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阅读的教学尝试

2024-05-10

新闻阅读的教学尝试(精选12篇)

新闻阅读的教学尝试 第1篇

一、新闻的搜集整理

学生作文论据陈旧,有时甚至空发无据之论。要解此无米之困,在眼下的教育环境下想让学生“开荒屯田”“自主耕种”而“丰衣足食”显然不现实,更多的恐怕还是要教师“开仓放粮”。因此,教师得保障“粮仓”的充实。笔者的“粮仓”里分类储备了四大种类不同系列的新闻粮食。第一大类为“人类家园”,分有“宇宙探秘”“灾害忧思”“环保在线”等不同系列;第二大类为“世界眼光”,分有“时局瞭望”“成就荟萃”等系列;第三大类为“家国情怀”,分有“家国大事”“中华之光”等系列;第四大类为“社会阅历”,分有“道德观察”“安全审视”“法治追踪”等系列。通过四大种类不同系列的梳理储备,让学生在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中洞悉世界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储备鲜活素材,以应作文之需。

当然,光有素材的丰盛,而没有方法、方向的引领,有米之炊未必就能做出美味大餐。笔者的“新闻视界课”主要设置了“四看”流程来引领学生。

二、新闻视界课的“四看”流程

(一)新闻回看

虽然说是新闻,但经过筛选梳理反馈给学生的时候,新闻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所以称之为“回看”。每次上课,这一流程我会邀请班上咬字标准、音质独特的学生“播报”新闻,这既丰富了授课方式,让学生有新鲜感、亲切感,也给播音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也让其他同学听得更清楚,更仔细,在听的过程中边了解新闻事件,边围绕新闻事件进行初步的思考,可谓一举多得。

(二)舆情导看

了解、储备新闻只是第一步,关键还是要借助这些经过筛选的新闻素材促进学生的思考,提升他们对人对事的分析能力。在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分析之前,我将精选的媒体评论梳理给学生,让学生总结舆情评价的角度,以此来深化对新闻素材的认知,同时学习借鉴媒体评论的思路,为形成自主的见解提供方法指导。

(三)我思我看

当然,分析再精到的舆情毕竟是“他山之石”,引入“他山之石”无非是想借此打磨学生的“思维之玉”。所以,在舆情导看之后,我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讨论,形成他们对新闻事件的主见并发表展示出来。他们的见解,可以是沿着舆情作深入的挖掘,也可以在舆情之外寻找切入点,形成独特新颖的创见。虽然一开始学生所谈难以打开话题,思维还局限在非常狭窄的空间里,但随着课堂次数的增加以及训练的深化,学生也能逐渐摸索出其中的门径,思维渐次活跃起来。

(四)练笔互看

思维打开了,见解形成了,让学生把思想转化成文字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因此,我让学生围绕新闻事件,结合自己的见解写新闻评论,并在小组之内互相点评,看看有什么亮点和不足,通过相互赏评来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当然,练笔也不是让学生盲目发挥,我提供了方法指导与下水范例。一般地,我会让学生循着“概述事件—摆明观点—分析原因—探究意义—肯定弘扬”或“概述事件—摆明观点—分析原因—探究后果—解决办法”的思路来展开,前一种思路是针对正面事件而采用的,后一种思路则针对负面事件才采用,评论无篇幅之限制,可长可短。如此一来,学生写作新闻评论也就有了一定的章法可循,不至于举笔四顾心茫然了。

最近的一次课,我让学生回看的新闻是《青岛一女教师遭陌生男拉拽,初中生围圈阻止》,通过舆情的引导、小组的讨论探究和例段的示范,其中一名学生写下了下面的评论:

女教师遇袭求救,二三十个成人居然无一出手,而4名初中生筑起人墙成功施救。我为女教师获救感到庆幸,却为成人的冷漠感到悲哀。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这个原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国度演化成了“见义不为,遇危不救”的社会?其答案自非一端,既有人性丑陋之因,更有社会环境之故。“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谚语道出了多少人明哲保身的处事之学,救人被讹的无奈现实又上演了多少活生生的“农夫与蛇”的故事?倘若任由人性堕落,良知泯灭,歪风肆虐,正义蒙冤,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如何,实在不敢想象。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应当双药齐下,一药治人心,养德行,一药治时疴,树正气,扬善举。如此,才能扶道德于倾败,播人心以温暖,还社会以和谐。

这段评论简洁地概述了事件,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态度,深入探究了事件的成因及后果,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较好地达成了新闻评论写作的训练要求。

三、新闻视界课的初步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四看”新闻写作让课堂从“素材积累”升华为“写作训练”,让学生思维从“参考”转变为“思考”,这样的作文教学尝试收到了初步的效果。

(一)拓展青春视野,积累鲜活素材

现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处在了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孤陋寡闻不足为奇,素材缺乏也在情理之中,思维几曾得到过现实的激活?故而分析说理肤浅牵强也是事之必然。新闻视界的引入,打开了一扇社会的窗口,拓展了他们的青春视野,让他们在丰富的现实库藏中积累了鲜活的写作素材。

(二)激活思辨思维,提升议论能力

舆情的引导,范例的启发,独立的思考,小组的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分析议论能力得以提升。练笔互看则让他们将思考转成文字,在同伴的互助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弘扬核心价值,升华思想境界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尝试 第2篇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情境或再现情境,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阅读,实际上就是“情境阅读”。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要从“重传授,轻探究”向“传授探究结合,探究为主”转变,让学生去体验,去质疑、探究,去观察、发现、感悟、思考、内化。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阅读教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3202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情境或再现情境,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你”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体验式阅读,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境阅读”。它容易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热情,并且能进行“语境体察”,学生“心动”之余就能寻找出或浅表、或深层、或醒目、或隐蔽的各种信息,为己所用,并且能进行研究性的实验学习。

这就要求教学过程要从“重传授,轻探究”向“传授探究结合,探究为主”转变。重视探究,就是要改变把学生当成“容器”的灌输,把学生的头脑看成一个充满激情的“火炬”,让学生去体验,去质疑、探究,去观察、发现、感悟、思考、内化。为了实践这一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笔者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七Unit 3 “Under the sea”的Warming up和Prereading?榻萄?素材,探索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教学案例

以迪士尼经典动画电影“The Little Mermaid”中的一个片段导入,引出本单元的话题Under the Sea。对于海洋动物来说,生活的天堂自然是海洋,那么在这个广袤的海洋世界里,生活着哪些动物呢?接下来,结合图片,让学生认识海洋中的动物,并顺势引入本节课讨论的第一个重点――虎鲸。学生们对于虎鲸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它的颜色和形状上,对于它的自然属性并不熟悉,于是在这里,我插入了第一次的信息输入,播放关于虎鲸的录音(学生前期录制)。播放由学生录制的听力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了解虎鲸的基本特征,同时这为接下来的第一次输出(简要地介绍虎鲸)作了铺垫。然后给出两张图片与虎鲸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引入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须鲸。这同样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一个话题,但与上一环节不同的是,我将输入须鲸信息的部分设计成Quiz的形式。在这一次信息输入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须鲸的基本特征,所以随后的输出环节进行得比较顺利。对前两次信息输出的处理,我采用了同桌讨论与个别学生陈述观点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与凝练。认识了虎鲸和须鲸,接下来预测在虎鲸和须鲸的对决中,谁会是胜利者。学生根据在前两个环节获得的信息畅所欲言,对胜利者进行预测。接着,播放虎鲸与座头鲸(须鲸的一种)对决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验证自己的猜测;同时视频中优美的英文解说与直观的画面为本节课第三个重点也是难点(Picture Talk)作了一个铺垫。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下节课即课文的阅读打基础,但本节课直接让学生看图说话还是有难度的,因此我将这一部分设计成两个环节。首先用选词填空的方式,完成一篇小短文;然后结合此篇小短文,根据关键词和有用的句型,思考、讨论并描述图片,实现知识的升华。最后根据图片,预测文章的内容,结束本课。

二、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对于这种新的阅读教学方式――体验式阅读教学,笔者有如下的思考:

1.创设民主课堂

英语教学并非一种专制性的教学。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居高临下,很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情感和个性的发展。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学习中有自己的独特体验。本节课中,我让学生录制听力材料,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同学们,同时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利用色彩明快、节奏欢快的动画,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有不少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用到了如“As far as I’m concerned...”“in length”等句型和词语,学生们精彩的表现同时也激发了教师更大的热情,课堂气氛逐步高涨。

2.提倡多元解读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如对本节课的设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看图说话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内心的体验,从而实现个性化解读。学生对于图片的描述或是从一个方面,或是从全局入手,回答非常生动并极具想象力,有效地推动了教学并且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

3.精心设计问题

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恰当的、探究性的、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从而增强学生阅读体验的深刻性。在本节课中,观看了虎鲸围攻座头鲸的视频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Why can killer whales be the king of the sea? 学生们将自己观看视频的感受与对两种鲸不同点的认知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体验课堂内容,感悟英语魅力。

4.恰当引导学生

体验式阅读教学告诉我们,教师教学艺术的最高表现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即使学生一时做不到,也绝不能动摇这一原则。事实上,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是可以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好问题的。有时我在教学中发现,一个看似很简单的话题,让学生去讨论,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却要么回答句型单

一、表达不清,要么畏首畏尾、不敢表述。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教师的铺垫和引导不够。在思考了这个问题之后,在本课的设计当中,我用递进式的三次输入,通过同桌讨论、关键词辅助,实现了递进式的三次输出,效果良好。

总之,英语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如果缺乏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参与,英语的阅读教学也就丧失了本真意义。而英语阅读教学要注重体验,教师就必须首先明确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及意义,然后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这样,体验式阅读教学必将改变学生被动的、依赖于他人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阅读:初中阅读教学的尝试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06-02

一、体验性阅读教学

1.将阅读权交予学生。要想让学生对文学作品達到理解的程度,首先对于文字先要搞清楚才能透过表层进入文章的实质,理解文章的内涵进入深层次的阅读境界。这种深入的阅读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领悟、去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阅读达到丰富体验的感知。感知体验不是凭空就会生成的,是需要学生通过一定量的阅读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利用留白的教育方法,不能占用课堂的多数时间进行课文的讲解,将阅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课文,去感受其中的语境。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将作者的认知情感生成自己的体验,也要注意不要匆匆放手,简简单单的用眼睛过一遍就开始让学生说出读了本文的具体感受和体验,这种状况是硬“生成”。我们要肯花时间并指导学生读书,让他们自己读通、读顺、读出问题,通过思考、理解、体验,最终解决问题,这样看似“无为”,却能体现教师的“有为”。

2.营造体验的情境。在体验教学中,为了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如教《风筝》一课(语文七年级上册21课)时,可物化情境,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儿童喜放风筝的镜头和优美的音乐笛子独奏《江南春》)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文化情境,学生齐背清代高鼎的诗歌《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唤起美好回忆,渲染情境气氛,激发“易起反应”。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背诵诗歌渲染气氛,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在体验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途径很多,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图画、展播录像节目、情景剧表演等。

3.意言不尽,教师补充。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情况,其实是与他们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相关的,原有的知识结构一定要和新的需要掌握的知识存在梯度的、递进的关系,之间要有一定的衔接关系或是小的跨度,这样学生才能产生认知接受的需求和不抵触的愿望,从而利于体验的生成。这时,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表“意”不尽时,就需要教师对于课文背景、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价值观体验等给予相关的经验补充,帮助学生进入情境,生成应有的体验。如,讲授《风筝》时,通过风筝事件,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介鲁迅先生呢?怎样让学生正确理解鲁迅的兄弟之情、鲁迅的自省精神呢?由于鲁迅的生活环境与现在这一代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差太远,教师就要及时补充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以及当时的生活状况,并让学生走进他的世界。

二、创新阅读,自主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笔者的指导思想是: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获得审美体验,最终养成阅读的习惯。有节阅读课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给学生范读了一篇名为《家乡,在童年的记忆中成长》的散文,学生们不仅记下了其中大量优美的句子,并且还深情款款的背诵下来“家乡是一种思念;家乡是一种依恋;家乡是一种宗教;家乡是吟咏不完的诗歌,写不尽的文章;家乡是潺潺如流水的梦;家乡是凝固在眉宇间的一杯愁绪”。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感受,并进行赏析、评价,学生都很踊跃,回答得也非常精彩。其中对“家乡是一种宗教”一句的理解,经过交流、订正、补充等过程,由最初认识上的模糊浅显,变得清晰而深刻。“宗教是神圣的,而家乡在游子心中也是神圣而庄严的;宗教是古老的,而家乡给人的感觉也是悠长的……”,学生大都能从结构、立意、内容、语言等角度推敲、斟酌和评判。最后,来不及在课堂上思考完整的,课后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完成。读读、品品、说说、写写,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情趣,懂得、欣赏、运用,培养学生理性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塑造良好个性。让学生自主阅读,旨在增强能力,参与感悟。《读者》上有一篇名为《有种水果叫香蕉》的文章,经我推荐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大家认真阅读,反复揣摩,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文中的老史是个怎样的人?”、“你如何理解老史老婆掏钱的细节?”、“长大后的我为什么给老史寄来在香蕉树下的照片?请你设想一下老史接到照片的情景”、“为什么文章开头不说,问‘香蕉是什么’的孩子是我,而在结尾点出?你怎样理解这种行文安排”、“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请你写出两句赞美老师的诗句”、“你认为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意义?”等。自主阅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多角度思考,作出多元化的解答,培养了他们的钻研能力。

三、制订明确目标

1.阅读目标的制订要具有合理性。我们所上的每节课,其实都是有具体的阅读目标和阅读任务的。训练与课后阅读都需要有比较具体的目标做指导。如,课文的预习阅读,首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1)利用工具书,让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达到认识并学习理解的程度;(2)初读整篇文章,感知文章内容,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脑中形成初步的感受;(3)小组讨论,理清文章的结构,给各小节加上小标题。这样为学生制订一定的阅读目标后,学生通过阅读、鉴赏诗歌才能理清作者的思路,才能领会文章内容的美。

2.加强阅读目标的针对性和层次性。由于课文的题材是不同的,对于不同题材的目标要求也不同,文章的体裁不同,同样也有不同的阅读角度要求,需要教师在制订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有针对性的选择,同时还要采用不同的教法,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带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乐学、会学的探究真知的情感。总之,教无定法,阅读教学的方法是笔者在几经尝试后得出的一条有序、省时、高效的语文教学途径。

新闻阅读的教学尝试 第4篇

历史“神入”教学模式, 是指在历史科教学活动中, 要求学生把自己置于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和地点, 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看待问题?发表见解, 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当时的历史情境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运用新闻热点“神入”历史科教学, 则是把现代新闻热点事件与历史事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教学的新尝试。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普遍反映:历史问题很抽象、难记忆, 对学好历史科缺乏信心;有的甚至认为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考, 因此感到没有什么兴趣, 这些思想给历史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从表面上看, 学生反映的问题是很客观的, 其思想也是很正常的, 但实质上是认识上的误区。笔者认为, 设置历史学科的目的是要使青年一代深刻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 特别是我国发展的历史进程, 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为了引导学生从误区走出来, 笔者在历史教学的多种方法中不断进行探索。通过对比分析, 运用新闻热点“神入”历史教学的方法对学生提高认识, 学好历史的效果尤为明显。

一、运用新闻热点“神入”导言课, 消除部分学生“历史无用论”的错误思想

一直以来, 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学习历史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什么作用。由于受到这种“历史无用论”错误观点的影响, 在学生的脑海中或多或少都产生了“学习历史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思想, 因此学生对历史科普遍不是很重视, 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笔者深知学习历史对改造人生观、世界观, 特别是对当今青年一代的人格、品格的塑造有很大启迪作用, 对建设富强国家、营造和谐社会都有重大意义。为消除学生中存在的“历史无用论”错误思想, 使历史科的教学活动开展更加顺利、有效, 笔者在每一届接手新班时, 将第一节课列为必修导言课, 并定名为《学习历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讲课中, 笔者除了在理论上论述了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对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都有重大意义外, 还运用“神入”法将现代新闻热点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分析讲解。

例如运用了日军侵华期间对我国军民大肆杀害, 并利用东北人民做细菌实验品等历史事实, 与我国神舟飞船三次成功载人上太空, 并漫步太空, 令全世界震惊, 令全球华人振奋的新闻事件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国家的强大, 才有民族的尊严”。当今世界, 反华势力仍然蠢蠢欲动, 企图颠覆新中国的政权。作为中华民族的年轻一代, 必须清醒头脑, 吸取历史教训, 明确历史责任,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以巩固国家政权, 建设富强的国家为己任。

二、开展新闻热点与历史事件“对比式”教学的方法, 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当前的高中学生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 在改革开放盛期生长。他们往往用新时代的眼光看世界, 用现代的思想想问题, 对新闻热点事件有较好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却觉得历史事件“很抽象、难记忆”。为了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历史事件真相和理解历史事件的要点, 笔者开展“对比式”教学方法, 即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选配适当的新闻热点事件来设置相关的问题, 要求学生把所理解的新闻热点事件反映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与历史事件所反映出的主要思想和观点进行对比, 从而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对高二文科班学生讲述人教版必修3第三课《宋明理学》的时候, 考虑到教学内容比较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的状况。笔者在讲解时主要介绍朱熹的主张“心性论”, 其主要思想是“存天理, 灭人欲”, 属于人的心性修炼的最高境界的理论, 也就是说要防止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 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这种规范塑造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道德的性格特征, 有积极的作用。但是, 由于朱熹本人言行不一, 曾经引诱两个尼姑为小妾, 违背了自己所倡导的道德标准, 违反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 导致皇帝降旨要贬他的官职。同时, 又列举了当前被法律制裁的一些政府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实例, 他们明着唱高调, 要廉政为民, 但是暗地里却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贪污受贿、营私舞弊、包养情妇, 严重地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 结果受到了法律的严惩。通过对比, 使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 两者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 但是都因为没有彻底地改造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私欲膨胀, 导致触犯了法律法规, 最终受到世人的唾弃。

又如, 在讲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时, 笔者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推行的时间虽然不长, 但要让90后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也要讲究引导方法。因此, 在讲课时, 笔者首先将我国解放以来实行的两种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讲解。解放后, 我国首先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也就是说国家的经济建设, 全部由国家控制规划, 所有的工厂、企业的发展和营运都是由国家行政手段统一计划和调配。这样的体制在初期曾经起过作用, 但是后来约束了工厂、企业的自我发展, 挫伤了生产积极性,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 到21世纪初, 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以市场为主导作用来调节经济发展, 企业扩大了自主权, 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适时调整生产经营方向, 这样企业的发展更为灵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列举了计划经济年代与市场经济年代民间结婚对物质要求的标准。

由以上事例来看, 笔者通过对比的方法, 将新闻热点与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教学,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主要思想和观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运用新闻热点推行“互动式”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其中一方面体现在观察事物时, 认识和理解事物本质的能力。历史问题是抽象的, 有些甚至是难以理解的。而历史课内容需要掌握的思想观点就是其本质的东西。笔者从多年的教学中认识到, 要学好历史, 必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施过程中, 笔者改变单一的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信息的教学模式, 而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学, 特别是运用新闻热点推行“互动式”教学模式后, 在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方面收到一定的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1. 分组讨论

老师备课时, 将每个单元的讲课内容、事件综合起来分成几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教师讲授课内容和新闻热点事件, 提示学习要点和新闻要点;第二阶段:分组讨论研究, 每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教师参与并作提示;第三阶段:各小组长在课堂上汇报讨论归纳的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2. 利用新闻进行课堂提问, 学生课后自主搜集材料

对于那些比较重点和难以理解的问题, 笔者通常在下单元授课前利用一些课堂时间进行提问, 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搜集材料来回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一些模糊知识清晰化。开展“互动式”教学, 学生在归纳历史事件的主要思想和观点时, 充分地开动脑筋, 能借助归纳新闻热点事件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归纳历史事件的本质, 并通过小组讨论, 取长补短, 不但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又活跃了学习气氛。

例如在讲述必修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 笔者就引入了我国60周年的阅兵式来一起讨论, 并要求讨论时着重理解清政府被侵略和新中国阅兵式雄壮威武, 震撼世界的原因。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后, 能揭开历史表面的现象, 总结出内在的因素:制度决定国家两种不同的命运。清政府制度落后, 国家羸弱、民不聊生、人心涣散是被侵略、被欺负的主要原因。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加强了国防建设。60周年阅兵式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曾经有人笑侃:中国打了一个喷嚏, 世界都怕感冒。还有何人胆敢侵犯?这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所在。这样运用新闻热点去推行“互动式”教学模式, 既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新课改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的尝试 第5篇

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时代潮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对于我们这个贫穷而又落后的偏远山区,又该怎样抓好我们的语文改革呢?笔者认为,应当找准新课改和本地区教育教学实际的切合点,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制订切实可行的课改实施方案,逐步实施课程改革,方能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对实施新课改的认识

新课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教师既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也不可能沿用传统教法照本宣科。学生知识平庸,技能匮乏,还带有应试教育下养成的不良习惯。要一帆风顺地实施新课改,的确存在诸多困难。但我们除了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存在的差距,同时也应辩证地去发现积极有利的因素。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地渗透课改理念,实施新课改还是有章可循的。如果说,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犹如一个只会爬行的足岁小孩,新课改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健步如飞的小伙子,那么,我们现在实施新课改的初期则是一个半扶半放的学步阶段。马云鹏先生在《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课改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一般在课程实施的早期,学校教师对课程实施方案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教师要了解改革的理念,熟悉具体的方法,理解和认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创造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施方案。这一切都需要时间,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实现,应当给课程实施留有充分的时间。”因此,现阶段的课改是一个由传统教法向新教法的过渡时期。

根据本地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我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水平低下,主要是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对课改教材研讨后发现,教材本身就是极好的阅读材料,所选课文都是名家名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精神。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和挖掘课本教材的的潜力,不失为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我校也建立健全了图书室、阅览室,藏有五十万册图文资料,这也是一笔不可忽视的阅读财富。另外,Internet网和校园网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电子图书和查阅电子资料的便利。因此,我将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确定为课改突破口,逐步实施课程改革。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具体做法与尝试

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注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强调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训练的同步进行。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仅要成为教材的使用者,更要成为教材的开发者。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更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和欣赏者。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是很全面的。不仅对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和阅读量等都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而且要求学生要对阅读理解所得发表自己的看法,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感悟,谈体验。教学中,我除了使用多种阅读方式外,还注重了这几个方面:

1、明确目标,落实任务,规范要求,定期检查。

学生每次阅读都有具体要求、任务和目标,课外阅读也不例外。学生每人备有阅读笔记本,读书时要作好记录,教师定期检查。如在每周的晨读上,安排落实阶段任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在阅读笔记本上做好记载,教师抽查。如在预习《济南的冬天》时,先让学生分组利用工具书认识理解文中生字新词;再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最后同桌同学一起研讨文章写景的层次和结构。在课外阅读中,要降低难度,只要弄懂文章的大意就行了。比如,在学生阅读文学名篇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时,要求学生要在笔记本上记下该篇文章的大体结构和主题思想,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要求谈点关于祥子命运的看法或认识,如能结合实际谈点体会更好。在检查时发现李婉同学在谈看法时这样写到:“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光靠个人的奋斗是改变不了命运的。祥子的不幸,正是当时老白姓的不幸,这些都源于那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如果祥子生在今天,凭他那股拼搏劲,他早就过上小康生活了。”孩子的评论虽然有些稚气和政治味,但还是能让人从中窥见这部作品的育人作用。又如,在孩子们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又要求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品味文章朴实的语言,并把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片段摘抄下来。对于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还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写几句话。唐君同学在笔记本中抄下了这句话:“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了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她在下面写到:“我是一个爱哭的女孩。每每读到此处,我的眼泪也来了。既为了文中浓浓的父子情,也为了我那远在上海日夜操劳的父母亲。这几滴思亲的泪,能否随着

东逝的秋水,流到父母的身边!”简单的话语中蕴含了一个十二岁少女的纯真情怀,而这真情的触发,正是“阅读”这架瑶琴,正是“感悟”这根琴弦呀!对于学生所写的感受感悟等文字,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多给予鼓励,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培养学生参与情感体验的积极性。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全员参与,培优补差。

对于

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于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同的侧重点。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是平等的。每个学生,教师都应该引起重视。比如,在阅读文言文《塞翁失马》时我分别提出要求:A组学生借助工具书,意译全文,写出寓意,并结合实际谈出感受;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原文改写成一个小故事。B组学生借助工具书,意译全文,说出寓意,在老师和学生们的帮助下,能简章地谈出体会。C组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原文大意,在老师和学生们的帮助下理解寓意。结果,B、C两组学生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争着完成其他组的作业。这样做,全体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活动开展起来也生动有趣,学生在活动中也得到了提高,让阅读教学不致于流于形式。

3、自主选择,加强指导,拓展知识,提高素养。

对于较为繁多的文本、电子、图像资料,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范围作出相对限定,而学生必须在限定的内容里进行自主选择。学生选择了阅读内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相关的常识予以了解,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章主要特色等。教师在选择学生的阅读内容时要注意学生知识面的需求,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或方面上,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从而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的尝试 第6篇

新课程对语文阅读课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理解、自我解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无疑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求新、求活的清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为了促进语文课堂阅读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我们开展了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实验。

一.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我们认为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教师应开展变学生的被动听课为学生主动授课的想法,用教师的评价和引导来促进学生的讲解学习。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人有事干,人人预习,人人上台讲。

全班6-8人设为一组,共分为8组,每小组设组长一名,组长实行轮流制。组长将本组任务分配给组员,按照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任务派遣,组长做统筹分工。在布置任务时,教师让课代表将任务写在黑板上,使得学生能明确任务。如学习《文言文两则》时,组长分配组员预习内容如下:

(1)注音,一人讲解并板书;

(2)重要词释义,一人讲解;

(3)重要句子翻译,一人讲解;

(4)课文内容和思想串讲,两人讲解并板书。

一篇课文,按照“音、词、句、文”等几大模块进行组内分配。按照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任务派遣,组长做统筹分工。同时,我们请学生进行讲课自评和互评、打分,以评促讲,以讲促学。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为了讲好课,积极查阅资料,与同学探讨,请教老师。“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管学生们是真正在探索钻研,还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成就感,他们却都是在“躬行”。

课堂上,教师成了学生讲课的“煽风点火者”,随时关注学生的状况,适时给予干预,以使课堂有序有效。《文言文两则》,学生们很快就能自己背诵了。

学生积极主动准备每一课的讲解内容,并十分关注自己的讲课效果,积极谦虚地聆听教师、同学的建议。学生积极查阅资料,与同学探讨,请教老师。积极主动找老师背诵所学内容,主动承担下一次课的讲解内容。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互助”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出来,变得爱读书、爱学习。语文课堂学习成为了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压力。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堂上,教师成了学生讲课的“煽风点火者”,随时关注学生的状况,适时给予干预,以使课堂有序有效。教学现代文阅读课时,教师提前布置了几个有梯度有辐射力的问题任由学生发表意见,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穿针引线地引导学生们思考和表达。

教师在把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后,积极地指导学生们的学习和讲解,关注暂时没有进行讲解的同学。教师在学生讲解过程中,要随时提问和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根据学生的讲解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讲课人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促进学生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

我们的实验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做教科书或科目的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可怜的解释者,而是与同行、学生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讨语文学习和教学,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三.教学效果的转变

教师一言堂的课堂,学生是被动的输入者,课堂上的精彩更多的属于教师的精彩。不同风格不同个性的学生成了“老师”,课堂成了彰显自我的地方,学生们有了展现自我的动力。学生备课时成为了主动的输入者,讲解时成了主动的输出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讲课,学生们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了,也愿意背诵、做作业了。有同学说:“老师还是少讲点好,让我们当‘老师多讲点,感觉上课特别有意思,时间过得特别快。”

课堂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特别强调过程方法与情感体验。一方面,我们将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进行资料搜查、课堂讲解、合作探究、自我评价、质疑创新等方法过程来获得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正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学生就能享受到更加广阔自由的精神空间,就能兴味盎然地体会到语文天地的丰富多彩,学生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新闻阅读的教学尝试 第7篇

一、积极收集时事新闻, 围绕课本知识展开讨论

(一) 抛砖引玉,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

在现有高中政治教材的基础上, 高中政治教师可以以布置课下作业的方式, 让学生对当前时事新闻有选择性地摘录和收集, 具体可以借助互联网、《时事政治报》、电视新闻等途径, 不断地对当前与课本具有实际联系的时事新闻进行收集、总结、更新等。对时事新闻的追踪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 学生在初期阶段很容易出现大范围的收集时事新闻, 行为和目的盲目等现象。为解决此问题, 教师可以以问题作业的模式, 即就某一时事新闻, 设置出不同的问题来让学生自主查找, 以“6岁‘裸跑弟’10万元叫板陈光标”为例, 可设置问题如下: (1) “裸跑弟”为何要叫板陈光标?两者之间有何关联性?能否叫板成功?为什么? (2) 陈光标是谁, 他做了什么? (3) 陈光标接受挑战了么?经过如何? (4) 陈光标的行为与“裸跑弟”相比, 你认为哪个是炒作?理由是? (5) 从透过现象看本质角度分别解析“裸跑弟”和陈光标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及意义。显然, 第四个问题是前几项问题的总结, 同样也是拉近时事新闻与课本之间关联度的重要方法。此种问题式探讨的方式, 可以将学生从浩瀚的时事新闻中“拔”出来, 并思路清晰地投入到时事新闻的整理过程中来, 在此过程中, 学生必然会将自身思考与课本知识点进行有效融合。

(二) 贴近课本, 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二十一世纪初期时事新闻多被列为高中政治考试中的必考内容, 而当前高中政治必修课的基础知识中诸如认识论、辩证法、唯物论等均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的各类时事新闻要素的有效融合。高中政治的日常学习相对而言更偏重于理论化, 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思考能力以及理论联系现实的能力, 对此, 在对日常时事新闻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 适当地以课本的专业知识加以引导, 尤其是在逐步积累深厚的时事新闻之后, 在课堂上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在解读和讲解高中政治的知识点时, 就更能有的放矢。同样, 学生在接触了大量的时事新闻并将其与课本知识糅合起来进行理解之后, 其新闻敏感性、政治敏感性以及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融合的能力等必然会迅速提升。为了保障学生对时事新闻的研究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新闻五分钟播报和讨论时间。将学生按照政治课值日生的方式进行分组, 上课初期学生不但需要对当前国内外的新闻进行播报, 还需要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课本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达, 其他学生可以作为点评方和辩论方。这种方式对学生知识、眼界、视野等都能有效扩展和提升, 以及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和对课堂气氛的有效调节等均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学生将理论和时事新闻之间进行融合之后, 其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其他学生进行辩论时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样可以得到系统地提升。

二、转变课堂学习观念, 合理安排新闻运用时间

(一) 逐步开展主题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学政治并不是闭门造车, 也不是单纯学习理论知识, 相对而言, 政治应该是高于生活但同时与生活有极大的联系性的基础学科。在对政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将具体的学习与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 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从书本中脱离出来, 逐渐将自身的视角从理论学习转移到社会生活中来。以近期比较火热的“青奥会”为例, “青奥会”本身与青少年的成长紧密相关, 因此, 与“青奥会”紧密相关的各类时事新闻均可以在课上以主题讨论会的形式来进行。但是在针对新闻话题展开分析之前, 建议教师不要采用传统的教师挑选题, 学生被动参与的方式, 而应由学生根据时事的变化自行选择与课上内容讲解相关的话题作为材料。此种教学模式, 将原本以如何应对答题的知识点固有化和模式化所带给学生的压力, 从根本上进行了缓解, 枯燥无味的教学开始因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变得更具有趣味性。

(二) 巧妙设计课堂内容, 融入时事新闻讨论

时事新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融入同样需要巧妙构思, 一般来说教师习惯性地在上课伊始的5分钟到10分钟内, 或者在下课之前的5分钟到10分钟内, 将时事新闻融入进来与学生们进行探讨。但是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 下课之前的5分钟到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还可能在教师所讲解的课程内容中, 这时候带入时事新闻对于学生思维的迅速转变自然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 建议教师将时事新闻作为课上讲解时重要的材料在课程中有选择性地进行融合。当学生带着疑问和新鲜感来面对课堂讲解的转变时, 其对本课内容的总结、领悟和归纳等能力, 自然会得到有效提升。高中政治课程的单调性也在学生之间, 学生与教师之间热烈讨论时事的过程中逐步消解。

阅读教学的新尝试 第8篇

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注重课堂教学设计, 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目标法

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 要展示给学生一个具体而清晰的目标, 要求把精力集中在一个方面, 以求解决一个问题, 攻克一个疑难, 争取一点收获的教学方法。

目标法通过课堂展示目标, 使学生学习方向明确, 思维集中, 学生阅读学习可做到有的放矢。如讲授“香菱学诗”一课时, 阅读第一遍要求学生感知故事梗概, 能复述大意;第二遍, 要求理清情节结构;第三遍, 要求弄清人物关系 (香菱、黛玉、宝钗、宝玉) ;第四遍, 分析人物 (香菱、黛玉) 的性格特征等。如此如剥笋一样, 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理解, 不断获得知识, 并形成提高能力,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此法适用于各种文体的教学。

二、辩论法

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 指导学生走入文本, 理解感悟文本思想内涵, 然后再走出文本, 针对某一问题, 展开辩论, 拓宽思维, 提高综合素质能力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 授人以“渔”, 则可以受益终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师教任何课, 讲都是为了达到不讲, 用不着‘讲’, 换个说法, ‘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而辩论法则是授以学生的“渔”:学生就一问题展开辩论时, 他们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将问题引向纵深并终使结果明朗化。辩论法不仅促使学生彻底理解文本内涵, 使他们能说会道, 能言善辩, 将祖国语言发扬光大, 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此法使老师于无声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此法适用正反思想明显的文本教学, 如“羚羊木雕”等。

三、质疑法

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 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质疑、解疑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古人云“学贵质疑”“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 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并指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从平常的语句中发现不平常的问题, 指导学生积极合作探究, 最终解决问题,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此法适用于各种文体的教学。

四、摘要法

是指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 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摘取文章的重要语句 (如段落中心句) 、段 (能表述文章中心的自然段等) 来分析文章主旨、篇章结构的一种教学方法。

评语以互相促进。通过这种评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而言之, 写作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个难点。但是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中只要做到重视学生积累, 坚持练笔, 创设作文情景, 激发写作兴趣,

如讲授“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 指导学生阅读文本, 找出能表述文章中心的自然段, 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讲授“苏州园林”一课时, 指导学生阅读文本, 画出文章段落中心句, 以此为据来理清文章结构等。

此法适用于说明文体和教文文体的教学。

五、摘记法

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 要求学生摘抄文章中的优美词句、炼词警句, 积累词汇知识, 以提高学生说写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俗语说得好, “好脑袋不如一个烂笔头”“看一遍不如读一遍, 读一遍不如抄一遍”。阅读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摘记习惯,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徐特立语) 的习惯, 有利于学生丰富词汇, 充实头脑, 拓宽思维, 在自己写文章时就会“下笔如有神”, 不再是“提笔忘字, 腹中空空”了。

此法适用于各种文体教学。

六、读写法

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读写结合的方法, 也就是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指导学生读的同时穿插写, 又读又写, 眼、脑、口、手并用, 各种感官协同合作来增强记忆, 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

此法适用于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曲的教学。

七、小老师激趣法

是指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讲课, 锻炼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刺激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趣味性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智慧之源”, 是学习的内驱力。此法使神圣的讲台变成了学生施展才能的阵地, 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趣味性, 也刺激并调动了其他学生的竞争参与意识, 促使学生显示出积极主动热烈的学习状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高涨的趣味性、积极的参与意识, 会大大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此法运用于分析较短的文本教学。

八、表演法

是指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 教师指导学生走进文本, 仔细领会感悟文本思想, 充当文本角色, 通过语言体态表演, 再现文本思想内涵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贵在参与。学生表演过程中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情绪高涨, 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特的想法表达出来, 促使学生产生出丰富多彩的词汇和思想感情, 使学生深刻而全面地理解了文本思想, 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效果。

总之,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语文教育应该而且必须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应走在改革的前列, 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 努力探索出适合时代需要、学生喜欢的、高效的教学方法, 使语文阅读教学“百花齐放”, 异彩纷呈, 促使学生的所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点滴教学积累感悟, 不尽完善, 望广大教育同仁商榷指正。

(乐清市虹桥镇一中)

让学生写有所写。加强阅读, 学会观察, 拓宽学生知识面, 巧用互评手段这几点, 就会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提升学生文字底蕴, 他们的作文能力是能够得到提高的。

整合阅读教学的有效尝试 第9篇

以文带文课: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大部分是四到六篇文章, 从精读课文学习中得到本主题文章的学习方法, 迁移于略读课文之中。在精读与略读的求同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在精读与略读的求异中感悟不同文章的特点。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艺术的魅力”, 四篇课文分别整合成两个板块:《伯牙绝弦》带《蒙娜丽莎之约》;《月光曲》带《我的舞台》。

对比阅读课:在单元主题的统领下, 以单元学习目标为指引, 对两篇类型相近的、题材相似的文章不分主次地进行对比阅读。例如将精读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与《与象共舞》这两篇文章在内容、结构、写法上进行对比阅读, 更容易使学生领会文章的多种表达方法。如教学时可以把《卖火柴的小女孩》与《凡卡》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让学生明白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描写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幻想交替出现的行文方式, 添加了文章的悲剧色彩, 激发读者对小主人公的同情, 对黑暗的社会制度的愤恨。

教材单元内几篇课文的整合:同主题下同单元内的各篇文章不分主次的融合式学习, 以单元主题为统领, 把握编者的意图, 挖掘单元文本间的内在联系, 找准单元整体阅读的生长点, 通盘考虑整组单元的共性, 对各篇文章进行大胆取舍、合理整合, 达成单元学习目标。如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主题是“感受异域风情”, 单元导读中提出这样的要求:“阅读本组课文, 要抓住主要内容, 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 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如果有条件, 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 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依据这样的要求, 我们可以把本组单元的目标定为:一是抓住主要内容, 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二是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以这两条为目标, 贯穿起四篇文章的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写的国人爱花和“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高尚精神;《威尼斯的小艇》, 则写了威尼斯小艇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描写了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与象共舞》介绍了泰国独具特色的人与象相互依存的景象;《彩色的非洲》续写了多姿多彩的非洲风光与人情。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是人物描写单元, 节选了几个人物描写方面的精彩片段, 要求通过阅读学习达到: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感悟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围绕这两个目标, 对单元提供的三个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和两篇选文《金钱的魔力》《刷子李》就可以进行大胆取舍, 每个片段只选其中最能反映主要人物特点的语段, 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阅读分析感受, 同时从中注意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最后总结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 归纳作家描写人物的常用方法。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人物描写, 并运用所学到的方法进行人物描写的片段练习, 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 反过来以写促读, 促进了对文本的进一步自主研读和领悟, 从而达到小学阶段人物描写类文章的基本学习要求。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艺术的魅力”为主题, 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 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伯牙绝弦》《月光曲》展现的是音乐艺术的魅力, 《蒙娜丽莎之约》展现了绘画艺术的魅力, 《我的舞台》则表现戏剧艺术的魅力。

跨单元提炼主题的整合:随着单元整合的深入, 受语文教材单元主题的启发, 老师们开始从不同单元的文章中提炼出主题, 进而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主题阅读文章群。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特征和确定的不同主题, 构建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和探求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使语文阅读教学得到整体性的重构。主题的凝练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关注人类, 关注自然,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正确的态度, 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主题中得到整合, 使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如可以把几篇文章提炼出主题“最是宁静能致远”, 引导学生一次性整合学习四年级下册的几篇文章《鱼游到了纸上》《纪昌学射》。

课内外群文整合阅读:对同主题或者相同题材的多篇文章不分课内课外, 提炼主题, 进行整合阅读学习。相对于以文带文中的课内文章带出阅读课外文章, 以文带文是点, 是主题之下的部分文章阅读, 这里是面, 是同主题下的课外众多文章的集中阅读。以文带文中的精读略读方法都可以在这里“大有作为”, 真正在实际阅读中学会抓重点领悟主要内容, 激发兴趣, 养成良好习惯。群文往往来源于语文主题阅读丛书、主题阅读答题竞赛, 师生共同建构的文章阅读群等。如以“走进鲁迅”为主题, 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六年级上册的四篇文章《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以及巴金、萧红等作家描写鲁迅的一组文章, 最后让学生写“我所认识的鲁迅”。这样读写结合, 帮助学生把阅读所获得的认识进行系统梳理。

整本书的阅读整合:一种是选择适合儿童阅读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整本书, 组织学生开展课内课外相结合的阅读学习。例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两篇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 学习结束后就推荐学生阅读整本书《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整本书的阅读重在兴趣, 但是也有些阅读程序、批注方法等阅读习惯方面的指导。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尝试 第10篇

根据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阅读教学的现状的分析,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研究,解决初中英语阅读课存在的问题有如下策略:

一、合理利用课本阅读资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在复现、巩固旧词,学习新词汇,扩大词汇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思维,提高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对发展个性,磨励意志,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等都起着重要作用。英语教材在编排上,每个单元都安排了适当的有一定代表意义的阅读材料,针对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合理运用已有的课本阅读教学资源组织好阅读教学,在教学中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促进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

在合理利用已有的课本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不同年级的阅读速度、阅读量的要求,购买符合本校特点并具有新课程理念的阅读教材,或者广泛收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具有时代特点,内容健康、丰富的阅读资源自编阅读材料。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因素,我在开发校本阅读课程方面做了一些探究工作,积累了一些材料。通过组织有意义的材料来组织初中阅读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教师阅读教学素养,全面规划,保障阅读教学顺利实施

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阅读教学的理论素养,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实际作用,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阅读水平和课本阅读材料、校本课程阅读材料的难易,制定教学计划,确立阅读训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根据阅读课程的计划、目标,每周确定阅读课时间(不一定是整节课或45分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强阅读训练。从而在师资、课时、组织上对英语阅读的训练提供有利保障。

四、加强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促进教师阅读教学能力的提高

1.“语言点问题”的设计与作用。

根据阅读课文材料,老师精心设计部分“小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一些重要的新的语言知识的展现,这些问题浅而易懂,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或听力训练),了解材料内容,很快找到问题的答案,有成功感,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2.“整体理解性问题”的设计与作用。

随着词汇、语言点的处理,老师再精心设计部分“大问题”,促使学生加强对段落的理解,理顺事件发生的顺序,人物行为,加深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获取中心意思。同时,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老师可精选几个重点段落,篇章,引导学生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猜测生词、难句的意思,加深对句子章节、文章的理解,体验作者意图、态度、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分析能力。

3.“趣味思考性问题”的设计与作用。

在处理了语言点知识,对文章整体认识后,老师可精心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让学生相互讨论。进一步促使学生去了解作者观点、态度,提高其捕捉加工整合材料信息能力,预测事件情节发展或后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判断能力。而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平时考试中常出现的难度较大的问题。

摘要:我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创造性地加强了“问题情景教学法”研究。以“问题”的形式, 以“情景”的方式, 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英语阅读的快乐,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尝试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 创新 尝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015-01

语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都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学生很少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能力性,学生已经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由于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不仅对于外界知识接受能力比较强,而且具有很好的塑造性。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1 语文阅读教学地位与发展现状

使用和阅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已经成为一个信息时代,因此,进行阅读训练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书本不仅是他们的朋友,更是良师,通过不断进行阅读学习使得他们的各项素质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因此,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还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纯粹是以考试为目的,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这样,就没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没法满足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2 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尝试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①对现有教材进行活学活用。现在的很多语文教材都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合理进行取舍。对于所要讲授的教材,不一定要每篇都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来选择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阅读,只讲重点,让学生参与到教材内容的选择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他们主动融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②提供更为广泛的阅读材料。现代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所要涉及的阅读材料非常广泛。教师通过利用现有的条件来扩展学习的视野,让学生是学习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面,可以走出去来了解外面的世界。通过把学习领进图书馆和阅览室,来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书的海洋里徜徉。

(2)重视阅读思考,创新阅读课堂。

所谓阅读是指对文章进行语言重组和想象再造的一个非常具体的过程,进行阅读理论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和答的过程。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采取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来启发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具体看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边进行阅读一边来发现存在的问题,阅读完之后进行集体讨论,对于一些比较经典的文章,要进行反复阅读,阅读之后要写观后感。此外,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不拘于小节,敢于挑战老师和书本的言论,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刻理解。

3 寻找课外的阅读材料,指点阅读方法

(1)在語文阅读材料的内容选择上,我们通常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刚开始进行阅读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篇幅比较短小且很有哲理的文章进行阅读,如《读者》杂志,当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时,此时可以推荐他们去阅读一些古今外比较著名的短篇小说、散文等进行阅读,最后再向他们推荐一下语言比较含蓄、意境比较深远的名家作品进行阅读,如鲁迅的作品等。总之,通过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消除学生对名著的恐惧感,启发他们进行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投入到阅读中去。(2)阅读方法应该以讨论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学生对所要读的书籍应当形成自己独有的看法,千人千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或者是某类书的研讨会,学生在研讨会中占据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巩固阅读效果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激励学生突破常规和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避开各种教学参考,让学生进行自我阅读和进行自我总结。例如,在《出师表》中,教学参考认为诸葛亮是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然而有的同学认为这是愚忠,这种理解就很独特,很有见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自己合理的解释,我们都要鼓励。(2)在课堂教学之外,老师还要鼓励学生感悟作品的魅力,从而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讨论法对学生具有特别的作用,通过进行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明晰,在讨论的具体过程中综合人人的不同意见,从而更容易看见新的思想火花。

5 选择多样的阅读途径,进行自主阅读实践

著名作家叶文玲曾说过:“社会与人生这部无页码的,亘古的大书,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读得通啊!”这是广义的阅读,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课本阅读为基础,在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之后再去作课外阅读的延伸,进而再去读社会和读人生这部无字大书,这是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1)在课堂内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语文活动的进行要配合语文课本和课外阅读内容,通过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语文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课堂内外阅读知识,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2)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由于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状态中,他们时时刻刻都与社会进行接触,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去体会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和鄙弃社会生活的假恶丑。阅读社会这本无字天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不断进行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加强语文阅读课堂的活力和情趣,来建立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来培养他们进行语文阅读的预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采取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老师还要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和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的尝试 第12篇

新课程对语文阅读课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理解、自我解读,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这无疑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求新、求活的清泉,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为了促进语文课堂阅读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我们开展了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实验。

一.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 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我们认为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教师应开展变学生的被动听课为学生主动授课的想法, 用教师的评价和引导来促进学生的讲解学习。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人有事干, 人人预习, 人人上台讲。

全班6-8人设为一组, 共分为8组, 每小组设组长一名, 组长实行轮流制。组长将本组任务分配给组员, 按照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任务派遣, 组长做统筹分工。在布置任务时, 教师让课代表将任务写在黑板上, 使得学生能明确任务。如学习《文言文两则》时, 组长分配组员预习内容如下:

(1) 注音, 一人讲解并板书;

(2) 重要词释义, 一人讲解;

(3) 重要句子翻译, 一人讲解;

(4) 课文内容和思想串讲, 两人讲解并板书。

一篇课文, 按照“音、词、句、文”等几大模块进行组内分配。按照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任务派遣, 组长做统筹分工。同时, 我们请学生进行讲课自评和互评、打分, 以评促讲, 以讲促学。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为了讲好课, 积极查阅资料, 与同学探讨, 请教老师。“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管学生们是真正在探索钻研, 还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成就感, 他们却都是在“躬行”。

课堂上, 教师成了学生讲课的“煽风点火者”, 随时关注学生的状况, 适时给予干预, 以使课堂有序有效。《文言文两则》, 学生们很快就能自己背诵了。

学生积极主动准备每一课的讲解内容, 并十分关注自己的讲课效果, 积极谦虚地聆听教师、同学的建议。学生积极查阅资料, 与同学探讨, 请教老师。积极主动找老师背诵所学内容, 主动承担下一次课的讲解内容。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互助”理念得到 了很好的实践。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出来, 变得爱读书、爱学习。语文课堂学习成为了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 而不是一种外在压力。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堂上, 教师成了学生讲课的“煽风点火者”, 随时关注学生的状况, 适时给予干预, 以使课堂有序有效。教学现代文阅读课时, 教师提前布置了几个有梯度有辐射力的问题任由学生发表意见, 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只是穿针引线地引导学生们思考和表达。

教师在把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后, 积极地指导学生们的学习和讲解, 关注暂时没有进行讲解的同学。教师在学生讲解过程中, 要随时提问和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 根据学生的讲解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讲课人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促进学生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

我们的实验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做教科书或科目的概念, 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可怜的解释者, 而是与同行、学生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讨语文学习和教学, 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三.教学效果的转变

教师一言堂的课堂, 学生是被动的输入者, 课堂上的精彩更多的属于教师的精彩。不同风格不同个性的学生成了“老师”, 课堂成了彰显自我的地方, 学生们有了展现自我的动力。学生备课时成为了主动的输入者, 讲解时成了主动的输出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通过讲课, 学生们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了, 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也愿意背诵、做作业了。有同学说:“老师还是少讲点好, 让我们当‘老师’多讲点, 感觉上课特别有意思, 时间过得特别快。”

课堂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在知识教学的同时, 特别强调过程方法与情感体验。一方面, 我们将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我们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进行资料搜查、课堂讲解、合作探究、自我评价、质疑创新等方法过程来获得知识。另一方面, 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 努力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上一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新探下一篇:人才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