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

2024-08-23

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精选7篇)

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 第1篇

一、服装设计平面结构的优势

就我国而言, 服装结构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直是平面结构, 中国服装艺术以平面结构为主并在不断地发展中逐步地充实和完善的, 从而逐渐形成了科学化的服装设计形态体系和科学化的整体知识管理体系。

1、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平面结构的发展和应用有有效的时间支撑, 并在逐渐的发展中有了自己完备的体系构成, 以及实现了实践经验总结之后的有效升华, 实现自身整体的理论支撑。

2、具有较为确定的平面结构

平面结构的设计相对保守, 又有着分配合理的比例结构, 使得发展中自身具备了广泛的可操作性和较强的稳定性操作, 实现了整体的广泛性应用。通过传统的比例分析法进行说明时, 一套服装的设计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尺寸认知, 比如肩宽、衣长、腰围、胸围、臀围、袖长、裤长等, 以更加有效的促进成衣生产的合理有效性和整体的准确性[2]。

3、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

平面结构自身所具有的可操作性, 能够在定型服装产品的应用中能够有效实现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 比如衬衫、西装、套装、夹克、职业装等相对稳定的生产产品, 通过平面结构的操作方式来更加快速有效的实现。

4、具有一定的可依据性

平面结构自身的可依据性主要体现在松量的控制上, 比如1/4 胸围+5, 其中, 5 便是设计中的松量控制, 这对于初学者能够实现有效的掌握和应用, 所以在具体的应用中有相对广泛的操作群体, 尤其是并未受过系统训练的初学者。

二、服装设计立体裁剪的优势

立体剪裁是服装设计的基础环节, 设计师在专业的支撑下, 能够有效地认知面料, 在同人体的基本需求结构相一致的基础上, 获得最基本的设计灵感, 进而实现有效的设计创造。将面料通过更加立体的方式以整体的服装形态进行展现, 能够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服装与面料相互融合、和谐统一的美学意义。立体裁剪在具体的操作应用中能够科学且充分的对人体结构的基础服装造型进行设计和体验, 在具体的操作中能够与面料进行直接的接触, 或者在构思环节通过运用与面料相近的坯布, 通过模特或人体模型进行服装的造型和款式设计, 并将最终的设计构想和整体意图以三维的立体结构形式进行呈现。

1、具象性的操作

在实践操作进行中, 立体裁剪多是通过模特或者人台为基本的操作对象, 所以就其实际操作应用而言, 具有较高的科学使用性, 能够实现具体的有效操作。

2、有助于完善整体的设计

一般而言, 立体裁剪的整个过程就是有效实现结构设计和二次设计以及裁剪

过程的综合集化, 进而实现整个操作过程的全新美感体验, 以保障最后立体剪裁设计的成熟和完善[3]。

3、具有直观性的表达

立体剪裁的操作应用是直接性的对布料的作业活动, 所以能够更加直观的对

面料的整体结构和性能有强烈性的感受, 具体在服装造型上进行体现时便更加多样性和直观化以及创造性, 相较而言, 符合现今社会下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 能够有效的通过立体剪裁来完成创造性的造型设计和整体展现。

三、平面结构与立体裁剪的互补

虽然在具体的应用中平面和立体具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但是就其各自的应用而言,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这就需要从两者自身的不足出发, 然后优势采取优势互补的对策, 而将两者在各个方面所存在的优势得到有效的发挥, 以更好地适应现代服装的发展和应用要求。

1、从平面想象到立体展开

平面结构是属于单向性的技术构成, 主要活动开展在二度空间, 主要应用于构思结构较为复杂, 并且其构思不甚完善,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 设计者需要突破固有的思维方式, 全面而整体的将服装的立体造型效果完善而充分的展现, 但这个过程并非只是单凭想象而得以实现的, 这就可以在应用有效借助立体裁剪技术, 使得在服装完成前期将设计效果进一步的完善[4]。

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 服装设计开始更加注重独创性和新颖性是, 设计者就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创新性的思维, 使整体设计更加的具有魅力, 以更好地符合当前环境下的消费者需求和整体审美, 不仅在结构是开展独创性, 也对面料的使用和改造有了进一步的完善, 力求在设计和成装过程中突出亮点。在设计中, 无论是对服装的褶皱处理还是元素添加, 或者是无纺的喷胶处理等, 这些在处理和改造之后, 会因为面料自身的不稳定性和立体性不利于正常的固定和展现, 这就需要通过立体裁剪的方式来使面料发挥最大的共用, 并能够将设计师的想法得到完整的展现。

如果设计的服装结构相对简单, 在平面上进行立体裁剪技术也有着独有的优势, 比如品牌服装的立体感, 在同一般服装相比较时在款式和面料是就有绝佳的优势, 上身的效果会更加自然却又不失自身的风格, 这很大程度上屈居于设计中的合理立体的版型展现, 在现今的发展应用中, 在标准人台上通过立体剪裁技术来实现对于版型的优化调整, 已经在逐渐的、广泛的应用。

2、从立体回归平面

执行立体裁剪的操作多是在人台上所进行的, 但是手工操作不免会有误差现象, 尤其是在袖窿、领口及下摆等需要弧度展现的较难把控部位, 所以, 还需要在将样布从人台上去除, 对需要进行操作的部位在借助有效平面的基础上通过弯尺和直尺等工具进行修样。一般而言, 立体裁剪是一个相对繁琐的操作过程, 所以, 对于一些整体上无太大变化的稳定产品, 如衬衣、休闲装、裤装、套装等, 则无需在平面裁剪的基础上, 消耗过多时间应用立体裁剪的方式, 因为在进行成衣的大批量生产时, 就算通过立体裁剪进行制作的整体造型也会转化成平面的制样生产, 以实现标准制定的要求和样板缩放工作的有效进行[5]。

四、结语

就人类的服装文化发展史而言, 在基本的应用中无论是平面结构的展现, 还是立体裁剪的突出, 最终均是殊途同归的道路, 从各自的不同起点走向最终承载着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呈现载体的共同目标, 以有效反映整体的社会现状, 并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运行下, 在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产生、应用、发展, 进而实现相互的碰撞和交流, 直至发展成各自广阔的应用范围和渠道, 并在现今社会文明的发展推动下, 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优势互补, 使其以更加整体而全面的防线, 进行运行和发展, 促进其不断地进步。

摘要:服装是一种文化, 在整个世界的文化历史发展中, 呈现了平面结构和立体裁剪的两种不同方式。不同的应用方式和不同的指导思想, 造就了在服装结构应用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形式, 即平面结构和立体裁剪。两者在产生背景和应用的核心思想方面都不尽相同, 二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强化, 在不断的发展和运行中实现了二者之间的碰撞和交流, 并逐渐的体现了融合的整体趋势, 以更好地在现代服装的结构设计要求下展现出更加强大的优势互补性。

关键词:平面结构,立体裁剪,互补性

参考文献

[1]陶辉.略论平面结构与立体裁剪的互补性[J].纺织导报, 2002, 06.

[2]刘佳.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3]李雨婷.运用平面裁剪塑造立体效果的方法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 2012.

[4]於琳, 杨佑国.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纺织教育, 2009, 04.

[5]顾春华.浅论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04, 04.

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 第2篇

1 大头针、人台、标志线的重要作用

立体裁剪中大头针一般常见的有彩色带有珠头的珠针和无珠头珠针, 两种珠针在使用时各有利弊, 分别影响到造型直至纸样的确认。带有珠头的彩色珠针由于珠头的作用, 在操作时更便于初学者使用, 同时, 珠针的直径过粗容易使别样后描点位置不确定而导致拓样时纸样的不准确;无珠头的珠针优点是直径较细 (一般在0.5-0.6mm) , 别样效果类似手缝针而不影响拓样, 缺点则是不便于初学者抓握。因此, 在大头针的选用上给出的建议是尽量选择无珠头的珠针, 带有珠头的珠针要选用直径不超过0.6mm, 尽量减少在描点上产生的误差才会使最终纸样准确。

立体裁剪用人台最好是不加松量的裸体人台, 这样便于初学者更好的掌握人体特征、服装的尺寸规格, 加深对松量控制、结构平衡的理解。标志线最好选用宽度在0.3cm左右颜色鲜明的, 粘贴时不可潦草完成, 力求准确、圆顺。别样时参照基础标志线来控制结构线位置、松量, 以及省道的大小、方向等。例如参照标志线时要求按照统一标准设置结构线位置, 同一造型不可出现此结构线在标志线左侧而彼结构线在标志线右侧等这样看起来不起眼的小问题, 正是这样不起眼的小问题会导致生成的平面样板结构线位置不对造成整个样板结构的不均衡。因此准备工作是完成立体裁剪操作的第一步, 对于纸样产生的间接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 设定省道及放松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日本文化式原型衣身部位共六个省道, 每个省道根据人体体型特征所占比例不同, 准确认知人体体型特征是把握省道位置和大小的关键, 同时, 要考虑腰部整体松量的均衡。操作时要求整体把握省的位置和大小, 能够提高造型时间, 少走弯路。由于别样时确认省的方向依靠布丝方向, 操作时依靠人眼的判断, 难免在拓样时发生省的中心点与省尖点偏移, 这时在省的位置及大小确定的情况下水平移动省尖点至省中心线上即可。

整个衣身的松量在估算布的用量时给出, 日本文化式原型衣身所用围度是包裹身体躯干部位的最小外包围, 初学者对这个围度往往觉得难以控制, 主观上其实是包含所有凸点的最小围度, 状态为既不紧绷又不松垮。每个人在操作时主观的不同会导致衣身围度的差别, 因此在拓样时可根据平面样板围度的数据进行校正。由于学习中使用的国产人台的围度与日本文化式原型纸样围度有一些细小误差的原因, 可以允许操作中估算的围度略大于平面数据的围度 (一般在2.5cm范围内) , 这样可以靠均匀调整省的大小来完成纸样, 保证整体造型的平衡。

3 用平面裁剪知识完成袖子的立体造型

日本文化式原型袖子为合体一片袖, 在平面纸样上可根据人体特征及尺寸直接确定出袖肥、袖山高、袖长。完成立体造型之前可粗裁袖片, 剩下袖山曲线的确认部分依靠立体裁剪完成, 这样拓样时只需袖肥、袖山高对位, 描出袖山曲线即可, 使纸样的完成更加快速、准确。

总之, 立体裁剪确定的造型转化平面纸样时, 要做到准备工作准确、细致, 省道或分割线设置的位置合理、科学, 同时结合平面裁剪的理论指导完成, 才能保证使生成的样板与造型保持高度一致、准确。

参考文献

[1]刘瑞璞.女装纸样设计与技巧[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

[2]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立体裁剪基础篇[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8.

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 第3篇

自2002年教育部召开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会议起, 各高校逐渐开始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所谓“双创型”人才培养就是指培养既具备创新意识和技能, 又具被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随着“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入, 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努力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已成为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现今以创新创业为主要特征的自我发展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需要。

对于服装专业来说, “双创型”人才培养也是专业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要求学生要掌握服装设计、人体、结构、材料、工艺等基本理论, 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尤其是不断创新的理念。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呢?从专业涉及的课程来说, 服装设计抽象, 服装结构复杂, 制作工艺又需要大量时间练习, 立体裁剪恰恰来的直观、 具体、入门简单、学习效果明显, 而且几乎贯穿了所有课程, 因此从《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入手, 进行“双创型”人才模式的实践, 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持续性。

1立体裁剪课程的重要性

《服装立体裁剪》是一门集设计性、技术性、综合性、实用性于一身的特色课程, 是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 也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关键课程。在专业知识链中, 本课程是服装结构设计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完成服装设计的造型环节, 另一方面为工艺设计提供样板型, 因此其道承上启下、融会贯通服装相关课程的作用。其前导课程包括“服装结构”、“服装工艺”、“女装设计”, 后续课程包括“成衣设计与制作”、“毕业设计”及专项能力课程。

立体裁剪是平面的基础, 有助于理解平面结构设计一些比较抽象的原理, 能够直观地将面料、人体、服装联系在一起;同时为服装设计提供了形象的思维发散平台。当然, 立体裁剪决不是简单的缠裹, 它所涉及的内容比较综合, 要求操作者了解面料的特性, 理解服装与人体之间的关系、能以人为本的进行立裁款式结构的设计, 包括省道、分隔线、褶、裥等的位置及形式, 部位松量加放, 开口位置等, 同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 能够结合时尚元素进行立裁创作。

2立体裁剪教学的现状

立裁教学以教师课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在教学中, 很多教师虽进行过教学改革, 但在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2.1课程培养方案设置的系统化程度不高, “双创型”导向不明确

立裁虽然入门简单, 但实际上综合性比较强, 涉及内容比较广, 在课程设计上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而不是为了介绍一种直观的结构设计方法而设置的。每一个阶段的教学, 并没有明确的“双创型”导向或者暗示。

2.2教学内容陈旧, 不够超前, 不够新颖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 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 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 这样, 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的水平基础上实现创新和突破。

2.3教学模式枯燥, 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

“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更需要加强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 而且学习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这些年尽管教学模式一直在不断的改进, 但根本上来说还是教师演示学生练习, 这种被动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创新思维打不开, 接收不到创造的信号, 压制了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

2.4教学内容存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由于有些教师没有经历过实际工作的锻炼, 没有直接参与过产品的研发和改进, 因而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没有多少心得体会, 当然也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违背了双创的教学理念。

2.5考核制度考核模式不适应“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传统单一价值评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学领域保持着轨道惯性, 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瓶颈”。

近年服装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 社会巨大的会进步, 工作难就业难, 对专业教育的要求不断的提高, 对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 培养“双创型”人才, 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性以及加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 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与优化势在必行。

3立体裁剪教学的改革

本课题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服装立体裁剪》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 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实践实习课程的开设方式, 考核方式等。

3.1立体裁剪课程教学内容

立体裁剪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及实习课程。借鉴同类高校的培养模式, 理论课程的设置应该分阶段进行, 应该遵循从“认识———掌握———熟悉———创意”, 步步深入的原则, 让学生稳步牢固地掌握立体裁剪的基本理论与成衣制作、礼服创意以及产品开发等技能;培养学生的服装空间造型能力和服装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使之成为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版型设计等方面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 为学生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阶段———立裁基础, 主要教授服装立体裁剪基础理论、基础针法、布样准备、与二维之间的关系、基础原型的立裁等基本内容。这一内容可以放在平面结构设计课程之前开设, 有了立裁直观的认识, 这样学生在学习平面结构时, 就不会觉得抽象乏味了, 同时更好的理解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之间的转化关系。

第二阶段:立裁基本技法应用。开设在结构设计基础课程之后。在已有的立裁基础上, 利用立裁技巧进行服装设计, 主要内容包括:立裁基本技法如:堆砌、缠裹、编织、交叉等等, 分割线设置、省道转移、典型款式立裁与变形设计、时尚款式的立裁, 企业交流等。逐步提高学生立裁技法的综合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平面与立体手法完成服装设计, 促使学生熟练掌握立体裁剪技能。这一课程里在企业交流阶段里要引导学生逐步适应企业产品开发的一般模式, 按照这样的思维主动学习、创新, 培养学生将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第三阶段:立裁产品开发。这里开发包括成衣系列和创意系列, 开设在成衣纸样及工业制板之后, 以立体裁剪技术技法为基础, 进行服装的产品开发和工业样板制作,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这一阶段由企业提供需求, 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产品开发与制作, 为毕业设计、就业、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3.2实践实习课程设置

构建实验分阶段分层次的新课程体系, 以基本、综合、设计与创新性实验为梯次的模块结构, 以满足不同年级的实习需求。同时加强实验基地建设, 创建服装设计创新开放实验平台, 配备专业教师值班辅导,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具体立裁实习可以分为两次: 第一次实践课程在第二阶段理论课程之后, 旨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加深对立裁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立裁的基本技能, 掌握企业产品开发的一般过程。第二次实习安排在第三阶段课程结束之后, 培养学生独立创作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时平面结构相关课程以及立裁课程基本上已经全部学完, 学生可以根据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服装创作, 可以灵活的选择创作方法, 自由地释放自己的灵感, 体验成功的过程和喜悦, 由于企业的介入让学生体验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工作。 这一阶段实习结束有能力的学生应该可以开工作室对外接单了, 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总之在课程内容改革上, 首选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其次是要拓宽专业教育;再次加强实践教育;同时引进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追踪学科发展前沿, 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形势发展, 不断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3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优化

在“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下, 要求教师具备双师能力, 这不仅体现在个人能力上的提高, 更多的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与时俱进。建立一种能根据个性爱好激发学习兴趣、近距离或零距离接触社会生活的多元培养方式。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形势教育与国际背景教育相给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设平行课程, 允许学生根据需要自由选课。在同一学期不同时间安排不同教师, 开设立体裁剪课程, 扩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空间。这样不仅加强教师间的竞争, 也给学生按照自己的接受习惯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2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挥学生构想上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使他们的潜能充分得到发挥, 并由过去封闭式下的被动进行设计变为开放式中的主动进行设计。教师在讲授案例时应该是分类型、分层次,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布置作业时应该是多选择的, 或者是开放式的, 让学生自主命题, 完全自主开发。

3完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双创型教学方式应该是以知识传授与创新、与实践相结合,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并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在《服装立体裁剪》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比如在进行立裁技法的创作练习时, 应该引导学生将技法与服装联系起来、 服装款式与面料联系起来、款式与人体结构联系起来、结构与制作联系起来, 但不告诉学生应该是什么样, 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4采用“以赛代练”的方式, 用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服装大赛的方式, 代替单纯的完成作品作业, 使学生在设计主题、设计构思, 对服装立体设计的运用, 把握时尚流行、整体系列设计、配乐、舞台表现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了综合训练。同时并将参赛作为考核的一个方面, 适度的给予奖励。

5项目化实习课程, 培养学生团队工作能力, 培养集体荣誉感, 更早地适应社会工作方式。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法, 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职业能力中的“社会能力”, 为创业奠定基础。

6与企业进行互动, 以企业需求为目标进行立裁产品的开发。开展企业进课堂活动,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同时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 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指导下, 学生分组完成企业新产品的开发。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平台, 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7鼓励学生建立线上服装工作室, 进行创业模拟或实战。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创业竞赛项目提供的平台以及资金支持进行自己产品的开发, 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建立线上工作室, 进行产品的销售。 不断激发创业的热情。

8针对双创型培养方案, 开发相应的教学视频。按照创新创业的要求, 将基本技法融入到创新立裁设计中, 按照企业产品开发过程, 录制教学视频。

3.4考核方式的改革

建立注重过程, 兼顾结果的考核机制。鼓励学生创新, 那么结果就不应该一刀切, 应该注重学生创作的过程, 是否学以致用、是否兼顾技术与艺术、是否紧跟市场、是否具有创新价值, 而不是单一价值评判体系。

将学生参赛结果纳入考核机制中, 同时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表现也应该是成绩的主要部分, 以及后期产品开发中的表现都是考核的一部分。在基础理论教育部分, 注重基础, 实习环节要注重实践过程。

总之在考核方式上, 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 及时更新, 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 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为目的, 合理设置考核方式。

4结论

本课题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下, 针对高校《立体裁剪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运用系统论、方法论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学考核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提出了改革举措,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以创新创业为培养目标,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系统化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内容设置不同的考核方式。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改进, 逐步渗透创新、创业意识, 将现代服装设计方法、产品开发一般步骤在相对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教给学生。

(2) 开发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视频录象等, 使课堂教学更生动、课后复习更方便, 开发新鲜资讯平台, 传递最新信息。

(3) 引入企业横向课题, 展开实战教学, 采用“以赛代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实习课程项目化, 模拟服装工作室线上经营模式, 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4) 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增加实践环节, 通过实践加深对服装立体裁剪与平面结构设计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5) 建立“双创型”师资队伍, 发扬竞争机制, 先提高教师双创水平, 带动教学改革的速度和成效。

参考文献

[1]贺俊莲.高职服装立体裁剪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探索[J].山东纺织经济, 2011 (8) .

[2]刘冬云.立体裁剪教学探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3 (3) .

[3]李鑫, 李政洋.对构建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青年科学 (教师版) , 2014, 35 (7) .

服装立体裁剪教学改革的思考 第4篇

立体裁剪 (draping又称drape) 是根据设计构思采用与实际面料接近的坯布与大头针等工具直接在人体模型或人体上给坯布以适量放松度和利用折叠各种合理的褶、裥、省道以及分割线作出各种造型, 制成符合人体曲线及具体款式要求的服装初装板型, 并将初装板型在平面上展开打成样板的一种服装制作方法。[1]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不同, 无制图辅助线和技术公式, 它借助于人体模型与各种面料材质的天然风格特征与性能, 将平面裁剪无法直接表示拉展、折叠、褶裥、缠绕、曲线、波浪等复杂的线条, 运用直观形象的三维空间造型手法塑造出来, 设计所表达的内容也可以在操作过程中随意灵活调整。

二、立体裁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中存在重造型轻结构的错误倾向。

从立体裁剪的发展过程来看, 随着操作手段与技巧的逐步改进与完善,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种类型的服饰上:一是成衣类服装, 与实际生产直接挂钩, 需要在操作中始终贯穿工业化生产的概念, 一招一式都与数字紧密相连;二是礼服类等变化服装, 与创意紧密相连, 需要通过各种细节的巧妙应用将设计的灵魂展现出来。[2]在目前立体裁剪的教学中, 普遍存在过于注重艺术性的问题, 强调服装的造型, 偏重于礼服类等变化服装的学习而忽略了成衣类服装的学习, 认为有好的造型、新奇的款式才是立体裁剪要达到的目的, 对结构的理解不够深入。

(二) 教学孤立缺乏与相关学科课程的结合。

现代的服装教育推崇“艺工结合”的教育模式, 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是服装教育“艺工结合”的实施手段。合理的安排有关课程的教学内容, 使之成为有机整体是成功完成服装教学的关键所在。立体裁剪课程在教学中存在闭关自守、追求片面性、缺少完整性等问题, 缺乏与平面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款式设计等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

三、立体裁剪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 服装结构的强调。

结合平面裁剪的知识使学生加深对立体裁剪中造型的理解。立体裁剪是一门典型的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技能课, 教学中结合平面裁剪的基础理论, 用立体的方法在人体模型上观察效果, 整理形状, 调整尺寸, 并做好缝制标记, 然后经立体检验过的样衣再展开平面, 按新的标记修改裁片, 最后确定样板。这样既可以保证立体裁剪操作中的准确性, 又能加深学生对服装结构的理解。

(二) 与服装相关知识综合利用的强调。

1.要深入了解材料的性能。

立体裁剪所用的材料主要是坯布, 分为薄型、中厚、厚型等若干种, 具体操作前, 可根据最终成衣面料的造型效果进行选择, 以保证造型效果的一致性。一般可参考以下几个原则:第一, 与面料的厚薄程度相符;第二, 与面料的挺括程度相符;第三, 与面料的悬垂度相符。[3]

2.要强调运用美学的眼光。

服装除了具有实用性外, 还具有审美性。服装的审美性为人们所重视的程度已经有超过实用性的趋势。人们越来越希望通过服装来最大限度地美化自身, 体现个性, 反映其审美情趣。因此, 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3.要掌握和运用人体工程学知识。

立体裁剪始终围绕人体操作, 因此掌握人体静态、动态, 人的骨骼、肌肉分布, 长度, 围度, 功能性需求等有关知识是学好立体造型的基础。例如, 由于人体在活动时, 手臂的运动主要是向前运动, 向后的运动较少, 为了达到手臂运动的舒适性, 相应地在服装的结构处理上就应将后背宽适当加大, 为了达到造型的美观可以适量减少前胸宽, 因为人体呈自然放松站立时身体略向前倾, 减小的量转入后背和袖笼, 就可以达到合理的造型。

(三) 立体裁剪教学与款式设计相结合。

20世纪20年代, 服装设计师维奥内特利用人体模型进行立体造型设计, 打破拘于平面的直纱、横纱的设计风格, 首创了斜裁法, 他设计出线条流畅、皱褶均匀, 或在胸前盘旋卷曲, 或用细褶桐蔽障全身、纵横交错、美观贴体, 富有时代气息和流行时尚的服装, 从而将服装带入一个崭新的领域。作为学生, 掌握立体裁剪的方法和操作技巧, 就多了一条实现自己设计构思的途径, 对启发设计灵感也很有帮助。尤其在晚装设计中, 设计师可以将自己最初的构想通过立体裁剪方法直接在人台上造型, 立裁的过程也是塑形的过程, 可以边设计边制作边修改, 充分发挥设计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使作品的造型与结构达到完美统一。

四、结语

实践证明, 立体裁剪教学应灵活多样, 目的明确, 讲求实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强调掌握和运用服装结构、服装美学、服装材料学、人体工学等知识, 并结合实践教学, 始终贯穿立体-平面-立体的教学思路, 学生才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立体裁剪作为原理与技术相结合的服装专业课程, 必须适应现代高校服装结构教学中的技术要求。本文探讨了学生学好立体裁剪课程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以及立体裁剪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服装专业,立体裁剪,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焱.立体裁剪在服装造型教学中的应用.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12

[2].王宝环.高校立体裁剪教学改革探讨.辽宁丝绸, 2007, 3

基于立体裁剪技术的服装原型的建立 第5篇

1 服装原型的结构本质

1.1 国内外服装原型的发展现状

我国服装基础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 服装原型是20世纪80年代初从日本引入中国的, 利用原型进行服装结构设计具有直观、简便、准确的优点, 所以受到了广大服装工作者的欢迎。我们目前使用的大多是日本的原型, 以日本文化式原型为主。虽说日本原型比较适合中国人, 但中国人与外国人在体型上毕竟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完全照搬国外原型, 肯定会有些缺陷。因此如何借鉴国外众多原型的优点, 设计符合中国人体型特征的原型,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发达国家 (美、日、欧等国) 都建立了符合本国国民体形及穿着习俗的原型, 并且有基于原型构成立体形态的差异而形成的各种流派。

1.2 服装原型的种类

服装原型是构成所设计服装款式的纸样的最基础的纸样。原型在结构上具有下列特征:结构最简单 (通常只包含背长、净胸围、肩宽、前胸宽、后背宽) ;制图公式形式简单, 与人体控制部位 (身高、净胸围) 形成回归关系, 具有良好适合度, 覆盖了大多数体型;结构变化自由度大, 易于变形形成结构复杂的纸样。服装原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2.1 按原型制图方法分:

短寸法 (细部均按人体实际尺寸制图) ;胸度法 (按净胸围的回归方程制图) 。

1.2.2 按原型使用对象性别、年龄分:

男装原型、女装原型、童装原型。

1.2.3 按覆盖部位分:

衣身原型、衣袖原型、裙装原型等。

1.3 服装原型在服装结构设计中的作用

原型作为基础图形, 通过转移、剪切、拉展、折叠形成构造复杂的服装结构图。通过观察原型与最终结构图之间的关系, 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原型图形所体现的人体主要部位尺寸与服装细部规格之间的关系。重要的是衣身原型可以通过消除前浮余量的形式在衣身结构平衡中起到直观的调节作用。

2 立体裁剪服装原型的技术原理

通过立体裁剪技术设计出的服装原型最主要特征是无放松量和完全贴体型。由于在胸围和其他部位处都无放松量, 是完全按照人体的净体尺寸制成服装原型, 因此这种原型是完全贴体型。

2.1 准确反映出人体体表的外观形态

由于无放松量, 服装原型就可以做到完全贴紧人体体表, 这样能准确地反映人体体表形态, 尤其能反映出女子体形的曲线美。图1、图2是通过立体裁剪得出的中国女子标准体的无放松量服装原型外观形态。

2.2 准确反映出人体各部位的尺寸

无放松量服装原型可以做到完全贴体, 因此它能准确地反映出人体各部的尺寸。例如, 图1是女子原型的前片。由于胸围处紧贴人体, 因此以胸围线为分界线。当肩部和腰部的布料紧贴人体后多余的量就自然形成了肩省大为5cm、省尖夹角为15°, 腰省大为3cm、省尖夹角为12°。

女子原型的后片是以背部的背宽横线为分界线如图2所示。当背宽横线部位的布料紧贴人体后, 肩部多余的量就自然形成了后肩省大1.7cm、省长8cm、省尖夹角8°。省部位因布料斜丝络受力易变形的原理, 而自然偏向后背中心线。当肩脚线以下至后腰节线部位的布料紧贴人体后, 腰部布料多余的量就自然形成了3.3cm大小的后腰省。

3 服装原型应用公式的建立

3.1 人体模型的选择

建立服装原型是服装结构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有利于问题的说明, 在此选用女子中间体为研究对象。以中间体的规格尺寸来作为依据, 立体裁剪出无松量、完全贴体的服装原型。

女子中间体是根据中国国家标准《服装号型》中女子中间体的规格尺寸来确定的, 见表1。

单位:cm

3.2 应用公式的生成

利用立体裁剪技术生成服装原型, 能够简化原型样板制作的复杂程序, 化解技术难度, 使其真正体现出科学、合理、简便、准确、灵活的特点, 通过人体模型可以直接感知服装的特征、松量、分割位置及其面料的悬垂效果等等。主体裁剪技术生成的服装最终廓形及在实际人体上的合体程度会直接清楚地展现, 对原型构成原理和国标人体体形计测及其规律分析作综合性研究, 在细部公式与人体控制部位相关关系及其回归方程的建立、修正及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建立符合国标的无放松量服装原型。

根据表1中的数据用立体裁剪的方法取得无放松量的、完全贴体的布样原型, 见图3。

将图3中的布样原型转化成平面纸样原型如图4, 然后测量出原型各部位的尺寸。这些尺寸不仅反映出人体各部位的特点, 而且是设计应用型公式的依据。

根据图4中对原型各部位量化的数据和表l中的规格尺寸设计出应用公式, 这样便于在实际中应用。女子中间体的应用公式见表2。

4 新型服装原型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无放松量和完全贴体的服装原型是通过用立体裁剪先取得布样原型, 将布样原型转变成平面纸样原型, 然后对纸样原型的各档尺寸进行量化并设计出能在实际中应用的公式。这种服装原型除了具有能准确地反映出人体体表外观形态和各部位尺寸的优点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优点, 就是在实际应用中基本上能够做到纸样一步到位并能做出穿着舒适、外观优美的服装。这些优点已经在一些服装厂的生产实际使用中得到了验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曾试制了小号、中号和特大号的样衣, 特别在服装的外观造型、前胸宽、后背宽及服装运动舒适性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摘要:利用立体裁剪技术, 以中国国标人体模型为依据, 建立一套完全符合中国人体型的无放松量纸样原型理论。这种服装原型能准确地反映出人体体表形态和各部位的尺寸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设计出的应用公式科学合理、使用方便, 对推进服装人体科学研究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并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立体裁剪,服装原型,无松量

参考文献

[1]吴厚林.服装原型构成方法及原型测试样板[P].中国专利:ZL02128308.7, 2003-04-30.

[2]国家技术监督局.服装号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7, 6-41.

[3]张文斌.服装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

两片圆装袖立体裁剪的制作技巧 第6篇

关键词:立体裁剪,两片袖,制作技巧

衣袖作为上衣中的重要部件, 并且在人体活动最频繁、前后运动幅度最大的部位, 在设计与制作时要考虑静态美观, 还要考虑动态舒适。按袖山与衣片的关系, 袖子结构可分为圆装袖、连身袖、分割袖三种结构类型。而圆装袖作为传统样式, 一直是服装制作规范化的典型代表, 经常适用于正规服装, 对工艺要求高。因此, 在立体裁剪制作中, 两片圆装袖的制作一直是关键的工序, 而且也是服装生产中的重点。

1 两片圆装袖结构设计

从图1中, 可以看出制图方法比较简便, 并且能看出袖山弧线长度和胸围尺寸等有关, 和衣身袖笼弧线长度没有很明确的配合关系, 可以看出, 很容易出现不够服帖现象。

2 两片圆装袖立体裁剪的制作

人体中, 手臂与身体部位由关节连在一起, 上下左右活动范围较大。

在活动过程中, 人的手臂会出现向前弯曲的现象, 因而在制作合体袖时袖子会向前弯曲, 前袖窿挖度大于后袖窿。平面裁剪的袖子是以公式比例分配计算为主, 样板各方面尺寸有较好的把握, 适用于款式变化小的造型, 但在操作过程中对服装的最终效果和出现的问题难于修改。而立体裁剪对服装造型把握更为科学、合理, 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因此, 在袖子的立体裁剪中较多采用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方法。

2.1 灵活性

用立体裁剪的方法制作两片圆装袖的过程中, 可以随时观察效果, 亦可以边设计、边裁剪、边修改, 发现不理想的问题随时纠正。这样立体裁剪解决了平面裁剪中难以解决的一部分造型问题。例如:两片圆装袖的制作过程中, 出现袖窿不对位, 袖不合体等等, 如果只看课本或只停留在二维空间是难于实现的, 而用立体裁剪就可以方便的塑造出来。

2.2 技巧性

由大小两片袖片组成的两片圆装袖结构, 是一种合体式的袖子的结构。具体操作如下:

1) 把2块坯布放在手臂上量出长度和宽度, 并且要加放合适的松量后用褪色笔标出袖子中心线。

2) 把手臂前中心线向上, 在台面上平放, 从布边至袖山顶点3CM处作标记号, 披在手臂上后, 将布样在中心线处捏出放松量3CM左右, 从手臂向下固定, 多余的量向两侧推移到袖缝处, 并用褪色笔作出标记。

3) 小袖片具体的操作步骤同大袖片。

4) 袖子基本型完成后分别取下, 放于平台上, 按照平面裁剪的方法把袖山弧线标记出来, 留有一定的松量后, 把多余的布料剪去。之后, 用折叠针法进行成型缝合。

5) 上袖的时候应注意保持袖子丝绺结构的平衡, 可先将小袖袖中线与衣身侧缝线对准, 从袖窿底部开始将衣身与袖窿组合。装好的袖子的袖中线应与肩缝线成一条直线与地面垂直, 袖肘线与衣身腰节线在同一水平线上。

6) 用手针将大小袖片缝合起来后, 再与衣身缝合, 不理想的地方重新修正, 最后确定满意的袖片板型。

2.3 准确性

就两片袖而言, 松量过大易形成多褶皱, 使两片袖静态美效果大打折扣。松量小, 两片圆装袖造型就美观、紧身、并且能吸引目光但面料会出现紧绷、拉扯等现象, 容易造成穿着者不适。两片圆装袖立体裁剪是穿在人体上, 因而需要的准确性与成功率都要求非常高, 这样才能舒适合体。

3 两片圆装袖立体裁剪制作与平面裁剪制作效果比较

两片圆装袖立体裁剪制作相对于平面裁剪制作更合体、更直观。平面裁剪首先要通过大量人体测量来获取标准的尺寸数据;之后借助比例公式进行基本结构的制图及纸样的变化。可见, 平面裁剪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推理性。而立体裁剪是在充分地把握人体结构的基础上, 按照服装款式和合体情况进行裁剪设计, 不理想的地方可以再修改, 最终确定满意的板型。在立体裁剪制作过程中, 服装与人体零距离接触, 空间形态可以一目了然。因此可见, 最简便、最直接的裁剪方法是立体裁剪, 其优势是优于平面裁剪的。

4 结束语

袖子在打板的时候要根据款式造型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打板方法。不同的款式造型有不同的特点, 打板的方法各有不同, 不能单一地选一种制板方式好, 就完全把其他的方法弃之, 当只选用某一种方法时, 很容易会进入误区, 这样想打出好的样板就基本不可能了。制板的目的是要尽量地达到设计效果, 就是使成衣更加完美。两片圆装袖用立体裁剪制作的优势是可以直接在人体模型上进行造型款式设计, 以空间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 使之达到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并能增强其合体度与舒适度。而技术的关键是在款式造型时面料经纬纱向的控制以及放松量加放多少的把握, 立体裁剪将成为以后企业生产成衣的主要造型手法, 在生产应用中会得到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张文斌, 王朝晖, 张宏, 著.服装立体裁剪.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1.

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 第7篇

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作业本第42页上有这样一道题:“为庆祝元旦,三(1)班同学做小红旗(如图)。现在有一张长1.4m、宽0.9m的长方形纸片,最多可以做这样的小红旗多少面?”

解法1:1.4×0.9=1.26(平方米)=126平方分米

2×2÷2=2平方分米

126÷2=63(面)

解法2:1.4米=14分米

0.9米=9分米

14÷2=7(个)

9÷2=4(个)……1(分米)

7×4×2=56(个)

乍一看,两个同学的解法都是有依据的,且是我们老师平时教的方法:

1.五年级“铺地砖”的方法,采用大面积除以小面积,商等于块数。

2.当图形为正方形或者圆形时,应该采用长与宽分别除以小边长(或者圆形的直径),然后再相乘,积就是块数。

然而这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60个。我们可以用图形实际操作演示,如图:

解法3:14÷2=7(个)

14÷2.9=4(个)……2.4分米

4×4=16(个)

7×3×2+16+2=60(个)

我调查了本校几个班级的作业本,发现有许多教师的作业本是以解法2的错误方法教给学生的。且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或者生活实际中会碰到许多裁剪和平铺的类似的实际问题,所以图形的裁剪和平铺的教学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

二、问题的原因

造成学生以上两种错误解答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学生知识的习惯性延续,特别是老师的方法归纳,更让解法1在学生思维中根深蒂固。在五年级教学“铺地砖”的问题时,我们许多教师都强调用大面积除以小面积来求块数的方法。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个教师的教学反思就知道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还注意了解决铺地砖问题方法的指导:大面积÷小面积=几块砖。、引导学生只要知道房间的面积(大面积)和地砖的面积(小面积),两个一相除就可以求出需要几块砖。这是一个陕西省骨干教师的教学反思,是的,他没有错,可是他却忽略了指出可以这样解答的原因,那就是图形可不可以破坏以后再拼接。

其次,我们教师平时教学中没有注意区分,笼统教学,往往把图形的裁剪和平铺问题混为一谈;或者是由于教材中没有系统性地介绍平面图形的裁剪和平铺问题,以及实际问题中具体的解决策略,教师忽略了教学,因而造成了学生的模糊解答。

三、问题的解决

1.依据生活,搞清楚能否拼接,区分裁剪与平铺的不同

在长方形材料上裁剪,和在长方形面积上平铺是有一定区别的。如常见的在长方形纸片上裁剪正方形,由于不能拼接,所以只能采用上述方法2。而在长方形地面上进行平铺,问需要几块地砖的时候,不管这个地砖的形状如何,是可以采用方法1的,因为地砖是可以裁剪后通过拼接再平铺的。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到底采用何种方法解答的时候,首先得弄明白,图形通过裁剪或者平铺后,是不是可以拼接。例如,有时候看似平铺的问题,实际却是裁剪问题:六一儿童节,为了活跃气氛,老师在长为7米、宽为6米的教室里面,铺上边长是30厘米的正方形塑料拼板,最多能放几块?这就需要用解法2来解答。

2.区分裁剪,搞清哪些图形旋转后是不会改变拼法的,哪些旋转后是会改变拼法的,并且是可以“密铺”的

在小学五年级教材中曾经有一课“铺一铺”,是初步讨论密铺问题的。但这与图形的裁剪和平铺有一定的区别,我们这里讨论的“密铺”是看能否把图形旋转后完整地、没有浪费地裁剪。

小学时我们主要让学生接触三角形、四边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等)、圆形。我们可以对以上图形进行讨论和分类。

在小学里,裁剪的材料主要是长方形的。通过观察和实践,一张大长方形纸片,一般只要裁剪成小长方形后,并且在划分时通过旋转等手段,大部分是可以完整被裁剪的。由此,不是等腰的直角三角形先拼成长方形后,大部分也是可以完整地裁剪的。

例:用红纸做直角三角形形状的小红旗。已知红纸长1.2米、宽0.8米,小红旗的两条直角边分别长2分米和3分米。这张红纸最多可以做几面小红旗?

直接可以采用解法1:

1.2×0.8=0.96(平方米)=96平方分米

2×3÷2=3(平方分米)

96÷3=32(面)

另外,在裁剪时要让学生明白,有些图形是旋转后不能改变拼法的,如圆形和正方形。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大部分题目还是应该采用解法2。

例:在长12.4厘米、宽7.2厘米的长方形纸中,可以剪出半径1厘米的圆多少个?

由于圆形不管怎么旋转都一样,所以只要算出直径就行。解法是:

1×2=2(厘米)

12.4÷2=6(个)……0.4厘米

7.2÷2=3(个)……1.2厘米

6×3=18(个)

3.平时教学时注意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特别是让学生多设计图形的镶嵌

例如,我们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密铺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做类似的题目:画出四个相同图形的拼接图。

图例:

三角形

长方形

……

上一篇:仔猪病毒性腹泻防治下一篇: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