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揭示控制风险

2024-07-25

会计准则揭示控制风险(精选4篇)

会计准则揭示控制风险 第1篇

2006年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下称“新会计准则”) 的颁布, 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体系, 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 其中包括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以下统称为“金融工具准则”) , 这四项会计准则分别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一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一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一套期保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一金融工具列报》。这四项准则逻辑一致、相互关联, 建立了关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计量、列报的一套严密而完整的会计处理体系, 有效地填补了我国会计标准在此方面的空白。不同于以物质产品或劳务产品为经营对象的一般企业, 商业银行则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 经营的是特殊的商品——货币和与之关联的金融服务。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和内容的特殊性, 其资产和负债大多属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新准则体系下,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巨大变化对商业银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将原先部分表外核算的金融资产纳入了表内核算, 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 采用未来现金流折现法对金融资产进行减值测试等。这些会计准则的变化使得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所持有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计量, 并且反映到了商业银行的利润表上或资产负债表上, 这是否意味着新的会计准则将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对的风险纳入到了会计核算体系中, 最终通过商业银行财务报表指标的变动有效揭示了风险?本文旨在研究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否使商业银行财务报表更加有效地反映了相应的风险, 从而提高了风险在表内的揭示程度。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2006年财政部正式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规定自2007年l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而在新会计准则体系正式颁布之前, 财政部已于2005年8月25日发布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 (试行) 的通知, 要求自2006年1月1日起在上市和拟上市的商业银行范围内试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 (试行) (规定具体内容请参见附件) 与新会计准则中金融工具准则的内容基本一致的。因此, 对商业银行而言, 新会计准则在银行业的实施是个渐进的过程。2006年先试行了与银行业密切相关的金融工具准则, 2007年开始根据规定全面施行新会计准则。通过对《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 (试行) 实施的前后的风险评级指标对比, 可以定量地分析新会计准则中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程度, 以判断金融工具准则对商业银行风险揭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本文又进一步用同样的方法将新会计准则正式全面实施前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 对新会计准则中除金融工具准则以外其他具体准则对商业银行风险揭示的影响展开了研究, 从而得以全面判断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否有效揭示了商业银行风险。根据前所述, 首先通过《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 (试行) 实施的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 判断金融工具准则是否能揭示商业银行风险。根据财务报表列报的规定, 在披露比较财务报表的数据时, 需按追溯调整后的口径披露报告当期上年数据。由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为了研究该项会计政策实施对相同年份的年报数据的影响程度。

(二) 数据选择

本文选择2005年年报数据和2006年年报比较财务报表中追溯调整后的2005年年报数据, 以便进行比较分析;同样, 通过会计准则正式全面实施前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 判断新会计准则中除金融工具准则以外其他具体准则的实施对商业银行风险揭示的影响时, 由于新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需获取研究对象的2006年年报数据和2007年年报财务会计报表中追溯调整后的2006年年报数据。根据此要求, 样本银行的上市时间需在2005年前 (含) , 以便可以通过公开渠道获得相关研究年份的数据。经筛选2005年即已上市的商业银行有深圳发展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五家银行。因此, 本文选择了这五家银行作为样本银行进行研究, 文章中的研究数据来源均出自于这五家银行2005年至2007年度的财务报告。本文中数据的对比是将新旧会计准则实施前后商业银行风险评级指标值进行对比。

(三) 指标定义

商业银行风险评级指标是用来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基本状况的指标, 取自2004年银监会颁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 (暂行) 》。该评级体系分别通过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资产安全状况、管理状况、盈利状况、流动性状况等五个方面来实施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评级, 对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项风险综合评价, 在此基础上依据各风险评级指标值加权汇总后给予总体评级的一种风险评估体系。这五个方面由于“管理状况”完全是通过定性描述进行评价, 不适用进行数据实证分析, 因此本文通过对“资本充足状况”、“资产安全状况”、“盈利状况”、“流动性状况”等四个方面的风险评级指标在新旧会计准则实施前后的变动研究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风险揭示影响。本文选取用以反映商业银行风险的风险评级指标分别是资本充足率 (反映资本充足状况) 、准备覆盖率 (反映资产安全状况) 、资产利润率 (反映盈利状况) 以及流动性比率 (反映流动性状况) 。该四个指标均属收益型指标 (指标值越大越好, 则称为收益型指标;指标值越小越好, 则称为成本型指标) 若新会计准则实施后风险评级指标下降, 则说明了新会计准则是能揭示商业银行风险的。

三、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风险揭示影响分析

(一) 风险评级指标变动分析 (1)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实施前后各风险评级指标变动结果。从 (表1) 中可以发现, 《暂行规定》实施前后风险评级指标发生了变动。《暂行规定》实施后, 风险评级指标较实施前普遍下降。5家样本银行, 共计20个风险评级指标值中, 12个指标值下降了, 4个指标值未发生变动, 而上升的指标值只有4个。对结果进一步观察发现, 4个未发生变动的指标值均是拨备覆盖率。进一步对实施前后的风险评级指标变动描述性统计进行分析如 (表2) 。从 (表2) 中数据可以发现, 《暂行规定》实施后, 除反映资本充足状况的资本充足率的均值较实施前提高, 而反映资产安全状况的拨备覆盖率、反映盈利状况的总资产利润率及反映流动性状况的流动性比率较实施前的均值都降低, 反映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最核心的四个评级指标在《暂行规定》实施以后有三个下降了。前文已述, 《暂行规定》的内容与新会计准则金融工具准则的内容基本一致, 因此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在表内揭示的程度。在前文已述, 对商业银行而言, 新会计准则在银行业的实施是个渐进的过程, 2006年先试行了与银行业密切相关的金融工具准则 (《暂行规定》的实施) , 2007年根据财政部的规定开始全面施行新会计准则。因此在将2006年末当期财务报表和2007年追溯调整后的比较财务报表进行对比, 分析新准全面实施的影响, 实际是在金融工具准则已实施的基础上, 分析新会计准则其他与银行业相关具体准则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从 (表3) 中可以发现, 新会计准则正式全面实施前后的风险评级指标的变动幅度明显小于《暂行规定》实施前后发生风险评级指标的变动幅度, 五家上市银行共20个风险评级指标值有12个未发生变动, 甚至浦发银行和华夏银行在新会计准则正式全面实施后, 衡量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四个基本评级指标均未发生变动, 而且评级指标均值变动也没有规律。可见,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主要是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带来的影响, 其他具体准则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不重大。因此, 新会计准则的施行有助于提高对商业银行风险在表内揭示的程度, 主要是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带来的影响。 (2) 新会计准则全面实施前后各风险评级指标变动结果。

(二) 风险评级指标变动原因分析 (1) 资本充足率均值上升原因分析。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 同时规定当金融工具存在活跃市场的, 采用活跃市场的报价作为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 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无论盯市价格还是估值价格, 都与市场利率密切相关, 当市场利率发生变动时, 将直接会影响到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使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与市场宏观环境联系在一起。由于受监管政策的限制, 商业银行不得直接投资证券市场, 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渠道比较单一, 资产的运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投资债券是目前商业银行调节资产负债结构主要手段, 因此, 商业银行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主要为所持有的金融债券和政府债券。当宏观环境处于减息周期时, 市场利率下降, 建立在市场利率折现基础上的债券盯市价格或是债券估值价格上升。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 根据准则规定无论是计入当前损益还是计入当期权益, 最终都表现为银行资本的增加, 从而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而当宏观环境处于加息周期时, 市场利率上升, 则会降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历史数据表 (表5) , 可以判断2005年正处于加息周期的开始, 但从表2中发现2005年追溯调整后的资本充足率的均值是上升的, 这是因为按照会计政策变更进行追溯调整后的2005年报表上披露的资本总额是以前年度的累计影响数与当期变动数, 在2005年之前市场环境一直处于减息周期, 以前年度的资本累计影响数为正数, 从而使2005年追溯调整后的资本充足率均值上升。随着市场利率不断上调, 以前年度累计影响被抵消后, 当期公允价值下降导致资本的减少, 从而将降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因此, 追溯调整后的2005年资本充足率较原先资本充足率上升, 与本文开始的预期不一致, 也正是这个原因。金融工具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 反映了银行所承受的利率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 使得银行资本状况信息更为准确。 (2) 拨备覆盖率均值下降原因分析。新会计准则对于商业银行金融资产转移的终止确认条件予以了明确:只要当风险和报酬发生实质性转移时, 才予以终止确认。新会计准则避免了旧准则下一些商业银行通过将不良资产通过“售后回购”等交易形式从表内转至表外, 隐瞒银行真实的风险资产规模的操作。如民生银行2005年追溯调整后的拨备覆盖率下降, 是因为该行将附有追索权的贴现票据在旧会计准则下票据贴出已终止确认, 根据新会计准则又追溯转回, 待票据兑现后方终止确认。不良资产的真实余额增加, 从而导致拨备覆盖率下降。因此新会计准则有效地揭示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3) 总资产收益率均值下降原因分析。新会计准则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了表内核算。在商业银行实务操作中, 若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为正数, 则将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为资产, 同时在利润表中确认为收益;若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为负数则确认为负债, 同时在利润表中确认为收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后, 无论是确认为资产还是确认为负债, 一律将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因此商业银行报表也就真实地反映出了银行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财务结果。从表2中的数据发现, 2005年追溯调整后的总资产收益率均值下降, 说明现阶段, 商业银行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水平尚不尽人意, 通过会计报表反映出的财务结果是导致了总资产收益被拉低。 (4) 流动比率均值下降原因分析。新会计准则下金融资产根据管理层持有的意图和风险管理的需要进行分类, 因此根据管理层持有的意图和风险管理的需要, 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归为流动资产, 将应收款类投资和持有至到期归为非流动资产, 据此计算出的流动比率能够真实反映管理层意图下的商业银行流动风险的状况。同时根据准则规定, 交易类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的变动将使得商业银行的当期损益或权益发生波动, 而应收款投资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投资采用摊余成本计量, 不会对当期损益或权益产生波动, 从而避免了资本的频繁波动。从 (表2) 中可以发现, 2005年追溯调整后的流动比率均值下降, 说明了商业银行管理层意图———稳健经营、避免资本频繁波动, 但在这种意图下的资产分类, 会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下降, 其实质是用流动性来换取稳健性。监管资本作为政府金融监管部门要求银行持有用以承担风险、吸收经营损失、保护存款人免遭损失的最低风险资金, 在银行发生意外的时候可以用来冲销损失, 起到“缓冲器”的作用, 所以维持充足、稳定的资本水平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正因如此, 减少监管资本波动暴露的风险成为管理层共同的选择。新会计准则揭示了真实的管理层意图下的商业银行流动风险状况。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执行新会计准则对其风险揭示影响进行分析后发现,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后, 衡量风险状况的四个核心评级指标中, 除反映资本充足状况的资本充足率的均值较实施前提高, 反映资产安全状况的拨备覆盖率、反映盈利状况的总资产利润率及反映流动性状况的流动比率较实施前的均值都下降, 与预期是一致的。而资本充足率的上升经分析是因为受以前年度追溯调整累计影响数的影响, 当累计影响数被抵消后, 资本充足率将随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动, 及时反映出市场环境下真实的银行资本状况, 从而, 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实施新会计准则能有助于揭示商业银行风险。此外, 通过分别对2005年和2006年的当期财务报表与比较财务报表的数据比较, 分析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主要是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带来的影响, 其他具体准则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不重大。因此,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对商业银行风险在表内揭示的程度, 主要是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泽慧:《新会计准则里金融工具分类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财经界》2008年第1期。

[2]张苏彤、王鑫:《浦东发展银行2000年度财务报告会计信息双重披露差异性分析》, 《中国会计教授会年会论文集》2002年。

[3]蒋义宏:《净利润境内外审计差异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B股上市公司年报的证据》, 《管理世界》2002年第7期。

[4]杜丽、刘昌进:《新会计准则运用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联动的实证分析》, 《上海金融》2007年第10期。

[5]张维、高雅琴、张小涛:《新会计准则下银行资产分类会计选择的理论建模》, 《会计研究》2008年第1期。

[6]姜波:《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7]朱海林:《金融工具会计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8]陈小悦:《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郭宏伟等:《风险管理》,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现代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分析 第2篇

关键词:会计管理风险控制

1会计系统的风险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文将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因素归纳为技术、应用和管理几个方面。

1.1信息系统的缺陷信息系统的组件在设计、制造和组装中,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原因,可能留下各种隐患。如网络传输速度,服务器等硬件设施的稳定性和运行速度,软件设计中的缺陷,不同信息子系统的接口等。

1.1.1硬件的脆弱性信息系统硬件组件的安全隐患多数来源于设计,主要表现为物理安全方面f如物理可存取和电磁兼容方面等)的问题。由于这种问题是设计时所遗留的固有问题,因此在自制硬件和选购硬件时应尽可能减少或消除这类安全隐患。

1.1.2软件系统的脆弱性软件系统的安全隐患来源于设计和软件工程实施中的遗留问题。软件设计中的疏忽可能留下安全漏洞:软件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冗余以及软件过长过大,不可避免地存在安全脆弱性;软件设计不按信息系统安全等级要求进行模块化设计,导致软件的安全等级不能达到应有的安全级别;软件尤其是自制应用软件编程时程序员暗地编进指令,使之执行未经授权的功能等。这些问题一般不易被防止和发现。

1.1.3网络和通信协议由于互联网本身是一个没有明确物理界限的网际,而支持互联网运行的TCP/lP协议栈在设计的当初主要考虑了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问题,无法兼容解决来自网际的大量安全问题。比如,缺乏对通信双方真实身份的鉴别,TCP/IP在lP层上缺乏对路由协议的安全认证,应用层处于最顶部,下层的安全缺陷必然导致应用层的安全出现漏洞甚至崩溃,同时各种应用层协议本身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等等。

1.2信息系统的管理

1.2.1如果企业规模很大,信息系统的结构就会很复杂,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即数据完整性就较难保证。

1.2.2授权管理的问题信息系统中,很多原来手工系统下由不同的人完成的业务处理环节集中由计算机统一处理,这样就不能像手工方式那样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操作人员只要获得授权文件或注册系统的密码就可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密码一旦被他人学握或一人掌握多个级别操作员的密码,权限就会失控,从而造成损失。

1.2.3职责分离失效信息系统中,业务人员可能一人身兼多个职能。例如,在零售业,当顾客购买商品时,销售人员扫描商品的条形码,由计算机系统自动读取商品价格,计算已销售商品数量,并自动更新销售收入余额和存货余额。如果发现存货余额低于最低数量,计算机系统还可以自动向供应商发出定单。这样,一个销售人员就可以完成授权、记录和保管工作,极易出现错弊。

2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运行阶段的控制包括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个方面。一般控制主要从组织控制、操作控制、资源控制几方面着手:应用控制的内容与业务处理有关,取决于业务处理的需要。

2.1组织控制组织控制是将组织作为控制的对象和手段,通过建立起具有控制能力的组织结构、采用满足控制要求的组织流程、构筑认同和重视控制的组织文化,达到控制的目标。组织控制是其他控制实施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控制应该包括进行合理的职责分工(合理划分人机职责、合理划分岗位职责、确定岗位标准)、设置满足控制要求的组织流程等方面的工作。

2.2操作控制操作控制主要是建立和实施操作管理制度,对系统使用、操作规程和会计业务处理几方面做出规定。

操作控制中首先应该强调系统使用和管理的计划性,比如什么时间按照何种程序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或局部)检测、什么时间对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什么时间对系统的中间文件进行清理等等:其次要重视操作日志。操作日志是操作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对日常系统操作情况的最基本、最全面和最详尽的反映,应充分利用操作日志,定期监察和检验日志,及时了解非法用户和有权用户越权使用系统的情况及设备状况。第三,操作控制中除了要求各类操作人员按照制度规定操作系统外,还应该强调员工的责任、能力和可信赖程度。

2.3资源控制

2.3.1硬件资源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包括网络设施、通讯设施、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等。硬件设备本身的控制措施一般由设备生产厂家固化在设备中,设备使用者是难以改变的,它能自动查出某些类型的错误,而无需程序或操作人员送入任何特殊指令。硬件控制的失效会消弱其他控制措施的作用,影响系统的可靠性。

2.3.2软件资源控制信息系统软件一般包括操作系统(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和单用户操作系统)、工具软件(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编译器和程序设计语言,Excel等电子表格处理软件,Web服务、发布和浏览软件,信息采集、FTP、Telnet等软件)、应用系统软件三大部分。操作系统处于信息系统软件平台的最底层,其安全是整个软件平台安全的基础i应用系统处于最上层,是完成具体业务处理的软件,由于各种业务处理对安全的需求程度不同,应用软件自身提供的控制措施也有很大区别;工具软件介于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之间。

2.3.3数据资源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都以记录的形式存储在系统的数据库中,数据资源控制的重点是数据库的管理控制,其主要目的是防止系统内外人员对数据库的非法访问,以及系统故障、误操作或人为破坏造成数据库毁损。一般可以实施的控制包括访问控制、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制度。

2.3.4档案资料控制采用会计信息系统之后,由于档案本身种类、内容、形式等的改变,档案的保存具有了与传统手工会计不同的要求。档案资料控制主要是确定档案、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包括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存取制度、档案作废制度)两方面。

3.4应用控制应用控制是对具体业务处理过程实施的控制。图2所示是计算机系统的业务处理环节,从中可以看到任何业务处理系统都可以划分成输入过程、处理和存储过程、输出过程几个环节,因此不同环节的应用控制又可以分别称为输入控制、处理和存储控制、输出控制。

会计准则揭示控制风险 第3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安全;风险控制

一、会计信息化下会计安全与风险控制的重要意义

会计是企业中的重要经济命脉。企业运作过程里,会计信息化在社会经济信息科技技术发展的大潮中厚积喷薄发展。各种大型密集的网络系统升级维护,极大地提高了公司收集数据,编制企业财务报告。防护会计信息化中产生的安全风险控制,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行,为公司的流通运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保障,为数据储存提供了一个绿色透明的平台。同时在应对道德风险,权衡企业公开与保密有了更客观的维护。

二、会计信息化下会计安全与风险控制

1.信息系统存在技术风险

企业信息处理系统正在不断完善,会计软件使用的工作人员,会采用先进的系统结构,提升企业财务处理的整体速度,方便快捷整理数据,准时反馈,传输有效,提高一定的决策速度,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仍然有很多的不足和缺陷。比如黑客入侵,系统瘫痪,造成网络故障,信息丢失,出现财务数据丢失的情况。程序被某些非法入侵者使用篡改,未经授权的其他操作人员进行程序改动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2.数据处理存储等业务处理方面的风险

信息处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失误或者粗心大意,造成输入的数据错误,从而造成整个会计核算过程中,即便有正确的处理环节,但是只能输出不正确的数据,给企业财务造成运转障碍。另外,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入认为的会有将自己的数据转化为计算机代码存储的环节,中间过程有潜在的风险。还有,存储设备比如硬盘、磁盘、U盘等,这些存储设备经过一些物理因素等外在原因的影响,原始数据丢失,最后被篡改。如果改变数据之后,不完整信息经过电脑处理之后,其他附属数据衍生出来都不完整。在审计过程中,会计业务审核会遇到很多阻力。数据处理紊乱,致使整个系统出现差错,进而对企业运作造成影响。

3.从业者及有关人员的道德风险

面对潜在的利益诱惑,为了窃取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和知识产权,更严重的时候,入侵者会进入系统严重扰乱企业机密。

4.计算机病毒的普遍危险

计算机病毒通过网络媒介传递,而且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提高。扩散范围更加宽广,在传染后会进一步进入到财务系统,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还有,传播过程中,有很大的再生可能,一旦相互联系就会通过网络无限蔓延传播。而且,病毒都有很强的潜伏性和被激发的不同可能。一旦感染,之后就会面临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三、会计信息化安全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1.重视会计信息化系统提升

会计信息化首先是计算机硬件的核心质量得到保证。保证资金充足供应,对于关键设备,应该采用强有力的维护和设备巩固。另外,计算机应该置于有特别动力和照明系统的专门工作室,其中的工作设备供电系统,与其他的供电设备分开单独使用。另外,在计算机的维护上应该,聘请专门的计算机人员维护该设备,并且定期向主管人员汇报,若有人使用的时候,向上级提出申请,不得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让他人使用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处理。而且,企业内部应该定制专门的条例规定,规定,会计信息系统要专门处理企业账务、编制报表以及处理其他事务,任何人不能未经允许擅自使用,更不能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上进行一些具有安全威胁的操作。

2.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会计信息化处理过程中的会计人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基本的会计技能,来应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系统环境。同时,企业在聘用人员的时候,应该选择那种新型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储备和贡献会对企业财务处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另外,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我们需要对财务知识、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提高认知,企业投入聘请专门的人员参与企业员工的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同样对所有成员进行安全教育,培养道德素质等,稳固可靠运行会计信息系统。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应该积极践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维护网络,加强防范黑客入侵和病毒侵蚀等

我国的有关人员研制出了很多的反病毒软件,软件需要实施检测,软件可以检测出现的病毒并且进行杀毒处理。同样应对一些网络环境,会计人员需要及时备份处理软件中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相关工作人员不能打开那些来历不明的文件,网上邮件,并且需要对计算机进行杀毒处理和病毒测试,保证程序的良好运营。

4.健全会计信息化系统控制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权责分离是控制会计信息处理抓住的重要因素。整个财务系统控制的过程中,内部之间牵制联系,所以在岗位设置上,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设立操作和审计岗位,及时更新数据,监督操作过程的规范和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结语

会计核算是一个企业的命脉,影响控制着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伴随着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会计信息化的迅速成长,问题也是层出不穷。针对这些来自技术和道德方面的风险,制定详细的制度准则由大家来遵守,然后完善信息处理系统,增强工作环境的安全性,规范自身行为,积极谋求企业发展,为会计信息化安全和风险控制提供良好的基础与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陈燕华:会计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安全风险及控制.中国财经报,2006(3).

论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控制 第4篇

摘 要 本文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的控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 审计风险 控制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及危害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如果忽略审计风险的存在,且没有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审计风险,审计风险一旦实现,必然引起相应后果:

1.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表达不当,可能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损害,因而涉讼,造成签字审计人员的损失。屡屡出现的诉讼危机,使得审计人员承办财务签字的风险大增,注册会计师的签字品质普遍受到怀疑,各方面均要求注册会计师更加严格执行审计工作。

2.影响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和形象。

3.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使投资者蒙受损失。

4.严重时可能助长会计造假和舞弊行为,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社会风气。

二、审计风险的控制

(一)从被审计单位方面控制审计风险

1.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

公司中小股东要想拥有与企业管理当局和大股东相对称的信息,在具体制度安排上,应在中小股东、企业管理当局、大股东之间建立制衡机制。即建立经营权及控股股东为主,监督权以中小股东为主的公司治理机制,即企业管理当局由实际控股股东提名,董事会通过。而监督权则由中小股东行使,彻底独立于大股东与企业管理当局,并据此重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人。完善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制度,制定严格的制度,规范审计委员会对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控制,削弱大股东和管理当局对聘用会计师事务所的提名权。

2.谨慎选择企业,从源头上控制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选择被审计单位时,一是要选择正直的企业,这就是要求审计机构接受委托之前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企业的历史情况有所了解,评价它的品格,弄清委托的真正目的,尤其是在执行特殊目的的审计业务时更应如此。二是对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更尤为注意。中外历史上很多涉及审计人员的审计失败案,都集中在宣告破产的企业。

(二)引入并改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控制审计风险

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要求风险导向审计进行战略上调整,控制审计风险。

战略调整一:以风险源为导向实施有整体到局部在由局部到整体的审计战略。注册会计师从风险源入手,以风险源为导向,结合企业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并进行严密的巡逻推理,进而一步步的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这样首先做到了由整体到局部,而且以风险源为导向,可以做到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对风险的认识和控制都比较有效。然后通过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取证。根据取证的效果,在由局部到整体,归纳和判断整个财务报表的风险并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

战略调整二:“以证实性为主”向“以侦查性为先导,以证实性为补充”转变。现代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大,企业繁杂,会计普遍实现电算化,内部控制虽然比较健全,但管理当局舞弊却频频发生。实施该战略调整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并能将“应有的职业怀疑”从一开始就落实到实处,从而有效地减少审计期望差。

战略调整三:将主要精力转向关注和监控管理当局舞弊风险。从企业所产生的风险源上看,虽然员工舞弊风险,错报风险也可能给注册会计师带来损失,但这些与管理当局舞弊风险可能给注册会计师带来的损失是无法比拟的。作为这样一种战略调整,注册会计师应摒弃传统的“管理当局中性”的看法。实行“有错推定”,即时行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管理当局不存在舞弊就推论管理当局舞弊是存在的。注册会计师对管理舞弊必须给以足够的关注,采取有效程序以控制风险。

(三)发展审计市场,控制审计风险

1.发展资本市场,培养审计服务的良好环境

使会计相信真正成为投资者的有效需求,使投资者尤其是大、中型投资者成为审计市场的强势群体。他们能够基于自己的切身利益,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提出严格、合理的要求。从而使审计报告向高水平迈进,呈现出合理、必要的差异性。

2.鼓励事务所联合发展

针对当前我国小规模事务所供给过度导致地价竞争现象严重的情况,应鼓励事务所之间联合发展。进一步开放中国的审计市场,引进竞争,使事务所在竞争中走向联合。

3.建立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信誉评级机制

在审计这类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内,如果有相关的信誉评级机制,使市场中产品的购买者事先了解产品以及产品提供者的相关信息,就可能尽量避免低价竞争的发生。

4.促进事务所组织结构改革

将实行有限责任的事务所转变为有限责任合伙制。在该形式下,当某一合伙注册会计师由于过失发生法律责任时,事务所承担有限责任,其它合伙人也不承担连带责任,而该合伙人则承担无限责任。

5.提高注册会计师收入水平

注册会计师收入水平是其价值取向的一个关键因素。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吸收并留住优秀的审计人才,最终形成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增加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抵抗风险能力

1.积极掌握行业专业知识,努力控制审计风险

充分调查客户的行业背景和状况。审计项目的执行和责任人应高度重视通过与以前年度负责该业务的审计师进行讨论(在审计师实行定期轮换制下)、与目前从事同类审计业务的审计师进行讨论、与客户的雇员座谈、搜集和查阅行业资料、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有关培训和交流活动、查阅事务所的客户永久性档案等多种方式,充分调查客户的行业背景,分析客户的行业现实状况。建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拿出一些资金和人力建立一个各行业典型企业历年财务及非财务信息信息库,以便注册会计师查阅。

优化审计人员结构。要确保审计人员多掌握行业知识,还要实现审计人员的优化组合。即必须改变事务所单一财会型人才的结构,注重聘用一些诸如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法律等非会计审计专业领域的人才,并在审计项目小组配备时确保有熟悉行业知识的人员参加。

培养行业审计专才。审计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有以会计审计知识为中心转向以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为中心。审计师要分行业审计,必须掌握常用的分析工具,并接受行业知识训练。注册会计师必须时刻重视各种知识的学习,不仅要求对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和财务管理等学科的掌握,还要求执行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尽量熟悉其它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出适当的职业判断。

积极利用专家意见。由于审计对象越来越复杂,做出会计师可能遇到特殊的、高深的对会计报表有重要影响的事项。对这些事项,仅依靠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或本所专业人才无法获得可靠的审计证据,以支持拟发表的审计意见。况且,事务所聘用过多的特殊专业人才也不符合经济性原则。因此,会计师事务所总存在着利用专家工作、来获取特殊行业知识的客观需要。

2.健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机制、完善事务所内部考核方法

强化内部质量控制机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签约前,必须调查、了解客户,依照规范签好协约。实施中,按照批准的工作计划,逐步实施,对于大多数审计项目来说,相当多的审计工作是由缺乏经验的助理人员完成的,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业务技能和风险管理培训,并在审计实践中队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严格履行三级复核制度。出具报告要谨慎,不能有遗漏事项;要关注期后事项,重视内部不同意见,努力办责任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业务档案管理,保留完整的审计轨迹。

(五)审计方法的改进——分析性程序应用的改进

分析性程序在舞弊审计中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能揭示会计数据之间的异常关系,而对这种异常变动的分析往往能找出许多舞弊线索。这是因为大多数财务报表舞弊者在操纵会计数据时,只是集中于某一具体的会计活动,而没有考虑到其他会计报表数据也会同时发生变动。

上一篇:分析和改革探讨下一篇:退火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