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林业自然保护区

2024-05-17

贵州省林业自然保护区(精选7篇)

贵州省林业自然保护区 第1篇

1.1 生态建设与地方建设存在冲突

贵州省管理机构人事权在当地政府, 大部分保护管理工作经常受制于地方的发展需求和地方利益;存在管理薄弱、管理执行难度大, 责、权、利不明确;管理机构本身没有执法权, 无法直接打击非法活动, 而同时协调执法机构执法存在一定难度;现有执法条例缺乏可操作性。例如《自然保护区条例》中的缺乏具体惩罚措施, 或者惩罚措施标准过低, 没有进行改革, 仍然是20世纪90年代的处理方式, 造成违法成本很低。

1.2 投入经费少, 不足以支撑建设

管理机构严重缺乏日常保护管理经费, 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的经费投入与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以及实际需求不匹配, 大大低于有效保护管理的需求;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经济欠发达地区, 再加上地形地貌的影响, 当地经济建设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自然而然的只能用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少量的林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当中, 但是这少量的资金不足以支撑自然保护区的深度建设, 严重地限制林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1.3 技术不到位

目前, 贵州的很多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导致没有专业性人才, 科学研究工作薄弱, 缺乏专业的人员, 资金, 设备, 手段和技术, 难以为保护区的政策和管理决策提供信息和基础资料。贵州省自身的经济发展导致当地环境差, 再加上国家的扶持力度不够, 导致当地缺少技术型人才, 管理人员较少, 贵州省当地居民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 管理能力和水平难以提高。

2 贵州省建设林业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建议

2.1 加大投资力度, 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

一个地区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贵州省当地经济条件落后, 导致资金缺乏, 自然保护区很难进行深入建设。在这个时候, 应该多方筹集资金, 确保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 完善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服务措施建设和保护措施建设, 改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条件。筹集资金的途径有:将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资金列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保障自然保护区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管理经费通过政府部门分级别进行投入, 建立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制度, 专项资金用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相关的建设、管理、评估和监督, 不包括开发利用建设经费;多方引介并参与国际合作, 申请来自国际或国内的资金支持, 向地方报请申请资金等。通过这些途径筹来的资金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贵州省的自然保护区建设, 从而加强贵州省的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2 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开展生态旅游

贵州省在建立林区自然保护区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利用此项资源进行经济建设, 但是, 切记经济建设不可以以牺牲环境为前提。在自然保护区开发之前要进行科学的规划,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不可发展的过急。可以发展生态农业, 绿色农业使用清洁能源, 如沼气, 风能等, 同时针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 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 大力开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同时适当地对当地农民进行生态旅游教育传播, 使人们增强服务意识和保护意识, 鼓励人们自主加入旅游建设的开发, 以此来拉动当地落后的经济,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建设。

2.3 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并予以重视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改善贵州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现有天然林资源的有效手段之一。政府应该正确的认识到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积极作用, 并积极投身于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只有政府正确的认识到了自然保护区的积极作用, 才能加强宣传教育, 鼓励当地人们也认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形成贵州省统一的保护环境,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群众战线, 为贵州省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4 改善生态建设与地方建设矛盾

贵州省应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统筹解决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制定明晰的非法活动惩处条例;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执法单位, 须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立相应的执法队伍, 负责自然保护区内的执法工作, 并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每个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制定和定期更新管理计划, 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后对外公开并严格实施。

3 结语

加强贵州省林区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 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资金力度, 政府支持力度和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改进, 尽管困难多多, 但我们相信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贵州省的林区自然保护区将建设的越来越好, 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李新贵.贵州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4 (5)

贵州省林业自然保护区 第2篇

现代林业理论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德国推行的森林多功能理论和美国经济学家M·克劳森等人提出的“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思想。近年来,我国学界对现代林业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现代林业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前提,广泛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高度统一[1]。根据这一思路,现代林业体系应包括生态体系、产业体系、保障体系三个主要内容。现代林业发展必须走产业化之路,必须以综合利用林业多功能为基础,建立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本文将主要从林业产业体系角度,探讨贵州现代林业发展思路。

1 贵州省林业发展现状

1.1 林业资源概况

贵州省属亚热带高原山区,气候温暖湿润,地貌类型多样,植物种类丰富。现有林地面积841.23万hm2,森林面积556.92万hm2,人工林面积119.86万hm2,森林覆盖率为31.61%。活立木蓄积27911.53万hm2,森林蓄积24007.96万hm2,人工林蓄积8718.38万hm2[2]。针叶林是分布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林木,以杉木林、马尾松林、云南松林、柏木林等为主;阔叶林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植物等为主构成,常绿阔叶林是本省的地带性植被。全省共有野生植物1000多种,其中14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植物资源3800余种。

1.2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增长社会收入,石漠化已成为制约贵州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贵州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溶岩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61.9%,石漠化分布面积较大,部分县市更为严重,如长顺县喀斯特地貌占全县总面积的确93.9%,石漠化面积占县总面积的77.95%[3]。可见贵州生态环境较的恶劣。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在改变贵州恶劣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早在1990年贵州就作出了“十年基本绿化贵州”的林业发展战略决定,随着“两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等林业其他五大工程的实施,贵州省加快了造林步伐,在造林总面积中,主要体现生态功能的防护林造林面积逐年上升,防护林面积平均达到总造林面积的80%,同时加强了对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建设管理(表1)。2005年贵州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分别为420.47hm2,23.83%,2010年提高到841.23hm2,31.61%,位居全国第16位。2008年开始实施的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到2010年6月底,完成人工造林411.3km2,封山育林603km2,人工种草227.4km2,草地改良57.3km2,坡改梯27.6km2。2011年贵州全省实际落实的营造林任务是27.6万hm2,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包括石漠化治理工程的12万hm2营造林任务和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的5万hm2均已完成。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贵州生态环境,全省林草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数据来源:2007———2010中国林业统计年鉴

1.3 林业产业体系

(1)林业原料基地建设。“十一·五”以来,贵州省大力发展林业原料生产基地,已建成以杉木、马尾松为主的用材林基地116万hm2,每年为社会提供原木约150万m3;纸浆原料林、人造板原料林及其他工业原料林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26.67万hm2;竹、油茶、核桃、桉树特色优势资源基地80多万hm2[4]。

(2)林产工业。2005年全省林业总产值为98.43亿元,以林产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产值14.94亿元,占比15.18%;2010年林业总产值达295.5417亿元,第二产业58.5813亿元,占比19.82%。林业加工业对林业总产值贡献的提高,表明了贵州林产工业的逐步发展。以赤水年20万t竹浆纸一体化生产为代表的林产工业建成投产,对贵州林产工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2010年全省竹林面积达26.2万hm2,依托26个省级林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推进木竹浆纸一体化、人造板和家具制造等木竹精深加工,以木竹材加工为主的林产工业得到了一定发展。2010年全省人造板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m3,以竹(笋)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已超过300家[5]。2008年松香、松节油等林产化工产品产量已超万t。

(3)森林旅游业。得利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贵州省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现有森林公园66个,其中国家级21个,省级26个,县级19个,规划总面积24万hm2。林业系统共建立森林和野生动自然保护区97个,保护区总面积76.4万h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3%。其中国家级保护区7个,面积23万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1%。2006年全省森林旅游收入14049.93万元、接待游客628.15万人,2010年上升为33837万元、1379万人[6]。以森林旅游为主导的林业第三产业近年到得到较大发展,优化了贵州林业产业结构。

(4)林业总产值和产业结构。从林业总产值来看,2005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98.43亿元,2010年为295.5417亿元,实现了较大增长(表2)。2009---2011林业的总产值,连续三年实现年增长15%以上,2011达到了340亿元。

从林业内部产业结构来看(表2),根据《贵州省林业产业“十一·五”及中长期(2020年)发展规划》和《贵州省“十一·五”生态建设及林业发展专项规划》“以着力打造第二产业,夯实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为原则,做大做强新林业产业”的要求。贵州省加大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力度,二、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这有利于贵州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尤其是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近年来得到较大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3884万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10亿元。

数据来源:2005———2010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1.4 林业保障体系

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建立完善,必须依赖于林业保障体系的健全。对林业保障体系的研究本文主要从林业投入资金保障角度进行。贵州现已建立了包括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国债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国内贷款、外资、自筹奖金等渠道的多元化林业投入体系。“十一·”贵州生态建设及林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估算投资总额为194.54亿元,中央投资73.82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37.9%;地方配套15.97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8.2%;贷款及项目法人自筹104.7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53.9%[7]。此外,贵州省还积极尝试林业融资新渠道,如积极吸引外资,2010年贵州省林业实际利用外资80万美元。由于林业生态效益的经济外部性,现阶段我国林业发展资金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投入。

2 贵州林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林业生态体系不稳固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及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贵州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但现有的林业生态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

贵州省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黔东南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及黔西北的赤水、习水一带。黔东南、遵义两地区的森林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47.7%,而安顺、毕节、黔西南、六盘水、贵阳市5地区合计仅占24%[8]。而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州北部及黔南州西部等贵州西部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森林覆盖率偏低生态环境脆弱。据统计,贵州土地石漠化正以每年900km2的速度扩展,主要集中在森林资源较贫乏、生态条件较脆弱的西部地区,如不能持续有效解决这一地区的生态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全省生态体系的安全。

2.2 林业总产值不高,与森林资源拥有量不相符

尽管贵州林业产值在近年来增涨较快,尤其是近三年,实现了15%以上的增涨速度,但与广东、浙江、福建等林业大省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2010年广东省林业生产总值2802.1259亿元,贵州省林业总产值仅为广东的10.5%。2010全国林业产值22779.0232亿元,贵州林业产值占比不到1.3%,与贵州森林资源数量占全国1.8%,排名第16位的地位不相称,规模偏小。

2.3 林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由表2可见,2005年贵州省林业内部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76∶20∶4,到2010年贵州林业三次产业比为58.7∶19.8∶21.5,林业产业结构有所优化,但同期全国林业三项产业比为39.1∶52.1∶8.8。由此可见,贵州林业第一产业比重过大,接近总产值的60%,而二三产业比重偏低,尤其是以林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严重偏低,仅为全国林业第二产业总产值的4.9%。

林业第一产业除比重过大外,还存在林种单一的问题。贵州省现有树种以马尾松、杉木为主,两者面积、蓄积量合计占全省乔木林的46.31%、63.91%。此外,经济林品种也存在低产品种多,高产品种和名特优品种少的不足。第二产业主要是以木竹加工为主,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主要还是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精加工少;截止2011年底,符合《贵州省林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管理办法》认定的林业龙头企业仅有37家。在第三产业方面,主要是保护区及森林旅游,其它服务业发展滞后。

2.4 林业资金投入过度依赖政府,其他资金来源比例较小

从表3可看出,尽管国家投入比例有所下降,但所占比重仍较大。由于政府财政需全盘统筹社会各项支出,所以,长期来看依靠政府投入发展现代林业是不可行的。贵州省尽管目前已建立了包括信贷和外资在内的林业融资方式,但其奖金量较不稳定,且比例过低,不利于现代林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近年来,贵州林业投入在逐年增加,但由于林业的特殊性,对资金需求量较大且周期长,因而存在较大资金缺口。仅以石漠化生态治理一项来看,据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贵州工作委员会统计,贵州每年9.33万hm2土地石漠化,其治理至少需要1600亿元资金。如何建立一个适应贵州现代林业发展的多元化融资体系是目前贵州林业保障体系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单位:万元)

3 贵州林业体系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3.1 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导致贵州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贵州省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km2,以碳酸岩类分布最广,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由于其风化过程为钙质的释放与淋失,残留成土的主要是其中混人的少量粘土矿物。其分布区土壤多零星浅薄、质地粘重又因基岩透水易不耐干旱,林木生产力低,因而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区一般不宜于发展用材林基地。海拔在60m—70 m以下的黔东边缘过渡带,年均温16℃—1 8℃,年积温5000℃—5500℃,夏温高,冬春温较低,年降雨量大都在1200mm—1300 mm,海拔400m以下的黔南边缘过渡带和黔北赤水河流域,年均温在18℃,年积温6000℃[9],是全省热量条件最好的地区,且这两个地带以黄土和红土为主,得利于有利的自然条件,这一地区成为贵州主要的森林资源分布区域。

3.2 林业资源合理利用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全省林业产值较低

贵州森林资源拥有量全国排名第16位,但2010年贵州林业产值占比不到全国林业总产值的1.3%。林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是导致全省林业产值不高的一个主要因素。(1)据全国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贵州仍有4.17万hm2疏林地、未造成林地36万hm2、宜林地62.66 hm2,可见贵州现在林地资源未充分合理使用,仍有一定的开发空间。(2)“十二.五”期间贵州森林采伐限额总量确定为842.3万m3;而“十一.五”全省活立木年均净增长量为1571.8 m3,在满足森林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要求后,仍有部分森林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3)技术水平落后。受技术水平的制约,目前全省对木材资源利用主要是初加工,木材综合利用率仅为40%,低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

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贵州林业第一产业比例偏大,而加工业比例严重偏低,森林培育与加工脱节,且现有的林业加工业多以初加工为主,使得产业附加值较低,这也导致了林业总产值的增长。近年来,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第三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但其对整个林业产业的拉动力不强。此外,目前以农户为单位的林地承包经营制度,使得林地分割,林业资源较分散,不利于林业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10],也阻碍了全省林业产值的提高。

3.3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全省林业体系的综合发展

资金投入保障是任何产业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像林业这样一个强调公益性、生态性的行业,对资金的依赖则更强。而目前贵州林业投入主要依赖政府,在政府财政支出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会有所不及,这就会影响到林业的整体发展。(1)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使得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导致营林育林的健康发展。(2)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使得林业科技水平较低,且难以吸引林业专业人才安心服务林业,不利于林产品加工业的升级创新。(3)林业龙头企业难以得到有效的资金扶持,降低了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性。

4 贵州现代林业发展的对策探索

4.1 科学规划全省林业布局

根据现有区域经济和区位优势特点,以及水文、气候、地质结构、土壤和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全省林业产业。明确“西治、中保、东用”的林业区域发展战略。东部地区全省宜林条件最好的地区,森林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林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较多。应主要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及配套的工业原料林建设,兼顾珍贵树种、大径级木材的培育以及食用油料、药材、能源林培育和生态、民族、乡村度假旅游等。西部地区属喀斯特地貌,森林覆盖率偏低,生态比较脆弱。以培育坑木林基地建设为主,兼顾经济林,如金银花、花椒、药材、天然香料、能源林和林下资源(如菌类)的开发等。中部地区喀斯特地貌面积比较大,城镇人口多,生态压力和环境负荷较大。重点发展一、三产业。北部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竹资源丰富,竹加工业较发达。重点发展竹产业及林茶、林药结合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兼顾森林生态、乡村红色旅游等。南部地区气候环境特殊,适合于能源林、竹林及特色经济林的生长。大力发展以桉树为主的速丰林基地建设,同时积极发展以麻疯树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和金银花基地及其加工,并发展林产香料、花卉和苗木等产业。

4.2 构建适合贵州林情的林业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林业第一产业。林业种植业是目前贵州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生态环境的保障,也是其他产业发展所需重要原材料来源。对林业第一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充分挖掘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的生产力,坚持集约用地。大力发展工业用材林、速生丰产林、大径级用材林。还应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珍贵树种,如主产于黔北和黔东南的红豆杉,由于可提取到抗癌活性物质紫杉醇,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通过对珍贵树种的发展可极大提高贵州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此外,应大力发展林下产业。充分发挥林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

(2)稳定发展以木材加工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贵州林产工业发展的重点:(1)制浆造纸(木竹),根据规划到2020年,贵州省制浆造纸规模规模达应达到100万t。赤天化纸业“黔北年产20万t林浆纸一体化工程,项目一期工程年产20万t竹纸浆已于2008年4月建成投产,这一项目的建成极大提升了贵州省林产工业的发展。(2)发展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细木工板为主的木材加工与人造板业,力争在2020年达到205万m3。(3)林化产品,利用贵州有利的林业资源优势发展松香加、果品加工、茶业加工等林化产品。同时,应加大技术投入改变贵州省林产加工业业技术水平落后,资源消耗量大,木材综合利用率低的现状,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4)应加强对林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扶持,可参照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扶持办法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扶持林业龙头企业进行基础建设、新技术推广。

(3)充分开发林业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共有70种珍稀植物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银杉、珙桐、秃杉、桫椤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共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这些独特的林业景观资源使贵州省具有发展生态旅游业具有了可行性。贵州省合理布局和系统开发生态旅游业,依托现有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打造各具特色并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的生态旅游精品线,形成以森林生态景观为主体、以其他景观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旅游圈,做大做强贵州森林生态旅游产业。

4.3 以多元化的林业投资主体,构建有力的林业保障体系

为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本着“谁投资,认受益”的原则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林业发展,尽快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林业投资体系。(1)保障政府投入总量的逐年增长,以改善林业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还应提高林业补贴标准。(2)充分利用林业信贷,除了现有的政策性贷款(如农业发展银行林业贷款)外,还应调动商业信贷款投入的积极性。可对参与林业发展的商业银行给予一定政策上的优惠,或由政府进行贴息以调动其参与热情。贵州省开展集体林权改革以来,到2011年底,全省金融系统共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5亿元,这一形式很好的缓解了林农资金问题,同时又激发了金融系统参与林业发展的热情。(3)通过国际交流,积极吸引国外资金。以印度为例,全国共有20个社会林业项目得到了国际基金33.8亿美元的援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本国资金压力。(4)可引导民间资金组建林业担保公司,为林业项目提供贷款担保,以项目形成的林木资产或林农的林权证作抵押,让林业项目组织和林农更易的获得金融贷款,促进贵州林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与西部生态环境建设[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19.

[2]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10[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2.

[3]王晓燕.喀斯物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4):76-78.

[4]金小麒.在全省林业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gzforestry.gov.cn/news/20100730/201007301515151551_0.html2010.7.

[5]李裴,金小麒,甘如一,等贵州省发展林业产业促进林区群众脱贫致富政策研究[A].创新求是服务决策———中共贵州省委2008年度重大问题调研成果汇编[M].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2009:341.

[6]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10[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48-49.

[7]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规划处.贵州省“十一.五”生态建设及林业发展专项规划[EB/OL].http://www.gzgtzy.gov.cn/Html/2008/08/05/20080805_566705_7249.html 2008.8.

[8]贵州省情介绍[EB/OL].http://www.gzbs.cn/zt/2009ggnh/gzsq/2009/0819/36186.html 2009.8.

[9]廖德平,龙启德.贵州林业土壤[J].贵州林业科技,1997(11):4-6.

贵州省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第3篇

一、林业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1. 林业产业成效显著,林业产值快速提升。

贵州省林业产值从2010年的29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810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速20%以上。2015年林业产值在全国排位升至21位。

2.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发展更加有序。

从一、二、三产业发展看,贵州省林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发展更加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从2010年的58∶20∶22调整到42∶14∶44。

(1)林业一产森林面积迅速扩大,林业产值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森林面积迅速扩大,林业一产产值从2010年的173.24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44.66亿元。一产产值稳步提升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完成营造林2161万亩,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0%,为第一产业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二是贵州省大力开展中幼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林业单位面积产出增长较快,为第一产业发展和产值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在开展营造林时大力营造以松、杉、桉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和以核桃、油茶、刺梨、茶叶等为主的经济林,林业种植业产值快速提升。截止到“十二五”末,贵州全省的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近2300万亩,油茶、核桃、茶叶、刺梨、木本药材等基地面积都突破100万亩;四是经济林挂果率迅速提高,林业采集业产出迅速增加;五是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产业提高林地产出,实现林业、林下多重经营,增加一产产值。

(2)林业二产的规模迅速扩大。林业二产产值从2010年的58.5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09.87亿元。林业第二产业产值迅速提高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林业社会组织迅速扩大,截止到2015年,贵州省林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增长到113个,林业专业合作社2300多个,有效地提高了林业产业的组织化水平;二是林业产业集群化雏形初现,形成了黔东南人造板、油茶产业集群,黔南刺梨、茶叶产业集群,黔西北核桃、板栗、油桐产业集群,黔北木竹加工产业集群,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花卉示范园区也初具规模;三是林业精深加工发展迅速,林业加工业由原来的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林业产业链由初加工向产业链顶端延伸,如贵州赤天化纸业从纸浆制造向竹纤维产品、纸制品等转型,安顺市刺梨加工从刺梨干等食品加工向果汁饮料、金刺梨茶、金刺梨保健品等延伸;四是林业招商引资迅速增长,2015年贵州省共落实到位资金309.09亿元,引进了一批优强企业,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发展。

(3)林业第三产业比重快速提高。截止到“十二五”末,贵州省林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从2010年的21.56%提高到2015年的43.90%。林业第三产业在林业总产值的比重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贵州省森林公园2015年接待游客1.3亿人次,直接旅游收入130亿元,成为林业经济重要增长极;二是以“森林人家”为主打的乡村森林旅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助推了林业三产的发展;三是以林权交易中心、林业产业交易平台为主打的林业产业服务业迅速发展,提高了林业资源交易量,扩大了林产品交易规模。

3. 强化林业产业品牌,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和支持发展,贵州省林产品品牌化成效凸显,形成了以湄潭翠芽、都匀毛尖为主的茶产业品牌,以赤天化纸业为主的竹产业加工品牌,以正安县天楼野木瓜为主的野木瓜加工品牌等众多品牌。

二、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自然环境影响林业产业发展。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全省92.5%国土面积为高山和丘陵,石漠化严重,喀斯特地貌典型,降雨地域分布、季节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严重,加之冰雹、凝冻等自然灾害较为严重,对林业生产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影响较大,林业产业发展的风险较高。

2. 林业资源基础薄弱。

截止到2015年底,贵州省森林面积虽然达到1.32亿亩,但是林木蓄积量只有4.13亿m3,森林出材率与周边省份差距较大。经济林面积虽已达到2258万亩,但多为基础不牢、品质不优、经营粗放、效益不高,已成为贵州省林业产业发展的“瓶颈”。

3. 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业加工业附加值较低。

虽然近年来贵州省的林业产业发展提质、提速、增效步伐在加快,但从林业产业组成看,林业产业主要支柱为传统种植业和新兴的森林旅游业,而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的第二产业,2015年在贵州省林业产值占比仅为13.55%,较东部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和周边省份相比差距也很明显。

4. 地方利益造成林业原材料流通不便,影响了林业产业市场的扩大和竞争机制的形成。很多地区由于财政收入的需要和便于地方管理,禁止将本地区原木外运,农民只能将原木卖给当地木材加工企业,形成垄断。木材加工企业趁机压低收购价格,在不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情况下也能创造较高利润,造成产品品质低、市场对产品认可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低。

5. 林业产业的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种植业方面,主要以粗放型种植和经营为主,种植、抚育、田间管理的整体质量不高;二是贵州省现有涉林企业大多生产规模较小,装备水平较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产品档次低,品牌意识不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弱。

6. 林业产业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各种涉林市场主体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销售、加工、资源培育等环节衔接不紧密,市场信息与加工企业、资源培育者之间有脱节,存在盲目性生产、习惯性生产的现象。

7. 林业产业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持不够完善。

市场体系不健全,中介组织发展滞后。政府政策宣传和指导不到位,金融扶持机制不健全,企业融资门槛多、成本高、难度大,市场机制建设、政策兑现、科技服务等跟不上企业需求,税收减免、资源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不完善。

8.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近年来我国林产品供求矛盾和林业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并存,未来几年林产品市场需求将持续低迷,林产加工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贵州实际情况看,在需求降低、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盈利下滑和局部产能过剩的影响下,林业产业发展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三、林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1. 大力开展营造林建设,夯实林业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十二五”以来,贵州省森林资源总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现有森林资源还不足以支撑贵州林业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大力开展绿化造林,积极营造工业原料林和经济林,同时认真开展森林抚育和改培工作,努力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2. 大力发展林业精深加工,提高林产品附加值。

通过林业部门林业产业发展资金、林业贷款贴息等政策,各地政府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政策,鼓励和支持林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来发展林业精深加工,通过延长产业链来提升林产品附加值。企业应立足长远,积极采用新技术,引进新设备发展精深加工,并积极延长加工产业链,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扩大利润空间,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 提高林业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实现市场化经营。

一是地方政府要打破地方利益束缚,加大林业资源流通力度,让企业充分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市场竞争迫使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来提高经营效益;二是涉林市场主体之间应充分合作,通过分工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加强资源培育、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衔接,逐步在省内形成紧密的产业链,提高林业产业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快市场信息与加工企业、资源培育者之间的无缝链接,提高企业扑捉市场信息的能力和速度,增加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信息的契合度,实现林业产业市场化、信息化经营;四是提升企业市场敏感度,随着绿色消费理念的兴起,木竹装饰、家具、绿化苗木、森林食品等林产品的市场需求日趋旺盛,企业应该根据社会消费结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生产,迎合消费趋势,以实现生产结构调整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

4. 抢抓改革机遇,着眼扶贫攻坚,实现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正在深入开展调结构、稳增长、转方式的新一轮改革,绿色产业、可持续产业、健康产业将成为今后政府重点扶持和打造的产业。贵州省作为“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林业产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林业企业应根据企业发展特点,寻找与国家政策和扶贫开发的契合点,积极通过“企业+基地+农户”、订单林业等经营合作方式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5. 培养品牌意识,立足名优打造品牌。

品牌打造是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发展林业产业的必经之路。贵州省应积极扶持本土企业打造名优品牌、知名品牌。立足品牌打造不能遍地开花,进行“撒胡椒面”式的培养,应集中各种资源优势进行重点培养,根据贵州省情和企业实际情况,在不同产业重点培育1-2个著名品牌,打造林业行业的茅台效应。

摘要:总结了“十二五”以来贵州省林业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分析了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林业产业的几点意见。

刍议贵州林业造林技术 第4篇

贵州省全省87.7万hm2林地中:有林地面积560.6万hm2, 占63.91%;疏林地160923hm2, 占1.83%;灌木林地167万hm2, 占19.05%;未成林造林地51.9万hm2, 占5.92%;无立木林地14.5万hm2, 占1.65%;苗圃地2608hm2, 占0.03%;宜林地66.6万hm2, 占7.6%;辅助生产用地1248hm2, 占0.01%。

2 我省培育资源的技术措施

2.1 培育方法

为能及时供应林业产品市场, 发展林业经济, 我省资源培育方法主要是:封山育林培育更新法, 就当前形势, 加快资源的培育, 多采用植苗更新培育法 (即采用实生苗造林) 培育资源, 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2 造林地的清理

造林地的清理, 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 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清理方法: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清理的方法也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 也可以用机具, 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归堆和平铺, 并用火烧方法清除 (也叫炼山) 。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 杀死灌木丛和草类等植物。

2.3 整地方式和方法

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 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

3 造林方法

3.1 播种造林法

又称直播造林, 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 而且, 施工容易, 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 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 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 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 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插和撒播等。

3.2 因地制宜选择造林树种

营造林技术方法应讲究适地适树的实效要求, 提倡因地制宜、因地而异、合理安排选择种植各种树种或块状套种混交的原则。适当提高种植阔叶林面积的比例, 一方面, 能加快改善土壤环境结构和提高林分质量。阔叶树落叶层能保持土壤湿润, 落叶腐殖质又能增加土壤肥力, 使林木容易吸收土层养分, 达到速生丰产的效果。另一方面, 又能改变林相林貌, 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旅游的观赏性, 丰富森林资源景观, 还可提高抗病虫害能力, 对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3 人工播种方法

播前完成种子发芽准备, 加速种子发芽, 缩短留土时间, 保证出苗整齐, 预防动物及病虫害的危害。措施:消毒、拌种、浸种、催芽。春播时深休眠种子要催芽。春播时逼迫休眠种子应浸种, 但是如果造林地比较干旱、晚霜与低温危害严重不宜浸种。雨季一般播种干种子, 如果能准确掌握雨情也可浸种。

秋季播种时一般都不浸种、催芽。病虫害危害严重的地方应进行消毒液浸种、闷种或拌种。播种方法:撒播。均匀地撒播种子到造林地的方法。一般不整地、播种后不覆土, 种子在裸露条件下发芽。工效高, 成本低。作业粗放, 种子易被植物截留、风吹或水流冲走、鸟兽吃掉, 发芽的幼苗根系很难穿透地被层。

3.3.1 条播。

按一定的行距播种, 可播种成单行或双行, 连续或间断。播后要覆士镇压。可进行机械化作业。适用条件:迹地更新, 次生林改造;主要为灌木树种和个别乔木树种。

3.3.2 穴播。

按一定的行、穴距播种的方法。根据树种的种粒大小, 每穴均匀地播人数粒到数十粒种子。播后覆土镇压。操作简单、灵活、用工量少。适用条件:适用各种立地条件。大、中、小粒径的种子都适用。

3.3.3 块播。

在大块状整地上, 密集或分散地播种大量种子的方法, 块状面积一般在1m2以上。

3.4 补栽与抚育

造林一般应在半月内完成。当一个场地或一个单位造林结束后, 在规定时间内, 还应再将所造的林完完全全检查1遍, 对不能发芽和不萌动的苗木进行更换, 将死苗及时更换成好苗。

3.4.1 浇水整穴:

造林后如无雨, 尤其是裸根苗应尽可能地在栽后2~3天内浇1次水, 以保幼树成活;大雨过后, 要及时查苗看穴。如苗木被冲压, 应及时扒出扶正;被大雨冲毁的树盘及时修筑好。

3.4.2 松土除草:

未进行穴面覆盖的植树穴, 大雨过后土壤易板结、干裂和滋生杂草, 要适时松土, 以保墒和清除杂草。

3.5 营造混交林

随着杉、松造林面扩大, 商品林追求经济效益, 纯林的弱点是不利改善土壤地力, 对不良环境适应性差, 易发生病虫害等自然灾害, 各地都有出现, 因此, 从生态和植物的多样性及稳定林型结构出发, 更提倡发展以杉、松、阔为主的多树种的发展模式, 多林种的混交林将会在今后工作中多数运用于经营方面。

4 总结

贵州省林业自然保护区 第5篇

顾名思义, 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是以湿地作为主要资源类型和目标的自然保护区, 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具有功能多、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等优势, 同时也存在管理范围过大、外部环境逐步恶化等实际问题, 正是两个方面因素的深层次交织和错综复杂的纠结, 产生了对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如何开发、保护、利用和管理的实际问题。我国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有很多类型, 分属单位也多种多样, 林业、海洋、市政、国土资源等不同部门都有着管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职责。仅以林业部门为例, 截止到2014年, 林业部门共下辖348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达到40多万km2, 是最为重要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保护和开发主体。在高速开发、无穷尽获取、劫掠式消耗的背景下, 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甚至有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呈现出面积萎缩、功能下降等问题, 以林业部门牵头, 做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建设、开发和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 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实际存在问题的分析

2.1 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平落后

作为国家生态和环境重点工程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在当前存在建设方面的问题。一是, 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数量不足以支撑生态和环境工程的需要, 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数量的平均水平与国际平均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二是, 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种类不足, 特别是功能性、生态型、保护性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还有着结构性和系统性的欠缺, 导致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受损, 难于发挥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长期价值和深远作用。三是, 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不科学, 在林业系统经济情况良好, 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区域, 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有着广泛的分布, 而在林业部门职能不健全, 区域经济落后的地方, 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没有根据生态和环境要求加以设立, 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深层次影响。

2.2 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不足

当前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系上存在多头管理的实际问题, 由于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权属分散在林业、水务、城建、海洋、农业等各个职能单位, 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也有着对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专项主管职能, 这导致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出现混乱, 不能确保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刚性, 影响管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实际工作的质量。此外, 当前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体系也存在很多隐患和不足, 机构重叠、人员不足、体系落后等缺陷长期存在, 造成对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职能的严重削弱。

2.3 建设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投资渠道不畅

传统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从设立到运营单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投入为主, 资金来源以国家保护专项资金, 地方林业部门经费为主, 这导致很多区域在经济不发达, 林企资金实力不足的情况下, 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运行处于资金严重欠缺的状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应用的设备、机械、场地、器材和人员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给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隐患。

3 林业系统强化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对策

3.1 稳步推进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作为林业部门和林业系统, 应该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展开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优化和调整工作。一方面, 要扩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数量, 要本着重视环境、恢复生态的原则, 建立一批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将急需保护的湿地纳入到保护范围, 形成新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以林业部门的力量维护生态和环境的稳定与优化。另一方面, 要丰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种类, 要根据湿地的类型、物种的特点, 建立起生态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功能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以此来弥补现实性的缺陷, 提升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功能性、系统性和结构性。最后, 要在林业系统进行资源、资金、技术和人力整合, 特别要加强对薄弱地区的投入, 在应该设置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区域内必须设置保护区, 以大局观和全国一盘棋的办法, 做到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夯实生态、资源基础。

3.2 加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林业部门应该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核心工作项目, 将提升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提高到加快社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确保林业进步的更高层次, 以此来强化对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一方面, 林业部门应该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扩大林业部门管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职能, 在确保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强制性的基础上, 提升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质量与水平。另一方面, 林业部门应该理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关系, 设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 增加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 明确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者责任, 使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得到优化, 保障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效果。

3.3 扩大和丰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渠道

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是很强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需要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由于湿地类型的保护区往往又是地处偏远和贫困地区, 这些地区的财力都很薄弱。国家应该规范和支持湿地类型保护区建设, 要根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分, 明确各级财政对保护区投入的事权的责任, 将保护区的日常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体系, 并给予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运行以重点保障。

4 结语

建设现代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应该有全面的建设、科学的领导和丰富的资金作为保障。最后重点强调, 加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要立足于林业部门的实际, 也要整合林业外部的环境, 要争取群众、企业、社会的共同参与, 使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基础更加广阔和丰富, 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和可能。

参考文献

[1]曹晔晖, 张大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04) :174-175.

[2]李晨枫, 杜晓雅.天津市滨海新区湿地类型变化及其影响分析[J].测绘科学, 2010, (06) :231-232.

[3]王海霞, 刘梦园, 孙广友.湿地类型与格局对城市发展取向的制约作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05) :35-37.

近自然林业理论 第6篇

1 近自然林业的内涵以及经营方式

1.1 近自然林业的内涵

1898年,德国科学家嘎耶(Gayor)率先提出了“人类应尽可能地按照森林的自然规律来从事林业生产活动”的近自然林业经营思想,强调尊重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实现生产和生态可持续的有机结合[1],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对世界林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近百年来形成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和方法,为世界林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在2006年的“设计开发创新型森林经营模式”计划中就曾提到过,近自然经营不但可以减少经营成本,还可以提高森林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同时还可以保持森林巨大的生产功能[2]。

近自然林业经营是一种接近自然的方式,它并不是回归到天然的森林类型,而是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来优化森林结构和功能,在经营类型中使地区群落主要的本源树种得到明显表现,永续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自然力,兼顾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以实现多目标总体效益最佳[3]。近自然林业的经营方法在德国是成功有效的。1)利用择伐增加了大径级木材的产量,对林地面积较小的经营者来说,还改变了几代人经营培育、一代人受益的情况,更合理地解决了永续利用的问题。2)通过择伐和更新,把同龄林改为异龄林,显著地提高了林分的抗风灾能力,也更有利于森林防护功能的不间断的持续发挥。3)大大节约了造林费用(主要依靠天然更新)、林木管护费用、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防治费用。4)提高了林地生产力,因为择伐老树时,幼林已经有一定的生长量。5)更能灵活地适应市场,近自然林业不搞一次性大面积皆伐,而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适时的择伐。

1.2 近自然林业的经营方式与措施

1.2.1 因地适树,天然更新。

原则上禁止皆伐和全树利用,避免破坏性的集材、整地和土地改良等作业方式;选择或培育在现有立地条件下适宜生长的乡土树种。无论是阔叶树还是针叶树都可以通过单株择伐的形式实现自然更新。

1.2.2 树种混交,增加阔叶树种。

针阔混交的森林生产力高、结构丰富,再加上原有天然植被的保护、顺应自然更新,能更好地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建立起更加稳定的植被群落(见图1,2),同时增加阔叶树种,降低了植被群落的油脂含量,有利于减少和降低森林火灾的发生。此外,阔叶树大量枯枝和树叶是林地土壤天然的腐殖质肥料[1]。

1.2.3 单株抚育,择伐利用。

以培育大径级林木为主,使森林里每株树都有自己的成熟采伐时点,这就大大提高了木材经营的质量收和森林的综合效益。

1.2.4 复层异龄经营。

在保护原生天然植被、进行树种错落混交的基础上,通过择伐和更新促进初级林分的异龄化,进一步增强林分的复层化(见图3)。复层异龄经营一方面提高了林分的抗风灾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林分的自然竞争,促进不同龄级林木的演替生长,增强了森林经济效益的可持续供给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2 欧洲国家近自然林业经营的发展

2.1 政策法律背景

近来,许多欧洲国家实施近自然林业经营得到了政府立法的支持。然而,最初在一些国家中,森林的经营管理也只是完全掌控在农民手中,虽然他们是森林经营的直接负责人和受益者,但由于没有一个系统长远科学的经营策略,比如经营补助金实施的不规范以及森林社会和生态效益评估系统的缺失,森林经营者也逐渐失去经营热情,森林很难产生巨大经济效益。随着近自然林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欧洲许多国家的林业政策的重点逐渐由皆伐过渡到近自然经营。“近自然林业”这一术语最先仅在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森林法案中被清晰表述过,这个国家先前就已经制定相关法案禁止皆伐经营。在瑞士的纳沙泰尔同样制定了州立法确定近自然经营。德国的林业法律法规比较健全,其中《自然保护法》由欧共体制定;《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保持森林和发展林业法》于1975年由联邦制定,并在1984年进行了修改;《联邦种苗法》则规范了林木种苗的引进、生产和销售;此外对于林业的其它经营管理,如外来物种引种、森林采伐等,都有相关的立法进行了明确的规定[4]。

2.2 实践背景

1949年,“以适树、混交、异龄、择伐”等为特征的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具体理论得以系统地提出,但将同龄的单一树种改造为多树种的混交自然林实在是一项大工程,直到20世纪中后期这一理念才真正得到推广并得以实践。19世纪末期,在德国的下萨克森州曾成功将纯松林改造为半自然混交林[5];1990年代,德国政府正式宣告放弃人工林经营方式,采纳“近自然林业”理论,巴伐利亚、巴登、普拉蒂纳特等州的林业相继实施近自然林业经营;在斯洛伐克,实施近自然林业是每个经营者维持树种基因多样性的义务;1900年以后,瑞士在苏黎世造林学教授埃Anord Engler的影响下已普遍向近自然林业转变。丹麦、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匈牙利等许多国家也是最早将近自然林业应用的实践中的几个国家[2]。Morgan在2006年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实施近自然经营的快捷的方法和原则[6],为近自然林业的进一步扩大实施铺平了道路。

2.3 研究机构背景

在1960年代,在德国建立了第一个近自然林业协会,现如今它已经发展为一个在联邦国家拥有众多支部的组织。1980年代,近自然林业的经营理念就已经遍布欧洲各个国家。1989年,在斯洛文尼亚成立了Pro Silva,这是一个主张林业经营管理自然过程的欧洲联盟。它成立最初包含11个成员国,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包含23个签署成员国的国际组织。Pro Silva主张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维持其可持续发展并同时发挥其盈利能力。它制定了一系列对当今森林经营具有重大意义的政策原则,其中包括:1)森林管理及利用的基本原则;2)维持生物多样性原则;3)充分利用外来物种原则;4)生态学原则。这四点都同时强调了森林的可持续经营。Pro Silva还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确保可持续森林经营的实施:1)加强成员国区域工作组间的信息交流;2)建立示范林;3)加强示范林的宣传学习;4)加强科研机构与经营者之间的合作交流[7,8,9]。此外,丹麦还在各大高校里开设了名为“Urban Wood land Design and Management”的博士课程,加强了对新一代林业工作者进行关于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的教育[2]。

3 我国近自然林业研究状况

3.1 我国森林经营存在的弊端

我国以往的森林经营在抚育、采伐、采伐迹地的清理及其更新等各个环节均存在许多弊端。人工林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差、生物多样性低下、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效益较低以及种质资源数量锐减,甚至于珍稀动植物濒于灭绝等已成为我们现如今不得不去面对的惨痛现实。

3.1.1 采伐与造林采用“大坎大造”。

我国以往基本上采用大面积皆伐与人工造林,部分地区还因为片面追求灭荒速度,造林前大面积的清除原有植被、高强度整地,这些不科学的措施极大地降低了林地的生物多样性;此外,由于造林树种单一,大面积连片地营造人工针叶纯林,致使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危害、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等生态危机呈加剧趋势。

3.1.2 整地造林中仍采用“刀耕火种”。

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地区普遍采用的炼山造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造林作业,提高造林成活率等,但它同时还可以导致林地生物多样性的大幅度下降,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此外,炼山的高温使林地的有机质、全氮等养分大幅度损失,导致地力衰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后果[10]。

3.2 我国近自然林业应用现状

早在春秋时期,孟子就曾提出过“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道出了近自然林业的内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林产品的过分需求使人们忽视了对近自然林业这一经营理念的实践研究。在以德国为代表的近自然森林经营体系探索实践了100 a以后的1990年代初,近自然林业理念才传入我国,1999年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立项引入欧洲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技术。此后,我国众多学者对中欧各国尤其是德国“近自然林业”的理论及应用作了大量的探讨,再加上林业工作者提出的“生态林业”理论的蓬勃发展,为消化吸收近自然林业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鼎华等[11]用近自然林业经营法经营杉木人工幼林,结果林分的平均胸高、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都比常规经营有大幅度的增长,而且土壤生物活性加强,土壤养分增加,交换性能改善,加速了养分的循环和累积;危廷林[12]通过阐述当前造林、营林过程中产生水土流失的现状,以及实施近自然林业水土流失状况的变化,揭示近自然林业与水土保持的关系。张劲峰等[13]采用近自然林业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确定恢复策略,采用乡土树种,发展混交林,早期抚育目的树种,天然更新,实现滇西北亚高山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蔡霞等[14]将近自然林业理论应用于景观林营建,以恢复和重建以地带性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森林景观为目的,遵循森林原生植被自然分布和天然演替规律,采取“近自然封育,近自然补植,近自然改造,近自然营造”等4种营建技术方法,比较系统地解决了阔叶景观林营造过程中关键技术。

4 近自然林业的展望

近自然林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观不谋而合,不但成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21世纪各国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4.1 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哥本哈根联合国全球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进一步揭示了气候变化已经跨越了自然科学而成为各国政要热切关注的发展和政治问题,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走低碳发展道路应是我们主动的选择。森林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汇,在增加碳汇以及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京都议定书》就曾对发达国家缔约方提出了采取“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措施来实现量化减排指标[15]。因此,减少森林的人为干扰因素,恢复森林自然生态平衡,发展近自然林业必然会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2 高新科学技术的融合与应用

科学技术在林业中的介入的层次不断加深,层面不断拓宽。这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上。通过自动化的数据采集、资源评价、环境监测、过程模拟以及营林机械化等多种高科技技术,人们将会更好地利用森林,同时也大大减少人类对森林的干扰和破坏,促进了近自然林业的研究与实践[16]。

4.3 近自然林业的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法律化趋势

人们在认识自然与自然相和解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的矛盾冲突,加上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一套评价和预测各类型森林的经营、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并借助国际法律文书来约束各国的行为[17]。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趋势必将成为国际森林公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其主要模式的近自然林业也必将走上程序化、法制化的道路。

4.3 我国发展近自然林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贵州省林业自然保护区 第7篇

据不完全统计,早在2005年的时候,我国林业系统就已经建立了多达1600多个类型、级别不一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 988.54万hm2,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2.5%。

2 林业系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

现阶段,我国已经颁布了保护林业系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并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管理措施。现阶段我国已经开展了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以及分部门管理,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管理体制,即总体规划、建设由国家环保总局负责;林业、海洋、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管理、保护不同类型的保护区。

3 林业系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我国林业系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具体来说包括5个:布局不均衡。我国林业系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面积前10的省市包括青海、四川、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辽宁、山东、西藏和湖南,这10大省市所占的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我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93.86%。

4 林业系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政策建议

加大保护区的建设速度、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建设规划出新的保护区,扩大原有保护区的覆盖面积,对未纳入保护的林业系统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合理化保护区的布局,提升湿地的保护效果;提高保护区的领导和管理。将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提升到促进国家生态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上,使领导者们能够重视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以及管理;加大宣传的力度,建立稳定的投入渠道。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渠道宣传湿地自然保护区,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使所有人员能够经济的参与进与之相关的保护、筹资等工作之中;协调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深入地研究社区共管机制,合理解决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让保护区周边的社区群众也能参与进保护区管护工作,为落实保护区的全面管理夯实基础。

5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的提升,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也不再选择那些枯竭式的发展方式,而是更倾向于绿色、经济、环保的发展方法。林业系统是我国自然保护区中的重点部分,对于发展我国的经济有着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希望本文能够为发展我国林业系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靳丽莹.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及其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2]缪红菊.盐城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影响及管理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3]包洪福.扎龙湿地生态退化分析及修复措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贵州省林业自然保护区】相关文章:

贵州沿革与贵州文化09-07

贵州省经济增长08-10

贵州省安监局07-15

贵州省志范文05-18

贵州省酒类范文05-22

贵州省安龙范文05-22

贵州教师誓词和贵州教育精神08-28

贵州省龙里县06-21

贵州省榕江县07-29

贵州省兴义市08-06

上一篇:百年中国梦论文下一篇:古诗词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