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课程范文

2024-09-23

中学美术课程范文(精选12篇)

中学美术课程 第1篇

一、提升课堂教学的灵魂—理念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什么样的理念决定教师什么样的授课方法。理念有了,教师自然会去寻找适合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新型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新课标的总目标是对新时期美术课程的目的任务及教学模式进行了定位,用适应新要求的措施手段改革传统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让美术教育焕发出新活力,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使美术教学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回归它本来的地位,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建构课堂教学的舞台———互动

新课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网络。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如何唤醒学生内心那萌动的好奇与求知的欲望,并在课堂教学中试图满足学生的这种欲望,鼓励学生持续性地进行学习,教学课堂这个平台的构建无疑是非常关键而重要的。那么如何构建科学的教学课堂呢?课堂就像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人人都是参与者。不能让学生当观众,看老师一个人表演,要让学生一起参与表演。教师要善于做导演,引导学生一起进入角色。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每一环节都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每一问题都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感受、认识和理解,在学生可知的范围内落脚,巧妙地把学生从可知的范围引向未知的领域。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开对理论、概念的抽象性的阐释,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激发学生踊跃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觉得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融洽、轻松愉快的气氛,满足学生的需要,力求让学生在活动的乐趣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教师要善于做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参与学习的促进者。能让学生说的,教师说一句都是多余;能让学生做的,教师做一点都是多余。教师要善于做课堂的节目主持人,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心境,使学生敢于开口,乐意参与,并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使课堂形成良好的互动。

三、加深课堂教学的内涵———创造

1. 发展教材。

对教材的认识和挖掘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现行的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教材,让教师能根据自身的素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周边的生活环境来灵活运用和拓展,给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学和学习中都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在日常教学中,挖掘教材是一方面,而突破教材的限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积极寻找教材与社会生活及其他知识的衔接点,大胆发展教材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教师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要留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

2. 把握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环节的把握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学中要紧紧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特别是能否抓住学生是影响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要抓住学生,一开始抓不住,中间再去调动难度就大了。课堂教学要在学生可知的范围内落脚,从整体上把学生引入课堂,树立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信心是第一位的,信心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如:我在讲授《泥塑小动物》一课时,在搓、捏、闻等充分感受材料后,让大家像做馒头的样子揉泥巴,并提出要求———圆、软、快、好。因为每个学生都容易做到,所以既统一了课堂气氛,又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巧妙完成了对材料适于泥塑进行加工的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重点,课堂目标不宜设得过大,面不宜铺得太广,要给学生较多的发挥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设置问题,问题的设置需要技巧,偏颇的中性的问题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设置问题要在学生可知的范围内落脚,从可知的领域慢慢把学生引向未知的领域。能力上的要求要适当,以学生的起点为基础,注重学生感觉上的发挥,不要以很强的专业性的东西去碰撞学生;教学过程中,注意逐步引导,紧紧抓住学生参与每一环节的学习。

3. 创设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独特魅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保持长久,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电脑多媒体教学模式在信息时代应运而生,其生动的形式和良好的效果确实为美术课堂教学打开了一道敞亮的大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学习和发挥科学系统的教学理念,将现代教育技术和系统的方法与现代教学相结合,要充分利用美术课堂教学资源和形、声、色等多种教学手段,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和学生熟悉的资源,在教学中寻找相对准确的学生易接受的兴趣点,善于突破教材的限制,从各个角度去击中课题。例如在对色彩基础知识的了解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品尝酸甜味的苹果———用色彩表现苹果的味道,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味觉的而非视觉的)去感悟色彩,明确色彩的抽象表现性和情感联想特征。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围绕课题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相信学生,敢于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甚至进行对抗式交谈,让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课堂教学形成结合,在谈的过程中,使课堂中心主题跃然而出。另外,新教材还提供了许多走出教室的机会,大胆开辟室外课堂,让学生走出狭小的教室,贴近生活,亲近大自然,不要让课本知识成了孤立的知识,尽量缩短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亲切而具体,自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局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教师可打破常规,先设埋伏,通过猜谜语、讲故事等,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教学环环紧扣、高潮迭起。独特的课堂情境的营造和灵活的、独出心裁的、颇具个性的教学方法是现代创造性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

4. 拓展知识。

以学生易接近的知识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把学生引入课堂;以课堂知识为基础,把知识的涉及面引伸到课堂外的日常生活中。在教学中注重课本知识与社会及日常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和本地乡土文化的结合,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不抽象、不遥远,同时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崇高尚的情操和意识。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现代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更使教育与人的生活紧密相结合。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让美术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变生活为美术学习的大课堂。

美术新课标指导下的美术课堂教学,改进了原来美术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促进了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增强了美术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中学美术教育是针对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素质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的特殊地位和优势,是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美术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的活动,需要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知识结构的老化,教育观念的落后,教学方法的死板,已经成为当今美术教学发展的障碍。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能够与时俱进,具备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悉心研究教学教法,改进教学,这样才能使美术课堂教学颇具艺术。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谈职业中学美术类专业课程开设 第2篇

为了市场需要,很多的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了美术类专业。如艺术设计,动漫设计,室内设计等等专业。但是很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无法走出校园,胜任公司的岗位。甚至很多学校美术类的相关专业慢慢萎缩。一边是市场的大量紧缺,一方是招不到相关学生。这其中的问题有很多方面。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培养目的不明确。我们的这些学生应该如何去培养?他们毕业以后将从事怎样的工作?进入什么样规模的公司或工厂?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会有哪方面的提升?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应该明确目标,才能有的放矢。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的方向是向着“技”方面发展。一技之长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美术类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更为突出。我们更应该结合市场的需要和自身的定位,有目的有计划的去开设专业。例如,目前动漫产业是一热门,市场也很需要。但动漫公司中的职位也可以分为很多个类型。哪个层次的职位更符合我们的职高学生,我们学校就应该去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我们可以培养一些做后期的人才,或是一些简单的动画片的制作等等。而那些对艺术修养和编程开发要求更高的培养方向显然不太符合我们的实情。

对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研究 第3篇

一、新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1.新课程资源缺乏

首先,就中学美术课堂改革作问卷调查,从调查中看出西部大部分中学的美术教学基础比较薄弱,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资源非常缺乏,部分学校除教科书外再无其他资源可用。新课程里倡导的模块教学与探究学习方式,几乎因为条件的局限无法很好地开展。

2.受应试教育观念所限,美术课程改革进展缓慢

面对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从学校到家庭都不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来安排课程,不管学生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只要是升学考试的科目必须努力学好,而作为文化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课,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在中学阶段,既不参加会考,也丝毫不影响学生升学,因此不被学校和学生重视,在实际当中还远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教育价值。据不完全统计,在初级中学,各年级开齐美术课的学校占69﹪,在高级中学开设美术课的学校仅占51﹪。

新课程的模块教学内容丰富,学生自主选择性强,教具和学具花样繁多,加之各内容之间跨度大,上课周期长(一周只有一节美术课),教具和学具轮换快。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在美术专用教室配齐必需的教具和学具,以减轻学生负担。如果有经费保障,还可以开齐五个系列、九大模块教学活动。

在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发现,教师很少或没有外出培训的机会,教研活动少,因此学校美术教育工作缺乏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美术教师之间沟通少,信息闭塞,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3.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授课量大,负担重

近几年来,西北地区中学美术教师在学历方面整体有所提高,但有部分学校仍然缺少美术专业教师,较偏远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除担任美术教学外,还担任其他学科教学或其他管理服务工作。另外,教师学历达标率与东部发达地区有较大的距离,其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还不够全面。

我校绝大多数艺术课教师的满工作量都在每周14~16节以上,甚至还有代够18节以上才算满工作量的例子。要想严格意义上地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上好每一堂课,需要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教具、查阅资料和设计教案,课堂上的教学环节比以前复杂而多变。因此,新课程备课量大,教师负担较以前有所增加。

二、应对策略

1.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基础美术教育的督查力度

在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艺术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也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艺术教育工作的管理,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广泛听取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尽最大可能地改善美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增加学校美术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美术教育工作环境,积极支持和认可美术教师的工作成绩,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另外,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完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应把学生能否具备一定的美术文化素质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一项依据。

2.加强美术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工作,转变教师观念

在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应让教师走出学校、走出县区去学习先进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从根本上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改变传统的美术课上好上差一个样、课改前与课改后一个样的教育观念。把传统的教师先教学生跟着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先学教师后教,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自我创新的空间。改变那种教师画个红苹果学生就不能画个绿苹果的课堂教学观念,使中学美术课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善学生评价标准

现行美术课程在各学习领域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立足于素质教育的美术教育评价更加重视对每位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作出积极的评价,美术教育评价目标的制定可采用认知、情感与操作目标体系。评价标准可从学习、教学态度、美术操作、创造能力测试、美术鉴赏能力测试、美术成就等方面评价制定具体可行的标准,可采用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互相评价与自我评价、诊断评价、形成评价与总体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中学生开设美术课程的意义 第4篇

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观点、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对自然景观、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总称, 我们大力倡导以真为美、以善为美、以纯朴为美的正确审美观, 以达到美化社会, 美化心灵的目的, 并使之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实际指导思想。生活需要美, 人们外部仪表形象的展现, 衣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衣着也正是追求美的体现。人们的着装创造了美, 然而打扮不当、装饰欠妥, 会使美者变丑, 丑者更丑, 适得其反。古时有“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之说。到了现在, 特别是中学生对外表服饰的追求日益明显, 但由于对美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因而出现了一些误区, 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是新潮另类的衣服就是美, 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 这是错误的。中学生的年龄是身心都还在成长的关键时期, 衣着整洁大方就可以, 要让他们认识到美是内在素养在言行举止上的体现, 是由内而外的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这才是真正的美。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要树立正确审美观就要通过美术课的教育教学来完成。

二、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 陶冶情操

美术作品是直观的视觉艺术, 记载人类活动最早的形式就是依靠视觉感觉记录的。不同的地域和时期展现的方式不同, 但其目的都是相同的, 就是体现人的情感、生活和发展。例如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 描绘汴京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在五米多的画卷里, 人物、牲畜、车辆、船舶等繁杂的场景统一而又富有变化。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 体现宋代建筑特征。作品中我们看到散点透视的艺术效果, 了解宋朝都城的繁华和人们生活的实际场景, 提供北宋都市商业、手工业、民俗、交通工具的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 充分表现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观其作品可以收获许多综合知识。所以, 美术课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媒材和形式表达, 一定时期的美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艺术知识、文化知识得到传承, 情感得到宣泄, 正常和高尚的情感得到发展, 所以, 美术教育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 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三、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感知传递思想信息, 任何思维都离不开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用形象材料、表象并通过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所进行的思维。例如, 泥塑练习, 通过观察、感知和想象, 让学生用泥塑造生活中的形象。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手工制作中, 让学生认识了解材料的材质, 感受材料的视觉、触觉效果, 通过制作让学生体验不同材质制作的不同造型所产生的美感。通过具体体验和实践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 美术课程让学生具体接触“形”, 并对形进行分辨和处理, 这样在发展学生感知能力的同时, 又为形象思维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并直接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四、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是美术的灵魂, 美术特征上是自由的, 受到的制约少, 人的很多愿望在生活中难以实现, 却能在美术创造中得以虚幻的“实现”, 因此在美术创作中, 人能拥有更多更大的自由, 获得更多新价值, 新方法, 因而美术活动具有自由性, 具有超时空的重组性表现特色, 容易突破人的思维定式和对事物习以为常的观念, 产生新的认识和发现, 也是因为这一特性, 使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开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需要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来培养的, 美术教学过程是学生了解美术的桥梁, 老师起着关键作用。教学中师生交流融洽气氛和谐, 使学生心情轻松愉快, 自信心提高,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思维敏捷, 学生的心智处于最佳状态是接受和开发的最好时机, 这时老师的一个提示都会使学生灵感喷涌而出, 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会延展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思维活跃了, 美术教育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综上所述, 美术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在德育、美育上树立正确的观念, 同时提高了文化修养。和其它教育形式相互补充, 互相促进。例如美术课程中的透视知识、结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立体几何, 加深对形体的理解。美术欣赏课不但从作品中吸取到美术知识, 还可以通过画面了解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情况。从而促进文化课的学习效果。培养着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以及个性形成。美术课程是对学生审美观、价值观等多种正确观念形成的教育过程, 包含了情感与理性, 脑力与体力等因素。

美术思维中学美术论文 第5篇

1美术教学中美术思维的运用

1.1美术思维构成要素―――人文意识的应用

美术这门学科的本质性质便是其人文性,从美术学科的人文性,我们应该意识到美术教学不应该只是教授美术课程的中有关绘画技巧、色彩处理、造型处理的问题,同时还应该要注意与文化的结合,因为美术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该要注意美术思维中重要的构成因素―――人文意识的应用。要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必须要让学生了解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的文化特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美术这门学科的过程中,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丰富的人文知识以及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以美术的思维来提升对美术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理解,让学生的人文意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新课程标准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要使得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自然之间的联系,在文化理念中认识美术”。要贯彻这一教学理念,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适当地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对美术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能够以美术的角度来观察、思考问题,也用美术的思维来体验作品的人文气息,根据笔者多年的美术教学经验,无数的事实表明,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以及学习的兴趣。

1.2美术思维构成要素―――观察力的应用

观察力是学生美术思维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对于一名艺术创作者来说,没有敏锐的观察力,那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的,因为对于学习艺术的人来说,最先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创造是在无数次的模仿的基础上开始的,美术绘画更是如此,它对观察力的要求比任何的艺术形式对观察力的要求都要高。因此在美术的教学中,观察力的应用与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学美术绘画的人也知道,不管是素描还是色彩的处理方法,都需要学生有较为敏锐的观察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强化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不断促进学生观察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较为敏锐地发现细微的.差别之处,如果有必要的话,教师可以用立体图或者是平面图以及其他的各种美术内容,让学生进行不断对比,以提升其观察力。

1.3美术思维构成要素―――抽象理解力的应用

抽象理解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相对。关于形象的思维能力,其实只是对作品的表面内涵的理解上,比如对作品的点、线、面、色彩、质感的观察上,这些需要的就是一种具体化的形象化的思维能力。但是我们知道,很多的绘画作品都有其深刻的意义,尤其是一些较为抽象的绘画作品,要让学生理解,就必须要发挥学生抽象的理解能力。如下面两幅画。观察这两幅画,我们知道,它使用了大量的色彩,学生必须要能够理解美术的语言,才能通过作品的构图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也就是必须要能够化形象的直观的语言为抽象的含义。

1.4美术思维构成要素―――创新能力的应用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美术作品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作者进行创作和创新的过程,并且每一幅作品的创作都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所以在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生正是思维想象力较强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受到的束缚比较小,创新能力也比较强,教师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充分利用中学生这个年龄段所具有的思维的特点,尽可能地让学生以不同的美术思维,来创造表达自己思想内涵的绘画作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挖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让其在描摹同一个对象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观察以及想象,创造出不同的造型以及形态。

2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美术的思维由各种不同的要素构成,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思维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2.1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人文性是美术课程最基本的性质。笔者认为要强化学生美术思维中的人文意识,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创设较强的人文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氛围的感染下,自觉地强化自己的人文意识;第二,让学生欣赏大量的美术作品,从而感知作品中的人文内涵以及人文精神,尤其是透着强烈的人文气息的作品,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例如,在欣赏或者是讲解民间类的美术绘画作品的时候,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民间的美术作品也属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借由美术作品中的意义来为学生阐述做人的原则与道理。如图3是李公麟的鞍马图,作品中透露出强烈的人文关怀的思想,即用马之间的相互关怀来启发人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应该要如此。

2.2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

作品风格的不同是学生个性思维差异性的体现。美术的作用是要实现对美的感知以及对美的记录。美术作品欣赏和创作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对美的一种体验的过程。在中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老师的注意力基本上是集中于对各种绘画技巧、着色技巧等的训练上,很少会注意到学生个性思维对于美术创作的影响,从而也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对美的一种体验。而学生的思维也就局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的经验,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灵活性”不足,其创作的作品也往往缺乏个性,也就是没有自己风格。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必须要开拓学生的视野以及认知的空间,丰富学生的阅历,累积出与别人存在差异的创作养分,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能力。可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让学生回归自然,经常到大自然中去写生,让学生对各种实物、风景等进行观察临摹,引导学生追求事物真相,产生灵感和创作激情;或者让学生到社会里去体验生活,因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对生活的反映,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总要途径;或者让学生学习制作手工艺术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美术创作的灵感。

2.3教师应该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

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倡的是在教学的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将自己放在主导性作用的位置上,如果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让学生学什么画什么,那么培养出来的不是“画家”,而是“画匠”。美术与别的科目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美术的教学不需要标准的答案,它更需要的是学生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需要学生较为独特的美术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转变过去传统的以“讲解和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以引导的方式为主,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当学生提出新的创作思路的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例如在讲授“蔬果变变变”这一课的时候,教师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蔬果来做工具进行构图,我们知道蔬果是平常最为常见的,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想象蔬果与动物的相关之处就可以了,至于要怎么联系,那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出来。

3结语

藏族地区中学美术唐卡课程教学思考 第6篇

【关键词】藏族地区 中学美术 唐卡课程 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10-02

唐卡在翻译上又被翻译为唐噶或者是唐喀,是藏语的不同拼写方式,在意思上进行理解,可以将其理解为藏区卷轴绘画。唐卡在藏族的文化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有必要通过学校办学的方式,将这门艺术继续传承下去。

一、唐卡的概念及分类

(一)唐卡的概念

唐卡在翻译上又被翻译为唐噶或者是唐喀,是藏语的不同拼写方式,在意思上进行理解,可以将其理解为藏区卷轴绘画[1]。首先唐卡其属于西藏地区的一种绘画艺术,起源于西藏,其次唐卡多绘画于纸面或者是布面之上,因此在携带上可以直接卷起携带,也被称作卷轴画;最后还需要理解到的是,唐卡和我国传统刺绣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属于一种笔和颜以及布面结合而成的的绘画作品。

(二)唐卡的分类

在不同研究方向下,唐卡的分类也会出现很大的不同,从题材上进行观察可以将唐卡划分为宗教唐卡和非宗教唐卡两种。其中宗教唐卡又可以划分为造像类唐卡、佛本生故事唐卡、曼陀罗唐卡、人物传记唐卡以及宗教伦理类唐卡五种;非宗教唐卡其存在十分广泛因此在分类上也十分多元化。例如按照年代划分可以划分为新唐卡和旧唐卡两种,按照起源地划分又可以划分为西藏唐卡、尼泊尔唐卡和青海唐卡三种,而按照画派划分又可以划分为勉唐派唐卡、噶玛嘎孜画派以及仿古唐卡三种,此外还有按绘画材料、颜色内容等诸多划分的方式。

二、藏族地区中学美术唐卡课程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优势

因为唐卡本身就是藏族的艺术因此对于藏族地区的唐卡教学而言,本身就具备一定的优势。藏族地区主要的学生为藏族人,因此从小就对唐卡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在心中对于唐卡较之其他地区的学生也会多一份敬重之情,加之是自己民族的艺术,因此在学习热情上也会更加高涨,加之有信仰的支撑和教师的引导,就整体教学而言是十分顺利的;此外在教学的当地有很多优秀的唐卡画家,因此在教学资源上也十分丰富。

(二)不足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集中于学生年龄上。因为藏族学生的上学时间一般很晚,因此学生在学习唐卡的年龄一般都是处于叛逆年龄,因此对于教师的话都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虽然有信仰方面的支持,但是毕竟受限于年龄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唐卡的学习而言,在学生心境上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唐卡課的开展教师必须十分注意学生的心境和心情变化。但是就实际的教学效果观察,由于年龄方面以及民族方面的原因,致使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绪掌握很难,这些都导致教学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2]。

三、结合国家的新课改内容,唐卡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国家新课改在教学内容的改变上很多,但是就唐卡教学而言,影响主要集中在生物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习以及注重实际展开教学几方面。根据新课改的改变内容以及目前在唐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在唐卡课程教学上有新思路、新途径,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需要强化对唐卡作品以及知识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唐卡这门艺术,进而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唐卡学习的兴趣;其次在唐卡课程设置上,也需要尽量实现多样化、多元化,要尽可能的避免课程设置的单一化,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唐卡课程属于一项艺术类的课程,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的占比,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亲手体验,更好的认知到唐卡的艺术性;再者需要在教学的内容上,实现精简化的学,并且加强唐卡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教学模式上也要避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技术也引进教学之中,切实提升教学的生动性;再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因此不同地区的在对文化的认知上也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加之唐卡和宗教也有所联系,因此在教学中也特别注意针对性、类别化的教学;最后是教学的评价过程,必须采用积极客观的评价方式,并且要以正向为主,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要保障通过正确的评价,能够让学生认知到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唐卡在翻译上又被翻译为唐噶或者是唐喀,是藏语的不同拼写方式,在意思上进行理解,可以将其理解为藏区卷轴绘画。目前在藏族地区的教学中存在一定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文章在细致分析新改革内容之后,加之对唐卡教学内容的联合思考,提出而来唐卡课程教学的新思路,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以参考和启迪。

参考文献:

[1]王可刚.藏族绘画唐卡中的色彩审美与精神化符号表现[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143-150.

[2]康·格桑益希.藏传噶玛噶孜画派唐卡对汉地青绿山水技艺的吸纳[J].西藏大学学报,2010,25(1):49-56,73.

中学美术课程 第7篇

一、美术教育的概念及重要性

美术是指运用造型手段进行的含有美的价值的活动, 如绘画、泥塑、手工等。教育是在儿童成长发展的过程中, 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指导、帮助、培养。进入19世纪以后, 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了一定的地位。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 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课程理念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美术教育课程性质与理念的提出, 为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学前美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 具有其他活动不能替代的重要意义。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为专业的美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前美术教育培养目标为“面向全体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每个学前学生个体得到充分发展的需要。

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是基础美术教育的重要体系, 为基础美术教育人员打下良好的美术教育基础工作能力, 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前美术教育是高师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保障, 对提高专业学生素质和推动高师美术教育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需要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基础上, 建立专业的美术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美术教育方法, 从而全面提高教师和专业学生的美术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高师美术教育课程与学前美术课程体系的关系

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是学前美术教育课程的基础, 学前美术教育课程是高师美术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能够促进高师美术教育课程的实施与开展, 然而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担负着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的艰巨任务和挑战。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 更应该是幼儿教育专家, 所以学校需要创作良好的条件, 对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完善, 高师美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对学前美术教育课程系统的建立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在美术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基础上建立的, 增设了一定的理论课程和教育课程的知识, 教学重大主要是美术技法、技能的传授, 从而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技法和锻炼美术技能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这为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为学前美术教师的课程设置更加有专业性和实用性。

学前美术教育课程要求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把握, 并且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美术思维的灵活性和想象力。这同时对高师美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也提出了挑战。师范教育发展的战略总目标是:建立开放化、终身化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 培养面向21世纪的在数量、规模、质量和结构上全面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以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师资。然而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很明确, 因此, 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应该明确其美术教师教育的办学目标, 彰显教师教育的特色, 改革以培养美术创作人才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 创造具有学前美术教师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的美术重点是在于美术文化和基础教育的传授, 学前美术教育的教师需要的是广博的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 因此, 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应该更加重视学前美术教育教师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从而适应和促进学前美术教师专业化的形成和发展。

另外, 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应该增加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比例, 学前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包含“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 然而在我国大多数高师现行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中, 油画、国画等传统的造型技法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大, 课程的多样性不足。具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高师课程体系中的“设计基础”类课程的不足, 这种“差异”, 容易使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学前美术教学的需要。因此, 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课程需要适当地增加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比例。

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应该积极开展美术教育科学研究, 进行学校美术教育和教学的改革试验, 继承我国美术教育的优秀传统, 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年来广大美术教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加强学前美术理论教育和外国美术教育的研究, 努力提高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水平。

四、总结

高师美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为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基础, 为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的美术人才起到了促进作用, 同时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推动了高师美术教育课程的发展和改革, 高师美术教育课程与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关系密切, 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共同为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推动了美术教育健康有效的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学前美术课程是培养基础美术教学人才的关键, 然而高师美术教育是培养学前美术师资的重要载体, 它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专业扎实、知识广博、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一专多能的学前教育师资的教育职责。高师美术教育课程为学前美术课程体系提供了基础, 为学前教育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它们关系密切, 两者共同发展, 相互促进和融合, 对美术教育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学前美术,关系

参考文献

[1]、李东风, 高师美术教育的功能与职责——高师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的关系探讨[J], 教育研究, 2007年9月。

[2]、陶旭泉, 高师美术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与构想——以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为基点[J], 学术探究, 2012年1月。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美术课堂的创新 第8篇

二、由临摹转向想象力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 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 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我们承认模仿是人的本能, 但吸收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 不等于千篇一律地照葫芦画瓢, 何况国内大量的印刷品印刷技术有限, 明暗、色彩等方面与原作比欠准确, 也无法达到临摹目的。长期的“照葫芦画瓢”不但破坏了学生感知认识, 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即便在美术高考中中榜者, 也是“高分低能”。故而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大纲》内容安排一些静物、工艺作品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绘画作品作为教具, 让他们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在此基础上, 使他们进入理性的分析, 进而通过心理心灵的感悟, 以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 让学生从对象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过程中, 提高他们运用形象表达对美的感受能力。当然审美能力的提高, 受教育者不仅要有具体的个别的事实、概念、表象的识别和记忆, 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识记一般的事实、要领和表象。要能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出发, 让那些在临摹作品中遇到的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的内容、形式、色彩、形状、比例、空间、透视与写生、命题画、图案、手工制作等作业联系起来, 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 证实审美是通过视、听、形、色、味等心理构建过程, 养成感受美的直觉。

三、重视欣赏教学的作用, 培养学生情感能力

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 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椅中圣母》、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盂的《千里江山图》, 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 这些作品风格各异, 艺术水平很高, 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图的欣赏, 每课的前面都有范画插图, 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 它直观明了, 学生易于接受, 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三是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欣赏, 这些作品天真浪漫, 富有儿童情趣, 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 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 容易产生共鸣。四是其他门类艺术的欣赏, 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工艺制作。这类作品制作精妙, 具有很高的美术观赏价值, 学生很感兴趣。

对于一件美术作品, 教师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 即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 如《最后的晚餐》;二是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 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 主要指绘画的技巧。如徐悲鸿的《八骏图》;三是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 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四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 如雕塑《艰苦岁月》欣赏时要有重点。

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构成艺术审美的主要特征。如何激起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的兴趣, 必须在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上, 利用幻灯、电影电视、讲座、参观等现代化教学途径, 利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述, 让他们理解作品中的各种流派, 各种造型语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的精神内涵、色彩变化、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 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 拓展思想, 通过提高欣赏能力, 从而达到在耳闻目睹的情境中将自己的情感自觉地倾注在技能训练过程中。

中学美术课程 第9篇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作为一所省四星级高级中学, 由于历史原因, 不仅存在高中部, 还有初中部。学校坐落在南通市古老的濠河文化圈内 (圈内不仅景点众多, 更有各种艺术馆、博物馆、民俗馆、文化馆和各种艺术工作室) 。由于在学校沿革中, 曾经合并了南通师范学院附中 (美术类中学) , 因此, 美术教育一直走在全市前列, 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基于实际的需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世纪初我们曾多次编写过美术校本教材, 后来陆陆续续又先后多次修订。下面, 笔者就结合本人参与的我校校本美术教材编写中的一些特点来谈谈我们开发中学美术课程的方法。

一、巧妙清晰的设置贴近学生的活动目标

校本教材的目标体系体现了学生素质发展的主要方向, 体现了学校学生人格发展和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主线。目标体系包含了不同方向和维度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结合我校校本美术活动的具体内容, 制定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 就构成了我们每节课的活动内容, 保证了教学的整体效果。

确实, 目标确定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既要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 又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活动目标的设计要既能体现学科性同时又具有可操作牲。因此, 在校本教材的活动目标的设计中, 我们根据我校美术教材的特色要求和课程标准规范, 不仅设定了知识、技能目标, 还设定了情感、审美目标, 最终达成美育目标要求, 使各类分目标同步发展, 强调对生命价值、智慧和情感价值的实现。

二、精心组织通俗易懂与优美朴实的课文

美术教材中的课文从表象上包括图片与文字, 但在实际中重点还在于其内在的知识体系和说明操作的过程与方法等, 如提出活动任务, 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如提供活动建议, 让师生知道学习、活动方式。这些都成为与学生交流和勾通的桥梁。我们知道, 教材课文的语气不能是一味严谨的、居高临下式的、毫无人情味的说教, 应该在保证说明美术知识体系的同时, “像坐在草地上与孩子闲聊一样”, 平等、民主而口语化, 有富有哲理的叙述或充满情感的交谈。

当然, 优美的文字许多时候能提高美术教材的品味。因此在南通市第三中学美术校本教材《蓝印花布艺术馆》的课文里就有这样的散文:“蓝, 越旧越美。对于许多颜色来说, 时间的积累只能增加磨损, 令它们显得衰败和不堪。旧蓝则别有味道, 恍若陈酒, 或老去的亲人, 他条理清晰的纹脉里混合了山野的气脉和时光的表情, 让人想起所有经历过的岁月!”

三、抓住南通艺术特色并直观地呈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直观的形象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 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发掘大脑思维潜能, 加速记忆有着纯语言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于我们美术教学来说, 图片的地位和作用是突出的。因此, 在校本美术教材的编写中, 我们既注重结合南通的地方文化, 详细介绍身边的民间艺术, 又罗列了大量的精美图片, 凸显了南通民间的艺术特色。通过教材上的各种图片展示, 力求让学生突然发现公园里放飞的哨口风筝、小巷里见过的蓝印花布和电视见过的南通书画、如皋盆景等艺术作品原来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激发学生对地方文化和历史的了解与认同。

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认同, 我们还在相关章节中展示了大量的南通老照片。如《南大街》一课, 在使用后, 就使得很多的学生开始认识到“美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传承文化艺术的价值”, 也“较为全面地了解到了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宗教、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 最终理解文化艺术, 弘扬了人文精神”。

四、努力营造美的氛围提升教材人文素养

美术欣赏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写过程中, 我们一直注重这种直观教学方法, 精挑细选, 营造美的氛围, 让南通地方美术以其绚烂多彩的表现形式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 既生动直观, 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校本教材上丰富的图片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则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在《濠河》、《南通民居》和《南通剪纸》等课中, 我们精心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我校的全景图) 给学生进行欣赏, 并在教材中利用图片展示制作过程和方法。这种“动”与“静”相结合的教学效果很好, 丰富了教学内容, 加大了教材的知识容量, 使学生看得见, 感受得到, 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学美术课程 第10篇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并出台了一系列课程标准, 按“先实践, 后推广”的思路, 在全国实验区实验。美术校本课程如何更好地开发实施已迫在眉睫地摆在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

二、课题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程度标志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水平。因而,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重要、最具实质性的步骤和内容。

国家新课程标准设计、编排的美术课程面向的是大范围、大面积的学生, 适应全体学生是它的宗旨, 而美术又具有十分强的地域特征和个性特征, 开发美术学科校本课程可以促进他们在这方面的个性发展。同时, 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同样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1. 市内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我们保定市大部分学校都在开设校本课程, 开设校本课程的种类也非常多, 但是开发的情况和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本课题的开发能更好地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2. 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本课题以塑造个性化、崭新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情感和思想, 反映人和环境的关系, 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实践性特点。除拓宽学习领域, 增加文化底蕴, 加强美术与各学科的联系与综合应用, 可视性还是美术校本课程区别于其他各科校本课程的另一个性特征。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目标、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内容、目标

(1) 研究地方传统特色文化与美术校本教学的内容 (地方美术文化课程) 。

(2) 研究如何从自然和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美术校本教学内容 (自然社会生活美术课程) 。

(3) 研究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联的科技信息美术校本教学内容 (现代科技美术教学课程) 。

(4) 研究与社会、环境、其他学科密切结合的综合美术校本教学内容 (综合美术课程)

(5) 研究与校园文化密切结合的校园文化美术课程 (校园文化美术课程) 。

2. 重点

独创性是校本课程的灵魂, 是确定我们编写的课程能否成为校本课程的必要条件。课程的独创性即课程的个性, 由教师的学识修养、教育理念、教学实践经验和艺术教育风格及探索、创造能力与所处的区域环境特色决定。对教师而言, 个性化与实践性、创新性是校本课程的灵魂。

3. 难点

(1) 教材的研发。

(2) 课题研究当中如何在新课程下提高美术学科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 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理论研究与实践范畴, 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研究。 (1) 调查法。课题开展之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归纳、统计。 (2) 文献法。课题研究当中查阅、搜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研究。

(3) 个案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教师、学生做跟踪研究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浅谈中学美术课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美术课程 人文精神 培养

一、人文精神在中学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 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开扩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等。

二、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美术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的规定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的、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假如整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就有助于在心灵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交流内心感受,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审美规律,来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总之,作为中学美术教育来说所要培养的不是美术家、艺术大师,而是对“美”有所了解,有所感悟的人。培养学生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我们应当在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中寻找科学的人文关怀,在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作好这方面的工作,最终促进中学美术教育的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尹少淳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艺术课程与教学论》胡知凡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中学美术课程 第12篇

关键词:美术,素质教育,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教育中, 美术教育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 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 把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 扼杀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侧重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和培养, 使学生在智力、道德和人格上获得发展, 同时在美术的鉴赏创作及有关修养上得到提高, 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达到这一目标, 我认为美术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可以说, 兴趣是成功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后, 就会出现一种动力,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兴趣, 久而久之这种兴趣就会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美术教育也是如此。我们只要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纯真、自然的本性, 就能够使学生对美术充满兴趣。

二、在教学活动中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 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学习实际

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教师不但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 还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三、在教学活动中开放教学过程, 让教学形式满足学生需要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走进生活。美术根植于生活。蓝天白云、田野河流、红花绿叶、水中的鱼、空中的鸟、天上的彩虹, 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这些事物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 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由于独生子女现状和“家长承包制”, 使孩子失去体验生活的机会, 缺少有目的地观察生活。因此, 作为他们的美术老师, 努力引导他们走向自然、融入社会, 开“源”建“库”。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 看出生活的美丽, 品尝生活的快乐, 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一是让学生感受农村风貌, 激发美感。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美、自然景观美等等, 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美的发现”。 (《罗丹论艺术》) 。因此, 在特色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 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在熟悉的家乡寻美, 在取材中欣赏美, 在绘画中创造美。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写生极好的题材资源。田野、溪流、农舍、树木各具特色。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 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 领略了大自然的美, 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 也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四、利用求新心理, 提高审美情趣

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求新心理。他们注重学习中的一切新动态,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新的东西, 来点缀自己的生活, 那么, 美术教学就可以利用这一心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教师应利用欣赏课让学生接触人类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 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我国的敦煌壁画和古希腊的陶器彩画 (亦称瓶画) , 以及国内外无不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表达人类高尚情感的优秀美术作品。要选择人类美术的精品, 加强欣赏和评述这个重要环节的教学, 如梵高的《向日葵》、列宾的《伏尔加河的纤夫》、马蒂斯《罗马尼亚的上装》、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及我国画家徐悲鸿的《群马图》、齐白石的《虾》图等, 这些作品思想深邃, 富于理性, 和谐秀美, 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作品, 讨论、交流、评述作品, 探索发现作品采用的材料与技法及其表现风格、文化背景、作家个性以及作品的特色等, 全面地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 品味作品的文化精髓。

六、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因此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

综上所述, 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 在美术教学上只要紧紧抓住素质教育不放, 从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综合素质入手,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的中学美术教学就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基础教育体系中。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 .

上一篇:儿童电视新闻节目下一篇:学生作文修改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