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栓塞范文

2024-08-15

动脉栓塞范文(精选11篇)

动脉栓塞 第1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急性血栓栓塞,动脉灌注,盐酸替罗非班

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血栓栓塞是一种严重并发症,较为常见,极易引发患者残疾甚至死亡。随着神经介入的飞速发展,颅内支架在临床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同时也造成术中动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日益提升[1]。Workman等[2]统计血栓在支架和弹簧圈表面达到了7%的形成概率。针对这一情况,临床在手术之前应该对患者充分抗凝,并给予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手术过程中应该对患者进行充分全身肝素化,只有这样才能对血栓栓塞的发生进行有效地预防和避免[3,4]。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274例接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的患者,手术过程中发生动脉急性血栓栓塞18例,18例患者均给予动脉靶向灌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8例患者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5~64(51.9±10.4)岁。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患者2例,Ⅱ级患者8例,Ⅲ级患者7例,Ⅳ级患者1例。均以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患者术前均接受头颅CTA检查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20个(2例患者为多发性动脉瘤)。所有动脉瘤均为宽颈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0个,胃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动脉瘤6个,颈内动脉动脉瘤4个。手术过程中造影检查,发现血管在一定程度上血流不畅,明确为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

1.2 方法

1.2.1 围术期处理:

术前对患者进行血液分析、肝肾功能、凝血机制、心电图、X线胸片等检查。14例患者术中支架植入辅助栓塞动脉瘤。术后3d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4000U皮下注射,每天2次,同时口服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100mg/d。

1.2.2 治疗方法:

经股动脉入路,运用Seldinger穿刺技术成功置入动脉鞘,给予患者全身肝素化。手术过程中行3D-DSA检查了解动脉瘤形态以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然后根据动脉瘤形态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选择手术方式。手术过程中造影发现急性血栓栓塞后,应尽快在短时间内致密性填塞动脉瘤腔,第一时间给予患者静脉推注肝素1000U,同时经导引导管动脉灌注盐酸替罗非班10~20μg/kg,3~5min推注完毕,5min后造影明确血管内血栓情况,必要时再次给予盐酸替罗非班5~10μg/kg,3~5min推注完毕。定时进行血管造影,每5分钟1次,确认血管内血流通畅,没有充盈缺损存在于血管管腔内。完成手术后不中和肝素,继续泵入盐酸替罗非班每小时5~10μg/kg,持续泵入6~8h[5]。

1.3 观察指标

对动脉瘤数量及类型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治疗后对其血栓栓塞段血管情况及出血发生情况进行认真的观察和记录,同时对其恢复情况进行有效地统计分析。

1.4 预后评定标准

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有效判定患者预后,分值在1~5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预后越好。5分:良好,正常生活得以恢复;4分:中度残疾,日常生活能够自理;3分:重度残疾,具有清醒的意识,需要人护理;2分:植物状态生存;1分:死亡[6]。

2 结果

18例患者共有动脉瘤20个,其中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6个,单纯弹簧圈栓塞4个。经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血栓栓塞段血管均完全再通,均无再出血。术后3、7d复查头颅CT发现有局限性脑梗死8例;术后1个月患者轻度偏瘫2例,恢复良好16例。术后3个月18例患者GOS预后评分:5分16例,4分2例。

3 讨论

3.1 动脉瘤栓塞术中血栓栓塞发生的原因

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急性血栓栓塞是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极易造成患者残疾甚至死亡。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术前未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手术过程中也未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全身肝素化;(2)内膜在血管内操作的作用下受到极大的损伤,为血栓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3)局部血流动力学在颅内支架植入的情况下发生改变,对血栓的形成进行诱导,其中如果支架具有较为密集的网孔、较高的金属含量,比如LEO支架,那么血栓就更易在其诱导下形成;(4)血管痉挛在长时间导管导丝的机械刺激下产生,减慢了血流的速度,进而引发血栓的发生[7]。

3.2 动脉瘤栓塞术中血栓栓塞发生后的治疗措施

3.2.1 尿激酶治疗:

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的血栓栓塞的治疗中,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是临床通常采用的传统治疗方法,其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但是具有较高的出血率,因此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限制。尿激酶属于一种常用的溶栓剂,当其在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中作用时能够对纤溶酶原进行有效的催化使其发生裂解,进而向纤溶酶转化,同时对纤维蛋白凝块、凝血因子V等进行降解等[8]。

3.2.2 盐酸替罗非班治疗:

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主要的血小板表面受体,属于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拈抗剂,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血小板聚集过程。在动脉内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激活、聚集等发挥着极为关键的起始作用。盐酸替罗非班占据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的交连位点,途径为通过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如果血小板聚集的介导主体为凝血因子I或血管假血友病,那么其将会受到盐酸替罗非班的竞争性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等进而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最终达到抗血小板的作用[9]。简单来说,在血小板集聚的终末环节发挥着直接的作用,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有效的抵抗,同时停药后3h患者就能够具有基本正常的血小板功能。相关医学研究表明,替罗非班能够在已经有一些纤维化的血栓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新鲜血栓簇分解开来。国内外相关医学学者研究表明,替罗非班能够促进新鲜梗死组织微循环的显著改善,对微循环血栓进行有效抑制,促进微循环灌注的间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将自身的神经保护功能有效发挥了出来[10]。替罗非班具有较短的半衰期,仅为1.6h;具有较快的药物起效速度,给药5min后能够达到96%的血小板抑制作用;对全身纤溶系统具有较小的影响,停药2~4h后患者大体上就会具有正常的血小板功能[11]。替罗非班半衰期短及较少影响到纤溶系统等优点将有效的前提条件提供给了临床,使临床能够采用更多的复杂手术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且全面的治疗。比如,溶栓术后1.5h就能够切开患者脑室,相应的出血风险不会增加。Sa TIS实验在2007年证明,在急性脑卒中的治疗中,替罗非班安全有效[12]。有学者在2011年运用动脉内灌注替罗非班的方法处理了3例脑梗死患者,所取得的疗效令人满意,且3例患者均具有良好的预后,这就又一次证明了替罗非班的疗效显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13]。

3.2.3 盐酸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治疗:

Kang等医学学者运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对234例血栓栓塞患者进行了处理,通过对处理效果的总结发现,在急性血栓的处理过程中,经动脉内灌注替罗非班安全有效,其达到了约95%的血管再通率,且不会引发再出血[14]。在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的处理中,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近年来,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国内相关医学学者开始对联合应用二者的效果进行研究,认为替罗非班的溶栓作用能够在尿激酶的作用下得到极大的增强,二者药效能够相互叠加和互补,同时对脑动脉内灌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进行了又一次的证实。

4 小结

动脉栓塞 第2篇

【中图分类号】d919.

4【文献标识码】b

季斌 李家骐 钱汉新

(江苏省海门市公安局。226100)

【文章编号】1007—9297(2007)01—00s7-0

2在法医实践中猝死的案例时有发生。但在交通

事故中因肺动脉栓塞而猝死的案例不多

见,特别是

在治疗或手术过程中发生猝死常引发医疗纠纷。笔

者曾遇2例。现予以报道。

案 例

【例1】某男,45岁。2005年1月1日发生交通

事故致伤,因右侧多发性肋骨骨折、右侧肺挫伤、右

胫腓骨下段双骨折而人院治疗。2005年1月18日

在行右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时患者突感呼吸困难、心

率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抢救无效而死亡。

尸检摘要:心脏正常大小。心外膜下检见多枚针

尖样出血点,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无异常。两肺轻度

淤血水肿。包膜下检见散在针尖样出血点。两肺切面

检见较多血性泡沫液,肺动脉起始部检见长4.0 cm。

直径1.5 cm的暗红色血栓栓子。相应处肺动脉胀

大、饱满。栓子表面无光泽,质地较硬。颅脑及腹腔

未见特殊。镜检:肺动脉血栓,见血小板梁呈条状。

间有大量纤维素、白细胞、红细胞呈层状排列。肺小

动脉扩张。肺泡腔及小支气管腔内充满水肿液。

【例2】某男,41岁。2006年3月9日发生交通

事故致伤,因外伤性血腹,肝、脾挫裂伤,右股骨骨

折,右髌骨开放性骨折人院,经抢救后病情平稳。

2006年4月10日在行右股骨骨折、右髌骨骨折切

开复位内固定时突发呼吸困难,心跳骤停、抢救无效

而死亡。

尸检摘要:心脏正常大小。处于收缩状态。心外

膜下未检见出血斑点。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通畅。两

肺明显淤血水肿.肺动脉起始部检见长9.1 cm、直径

1.3 cm 的暗红色类圆形血栓栓子.表面粗糙无光泽.

有弹性。颅脑及腹腔内无异常。镜检:血栓见有大量

纤维素、白细胞及红细胞等。肺血管扩张、淤血,肺

泡腔及小支气管腔内充满水肿液,部分肺泡腔内有

红细胞渗出。

讨论

肺动脉栓塞系损伤处静脉内栓子脱落随血流方

向运行至心脏.由右心进入肺动脉。造成肺动脉栓

塞。一旦发生肺动脉栓塞,病情危急,死亡率高。据资

料统计,有95%以上栓子来自于下肢静脉,以小腿

深静脉及股静脉为多见,[11常伴有下肢的损伤,其原

因为下肢血管内膜损伤。从而释放出凝血因子,使血

液粘度增加,再加上伤后长期卧床,血流缓慢导致血

栓形成。而在外因作用下,如行走、按摩、手术等使

栓子脱落。从而引起肺动脉栓塞。脉动脉栓塞可直

接导致肺动脉高压。或通过肺动脉、冠状动脉的广泛

收缩痉挛、神经反射机制等致肺动脉高压。从而引起

急性右心衰竭而猝死。e2]

外伤后肺动脉栓塞致死的诊断基于以下几点:

(1)明确的外伤史,特别是双下肢的严重挫伤、骨折;

(2)伤后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心脑肺等重要器官的功

能检测指标均正常;(3)损伤至死亡有一定的时间间

隔,具体受血栓形成时间及多种因素的影响;(4)轻

微活动(如下地行走、按摩等)后突感呼吸困难并短

时内死亡;(5)尸检时在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内发现有

血栓栓塞。栓子都为红色血栓或混合血栓。进一步检

查能发现栓子的来源及血栓形成的部位。

本文2例因交通事故致严重创伤。均有下肢骨

折史.手术前各生命体征平稳.手术时突发性呼吸困

难、心率加快而突然死亡。尸体解剖时于肺动脉的起

始部检见血栓且几乎将肺动脉管腔完全堵塞。虽然

因死者家属原因未能作进一步解剖查明栓子的来

源。但作者认为伤者人院后长期的卧床,血流缓慢,在治疗过程中大量药物的使用。特别是例2中由于

肝脾破裂大量失血。在失血、失液后补液不足,同时

术后输血补充了大量的幼稚血小板等均可使血凝度

[作者简介]季斌,男,(1965一),汉族,江苏海门人,大学本科,医学学士,主要从事法医损伤及法医病理的检验鉴定工作。

tel:***;e—mail:hyongmeio01@sina、co/1]

· s8 ·

增加,再加上严重的下肢骨折,不可排除下肢静脉内

膜的损伤,这些均为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创造了条

件,结合尸检时未发现其他致死性病变,所以,本文

2例肺动脉栓塞均构成直接死因.交通事故损伤与

死因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死亡事故不断

多。在尸检时.如果不认真细致的对待就会导致死者

家属闹事、上访等,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法医在进

行尸检前一定要掌握第一手资料.详细了解案情发

生经过、病情变化、死者生前既往病史,然后进行细

· 法医学理论与实践·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1期)

致而系统地尸体解剖,排除其他

致死性疾病,必要时

通过组织病理学检验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鉴定结论。上述两例中通过详细的尸体解剖.明

确了死因,化解了矛盾,最终无论是事故双方还是医

疗方均心服口服,从而使交通事故的处理也更客观

公正,更具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孔锡鲲主编.病理学[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社,1990.24

[2] 闵建雄编著.法医损伤学[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出版社.2001.4

下肢动脉硬化栓塞怎样治疗 第3篇

我患左下肢动脉硬化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及胫后静脉部分栓塞。服华法林纳等药有所好转,但肿胀、灼热、皮肤色素沉着却未排除。请问:这种病应该如何治疗?

萍乡市·皮××

皮××同志:

来信诉说你左下肢动脉硬化,且同侧下肢深部静脉栓塞。通过服用华法林纳等药物似觉有所好转,但左下肢仍有肿胀、灼热、色素沉着等症状。根据所叙情况,你还应检查血糖、血脂、血黏度,检查是否有其他慢性病。就血管本身的病变而言,左下肢似属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灶,可服用他汀类调血脂药(如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等),以延缓或抑制病变的进展,防止斑块脱落引起动脉栓塞。至于深部静脉血栓的形成,要是在急性期,可用尿激酶等药物进行溶栓治疗,但你患此病已时间较长,栓塞部位可能已机化,溶栓治疗已不宜也解决不了问题。因此建议你:①平日可服用拜阿司匹林片100mg/天,潘生丁25mg(1片)次、3次/天;如血脂高则应加服他汀类调脂药物,以防血栓塞形成。②平日休息或睡眠可适当抬高一点患肢,以助静脉血液回流。如下肢有小肿,可适当服用点利尿消肿药至水肿消退即停。③有条件应到三级甲等医院的血管外科就诊复查,做血管造影,看有否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急性动脉栓塞的手术治疗体会 第4篇

关键词:四肢动脉栓塞,取栓手术

急性四肢动脉栓塞是血管外科急症之一, 其发病急, 发展及变化快, 不仅可引起肢体坏死, 还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早期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保全肢体, 降低截肢率和病死率的关键。对我院2003年7月至2010年7月内7年内收治急性四肢动脉栓塞46例患者采用导管取栓术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患者, 男36例, 女10例, 年令32~74岁, 平均54.8岁, 栓子来源, 风湿性心脏病17例, 冠心病20例, 动脉硬化斑块脱落6例, 原因不明3例, 栓塞部位:髂总动脉8例, 髂外动脉7例, 股总动脉7例, 股浅动脉4例, 腘动脉8例, 腋动脉8例, 肱动脉4例, 所有患者根据病史、症状、体征, 结合动脉彩超特殊检查明确诊断。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手术治疗是下肢动脉血栓, 无论是髂、股、腘或胫、腓动脉栓塞, 均采用股动脉切开取栓;上肢动脉血栓, 无论栓塞发生在锁骨下动脉、腋、肱、桡或尺动脉, 均采用肘窝肱动脉切开取栓。阻断前静脉注射肝素 (0.6~1mg/kg) , 取栓成功后, 向动脉远侧注入肝素盐水约20~40m L及血管扩张药 (罂粟碱) 。

1.3 术后处理

术后每日予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 1周后改每日华法令2.5mg口服。对于缺血时间较长的患者, 术后应检测肾功能, 术后适量应用甘露醇、速尿及碳酸氢钠防止肾功能衰竭。

2 结果

46例患者, 从发病到就诊最短8h, 最长4周, 髂动脉栓塞合并大面积心肌梗死1例, 48h死于心肌梗死, 其中2例髂股动脉栓塞, 1例手术取栓后, 再次形成血栓, 行膝上截肢, 1例手术前已有小腿坏疽, 取栓后行膝上截肢, 3例遗有感觉障碍, 其他病例肢体保留良好, 经随访肢体功能恢复。

3 讨论

3 1动脉栓塞的分类及诊断要点

动脉栓塞是指栓子从心脏或近心端动脉壁脱落, 被血流推向远端, 阻塞动脉血流, 导致组织器官缺血以至坏死的病理过程.起病急骤, 发展迅速威胁生命及肢体, 是本病的特点, 该病起病急, 动脉供血障碍可以很快引起组织坏死, 其中以下肢血管栓塞引起的小腿及足部坏死多见。血管外科委员会和心血管外科介入学会北美分会制定了下肢缺血的标准, 根据严重程度, 下肢缺血被分成三类[1]:Ⅰ类:肢体能存活, 没有立即坏死的风险;Ⅱ类:包括具有坏死风险的肢体如果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血管重建) 可以避免截肢。这类分为两个亚型。Ⅱa型需要及时治疗。Ⅱb型则需要紧急处理, Ⅲ期类:缺血的患者如果已明确有深度的永久性的神经肌肉损失, 则不必考虑其他治疗手段, 截肢是唯一选择。可以发生在下肢、上肢、肠系膜上动脉等, 其中髂、股动脉多见。

急性动脉栓塞, 大部分均能找到病因, 46例中37例有风心病及冠心病史, 在查体及辅助检查中, 可以发现心脏方面的改变, 心电图常有心房颤动心律失常改变, 6例动脉硬化狭窄, 多普勒超声, 有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 同时结合肢体明显缺血改变:疼痛, 苍白, 发凉, 麻木及脉搏消失, 运动障碍, 即6P征, 超声检查::彩色血流于栓塞部位突然中断或血流呈不规则细条状, 色彩明亮或暗淡。多普勒显示于动脉栓塞段不能探及血流频谱或多普勒检测可见栓塞区血栓与管壁间可见不规则血流信号, 此处血流速度多不太高, 脉冲多普勒频谱波形不定。栓塞远心端动脉内可能谈及低速、低阻或单相连续性带状频谱。可确定诊断。

超声检查基本能够提供病变的部位及范围, 一般不需要做动脉造影, 因动脉造影要延迟时间, 往往导致病情的加重, 丧失手术时机, 所以一旦确定诊断, 应立即手术取栓, 但以下情况应在术前做动脉造影:年龄较大, 既往有间歇跛行史, 突然发病后, 如肢体变化不太明显, 尚能维持, 应做动脉造影, 以了解病变的部位, 远端流出道情况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3 2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

所有动脉栓塞的患者除建立良好侧支循环供应外, 只要患者全身情况许可都应早期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 Fogarty导管取栓术是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首选方式[2]最佳手术时机是下肢动脉栓塞后6~8h内[3], 手术越早, 治疗效果越好.动脉栓塞患者手术取栓, 多数患者效果很好, 手术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 手术过程中要轻柔操作, 避免损伤血管内膜, 取栓时用力不可过猛, 过快, 应缓慢抽出栓子, 同时注意控制球囊压力, 根据阻力情况适当调整, 以免导致内膜剥脱甚至拉断动脉或穿破动脉、穿入动脉壁形成夹层, 术后在血管创面上很快再次形成新的栓子重新栓塞血管; (2) 对于栓塞远端微血管血栓, 可于手术取出主干血管内血栓后, 可于术中注射尿激酶或术后经动脉内导管利用输液泵持续溶栓扩血管治疗, 改善流出道, 术中遇到阻力时变换方向、旋转导管、不可强行通过, 以致刺破血管壁。 (3) 在向下送导管取栓时注意控制导管方向和位置, 准确进入栓塞血管, 避免血栓残留; (4) 股动脉切开取栓时, 尽管术中取出血栓, 但如果上段有髂动脉狭窄病变, 可予球囊导管扩张或行介入治疗。 (5) 取栓成功的标志是远心端返血良好, 近端喷血猛烈。但有些患者经几次取栓后仍达不到较好效果, 此时过多增加取栓次数。反而因取栓次数过多, 造成血管壁的损伤, 可能招致血管壁严重挫伤, 形成血栓, 造成截肢的严重后果。术后要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 予肝素抗凝防止栓塞繁衍, 罂粟碱解痉, 扩张血管, 明显提高手术疗效.对于缺血时间较长及栓塞部位较高的患者, 术后适量应用甘露醇、速尿及碳酸氢钠可以防止肌肾代谢综合征发生, 并应检测肾功能, 注意排尿情况, 必要时行血液透析治疗。由于发生动脉栓塞的患者, 多为风心病, 冠心病患者, 所以, 术中, 术后心功能的维护十分重要, 有效防止心力衰竭, 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齐殿君等[4]报道112例动脉取栓患者, 发病48h以内手术保肢率为91.5%, 病死率为3.2%;48h以上手术保肢率为76.3%, 病死率为18.0%。

总之, 对于急性动脉栓塞的患者, 早期诊断, 及时手术治疗, 并辅助适当药物治疗, 是取得良好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Rutherford RB, Baker JD, ErnstC, et a1.Recommende standards forreports dealing with lower extremity ischemia:revised version[J].J Vasc Surg, 1997, 26 (6) :517-538.

[2]Borioni R, Garofalo M, Albano P, et al.Thromboembolctmy with aFogarty catheter.Our clinical experience[J].Minerva Cardioangiol, 2000, 48 (4/5) :111-116.

[3]刘胜利, 蒋鹏.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及其并发症的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13) :1110-1111.

门脉高压部分脾动脉栓塞手术护理 第5篇

【关键词】门脉高压肝硬化;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44-01

1 前言

门脉高压症是指因由各种原因所致门静脉血循环障碍导致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病症[1]。病因可分为肝前肝内型和肝后型三种。其中肝内型如肝硬化最常见。很多患者还伴有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及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2011年来我院治疗的2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都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将详细介绍此类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2 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45-63岁,其中4例患者肝硬化门脉高压伴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通过食管内窥镜检查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9例患者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手术前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及骨髓细胞学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均符合脾功能亢进诊断标准[2]。

2.2治疗方法

术者在B超和X线透视观察下,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插人导管超选择性地进人脾动脉近脾门处,在透视下缓慢推注明胶海绵颗粒和造影剂的混悬液,作部分性脾动脉栓塞。脾脏血管栓塞面积一般是全脾的50%~70%即可,右股动脉穿刺处进行加压压迫止血、包扎。手术后用抗生素一周。最后详细记录部分脾动脉栓塞后的门静脉压力变化情况。防止术后产生不良反应。

2.3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

(1)栓塞手术后综合症 这是部分性脾动脉拴塞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由脾脏栓塞后脾脏、包膜水肿及组织缺血坏死导致机体发热、腹胀、恶心呕吐、腹痛及反射性肠淤张等症状。

(2)肺部感染 由于部分脾脏栓塞术会使患者腹部疼痛从而导致呼吸运动受到限制,支气管引流不畅,产生肺部感染。

(3)脾脏化脓及脾脏破裂 手术后脾动、静脉血流量减少,压力降低,导致肠系膜上、下静脉血液流入脾脏,形成梗死的脾脏组织感染形成脓肿,由于外伤及剧烈活动会使脾脏破裂。

所以,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一定要到位。

3 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 对病人的心理安抚

护理人员应在术前了解患者详细病情、心理状态及手术名称。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人栓塞具体的手术说明,交待手术目的及手术前的一些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注意事项和手术存在的风险以及具体地点等等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耐心的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可以根据患者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1.2 常规术前准备工作

(1)进行各种相关生化检查,包括三大常规,出凝血时间测定、肝肾功能、心电图、B超、CT等检查并提前几天练习床上大小便。

(2)手术前1天行穿刺部位皮肤的清洗和备皮。

(3)手术前1天进流质,手术前6-8小时禁食禁饮,并预防呕吐。

(4)手术前做碘过敏测试,并做好记录。

(5)手术前半小时开始用0.9%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保留静脉通道,并护送患者到介人室。

(6)准备一切手术中用的药品及手术器械。

3.2 术中护理

备好氧气及抢救药品,预防过敏及休克等并发症;协助患者平卧手术台上,充分暴露穿刺部位;护士主动了解患者的感受,以亲切关怀的语言稳定患者的情绪,同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有无造影剂过敏,发生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

3.3 术后护理

3.3.1病情观察

患者手术后取平卧位休息,以防止挤压造成脾脏破裂。因为部分脾栓塞后脾脏与术前相比增大,3至4个月后梗死的部分脾組织才能被完全吸收,脾脏缩小恢复正常;股动脉穿刺处动脉压迫止血器持续压迫8小时,以防穿刺点有渗血。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动脉压迫止血器有无移位,仔细观察下肢皮肤颜色、温度及有无痛感,按时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半小时测一次,连续测3小时。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采取处理措施。

3.3.2病人清洁护理

术后病人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和平整。右下肢制动期间应定时按摩受压部位 ,指导患者活动下肢体,改善受压部位的皮肤血液循环,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且在术后休养期间保持全身的清洁如做好口腔护理,及时更换衣服和床单以保持皮肤及床单清洁干爽,以防止手术部位的感染。

3.3.3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栓塞手术后综合症的护理:

(1)手术后发热的护理:在部分脾动脉栓塞手术后,机体对脾脏组织缺血换死吸收,所以体温升高,有助于加强机体抵抗力[3]。术者一般在手术后第二天发热,体温一般在38.0℃左右,持续二周左右。根据体温高度给予抗炎药物或物理降温。高热持续不退,可采用安定痛或激素等药物来治疗。当发热出汗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2)疼痛的护理:2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持续2~4天后逐渐减轻。故术后护士应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以减轻患者的疑虑和心理负担。疼痛时帮助患者选取舒适的体位,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护士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缓慢而有节奏的腹式呼吸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以减轻病人的疼痛并指导病人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3)胃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护士应鼓励病人吃温凉易消化的高营养、高纤维的软食,少量多餐,必要时使用止吐药等等。

2、术后肺部感染的护理

护士应该帮助疼痛者积极镇痛并鼓励患者深呼吸运动、咳嗽排痰。24小时后采取半卧位休息。适当的提早下床活动的时间,与此同时,服用相应的抗生素预防肺炎的发生。

3、脾脏化脓及脾脏破裂预防及护理

脾脏化脓是部分脾动脉栓塞中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随着脾脏栓塞面积的增加而增高。预防:术前三天口服奎诺酮及静脉广谱抗菌素等药物;术前洁身,必要时碘伏擦洗消毒,从而确保皮肤的清洁;手术中严格要求无菌操作。手术后一旦有脾脏化脓,可以用经皮穿刺脓肿引流术来治疗。

剧烈活动可能会使脾脏破裂。所以手术后应该给予患者安慰,嘱咐患者切勿剧烈的活动,重力撞击腹部防止脾破裂。如果发生应脾脏破裂应及时进行急诊外科手术处理。

4、肝功

能损害的护理

手术后应积极采用抗生素治疗并鼓励患者合理进食,以增加体质,密切检查患者有无腹水、腹膜炎、肝功能衰竭等症状。术后护士应指导病人注意休息,建议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等。

4 小结

双侧肾动脉栓塞1例 第6篇

讨论

肾动脉栓塞是指肾动脉或其分支血栓形成或被血栓栓塞, 导致肾脏组织缺血、坏死, 严重的可以导致急性肾功能不全。肾动脉检塞的栓子90%来源予心脏, 主要发生于心律失常、房颤、心室壁瘤或附壁血栓或心肌梗死等, 也有心脏以外来源如心外肿瘤、脂肪栓子等, 其中长期存在房颤、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肾动脉栓塞的主要原因[1]。该患者通过心电图、经食道超声检查证实存在房颤及附壁血栓等诱因。

肾动脉栓塞临床发病率低且临床症状差异很大, 故临床工作中易出现误诊、漏诊从而错过黄金治疗时间, 据有关资料报道发生腹痛、胸痛或背痛等症状的患者占75%, 发生恶心、呕吐的患者占50%, 而出现肉眼血尿的患者仅占20%[2]。所以, 当肾动脉栓塞在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时, 极易与其他急腹症混淆。肾动脉栓塞引起腹痛的性质多为严重的持续性绞痛, 所以当患者出现上腹部严重的持续性绞痛, 疼痛程度与查体体征不相符尤其是合并房颤、附壁血栓等高危因素时应考虑到有肾动脉栓塞的可能性。

肾动脉栓塞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包括如血管彩超、放射性核素肾扫描、静脉尿路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DSA等。该患者肾动脉CTA检查见图1。

治疗方面, 该患者入院时肾脏缺血时间已>72h, 左肾及右侧肾脏部分梗死 (肾缺血的耐受时间通常为60~90 min) , 血栓机化与动膜内膜粘连故无法通过手术切开取栓或fogarty导管取栓, 且患者发病时间超过溶栓时间窗, 无静脉溶栓指征。故预防再栓塞及同时保护现有肾脏功能尤为重要。预防再栓塞的途径包括:一是能否应用射频消融治疗房颤, 从根本上消除附壁血栓产生的可能。该患者既往无房颤病史, 可诊断为初发房颤;肾动脉栓塞的栓子多源于心房的左心耳, 故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可从源头上降低附壁血栓产生的几率, 但患者肾梗死合并高血压病, 且未提供房颤发病时间相关病史, 不适合行射频消融治疗;二是应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治疗, 预防心房血栓及肾动脉血栓延展;抗凝治疗包括静脉使用肝素和口服华法林, 华法林一般5~7d起效, 因此早期可应用低分子肝素。

综上所述, 肾动脉栓塞临床发病率低, 且容易与其他急腹症混淆, 如能早期识别采用局部灌注疗法溶栓、取栓和抗凝、祛聚等治疗可最大程度恢复肾动脉栓塞患者肾脏血流灌注, 相反一旦错过治疗最佳时间窗可能引起脏器缺血、坏死、功能衰竭, 甚至需手术切除病变肾脏。故更需临床医师需提高对肾动脉栓塞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的肾脏功能。

关键词:肾动脉栓塞,急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Hera M, Hanus T, Choehola M.Renal artery embolism[J].Cas Lek Cesk, 2003, 142 (3) :131-133.

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研究概况 第7篇

1 PE溶栓治疗指南推荐概况

1.1 适应证

与抗凝治疗比较, 目前指南认为溶栓治疗能更迅速地改善影像学异常和血流动力学异常, 但这些获益从目前的证据看是短暂的, 因此, 对于大多数PE病人, 指南并不建议临床医生使用全身溶栓治疗。通常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PE且出血危险性低的病人为最佳指证。因此, 指南建议溶栓治疗可用于急性大面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无出血倾向的PE病人。药物选择上, 由于多数回顾分析倾向于不同溶栓药物在改善病人生存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因此指南推荐应用溶栓药物治疗PE提倡个体化, 临床医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药物。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选择上, 指南建议PE发病后尽早进行溶栓治疗, 但发病14 d内仍可获益。

1.2 用法及用量

ACCP推荐链激酶最好首次负荷量25×105 U, 随后10×105 U/h输注24 h;尿激酶负荷量为2.64×105 U, 继以4 400 U/ (kg·h) 输注24 h;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100 mg输注2 h。肝素不能与链激酶或尿激酶同时输注, 但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或rt-PA溶栓时应同时使用肝素。对于接受溶栓药物的PE病人, 短期静脉输注溶栓优于长时间静脉输注。

2 循证医学研究回顾

目前对溶栓治疗在是否降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病人病死率或者肺栓塞的复发率方面结论尚不统一。ACCP指出目前仍缺乏设计严谨、大样本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因此目前对PE溶栓治疗的认识和建议, 在准确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证明。

2.1 溶栓时间窗

1970年, 美国国家心肺研究所 (National Heart and Lung Institute) 组织的肺栓塞尿激酶溶栓试验[2] (the urokinase pulmonary embolism trial, UPET) 是第一个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合作性研究尿激酶溶栓效果的试验, 该试验由于设计严谨, 其结果至今仍是ACCP指南确定溶栓时间窗的依据之一。试验结果显示溶栓后24 h肺动脉造影或者核素扫描的改善, 溶栓组较单纯抗凝组更显著, 但24 h后两组间的差别逐渐减少, 到了第5天两组之间无任何差别。随后Daniels等[3]对来自5个多中心临床试验中的PE病人症状持续时间和溶栓治疗的效果作了比较, 发现溶栓前症状持续时间与溶栓的效果成反比的关系。但即使症状持续 (6~14) d才开始溶栓, 仍然有效。

2.2 溶栓治疗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1995年Jerjes等[4]实施了一个小规模的前瞻性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研究对象是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病人, 入选病例数为8例。结果4例接受链激酶溶栓的病人均症状改善并存活;接受单纯抗凝治疗的4例病人在急诊后 (1~3) h后死亡。Anderson等[5]对急性PE溶栓治疗做了系统回顾分析, 研究纳入了10个随机试验, 发现溶栓治疗较单纯抗凝治疗短期内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 但两者在改善症状和降低病死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Goldhaber等[6]观察t-PA溶栓与肝素抗凝治疗对肺灌注和有心功能影响时发现, 对发病时合并急性右心功能不全病人, rt-PA短时间内 (24 h) 可明显改善右心功能指标和肺灌注情况。Meneveau等[7]研究了链激酶和rt-PA对大面积肺栓塞时右心功能、肺梗死面积的影响, 发现两者在迅速 (12 h) 改善右心功能、改善肺梗死面积 (24 h、48 h、10 d) 、并发出血等方面无统计意义, 但rt-PA起效显著快于链激酶。2003年该小组报道了发生大面积肺栓塞的住院病人溶栓治疗后远期预后情况的研究, 该试验纳入249例病人, 观察指标包括严重临床事件 (死亡、再发PE、再次溶栓治疗、急诊手术治疗、出血) 、右心功能改善情况等。研究发现66.3%的病人未发生任何严重临床事件, 伴急性右心功能不全的病人有80%在48 h内心功能明显改善。

另一方面, 也有不少研究不支持溶栓治疗, Thabut等[8]针对肺栓塞溶栓和单纯静脉应用肝素抗凝的各种随机对照试验中461例肺栓塞病人作了Meta分析。溶栓治疗较单纯抗凝并没有显著降低肺栓塞病人的病死率和肺栓塞的复发, 却增加了大出血的几率。另一项研究[9]纳入11项试验、748例病人的肺血栓栓塞 (PTE) 溶栓Meta分析显示, 在未进行危险分级情况下, 与单独应用肝素相比, 溶栓治疗未体现出明显益处。但对于高危病人尤其是再发PE、致命性PE病人, 溶栓治疗可能有临床治疗意义, 但仍须进一步的大样本临床试验证实。2005年新的一项[10]纳入460例病例的Meta分析显示, 对PE血栓栓子较大的病人, 与应用肝素治疗相比, 采取溶栓治疗并未显著减少病人临床事件的发生。

2.3 给药方式

早期研究已证实选择性纤溶酶t-PA、rt-PA较传统的尿激酶、链激酶起效更快, 而出血并发症并不会相应增加。 Goldhaber等[11]通过随机试验已经证实, rt-PA较尿激酶在改善肺灌注核素扫描、肺动脉造影指标方面有明显优势, 且合并出血并发症明显少于尿激酶组。Ouriel等[12]研究发现尿激酶和rt-PA溶栓在改善临床症状和预后方面无明显差异, 在出血并发症方面, rt-PA的安全性更显著。Kasper等[13]发现联用rt-PA组的终点事件显著低于单独抗凝组, 且更易快速避免临床症状的加重, 30 d内的生存率也高于单独抗凝组, 两组间都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在溶栓药物的剂量研究方面, 1994年Goldhaber等[14]主持了名为“The Bolus Alteplase Pulmonary Embolism”的多中心 (28个中心参与) 、随机双盲试验, 旨在研究rt-PA与t-PA之间效益比。研究发现两者在出血并发症、严重临床事件、影像学检查方面无统计学意义。随后Goldhaber等[15]教授又主持了名为“The Coagulation Project Investigators of the Bolus Alteplase Pulmonary Embolism”的随机试验得到同样结论。

2.4 出血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0例颅内动脉瘤病人, 男20例, 女30例, 均有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根据Hunt及Hess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级, 2级24例, 3级10例, 4级8例, 1级8例, 经脑血管造影后行栓塞术治疗, 术后临床观察1周左右。

1.2 手术方法

根据脑血管造影空位, 在大型C臂X线透视下, 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经过血管穿刺把球囊、弹簧圈、支架等特殊材料放入脑血管瘤变部位, 根据手术处理困难的复杂动脉瘤, 采用多种栓塞技术可取得满意效果。

1.3 结果

完全栓塞成功46例, 需再次栓塞2例, 死亡2例。

2 护理

2.1 体位与休息、饮食护理

全身麻醉病人按全身麻醉术后护理常规, 未清醒者暂禁食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清醒后可取仰卧位, 抬高头部, 穿刺侧下肢伸直并制动12 h, 以利于血管穿刺点收缩闭合, 防止血栓形成, 血压平稳可给予翻身, 翻身时动作忌粗暴, 病人无呕吐应鼓励多饮水, 促进对比剂的排除, 保持导尿管通畅, 准确记录24 h出入水量。

2.2 病情观察

2.2.1 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观察

对病人进行24 h重症监护, 床旁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体温以及血氧饱和度,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详细记录, 维持血压在出血前水平 (120~130) / (80~90) mmHg (1 mmHg=0.133 kPa) , 以增加脑灌注, 防止脑缺血、缺氧[2]。

2.2.2 并发症观察

脑血管痉挛、脑梗死是蛛网膜下隙出血以及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之一[3,4]。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头痛、恶心、呕吐、张口困难及语言、四肢活动情况, 及时处理因脑血管痉挛而引起的不可逆的功能障碍。

2.3 穿刺部位观察

穿刺侧腹股沟予以绷带加压包扎, 6 h绝对卧床, 可用10 g沙袋压迫穿刺部位, 注意不能移位, 术侧肢体制动, 一般于6 h后拔鞘, 拔鞘后加压12 h~24 h, 术侧继续制动6 h~8 h,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肿胀;穿刺侧血管损伤、肢体制动、血流缓慢等可导致血栓形成, 故应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每次30 s~60 s, 双足同时触摸, 以便对照。如出现足背动脉减弱或消失、趾端苍白、小腿疼痛、皮肤温度下降, 则提示有腹动脉血栓形成[5], 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2.4 药物治疗观察与护理

术后采用尼莫同药物可有效缓解脑部血管痉挛, 改善脑缺血, 但此药可引起血压明显下降, 应严格控制用量及滴速。输液过程中应用微量泵控制每分钟滴速, 严密监测病人血压变化, 防止脑灌注不足, 并及时记录。术后应用抗凝药物者, 可预防血管内血栓形成。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病人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和淤斑、大小便颜色等出血倾向症状, 各种穿刺或注射局部压迫止血时间要延长。

2.5 心理护理

根据病人不同的年龄及心理素质, 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好各项解释工作, 列举身边手术成功的实例, 以消除病人焦虑、紧张的心理, 认真听取病人的陈述, 耐心解释, 安慰病人, 做好心理护理[6,7], 说明保持情绪及术后配合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 病人术后需长期卧床, 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 病人往往难以忍受, 要关心、体贴病人, 并随时按摩受压部位, 指导病人正确翻身, 可向患侧翻身60°或向健侧翻身20°~30°, 交替更换体位[8]。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以达到预期效果。

2.6 健康教育

告知病人避免再出血的诱发因素, 高血压病病人应特别注意气候的变化, 规律服药, 定期测量血压, 保持情绪稳定及大便通畅, 避免刺激性食物, 半年内避免参加剧烈活动及危险工作。

3 讨论

微导管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是一门高新的介入技术, 该技术创伤小、定位准确、效果明显、术后恢复快, 是一种具有广泛前景的治疗手段, 80%~90%的动脉瘤可一次性栓塞治愈。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治疗和护理特点有足够的了解, 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及时配合医生抢救, 以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护理

参考文献

[1]安妮G.奥斯本.脑血管造影诊断学[M].李年松, 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1:241-260.

[2]解卫红, 靳小平, 常云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术后护理体会[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6, 20 (4) :10-12.

[3]李小云, 李靖丽, 陈美群.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40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0) :28-29.

[4]王海凤, 吴占凤.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8) :81-82.

[5]卢映, 崔世民, 靳松, 等.电解可脱铂金圈进行动脉瘤栓塞术的护理体会[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4, 13 (51) :8-9.

[6]唐惟萍, 孙忠玲.颅内动脉瘤行弹簧圈栓塞术39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10) :70-71.

[7]夏瑞琴, 张欣, 刘克, 等.颅内动脉瘤栓塞术20例围术期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20) :76.

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瘢痕妊娠 第9篇

关键词:瘢痕妊娠,介入,栓塞

瘢痕妊娠是指剖宫产或其他子宫手术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CSP),指胚泡着床于子宫术后瘢痕处的微小缝隙上,是罕见的异位妊娠类型,虽然发病率低但极具危险性,一旦破裂则易致严重的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往往需要急诊手术切除子宫,患者因此失去生于能力,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CSP作为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有所上升,并逐渐引起重视,青岛市市立医院采用栓塞子宫动脉+MTX的方法配合清宫术保守治疗23例瘢痕妊娠,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患者,年龄21~39岁,平均33岁,均有剖宫产及子宫手术史,手术距本次妊娠6个月~17年,停经40~75d,15例有不同程度阴道流血,其中6例因出血量大入院,2例服用杀胚药后大出血入院,另有8例系停经行B超检查发现子宫峡部膨大,尿妊娠试验阳性来院。所用仪器为GE730及MEDISON ACCUVIX V2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1.2 超声诊断标准

孕囊主要位于膀胱与子宫前壁之间,宫腔内胚胎声像,失状面上显示前壁不连续[1],对高度怀疑瘢痕部位妊,而超声检查可疑者可行宫腔镜检。

2 方法及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股动脉超选择插管至双侧子宫动脉造影,注入MTX100mg,用明胶海绵屑栓塞双侧子宫动脉,第2天在超声导引下行清宫术,术中出血量极少,预后佳,保留子宫及生育能力,术后随访血HCG均降至正常水平,无并发症。

3 讨论

3.1 病因

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瘢痕妊娠发生率升高,其原因至今不明,可能与剖宫产引起子宫内膜间质蜕膜缺乏或有缺陷,受精卵在此着床,滋养细胞直接侵入子宫肌层,并不断生长,绒毛与子宫肌层粘连、植入甚至穿透子宫壁有关[2]。因峡部管腔狭窄不利于孕囊发育,常发生早期流产或不规则阴道出血,本组15例有此症状。

3.2 治疗方法

因该病较少见,目前治疗方法不统一,目的主要是杀死胚胎,排出孕囊,保留生育能力。盲目刮宫是禁忌证。近年随着诊断及治疗技术的提高,对子宫瘢痕处的妊娠,已由单纯子宫切除,逐渐过渡到由多项技术联合应用的保守治疗,如子宫峡部切开清除妊娠囊加瘢痕切除术;碘仿纱条填塞加药物保守治疗;MTX静脉或肌注或天花粉肌注或超声引导下抽空妊娠囊液或直接注入MTX以杀死胚胎组织待HCG降至正常后再于超声导引下行清宫术等。其中,经股动脉插管双侧子宫动脉灌注MTX+明胶海绵栓塞成为较成熟的治疗方法。本组23例均采用子宫动脉造影导管,经股动脉入路,超选择至双侧子宫动脉后分别注入MTX(总量100mg)及适量明胶海绵屑栓塞子宫动脉,至使胚胎死亡的同时,因明胶海绵是中期栓塞物质,只栓塞末梢动脉,不栓塞毛细血管前动脉及毛细血管床,子宫通过其他交通支获得血供,不会出现子宫坏死[3],14~21d后栓塞剂可被组织血管吸收,使血管再通。

本组病例临床结果表明,经子宫动脉栓塞术具有操作简单、止血效果快、能保留子宫、清宫术出血量极少等优点,更易被育龄妇女所接受。由于本组临床病例数少,目前尚不能全面、科学做出评价,但超选择性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技术在妇产科疾病的治疗中,以并发症少、效果好而广泛开展,因此作者认为采取介入疗法治疗瘢痕妊娠,作为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应得到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Vial Y,Petignat P,Hohlfeld P.Pregnancy in a cesarean scar[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00,16(6):592-593.

[2]戴钟英.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部妊娠[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6):339-341.

宫颈癌动脉内化疗栓塞的治疗体会 第10篇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Ⅰb2~Ⅲb期)动脉内化疗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3例进行动脉栓塞化疗的宫颈癌患者,采用动脉内化疗栓塞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Ⅰb2期完全缓解的患者11例,总有效率为88.89%;Ⅱa-Ⅱb期完全缓解的患者11例,总有效率为89.47%;Ⅲa-Ⅲb期完全缓解的患者22例,总有效率为91.67%;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良好。结论:采用动脉栓塞化疗来对宫颈癌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疗效,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宫颈癌;动脉内化疗栓塞;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78-01

宫颈癌是一种妇科最常见的生殖道恶性肿瘤,也是继乳腺癌和结直肠癌之后的第三大女性恶性肿瘤。宫颈癌严重危害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而动脉内灌注化疗栓塞的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用于宫颈癌术前治疗或者放射前的辅助治疗,给宫颈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73例进行动脉栓塞化疗的宫颈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 24~71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45.5岁;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进行分期:Ⅰb2期18例;Ⅱa期8例,Ⅱb期11例;Ⅲa期23例,Ⅲb期13例,其中鳞癌67例,腺癌6例。

1.2动脉内化疗栓塞治疗首先利用Seldinger技术来详细了解肿瘤的供血情况和子宫动脉的开口情况等;然后采用子宫的动脉导管进行插管,将三分之二的药物灌注到髂内动脉的前干部分,把三分之一的药物灌注到患者的子宫动脉;最后采用栓塞剂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手术完毕后撤出导管,进行局部压迫止血及加压包扎,对下肢制动24h。化疗的药物包括:顺铂(DDP)80 mg/m2、ADM60 mg/m2的、5-氟尿嘧啶(5-Fu)500~1000 mg,进行联合化疗。顺铂采用西林瓶封存,每瓶20ml,每盒5瓶,生产厂家为南京制药厂有限公司;5-Fu为针剂,每支125mg,生产厂家为上海叶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剂有多种规格,生产厂家为杭州艾力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性的处理。

1.3疗效标准[1]依据WHO的有关标准,制定如下的疗效判定标准。完全缓解:患者的肿瘤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患者的肿块缩小程度达50%以上;稳定:患者的肿块体积增大或缩小程度不大于25%,未出现新病灶;进展:患者的肿块增大程度大于25%,或者出现新病灶。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合计算为总有效率。

2结果

2.1疗效评定结果见表1。

2.2介入化疗的不良反应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肝功异常等。进行介入治疗后,1例患者出现轻微发热,2例出现盆腔部位疼痛,1例出现脱发,无明显骨髓抑制发生。

3讨论

宫颈癌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内生型是指癌细胞继续向宫颈深部浸润生长,从而使宫颈逐渐变硬变大;外生型是指癌组织向外扩散生长,呈现乳头状或者息肉样突起,从而形成类似菜花的新型生物;糜烂型是指环绕宫颈外口处有粗糙的不规则的溃破面,或者出现颗粒状糜烂区,触之容易出血;溃疡型是由外生型或内生型进一步恶化发展得到的,癌组织坏死脱落后形成了凹陷性溃疡。宫颈癌近年来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发病群体逐渐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2]。在宫颈癌晚期发生淋巴结转移会明显降低患者生存率,如果采用单纯手术或者单纯放射治疗疗效并不理想。在评价宫颈癌的介入疗效时,比较常见的是把肿瘤的大小和临床症状缓解程度作为评价的标准,但是这种评估并不客观,更为科学严谨的评估标准是观察栓塞化疗后的肿瘤病理变化情况。而采用介入治疗在有效缩小肿瘤体积的同时还能显著降低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提高手术切除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介入治疗的治疗手段,能够降低肿瘤细胞的活性,抑制淋巴管形成和肿瘤腔隙的侵犯,从而降低淋巴转移的可能性。总之,采用动脉内栓塞化疗来治疗宫颈癌,可以取得显著的疗效,不良反应轻,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钟柏冰.ⅠB2~ⅢB期宫颈癌术前介入化疗的近期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09,38(24):3097.

[2]谢满鑫,宫颈癌术前介入化疗加栓塞18例近期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0,29(16):213.

肺动脉栓塞52例诊治分析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08月我科收治的肺动脉栓塞患者52例, 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气短、胸痛、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心动过速等临床症状, 52例患者中男32例, 女20例, 年龄52~81 (56±1.5) 岁。基础病:下肢静脉炎患者25例, 手术史20例, 创伤3例, 心脏病及恶性肿瘤病例各2例。

1.2 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5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误诊情况、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肺动脉栓塞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胸膜炎性胸痛、心动过速、气喘等, 其中存在呼吸急促症状患者43例 (82.69%) , 胸膜炎性胸痛患者28例 (53.85%) , 咯血或痰中带血12例 (23.08%) , 心动过速患者32例 (61.54%) , 存在“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三联征的为11例 (21.15%) , 另外, 部分患者表现为P2亢进 (11.53%) , 肺部杂音 (7.69%) 等。

2.2 辅助检查

对5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检查, 检查方法主要为以下几种: (1) 心电图检查:61.54%的患者表现为心电图异常, 但无特异性表现, 可表现为V1~V4的ST-T改变、右束支传导阻滞、肺性P波、电轴右偏、顺钟向转位等; (2) 胸部X线平片检查。对5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均进行胸部X线检查, 正常7例 (13.46%) , 单侧或双侧出现片状阴影18例 (34.62%) , 胸腔积液12例 (23.08%) , 右室增大15例 (28.85%) ; (3) 血气分析检查:出现不同程度的氧分压下降44例 (84.62%) , 多表现为低氧、低碳酸、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大等; (4) 凝血功能检查, 其中D-二聚体定性实验检查呈阳性的为42例 (80.77%) ; (5) 肺动脉造影检查:52例患者均行肺动脉造影检查, 所示患者均存在单侧或双侧肺动脉充盈缺损征象, 其中双侧充盈缺损36例 (69.23%) , 右侧充盈缺损10例 (19.23%) , 左侧充盈缺损6例 (11.54%) 。

2.3 误诊状况

患者在入院治疗前后, 出现误诊例数为26例 (50.00%) , 其中误诊为肺炎13例 (25.00%) , 胸膜炎8例 (15.38%) , 冠心病5例 (9.62%) 。

2.4 临床治疗及预后

患者在被确诊为肺动脉栓塞后, 在确定无抗凝治疗禁忌证后我科选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3d后使用华法林口服进行抗凝治疗, 住院期间每天给予血塞通针250mg静脉滴注, 每3天监测凝血功能, 根据PT、APTT、INR结果调整华法林剂量, 病情稳定及治疗指标达标后出院, 坚持服用华法林, 每周到门诊监测凝血功能, 3月后复查肺动脉造影。所示痊愈32例 (61.54%) , 好转12例 (21.82%) , 无效7例 (13.46%) , 由于病情较为严重, 经治疗无效死亡1例 (1.92%) , 治疗有效率为84.62%。

3 讨论

随着检查措施的完善, 肺动脉栓塞较前多见, 其发病本质是一种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2]。其危险因素包括任何可以导致静脉血液淤滞、静脉系统内皮损伤和高凝状态的因素, 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 继发性危险因素包刮骨折、创伤、手术、恶性肿瘤等, 原发性危险因素由遗传变异引起。其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栓发生部位、血栓性状、血栓阻塞血液流动的范围以及患者肺部储备功能等紧密相关。延误病情诊断可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 病情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对此, 必须提高诊断和治疗有效率, 为患者的生命健康负责[3]。

由于肺动脉栓塞临床症状表现各异, 出现典型的肺栓塞三联征的患者比例低, 容易与其他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相混淆, 医务人员对肺动脉栓塞高危因素、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等方面缺乏认知, 在处理该病症时大多将注意力放在病症处理上, 缺乏全面有效的检查, 易导致误诊。本组患者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率为50%, 心电图、D-二聚体、X线胸片、肺动脉造影等检查手段有助于临床诊断, 肺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黄金标准, 主要包括直接征象以及间接征象, 该检查手段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 并且是随着血管口径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对肺动脉栓塞具重要诊断价值的肺动脉造影尚未普及, 需要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及高危因素提高认知, 尤其是存在高危因素, 可以通过检测D-二聚体、胸片、胸部CT等基本检查作初步筛查, 如胸片、胸部CT所示存在肺部斑片状阴影及胸腔积液征象, 而血常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等感染指标无明显变化, 就需要考虑该病可能性增大, 尤其是患者再经过抗感染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无改变的及时行肺动脉造影检查就非常必要, 避免误诊。在诊断明确后抗凝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总之, 肺动脉栓塞多存在高危因素, 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 肺动脉造影检查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单纯抗凝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提高诊治的有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5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其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肺动脉栓塞的基础病多为下肢静脉炎、创伤、手术史, 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胸膜炎性胸痛、心动过速、气喘、咯血及痰中带血等, 患者误诊率为50%, 心电图、X线胸片D-二聚体、肺动脉造影等检查手段有助于临床诊断, 抗凝治疗有效率为84.62%。结论 肺动脉栓塞临床症状表现各异、误诊率高, 必须综合分析, 及时完善相关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和系统治疗, 以提高诊治有效率。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诊断,治疗,预后

参考文献

[1] 韩胜斌, 杜鹛, 金辉.19例肺动脉栓塞诊治的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2, 16 (24) :57-58.

[2] 张昌明, 张福先, 胡路.肺动脉栓塞的预防与诊治进展[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3 (43) :32-33.

上一篇:测控专业实践教学下一篇:商品、货币与价值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