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科研管理

2024-05-19

艺术院校科研管理(精选12篇)

艺术院校科研管理 第1篇

绩效通常被用来衡量组织中员工的行为与结果两方面因素。通常认为员工的工作绩效由员工与工作相关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工作动机三个方面因素所决定。绩效是一个多维度概念, 最常见的维度分类为任务绩效与周边绩效[2]。一位员工在完成他的工作任务方面可能非常在行, 但他的周边绩效却可能很低, 因而可能在考核中得不到应有的心理预期。

高等艺术院校作为教育教学类组织, 其员工构成通常可分为两类:专业教师与管理人员。本文旨在就高等艺术院校中管理人员工作绩效管理方式的转变做一些思考。

一、管理人员现行绩效管理方式及其转变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从2006年开始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该制度的目标是建立符合高校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逐步实现高校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通过多年的建设, 我国高校普遍推行了较为符合本校实际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通常包括四项: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除了绩效工资外, 其余三项在年度内基本恒定。所以在秉承“以岗定薪、绩效优化”、“总量控制、拉开档次”的考核管理原则下, 绩效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据统计, 高等艺术院校由于专业差异性特征明显, 管理人员职数占比比非艺术类院校高, 普遍占到教职工总数的三至四成。

目前, 在高等艺术学校内部管理上, 由于管理人员工作状态上的“恒稳态”[3]———基本上是为教学体系服务, 没有现成的考核依据, 不像教师那样有教学成果、科研成果、职称体系、艺术展演、社会知名度等一系列相对成熟且广为接纳的考核标准。一所学校内部各院系往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职位林立而工作范畴不一, 加大了专业性考核指标设置的难度。所以, 现在基本沿用了与公务员考核相类似的一种比较主观简化的绩效评价方式:采取“德能勤绩”个人述职与部门考评相结合的任务绩效考核方式。这种考核相对而言好操作, 但考核的实际效用就值得商榷。因为这种考核方式基于这样一个事实, 即部门主管对于各管理岗位的工作绩效具备非常广泛的业务知识和透彻的了解, 而事实上并不完全具备。所以高等艺术院校在员工管理层面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上已经形成两类:学校通常将教师看成需要对其进行投资的财富, 并进行专业化差别管理;而将管理人员看成必须实现成本最小化的费用支付项目, 后期开发不足, 并实行行政化管理。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显得滞后、不足甚至有些流于形式, 年度考核只有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考核结果对被考核者的绩效反馈和管理者的绩效评价都显得单薄。

但是在高等艺术院校, 管理工作又比非艺术类院校难度更大。艺术类教师通常具备较强的本专业知识和创作技能, 大多是在单一狭窄的专业模式中培养出来的, 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缺乏现代科技知识和对高新科技设备的应用能力, 对群体与组织的意识较为薄弱。有的甚至缺乏作为一个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关于教学改革方案的制订与操作、科研申报等所必需的对专业设置及相关学科的了解与教学实验实践评估等实践能力[4]。管理人员则因为日常管理联系的线性与常态、坐班制工作特点的时间与资源保证, 与教师之间联系的点状与间断性相比更有优势。教育部主管的《中国高等教育》杂志2013年第7、10、17期分别刊登了多篇由两院院士、高校校长撰写的有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文章, 普遍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 协同创新是高校改革的必经之路。在非艺术类高等院校的协同创新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 高等艺术院校的协同创新项目申报也开始展开, 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底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内第一批艺术类协同创新项目。在项目申报过程中, 大量的数据提供者恰恰是校行政、教务、财务、科研、实验中心等管理部门。

二、管理人员绩效管理方式的转变

1. 在高等艺术院校, 管理为教学服务的宗旨没有改变, 但管理的制度化建设、管理人员的内在需求、定位与成长必须细化与重视。

不可否认, 在高等艺术院校管理岗位上有相当比例的从业者具备艺术类专业的学科背景, 但管理人员所从事的日常工作以管理为主, 而非艺术。因此从本质上厘清管理人员的内在需求、定位与成长, 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对管理人员工作绩效的提升、绩效考核的效率效用、绩效反馈与应用等整个绩效管理流程至关重要。

(1) 管理的制度化建设

目前针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应用的实证研究[5]较多, 而关于高校管理的制度化研究较少, 尤其缺少同一级学科下不同高校相同或类似管理点的比较研究。这里, 还要区分两个概念, 管理的“去行政化”并不是“去制度化”, 相反在高等院校, 真正制度化的规范管理很少。

2013年11月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组织专业老师与管理人员分别赴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访问, 随后北京电影学院回访, 就“北京电影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自评指标和标准”7个一级指标, 20个二级指标进行了恳谈交流, 开始了具有管理学意义上的高等艺术院校管理的制度化对话。该院的管理岗位工作范畴不仅仅是配合教学完成日常管理事务, 而且有了更深层面的思考。比如, 在该院“师资队伍———2.2.4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的考核”一栏中明确“专业主干课:开设五年以上的课程中, 90%以上由教授、副教授讲授;开设不满5年的课程中, 50%以上由教授、副教授讲授”、“教学基本设施———3.1.4图书馆状况”一栏中分别注明教育部规定生均图书指标、生均年进书量、专业匹配指标等。这样, 管理岗位的制度化特征明显、管理依据充分。同样, 南京艺术学院也有很多管理制度化建设的亮点, 如《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指南》等。

(2) 管理人员的定位、内在需求与成长

高等艺术院校管理人员的内在需求、定位与成长, 是高等艺术学校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的本源问题, 认清管理人员的内在需求、定位与成长,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激励考核制度, 并有效实施。

因为高等艺术院校专业差异性特征明显, 管理人员又有相当部分具有艺术类专业背景, 所以与非艺术类院校相比, 管理人员定位的选择性较多, 从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员工类型:院系一级多有偏向专业型的管理者, 在管理者队伍内所占比重较大, 层次也较高, 但其中有相当部分属于“专业优则仕”, 多从专家教授层面的干部中选拔, 从事管理的同时继续关注专业研究;普通管理者来源复杂, 有的是经过公开人事招聘而入, 有的则是从事多年管理工作而缺乏职业上升空间保留的人员, 等等。复杂的员工类型必然使得简单划一的考核方式很难关注管理人员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高校管理工作相对稳定, 工作动机的选择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较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管理人员会将非工作活动及家庭生活的质量看得比薪水与工作职位更重, 模糊的绩效考核对这部分员工的激励是失效的。高等艺术院校管理岗位没有权威的考核依据, 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 工作环境与条件简陋导致管理人员对工作绩效的内在需求不足;习惯性传承也使得管理交流活动开展较少, 管理理念的更新比较迟缓;和教师同等苛刻的职称评审条件也使得管理人员的职业成长性不足。因此, 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必须兼顾上述几个方面。王文智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绩效管理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提出的绩效考核流程化中的“绩效考核的全局性、绩效计划制定的参与性、考核方式的合适性、绩效反馈的有效性”[6]四个方面, 能一定程度地缓解高等艺术院校有关管理人员的定位、内在需求与成长导致的考核不充分。但是, 这几个方面没有充分分析艺术类院校的专业与管理特点。

2. 加强管理人员的周边绩效考核, 摸索创建高等艺术院校团队绩效工作系统。

(1) 周边绩效的考核可以适度解决激励问题

在高等艺术院校, 管理人员通常是学校各类资源的实际控制者, 如校舍、实验室与试验设备、实习基地、图书馆、校园网、运动场及体育设施、公共空间等。而上述资源又大多是高校申报各类课题、项目进行科研和争取资金的载体。以跨专业、跨部门的团队方式申报课题、进行研究或产业开发已经是目前大数据时代项目申报的常态。就高校三大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而言, 一个能够创造价值的、稀缺的、并且是其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者模仿代价极其高昂的团队, 才是真正赢得竞争优势的团队。遗憾的是, 许多高校都倾向于把教师的科研创新和管理者的结构创新当成两个相互独立的问题来看, 而且一直单方面强调管理对教学的服务和从属地位。管理学一直强调“只有最接近工作的员工才是具有最优改善思路的人”[7]。艺术类高校对管理人员的评价应当增加他们对某个团队整体活动贡献程度的考核比重, 这也正是“周边绩效”的考核理念。

充分利用资源, 创造有利于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合作的条件与空间, 让管理人员适度进入教学研究项目, 甚至可以以“虚拟团队”的形式进入。管理人员在团队中工作的重点可以是人际协调、技术资源调配等, 帮助专业教师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合格的项目报告书或提高其他申报材料的效率、丰富数据, 同时还可以帮助考虑各种可以利用的院系研究设备、办公条件等所能提供的便利有效的工作途径。另外建议有关职称工作部门考察实际, 切实有效地研究目前艺术类高等院校管理人员职称评审条件与日常管理工作的关系, 从而适度解决管理人员的职业激励问题。

(2) 摸索创建高等艺术院校团队绩效工作系统

高等艺术院校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普遍存在“保持艺术传承”、“与国外一流艺术大学接轨”、“独特的思政与外语教育所占课时比例过多”、“学科建设成果如何转化为一线教学资源”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进行各方面资源的整合, 进行总体布局研究, 方可取得成效。对应于学校人事层面, 需要“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构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团队, 推动工作有效开展。随着团队的建立与普及, 团队的绩效考核变得至关重要。

关于普通高校行政管理干部工作绩效模型的实证研究, 已经有一些可借鉴的研究成果。华中科技大学的于海琴认为, 个人素质绩效和任务绩效是高校行政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 而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 有不同的工作绩效标准[8]。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团队绩效工作系统的创建尚在摸索阶段, 高质量的艺术教育和与之相应的管理行为很难以客观的、量化的、正式的方式加以衡量。充分利用高等艺术院校管理人员与专业教师工作特征上的互补性组建团队, 转变管理人员绩效管理方式, 不仅可以克服纯教师团队的制度缺陷, 合理利用管理资源, 更可以有效解决高等艺术院校管理人员在定位、内在需求与成长方面的激励不足、绩效评价依据不充分等问题, 有利于学校绩效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潘鲁生.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策略[J].装饰, 2003 (3) .

[2]赫尔曼·阿吉斯[M].绩效管理.

[3]雷蒙德·A·诺伊, 等.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 (第五版) .

[4]常宁生.中国高等艺术教育:问题与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1999 (4) .

[5][6]王文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绩效管理的实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VOL28 (6) .

[7]赫尔曼·阿吉斯.绩效管理[M].

试论艺术创意与艺术管理 第2篇

摘 要:艺术创意的推进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方面功不可没,同时,艺术创意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与时俱进对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而言同样也是至关重要。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不仅理论方面均具备成为新兴学科的理论框架体系,而且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丰富的理论积累和深厚的理论渊源。但是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虽然两者在实践方面均致力于为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服务和支撑,但是前者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深入研究;而后者则已经具有相对完善的理论框架体系。总体来看,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需要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艺术创意;艺术管理;联系;区别

一、引言毕业论文

在社会的文化活动领域,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均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虽然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让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在当代社会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两者比较起来,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体系则要完善和成熟许多,而艺术创意则仍然处于萌芽中,并迅速发展着。

面对着艰巨的艺术和文化建设任务,对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进行深入地研究,梳理它们之间的联系,甄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有利于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这两个学科本身的发展和完善,更加有利于艺术和文化建设行为的深入,进而实现当代社会文化的进步与繁荣。

二、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理论层面上的联系和区别

从内涵上来看,艺术管理非常强调动态性和过程性,它主要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才华智慧、理论知识和既有经验来确定某个文化艺术活动的目标,并为了达成该目标而对活动本身进行组织、策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不管怎样,艺术管理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建设目标存在内在的统一性:艺术管理的根本宗旨在于不断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和艺术涵养,实现国家社会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艺术管理的基本建设目标强调协调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之间的前进步伐,实现两者的统筹发展。

相应地,艺术创意非常强调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它主要是指人们在文化艺术活动当中充分利用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创造出新的意蕴或者艺术形象的行为与活动。艺术创意作为维系文化艺术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显得至关重要,艺术创意几乎存在于所有的艺术活动当中,艺术管理当然也不能够例外。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艺术创意通常指文化艺术活动当中表现出来的创意行为;从广义的角度来审视,则艺术创意超越了领域不同的差异,更加强调将创意行为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

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均非常强调文化艺术活动当中才华智慧(即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和价值。它们在提升文化艺术活动以及相关产品创新性的同时,更加能够彰显出现它们在促进文化艺术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主要体现在理论方面的互融和交叉上。

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同样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和区别。两者在理论方面的差异和区别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依托基础理论存在差异。艺术创意的依托基础理论是艺术创造学,同时接受创新思维和创造心理学的指导;艺术管理的依托基础理论是管理科学,其相关的具体基础理论众多,例如,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等,这些具体基础理论同样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其次,理性和感性所占比例存在差异。艺术创意除了要具有一定的理性因素(例如,创造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模式等),更加关注想象、创造、联想等这些感性因素;艺术管理则高度重视具有典型理性特征的逻辑性因素,更有众多的相关研究手法和处理方式,其理论框架体系的理性意味十分浓厚。

三、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应用实践层面上的联系和区别

随着管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管理学不仅在工业或者行政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同时也逐步渗透于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体现于文化艺术方面的管理活动与日俱增,科学的艺术管理学理论也逐渐形成[1]。艺术管理科学理论的形成表明,这一学科始终与人类艺术实践活动紧紧相连[2]。

艺术创意学同样是人类社会文化与艺术实践的结果,是对艺术创意活动的科学研究与深化。从广义来讲,艺术创意自古以来便与人类文化或艺术活动相伴随,只要有艺术活动,就会有对于艺术的策划、创构、运作与传播。但是从当代意义讲,艺术创意是近年来艺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出现的,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3]。

艺术管理的运作离不开艺术创意,运用创意的精神实施文化管理,使之越来越多地融入艺术创意的成分,推动艺术管理更加有效的运行,促使艺术管理活动产生更大的效益。但是艺术管理主要遵循科学管理理论,以及充分尊重艺术活动的具体规律,从获取和处理信息人手,经由对于艺术活动的预测,形成最佳的决策,并在艺术活动的始终显现出有效的控制与反馈,其间既包括对于艺术活动的策划与论证、资金的筹措与使用,也包括对于人员的调控,以及对于各种风险的预测和防范措施的设置等等[4];艺术创意则重在对于艺术活动的基本形态的建构,艺术活动的形式、规模、语言等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运用,以及充分融人人文科学诸多元素,有机借鉴当代科技的丰富成果,深入关注社会不同地域不同层面受众的接受心理与审美趣味,以实现艺术活动或创制的预定目标[5]。

四、结束语

从理论层面上来看,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拥有着丰富的理论积累和深厚的理论渊源,并且两者具备了成为新兴科学的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体系(尽管艺术创意学科的理论框架体系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但是发展速度很快);从时间层面上来看,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拥有着存在价值,即为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服务和支撑。归纳来说,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既存在着莫大的关联,也具有一定的区别。

参考文献:

[1]管鸣.艺术管理中的主客体分析[J].新闻天地(论文版),,(Z1):125-126.

[2]石秀方,金虎.艺术管理的观念与意义――克里斯托弗・马歇尔在湖北美术学院学术交流综述[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04):103-105.

[3]程姝.艺术管理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04):223-224.

[4]李宏.对我国现阶段艺术管理途径的探索[J].艺术教育,2009,(02):155-158.

[5] Pick,John. Art Administration[M] .2nd edition. London:St.Edmundsbury P-ress,,06:146-147.

高职院校艺术档案管理探究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艺术档案 管理

高职院校近年来发展迅猛,各项事务渐趋繁多,这就需要学校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学校档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在学校的内部管理、对外宣传、科学研究、办学水平评估等各项职能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档案是学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艺术档案的建设与管理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1 高职院校艺术档案管理现状

1.1 艺术档案建档意识不强 高职院校的艺术档案不仅仅是学校档案工作的有效组成部分,更是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师生加强这方面的意识。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科研、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均会产生大量艺术档案,诸如师生在日常教学科研、文艺演出等活动中产生的艺术档案;学校组织各类文化节中产生的艺术档案。艺术档案的来源数量不算少,可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不重视对艺术档案的归集存档,没有充分意识到艺术档案建设管理的重要性。

1.2 制度机构方面不够完善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高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学校应当对其加强领导和管理,将之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纳入整体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现实的情况是不少院校尚未认识到艺术档案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根据《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将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未将档案馆建设列入新校区总体建设方案,依法管档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建校时间长、办学规模大、档案数量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7号令规定条件的学校,至今尚未成立档案馆;有的学校虽然设立了档案馆,但级别建制偏低,人员偏少,难以适应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在档案管理模式上,部分学校没有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建章立制,未能按照规定要求和档案工作原则对学校各院系、各部门产生的各类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特别艺术档案的管理更是薄弱,呈现随意化、无序化的状态,缺乏必要的制度管理保障。

1.3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亟待提升 要管理建设好学校的艺术档案工作离不开一支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员构成、个体素质如何,直接影响艺术档案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果。只有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能胜任学校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近几年,高职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但却存在忽视档案建设的情况,学校档案专职人员数量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高职办学规模的扩大,各项工作内容与日俱增,但是,由于人们对学校档案工作的认识不足,高职院校的档案工作长期处于可有可无的一项工作。不是安排一些婆婆妈妈的人员,就是把别处不好安排的照顾对象推去档案室。现有的这些档案管理人员,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有的学习历史、有的学习文学、有的学习计算机,五花八门,档案管理专业的却不多,这就给他们从事档案工作带来先天不足——专业素养不够。高职院校的档案人员往往还兼任一些其他工作,只剩下很少时间和精力应付档案业务已成为普遍现象。

2 高职院校艺术档案管理路径探究

提高艺术档案的建设管理水平,需要从高职院校的组织架构、管理机制、人员素质、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提高艺术档案的利用水平等路径切入,综合运用发挥合力方能有所建树。

2.1 要切实加强领导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应该纳入学院整体发展规划,纳入整体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艺术档案工作也应该列入学院整体档案工作规划,各二级院系应该把艺术档案工作列入本部门整体发展规划,由一名分管领导具体指导、制定政策、把握艺术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要切实把艺术档案工作作为学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宣传和组织、整理和挖掘艺术档案,把艺术档案工作作为工作总结、业务考核内容之一。要针对艺术档案工作发展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分别提出不同的量化指标和时限要求,进行分类指导。要保证必要的经费,确保艺术档案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利用。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各级领导的重视,是艺术档案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

2.2 要加强队伍建设 艺术档案员队伍是艺术档案管理上水平上台阶的重要基石。学院领导应该关心艺术档案工作队伍的建设,努力解决艺术档案人员的实际困难,提升他们在学院偏低的待遇,解决他们晋升的渠道问题,提供必要的业务进修、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从而稳定艺术档案工作队伍。要多层次、多门类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艺术档案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艺术档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技术劳动,因此,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要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只有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能胜任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是提高艺术档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艺术档案作用的先决条件。对艺术档案管理队伍的管理重点在于明确岗位,落实职责,稽查考核,协调激励。学校应该把档案人员队伍建设列入人才发展目标,统筹规划,不断优化队伍结构,使高校档案人员队伍朝着专业化、高素养、有梯队的人才队伍结构发展,为高职院校的艺术档案工作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2.3 要加快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要实现艺术档案的文化传承与艺术教育作用,必须加快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建设。通过艺术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让更多的学生走进网络平台,共享先进文化的魅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艺术档案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是艺术档案事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艺术档案媒体的数字化。“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我们的存储档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学校档案管理人员要迅速学习并掌握先进的数字化知识,提升工作效率。购买优良可靠的档案管理软件,实现艺术档案系统化的管理。软件的应用可以提高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的创新,还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提高日常艺术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流程,及时提供文化资源的信息。高职院校在选用档案系统管理软件时,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条件、环境和技术保障等方面的考虑,以提高软件应用的实际效率。

2.4 要提高艺术档案的利用水平 高职院校艺术档案范围非常广泛,它涵盖了师生们在艺术教学、实践、创作、展览、演出、比赛、交流、摄影、采风等各个层面的艺术活动。因此,高职院校艺术档案内容丰富多彩、是一笔可贵的财富,需要我们善加利用,而不是束之高阁。艺术档案管理的终极目的在于利用,以满足师生教学科研、参考佐证、学习提高的目的。

艺术档案的开发利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健全和改善检索手段,介绍档案馆(室)藏的内容与成分,这主要是在档案基础工作中完成的。二是根据外部对各类档案信息需求的情况,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向利用者提供所需档案材料,实施全方位的多元化利用。提供艺术档案利用信息资源的途径主要有咨询服务和文本服务。咨询服务即以库藏档案信息为依据,通过解答问题的方式,向利用者提供档案及其相关信息和知识,对利用过程进行指导,提供检索和成果的服务。文本服务是以提供各种形式的档案资料文本为利用者服务。各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学生、服务教职工、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艺术档案的开发利用,发挥艺术档案在学校重大活动庆典、举办陈列展览、编修校史校志、教学科研等工作中的参考凭证作用,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艺术档案管理读本[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1).

[2]韩秋黎.学校档案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

[3]张爱华.浅谈高校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建设[J].办公室业务,2007(3).

[4]黄健.藏以致用,提高艺术档案的利用[J].艺术研究,2008(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院级课题《高职院校艺术档案管理研究》(编号:JR1211)的阶段性成果。

艺术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运行 第4篇

一、艺术院校教学管理运行体制的问题

教学管理运行体制是指在一定的思想和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学校的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及相关的管理环境和规律,对于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和力分配,并通过一定的击缶进行协调,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因此,它对于学校的发展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近几年来,我国的艺术院校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具有非常大关系,但是,我国的艺术院校在教学管理体制运行方面仍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的艺术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体系,随意性过大。

较之国外的艺术院校运行的教学管理体制,我国的艺术院校管理体制缺乏一定的制度制约,无论是教师的工作安排,抑或是学生的课程设置,都缺乏应有的制度及规范的制约,教学的计划无法真正落实到实处,与学生课程相关的教学设施也不够完备,教学的目标也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而不够清晰,管理工作也是缺乏灵活性,因此,我国的艺术院校应该注意合理地制定和规范教学管理体系中的规章制度,将相关的工作落实到实处,促进教学管理体制运行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第二,我国艺术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运行过于强调艺术院校自身的独特性和特殊性,从而无法将真正的教学管理措施落实,没有形成院校自身的管理特色和教学特色。在我国的艺术院校中,学生的整体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比较低,尤其是学生在进入艺术院校以后,学校对于学生的文化要求又进一步下降,教学管理模式又过于强调特殊性,因此,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从而影响了我国艺术院校整体的发展水平。

第三,艺术院校的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艺术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在我国艺术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的运行过程中,则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性都没有被充分的调动起来,特色性的教学管理体系没有被突显,学生的专业特长没有的到进一步的培养。

以上几个问题主要是我国的艺术院校教学管理体制运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艺术学院的进一步发展,相关的艺术院校应该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学校的教学管理运行体制,促进学生能够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潜能的进一步激发。

二、艺术院校教学管理运行体制问题的解决措施

虽然我国的艺术院校在教学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但是,经过以上的分析,其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面对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相应的解决措施主要可以根据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艺术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以外,还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艺术院校在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体制时,应该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既要发挥学生的特长,也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艺术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的高效运行离不开相关教师和学生的支持,因此,教学管理体制的制定应该结合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体现人性化的特点。

第二,艺术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艺术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的运行应该具有灵活性,但是,灵活性不是随意性,它应该是在一定的制度制约下及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制度化与灵活性的结合。艺术院校的组织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管理体制运行的过程中,应该成分考虑其特殊性,结合普通高校教学管理的共性特征,以及学院自身教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制定符合院校自身的教学管理体制,促进教学管理体制的高效运行。

第三,我国的艺术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的运行应该不断地吸取国外成功的管理体制的运行模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国的艺术院校受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的影响,在运行的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和特色,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开放,因此,吸取国外艺术学院的教学管理经验对于促进我国艺术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高效运行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三、结语

浅谈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艺术 第5篇

[关键词] 理想教育、班级文化、班干部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生成才的导师和人格的塑造者,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班主任工作,使班级管理工作卓有成效,以造就大批适应社会需求服务经济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笔者在高职院校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现就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 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不够强、缺乏竞争意识、自我管理水平较差。因此,就要求每一位高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帮助学生树立人生奋斗的目标,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向学生介绍一些当今社会青年人艰苦创业的优秀事迹,以及一些伟人传记来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再次,班主任还应使学生了解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使学生懂得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在高职院校读书一样有前途的道理。再次,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并熟悉本专业概况及人才需求。同时还应请已经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会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激发其专业兴趣。

二、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

班级文化的营造主要依靠班主任来完成,班主任的责任就是建设热爱学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建设者。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有利于营造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团结向上的良好班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班主任应注重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的关系。能以班集体为核心,以为集体做贡献为荣。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系部组织的各种活动 , 展示自我风采,建立起自信心。使学生在温馨和谐向上的气氛中净化心灵,完善自我、实现全面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职业理想。

三、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自主管理作用

一支朝气蓬勃的班干部队伍,是班级工作核心,是一个班能否形成良好班风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充分发挥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班级才会有凝聚力。班干部积极配合班主任开展工作,是班级自管自治的中坚力量,也是创建优良班风、学风的模范,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好班干部,使他们带领全班学生讲文明、讲正气、爱班级、爱学校。建立一个健全的班委会,并充分发挥其在班级工作中的作用,是班级管理中重要的环节。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只是调动起班干部的积极性,使班委会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才能真正实现

以班主任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班级工作事半功倍。

一个班集体的凝聚力能否持久,在很大程度上与班干部的带头作用是分不开的。培养一支管理能力强的班干部队伍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各班干部之间的分工要明确,在班主任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大胆地放手,让班干部有充分的管理、处理班级事务的自由,真正体会到他们是班级的主体。班干部主动带头,同学之间互相关心爱护,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各班干制订出精心构思的工作计划。如纪律委员负责班级考勤,生活委员主抓宿舍卫生,组织委员负责班团费的收缴,而班长和团支书则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由班团干部全权负责,从策划到最后的实施,班主任只给予指导性的意见,决定权交给班团委每次活动结束后班主任参加总结会,听取各班委的工作总结,讨论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在这样的锻炼过程中,各班委的工作能力委员能把学习上的日常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项考试报名工作无一疏漏 ,作风严谨;团支书平时能时刻关注同学的思想状况 ,做好思想工作;动生活委员身先士卒 ,每天对卫生情况把关;宣传委员、文娱委员等也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其他同学的能力的锻炼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 ,从早上起身开始 ,涵盖纪律、学习、卫生、道德等,到按时休息结束。班委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集体协商,寻找方法,拿出对策,及时解决。使其真正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成为沟通老师和同学间的信息渠道。

班主任在大学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名班主任应该把班级的管理工作当成一门艺术。大学阶段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前途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个阶段班主任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 ,我们在高职班主任工作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应勤于思考、坚持有效的管理方法不断提升班主任管理艺术。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 3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31.[2]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817.[3]田建国 以人为本与全面发展 《中国高教研究》

[4]傅蓉 论高职院校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大学时代》

浅谈技工院校班主任管理艺术 第6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班主任 学生管理

近年来,在国家对技工院校招收学生免除学费等助学政策的支持下,技工院校的招生规模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给技工院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受到社会偏见的影响,来到技工院校求学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成绩较差,没有希望升到高中或考上大学。这部分学生年龄较小,学习劲头不足,自控能力差,不知道来到学校的目的是什么。在笔者管理班级的经历中,甚至听到了个别家长这样的言论:“我不盼着孩子能学到多少技术,只要不打架,不出事就行了。”在技工院校承担技能人才培育任务的过程中,班主任无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相对于初、高中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技工院校的班主任工作更加琐碎和繁重:不但要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还要让学生在学校学会做事、做人。

众所周知,班主任的职责就是代表学校管理学生,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执行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安排。如何正确教育、引导这些千差万别的学生,成为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难题。在笔者在担任班主任的十多年中,不断摸索和学习学生管理的方法。笔者认为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近年来技工院校的生源有了很大的增加,学生的基本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学生家庭比较贫困,家长希望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早日就业,减轻家庭负担;有的学生学习底子差,对于学习已经失去了兴趣,来到学校是因为家长的强迫;有的学生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暖而自暴自弃;有的学生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成长的过程中,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面对这些有着不同性格、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单一的管理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因此,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当中,通过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才能特长、成长经历及家庭基本情况,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后,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想管理好每一位学生,必须做到三勤——眼勤、嘴勤、腿勤。所谓“眼勤”,指的是在班级管理中要用心观察学生,留意学生流露出的异样情绪;“嘴勤”指的是学生因自控能力差会重复犯错,班主任要不厌其烦地与学生沟通,消除学生出现的不良苗头;“腿勤”指的是班主任要多到教室、宿舍,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二、培养优秀班干部队伍,发挥班干部的作用,让学生学会管理班级

笔者现在所带的班级中有63名学生,如果单单依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管理班级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候就需要借助班干部的力量。班干部是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选拔一支得力能干的班干部队伍,对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技工院校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已经习惯了班级所有的事情都由班主任一人做主的管理模式,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如何让班干部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所在。要想培养出一支优秀得力的班干部队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通过前期对学生的了解和观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长选拔班干部。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班干部的选拔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毛遂自荐。班主任根据观察,选拔那些有组织协调能力、有吃苦耐劳精神、敢于管理班级、愿意为班级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

二是选拔出班干部后,班主任首先要帮助这些学生树立威信,让普通学生明白班干部代表着班主任在管理班级;其次要利用课余时间多与这些班干部沟通,多鼓励,充分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敢于、乐于管理班级。

三是让班干部树立一种“主人翁”意识。在笔者的实际管理中,班级的各项管理规定都是由班委共同制定的,而笔者只是在个别地方进行修改,这样的管理制度制定出来后,班干部会有一种骄傲和自豪感。当班级中出现违反规定的情况时,班干部就会及时指出。

三、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技术,还要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技工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就会走上工作岗位,因而在学校里不但要努力学习,掌握一技之长,还要学会做事、做人,具备走上社会的基本素质。为了让学生在学会技术的同时能够学会做事、做人,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1.做好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工作,成为他们之间的连接纽带

笔者现在所带的是烹饪专业的学生,学生虽然对于文化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对于实训课却有很高的积极性。在班级管理当中,笔者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及时反馈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共同探讨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凝聚力

每逢学校举行的元旦晚会、运动会、合唱比赛等活动,笔者便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培养学生的集体凝聚力。此外,笔者还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小型集体活动,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班主任率先垂范

班主任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素质,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事、做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改变学生。技工院校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经常会出现违反学生管理制度的情况,对于这样的情况除了要多批评教育以外,班主任还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能够做到。要求学生每天早上六点十分准时出早操,笔者做到在学生早操集合前按时到校;要求学生整理宿舍内务,笔者做到每天七点半准时到各个宿舍督查内务情况;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笔者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从不挖苦讽刺他们;要求学生每天排队上下课,笔者做到在没课的时候按时和学生一起排队,进行人数清点、队列整理;教育学生搞好团结,笔者做到和各位教师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这样的情况下,使自己的一言一行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

4.宽严有度,用真心对待学生

师生之间除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之外,班主任还应该用真心与学生做朋友。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及时给予指正,用严格的要求管理班级,为班级的教学营造一种严谨的学习氛围。课余时间班主任不能再以管理者的身份对待学生,要让学生感觉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笔者采用了建立QQ群、微信群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里开展各种互动,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与他们融合在了一起。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消除师生之间因为管理与被管理产生的对立情绪。

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艺术探索 第7篇

一、正确把握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生产加工、建筑建设、服务行业等一线技术岗位应用型人才的场所, 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所谓高技能人才, 有三层含义。一是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区别于初、中级技能人才只注重“动手”而言, 高技能人才的劳动具有“手脑联动”的特征。二是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高技能人才主要掌握精密技术和从事复杂劳动, 且具有一定的心智技巧和创造能力。三是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较快适应和胜任相关专业的不同工作岗位。

二、细致厘清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你的孩子, 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他的兴趣爱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要抓好高职院校班级教育和管理工作, 就需要平时分析研究, 洞察了解高职学生的特征特点。从整体来看, 高职学生具有“一低、三悬殊”的特征, 即学习基础相对较差, 个体之间的学习动机、经济状况、学生素质及能力相差悬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觉性和自我约束力较差。不少学生自由散漫, 过分追求所谓的“自由”和“个性”, 迟到早退, 不请假外出, 不按时起床熄灯, 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 甚至存在酗酒滋事, 损坏公物等严重违纪行为。二是思想不成熟和缺乏甄别能力。学校里各种社团活动、学生干部工作、社会兼职、宿舍活动, 以及生活中恋爱、游戏等事项让不少学生无法妥善处理学习与其他生活活动的关系。同时, 容易受到学校及外界不负责任、不正确言论的影响, 形成心理反差, 降低甚至丧失学习动力。三是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高职院校大学生是特殊一类的大学生。由于社会对高职院校宣传不够, 造成大众对高职认识模糊, 存在偏差, 加之高职生源主要是高考失利者, 他们一般对能在高职院校获取知识和本领未报很大的希望, 只是由于社会文凭需求, 不得不读。因此, 有些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 情绪波动大, 思想上信心不足, 精神萎靡不振, 学习缺乏动力, 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 缺乏奋斗目标, 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四是个人主义严重和组织纪律观念较差。当前“90后”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缺乏同龄群体的环境, 受社会多元化因素影响较多, 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薄, 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 以自我为中心, 喜欢独来独往, 我行我素, 少数学生还抱有“反正都是要去打工, 学不学一个样”的态度, 旷课、迟到、上课睡觉、作业抄袭等情况严重。

三、悉心探索班级管理的行为艺术

立足于抓好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 对于加强和改善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增强未来就业竞争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 注重树立威信, 刚柔并重。

注意把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尺度, 保持权威性, 既让学生产生畏惧感, 也要有崇拜感。“刚”就是一种威仪, 一种自信, 一种力量, 一种不可侵犯的气概。而“柔”是一种收敛, 一种风度, 一种魅力, 一种婉转绰约的姿态。一味的“刚”, 不仅不能有效控制和解决问题, 还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抵触心理, 造成工作被动。一味的“柔”, 只会让理想中的民主变成现实中的散漫, 班级管理失控。班级管理要讲究外柔内刚, 严松并行。比如初接一个新班, 可以先表现柔弱一面, 同时细心观察学生言行举止。学生自会来试探老师, 在掌控范围内“松弛放任”, 学生很可能会感觉老师软弱而得意忘形, 无所忌惮。待到所有情况掌握清楚时候, 表现出刚强一面, 公正行事, 严厉处置, 之后学生自然产生敬意和尊重。

(二) 注重沟通交流, 因材施教。

一方面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班主任的要求与学生的接受程度会时常出现差距, 此时要从全局出发, 及时沟通, 统一思想认识, 纠正学生心理上的偏差, 使学生的心理趋向与班级目标保持一致, 从而培养团结、健康、和谐的班集体氛围, 不断增强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满足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 要通过心理沟通取得学生信任以及对管理工作的认同, 要与学生平等相处, 相互学习、相互探讨, 实现“教学相长”, 共同进步。要认真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方法、适应性、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需要, 从他们内心所需“对症下药”。要多和学生接触打交道, 通过共同话题来融入学生的生活, 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可靠人、信赖人。

(三) 注重平衡协调, 引导激励。

与学生相处时要以公心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 特别是评优和评选班干部时, 要客观民主, 正面平衡处理学生各种诉求, 不偏袒优生, 也不漠视差生, 班干部与普通学生要一视同仁, 让所有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下成长发展。此外, 有些高职学生较为悲观, 做事缺乏自信和持久性, 容易放弃, 要多鼓励、少批评, 多引导、少漠视, 激励他们大胆尝试, 努力展现自我, 逐步建立起成功的信心。当学生心情沮丧时, 拍拍他的肩膀, 无声的肢体语言有时可能更激人奋进。学生犯错误时, 及时予以正确的引导, 心平气和地说理教育, 切忌伤害他们的自尊。

(四) 注重自主精神, 创新管理。

有位教育家说过, “学生的自主精神是班级管理的灵魂”。在班级管理的整个环节当中, 每位学生都是班级的主要角色, 既是被管理者, 又是班级管理的践行者。因此, 一名称职的班主任, 要从思想上更新时代观念, 承认每位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及相关权利义务,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发展, 自觉加强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教育, 使“我是班级管理的主人”的思想意识贯穿于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让学生通过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与实践, 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主人翁的意识, 使班级管理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为班级科学管理创造条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需要转变“保姆式”和“放羊式”的观念,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理念, 把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利用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术型人才, 才是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楼青青.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新模式探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11

艺术院校科研管理 第8篇

高等艺术院校教师业务档案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 是高校教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的重要信息资源, 是优化师资队伍、评估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可以反映出教师队伍的整体情况, 对总结教学经验, 全面提高教育和科研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艺术院校教师业务档案的特点

1. 多样性。

高等艺术院校教师业务档案内容比普通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的内容更为丰富, 有以下五大类: (1) 教师基本情况材料, 包括教师基本情况登记表、学历、学位及职称证书复印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文件、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材料、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表、教师资格证复印件等; (2) 教师科研业务能力材料, 包括教师公开发表的各类著作、论文、科研项目成果申报表、立项证书、鉴定材料等; (3) 教师培训材料, 包括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学历进修的毕业证、结业证、成绩单复印件, 计算机考试、职称外语考试成绩单复印件等; (4) 教师奖惩情况材料, 包括教师获得的各类荣誉称号、获奖证书、奖惩文件复印件等; (5) 各类音像资料, 教师在日常教学、科研、创作中产生的较有代表性的图像和音像资料, 其中包括教师创作的乐谱、剧本、书画作品、设计作品、摄影作品等的图片、照片、幻灯片以及教师在教学、艺术创作、会演、比赛、展览的过程中产生的录音、录像等材料。

2. 特殊性。

(1) 收集时限性强。除了一般收集工作以外, 还有一些档案需要现场收集, 如表演、展览等, 必须进行现场拍摄, 具有较强的时限性。 (2) 整理难度大。由于高等艺术院校教师业务档案包括教师在教学、科研、创作中形成的各类音像资料, 而音像资料的种类较多, 整理难度较大, 如教师的书画、艺术设计等作品需要用数码相机拍摄, 音像作品则需要现场拍摄, 还需要刻录成光盘, 这些工作无论由档案管理人员还是教师本人完成, 都经常出现拍摄、录制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 因此需要统一标准, 严格管理。 (3) 保管要求高。由于教师业务档案载体多样, 有相片、光盘等, 对存放的湿度、温度都要有特殊的要求, 需要创造良好的保存条件。

二、高等艺术院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档案意识淡薄。

部分高等艺术院校对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档案意识淡薄, 有些教师认为档案材料是其个人财产, 缺乏归档意识, 不愿上交或延迟上交材料;有些档案管理人员对教师业务档案的认知程度低, 对档案收集范围不明确, 教师业务档案的完整性也得不到保障。

2. 管理制度不健全。

因高等艺术院校普遍存在隶属不明、管理归口不统一的问题, 使得不同的学校对教师业务档案的管理方式差别较大, 也反映出大部分学校的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 没有科学的管理模式, 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档案管理局面。

3. 档案利用率低。

很多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基本沿用传统纸质档案手工管理的模式, 而使用方式一般都是由利用者上门查询、复印, 使用范围都是局限在学校内部, 大部分教师业务档案都是长期放置在档案柜内, 没有发挥出价值, 利用效率低。虽然现在有些学校开始采用档案管理软件, 但是管理软件的开发还不尽完善,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档案查询还未普及, 档案信息没有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利用, 资源共享未能实现。

三、加强高等艺术院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的措施

1.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档案意识。

要通过网络、信息简报等多种形式宣传教师业务档案的重要作用, 增强档案意识, 养成积极主动上交个人业务活动记录资料的良好习惯。要提高各部门领导和行政人员的档案意识, 把教师业务档案工作纳入各系部的职责范围之内, 着力收集、积累、管理教师业务材料, 做好立卷归档工作, 保证教师业务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健全档案制度, 实行规范化管理。

要根据教师业务档案的特点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实行规范化管理, 明确归档范围、归档要求, 注重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防止教师业务档案分散流失和据为己有。在执行管理制度的过程中, 要将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就必须制定有效的配套措施, 明确责任, 依法管理, 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另外, 学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 制定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奖惩制度, 定期考核, 对档案收集齐全、规范的系部或个人进行奖励, 加强对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的自觉性, 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良好局面。

3. 实现信息化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高等艺术院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创新管理模式, 实现信息化、科学化管理, 建立统一、完善的教师业务档案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各系部应注意收集教师教学、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类业务资料, 尤其注意收集时效性较强的材料, 定期将相关资料通过校园网上传至业务主管部门, 业务主管部门对每位教师的业务档案进行认真核查、整理, 将有价值的、可归档保存的资料信息发送至主管教师业务档案的有关部门, 最后由主管教师业务档案部门将这些信息进行编辑、立卷、归档。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一方面有利于档案数据的采集和更新, 能快速完成档案数据的提交、审核, 人员资料的更新, 使每位教师的业务档案内容得到丰富和拓展, 大大提高教师业务档案的质量。

4. 加大业务培训, 提高管理素质。

要加强对教师业务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 首先,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增强其责任心和事业心, 使其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 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认真进行档案收集管理工作。其次, 进行档案专业知识系统培训, 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档案材料的管理水平。再次, 加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培训, 使档案管理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等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知识, 实现教师业务档案手段的信息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梁杰.高职院校教师业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探索[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2

艺术院校科研管理 第9篇

(一) 促进设计学科科研工作的进程, 有利于知识的不断创新

设计学科所进行的任何科研活动都有其历史借鉴意义, 当通过纸质、电子文件记录在案, 整理后即形成科研档案。因此, 科研档案是科研活动的总结和归纳, 是后人进行科研活动的研究资料, 能够有效促进设计学科科研工作的进程。

(二) 体现设计学科对知识给予的极大尊重

规范化管理设计学科的科研档案, 是设计学科尊重科研知识和科技人才的一大表现。通过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整理成科研档案, 记录在案, 当做设计学科的重要历史财富永久保留下来, 是对教师做出的科研成果的极大肯定, 直接体现对教师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大大激发了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热情。

(三) 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素质, 增强创新能力

要实现科研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就要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管理。然而, 目前许多艺术类院校设计学科科研工作人员是自发组织起来的, 管理相对松散, 档案管理较为自由。通过加强对设计学科科研工作的指导, 在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上加大力度, 采用科学方法管理科研档案, 有利于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素质, 提高其创新能力。

二、设计学科科研档案的特点

(一) 专业性强

对于设计学科的科研工作而言, 因为专业不同, 研究课题就有所不同, 会形成内容、成分、形式都存在极大差异的科研记录, 例如:设计学科下的设计艺术学专业与工艺美术专业, 一是偏重理论研究, 一是偏重实践研究, 因此设计学科科研档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二) 成套性

科研工作者确定一个科研项目后, 在这个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记录是科研档案形成的来源, 也就是说, 科研档案是一个科研项目研究的整体过程记录, 具有成套性, 包括了科研工作的前期准备、研究和实验过程、对成果的总结和鉴定、申报奖励、推广和应用等等一整个流程的资料。

(三) 现实性

科研工作的目的在于将研究出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因此, 依附于科研工作的科研档案也具有现实性。大多数科研档案都还在发挥着其巨大的现实作用, 真实记录科研工作的过程, 推动我国科研、科技生产和建设等活动的进行。

三、设计学科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科研工作者科研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艺术类院校设计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往往是身兼管理和科研为一身, 因此常常顾此失彼, 忽视对科研档案的管理, 许多科研档案没有及时进行记录和归档。有的科研工作者认为科研成果是个人的劳动成果, 因此科研过程中的资料理当是自己保留, 有的认为将自己的科研记录归档后不方便自己以后查找和使用, 甚至因为档案管理制度的一些不完善, 有的科研工作者担心自己的科研资料归档后会被有心人士用于它途。因此, 科研工作者缺乏将科研档案归档的意识。

(二) 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有的设计学科没有针对科研档案的管理人员设立对应的岗位, 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不明确, 没有建立相应的完整的规章制度;有的设计学科在科研档案管理上只有查阅或借阅的制度;有的虽然有制度的保障, 但是却没有规范化管理, 导致制度在工作中不能得到有效落实。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对科研档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 信息化水平不高

许多艺术类院校设计学科对科研档案的管理依然停留在纸质档案上, 仅仅依靠建立和保管纸质科研档案这种实体管理上。纸质档案虽然也具有其优点, 但是却在人工操作下无法实现对信息的筛选、分类、排序等等功能, 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

四、加强设计学科科研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一) 强化归档意识和责任感

1.要强化科研工作者的归档意识

科研工作者是科研档案建立和利用的核心群体, 科研档案是否能够促进科研工作的进展, 关键在于科研工作者能否充分意识到科研档案的重要性。因此, 要强化科研工作者的归档意识, 在他们头脑中形成档案就是财富的观念, 通过各种方式让其进行档案管理知识的学习, 清醒正确地意识到科研档案是集体的劳动成果, 不再狭隘地将科研档案视作个人财富。

2.增强档案管理者的责任感

科研档案的管理一向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需要档案人员具有较强的耐心和责任心。对于一些人而言, 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枯燥无味, 甚至有的档案人员并不觉得档案的管理具有现实的意义。因此, 必须增强档案管理者的责任感, 让他们正确认识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看到每一份科研档案的珍贵之处, 从而严肃对待科研档案管理工作。

(二) 重视保护知识产权

每一份科研档案都是科研人员付出极大努力后的知识成果, 为了避免一些有心人士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 或者将别人的科研成果用于非法行为, 必须重视保护知识产权。首先, 应该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将不同高校不同学科间的科研档案的获得、保管、转让进行全面的记录, 将知识产权的归档和应用统一记录起来。其次, 明确科研档案归档责任制, 科研活动的项目负责人要提高自身对档案的保密意识, 负责对科研档案的立卷和归档, 对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流程进行规范, 事前做好准备, 保证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

(三) 健全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设计学科要结合自身学科的实际情况, 根据国家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 健全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加强科研档案规范化管理, 在数量、时间、质量等等上对科研档案的归档进行严格规定, 同时确定岗位职责, 制定对应的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 既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又能为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上的有力保障。

(四) 加快信息化管理建设

目前, 一些艺术类院校设计学科的科研档案依旧仅仅是依靠纸质来保管, 不利于档案的日常查询、归类和汇总。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 设计学科在对科研档案的管理上, 应该加快信息化管理建设, 采用科学的手段管理科研档案, 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时刻关注最新的信息资源, 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艺术类院校设计学科的科研档案管理具有推进科研工作的进展, 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等等各种现实意义, 是我国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资料来源。然而, 目前艺术类院校设计学院的科研档案管理存在制度不完善、科研工作者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的问题, 应该强化科研人员的归档意识和责任感, 完善制度, 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等来规范化管理设计学院科研档案。

摘要:科研档案是对科研活动过程和成果的记录, 具有巨大的保存价值, 能够为科研工作提供资料, 是科研工作者的集体智慧结晶。因此, 对科研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是提高科研人员创新意识, 推进科研工作的必然之路。本文简单探讨艺术类院校设计学科如何加强对科研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设计学科,科研档案,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永成.科技档案管理[M].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3 (9) .

[2]柯翠英.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一体化模式的思考[M].新东方, 2009 (2) .

[3]刘淑杰.谈高校科研档案管理[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

探析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策略 第10篇

一、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1. 学生群体结构多层次化, 年龄跨度大

我国目前省属艺术高职院校, 几乎都是在原有省级中专艺术学校的基础上组建升格而成。这类学校的升格, 致使这些省份的省级艺术中职教育机构出现空档。由于表演类艺术专业人才 (如舞蹈、戏曲、器乐等) 的培养, 对学生生理条件的要求具有很强的低龄化特性, 从而决定了这类艺术高职院校在招收高中层次毕业生的同时, 还要设立初中毕业后五年制高职这一特有的办学层次, 甚至, 为了解决本省出现的中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空档现象, 而承担起举办小学毕业后中职艺术教育职能, 使大专层次与中专层次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并存, 共同发展。如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目前就设有三年、六年制中专和三年、五年制大专教育, 形成大专、中专相结合的多层次梯形艺术教育体系。为此, 从年龄

常计白以当黑, 奇趣乃出。”[9]邓石如“计白当黑”之论, 即阐发了结体的精义。对此, 胡小石在《书艺略论》中也有过论述, “著字处为墨, 无字处为白。墨为字, 白亦为字, ……有字处与无字处, 其重要等同也。”[10]

如何把有固定结构的汉字“塑造”得有特色、有感情, 是书法家使用点画, 在有限的空间中别出心裁地进行组合或分割的本领。书法家强烈的风格往往在这方面体现出来。如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 先习画鸟飞之形, 使“子”字有鸟飞形象的暗示。欧阳询写“深”字, 左边三点水如山岩挂小溪, 细水长流, 逶迤飘逸, 汩汩有声;右边的“”如危岩高耸, 险得让人目眩, 两偏旁相映成趣。

章法是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安排。我国清末文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之章法有大小, 小如一字及数字, 大如一行及数行, 一幅及数帖, 皆须有相避相形, 相呼相应之妙”[11]。欣赏书法的章法之美时, 首先要赏析其相避相形、相呼相应的意象美。同时, 还要揣摩整幅作品的气韵之美。看其点画之间的呼应, 字字之间的顾盼, 行行之间的映带, 整幅字气脉贯通, 神气十足, 感受到生动活泼的气韵, 再是注意欣赏作品的意境是否含蓄。

四、潜心研究书写内容欣赏作品的意境

欣赏书法作品, 还要精心研究书写的内容。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 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共同特点。不管书法作品用的是什么字体, 什么形式, 也不论是如何运用点画线条、结体和章法, 但都是为了表达书写内容的意境来服务的。尽管同一内容的主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但就一幅书法作品而言, 作者必须以他独特的视角, 按照他书写的内容, 为表达他的思想感情, 千方百计做到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因此, 可以借助书写的内容, 通过分析、联想, 探询作者艺术表现的思路, 进而欣赏作品的意境。事实上, 有些书法作品书写的标题, 就是作角度来看, 艺术高职院校学生年龄跨度比较大, 涵盖了十二岁到二十一岁上下的年龄段。由于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这是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不同于一般院校学生管理的一个突出方面。

2. 学生思想活跃, 价值观、人生观呈现多元化

艺术类专业所具有的创造性属性, 尤其强调发挥学生的个性, 加之艺术专业学生本身特有的活泼特质, 决定了他们形成比较敏感和富含活力的学生群体。他们一方面表现为思想活跃, 追求自由, 难以忍受过多过繁的约束;另一方面对生活充满激情, 喜好表现, 考虑问题过于简单化, 容易脱离实际, 自我防御意识不足, 这就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随着我国国际化的进程日渐加快, 各领域的开放力度也逐步加大。加快国际化进程使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外来冲击, 尤其在思想观念、文化艺术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校园里, 网络的普及程度进一步影响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由于网络的虚拟和不可控性, 大量不良信息污染了高校德育环境。一些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传播与渗透, 引发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无形中异化,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在部分艺术类学生中盛行, 与传统主流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剧烈冲突。

品的主题, 对于欣赏书法作品起着画龙点睛之效。有些书写的题目比较含蓄, 耐人寻味, 仔细品味, 再加上对点画线条、结体与章法的分析, 也可以领悟作品的意境之美。

书法欣赏与学习研究书法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对于书法的爱好, 大多是从书法欣赏引起的。同时, 人们的书法水平, 也在随着书法欣赏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在西方现代化的影响下, 在当今大学生书法欣赏水平并不高的现实情况下, 大学在开设书法课时, 重视提高学生的书法欣赏水平, 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沈尹默.《书法论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978年版.[2]孙过庭.《书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

[3][4]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503.29.

[5][9]包世臣.《艺舟双楫疏证》[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8年版.

[6] (清) 康有为著, 孙玉祥、李宗玮解析.《广艺舟双楫》[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年版.

[7]梁披云.《中国书法大辞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8] (宋) 陈思编篡.《书苑菁华》[M].北京:北图出版社.2003年版.[10]季伏昆编著.《中国书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11]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

潘爱军 (1969-) , 男, 邢台学院美术系教师, 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生, 主要从事书法教学和文艺美学研究。

3. 学生情感丰富, 但心理素质面临极大考验

艺术类专业学生有他们共同的优点, 灵性、聪明、活泼、自信、有荣耀感;但他们同时存在着缺乏责任感、自私、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己不克制、对事不努力的缺点。他们的情感较为丰富, 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情绪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 但同时也存在缺乏理性、忽视现实等不足之处。当前, 市场经济条件下日趋激烈的竞争氛围, 无形中加重学生的思想负荷;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就业、情感等给不少学生带来心灵困惑, 增加心理压力;当愿望落空和心理受挫时, 艺术类专业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失衡。这些不良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 严重影响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 对其心理素质的发展是个极大的考验。

4. 专业情结浓厚, 文化意识淡薄, 重专业轻文化现象严重

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使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现象。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对专业深感兴趣的基础上, 进入艺术院校后, 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 其专业兴趣得到进一步强化, 专业情结得到加深。而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与专业相关的就业教育, 其专业课程比重大, 加上经常的艺术实践活动, 使学生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 这就导致学生文化知识结构失衡, 从而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

5. 自我主体意识较强, 团队意识、集体观念欠缺

(1) 由于艺术教育特有的办学模式、教学方式乃至于专业教师的思维方式也多以个性为主, 学生的主体意识愈于强化。在相当多的专业教学过程中, 学生主要从事个体技能的练习或个体创作活动, 这就打破了以往的班级观念, 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淡化了他们的集体观念。

(2) 艺术类专业学生在长期追求自我、张扬个性的意识熏陶下, 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过分强调自我价值, 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脱离客观实际。他们的言行一旦不被外界接受则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表现为行为散漫, 缺乏自律性、不服从集体, 不配合团队等消极现象。此外在个体竞争观念趋于突出的同时, 原本在艺术院校氛围中就缺乏的集体主义观念就更趋于弱化。

二、艺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和管理的策略

1.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

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是做好艺术类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 要逐步建立起一支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生管理队伍。这支队伍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学生处、辅导员、专业教师和学生干部、党员组成, 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到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同时要大力加强管理队伍自身建设。

(1) 校领导和学生处老师要努力提高领导素质和水平。学院党政领导一方面要注重自身的人品塑造, 树立风范;另一方面要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以公平公正原则, 妥善处理各类学生工作问题。

(2)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要与时代发展同步更新, 其角色功能逐渐多样化。因此, 在现有条件下, 辅导员要做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领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关系的协调者三种角色, 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3) 抓好党员、学生干部建设。通常情况下, 艺术院校学生干部积聚了学生中的优秀分子, 多数是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的优秀者, 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因此, 要加强培养和选拔学生干部工作,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发挥自我管理能力, 带动其他同学参与学校管理工作, 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主人翁精神。

(4) 专业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专业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思想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学生对专业教师的话是言听计从, 政治辅导员讲一百句不如专业教师的一句话。如果专业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能不失时机的进行思想引导, 那么, 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及其今后待人、对待职业的态度, 甚至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其中所起的潜移默化地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

(1) 思想政治教育是管理的基础。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和独立的人格思想,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政治理论学习方法, 把政治理论学习与知识竞赛相结合、与外出采风相结合、与专业技能比赛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2) 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重要条件, 体现一个人的文化涵养。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状况, 我们可以通过增设艺术哲学、美学等课程, 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如有计划组织人文讲座、利用学生的专业特长开展有特色的文体、学术活动, 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 形成良好而有艺术院校特色的校风、学风。

3.探索构建学生发展性激励机制

高校学生激励机制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其作用越来越突出。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偏低的现实,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生激励机制, 已成为当前学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探索构建发展性激励机制, 有利于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 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树立以激励促进学生发展的观念, 另一方面要合理应用学生发展性激励原则, 探索建立多元个性的学生奖励体系, 逐步发展和完善学生发展性激励机制。

4.建章立制, 加强制度化管理

制度管理是加强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是推进依法治校的必然。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散漫、情绪容易受环境影响等特点, 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项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 在学生管理的实际过程中有很强的刚性管理效用。加强制度管理, 在制度建设上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和规定, 二是规章制度建设要符合实际需要, 三是执行制度要公平公正。

5.以学生为本, 突出人性化管理

学校实施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尊重”, 即在管理过程中尊重管理对象的意愿, 尊重人的个性差异, 充分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使人性得以充分的释放和满足, 使人的身心更加健康、情感更加丰富、人性更加完善, 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具体说来, 就是学校管理者要遵循教育管理的规律, 把人性化管理理念贯穿管理的全过程, 以学生为本, 把学生看作教学中的重要要素, 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合理、高效地提升人的潜能, 最大化地实现管理目标和管理效益, 即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 推动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吕丽青, 周治, 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个性特点及管理对策初探[J], 今日南国, 2008, (8) .

[2]白瑾, 谈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 艺术探索, 2003, (2) .

[3]李晓, 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性化管理[J], 中国成人教育, 2008, (8)

[4]刘丹, 许洪范, 李伟, 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理工类院校艺术学院教学管理探索 第11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很多理工类院校都陆续成立了艺术学院,开设艺术类相关专业,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艺术与科技专业等。这有一定的办学优势,可将技术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在艺术实践教学中更倾向于科学性,有利于开拓创新。然而就理工类院校而言,对艺术这个特殊的行业领域,在没有培养艺术类学生的基础和经验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更具备充满创造能力的艺术人才,是艺术学院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也是艺术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艺术学院专业教学的特点

(一)艺术学院专业教学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艺术专业教学是以艺术创作为载体,通过创作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理念及设计能力等,没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就无法表现高妙的艺术境界。因此,在艺术学院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较多,包括上机操作、动手制作以及风景写生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中常常也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相互结合,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艺术学院不仅要重视实验室建设,还要开拓社会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艺术学院专业教学更注重教学方法

理工科专业教学是运用统一的概念、定义、推理及运算方法传播知识,而艺术专业的教学是重视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已有的观点和技法,更重要的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求异创新、寻求新的设计理念和创意思路。艺术专业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自我意识强烈,注重个性发展,重专业,轻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学生独特的个性,因材施教,促使学生标新立异,在已有理念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和分析,产生新奇的创意构思。理工类院校要打破传统的学徒式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将艺术的本质规律贯穿于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眼光和批判精神,把培养学生艺术思维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

二、艺术学院教学管理的特殊性

(一)艺术学院教学的专业属性

一般理工类院校经过多年岁月的磨砺和自身的沉淀,都积累了许多属于自己的规范化和模式化的东西,也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适合理工科教育的教学管理潜在的标准。用这些标准来衡量艺术学科教育,却有着本质的差异性。对于新开设的艺术类专业,这些理工类院校也不可能很快地改变现有的教学管理观念和模式来适应艺术学科教育的发展,不得不使用非艺术类教学的管理模式。但是,艺术学科教育与理工科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甚至在授课地点、授课人数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艺术类专业教学的专业属性被淹没了,没有形成突出的专业特性,并制约了专业的发展。

(二)艺术学院师资配备的特殊性

由于理工类院校往往过于重视教师的学历,招聘要求多为博士学位,但具备博士学位的艺术人才大多偏向理论方向,缺少实际动手操作等应用实践环节的相关能力。学校所设置的艺术专业(如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专业)应用性较强,这些高学历教师无法胜任技术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艺术课程,譬如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合成、材料与施工工艺等。

(三)管理对象的特殊性

从艺术学院教师本身而言,多为专业艺术院校毕业,个性突出、情感丰富,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等方面和其母校的教学体系和规律是一致的,对理工类院校的很多管理规章和要求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在工作上难免存在抵触情绪,在落实学校下达的有关任务和要求上常常拖拉、工作不严谨。

艺术专业的师生天性及专业性使其个性突出,他们比理工类专业的师生更富情感,工作学习易受情绪影响。艺术专业管理者在教学管理中,不仅要充当管理者、组织者,还要做协调者、服务者等多种角色,努力使教学管理与其它管理之间统筹安排,默契配合,协调一致。

三、理工类院校加强艺术学院教学管理的一些举措

(一)根据艺术专业属性改变教学观念,合理安排教学

学校应根据艺术专业的特殊属性,从实际情况出发,适宜地制定出有助于专业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不能以理工类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来对艺术专业进行单纯的管理。例如,在时间安排和课程设置上不能全部按照理工类专业的形式进行,应以专业教学为主,公共课程或其它教学活动应在适当之时予以补充,甚至单独进行授课,形成以专业教学为主的良性教学秩序。

(二)建立有效的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并切实落到实处

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艺术学院及专业教师共同来完成的一件大事。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校内实验室,合理进行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其次,建立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学院要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利用各种途径联系公司或企业,签订实践教学协议。通过校内和社会双重的实践教学安排,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三)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综合实力

目前,国内理工类院校开设艺术类专业时间较短,教育水平与国外同类大学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需要利用好现有条件,采用多渠道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综合实力。1.培养在职在岗的教师。根据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选拔优秀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带动专业团队形成更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组织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出国培训学习,充实自身专业素养,力争专业教学与国际发展接轨。2.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吸收国外先进的艺术理念和专业水平。

(四)充分运用激励手段,创建良好氛围

艺术学院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多样化和灵活性并存的活动,艺术教学的管理工作,在确保制度权威的前提下,要时刻注意遵守艺术规律的弹性原则,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和富有个性的艺术氛围。

良好的教风、学风不仅要靠监督管理,更重要的是靠引导和激励。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对老师,学院要极力创造条件满足其在教学过程的合理需求,引导其将需求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学院将其优秀作品展出和收藏,颁发优秀作品收藏证书,并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或展览活动,以开阔眼界。

(五)加强自主学习,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创新能力

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工作需要,保障其最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要为学生成才服务,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工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学管理者,必须加强学习,探索新方法,勇于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综合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浅谈艺术院校行政管理的特点与难点 第12篇

行政管理在高校中主要目标是为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高校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与制度, 发挥组织机构作用, 带领教师、职工及学生,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以期完成预定的目标活动, 实现高校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等职能。行政管理在高校内是辅助性的活动, 但又是不可或缺的活动。通常在探讨高校行政管理的普遍性问题时, 大多会尽量对教育本身的目标进行抽象模糊。对于从事教学与科研任务的教师、研究人员而言, 行政管理的主体是从事非教学或科研活动的有关机关及其内部的各类各级管理者与执行者。

首先应当肯定的是, 高校的行政管理与学术间是相互支持、密不可分的。在艺术院校中, 具体事务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专业学术事务, 包括教学、科研等方面, 二类是日常运行事务, 而第二类事务主要是为确保第一类的顺利推进而生, 行政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从事教学与科研的人员与相应组织 (主要为二级院系) 两类。学术事务是学术管理的客体, 其中有日常教学、科学研究、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师资培训、就业与招生等多个方面。

但高校在具有学术属性的同时, 还有着行政属性。随着发展, 高校都会逐步建立起科层制行政结构体系。伴随现代大学制度的不断完善, 高校行政管理主体有着向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所涉及的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也愈来愈强, 特别是人事资源、财会等部门的工作, 此外, 诸如教务、科研等部门, 其所从事的教学质量评估、科研成果审核申报等工作对专业性的要求也日益明显。

因此, 高校的管理人员, 不但要有具备专业管理理论与技能, 更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即一个优秀的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行政与专业双重性质, 这样才能使管理工作的开展得到保证。

二、艺术院校行政管理特点分析

大学的灵魂是其自身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精神与文化, 而一所高校所具有的学术成就与成果往往是这种独一无二灵魂的集中体现。就艺术院校而言, 其行政管理的对象主体是从事艺术教学科研及学习的师生, 艺术领域本身所具有多元性、开放性、情感性, 以及所产生的矛盾对立交锋, 决定了艺术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多样性。站在人的角度观察, 艺术院校行政管理的客体, 无论是教师、职工还是学生, 其专业类别、心理特征及服务需求等, 不但是行政管理者要全面掌握的信息, 也是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教师不但是教育人的主体之一, 也是科研与学术的承担者。诚然, 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因素有很多, 如教学场地条件、学术科研氛围、校园学风建设以及工资收入待遇等, 但高校行政团队是否能积极配合满足教师的各类要求, 无疑是教师工作进取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艺术院校行政管理难点分析

针对艺术院校行政管理的特点, 其难点也就应运而生。多年以来, 社会对于高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常认为高校工作不过是象牙塔内的事务, 只要管理者在工作中具备足够的热情与信念, 就能把问题解决。此外, 传统的管理观念通常把学生甚至是教师均定义为是管理的客体, 在实际操作程中也只僵化地执行相关规章制度, 未将教师与学生视为具有反馈能力的主客体合一者。其次, 没有关注到艺术学科所强调的感性创造等特性, 艺术院校在管理中常会面对极具艺术想象与创造力的教师与学生, 他们在行为处事中常会以个性化的决断及语言行事, 这与行政管理强调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原则往往有较大冲突, 如何能在这类冲突中寻找两厢受益的结果, 成为艺术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难点。

四、关于艺术院校行政管理的建设性意见

针对高校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相关难点, 首先仍不得不提管理观念的转变, 必须树立管理者对岗位重视, 对职位轻视的观念, 将行政管理岗位的责、权、利进行相对严格、细致、缜密的界定, 因岗设职、按岗选才。其次, 要将一种合理的行政管理的体制与运行的机制建立起来, 在实行党委领导的集体负责制的同时, 针对学校的发展战备以及规划的制定, 更多强调对专业、对学术的尊重, 这对于管理者克服个人在经验、能力、知识以及社会关系方面的局限性是非常有利的, 也有利于加强决策的科学性, 实实在在的落实校长负责制是必经之路, 要强调在学校行政管理体制中, 主体应是校长, 校长对外代表的是学校, 对内是对本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行政工作负全面责任。虽然在目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需要强调学校工作的重大事项由党委领导, 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 是由校长面对一线师生员工, 发挥直接、具体的领导作用显得更为妥当, 所以, 理应在管理的推进中确保校长行使相对独立的职责权力。

针对艺术院校的主要特殊难点而言, 第一是树立管理者对管理对象主客体统一的意识, 明确管理的对象绝非单纯片面接受管理的机械客体, 尤其在讲究创造与个性的艺术院校中, 尝试换位思考, 实地体会师生们的所需所求成为管理成功的必须。第二, 身为艺术院校的管理者, 必须不断增强对艺术专业领域的熟识学习, 从而在提升自身艺术修养的同时, 增加专业判断力与服务力, 使自身所提供的行政服务更能适应艺术专业人士的需求。第三,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应着重考虑高校面向市场, 面向社会, 开展交流实践的能力, 为艺术研究与发展寻找更加广阔的市场环境, 为专业师生适度搭建专业与市场间合作的平台。

摘要:本文首先对高校行政管理进行了概念分析, 进而阐述了当下艺术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 接着从实际出发探讨现阶段艺术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难点所在。最后, 结合自身工作体会, 提出关于完善艺术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艺术院校,行政管理,特点,难点,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陈怡玲.走出管理主义:艺术院校行政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科学文摘, 2012 (6) .

[2]孙子健.提升艺术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J].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4) .

[3]陈天利.浅谈艺术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J].教育科学文摘, 2012 (6) .

[4]周玲.如何完善新时期艺术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J].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4) .

[5]王子龙.关于艺术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J].教育科学文摘, 2012 (6) .

上一篇:低段朗读指导下一篇:山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