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

2024-08-10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精选12篇)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 第1篇

关键词:课程目标,元化方法,创造力

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 应对教学及训练进行目标设置与定位, 时刻强调设计的观念。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及应用性相结合的学科, 综合性则具体表现在艺术、技术以及科学相结合。艺术设计专业最基本的就是设计艺术, 具有针对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它是以传统的绘画艺术为前提条件,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具象认识来发现、找寻抽象方面的规则。

艺术设计与绘画艺术设计两者之间虽然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明显存在着区别。绘画艺术设计是在有明确的课题对象和要求下, 通过对课题对象的细致观察、描写, 提高认识与表现能力, 目的在于对造型基础能力的训练, 并在此基础之上表达内在的思想与情感。绘画艺术首先强调的就是精神内涵, 其次要求其物质性, 比较注重对审美这种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培训学生扎实的具象造型基本能力以及与其相应的审美能力是绘画艺术设计最主要的目的, 较强的人文色彩也是其明显的特点。不同于绘画艺术, 设计艺术设计把物质性放在第一位, 其次才是精神内涵, 通常情况下, 适用性以及其功能性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

通过设计艺术设计教学, 能够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造型能力, 以满足对不同设计的需求。设计的主要特点及其条件对设计艺术设计教学有一定的约束力, 通过教学及培训, 能够使学生适应不同的设计类型, 并灵活运用这种设计, 将所看到的内容与信息进行传递、表达、记录并进行转化的过程。

一、明确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与目标, 树立设计意识

结合多元艺术设计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结合对各个专业进行不同方式及内容, 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优点,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能力与优势有所提高与突破。在服装设计方面, 首先进行一个基本框架的勾勒, 然后按其具体的效果图纸进行不同程度的夸张设计, 这种情况下出来的效果图价值含量才会提升。在对人物进行速写方面, 要培养默画的基本功, 并不断进行练习, 有利于提高构思设想。

二、采用多元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体现教学的阶段性、目标性

在教学过程中从基础到提高, 从理论到实践需要分阶段进行, 要循序渐进, 不能操之过急, 对每一阶段的教学都应提出相应的目标。通过对内容与技巧有力结合, 将艺术设计目标进行位例排序, 不同阶段提出相应的目标, 以此满足不同的命题, 使艺术设计教学能够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进行。

第一阶段, 在第一学期侧重结构设计艺术设计、具象设计艺术设计训练, 就学生绘画基本功差的状况, 应加强对学生全因素的及精细的艺术设计方面的培养。并且需要增加解剖学、人体工学、艺术概论、透视学等相关科目。

在对学生进行结构设计艺术设计教学中, 着重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物体结构及精确的表达能力, 也是造型基本功最基本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对形体描绘时, 要求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与分析, 同时进行全方位的、不同角度、多层次、反复的描绘, 这样做的目的是就加强对形体的了解与熟悉, 对形体形成一个明确、清楚、牢固的印象。通常来说, 一些物体的内部结构比其外表形态更复杂, 更能体现其特性, 所以, 如果想要更精确的表现这个形体, 则需要对其内部结构进行彻底了解与熟悉。在进行结构描绘过程中, 需要对其进行解剖与拆卸, 目的就是为了对其内部结构进行更深入的描绘。有利于自动自觉的去注意物体的内在结构与生长机制, 从而更好的对其进行描绘。

第二阶段, 第二学期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的装饰设计、抽象化设计、表现性设计、材质介质综合设计、平面意象设计等, 同时增加部分理论课程, 如艺术史、艺术市场分析、艺术心理学等。是第一学期的延续与提升。

平面意象性设计艺术设计应采取平面化处理的手段, 将所看到的形态时行整合, 将视觉感知向意象形态转变, 也就是所谓的抽象化因素的表达。这时期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平面意象的涵义、形式、构成、变化形式等。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采用课件和范画的形式, 直观展示平面处理过程当中的一些范例。

抽象性设计艺术设计过程中, 学生要通过对形体的视觉感观得到灵感, 然后将其进行抽象化, 这是抽象性设计艺术设计的主要手法。通过教学, 要求学生对其概念、机构原理、符号及表现法则等加强了解与明确。要让学生学会做这些转变的方法和制作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制作结果, 结果固然重要, 但制作过程更是授课的整体重点所在。

三、从更新观念意识着手, 以提升学生创造力为教学改革目标

通过设计艺术设计教学, 不只是单纯的进行技术培训, 更是对知觉、感情、精神的表达, 通过对艺术的设想与科学有效结合, 拓宽思路, 进行整合, 找寻新意与独特性。如何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需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这必须通过通过形态造型的构想训练来完成。

针对设计艺术设计的主要特点 (即在造型上样式较式、感观属性多元、空间上多维度、效果具有中介性) , 以教学过程中需经对以下三点进行强调:第一, 在学习的方法与手段上进行重点培养与指导。时刻提醒学生加强其对事物的观察及感观能力。观察不仅仅限于比例或对象的外在特征, 需从深层次认识理解对象, 掌握构成其美感的画面形式。其二, 注重课堂示范。要充分利用课堂, 以各种教具、图片、录像等手段启发和引导学生。要明确教学目标与方向, 每堂课提出一个训练主题, 使学生懂得训练原理, 了解训练的作用。最后, 着重对学生进行创造力方面的培养。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除了讲解必要的造型规律和表现技能外, 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习惯, 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作为艺术教学,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主动的、自由的情绪, 这对于作画过程是格外重要的, 因为艺术和感受、激情相连, 它可以使我们思路开阔、富于表现。反之, 如果作画时处于一种被动麻木的精神状态, 精神效应就会失去光彩, 使画面限定于技法表现, 就不可能创造美感。

参考文献

[1].龚孝华.《多元智能对教育评估科学性研究的影响》[M].教育科学, 2005.5.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3].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3.

[4].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 第2篇

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技术规范 为提高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参赛作品质量,提高建设和使用的效率,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改革成果的有效共享,制订如下技术要求:

一、基本内容

参赛作品围绕大学数学课程的某个知识点或知识点群,基本内容包括:微课程视频,配套的教学设计(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ppt)以及相关教学辅助材料。

注:学校名称、个人基本情况应在教学设计表格中填写清楚,并在提交素材时加以注明,但切忌出现在视频、课件及相关辅助材料中。

二、技术规范 1.微课程视频

1)建议时长范围:10~20分钟

2)视频分辨率不低于720p(1280×720,16:9);

3)视频采用mp4格式,单个视频文件尽量不超过200m; 4)音频要求清晰,无其他杂音或噪音;

5)如有字幕文件,应单独上传(不得与视频合并),要求srt格式; 6)拍摄环境光线充足、安静,教 师衣着得体,讲话清晰,板书清楚;

7)视频文件名称应包含:知识点名称、学校名称、教师姓名。2.多媒体教学课件 1)如微课程视频中用到多媒体教学课件,则必须同时提供该课件的电子文档,要求ppt(或pptx)或pdf格式;

2)ppt(或pptx)或pdf模板应朴素、大方,便于长时间观看,在模板的适当位置标明课程名称、模块(章或节)序号与模块(章或节)的名称建议采用附件中所提供模板;

3)如微课程视频全程使用板书,无多媒体教学课件,亦应提供所讲授内容的电子文档(即

教案),要求doc(或docx)格式; 4)课件名称应与视频名称保持一致。3.教学辅助材料

1)包含微课程视频及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用到的动画、视频、习题、试题等资源,应单独分

别提交;

2)动画要求swf格式; 3)视频要求mp4格式;

4)习题、试题等文档要求doc(或docx)格式;

5)辅助材料名称应包含:知识点名称、辅助材料类型、学校名称、教师姓名。

三、技术咨询电话及邮箱

篇二:首届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方案

首届(2015)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方案

一、竞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竞赛秘书处: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

二、参赛对象 参赛对象为全国本科院校数学课程专任教师。

三、竞赛报名及作品提交

参赛作品及材料需为本人原创,不得抄袭他人作品,侵害他人版权。若发现参赛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或有任何不良信息内容,则一律取消参赛资格。

四、竞赛内容和要求

竞赛内容由全国组委会在竞赛网站统一发布。参赛教师可根据课程知识点,围绕一门课程的某个知识点或知识点群,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录制成时长在10-20分钟(甚至更短)的微课程视频,并提供与之配套的教学设计(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ppt)以及相关教学辅助材料。每位参赛教师提交参赛作品数量上限为3件。

1.教学视频要求:图像清晰稳定、声音清楚,视频不应包含作者姓名以及可能反映参赛学校的相关信息。视频格式及上传要求详见“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网站。

2.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求:多媒体教学课件限定为ppt格式,要求体现教学目标,反映教学内容,并与教学视频配套。

3.教学设计要求:教学设计应充分反映参赛教师本人的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教学特色等,同时也应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总结等内容。4.其它教学辅助材料:如动画、视频、习题等可按要求单独提交。

五、竞赛时间安排

参赛教师须于2015年3月31日前完成作品提交。2015年4月1日至6月30日,各赛区组委会组织专家评审,评选出赛区获奖作品;2015年7月至8月全国组委会组织专家评审,评选出全国获奖作品。2015年11月“高校数学课程教学系列报告会”期间公布评比结果,对获奖选手予以表彰,同时安排优秀作品交流和示范活动。

六、奖项设置

1.竞赛设参赛教师个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及优秀奖。2.竞赛设赛区组织工作优秀奖和参赛学校组织工作优秀奖。

七、竞赛获奖作品著作权问题

获奖参赛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但须同意授权赛事主办方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网络传播权,并向社会免费开放。主办方可授权有关单位出版获奖作品,出版后,原创者有署名权和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

八、竞赛组织联系方式 篇三:微课程之于数学

龙源期刊网.cn 微课程之于数学

作者:梁晓铭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7期

摘 要: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的日渐普及,微课程应运而生。微课程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各个方面的资源,使师生获得传统教授课模式以外的新途径,尤其是针对中学数学教育,其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可高频率重复使用的优势迅速得到师生的认可,使微课程在中学教育中的使用和推广成为趋势。

关键词:微课程;中学数学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教育的推进,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出现及飞速发展,将学习资源直接推进到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使得教学资源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并具有自由传输,方便快捷,全面覆盖等优势,微课程也正是伴随着教学手段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逐渐形成并日渐发展起来。微课程是2008年美国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正式提出的,他认为微课程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音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60秒课程。微课程在我国的起步稍晚,最早由广东省的胡铁生提出,他认为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只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人物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微课程主要起步于辅助学生学习。教师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知识点制作成片段化的视频点播资源,供学生点播或下载,反复学习。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承载教学任务的微视频,微视频是学习者的主要资源。

我国的微课程从教育教学活动中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去。它在中学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把微课程使用于中学教学活动中时,对它进行重新审视,我们认为:微课程首先是课程,它仍需遵守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经过严谨地信息化教学设计精心制作而成,通过视频展现出来,应用于互联网,服务于师生全体。

微课程与中学数学相结合,既突出了微课程的特点,又体现了中学数学的特点。

一、微课程适用于数学知识点的学习。以中专数学为例,全三册,几百个知识点,仅仅独立知识点也有上百个。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上,这样的知识点要出现多个,对于一些数学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一下子接受起来有困难;而微课程可以将一节课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分解,形成多个微课程,易于学生逐个击破,最后达到全面掌握的效果。

二、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微课程教学为学生创设自主及协作学习环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的快乐。微课程的“微”,使教学内容短小,易于掌握,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玩着学,学得会,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第3篇

摘 要: 单片机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片机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单片机课程设计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本文在分析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课程设计选题及学生分组、教学实施过程、考核方式等做了教学改革探讨。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单片机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智能仪表、家电、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单片机是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设计是单片机实践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单片机课程设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帮助学生树立实践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存在的问题

1.实施方案陈旧。传统的课程设计注重理论验证,设计过程是老师给出设计思路,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案和课本已有资料进行设计,最终造成学生对单片机系统设计过程不能深刻理解,严重束缚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

2.题目选取问题。很多高校的设计题目多年来一直不变,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的任务完成就是直接向高年级学生索要相关资料。还有的学校题目完全由学生定,题目选的过于简单,甚至选取教学中的例程。这两种情况都无法达到课程设计的真正目的。

3.硬件开发环节依赖试验箱。某些高校采用高度集成的单片机试验箱进行课程设计,试验箱功能强大,集成度高,用户通过简单连线可以完成实验,不利于学生单片机应用开发能力培养。

二、教学改革探索

1.课程设计选题。课程设计中,题目的选取非常关键,一方面要使提供给学生的题目难易适中,让学生能够及时完成任务,另一方面选定的题目要具有科学性和新颖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考虑以上因素,我们一般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老师精心挑选题目,并说明要实现的功能;第二种是让学生自拟题目,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拟定课程设计题目,然后与指导老师协商讨论后确定。

2.学生分组。学生三人一组,以强带弱,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个方向:一人负责硬件,一人负责软件,另一人负责报告的整理和撰写。小组还要对项目进行评估和检查,采取组内合作模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课程设计实施过程。(1)课前准备:指导老师简单讲解单片机理论教学中没涉及的但与课程设计相关的理论,同时介绍课程设计步骤和模块化设计方法。学生根据项目需要深入了解相关器件使用方法。(2)资料查阅:鼓励并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图书馆资料库和互联网等查找与项目相关的资料,确定最佳设计方案、最重要的是单片机选型,主要考虑单片机所能提供的资源,比如单片机速度、输入/输出端口资源、低功耗和实现难易等因素。方案如果把握不准,可与指导老师讨论,修改后确定方案。(3)Proteus仿真软件的应用:对初学者来说,如果按照传统单片机系统设计流程制作硬件,经常会出现需要重新更改设计方案、重新购买元器件并重新焊制电路板等情况。这样不但会浪费时间金钱,而且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进Proteus软件对单片机电路进行仿真分析。在Proteus环境中软硬件联合调试通过的情况下再购买元件并焊接。(4)单片机硬件电路的制作:各小组根据确定方案及仿真效果,选择元器件,列出详细元件清单,并自行采购。然后在Protel中设计完整原理图,生成PCB图,进行纸板和元件焊接,最后进行系统调试。

4.考核方式。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可将考核分为平时成绩、调试成绩、答辩成绩和报告成绩几部分。平时成绩考核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整理、工具使用熟练程度等能力。调试成绩考核学生仿真和实物调试,并与预定任务目标相比较而给出成绩。答辩部分反映学生对课题理解程度,针对课题设计中关键问题进行提问。报告部分主要从内容和格式进行评价,包括设计方案合理性、文字叙述条理性、排版规范性等。

三、结语

单片机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等,为毕业设计和将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单片机实践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春晕,张学睦,李建楠.高等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222-224.

[2]林祝亮,马世平,杨金华.项目教学法在电子类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114-116,

[3]郭洁.大学专业课实验教学法改革与效果分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1):74-76.

[4]施国英,李天华,刘晓松.浅谈“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08.

[5]张凯亮.单片机实验教学的探讨及实验室的管理[J].福建电脑,2014,10.

[6]石莹.高职高专院校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J].信息系统工程,2009,11.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 第4篇

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整合

(一)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实践培养目标, 整合原有造型课程, 培养学生掌握多元化造型方法,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造型表现能力。课程整合遵循教学规律, 同时开设专门造型实践环节课程, 形成教学内实践环节与专门实践环节相结合的A+B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教学时数, 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二) 造型基础课程内容去旧迎新, 系统讲授造型观念、造型材料、造型结构、造型解构与重构、造型色彩、造型意像等内容, 融表现技法教学于其中, 构建学生造型思维, 培养学生现代造型理念。

二、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

传统造型课程教学遵循“观察、写生、表现”思路, 由教师示范作画完成教学过程, 学生主要以模仿为主, 能力培养目标模糊不清, 难于释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效率低下。以能力培养为主的造型实践教学适应当代多元设计语境, 教师在教学中遵循造型规律, 切实演绎思维过程, 强调分析能力与表现能力并重。采用课题式教学, 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可以达到纵深研究的目的, 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同时采取多元化造型手段, 鼓励综合材料表现, 丰富造型内涵, 增强学生创新思维运用, 提升学生综合造型能力。

三、体现能力的考核方式

(一) 考核内容

造型基础课程考核内容围绕实践教学目标制定, 符合教学实际, 考核学生造型思维、造型过程及造型表现手段, 全方位检验学生造型实践能力水平。

(二) 成绩评定标准

成绩评定包括造型思维、造型过程及造型表现手段三个方面, 涵盖考试及平时两个方面, 多角度评价学生能力与素质。

(三) 考评分离

造型基础课程考试出题环节由授课教师负责, 试卷打分由基础教研室组建评阅小组完成, 出题教师不参与试卷评阅, 学院办公室监督打分过程。考评分离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主观因素对考核结果的影响。

四、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

造型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 稳定的教师队伍可以为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提供师资保障。教师可以通过进修学习掌握现代造型理论, 引入先进教学方法, 不断完善教学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对待造型基础课程要有自己明确的定位,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确定教学安排, 贯彻实施能力培养教学目标, 落实造型实践能力培养措施, 勇于突破艺术家人才培养思维惯性, 尝试创新教学模式, 走出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新路。

摘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教学区别于传统艺术人才教学模式, 旨在培养学生的造型实践能力, 构建学生的设计思维。在当代设计语境的应变要求、反应能力等多方面培养要求下, 对以能力培养为主的造型基础课程教学实施研究和探索, 满足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

关键词:造型基础,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孙金德.设计专业基础素描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艺术教育, 2012, (12) .

[2]王斐.传统素描教学之弊端[J].美与时代, 2003, (08) .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 第5篇

为提高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参赛作品质量,提高建设和使用的效率,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改革成果的有效共享,制订如下技术要求:

一、基本内容

参赛作品围绕大学数学课程的某个知识点或知识点群,基本内容包括:微课程视频,配套的教学设计(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PPT)以及相关教学辅助材料。

注:学校名称、个人基本情况应在教学设计表格中填写清楚,并在提交素材时加以注明,但切忌出现在视频、课件及相关辅助材料中。

二、技术规范

1.微课程视频

1)建议时长范围:10~20分钟

2)视频分辨率不低于720p(1280×720,16:9); 3)视频采用MP4格式,单个视频文件尽量不超过200M; 4)音频要求清晰,无其他杂音或噪音;

5)如有字幕文件,应单独上传(不得与视频合并),要求srt格式; 6)拍摄环境光线充足、安静,教师衣着得体,讲话清晰,板书清楚; 7)视频文件名称应包含:知识点名称、学校名称、教师姓名。2.多媒体教学课件

1)如微课程视频中用到多媒体教学课件,则必须同时提供该课件的电子文档,要求ppt(或pptx)或pdf格式;

2)ppt(或pptx)或pdf模板应朴素、大方,便于长时间观看,在模板的适当位置标明课程名称、模块(章或节)序号与模块(章或节)的名称建议采用附件中所提供模板; 3)如微课程视频全程使用板书,无多媒体教学课件,亦应提供所讲授内容的电子文档(即教案),要求doc(或docx)格式; 4)课件名称应与视频名称保持一致。3.教学辅助材料

1)包含微课程视频及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用到的动画、视频、习题、试题等资源,应单独分别提交;

2)动画要求swf格式; 3)视频要求mp4格式;

4)习题、试题等文档要求doc(或docx)格式;

5)辅助材料名称应包含:知识点名称、辅助材料类型、学校名称、教师姓名。

三、技术咨询电话及邮箱

李晓秋:010-58582360

lixq@hep.com.cn 杨

高校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设计方案 第6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21-0057-01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教育平台的构建是该工程建设的核心。网络教学平台,又称网络教学支持平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既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又包括了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系统。狭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建立在Internet基础之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

1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化设计

1.1需求分析

1)必须从网络教学资源素材建设、网络课程库建设、网络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和通用网络教学系统支持平台的的建设开发等四个层面对高等院校精品课程进行优化设计与科学构建。

2)必须从技术上完成网络教育数据库搭建、网络课程设计、网络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等技术研究成果及作品,并加以整合,发布推广。一个“简单易用;让教师专注于教学设计、资源收集、提取和组织,而不是为技术所困;自动实现课程的网络化和多媒体支持;提供丰富、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的通用精品课程教学平台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1.2技术标准及理论依据

在国际上有许多标准化(学术)组织都在致力于基于网络的教育资源和平台的标准化的研究,并起草了一些相应规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IMS的Learning Resourse Metadata(学习资源元数据规范),IEEE LTSC(Learning Techmology Standards Committee,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的LOM (learing Object Metadata:学习对象元数据模型)等等。其中相对完善的是IEEELOM模型,它规定了在WEB页面中呈现学习资源时,所应提供的一些基本元素。可以作为我们进行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的技术标准和理论依据。

1.3优化内容设计

设计应严格遵循国家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开发及评审验收的相关规定进行科学的规划,所以一些基础内容,如“主讲教师”、“师资队伍”、“课程描述”等都应设计在内,同时为了体现出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可以在平台里添加“在线测试”、“新闻信息”等有关此门精品课程的内容。

1.4优化系统设计

此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前台的显示界面与后台的管理系统,通过后台的添加信息形成前台的精品课程界面,两者通过数据库的存储与读取来实现连接工作。教师可以通过进入后台登录页面登录进入管理页面,然后就可以添加或修改数据库里面的内容了。考虑到操作的方便性,此页面采用的是左右框架结构,左边框架里放置的是导航页面,点击后在右边页面里显示相应的内容。以制作江汉大学的校园网络课堂为例,在前台显示页面里,考虑到美观性,同时为了方便修改,所有的显示页面都采取的是框架结构,主要有“首页”,“主讲教师”,“师资队伍”,“课程描述”,“自我评价”,“建设规划”,“教学资源”,“在线练习”,“学生评教”等页面,这些页面里显示的内容都是教师在后台管理添加存入数据库里的内容,如发现添加有错误或还有试题要添加,可再进入后台管理添加修改。

1.5优化数据库设计

依照软件工程关于数据库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根据系统功能设计的要求以及功能模块的划分,对于精品课程开发系统的试题库数据库,可以列出以下数据项和数据结构:(1)admin表:主要包括后台管理的用户名、密码、新闻公告等;(2)content表:主要包括课程名称、学科层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手段、主要特色、项目负责人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籍贯、职称、职务等;(3)renyuan表:主要包括精品课程里其他教师的信息;(4)question表:主要包括在线练习的题目、答案等;(5)words表:主要包括学生评教的留言等;(6)upload表:主要是对上传的课件、视频的记录。

2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通用模板的开发方案

2.1系统支持平台与开发工具选择

1)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2003 Server

2)Web服务器: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6.0

3)数据库系统:Microsoft Access 2003

4)网页编程语言:HTML,ASP

5)网页编辑工具:Micromedia Dreamweaver8.0

2.2平台界面的设计

平台模板界面的设计主要是指前台界面的设计,这里主要介绍一下主页、头页面和尾页面以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页面,这些介绍精品课程内容的前台页面都统一存放在index文件夹里。

1)主页介绍。主页有三个大的框架组成,在前面的系统设计里已经提到了头页面和尾页面,再加上中间的框架,就构成了首页。

2) 头页面(top.asp)和尾页面(bottom.asp)。在头页面和尾页面设计好了后,在设计网站的其它任意一个页面时,都再只用设计中间部分了,而在头尾部分则只用加如下代码就可以把早就设计好的页面嵌套进去了:

(1)头页面 :为了方便起见,头页面里包含导航链接,以便于浏览。

(2)尾页面:只是为了美观,故设计为一个图片,如换做其他学校使用,更改图片或者直接用文字皆可。

2.3平台模板功能的设计

平台模板功能的设计主要是指后台管理的设计,后台管理涉及到管理员登录、精品课程各类信息的添加和修改、资源上传、试题管理、学生反馈信息、修改密码等多个模块,后台管理页面统一存放于admin文件夹中。

1)数据库连接。由于管理员的用户名、密码都保存在数据库中,因此,首先应该做好数据库的连接工作。代码如下:

<% on error resume next

set conn=server.CreateObject("adodb.connection")

conn.Open "driver={Microsoft Access Driver (*.mdb)};dbq=" & Server.MapPath("../db/db1.mdb")

set rs=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activeconnection=conn

%>

为了不使每个需要连接数据库的页面都要写这段代码,故将此段代码存于adminconn.asp文件中,便可如同头、尾页面一样引用了。

2)登录模块。在登录页面里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被提交到admin.asp页面,进行判断是否是合法用户,如果是合法用户,网页将会转向adminmain.html页面。

3)验证模块。为了防止非管理员用户通过直接输入管理页面的网址而直接进入管理页面,我在每个管理页面均嵌套了checkadmin.asp,此文件是session来判断该用户是否是通过登录页面登录后进入管理页面的,限于篇幅,主要代码略。

4)信息添加修改模块。此模块关键就是如何将添加或者修改的内容保存,限于篇幅,主要代码略。

高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的探讨 第7篇

《网页设计》是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大”课程,其知识体系涵盖了网络基础、(X)HTML语言、CSS样式表语言、客户端脚本语言、图形处理、服务器端脚本语言等诸多领域。近几年来,随着B/S架构的日益流行,网页设计领域涌现出诸如隐藏帧技术、AJAX技术、JSON、XPath和XSLT、Flex等大量的新技术,新技术进一步扩张了原本已经很“大”的知识体系。一个如此宏大的知识体系,使高校《网页设计》的教学变得异常艰难,同时也给从事《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这么多内容讲授完毕,“面面俱到”做法的结果只能是“面面不到”———即每个知识点均只学到皮毛,无法对网页设计知识体系中的基础要素进行深入的学习;另一方面如果一昧强调网页设计基础要素(即(X)HTML语言、CSS样式表等)的学习而忽略网页设计领域相关新技术的介绍,学习便不具备扩展性,不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因此如何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知识点新颖并且可扩展的教学框架成了当前高校《网页设计》课程的关键,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web开发和网页设计教学的经验,围绕《网页设计》课程目标的正确性、教学内容设计两个方面探讨构建《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框架的一些良好的做法。

2. 课程目标的正确性

众所周知,课程目标通常决定了一门学科的最终导向,其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指明正确的课程学习方向,另一方面也为教师传授正确的学科理念提供依据。因此,确保课程目标的正确性影响深远。笔者认为,《网页设计》课程目标正确性来源于对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把握:

(1)《网页设计》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的位置以及该课程与前导、后继课程的关系。

《网页设计》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图形学基础》作为其先导课,为其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而《网页设计》课程又为后续的《软件工程》、服务器端脚本语言(如,《ASP.NET程序设计》、《JSP程序设计》等)等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从《网页设计》课程所处地位及其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关系出发,教师可以在课程目标制定的过程中摒弃一些在先导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的相关知识(比如数据库设计方法的掌握、程序代码的设计规范、图形处理一些原理等),做到有的放矢,将重点集中到《网页设计》课程所涉及的基本知识中来。

(2)网页设计基本功的理解

正如前述,《网页设计》课程所涉及知识体系非常宏大,在这个宏大的知识体系中,究竟什么才是核心的、从事网页设计活动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呢?集成web开发工具的日益强大,容易使《网页设计》课程演变成为介绍这些工具功能使用演示课,“即见即所得”的功能容易让学生忽略对其网页源代码结构的研究,这些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有些“本末倒置”。诚然,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掌握网页设计常用的一两种开发工具是必须的,但仅是一个工具而已。笔者认为,网页设计基本功来自于对(X)HTML(超文本链接标识语言)CSS(层叠样式表)和Java Script这三大语言的深入理解,掌握集成web开发工具如Dreamweaver、frontpage等的使用不是《网页设计》课程目标的重点,也不是网页设计教学的重点。

(3)web2.0标准对《网页设计》课程的影响

作为网页设计的新理念,web2.0思想正冲击着网页设计的方方面面。能设计符合web2.0标准的网页是当前许多用人单位对网页设计从业人员提出的最低要求,因此在制定《网页设计》教学目标时候必须考虑将web2.0标准相关的新理念、新做法等元素考虑进来,强调使用语义标签语言(X)HTML写页面,强调表现标准语言CSS的使用,强调使用“div+css”实现网页结构与表现的分离,强调异步交互相关技术(如AJAX)的应用等。

3. 教学内容设计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学生网页设计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如果学生对网页设计三大基础语言(即(X)HTML、CSS和Java Script)没有深入透砌的理解,那么教学内容的可扩展性无从谈起。《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到如何将(X)HTML、CSS和Java Script三门语言所包涵的知识点合理规则并部署到教学去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将一些学生必知必会的知识点罗列出来,这些知识点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占据主导地位。

(1)(X)HTML教学

Web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内容与表现的分离”[1]。使用符合标准的(X)HTML语义标签去构建网页内容结构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意昧着教师应该使用Web标准的相关理念去指导(X)HTML语言的课程教学。因此,笔者认为,(X)HTML教学中应该涵盖以下相关知识点:

1)(X)HTML文档的基本结构:包括对DOCTYPE、Language、页面字符编码机制、meta对象、link对象、rel对象等的介绍。

2)(X)HTML标签通用属性介绍

在(X)HTML语言中,大多数标签均具有一定的属性,而且许多属性只适用于特定的标签,尽管如此,有一组“通用属性”是多数标签都会用到的,这些属性包括class、id、title和style等,介绍通用属性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该门语言。

3)(X)HTML标签集及相关教学建议

(1)基本的标签:包括

、、



(2)字符格式化相关标签:包括

(3)块级标签:包括

(4)链接标签:包括

(5)框架标签:包括、、

<em><strong><q><cite><ins><del><a>和<iframe>。</iframe></a></del></ins></cite></q></strong></em><p><em><strong><q><cite><ins><del><a><iframe>(6)表单标签组:</iframe></a></del></ins></cite></q></strong></em></p><form><em><strong><q><cite><ins><del><a><iframe>、</iframe><input /><iframe>、</iframe><textarea>、</textarea></a><button><textarea>、</textarea><select>、<optgroup>、<option>、、</option></optgroup></select></button></del></ins></cite></q></strong></em><fieldset><em><strong><q><cite><ins><del><button><select>、 </select></button></del></ins></cite></q></strong></em><p> </p><legend><em><strong><q><cite><ins><del><button><select>。 </select></button></del></ins></cite></q></strong></em></legend><p><em><strong><q><cite><ins><del><button><select>(7)样式标签:</select></button></del></ins></cite></q></strong></em></p><div><em><strong><q><cite><ins><del><button><select>、</select><label><style type="text/css"></style></label></button></del></ins></cite></q></strong></em></div></fieldset></form>

参考文献

[1]Patrick Griffith.HTML之路-XHTML&CSS最佳实践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Andy Budd,Cemeron Moll,Simon Collison.精通CSS-高级web标准解决方案[M],2006

高校会计课程设计与教学的现实思考 第8篇

一、课堂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

首先根据学习者的会计学习目的, 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主要有两类:有的学习者学习会计学科作为一种终身活动或自我发展成长的方式之一, 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添砖加瓦; 有的学习者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 或家庭与社会压力, 为了学习而学习, 将学习作为谋生手段, 只为获取成人教育毕业证书。

学习者目标的多样化, 对课程内容产生了不同的需求。将教育视为自我主导的学习者, 倾向选择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将来展开工作的“开发性”科目。除了学习会计财务的课程外, 可以选择一些管理学、金融学和经济学相关的课程。有助于将来处于领导岗位时, 增加必要的管理理论知识;筹措资金时, 了解融资途径和融资方式;经济形势发生变更时, 能够适当预测经济形势, 规避汇率税率等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将教育视为工具的学习者, 倾向选择与将来能够胜任某项工作, 类似于职业教育培训的一组科目, 以培养专长。若将来以审计为主导方向, 可以选择内审师、注册会计师相关课程, 并辅助学习审计过程需要的技能。若将来倾向财务分析方向的, 可以选择报表分析、成本分析相关的课程, 并辅助学习分析所需的数学模型构建课程。

为满足上述两种目标, 课程设计开发采用综合方法, 分班分组完成教授任务。对于自主学习者, 除了安排必要的专业课程, 还需关注个人需要和兴趣, 开设若干个性化的课程, 为年轻人日后再学习做准备和铺垫。对于被动学习者, 根据其意愿, 增设若干实务课程或类似将来工作的情景培训, 有利于学习者进入社会为青年人提供生活所需的、足够多的知识和技能。

由于教学是以千差万别的对象为基础, 综合分析个性化元素之后, 可以引入个性化教学方法, 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引入导师制。学分制可以弥补以往的学年制教育弹性过小的缺点, 更加符合学习者个性化发展成长的需要, 让学习者能根据自身学习目的, 对学习时限、学习内容甚至学习考核结果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同时, 由于学习者对知识及信息了解的局限性, 在选择的过程中具有模糊性或盲目性, 引入导师制可以缓解由此带来的弊端。

二、课堂教师角色和作用

高校教学任务分为若干阶段, 如同产品发展过程, 从导入期、成长期发展到市场的成熟阶段以及最终退出市场。学习者在高等院校的学习由基础理论逐步进入到专业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尤其是会计专业对实务处理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需要配备相应的教师完成教授任务。教师扮演多种角色, 在教与学的相互影响中, 发挥各种作用, 使得教学过程动态且具体。在学习的初级阶段, 教师作为分析型引导者, 通过课堂教授, 将会计基础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初学者, 比如账户名称的记忆技巧、会计恒等式的使用方法和借贷复式记账法中涉及的职业判断。由于学习者初次接触会计学科, 习惯用以往的学习经验应对, 但未必奏效。通过教师的引导, 掌握正确的会计学习方法, 使得学习者在课堂上产生同教师交流的意愿, 描述理解过程的困惑和表达想法, 比如在权责发生制假设前提下, 费用和负债两个要素如何区分与确认;期末账项调整的原因及如何正确操作。问题的解决能够激发学习者对会计学的兴趣, 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进入研究阶段之后, 教师作为批评的鼓舞者, 鼓励学习者应具有批判性思维, 仔细审查他们那些想当然的思维, 积极应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鼓励学习者实践, 仅有思考的分析是不够的。会计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学科, 而且也是一门政策性很强的学科, 新事物新问题的产生, 往往会引发新的会计政策。学习者应该在实践中更新知识, 利用实践了解复杂多变的账务处理环境, 培养职业判断能力。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作用是协调学习者来发现认知上、心理上的限制因素, 这些因素成为学习者探索前进的束缚。

三、课堂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习惯性倾向。根据年龄理论, 人在不同的年龄会产生不同的目标, 在每个与年龄相关的转变阶段, 人的发展任务是在自己设想的生活结构和现实的生活挑战之间创造更好的平衡。在教师早期阶段, 教师主要关注教学本身, 重点放在会计核算过程、解决问题的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 个性、性别、求学经历、理论派别和价值观念、工作领域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 逐步形成了适合职业发展的思维模式和教学风格。比如擅长会计实务的教师授课时, 先将经济活动的发生步骤按时间顺序罗列;再利用数学的逻辑思维, 逐步计算各个步骤的结果;最后选择合适的会计原理把各步骤翻译成会计语言。同时,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风格。学习者可以尝试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 从而拓展会计思维和加强职业判断能力。教师针对学生倾向的学习风格, 可以采取对抗或顺应的方法, 以防止形成过于极端的学习风格, 将合理的会计学习风格稳定巩固, 顺应发展需要。

四、课堂教学方式

为完成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任务, 教师必须在上课前清楚每节课结束时想让学生获得哪些会计知识和会计原理, 知识的获取可以采取哪些方式。通常, 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首先主要是课堂讲授, 即教师向学习者展示和讲解会计的内容;其次是课堂实践活动, 以模拟实际经济活动情景为主, 设定核算目标, 让学习者采取一定方法完成任务。比如课堂的讨论和辩论、小组任务和课堂提问等;再次是自我指导式学习, 即学习者自己思考单独完成学习过程。比如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练习等, 授课教师应该帮助和督促学习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者自己负责学习计划, 良好的练习为学习者提供机会有步骤、有计划的消化所学内容, 与课堂教学相辅相辅相成;最后是课堂检验, 即考核, 通过测试可以检验课堂教学的结果与当初设定的目标是否一致, 教学过程是否能够得到预想的效果。这也是评估和评价教学成果的标准之一。

为了提升会计课堂讲授效果, 除了利用粉笔黑板, 可以采用视听设备的辅助, 比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幻灯片、投影仪和扩音设备等。当然, 若使用不恰当, 也可能会使使用效果南辕北辙, 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 很多学习者完成作业时, 不再独立思考, 直接从网上搜索答案, 或从其他学习者处复制粘贴答案, 考试时利用先进设备剽窃答案,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摘要:如今, 通过讲座与培训学习会计知识已然成为成人教育的主要途径, 除此之外, 高校的课堂教学也是成人掌握新的会计知识、学习新的会计理论或更新记账方法的重要途径。高校课堂可以看作是学习者从中学教育到成人教育的过渡阶段教学模式, 逐步以接受性的教师为中心转向以选择性的学习者为中心。笔者结合高校会计教学实践经验, 就如何强化高校课堂会计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会计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房巧玲, 候倩, 王金涛《基于成功智力理论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定位研究》中国会计研究与教育.

[2][荷]A.图季曼《成人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议高校税收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 第9篇

一、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目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中小企业在贷款、税收优惠等方面, 生存、发展环境相对较好。又根据近些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跟踪调查发现67.32%财经类毕业生就职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财务部门是大部分高校财经类毕业生职业生涯的落脚点、出发点。

二、市场对财务人才需求分析

企业对财务人员能力的需求大致为三个层面:一是会计核算和涉税事项办理基本技能;二是控制财务风险、涉税风险专业能力;三是统筹运作, 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管理能力。由此可见企业需要兼具涉税事项处理技能的财务人员。另控制税负成本已成为企业又一重要管理目标。 税收已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方面, 因此税务知识及涉税事项能力已成为企业财务人员招聘的重要考核部分。

三、高校税收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 其教育、教学应立足于市场、以满足人才需求为己任。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程设计科学性、完整性、可用性不够。二是课程内容混乱、课时少、教学任务重, 学生学习难度大, 专业性不足。老师教学只能蜻蜓点水, 学生浅尝辄止。三是教学实践环节非常薄弱。

四、税收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内容

1.课程系统、科学、合理的设计, 系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之灵魂

首先在课程设置设计上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充分体现税收课程设计的“岗位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规律性”, 同时要求课程设计遵循人类对未知事物从“认知”——“操作”——“运用”的自然规律, 对课程按照一定的顺序性, 递进式的开设课程。将税收课程系统的分为4个学期教学。课程时间安排要在学生基本建立会计知识框架体系之后方可进行, 总体课时安排大概为200学时。4个学期的课时分配为48、48、64、 36学时。这样的设计可以保障税收知识的连贯性、延续性, 也方便学生知识的不断累积、沉淀。避免单一课程下, 学过不用就忘的弊病。

其次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以实体法为基础, 税务条文的落实为课程设置的核心, 保障企业利益为重点。将“税法”内容与税收专业技术职称考试科目内容相联系, 与会计从业、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相联系。一是将《税法》知识分割为税法一、税法二教学, 税法一以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为重点。税法二以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为重点。第二在税收实体法学习的基础上, 开设《税务实务》课程, 并根据税收程序法进行涉税业务的实训, 课时安排为64学时。课程内容以如何履行纳税义务为核心, 以税务机关要求的纳税程序为依据。如此可帮助学生熟悉税收征管的法律规定, 熟知税务登记、变更、注销流程, 发票领购、开具、缴销流程, 纳税申报、交税流程, 同时还将税一、税二单个的税种横向、交叉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的综合办税能力。第三由于学生已经具有较为扎实的税收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办税技能, 则可开设《税务筹划》课程, 其课程开设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税收统筹规划能力, 在依法纳税的基础上, 保障企业合法利益。同时还可利用外部、内部的信息资源, 通过网络、报刊等信息渠道, 引领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更多的接触真实的涉税案例, 补充完善税收知识。

2.课程仿真实训、实践, 系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之关键

税收课程, 其课程本身就有很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实作性, 因此, 税务实训要税收实体法为依据, 以企业主要税种的纳税业务为核心, 以企业办税流程为主线。必须尽快建立仿真性强, 能全方位模仿办税流程的模拟实训室, 采用纳税申报软件模拟网上申报、网上纳税。其二要有能跟进最新税收政策的实训教材, 对学生分行业、分经营业务实训, 开设如房地产行业、制造业、流通业等行业的主要涉税经济业务的实训。将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衔接, 方便学生进行多税种有机联系的学习,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程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 系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之核心

在课程设计改革的基础上, 引入慕课教学、案例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等。将知识点、法律条文转化成工作项目, 学生的学习目标即是工作任务目标。对每一个具体项目, 老师只作基本的讲解, 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和思路, 给定与实际工作相同的原始凭证, 由学生判断该项业务是否纳税以及如何申报纳税, 最终要求学生拿出根据原始凭证通过核算得出的纳税申报表, 完成税务处理, 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中处理流程一致。还可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或工作任务中的关键点, 以慕课教学的方式予以分解,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还可根据税收贴近生活的特征, 让学生将税收知识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使得抽象的税收理论知识通俗化、实际化。

4.创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系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之手段

改革教学考核办法, 引入社会认证评价体系。可将课程学分考试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接轨, 参加此类课程的培训及考核认证考试通过者, 可以申请相关学分, 免试校内相关课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国家权威机构的认证,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认证培训学校获得更多知识。

五、小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 税收必然更加深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效益。本文通过对高校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市场财务人才需求分析, 揭示当前高校税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针对性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改革思路, 创新课程教学, 提高税收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方燕.大学会计专业税收课程教学改革[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 .

[2]白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税收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通讯, 2012 (5) (上) .

[3]顾瑞鹏.高职院校税收实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 .

[4]宁宇.关于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税法相关课程的探讨[J].会计之友, 2007 (6) .

[5]周宇霞.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税收累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析[J].

浅谈高校网络课程教学现状及设计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课程,网络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教师,学生

进入21世纪以来, 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教育信息的迅猛发展, 开设网络课程已成一个全球化的大趋势, 国内所有高校纷纷推出自己的网络课程来进行教学和培训。网络课程已成为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开设的网络课程种类繁多, 涉及各个学科领域。

一、网络课程的优势

1) 网络课程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当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育方式, 使创造性教育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实现, 能把教师的教学和多媒体的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点, 突破教学的难点。

2) 网络课程有助于大班教学。传统的课堂大班教学效果一般不如小班, 学校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 资源短缺的情况下, 大班教学成了客观需要。多媒体网络的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一个新的教学环境, 教师授课时再也不用扩大声音和加强手势及面部表情, 使坐在后面的学生也能看清听清楚。这种模式已在各高校的思政“两课”教学中已广泛应用。

3) 网络课程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制作适合学生的CAI课件, 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过程中收集各种多媒体素材, 注意适宜性, 即要注意课件的科学性, 又要注意课件的教育性和艺术性。激发教师不断地创新, 把精美的CAI课件放在网络上, 供广大师生共享。

4) 网络课程教学具有的特点:信息量大、信息多样化、开放性、灵活性、内容更新快、交互性强等特点。通过对网络课件的精心设计, 通过网络技术的传播, 学习者可以更好更快捷的获取学习目的。

二、网络课程的应用现状

从当前应用来看, 网络课程的开展还没充分利用它的优势, 还没有形成一个较浓厚的远程学习气氛, 还只局限于课程教学多;从网路技术的应用来看, 目前网络技术在课程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课程内容的宣传发布上, 只起到媒体传递的作用;从教学模式看, 网络课程教学只局限于课堂教学, 没有真真起到远程教学的作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主要还停留在以静态WEB网页展示, 辅以有限的多媒体手段, 栏目设置较为公式化, 一般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教学课件、习题练习等。常用的展示方式有:文字、图片、表格、FIASH动画、流媒体及PPT, 课堂组织基本还是模仿课堂教学的线性化, 没有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设计与构思。教学方式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学时分割, 网络课程的问题答疑主要通过e-mail的形式解决, 只有小部分引入论坛和讨论形式。

2) 重建设轻利用, 应用效果不高。普遍存在着前期建设投入多、力度大, 制作完成及验收合格后成万事大吉现象居多, 成了摆设, 建设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 加之一些动能模块几年如一日, 内容没有及时更新, 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需求, 使得学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的网络课程使用效率低下。

3) 当前缺乏研究性学习环境, 教学以传授为主, 探讨性教学环节少, 偏于理论知识, 缺乏互动交流, 教学方式单一。很多人认为网络课程就是教案、课件、教学录像、练习题的综合体, 就是课程内容的网络化、数字化, 受这种认识思维的影响, 网络课程的建设者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往往一偏理论为主, 实际应用的案例较少, 学生无法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且缺乏充分的互动交流机制, 不利于学以致用。

4) 对学生学习过程还未建立有效的监控、评价、反馈机制。当前网络课程的主要作用还是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然而要真真发挥其作用还需要依靠学生的主观自觉性。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 教师不是课程教学的主体, 学生才是主体, 可学生在网络课程学生中, 由于教师无法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动态, 不能及时给予评价, 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

随着网络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化, 新的问题不断显露出来。从应用分析情况来看, 网络课程的设计倾向于各种人机交互功能的使用和研发, 导致师与生、教与学分离的状态, 不利于教学效果提高。

三、网络课程的设计

1) 总体设计。根据教材、课程目的、培养方向设计一套完整的教学软件, 从而确定软件的总体风格。对教学环境、内容组织、结构设计、界面风格和导航方式有所规划。

2) 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设计的主体,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按照网络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分解与重组, 并根据不同内容的知识特点选择不同的媒体表现形式, 以便使教学内容适于以网络形式和手段表现出来。

3) 网络课程的结构设计。网络课程的结构, “即网络课程教学支撑平台, 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指导下, 进行的网络课程的总体建构”。结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网络课程的质量。

4) 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包括学生与课程内容的交互、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三个方面。提供灵活多样的交互方式, 如开辟在线讨论区、视频监控、学习吧、电子邮件等模块, 提供教师与学生之间非实时的交流。

5) 评价与反馈设计。评价与反馈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建立一套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并予以量化;引入竞争机制, 对优秀的网络课程给予嘉奖和推广。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课程开发、教学过程、教师培训、学生学习效果。依据网络技术逐步建立在线管理系统、虚拟教室系统、网上答疑系统、资源共享系统、教学评估系统等综合体系来反馈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首先教学系统设计在网络课程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网络教学各要素即学习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环境及评价的系统分析和设计是网络课程实现其教学功能的重要保障。既要注意教师的教, 更要重视学生的学, 把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既要重视主体作用也不要忽视认知作用, 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设计过程, 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次正确的思想指导、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使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得以全面发展提高, 极大限度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晓亮, 崔新峰.网络课程的优势、现状和设计.科技信息, 2010.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 网络教学 不足 应用

一、引言

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构成部分,艺术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伴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引进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展开了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可以有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散发自身的思维;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二、当前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不足之处

(一)开课条件不满足

在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部分高校未能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公共艺术教育上的投资力度偏小,导致高校师资严重缺乏,高校所涉及的艺术类专业偏少,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也偏少,这样也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1],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校未能引进优秀的艺术类教师,公共艺术选修课程通常使用的是传统大班授课方式,这样无法培养出创新型的艺术类综合人才。与此同时,艺术教师教育观念较为落后,太过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了艺术课程教学质量。高校实际开设的课程不能够达到国家的标准,无法将艺术导论、美术鉴赏、音乐鉴赏、影视鉴赏、舞蹈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以及书法鉴赏这八大类课程全部纳入到学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当中去[2],也就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各种需求。

(二)部分学生缺乏选课动力

众所周知,高校理科专业生往往会喜欢一些实用性的教育课程,而排斥各种偏文化类的艺术课程,他们的兴趣决定了他们的最终选择。这些学生在选择公共艺术选修课程过程中,通常只是走一个形式,由于学校硬性规定必须选择一门或几门艺术课程,所以他们不得不选修一些很容易就能够拿到学分的艺术课程。一旦艺术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乏味,他们就会失去兴趣,从而变成了“选而不修”。与此同时,部分高校的艺术类公选课的考核形式太过单一,普遍是通过写大作业的方式考核学生学习情况,这样会削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

理工科高校有效开设的艺术类课程较少,为了达到课程标准相应的要求,它们会随意聘请一些业余的艺术教师开展艺术类课程教学。高校缺乏对这方面的严格监督和管理,未能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艺术类选修课程。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间通常被设在晚上或者周末,这样不利于教学管理和学生时间安排。总之,高校未能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艺术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三、网络教学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中的开展应用

(一)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各大高校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效结合本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引进网络教学资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高校可以展开对本校学生的艺术兴趣爱好调查分析,根据学生日常的艺术爱好和学习习惯,不断优化艺术网络教学,调整课程教学实践。高校要保障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要加强对艺术课程内容的严格监督和管理,引进先进的艺术课本教材,让师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参考选择。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艺术类知识。

(二)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

高校要积极打破传统艺术类教学方式的弊端,要引导艺术教师有效应用网络教学,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教师和学生进行亲密的交流和沟通。高校要不断加大对艺术类教师团队建设的投资力度,要定期组织各类艺术课程教师参加专业的培训教育,既要让他们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又要不断提高他们对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例如,教师要掌握如何运用网络视频进行有趣丰富的艺术教学,如何运用网络后台管理系统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和评价。由于网络教学不受时空限制,高校也可以聘请校外优秀的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视频讲课,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3]。

(三)构建和谐的网络教学环境

各大高校要想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建立起和谐的网络教学环境,这样有利于学生自由方便地进行网上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拉近彼此的距离。例如,高校可以搭建一个校园网络平台,艺术类教师组织学生在平台上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高校要建立起完善的视频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教学实施系统上,要引进先进的艺术教学内容视频,提供在线答疑交流等功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由学习。后台管理系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日常交流讨论记录的了解掌握,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网上教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各大高校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上要大力发展网络化教学,要积极引入先进的网络设备和教学资源,加强公选课教学的创新改革,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端,不断提高艺术类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祖维.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视频网络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173-175.

[2]杨江平.M00dle在高校公共选修课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3):80-83.

高校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第12篇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及设计流程

1.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在信息化条件下应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三论”原理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包含四大要素, 即:“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3]。“三论”有4个基本观点, 即系统的观点、信息的观点、反馈的观点、调控的观点[4]。信息化的教学可以描述为: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媒体、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系统, 该系统以学生为中心, 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信息在系统各成员之间交流, 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 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流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就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基于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 收集教学信息资源, 设计课程的总体教学情境, 调整优化整合各知识点的内容和教学次序,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建立公正的评价系统和畅通的反馈渠道的过程。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5]。

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根据课程教学设计的结果, 针对某堂课 (或某几次课) 的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情境, 指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 依据教学信息资源, 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各成员之间进行协作与会话, 完成信息交流, 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反馈教学效果。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5]。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是在吸收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 发挥信息化条件的特长, 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和活泼。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最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 信息化条件下的讲授法对传统的讲授法有很大的改进, 特别是在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教学的互动性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教学资源多数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校园网资源库等提供的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的集合体, 不仅信息量大, 而且内容丰富, 可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式教学[4]。

2. 案例法

在信息化教学下, 案例教学法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长处, 学生可以在案例提供的情境下, 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接受能力、创新能力, 相互交流, 积极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 并把它们转化为知识。教员可以利用提供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但它的缺点是学习时间长, 不适应短时间的课堂教学和有课时限制的短课程教学。

3. 网络教学

网络教育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集成化的学习环境, 包括多媒体学习系统、辅助学习系统、实践环境和师生交互环境等等, 学生可以在各个教师开设的网络虚拟教室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安排完成学习, 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的难度、进度, 还可以随时通过电子邮件或者论坛 (BBS) 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这样的方式有利于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开阔思路、共同提高。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同步教学, 也可以采用个别辅导模式。缺点是必须有教学网络平台, 而且教员不易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5]。

4. 讨论与探索法

信息化校园可以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容量、交互性的供讨论、使用的学习资源。虽然教师的权威在其中有所削弱, 但有利于学生根据讨论主题的需要, 从充裕的资源库中自由取用信息;有助于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讨论实现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想和智慧为群体所共享;有益于整个讨论群体共同完成对所涉问题的意义建构, 从而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6]。

5. 其他教学方法

信息化教学除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外, 还有很多传统教学方法得到很好的应用, 如:现场教学法, 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 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现场将有很多显示教学信息的显示器, 通过这些显示器, 学生不仅可以感受现场外在信息, 还可以了解物体的内在信息;发现法, 在发现法教学中, 教师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 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 教师扮演学习促进者, 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境发问并自己收集证据, 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7]。这些教学方法还可以结合视频、音频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信息化条件下, 教学方法十分繁多, 而且各有特点, 适用不同场合, 这就需要教员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行认真的研究, 寻找适应课程和知识点的教学方法。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否成功,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8]。

(1)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学习目标是否明确, 表述是否清楚;是否所有的学习目标都符合相关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学设计中是否考虑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并明确说明如何调整成效标准以适合不同的学习者;教学设计是否能激发大学生的兴趣, 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并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以及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 是否有利于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2) 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否合理。包括技术的运用和学生的学习之间是否有明显的关联。技术是使教学计划成功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把计算机作为研究、发布和交流的工具是否有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

(3) 教学计划的实施是否简单易行。包括教学计划是否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的差异很容易地进行修改, 以便应用于不同的学生;教师是否可以比较轻松地应用教学计划中所设计的技术, 并获得相应的软硬件支持。

(4) 是否能够有效评价大学生的学习。包括教学计划中是否包含一些评价工具, 用于务实的评价和评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评估标准之间是否有明确的关系。

四、结论

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 但必须认清4种表象, 即“信息不等于知识”、“活动不等于理解”、“技术不等于教学”和“任务不等于智慧”[9]。因此,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 教员主要研究“如何激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保证学生有步骤地开展自主学习”的问题, 使教学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优点, 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 通过主动的学习探索活动, 把信息转化为知识, 完成意义建构, 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及课程、课堂教学的设计流程, 提出了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方法。

关键词:高校,专业课,信息化,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周海涛.信息化时代教学模式的建构[J].辽宁教育研究, 2001 (7) :52-53.

[2]刘传领, 范建华.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4) :174-175.

[3]骆轶姝, 强莎莎, 黄雅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实践[J].计算机时代, 2007 (8) :44-46.

[4]刘贵富.大学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6 (10) :59-61.

[5]申志永, 袁素娟.信息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探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 (21) :268-270.

[6]胡晓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现代情报, 2005 (7) :213-215.

[7]刘兴喜.信息化教学及其发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2 (4) :86-87.

[8]宋志英.大学教学内容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6 (5) :60-62.

上一篇:6σ管理下一篇:教育工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