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课程化

2024-07-22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精选7篇)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 第1篇

1.1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近些年学界兴起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辅导员课程化存在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 就是指辅导员工作要像专业教师“上课”一样, 具体包括: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要进教材, 工作方式要进课堂, 工作安排要进课表, 工作时间要算课时 (学时) , 工作节奏要坚持教材的稳定性与学生工作实际的变化性相结合。[1]有学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 其内涵就是将内容不一、形式多样、头绪繁多的高校辅导员工作, 按照课程理念加以整合, 突破课程即学科的已有的课程观, 从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的新课程观角度和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角度出发, 构建领域广泛、复合交叉、点面结合的若干课程模块。[2]本文认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就是按照课程的理念实施辅导员工作, 包括明确课程设计理念、确立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实施模式、进行课程评价等。

1.2 活动课程: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主要存在形式

按照学生在课程中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标准, 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 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它也常常被称之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一般来说, 活动课程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 主要以杜威为代表。[3]

辅导员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授课, 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内容包括价值观教育、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多样, 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 通常通过举办各种比赛、主题教育等活动来实施。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决定了活动课程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主要存在形式。

2 项目管理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创新模式

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 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组织 (项目小组) 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实施、指导和控制, 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 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4]采用项目管理就是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创业就业、校园文化建设等具体活动视为项目, 对其内容进行项目设计, 通过发布立项指南、立项申报、立项批准、项目运作、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总结评比等程序, 建立项目规划、项目实施以及项目考核评估的完整体系,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人才。

将项目管理理念引入辅导员工作, 对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增强团队凝聚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

首先, 引入项目管理, 有助于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实现辅导员工作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对于激活学生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和责任感, 增强团学组织、学生干部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 引入项目管理,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设计, 建立协商式课程, 有助于辅导员工作由单向交流向双向互动转变。项目管理的活动主要由基层组织或学生个人设计, 更能贴近学生的需求, 项目化管理强化了创造意识和主动性, 从根本上广泛调动了师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再次, 引入项目管理, 建立特色校园文化, 有助于辅导员工作由重复向特色转变。辅导员工作涉及活动众多, 往往疲于应付活动的实施, 缺乏活动的后期评估。采用项目管理, 目标明确, 注重项目风险预测, 并且具有相关的管理和保障制度, 加强了项目的评估, 有助于管理部门整合众多重复项目, 突出特色。

3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实践探索———以“全力建设书香校园”项目为例

目前, 部分学生对读书重视程度不够, 阅读量普遍偏低, 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的作用, 并且部分学生不知道读什么, 读多少, 怎么读。因此, 成立“全力建设书香校园”项目小组, 项目组的成员涉及高校专任教师、图书馆教辅人员、辅导员及全体学生。项目组进行项目策划并向项目管理委员会提交立项申请书, 项目的时间为一年。通过开展“全力建设书香校园”项目, 培育学生读书新理念, 服务于学生发展;带动教师进行科研,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营造浓郁学习氛围, 创新育人文化。项目管理委员会对立项申请书进行评审, 批准立项并预支部分经费。项目管理委员会在项目运作过程中进行定期检查并提出指导意见, 以确保项目能够按计划高效地运行。项目结题后由项目管理委员会审核验收, 验收合格后下发剩余经费, 并组织总结项目的经验与不足。

本项目达标措施包括:第一, 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成立以辅办团总支牵头、学生会组织实施的“书香校园建设活动领导小组”, 制定书香校园建设实施意见, 指导书香校园建设工作。第二, 开展一系列活动:召开主题班会, 促进“书香班级”主题文化建设;开展读书倡议, 倡导每天读一份报纸, 每周读一本期刊, 每月读一部名著;举办“名师导读”系列活动, 制定专业读书计划, 每学期由学院教师通过推荐专业必读经典书目及开展专业名著解读讲座等活动, 促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经典名著, 使好书更接近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习生 (下转第123页) (上接第28页) 活;开展读书系列征文比赛, 比赛以班级形式组织参加, 选出的优秀作品将被推荐到相关报刊发表;举办经验交流会, 以知识共享为主旨, 分享成功的学习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每年举办的“读书节”系列活动, 提高经典文化阅读素养。第三, 加强激励机制。评选阅读之星、评选“书香校园”建设先进班集体和先进个人。

通过开展“全力建设书香校园”项目, 促进了学生的学风建设, 提高了辅导员工作的实效。但项目管理毕竟是一门复杂的新兴科学, 辅导员工作项目化的成败受到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具有挑战性, 例如, 它要求管理者具有多种综合管理能力, 然而, 实践中, 多数高校学生活动管理者或组织者还缺乏对项目管理理论的系统、全面的了解。因此, 我们应当创造各种条件, 提高项目化管理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可行性, 最大限度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摘要: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决定了活动课程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主要存在形式, 采用项目管理是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路径选择。引入项目管理有助于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实现辅导员工作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设计, 建立协商式课程, 实现辅导员工作由单向交流向双向互动转变;有助于建立特色校园文化, 实现辅导员工作由重复向特色转变。

关键词:项目管理,课程化,路径

参考文献

[1]叶芜为.工作课程化: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 (3) :58.

[2]王禹, 肖文学.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现实条件及原则[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 (2) :1.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276.

英语课程辅导工作总结 第2篇

奎山教育中心小学部 叶美玲

时光过得真快呀!转眼间,一学期的工作又结束了。一学期来工作给了我很多磨练的机会,我也在迅速地成长着。本学期顺利而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回顾这一学期,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英语课程辅导工作做如下小结:

一、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维持教学的活力。本学期的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的英语教师用书,严格按照教师用书上的要求进行教学。为了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所学的英语知识,我精心地进行备课,认真按排每一个英语教学环节,注重每一个教学重点的理解教学。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和教学有关的资料,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授课后根据得失及时写教后感、教学反思。

二、具体教学工作: 1.培养学生的说

2.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3.利用卡片游戏等,激发学生兴趣。4.注意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5.抓好培优补差工作。

每个孩子接受能力各有不同,面对孩子们的个别差异,我努力抓好培优补差工作。坚持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生,以良好的心态接纳他们,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在攀登学习上有所进步。

三、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反思本学年来的工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2.教研方面,本学期加大了学习力度,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没到位,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本学期参加了了中心小组织的教研活动,收获不少,我们组长组织成员进行优质课评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老师间互相汲取经验。回顾小结,及时反思手段,努力创设英语情景,让这种英语的氛围感染他们,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通过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们英语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在教中研,研中教,教研相长。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从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的优化,情境的创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集体备课,课中认真听课、思考,课后认真讨论教学得失、回顾小结,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创设英语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让这种英语的氛围感染他们,从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 第3篇

摘 要: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是近年来辅导员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就是按照课程的理念实施辅导员工作,这就意味着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变得更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了,同时也对辅导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通过对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及辅导员职业能力内涵的界定,提出了课程化模式下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并对课程化模式下如何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课程化模式;辅导员;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47

高校辅导员是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负全面责任的教育者,随着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使辅导员能力得到提升,是推进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一、课程化模式下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涵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项新举措,研究课程化模式下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首先要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和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

(一)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内涵

所谓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即用教学的理念认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以课程的形式规划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用教学的标准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行为,用科学的方式评价辅导员的工作实绩,以促进辅导员履行教师角色,优化工作方式,发挥教育功能,提升工作效果。

(二)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涵界定

高校辅导员是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负全面责任的教育者,其工作内容十分广泛,基本上包括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负责学生的集体建设和管理,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以及学习和研究学生工作规律四大方面。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即是指辅导员在进行这四方面工作的时候应该具备的教育引导能力、组织管理、协调服务能力、学习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新要求

(一)辅导员课程化模式下要求辅导员具有更强的专业知识能力

辅导员课程化模式将辅导员课程分为基础指导课和专项指导课两大模块,每名辅导员负责自己所带班级的基础指导课及一项或者几项专项指导课,这就要求每名辅导员要在特定的一个或几个专业领域(例如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学习指导等方面)有所侧重,具备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

(二)辅导员课程化模式下要求辅导员具有较强的沟通协作能力

辅导员课程化模式下要求每名辅导员的工作要有计划性、规范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辅导员要将每学期所做的工作形成教学进度表及教案,通过团队合作、集体备课、分工协作的方式,有效整合工作任务,这样就需要辅导员在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沟通协作能力。

(三)辅导员课程化模式下要求辅导员具有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改变了以往辅导员重管理、轻科研的局面,使辅导员不再仅仅从事繁杂的事务性工作,靠经验来管理学生,而是要提前准备教学进度表和教案,有计划、有准备地开展每一项工作,还要将自己的教案进行总结,形成案例或申报研究课题及发表论文,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较强的学习及研究能力。

三、课程化模式下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路径

课程化模式下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严把入口关,确保人才引进质量

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时政教育、就业指导等各个方面,要使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落到实处,辅导员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在选聘辅导员的过程中要严格把关,从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进行考核,确保辅导员的队伍质量。

(二)建立培训制度,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知识能力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要求每名辅导员既要有覆盖自己所带班级的基础指导课,还要有自己的专项指导课。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自开展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以来,积极开展各种培训,包括辅导员岗前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心理行为训练师、学习指导师培训、职业指导师培训等,并于每个学期都不定期召开辅导员工作论坛,让每名辅导员都有培训、提升的机会,构建了强有力的辅导员专业知识能力提升体系,从而改变了辅导员“有职业无专业”“是教师无课程”等现象,提高了辅导员专业知识能力。

(三)以工作课程化模式为载体,加强辅导员管理体制建设

要建立与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相匹配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科学的考核办法。每学期末要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合格的每名辅导员可享受与自己同级职称专任教师相同的教学工作量酬金,以增强辅导员的工作成就感。只有辅导员的地位提高了,待遇改善了,辅导员岗位才能成为校内最热门的岗位之一,才能留住人才,改变辅导员队伍流动频繁这一现状。

(四)加强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建立辅导员学术研究团队

辅导员工作事务繁杂,绝大多数辅导员每天由于忙于工作而忽视了理论研究。加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交流,可以改变辅导员理论相对薄弱的现实状况,与思政教师组成辅导员学术研究团队,围绕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进行课题申报。这样既加强了辅导员队伍的理论研究水平,又可以满足辅导员评职的需求,促进辅导员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发展,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家化建设。

课程化模式下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是一个开放性的选题,随着课程化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也会有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应该像医生、律师等行业一样向着职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终身化、社会化才应该是辅导员工作的职业特征,它应该可以成为一个人可以为之奋斗终生并能由此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终身职业,这需要学校和辅导员双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Z].2014.

[2] 叶玉清,肖文学.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4.

[3] 肖文学,叶玉清.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实现途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 胡卫新,王伯平等.高校专职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5(4).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 第4篇

依据现代课程观,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课程。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用教学的理念和形式将辅导员工作具体化,规范化,用课堂的呈现模式把教师角色诠释到位。

高校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改变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的需要,是提高辅导员工作实效性的需要,是科学评价和考核辅导员工作的需要,是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需要,是实现高校全方位育人的需要。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进一步落实了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强化了辅导员的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需要,促进辅导员获得职业归属感,落实了辅导员的双重待遇。

二、课程化模式下辅导员的课程观

(一)课程化模式下的辅导员课程设置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落实辅导员工作职业,课程化模式下辅导员的课程体系课具体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行为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资助与服务等。

课程化模式指导下,高校辅导员在教与学两个方面设置活动内容,采用多种形态,有课堂理论讲解,户外素质拓展,第二课堂延伸等,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课程化模式下的辅导员教学原则

课程化模式下辅导员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有以下几点:直观性: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启发性: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系统性:教学活动应当坚持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教学,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教育性与科学性统一: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坚持正确的方向,实事求是,讲究教学艺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应当尽可能广泛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注重大学生发展的实际;因材施教: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三、课程化模式下高校辅导员教学技能

(一)教学技能定义

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联系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心智活动方式。包括三层含义:教学技能是在教师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学技能的形成是内外兼修的结果;教学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的方式的整体体现。

(二)技能的构成

教学技能是由以下环节构成:备课,课堂教学,教学语言,教学反思,教学评价,研究,活动组织指导,学习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

(三)教学技能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基于课程化模式,辅导员的工作可以更加具体明确,辅导员的岗位也可以通过课程化来实现教师的职能。有别于传统课程和教学,基于课程化模式的辅导员教学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宏观上学校可以采取多项措施:1.加强辅导员教学技能培训:入职培训,专题培训,支持辅导员参加国家职业技能培训;2.积极开展辅导员教学技能竞赛;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学校基本功比赛。搭建高校辅导员教学技能提升的科研平台,成立教学技能提升团队,辅导员学术核心团队,辅导员工作团队。微观上,辅导员自身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观察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教育教学实习。

四、结语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提升了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素养,更加明确角色定位:教师、管理干部、人生导师、知心朋友;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深度辅导能力不断增强,学术研究明显增多;辅导员的职业形象进一步提升,辅导员队伍吸引力增强;辅导员工作促进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促进了全校学生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摘要:高校辅导员具有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实现辅导员教育者身份的方法则更多是通过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用教学的理念表现辅导员的工作性质,用课程的形式规划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用教学的标准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行为,用科学的方式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效果,促进辅导员履行教师角色,充分发挥教育功能。

关键词:课程化,辅导员工作,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俊,范赟.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课程化”工作模式探索[J].思想教育理论,2014(5).

[2]宋梅.高校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必要性探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2).

[3]江沈红.高校辅导员教学课程与内容设置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3).

摄影课程工作室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第5篇

摄影是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的专业基础课,然而又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基础课程,因为摄影技术可以独立应对职业摄影师岗位。因此,对摄影课程进行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探索,更符合高职艺术教育中培养多层次、多元化的“实用性”技术和艺术人才的需求。

一、传统摄影教学状况

传统的摄影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包含摄影概论、摄影设备、拍摄技术、摄影构图、摄影技法等几大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方法相对单一,内容以摄影技术为主线,忽略了摄影的艺术内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虽然也有部分的实践内容,学生却仍然处于被动状态。在这样效果欠佳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摄影技术和艺术水平都无法得到较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无从谈起,与高职艺术类教育的真正作用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水平相违背。

二、摄影课程“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运行

工作室制是借鉴德国包豪斯“工作坊”制度的成功之处,结合现代教育的特点,通过项目导入为特征进行实践教学,具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可选择性等特征。要构建成功的摄影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应当遵循其教学特点,具体在运行中,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实践融为一体,形成开放式的教学

摄影工作室的设立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环境包括教学设备、工作设备、素材资料、各类耗材等;软件环境包括工作室运行方式、教学理念、导师业务水平、学习氛围等。硬件与软件环境互相关联。工作室化教學是开放式、延伸式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它并不局限于规定课时,而是扩展到课外;教学环境也不限于教室、影棚,而延伸到户外,甚至赶往客户指定的地点进行项目创作。

(二)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紧跟市场形势,提高综合能力

工作室化教学以教学为最终目标。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吸收摄影基础知识,并通过一系列流程,熟练掌握摄影相关的技能。在工作室开放性的环境下,学生紧跟市场形势,学习前沿知识。我系摄影工作室制定的“校园明信片”项目,班级学生分成5人1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策划书指定,拍摄、后期制作系列流程,最终挑选优秀的作品,以工作室名义进行线上、线下销售,销售所得按工作室制度进行分成。该项目针对了“风光摄影”“建筑摄影”两种摄影类别的知识进行学习创作的。学生通过项目,既能深入了解课程知识,又能熟练摄影技能,还提高了综合能力。

(三)以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工作室制教育模式意味着师生角色有着多样性的延伸。教师除了授课时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外,还可以作为工作室负责人和创意总监的身份介入学生的项目课程中,参与管理与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工作室“教”,教师的责任感、业务能力、综合素质都将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体现其创新精神的广阔舞台。“工作室”中的学生,也不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学生”,更多的时候是作为摄影师这样的角色。学生在工作室里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参与摄影创作的生产过程,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效率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有效杜绝传统教学中缓慢的教学节奏和应付作业的现象。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在工作室化教学中获益,而其中部分对摄影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成为工作室的主力,承担更多的市场商业项目。

(四)以承接设计项目为主要任务,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能力的训练

工作室的教学内容应当以项目为主导,分为商业项目与虚拟项目。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项目,分工与流程都按照企业模式运作。通过将工作室制的模式引入到摄影课程的教学,师生在结合项目的教学过程中,交流机会增多了,有利于营造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在沟通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此外,由于项目课程的内容千变万化,因此学生养成了自行调研及查阅各种相关设计资料、素材的良好习惯。

三、结束语

经过数年的摄影工作室的教学探索,我系摄影工作室已经初具规模,并有了相应的成效,先后承接了多项市场项目,培养学生掌握摄影技能、团队合作、项目运行、商业运作等能力。首届摄影工作室主要参与的多名学生已进入专业广告公司在摄影师岗位进行实习工作,并颇受用人单位青睐。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 第6篇

如果将调查范围缩小至大学生群体,情况也并未有太大改观,有调查显示,由于大学里课余生活丰富多彩,5成以上大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逐步发展,“低头族”成为校园中的新主流,虽然这客观上增加了大学生的平均阅读时长,但随之而来的大量碎片化阅读又成为新的问题。

一、碎片化阅读时代大学生面临的阅读困境

碎片化(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为诸多零碎状,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中。美国当代文化理论家杰姆逊认为后现代文化的首要特征就是碎片化、零散化。现如今,这一概念已成为大众社会传播语境的基本特征之一。

碎片化阅读是指人们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其特点是“浅”和“杂”。阅读者难以通过零碎的文本信息,窥见作品的全貌或者作家的真实意图,对于作品的理解亦只能停留在表面,深度思考变得困难重重。大量的碎片化阅读所带来的后果是阅读者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退化,这对于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大学生而言绝非幸事。

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大学生们所面临的阅读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信息过剩,不知如何选择。伴随着出版业的兴盛,市面上的图书越来越多,出书的门槛也越来越低,这使得读者在选择书目时难以抉择。以名著为例,在亚马逊网站上搜索“红楼梦”可以得到2596个关联项,包括各种不同版本的原著和红学研究,这些版本孰优孰劣,对外行而言极难判断,而一旦选择了拙劣的版本,则可能损失一些重要信息,甚至带来误导。

其次是完整的阅读时间受到挤压。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每天获得的信息总量越多,集中在某一条信息上的时间就越少,人们很难再花较长的时间去阅读那些相对厚重的作品。许多大学生都对一些经典的大部头作品望而却步,长此以往会他们会从不愿阅读变成无法读懂。

第三是面对二手信息,无法去伪存真,产生依赖心理。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的混杂,在一些自媒体平台推送的信息中,常常出现一些知识硬伤,如果读者对此没有判断力,则很可能让错误的观点深入记忆。不少大学生更是对各种二手文献产生了依赖心理,开始习惯用别人的思考取代自己的观点。

第四是功利性阅读取代了审美阅读。现如今,人们的阅读目的已经从获得审美体验变成了掌握更多信息,因此阅读也变得愈发功利。笔者对某高校大一新生做过一次调研,发现六成以上学生选择读物的考量因素是是否有利于专业发展或者考试、考证;仅有不足一成的学生是通过兴趣选择读物,且有相对稳定的考量标准。

鉴于此,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需要专门的阅读指导老师,帮助他们制定阅读计划,筛选阅读内容,学习阅读方法,监督阅读成效。

二、高校辅导员作为阅读引路人的意义

笔者认为,最适宜成为大学生阅读活动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是辅导员老师。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提供阅读建议,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本就是辅导员老师们的本职工作。

再加之,当前各大高校对辅导员岗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部分辅导员老师都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具备足够的知识水平,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导。他们作为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既能全面了解学生们的学业状况、知识结构,也相对熟悉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在进行阅读指导时,往往能够提供更适宜学生需求的建议,做到因材施教。

三、如何帮助当代大学生重返经典文本

所谓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经过历史的淘沙,具备极高的阅读价值。针对当前大学生阅读面临的种种困境,结合辅导员作为阅读引路人的优越条件,笔者认为,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面对碎片化信息,重返经典文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筛选、征集适合所带专业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目,并且精确到最优版本,提供阅读指南,由辅导员老师汇总发布,定期修订,帮助学生解决选书迷茫的难题。

其次,引导学生组建读书沙龙,倡导深度阅读和经典阅读。在各类沙龙盛行的今天,引荐志同道合的学生组建一批个性化的读书小组,以此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意义重大。

第三,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定期开展书评大赛,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激励学生记录阅读体验,激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

第四,组建一支网络红客,专门为一些出现知识硬伤的文章勘误,培养学生们的怀疑精神与反思意识,帮助他们养成严谨细致的阅读习惯。

综上,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引导学生重返经典文本并非易事。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困境出发,分析了将辅导员老师作为阅读引路人的重要意义,并探索了一些阅读指导的路径,以期应证与实践,就教于方家。

摘要:碎片化阅读时代,中国大学生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低头族正成为校园中的新主流。本文力图从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困境;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阅读活动引路人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帮助当代大学生抵制碎片信息、重返经典阅读三个方面出发展开论述。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阅读指导,高校辅导员,经典文本

参考文献

[1]杰姆逊[美].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81.

[2]吴金仲.大学生阅读现状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指导[J].情报探索,2009(7).

[3]张敏.高校辅导员担任阅读推广人的探索[J].图书馆论坛,2013(9).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 第7篇

一、案例说明

案例背景:为丰富孩子的户外游戏活动, 幼儿园举办“庆六一运动周”系列活动。目的是为了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融洽亲子关系, 进行“亲子自制运动器材比赛”活动。参加对象:全园家长和孩子。作品要求: (1) 作品应尊重孩子的意愿, 由孩子和家长共同合作完成。 (可以模仿网络上的创意, 可以和班级教师协商, 但不得购买现成的玩具。) (2) 作品应力求体现运动性、趣味性、牢固性的特点, 能促使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要求做到卫生、安全、美观, 力求有创意。 (3) 作品制作材料不限, 数量不限。 (4) 要求有100 字左右的作品文字说明及作者说明。奖项设置:根据作品送交情况, 设置“实用奖”“创意奖”等奖项。奖项结果将在幼儿园公示栏和幼儿园家校通平台公布, 并发奖状给予表扬。

二、案例过程

1. 第一阶段:万马齐喑

利用家校通平台, 向家长公布和宣传本次活动内容。产生效果:只有两位家长做出反应, 一位家长用废纸、铅丝做了个风车, 另一位家长用雪碧空瓶剪成了一朵漂亮的荷花。其他家长无动于衷, 没有询问, 也没有任何应答。分析原因: (1) 家长观念陈旧。全班41 个孩子, 只有不到5%的家长做出了反应, 其余家长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若在平时邀请家长做数学操作材料, 基本达到百分之百能完成, 有疑问的家长一定会想办法向老师询问, 决不留疑惑, 以确保第二天活动课上孩子有操作材料可练习, 家长对这种操作材料制作的参与热情极高。也有家长认为, 幼儿园里有很多玩具, 做不做无所谓, 这种现象表明家长重智力、轻体能发展。 (2) 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从第一位家长可以看出, 老爷爷做的是他小时候玩过的玩具。这个想法很好, 利用旋转原理借风力奔跑, 使风车转动。孩子在快乐、好奇的游戏中得到了锻炼, 很喜欢这样的运动。从制作材料看, 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还很差, 成人在自制运动器材时要注意使用安全、卫生的材料进行制作。 (3) 家长不够理解“运动器材”的含义。从第二位家长自制的运动器材可以看出, 用雪碧瓶制成的荷花, 只能供欣赏, 不能当作运动器材。 (4) 家长视角问题。有些家长认为玩具应该由幼儿园提供, 不应该再给家长添麻烦。

2. 第二阶段:春风化雨

针对上述现象, 教师上网搜索运动器材图片, 打印出来并张贴在展板上供家长参考。产生效果:全班41 个孩子, 大约有49%的家长带来了自制运动器械。大多是杠铃、小推车等易制作的运动器械, 雷同较多, 缺乏创意。这其中还不排除有部分家长是购买的。分析原因:大部分家长怕麻烦, 不愿动脑筋, 以“不会做”为由推卸责任, 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此活动。还有一部分幼儿因爸爸妈妈不在家, 每天由爷爷奶奶负责照顾。正值大忙季节, 爷爷奶奶既要接送、照顾孩子, 还要干农活, 比较忙碌。

3. 第三阶段:百花齐放

针对以上现象, 为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利用放学前20 分钟召开家长会。首先, 老师向家长讲述运动对孩子的重要性。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 保证幼儿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两小时, 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 小时, 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然后, 教师针对制作运动器械, 结合PPT谈谈自己的教育观念。幼儿园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不一样, 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以孩子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师通过观察事例、游戏实录, 让家长发现孩子在生活、游戏中的发展, 从而让家长了解不同教育理念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游戏中, 应该做到一物多玩, 多关注运动器械的多变性、灵活性、趣味性。制作时, 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制作方便、易收的器械,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安全、卫生、美观的基础上, 要有创意性。针对家长的实际情况, 请家长利用自身特点及有利条件, 与孩子一起制作运动器械, 要杜绝购买现象。产生效果:除个别特殊情况, 大多数家长都制作了参赛作品, 甚至有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 制作了两样或三样不同的运动器械。

三、家长的观念、行为转变

在举行本次活动的过程中, 家长的观念和行为都逐渐发生了改变, 从最初布置任务时的反应冷淡, 到后来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孩子, 说明了本次活动的成功, 体现了家园共育的意义。

1. 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

有位家长主动要求和孩子一起介绍自制运动器械———舞龙的制作过程和玩法。活动中, 他与孩子边讲解边演示他们创作的游戏:游龙戏水、飞龙奏乐、潜龙探海、盘龙望月等。舞龙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文化, 开展舞龙游戏, 不仅能发展孩子的上肢力量和协调平衡能力, 还能培养孩子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通过游戏, 可以让幼儿体验合作舞龙的乐趣, 激发幼儿对民间舞龙活动的喜爱之情。最后, 在传统游戏的基础上, 加了个引龙人, 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引龙人手拿布锤, 以倒退走的形式引导舞龙人, 舞龙人要根据引龙人的引导做动作。众所周知:倒退走对人体的益处多多, 倒退走时要判断运行方向, 掌握平衡, 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功能, 锻炼小脑的平衡功能, 增强与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及协调功能。家长与孩子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 亲身体会到了孩子的变化, 从而领悟到家园配合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作用。

2. 从购买成品玩具到亲手自制运动器材

曾经有家长以没时间为由, 帮孩子直接买个玩具或随便做一个应付了事。他们不关注孩子是否满意, 只完成任务即可。通过此次活动, 使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从自制球篮可以看出家长的用心, 从一个球篮到多个球篮, 从只有圆形球篮到多种形状球篮, 球篮从大到小, 有易有难, 具有层次性。这样, 让每个孩子都有了选择和尝试运动的机会并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保教并重, 关注个别差异,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要为孩子准备有层次性、挑战性的材料, 让每个孩子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得到发展。家长在制作球篮时, 不但考虑到个体差异, 还注重了融合性, 使学生在游戏中既能锻炼身体, 又能学到数学知识, 使课程贴近游戏化。如大小圆、大小正方形、不同颜色图形、比多少等数学知识。家长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启发:玩游戏也可以学习, 游戏中也大有学问。只要家长善于引导、善于利用, 孩子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 制作方法从固定不变到千变万化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最好的玩具是那些幼儿能够用各种方式加以变更的玩具。自制运动器械玩法种类很多, 对幼儿的体能发展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既满足了幼儿自主活动的愿望, 又锻炼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 使自制运动器械的教育价值得到了有效的体现。有位家长用纸卷成纸棒, 然后在纸棒一端系上软绸带。孩子们拿着红色绸带, 不断做着抛甩、跑跳的动作, 再配上音乐, 孩子曼妙的身姿和飞舞的绸带交相辉映, 优美的舞姿与愉悦的心情和谐融洽, 使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发展。通过不断练习, 孩子的身体曲线、柔韧素质与力量素质都会得到提升, 肥胖、超重的幼儿人数也会减少。另外, 这位家长还利用绸带柔软、多变的性质, 将绸带摆放成螺旋形、错综复杂的立交桥形等让幼儿练习走迷宫, 幼儿在练习中不但锻炼了身体, 还发展了空间想象力。孩子们在灵活、多变、易搜集的材料中, 探索出更多玩法, 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4. 从应付式态度转变为与孩子共同精心制作运动器材

“心灵则手巧”, 一位家长利用自己的特长, 将普通小推车进行加工改造, 变成美观、漂亮的绣球小推车。当孩子推着车走时, 绣球还在不停转动, 带给孩子不一样的视觉冲击。通过家长与孩子相互配合制作的过程, 使得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还让孩子了解了旋转的初步原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 尤其是对自己参与制作的物品, 更是爱不释手。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自制运动器材时, 要考虑自制运动器材的安全性。这位家长的创造很好地遮掩了推车前面的尖角, 并使废旧物品得到再利用, 既安全又环保。

5. 从模仿到动脑创作运动器材

一位家长将成人化的篮球架改为花瓣状的球架, 球篮可以360 度旋转, 可供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游戏, 让孩子始终保持新鲜感, 不会因为呆板的投篮形式而失去对游戏的热情。陈鹤琴指出, 儿童的世界, 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 才是他的真世界。选择不同的材料制作和投入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器械, 是为了使孩子能够更好地使用和掌握各种体育器械玩法, 从而有效提高孩子的活动兴趣和愿望。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自制运动器材的功能, 将活动中的物质因素转化为教育要素, 充分激发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让孩子在轻松、自由、自主的活动中, 得到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的发展, 最终促进孩子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四、教师在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要想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尊重理解, 建立信任;第二, 主动交流, 语气温和;第三, 换位思考, 真诚沟通;第四, 遇到矛盾, 借力化解;第五, 因人而异, 汲取精华。无论是文化较浅的, 还是知识渊博的家长, 都各有各的特长, 教师要平等对待。农村孩子的接送工作通常都是爷爷或奶奶负责, 教师要利用家长的特长和有利条件, 帮助家长选择适合孩子的晨间运动器材进行制作。本着自制器械安全性、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及简便实用的原则,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和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动脑, 不但集思广益, 办法更多, 还可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促进家园联系, 同时也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提高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使孩子的游戏兴趣更浓, 还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爱护器械的良好品质。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自信心增强了, 他们乐于介绍自己的自制运动器材新玩法, 使不爱运动的孩子变得主动了。为了让器械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 教师还将器械游戏的活动延伸到家庭, 使孩子和家长能够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 相互促进、相互沟通, 从中体验亲子游戏的快乐, 给家园之间的联系又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家长在游戏中, 亲眼看到孩子的转变, 家长的观念也随之改变, 从被动到主动, 从不配合到配合, 从不理解到支持, 一步步宛如春风化雨般化解了问题, 通过活动发挥更大的教育意义, 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摘要: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背景下, 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更能促进幼儿茁壮成长。家园共育这一学前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是由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前教育的规律所决定的。作为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 做好家园工作尤为重要。

关键词:家园工作,课程游戏化,自制运动器材,家长

参考文献

[1]林华帧.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小班表演游戏——以表演游戏“小羊和狼”为例[J].福建教育, 2015 (Z7) .

[2]李红亚.游戏中的合作:从外在结合到内在共生[J].教学与管理, 2014 (33) .

[3]吴瑞传.倡导游戏精神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01) .

上一篇:中学体育和谐课堂下一篇:城乡低保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