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的限度

2024-08-24

化学反应的限度(精选7篇)

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1篇

关键词: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 是教师总结经验教训, 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都非常重视教学反思在自己教学中的作用, 现在很多教师也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反观自己的得失, 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这种反思能揭示教师教学行为背后隐含的规律和教学理念, 能够促使教师将教学理论、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 进而提升教学效果。由此可见, 对一堂课进行多方位的反思是提高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节内容在旧教材中是化学反应平衡一章的一部分, 是化学平衡的基础和铺垫, 在新人教版的课本中独立出来成为一节, 这样教学内容被分解而减少, 教学难度降低。因此, 对该节在教学前的难度定位应基于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认识、理解和体会, 不应引申太多。也因为知识点减少导致课堂容量减少, 所以教师可以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完成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已经储备了物体的运动速率这一概念知识, 对“速率”这一概念表示的物理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对此,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化学中的反应速率概念和物理学中的进行对比, 通过思考、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找出两者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强化他们运用类比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 鉴于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知识结构的情况, 在“化学反应速率”这一概念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避免灌输式的概念教学模式, 应基于学生实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 通过概念的描述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 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在前期的备课中, 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 做到课前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而理性的思考与安排。

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后,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应变的重要性, 设计一些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和学生可能提出的偏离教学主题较远的问题, 提前准备应对措施, 及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教学主题上来, 以使教学沿着预设的轨道运行。在教学“化学反应速率”这一概念时, 教学前虽然构思了学生的思考、交流、提问及学生间讨论等可能的活动, 但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能还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如学生对物理学中“速率”的概念掌握不是很熟练而导致交流、讨论不活跃时, 教师应该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地思考;怎样解决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争议以及如何合理分配各环节的教学时间。面对这些问题,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迅速做出反应, 避免产生干扰教学主题的因素, 并把握学生思维中出现的闪光点, 使教学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

教学活动结束后的反思工作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 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 发展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本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首先是成功之处。“化学反应速率”是一节概念讲解课, 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 会使课堂死板, 教学气氛比较沉闷,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而采用类比法和活动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但完成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还培养了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未知领域的好习惯,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增长了知识, 体现了集体合作的力量。其次是不足之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能灵活运用类比法, 不能言简意赅地得出结论, 很多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仅停留在课本的文字上, 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能自己通过观察、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影响了探究活动的效果。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注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活动的过程, 也疏忽了对部分参加讨论不积极的学生的引导和随机点拨, 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好。

为了总结经验, 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在以上反思的基础上, 笔者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改进:先通过一段简短生动的拟人动画视频, 展示物理学和化学中的速率, 然后以分组讨论的活动形式, 根据每个小组的人数, 提前准备相应数量的问题, 并对应到个人, 使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 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度, 提高活动的效率。例如, 每个组有四名同学, 一名同学负责回忆并整理物理学中速度和速率的概念, 另一名同学整理新学习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其余两名同学找出这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似点和差异, 并领导和综合本组同学观点, 形成结论, 推举一名同学发言讨论。另外, 教师还要提供一个探究活动的深度标准, 以使学生发言围绕主题。这一点可以通过提前预设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注意的是, 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时, 教师要对学生的结论及时做出点评, 有效引导, 使学生的思维逐步向结论靠近, 并在点评中使之体会类比法的意义。

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2篇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不同的化学反应其速率不同,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知道反应的快慢受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的影响。

2、认识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3、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逐步学会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重点难点]

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展示图片资料,使学生了解自然界或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反应进行有快、慢之分。例如,爆炸、铁桥生锈、奶的变质、溶洞的形成。结合这些例子说明人类需要控制反应 进行的快慢。[提出问题] 怎样比较和判断反应的快慢?请提出你认为可行的方法,并进行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取两只小烧杯,各加入25mL蒸馏水、无水酒精。取两小块绿豆般大小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分别投入盛有蒸馏水、酒精的两只小烧杯中,观察、比较和记 录发生的现象。

通过观察可得,蒸馏水与金属钠的反应比无水酒精剧烈,钠较快消失,产生的气泡十分剧烈,使钠在水面迅速游动,而金属钠在无水酒精中只是缓缓放出气体。[教师补充讲解] 同学们通过肉眼观察来比较两种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实验还说明反应主要决定于 反应物的性质。但是,如果只是研究一个化学反应的快慢,例如只判断金属钠与无水酒精反应的快慢,该怎么办? [交流讨论] [归纳小结]

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两种或几种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但是要判断一 个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应当看该反应反应物单位时间里减少的量或生成物单位时间增 加的量。由于反应都在一定的容器或一定体积的溶液中进行,反应物或生成物量的变化 可以通过容器或溶液中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其常用单位是mol/(L·min)或mol/(L·s)[交流讨论]

我们已经知道,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性质,而外界条件也是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请大家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学过的知识来讨论哪些外界条件能影响反应速率,又是怎样影响的? [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P48 2-5,2-6 探究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归纳小结]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反应物的性质。

外因: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催化剂,能大大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反应气体的压强、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度等因素对反应速率都有影响。

[思考与交流]

1、人们为什么使用电冰箱储存食物?

2、实验室通常要将两种块状或颗粒状的固体药品研细,并混匀后再进行反应。原因是什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的涵义,初步学会根据反应速率判断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初步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

2、通过对“提高煤的燃烧效率”的讨论,认识控制外界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重点难点]

化学反应限度的涵义和影响因素。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限度的影响。[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之间是按照方程式中的系数比进行反应的,那么,在实际反应中,反应物能否按相应的计量关系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呢?在化学的发展史上,有一件与之有关的事曾经引起了化学家极大的兴趣。(炼铁高炉尾气之谜)。

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不能完全消耗,存在着一个反应程度的问题,请分析当 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化学反应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从速率、物质的浓度两方面来分析)[交流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

可逆反应有两个方向,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将保持不变,反应达到最大的限度。

[教师讲解]

当反应的条件改变后,若正、逆反应速率不能保持相等,反应原有的限度改变,浓度、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的改变都可能改变反应原有的化学限度。在工业生产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规律,选择和控制反应的条件,使化学反应能更好地符合人们的预期效果。

[问题解决Ⅰ]

利用p50 科学史话内容,让学生分析讨论:

(1)为什么增加高炉的高度不能减少CO的浓度?(2)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减少CO的浓度? [问题解决Ⅱ] 因为改变条件要改变反应进行的快慢,改变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还可能改变反应进行的程度,试分析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提高煤的燃烧效率? [总结]

《化学反应限度》教学设计 第3篇

关键词:可逆反应;限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20-0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科学史话认识化学反应限度的存在,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掌握达到化学反应限度的特征,并会运用此特征判断某一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反应的限度

(3)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并会分析化学反应限度的速率——时间图像

(4)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重要性和方法。

2、能力与方法目标

(1)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探究二的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限度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

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三、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讲练结合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反应是按照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关系进行的,我们正是据此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你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化学反应在实际进行时(如化学实验、化工生产等),给定量的反应物是否会按照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关系完全转变为产物?如果能,是在什么条件下?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内容,化学反应的限度。

板书:

1、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2、化学反应的限度

师:带着这个疑问,请同学们阅读科学史话——炼铁高炉尾气之谜

【多媒体】炼铁高炉尾气之谜

探究一:什么是化学反应的限度,为什么存在化学反应限度的问题?

【学生活动】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由于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因而出现了反应的限度问题。

板书:

1、化学反应限度: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所能完成或达到的最大程度。

【随堂练】例1、H2+O2 ===== H2O,H2O ===== H2+O2是否互为可逆反应?

例2、在可逆反应体系2SO2(g)+O2(g) 2SO3(g)加入18O2后,哪些物质中会含有18O?

探究二:2SO2+O2 2SO3(一定条件下,向一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SO2、O2,请分析以下问题)

(1)反应起始时,正反应与逆反应速率是否相同?(提示:此时反应速率与浓度有关)

(2)随着反应的进行,各物质的浓度是如何变化的?

(3)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是如何变化的?最终达到怎样的状态?

(4)能否用图示表示该过程?

【学生活动】反应开始时,反应物浓度 ,正反应速率 ;生成物浓度为 ,逆反应速率为 。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 ,正反应速率 ;生成物浓度 ,逆反应速率 。当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时,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不再发生改变,达到表面静止的状态——平衡状态

板书:2、化学平衡的建立——可逆反应

速率——时间图

探究三:达到化学反应限度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活动】可逆反应;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各组分的浓度、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动态平衡; (指导学生从探究二的讨论中得出结论)

板书:达到化学反应限度的特征:逆、等、定、动、变

【随堂练】例3、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3X(g)+Y(g) ==== 2Z(g)达到限度的标志是( )

A、单位时间内生成3n mol X,同时消耗n mol Y

B、X的生成速率与Z的生成速率相等

C、X、Y、Z的浓度相等

D、X、Y、Z的分子个数比为3:1:2

例4、下列说法中可以说明密闭容器中的反应:P(g)+Q(g),R(g)+S(g)在恒温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化学反应限度”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4篇

一、教材和教学对象分析

1. 教材地位

化学反应限度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 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 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 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

2. 教学对象分析

在必修1中对可逆反应已有介绍, 但对于大部分的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 都有反应限度, 学生接受还有困难.

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可逆反应的概念, 了解可逆反应的基本特征.

2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平衡状态.

(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帮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2利用图形分析体会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分析交流中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质疑,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2. 教学重点

学会判断可逆反应.

3. 教学难点

( 1) 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 认识可逆反应的限度问题.

( 2) 通过图形分析了解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4. 教学过程

【设疑】为什么用增加高炉高度的办法不能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

设计意图: 从工业生产出发创设情境, 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情境导入】回忆钠与水、氯气溶于水的反应现象, 书写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 回忆旧知识建立新知识体系.

【总结】很多反应都像氯气和水反应一样, 是有限度的.

【活动与探究】氯化铁溶液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

实验1: 向碘化钾溶液中加氯化铁溶液.

实验2: 在反应1的溶液中加入四氯化碳, 振荡、静置.

实验3: 取2的上层清液, 滴加硫氰化钾溶液.

【设问】实物投影展示不同学习小组实验现象的差异, 为什么实验3的颜色深浅会不同呢?

【追问1】试剂量加的多了颜色会加深, 说明什么呢?

【追问2】化学反应限度是孤立的吗?

【总结】化学反应到达限度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设计意图: 探究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能产生思维碰撞, 激发探索热情;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 达到对问题全面、深入的认识.

【板书】一、可逆反应

1. 定义: 在同一反应条件下, 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 可逆反应方程式的连接号: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可逆反应? 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把3 mol氢气和1 mol氮气置于密闭容器中反应能够得到2 mol氨气吗?

【总结】3. 可逆反应的特征:

( 1) 反应有一定限度. ( 2) 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

设计意图: 回顾知识总结可逆反应, 培养学生自学和总结的能力. 设计对应练习, 建构知识网络,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 勇于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

【议一议】对于一个可逆反应, 当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 是否就意味着反应停止了呢?

【交流与讨论】

( 1) 反应开始时, C ( 反应物) 和C ( 生成物) 哪个大? v ( 正) 和v ( 逆) 哪个大?

( 2) 反应进行时, C ( 反应物) 和C ( 生成物) 如何变化? v ( 正) 和v ( 逆) 怎样变化? ( 3) 反应进行到什么时候会“停止”?C ( 反应物) 和C ( 生成物) 如何变化? ( 4) 反应真的停止了吗?设计意图: 速率与时间的动态变化图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板书】二、化学平衡

1. 化学平衡状态: 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到一定程度, 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讲述】化学平衡不是停止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板书】2. 化学平衡的特征:

1研究对象: 可逆反应

2前提条件: 一定条件

3内在本质: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但不等于零

4外在特征: 各物质浓度保持不变

设计意图: 规范知识体系.

【思考】为什么用增加高炉高度的办法不能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

【学生回答】高炉炼铁是一个可逆反应, 一旦达到平衡,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含量是一定的.

设计意图: 使知识得到升华, 培养学生化学严谨性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作业】1. 请学生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存在化学反应限度的事例, 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2. 如果你是一家合成氨工厂的厂长, 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呢? ( 结合本节所学回答)

设计意图: 设计开放性的作业, 巩固本节知识, 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教后反思

《化学反应限度》在必修阶段的学习要求较低, 能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即可. 学生学习过后常有这样的想法———“化学反应限度有什么用?”, 因此, 我们采用生产中的例子, 创设情境, 引入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 学生能够解决“工程师设想”的问题, 感受到学习的收获.

在现行高考模式下, 化学学科的学习时间被大大压缩, 化学教师更应该立足课堂,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我们把“活动与探究”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 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学会从观察中获取信息, 从思考中发现问题, 从合作讨论中获取知识.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学生较容易得出“化学反应存在限度”这个结论. 将不同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激发他们学习与探究地热情. 为什么氯化铁溶液的用量是5 ~6滴? 两种反应物的用量能否颠倒?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高层次的思维品质, 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的严谨性.

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以及特征, 既抽象又微观, 理解难度较大, 为此制作了分解的、动态的速率时间图, 利用动画形式展示给学生. 利用图象将微观过程宏观化; 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通过图象的分解和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将困难的知识点简单化. 学生在不断地观察、思考、再观察, 再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升华, 建构知识网络.

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5篇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张兆丽 设计思路:本节教材是另一个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探讨人类面对具体的化学反应要考虑的两个基本问题: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影响。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将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其中第二部分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中学化学理论学习的一个难点,本节教学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情景、由浅入深,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抽象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再通过实验总结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用科学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进而认识化学反应限度问题,经过可逆反应的两个方向的速率变化的分析,逐渐形成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并用化学反应限度的观点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理性到感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

第一部分: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入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应用概念定量描述反应→内化、概括、建立概念体系→实验探究、收集信息→归纳整理影响速率因素→解决实际问题、实际应用

第二部分:创设情景→发现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可逆反应特征→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分析可逆反应→内化、概括、建立化学反应限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实际应用(指导思想、设计理念、结合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和实验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2、学会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

3、尝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说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探究,感受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程序。

2、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类比、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探究,增强合作、创新与求实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形成反应“条件”的观念,意识到学习化学对利用化学反应为人类服务的重要意义。

3、通过影响化学反应快慢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会应用化学反应速率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

1、有关化学反应速率计算

2、认识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准备:试管、胶头滴管、烧杯、火柴、5﹪H2O2、1mol/LFeCl3、MnO2、热水

教学过程:

教师: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慢。

例如:镁与盐酸反应、铝与盐酸反应快慢比较。思考原因。学生举例

结论:决定反应快慢的主要因素(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1(通过判断几个常见反应的快慢产生一个分歧,从而引出化学反应速率。)

教师: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千差万别,“快”与“慢”是相对而言的,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需要用一个统一的定量标准来衡量或比较。与物理学中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相类似,化学反应过程中进行的快慢用“化学反应速率”来表示。

一、化学反应速率

定义: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公式:V=△C/△t 单位:mol/(L·s)

mol/(L·min)

例1:在2L的容器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已知反应前A物质的物质的量为8mol,2min后A的物质的量变为4mol,问在这2min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 注意:

1、反应速率要指明具体物质并取正值

2、表示气体或溶液的反应速率

3、指平均速率

例2:在2A+B ≒3C+4D反应中,下列四种情况下表示该反应的速度最快的是 [

] A.vA=0.4mol/(L·min)B.vB=0.4mol/(L·min)C.vC=0.9mol/(L·min)D.vD=1.2mol/(L·min)学生分析解题方法 教师总结: 结论:(1)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化学反应速率,数值可能不相同,但意义相同,均表示这段时间内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2)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教师:对于一个已经确定的反应,讨论一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其化学反应的速率? 给出实验药品、仪器,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对比实验方案,动手实验 实验探究1:

在1支试管中,装入2-3m约5%的H2O2溶液,滴入1-2滴1mol/LFeCl3溶液。待试管中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试管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再将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再对此观察现象,用带火星的火柴梗检验生成的气体,并记录。学生:在冷水中产生气泡比较慢,热水中较快,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低化学反应速率越慢。思考:

1.人们为什么使用电冰箱储存食物?

温度越高,食物腐败变质的速率越快,电冰箱能提供较低的温度。实验探究2:

在2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装入2-3 mL5%的H2O2溶液,观察现象。再向其中分别加入少量MnO2粉末、1-2滴1mol/LFeCl3溶液。对比观察现象,将你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学生:无催化剂产生气泡比较慢,加入MnO2粉末、FeCl3溶液产生气泡较快 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讨论交流:还有哪些因素影响速率? 思考:

1、烧柴煮饭,先将木柴劈小

2、工业合成氨,通常在2×107 ~ 5×107 Pa的压强下进行。

3、.实验室通常要将两种块状或颗粒状的固体药品研细,并混匀后再进行反应。原因是什么?

4、请预计大理石(CaCO3)分别与0.1mol/L和1mol/L的盐酸反应的快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5、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 时,常常把一些固体物质溶于水配成溶液再进行反应。为什么? 教师:反应物的浓度、气体反应的压强、固体的表面积、状态等对化学反应速率都有影响 理论联系实际:从化学的视角解释下列现象。

1、在28℃,鲜牛奶4h后变酸,但5℃的冰箱内,鲜牛奶48h后变酸。

2、燃烧含硫矿石制备SO2 时,要把矿石粉碎成颗粒状,在沸腾炉中鼓入强大空气流,把矿石吹得剧烈翻腾。

3、一小块白磷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会突然燃烧。

4、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

5、块状CaCO3、粉末状CaCO3与0.1 mol/L的盐酸反应谁快谁慢?为什么?

6、实验室制取氢气时,是用粗锌好(有杂质)还是用纯锌好,为什么? 板书设计:

§2.1.1化学反应速率(用v表示)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决定反应快慢的主要因素(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定量描述:化学反应速率

定义: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公式:V=△C/△t 单位:mol/(L·s)

mol/(L·min)

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外因)温度:T↗v↗; 催化剂: v↗; 浓度:C↗v↗;

压强:P↗ v↗(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接触面积、固体反应物颗粒大小等

教学反思:

1、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中注意是浓度的变化量,不是物质的量变化量,教学中应针对性的设计习题来强调该点。

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6篇

【摘要】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75%酒精和0.4%洗必泰溶液所含微生物限度进行检查,证明其在无菌生产的洁净区使用前进行除菌过滤(或灭菌)的必要性。 方法 通过薄膜过滤法来对出厂后的75%酒精及0.4%洗必泰进行检查。 结果 75%酒精及0.4%洗必泰溶液内均含有一定数量的细菌,细菌种类包括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 结论 低效及中等强度消毒剂本身存在一定数量的微生物,部分微生物以芽孢形式存在,因此在洁净区使用前应经过除菌过滤或者其他方式进行灭菌后方可使用。

【关键词】A级和B级洁净区;化学消毒剂;微生物检查;验证

A级和B级洁净区使用的化学消毒剂应达到无菌要求,但是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出厂后并非无菌状态,本文是对消毒剂中所含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及除菌过滤效果的论述,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合理运用消毒剂对洁净室进行消毒,对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污染及交叉污染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器具及材料

本研究所用材料分别是孔径0.45微米滤膜、0.85氯化钠溶液、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平皿、营养琼脂培养基平皿、过滤装置及滤器、镊子、无菌服、吸球、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75%酒精、0.4%洗必泰等消毒剂、超净工作台,其中各类滤膜、镊子、无菌服、吸球及过滤装置需进行湿热灭菌,其中依据《中国药典》灭菌生理盐水需在121℃的温度下对其进行15分钟的湿热灭菌 [1]

1.2 检查方法

取以高压蒸汽灭菌的0.45微米孔径的滤膜(直径47mm)、过滤器。将滤膜放在网盘上,组装好滤器。过滤供试液,取出滤膜,膜面朝上贴于营养琼脂平皿上,放30~35℃培养48至72小时计数结果;用同样方法过滤供试液,取出滤膜,膜面朝上贴于玫瑰红钠琼脂平皿上,放23~28℃培养5至7天计数结果。每种培养基要求一张滤膜。取试验用的冲洗液50ml照上述薄膜法过滤作为阴性对照。

2 化学消毒剂溶液中微生物检查结果

实验所用场所需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的各洁净级别标准监测合格[2];在所有洁净区实验过程中必须坚持无菌操作,以对外来原因造成的结果假阳性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所运用的培养基也必须已经进行过培养基灵敏性试验。

2.1 除菌过滤(或灭菌)前

对六批过滤后的0.4%洗必泰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细菌数、霉菌及酵母菌数均未检出。

3 结论

从上面的验证结果我们得知:① 因为消毒剂具有消毒功能,所以其本身应该是無菌的认识是错误的;② 75%酒精、0.4%洗必泰等消毒剂里微生物多以芽孢形式存在;③ 除菌过滤后化学消毒剂可以达到相应洁净级别洁净区的消毒要求。

参考文献

[1] 白慧良,李武臣,叶瑛瑛主编.药品生产验证指南[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72-80.

“山寨”的活力和限度 第7篇

最近,“山寨”成了一个流行的词汇,也成为一种新的文化风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山寨”的说法有许多不完全相同的解释,但它其实已经约定俗成,其所指大体清楚。它一开始指的是模仿品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产品,它们以其外形和功能的类似和价格低廉而大行其道,“山寨”产品并不是盗版和抄袭,而是反而在模仿和照搬中刻意地凸显它和它所模仿的对象的差异性。一般来说,“山寨”产品并不是对于品牌的盗版,也不是试图鱼目混珠,造成如假包换的气氛,而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模仿,一种让人忍俊不禁的趣味。“山寨”产品是一种对于品牌的刻意的“戏仿”:既有对于原产品牌的产品的强烈的兴趣,但又是对于它的反讽;既是一种对于品牌的迷恋的结果,又有某种戏谑和幽默的情致。“山寨”产品一面制造混淆和相似,一面却也表现差异和区别。而“山寨“这个词本身也具有某种刻意彰显和展示的趣味,它在显示自己的民间性和草根性的特质。

这一概念已经由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领域进入了相当广阔的文化领域,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风潮。现在“山寨”文化从各个方面都展现了自己的活力。如“山寨”明星,就是长得和明星相似却并不是明星的人,现在也获得了某种商业的价值。而“山寨”百家讲坛,“山寨”春晚等等都大行其道,变成了新的文化潮流。“山寨”当下在文化领域中其实一方面是和原有的文化品牌有对应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也受到了刻意的张扬;另一方面却和网络文化有互相依存的关系,是依赖网络这种新媒体广泛传播和流行的。它“戏仿”著名的品牌,却自成一格,另辟蹊径,在互联网中获得自己的追捧者。“山寨”其实将原来在网络文化中已经具有影响的事物加以收编。如“山寨”文化其实有网络“恶搞”的历史渊源,但却将“恶搞”的尖酸刻薄的一面温和化;“山寨”也有模仿秀等文化潮流的影子,但它并不期望惟妙惟肖地变成被模仿的对象,而是一种刻意的“像但不完全是”的姿态和风格。

因此,“山寨”的说法其实有一种“你占朝廷我占山”的自信,也有一种“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自嘲和幽默。它不是过去的平民化的通俗文化,而是和网络文化紧密结合的“草根”文化的独特的趣味。“山寨”文化承认自己的衍生性,但却也表明了自己的独特性。它依赖主流的消费文化,寄生于它所创造的形态之上,但却也自有其创造性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国际品牌和文化时尚,,它刻意地本土化,对于本地的品牌和文化时尚,它刻意地草根化。”山寨的模仿里有自己的创造,照搬中有新的元素和想象的延伸。“山寨”是主流消费文化的延伸和模仿的同时又是对它的反叛和嘲笑,

究其根源,“山寨”文化其实是一部分以年轻人为主的社会公众对于消费主义的潮流和时尚的矛盾心态的体现。这些年轻人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平民百姓,而是一在网络上发挥影响的中等收入者下层。他们对于主流的商业性的消费文化其实有一种迷恋,如消费文化所显示的对于流行风格和时尚潮流的主导,让他们感受到了其现实的影响力,也为之所吸引。但又对于这种文化的过度的膨胀而产生的品牌的霸权和高高在上的价格产生不满,而年轻的“草根”的收入和消费能力和这种消费文化所彰显的消费形态之间也有相当的距离。一面是广告的无所不在的传播和巨大的明星效应产生的影响力随处可见,另一面却是难以承受这样的消费。一面是主流的消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的高度集中或具有某种垄断性,一面却是许多年轻人的文化和社会表达的被忽视。他们就以“山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这种复杂的感情和复杂的情绪。而“恶搞”等文化也为山寨文化的出现提供了文化的资源,使得年轻人可以迅速地找到一种“戏仿”的策略,而互联网上的传播的非正式的多样化的特点为“山寨”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载体。而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素材的重要的来源

当然,山寨文化的流行也和当下的经济状况有相当的联系。当下经济所面临的严重的冲击,使得产能过剩而消费不足,人们对于大品牌产品的消费锐减。而制造业的过剩产能在“山寨”风气的流行上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少制造业的企业不得不依赖“山寨”尝试在市场上分一杯羹。同时,大批“草根”青少年面临的生活问题和自我完成不足的状态,他们在在文化表现上的缺少出口和路径的现象也让山寨文化有了发扬光大的土壤。

总之,山寨现象凸显了当下文化的活力,通过“山寨”文化的展开,一种新的文化潮流已经成形,它会改变我们文化的形态。但“山寨”文化毕竟是一种衍生的文化,它自有其限度和不足,它对于正统的消费文化的依赖和衍生的关系使得它难以走得更远,也会受到诸多的非议。但研究山寨文化的形态,探讨它的转型和发展的可能性,应该是社会关切的重要方面。

上一篇:专业性质下一篇:开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