, 但是国有企业中人员的富余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新劳动法的出台, 更加保障了员工的权利, 但是同时导致了国有企业人员精简难度的加大, 只能通过分流解决。

(3) 分权与集权相结合原则。组织结构形式中分权的程度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而定, 要赋予各层面应有的权力, 同时公司最高层要便于控制和管理。企业需要解决如何实现内部有效调控的问题, 调控机制的落后国有企业分权发展的瓶颈所在。

2、组织结构模式的理论探讨

组织结构是一个企业或集团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化进行的基础。组织结构创新就是企业在受到外在环境的冲击和内在环境的需求条件下, 采用新的组织结构并使之高效运转, 以维持本身的均衡, 从而达到组织生存与发展的调整过程。按照组织结构相关理论, 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大致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一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美国学者威廉姆森根据前人的实践, 在钱德勒的考证基础上把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型态分为三类, 即U型、H型、M型 (多元结构, 分权制结构) 三种基本类型。

(1) U型结构一般称为职能性组织, 它是一种高度集权的结构, 多运用于业务 (产品) 比较单一的中、小型企业。U型结构是组织结构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大成果, 无论H型还是M型结构中都包含了U型结构的影响。

优点:保持了统一指挥, 发挥了职能部门专业化管理特点。

缺点:部门间横向联系较差, 直线部门管理者和参谋部门管理者容易产生矛盾。

(2) H型结构是一种多元化经营的控股公司结构。其下属子公司彼此业务互不相干, 产品结构属无关产品型, 在经营上有较大的独立性。而公司总部并无明确的总体发展方向和战略, 其资源配置主要取决于子公司在财务上的表现。

优点:实现了职能分工。

缺点:不能对子公司日常进行干预, 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控制。

(3) M型结构 (又称为事业部制, 分权制结构等) 是U型和H型两种结构发展、演变的产物。它是一种分权与集权相结合、更强调整体效益的大型公司结构。M型组织结构最早出现在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它的出现是组织结构创新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优点:高层管理者集中精力制定战略;有利于激励事业部。

缺点:容易产生事业部本位主义;可能造成职能重叠;分权的度难以把握。

M型结构由三个互相关联的层次组成。由董事会和经理班子组成的总部是公司的最高决策层。第二层次是由职能和支持、服务部门组成的。第三个层次是围绕公司的主导或核心业务, 互相依存又互相独立的子公司。每个子公司实际上是一个U型结构。

3、改进的事业部管理模式

该公司的组织结构要清晰体现公司资本运营、利润、成本三个层面, 明确各层面的职权, 实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同时又要体现机构精干, 减少层次, 实现扁平化, 以降低管理成本。从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考虑, 究竟采取哪种组织结构模式更有利呢?简单照搬哪种模式,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与公司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的问题。上述几种组织结构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和各自的适用范围。不能简单照搬任何一种组织机构模式, 而应该吸收各种结构模式的长处, 克服其不足, 并结合本公司的实际, 建立起尽可能科学、合理而又具有公司特点的组织结构模式。

从公司所有业务部门来看, 该国有企业已进入了不相关多元化经营与相关多元化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模式, 为了适应该种经营模式, 我们应该改进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M型管理模式似乎只强调了制度化框架的刚性管理, 缺乏人本管理思想下的理念整合。西方的管理思想中强调制度化管理, 而国有企业的管理思想中比较讲人本管理。设计企业组织结构前要综合考虑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以及企业未来几年对人力资源素质、数量等方面的需求, 以人为本进行设计, 切忌拿所谓先进的框架往企业身上套, 更不能因人设岗, 因岗找事。因此, 在国有企业中不要生搬硬套管理模式, 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改进。

三、公司组织结构模式的优化

按照上述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从公司目前管理的实际需要构建相应的组织结构, 即:公司总部为资本运作中心和战略决策中心, 为公司的控制、管理、服务和对各事业部的协调部门, 总部设若干职能部门, 集中运筹整个集团的资源, 使人、财、物达到最佳的配置, 进而通过指导、协调、控制和服务, 使子公司或事业单位的“产、供、销”等经营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将母公司办公室分解为战略发展部、人力资源部和办公室, 保留投资部、财务部, 公司财务部向各事业部派人组成结算中心, 负责各事业部的结算业务。细化各项职能, 统一普遍性的企业标准和规章制度, 统一人事招聘和任用, 统一财务管理系统, 保持整个公司政令、人事制度、控制体系的一体化。撤销物资供应部、销售部等部门, 将其人员分流至各事业部, 在各事业部内部组建相应的贸易部。由于公司的产品是多样和不相关的, 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形式适用于生产经营业务多样化、市场环境差异大的企业。按产品部门、生产工艺、销售渠道划分成立若干事业部, 其中管道建设工程公司、PVC管道制造公司、工程监理公司、劳务公司共同成立管道事业部, 环保化学品生产公司、涂料生产公司共同成立化学品事业部, 以及饮料生产事业部、物业管理事业部, 由母公司对各事业部授权, 使其拥有相应的自主权限, 在一定条件下, 可按市场情况自主决定其经营活动, 自负盈亏, 为公司的利润中心, 事业部具有独立法人地位, 相对独立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改进的事业部管理模式运行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母公司和事业部之间的管理关系和管理边界。运行过程中要求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经济, 降低交易成本, 达到最佳控制, 充分鼓励成本中心的创新精神和能动性, 达到最佳激励, 延伸出母公司的功能。

企业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研究 第9篇

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为企业融资决策提供了较为充分的选择空间, 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行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上市公司融资行为不仅对于上市公司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可以进一步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增强市场有效性、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一般来说, 公司融资行为会随着各个公司对融资的需求量及项目的不同而各异, 缺乏相互比较的基础, 但融资方式的选择都能够通过资本结构体现出来, 这种反映融资行为的资本结构安排不仅可以相互比较, 而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因此从资本结构的视角来研究融资行为, 是最为可行、也最为客观的方法。通过对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不仅可以系统地了解资本结构变化的特点, 而且还可以了解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定的依据, 为企业制度的合理设计以及市场条件的完善提供可靠依据。

二、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宏观经济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任何国家的经济

都会经历复苏、繁荣、衰退、萧条阶段。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由于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 企业经营困难, 财务状况常处于困境中, 企业将尽可能降低负债, 以降低破产的可能性。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 市场供求旺盛, 企业销售增长, 利润不断上升, 盈利能力上升, 企业债务融资可获得杠杆利益, 因此趋向于提高债务比例。

(二) 行业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Myers (1984) 指出, 由于资产风险、资产类型以及外部资金的需求随行业而变化, 平均负债比率也将随行业的不同而变化。Scott和Martin (1975) 使用参数和非参数检验也发现不同行业的公司资本结构存在着显著差异。De Angelo和Masuli (1980) 指出不同行业中的公司, 拥有不同的非债务税挡以及不同边际负债资本成本, 而且公司的融资能力、税收以及破产的可能性等因素均与公司所处的行业相关, 因此不同行业的目标资本结构亦不相同, 实证结果也显示公司资本结构行业间具有显著差异。

(三) 企业特征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权衡理论认为, 盈利能力和债务水平正相关。因为较强的盈利能力产生更高的利润, 需要更高的债务水平获得利息抵税收益。较强的盈利能力也提高了公司的偿债能力, 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使企业财务危机成本降低, 最优债务水平提高。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交易成本, 啄序理论认为, 公司遵循内部融资、外部举债融资、外部股权融资的融资顺序。较强的盈利能力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内部资金融通, 使企业债务比例下降。基于代理成本的理论认为盈利能力强的企业现金流充足, 较高的负债可以约束经理人的行为, 降低代理成本。因此基于啄序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的分析认为盈利能力和债务水平负相关。

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系统观与优化流程

(一) 资本结构优化的系统元素、结构与藕合

资本结构系统属于抽象的人工系统, 其目标是合理调整长期资本的比例关系, 系统输入和输出的不再是有形资源, 而是无形信息。同时, 系统内部对无形信息的处理主要体现为债务和权益的配比关系, 整个优化过程始终围绕着债务与权益的数量与构成展开, 所以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是系统的基本元素。在资本结构系统不存在主动控制的条件下, 从增量融资角度来说, 为了满足新项目投资的需要, 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存在相互制约的替代关系, 一种资金的注入会降低对另一种资本的需求;从资本存量角度来说,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二者属于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 通过适当方法可以实现一种资本向另一种资本的转换, 而且如果比例关系协调, 企业价值增加的同时会出现两种资本市值共同提高的协同效应。对于资本结构优化系统, 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是系统的组织素材, 其替代与协同并存的藕合关系确切地构造了系统的框架。

(二) 资本结构动态优化的行为方式

由于瞬变行为的存在, 资本结构系统的控制作用不仅与外部环境的信息输入有关, 还要考虑受控参量状态信息的变化。即控制功能的实现要结合输出状态的信息反馈, 使系统接收并应用受控系统实际发生的行为信息, 增加控制程序的信息量, 这种方式叫做闭环程序控制。不过经济系统行为和输出反馈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一个计划期执行结束之后, 才能得到确定的反馈信息以进行下一期优化行为, 而且经济调整行为有一定的惯性, 无法做到随机的即时反应, 加上某些潜在隐性因素对控制程序的影响, 因此理想的控制方式应该具有对环境和受控对象的适应能力, 随环境和系统的变化及时调整控制行为。综上所述, 资本结构优化系统是一种闭环程序下的随动控制。

综上可知, 按照系统论观点, 可以将资本结构动态优化的有效性定义为: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下, 企业采取适当的优化方法和措施, 调整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 保证资本结构变化的方向和幅度, 促进资本的合理流动, 向动态变化着的最优资本结构逐渐靠近的效果和程度。

参考文献

[1]、Harris and Artur Ravi.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Optimal Financing Polici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0 (2) .

[2]、K.Shah.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6 (4) .

[3]、Baker and Wulger.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Bankruptcy Cost Ques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2 (3) .

对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探讨 第10篇

关键词:资本结构,负债比例,财务风险

0 引言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资本总额中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及其管理是企业筹资管理的核心问题。企业应在资本结构管理中应考虑各种因素,采用一定的方法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提升企业价值。

1 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

1.1 宏观因素

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较多,从宏观来看,包括经济环境因素和自身行业因素。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国家对企业的调控,这包括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当国家将所得税税率提高时,负债的筹资方式会在节税功能上表现显著,因此企业可能会趋向于加大负债比例。当国家采用紧缩型货币政策时,随着银行利率的提高,企业的举债成本会相应增加,这时企业会相应降低负债比例。一般来说,行业负债率特征与行业利润率特征有较强的相关性。各行业企业都在追求平均资本利润率。而资金利润率较低的企业为了提高利润率,需要更充分的利用财务杠杆效应,从而负债率会相应提高。当然,这也会给企业带来相应的财务风险。

1.2 微观因素

微观因素包括企业自身的成长周期性、企业财务状况和信用等级、企业股东、管理层及债权人的态度。当一个企业在生产周期中处于成长期时,固定资产一定,随着销售量的增长营业利润会随之增长。企业成长性越强,预期利润增长越快,此时如果筹集更多的资金,则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每股收益,但随之财务风险也会相对提高。处于成熟期时,预期销售额基本稳定,经营风险下降,此时企业也会相对负债率。如果企业成长期呈现波动性发展,预期利润就较为不稳定,此时企业对负债应持谨慎态度。当企业处于开发阶段或者衰败阶段,该产品已处于即将退出市场时,该企业必然要降低财务风险,从而降低负债率。

如果一个企业有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说明其财务状况良好,信用等级较高。这时企业提高负债比例,利用财务杠杆,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因其信用等级较高,也使得债权人愿意向企业提供信用,企业容易获得债务资本的支持。

股东的分散程度也影响着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如果企业股东较为分散,有较多的人持有公司股票,那么该企业在筹资时如果选用普通股方式,对股东权益的分散不会起到太大作用,这时企业通常采用此方式进行筹资。如果企业的控制权有几个大股东掌握,那么企业在筹资时如果采用发行普通股的方式,则很肯能改变股东权益比例,所以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采用债务方式或优先股方式进行筹资。

2 如何优化资本结构

2.1 强化企业管理层的优化资本结构理念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避免企业管理者只注重发展规模,忽视企业高负债率及高财务风险的现象。要利用企业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的变化来考察企业资本结构体系。最优资金结构受多因素影响,所以它的存在是一种相对的,但企业要不断探索对企业最为有利的资金结构,加强对最优资金结构的理论的研究,对于资金结构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整理,不断的强化企业资金结构理念,找出相对合理的企业资本结构量化标准,指导企业实践活动。

2.2 善于分析市场,分析自身,结合经济大环境研究资金结构

在实践操作中,不能生搬硬套,要因地制宜,分析企业市场占有率,企业发展阶段,考虑经济环境及相关税收及货币政策。在保证筹资数额的基础上,力求降低加权资金成本,计算资金成本优化比例。要具有风险意识和超前意识,在考虑资金成本的同时,还要考虑股东权益,债券人态度,企业信用等级及筹资可能。

2.3 政府要加大资本市场的建设力度

一个企业不能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宏观经济环境中。对于企业筹资,既要抱有认真谨慎态度,不能放任,同时,作为政府及管理上层也要为企业筹资创立条件。对此,要加大资本市场的建设力度。央行应扶持证券市场的建设、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营,让资本市场有序发展,使企业通过合法的方式与渠道,做到融资的多元性,从而有可能建设合理的资金结构,这是企业资金优化的必然要求。

2.4 善于利用项目融资来扩大规模

项目融资从广义上讲,为了建设一个新项目或者收购一个现有项目,或者对已有项目进行债务重组所进行的一切融资活动都可以被称为项目融资。从狭义上讲,项目融资(Project Finance)是指以项目的资产、预期收益或权益作抵押取得的一种融资或贷款活动。这里所说的是指狭义的融资。当企业资金结构已经优化时,如果还需扩大规模以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则需要进行再筹资。此时如果发行普通股,可能会因分散股权而遭到原普通股股东的反对。如果进行债务筹资,则会加大企业的负债资本比例,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这也会使得企业信用等级及债权人对企业的负债能力产生影响。那么,合理利用项目融资可以弥补这些缺陷。项目融资可以帮助企业将融资性质变成一种非实质性的负债资本,而且项目融资数额不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不影响企业资本结构比例。因为企业是以项目的收益进行偿还,这相对来说降低了企业还贷压力。

参考文献

[1]2011版中级会计资格《财务管理》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

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 第11篇

摘要:本文基于自身的体会以及对一些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的调研,论述在中小型企业中,构建组织结构时比较常见的问题以及如何优化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组织结构;中小企业;企业管理;管理框架

1、中小企业中常见组织结构的简要分析

简单来讲,组织结构就是一个企业内部以沟通和协调为导向的管理框架。它可以帮助企业内部各部分资源明确其工作范围以及责权关系。通常认为,主流的组织结构通常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职能制、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版块)、矩阵制、项目制、多维立体组织结构等,但是其中例如模拟分权制、事业部制、多维立体这类结构多见于大型企业,而对于小型企业,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矩阵制和项目制更加普遍,本文主要针对于这五类组织结构展开论述。

根据分类,可以把这五类组织结构分为两类,即令出一门和令出多门。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项目制均属于令出一门,其组织结构图的节点连接线唯一,每个人只需要对上线的母节点负责,命令也由母节点下达到各个子节点。矩阵制属于令出多门,即多头领导、矩阵制中的各个节点除了要服从项目主管领导以外还需要服从职能部门的领导。矩阵制通常根据职能领导和项目领导的权利比重,分为强、平衡、弱三种矩阵模式

这两类组织结构各有利弊,关键在于能否找到最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组织方式,简单举例:一个以咨询公司通常比较倾向于项目化管理,所以在组织结构的选择上更加适应项目制,而软件代理公司通常是有一套较单一的流程化运营方式,所以采用直线职能制更加有效率。

2、中小企业组织结构常见的问题

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组织结构的重心通常不在协调路径,沟通渠道等方面,而是在权利与职责的分配上。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的中小企業在建立之初,设定组织结构时通常爱走两种极端,即集权的直线制以及分权的职能制,这两种又以直线制居多。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很好分析:公司建立之初,人员少,业务量小,公司领导为了节约管理成本,所以通过增加自己管理跨度的方式替代设置中间管理层,从而形成了直线制组织结构。而职能制的现象出现是由于公司领导在设立组织结构时倾向于先把管理框架构建出来,进而填补资源,所以在公司创立之初便细分公司业务到各个部门以便于管理。这两种情况随着公司的发展,通常会逐渐转为直线职能制或矩阵制。

针对于一个刚起步的公司来说,这两种组织结构的建立情况都是适用的,但是需要对于“度”的把握。在初期应用这种结构,后期在向直线职能制转变时需要把握分权与集权的平衡。职能制是权力与责任的全面下放,而直线制则是权利与责任的全面集中,二者在发展为直线职能制时经常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比如国内某科技公司,建立之初由于人员较少,所以采用了直线制的方式,随着业务的开展,公司领导将公司划为七个部门并将权力充分分割下放,包括:技术部、销售部、市场部、行政办公室、保密办公室、财务部、网络管理部。认命了七个部门经理或办公室主任。随着公司的运营,领导层逐渐发现机构的过分冗余化导致的权职不明,比如说网络管理部的一个职能是维护网站,而网站建设所需要的信息是来自于技术部,导致了网站信息发布审核的困难,两个部门互相推诿,不愿承担责任。这种现象就是因为组织结构建立的失误。

此外,对于项目制和矩阵制的组织结构,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矩阵制是项目经理和职能经理分权,项目制是项目经理和总监分权,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将造成指挥的混乱,朝令夕改,管理人员失去权威性等严重后果。更为严重地是如果在业务开展中遇到问题,在追责时多方互相推诿,甚至整个项目团队被拉走或解散,将对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不幸的是这种情况在中小企业中非常常见。

归根究底,无论采用哪种组织方式,在建立组织结构时都要充分考虑权力和责任的分配,避免混乱的情况发生。

3、建立优化的中小企业组织结构

建立中小企业组织结构时,首先应当认识到一点:中小企业的优势在于灵活,在确定组织结构时应提倡进取而不是保守。一个和大型企业类似的组织结构注定不会有太大的灵活性,从而缺乏企业发展的活力,一个没有活力的发展中企业无疑终会被市场所淘汰。

组织结构的建立首先应当基于公司战略确定一个导向,例如以技术为导向、以销售为导向、以项目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等。整个组织结构的体系应围绕这个导向并能够适应这个导向,一个以项目为导向的企业可能并不需要过多职能部门,项目制或矩阵制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在一个以流水线作业方式运营的企业中,项目团队可能不如直线职能制更加有效率。

当明确导向后,则需要对企业职权划分细致程度的确定。受企业规模所限,对于权责的划分不宜过细,过于细分的组织结构意味着命令链过长,进而导致沟通、协调、管理效率的低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灵活性。所以在这一阶段考虑时要尽量的将同种同类的业务进行归并。但是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管理跨度。管理跨度过窄固然能够增强管理力度,但会造成管理成本的上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种程度成本的投入会影响到公司的盈利能力,限制公司发展速度。而过宽的管理跨度则会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纪律散漫等后果。通常来讲,7-13人是一个比较具有性价比的管理跨度。此外,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所以在管理层任命时要充分考虑到职位任命的必要性,避免经理层级的泛滥,例如说一个30人规模的公司,行政管理人员通常只需要有行政助理、司机等少数几人,而且这些人均是围绕公司领导开展工作,那么在任命行政管理负责人时,往往不需要任命经理级别的管理者,因为这种管理者并不具备管理的职能,仅仅有协调、沟通的职能,所以对于这种管理层,通常情况下任命专员比任命经理更加恰当。

在确定职权划分细致程度后,需要对不同的组织结构组成部分进行权责划分,切忌职权重叠的情况发生。在这一阶段需要编制工作章程或岗位说明,明确各个部门或项目组的工作范围,即便有重叠也要有明确的工作流程和责任主体。如前文所说,网络管理部和技术部在网站信息更新方面权责对等,这就造成了双方都负责,双方也不都负责的尴尬局面。这时候如果有一个正确的范围界定,例如技术部出口由技术部主管负责,技术部经理只负责到这个信息提交至网络管理部为止,而信息是否更新由网络管理部主管负责,同时明确约定文章内容的正确性由技术部负责人把关,而信息更新频率、排版及错别字由网络管理部主管负责把关,这种规章的制定就把这两个部门重合部分的权责进行了充分的划分,避免的混乱情况的出现。针对于矩阵制组织结构,这种权责的区分就更加重要,因为矩阵制属于多头领导,职能经理和项目经理的工作领域重叠严重,因此至少需要明确三点,即双方的责任分工、最终决策人以及上诉渠道,这样就可以基本避免权责不清,以及发生公司内部矛盾这种现象。

最后,还需要对各个组成部分工作流程进行约束,通过里程碑(Milestone)或节点控制的方式,约束不同组成部分工作的整体流程。通常这种约定主要设定在业务部门,例如在技术部和销售部的工作流程,销售人员如何协调技术人员这一问题中,由于牵涉到跨部门管理,往往这种沟通非常容易出现问题,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可以采取公司业务流程图的方式,即销售人员在某一节点提交给技术人员技术申请单,技术人员在下一节点需要给出何种反馈等。这一流程主要可以避免推诿现象的出现,以及明确追责主体。当发生问题时,遍历业务流程图即可发现问题环节,从而进行追责,不会造成责任主体不清晰这种情况。

本文只是根据调研结果,给出了一些简单的建议。在现实工作中,除了文中提到的问题以外,还需要关注例如工作专业化,命令链,部门化等问题,一个灵活企业中,组织结构不应一成不变,要随着公司规模、战略的变化而及时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中小企业的灵活性,激发企业活力,实现战略目标,最终引导企业获取成功。

参考文献:

[1]《组织结构》出版社/作者:智库百科词条

[2]《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简论》出版社/作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高鹏

作者简介:

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 第12篇

一、上市国有企业融资结构

1.外源融资占比高于内源融资

经权威部门的调查统计显示, 在1970 年代至1990 年代, 整整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发达国家企业内源融资金额所占总融资的金额比例越来越大, 其中美国从62.5%涨到82.5%, 德国从54.3%涨到66.5。属于亚洲区域的日本, 虽然其实行的是银行制, 存在众多的银行融资渠道, 然而整个日本企业的内部融资比例也从29.7%上涨到49.5%。再从我国的企业融资现状来看, 存在大部分的企业以外源融资为主, 内源性融资所占企业总融资金额比例仅仅只达到了30%左右, 远远的低于发达国家, 社会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 太过于依赖外援融资, 严重影响了上市国有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2.股权融资比率高于债权融资

在我国上市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企业太过注重与短期的效益。由于证劵市场股票一旦开始大幅上涨, 就会导致上市企业进行频繁的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的成本会远远低于债权的融资成本, 从而造成了上市国有企业股权融资的比率高于债券融资的局面。上市企业之所有选择股权融资, 是因为股权融资后不用再给各大股东发放红利, 降低了融资的成本费用, 而在券融资的利息回报是固定的, 存在一定的约束性。上市公司未能全面分析了解到的是, 一旦股市出现大幅度的下跌, 就会造成企业股票价格不断下降, 企业将面临破产的危机。因此, 上市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负债融资的重要性, 进一步加大企业负债融资的比例, 实现企业融资结构的最佳化, 促进企业和谐稳定的发展。

二、影响上市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的因素

1.宏观因素

影响我国上市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的宏观因素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市场的融资成本, 另一方面则是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其中融资成本作为上市国有企业融资最为关注的内容, 受到了企业的高度重视。在当前的经济市场中, 主流的融资方式包括了商业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债券融资以及保理融资。其中上市企业股权融资的发行成本为3.2%左右, 债券融资的成本费用在1.5%至4%左右, 而银行贷款的费用基本是低于1%的。因此综合比较这几种融资方式来看, 上市融资与发行债券成本费用是相近的。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 前期的融资手段主要以股权融资为主, 股票市场发展比较迅速。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2003 年以后, 债券市场得到了大力发展。与此同时, 资本市场各种融资方式不断出现, 商业银行借款、保理融资以及信托融资等。由于上市企业债券的发行收到了国家的限制过多, 严重阻碍了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而在银行贷款上, 上市企业要受到严格的审核, 要达到各种较为苛刻的要求, 审批通过的时间会较为的漫长。

2.微观因素

影响我国上市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的微观因素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的盈利状况。由于上市企业实际经营的水平偏低, 业务发展偏慢, 导致自身的盈利能力有限, 从而造成了企业不具备良好的内源融资渠道, 只能偏好于外源融资。与此同时, 由于企业的自身财务实力不佳, 无法及时承担起债务融资的付息责任, 只能选择股权融资。从而造成上市企业融资渠道的单一化; (2) 上市企业的治理结构。由于上市企业自身治理结构的不合理, “内部人控制”现象过于普遍, 从而导致企业的治理结构失衡, 无法有效扩展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 企业缺乏完善的监督与制衡机制, 导致企业只能选择外源股权融资, 造成企业融资结构的不合理, 无法实现外源于内源融资的均衡。

三、优化上市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策略

1.实现与商业银行关系的市场化

在优化上市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策略上, 要积极推进银行体系市场化的创新改革, 不断完善国家信贷市场, 适当降低商业银行融资的成本, 激励上市国有企业采取商业银行渠道融资。要打破原有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 实现上市国有企业与商业银行关系的市场化, 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性, 大力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 从而最大化满足上市企业对于融资的需求, 不断丰富上市国有企业的融资方式。国家政府可以合理制定银行业的进入规定, 积极引导更多的资本投资者建立股份制银行, 为资本融资市场带来新鲜的血液, 促进银行的产业化发展, 打破上市国有企业单一的融资手段。

2.纠正股权融资偏好

国家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上市国有企业融资结构优化的重要性, 要及时有效纠正上市国有企业股权融资的偏好。要想有效的纠正上市企业股权融资偏好特点, 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股权融资的制度, 适当的增加上市企业发行新股、配股资格以及去的增发股票的难度, 要从股权融资的源头上严格控制上市国有企业进行频繁的股权融资。政府相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国有企业融资的监督和管理, 颁布针对性的政策去弱化上市企业的融资偏好。与此同时, 要制定完善的会计制度, 加强上市企业各项财务信息的披露, 这样有利于市场证劵监管部门根据上市企业真实的现金流量, 有效判断分析出其是否具备配股的资格。二是要建立起完善的股票市场退出机制, 通过退出机制的建立不断优化上市企业的融资结构, 充分发挥出各项资源的配置。当前最佳的让壳退出方式为企业法人股东和全部原有资产选择退出, 留下企业净壳, 优先向原社会公众股发现, 防止社会大众的投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失。

3.采取多元化融资途径

国家政府要不断丰富上市国有企业的融资途径, 实现融资方式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常规的股权融资, 可以大力发展上市国有企业的债券融资、银行融资、保理融资以及信托融资等等。在债权融资上, 要不断优化企业债券的发行体制, 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法规, 完善债券市场的法律法规, 适当的扩大上市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 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降低上市企业进入企业债券市场的门槛。在保理融资商, 国家要积极颁布扶持政策, 大力发展上市国有企业应用保理业务加大贸易规模。与此同时, 可以激励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拓宽业务范围, 引进更多的保理商和出口商进入到保理市场, 投入更多的资金, 促进上市国有企业稳定发展。

4.提高资本市场效率

国家政府要不断提高资本市场效率, 优化市场金融资源的配置。要不断加强上市国有企业的信息披露工作, 创建出和谐健康的信息披露制度环境, 提高社会资本投资者对于企业财务信息的了解度, 从而让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企业当中。与此同时, 要不断完善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 避免上市企业去利用法律漏洞牟取不良的收益, 要进一步实现上市国有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透明度, 规范上市企业信息披露的行为, 保障资本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从而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 盘活民间资本。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上市国有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优化融资结构的重要性, 积极采取合理的债务融资去不断减少企业融资成本, 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实现上市国有企业的多优化融资节后, 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资本效率, 进一步的优化完善上市国有企业额的融资治理结构, 为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实现更多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耿建新, 刘文鹏.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与股权结构优化问题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 (9) .

[2]阎晓春.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控制权转移[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3]吴尚荣.我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相关性实证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 2007.

[4]孙晓婷.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融资偏好研究文献综述[J].北方经济, 2009.

上一篇:阳光私募下一篇:沉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