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园林与校园文化

2024-08-07

高校园林与校园文化(精选8篇)

高校园林与校园文化 第1篇

1 园林景观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文化和景观是密不可分的, 景观是承载文化的物质载体, 高校园林景观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 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从广义上讲, 校园园林景观不同于其它景观, 它是具有教育功能的文化景观。一个规划设计科学、匠心独具的优美校园景观, 不但营造出高校文化氛围, 而且担负着积淀学校历史、彰显办学理念和突出办学特色的重任。不仅为师生提供良好课外活动、休息场所, 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更有助于师生身处其中获得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学习动力[1], 也以深刻而持久的潜在力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情感、内心, 对于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 增长智慧、激发创造力, 增强凝聚力, 形成完善人格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2]。有人形象地把校园园林景观比作“隐形课堂”, 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

因此, 高校在新旧校区建设和改造中, 园林景观设计既要继承原有的校园文化, 更要有创新, 融入时代特征。现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简称咸阳职院)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探析高校园林景观设计如何体现校园文化, 激励全院师生厚德强能、艰苦创业、奋进图强。

2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景观

2.1 学校的概况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师范教育、农业、体育、教育四校合一组建的一所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位于陕西省咸阳历史文化名城、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的沣渭新区统一大道, 紧临西安。目前设有11个教学系部, 在校学生11000人。学校一期工程占地64.6万m2, 建筑面积20.8万m2, 景观面积19.9万m2, 水系面积2807m2, 绿化面积13.2万m2。

2.2 自然条件

咸阳市地处暖温带,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冷热干湿分明, 气候温和, 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降水量为537~650mm, 全年平均温度9.0~13.2℃, 最高气温出现在6月, 41.5℃;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 -11℃~14.3℃。

2.3 地形地质

咸阳市地处陕西省关中盆地中部, 地势北高南低, 呈阶梯状, 高差明显, 界限清晰。属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灌丛褐土带向北部暖温带半干旱草原黑垆土带过度区。全市土地资源南北差异较大, 学院地处咸阳南部, 南部土地条件较好,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3 园林景观总体设计

3.1 设计理念

校园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自然环境为基础, 传承和挖掘学校原有的文化积淀, 充分发挥地域特色, 运用标志性建筑和园林小品巧妙布局, 植物合理化配置, 展现古老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特点, 达到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创建“绿色、开放、人文、生态化”景观校园。

3.2 规划设计的原则

3.2.1 整体性原则。

校园景观设计在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和高校校园总规划规定的前提下, 以确保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 依据不同功能区的需要进行整体设计, 做到“点”———景点绿化、“线”———道路绿化规划、“面”———大块绿地规划有机的结合, 构成校园绿地系统。

3.2.2 地方特色与人文精神原则。

校园景观环境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规划设计时要深挖历史文化内涵, 利用所在地形地貌特点, 做到合理地利用植物资源, 形成独特的绿地景观, 体现学校的历史沿革, 缅怀前辈, 激励教育后代。

3.2.3 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原则。

校园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是在科学调研论证的基础上, 对山、石、水体、建筑物及植物等物质要素遵循科学和艺术的原则, 因地制宜, 注重对比的支配性, 强调组合联系的完整性, 考虑所表达的轻松、恬静、愉快的韵律节奏的流动性, 创造出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景观环境。

4 景观规划设计与校园文化内涵的表达

4.1 富有特色的空间布局

校园空间布局是形成校园环境的基本框架, 根据环境用地所处的空间地位及其所赋于的精神功能, 将学校景观整体规划设计形成“一轴、一核、一廊、一环、六区”的景观体系。

4.1.1“一轴”:

是学校北门至教学楼处, 南北走向的一条轴线, 是空间上的延续, 浓缩了历史与现代气象交融的一条轴线, 体现出恢弘大气、宽广的胸怀, 是学校的“文脉”轴线。由北至南中浮雕———雕塑———超跃广场———教学楼———北门入口轴对称。

4.1.2“一核”:

是学校的中心区, 包括教学楼及其前方的超跃广场, 是整个景观体系的核心部分。设置有旗台, 是学院师生集会的场所。

4.1.3“一廊”:

是贯穿整个校园南北的一条走廊。是整个校园的绿廊, 与校园道路形成纵横的道路网络。

4.1.4“一环”:

是采用环形道路系统联系各区, 增加景面变化。

4.1.5“六区”:

按功能及结合景观分为:厚德区、求真区、教学强能区、才艺区、生活区、运动区。

厚德区:位于主轴线的东侧, 在行政办公楼和艺术楼的周围。厚德载物, 突出以崇高的道德, 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人才, 与学院的办学思想相吻合。

求真区:在轴线的西侧, 在图书馆、实验楼、活动中心以北周围。营造学生追求真理的景观氛围。

强能区:位于实训楼, 以植物造景为主, 结合坐凳和小品进行艺术处理, 表达科学主题。

运动区:采用植物造景手法设计的景观空间, 通过道路分割形成不同功能小区如足球场、篮球场等, 以观叶为主, 适当选择耐践踏的草坪, 反应出动感与朝气特点。

生活区:位于校园南区, 规则式布局, 以学生集散功能的道路划分空间, 采用组团绿地, 满足学生需求为目的进行设计, 运用镌刻有“谦和”的景观石和植物组景, 显得自然, 富有情趣, 具有激励教育意义, 充满着人文关怀。

4.2 校园中特色景观

4.2.1 浮雕。

浮雕布局在学校北门与超跃广场之间, 是轴线两侧景观, 以人物画展现8个专业面貌为主, 其中展示的后稷稼樯, 反映出以农业做为支柱产业的区域特点, 并与雕塑、现代化教学楼为一线, 不仅链接过去, 又传承未来, 展示了学院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预示着学院的内涵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4.2.2 雕塑。

金花雕塑是校园景观环境的视觉焦点, 其表现形式及其立意融入特定的校园景观文化环境之中, 并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呼应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校园文化、时代精神的标志。

金花雕塑位于北校门与教学楼之间轴线中央。金属雕制的花朵, 象征培养优秀人才, 其基部设计有花坛, 台梯形雕塑基座四周镌刻的周、秦、汉、唐文化符号, 不仅反映咸阳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文化, 也反映学院所在地曾是周朝辟雍所在地的地域文化, 寓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既传承学校地域历史文化, 又蕴藏学校蓬勃发展的力量, 表达了景观文化内涵, 成为学校代表性景观标志。

4.2.3 超跃广场。

由北至南位于雕塑和主体教学楼之间开放性空间。以辟雍遗址“外圆内方”的设计特点构思设计超跃广场。广场中央设计有旗台, 是师生集会、传播民族文化、传播信息的重要场所。寄寓学院永远追求战略、思想、理念、教学、人才、建设、改革、发展等各方面的创新, 跨跃, 自强不息、奋进不止。其设计所表达的思想与学校改革创新精神相吻合。

4.2.4 水景-秦湖。

水是中国园林的血脉, 无园不水。位于图书馆北侧, 约3000m2的湖面称为秦湖。咸阳古为秦都, 取名为秦湖, 寓意传承秦文化优秀传统。湖中有鱼及浮水植物, 在湖面上设计有现代化的拱桥为泓桥, 形成别具一格的意境。通过水的洗涤污垢功能, 让人联想水是可以净化心灵的, 水中生荷联想“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 横跨湖南北两岸联接图书馆的拱形泓桥, 具有造形优美的曲线, 圆润而富有动感, 丰富了水面的立体景观的同时, 也让人们联想此桥是通往智慧的桥梁, 寓意通往理想彼岸。水景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对当代大学生起到了熏陶的作用。

4.2.5 景观柱。

位于图书馆的北侧, 设计有两段砖墙及景观柱, 在景观柱上设有有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 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马克思、西方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等历史名人的头像。这不仅是为增添景观, 展示教育家、思想家的个人魅力, 最主要是表达文化内涵, 激发师生博通古今、学习中西方优秀文化, 激励师生永攀科学高峰, 使学生从环境中受到教育, 树立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4.2.6 景观石。

在园林中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力求体现校园文化, 在置石上篆刻着一些诗句名言, 如厚德、谦和等, 从而激发师生对文化内涵深入了解, 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4.2.7 学林漫步景观。

轴线的两侧对称设计, 为师生提拱休息、散步、读书的场所。方形树阵, 与中心广场相呼应。树干笔直的银杏, 宛如站岗的卫士, 与师生的精神风貌相联系, 树的成长也可表达学生知识、技能的与日俱增, 并与浮雕、雕塑联系, 形成和谐景观。

4.3 校园中植物景观文化的营造

植物造景对于张扬校园文化、联络感情、突出校园特色、创造校园品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3.1 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景观设计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的结合, 是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设计。突出以人为本, 做到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当前景观与长远景观效果兼顾, 运用植物的绿化、美化、香化、彩化、净化功能, 创造出春有观花、夏季绿荫覆盖、秋天万紫千红、冬雪松柏青翠的四季景观。通过植物的色、形、香、声等来衬托气氛、运用创设意境的表现手法, 突出主题, 提升景观空间的文化品味。

4.3.2 植物景观的意境营造。

中国植物造景善于寓意造景, 选用的植物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多选择一些与高校校园氛围相吻合的具有文化内涵的园林植物, 托物言志, 使师生在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中得到启迪, 尤其是塑造思想品格方面, 有着不可低估的教育意义。

桃李满天下:在行政办公楼与艺术楼之间, 栽植红叶李和碧桃, 寓意学院人才辈出, 桃李满天下。

枫叶叙秋:位于才艺区表演台的两侧, 栽植大量的秋色叶树如五角枫、黄栌等, 并在大树下设计座凳, 以感秋之絮语, 体会秋的收获。

庭桂留芳:位于行政楼西侧种植有桂花, 开花时芳香四溢, 巧借花香与环境的融合, 折射出“花香溢庭宇, 我生贵流芳, 及时温书剑, 勉志作栋梁”的信念。

岁寒三友:在图书馆东门台阶栽植的竹林, 周边的松树及梅花形成了岁寒三友。不仅要学习松树蒙霜雪而不变的坚贞, 竹子常青充满生机和活力, 生命力顽强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 “未曾出土先用节, 纵凌云处也虚心”的品格, 以及梅的高洁, 来陶冶师生的情操。

坚贞不屈:选择梅花与油松组合配置, 通过梅花香自苦寒来和松树所表达的坚贞不屈的品格, 折射出厚德强能的校训, 让学生明白强能必然付出努力。

5 结语

通过对咸阳职院校园景观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分析来看, 咸阳职院校园景观设计的主要特色在于立足四校办学历史基础上, 融入新的办学理念和求实、创新的精神, 借助特色景观的设计, 进行“文化嫁接”和“文化移植”, 将历史与现代融合, 科学与艺术并重、内涵和外观统一, 体现精神与文化品位。

然而, 在校园景观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矛盾, 一是由于校园建设是逐步进行,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性。二是新校区景观建设时间短, 营造出的文化氛围文化不显著。三是宣传不到位, 部分师生对校园景观折射出的文化教育功能没有认同。

因此, 高校作为教育人的场所, 其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渗透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围绕着办学理念特色, 将校风、校训、教风等构建成文化景点;挖掘学校原有文化积淀, 融入到景观建筑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哲理性思想, 运用到景观设计中, 因地制宜, 以人为本, 以小见大, 用真实可感的实体景观感染和教育学生, 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哲人.浅谈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5) :21-23

[2]王福刚, 石铁矛.景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09 (4) :486-489

[3]徐玉秀.论校园景观设计[J].国外建材科技, 2007 (1) :114-118

[4]倪旭前.高职校园景观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5) :46-47

[5]汲晓辉, 丁根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环境设计融合探析[J].山西建筑, 2008 (5) :5-6

[6]林晓英, 梁红等.大学校园特色景观的营造[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 (4) :113-115

[7]王福刚, 石铁矛.景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09 (10) : (48-6489

高校园林与校园文化 第2篇

本网讯为构建绿色校园,优化育人环境。11月3我校迎来了省高校园林化校园评估验收小组亲临我校实地考察及查指导工作。

评估小组的人员有:教育厅后勤产业处副处长胡晓明,教育厅后勤产也处王艳,四川农大后勤服务总公司总经理黄晓俐,四川农大后勤集团党委副书记万海清,四川农大后勤服务总公司副总经理李权,电子科技大学后勤管理处副教授,四川大学后勤集团陈世民,西华师大后勤及产业集团赵家贵,四川农大后总办主任、验收小组秘书朱长文。

上午9点,评估小组在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带领下,对我校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在走到南湖公边时,领导们看路边的树木有的都已经枯死,就此现象做了仔细的研究与讨论:改善植物吸水及排水,种植本土植物等可提高树木成活率;当走到“摇篮”塑石之时也对塑石的底部固定设计做出了评价与建议;看到育才路旁的高尔夫草坪时,众人一致认为对草坪的草种植的非常不错,但育才路边的绿化带却设计的不够科学,西华师大后勤及产业集团赵家贵赵总指出:绿化带的设计应该富有层次感,参差变化,才更显美观。一路上评估小组的领导们,对我校的植物种类、颜色搭配、位置层次感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讨论与建议。

10时左右,评估小组的专家在对我校实地考察之后,回到行政楼四楼的会议室召开“我校创建园林式校园工作汇报”会议,四川农大后勤服务总公司总经理黄晓俐首先介绍了评估小组的各位代表,我校的副校级副书记兼工会主席兼产业处处长副研究员肖幼林也分别介绍我校的相关负责人代表。紧接着我校后勤管理处处长、后勤服务总公司总经理陈松做了我校创建园林式校园工作汇报,他从学校基本情况、学校园林绿化基本情况、“创建”工作、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汇报。中间评估小组的领导及专家在经过长达30多分钟的研究讨论之后,在从实地考察、查看资料、听取汇报的基础上,赵总宣布了结果:我校高度重视园林化校园的建设,校园的整体规划较合理,规章管理较好,达到了园林化校园水平,今天正式评为“园林化校园”。

虽然如此但我校还有许多的不足,就此赵总也提出了几点建议:注意植物之间的呼应关系,要丰富它们的层次;进一步加强植物种类、体量,体量应放在首位;局部地方水位过高,造成植物死亡率增加,有待改善。随后胡晓明副处长,在充分肯定我校园林规划的同时,也为下一步发展提出建议:我校地处著名风景区水磨,因此校园设计可与之相呼应;根据当地土壤气候而因地制宜,加强专业化管理,提高专业水平,阿师要升本,园林式校园水平则必须提高。黄晓俐总经理也提出自己的建议:我校在今后的发展方面任重而道远,希望未来不断提高,使学校的水平更上大台阶。最后肖副校长衷心感谢评估小组对我校的充分肯定表示,在对我校下一步的发展也提出非常有用的建议,我校在建设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力争在今后的发展目标中,成为阿坝州园林单位,成为水磨的一处风景。

对高校园林建设理念与方法的思考 第3篇

传统高校的规划设计, 主要是围绕着教学、实验、生活、锻炼等功能区而划分。建筑物的布置, 往往只是沿交通路线进行安排, 这种功能化的安排使大学校园实用但缺乏美感, 已不能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和教育环境的发展。而优美的校园环境, 能陶冶人性, 激发灵感。因此, 充分利用植物在生态环境和美化环境方面的功能, 以不同形式和风格多样化的园林空间创造出优美的学习环境, 实现校园园林化是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的方向之一。

按照校园园林化的规划理念, 新时期大学校园的规划布局应当是“功能区→建筑+园林+流线”。规划设计中, 除了功能区与建筑的布局外, 园林的布局与规划也是考虑的重点, 并基于功能、建筑、园林, 再来考虑流线的布局。对建筑设计而言, 不但要满足功能和流线的要求, 还应满足园林景观的要求。

也就是说, 在新时期大学园区的规划设计中“建筑+园林”的概念代替了过去大学中, “建筑+绿化”的概念。园林不同于绿化, 它更多地包括文化、艺术和历史, 包括更多的构成元素。更重要的是绿化一般只是建筑的衬托, 而园林本身也是校园的审美主体。

高校园林作为一种园林的新概念、新形式也会冲击传统园林的概念和内涵。传统园林主要分为三种, 因其目标、服务对象不同, 因此形态和风格也各不相同。皇家园林, 规模宏大, 园中色彩富丽堂皇, 建筑体型高大, 为皇帝及后妃所建。私家园林为退职官及富商所建, 规模较小, 常用假山假水, 建筑物小巧玲珑, 色彩淡雅素净。寺观园林为和尚道士之居所, 青烟缭绕, 晨钟暮鼓, 诵经阵阵, 塔铃声声, 这一切无不营造了寺观园林的气氛。

由此看出, 中国传统园林的概念核心主要是指居住与观赏休闲相结合的场所, 而大学校园也非常符合传统园林的核心概念, 即居住、休闲、观赏相结合的场所, 并有学习研究的功能。大学是以学习为主的传统中国园林中的书院园林--我国古代的大学园林, 也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组成部分。

2 新时期高校园林的功能定位

2.1 调节心理

高校校园不应只是追求校园景色, 更应追求它们的意景, 给人在精神和情操方面的陶冶。校园内可或以树林造景为主, 或以草坪花坛为主, 或以小景点, 小游园为主, 或设碑亭, 或设雕塑, 或栽纪念性树木, 各取其意, 寓情于景, 以景言志。因而在具体规划中。应根据各绿地所处环境及建筑风格进行合理布局, 使景与建筑融为一体, 起到点缀陪衬作用。整个布局力求安静, 优美, 舒适, 清新, 活泼多姿, 给人以轻松愉快之感, 以供师生闲暇休息, 放松精神。

2.2 文化教育与人格培养

高校园林绿化规划首先要遵循教育功能原则。高校园林绿化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 绿化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多方面的约束条件, 特别是高校园林绿化应具有"育人"的功能, 是适应高校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着育人这个根本任务的。校园绿地的形成、改造和发展, 从选址设计到建设, 从绿化、净化、美化到人文景观的设置, 其本身就应从美学的教育功能出发, 因此高校园林绿化规划必须体现积极向上, 生动活泼, 优雅健康的精神。我们可以把一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标语用鲜花或色草装饰在校园明显位置上, 既增添校园美感, 又可以作为学生人生修养和奋斗目标, 还可以在校园内设计体现学校历史传统的景物和雕塑, 如纪念碑、塑像、亭阁等, 既增加了校园美的风景, 又使师生对校史有史多了解, 增强爱校、爱国、爱科学的热情。

3 高校园林建设理念的定位

大学校园既具备成为园林的条件, 但又具有不同于传统园林的需求。所以设计大学园林, 可以借鉴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公园的手法, 但必定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也正因为如此, 大学园林有机会形成一类新型的园林。

3.1 广域园林

大学校园动辄千亩以上, 远大于私家园林和大多数皇家园林。陈从周先生指出"大园易失于平淡, 小园易失于局促。我们看到多数校园不幸被言中, 正是失于平淡。因此, 大面积的校园宜分园治之。浙江大学新建的紫金港校区占地三千余亩, 在实现园林化的理念时, 将校园内的园林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中心之园, 园中河水流畅, 注入启真湖。湖面宽阔, 气势宏大, 湖畔景物因水而筑, 意景深邃自然。第二层次为建筑组团之间的园, 强调人工建筑融人自然环境, 各园主题鲜明, 人文气息浓厚。第三层次是单体建筑围合的园, 使用亭、廊、树、石等造园元素, 使之与建筑互相辉映、互相借景。第四层次是建筑内部的庭院, 插绿布石, 小中见大。整个校园包孕十余个园林, 形成大小错落、风格有别、分布有致的特色。

3.2 高楼园林

大学的教室、实验室、宿舍多为五层以上的多层建筑, 也偶有七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如何以高楼为背景甚至为主体而造园, 这也是一个新课题。首先楼所围成的庭院面积不能太小。太小不成园, 只成为间隔。紫金港校园控制楼高:园宽>l:2。其次是高楼临园的立面要有匠心。可惜的是很多建筑师只注意“主立面”设计, 而临园的立面往往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侧立面”或“次立面”, 缺乏匠心的运用, 因此, 佳作不多。香山饭店提供了这方面的经验。贝聿铭将香山饭店的每一个庭院四周的建筑立面都设计得变化有致, 令人兴趣盎然。再次是高楼围成的庭院, 要求多视角的美。它不但要求从室内望出的临窗之美, 如竹叶临风, 芭蕉听雨;还要求从楼上望下凭栏之美, 俯视庭园有如优美的画卷。一些优秀的中庭建筑提供了这方面的设计经验。

3.3 流通园林

造园离不开围, 不围之园只能称之为“野”。但是大学园林是供成千上万的人使用, 必须满足人流交通的需要。因此既要围成优美有特色的空间, 又要适应人流车流的运动。传统中国园林的审美特征局限在“静”上, 讲究清静、宁静、幽静。但大学园林要求更广阔的审美品格, 要求静也美, 动也美;空也美, 满也美。而且要求同一空间中, 静时有静的美, 动时有动的美, 空时有空的美, 满时有满的美。这是第一层意思。流通园林的第二层意思是指人在流通时能感到园林的变化之美。中国传统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只是传统园林的这一美感是在闲步中细细体会中得到。而大学园林除了闲步之外, 还要求在快速移动中, 也能得到变化之美。

3.4 综合园林

大学校园的建筑可以是风格统一的, 也可以是风格多样的;同样, 大学园林所含的各个分园林, 可以是风格统一的, 也可以是风格多样的。一个校园宏大的大学, 尤其是对学科综合的大学而言, 往往以多样化为佳。浙江大学对紫金港校园规划就明确地提出将多样的协调作为一条原则。要求校园的各部分之间是一曲“交响乐”, 而不是一曲“多重奏”。浙大的校歌也指出大学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一个多样化的环境既可给学生以广博的美感, 也易于造就多样化的人才。

在对大学园林分而治之的情况下, 每一个园林采用不同的风格并非难事, 因为古今中外已积累有多种园林风格可供参考。而挑战往往在不同风格的园林要自然协调地共生于同一校园之中, 既不矫揉造作, 又不拼凑堆砌。紫金港校园强调以生态化来形成多样的自然之美和协调之美。其主要思想有:

(1) 尽量少用人工构筑物, 如亭子、构架、碑塔等等, 多用健壮美丽的植物。尽量少用硬地, 多用草地绿荫。

(2) 不同的园用不同的植物, 如玉兰、银杏、毛竹、香樟、山茶、桂花等等, 各自形成鲜明的自然特色。

(3) 抽取典型风格园林中最富特色的符号, 集中地用于一个园中, 以最概括、简炼的元素造就该园特色。

(4) 尽量保持原有地貌中水网的整体特色, 以水作为协调诸园的重要因子。

4 高校园林建设应掌握的有效方法

4.1 依据各分区特点, 同中求异进行规划

高校校园面积较大, 宜分园而治。高校校园一般分为科教区、生活区和运动区三大分区, 各分区应在校园总体园林规划的指导下, 保持整体基调统一, 各有侧重, 独具特色, 从而增强各分区的区域感和归属感。从园林绿化特点上来看, 科教区以观赏为主, 生活区以休闲为主, 运动区以实用为主。

4.1.1 科教区

科教区的设计要以烘托区内的建筑环境, 给师生创造一个规整有序、舒心恰人的学习、科教、课间活动空间为目标。设计时应在教学楼、科技楼主体建筑周围设置一些开敞的休闲空间, 尤以开阔绿地和小型广场为宜, 供师生课余休息、读书、活动之用。

绿化树种应以常绿、整形植物为主, 配以花色鲜艳、姿态优美的灌木, 与广场、雕塑、花坛等组成一个具有明显层次感的和谐园林空间。

4.1.2 生活区

生活区的设计应以为师生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休憩环境为目标, 在充分考虑防护、通风、采光等因素的前提下, 采用混合式或自然式的手法设计出休闲恰人的生活绿地空间。除了对学生宿舍及教工住宅楼单体周围重点绿化外, 还应在区内设立小型中心广场, 形成辐射状绿化系统, 方便师生活动休息。

植物选择应根据不同的建筑形式, 选择相宜树种, 并合理配植, 以花、叶、形优美, 无毒、无刺、无异味的植物为主。

4.1.3 运动区

运动区的设计以美观实用、便于开展各种体育运动为目的, 以运动草坪及疏林草地为主。不同运动场之间应以常绿灌木进行隔离, 在疏林草地中应设置一些健身器械及桌椅, 供师生使用。

4.2 注重植物景观设计, 实现美化实效与教学功能的统一

植物景观设计要注意植物的多样性、层次性及季节变化, 利用针叶与阔叶、常绿与落叶及花草藤蔓间的多种组合, 创造出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季苍翠的四季美景。

同时, 植物配植要发挥其教学功能, 为各科教学特别是生命科学学科提供实验、实习基地, 开辟第二课堂, 为教师进行生态环境教学提供素材。如农林院校栽植植物品种应尽可能丰富多样:医药院校可以药用植物作为校园绿化的基调;师范院校可多植桃、李、松、竹等“人性化”植物。

4.3 加强立体绿化设计, 缓解建设与绿化用地的矛盾

高校多处于城市中心或边缘地带, 这些地方往往是寸土寸金, 土地面积十分有限, 而校园中建筑及硬质铺地需占用大量土地, 园林绿化的土地面积被尽可能压缩。为了增加绿化率, 解决建筑占地与绿化用地的矛盾, 只有采用立体绿化的方法。

立体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是以建筑物顶部平台为依托, 进行蓄水、覆土并栽种植物的一种绿化形式。垂直绿化是以建筑物、构筑物立面 (如墙体、柱体等) 为载体的一种绿化形式。

在园林规划设计时, 可选择承载力强、防水抗渗性好、结构适宜的建筑物, 通过植物及景观小品配置, 构成精巧别致的“空中花园”。

也可选择一些吸附类植物, 如地锦、常春藤、凌霄等, 依靠其树叶变化形成的吸盘或茎上生长的气根吸附在建筑物上, 借此引导茎蔓向高处生长。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要通过当关注高校园林建设理念与方法, 改善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保护校园生态平衡, 使校园与自然协调发展, 有力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1]对目前高等院校校园绿化的几点研究.武德、刘欣玲安徽农学通报2007.13 (2)

[2]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朱元恩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 (5) :38-39.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园林 第4篇

1 传统文化

儒释道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主流, 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三家文化相互影响、渗透、融合, 但各自又有其明确的文化特征和印记, 和对应的艺术形式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传统艺术。无论中医, 武术, 还是绘画书法, 乃至诗词歌赋若追溯其顶端的文化根源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滋养和孕育。这些诞生于中国传统土壤的硕果, 无一不在最低程度利于个人, 而在最高层次利于天下、利益众生。中医常有“小者医病, 中者医人, 大者医国”的说法, 这也是儒家所说的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次第。

2 儒家文化与皇家园林

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 儒家文化体现的是积极的入世哲学, 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追求的是在政治的舞台上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儒家倡导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儒家的修身是为了入世, 是为了考取功名、走入仕途, 从而建功立业。

董仲舒的“三纲”学说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妻顺。”简言之, “三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 这也是等级制度的纲领文件, 成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正统官方主流文化。

儒家的这些观点和主张共同指向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基石———规则秩序。这种形而上的理论规矩同样反映在建筑和园林等形而下的艺术领域。故宫的平面布置:严格的轴线对称。中轴是主线, 主线上的建筑布局也有先后秩序,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依此进深, 主次分明。同在宫中, 左右对称的建筑在规模和体量上都不会超过主线上的建筑, 谁大谁小, 尊卑有序, 一目了然。皇家园林内的建筑也是严守中轴对称的法则。

就园林而言, 入世的儒家文化对应着入世的享乐主义,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皇家园林是奢华的、富贵的、宏伟的、壮观的, 极尽奢侈之能事。无论颐和园还是圆明园, 无论是中海、南海、北海还是承德避暑山庄, 这些皇家园林的共同点就是真山真水, 大山大水, 从不掩饰甲天下的恢弘、壮美和霸气 (见图1) 。或许也只有帝王才有豪气、霸气、勇气把真山真水当自家私园, 也只有皇家有财力、物力、人力消遣真山水为己所用。天下都是他的, 几个山林池沼当然也是。但皇家园林归属的特殊性注定了它的受众只是皇亲国戚、爵爷贵族, 和普通民众几乎无缘。

3 道家文化与文人园林

道家主张“无为”, 它的基本观点就是顺其自然, 《道德经》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封建社会有帝王就有臣子,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士大夫既有“学而优则仕”的豪情抱负, 也有“达则兼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豁达隐忍。金榜题名、仕途得志, 则大展宏图;仕途不得志, 就靠无为清静;入山林、归田园, 成仙或成佛, 以冥想代替现实。即使金榜题名但官运不畅也会选择出世修身;也正是在此背景下, 道家文化开始盛行。

如果说官方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的话, 那么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主流文化绝对是道家文化。历经千古流传至今的艺术作品几乎无一例外的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 从山水诗到山水画, 从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到董其昌、石涛、八大山人, 莫不如是。

隐逸文化始于晋朝, 隐于山林可以近距离的接触自然, 直接促成了山水诗的兴盛, 代表人物是谢灵运。在文人画兴起之前, 诗、画各自相对独立发展。文人画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使中国绘画达到了一个有文化气质的、形式更为臻善臻美的艺术高度。文人们借诗、借画表现一种高傲的、不见人间烟火的脱俗气质。

陶渊明说: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王维说:行至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可谓诗情画意具足。但王维岂止以诗入画, 王维的《辋川别业》分明就是以画入园。自此, 诗词、山水画、园林完美的结合了, 古人常将画中之境移植到自己的私园, 这里的山水画作其实就是设计图纸。这在苏州私家园林和颐和园等皇家园林的兴建过程都有明确体现。山水诗, 用诗歌歌颂自然;山水画, 用水墨描摹自然, 诗画相结合产生文人画, 文人画将诗情画意带入园林。

4 隐逸的清苦

隐于山林一方面可以和政治纷争断绝联系, 但另一方面, 长期生活在纯自然的状态下, 自给自足, 物质生活极度匮乏, 多数文人无法长期忍受这样的清苦。有没有一种天地, 既可以享受城市的繁华和物质供给, 又可以坐拥山林野趣的自然返璞。有, 那就是城市园林, 进可享丝竹乱耳, 退可得闲情野逸。

中国文人的每种行动、每种选择的背后一定会有一种自适应的理论支撑。他们说“小隐隐于野, 中隐隐于市, 大隐隐于朝。”他们认为:隐居于山林者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 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 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 自得其乐。

唐代是园林形态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唐代城市宅院的兴起, 一方面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也与日益突出和被文人们强化的“中隐”思想息息相关。白居易阐述的“中隐”思想是最适合当时文人的心理需求。文人一方面宦海沉浮, 一方面又需要有一片精神的乐土。山林太清幽寂寞, 朝野又太纷繁牵绊。只有中隐的选择既不过于清苦又无太多牵累。其实, 城市园林中的“园林”体现了道家的“道法自然”, 而“城市”所体现的中隐思想确切的说又和佛教禅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隐”“关键在于心造其境, 心无系缚, 于境不着境, 故不必身处山林而能逍遥自在。[2]”这样, 体现“心远地自偏”佛、道思想的城市园林大行其道, 甚为兴盛。唐代在中国园林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经过宋代的延续, 一直发展不衰, 最终促成了明清园林艺术的成熟和定型。城中的土地有限, 所以私园里片山勺水, 数杆烟竹, 即可成园成景。以苏州园林为例, 在空间上体现了壶中天地, 小中见大的形态特征, 不再仅仅追求视觉上的极目远眺和真山真水的审美意趣。白居易的草堂, 司马光的独乐园, 以及明清的苏州园林都是明显的例证, 它们“无不以少胜多, 小中见大, 都重在以有限的山水花木景致营造出一种氛围, 一种山林气”。正如计成所说“常余半榻琴书, 不尽数竿烟雨”。这种园林空间的写意化特点, 正契合了诗画领域自唐宋以来的艺术追求。

5 佛家文化与日本园林

以佛教大乘思想为基础———空。如果说道家还有一个模拟的对象———“自然”的话, 那么佛家连模拟的对象都没有, 它要求学道者悟空。如前所述, 佛道无法完全分开, 佛家对中国古典诗画有着类似于道家的影响, 只是更纯粹更凝练。反映在诗词绘画和园林中就是“空灵之美”。

苏轼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他说:“溪声便是广长舌, 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四万八千偈, 他日如何举似人。”佛家的诗叫偈子, 药山禅师说:“选得幽居惬野趣, 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独上孤峰顶, 月下披云啸一声。”无不表现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美。

绘画上, 马远的《寒江独钓》 (见图2) , 夏圭的《烟堤晚泊图》都是画面空灵纯净无染的代表作品。

如果说文人园林以少胜多, 那么日本园林干脆以无胜有。中国园林的水体, 到了日本变成了枯山水, 不再有水, 而是以砂代水 (见图3) 。不再以少胜多, 而是以无胜有。相对而言, 佛教对日本园林的影响更深刻也更充分。

6 结语

古典园林起源于儒家———苑囿 (入世、享乐) , 发展于道家———城市园林 (道法自然, 模拟自然) , 完善于佛家———日本枯山水 (以小见大, 以无胜有) 。我们认为, 古典皇家园林受儒道文化影响多一些。江南私家园林受道家和佛家影响多一些。日本园林受佛家影响较多。正如中国儒释道文化本身的互相纠缠一样, 我们也很难把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园林进行简单的泾渭分明的划分。

摘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背景, 对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进行了研究, 分别介绍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对皇家园林、文人园林、日本园林的影响, 指出园林艺术产生在古典文化氛围中, 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传统艺术。

关键词:传统,园林,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2]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4]黄河涛.禅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5]季羡林, 吴享根.禅与东方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6]马国馨.日本建筑论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7]张十庆.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

尊重区域文化与发展现代园林 第5篇

1 东方景观风格

1.1 独特的日本景观

日本在唐朝深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影响, 但因其自身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孕育了大和民族独特的文化。日本人崇尚自然, 把平凡的自然景观的变幻投射到精心组织的园林景观中, 使景观的艺术得以升华。日本的细节非常精致, 石材精心挑选、树是精心修剪、水是精心设计, 使形态、质感、色彩的组合, 几乎神话, 不是自然恰似自然。在现代的景观设计, 延续了日本传统园林“枯山水”沉静、内敛的特质。

相比中国, 日本园林更加抽象和写意, 尤其是枯山水, 仅以石块象征山峦与岛屿, 体现禅宗“向心而觉”、“梵我合一”的境界, 其形态更为纯净, 意境更加空灵。

1.2 中国景观设计

儒家思想是中国园林景观的理论基础, 佛教信仰的出世、入世的祥和心态是心理基础, 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以及“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造就了独特的中国园林。中国传统园林追求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高超的组景、造景的手法在世界古典园林中已是登峰造极的地步。

中国的古典园林, 除了山石、花草、树, 建筑已经高度园林化, 有轻巧淡雅、朴素简约、随形就势、体量分散、通透开敞的特点, 尤其讲究框景、漏景。建筑本身也是点景之一, 例如山顶的一座小亭, 本是一处赏景、稍歇的绝佳位置, 但在低处仰视时, 又可欣赏其凌空欲飞之势, 景物与建筑水乳交融, 溶为一体。

中国现代景观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成就的基础上, 更加开放与自由, 偏重于整体构图, 有时也分区设景, 但各景之间流动性更强, 界线也更模糊。

2 西方景观设计的特点

2.1 自然纯净之态

英国是典型的自然风景式园林, 造园指导思想来源于以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 认为美是一种感性经验, 它更加排斥人为, 强调保持自然的形态。

英国园林的建筑为追求园景本身的自然纯净, 往往将附属建筑搬到看不见的地方, 或用树丛遮挡起来, 甚至做成地下室。主体建筑周围的草坪与主体建筑之间, 往往不需要过渡, 这种“去园林化”, 使整个建筑与景观更加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恍若没有人工的修饰。

英国园林的布景, 则类似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步移景异”, 引导游人从诗意中穿过。一连串画意构图, 以不同距离、不同高度、不同角度展开, 整体意境宁静而舒远, 一派天然牧场般的田园风光。

2.2 简洁稳重之态

德意志民族的性格深沉、内向、稳重和静穆, 理性主义、思辨精神, 严谨而有序, 在园林造景上都能清晰而深切地体会到德国的理性主义。

德国景观按各种需求、功能, 以理性分析、逻辑秩序进行设计, 简洁的几何线形体块的对比, 表现出严格的逻辑、清晰的观念, 但又不同于法国式对称构图。德国的景观直接、明晰, 没有太多的修饰和衬托, 是一种解读自然、宇宙和空间的理念, 给人更多的是思考的愉悦和理性的磨练。

慕尼黑北部的Mzer草场景观设计, 成片的草地像手指一样插入住宅群中, 与建筑合二为一, 建筑及公共绿地只在草场的边缘地带, 以免增加草地的负担。这样, 缓冲带、模纹绿化带、中心绿化带、起封闭作用的阶地草场以及草场网林, 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

2.3 自由原始之态

美国的先民从遥远的欧洲来到美洲这块自由之土, 纯朴的自然环境造就美国人民自由、奔放、热情的天性。美国人对景观的专注往往集中在原始自然上, 例如黄石国家公园、大峡谷、佩恩蒂德沙漠、佛罗里达大沼泽等, 都最大程度地遵从于大自然的特点, 让人们在这些地方享受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美国人对自然的渴求, 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和审美之中, 森林、草原、沼泽、溪流、湖泊、草地、灌木、参天大树等构成了广阔的自然景观, 美国人把它们引入自己的生活中, 同时也把它引入城市乃至建筑中。景观的活泼、热情、自由和随意把生活艺术与商业等组合在一起。

自然而朴实的绿洲——纽约中央公园, 就在纽约市林立茂密的高楼丛林的对面, 设计风格十分简洁, 它的主题是水、草坪与树林, 蜿蜒起伏的山坡、藤蔓丛生的树林以及自由伸展的水体都让人感觉不到人工自然的存在, 充满了自然野趣。

2.4 肃穆庄严之态

法国园林受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 推崇艺术高于自然、人工美高于自然美的审美理念, 讲究条理与比例、主从与秩序, 更加注重整体, 而不强调玩味细节。法国建筑多位于主轴尽端的高地上, 相对集中, 巨大的体量、尺度不仅统率着整个园林构图, 同时也作为园景的幕布和背景, 这种对称式的格局使建筑和景观显得肃穆、庄严。

法国古典园林的组景基本上是平面图案式, 运用轴线控制的手法将园林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构图, 一切服从比例与秩序。园景一般沿轴线铺展, 主次、起止、过渡、衔接都做精心的处理。由于其巨大的规模与尺度 (如凡尔赛纵轴长达3km) , 创造出一系列气势恢宏, 广袤深远的园景, “伟大风格”由此而来。

3 现代景观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传播和文化的融合, 各个区域之间的园林设计经过互相影响、互相借鉴, 现代园林的设计风格和特点较之传统风格更加多元化, 特别是城市园林的形式、功用都有了新的内涵。

3.1 简洁、理性的理念

现代园林设计中, 一些设计师也会使用了一些传统的要素, 但已经不是完全对传统的抄袭, 而是在现代主义道路上对历史的一种借鉴。现代景观设计去掉了太多的细节, 更注重对工业社会的场所和内容所创造的整体环境的理性探求。城市绿地、滨水绿地更注重空气调节和休闲、道路景观绿化还避免太花哨会分散注意力。

3.2 扩展利用空间

传统的园林中存在着空间的变换, 现代景观设计也将空间的追求摆到首要的位置, 它在于寻找一种新的空间形式, 让人们体验到新鲜、美感。特别是现代城市越来越拥挤, 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多用空间是现代空间设计的流行特点, 体现在园林设计上就是合理利用植物、建筑进行空间分化, 使空间利用最大化。

3.3 使用功能为主

园林设计的目的各不相同, 但最终关系到人类的使用, 所以使用功能已经放在设计的重要位置, 欣赏功能不是最主要的了, 例如绿化隔离带、休憩空间的绿化区域、绿地上长长的碎石小路, 以及休息的长椅、健身的设施、娱乐的广场等。

3.4 造型形式多样化

现代景观开拓了新的构图原则, 将现代艺术的抽象几何构图和流畅的有机曲线应用到景观设计中, 发展了传统的规则式和自然式的内涵。在今天设计多元化的形式下, 景观设计的发展具有新的内涵和更强盛的生命力。

3.5 注重区域文化内涵

文化底蕴是城市的精髓, 现代城市景观强调保护地方文化, 从景观设计体现出文化的内涵, 不管是文化广场、还是纪念雕塑的设计, 都为现代人找回精神家园、维护文化和谐起到很好的作用。不少公园、旅游的景观设计越来越注重景观的现代性和文化性的结合。

3.6 景观、规划、园林的融合

现代景观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景观、园林、规划必须结合起来, 充分考虑道路、居住区、商业区、自然风光区的互相照应, 从整体出发, 统一规划、合理安排, 力求与自然和谐、与城市和谐, 并最大化尊重人的需求, 以人为本。

4 结语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 往往需要借鉴别人的先进理念, 所以我们在尊重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的同时, 通过东西方景观设计特点风格的研究, 更清晰地认识到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向, 并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潮流中为己所用, 使景观设计的优秀思想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艺, 吴隽宇.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J].园林历史与理论, 2003 (9) .

[2]陈英瑾.人与自然的共存——纽约中央公园设计的第二自然主题[J].世界建筑, 2003 (4) .

[3]维勒格.德国景观设计 (1/2) [M].沈阳:辽宁出版社, 2001.

[4]张纵, 李智瑛.论西方现代景观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启示[期刊论文][J].艺术百家, 2003 (3) .

中国农耕文化与园林艺术风格初探 第6篇

1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与农耕文化的吻合

1.1 农耕环境观与园林自然观吻合

在农耕文化的农事活动中, 对自然条件有极大的依赖性, 自然条件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农事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决定了人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特别敏感, 这在潜意识中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人事活动应该注意与自然节奏相互合拍, 逐渐形成“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观念, 这种生存本质将人与自然相互联系, 人只是作为自然中微小的一个部分, 人应该效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并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指导人们行为。在园林艺术的建造中, 尽量选用自然之物, 如:木材、山水、植物、动物等, 以求能够真实原本的再现自然。将对大自然的概况和升华的园林艺术熔铸与园林艺术中, 园林艺术中常常会有小溪、河流, 在假山中有楼阁的映衬, 从而创作出小桥流水、一片祥和的自然风光, 使得园林从整体到布局都包含着较为浓郁的诗情画意, 达到自然山水与精神艺术的和谐统一。在自认和谐的融合中真实反映出了中国园林的艺术美。

除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中国的农耕文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私有生产, 这一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使得中国传统园林包括私家园林都属于基本上的都是庭院的模式。这使得文人、士大夫在自己的园林中孤芳自赏、自我陶醉。古代庭院的私有性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园林在选址、布局方面的自由性, 基于园林建造的美观, 园林选址通常依山傍水, 在极小的尺度内酣畅淋漓的再现自然美, 它突破了狭隘的有限空间, 令人产生广袤的自然意境。

1.2 农耕生活观与园林田园风格吻合

古代园林的设计和使用的主要人群是文人、士大夫, 这一群体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及崇尚自然的生活情绪。因仕途道路的不顺畅, 生活面临的烦恼与失望, 让他们逐渐将感情寄托在园林的“清净”世界, 巧妙地将精耕细作所表现的“田园风光”广泛渗透于园林景观的创造中, 甚至延伸为造园风格中的主要意象和审美情趣。农耕闲情逸趣的生活观念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园林田园风格, 提倡这种风格的大部分是在宦海沉浮的官场中得不到精神满足的文人与士大夫, 他们想要忘却官场生活的尔虞我诈, 将生活寄情于园林艺术中。

农事是天下之根本, 古代历代帝王都提倡耕战, 下诏劝农, 鼓舞天下农夫勤于耕种, 对于皇家园林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劝耕重农的环境设计, 如颐和园如意庄主体建筑乐农轩, 崇尚农事;圆明园设有“北远山村”、“多稼如云”, 都是以农村为题材的造景。承德山庄的东南部, 地肥土厚, 清初曾开辟为农田, 瓜圃、桑麻千顷, 果实累累。这一中国古代传统的恋农情节都对园林农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1.3 园林表现手法与农耕的农事思维相吻合

农耕的农事活动对自然及土地强烈依赖, 它要求人们必须适应自己的发展, 容不得过多的非分之想。先人总结的自然经验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古人讲求“日求三餐, 夜求一宿”的生活需求, 这一原始的生活需求不具备科学性的思考, 但正是这种直观生存需要形成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及思维方式, 这一以自然经验为生活导向,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感情与思想必须借助于外在事物进行形象的表达。这一思维方式的渗透, 创造出来极高的艺术思想与境界。园林艺术在此基础上, 为了满足人们的感官享受将无限的遐想熔铸到对园林的艺术追求中, 以期能够在其中窥探到历史的命运及人生的奥秘。我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具备较强的民族特色倾向, 对于古代文人而言, 在官场宦海沉浮之后都想回归自然、回归本真, 因此, 他们在对园林进行建筑时不可避免的会将自然融入其中, 他们或寄情山水, 托物言志, 以小见大, 都意在为自己今后的安贫乐道, 铸造世外桃源的生活。

农事活动遵循时间周而复始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先民总结出了与农事活动嬉戏相关的时间历法, 历法的出现直接地体现出华夏民族的农耕思想, 歧视后人周而复始的思维观念, 再加上人们“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形成了中华华夏民族的保守思想, 可以看出, 我国的古典园林在建筑的过程中深受这一保守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商朝甲骨文的记载中, 囿是一个方框圈围着3、4株草或树木, 象征园内草木繁盛之景, 方框表示周边有围墙, 植被用垣墙圈起来。秦汉以来, 无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还是寺庙园林都无一例外的建造围墙。从实际来看, 我国古代园林随着农业经济的嬗变经历了萌芽、生成、发展到全盛阶段, 园林艺术不断得以升华和发展。

在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中, 民众讲求付出就有收获的质朴品质及务实精神, 这种心理趋向在儒家学派的影响下不断的增强, 在中华民族的民众中根深蒂固, 演变成一种习惯和实践的准则。体现在古典的园林艺术中, 主要是对建筑材料的选择, 中国古典园林在建筑的过程中讲求“实”, 因而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多用木材和土石, 而以木材的利用最为突出。我国的古典园林中, 其建筑主体几乎都是用木架结构但对内墙外墙没有做硬性的规定。并且园林内部的建筑物运用了灵活及随意性, 将千姿百态外观形象融入其中, 获得与山水共融的世外桃源, 同时将建筑物空间与自然的整体空间进行融合, 形成与众不同的园林艺术美。

1.4 农耕科技观与园林保护观念吻合

在长期的农事活动中, 人们根据实践经验掌握了农作物的生长与栽培技术, 使我国种植业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农耕文化体现在园林艺术中便是对园林中的绿化植物进行养护, 园林中的植物之所以能够营造出大自然的美感完全在于对植物的养护的到位。园林中植物类型、品种较多, 因此根据植物不同的生长需要和特定要求, 及时采取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灌水、中耕除草等技术措施。同时在植物养护的过程中还应对植物扦插、嫁接, 使之具有更良好的生长空间。在植物繁盛的园林中, 不可缺少动物的映衬。

中国园林动物起源于早期先民的狩猎活动, 在旧石器时代, 先民靠打猎来生存。并且古代对家畜实行的“野放”, 使之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觅食、野宿、野交。这一思想体现在园林中便是在园林中饲养动物, 最早在园林中饲养动物的是皇家园林,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发明了原始农业, 在耕种饲养和采集的活动中, 人们依据长久以来的对动物观察的习惯经验, 将幼小的动物及没有捕猎的雏兽圈养起来, 出现了最早的驯养动物, 比较小的私家园林继承了这种动物饲养方式, 但是在实际的驯养过程中还依靠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动物进行饲养管理, 使得园林中的饲养的动物能够适应原始野生的特点, 古代先民的饲养动物的思想对园林艺术产生重要的影响。

2 农耕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2.1 中国神话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灵感首先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 在远古社会人类祖先借助神话来解释生活解释不了的自然现象, 中国园林中的仙境反映出古人的思维模式, 在中国古典园林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史记·封禅记》记载, 继秦始皇之后, 汉武帝又在长安建宫内凿太液池, 池中仿海上三神山, 这一神话思想直接促使了我国的古典园林中“一池三山”手法的诞生, 这一手法的诞生对我国皇家园林的布局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 既丰富了我国丰富的景观层次, 又能够在空旷平淡的无穷中幻化为更为无穷无尽的景观特色, 又能够显现出超凡脱俗的美感。在神话仙境的影响下, 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多园林艺术运用到这一思想, 并且对园林的取名也颇具仙境意味, 进行空灵、缥缈的意味。

2.2 中国民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土民情。农民在辛勤的农业生产劳动中, 总是用实用的态度去审视周围的农耕世界, 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之下, 农民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家庭安康祥和, 所以在对园林建造的过程中会讲求风水、地理位置。风水理论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辨基础之上, 它包含了风水思想, 代表建筑领域中的一种吉祥文化。当前我国大多数的私家园林正门是东南朝向, 这主要是因为在风水思想中, 东南面为“青龙门”, 语寓意为财源滚滚。这些民俗都对中国古代园林的建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3 中国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孕育出较为深厚的农耕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直观性、象征性、经验性都长期的孕育在中国的艺术思维领域只能够, 而且还发挥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国的古典园林是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滋养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建设大部分由文人采取, 他们在园林的建设过程中容易将园林与园林文学艺术相互结合, 并对我国园林美学的标准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读点园林多以山水画的意境为出发点, 在加以歌词诗赋, 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情画意, 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古典园林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3 结语

农耕文化对园林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 是对农事活动进行的升华与总结, 并且还能够体现中国华夏民族的人民当时的生活水平。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象征,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有着现实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侯振海, 赵凤兰.园林艺术及其规划实例[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人文背景[J].中国园林, 2004 (9)

[3] 王军.农耕文化对古典园林的影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1)

[4] 陈健行.苏州园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

[5] 张承安.中国园林艺术辞典[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

新形势下风景园林与文化研究 第7篇

文化是一个相当广义的概念,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文化会不断地发展,并且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地区文化的内涵又会有所不同。因此当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个词时,包含着不同的内涵与外延。广义上的文化指的是指的是人类的文明,是一个大的概念;狭义上的文化指的是相对于人类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精神上的思想内涵。风景园林是实实在在的人类的实践劳动的产物,是与原始的自然景观相区别的人类生活的环境区域,它是有人类所创造的,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园林景观属于广义上的文化;但在创造园林景观的这一实践过程中,人类又创造了一套都属于圆领景观建设的思想体系,包含园林景观建设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以及原则规范等方面的思想观点,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园林景观又属于狭义上的文化,属于精神领域的范围。因此园林景观中的文化在物质层面,除了园林中的亭台楼阁等建筑,园林景观中的文化还包括,人们在利用土地改造自然环境而产生的自然景观,例如工程措施等。而在精神方面,园林景观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除了与传统的园林文化的主流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文化之外,还包括园林建设的经验以及园林建设中所包含的人们的自然观、宇宙观等方面的知识文化。因此园林景观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园林建筑是我国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独特的建造形态,我国的园林建设的一大特点就是非常重视精神内涵,甚至有人认为我国的风景园林建设就是一种文化符号。

2 风景园林与自然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

自然景观指的是不同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自然综合体;文化景观的内涵相对于自然景观的内涵而言就要广泛许多,文化景观是人类历史的记载,通过对文化景观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我们祖先曾经创造的文化价值与文化成就。因此,我们可以把文化景观当作是一个反应我们文化的线索,一面镜子,通过它来了解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在构建一个区域的地域景观上两者具有同样的价值意义。无论是优美的风景名胜,还是毫不起眼的山庄丘陵都是人类历史遗留的珍宝,他们见证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与演变,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因此在作为一名风景园林规划师应该认识到区域风景的这个特点,并且主动的维护和延续这种景观特点。

3 风景园林的文化建设

在新的形势下风景园林建筑师在建设风景园林时应该如何进行建设呢?是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文化景观来建设风景园林还是凭借设计师自己的想象来设计风景园林的建设?在新形势下风景园林建设应该更加注重对对区域文化与景观的尊重与维护,区域的风景园林建设应该在尊重维护当地的乡土景观的基础上来建设,建筑师要自觉担当起维护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责任。在这样的一种实践基础上也是为思考景观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出发点。

结束语

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因此不同的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因此我们在对待文化时要保持着一种批判发展的态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持发扬和继承;另一方面,不能仅仅只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应该发展自己时代的文化,与时俱进的文化。这次才是我们应该留给后代的文化财富。园林景观中的文化同样也应该如上所提到的一样,在维护前人所遗留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创造新的文化。同时对于园林景观文化的建设也不仅仅只是发掘园林景观文化中的“狭义”的文化,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地区,而应该把眼光放在我国广大的区域上,不断的丰富我国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的园林景观文化才是适合新的时代特点的,才是独一无二的,才是真实的。

参考文献

[1]林广思,黄晓雪.罗德岛设计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模式和教学特色[J].装饰,2016(05).

[2]谢先礼,郑思思,武立华.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展园布局及城市展园综述[J].中国园林,2016(05).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与文化意蕴 第8篇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而复杂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的魅力, 是世界上最耀眼的园林设计和建造之星。中国古典园林使人们实现“诗意的住所”, 是一种审美的存在。中国古典园林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园林是完全不一样的, 它没有按照几何的规律, 更不遵从任何限制, 它曲折、连续和形式自由。最重要的是, 中国古典园林与文人思想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其内涵不仅是亭台楼阁、山水、花卉, 还包括文化内涵的层面, 是审美与文学意蕴完美结合的产物。

二、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悠久, 从初代园林的时代起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最早期的园林形式应该是出现在秦汉, 逐渐演变为大型的皇家园林, 在先秦时期的名称包括“囿”、“台”、“苑”、“圃”等。在汉代, 除了皇家园林外也出现了私人园林, 其数量、规模都比皇家园林小, 但元素已经非常齐全。

中国古典园林在秦汉时期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魏晋时期玄学影响了人们的审美, 众人往往选择远离尘嚣世俗, 亲近自然田园。园林的核心构成要素变成了山水、建筑、花草等;深受庄子思想影响的魏晋古典园林有了很大的发展;佛寺道观园林逐步出现;发展最迅速的是私人园林, 与皇家园林不相上下。

隋唐迅速发展的不仅仅是皇家园林, 还有众多的私人园林。宋元时期, 各类园林发展也是遍地开花, 皇家园林、私人园林、佛寺道观园林发展可谓是百花齐放, 而私人园林的发展最突出, 甚至对皇家园林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的影响。

明清各种专业的古典园林设计建造的著作相继出现的同时, 还涌现出一大批专门的园林设计大家。这个时间段的园林空前绝后的数目众多, 且风格完备, 可以说是既有数量又有质量, 成为了园林艺术发展的顶峰时期。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与文化意蕴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对审美文化起着如此重要的地位, 成为一种艺术, 因为它是从骨子里与文人的欢笑、愤怒、悲伤和幸福本身有着深厚的联系。在园林中的三个要素——山水, 建筑, 花卉和树木中, 古典园林设计表现出浓郁的“山水之情”、“建筑美景”、“诗情画意”。

3.1山水之情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一种具有诗情画意的园林, 充满了文人墨客的文化意蕴。古代文人往往是感情丰富, 他们用充满了情感的眼光去看园林, 在建筑景观中观赏花草树木。在古典园林设计中, 水是园林的灵魂, 有水的园林才是有生气的、有灵性的。围绕太湖、西湖、瘦西湖等天然活水的园林如此, 或仪仗原本就有的池塘, 如拙政园;或掘泉, 如网师园;如果地势高, 没有办法直接引用活水, 只好借园外的风景, 如沧浪亭, 又比如济南的历下亭, 它们在湖的边缘建设, 园中可以看到外面的湖光山色。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 既有重重叠叠的假山, 又有极有意趣的林木。郭熙曾说:“水以石为面”、“水与峨眉山”。从山上流下来的水, 与山互相呼应互相装点对方。表面上似乎是相对的, 其实水与岩石的随着彼此的变化而变化, 岩石依赖着水显露出来, 岩石和水成为相互依赖的景观, 形成自然的姿态。

3.2建筑美景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分布, 一般主要建筑物和一些附属建筑分散或靠走廊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建筑群。这些建筑物包括阁、楼、厅、室、馆、轩、斋、榭、舫、廊、亭、台等等, 主建筑物要不失气势, 典雅的豪华;附属建筑包括阁、亭、廊、等, 在园林中灵活地应用, 它们是最漂亮的建筑物, 规模适度, 美丽温和, 与周围环境的很好的结合为一个整体。园林建筑与园林中的山、水、花、草相结合, 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景观;它错落有致, 景色的布局曲折而精致, 园中有园, 拓展丰富的景观空间。

每个建筑都体现了园主人的生活情趣和意境与园林的美丽与魅力联系在一起, 有一种特殊的意境。建筑设计不仅需要有生活和娱乐的考虑, 还要注重突出建筑的文化意趣, 得要优雅安静, 追求轻巧, 而不是华丽浓艳, 这是非常精致优雅的。“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园林雅致、和谐的巧妙安排, 若隐若现的楼榭, 水畔的凉亭, 走廊的壁画, 弯弯小桥的漏窗, 都充满了文人清雅的气质, 使它生动、简洁, 达到风景如画的境界。

3.3诗情画意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最美。古代园林设计大师往往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懂得绘画, 在景观设计理念上, 往往是首先有一个诗歌结构的地域主题, 再根据诗歌的绘画写生, 精心品味建筑的意境, 设计出景观的布置, 建筑、花草、树木的布局, 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诗意。完成主要建筑后他们会在门楣上或岩石上点缀写上景观的名称。这是用诗歌来表现山水的精髓, 是对园林意境的概括。

中国文人写意山水园林, 园林的主人有文学修养, 而且精通绘画理论、观念和追求, 他们往往想要通过自己的园林来表达他的理想和兴趣, 也就是所谓的“感物吟志”。园林里题的字、写下的序言、题咏、匾额、楹联、石刻、铭记等等, 是最优雅的园林主人兴趣爱好和园林建筑艺术的表现。

园林的景点或建筑物经常有匾额, 它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园林的布局与创作贯穿着文学的精神, 表现出文人的情感。或自我或冷漠, 隐约透露其出世和入世、现实与虚无的矛盾。

四、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历史的积淀, 它的审美生存是多种艺术、诗歌、绘画、园艺等文艺的集中体现, 与美和文化内涵的自然魅力之美, 是审美和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美的生成与文化意境的创造。它是一个贴近自然、享受艺术、追求宁静、宣泄情感的地方。中国古典园林拥有自然的魅力, 无一例外, 山水园林是自然山水最自然的景观;中国古典园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文化特色, 山水园林充满了诗意。

摘要: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的归纳总结, 分析了园林构成的三大要素, 体味古典园林设计中所表达的“山水之情”、“建筑美景”、“诗情画意”。通过剖析古典园林的山水格局、建筑设计、诗画意境, 表现出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与文化意蕴相结合的精髓。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刘文.简析中国古典园林和谐美形式[J].改革与开放, 2011.10:194-196.

上一篇:绩效评估方法下一篇:实习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