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系统

2024-08-25

旅游目的地系统(精选8篇)

旅游目的地系统 第1篇

一、旅游目的地营销战略系统构建

旅游目的地营销战略的制定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是营销目标的确定。只有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 一切营销策略和决策才具有明确的方向和现实的意义。Lundberg (1990) 认为, 目的地营销包括三方面内容: (1) 确定目的地能够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及其总体映像 (product and its overall image) ; (2) 确定对该目的地具有出游力的目标市场 (target market) ; (3) 确定能使目标市场信任并抵达该目的地的最佳途径, 即营销 (marketing) 。因此, 在旅游目的地营销总体战略目标的指导下, 基于对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不同的机遇与威胁的分析, 旅游目的地营销战略系统的构建应包括制定形象塑造战略、市场发展战略和营销创新战略。

(一) 形象塑造战略

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 形象塑造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关键。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 决定了旅游产品要靠形象的传播, 使其为潜在旅游者所认知, 从而产生旅游动机, 并最终实现出游计划。明确生动的形象是将旅游目的地成功地营销给潜在旅游者的重要工具, 是旅游者在旅游市场购买选择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旅游目的地形象战略是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组织及旅游企业对当地进行整体形象设计和推广传播, 为旅游目的地选择专一的市场沟通方案即旅游目的地信息和标志, 以明确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定位, 并将其与其他旅游目的地区别开来。形象战略制定要求旅游目的地根据竞争状况, 以形象调查为基础, 从旅游资源禀赋、资源空间分布、辐射能力等方面进行把脉, 以客源市场为导向, 塑造富有个性、独特鲜明的主题形象;充分利用各种形象传播方式, 广泛开辟公共关系途径, 精心策划形象推广活动, 有效运用市场促销手段, 达到拓市场、增客源、增效益、促发展的形象推广于传播目的。

(二) 市场发展战略

1.市场定位战略

市场定位战略是指旅游目的地为了实现最大化利益, 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市场需求等及其动态变化, 科学确定自身各方面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定位实质上就是找准目的地的个性、灵魂和理念, 确定目的地独特的价值所在。旅游目的地要在市场中取胜, 就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卖点”, 以吸引更多的“顾客”。着眼于长远发展战略, 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 找准目的地的个性、灵魂和理念, 找准市场定位, 是目的地营销主体的重要职责, 也是目的地营销成功的关键。

2.市场开拓战略

市场是旅游目的地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同时也制约着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的地市场开拓战略是指旅游目的地的宏观层、中观层和微观层都需要通过积极的活动去改造市场, 去引导市场朝着有利于目的地的发展方向变化。具体而言包括, 在宏观层面, 通过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战略联盟扩大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的市场开拓策略;在中观层面, 建立全新的旅游区域合作机制, 促进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在微观层面, 加强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之间的纵向与横向合作营销。通过这一系列的营销运作, 来赋予旅游目的地产品以一定的心理使用价值, 影响人们对某种消费行为的社会评价, 从而诱发和强化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拓宽市场范围。

(三) 营销创新战略

为了能提供给旅游目的地顾客和社会新经济满足, 实现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 旅游目的地营销行为应在理念、体系、策略、方式等方面进行不断地更新。加强旅游目的地营销能力的培育, 积极推行旅游目的地营销创新活动,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营销观念创新。开展营销观念创新就是要树立现代营销观念。现代营销观念主要包括社会营销观念、顾客满意营销观念、服务营销观念、竞争观念、关系营销观念、绿色营销观念以及旅游目的地形象观念等。 (2) 营销方式创新。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方式和手段, 大力推广网络营销, 扩大市场范围, 提高营销效果。 (3) 营销文化创新。营销文化创新是营销创新的灵魂。文化具有传承性, 文化在人们的意识中一旦占领了重要的位置, 创造这种文化的产业, 也便具有了生命力。因此, 旅游目的地营销要充分体现文化的特色, 蕴含文化内涵, 实施文化兴旅战略。

二、旅游目的地营销开发系统构建

(一) 深挖区域特色, 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建设, 提升旅游资源吸引力

一般而言, 人们常常趋向于旅游资源禀赋丰度高、品质优秀的景观, 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受旅游资源的品质影响较大。G.R Deasy (1996) 等人的研究就一度认为, 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选择是倾向与资源指向型的[2]。Gilbert (1990) 认为旅游目的地是“身份域 (status areas) ”与“商品域 (commodities areas) ”之间的连续统一体。[3]旅游目的地身份域因为其独特的属性 (这些独特属性是真实的, 也可以是虚构的, 但是被感知为不可替代的) 而取得“意向性需求 (intentional demand) ”, 这种需求是旅游者愿意前往旅游, 并对该目的地有较高的忠诚度。

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数量、质量, 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生产的条件, 它反映了旅游产品的生产价值和生产成本, 是形成旅游产品的基础。旅游目的地要突出自己的竞争优势, 比其他旅游目的地更具独特性的、超出的、能向旅游者提供愉悦且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特色, 就应通过对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来扩大目的地的吸引半径, 并强调旅游目的地对各类资源与要素加以利用的能力。旅游目的地获取与利用资源的能力包括:资源的调查评价能力、资源的保持维护能力、资源的增值发展能力、资源利用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二) 强化产品品牌塑造, 开发体验旅游产品

旅游目的地营销是在目的地整体形象的统领下对旅游景点产品群经过归纳、提炼、整合后形成竞争优势的营销。因此, 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开发应围绕旅游者在目的地活动的全过程, 通过统筹规划, 打造具有独特卖点的、有核心产品拉动的、个性化包装的、对目标细分市场有特殊吸引力的完整意义上的“产品”。

1.充分挖掘目的地旅游产品竞争力, 强化产品品牌塑造

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 形象营销最终是要达到品牌塑造的目的。作为旅游者选择出游目的地的重要购物导向, 品牌是联系目的地与旅游者的不可或缺的纽带和桥梁。品牌塑造、品牌包装、品牌传播、品牌的管理与维护、品牌创新是目的地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目的地的资源分析、市场分析和主题定位完成的基础上, 通过对历史遗迹的包装利用, 对文化、民俗的有形化提升打造, 从而形成特色旅游产品, 使品牌内涵得到有力的支撑;将品牌的内涵―主题、项目 (产品) 、游憩方式、自然景观、文化、交通等一系列景区综合信息进行精炼, 运用CIS系统包装、听觉包装、味觉包装、意觉包装等技术手段对品牌进行包装;通过节事活动、媒体报道、广告、公关活动、口碑、网络等多种传播手段, 将目的地的精华信息针对性、饱和性地传递给潜在游客。

2.设计体验营销组合策略, 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

体验营销, 是指从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理念, 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的一种营销过程。体验营销观点突破了传统上的“理性消费者”假设, 认为消费者在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 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时、消费后的体验, 才是营销活动和品牌经营的关键。体验营销自始至终都把为旅游者营造难忘的、值得回忆的体验作为其工作重点, 通过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来实现其利润目标。体验就像产品和服务, 必须经过一段设计的过程, 需要经由挖掘、创意构思、设计营造, 才能呈现出其吸引旅游者的特质来。因此, 旅游目的地应树立以“体验”为导向的营销理念, 从游客体验需求出发, 实施合理的体验营销组合战略, 创造性地设计开发出能让游客积极参与体验的项目和活动;利用强大的市场宣传攻势不断强化主题, 呈现体验;不断创新产品, 突出产品特色以及推出多样化的消费方式和产品种类, 以支持与增强主题, 全方位、多角度地增加游客的消费体验感受, 进而刺激消费欲望, 实践体验。

三、旅游目的地营销促进系统构建

(一) 综合运用多种营销沟通手段, 构造系统综合效应

1.强化营销意识, 开展整合营销沟通

20世纪80年代中期, 美国学者舒尔茨教授首次提出整合营销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简称IMC) 观点, 其核心思想是:企业以整合所有内外部资源为手段, 再造企业的生产行为与市场行为,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实现企业统一的传播目标。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 整合营销是指以建立旅游大品牌为目标, 通过整合各级政府、旅游要素、旅游企业、旅行商、旅游代理商和经销商、媒体、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 谋求最大的营销效果。树立“整体营销”观念, 通过目的地确立并推行相应的、合理的整合营销理念, 积极有效地引导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等营销参与主体, 并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合力来促进目的地的发展和目的地营销的效率最优化, 以起到单一促销工具和方式无法起到的1+1>2的系统综合效应。

2.制定有效的节事旅游营销策略, 充分发挥其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品牌化作用

节事营销是目的地在体验经济时代向游客提供全新感觉与享受的重要方法, 是使旅游目的地产品和服务的主题更加鲜明和更有吸引力的表现形式。开发和利用节事活动, 有利于旅游地传播地方文化特色, 强化目的地形象;完善目的地产品结构, 延长游客活动和停留时间;增强目的地吸引力,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节事活动的开发应立足挖掘本地文化内涵, 明确主题, 多形式、多层次、多专题发展, 并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 力求以多样化、立意新颖的表现方式演绎目的地文化和形象, 形成市场轰动效益。与此同时, 要充分发挥节事活动在地方品牌化的作用, 树立明确的品牌营销观念, 立足于打造节事旅游精品, 将节事活动作为旅游目的地特殊的营销战略或目的地营销计划的组成部分, 融入到营销旅游目的地的活动中去。

3.利用网络营销开拓客源市场, 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网络营销是一种新兴的营销手段, 它可以将企业的业务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更直接面对消费者, 形成消费者与营销主体之间的一对一的交流和互动, 弥补传统方式互动性差的不足, 使交易双方更方便更快捷。而且网络营销还具备传播的信息量丰富、易于修改补充、可重复读取、费用较为低廉、传播范围广泛等优势。旅游目的地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利用网络技术和手段使营销运作流程更为简化, 运作成本更低, 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和推广效果, 形成网上交易的平台和新型的经济模式, 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和总体社会资源的使用率。

(二) 扩大旅游区域合作联动

1.促进旅游要素均衡发展建设

立足目的地旅游业长期发展要求, 通过资源整合、充实完善和规模扩张, 逐步建立起“游、住、行、食、购、娱”六大要素结构合理、供给充足、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要素布局。

从产业关联角度看, 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脱离相关及辅助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 以旅游企业为核心, 突破产业界限, 通过产业间信息、技术、资本、人力的双向融通与联动开发, 形成大旅游、大联动、大受益意识, 形成优势产业群, 将会有利于谋求相关产业对旅游产业的支撑, 从而使地方在整体上提高旅游营销能力。

2.优化区域布局, 加强区域互动

建立全新的旅游区域合作机制, 促进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树立区域经营和经营区域的理念, 共同开发旅游市场, 充分发挥区位联动优势, 形成旅游合力。积极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地区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带动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区域小企业间的联合, 通过协作、联盟等方式把大量小旅游企业纳入到专业化分工体系中, 逐步形成一批以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为核心, 小旅游企业为呼应的企业集群, 加强区域旅游企业的凝聚力, 提升目的地旅游产业的持续竞争力。

(三) 加强旅游信息网络建设, 提高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水平

加快旅游信息系统建设, 拓宽旅游信息传播渠道, 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体系, 打造外地旅游者、旅游经营者认识旅游目的地的信息资源平台。旅游目的地应积极构建和完善旅游咨询系统, 通过信息中心向游客提供旅游产品特色介绍、服务保障系统、娱乐休闲设施、天气等各类信息, 诱发旅游消费动机;完善信息中心的旅游导向、咨询服务、宣传促销、市场调研、形象传播等多种功能, 提高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水平;加快旅游接待服务中的信息化手段的利用, 健全和规范主要景区景点标识系统, 为游客提供周全、便捷的服务。

四、旅游目的地营销保障系统构建

(一) 进一步创新“政府主导, 合力兴旅”的旅游驱动机制

首先, 要培育和提高目的地政府营销能力。政府在目的地营销能力的培育与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旅游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市场机制的完善、产业调控、市场营销组织的管理、跨区域的联合和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旅游目的地的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战略方案, 做到横向和纵向协调、统一规划、突出特色、功能分区和科学布局。其次, 协调目的地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集中处理好各种旅游相关利益主体 (政府、企业或投资商、社区居民、旅游者) 间的统筹与多赢发展关系, 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 组织协调、指挥各利益相关者参与目的地营销的实施, 参与目的地建设管理, 并加强监督、立法, 协调各相关者利益, 以促进目的地旅游的和谐有序发展。

(二) 健全和优化旅游管理体制

健全与优化管理体制的目标为通过明确政府职能, 确立旅游部门的地位, 明晰旅游主管部门的职权, 处理好旅游管理和经营的关系, 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 加强其行业组织和协调职能, 创新管理机构, 制定并执行导向性的旅游产业政策, 配合其他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土地、税收和引资等政策, 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开发和投融资环境。

(三) 实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旅游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思想潮流。旅游目的地营销要顺应这一社会进步的合理要求, 在旅游内容上要积极开发适应于越来越多的具有环保意识的旅游者需要的生态旅游、环保旅游, 努力在市场营销中争取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客源, 使目的地营销既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目标, 又不至于因游客太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和破坏。具体而言, 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开发时要遵循尊重历史、尊重自然、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的基本原则;风景区的开发和运营必须遵守国家、地方有关空气、水、噪音和固体废弃物控制和与自然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调查、分类和整理, 加强对旅游地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的深入研究;加强目的地城市与景区的建设规划和控制, 严格保护当地的文化遗存;历史遗迹的重建, 注重历史真实性的再现;对景区内自然环境对于游客数量的最大承载力有准确的评估并予以严格实施, 以实现可持续旅游。

参考文献

[1]Lundberg.D.E., The Tourist Business[M].Van Nos-trand Reinhold.1990.

[2]G Deasy, P Griess:Impact of a Tourist Facility on itsHinterland[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Geographers, 1996, 56 (1) :29-30.

[3]Gilbert D.Strategic marketing planning for nationaltourism[J].The Tourist Review, 1990, (1) :18-27.

旅游目的地系统 第2篇

目前,我国的旅游业仍以观光性旅游产品为主,作为旅游主体的旅游者具有大众性、流动性、消费性的特点,他们大量进入旅游目的地来求新求智、陶冶情操、充实人生、扩展视野,其行为举止与其旅游追求在总体上是相符的.但不容忽视的是,有部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常常表现出道德水平降低即道德弱化,这些道德弱化行为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作 者:胡映 刘轶 作者单位:胡映(西昌学院思政部,四川西昌,615013)

刘轶(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旅游目的地系统 第3篇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Destination Marketing System)是一种现代旅游信息化的应用系统,它以互联网为平台、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建设,其主要目的是整合目的地旅游的各种要素,把高效的互联网营销和目的地的旅游咨询服务结合在一起,使目的地旅游产业在旅游市场上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通过DMS,政府建立权威的目的地旅游官网,为游客提供及时、准确的目的地信息,对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形象的塑造和宣传;同时建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目的地旅游产品的在线预订服务。DMS已成为旅游行业信息化的一个核心系统。

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区都已建立起DMS,取得了一些效果,但DMS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着政府管理DMS效率低、营销推广落后、获利能力差等问题,导致用户体验差、访问积极性不高,制约了DMS的运营效率。因此对目前各省市区已搭建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构建水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文献资料的调查,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特征、作用和相关研究的发展动向,并通过文献深入研究旅游网站评价的原理与具体方法,进而提出适合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后,由专家评判员进行网站调查和具体测评,对我国31个省区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旅游官网)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利用李克特五点式量表进行,从高到低分为五个等级,客观性的数据采用调查统计来获取,主观性的数据采取专家打分平均的方法,具体评价标准将在后文中介绍。

本研究的评判员共5名,5名评判员都是来自旅游管理和电子商务方面的专家,5名专家中设1名主评判员和4名副评判员。所有评判员的一致性比率达到75%以上,则评价结果被认可,算出平均值;若一致性比率为50%,则需要重新评价,若一致性比率不变,则以主评判为准。评价时间为2015年1月2-15日,其中2月2-4日为试评时间,正式评判时间内,5位评判员使用配置基本相同的电脑进行网站浏览和纪录。

三、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本文综合旅游网站评价和DMS评估的现有成果,结合DMS的运营现状,并充分咨询专家意见,依此来确立DMS的评价体系,将DMS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级(见表1)。一级指标5个:“界面与风格”、“信息功能”、“在线交易与服务”、“营销与互动”、“管理与运作”,5个一级指标进一步分解成20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标准及数据获取方法见表1。

(一)界面与风格

网站风格是指网站的整体形象给浏览者的综合感受,是网站页面设计上的视觉要素组合在一起的整体形象,是网页特色的体现。突出的网站风格能有效地向游客传递鲜明生动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并给访问用户带来愉悦感,留下深刻的印象。

“界面与风格”下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突出程度”、“界面风格突出程度”、“外语界面提供的程度”、“栏目设置的合理性”四个二级指标。

(二)信息功能

信息功能是DMS最基本的功能,大部分的旅游者都要求全面的专业化信息来辅助自己的决策,旅游信息的质量与效率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差异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成熟的DMS应整合旅游目的地的信息资源,实施全面的目的地信息管理。DMS不仅要提供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还应提供行程安排、特色旅游项目、风土人情、旅游企业等组合信息。为使游客方便获取信息,DMS网站应做好信息组织、信息更新和信息互动,同时具备站内检索功能。

本文通过“信息全面”、“信息表现形式”、“虚拟旅游”、“电子地图”和“站内信息检索”五个二级指标来衡量DMS网站的“信息功能”。

(三)在线交易与服务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应提供电子商务平台,游客能够在线预订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使之成为目的地旅游企业新的营销渠道。同时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DMS网站在线服务功能的强弱。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在线服务功能主要是面向游客,通过DMS网站的各种应用软件系统来实现,DMS在线服务的形式主要有:在线咨询系统、在线行程规划系统、在线投诉系统。

在线咨询系统除提供文字交谈,还提供表情、图片、语音交流,是一个与游客在线沟通的实时平台。

在线行程规划系统可根据游客的旅游诉求在线规划旅行程,游客只要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兴趣爱好、经济承受能力等信息,网站就可以为游客推荐个性定制的旅游行程。

在线投诉系统为游客提供网上投诉服务,方便游客反馈意见,得到及时的回应。

综上所述,本文将“在线交易与服务”分为“在线预订”、“在线咨询”、“在线行程规划”和“在线投诉”四个二级指标来衡量。

(四)营销与互动

通过网络营销能够达到传统营销难以达到的营销效果,网络营销的方式有多种:提供目的地旅游宣传资料下载;通过电子邮件向潜在游客发送目的地服务信息和促销信息;营销推广活动;网络广告,在网站的适当位置做目的地旅游产品广告;还可以是微博、微信营销。

同时DMS还应具备互动功能,互动的主要形式有社区、论坛和旅游分享系统。通过社区和论坛这些个性化网上交流工具,游客或潜在游客、旅游管理机构、旅游企业可以在线“会面”和交流,用户在这里关注他们对旅游目的地最想关注的事情,目的地营销组织也可以设置特定的讨论专题,来广泛收集各种意见,接受反馈信息。旅游分享系统提供游客相互交流旅游信息和旅游体验的场所,一般包括图片、游记、博客等。

综上所述,本文将“营销与互动”分为“主动营销功能”、“社区、论坛的建立”、“旅游分享功能”三个二级指标来衡量。

(五)管理与运作

管理与运作指的是DMS网站内部管理维护和外部宣传推广情况,直接体现出网站的运营水平。在深入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检索到主页的难易程度”、“日均IP访问量”、“内容更新频率”和“外部链接数目”四个客观性的二级指标来衡量。

四、计算与分析

(一)界面与风格分析

界面与风格指标下四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分别是3.39,3.42,3.16和3.57,这表明目前我国DMS网站在界面与风格上整体水平一般。有一半的网站(50%)在“目的地形象的突出程度”上得分低于3分,这些网站没有突出目的地形象的要素。在“界面风格突出程度”上不同网站差异明显,有11个网站得分为5,这些网站风格突出,风格与主题相符,用户体验较好;也有5个网站得分为1,页面设计落后,风格不突出,可用性差。在“外语界面提供的程度”方面,提供外语界面最多的福建省旅游官网有11种外语界面,还有17个网站(54.8%)只有英语界面或没有外语界面。“栏目设置的合理性”是界面与风格的二级指标中得分最高的,说明目前DMS网站在栏目设置方面整体较好。

(二)信息功能分析

信息功能指标下五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分别是3.61,2.8,1.75,2.52和2.9。“信息全面”是得分最高的二级指标,18家网站(58%)的得分在4分以上,大部分DMS网站提供了大量的旅游产品信息和服务信息,但是大部分DMS还存在信息更新慢,有效信息少的问题。“信息表现形式”得分不高,目前DMS网站信息表现方式较单一,大多采用文字、图片和少量视频来表达信息,一些网站的图片和视频质量不高,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虚拟旅游”是信息功能的二级指标中得分最低的,在31个省区的网站中只有15个网站(48%)提供此项功能,在这15个网站中只有少数几个网站的虚拟旅游功能是可以正常浏览的。“电子地图”功能得分不高,大部分网站此项功能不完善或可用性差。“站内信息检索”功能绝大多数网站(87%)都具备,基本能满足用户的使用,但是系统检索的“智慧性”缺乏,普通没有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检索。

(三)在线交易与服务分析

在线预订与服务指标下四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分别是1.77,1.35,1.16和2.94,31个省区的DMS在在线预订和服务方面整体水平低。在所有网站中只有10家网站能够在线预订旅游产品,少数网站与专业的在线旅行服务商合作,由在线旅行服务商来提供预订服务,在这10家网站中能预订的产品种类少,基本以预订景区门票为主,能预订3种以上旅游产品的网站只有四家(北京、山东、湖南、湖北)。“在线咨询”和“在线行程规划”方面,大部分DMS网站基本没有这两项服务,少数网站有此项功能,但可用性一般,在线咨询系统较好的是山东省,提供在线行程规划的只有天津和河南。“在线投诉”功能绝大多数网站(87%)都具备,基本能满足用户的使用。

(四)营销与互动功能分析

营销与互动指标下三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分别是2.91,1.61和1.23。在“主动营销功能”方面,大部分省区都建有微博、微信平台,但营销方式单一,缺乏整体营销,只有少数省区提供手机APP、自助导游软件、旅游杂志等多种主动营销工具。只有10家网站建有社区、论坛,但是社区论坛更新慢,发贴数少,注册人数少。只有5家网站提供“旅游分享功能”,在这5家网站中,来自游客分享的游记、博客、图片数量非常少。

(五)管理与运作分析

管理与运作指标下四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分别是4,2.01,2和1.77,管理与运作方面我国31省区DMS总体水平不高。通过百度调查,各省区网站都能较容易被检测到,以各地旅游局或旅游官网来检索,全部都出现在第一个页面的第1-10名。日均IP访问量总体较低,日均IP在10000以上的只有四家网站,分别是北京、河南、山东和四川。跟踪调查显示,31家网站更新频率低,大多数网站是两三周才更新一次,也有少部分网站上的内容还是两三年前发布的。外部链接数目普遍偏少,有17个网站的外链数目在50个以下,网络推广宣传力度极为不够。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我国31个省区DMS进行测评可以看出,目前我国DMS还存在许多不足:目的地形象不突出,信息更新周期长、信息表现方式单一,虚拟旅游缺乏,在线交易环节不完善,无定制化服务,主动营销效果差,管理与运作水平不高。我国DMS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亟待提高运营效率。

(二)建议

1、突出主题和风格,有效传递目的地形象

DMS网站应主题鲜明,定位准确。网站的主题要突出旅游目的地形象,网站的风格能够表达出主题,让潜在游客打开网站能获得深刻的第一印象,并能感知到目的地形象。同时,网站的界面要简约,内容不能过于繁杂,信息过度堆积,以使用方便为前提,尊重游客的浏览习惯。

2、丰富信息表现形式,满足游客浏览需求

在DMS的运营中需及时更新信息,争取做到同步更新。除了文字和图片,DMS还可以采用动画、视频和三维全景、虚拟旅游等多种表现手段全面展示目的地旅游信息,增强游客对DMS专业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的认可程度。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推进,基于移动设备的信息展示尤为重要,应积极开发与DMS相关的应用软件,并推送到终端,以新的方式吸引游客。同时应提升系统的“智慧性”,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检索,挖掘和引导游客的潜在消费需求。

3、完善在线预定,丰富旅游产品种类

在线交易是DMS的薄弱环节,远不能满足用户在线预定的需求。DMS应完善在线预定系统,提供丰富全面的在线旅游产品,在初级阶段也可和专业的在线旅行服务商合作(如携程、艺龙等网站),由在线旅行服务商来提供预定服务。完善的在线预定服务可以增加用户的认可度,并能增加用户对网站的粘性。

4、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增强互动功能

在电子商务时代,自助游游客比重越来越高,自助游游客需要更好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对于DMS来说,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是一种必然趋势,在个性化服务中,游客可以选择自己想去目的地、喜欢的旅游方式和想要的旅游服务,顾客只要在数据库中留下这些信息,系统就可以将最符合条件的信息提供给游客,使游客直正体会到“我的旅游我做主”,这是能让游客产生购买动机的关键因素。

旅游目的地系统 第4篇

一、旅游网站评价指标的研究综述

建立合理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网站的评价体系,进而对旅游网站进行全面的分析,有利于总结目前目的地营销系统建设的特点,并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为系统的完善与升级提供方向性的指导。然而,对于旅游网站的评价研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评价指标和研究视角。例如,包金龙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从易用性、有用性和营销力三个方面对国内部分城市旅游网站建设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李祗辉以网页访问记数器、网站地图、网站页面构成情况等多项指标为标准,评价30多个地方政府官方旅游网站。胡海胜、周运瑜、郑艳萍从投资者的角度,建立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官方旅游政务网的旅游投资功能。刘绍华、路紫从区域整合功能的视角分析评价大连旅游网。李君轶从游客需求角度分析,设立了信息提供功能、信息交互功能、在线交易功能、客户关系管理功能和技术保障功能5个一级指标和44个二级指标综合分析评价国内省级旅游官网。

通过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建设的目的,作者在文中以营销能力、有用性、易用性、整体形象表现力四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深圳、大连、三亚的官方旅游网站的优劣。

二、旅游网站的营销能力对比分析

旅游网站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尽可能多的有需要的人提供信息和服务,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则必须要把网站推广出去,让网站更容易让用户搜索到,并且能够吸引用户打开浏览。而一个网站的营销推广效果,可以从搜索引擎排名、网页收录数、网站的日均访问量和日均浏览量四个方面评价分析。

在国内的搜索引擎用户中,有76.9%的用户首选使用百度。在百度用“地名”+“旅游”分别搜索三个旅游网站在百度搜索中的排名,结果显示三个网站都排在百度第一页的第一、二个位置。根据“90%以上的用户只会浏览搜索结果的前三页内容”的使用搜索引擎的习惯,三个网站能够被用户搜索到并且点击进入的机会都非常大。接着,在搜索引擎输入“site:域名”分别查询三个网站的百度收录量,结果显示大连旅游网的百度收录量最多——47,300个网页,也就是说大连旅游网在百度搜索引擎中更容易被网民搜索到。其次,是三亚旅游网—13,600个网页。而深圳旅游网的百度收录量只有2,500个网页,即深圳旅游网的搜索难度最大。最后,通过Alexa网站查询系统统计,大连旅游网的日均IP访问量最多,一周内平均有约4200个独立访问者访问该网站,平均每个用户访问3.9个页面。而深圳和三亚的日均IP访问量分别是2400和1080,平均用户访问页面数分别是1.2和7。

综合来看,营销推广做得最好的网站是大连旅游网,而网站的吸引力最大的是三亚旅游网。

三、旅游网站的有用性对比分析

1. 网站信息内容对比分析

三个官方旅游网站都为游客提供当地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旅游信息服务,但是它们的侧重点和信息的丰富度、详细度都不尽相同。

深圳旅游网的信息是最丰富、最详细的。该网站主要侧重于深圳这一旅游目的地情况的全面介绍,包括详尽的人文、历史、文化、各区城市特色、公共休闲设施等信息。而其他两个网站对这些方面内容的介绍都是比较简略的。大连侧重于旅游相关的资源的罗列,包括各种旅游景点、游玩方式、饮食与娱乐去处等。在被查询企业列表一项中共有2062个记录,涉及景区、饭店、旅行社、电影院、百货大楼、俱乐部、书画苑等,但是提供详细信息的企业单位并不很多。三亚则侧重于为游客提供游玩过程的信息便利与服务保障,从到达三亚的路线、到三亚城市的概况、到节日活动和行业动态、到各种旅游服务的查阅、咨询、预定、到旅游质量和游客权益的保障,网站里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游客的游玩过程而提供信息和保障。

2. 网站服务功能对比分析

在DMS系统中,官方旅游网站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业务处理平台、交易支付平台的集合,将政府、企业、游客三者紧密相连,并通过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功能,将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为各相关主体提供便利。

从深圳、大连、三亚三个城市的官方旅游网站都给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旅游信息,并提供电子地图。其中,服务功能做得最好的是三亚旅游网。三亚旅游网除旅游信息查阅功能外,还有较完善的网上预订平台和会员管理平台。用户不仅可以在网站上浏览到有关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旅游信息,还可以在网上留言提问或者点击QQ链接直接向相应企业的客服咨询。在“泛旅社区”网上互动交流平台,注册用户可以自由交流旅游攻略,分享游玩经历;在“积分商城”,会员可以用积分兑换各种旅游服务产品或纪念品;在“品质保障”栏目,游客可以根据自身体验给酒店、餐饮、景区、交通、休闲场所、商场评分,对旅游服务质量不满的话,还可以在线向旅游局投诉。至于大连旅游网,虽然有会员管理系统,但是相应的功能都是虚设的,会员管理中“我的游记”、“我的图库”在网站上并没有对应的模块,酒店预订和机票预订功能都无法使用。而深圳旅游网更只是一个单纯的旅游信息发布平台。虽然在旅行社、酒店、饮食等栏目中有企业黄页,提供商家、企业的简介、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但是这些企业黄页并不是由企业自主发布信息、自主管理的。游客也只能在网站上查阅信息,无法互动交流。

四、旅游网站的易用性对比分析

1. 下载速度

网站下载速度是影响网站易用性的重要因素,没人愿意等待很久都打不开的网站。很多研究表明,用户最满意的网页打开速度是在2秒以下。在65Mbps的网络速度下,三亚旅游网的打开速度为2.30秒,略超出用户能承受的等待时间范围,但影响不大。而大连旅游网和深圳旅游网的打开速度约为8秒,大大超出了用户能够承受的等待时间范围,容易造成用户不满情绪。

2. 位置标记

位置标记是在二级以上的页面中标记出页面所处的逻辑位置,目的是为了让用户浏览到较深级别的页面时也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而不至于“迷路”。同时,在位置标记上做超链接便于返回浏览上几级的页面。在这三个官方旅游网站中,深圳旅游网和大连旅游网都在网页里做了相应的位置标记,但没有超链接。三亚旅游网内没有位置标记。

3. 站内搜索

由于旅游网站是收录大量而繁杂的旅游信息资料的网站,对于用户来说,若想要找某个比较细的信息时,使用网站的结构目录来查找会显得繁琐费时。站内搜索的功能是对文章结构目录的一个补充,能够让用户快速直接地搜索自己所需的信息。此外,当网站的结构目录设计不够完善时,站内搜索的存在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网站的这一缺陷。然而三个选定的官方旅游网站中,只有大连旅游网有这一功能。而且大连旅游网站将这一功能只放在了首页中,而不是每一个网页的顶部,这样并不能方便用户使用。这说明官方旅游网站对站内搜索这一功能仍是重视度不高,

五、旅游网站的整体形象对比分析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建设的目的不是针对某个旅游相关企业或行业,其核心是整合区域资源、展现该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以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最终拉动整个旅游目的地的所有旅游相关行业发展。作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官方旅游网站承担着向广大游客展现目的地整体形象的重任,通过logo设计、图片、视频动画、色彩风格等媒介来向用户展现该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与风采。

深圳市是中国改革开发前沿城市,具有青春时尚,创意无限,充满激情形象特征。为了向世界展现深圳的风采,阐释深圳特有的现代化城市性格,深圳旅游网站在其顶部左侧放置深圳旅游文体形象logo——“创意深圳,时尚之都”。该logo以大鹏展翅为图形,以深圳市花簕杜鹃构图,花瓣五彩缤纷,体现深圳作为鹏城昂扬向上、青春活力、开放多元的城市文化品格;而月牙形的图案形似微笑,象征着深圳人热情好客的精神风貌。在网页顶部的横幅中,数张极具代表性的图片循环播放——有童话色彩和异国风情的主题公园、充满阳光和清风的海边、高端而休闲的高尔夫球场——向世界展示了深圳“主题公园”、“都市风情”、“滨海休闲”和“高尔夫之都”的城市旅游特色。此外,深圳旅游网以蓝色为主色调,以绿色相辅的色彩风格也体现了“创意深圳,时尚之都”的清新活力。

大连市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前临黄海和渤海、背靠辽吉黑广袤腹地,与朝鲜半岛、俄罗斯的海参崴相接,隔海相望日本,再加上港口城市的功能和性质,海纳百川,被誉为大连“集北国雄伟与南国秀丽于一身的城市”。大连市以“浪漫之都”作为形象定位,由海滨和都市两大系统构成,突显出一种刚柔相济的现代都市形象。为展现大连市的这一形象,大连旅游网以蓝色为主色调,红色为辅,就像是男性的阳刚与女性的柔情相融合,体现了一种与大连城市形象相符的浪漫情怀。在顶部左侧,大连市的旅游形象logo与“浪漫之都,时尚大连”的标语交替出现,logo以柔和的绿、橙、蓝线条构成,体现温柔与浪漫。

三亚是中国南海最美丽的度假旅游城市,“美丽三亚,浪漫天涯”是三亚的城市名片。为了与三亚城市名片相配合,三亚旅游网站的logo——“凤舞天涯”以拼音“Sanya”为主体,首字母“S”是一只姿态婀娜的凤凰造型;“天涯”二字为古印章造型,形状来自于天涯海角游览区内的“南天一柱”石。这一形象logo寓意三亚从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天涯文化起步,以凤凰文化升华城市精神和文化品格。logo底部的飘带造型,代表三亚的海岸线和美丽的海湾,寓意三亚拥有以高品质海湾、沙滩为核心的热带海滨度假资源,优雅而浪漫。而在网页顶部的正中间,则是一幅静态横幅蓝天、白云、大海,还有乘着快艇的欢乐游客,展现了浪漫而充满激情的海滨城市形象,也体现了游客的度假心情。横幅的正中央,用漂浮白云似的字体写着“美丽三亚,浪漫天涯”的标语。更值得一提的是,整个网页都是以蓝色为主色调,而且网页的底部也是以海水作为背景前后照相呼应,整体连贯。

从总体上看,三个城市的官方旅游网站都采用了能代表该城市形象的图片和设计,一定程度上到达了向潜在游客展现目的地的整体形象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三个网站都用了蓝色作为网站的主色调,虽然跟本城市的形象是相符的,但是跟其他城市的区分度不大,这样就不能让用户浏览后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无法让浏览者感受到该城市的独特魅力。此外,大连旅游网和三亚旅游网的顶部logo和横幅过小,无法引起浏览者的注意。而且在网页中,与城市形象相应的图案和情景图画极其有限,无法给浏览者来带视觉和感觉上的冲击。

六、结语

通过深圳、大连、三亚三个城市的官方旅游网站的比较分析,可发现国内各城市的目的地营销系统各有优劣之处。从总体上看,各地的目的地营销系统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网站的整体结构和形象设计良好,内容丰富,聚集了一定规模的企业群体并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客户群体。然而在与其他大量的综合性旅游网站、旅游论坛和相关的行业、企业网站竞争时,这些城市的官方旅游网站对浏览者的吸引力度相对低下。

因此,建议各旅游城市可采取以下策略建设或完善自身网络营销平台:

(1)各城市应清楚自己的旅游形象定位,并将形象定位与其他目的地差异化,以增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在官方旅游网站的搭

建过程中,整个网络平台都要围绕着这个形象定位进行美术设计。

(2)目前各城市官方旅游网站的信息结构都较为全面、合理,但是具体内容不够详尽。应在原有的信息框架上,扩充细节信息,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服务选择,以提高其在众多旅游网站中的竞争力。

(3)充分运用各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各相关主体紧密相连,以提高系统的效益。例如搭建高度自动化预订系统;与各大银行合作开通网上银行支付功能;搭建企业管理系统,让参与企业能够自主管理企业黄页,并能与客户进行在线互动交流;搭建政府办公管理系统,便于企业办事和有利于维护游客权益;搭建网上论坛,让游客自由分享游玩经验,增强对网站的归属感;采用会员制和积分制的管理系统,提高用户的黏性和忠诚度。

(4)注重网络营销,提高网站的知名度。只有通过充分网络营销,才能让网民搜索到网站,才能实现网站的价值。而网络营销的方法有很多,地级市的官方旅游网站可以通过搜索引擎优化来提高网站排名和让网站更容易被搜索到;通过与旅游行业的大型网站合作来提高网站的知名度;通过网站订购优惠来提高网站的访问率等等。

参考文献

[1]包金龙,朱剑刚.基于长三角地区的苏州旅游网站评价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J].2010,(04)

[2]李祗辉.地方政府官方旅游网站信息服务评价研究——以30个地方政府官方旅游网站为例[J].江苏商论.2010,(03)

[3]胡海胜,周运瑜,郑艳萍.基于网站平台的旅游投资功能评价研究——以31省(市)的官方旅游政务网站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年.(08)

[4]刘绍华,路紫.浅议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区域整合功能——以大连旅游网(www.visitdalian.com)为例[J].旅游学刊.2004,(02)

[5]李君轶.基于游客需求的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系统评价——以我国省级旅游官网为例[J].旅游学刊.2010,(08)

旅游目的地系统 第5篇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系统,分形理论,空间结构,拉萨市

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是一个以非线性关系为主导的复杂系统, 其优劣不仅影响到旅游活动质量, 甚至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系统旅游功能的有效发挥[1]。关于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 国内外学者早期主要集中在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模式[2,3,4]与演变机制[5]方面的研究。近些年, 国内学者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 开始运用分形理论对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但较多的成果是集中在旅游目的地系统单个关键要素如旅游景区 (点) 系统[6,7,8,9,10,11]、旅游交通[12,13]和旅游城镇体系[14]等的分形研究, 同时各要素之间分形耦合研究也开始出现, 如林岚等[1]运用分形理论对福建省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特征以及其空间结构对的耦合关系进行了探讨。

西藏正在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 作为自治区的首府拉萨也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城市, 都面临着如何优化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问题。学者对于拉萨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 无论是从其他视角, 还是从分形视角, 其研究成果目前还很鲜见。本文运用分形理论, 揭示拉萨旅游目的地三大核心子系统 (旅游吸引物系统、旅游城镇系统及旅游交通系统) 内在特征及其之间耦合匹配关系, 为优化拉萨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也有利于为拉萨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找到突破口。

1 研究方法

分形理论是由法裔美国科学家MANDELBROT B.B.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创的一门非线性学科, 它是集系统思想和几何学于一体的自组织的理论。分形的本质特征是自相似性, 主要通过分维来定量描述分形特征。对于分维的测算方法, 学者已经有很多成果, 在此不再累述。由于本文主要研究旅游目的地系统三大核心子系统:旅游吸引物系统、旅游城镇系统及旅游交通系统, 故选取适合于点状要素 (景区景点、旅游城镇) 的聚集维数和空间关联维数以及适合于线状要素 (旅游交通) 的长度-半径维数来揭示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特征。

一般地, 分形维数的旅游数理意义是: (1) 关于聚集维数 (D) , 当D<2时, 说明旅游景区 (景点) 、旅游城镇空间分布从中心向四周密度衰减, 中心景点或中心城镇的中心性作用很强, 系统的空间结构很紧致;当D=2时, 旅游景区 (景点) 、旅游城镇空间分布在半径方向上是均匀变化的, 系统结构平庸;当D>2时, 空间分布从中心景点、中心城镇向周围腹地是密度递增的, 说明中心景点、中心城镇不具备中心性作用, 系统空间结构呈离心状态, 旅游景区吸引力以及旅游城镇依托力是弱化的。 (2) 关于关联维数 (D) , 一般情况下, 分维值介于0到2之间, 当D→0时, 旅游景区 (景点) 、旅游城镇空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地;当D→2时, 旅游景区 (景点) 、旅游城镇空间分布很均匀, 属于标准的中心地模型;正常情况下, 12时, 交通网络从旅游交通中心枢纽向周围腹地密度递增, 系统空间结构有待优化。[1]

根据林岚等[1]对旅游目的地三大子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的分维理论标准值的研究, 结合拉萨的实际, 本文选取优化旅游吸引物系统、旅游城镇系统空间结构的D聚集理论标准值分别为1.5和1.78。由于拉萨市的范围较小, 故交通系统空间结构的D长度理论标准值确定为1.5, 且常系数L1>4。

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旅游景区 (点) 、旅游城镇和旅游交通三大旅游子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拉萨市旅游景区主要选取: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西藏博物馆、甘丹寺、色拉寺、热振寺、直贡梯寺、楚布寺、羊八井、哲蚌寺和甲玛沟等共12个景区作为研究样本。选取城关区、堆龙德庆、达孜、墨竹工卡、曲水、尼木、林周和当雄县为旅游城镇要素研究样本。旅游交通要素以拉萨公路、铁路交通干线距离作为测算样本。

以上三大子系统要素的基础数据是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Google Earth查询获取。运用Map Info11.0软件平台, 以2011年出版的拉萨市行政区划图为底图, 分别获得拉萨市旅游景区 (点) 系统、旅游城镇系统、旅游交通系统的数字化专题地图, 然后再进行测算得到所需数据。

3 结果分析

3.1 拉萨市旅游目的地三大子系统特征分析

在旅游景区 (点) 系统方面, 从图1可知, 聚集维数D=1/2.394=0.418。其中判定系数R2=0.989, F值=652.713, 其P值=0.000<0.05, 通过检验。根据聚集维数的数理意义, 拉萨市旅游景区 (点) 空间分布呈现由中心测算点布达拉宫向周围腹地密度衰减, 衰减速度较快, 整体上, 景点呈现凝聚态分布。中心地布达拉宫对周边景区 (点) 的吸附作用过强, 具有较强的屏蔽作用。由图2可看出, 关联维数D=0.86。其中相关系数R2=0.984, F值=478.778, 其P值=0.000<0.05, 通过回归检验。由于分维D<1, 说明拉萨市旅游景区 (点) 系统要素分布过于集中, 分形发育不是很理想。

在旅游城镇体系方面, 由图3可知, 旅游城镇系统的聚集维数D=1/1.564=0.639。其中相关系数R2=0.994, F值=673.658, 其p值=0.000<0.05, 拟合结果通过回归检验。由于分维D<1, 说明拉萨市城镇系统分布密度由中心即城关区向四周递减, 系统的向心性较强, 过于集中。从图4可以得知, 关联维数D=0.864。其中相关系数R2=0.966, F值=114.967, P值=0.002<0.05, 通过回归检验。分维较小, 说明拉萨市旅游城镇系统中旅游城镇空间分布集中, 城镇间关联性高, 系统结构很紧致, 呈向心趋势。

在旅游交通系统方面, 从图5可知, 交通系统的长度-半径维数D=2.165, L1=18.138。其中相关系数R2=0.996, F值=1959.121, P值=0.000<0.05, 通过回归检验。长度-半径维数分维值大于2, 说明拉萨市交通网络密度由中心地城关区向四周递增, 呈离心状, 说明系统结构有待优化。

3.2 拉萨市旅游目的地三大子系统耦合分析

在旅游城镇系统和旅游景区 (点) 系统的耦合方面, 从聚集维数来看, 旅游城镇系统的聚集维数分维值 (0.639) 略高于旅游景区 (点) 系统的分维值 (0.418) , 说明旅游城镇系统和旅游景区 (点) 系统的耦合较理想, 旅游景区 (点) 系统的发展得到了旅游城镇系统的支撑。据前面分析可知, 拉萨旅游景区 (点) 过度集中于拉萨市区, 城镇系统的中心性较强, 虽然中心城镇城关区能很好支撑拉萨市域景区 (点) 的发展, 但拉萨市区以外的旅游城镇系统对相应的旅游景区 (点) 系统支撑作用比较弱。

在旅游交通系统分别与旅游景区 (点) 系统、旅游城镇系统的耦合方面, 交通系统测得的维数 (2.165) 高于旅游景区 (点) 系统的聚集维数 (0.418) , 同时也高于旅游城镇的聚集维数 (0.639) , 说明旅游交通系统分别与旅游景区 (点) 系统和旅游城镇系统的耦合较理想, 后两者均得到了旅游交通系统的支撑。但是, 旅游景区 (点) 和旅游城镇的集中性与旅游交通离心性仍存在显著矛盾。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快旅游城镇和特色乡镇建设, 提升旅游服务功能

在拉萨旅游城镇系统方面, 以城关区为中心的旅游城镇系统聚集维数分维值为0.639, 远低于其理论分维值1.78, 系统结构过于紧凑, 集中性强, 其优化方向应是增大空间结构的分维值, 从而增加系统空间结构的均衡性。具体来说, 可以把当雄县建设成具有浓郁藏北风情的重要旅游服务基地;把尼木县打造成拉萨市域西部中心城镇之一, 作为特色旅游服务基地;在林周和墨竹工卡县城分别设置二级旅游服务中心。同时加快纳木措、羊八井、聂唐、吞巴、德庆、娘热、夺底、桑珠林、江热夏和日多等旅游特色乡镇的建设, 提升旅游服务功能。

4.2 优先开发周边旅游景区, 推动区域旅游均衡发展

拉萨旅游景点 (区) 系统空间结构聚集维数为0.418, 远低于其理论标准值1.5。空间分布过于集中, 布达拉宫景区作为中心景点, 其中心性很强, 对周边景区 (点) 具有较强的屏蔽作用。因此, 为了优化拉萨旅游景区系统的空间结构, 除了围绕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目标, 提升圣城拉萨旅游中心的品质之外, 同时应加强“一湖三廊道”即天湖纳木措、“圣湖天路”北廊道、“茶马驿道”东廊道和“南亚通道”西廊道的建设, 优先开发纳木措、羊八井、楚布河谷、尼木、曲水、彭波河谷、桑珠林和甲玛沟等旅游景区, 推动区域旅游均衡发展。

4.3 加强旅游景区连接公路建设, 提高路网密度

旅游目的地系统 第6篇

1 旅游社区的概念及与旅游目的地的关系

“社区”这一概念最早运用于社会学领域,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由社会人口、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要素复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地域单元,是人类及其生存空间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特征表现为:强调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群体意识;注重社区行为的地理空间范围;社区各要素关系十分紧密;整体功能具有明确性和独特性。不同于一般的社区,旅游社区有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旅游社区是指一定的地理空间内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依托于同一个旅游中心吸引物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的社区文化的社会地域单元。旅游社区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社区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积淀性;依托于一个旅游吸引物;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有自己的原住居民;有自己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其中核心识别要素是其社区文化,一般包括相同的地域文化、习俗、信仰、价值观念、消费习惯、经济生活氛围等,辅助识别要素是地理区域和中心旅游资源。

旅游社区与旅游目的地密切相关,表现在:

其一,本文开始时所提出的基于社区对旅游的定义被认为是对旅游概念的深入认识和把握,从旅游社区出发来发展旅游被认为是发展旅游的最佳途径。土耳其的南安塔利亚旅游开发工程被认为是旅游目的地社区化的成功范例,被誉为最成功的大型旅游开发工程。[2]这个工程在开发规划中,不仅考虑了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密切相关的项目和设施,还特别强调了为当地社区服务的基础设施,如污水处理厂、防洪和灌溉系统以及消防、教育等。这些设施既可用于服务旅游业,又可服务于社区,得到了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其二,现在已经没有人再认为旅游是“无烟产业”,旅游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已经普遍为人们所认识。而旅游产生的这些消极影响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旅游社区直接承担的,特别是旅游的社会影响完全作用于旅游社区居民。如旅游引起的物价飞涨,旅游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变化所带来的诸如赌博、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出现,旅游旺季对旅游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等等。[3]这些问题往往直接影响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关系,如果居民与旅游者的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冲突等过激行为将会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产生无法估量的损失。经常用作反面教材的是印度海岸旅游地Goa,因当地居民不满旅游者的大量涌入而造成的诸多不便,由当地居民自发组成的组织向游客散发敌意传单,并演变成政府施加压力反对旅游发展的消极行动。[4]这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将是灭顶之灾。

其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目的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越来越注重其综合性能的发挥,那种为了旅游而发展旅游的做法已经被证实是目光短浅的发展行为,而被抛弃。在历史上旅游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强制性的发展旅游,如同建造一个空中楼阁,其结果必将归于失败。旅游景点、旅游目的地这个概念也将淡化,旅游活动将更多的借助于公共基础设施而不是旅游专门设施,旅游将不是为旅游者的某一特殊需要而提供服务的部门,而成为人们生活、发展的必需品。旅游社区是旅游目的地存在的空间载体,美国学者墨菲认为应将整个社会呈现给旅游市场,其中地方的友好、居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等都是旅游产品。[5]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呈现一种社区化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旅游社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 旅游社区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影响因素

旅游社区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具体到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社区文化

独特而有历史的社区文化是旅游社区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一个旅游社区的核心识别因素,往往表现为一个社区居民对于一个社区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文化又被认为是旅游的本质所在,也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所能依托的最核心的要素,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最本质的部分。笔者曾经去过黄山脚下的西递,本来是想去体验徽州文化,但到达之后发现景区内到处充斥着旅游商店,几乎所有的居民家里都是一个购物点,到处都是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甚至争吵声。其居民的每日生活就是坐在家中等着旅游者的上门,完全不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和建筑中所传达的重学、强调伦理纲常的徽州文化格格不入。而丢失了文化的旅游就失去了灵魂,这样的西递对于游客还有什么吸引力呢?

2.2 社区发展的成熟度

旅游社区的成熟度往往表现为拥有一个科学的利益分配制度和高效公正的管理组织,这样的社区居民往往对旅游持积极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能直接感触到的部分,对旅游地的形象影响至关重要。这点在古村落旅游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古村落旅游区就是居民生活区,如果社区发展不成熟,体制不完善,出现了比如管理者受益多而一般居民受益少甚至没有受益的情况时,居民看不到旅游所带来的就业、增加收入等一系列的积极作用,只能看到旅游者对他们平时生活的影响,那他们就会对旅游者产生敌对、抗拒、排斥等消极反映,这不仅影响到旅游地的吸引力,甚至威胁到了旅游地的存在。

2.3 社区景观的建筑

旅游目的地不是一个空间上独立存在的地域,往往包含在相关旅游社区的地理范围之内。旅游社区的建筑形象也是旅游地产生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游客之所以选择某一旅游地,就是希望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在2000年召开的旅游研究协会(TTRA)第31届年会上,著名旅游学家克莱尔·冈恩发表演说提出世界旅游业所面临的三大挑战,其中提到:“吸引游人的重大拉力是不同地区的多样性,而这种巨大的多样性却因旅游的发展而受到严重的破坏。……城市的扩张似乎都是一个模式:一样的住宅,一样的商场,一样的服务机构。”[6]这种趋同化的直接表现是古建筑不断的被推倒,新的相同模式、相同建筑的城镇在各地的出现。走在这样的建筑中,给人的感觉不是现代化带来的欣喜,而是迷失了发展方向的悲哀。一个没有什么特色的旅游社区外观会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视觉形象表达,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2.4 社区治安环境

没有一个旅游者愿意去一个社会治安不好,犯罪率高的地方去旅行。这点可以借助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说明。这一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需要的重要性和层次性按其前后顺序递增。旅游这一行为不管是基于社交需要还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在安全需要的层次之上,不满足旅游者的安全需要,更高一层次的行为就无法发生。在两个资源属性相同或相近的旅游区内,一个更安全的旅游区一定更能吸引旅游者的眼光。

3 发挥旅游社区积极作用的措施

旅游目的地应该怎样做才能尽可能的发挥旅游社区的积极影响呢?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去做:

3.1 在旅游规划时注重旅游社区的参与

社区参与一方面可以体现居民意志,培养居民的东道主意识,使之更积极主动的介入旅游;另一方面可使旅游规划与社区因素更加紧密结合,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7]

3.2 管理机构的设置

旅游目的地管理机构下设分管旅游社区的部门,同时旅游社区的管理机构中也设置相应的部门,定时沟通,有问题时及时解决。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旅游社区组织结构中应该包含一个不同于政治性、行政性管理的机构,采取居民自主管理形式,实行居民自治,这样更有利于社区居民利益的表达,也更容易引起居民参与的热情。这两个部门要定期开会,交换彼此掌握的最新情况,互相了解对方的最新动态。而政府部门可以成立一个介于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社区之间的第三方组织,协调两者的关系,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3.3 政府职能的发挥

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中普遍采用的是政府主导战略,旅游目的地的管理机构往往是政府机构的一部分,这对旅游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优势,在进行城市建设时突出考虑旅游社区和旅游目的地的和谐统一问题,给予政策导向。而社区治安环境方面的建设则主要依靠政府职能的发挥。

3.4 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

由于旅游目的地主要从事经营活动,旅游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往往被旅游目的地获取,而旅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有很大一部分由旅游社区承担,景区可以考虑给旅游社区一定的经济补偿,如:景区内的服务工作尽量由社区居民担任;增强社区对旅游资源的占有权;优先发展社区集体经济和股份经济;旅游服务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并给予一定优惠;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等。[8]

参考文献

[1]、[2]唐顺铁.旅游目的地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J].地理研究,1998,(6):146-149.

[3]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2000,(1):47-52.

[5]王治、翟辉.旅游社区及其形成因素[J].山西建筑,2005,(12):14-15.

[6]张广瑞辑.旅游业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其对策[J].旅游学刊,2000(6):72-73.

[7]胡志毅、张兆干.社区参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2002,(4):38-41.

旅游目的地系统 第7篇

1青岛市旅游目的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既有老城区别具韵味的欧陆风情, 又有新城区大气磅礴的都市风貌;青岛是“山、海、城”完美结合的城市, 山在海边, 海在城边, 城依山势, 海映山色, 一派“红瓦绿树, 碧海蓝天”的醉人风光。每年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游览观光。但是在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以下主要是从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几个方面论述其问题。

1.1城市旅游一日游占主导, 游客未能深入体验

现如今背包游、休闲度假游等自由行成为旅游者旅游的主要方式, 但是由于许多外在条件的限制这种旅游方式还不是大部分人的选择, 更多的人为了减少风险, 还是会选择报旅行社出来旅游。无论是自由行还是团体游普遍都存在一种问题, 就是旅游的步伐很快, 不能进行深入体验。慢城提倡的是这样一种行为方式:放慢脚步, 敬畏自然, 遵循传统, 倾向与精神追求。而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最具特色的地方, 也就是这个城市的品牌。青岛市历史文化街区较多, 街区历史文化较丰富, 但是开发时往往定位单一, 缺乏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街区文化元素梳理不清, 导致特色不明显, 定位不清晰。如, 旅游者在参观浏览整个街区后并不能留下深刻印象, 不能区别于在别的城市浏览过的其他相似街区。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还导致街区历史越来越模糊, 只有真正研究街区历史的文化学者或学生才能了解, 教育普及面窄, 对城市文脉的传承与保护有着负面的影响。

1.2旅游信息平台建设的不完善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进而提高游客满意度, 提高青岛市旅游品牌形象, 提高青岛旅游产品的口碑, 扩大对青岛市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 促进青岛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是以提升游客体验、提高满意度为核心目标, 该目标的实现可以有力促进青岛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一个城市型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中, 游客尤其是散客获取信息的便利程度是衡量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系统的重要指标。目前青岛市旅游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 游客与平台交互式沟通尚未建好, 一些游客的需求不能有效的满足。

1.3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

旅游目的地建设是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旅游城镇建设、道路、通讯、环保等多方面的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青岛目前还没有健全的旅游集散中心, 很多旅游发达城市和地区纷纷建立了旅游集散中心, 游客可以方便在集散中心乘车到达区域内任何旅游景区;游客可以了解区域内各旅游景区的游览线路、门票价格、食宿条件、文化特色等相关信息。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治理是旅游目的地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青岛的旅游环境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旅游目的地建设需要大量的各类旅游专业人才, 但这也是目前青岛市旅游景区和旅游主管部门普遍困扰的问题, 各类高素质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青岛市旅游的发展。

2青岛市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新思路

2.1挖掘文化内涵, 梳理文化脉络

对慢游者而言, 旅游不再是购买一些纪念品, 拍几张照片, 而是要带回来一些故事[1]。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说到底, 旅游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旅游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地感受与自身文化不一样的文化。青岛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 还有深厚的宗教文化与工业文化。将其整合起来建设青岛的文化品牌标识。如, 滨海休闲游, 体验大海的广阔, 沙滩的细腻;崂山道教文化游, 体验本土宗教的博大精深;欧陆建筑风情游, 体验近代青岛的历史沧桑;青岛啤酒博物馆游览, 体验青岛啤酒扬名海内外的辉煌……这些不仅需要企业的积极开发与创新, 也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

2.2积极建设智慧旅游平台, 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张凌云[2]等认为智慧旅游的本质是包括信息通信技术在内的智能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以提升旅游服务, 改善旅游体验, 创新旅游管理, 优化旅游资源利用为目标, 增强旅游企业竞争力, 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 扩大旅游行业规模的现代化工程。智慧旅游基于“跳岛理论”将所有的信息放在一个更强大的信息平台上, 形成有效的运营反馈机制, 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2.3快交通与慢交通有机的结合, 满足游客自身需求

距离与时间一直是游客出游的两大基本要素, 交通的方便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除非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大于游客心中的时间机会成本, 否则在相同的时间下, 游客还是会选择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作为自己放松身心的场所。慢旅游就是要求游客能够慢下来体会生活, 摒弃自己的日常生活节奏, 尝试让自己慢下来[3]。其实是选择“快旅慢游”还是选择“慢旅慢游”,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方式, 完全可以根据游客自身的需求。如果游客希望整个旅程都能欣赏美丽的风光并且时间比较充足, 那么就可以选择“慢旅慢游”, 交通工具火车、汽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游客更倾向于在旅游目的地的享受, 那么就可以选择飞机、高铁等比较快捷的交通手段。高铁时代的来临为“快旅慢游”提供了条件, 成为沿途城市的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产品组合、旅游新引力新创造的关键。

2.4结合慢旅游特征, 根据市场需求设计旅游产品

体验性与参与性是慢旅游本质的特征, 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设计的参与性比较重要[4]。建议有关主管部门整合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 协调老城区旅游开发与遗产的关系, 规划老城旅游网络, 构建以老城为依托的大青岛旅游框架。开辟老城街道游线, 巷漫步, 体验纯朴民风与古城沧桑, 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听觉, 领略建筑构筑之历史美, 增长建筑知识, 领略海域山丘的自然美, 开阔胸怀。由于老城区范围大, 遗产多, 需要有效的旅游规划组织, 设置串联遗产的旅游路线, 给予适当标示。无论是历史街区、名人故居还是里院都值得游客流连徜徉, 这背后许多的历史故事值得去挖掘。青岛历史街区适宜的空间尺度、浓厚的休闲氛围、非常适合慢旅游, 需要游客步行或驻足来切身体会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青岛市旅游目的地建设保障措施

慢旅游的发展不仅包括游客可感知的外部体验, 并且需要强大的后台作为支撑, 整个系统正常运转要靠政府政策的支持、公共基础设施设备的完善以及专业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3.1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在慢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引导经营者、居民和游客参与慢旅游活动, 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慢旅游的发展, 在重视慢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 加强慢旅游生态城市的建设, 以生态休闲城市建设标准为游客提供慢旅游活动得以开展提供保障。政府支持环境保护建设, 鼓励环保科技, 政府对于慢城理念的宣传, 以及相关意识的普及教育, 对政策的执行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008年奥帆赛、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2015年世界休闲体育大会等一系列的世界性节庆赛事的举办为青岛建成绿色城市, 生态城市以及休闲城市奠定了基础。

3.2完善基础设施,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就是发挥旅游的目的地的综合优势, 将旅游吸引物作为主要竞争力的现状转变为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旅游公共交通服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公共安全服务、旅游公共环境服务、旅游公共救助服务5个方面。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主要包括专线大巴、公交车以及自行车等公共交通系统;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主要包括旅游交通指示系统、旅游信息知识系统、旅游信息咨询系统、旅游信息类公共读物以及旅游网站等旅游信息的发布与查询系统;旅游公共安全服务主要包括旅游卫生防疫、旅游食品安全、旅游公共秩序维护和旅游消防安全以及特种旅游项目安全等。旅游公共环境服务主要包括旅游区环境卫生管理、旅游区环境质量监测服务以及旅游公共卫生间建设管理等。旅游公共救助服务主要包括旅游安全救助、旅游服务质量救助以及旅游行程救助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虽然不是吸引游客来此的关键因素, 但是其在游客的旅游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作保障, 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游客的体验值。

3.3优化旅游人力资源培养体系

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 而旅游是一种劳动密集型行业, 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 尤其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建立旅游职业培训时效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 增强实务操作能力。鼓励旅游企业通过委托高等院校培训、赴国 (境) 外参加短期培训等方式, 提高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能力与水平;积极支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院校与市劳动就业保障部门、旅游企业建立合作机制, 健全旅游专业的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职业技能考证培训体系。支持从国内外公开招聘有管理经验、有较强旅游策划能力的经理人才。完善旅游人才资格认证管理办法, 逐步形成旅游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管理、评估认证机制和专业人员聘用体系。通过专题培训、研修、考察、挂职等方式, 大力培养熟悉旅游专业发展规律的党政人才。

参考文献

[1]Ralf Buckley.Tourism Under Climate Change:Will Slow Travel Supersede Short Breaks[J].A journal of the Human N, 2011 (2) :328-331.

[2]张凌云, 黎巎, 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 2012 (5) :66-72.

[3]李君轶, 唐佳, 张高军.慢游:概念、特征及动因[J].思想战线, 2012 (6) :118-122.

旅游目的地系统 第8篇

一、我国“互联网+旅游”模式在旅游目的地分销的运用现状

“互联网+旅游”是将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与旅游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让旅游项目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好的提高知名度,增强旅游领域的更好的发展,可以说“互联网+旅游”的广泛运用,是新时期发展旅游项目的重要手段,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运用领域就是对旅游目的地分销的运用在。我国是旅游业发展的大国,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分销的销售模式。所谓分销,是指把自然界提供的不同原料根据人类的需要转换有意义的货物搭配。分销渠道对产品从生产者传播给消费者所必须完成的工作加以组织,其目的在于消除产品或服务与使用者之间的差距。对旅游目的地的分销经营,可以很好的消除旅游消费者与相关旅行单位之间的隔阂,拉近二者的距离,从而更好的促进旅游领域的发展。我国在近些年来不断采用“互联网+旅游”的模式进行旅游目的地的分销,取得了十分重要的进步,互联网技术是一个涉及面积较广的平台,两者很好的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

但是,“互联网+旅游”的模式只是在近些年来有所运用与发展,其运用广度与运用深度还远远不够,在运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相关的问题,所以,在这运用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互联网+旅游”在旅游目的地分销渠道的影响,并根据其运用优势,不断促进“互联网+旅游”模式在旅游目的地分销渠道的运用。

二、“互联网+旅游”模式在旅游目的地分销渠道的重要作用

(一)提供旅游信息,让消费者对旅游地有更好了解

“互联网+旅游”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游客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对所要去的目的地进行初步的了解,对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差异有初步的认识,通过相关的旅游分销模式,在互联网上进行旅游指南指引,增加分销模式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同时,互联网+旅游模式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模式,游客对于新鲜事物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这样,就能够让旅游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有关旅游的内容。所以说,“互联网+旅游”模式的广泛运用,可以很好的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增加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兴趣,让消费者对旅游地有更好的了解。

(二)去中介化,减少程序,降低资金消耗

“互联网+旅游”模式是充分利用计算机操作,采用互联网平台对旅游消费着进行导购,嚷消费者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更具便利性,同时分销渠道是需要有代购商以及相关代理机构进行商务处理,如果采用传统的分销渠道进行处理,过程较为繁琐,而且会耗时耗力,但是我采用“互联网+旅游”的模式,旅游消费者会直接利用互联网与代购商进行连接,减少以往利用中介时不必要的程序与资金消耗,降低消费者的旅行成本,这样,就更利于带动相关的一系列的旅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必要的消耗。

(三)提高知名度,促进分销业绩的上升

互联网是一个推动信息快速传播的重要平台,所以“互联网+旅游”模式,可以很好的利用网络的作用进行旅游地的宣传,让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旅游”的项目对旅游地有深刻的认识,提高旅游代理商以及相关托付的旅行社的所要销售的景点的知名程度,只有旅游景点的知名度提高,才能更好的进行对旅游地的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消费,从而不断提高分销业绩水平。

由此可以知道,“互联网+旅游”模式在目的地的分销渠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互联网+旅游”的模式可以更好对旅游目的地的分销有更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此项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在利用“互联网+旅游”进行分销时,还存在相关的问题,比如,对互联网+旅游的了解不够全面,不能很好的将互联网+旅游与分销渠道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所以,必须药不断重视“互联网+旅游”的多渠道的创新与全面的发展,让旅游目的地分销渠道更合理化,符合旅游消费者的意愿。

三、结束语:

上一篇:听力课教学下一篇:档案工作档案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