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你自己的事

2024-06-24

做好你自己的事(精选6篇)

做好你自己的事 第1篇

师:现在我们放轻松, 看一本图画书。今天要看的图画书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每一个小朋友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慢慢来。我们今天要学的是———阅读慢动作。 (出示:阅读慢动作) 为什么要慢动作呢?因为希望你们读的时候一直能感觉到自己的想法, 自己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

(出示:阅读以自己为准)

师:阅读的时候看起来很安静, 就像你随便转头看一个老师在阅读, 看起来他没有动哦, 其实他很忙很忙。你可不可以告诉我, 他哪里忙?

(出示:阅读表面安安静静, 其实很忙很忙。)

师: (对一个没举手的女生) 你猜, 是哪里很忙?李老师特别喜欢还没有举手, 还在想, 还在路上, 还没有走到的小孩。你猜一猜!

生:嗯———

师:李老师很感动, 她这样“嗯”说明她很努力地在想。李老师小的时候也是这样, 想久了就会想出来, 相信我。其实你现在很忙, 你告诉我, 你刚刚“嗯———”哪里很忙?

生:脑子。

师:脑子。阅读看起来很安静, 很安静, 其实忙的是大脑。谢谢你帮老师想出来了!看, 很厉害吧。 (出示“脑:永远比文字走得远/画图”) 脑子在忙什么呢?第一个, 不管我们看的是课文还是绘本, 你的脑子永远要比文字想得多一点, 想得远一点。如果你的文章、你的课文没有图, 你的大脑还要帮忙画图。你的心也很忙, 因为你读到哪儿, 心就要感觉到哪儿。 (出示“心:脑走到哪儿, 心跟到哪儿。”) 读的时候, 主角是谁很重要, 更重要的是谁?老师刚刚说全世界最重要的是谁?

生:思维。

师:“我”自己的想法。 (出示“想:自己的经验”) 我也教二年级, 但我们班的小朋友都不会说“思维”这两个字, 你太厉害了, 真的!最后我们还要问一问, 不管故事有多精彩, 不管故事写的是谁的经验, “我”自己的看法是什么。 (出示“问:自己的看法”) 所以从头到尾都是“我”, “我”, “我”, 阅读是你自己的事, 李老师没有办法帮你读书哦。

(将屏幕上的文字全部删掉)

师:好。谁记得刚刚是哪四步 ? 第一个是———我 听到了“脑”。第二个是———“心”, 我也听到了。脑很忙, 心很忙, 接着要做什么事?

生:看。

师:看, 看什么呢?边看边“想”;看什么呢?边看边“问”。非常好。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四个阅读的方法。 (出示)

阅读表面安安静静, 其实很忙很忙

脑:永远比文字走得远/画图

心:脑走到哪儿, 心跟到哪儿

想:自己的经验

问:自己的看法

二、听读开头, 概括情节

师:今天的故事叫作———

生: (齐) 《纸马》。

师:李老师念书不好听, 你们忍耐一下啦, 老师念书给你们听哦。 (师朗读, 出示文字。)

纸马

那一年下了很大很大的雪……

已经是除夕, 爸爸妈妈还没有回来。

厚厚的一场雪, 盖住了道路。

午夜的钟声都敲过了, 我仍在窗口张望。

师:李老师又跑出来了, 你的大脑有在画图吗?你有在想一下你的感觉吗?有, 好!我不吵你, 我躲在后面念, 你仔细听。 (师继续念故事, 出示文字。)

奶奶为我剪了一个小纸马。

她说:“放心睡吧, 让小纸马在窗口替你等着爸爸妈妈。”

我躺在床上, 看着窗上的纸马, 它高高昂着头, 精神十足地望着窗外, 从窗缝中漏进来的细细的风, 把纸马吹得瑟瑟地抖动, 仿佛它正在愉快地嘶鸣。

我疲倦地睡着了……

师:这个故事结束了吗?还没。李老师刚刚读的这段故事, 你读进去了没有?如果要用自己的话说个大概, 你能做到吗?老师帮助一下:故事里的主要角色是谁?

生:“我”, 还有纸马。

师:太棒了, 这么快就掌握了两个主要的角色。请问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生:除夕。

师:很好, 这是时间。那发生了什么事? (向一未举手的男生) 李老师特喜欢还没有举手的小孩, 因为他还在想。而且, 通常没有举手的小朋友, 他的想法都很珍贵, 只差他说出来而已。李老师每一次试, 结果都是一样的。发生了什么事呢?

生:奶奶为“我”剪了一个小纸马。

师:对!奶奶为“我”剪了一个小纸马。

师:现在谁记得李老师刚刚为了帮助你记住这篇文章, 问的什么问题?很好, 老师看到有的同学眉头皱起来, 那就对了, 想就会想出来, 李老师就是这样学的。 (向一生) 你记得哪一点?

生:主要人物, 还有发生了什么事。

师:还有吗?你已经很厉害了。那你们为什么告诉我是除夕呢?

生:什么时候发生的。

师:三句话:什么时候?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读完一篇文章, 要问自己这些问题。谁记得是哪三个问题?练习跟旁边的同学说说。

(生练习说话)

三、想象故事, 头脑作画

师:谁来想一下“我疲倦地睡着了”之后可能发生什么事?因为李老师刚刚说过, 阅读的时候脑子要比文字走得远。 (学生一时答不出) 你一定要相信李老师, 练习想你就会越来越棒。

(仍然无人举手)

师:怎么想都对, 你一定要相信李老师, 因为李老师也所知不多。 (部分学生举手)

师:好, 跟旁边的同学说一说, 你觉得接下来会怎么发展。一分钟, 开始。

(生自由讨论)

师:很好, 我听到“我感觉……好像……”, 那就对了, 我听到“我也不会, 会不会是……”, 就是这样啊, 这就是思考的语言啊, 谁知道答案?我告诉你, 很多大人也有很多事不知道。你说给旁边的同学听了吗?听别人的想法也很重要。

生:可能会是爸爸妈妈回来了。

师:这个故事太简单了, 我非常期待就像你说的那样, 爸爸妈妈回来了。非常好!那中间可能有其他的事情或者转折吗?

生:还有可能就是纸马变成了真的马。

师:想到这个的举手。 (少数学生举手) 我觉得最后爸妈也应该回家的举手。 (生纷纷举手) 呀, 很多人呢, 不想看悲剧对不对?好, 手放下来。她猜里面的一个小角色会活过来, 就是贴在窗上的纸马。那李老师问你一下, 你觉得这个小孩多大?跟你差不多, 比你小, 还是比你大?

生:比我小两岁。

师:那你几岁?

生:九岁。

师:你九岁, 好。

生:比我小五岁。

师:这样是四岁。

师:那个纸马什么颜色?

生:彩色的。因为纸马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颜色。

师:彩色的就不用选了嘛!

生:红色的。

师:他非得说是红色的, 说说。

生:……

师:就感觉, 那就对了, 就感觉嘛。

生:灰色。

师:为什么呢?

生:……

师:你就跟老师说“就是灰色嘛, 不要再问了”。有时候阅读真的就是一种感觉。

生:我觉得是白色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

师: (向一位边上的学生) 李老师特别喜欢那边的小朋友, 因为离得这么远听他说话, 她还眼睛看着他, 耳朵听着他, 心里也想着他的想法。

生:因为窗外的雪是白色的。

师:要跟整个场景配合, 它当然得是白色的喽。———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什么颜色的。

四、阅读整篇, 验证想象

师:读一下整篇文章。 (教师给学生发整篇文章) 不认识的字就跳过去, 假装它不存在, 不要问李老师。

(生默读全篇)

师: (巡视提醒) 老师很欣赏读了一遍再读一遍的小朋友。再读一遍的时候, 你要留意第一遍没有读到的讯息。我更欣赏读三遍的同学, 想一想我前两遍读到了什么。读书是自己的事, 要问自己读进去了没有, 你的大脑有没有帮忙画图。有没有问问自己的感觉?有没有想要追问什么?

(生读完故事后)

师:大家最少的读了一遍, 有的读了两遍、三遍。现在李老师问一问你, 请问这个“我”是男生还是女生?给理由, 给文章里面的理由。认为是女生的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为什么呢?

生:因为女生有点娇气。

师:女生有点娇气。请问这篇文章从哪里看出娇气啊?害奶奶大半夜起来给她剪纸马, 对吗?

生:第10自然段说“真冷啊, 可是为了早点看到爸爸妈妈, 我缩缩脖子说‘驾’”。从“真冷啊”体会到她是女生。

师:你们男生就不怕冷吗?有人在摇头哦。还没有说服我她是女生呢。谁还有其他想法?男生也可以, 女生也可以, 目前好像没有特别明确的线索。

生:我觉得是女生, 因为女生比较细心, 会去看雪。

师:哪里有写看雪, 可不可以告诉我?

生:因为书里写了“那一年下了很大很大的雪”, 然后写了雪是什么样子的。

师:这种写景的事是我们女生比较会的, 男生你同意吗?好, 其实我们现在不知道是男生还是女生。现在你们拿起笔, 读前四个自然段并圈出时间词。请问你第一行圈的是哪一个词?

生:年。

师:“那一年”。第二行有时间词吗?

生:除夕。

师:把“除夕”画起来。第三行有吗?

生:没有。

师:第四行有吗?

生:午夜。

师:把时间词读读:那一年, 除夕, 午夜。用这三个时间词来猜, 刚刚是怎么猜都可以, 现在是有线索地猜哦。你觉得纸马是什么颜色? (向一未举手的学生) 李老师最喜欢没有举手的小孩, 而且我很喜欢越走越近, 听到他心脏跳动的声音。

生:红色。因为过年要红红火火的。

师:我听到好多人说“对”, 好, 手放下。

五、阅读绘本, 唤醒体验

师:现在从抽屉里拿出书, 一本真的书, 叫《纸马》。好, 安安静静地阅读。

(生按要求读书)

师: (巡视提醒) 注意阅读的姿势, 你的脊椎永远是直的哦。太棒了, 都没有人问我这字怎么念了, 很好。读完之后合上书, 摸一摸封面, 再掂一掂书, 太棒了!这就是书的感觉。

(生读完书后)

师:好, 现在请问一下,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男生还是女生?

生: (齐) 女生。

师:那个“我”———小女生, (板书 :我) 她在等谁? (板书:等)

生: (齐) 爸爸、妈妈。 (师板书:爸妈)

师:这个小女孩是不是一直等, 一直等, 一直等?那你有没有也等过爸爸、妈妈?有没有印象蛮深刻的?有的举手! (生纷纷举手) 好, 手放下, 写在一张便利贴上面。你是在什么情况下等, 简单地写一两个字就好啦。是你放学后等爸爸、妈妈来接你, 等得很久, 还是———

(生按要求 在便利贴 上写话)

师:好, 谁可以说说你的等?

生:我是写一次爸爸很迟才来接我放学。

师:迟了多久?

生:嗯———

师:反正就是感觉很久, 很迟, 真的不知道迟了多久。现在李老师问你, (在黑板上画时间轴———→, 用不同长度的线段表示时间的长短) 这是根本不用等, 这是等一下下, 这是等很久, 这是等了又等, 这是等了却没来, 这个是文章里的那个小女孩的等 (在“等”字下画垂直线段至时间轴) , 如果她等了等, 等, 等, 等, 等的是90个等级的话, (板书:90) 刚刚放学等爸爸、妈妈是哪一个等级呢?你把你那张便利贴拿来贴一下, 你觉得在哪里?

(生将便利 贴贴在时 间轴上)

师:还有谁来贴, 没有写完的也可以来贴。

(生纷纷上台将便利贴贴在时间轴上)

师:好, 贴好请回到位子上。看, 有人比小女孩等得还久! 所以, 等是人心里面的感觉!晚上爸爸去上班, 她等爸爸, 她觉得她的等比小女孩的等还要久。原来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李老师以为她晚上等爸爸下班回来是在这里而已 (在时间轴中间段标示) , 没想到你们的感觉是这样。下课后还可以来告诉我你等的感觉。那你可不可以猜一下, 这个小女孩多久才可以见到爸爸妈妈一次?

生1:半年的半年。

师:半年的半年, 为什么呢?是半年加半年, 还是半年再一半?

生1:……

师:李老师问得太复杂了, 反正就是半年的半年。

生2:一天晚上。

师:只有一天哦。从除夕开始, 中间隔着一天爸爸妈妈就回来了, 有没有可能?那只要等一天。请你翻到最后一页, 爸爸妈妈的行李箱破破烂烂, 如果爸爸妈妈出门一天就回来, 那为什么要带那么多的行李箱?有没有其他的可能?但是想到一天也很棒, 因为文章上写“过了那个深夜”。

生3:我感觉不是一天, 而是一年。

师:是上一位同学的365倍, 为什么呢?

生3:因为出去很久的话才会带行李箱。

师: (引导学生看扉页) 请问第一页上是什么呢?你刚刚有没有问问你自己?看得懂吗?那个到底是房子还是车啊?

生:车。

师:车。谁在里头?

生:爸爸、妈妈。

师:谁的爸爸、妈妈?

生: (齐) 小女孩的爸爸、妈妈。

师:他们被大雪困住了。

六、作业指导, 拓展思考

师:小女孩做梦梦到了一匹红色的马。那么, 当你等爸爸、妈妈等了很久很久, 比小女孩的等还要久的时候, 你希望什么来陪你等呢?现在把抽屉里的作业单拿出来。如果你要找一个字来当作剪纸, 当作你的窗花陪伴你等, 你希望是哪个字? (屏幕出示“山”等多个独体字的甲骨文或金文图案。)

师:这些字是很久很久以前, 刻在龟甲上, 刻在铜器上, 刻在石器上的字, 它们是什么字老师都帮你写在上面了, 回去后你们可以用红色的、彩色的, 或刚有人说的灰色, 把那个图画在这里。 (屏幕出示作业单最后一页, 画面上是一个礼物盒图案。)

师:那个小女孩很孤单哦, 本来李老师要放另一个故事《团圆》, 有空大家可以去看那本书, 那也是一个过年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女孩一年见爸爸一次面。如果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读, 你会觉得《纸马》里的小女孩的生活真的很孤单, 所以, 你可以写几句安慰她的话, 也可以画一样东西, 在孤单的时候陪伴她。今天时间非常仓促, 希望你长大以后还记得, 我们曾经一起在这里读过一篇故事, 叫作———

生: (齐) 《纸马》。

师: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下课。

【观课思考】

与其他课例相比, 我想, 在李玉贵老师的心里, 今年春季在杭州执教的《纸马》一课, 大概算不上满意的教学。当时, 现场的小朋友似乎不适应这位台湾老师的思维节奏与提问方式, 面对老师的问题常常无言以对或者答非所问, 因此, 教学推进得并不顺利, 最后的目标也没有完全达成。但是, 这不完美的课堂却征服了现场四千多位听课老师, 带给大家深深的感动与思考。

李老师说, 与内地的老师交流探讨, 可以相互比较, 互为镜照。那么, 我们就以这位来自台湾的优秀老师为镜、为鉴, 观照两岸小学语文教学的不同。

一、看到阅读的策略与品质

从教学内容来看, 与我们常常关注教的是文本的“内容”还是言语的“形式”不同, 李老师教的是“阅读”。从一定意义上说, 李老师的课是真正的“阅读教学”———以教给学生阅读策略、提高学生阅读品质为主要目标的教学。

一上课, 李老师就说“今天要看的图画书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每一个小朋友在阅读的 时候一定 要慢慢来”。书不急着读, 故事不急着讲, 李老师先带领孩子们学习了“阅读慢动作”, 强调阅读时“脑永远比文字走得远”, 阅读时“脑走到哪儿, 心跟到哪儿”, 阅读时要时刻“想自己的经验”“问自己的看法”。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 李老师时刻引导学生去实践这几个阅读动作:脑子里画图了没有?猜一猜可能会发生什么?想一想自己有没有等爸妈等得印象很深刻的时候?有没有要追问的问题?甚至, 为了还原日常阅读真正的情景, 在阅读整篇故事的时候, 李老师让孩子们遇见“不认识的字就跳过去, 假装它不存在”。

显然, 与故事本身相比, 李老师更看重阅读的方法。她说:“小孩有了阅读的方法, 就好像有了翅膀, 可以到达任何地方。”是啊, 若说阅读是自由的梦, 有了翅膀, 梦想才可以飞翔。

课堂上, 李老师还反复提醒学生“阅读是你自己的事”, “你应该时刻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这是在引导学生体验边阅读、边思考、边发现的乐趣与成就的同时, 透过故事中的角色关联自己, 反思自己, 鼓励自己。其实, 在阅读中发现自己, 看到自己, 才是阅读最深层的目的, 也是阅读最高的品质。

李老师进一步强调“阅读投入”。“阅读投入就是你无时无刻不思考的过程。无论你会与不会, 都愿意尝试思考, 实验思考, 思考实验。愿意尝试解决问题, 写下想法, 愿意试着与同侪分享思路, 也试着听取别人的想法。以别人的想法为鹰架, 让自己得益于同侪, 进而向上提升。”真好!在教学的现场, 尽管孩子们还不太习惯, 但是已经开始了这样的思考与分享。

二、看到对话的自然与真诚

从课堂情况看, 与我们常常倡导的“小手如林”“讨论热烈”“气氛活跃”等“好课”的标准不一样, 李老师的课是安静而紧张的。说安静, 是因为教师的语气始终柔和舒缓;说紧张, 是因为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思维强度, 孩子们的大脑始终不能松懈下来。

我们习惯了请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 李老师却特别喜欢“没举手的小孩”, 因为他们“还在想, 还在路上, 还没有走到”, 甚至“没有举手的小朋友的想法都很珍贵, 只差他说出来而已。李老师每一次试, 结果都是一样的”。

师: (对一没举手的女生) 你猜, 是哪里很忙?李老师特别喜欢还没有举手, 还在想, 还在路上, 还没有走到的小孩。你猜一猜!

生:嗯———

师:李老师很感动, 她这样“嗯”说明她很努力地在想。李老师小的时候也是这样, 想久了就会想出来, 相信我。

“李老师小的时候也这样, 想久了就会想出来, 相信我。”这样温暖的鼓励在课堂中出现了好几次。每当孩子们一时想不出答案的时候, 李老师总是说“李老师也常常不知道答案”, “怎么想都对, 你一定要相信李老师, 因为李老师也所知不多”。

有时候, 学生的回答显然偏离了问题, 这时, 李老师却给予了他们真正的宽容、理解与鼓励。

师:读的时候, 主角是谁很重要, 更重要的是谁?老师刚刚说全世界最重要的是谁?

生:思维。

师:“我”自己的想法。我也教二年级, 但我们班的小朋友都不会说“思维”这两个字, 你太厉害了, 真的!

……

师:那你可不可以猜一下, 这个小女孩多久才可以见到爸爸妈妈一次?

生:半年的半年。

师:半年的半年, 为什么呢?是半年加半年, 还是半年再一半?

生:……

师:李老师问得太复杂了, 反正就是半年的半年。

……

看得出, 李老师在引导孩子们勇敢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而不是去揣摩老师想要的答案。在这样的课堂里, 一切都是安全而自然的;在这样的课堂里, 对话才有可能真正发生。

三、看到语文的优雅与从容

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增多, 我们有幸观摩到了许多台湾老师的语文教学。听完台湾老师的课, 大家感受最深的往往不是他们精妙的课堂设计或独特的文本解读, 而是他们面对教学时那一份真诚、轻松、平和的心境。

李玉贵老师的课更是如此。

有位现场听课的老师甚至用“朴实如草, 宁静如兰, 美丽如画”来赞誉李老师的课。与我们见多了的“干脆利落”的女老师不一样, 个子小小的李老师是那样温和、优雅、从容, 绝没有“端着”上课的姿态, 她是那样平和亲切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她的课堂上, 一切也都是那么真实自然。她会说“李老师念书不好听, 你们忍耐一下啦, 老师念书给你听哦”, 也会说“李老师干吗那么多废话”。

当然, 李老师的课堂仍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比如对待《纸马》这样一个绘本实施的教学, 几乎没有对画面的欣赏与体会, 是不是一种缺失?另外, 课堂中的孩子们始终难以体会到书中小女孩的“等”, 是不是需要教师点明留守儿童的题材问题?

正像李老师所说, 两岸交流, 相互比较, 互为开益。

澄怀观道, 静照忘求。

所幸, 我们还可以以你为镜。

附:

就《纸马》一课与志芳老师书

李玉贵

志芳老师:

您好!

您对玉贵课堂的回应, 将我拉回那前未试教, 后也未曾再教, 可谓千课万人专属的“一次性”《纸马》教学。

万千感谢志芳老师对某些教学点的肯定, 但《纸马》上得零碎、片段, 连开展都谈不上, 玉贵心里是明白的。

2014年4月17日于杭州千课万人会场与王雷英老师、许嫣娜老师同课异教《纸马》一课。无论在情感朗读、读图理解与内涵探究, 透过两位老师精致的专业把握与精到的策略教学, 让玉贵对《纸马》的可能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执教, 自有不同的目标与定位。对玉贵而言, 《纸马》是“课外”“绘本”, 不是“课内”“课文”, 老师陪学生聊聊, 角色比较像在蜿蜒河道上搭“桥”, 剩下的要靠学生自己去跨越与渡过。

到内地做课, 我期待着借课与内地老师交流, 以课说课, 表达我此刻对儿童、对学习、对语文等议题的混沌与澄清, 困惑与得解。此行, 我想借《纸马》交流“文学回应” (Literature response) 的想法———一个二年级的“读者”可以如何与作品“互动”, 一个二年级的“读者”如何置身作品之中, 浮现感受、理解感知、走近角色、关联自身。

《纸马》一课, 旨在透过《纸马》的图像、主题与读者感受, 考验与省思教学者对教与学、师与生、读者与文本关系的信念与把握。

玉贵尚行进在思考的路上, 以下邀请观课老师、读者诸君共商榷。

一、关于图像:老师教图VS读者读图

有的观课老师指出:《纸马》是绘本作品, 但玉贵却“没有教图”。玉贵以为, 这种观点隐约透露:“把图拿来教”“直接教图”, 方可界定为“有”在进行“绘”本教学。

上述看法是以“外显的”“教”的角度在论课, 是从“老师教了, 学才产生”的假定在看课。但, 学与教的关系真是如此吗?

玉贵的《纸马》, 先只让学生读缮打的全书文字稿, 读后, 透过文章脉络猜测:“主角比我大比我小?大约几岁?男生女生?”这样的设计, 让读者先“主动”在脑中“画图”, 使主要角色形象化, 引发读者与作品中的角色产生意义关联, 进而使读者主动趋近角色处境。因此, 当学生拿到绘本作品刹那, 充满内在阅读动机, 全身心专注赏读绘本, 展开脑中透过文字所描绘的形象与绘本图像间的对照。试想, 有什么比学生内在积极主动地忙碌更重要的?又, 此时, 老师还需要再教图吗?

由于时间的关系, 有个环节我省略了, 就是学生读绘本时, 若发现图里有但文字并未提及的讯息, 则在图上贴上圆点便利贴标记。

此时补充当初预设, 补充现场未进行的教学环节, 并非为自己辩护, 仅想强调:即便读图, 仍然需要通过教学设计, 让学生置身其中自己去读。绘本教学尝试16年来, 屡试不爽一再验证:相较于成人, 学生更是读图高手。

二、关于主题:老师教学揭示VS学生自主感受

有的老师认为应该引导学生感受《纸马》里的主题“爱”和文化氛围“中国风”。玉贵总想:能不能先让学生自己探索, 再来梳理?我一直深信, 阅读探索一如旅游———即便跟着杰出导游出游, 多数旅人也想图个半天自由行。

另外, 哪本绘本没有“爱”?“中国风”是否需要教?也非常值得讨论。我主观认为, “中国风”不必教也不用教。因为我们就生在中国, 长在中国, 四时运行皆中国, 我们连内在的文化时钟都是“中国风”, 过年、清明、端午、中元、窗花、香包、花灯……有朝一日, 我们离乡背井去了异国, 就会发现血脉里的“中国风”, 一如基因天生设定。

这次有个教学环节, 邀请学生思考:“孤独时, 你会选择哪个字当窗花, 贴在窗上陪伴自己?”学习单上供学生选择的字库, 是以甲骨文、金文或篆文呈现的全文核心字。当学生以自己为主体, 拿起红色彩笔在作业单上写下所选的字当作窗花时, 已不知不觉置身在“爱”与“中国风”之中。

学生已浸润其中、着手选择、为自己思考着熏染着感受着, 是否可以不必再“就目标教目标”, 也就是不用再针对“中国风”与“爱”进行直接外显的教学?与诸君共商榷。

三、关于感受:老师客观把关VS接纳学生主观

《纸马》通篇循序铺陈主角长久等待父母的过程与心情, 而“等待父母”正是所有儿童切身的经验。因此, 教学中有个环节是请学生在红色心形便利贴上, 写下等待父母最难熬的一次经验。接着, 我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向右延展的“心情数线”, 数线中央贴上写着主角等待经验的便利贴。与主角相比较, 在主角位置越右边, 表示等待程度越强烈, 越左则反之。

课上, 我邀请每个学生将自己的“等待便利贴”贴在“心情数线”的相对位置。许多学生将自己的“等待便利贴”贴在了小女孩“等待便利贴”的右边。学生上台所揭示的现象, 当下引来观课教师一阵不小的哗然。根据常理, 我们都知道像角色这样苦盼父母一年回家一次的学生绝对不可能为数如此众多。

但, 阅读就是这么回事, 尊重了文本与作者之后, 即便读者自身的感受如此主观, 仍然值得尊重。

四、小结──思辨教与学:尽教VS在学

有关《纸马》的主题内涵, 玉贵认为阅读《纸马》, 与二年级读者谈“留守儿”, 会让《纸马》立刻长了20岁, 马齿徒长啊!———也许留点空间, 让读者将来、长大再次翻阅, 惊喜发现:原来这本书还“藏”着留守儿的议题!就算作者有此意图, 小读者目前接收不到, 又如何?即便这群小读者, 这辈子都没有发现《纸马》谈的是留守儿的处境, 真也无妨。

重视学习的课堂, 需要教师将文本教材化, 将教材策略化。透过教师的教学“设计”, 将学习活动编织成前后连贯、详略分明、主次相依的“浅出”学习活动, 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学习的过程, 在“实践”中理解新知、“主动”探索、“好奇”发现。

长期以来, 我惯性地锻炼自己双向检视自己的课堂:当我显性施教时, 我所期待的学生学习是否真正发生?当我设计非显性的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不是不亚于老师看似直接清晰的教导?

学海无涯, 教海无垠。与您共商榷。

玉贵敬笔

做好自己的事 第2篇

路边的小草,也许不引人注意,但它仍然向世界默默奉献自己的一星浅绿。幽谷的百合,虽然无人得知,但它仍然向大自然展示着自己的美丽。深秋的菊花,虽已不再灿烂,但它仍然延伸着自己的生命,吐露着淡淡的芳香。它们虽无法大红大紫,却得到了人们的称颂和讴歌,因为它们做好了自己能做的事。

人也一样,只要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我们的人生就有价值,只要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我们的人生就有意义。纪伯伦说:“如果你用不甘心去烤面包,那么你烤的面包是苦的;如果你用怨恨去酿造葡萄酒,那么你就在清冽香醇的酒中滴入了毒液……”这话从反面说明我们要安心于自己能做的事,愉快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才能扬起人生前进的风帆;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才能在茫茫大海上驾驭好自己的人生之舟;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才能使我们此生平凡但不平庸。

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能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创造辉煌。李素丽,一名普普通通的售票员,在自己平平凡凡的岗位上,一上班,就给每个乘客带来清晨的第一声祝福,临下班,又给乘客送去春阳般的微笑;并使每个乘客脸上漾起不落的笑容;一位外国老人亲自领受了她那阳光般的爱后,专程到她的公司致谢时,她只说“自己只是做了自己能做的事”。她做好了自己能做的事,就被评为杰出青年,受益的不仅是自己,更影响了整个社会。

无独有偶,徐虎,也是一个平凡的但不平庸的名字。他只是一位整天与下水道、水龙头、马桶打交道的管道修理工。也许有人认为这个岗位卑微,可正是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做着自己能做的事,及时地疏通家家户户堵塞的管道,及时地修好每家每户的水龙头,正是他及时地解决了家家户户的小事,做好了自己能做的事,被选作劳模,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创造了无穷的社会价值。

一些年轻人好高骛远、自命不凡,对有些事情不屑去做,总认为自己应该去做更大、更重要的事情,不安心自己现实的工作,对自己能做的事却不屑去做,结果往往一事无成。为此我抄录著名诗人鲁藜《泥土》共勉:

若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做好该做的事,让自己内心变得强大 第3篇

我上学期间,遇到过很多受欺负者,从小学到大学都有。记忆中最可怜的是一个叫苗苗的女生,她与同学王红吵架,被王红打哭了,哭着回去告诉爸爸她在学校受欺负了。于是,她那高高大大、在矿上做工的爸爸怒气冲冲地来到学校,不计后果地把王红打了一顿,还把王红的书包扔到了教室外。王红家也不是善茬,拿着棍棒到苗苗家找苗苗爸算账。苗苗爸一看这阵势,吓得跳墙而逃。人家就把她家的东西都砸了,还把缸里腌的咸鸭蛋捞出来拿去了。苗苗的灾难也由此开始,班里所有的同学都开始与苗苗过不去。

于是,苗苗爸决定给她转学。

苗苗转学来到我们班。说来也怪,同学们迅速地传开了她的故事,也开始慢慢地欺负她。她整天哭哭啼啼,学习不好,作业也写得一团糟。老师一开始还护着她,为了不让同学们欺负她,老师让所有的同学罚站,有次竟然让全班站到雪地里。老师的每一次惩罚,会激起同学们更大的愤恨,回过头来就会更加剧烈地把火撒到她身上。特别是同学们欺负她的手段变得更隐蔽,而她每天所恐惧的事情就一再地发生。

慢慢地,老师也烦了。她学习不好,作业完不成,也不会玩,班里劳动她也不会。同学们感觉到老师不再保护她,就越发地冷淡她。

好心的大人总是劝自己的孩子对苗苗不要太过分,但往往都会加上一句:“真是个可怜的孩子,长这么大个儿有什么用呢!”

为什么苗苗一再地受欺负?现在想来,她总是一副弱弱的样,动不动就哭,脸上带着恐惧和害怕。这种恐惧给了别人勇气去欺负她,她那副受害者的样儿,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她也因此成了班里的出气筒。

一个人如果不做受害者,别人就永远无法欺负你。如果自己坚强起来,周围的局势会跟着改变。她总是将自己放在一个不被欣赏、不被爱或被贬低的状况下,她就会吸引到别人的“欺负”。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受欺负者有着共同的弱点:爱哭、爱告状、老师和父母处理不当。

转学、转班不解决根本问题。在这个环境里,受害者如果自己内心不改变,到另一个环境中,依然会是个受害者。

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伤别人又自强

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如果一个孩子坚持更高的目的并做自己首要做的事,带着爱和善意处事,是不会被欺负的,而这一切,需要父母教给孩子。

小女生佟荣荣在学校里总是被欺负,她妈妈很是心疼。我给荣荣妈出了一招:“孩子所处的环境我们改变不了,转学也不能改变她的处境。再说,转学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不管到哪里,还是要与人相处。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可以从孩子学习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能克服学习这个困难,会给自己增添许多勇气,写作业快了,该做的事做好了,对自我的评价高了,就会提升自我的能量。这种能量有种神奇的作用,能让人以无畏的心态面对困难,困难也会大大降低。”

荣荣妈妈愿意做这样的改变。因为她知道,这是建立孩子自尊的一种方法,不伤别人又自强。当然,要想让在学习上受过伤的孩子爱上学习,需要付出相当多的努力。荣荣妈有改变的强烈愿望,所以她有能力去说服孩子。好多妈妈说孩子不愿努力,其实是她自己就不想做这样的努力。妈妈有决心,孩子才会跟着改变。孩子越小,父母的影响力越大,让她尝到努力的甜头,她就更愿意努力,只有努力“养成努力”的习惯,就轻松了。她多努力一分,在家挨训就少了。慢慢地,荣荣学的东西多了,第一次,只有她一个人做出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好几个同学拿她的作业去看,这让她自信心大增。有能力帮助别人,在同学中的威信有了,笑声也多了。

一个人无法被任何人伤害,除非你允许别人这样对待自己,一个不珍惜、不爱自己的人,最容易受到别人的欺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理会那些惹事者,他们无事可做,觉得没有意思,就只有离去了。

做好你自己的事 第4篇

寓言这种文体的产生之初本是力图用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意味深长的道理,说寓言的人真正关注的是给人以启发,而不是故事本身。正如法国著名寓言家拉·封丹所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

为了节省寓言的篇幅,作者尽可能减少对人物的渲染,有时甚至用一些程式化的形象来代表某一类人物。比如《伊索寓言》里经常出现的“狐狸”大多是狡猾的代名词,我国古代的“宋国人”大多是愚蠢、自负的符号。所以,如果寓言的教学将精力放到人物形象和语言的赏析上,无疑偏离了寓言这一文体的要旨。

那么,寓言的要旨是什么?当然是寓意。古今中外的寓言那么多,而且每篇寓言的寓意各不相同,有没有什么一以贯之的东西?我们从心理学找到了线索,据统计,《伊索寓言》里很多篇目的寓意最终都能归结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上,比如《狐狸和乌鸦》《蚊子和狮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等等。

心理学对初中生来说有些难度,但是如果引导得当,对寓意的深入探寻是大有益处的。因此选点很重要,找到一个浅显的、学生感兴趣的点,深入挖掘,直至触动内心。这样的寓言教学才有以一当十的作用———不同的寓言表达的寓意大致相当,学透一篇可以加深对很多篇目的理解。我对《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的教学设计,就是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解读文章。

环节一:心理图片,激趣导入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不光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是为这堂寓言课找到一个贯通整堂课的点。查找了一些心理学的图片后,我发现了艾宾浩斯错觉图,这张图片里呈现的正好是我们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两个极端状态,跟寓言里赫耳墨斯对自己的错误认知不谋而合。

师:同学们,上课前请大家看一张图片,你们说说这两个黄色的圆 (左右两个图案中间) 哪个大?哪个小?

师:有人认为左边小,右边大,还有人认为一样大。认为一样大的同学,你们真厉害!轻易就破解了一道心理学的难题。这张图片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错觉,发现者是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谁能分析一下这个错觉产生的原因?

(生答略)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这两个黄色的圆其实一样大,因为放在不同的环境中显得一大一小。确实,人们对物体形状大小的判断有时会出现偏差;同样,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容易陷入误区。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希腊神话中的商业之神———赫耳墨斯,他也遇到了这样的麻烦。

环节二:带图批注,解读文本

(一) 解决疑问

批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它能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文本,详细记录下自己读书时的疑问和感受,对于文本的理解非常重要。由于《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篇幅短,内容浅,课堂上我安排的质疑环节其实是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问题,让其他人回答。这样可使学生更仔细地研读课文,同时也能锻炼表达能力。

师:让我们带着对这张图的理解走进《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并对文章进行批注。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写下来。如果你完全读懂了,也可以设计几个有价值的问题问问别人。

师:现在各小组开始讨论,组员之间可以互相提问,交流答疑。每个小组挑选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和全班一起分享。

学生的问题:

1.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为什么不说“受到什么样的评价”?

明确:自负。

2.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为什么他“又笑着问”?

明确:对宙斯雕像价钱的嘲讽,对赫拉雕像价钱的不屑。

3. 赫耳墨斯为什么不直接问自己雕像的价钱,而先问宙斯和赫拉的?

明确:攀比,更见虚荣。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前面的信心满满和后面的“添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增强了寓言的讽刺效果。

4. 赫耳墨斯是商人的庇护神,为什么商人们并不重视他?

明确:他可能并没有好好履行商人庇护神的职责,导致商人不重视他,明确他身上有缺点。

5. 为什么赫耳墨斯选择去雕像者的店里问自己雕像的价钱,而不是去神庙问?

明确:在神庙里宙斯和赫拉的地位肯定比他高,可是在商店里就不一样了,因为他是商业庇护神,他觉得商人肯定会更重视他。

6. 宙斯是众神之首,为什么赫拉的雕像比宙斯的还要贵?

明确:学生回答“女性雕塑难度更大,因为服装、发饰等雕刻工艺更为复杂”。此题与文章寓意关系不大,可略过。

(二) 带图批注

如果说上面的质疑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寓言的故事,那么接下来的带图批注则是让学生接触寓言的核心———寓意。再次展示艾宾浩斯错觉图,让学生联系这张图梳理一下寓言中的人物关系,并且说出自己得到的寓意。

师:刚才我们群策群力解决了读课文产生的疑问,现在我们联系这张图梳理一下寓言里的人物关系,并且谈谈你对寓意的理解。

生:右边这幅图中间大周围小,是在赫耳墨斯心中,他的地位比周围的都要大。可是事实上他的地位是左边这张图所反映的中间小周围大,也就是宙斯、赫拉等神都比他要伟大。

师:你得出的寓意是?

生:不能太骄傲。

师:你的回答跟《伊索寓言》里的分析很接近。有没有其他不同的解释?

生:赫耳墨斯就像中心的黄色圆,当他藐视周围众神时,他自我感觉膨胀,认为自己是最受人尊敬的,就像右边这张图。经历过这个后,赫耳墨斯应该能认识到诸神的伟大,从而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

师:所以你得到的寓意是?

生:正确认识自己,知错就要改。

师:其实,寓言能千古流传的原因就在这里,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不同的人都能解读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通过上面的带图批注环节,学生基本理解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寓意。值得一提的是,起初学生说出的寓意都跟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类似。经过老师点拨,《伊索寓言》里的最后一句只是作者给的寓意参考,并不是唯一答案,允许学生大胆解读。

环节三:续写故事,升格寓意

学生了解《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寓意后,适时安排续写可以巩固这种认识。在写作的过程中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续写的故事表达新的寓意。

师:我们领悟到了寓意,可以把它直接说出来,还可以通过故事把它写出来。现在我们来续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最好把你领悟到的寓意写进去。

投影展示:

续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要求表达一定的寓意 (最后一句话标明)。

“赫耳墨斯听到雕像者的回答,一句话也没有说,默默离开了雕像者的店铺……”

师:我发现有位同学写到了“赫耳墨斯羞愧难当,灰溜溜地离开了雕像者的店铺”,然后就写不下去了。为什么会无话可说?我们来帮帮他。难道赫耳墨斯只能有这一种自卑的结局吗?他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和不足后该怎么样呢?希望同学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用变化的态度来看故事的发展,加入合理的想象。

师:请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续写作品,然后派一位代表展示。

(学生交流并朗读自己的作品)

师:这位同学笔下的赫耳墨斯不是一味地否定自己,走向消极,而是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让自己变得真正强大。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写文章时不光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还要蕴含一定的道理。寓言如此,戏剧、小说、散文也是如此。

环节四:带图再批,认识自我

这个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也是最具有心理学特点的部分。

师:带着对寓意的深入理解,我们再次回到这张艾宾浩斯错觉图。如果你是这个黄色圆,你会想到什么?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感受呢?请在书上批注你的想法。

生:进入初中以来,发现周围的学习高手太多,我觉得自己很差,有些自卑;而小学的时候周围没有这么多高手,因此那时自我感觉良好。其实这都是错觉,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师:这位同学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很多同学听了直点头,看来大家能理解你的感受。请你说说这件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生:我正确认识自己了,明白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习不太扎实的科目要抓紧补上,不能视而不见。

师:你说得很好!正如孔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人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剖析自我、审视自我,而你做到了。我们给他一点掌声好吗?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有些不同。当我内心脆弱、自卑时,外界环境就会变得强大而有攻击力;当我内心坚强、自信时,外在的困难都变小了。这种说法很新颖,前面一个同学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你强调的是自我认知对环境的改变。

师:刚才同学们的感悟十分睿智,有几分哲人的味道。

做好自己的事作文 第5篇

书中介绍“飞天女英雄”刘洋与各界青年代表面对面互动交流时,一名学生问她是否从小就有航天梦?中小学生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兴趣?刘洋却回答说,她小时候并没想当航天员的梦想,她的三个理想分别是:当公交车售票员、商场售货员或医生,但最终一个也没有实现。当她成为空军飞行员后,便逐渐对这个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非常努力地学习,争取做得更好。她认为,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就是英雄。

读到这里,我感慨万千。觉得刘洋做事有耐心、很执着,本来自己的梦想不是当飞行员,当命运让她选择了这个职业后,她仍能坚守新的工作岗位,并力争做得更好,最终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成为举世瞩目的“飞天女英雄”。像点钞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范静波,她以58秒点钞400张的速度,成为世界上数钱最快的人,被誉为“金牌点钞手”。还有能用叉车在玻璃板上切萝卜的中国叉车状元张永浩等,他们都坚持做好自己的事,并不断攀登,最终创造了职业奇迹。

看看我自己,我非常惭愧。我如果哪段时时事情很多,就喜欢报怨,甚至知难而退、半途而废。以前学习吹葫芦丝时,觉得曲子太难,就敷衍了事,不用功练习。爸爸发现后,教导我: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耐心、要坚持,只有付出了努力,才能有好的收获。听了爸爸的话,我严格要求自己,并刻苦练习,每天中午回家认真练习半小时。过了一年多,我就非常顺利地考过了十级,并得到了考官们很高的评价,那时我才上二年级。我努力做好这件事,我成了小“英雄”。看了刘洋阿姨的故事,更坚定了我的信心,以后我会坚持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

美国的公民教育:做好你自己 第6篇

美国的长途电话非常便宜,而且在某一时段,或消费积累到一定数额,会享受免费服务。所以,晚上我经常与在美国的同学和朋友放松地煲几小时电话粥,聊美国的政治、经济、人文、历史,海阔天空,无所不谈。

一天晚上,北卡罗来纳州的大学同学尚可琢,在电话上感叹命运的无常,诉说自己大学毕业后闯荡美利坚,犹如树叶随风飘零,不知归宿何在。我安慰她说,老了以后,就靠孩子们,孩子在哪儿,就跟着在哪儿。她立刻反驳说,在美国这个地方,孩子是指望不上的,美国的社会舆论是不引导子女养老的。然后忿忿地给我讲述了最近看的一档电视谈话节目。

节目中,一个成年女子现场咨询主持人,父母亲欠下债务,晚年生活无着,她该不该管。主持人说,父母没有把自己的晚年安排好,陷入窘状,错在他们自己,你没有义务帮他们。你首先要把自己的生活搞好,承担起子女的抚养、教育责任,然后把自己晚年的生活规划好。在把这一切都做好的基础上,如果愿意可以帮助父母,但这不是你的责任。

“宝莅,你说这是什么世道?美国的媒体就这样公开教导人们不养老啊!”

我听后,也觉得美国太没有人情味了。

过了几天,我们包了水饺,做了红烧排骨、木耳拌洋葱、腰果炒芹菜、虾炒白菜、炸花生米等中国菜,请盖瑞夫妇和霍保罗夫妇一起到宿舍做客。霍保罗是国际社区教堂的牧师,具有国际政治博士学历,正在学习汉语,交流起来比较方便。饭后又开始了海阔天空的神聊,当谈到独生子女这个话题时,我就趁机问,“美国法律是否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

回答是“没有”。

他们说上一代老人,年轻时正值60年代,那时是美国经济起飞阶段,挣钱容易,消费少,特别是当时房价便宜,当初他们买的房子,现在成百倍地增长,而且他们都有自己的社会保险,所以美国的老人一般生活有保障,不需要子女赡养。保罗的妻子说,她的父母现在加州独住(美国老人一般不愿与子女一起生活),但她的哥哥离父母近,便于照顾。她说父母很有钱,经常支援子女。但不是直接给现金,往往借着孩子过生日等事由给些钱。从这点上看,中国父母也大多如此。

听了他们的这番话,我对那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观点稍有些理解。美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使大部分努力工作、辛勤劳动的人能够为自己的晚年提供经济保障,而不像我们的上一代,大部分是土里刨食的农民,他们一生辛劳所得,只能养家糊口,供子女上学或婚丧嫁娶之后,剩下的只是病老的身躯。中国有句古话:“父母的恩情比天大”,他们老来无助时,怎么能说你没有义务照顾他们呢?

过了几天,住科罗拉多州的同学沈志佳来电话,借机我又与她谈了对美国养老问题的困惑。志佳略一思考说:宝莅,这不单纯是一个养老问题,它涉及到美国公民教育的理念。

她说,美国把公民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系列。科罗拉多州的公立学校学生每天早晨到校,首先要对着国旗宣誓。

说到这儿,志佳的小儿子,在电话中给我宣读了誓词:“我宣誓,要忠诚于以美国国旗为代表的共和国,在上帝的关怀下,让每一个人都享受民主和公正。”后来,我们到密苏里州政府实习时,向教育部的官员求证,密州的公立学校也同样要求学生在国旗下宣读誓词。

志佳接着说:美国的公民教育,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幼儿园的孩子们玩完玩具后,要自己收拾好。我们看到这么小年龄的孩子,吃力地做这些事,感到很不忍心,但他们认为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

在美国,孩子们出现了失误,比如说跌了一跤,家长不像有些中国父母为了安慰孩子,猛跺地板,一个劲儿地说:打这个地,谁让这个地不平,摔着我的宝贝。孩子们做错了事,家长从不只找客观原因,而是对孩子们说,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当时你没有认识到结果会这样,是因为你没有判断对,没有选择好。他们非常强调培养孩子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从“做好你自己”开始

美国的《公民读本》告诉孩子们:你作为一个人是最重要的。每个人要认识和管理好自己,敢于承担责任,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作为一个好公民,首要的是把本职的事做好,做学生就要认真学习,做一个清醒的思考者。同时,一个好的家庭成员是做好的公民的基础,一个好的公民,是忠于自己国家的。所以,“你”在关心国家、社会、他人之前,先要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家人。“你”要改造社会吗?先从把自己改造成一个好公民做起。

美国还十分重视职业伦理教育。学校里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对以下三个问题作出回答: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们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有的还采取了一些硬性的行政措施,如,拿不到相关学分,别的学分再高,也拿不到学位。

许多学校还把职业精神教育融入各种仪式典礼之中。志佳的侄女考入密大医学院,父母和姑姑分别从加拿大和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州,千里迢迢赶来参加开学典礼。在这隆重的场合,侄女和所有新生一起身穿白大褂,面对教师、亲友庄严宣誓:进入医学殿堂,从今开始我要始终把病人放在生命的第一位,个人的生活要时刻服从职业的需要。这种场面,让志佳和许多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美国的公民教育,强调“个人是重要的”、“一切由你自己决定”,其政府制度、经济体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建立在这样的理念之上。但是,这并不是说,你可以为所欲为,你的行为是在一定的规则之下的自由。如,我们旅行乘坐的长途车,为了体现公平,不能让坐在后排的人,总是承受颠簸之苦,规定了每天坐在前两排的人轮换到最后。

所以美国强调一个成熟的公民,除了有“民主”、“独立”意识外,还必须具有“规则”意识、“责任”意识,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平。而这些意识的树立也并不是全靠教育,全靠人们的觉悟。对此,美国的社会安全号管理制度是一个重要法宝。

在美国,人们没有户口、身份证,唯一能够证明身份的是由美国社会安全管理局(SSA)签发的安全号。这个号码输入计算机系统,全国联网,任何人都可以从微机上调出你的背景材料。如果你有不良记录,如交通肇事较多,有蓄意透支或欠账不还的记录,或在原公司吃里扒外、损公肥私等,人家就不会雇佣你,即使雇佣你工资也会比正常标准低。警察局也可以随时调出你的号码,看看你以前有没有违法和犯罪的记录。这就使人们不敢以身试法,不敢不按规则办事。同时,社会舆论也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很多美国人爱管闲事,如果你不按秩序排队,或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他们会侧目以示。

公民素质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础,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美国政治制度、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与我国有很大的不同,价值理念有根本性的差别,但是美国公民教育由近及远,学校教育、文化薰陶、社会管理、舆论监督等多管齐下的一些办法,值得我们吸收借鉴。

zhaozhen1996@sina.com

上一篇:实训课程电子商务专业下一篇:音乐欣赏与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