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创新

2024-06-15

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创新(精选12篇)

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创新 第1篇

一、调整教材内容, 补充应用文写作及古诗词的欣赏

根据实用的原则, 本人对教材内容的设置进行了微调, 对教材中一些应用价值不高, 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文章进行了删减。例如第一册中的《劝学》、《我的四季》、《石钟山记》三篇课文, 不进行统一的课堂教学, 只留给那些语文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课下自学。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人还根据一年四季景物的变化及年代的先后顺序, 增设古诗词赏析、背诵, 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 从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操的熏陶,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世界观。例如新春伊始, 我带领学生收集、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歌, 从早春的“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到晚春的“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一个季节过去了, 学生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较多的佳句。一年过去了, 四季之中, 有关景物描写的诗歌学生也就记得差不多了。按年代的顺序学习诗歌, 本人主要是把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过的诗歌按年代的顺序进行梳理, 让学生重新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怀。我们常常是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学习诗歌, 通过提问、讨论、背诵、默写等方式学习, 半个学期进行一次诗歌背诵比赛, 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变得浓厚了, 审美情趣也提高了, 学生也喜欢学语文了。

二、从兴趣出发, 让学生快乐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基础相对较差,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实施真正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快乐教学法, 倡导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 在愉悦中得到熏陶, 让学生感到语文易学、好懂、实用、有趣。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教学的第一步, 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 扣人心弦,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本人经常从网上、语文刊物上搜集借鉴精彩的导入语。例如《沁园春·长沙》一课, 本人是这样导入的:对于秋天,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张继的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这是王维的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的少年壮志。那么青年毛泽东眼里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沁园春·长沙》。再如, 在学习《一碗清汤荞麦面》这篇小说时, 我先放了一首日本的歌曲《北国之春》, 让学生回答这是哪国的歌曲, 然后自然过渡到:“今天咱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发生在日本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从而引出课题。在处理课文内容时, 我还降低教学的重点, 构建师生交流的平台, 把握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在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本人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设计问题并让学生讨论之, 并注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对课文内容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学生提出的问题、观点, 只要有道理, 就给予充分地肯定, 使他们摆脱标准答案, 教师权威及一切心理上、时空上的束缚。例如学习《项链》这篇课文时, 我提出了“如何评价玛蒂尔德”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 并各自发表看法。不少学生认为玛蒂尔德虽称不上完美, 但她在丢项链之后表现出的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勇敢坚强等品质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是令人敬佩的, 而她的虚荣心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这样的观点, 难道不值得肯定吗?对于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 本人常常采用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表演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一些画面感较强的课文和诗歌, 如《荷塘月色》、《过万重山漫想》等, 我还自己制作课件, 借助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更直观、更投入地学习语文。

三、由感而发, 自由写作

写作,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也是一件头痛的事。本人把写作训练重点放在应用文方面, 让学生在符合应用文的具体格式要求下自由选择题目、材料进行写作, 并对作文进行讲评。通过讲评, 可以使学生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也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应用文的积极性。此外,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功, 我还让学生模仿写作, 化简写作, 即将课文缩写成梗概。因为有东西可写, 学生也愿意写作文。我还鼓励学生自由写作, 写身边的人和事, 让学生有感而发。当然, 让学生自由写作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感悟、品位生活, 并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把自己或感受深刻、或影响深远、或别有见地的人、事、物、情、理写下来。例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学生对灾区的情况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我趁机组织学生看电视、看报纸, 并选择一些感人的事迹与学生讨论、交流, 接着, 便让学生围绕“四川地震”这个话题, 写一篇作文。作文的体裁不限, 可以是记叙文, 可以是给灾区的人民的一封信;字数不限, 可长可短。学生没有一个说不会写、不想写的, 而且无论长短, 内容都充满深情, 真切感人。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积极探索, 经多年坚持、完善, 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乐学习, 学习乐”, 已经逐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常态。大多数学生在经历了短短两年的职业中专学习生涯后, 语文素养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摘要:以新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正逐步深入进行, 并取得了实质性的阶段性进展。观念是改革的先导, 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先进的观念生发出来的, 观念对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有所突破, 应该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新课改理念和谐统一起来。

关键词:新课改,职业中专,语文创新

参考文献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创新心得 第2篇

职业高中的生源质量一般,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入学的起点较低。我们所教的很多学生本来就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文化基础较薄弱,整体素养也不是很高。进入职业高中后,刚开始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够了解,然后更是片面地认为,只要专业技能好,其它科目无所谓,甚至部分学生家长也持这一观点,以致学生更加放松对本专业以外的科目的学习。经过将近半个月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这一科目基本兴趣不高,课上绝大部分学生要求自由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体育课表现为没有探究的欲望,思维比较单一,甚至有些学生存在思维惰性,上课走神的情况屡见不鲜。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要保证教学质量,我们作为老师所花的功夫就要更多一些,对课堂的组织和把控就要研究得更深一些,在课堂教学上更要多进行创新。创新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将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同时,它也要受心理因素,如情感、欲望的制约。进行创新教育首先需要创设一种良好的、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具体来说,在职业高中语文课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激趣。指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你的教学感兴趣,在课堂上能互动起来。

孔子有言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确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职业高中的学生普遍不爱学习,不善于学习。他们对上专业课都缺乏兴趣,对上语文等文化课更是如此,对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感悟早读。

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首先要让他们读语文读出味。我们把简单短小,而且语言或情感特点明显的文章集成册,称之为“早读教材”。例如有一天早晨同学们读到一篇摘自《青年文摘》的文章,写的是母爱,当学生读完最后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儿欲孝而亲不在”后,学生们全部都静了下来,足有一分钟没人说话,我知道学生被文中的情感感动了。从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母亲,一个多么神圣而伟大的称呼。每个人都享受着一份慈悲而无私的母爱。我告诉学生,母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请珍惜你们的母亲,珍惜、珍惜!因为一个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的人怎么谈得上爱国呢?

2,上课诵读。

上面所说的早读是让学生走近语文,而课堂的朗读则让学生走进语文。琅琅书声是语文课的一个标志,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老师应该就课文的重点语段进行朗读指导和分析,体会。对学生进行引导,朗读有利于身体健康,朗读可以增大肺活量,在我所教学的班级从到职业中学,我任语文课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培养他们朗读的习惯,在所教班级139班,这是汽修专业全男生的班级,用他们浑厚的男中音朗读出的声音听起来是一种享受,而135班,147班是现代农艺专业有男生、也有女生这更好办,可以分角色朗读,学生更感兴趣,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并非易事,这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在课堂上精彩的朗读和分析,无疑可以把学生带入文本。

3,课外阅读。

根据我的观察,爱看书的学生,语言的感悟力理解力会比较强,对语文课的兴趣也比较浓厚,语文成绩自然突出。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目,给每位学生制作了阅读卡。通过广泛的阅读,让学生爱上阅读,是我们的目的。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能把握好,组织好这三个时间段,我们就能实现学生从知语文到喜欢语文的转变,再到以语文为乐的更大转变,从而使学生找到学语文的感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要。在职业高中的语文课堂上要尽量少讲,但是讲课要精彩,要点不繁,有吸引力,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消化空间。教师可以用以下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

1.激趣导入

创造性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师常常能在上课开始用极短的时间,既出示了学习目标,又撩拨了学习兴趣,有时还设置了思维的荒漠,诱发了好奇心及求知欲。如教师上《不求甚解》时,一上课就撩拨学生的思维:“今天学《不求甚解》,看看谁能想个办法,把课文变短?”再比如一次看《老杨同志》的教学视频,教师激趣道:“常言说,听其言,观其行,这是了解人的方法。其实了解人不光要听言现行,还要猜出他心里的想法。想不想用这种方法去了解„老杨同志‟?”一个问

题统摄了全课,课堂创造气氛浓烈。如果遇到名家名篇教师也可以由作者的简介着手导入课文,提问学生对作者了解多少,以前曾学过他的什么作品,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还能达到温故初中所学习知识的目的。

2.取舍教材

成功的导入之后,应紧紧围绕与之有关的课文内容来进行课堂教学,并调动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学生带入老师设计的课堂情境中去。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的现状,我们必须要敢于舍弃一些内容,特别是篇幅较长的课文,要能够在教学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学生需要去“虚”取“实”,去“粗”取“精”。拿《智取生辰钢》这篇课文来说,可以简略的介绍故事情节,主要结合学生的就业情况,多提倡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取得更好的成绩。

3.以生为本。

很多老师都在感叹,现在的职高学生素质越来越差。课堂上时常常出现 “万马齐喑”的局面,学生上课的“不配合”,老师就干脆以自己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如果课堂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师生都会觉得疲劳,而且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是不利的。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授《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这篇课文时,我安排两位学生扮演“大胡子教授”和“我”,我和这两位学生配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把课文中的大学课堂搬到我们的中学课堂上来,使得课堂气氛十

分活跃,学生们很快就把握住了这篇文章的思想主旨。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我”思维敏捷、随机应变、不卑不亢、自尊自爱、理直气壮、自信自强的维护人格国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梦!学习《错误》一诗时,我要求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歌上台朗诵,有的学生意犹未尽,朗诵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还主动要求再为大家唱一曲。由此可见,课堂“活动”激发了学生活力和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学设计合理,教材处理得当,可使老师在课堂上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效果。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关键性作用。

(三)存异。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要承认差异,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悉心辅导,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性格不同,爱好也不相同。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种差异是受多种主观因素影响的,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强求“统一”,势必会堵塞创新思路。如学习《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可以围绕文中提到的究竟人生是机遇重要还是自身的素质重要这个议题开个辩论会,教师担任评委,并允许保留不同意见;学习《宋词二首》,我们可以让学生畅谈究竟喜欢哪一首,还可以延伸到对豪放派和婉约派的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学生,也可以有一千个苏轼,一千个柳永。

语文教学的灵魂就是创造,当前职业中学语文教学最致命的缺欠也是创造。创造力是多种能力综合的结果,如记忆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好奇心等等。其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语文教育通过一篇一篇教材(尤其是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领悟力,因为每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想方式,呈现出作家鲜明的个人风格、独特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年龄特点、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性情气质对之做出不同的解读。而这种解读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它能启发学生对人生世界的思考,激起学生探求和创造的欲望。这也是语文课的特殊魅力所在。我们不能人为地创造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强迫学生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去理解。否则,我们也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具有它的特殊性,作为教师,我们更应提倡创新,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发挥他们创造能力,为他们能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职高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王雅君的《隐形的翅膀》中写道的:

每一次 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

每一次 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

我知道 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只要我坚持不断的努力,职高的学生也会拥有美丽的太阳,每天的夕阳也会有变化,所有的梦想都会开花!

职业中专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第3篇

关键词:职业中专;体育教学;创新教育;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63-02

一、前言

国家、民族的进步需要创新,职业中专体育教学也应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加强素质教育。作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体育工作者,我们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开发创新教育,把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思想贯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我县两所公办职业中专体育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县两所普通中专校体育课程现状以及社会发展对中专体育提出的新要求,中专体育教学还存在着若干重要问题亟待解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体育课组织形式、体育成绩考核方法、课程的安排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三、职业中专体育课如何创新性教学

通过对两所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参考体育教育专家的文章,结合我在开成职业中专的7年多体育教学现状,提出以下看法。

1.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管得过多、过死的现象,整个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现象,这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注重促进探究、质疑和好奇心,应当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全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这样才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得以提高。例如:启发和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和讨论,让学生提出创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2.改进教学方法。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在体育教学中根据思维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多种方案。比如说,我在改进和提高学生投篮技术和命中率的教学时,首先提出“利用学过的知识、技术,你采用哪些方法?”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努力演练出多种方法,即原地双手胸前投篮、跳起单手投篮、高手投篮等。这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的训练,即指导学生对每种动作方法进行比较,从中体验、摸索出一种最佳的方法。在学习动作技能时,学习者只能觉察自身的一部分动作,而难以看清整个动作的表象。因此,教师从旁指点、评价就非常重要。而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直接教会学生知识更为重要。在此基础上,阐述有关理论与技巧。接着再让学生做,老师发现问题,从理论与技巧方面加以指导纠正。最后由老师以提问形式来总结,激活学生的思维,领会动作要领,以加深、巩固感性知识与理论知识,深化一步引导学生去比较各种基本动作的异同,并互相借鉴运用。

3.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体育课上,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的体育竞赛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在体育竞赛中,要想取得好成绩,首先,要有良好的纪律性,服从安排,听从指挥;其次,相互之间必须建立起平等坦诚协调一致的人际关系;第三,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严于律己,宽容别人所犯的错误;第四,在竞赛中要兢兢业业,不论比赛结果如何,都要从一而终。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无疑会促进社会责任力的形成。另外,它可以酿造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对竞争的热忱与自信心,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潜力,驱除懒散,焕发热情,遵守规则,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追逐成就,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4.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的看法是,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但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搞平均主义,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施加不同的影响,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引导,提供不同的学习上的帮助,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1]比如有些学生身材不高,在学习跳高、投掷项目相对处于劣势,就有意识地指导他们发展专项速度和力量,改进技术,从而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有个别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在练习跳高、跨栏、跳山羊时畏缩不前,就用橡皮筋代替横杆降低高度等手段,减少其畏惧感,同时我用言语的鼓励并带动全体同学为该生的每一点进步喝彩。对于一些接受能力、协调性较差的学生,我们不应忽视,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对他们进行具体的辅导。要善于抓住进步快的后进生典型,以此带动一整班人,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对于基础素质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应在掌握正确动作与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使他们达到较高的水平。

5.体育课程的安排方式的创新。

结合我县两所学校的体育课程具体安排情况,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要求的不仅仅是我们体育教师备好课、上好课,“体育课程的安排”其实也很大程度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目前,两所学校体育教师的课时量相对较多,当上午的“黄金时间”被多数文化课占领的时候,体育课程的安排越来越拥挤、越来越边缘化的现象已不可避免地存在。每个班级每星期是两节中间隔开几天的45分钟的课,体育课的程序和其他课程不一样,一般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准备部分中,准备活动如果不够充分,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为防止基本部分教学时间不够,而缩短准备活动时间,安全事故也随之而来,接着,基本部分的模仿练习和学生的自我创新,自我学习,都是需要时间的,学生的个体差异需要时间去辅导,每个游戏或比赛结束,需要时间去总结,去渗透德育,老师的点评和表态很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课要完成如下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些目标,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而不是把这些目标向学生讲解一遍那么简单。通过学习后,更需要及时的复习,趁热打铁,保证运动量,以达到动作要领的掌握和动作定型,这是最关键所在,所以迫切需要把每周两节辍开的课程,合并为每节90分钟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李金梅.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1998,(5).

[2]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创新教育与中专语文教学 第4篇

一、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却“雾里观花”,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要考虑:(一)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二、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又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又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也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三、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1. 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

面对我们的中专生我不禁有些害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便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

2. 创造性的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 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 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 更多的是课外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 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知识的作用, 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指导、有创造性地指导。 (1) 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这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标志, 可一期一订, 中途做必要修改, 使其常新, 保证切实可行。 (2) 指导学生获得基本阅读方法。教给他们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等方法, 以达到开卷有益。 (3) 指导学生形成基本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必须从内容到形式, 由形式到内容反复深化, 并适时使用工具书。 (4) 阅读后要及时写出体会、心得。 (5) 要指导学生适时检查阅读情况。用以上方法达到创新阅读并得到良好效果的目的。

3. 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案”为“学问”。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第5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的深入,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必须在在课堂设计内容、教学安排、学生管理评价等方面都有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叫法也必须随之改变和创新本文主要从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素质教育;职业学校;创新体育教学

新时期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必须按照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和新课标要求,在遵循学生个性特点和学识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观点。

1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提倡体育快乐教学

1.1快乐体育的基础是精选教学内容。教材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现实需要。比如篮球,技战术内容很多,在短短的时间内不可能每样都教,所以教材的选择就很重要。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选择实用的内容进行教学。如运球技术。对女生来说重点学习运球急起,急停和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等。至于跨下运球、运球后转身、背后运球等相关运球技术,因其动作难度较大,可以只作为介绍内容。而对于一些重点内容,必须反复练习,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在比赛中能较好发挥。

1.2根据教材内容吸引学生“眼球”。这类教学方法需要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比如篮球课,篮球之所以风靡世界,与它多变的战术直接的关系。在比赛中队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位置的变化、相互之间的配合等等都使比赛瞬息万变。因此体育课中举行篮球比赛,同样可以使学生们在课堂中得到锻炼,在锻炼的同时享受快乐。争取篮球比赛的胜利,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为了获胜,学生会不停地往返奔跑、争夺,既要和同队的其他四名队员相互配合,又要和另外的五名队员进行竞争。要从生理上、心理上融入比赛中,有了运动参与的愉悦感。教师要教育学生获胜了固然有胜利的喜悦,失利了也没什么遗憾,毕竟尽力了,要争取下次的胜利。

1.3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是让学生有运动乐趣。有一定强度的练习,让学生“痛并快乐着”,享受高水平高层次的快乐。快乐体育本身就是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它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常规,这样学生既学到一定的锻炼方法,也会对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比如篮球比赛中的强强对抗,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体能,掌握良好的技战术,才能真正地享受到高层次的.运动乐趣。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一些课堂比赛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采取相应的形式。

2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要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进行分层教学

2.1分层教学的规则。合理分层,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增强归属感。在体育教学中,首先教师必须积极向学生宣传开展分层教学的积极意义,以此消除部分学生产生的“分层即为分等级”的片面观点,让学生明白,各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能力方面事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开展分层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准利于自身体发展水平的目标,更好地开展训练。教师可以将学生体育能力分为四个等级:A等为具有较强身体素质并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大约占5%。B等为体质较好,能够轻松完成训练目标的,约占30%。C等为体质与运动技巧一般,经过努力也可以完成训练目标的学生,约占45%。D等为体质较弱或存在缺陷,以及运动技巧较差的学生,约占20%。在等次确定过程中,要采取学生自报与教师综合审核确定相结合,做到尽量客观公正。

2.2分层教学的要求。分层教学必须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保护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做好学生分类的基础上,还应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相应的训练目标。让学生在自身能力和体质范围内开展学习与训练活动。

2.3分层教学的实施。针对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开展有效的人员分层与要求分类,如果还是让学生在一起进行训练,则无法营造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氛围,教师要采取分组进行训练或是分组竞赛等方式,开展体育项目的训练活动。对于人数较少的层次组,直接开展训练竞赛活动,例如A级同学。人数较多的,可以按照男女分为几个小组开展训练,一般5人左右为适宜的标准。让学生在互相能力接近的环境中开展训练活动,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氛围。同时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开展心得交流,以达到提高运动技巧和实现运动能力提高的目标。

2.4分层教学对学生的管理。分层教学可以让学生增强成功体验,激发上进心。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核目标进行考核学生的成绩,开展分层教学一方面是为了使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兼顾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同时也是为了能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充分发展,感受到成功,激发其对体育的兴趣与信心。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分层管理,要进行动态管理。我们开展分层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要鼓励学生向着上一层次目标迈进,对于已经达到或超过上一层次考核要求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的进行调整,以此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新时期的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教无定法”,要提倡课堂教学结构多元化,并根据所授课的类型、内容、自由的组织形式创新教学,力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和学生快乐的学习,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管水法,夏积仁.对目前职业学校体育素质教育革的几点思考[J].浙江体育科技,2001,23,(6).

[2]韩相春.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及改革对策[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21,(6).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创新 第6篇

一、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贯彻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为企业或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主题,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育教学的评价等都有深刻的影响,要提高职业教学的教学质量,就应当理解这些影响的实质,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方式。

二、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做为职业教育,要发挥各自专业的优势,提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特色的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操作为主线,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体现“新专业有新理念,传统专业有新思路”的思想,加大力度改造传统专业,努力培养高新技术技能人才,努力探索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来满足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不同需求,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需求。

三、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于客观原因,职业教育体系新机制的教育形态,其教学内容仍存在不少空白,为了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主线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理论来指导实践,而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宗旨,构建新的理论课程体系,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突破。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特点,抓住重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多技能应用型人才。

2.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应注意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在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团体协作精神,进行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彻教学的始终,建立一个具有多职特色的校园文化,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四、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是职业教育创新的最终目的

1.教学内容创新

要实现学生的就业素质与企业零脱节,则要求教学内容相应增加企业运作流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学方法创新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职业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鼓励发挥,注重标新立异,使学生“爱学、想学”,在操作技能学习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推行“行为引导型”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传统角色的转换。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积累与技能形成的指导者、引路者、促进者,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

五、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教学是双向的

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课堂表现,要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要让学生倍感压抑,要使学生在思想活跃又感兴趣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2.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相对平等和互动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把学生更有说服力的信息发挥出来,供大家一齐讨论学习,这样才能体现学术的客观性和求实性,才能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创新,二者相辅相成,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办出自己的特色,开辟一个更新更广阔的职教新天地。

浅谈中专语文如何进行创新教学 第7篇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中专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统治者, 他们负责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 在严肃压抑的课堂氛围中把大量枯燥的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 学生在巨大的压力下没有学习的兴趣, 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学效率也不高。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 就需要教师摆脱灌输式的传统教学观念, 从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开始进行教学。在语文课堂上, 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 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看法, 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性。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究, 并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来引导学生, 使他们逐层深入地分析和探究语文知识, 最终掌握这些知识。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还要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让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知识探究, 使他们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学科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教育功能, 还能让学生通过学习陶冶情操, 使他们通过欣赏美文来树立乐观的思想品质,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运用创新的观念对教学进行改进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中专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创新观念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使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中, 学生对语文知识更感兴趣, 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能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使他们喜欢上语文学习, 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中。

(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发展创新思维

中专学生由于在学习上不存在优势,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较难的题目, 从而打击他们学习的信心。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经常向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灌输, 把语文问题的思路和答案详细地告诉学生。这种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 他们在课堂学习时养成了惰性思想, 认为教师会详细地进行讲解, 所以,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 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学习, 缺乏创新思维。所以,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运用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使他们通过解决简单的题目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发展学生的语文创新思维时,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使他们多思考、多发言, 促进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能从多方面来分析和探究知识,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和发展创新能力。

(二) 重视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能让他们对课文内容理解更深刻, 使学生融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 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让学生进行阅读时, 不是单纯地阅读一遍课文, 而是要边阅读, 边思考。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重点段落进行详细阅读, 并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对文章进行探究性阅读, 提高阅读的质量。教师除了重视语文课堂上的阅读之外, 还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 提高语文理解能力, 使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获得提高。

(三)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学生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写作能力也在不断进步。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使他们把在语文学习中积累的好词好句通过有效组织写成优秀的作文。语文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写作是对语文知识的实践运用, 教师要使语文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效结合起来, 利用课文中的旁白、文章的结尾等让学生进行想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创新教学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 就要从教学方法入手进行创新和改进,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 利用问题进行引导

在语文教学中, 问题的提出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 同时在解决问题时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使他们深入探究问题, 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问题教学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让学生根据问题对重点知识进行分析, 诱发积极思考, 培养思维能力和习惯, 启迪聪明智慧, 还能充分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作为教师, 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复习巩固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可以说, 语文课堂调控的起承转合,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疑提问的精心运筹。

(二) 游戏和教学相结合

在语文课堂中恰当地运用游戏, 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使语文教学变得更生动、丰富, 使课堂变得有趣、活泼。游戏设计可以有:1.快速反应。2.竞赛评奖。3.角色扮演。4.听说训练。授新课时, 穿插一些游戏, 如比赛、表演等, 以分散难点, 降低难度, 使学生能在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学到知识。

(三) 利用竞赛法进行教学

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在课堂游戏中引入竞争机制。如在进行模仿性游戏操作时, 让学生比一比谁是最佳模仿者和最佳模仿搭档;在练习礼貌用语时, 设计抢答题和必答题;在巩固新授内容时, 设计各种擂台赛;在单元复习时, 设计各种活动, 评出最佳表现奖。比赛性游戏既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创新 第8篇

1. 促进完美人格的塑造。

中职语文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 决定了它比其他学科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对学生健康心理、高尚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 丰富审美素养。

中职语文中所选的课文, 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学作品。在教学中挖掘审美因素, 启迪审美想象,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悟,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 使学生透过美的语言受到潜移默化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从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是一个有着显著特色, 且不受困于升学率的学校, 没有了升学率, 就没有了压力, 学习就没有了动力。通过对新生的问卷调查发现, 学生中对语文学习有兴趣的几乎没有。从学习目的看:不少学生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认为学语文没意思, 一提作文就头疼;还有学生认为, 我们在初中已学过语文, 早会了。从学习基础看:多数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 能力差。表现为:错别字普遍存在, 不重视也不太会使用标点符号, 听课抓不住重点, 注意力不集中, 回答问题三言两语, 逻辑性不强, 阅读能力差, 似懂非懂, 缺乏综合概括能力, 写作水平低, 多空话、套话, 有的文不对题, 词不达意, 各种文体弄不清楚, 有的干脆抄作文选。从学习习惯看:多数学生学习浮躁, 边学边玩, 心不在焉, 学习不入门, 自学能力差, 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 没有养成认真读书、思考的习惯, 没有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这是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是不容忽视的。

三、创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1. 明确教学目标。

专业化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化”指的是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 突出专业性, 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 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 “为提高全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奠定基础”。基于这个培养目标和特殊性, 中职语文的教学任务就不能等同于普通高中, 从生源比较来看, 由于普通高中扩招吸纳了大部分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生源, 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较过去大幅度下降。虽然中职学校招生的对象要求初中以上的学历, 但据初步估计近年来中职新生中有很大比例不具备初中毕业水平, 生源质量状况决定了中职语文教育具有低起点的特点。因此, 中职语文教学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 》过程中, 一方面要在重视学生个性、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发展因素的基础上, 努力追求学科价值的实现、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兴趣的满足、感情的宣泄的人文目标, 但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让学生掌握可见可测的知识技能技巧, “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让学生掌握那些对他们一生都有重要价值的, 最基本的知识, 掌握那些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适应职业要求所必需的知识。由此可见“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语文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 要理清中职教育的内涵, 重新解读中职语文的性质, 确立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化导向。一是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文本为中心, 以文学作品为出发点, 通过对名作名篇的阅读与欣赏, 分析和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风格和人文内涵等, 从审美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二是在重视文本教学的基础上, 适当发挥与拓展, 将哲学、历史、艺术等知识加以渗透与融通, 借以开阔学生视野。三是在对文学作品分析讲解的过程中, 注意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让学生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的赏析, 提高审美趣味, 培养高尚情操。四是要充分融进社会生活要使大学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除了讲解课本知识外, 还要融入社会、生活内容, 借以增强课堂的时代感、新鲜感。五是要重视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把提高学生语言知识、语言应用能力置于重要位置, 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层面出发, 尽可能地安排应用写作、语言训练等语文能力训练内容, 确保大学语文“学以致用”。

2. 创新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教学的对象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 教学时数也不一样, 这就需要针对实际情况, 结合专业特点, 选讲教材中的某些篇目, 创新教学方法, 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 在各专业的教学中, 还要以语文智育为主干, 把德育、美育、智力因素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渗透于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的训练中。以文学欣赏为主, 发掘作品中的人格力量,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加强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 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教师还应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有效的途径,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能使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 按照自己的方式, 不断学习, 不断充实, 不断提高。

3. 创新考核方法。

现阶段单凭一套试卷考核学生的语文能力, 是很有限的。在考核过程中要根据语文课程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考核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闭卷、开卷笔试以及口试都是常用的考核方式。如对于必要的理论知识、文学作品的欣赏、应用文写作等, 可采取笔试。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可要求学生写赏析性文章。这样虽然会增加阅卷难度, 但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有一定的作用。笔试以外, 口试对于考核学生的读、听、说的能力很有效。高职大学语文考核不应该杜绝口试。如在平时开设的口语训练中掺入考核, 能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热情。考核的形式很多, 如读报、演讲、讨论等。通过考核促进平时的训练, 激发学生与人交流的欲望。不同专业其考核形式亦可不同。如旅游管理专业的考核, 可侧重理论基础知识与口语相结合的测试。教学离不开考核, 好的考核方式能够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高职大学语文应该不拘一格, 尽量遵循“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 变一元化为多元化, 全方位地动态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 使考核方式不仅成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比较准确、科学的标尺, 更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推进器。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创新要求 第9篇

直到1923年由胡适、叶圣陶等主持起草了中小学语文科课程纲要, 中国语文教育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化的课程。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着眼于教育救国、科学救国, 开放性强, 吸收外来思想活跃, 文化氛围浓厚。

到1953年, 随着前苏联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语文教育活动的发展深入, “红领巾教学法”风靡一时, 在当时的语文教育界反响很大。1956年推行汉语与文学分科教学, 并提供了大量分科教学的实践经验, 这在语文教育发展史上是一次重大突破, 但只实施了三个学期就夭折了。之后段落分析便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而提问法、谈话法被看作唯一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 要求语文课堂教育回归生活、服务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 语文教学仍惯性地把教学重点放在能提高考试分数的语言学教学上, 片面关注汉语言学的系统知识学习, 精彩的篇章被逐步分解为生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文本中的灵动没了, 感受、领悟、欣赏的过程被简单的训练代替了。这样显然不利于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也谈不上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联系教学实际, 尤其是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堂, 我们会发现问题重重。信息来源的多样化, 使老师的神话形象已不复存在, 学生随意质疑, 权威消失。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 网络与手机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 课堂上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越来越失去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面对学生实际, 转变思路,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首先,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 回归语文教学本身的意义。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种精神享受的过程, 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生命的质量首先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 在于生活感受的愉悦性。” (1) 语文教学应“它更多地注重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 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 以形象唤起美感, 以意境领晤主旨, 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 (2)

然而要求现在的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 愿意阅读, 并寻求共鸣, 其实已属不易。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 使大量的快餐文化泛滥, 新鲜刺激的游戏消耗着学生们仅有的精力。如何吸引学生感受文字之美, 成为语文情感教育的关键。

当人或事的具体情境与自己所处的情境相类似, 就会产生情感共振, 进而引起与此相似的情感冲动, 这种心理现象即为共鸣。而现在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 对很多情感比如苦难、坚韧、同情……缺乏体验。当然教师在讲授时, 不能只从理论上灌输, 这样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 收效甚微。教师可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从当前热点人物的人生经历谈起, 吸引学生参与讨论, 进而列举古今中外相关的典型事例, 去感化、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 要创新教学模式, 融入网络内容, 体现一个时代语言文学活的精髓。

早在上世纪60年代, 吕叔湘先生就提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 必须认清两个问题, 一是认清他教的是什么;二是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 (3)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 学生选择也日趋多样化, 更新语文教学内容势在必行。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学生影响巨大, 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又只会带来不良影响, 既然网络之于学生生活是无法规避的, 那么我们能做的只有直面它, 因势利导, 使之为我所用。反映到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上, 就要求我们能够有意识地把网络时代出现的新现象纳入日常语文教学之中。

但融入网络内容并不是应用多媒体教学, 或是播放PPT等单纯的教学手段, 更要关注的是及时网络化语文教学的内容, 使之更具包容性, 更贴近生活。

语言是鲜活的, 文学也是不断发展的, 网络时代的语言文学不管是多么的驳杂, 也是新时代的语言文学现象。逃避不是办法, 无视也解决不了问题。我们所要做的是, 站在学生视角打量网络文化。从网络热点词汇、事件、文学现象入手,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 巧妙安排, 引入传统教学内容之中。在新旧的对比中, 从当下的情感体验联系扩展, 一切在趣味的基础上进行, 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 才能让学生沉浸其中, 才能让学生思考、探索, 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①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56.

②王毅.网络时代语文教学的思考[J].人民教育, 2001 (7) :26.

浅谈中专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 第10篇

语文在中专学校属于基础课, 起着辅助并促进专业课程学习的作用。而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 认为语文可有可无。但就目前中专生的语文水平来看, 实在不容乐观。一些中专毕业生连一份自荐书都写不好, 一些已参加工作的中专生连通知都不会写。这些事实引发我们对中专语文教学的深思。

1.1 语文教学普遍受到轻视

由于不同的专业担负着培养本行业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 故而从学校领导的指导思想到教职工的服务意识, 都是以专业课教学为主, 以文化课教学为辅。学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都把语文教学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 使语文教学备受冷落, 导致学生也轻视语文学习。

1.2 教师授课随意性大

由于没有可供参照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升学压力, 不少语文教师认为中专生的培养目标是解决就业问题, 只要学生学好专业课就行了。这种思想必然导致教师不注意教学内容, 缺乏教学原则, 授课无深度。

1.3 学生写作能力普遍下降

有些学生认为, 在中学,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文体都写过无数遍了, 上中专就无须再认真练习。因此, 不愿动脑, 怕写作文, 导致写作能力普遍下降。

2 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

(1) 打破旧的教学模式, 构建新的课堂设想。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较强, 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 眼睛盯着知识点, 强调的是标准答案, 应对的是考试, 关注的是分数。但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今天, 我们必须打破这种传统教学模式,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突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价值取向。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回归学生的生活。教学由被动的接受转向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 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最大限度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由于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教学设想, 它由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课后反馈和自我点评等构成教学框架, 这样的框架可以把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呈现出来, 把课堂变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

(2) 师生互为主体, 演绎“善教”、“乐学”。人们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门科学。”由于语文课程具有“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特点, 艺术性和科学性在语文课堂更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但二者要完美结合, 就必须构建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而教学互动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善教”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 注重启发与诱导, 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使学生充分运用已学知识。“乐学”意味着学生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在教学中不再是消极地“等、靠、听、记”, 而是主动地参与讨论、思考、质疑和创新。

中专语文新教材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体现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理念, 突出职教特点, 强化能力训练, 有利于教师在改革创新上大显身手, 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和创新能力, 把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完美地组合, 创设出“善教”、“乐学”的理想课堂。

(3) 实施人文教育, 陶冶学生情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师应把课堂当做学生思考、认识、理解、体验、演绎人生的舞台。在新教材里,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尽情展示魅力, 人生的感悟涤荡着求知者的灵魂。例如,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把我们带入了缥缈朦胧的美妙境界, 抒发了作者热爱和追求美好的自然、进而强化环保意识的情感。学生在欣赏之余得到人生感悟和文学的熏陶。同样, 新教材中也不乏弘扬爱国主义, 教人立志向上的文章。教师需要借助课文, 寓教于乐,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与学生共同赏析, 引起学生共鸣, 在一种平等、和谐、自由、愉快、民主的课堂氛围中, 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人生, 让语文学习切实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措施的创新 第11篇

摘 要:因为中职教育的对象、目标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间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为此,本文主要从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考核等四个方面出发,围绕中职语文教学的差异性、多元性、实用性等特点,阐述了对中职语文教学专业化导向的思考。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创新

语文是中职生重要的必修课程,在其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使得本来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中职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堪忧。以下我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对新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中对语文学习有兴趣的几乎没有。从学习目的看:不少学生认为在初中已学过语文,早会了。从学习基础看:多数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能力差。缺乏综合概括能力,写作水平低,多空话、套话,有的文不对题,词不达意,各种文体弄不清楚,有的干脆抄作文选。从学习习惯看:多数学生学习浮躁,边学边玩,心不在焉,学习不入门,自学能力差,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没有养成认真读书、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这是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作用

1.促进完美人格的塑造

因为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之间存在巨大学业压力差异,使得中职语文教师可以更深入的对文本中关于对人文的关注进行更详细的讲解,使得它比较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健康心理、高尚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归去来兮辞》带给我们的是热爱生活、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前赤壁赋》表达出作者的超脱旷达及其身处逆境时自我调控、泰然达观的心态。这些内容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自尊、自强、达观、进取的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2.丰富审美素养

中职语文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学作品。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挖掘审美因素,利用情景启迪审美想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使学生透过美的语言受到潜移默化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有了对中职语文教学作用的认识,对于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就有了一个方向性的认识,但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将认识结合到教学实践中去,要对教学进行创新,对教学措施进行创新,下面我谈谈我的看法。

三、创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

专业化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切入点,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化”指的是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专业性,实践职业学校提出的文化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宗旨,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为提高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奠定基础”。基于这个培养目标和特殊性,中职语文的教学任务就不能等同于普通高中,从生源比较来看,由于普通高中扩招吸纳了大部分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生源,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较过去大幅度下降。虽然中职学校招生的对象要求初中以上的学历,但据初步估计近年来中职新生中有很大比例不具备初中毕业水平,生源质量状况决定了中职语文教育具有低起点的特点。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过程中,一方面要在重视学生个性、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发展因素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学科价值的实现、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兴趣的满足、感情的宣泄的人文目标,但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让学生掌握可见可测的知识技能技巧,“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让学生掌握那些对他们一生都有重要价值的、最基本的知识,掌握那些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适应职业要求所必需的知识。

2.创新教学内容

一是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文本为中心,以文学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对名作名篇的阅读与欣赏,分析和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风格和人文内涵等,从审美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二是在重视文本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发挥与拓展,将哲学、历史、艺术等知识加以渗透与融通,借以开阔学生视野。三是在对文学作品分析讲解的过程中,注意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的赏析,提高审美趣味,培养高尚情操。四是要充分融进社会生活。“要使大学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除了讲解课本知识外,还要融入社会、生活内容,借以增强课堂的时代感、新鲜感”。五是要重视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把提高学生语言知识、语言应用能力置于重要位置,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层面出发,尽可能地安排应用写作、语言训练等语文能力训练内容,确保大学语文‘学以致用”。

3.创新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教学的对象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时数也不一样,这就需要针对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点,选讲教材中的某些篇目,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各专业的教学中,还要以语文智育为主干,把德育、美育、智力因素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渗透于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的训练中。以文学欣赏为主,发掘作品中的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加强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教师还应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有效的途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能使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提高。”

4.创新考核方法

现阶段单凭一套试卷考核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很有限的。在考核过程中要根据语文课程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考核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闭卷、开卷笔试以及口试都是常用的考核方式。如对于必要的理论知识、文学作品的欣赏、应用文写作等,可采取笔试。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可要求学生写赏析性文章。这样虽然会增加阅卷难度,但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有一定的作用。笔试以外,口试对于考核学生的读、听、说的能力很有效。“高职大学语文考核不应该杜绝口试。如在平时开设的口语训练中掺入考核,能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热情。考核的形式很多,如读报、演讲、讨论等。通过考核促进平时的训练,激发学生与人交流的欲望。”不同专业其考核形式亦可不同。如旅游管理专业的考核,可侧重理论基础知识与口语相结合的测试。教学离不开考核,好的考核方式能够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创新才是解决中职语文教育困境的出路,创新才是中职语文教学发展的出路,只有创新才能解决在中职语文教育发展道路上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罗毅.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A].第十届全国大学语文学术年会论文[C],2004

2.程丽丽.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大学语文教育模式[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5,(1):13

3.高利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若干构想[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23(11):45-48

4.计强.论“多元互动”自主学习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5,19(12):47-49

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创新 第12篇

那么,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该怎样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呢?

一、激活文字, 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 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 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 也不是听到的, 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 没有气味”, 却说“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加了个“也”字, 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 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 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 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 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 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 但通过想像, 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 作者起来打开房门, 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 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 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 去踏上几脚, 却发现“声音也没有”, 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 吱嘎”的声响, 然后掬起一把, 闻一闻, “气味也没有”, 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 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 学生走近了作者, 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 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 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 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 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 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 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 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 翩翩起舞, 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 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 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 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 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 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 后五年, 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 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 架设桥梁, 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 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 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 她的视野为之开阔, 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 所以回到娘家, 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 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 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 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 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 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 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 对于妻子之死, 作者悲痛至极。

三、放飞思绪, 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 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 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 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 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 各抒己见, 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 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 经过想像推理, 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 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 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 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 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 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 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 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 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 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 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上一篇:体育教学途径下一篇:虚拟化的ATM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