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民生

2024-05-26

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民生(精选6篇)

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民生 第1篇

(一)民生问题关系到民族问题

民生关乎民心,民心关乎政权根基。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民生问题更多地和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意义深远而重大。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民族问题,民族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生的建设步伐,民生的改善和保障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地区稳定。作为北部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对于全国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内蒙古毗邻蒙、俄国家,连通亚欧,多个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在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又是抵御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前沿。

(二)民生问题关系到政治问题

要把经济问题和地区的政治稳定结合起来,把民生问题提到政治的认识高度。民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多是政治问题 ,是关乎一个执政党为谁执政的问题,也关乎一个政党是否拥有牢固的政治资源和能否长治久安的问题。当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最根本的问题是发展相对滞后。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民生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以及治病教育等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稳固执政地位。

二、健全民生发展的基本保障机制

(一)民主式的保障机制

民生的改善和保障离不开民主的发展。要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形式,确保各级政府关注并改善民生。一要运用选举权,把能为群众办实事,体恤民情、关心民生的干部选上来。二要运用民主决策参与权,使一个地方政府的政策更多地关注群众的民生生计,完善公共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通过扩大公众参与程度来保障民生。三要运用民主监督权,使政府的行为不偏离执政为民的轨道。探索完善督查协调机制,加强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确保中央和自治区重大民生决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四要畅通利益诉求机制,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注重民生方面的民意收集与信息反馈,落实领导干部接待群众、联系群众制度。充分发挥互联网通达社情民意新渠道作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通过利益诉求机制,实现利益分配上的话语权,促使政府行为体现民意、关注民生、执政为民。

(二)契约式的保障机制

契约式保障机制更多体现了一种法治精神。要制定具体的民生指标,通过上下级政府签定民生目标责任书,群众和政府之间签定民生工程契约合同,以此督促民主目标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形成“倒逼机制”,保障民生。契约式的保障机制是以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为前提的。要改变唯GDP论,不但要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也要考虑民生的改善和保障,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考核内容的设置上,不仅要考核经济指标,更要把居民收入、民生投入、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民生指标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加大考核权重。契约式是一种法治管理方式,它以法律为依据 , 体现法治理念。

三、抓住制约民生改善的根本因素

(一)民生取决于经济建设,经济为民生做大“蛋糕”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胡锦涛同志也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为了改善民生,必须大力发展地区生产力,增大经济总量。内蒙古作为民族地区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坚持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特色优势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为主攻方向,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开发特色资源为重点,实施一批科技创新进步工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将会明显提升。

(二)民生取决于经济政治体制机制,解决如何分割“蛋糕”问题

一是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中要提高职工的报酬比例,在再次分配中要向民生方面倾斜,提高民众在国民分配中所占的比例。要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大幅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与方向,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努力使再分配和最终分配更加公平。要通过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向基层特别是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经济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要合理统筹使用民生资金,用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解决好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基本问题。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提高财政支出比例,突出解决就业再就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扶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重大民生问题。

二是要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保障民生,使我们的经济运行不偏离民生的轨道。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体现以人为本和弥补市场公共产品供给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应本着范围适中、标准适度的原则,在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方面,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方面,在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公益基础性服务”方面,在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方面,逐步实现均等化。

三是建立廉洁公正的法制政府。要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切实解决利用公权、动用公共财力、依靠特许经营获得的垄断利润来提高少数人收入水平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收入再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民生工作要增加透明度,加强监督管理,做到公正、公平,杜绝以权谋私。正如十八大所说,“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努力解决发展民生的“瓶颈”问题

(一)解决就业问题

内蒙古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 , 工业结构相对单一 , 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这一状况不仅影响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活力 , 也制约了就业。

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教育,加大支持基础教育、高中教育的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和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工技术水平,为民族地区发展储备优质劳动力。通过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通过城镇化建设集聚生产力要素,扩大就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支持城乡群众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各族群众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镇转移。加强劳动执法,保障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统筹城乡教育、医疗发展问题

大城市拥有优势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即使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牧区,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基本均等。统筹城乡发展任重而道远。

自治区一方面存在医疗资源缺乏问题 , 另一方面城乡之间失衡严重。从医疗卫生机构设备来看 , 其数量、质量的分布呈自上而下的倒三角形 , 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分布与机构设备分布状况相同 , 亦呈倒三角形。要进一步统筹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机制,放宽村民与居民就医看病的地域报销限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确保药物、医疗器械和医务人员的充足配置。通过加强不同层级和地域的公立医院竖向与横向定期交流、相互帮扶、对口援建以及远程医疗顾问,缩小地域及层级医院之间的医疗水平差距。引导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牧区倾斜,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和救治能力,每个旗县至少有一所县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标准;乡镇 ( 苏木 ) 全部实现“三个有”,即有一个规范化卫生院、有一支适应农村特点的医疗队伍、有一套基本检测设备;农村牧区 ( 嘎查 ) 努力实现“三个一”,即一个规范化卫生室、一名具备执业资格的医生、一套基本药物保障制度。

“看病难”一直是影响农村牧区民生的重大问题。解决“看病难”的根本出路,一要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农村牧区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农村牧区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二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决医药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增加乡 ( 苏木 )、村( 嘎查 ) 的医药卫生资源。

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的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内蒙古地区城乡教育差别仍然很大,并随着教育资源的集中呈现扩大趋势。而这种差距除表现于基础设施外 , 最显著的方面还在于师资队伍结构和质量。

新常态下地区发展的定位与作为 第2篇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十分重视和关心地区发展,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党中央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各地区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系统谋划好“十三五”发展蓝图,更加精准定位,更加担当有为,全力投身于新一轮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地区发展定位决定了地区发展路径的战略抉择

要找准在全局之中的位置。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地区在整个改革发展格局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地区改革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与国家的命脉紧密相连。地区要找准自身的“政治区位”,坚持把地区改革发展的长远大计,放在全国大局中谋划,放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定位,切实担当应有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要找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阶段和方位。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各地区必须清醒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准确研判国际国内及本地区发展基本走势,全面把握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实施的空间跨度和历史维度,坚持从地区实际出发,务实制定发展定位,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超越阶段的目标,不断提升新的工作追求。

要找准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坐标。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审时度势,亲自提出和推动形成了全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构想和战略举措,重点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并从国家层面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目前我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已经形成,正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各地区要看大局、明大势,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找准在区域内的坐标和定位,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格局。

地区要在新一轮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有为

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当前,地区经济升级版正处于深度孕育、浴火涅??之中。地区经济发展在经过较长时间、较快速度增长之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解决一起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各地区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刻把握“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好“做大、做强、做优,扩量、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稳住经济发展速度;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必须贯彻落实好国家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地区实际、具有地区特色的新型发展之路。

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动力。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各地区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有利”,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打破思维定式、冲破观念障碍,敢于触动更深层次的矛盾、更深层次的利益、更深层次的关系;敢闯敢试、先行先试,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统筹兼顾、“弹好钢琴”,抓好改革方案的进度统筹、质量统筹、落地统筹,突出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协同推进各领域改革;创新思路、遵循规律,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耦合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敢于担当、善谋善为,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切实用改革的办法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让创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总书记指出: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而是将更多机会留给勇于创新的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各地区要自觉担当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使命,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世界眼光谋划地区科技改革创新的新思路、新举措,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以更加主动地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纳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不断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坚持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主线,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构建全要素、市场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努力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坚持推进落实“互联网+”行动,强化“互联网+”融合创新,努力形成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新格局;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资源配置创新、投融资体系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科技管理创新,掌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在更大范围内走向区域协调。总书记指出: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更加凸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张謇曾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这给我们以深刻启示。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如果我们的眼界仅仅聚焦于一省、一市、一县的范围内,是远远不够的。要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找准定位、主动融入、积极作为,在更大范围内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在更高层次上嵌入世界产业链条,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共同打造沿线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依托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拉动作用,弱化行政区划,整合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现代流通等规划,强化区域城市之间的“无缝对接”,促进要素集聚和流动,彰显“同城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合作、错位发展;着力提高地区对接、承载和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重要区域发展规划的能力,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坚持把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来抓,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不断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相对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协调发展。

让法治的土壤更加厚实。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各地区要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深远意义,积极谋划、认真落实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思路举措,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努力用法治建设的新成效交出一份让人民群众认可的答卷。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地区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严格按照法定权限行使地方立法权,完善地方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以立法引领改革,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恪守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严格依法行政;抓好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推进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法治对维护公平正义的保障作用,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地区领导层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担当历史使命

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和崛起,总是由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拓精神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领跑。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

坚持实事求是。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科学把握新常态下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理性思考“三期叠加”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系统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不为解一时之需牺牲长远利益,不为求一时之急透支长期潜力,不为创一时之绩葬送长久基础。同时,坚持从地区实际出发,切实把叠加在本地区的多重机遇利用好,把本地区发展形成的多重优势融合好,把推进改革创新的多重政策落实好,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始终奋发图强。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发展永无止境。我们决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自我陶醉,更不能畏难畏苦、碌碌无为。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根本要靠发展、靠实干、靠奋斗。要树立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认清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永远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永远要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作风,奋发图强,自强不息,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

永葆“山清水秀”。总书记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净化政治生态,必须坚持从严管党治党,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改进作风,始终心系人民、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必须把选好人、用对人作为头等大事,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果断的措施刷新吏治;必须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必须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政府办公室机关党委书记)

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民生 第3篇

一、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着力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不断激发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活力。要坚持改革的方向和底线,围绕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目标,坚决守护保生态、保民生的底线,坚决守护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的红线和高压线,真正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要精心制定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方案,很抓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要注重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加强改革成效评估。

二、全面加强依法治林,着力推进林业治理法治化,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要全面推进林业治理法治化,更加注重依法履行政府职能、依法约束开发利用行为、依法保障群众生态民生权力。要继续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增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的科学性、协同性和有效性。要严厉打击涉林违法行为,依法强化行政权力制约,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三、坚决严格保护天然林,着力解决资源保护和木材供给问题,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根本基础。天然林是结构最复杂、群落最稳定、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强的森林生态系统。要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果断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要着力提升天然林生态功能,对独特的天然林实行重点保护。要提高天然林保护补助标准,配套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四、继续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着力解决质量不高和总量不足的问题,如期实现森林资源增长目标。要全面提升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质量效益,及时谋划启动一批新的重点生态修复工程。要不断扩大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面积,科学恢复干旱半干旱地区林草植被。要大力推进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确保如期实现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的森林资源增长目标。

五、加快发展绿色富民产业,着力破解投入瓶颈制约,有效促进绿色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推动绿色发展,为亿万农民增加就业岗位和财产性收入,是新常态下林业服务国家大局的最佳切入点和着力点。为此,要发挥增长潜力、市场潜力、就业潜力、投资潜力,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作贡献。

六、在生态资源监管中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产权不清和监管不力的问题,确保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严格保护。要加快建立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和监管制度,深入开展非法侵占林地排查专项行动。要加大湿地保护和恢复力度,扩大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要严格保护沙区森林植被,更加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生态资源保护和监管中的重要作用,确保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严格保护。

七、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着力盘活林业资源,最大限度释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潜力。要牢固树立用市场手段推动林业发展的理念,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提升生态服务产品的品质和效率。要着力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创新林业融资平台,引导工商企业在坚持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发展林业。要逐步完善林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坚持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积极探索林业资产化管理模式,完善市场服务和监管体系。

八、全面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提升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切实增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动力。要紧紧围绕林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产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实施林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林业发展由以投资拉动、要素驱动为主向以科技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要加速集聚林业创新人才,全面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九、切实增强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着力提升林业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地适应林业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我国林业对外开放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要不断拓宽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统筹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要科学把握国际国内两类规则,继续完善国际合作机制,善于用国际规则办好中国事情,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适应林业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

十、不断加强林业队伍建设,着力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担当起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历史使命。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林业队伍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改革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基层意识、廉政意识,着力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切实担当起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历史使命。

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 第4篇

《郎咸平说: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

这是一本系统论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发展路线图的作品。在书中,作者以预测“全面深化改革”成功为前提,预测了新常态对国家、企业和个人,乃至世界格局的影响,将远远超过邓小平“南方讲话”。作者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不单纯是经济制度问题,更是国家治理社会的最有效的治理方式,因为市场的本性就是自由、平等、公平、竞争和博弈合作。作者认为,中国经济已开始步入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本质,就是通过改革,逐步使中国成为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国家,从而实现国家经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导致今天中国经济困局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政府过去一直在做市场的主体,而不是做市场活动的裁判和监管者。所以作者认为,当前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清除阻碍建立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的旧制度。在书中,作者从国企垄断、权力腐败、金融垄断、政策楼市、土地财政、政府监管失责等方面,说明政府在市场方面越位和缺位的灾难性后果,说明了一个由政府操控的市场不是一个好市场。作者认为,政府的精力应放在建立一个没有垄断的公平竞争的“有效市场”。“政府行为公司化”是所有的经济旧制度、旧常态革除不去的根本原因。由于政府不愿意退出市场这一旧制度的存在,政府只能用调控、投资这种手段代替改革,以应付经济上遇到的困局。这两种代替改革的手段反过来又固化了政府直接参与市场的行为,如此循环往复,就造成了我们今天的经济困局。我们新一届政府已经认识到了上述问题,所以在2014年连出三记重拳,以政策、法律、法规的形式,厘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作者认为,“43号文件”将成为厘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里程碑性文件。新常态的目标就是使中国成为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国家,一个法治经济的国家,从而实现国家经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常态看起来是经济改革,实际上却是真刀实枪的开创性质的政治体制改革。而目前前所未有的“打老虎”、“拍苍蝇”的高压反腐,为打破垄断利益集团的改革攻坚战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保障。作者指出,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关键在于在国内国际市场为企业营造一个好的营商环境和格局。企业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作为创新的主体,要如何转型升级。在2014年,已经看到新一届政府在国际经贸关系方面的大手笔布局,开创了主动布局、创制规则的局面。新常态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顶层设计,对于我国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来说,融入世界格局难度最大的不是经济,而是文化和价值观。十八大提出的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兼容并包的特点,这也是我们从文化和价值观层面融入世界大格局的生命力所在。只有文化和价值观融入世界大格局,中国才会成为一个完全的正常市场经济国家,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郎咸平先生一直为国家社会经济的改革鼓与呼,积极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建言献策。可以说,本书涉及了目前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分析有理有据,简洁透彻,直指问题的本质。读本书的过程,感觉痛快淋漓。这是一本让我们提升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的好书。

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民生 第5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发展定位;路径

一、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中国经济要摆脱“旧常态”才能出现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经济新常态内涵要从两方面来进行理解,一方面是“常态”;另一方面是“新”。常态是指经济的发展由迅速转变为缓慢,这是一个发展趋势甚至会持续更长时间,我们要做好相应的准备来接受这个经济增长缓慢的事实。“新”,之所以是新,是因为中国与之前相比,各个方面的状况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老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失去价值,需要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来作为支撑;新的投资失去了原有的效益,反而造成了产能的过剩。这些方面都说明我国经济急需要一个新的发展环境。

二、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从速度层面来说,经济发展的速度由高速逐步转化为中高速甚至是放缓。从产业结构层面来说,从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化为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展方向。从需求结构层面来说,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从城乡结构来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这就是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三、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发展定位与路径选择

企业要想在经济新常态这一局面下健康快速发展,就要对经济新常态做出正确的分析,加深对经济新常态的了解,随之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发展方向制定出具体的发展策略与路径,保证企业能够抓住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同时,迎接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挑战,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最终得到稳步的发展,而不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失去发展价值,处于劣势。

1.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从生活中来看,中国虽然制造了很多高科技产品和设备,但核心技术却是属于发达国家的。比如,苹果手机是中国制造生产的,但核心部分却是美国的,我国只是生产制造的一个工厂。从数据中说明,我国的研发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与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要加大对研发产业的投入,从只关注销售额向兼顾销售与研发转变,同时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我国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也要掌握市场的潜在需求,明确自己的研发目标,利用创新性人才进行有目的的研发,避免盲目开发而造成的人员与资源的浪费,研发出具有核心竞争力与自己特色的技术与产业,加大市场占有率。同时,提供展示研发产品和专利产品的一个良好平台,增强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竞争力。

2.加快企业转型,提高资源的整合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越来越走向国际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互联网产业与新型企业的发展成为趋势,推动着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所以加快企业的转型,向互联网企业与新兴产业靠拢,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企业要充分发挥我国低成本的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增强配置和重组各类资源的能力,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与整合,避免产能过剩,造成资源的浪费。

3.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优势产业

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必须对经济新常态有更深的了解,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如果与市场脱节,按照之前的思维进行发展,只会使发展越来越艰难,最终被淘汰,所以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中找准定位,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同时要企业的发展目标也要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相一致,正确把握大方向,也要在市场竞争中结合国家实施的相关政策,尤其是是国家政策对哪些行业的支持。企业只有关注到这些,并以市场需求为主,同时不忽略国家政策,发展优势产业,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增强企业的发展质量。

4.推进内部改革,增强企业市场活力

在新经济常态下,市场环境在变化,企业只有根据实际发展的需求进行现有管理制度的改革,明确管理制度的方向,推进内部改革才能在根本上满足发展需要,为企业的有效发展提供帮助,保证企业整体上都能达到所期待的标准。在内部改革中也不能忽略市场活力的重要性。企业进行管理流程的优化以及管理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使繁琐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能够增强企业的市场活力,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可以活跃企业内部管理气氛,为企业的发展创建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气氛。

四、总结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的产业结构以及政府的调控方式等都在发生着变化。在这一经济常态下,我国企业要抓住它所带来的机遇,也要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它所带来的挑战。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加快企业转型,提高资源的整合;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优势产业;推进内部改革,增强企业市场活力等这些方面是我国企业必须需要知道的发展定位与路径。企业根据发展定位与路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与产品的竞争力,使我国企业真正实现更快、更强、更具有价值,在市场竞争中出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周莹.经济新常态视角下小微企业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总会计师.2015(4):57-59.

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民生 第6篇

一、2014年全国消费市场大盘点

1、通讯器材零售火爆

2014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7%。其中,穿着类商品销售增长14.4%,实属不易;受iPhone 6等智能手机消费提振,通讯器材类销售增长21.5%,表现不俗。其他消费增长较快的还有:家具增长14.5%、化妆品增长25.7%、书报杂志增长103.8%、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增长46%、汽车增长11.2%、家用电器增长10.4%。

2014年金银珠宝类销售266亿元,金额并不算小,但由于2013年销售量飙升、基数较高,同比下降11.3%。

2、餐饮企业大转型

中央“八项规定”公布以后,公款消费受到遏制,高端餐饮迅速回落,餐饮营业额增长速度大幅减缓。

面对市场的变化,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的指导意见,鼓励高端餐饮企业发展大众化餐饮网点,引导餐饮企业在社区、学校、医院、办公集聚区建设餐饮网点,鼓励餐饮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大众化餐饮的市场比重提高到85%以上。

2014年是餐饮企业转型的关键年,餐饮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端餐饮企业纷纷转向大众化、亲民化,有的还转向其他行业。有的高档酒店放下身段,调整消费层次,减少燕鲍翅等高端菜品;有的主推婚宴、寿宴、实惠家庭餐等;有的针对商务区写字楼集中的特点,中午主打价廉物美的“白领午餐”和“商务餐”,不仅薄利多销,还带动了大商场人气,促进零售、娱乐等其他消费;有的取消包间最低消费、允许自带酒水;有的推出外带特色菜和半成品菜。

快捷便利的大众化餐饮已经得到消费者认可,在午餐、晚餐高峰时段,大众餐馆门口排队现象时有所见。个人消费、家庭消费已经逐渐弥补了单位团体消费减少的市场空缺。

2014年上海消费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7%至8718.65亿元。同期,上海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增长5.7%,相比2013年1%的增速,已经有所回升,预计2015年还将继续回升,甚至有望达到两位数。

二、上海商业新常态的特征

1、消费增速放缓

2012年以后,上海消费市场就从以前的两位数增长降低为一位数增长,预计今后增速在8%至10%的区间。

2、商圈布局多元化

新的商圈不断兴起,如中环(真北)商圈、大宁商圈等,还有郊区各个新城商圈。近几年,上海郊区新城、新市镇建设加快,交通快捷,居民人数增长,现代商业布局较多,零售额增速远远快于市中心。2014年,嘉定、青浦、奉贤、金山、崇明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松江新城南区和北区商圈、赵巷商圈、莘庄商圈、南桥商圈等增长名列前茅。

而上海市中心老牌商圈零售额增长趋缓,部分商圈零售额下降。2014年全市中心商圈合计下降1.2%。

上海商业网点规划已经按照市级、地区级、社区级进行布局,其中社区、郊区商业是重点。郊区商业中心布局与新城总体规划相衔接,与新城总体布局、功能定位、产业结构、文化景观相协调;与新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购买力水平相适应;与中心城形成错位和互补,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特色。

三、挑战和机遇

1、“三降一升”的困扰

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4%,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仅为2.3%,中国经济进入温和增长的新常态,城市商业发展面临很多挑战。

首先,商业经营成本在快速上升,毛利率和净利率下滑。商务部典型零售企业数据显示,中国2013年零售业职工薪酬上涨了11%,房租增幅达12.6%。2014年第一季度,新签订租赁合同的典型企业,租金上涨24.3%。2013年典型零售企业毛利率为14.2%,同比下滑0.9个百分点;净利率为2.3%,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其次,传统零售商业最重要的优势是地段,而现在地段优势在不断弱化。主要原因一是交通的发展,尤其是轨道交通的延伸,为郊区新住宅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中心区的居民在流失,新城、新市镇商业对中心区商业形成分流;二是商务区的郊区化,郊区旅游和文化的开发,也分散了中心区购买力;三是全市商业布局呈多中心化,对传统中心区商业形成挑战;四是网购的迅速崛起,突破了商业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从根本上打破了地段差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商业也面临“三降一升”的挑战。“三降一升”指的是销售增速下降、销售毛利率下降、销售净利率下降和销售成本上升。

其实,相比全国各大城市,上海商业已率先进入了新常态。2012年至2014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8.8%、8.6%和8.7%。虽然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也有所下降,但仍然为两位数。

2、三大新引擎助力传统商业

尽管新常态下上海商业尤其是传统商业,面临诸多挑战,但机遇也不少。自贸区、虹桥商务区和迪士尼成为了上海商业发展的新动力。

自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吸引了外资企业、外省市企业入驻。中国商务部与上海市合作,在虹桥商务区打造国家级会展中心,将会带来更多的商务、会展活动和客流,进一步提升消费。上海迪士尼开业以后,预计新增客流量为300~500万人次。另外,上海常住人口增速会加快、旅游人次增长,消费规模和消费层次也将提升。

迪士尼对上海商业的利好不仅体现在度假区周边,也不仅是浦东地区,而是整个上海。对于上海各大商圈来说,迪士尼商机应该是均等的,关键还是商圈对游客的吸引力。

nlc202309020849

还有,国务院已经提出扩大旅游购物消费、研究完善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将实施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所有地区。同时,在落实进出境游客行李物品监管的前提下,新增进境口岸免税店。随着迪士尼开园日期的临近,上海正在争取成为全国首批实行“离境退税”政策的城市,该政策将有利于上海旅游业与零售业的共同发展。

商务部还将支持连锁经营发展,落实跨地区连锁企业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争取对统一采购环节给予支持;促进商业企业走智慧型连锁发展之路;鼓励发展整合供应链能力的嵌入式物流,延展到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对网点开发、车辆保障等加大投资和改善力度。

银监会将出台支持小微商贸企业融资的指导意见,推动流通特点的担保公司、供应链融资、商圈融资、商户经营权质押融资等的发展。

发展对策

1、控制商业地产增速

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上海商业供求已从“卖方市场”全面转向“买方市场”,商业设施从九十年代初期的严重不足转向饱和,有的区域甚至出现过剩。1990年底上海商场店铺营业面积只有403万平方米,而2014年初已增加至6165万平方米,年平均增速为12.6%。

去年,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与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提出,对上海商业设施从总量上进行调控。至2020年,上海商业设施建筑总量控制在7000~7500万平方米,年均增速控制在2.6%~3.6%。

2、优化布局

社区商业、郊区新城商业将成为热点,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世博园区、前滩、临港地区、黄浦江沿岸、苏河湾等区域商业将有较快发展。

3、创新商业业态与经营模式

为适应新常态下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商企可创新经营理念,改变营销模式。

超市等业态扎堆现象必将改变,有的将转型,有的将融合新业态,O2O等跨界模式和合作将增多。

从消费需求的变化来看,过去的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所谓模仿型消费就是没有创新的消费,而排浪式消费则是指一段时间内由一种消费为主导。以前的商企普遍采用的引厂进店、招商联营模式,只能适应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特征;而如今特色化、体验型商业才能适应现在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上一篇:消极评价下一篇:就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