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楼范文

2024-07-23

青楼范文(精选9篇)

青楼 第1篇

先看“楼”,《说文》曰:“楼,重屋也。从木,娄声。”再来看“楼”字的甲骨字形及其他与先民居处有关的汉字甲骨字形“窨、宫、宋、家”等,并将其与“楼”作比较,可以看出,“楼”比其他一般的居处要复杂得多,造价当然也昂贵一些,举凡能住楼者,都是富贵人家。因而在《辞海》、《辞源》及《汉语大词典》中,无论“红楼”,还是“青楼”,都有“富家居处”之意。

“红楼”有两层意思:(1)红色的楼,泛指华美的楼房。(2)富贵人家女子的住房。这样的意思在古诗词中比比皆是,“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白居易《秦中吟》),“长安春色本无主,古来尽属红楼女”(韦庄《长安春》),“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瞑”(史达祖《双双燕》),“谁家绿酒欢连夜,何处红楼睡失明”(白居易《寻阳春三首·春来》)等等。

“青楼”也有两层意思:(1)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2)指南朝齐武帝的兴光楼,后也泛指帝王之居。表达第一层意思的诗句如“借问女家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曹植《美女篇》),“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王昌龄《青楼曲》之二),“青楼临大巷,幽门结重枢”(傅玄《艳歌行》),“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江淹《西洲曲》),“寂寂青楼大道边,纷纷白雪绮窗前”(江总《闺怨诗》)等。而在后一重意思里,青楼先指齐武帝的兴光楼,《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中有“武帝兴光楼,上施青漆,世人谓之‘青楼’”。又《太平御览》卷一七六“居处部”注释“青楼”:《齐书》曰:东昏侯后宫起仙华、神仙、玉寿诸殿,穷尽雕塗,以麝香、杂香塗壁。时世祖于楼上施青漆,世谓之青楼。帝曰:“武帝不巧,何不纯用琉璃。”在这之后,青楼则干脆指帝王之居了。李白《宫中行乐图》之五有句云“绿树闻歌鸟,青楼见舞人”就是此意。又《晋书·麹允传》载:麹允,金城人也,与游氏世为豪族。西川为之语曰:“麹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由此可见,青楼在最初也只是阀阅之家的代称,实指金张门第。

可见,不管是青楼还是红楼,都是豪华富贵的,为富家所有所居,楼到底是施红还是涂青,概个人兴趣、品味不同而已,别无他意。至于楼何时与女子联系起来,没有可靠资料特别注明,故而推想,古时女子,富家女子尤甚,多养于深闺,常年居家不出,楼是与她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因而居于楼中的女子也就自然与所居之楼一体化了。故而在诗词中吟咏女子的,多言楼,有“玉楼”、“凤楼”、“红粉楼”、“香楼”、“仙楼”等。因而“红楼”也好,“青楼”也好,也就有了富贵人家女子居处之意了。

但无论红楼也好,青楼也好,于一些文人们看来,其中均有曼妙殊丽之佳人,故而在他们的概念中,无论是红楼还是青楼,均为美人所居,表现在诗词中,也不分彼此。这也是有诗为证的,“霜月正高鹦鹉洲,美人清唱发红楼”(蒋吉《旅泊》),“野桥沽酒茅檐醉,谁羡红楼一曲歌”(许浑《春日郊园戏赠杨嘏评事》),“红楼有恨金波转,翠黛无言玉箸垂”(李中《代别》),“美人唱,揭调是甘州,醉红楼”(毛文锡《甘州扁》)等等。“今日美人弃我去,青楼珠箔天之涯”(卢仝《有所思》),“归来青楼曲未半,美人玉色当金尊”(李益《杂曲歌辞·轻薄篇》),“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谢偃《乐府新歌应教》)“旧国有年代,青楼思艳妆”(刘希夷《蜀城怀古》)等等,是青楼中美人。

慢慢地,“红楼”、“青楼”开始与风尘女子联系了起来,这以“青楼”更为典型。南朝梁刘邈在《万山见采桑人》中有“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即隐含了这层意思,这大概是青楼代指妓馆之始。因而在各词典中,“青楼”在原有的意思上又加上了“风月场所及其中女子”之意。这层意思在古诗词中用得很普遍:“对舞青楼妓,双鬟白玉童”(李白《楼船观妓》),“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泪成血”(温庭筠《塞寒行》),“归去风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颍川花,不似师师好”(晏几道《生查子》),“(孙富)生性风流,惯向青楼买笑,红粉追欢”(冯梦龙《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华郎的心肠虽好,只怕他父亲到底执意,不容要我辈青楼”(李渔《慎鸾交·席卷》)。从这些诗句看,青楼显然已与“平康”、“北里”、“行院”、“章台”等词并列而专指妓女丛萃的烟花境界了。

后来,红楼也如同青楼,指这些风月场合并兼指其中女子:“一生狂荡恐未休,且陪烟月醉红楼”(孙光宪《浣溪沙》),“此时欲醉红楼里,正被歌人劝一杯”(施肩吾《酬张明府》),“闲从结客冶游时,忘却红楼薄暮期”(朱庆馀《公子行》),“红楼宴青春,数里望云蔚”(聂夷中《公子行》),“年少家藏累代金,红楼尽日醉沈沈”(崔萱《豪家子》),“当时红楼中有某校书尤绝”(袁枚《随园诗话》卷三),“二卿有此才貌,误落风尘,翠馆红楼,终非结局,竹篱茅舍,及早抽身”(周国良《珠江梅柳》卷二)等等。概娼家之楼,青饰红装,也因人之趣味而异,别无他意。

但红、青二色,显然不同,一为暖色调,鲜艳明丽;一为冷色调,峻清萧然。二者青红皂白,截然不同。人之尚红,以为红为富贵之色,有显达、兴旺、喜庆、尊贵之意,故而有“红门”(即宫门,古之宫门多漆红)、“红顶”(借指高官)、“红墙”、“红灯绿酒”、“红笺”等词。用之于女子,则是“红颜”、“红袖”、“红粉”、“红妆”、“红裳”、“红香”、“红酥”、“红汗”、“红泪”等等,含明显的欣赏、褒扬与艳羡之意,因而红楼更偏重于富贵女子之所居。而“青”或绿,或蓝,或黑,给人以冷静素淡之感,故有年轻、清静、清秀之意,故而有“青史”、“青夫”(皂隶、差役)、“青衫”(学子、微贱者服色)“青衿”、“青裳”(青黑衣裳,贱者所服)、“青灯古佛”、“青灯黄卷”诸词。用之于女子则有“青衣”、“青腰”、“青娥”、“青眸”(借指美女)、“青丝”(指妙龄少女)、“青蛾”(青黛色的眉毛,代指少女、美人)、“青妓”等词,虽也有欣赏而更多是怜爱之意,因而青楼更偏于贫家女子所居,堕入青楼中女子也以贫家女为多。因而“青楼”就在更普遍的意义上指向了妓院娼馆。这在后人小说中用得很普遍,元人夏庭芝便径直把他为妓女立传的作品取名为《青楼集》,明人朱元亮将其辑注的《嫖经》》就易名为《青楼韵语》,清人俞达则仿《红楼梦》而写了一部《青楼梦》,其间所写可真如其序所言“美人沦落,名士飘零”。沦落的美人成了风尘女子,这与《红楼梦》中女子决然不同。自此,“红楼”、“青楼”就有了不同的内涵,言红楼女子多为富贵人家女子,说青楼女子则多为风尘女子。

这样,“红楼”、“青楼”的意思就由最初的“富家楼”演变为“富家女子所居”,又渐次演变为“美人所居”,之后又演变为“风月场所”,最终分道扬镳,分别指向了“富家女”与“贫家娼”。

摘要:本文结合古典诗词对“红楼”、“青楼”的引用,阐述了“红楼”、“青楼”含义的发展演变。

青楼曲 第2篇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译文

将军乘坐佩饰金鞍的白马随皇帝出征,十万军士在长杨宫宿下。

楼上窗边的少妇弹奏着筝曲,远望着队伍的尘土进入建章宫。

大军从驰道回来,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盛装打扮的女子登上高楼。

迎接夫君带着千余兵马,征战胜利归来,拜官赐爵。

注释

鞍(ān):套在骡马背上便于骑坐的东西。

武皇:汉武帝刘彻,指代英武过人的君主,即唐玄宗。

旌旗(jīng qí):旗帜,这里借指军士。

长杨:长杨宫的省称,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

鸣筝:弹奏筝曲。

飞尘:飞扬的尘土。

建章:建章宫的省称。汉武帝所建造,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

驰道:古代供君王行驶车马的道路。泛指供车马驰行的`大道。

御沟:流经皇宫的河道。

红妆漫绾(wǎn):形容女子盛装打扮的样子。绾,盘绕起来打结。

金章紫绶:紫色印绶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

骑(jì):一人一马称为一骑。

拜侯:授予爵位。拜,授官。侯,侯爵。

简析

《青楼曲二首》的第一首诗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行进,越走越远,到后来就只见地上扬起的一线飞尘;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仿佛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场景热烈、雄伟,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后面的场景又显得端庄、平静,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衬,对照鲜明。

诗人把这两个不同的场景连接在一个画面上的方法,就是通过楼头少妇的神态,将长安大道上的壮丽场景,从她的眼中反映出来。表面上她似乎无动于衷,实际上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欣羡,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着那马上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还没有收回她的视线。

这少妇与马上将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此关注他的行动,这可从《青楼曲二首》的第二首诗中找到答案。原来那马上的将军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就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都受到封赏。他们经过驰道回来时,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把这两首诗合起来看,前一首描绘的是一支皇家大军凯旋的场景。因为这次胜利的不平常,连皇帝都亲自出迎了,作为将领的妻子,她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诗人未用一句话直接抒写她内心的激动,而是写她从楼头“遥见”的热烈场景,读者却可想象到她看到这热烈场景时的内心感受。这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对诗创作所概括的两句话:“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青楼的功能 第3篇

青楼上的妓女,一般是艺妓,也有色艺双绝,两种服务都提供的。但无论如何,吟诗诵词、弹琴唱曲,仍是最主要的节目,也是青楼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青楼的主要客人,是比较阔绰的文人士大夫,也有比较儒雅的商人和武夫。他们到那里去,主要是为了获得松弛和宁静,放松一下自己的身心,享受美酒佳肴和音乐歌舞。即使在那里过夜,也是为了在温香软玉中得到一种休息,体验一种“宠辱皆忘”的境界。

青楼里的姑娘们都受过特殊的训练,一个个楚楚动人,仪态万方。尽管作为妓,她们终归是要“卖身”的,但高级的青楼妓女,也并不轻易献身。修养极高的妓女,其高贵的气质常会使人有不敢亵慢之感。比如宋代的徽宗皇帝赵佶第一次去东京名妓李师师家,就是又喝茶,又吃水果,又看风景,又吃夜宵,又香汤沐浴,折腾了老半天,才见到李师师一面。听了一支曲子后,连手指头都没碰一下,就回宫去了,而万岁爷还感到“意趣闲适”,十分满意。

青楼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

中国人的社交叫“应酬”。应酬这个词是由“酬酢”演变而来。“酬”是主人敬酒,“酢”是客人回敬,总之社交离不开酒。但是,单单有酒,是不够的,还要有陪酒女郎。醇酒美人,缺一不可,而青楼则恰好兼而有之。青楼女子,训练有素,既温柔多情,又口齿伶俐,弹得琴,唱得曲,说得笑话,还能打情骂俏。雅俗共赏,荤素杂糅,效果极佳。所以,古人的社交活动,不少都安排在青楼,而对青楼女子口才的要求,有时还超过姿色。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妓女的口才。大约是明宣德年间,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当国,同任内阁大臣,人称“三阁老”。有一次,三阁老有“应酬”,叫一位名叫齐雅秀的妓女陪酒。齐雅秀为了惹人发笑,故意迟到。三阁老问她干什么去了,她说在家里看书;又问她看什么书,她说是看《烈女传》。妓女看《烈女传》,自然荒唐之极,于是三阁老大笑说:“母狗无礼。”谁知齐雅秀答道:“我是母狗,各位是公猴。”此言一出,闻者无不拍案称绝。原来,“公猴”谐音“公侯”。三阁老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当然是“公侯”。齐雅秀既戏弄了宰相,又不怕追究,当然极富巧智。如果往深里一想,满朝“公侯”,不过只是“公猴”;“冠冕堂皇”,不过只是“沐猴而冠”,那就真是鞭辟入里,妙不可言了。

《青楼集》中女艺人婚配状况小考 第4篇

为方便论述, 笔者遂将统计所得的《青楼集》中女艺人与男性乐人的婚配状况摘录于下表:

注:﹡号项未写明该艺人之夫为乐人, 但从他们皆以艺人为妻, 书中所录名字接近艺名 (冯蛮子、李牛子、李鱼头、黑驹头) , 且有人 (张有才) 妻亡而继娶乐人的现实, 笔者将此五项列入表格。另有五名艺人之夫书中录有其名, 然未写明身份, 信息有限不可考, 笔者不敢妄断, 遂不录于此。

由上表可见, 在《青楼集》中有明确记载, 或者我们从文字所载较能确定是乐人之妻, 或曾为乐人之妻的坤角, 有二十二位之多, 其数量占到了书中有婚姻记载人数的一半还多。这种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乐人间的联姻, 该受着艺人们日常生活、表演和人际交往的影响, 然又受着当时法律制度的限制。

元蒙入主中原, 在承袭宋代乐户制度的同时, 又对乐人的婚姻多有限制。鉴于乐人冲州撞府、辗转演出, 户籍流动的情况, 以及官豪势要、富户多强娶乐人为妻妾的现实, 政府“虑恐失误当番承应”, 规定“一般骨头休成亲, 乐人内匹聘者, 其馀官人富户休强娶, 要禁约者。” (《元典章》) “内匹聘者”, 从法律上将男性乐人限定为女艺人们唯一合法的婚配对象。虽有明文禁令, 然而女乐被非乐人强行纳娶的现象依旧时有发生, 政府于是不得不重申“乐人只教嫁乐人”, 威胁以“为娶了乐人做媳妇的, 上头他性命落后也” (《元典章》) 。《青楼集》中载有贾伯坚为官他方, 他作曲以寄故地名姝金莺儿, 被台端知晓而被劾的故事。由此, 亦可从另一侧面窥见当时相关律法之严, 为官者违之尚遭重罚, 一般百姓的忌惮之心想来更甚。

元代对乐人婚配的限定, 在限制了女艺人的婚姻自由的同时, 对戏曲的发展却也有着积极的作用。统治者上层对乐人通婚的限制, 有着保证承应乐人的数量, 保证乐人户籍的纯洁性, 满足自身色艺之需的目的, 但此种婚姻制度, 仍在客观上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青楼集》中所载的艺人中, 杂剧演员占了大半数量, 此种优势, 亦反映在本文所讨论的乐人婚配状况之中。杂剧是元“一代之文学”, 乐人间的婚配, 对于杂剧这一具有代表意义的艺术形式的进步与成熟, 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 乐户间的通婚, 有助于戏曲艺术的审美和戏曲艺术的进步。乐人夫妇之间的配合, 能够产生绝妙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 可以是不同艺术形式的完美碰撞。如“盖宋善讴, 其夫能传其父之艺”, 宋六嫂夫妇一吹一唱合乐, “妙入神品”, 产生了绝佳的艺术审美。这种效果, 还可以是同一艺术形式的共同精进。朱锦绣技艺超群, 她“杂剧旦末双全, 而歌声堕梁尘”, 她的丈夫侯耍俏“又善院本”, 夫妻二人并称“侯朱”, 与同样擅长杂剧的赵偏惜、樊孛兰奚夫妻前辈“时称负绝艺者”。《青楼集》中杂剧造诣高超的夫妇还有很多, 如李定奴“善杂剧”, 其夫帽儿王“杂剧亦妙”, 帘前秀“杂剧甚妙”, 其夫任国恩则是著名末泥演员等。演员是戏剧艺术的重要要素, 对于擅长同种技艺的夫妻而言, 名家的合作、夫妻的默契, 珠联璧合的演出, 其效果想来非同一般。另一方面, 元时戏曲艺术兴盛,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为了更好的生计, 乐人们需要不断地精进技艺, 对于乐人夫妇来说, 这方面的切磋、共进, 是非常便利、有效的。

再者, 乐人们的内部婚配制度, 有益于戏曲技艺的传承。乐人的身份是世袭的, 他们的子女在出生后仍居乐籍。由于身份的限制, 乐人的后代往往承袭家族技艺。《青楼集》中即有很多家族内部技艺相传的记载, 如和当当“其女鸾童, 能传母技云”, 蛮婆儿“其女关关, 谓之小婆儿, 七八岁已得名湘湖间”, 时小童“女童童亦有舌辩……不能尽母之伎云”, 小玉梅“其女匾匾……杂剧能迭生按之, 号小技……有女宝宝, 亦唤小技梅, 艺则不逮其母云”等等。无论是否有意为之, 无论是否意在褒贬, 作者在书中将后代人与前代人进行比较的倾向还是明显的, 这也较为明确地反映出当时家族内部培养、传承的事实。乐户间的通婚, 对于技艺的下传无疑是有益的。乐人的后代, 一般能够较好地继承父母 (尤其是母亲) 的美貌, 满足观众对于外形美的要求;另一方面, 他们遗传有较好的天份, 从小耳濡目染的同时, 又受到父母的亲身调教, 在技艺的获取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可以说, 无论先天还是后天, 乐人子女们所享有的条件, 一般足以使他们成为新一辈的出色的艺人。

最后, 受婚姻制度的影响而形成的, 以家庭为单位的乐人群体, 或以“家庭戏班”的方式, 推动了杂剧的成熟和发展。乐人“内匹聘者”的婚姻制度和严格的乐籍制度, 保证了演员的代代无穷, 又使艺人们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因婚姻、血缘而被紧密捆绑。《青楼集》中“有的夫妻从业, 有的母女相传, 有的父女叔伯一家, 这种情况, 极大可能为家庭戏班”[1]。如赵真真嫁乐人冯蛮子, 她的女儿西夏秀又嫁乐人江闰甫, 两代人、两个家庭因婚姻而联合, 他们之间的关系, 恰似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中的夫、妻、女、婿, 他们的演出方式, 或亦如剧中的家庭戏班。又如事宜“其夫玳瑁脸, 其叔象牛头, 皆副净色, 浙西驰名”, 文中虽未指明, 但他们很有可能是在浙西辗转演出的著名家庭戏班。“元杂剧是以家庭戏班为演出支柱而得以兴盛繁荣的”[2], 《青楼集》中虽没有明确的戏班活动的记载, 但杂剧发展、繁荣的线索清晰可见, 这其中乐人群体们的贡献亦是明显的。

摘要:《青楼集》中所记录的女性戏曲艺人的婚配状况中, 嫁与乐人为妻是最普遍的情况。这一现象的产生, 受到当时乐户“内匹聘者”的国家婚姻制度的影响。这种对女艺人婚配自由的限制, 在客观上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一些积极的作用, 它有助于戏曲艺术的审美和戏曲艺术的进步, 有益于戏曲技艺的传承, 受婚姻制度影响而形成的艺人团体, 又或以戏班的形式, 推动了元杂剧的繁荣。

关键词:《青楼集》,乐人,婚配,戏班,杂剧

参考文献

[1]、[元]夏庭芝著, 孙崇涛、徐宏图笺注.青楼集笺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0.

[2]、张发颖.中国戏班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3.

[3]、李莹.《青楼集》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7.

[4]、张勇凤.乐户“内群婚配”现象初探[J].中华戏曲, 2008, (1) .

[5]、俞为民.元代夏庭芝《青楼集》研究[J].艺术百家, 2011, (3) .

[6]、钟涛.从《青楼集》看歌妓和元剧繁荣的关系[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0, (2) .

[7]、孔繁信.关于夏庭芝《青楼集》的杂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21 (4) .

青楼遗梦美文 第5篇

说到青楼,如果现在还有青楼该多好,将一定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了。在古代,青楼是尊贵的地方,里面的女子都富有才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都的会才能入青楼。现代人很多都对青楼抱有误解,以为青楼就是古代的妓院,我想,只要稍微懂点历史背景的都知道,青楼是古代文人雅士最青睐的.地方,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得去的。有时你想进去,还得能够对的上青楼门外由青楼里才女出的对子或诗句才可进去。不是现在街头巷尾红灯区专门进行性交易的肮脏场所。但为什么青楼会给后代很多人留下这么不好印象的呢?就像红楼梦,又一开始的繁荣慢慢发展成衰落。青楼也一样,一开始风气很好,可随着发展,慢慢就变了味了,走向衰败。

我之前在长沙工作时,去过靖港古镇。那座古老的镇里就有一家古代遗留下来的青楼,叫“宏泰坊”。

宏泰坊位于靖港古镇保健街陌头,建于清雍正十年,是长沙末了一个清朝娼寮。穿越300多年的风风雨雨,它见证了清朝风月史,见证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身心培植,也见证了靖港古镇曾的荣华,同时它也薄弱地负担了古镇衰落和落漠,岌岌可危的木楼梯吱吱呀呀,传送着谁人时期的广告。我们没法复制汗青,也没法勾销汗青,独一能做的就是大胆地重视汗青。以是,在这个承载着汗青、埋藏着故事的旧处,我们规复了宏泰坊昔时的原貌,并将其改建为一座青楼汗青文明博物馆,仍然相沿其旧名――宏泰坊。“宏泰坊”为砖木结构,原有三进,建筑面积788.8平方米。走进“宏泰坊”,眼前的房屋为两层结构,主体部分全部用木材搭建而成。墙上大部分被撬的雕花木窗已被修复。沿着木质楼梯而上,二楼的“小包房”大部分保存完好。补葺后的宏泰坊连结了原本的修建气势派头和大抵规划,砖木构造,共有三进,木楼雕花,精良新颖,豪华的粉饰重现昔时的风花雪月。做为青楼汗青文明博物馆,宏泰坊内展现了中国几千年的倡寮文明,用丹青、笔墨、镌刻、陶艺、什物等情势较周全地报告了青楼汗青的劈头、生长和灭亡。

济青楼市新春考 第6篇

作为山东省第一城市梯队的济南和青岛,会不会随国家楼市“大盘”而动?

“冰封”还是回暖?

今年以来,包括降息、降低首付比例、公积金政策调整等一系列房产优惠政策陆续出台,房地产在一月明显“回春”。

据悉,除夕至正月初六,济南商品房成交量为89套,其中住宅为67套。尽管总数较少,但仍比2015年春节仅成交住宅21套增长了2.2倍。

二月,济南楼市进入传统“沉寂”。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月7日至13日,济南共网签新建商品住宅分别为O套、0套、2套、3套、4套、13套和45套。尽管网签商品住宅总数比去年增加了不少,比2013年的9套和2014年的11套更是翻了几番,但67套的总数对楼市来说仍是“寒流”。不过,由于网签具备较长的滞后性,且还有不少处在观望和看房阶段的市民,所以仅凭成交数据尚不能准确判断近期楼市具体变化。

有业内人士分析,虽然假期后半段成交量不断增加,但仍处于正常波动范围内,不能就此得出楼市将进入回暖趋势的结论。

在山东省的另一个风向标城市青岛,一份房价地图仍炙手可热。1月份,市南区普通住宅平均价格为24404元/m2;崂山区普通住宅为21031元/m2;老市北普通住宅为15344元/m2;老四方普通住宅为11434元/m2;李沧区普通住宅为9974元/m2。整体来看,青岛的房价并未大幅上涨,却也没有大幅降价。

在春节小长假结束后,2月14日,青岛市新房成交总套数41套,总成交面积4385.07m2,春节后成交量开市复苏。从成交的热点区域来看,2月14日青岛各区市中,黄岛新房成交8套,位居排行榜首位;市北区新房成交7套,位列第二;城阳区新房成交6套,位列第三。

两个风向标城市的数字统计,是否预示着“楼市春天”的到来?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铁岗表示,春节假期这个阶段时间太短,至少还需再观察1个月,或当成交量达到一个平均水平后,才能对今年济南楼市做出判断。“从宏观来看,目前的贷款等政策是有利于楼市向好发展的,但具体到市场上,还要看这些利好因素能否抗衡其他不利因素。”李铁岗说,房地产行业自身的下行压力、库存量大、宏观经济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阻碍楼市回暖的屏障。他表示,济南房地产市场的有效性较差,即通常不能对全国经济趋势做出敏感快速的反映,具有滞后性,所以要在意愿消费变为现实消费后,判断才更准确。

而青岛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养老区”,其楼市也与全国大盘不同,均价明显高于山东省其他地市,且上升空间逐年增加,新春的淡季也不可评判2016年的楼市走向,一切等待旺季到来。

“新政”几多春风

猴年春节前,央行联合银监会发布房贷新政,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商业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可降至20%(原来25%);对拥有1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30%(原来40%)。

假期过后,记者从银行、新房售楼处、二手房中介机构了解到,节前出台的房贷新政目前已落地,多家驻济银行开始执行该项政策,首套房购房者在这些银行可获得80%的房屋贷款,但首付降低也被设定了不少门槛,并非所有购房者都能享受该项政策。

据悉,15家办理房贷业务的驻济银行均执行“首付2.5成起”的贷款政策。但春节假期后的第二天,便已有驻济银行开始提高贷款比例,“没有贷款记录的可以首付20%,有贷款记录但已经还清贷款的需要首付25%,有贷款但没有还清购买二套房的首付比例30%。”一家驻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个贷经理表示。

同时,在另外3家银行也在春节假期后调整了贷款政策,首套房购房者最低首付比例调至20%。但记者发现,这几家银行降首付比例并非针对所有市民,一家银行信贷人员表示,只有在该银行的合作楼盘购房才能获得贷款。另外一家银行也只允许购买140平米以内首套房的购房者降低首付比例。

据调查,目前已调整房贷政策的几家银行均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几家国有大行暂未进行调整。同时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贷款越多,需要开具的工资证明和银行卡流水就越高,不少购房者因此被卡住。

在2016年初开盘的几家楼盘销售处,记者得知,尽管新政门槛不一,但却给购房者以莫大的热情。新开盘的鲁能领秀公馆销售人员张媛媛告诉记者,很多购房者长舒一口气,感觉首付少了,就有底气买房了。为此,张媛媛春节期间并未回老家过年,寄望春节假期培育客户,长假结束后第一时间签单,“1月我卖了11套房,2月已经陆续积攒了20多位目标客户”。

国泰君安的报告称,房贷首付政策的再次降低对二三四线楼市有一定刺激作用,尤其是对改善型需求,中长期而言对楼市将产生较强支撑。

房产专家杨红旭表示,房贷新政短期内会释放刚需购买者的热情,加上即将到来的传统“春购旺季”,预计3月楼市会迎来“小阳春”。随后,记者在多家楼盘销售处了解得知,虽然春节假期过后仅两个工作日,但买方市场明显已很活跃。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首付调整政策有利于刺激房产市场在2016年上半年继续复苏。但从根本上看,这一政策并未解决房地产需求的根本,对于购房者来说,贷款利率并未降低,降低首付带来的是贷款压力的增加。

另外,一位颇有经验的置业顾问告诉记者,房贷是以家庭为单位,申请时一定要注意。虽然首付比之前降了,但也意味着月供压力增加。如果月供占申请人月收入比例较高,银行可能因为风险较高而“拒贷”,因此购房者不要看到首付门槛降了,就用足杠杆拼尽全力买房,一定要根据自己实际需求和收入情况量力而行。去库存化的新课题

nlc202309081723

从土地市场来看,世联怡高的数据调查显示,2016年第1周,济南土地市场新增4宗土地,总面积5.13万平方米;成交2宗,土地面积5.53万平方米,全部底价成交。

走访中记者发现,来自房地产商内部的声音一致为“谨慎投资、主销库存”。中海地产的销售负责人表示,当前国家房产政策首付降低是为了化解房地产库存,自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始,政府“化解房地产库存”的信号意义明显。

中国楼市的大体量库存已成横亘在政府与市场之前的“大山”。安信证券统计表明,当前全国房地产库存接近98.3亿平方米,去化周期接近10年。

在经济增速换挡、“房地产依赖症”症结难除的背景下,楼市“去库存”正在由一种市场行为变成一项政治任务。

多地出台楼市政策,采用信贷杠杆、税费减免、优化落户、房价补贴、政府回购等多种形式进行“去库存”。在多数受访者看来,随着“房地产保卫战”的打响,未来将有更多的城市出台相关政策。张大伟表示,从过往的经验来看,房地产市场走势与信贷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央行大规模“放水”,无疑会刺激市场成交和房价上涨。

另一方面,则是地产企业转战场地,纷纷转向二线城市拿地,二线城市土地楼面价格同比大幅上涨,这也将导致二线城市房价上涨压力。

据省住建厅介绍,山东省今年将探索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引导开发企业售租并举,鼓励各地收购或长期租用库存商品房作为公共租赁住房,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推动住房租赁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另一个方面,就是挖掘人口背后的需求,山东省在鼓励引导农民进城购房方面,要求各地做好业务衔接和政策储备,对农民进城购房给予契税补贴、规费减免、贷款贴息、物业费补贴等政策,使其成为长期稳定的住房消费群体。此外,山东省还将促进跨界地产发展,包括鼓励企业利用存量房发展旅游、养老、创业等地产,开展多元化经营等。

有专家表示,随着济南城市空间的继续扩大,旧城进一步改造升级,各片区的利好规划也促进周边房价进一步上涨;尤其是市区的周围、东部片区城市建设的逐步完善与高端化,于是相应的售价水平正在提高。综观2015年岁末到2016年初,济南市新推盘均是大房型,且周边基础设施、教育配套属中高端,消费者的要求正在提高。在二环南路附近,百步亭中国MALL、鲁能领秀公馆、绿地海珀天沅等,主力房型均为130m2以上,均价在9500元/m2-13000元/m2之间。

从《青楼集志》看夏庭芝的杂剧观 第7篇

一、杂剧的体制性

“元代的喜剧是综合性的艺术。”[3]元杂剧的综合性, 表现在它的传统结构形态, 这一形态“是由戏曲演员的唱、念、做、打, 以及相应的化装、服饰、砌末、锣鼓等共同组成的”[4]。这表明, 元杂剧是一门涉及到角色、表演手段等各种问题的艺术样式。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 杂剧会从生活中汲取各种创作题材。随着同种题材的不断汇聚, 具有概括性的分类方法便产生了。在《青楼集志》里, 夏庭芝从杂剧的角色、表演手段和题材进行了叙述, 这三方面构筑了他对杂剧体制观的认识。

(一) 旦、末、外的角色体系

“戏剧角色的行当制是中国戏曲的特征之一。”[5]元杂剧作为一门“由演员饰演剧中人物, 敷演故事, 从而吸引观众”[6]的舞台艺术, 在被搬演之前必然要考虑场上角色的设置问题。对于这一问题, 夏庭芝在他的《青楼集志》里便进行了审视。

“院本”始作, 凡五人, 一曰副净, 古谓参军;一曰副末, 古谓之苍鹘, 以末可扑净, 如鹘能击禽鸟也;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孤。

“杂剧”则有旦、末。旦本女人为之, 名妆旦色;末本男子为之, 名末泥。其余供观者, 悉为之外脚。

就舞台上的角色分工而言, 元杂剧以旦末两类为主角, 即“旦本女人为之, 名妆旦色;末本男子为之, 名末泥”。除旦末之外, 杂剧里还存在众多的配角, 有小旦、老旦、外旦, 有小末、外末、冲末, 又有驾、孤、卜儿、孛老、俫儿等。这些配角, 是“类型人物的名称”[7], 不是场上的正式角色, 只是扮演戏中次要人物作为“供观者”, 因而夏庭芝将它们统称为“外角”。夏庭芝提出的角色设置方式, 既摆脱了宋杂剧金院本以副净副末为主的限制, 又适应了元杂剧剧本情节趋向复杂的现实。

较之于“院本”中的副净、副末、引戏、末泥和孤五种角色, 《青楼集志》里的角色显然丰富了许多。众多角色里的主次之分构建了旦、末、外的角色体系, 足见夏庭芝深谙于元杂剧的角色分工, 而且已经对角色形成了细致性专业性的划分。

(二) 唱、念、做、打的表演手段体系

剧本被搬上舞台之后, 便是一门表演艺术, 这显然涉及到场上的表演手段。中国的传统戏曲表演是一种独特的歌舞表演, 它的独特性之一就是“多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综合”[8]。在传统的说法里, “多种艺术手段”被归纳为唱、念、做、打四个字。在夏庭芝看来, 元杂剧便具有这四种表演手段。

宋之“戏文”, 乃有唱念, 有诨。

国初教坊色长魏、武、刘三人, 魏长于念诵, 武长于筋斗, 刘长于科泛, 至今行之。

从演员的表演手段来看, 宋朝的“戏文”具备了歌唱、念白和打诨, 而金院本主要是副净和副末的滑稽表演, 即灌圃耐得翁所说“副净色发乔, 副末色打诨”[9]。元杂剧不仅有歌唱、念白和打诨, 而且发展了念诵、筋斗和科范的舞台表演手段。“国初教坊色长魏、武、刘三人”分别擅长后面的三种手段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念诵其实就是念白, 宋元南戏不是很看重这一表演手段。而在元杂剧里, 由于主角主唱而“其他配角主要用说白表演来配合主角演出”[10]的独特体制, 念白的地位得到了提高。筋斗, 依据《辞源》的解释, 是指一种以头委地倒挺翻身的杂技。可以确定, 夏庭芝提到的筋斗, 应该属于“跌打翻扑之类的杂技武术”[11], 因而是“打”的表演手段。科泛, 即科范, 是指戏曲表演中的角色表现出来的形体动作, 包括“各种神情、意态、身段、工架, 以及成套的独舞和群舞”[12], 属于做这一表演手段。序文叙述了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在表演手段上的异同, 目的是为了说明元杂剧在这方面实现了多样性的发展。

夏庭芝在《青楼集志》里敏锐地把握住了元杂剧运用的表演手段, 这说明他是一位熟悉舞台演出的戏曲理论家。更重要在于, 作者提及的表演手段正好体现了后人概括出来的唱、念、做、打“四功”体系。

(三) 全面的题材分类体系

元朝的杂剧已经明显异于题材简单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 从题材上对元杂剧进行分类引起了戏曲理论家的重视。所以, “元杂剧在元代已经形成划分表演类别的趋势”[13]。这一趋势首先体现在《青楼集志》对杂剧题材齐全的分类。

有驾头、闺怨、鸨儿、花旦、披秉、破衫儿、绿林、公吏、神仙道化、家长里短之类。

在中国戏剧研究历程中, 夏庭芝的这句话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因为它“是戏剧学史上首次对元杂剧所作的详细分类”[14], 这应当引起后世戏曲研究者的重视。文中提及的驾头杂剧以帝王为主角, 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便是典型作品。闺怨杂剧以青春男女为主角, 描写他们悲欢离合之事, 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即是这类题词的代表作。鸨儿杂剧和花旦杂剧皆以妓女为主角, 表现她们在风月场中的生活, 关汉卿《救风尘》就属于这类剧目。报秉杂剧是以朝中臣子为主角的戏, 与以帝王为主角的驾头杂剧有区别。破衫儿杂剧叙述从低贱到高贵、从贫穷到富裕的发迹变泰之事, 王实甫《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正是这类戏。绿林杂剧是一种以绿林好汉为主角的剧目, 康进之《李逵负荆》即是也。在元代, 盛行一时的水浒戏都属于这一类型。公吏杂剧以地方官吏为主角, 叙述其地方政绩, 元代的包公戏俱属这类剧目。神仙道化剧, 主要叙述神仙度化凡人之事, 马致远《黄粱梦》、《陈抟高传》便属典型之作。家长里短杂剧以市井之民为主角, 敷演各种家庭邻里之事, 武汉臣《老生儿》、秦简夫《东堂老》皆是。从驾头到家长里短, 共计十大类题材。它们在内容上有一定程度的交叉, 但这是在所难免之事, 毕竟这十类题材是对元杂剧进行分类的首试。

对于元代已经开始的元杂剧题材分类, 《青楼集志》“最早记录了这一历史现象”[15], 广泛地概括了元杂剧所用题材的种类。反观现存的主要剧目, 可以清楚地发现戏中的题材总是不出这十大类。

综上而言, 夏庭芝在《青楼集志》一文里叙述了他对杂剧角色体系、表演手段体系和题材分类体系的的认识, 这三种体系构筑了他杂剧体制性思想。这种思想呈现出鲜明的系统性, 足以证明作者理论视阈之宽阔。

二、杂剧的教化性

在元代, 杂剧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形态。元杂剧的不断传播引起了戏曲理论家们对它的社会功能的关注。夏庭芝便是其中一位。在《青楼集志》里, 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元杂剧“厚人伦, 美风化”的教化功能。

“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 “杂剧”则不然, 君臣如《伊尹扶汤》、《比干剖腹》, 母子如《伯瑜泣杖》、《剪发待宾》, 夫妇如《杀狗劝夫》、《磨刀谏妇》, 兄弟如《田真泣树》、《赵礼让肥》, 朋友如《管鲍分金》、《范张鸡黍》, 皆可以厚人论, 美风化。

夏庭芝“厚人伦, 美风化”的思想源自《乐记》“厚人伦, 美教化, 移风俗”的美学主张, 这一美学主张自产生后便一直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影响着后世。但是夏庭芝不是机械式地重复《乐记》的观点, 而是立足元杂剧在元代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 从审美的功利性角度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元杂剧“厚人伦, 美风化”的重要功能。在序文里, 作者列举了叙述君臣、母子、兄弟和朋友之事的作品, 认为元杂剧异于金院本的“谑浪调笑”, 表达了社会中一系列严肃的伦理主题, 因而能够借助剧中情节的敷演教育和感化观众。这表明夏庭芝在序文中已经形成了他关于元杂剧在道德层面上的教化说。

在中国文学史上, 文艺具有教化性的理论显然不是夏庭芝首创。但是, 把这一理论与移植于元杂剧的评论, 明确提出教化说的, “夏氏却是第一人”[16]。作者的元杂剧教化观理论, 不仅起到了为常被视作毫末之际的戏曲争取文坛地位的作用, 而且作为戏剧的审美原则影响着后世的戏曲研究。

三、元杂剧的消费性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认为:艺术生产催生了艺术消费。元杂剧在元代社会之所以繁荣发展, 不仅与创作主体的积极创作有关, 而且与受众主体的巨大消费相连。夏庭芝在《青楼集志》里便反映了元杂剧在元代社会的消费盛况。

内而京师, 外而郡邑, 皆有所谓构栏者, 辟优萃而录乐, 观者挥金与之。

元杂剧的消费范围已经从“京师”扩大到了“郡邑”, 远远超出了两宋时期说唱艺术过度地集中于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两座都城的规模。“京师”和“郡邑”都有勾栏存在, 说明元杂剧的演出足迹遍布大小城镇。众多优秀的杂剧演员汇聚于星罗棋布的演剧场所, 上演各种好戏, 以至于“观者挥金与之”。从中可以看出, 元杂剧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而且“已完全具备了商业性演出的特征”[17]。

《青楼集志》准确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对元杂剧“内而京师, 外而郡邑”式的巨大消费需求, 这足以说明作者作为一位戏曲理论家敏锐地感受到了元杂剧因庞大的消费群体而呈现出的消费性。

总之, 夏庭芝的《青楼集志》已经涵盖了他对元杂剧体制性、教化性和消费性的认识。这三种认识的叙述过程, 实际上就是作者元杂剧观的展示过程。夏庭芝的三种认识在序文中表现为一句或多句的简单表述, 但后人通过这些表述俨然能够看到作者鲜明系统的理论体系。作者能够将他的元杂剧观置于宋金元三代相续的历史链条中进行阐释, 就这一层面而言, 称《青楼集志》是“一篇很重要的戏曲史论”[18], 实非过誉。

摘要:《青楼集志》是我国最早的戏曲演员专著《青楼集》的序文, 从角色、表演手段、题材等多种角度对元朝杂剧艺术进行了详细地介绍, 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杂剧现象的关注, 而且催生了作者明晰系统的杂剧观。本文拟从杂剧的体制性、杂剧的教化性和杂剧的消费性三方面进行讨论, 以期对夏庭芝的杂剧观作出粗浅解读。

关键词:体制性,教化性,消费性

参考文献

[1]夏庭芝.青楼集志[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8.

[2][14]陆林.夏庭芝戏剧思想新论[J].艺术百家, 2000 (01) :26-28.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33.

[4][8][12]张庚, 郭汉城.中国戏曲通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0:98.

[5][7][10][13]廖奔, 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简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27.

[6][17]黄霖, 蒋凡.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宋金元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307.

[9]耐得翁.都城纪胜[A].俞为民, 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C].合肥:黄山书社, 2005:114.

[11]张庚, 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2:273.

[15][16]滕先森.《青楼集》发覆[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1 (05) :35.

青楼 第8篇

一、青楼名妓为爱从良

(一)误入青楼,良为娼

南宋王朝,偏安于江南一隅,社会混乱民不聊生。适逢金虏猖獗,包围汴梁,攻破了京城,老百姓哥哥亡魂丧胆、 弃家逃命。话说莘善领着妻小也开始过着背井离乡的苦日子。谁料瑶琴被乱军冲乱,与父母走散。之后途遇邻居,枉认好人,被卖青楼,从此为妓,成为花魁娘子。

杜十娘的身世与花魁娘子一般,“可怜一片无瑕玉,误落风尘花柳中”,“从十三岁破瓜,今一十九岁,七年之内不知经历过多少公子王孙”。虽是一方名妓,王侯贵族无一不为之倾倒,可是,娼妓生活毕竟不是女子一生所愿。

(二)幸遇爱人,意从良

花魁娘子和杜十娘都是误落风尘,虽说每天灯红酒绿过着糜烂的生活,但是她们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李甲的出现是杜十娘生活的一个转折点,有文曾描述李甲,说他“那公子俊俏庞儿,温存性人,又是撒漫的手儿, 帮衬的勤儿,与十娘一手两好,情投意合”。二人海誓山盟, 李甲的温柔长情更坚定了杜十娘从良的决心。

秦重所说没有李甲家世显赫,有头有脸,可也生得俊俏。 生性老实,对瑶琴更是一见倾心。为见花魁娘子一亲香泽他愿意节衣缩食。这样老实之人,谁不为之感动,又有哪个女子能够不动心呢。花魁娘子托身卖油郎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从良后,结局各异

的枷锁,平等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对二人婚后幸福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两位名妓的从良的资材都是用各自多年的积蓄。谁道结局有异,一个遇人不淑,一个觅得郎君。

李甲重财薄情,以一千两将对他倾心的十娘卖给孙富, 继而引发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投河自尽的情节。另一位从良名妓花魁娘子却生活幸福,相公秦重十分善待瑶琴,二人执手偕老,膝下养有两子,俱读书成名。

同时风月之人,皆走从良之路,却一悲一喜。

三、一悲一喜,浅析认识

(一)价值观的差异

第一、在秦重的思想观念中,以父为纲的色彩较少,尤其是他被逐出朱家之后,更是自立门户。他受到的封建礼教约束较少,观念中的平等色彩浓厚。并不因为自己贫寒之人而不敢踏足王侯贵族常往的烟柳之地。正因为他的思想没有过多的束缚,使他能够无负担的迎娶花魁娘子。他平等地看待瑶琴,既没有轻视也无丝毫仰视。没有思想

第二、李甲为官家公子,自幼读书在庠,虽未登科,却援例入北雍。他从小接受的是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受到的封建压迫较重,父命难违,在他与杜十娘的爱情上,李甲将自己的身份与杜十娘摆在不同的高度, 他视妓女为轻贱之人,认为两人门第不合,妓女难登大雅之堂。“老夫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归,必然加以不堪”,一句可见李甲先入为主地认为名门府邸怎可接纳风尘女子。孙富千金换美人也就有了可能。这种不平等的身份观念使李甲和杜十娘之间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

(二)两女子性格的差异

1、花魁娘子坚忍、柔中带刚

瑶琴最终选择了卖油郎,永结同心。即使时光穿梭,她遇到的是李甲,她也不会投江而亡。在小说的叙事过程中不难发现,瑶琴虽是一介女流,但能屈能伸,柔中略带刚性。 在被吴公子戏弄之后,赤脚踏于平地。对于才貌双全、享誉一方的花魁娘子来说,这是何等的屈辱。她也曾想到了死, 可正如她自己所说“只是死的没些名目,枉自享个盛名”。 瑶琴坚忍的性格使她的生命有了韧性,不至于轻易赴死。这般性格是为她日后的幸福做的注脚。

2、杜十娘为人刚烈,倔强不屈

海誓山盟在金钱面前只能是微不足道,李甲听信孙富的谗言,为了能够衣锦还乡,出卖了自己,也出卖了本纯洁的爱情。李甲,十娘费尽心思想要交付终身的男人却是如此的薄情寡义。她怎么会容忍这样的背叛。一声冷笑,显示了她的尊严,更彰显着她的刚烈。杜十娘无法像花魁娘子那样放下尊严,能屈能伸。没有韧性的生命是经不起捶打的。最终, 杜十娘为她的刚烈付出了生命。

(三)社会的本质因素

明朝的时候,社会腐败成风,宦官专权,皇帝昏庸无能。 金钱和权势对人性产生了巨大的腐蚀,社会对女性依然是无视和戏弄。社会的这种风气使得李甲这个社会中人难以摆脱世俗的观念,无法给予杜十娘一个名正言顺的名分。在钱与权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李甲潜意识里注重门第、看重金钱, 世俗的爱情在他的观念里远远比不上这些。

卖油郎独占花魁的故事发生在宋朝,相较于明朝而言, 宋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社会相对开化,经济发展更是超过从前,重农抑商的政策得到弱化。开放的社会环境加之当时思想的解放,人们的平等观念浓厚,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秦重靠自己的力量,经营油坊,性格中礼教的束缚较少。他没有把花魁娘子当做是一个风尘女子,也不是一件用金钱可以买卖的商品,而是一个他挚爱的女子,愿意一生珍惜的娘子。

古代青楼秘传的房中术(下) 第9篇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唐代著名歌妓李端端说的。据说当时以写侠士诗闻名的唐人崔涯,每将诗题于娼肆,不胫而走。他的毁誉,能令娼馆或门庭若市,或门可罗雀。有一次,他写诗嘲笑李端端,李忧心如焚,请他可怜,另写一首好的,崔涯应允了,于是豪富争到李家去。为了感谢崔涯,李端端使出浑身解数,相陪了数月,后作诗戏说:“崔郎文章利如刀,只是脖颈怕鸿毛。”看来崔涯的性敏感区正是在脖子上,已经被李端端搞得门儿清。

对女人的玉颈,男人也许轻柔细慢才会管用;但对男人来说,颈部的挑逗得狠点儿,否则就不吸引。最好用上整个嘴唇,用力吸吮,转以间歇的轻咬,若再加上几声娇喘和低呤,女人的投入表现将使男人的欲望完全清醒,还有什么比欲火焚身的女人更能引起男人的行动呢?李端端的探索,尤其宝贵。

解码“双球”,男人无不成俘虏

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提到一个非常火辣的妓女,碰到任何男人,无论是在宴席上,还是在房间里,她都会一屁股坐到人家身边,然后俯下身来,双手抚弄男人下身的“双球”,鲜有男人不大呼“投降”的。这位妓女实在是位直接得不能再直接的人物了,无需铺垫,目标明确:用最短的时间,把男人弄上床。

男性雄风底下的那两颗超级敏感的小球,恐怕是身体密码里最先不具保密性的密码了,绝对是女人可以直接下手的目标。力道猛烈,男人会感觉疼痛,但古代妓女自然不敢过于“鲁莽”,她们会将它们轻轻握在掌中,以手指轻柔抚弄,直到男人浑身无力,才用温柔的唇密集进攻,不消数分钟,男人将马上投降,化为妓女最忠诚的爱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青楼】相关文章:

上一篇:小学体育体验性学习下一篇:玻璃上的爱情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