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

2024-06-10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精选12篇)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 第1篇

一、书面指导模式

书面指导是指幼儿园积极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的学习材料,并对家长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开办“家园共育之窗”、“家教小报”,印制家教知识资料,及时将幼儿园的教育动态、教育信息进行公布等;或者以班级为主体办主题专栏,栏目设信息栏、保健栏、温馨提示栏等,张贴孩子在园吃饭、游戏等一日活动照片,并将有代表性的教育问题写在家教专栏里,供幼儿家长学习和借鉴;建立幼儿成长记录册,教师、家长可以通过记录册对孩子的饮食、睡眠、卫生习惯、自理能力等进行全面了解,并可针对评析及时改进教育策略。通过多种途径的书面指导,为家长提供家教服务性活动,使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二、语言指导模式

语言指导是指教师向家长讲授家庭教育的科学理论、知识技能,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养态度。除了通过面谈、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及时沟通幼儿成长状况外,幼儿园还可举办家长学校,组织早教育儿专题讲座,如“幼儿入学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幼儿早期阅读的家庭指导”等,对家长进行家教知识的集中培训和教育。

三、行为示范模式

行为示范是指教师设计、组织行为活动,通过自己的示范性行为或请其他家长做示范,在“做”中教,对家长授之以法,让家长在“做”中学。如,针对家长溺爱孩子,包办代替过多,导致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状况,幼儿园组织了“我又长大了”全日开放活动,让家长了解教师对孩子进行的教育与指导,看到孩子在园的表现。这样直观、具体的行为指导,使家长在活动中获得了正确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逐步了解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进而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进行反思。

四、参与体验模式

参与体验是指教师设计、组织各种活动,让家长积极参与,从中获得认识和体验,提高家长教育的积极性。如,在家长开放日设计家长参与的亲子制作玩具活动,从环境的创设、材料的准备、活动的组织等方面注重家长的参与。通过让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正确评价孩子的发展水平,从而确定合理的期望值,也有助于幼儿与父母的沟通,增进幼儿与父母的情感,更有助于建立教师与家长合作、尊重、平等的和谐关系,促使家长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进而成为有效合作者。

五、辨析模式

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第2篇

内容摘要:幼儿时期的孩子除了要接受学前教育,还要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但是,目前很多家庭的家长并没有真正了解如何展开家庭教育,无法针对幼儿的情况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导致家庭教育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在这一时期,幼儿园有必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协助家长展开教育工作。本文主要围绕着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指导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

一.家庭教育

所谓父母教育就是指社会和学校对父母进行教育,主体是社会和学校,受教育者是家庭的父母双方,目的在于培养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指导父母正确的教育子女,扮演好新时代父母角色。

家长教育,是指家长提供给未成年人良好的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和既能,培养他们正确对待教育的观念,使其了解自身职能,并且存进家庭关系的和谐,提高家庭幸福指数。亲职教育,首先亲职教育多适用于台湾地区,包含了对父母的教育和父母对自己教育两个方面,其核心是指对家长自身素养的培养,与家长教育的内涵相似。

二.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

1.指导内容不全面。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各方面的发展特点都不尽相同,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也应不同。但是当前,几乎没有幼儿园能够根据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家庭教育指导,在培养思维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动作发展、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具体的指导性。多数只是对幼儿在幼儿园出现的问题或者家长询问到的问题进行指导。

2.指导时间安排不合理。在家庭教育指导中指导时间上的安排做不到与每个家长的时间都不冲突。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个别指导时间通常是幼儿家长接送孩子或开家长会的时候,时间短暂,不能针对幼儿在家庭中的实际问题对家长进行系统、全面的指导;如果专门拿出时间让老师到家庭中去进行指导又会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倍增,这对于幼儿园来说的确难度非常大。

3.缺乏更加专业的指导者。通过了解发现,家长对指导者的首选是幼儿教育专家,其次是幼儿的老师,再次是“能运用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对来访者家庭的亲子沟通、家庭教育提供专业指导帮助”的专业家庭指导师,最后是有经验的幼儿家长。许多教师由于各方面原因缺乏理论学习,针对孩子出现的实际问题、面对家长的咨询不能指导自如,常常显得“无话可说”或“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

三.改善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对策

1.指导内容全面化。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幼儿园有必要对每个孩子的教育的不同阶段做出合理的规划,尤其在为孩子一生成长奠定基础的幼儿阶段,要增强改善幼儿体质、培养良好习惯、锻炼生活能力、养成美好品格等方面给予正面的指导。

从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看,幼儿的身高、体重、神经以及运动技巧等方面是在幼儿阶段获得长进的关键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语言方面能够迅速增加词汇量,对语言的认知达到一个上升的阶段;其个性方面也开始对喜怒哀乐等有所表现,并且开始有选择性的跟喜欢的同伴一起玩耍。

从社会角度看幼儿家庭教育指导问题,社会对性别的不同期待也有所不同。男孩,通常被认为是要有大量的体力消耗的角色,而女孩则相反,需要的做的是一些较为安静、细致的工作。往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也潜移默化的将这样的信息传递给子女。社会方面的因素也就导致了本来差异很小的区别被扩大化。

因此,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要让家长考虑到男女幼儿的不同差别与社会赋予的不同职责,准确把握差异性教育是家庭教育知道的关键所在。

2.指导形式多样化。家庭教育知道主要分为幼儿园统一指导和幼儿教师个别知道两种形式,主要是通过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进行同意的授课指导。在接受家长的意见之后,幼儿园方面从指导的频次上,可以将传统的每个月的一次集体指导改变成每一周或两周的集体指导。或者根据幼儿园的规模以及当地的固有因素,幼儿园要适当考虑调整集体指导的频次。针对部分家长需要的个别指导,幼儿园应该将个别指导的形式变的灵活多样,传统的电话沟通、短信通知以及家庭联络手册都是属于间接性的指导方式,因此,幼儿园应该尽量多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幼儿个体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

3.指导者专业化。与国外相比,家庭教育指导师在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者中占有极小的比例。目前,家庭教育指导者主要是幼儿教师。因此,要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水平。保证幼儿教师与家长能进行专业的指导。幼儿教师应加强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家庭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幼儿园也应该为家园合作培养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资,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指导,以促进幼儿各方面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我国家庭教育的水平还较低,很多家长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无法指定有效教育方案,因此,幼儿园应该积极主动的给予家长家庭教育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协助做好学前幼儿的教育工作。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的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 家庭教育 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78-02

随着社会对早期家庭教育的不断宣传和提倡,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了“教育从幼儿做起”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也较以往越发凸现其在幼儿成长中不可取代的地位。幼儿园的家庭教育主要以指导策略研究内容为主线,有计划多途径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幼儿园及教师的家教指导能力。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的研究,首先我从幼儿园家庭教育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具体分析,通过研究结论,研究出了我园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研究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努力提高办园声誉,提高家教指导质量,实现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发展,达到家教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一、幼儿园家庭教育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目的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是直接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切身利益的大事。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早期发展,儿童的习惯、性格、品德、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缺少那一个环节,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我通过调查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使幼儿能够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研究的对象

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本幼儿园的孩子,共发放情况调查表270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调查对象中,离婚、丧偶、再婚及其他家庭占3%。被调查的家庭成员中,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固定工作的约占75%,从事个体经营、及工人的约占22%。

(三)研究的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家长问卷形式问答为主,在关于对幼儿园教育意见建议方面,采用开放式征询。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家庭的一般情况

1.从家庭的经济收入来看

我园是一所公办的省示范幼儿园,家长的家庭收入比较稳定。他们都非常重视其子女的教育,稳定的经济收入为家长开展家教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从家长的学历及职业来看

父母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父母的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调查表明,我园幼儿父母的学历情况是,父母是大本文化以上学历的约占其总数40%;父母是大专以上文化学历的约占其总数92.5%。

父母的职业概况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结果表明,我园教育系统的家长占41%,父母是机关干部及企业管理人员占38%。这个比例大致同上述父母亲的学历层次一致,说明了父母亲的学历同其职业相对应,因此说,家长是有能力、有时间进行家庭教育的。

(二)家庭教育观念

从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尽快成才仍然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主旋律。在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上,绝大多数家长表示,管好孩子学习,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位职责,至于其他教育则是其次。这些家长认为,只有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才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利益。以家庭智力投资为例,主要内容是利用双休日对孩子进行辅导的各类兴趣班(包括舞蹈、围棋、英语及绘画和乐器类)、还有购置书籍音像设备,以及家庭电脑等等。

(三)在家庭教育内容上大致分成几类

1.只重视智力教育,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子女的学习上。

2.重视孩子的良好个性的培养。

3.重视孩子的体格锻炼。

4.家长平时能注意与孩子一起玩。

5.长辈的溺爱教育。

在家庭教育方法上,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是“表扬鼓励、耐心说理”。仍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有效方法是“打一顿、全家人不理他、罚站、关在家里不许出去”等。这说明,有半数多的家长教育孩子的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不成正比。此外,个别家长重视虽然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很重视,但是他们的表现却是每天即使有一段相当长的业余时间,但把它用在孩子身上的很少,或者即使在一起也没有多加引导,家长平时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做家务、看电视报刊、参加文体娱乐等活动上,确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四)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重知识,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培养。二是家长与幼儿园配合教育做得不够。

由上面的结果分析表明,现阶段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只重视孩子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还有一部分家长主动参与教育的意识薄弱,觉得我交了钱,你们是老师,这孩子我管不了,全交给老师了,处于被动的状态。 由此可见,加强家园联系,提高认识,增强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赢得家长的配合,对于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育人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研究结论

通过调查的结果感到,幼儿父母收入稳定对家庭教育可以提供经济方面的支持;父母重视早期教育这为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条件;父母学历高,为教育孩子,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创造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幼儿园教师对家长进行认真倾听孩子说话的指导,家长了解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学着利用日常生活、和孩子玩等各种机会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发展其知识、学习能力和好奇心,培养孩子学会探究、解决问题,通过亲子互动让家长更深刻的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幼儿园家庭教育从主观上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儿教育中去,让家长意识到教师不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唯一帮助者,家长也要作为孩子重要的照顾者、支持者、引导者。

四、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方式有很多,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合作都要保证其有效性。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较为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策略一:畅通家园联系渠道

一般来讲幼儿园普遍采取家长会、家访、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信箱、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活动、创设家园联系栏等等。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集中进行家教指导,向不同年龄的幼儿家长提供较全面系统的家教方法。与家长沟通加深双方了解。这些方式都是让家长更多了解班内课程特点,同时也丰富家长的教育观念。要把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联系起来产生有针对性的实际效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经常与老师交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样的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策略二:开放家园联系板,实现家园共育

为了让家长及时全面地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配合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幼儿园在各班教室门口设计“家园”板。以家庭教育为主线。教师及时将幼儿园的教育动态、教育信息等内容进行公布。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引领家长走出教育孩子的困惑和误区。班级在开展每项主题活动之前,教师把主题教学活动的内容醒目地展示在“家园”板的教育教学栏上,让家长和孩子先有目的地关注,并设立温馨提示栏,需要家长们配合的一些事项等。有关个别现象,特殊问题等还可以请家长在“家长留言”版块参与发表意见和观点,从而增进了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家长之间的有效互动。

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提高“家园”的有效性,让“家园”的内容吸引家长。家长都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因此,我们班的“家园”中会展示幼儿生动、具体、直观的发展进程,展现“孩子的进步与发展”。围绕孩子的生活、学习,特别是孩子的个性化、即时性发展组织内容,把家长拉到“园地”面前来。在“家园”中开设了“看,我家宝宝!”栏目,将敢于当众讲故事了、能自己穿鞋了、画画有了新创意等孩子在园一日生活中成长的点点滴滴,以照片、文字、手工、绘画等形式加以展现,慢慢吸引家长在“园地”前驻足观看。一学期下来,家长都会在接送孩子时关注“家园”板了,大大增进了家长对幼儿园的了解。

“家园”不仅注重展示班级保教工作、班级管理工作的概况,还为家长参与幼儿园和班级管理提供相关信息支持和关注视角。“家园”也是“班务公开栏”,家长关心的班务内容,包括班级人员的情况介绍、教学特点、班级荣誉、学习培训、阶段性工作目标等,凡是能便于家长了解班级工作运行动态和质量的信息,都对家长公开。特别是有关幼儿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活动,尽可能做出较为详尽的过程性呈现。有些需要家长配合的保教工作,给予具体的目标性、方法性、指导性说明。平时在布置“家园”版块内容时,我们更注重内容的时效性。坚持观察、记录、分析家长对各版块内容的关注度,把家长的关注度作为总结反思班级保教工作的“晴雨表”,及时调整内容的更换频率。从“家园”本身的特点看,有关幼儿发展的内容、班级常规工作内容等,都能做到每天一更新;班级周工作安排和幼儿在各领域的发展情况观察与评价,则每周一更新;其他如宣传性和理论学习之类的内容,则每月一更新;即时活动和临时性的事务公告内容,及家长感兴趣的内容,则做到随时更新。

让“家园”真正互动起来。积极创造机会与条件,引导广大家长深层次参与“家园”的创办。改变以往由幼儿园教师为主,完全是教师“主办”的做法,吸收家长参与,如在家庭教育经验发布、交流和共享方面,完全由家长自主征集案例、展开讨论、总结经验、交流做法,这些经验做法就来自家长的身边,真实、生动、可行,更容易受到家长的欢迎。通过“请您参与”、“畅所欲言”、“家长留言”等栏目,由家长做栏目主持或话题策划,围绕孩子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现象和问题,如“如何避免孩子挑食”、“如何让孩子学会交往”、“要不要教孩子学外语”等,使“家园”成为家长的百家论坛。也请家长将孩子在家生活学习的精彩瞬间,以文字、照片、绘画等形式展示在“家园”里,同样成为家长和孩子喜爱的内容。

此外,在“家园”的开办中,根据家长不同的文化层次、职业特点、教育特长等,有效整合家长资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请文化水平较高的家长负责确定“家园”的栏目设置和名称,请具有美术、编辑特长的家长负责“家园”的布局设计,请有条件上网的家长负责收集网络教育资源,请从事各种专业工作的家长提供有关幼儿教育的专业资料和信息等等。这些做法实现了家长的“角色归位”,真正成为“家园”的主办者、受益者。

让“家园”的功能日益丰富。“家园”是服务广大家长、塑造幼儿园良好形象的窗口。通过“家长留言”、“连心桥”等栏目,了解家长诉求,倾听家长心声,满足家长所需;我们还会在“家园”旁边挂一副老花镜,备几把大、小雨伞,这样“家园”就成为心系家长、服务家长、点缀“家园”的美丽风景。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家园”真真正正的发挥了幼儿园家庭教育的重要导向功能。这种导向功能具体体现了对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正确引导上,它不是靠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有关幼儿成长和家长互动的具体案例,特别是对案例的生动解读而实现。希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通过开放“家园”板,真正实现家园共育,发挥幼儿园主导作用,有效地利用优势,引领家长积极地配合幼儿园工作,家园携手,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策略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在游戏过程中,亲子游戏是儿童出生以后最早出现的游戏,它为亲子间沟通架起桥梁。亲子活动是一种亲子间互动的活动,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强化家长的认同感和合作责任意识。从幼儿的切身利益考虑,幼儿园要与家庭沟通形成合力,幼儿园应该利用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游戏的互动活动。例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中秋节”等节日,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情感交流的集体活动形式。幼儿园开展亲子游戏活动能够积极主动的与家长取得联系,以获得家长更多的支持和配合。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不仅要求幼儿园、教师单方面的教育幼儿,还要联合幼儿家长掌握育儿知识,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责任,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家园共育研究的平台。从真诚的理解者到积极的响应者,到成为真正的创造者,家长们越来越以宽厚与博爱的胸怀,为我们每一个孩子营造了爱的绿荫,它使我们的环境越发真实质朴,使我们的教育越发回归自然。家长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家长资源也是一片沃土,在这方面,我们只是在探索当中,以上的这些内容也只是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会继续探索,我们期望着能使更多的家长投入、参与我们的教育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使我们的活动更加精彩、有趣,促进孩子们健康幸福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

[3]王化敏.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意大利.玛利亚蒙台梭利.发现孩子.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5]晏红.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探索 第4篇

一、多种形式的指导形式

在全世界范围内,由于地区、时期等因素的不同,各地都有各自的指导形式和方法。例如,在美日等国家,建立了家长和教师们联系的会议平台,并且在幼儿园里设置专门为父母们开展家庭教育的课程,开创家校协会等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上海地区为例,采用的家校沟通方式大多为家访、练习册,个别幼儿园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以便与家长们沟通交流。

目前,我国幼儿园对家庭指导教育的形式基本可以概括为:个性化指导、全面化指导和图书音像指导三大类。但是有教育学家指出,家庭教育的指导形式应该集中为个性化指导和全面化指导,再根据家长们的不同需求进行细分,可以将大部分家长们都存在的问题化为针对共性需要开展的集体指导、根据孩子们身心发展的不同需要进行分组分类指导,以及根据特殊的需要开展个性化的指导。不同职业、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文化层面的家长们对于孩子们的家庭教育必然存在不同的需求,因此,幼儿园要展开多样的指导形式,例如,家长沙龙、亲子游戏、家庭互助组等等,促进家长们之间的共同进步。幼儿园在进行分类时,首先要注意分析影响指导效果的各种不同因素,使指导工作的效果实现最大化,其次是要注意使用多样化的指导形式,开放化的指导方针,围绕某个指导专题运用多种教学形式配合指导,使指导工作更加深入地开展,最后在实际的指导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科学的手段,在指导过程中不断发现、总结、归纳,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方针,以适应各家各户的实际教学情况。

二、正面合理的指导对策

在实际的指导过程中,富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们要全面化、多样化、专业化地开展对家长们的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首先,从孩子的身心发展方面看,幼儿时期是孩子们成长的黄金时间段,但是认知水平却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因此要引导家长们在语言学习方面增添词汇量,让孩子们的语言认知水平上升一个阶段,也要通过让孩子们自己选择玩伴等小事展现孩子们在喜怒哀乐的表现。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对于不同性别的孩子们,社会有不一样的期待表现。男孩通常被认为是需要大量体力的代表,而女孩需要一些较为谨慎细致的工作,因此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也要向社会观点看齐。

幼儿园的指导工作要多样化,指导人员主要分为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或是由幼儿园统一指导,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文字图片等等进行更加直观的指导,家长们可以在具体实施后反馈一些意见,幼儿园再进行改进,例如将一个月一次的集体性指导改为一星期一次,根据具体的教学状况调整教学频率。而对于针对个体的指导,要展开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是家访、电话沟通、短信交流或是家校联系手册等等,也可以是正面的直接交流,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方案。当然,幼儿园自身也要进行改进,使指导人员变得更加专业化。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指导与其他国家相比受重视程度不够,基本只有幼儿园教师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幼儿园要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充实他们的指导经验,为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做铺垫,以促进新一代接班人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三、简单直接的改进方法

为了能够开展更加合理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们可以以以下几种方法作为参考,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到教育中去:首先,要提升在家庭教育的理论认知,加大家庭教育的力度。家长们在培养学生们多面素质的提高时,通常已经半自发性地开展了家庭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克服溺爱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要让孩子向着独立自主的方向发展。开展家庭教育必须要遵循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活动独立性,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动手动脑,家长们不能给孩子们施加较多的压力,要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学会自己动手动脑,自我发展。要引导孩子们建立一套如何正确待人接物的处事方法,牢牢把握在生活中能够实践的机会,及时进行教育。另外,家长之间也要互相沟通交流,传播科学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增添开展合理教学的途径。家长们要在沟通交流的平台,如亲子教育研究中心、亲子游戏等活动中积极总结,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主动吸取教育知识,了解一些关于孩子们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普遍规律,才能够让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家长们树立起幼儿园家庭一体化的教育观念,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化。

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调查 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 家庭教育指导现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10-02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大教育”的观念已经形成,即孩子是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环境下成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构成了我国国民教育的体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发了人们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思考。目前,家庭教育指导还具有业余性的特点,科学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当前家庭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工作。对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有助于为更好地开展家园共育提供依据,最终实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当前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指导工作形式化

调查的结果显示,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流于形式。表现在,家长工作已经成为“常规性”工作,衍生出为完成工作而工作的问题,缺乏对工作的思考。例如,据笔者观察,某幼儿园小班建立了一个家长QQ群,班级共有保教人员4名,只有班主任一人加入QQ群。班主任很少参与家长的讨论,群公告上现在还写着去年年底的活动预告,活动资料没有上传(仅有个别家长上传的部分亲子活动照片)。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家园联系,QQ群的建立纯粹是为完成上级任务而设。另一方面,幼儿园的家长工作缺乏反思与评价,幼儿园常常忽视了收集反馈,从反馈中改进学习这一环节。

(二)指导工作模式化,缺乏针对性

当前,幼儿园家长工作存在着模式化的趋势,即在具体的家长指导工作中按照某种惯例展开,模式固定,缺乏针对性。这种针对性指的是能够在工作中根据对象、情况等不同情况来随时调整指导方案等。例如,针对幼儿具体的情况来指导,针对父母、隔代教养人或其他教养人的具体身份来进行指导,而非进行“一刀切”的指导。

(三)指导效能有待提高

从家长需求的问卷调查中得知,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大多通过电脑和书籍,从中反映出目前家长还是靠自主学习获取家教知识为主。幼儿园方面给予的指导力度还不足,指导影响力也不大。从指导的效果来看,指导的计划性、主动性不足。从指导的频率来看,家长问卷中体现出家长期望得到家庭教育指导的次数与幼儿园实际指导的次数存在差距。从指导的内容来看,家长会就是交代阶段性计划、上汇报课或展示幼儿作品;亲子活动就是单纯的亲子娱乐活动;个别指导通常是关注孩子的吃饭、睡觉、穿衣服问题,指导内容呈现局限性,也缺乏一定的专业高度。

二、幼儿园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

笔者随机向某幼儿园的家长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对家长需求的问卷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一)家长期待得到家庭教育指导

从问卷分析看出,家长对于获得家庭教育指导的意识和渴望都很强烈。其中没有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指导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23%的家长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更有77%的家长认为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二)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

从调查中得知,目前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来自于书籍和电脑,各占36.7%和24.1%,通过幼儿园家长会的占10%。可见,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以传媒为主,靠自主学习为主。

(三)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需求

调查显示,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五大基本内容之间的需求差距不大,其中,“介绍幼儿园保育教育方面的情况”占11.9%,“介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占19.8%,“介绍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占16.8%。值得指出来的是,“针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和“针对孩子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两项的需求分别占24.8%和26.7%。说明家长对针对性的指导需求较强烈。

(四)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需求

数据表明,24.3%的家长认为开展家教指导工作的形式越多越好;20.3%的家长选择以集体方式为主,16.2%的家长选择以个别方式为主;而高达35.1%的家长更倾向于“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较少数4.1%的家长选择“以发放报纸、书籍等资料形式为主”。

三、建议与改进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作为家长工作的指导者,幼儿园的全体保教人员都应该深入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家庭教育学等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还要摒弃墨守成规和倦怠的心理,增强服务意识和合作意识,发挥主动性,消除与家长的互动障碍。这种与家长的互动,应该是平等的双向的沟通,而不是幼儿园单方面向家长输入,创造家长思考、消化和反馈的空间,形成双向互动的有效沟通。

(二)完善制度保障

建立体系完善的制度,是家长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制度保障应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中,形成组织监管、实施监管、成果监管等一系列的制度规章。

(三)加大家长工作投入

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投入和产出成正相关。要想家长工作取得理想的成效,加大对家长工作的投入必不可少。幼儿园可以做的事情是:引入师资,改善幼儿园当前的师生比例;增加对家长工作的物质支持,比如投放更丰富的文字、音像和操作等材料;树立目标意识,明确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力争逐步改善人力资源结构、人员素质、环境创设等软环境和硬环境。

(四)提高指导效能

李洪曾在《如何进行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实验》中指出: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效果的评价可以从实践效果、工作本身、队伍素质三个方面来考量。借以参考,我们也可以从这三方面来提高幼儿园指导的效能。首先,加强实践效果。可以想办法提高家长对指导活动的参与程度;追踪家长接受指导后的变化和反馈。第二,加强指导工作本身。具体可以做到:加强对指导工作的领导力度;为指导工作的开展而提供条件;加强指导者的素质提升度;加强具体方案指导。第三,提高队伍素质。学习巩固家庭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知识和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水平、家庭教育指导的实际能力和开展家庭教育研究的能力;增强研究意识和为家长服务的意识。

(五)加强合作,构建多元化指导

怎样指导幼儿园做好亲子教育活动 第6篇

【关键词】幼儿园; 亲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21-02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随着学前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亲子教育迅速融入幼儿园的教育之中,幼儿教师们加大了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为家长提供更多的走进孩子童心世界的机会;更多的家长开始主动关注孩子在园期间的行为表现,积极参与各种亲子活动,在与孩子的互动之中,了解孩子的能力与兴趣,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如何正确指导亲子活动,为家长提供更好的亲子互动机会?

1充分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

随着亲子教育的不断实践和研究,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做好家长工作,是提高课程研究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们积极争取家长对我们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探索家长工作的有效途径,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使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孩子们的中间,更好地配合幼儿园与教师的工作。

1.1通过家长园地、联谊沙龙、主题学习网等渠道,宣传课程的结构特点、理念内涵,帮助家长了解学习内容和教育目标,向家长征求意见和建议,并随时针对活动内容为家长答疑。

1.2请家长参与活动。活动前辅导家长了解活动目标、内容;活动中请家长参教、助教;活动后通过交流或书面形式获得反馈;组织家长交流彼此参与亲子活动的心得,充分发挥家长教育资源的作用,发挥家长间的示范影响作用,明确亲子教育的方向性,提高家长参与亲子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主题内容生成亲子活动,请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材料,在亲子活动中互动。

1.3充分发挥家长们的职业特点和特长,为幼儿园服务。请各行各业的家长向孩子介绍自己的工作:如红军老爷爷来园给孩子们讲革命传统故事,让幼儿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请武警爸爸来园表演擒、拿、格斗,表演列队、行走,培养幼儿良好的坐姿、站姿、走姿;请民间艺人老奶奶来园介绍捏面人的方法,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请医生妈妈为小朋友介绍卫生小常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结合亲子教育活动的实施,我们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活动后向家长下发调查问卷征求意见和建议;组织有代表性的家长进行座谈,为亲子教育活动的扎实推进提供了依据。

2指导家长随时关注幼儿活动的需要

作为一种特殊的早期教育,亲子教育更侧重家长角色的变化,侧重家长在参与中给子女以关怀、发展和教育,是一种互动性较强的交往。因此,在亲子教育活动中,幼儿和家长间的互动是最为重要的,家长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对孩子来说,这种互动使其积极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为其今后良好个性发展和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对父母来说,通过互动可以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正确引导幼儿的方法和技巧,探求教育自己的孩子的的适宜途径。因此,我们指导家长随时关注幼儿活动的需要,与孩子一起准备活动材料,创设活动氛围,在共同游戏中发现孩子的能力,体会孩子的进步,分享孩子的成功喜悦。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在商量、争论的过程中达成一致,家长发现了自己孩子潜在的多元能力,看到了自己对孩子能力的低估,重新认识了孩子、重新认识了自己。

2.1在参与亲子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家长讲解相应的教育目标与要求,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以便能更有效地配合教师组织好每一环节。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家长层次,便会产生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有的家长文化层次高却缺乏基本的科学育儿知识;有的家长虽然懂得一些育儿常识,但处于对孩子过分的溺爱而一味迁就,这些都影响了家长的育儿水平;同时,参与亲子活动的家长在年龄上、素质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对家长群体进行具体分析,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家长。例如:针对家长中的全职妈妈、保姆、奶奶,教师要简单、具体、明确、有针对性对家长进行指导,使家长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带领孩子参与活动。

2.2为了使亲子活动真正成为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的重要途径,教师们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让家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实施教育,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包容孩子的“失误”,等待孩子的成功; 提高家长参与亲子互动的意识,鼓励家长提出问题,引导家长转变自身角色,从旁观者逐渐成为参与者,从不会指导孩子的活动到基本学会指导;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适当安排家长之间的交流,使其对孩子的发展有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家长尊重孩子的自愿选择,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幼儿工作时家长不随意干扰,应注意观察孩子手眼协调动作准确性、专注力、毅力、耐力等发展如何,注意培养幼儿的专注力。

一些家长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急于让孩子学到具体的技能,教师们需要注意做好具体的示范指导,间接引导家长,家长错了要及时给予引导、示范,发挥家长的主体性,以期学会有策略地指导孩子。教师针对家长的指导,主要是通过系列的教育活动,给予家长具体的示范和引导来实现的。活动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纠正家长对待幼儿的不正确教养态度,制止某些家长由于缺乏对孩子认知发展规律的了解,而导致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的浮躁情绪表现,引导家长关注非智力因素对孩子能力发挥的影响,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 第7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首先,区域设置要在师幼共议下,采用固定与灵活相结合的方式,创设丰富多彩、多功能、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角,让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身的方式进行学习。其次,活动区设置要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尽可能做到动静分区,例如较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较喧闹的活动安排在室外。

二、建立适合区域活动的常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凡人生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孩子六岁前培养成功的,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是在有条不紊的生活活动中受熏陶而自然形成的。常规教育不仅是培养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孩子发展本身的一种需求。在活动中,孩子的活动不但不受到约束,而且能在一定范围内更加愉快,更加自由。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经过亲身体验,懂得了吃饭时不要抛洒米粒,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影响他人。玩玩具时,阅读图书时,要井然有序,要相互谦让,同时也要在集体中关爱弱者。

三、家园合作,丰富区域活动的材料

1. 投入的材料应接近幼儿的生活

区域活动同样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适宜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架起与知识之间的桥梁,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游戏材料投放是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的问题。所以材料的投放应贴近幼儿的生活。老师应善于捕捉幼儿的日常生活,观察幼儿近阶段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这样有利于幼儿回忆生活、迁移生活,在不断的探索中丰富生活经验。比如,幼儿春游回来,对太原迎泽大桥、太原双塔、山西博物馆等非常感兴趣,我就在区域角中增设一个建构区,为孩子们投入了各种类型的积木。这样既满足了幼儿探索的要求,也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也要投放一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的材料,这些材料多是经济实惠的废旧物品,例如瓶罐类、包装盒类、袋类、泡沫类等。也可以放些幼儿喜欢的自然材料,例如,在美工区中,可以投放树叶、花瓣进行粘贴、拓印;在益智区中,投放水果,彩色的石头当计算材料,让孩子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体验自由探索和创造的乐趣,增强想象力和合作能力。同时,家长还可与幼儿一起参与制作活动,既能丰富区域活动又能增进亲子情感。

2. 材料投放应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投放活动材料时,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材料内容的深浅程度既要符合幼儿的原有水平和基础,又能促进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让每位幼儿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比如,男孩子喜欢抽象性的材料,女孩子喜欢指向性的材料。同时我们既要考虑幼儿的班级特点、年龄特点,也要考虑幼儿的个性差异,还要兼顾到个体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要求和愿望。

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 第8篇

一、生活教育理论与幼儿园教育的对象

生活教育理论是对人类几千年“小众教育”思想与制度的一次全面清理与否定, 它是普及教育, 是大众教育。陶行知曾说过, 不论是他提倡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 还是劳苦大众教育、民主教育, 这些并不是翻花样, 而是他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 即如何使教育普及, 如何使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陶行知提倡的是全民教育。

陶行知也十分注重学校集体生活对儿童的教育作用。他认为:集体生活是儿童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所必需;集体生活可逐渐培养儿童集体主义精神;可用这种集体生活之血液来滋养儿童、教育儿童。

这些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幼儿园教育应坚持对象的全体性和集体性。

1. 尊重、理解、期待每一位幼儿

教育者对每位幼儿要一视同仁, 尤其对调皮捣蛋、性格内向、胆小怕羞、长得丑、没有金钱权势背景及缺点多的幼儿更不能有丝毫歧视, 相反要给予更多的照顾。教育者要从职业道德角度出发, 学会欣赏每位幼儿, 让每位幼儿抬起头走路, 挺起胸做人。教育者还要能对幼儿怀有某种期待感, 让幼儿看到希望, 获得前进的动力, 使每位幼儿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纲要》) 同样提到“要为所有的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

2. 形成集体的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

在提高每位幼儿个体素质的同时, 教育者还要注意提高整个班级、幼儿园的群体素质。因为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教育者要树立榜样, 以身作则,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 倡导幼儿团结友爱, 努力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充满爱意的精神环境, 以收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生活教育理论与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陶行知经常思考的问题, 他认为一个人的德智体、知情意、真善美诸要素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整体。他说学校要使学生“全部发育”, 否则, 这是不完备的教育, 是残废的教育, 他要求学生“要做一个整个的人, 别做一个不完全、名分式的人”。他在不同场合提出来的做人标准, 通常反映在这几方面:身体的、人格的、科学知识技能的、艺术的、社会的等等。

另外, 陶行知要求培养的“整个的人”, 又是允许其个性特长发展的。他在创办育才学校时提出了因材施教原则, 他主张让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得到健全、有效的发展, 但他又强调这并不是丢掉普及教育而搞天才教育, 而是“丰富了普及教育原定的计划, 是寓提高于普及之中”。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潜藏着强调发展个性的因素, 他主张寓个性教育于生活教育中, 生活教育包含着个性教育。这些思想指导幼儿园教育应注意培养目标的整体性和因材性。

1. 培养“整个”儿童

一个人的素质水平都是德、智、体等要素的综合表现, 各要素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教育者应在诸方面同时对幼儿进行培养, 不偏废任一方面, 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等方面协调变化、和谐发展, 成为陶行知所说的“整个的人”。《纲要》同样提到要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其涵义即应当培养和谐发展的完整的儿童, 而不是在其各方面潜力还未发掘就被抑制, 过早地分化, 单方面发展的儿童。

2. 培养有个性、有创造性的儿童

陶行知认为, 培养“整个的人”并不排斥让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得到健全而有效的发展。培养“整个”的人, 也绝不是指每个人各方面要平均发展, 都成为同一模式的人, 而应包含儿童个性特长的发展。儿童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正是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体现, 而个性的灵魂和核心就是创造性。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 他把人的真正价值归于开拓和创造。这为当今幼儿园教育指明了方向, 正如《纲要》指出的那样:“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 努力使每一位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关注个别差异,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三、生活教育理论与幼儿园教育的内容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说:“人生需要什么, 我们就教什么。”他提倡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 认为只有贴近生活的教育才有活力。他的教育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晓庄时期, 他指出学生主要过六种生活, 就要受六个方面的教育, 即:健康的教育、劳动的教育、科学的教育、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教育、有计划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都是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和政治需要为依据的, 使生活与教育真正地联系在一起, 提倡以社会生活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经验为中心。他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教育内容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教育, 而应包括“整个生活的教育”, 是“适合生活需要的教育”, 是“在改造生活中受教育”。陶行知根据其育人目标, 要求学生在身心健康基础上不仅要会学习, 还要会做人、会创造, 以便为他将来学会生活、得以生存奠定基础。他突出教育内容的生活性、全面性。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要求教育内容能全方位地为幼儿未来人生奠定基础, 做好准备。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当今幼儿教育要求, 幼儿园教育内容要突出全面性和基础性, 它们可以是以下“四学会”:

1. 学会健身

在德、智、体等因素中, 陶行知始终把体育放在第一位。《纲要》也指出, 要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要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 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健康的身体是幼儿生活、学习所需, 幼教工作者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引导幼儿学会健身。

2. 学会做人

陶行知认为, 生活即教育的一方面内容是为应济生活需要而办的教育。因此, 教育不是简单地为就业作准备, 而是为人生作准备。就现代社会而言, 教育要为幼儿将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立足社会奠定基础。教人做人是教育内容的核心。幼儿园教育要引导幼儿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把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促进幼儿良好社会品质的形成。

3. 学会认知

幼儿园教育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 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 扩大幼儿的眼界, 丰富幼儿的词汇, 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教育者要抓住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期, 让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习、观察与思考, 将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认知探索的对象, 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 为他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4. 学会创造

教育者要培养幼儿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要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创造成果, 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的创造才能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教育者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对待幼儿的创造, 应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 尊重每个幼儿的创造, 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 并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四、生活教育理论与幼儿园教育的方法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陶行知认为,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而不做, 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 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正确处理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弊端。这一主张对幼儿园教育的启示是: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都应建立在幼儿自主活动的基础之上。

1. 教师要在“做上教”

“做上教”要求教师的教要同“做”结合起来, 教应寓于各种教育活动中, 包括幼儿的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活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劳动活动和幼儿的自主自由活动, 引导幼儿自己去看、去做、去思考, 让幼儿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锻炼感官, 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情感世界和技能体系, 同时养成幼儿独立思考、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的学习习惯。教师只有做到“做上教”, 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 幼儿要在“做上学”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很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感性的具体的思维是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 幼儿学习主要是通过亲身参与和感性操作来实现的。幼儿园教育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出发, 以活动为基础展开教育过程, 让幼儿手脑并用, 以行求知, 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获得发展。正如《纲要》指出的那样,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五、生活教育理论与幼儿园教育的途径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 他这一主张不仅扩大了教育对象, 也扩展了教育内容, 更明确了教育途径, 促进了办学模式的改革。他指出育人途径不应只是狭义的校园, 而应是多样的、开放的, 要把整个社会当学校。他主张运用社会各方面力量创办各种形式、适合不同人需要的学校, 培养出高素质真人。“社会即学校”实质是一种开放式教育思想, 一种开放式学校。《纲要》在总则里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与小学衔接,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根据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思想与当今幼儿教育的要求, 幼儿园教育应主张途径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1. 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对幼儿社会化起着奠定基础作用。《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只有充分发挥了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 结合社区教育

社区是社会大环境中与幼儿园关系最密切、对幼儿影响最大的那一部分。幼儿园教育不能只将幼儿关在狭小的教室或幼儿园内, 应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自然、大社会。如园舍周围的街道、商店、节日气氛、人际关系以及自然景象、动植物等, 都应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场所和范围。幼儿园应当积极地吸取和利用优秀的社区文化, 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让社区成为幼儿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者。

3. 突出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是专业的教育机构,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与计划是明确而严谨的, 它是学前社会教育中的主体, 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对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起主导作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幼儿园应整合家庭、社区各方面力量, 使三者形成教育合力, 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面、丰富、宝贵的, 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研究、继承并发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理论, 充分挖掘、发挥它的现代价值, 并将其理论的精髓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胡晓风, 金成林, 张行可, 等.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

[2]李煜.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看当前幼儿园教育[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7 (2) .

[3]李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文山学院学报, 2010 (3)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内向型”幼儿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第9篇

关键词:“内向型”,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内向型”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常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集体游戏时不合群、很孤立;有些孩子在家里活泼,在幼儿园或外面就表现沉默孤独、非常内向的两面性。因此,加强“内向型”幼儿的家庭教育指导尤为重要,使内向的孩子变得阳光开朗。

1. 给内向孩子营造轻松的环境,结交不同类型的朋友

营造没有压力、较宽松的环境,让他们玩耍嬉戏,彼此没有自卑感,在玩耍中能主动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比自己小的朋友一起玩,能感觉自己是个小大人,分配角色和物品有一定的主导作用;和比自己大的孩子一起玩,虽然角色地位变了,但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鼓励孩子和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和不同性别的孩子玩耍,通过与不同的人建立友好关系,使得孩子性格变得开朗。

2. 给内向孩子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有意识地进行锻炼

多参加社会上的一些活动,父母可以带孩子参加单位旅游,既亲近大自然又会接触很多人,在众人面前表演节目等,当得到表扬和奖励时,孩子会变得更加自信,更愿意与人交流,表现展示自己。再如鼓励孩子自己去超市购物,学着付款,有需要帮助的自己请教超市阿姨,家长可在远点的地方看着;如过“六一”儿童节,让内向孩子参加,展示他们的才能,过一个有意义、难忘的儿童节,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配合,给内向孩子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增加交往机会有意识地锻炼他们,让内向的性格慢慢改进。

3. 抓住契机,给内向孩子提供空间并能自己做主

抓住契机,创设良好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发展潜能,在孩子取得成绩时,及时表扬充分肯定,让其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讲故事比赛,可以让内向孩子参加,家长要认真指导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眼神、细小的动作来表达故事的情节,对着镜子天天练习,妈妈和爸爸当观众,鼓励督促孩子练习,最后进步明显,让孩子的自信心大增。父母应多和孩子说话,多带孩子出去玩,既开阔了他们视野又增长见识,知晓生命形态的多样性、人生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4. 多进行赏识教育,挖掘内向孩子的优势

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多说“你真棒”“为你点赞”等鼓励性语言。不要给孩子太多的束缚和压力,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尝试探索。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巧妙地引导点拨,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兴奋,逐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比如让孩子学弹钢琴,初学时简单,孩子也会较认真,随着课程逐渐加深,越发枯燥无味,这时就需要引导甚至是强硬手段,让他们明白必须认真努力才可以做好事情。让孩子根据特长培养自己的爱好,学习一些技能技巧,挖掘开发他们自身的优势。

5. 利用社会资源活动,提高内向孩子社交能力和交往技能

我们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来锻炼内向孩子的胆量和交往技能。如涵涵内向孤僻,妈妈就去采摘基地锻炼孩子的胆量和交往技能。在活动中,家长带着孩子采摘,同时也随时随地地进行安全和爱惜节约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农民种地的辛苦和不易,知道节约是美德。不善言语的涵涵当起了小老板收钱,妈妈在身边见机辅助,看着她边收钱边交流忙碌的样子,和平时内向的她简直是两个样。

6. 请家长助教,让内向孩子倍感自豪,自信心大增

同同性格内向,讲话时磕磕巴巴,男孩这种性格让家长发愁,班级幼儿叫他“胆小鬼”。但同同的妈妈性格开朗,热心班级事情,为了让孩子在同伴中树立自信,教师结合“家长助教”主题活动,请她当老师给孩子们上课,这样做既能增强同同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了解孩子一日生活常规,特别对内向孩子的变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助教不仅可以拓展课堂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增强了孩子对爸爸妈妈的一份尊敬与自豪,锻炼了他们大胆回答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家庭和幼儿园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家园共育。

幼儿园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的关键时期,作为老师和家长更要紧密配合,说给孩子听,孩子一定不会做;做给孩子看,孩子也许会模仿;和孩子一起参与,孩子一定会融入。

参考文献

[1]陆惠萍.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 第10篇

关于亲职教育是家庭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发展, 它包含以下部分:一为“怎样做父母”的尽职教育;二为父母“如何与子女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的高情感教育。由过去以教育子女为主, 转向以父母自我教育为主;由父母权威管教为主转向以关注发展和引导为主;由单一的家长角色转为医生护士、教师、朋友等多角色所代替;教育方式由一味训斥转为参与交往中给予子女以关怀、发展和教育, 为人格完美奠定基础。因此, 它是提高新生一代基础素质的带有特殊意义的早期教育和具有特殊形式的社会教育。

“现场指导式”亲职教育, 是指幼儿园, 教师运用现场指导这一方式, 系统性、操作性、针对性地对年轻的父母进行有效教育。

二、“现场指导式”亲职教育的特征

1. 突出参与

亲职教育以利用家长教育资源为出发点, 请家长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 让家长发挥“特长”当助教, 为小朋友上课, 讲故事;或者结合主题教育活动, 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利用假日, 寻找资料, 丰富知识;也可以结合节日教育活动, 邀请家长来园与孩子一起游戏。它通过教师、家长、儿童一起尝试, 一起探求知识, 共享乐趣。

2. 强调沟通

教师通过家园联系栏、家长园地、园刊、家访、电访等多种方式, 努力保证家长与老师, 家庭与幼儿园之间互相的交流、沟通、合作和互相配合。通过根据实际需要有重点突出的沟通、合作, 指导家庭教育, 逐步转变家长的观念, 要求家长在教育上与幼儿园取得共识, 协同进行教育。

3. 实现互动

亲职教育的互动可分为两种:一是家园互动, 一般通过家长会, 家长沙龙, 家委会等形式, 家长与幼儿园共商教育策略, 共同交流, 探讨子女教育的良方。家长对孩子教育上的问题、困惑, 通过活动能找寻答案, 活动气氛宽松。

另一种是家庭亲子互动, 是以孩子要求为主, 或家长自发形式的家庭亲子游戏。

4. 重视培训

即采用专家讲座, 专家咨询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 如新生入园常碰到的问题, 大班孩子的入小学前的准备等等。内容的产生通常都经过对家长的调查, 都是家长在育儿方面遇到的共性问题, 涉及的面也较广, 如孩子学习, 卫生保健, 行为习惯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权威性。

5. 现场指导

它更侧重于家长教育素质和教育技能的提高, 是幼儿园、班级老师给予家长和孩子最好的亲职教育方式。在由幼儿园组织的, 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的游戏中, 老师通过布置要求, 指导家长如何用多种方法引导孩子独立或合作完成某一任务, 体验成功;在现场活动中, 当孩子产生疑问, 遇到困难时, 家长可以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 及时给孩子以全力的支持、鼓励、启发与帮助, 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充满自信, 克服困难, 解决问题;在现场活动中, 教师能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影响家长的教育行为, 从旁指导、帮助家长, 给父母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让父母不光知道怎么教, 还了解为什么要这样教孩子。现场指导式亲职教育活动体现了教师、家长与孩子三者之间的互动。

三、“现场指导式”亲职教育活动的方式

1. 行为介入式

从行为入手, 通过教师示范, 家长模仿;或家长操作, 教师指导。教师的示范有活动设计方案示范和活动组织实施示范二种。活动设计方案示范是指在活动前教师根据主题对活动进行设计, 活动组织实施示范是指教师在活动中以“指挥者”的身份, 对家长和孩子直接提出要求, 明确任务、目的, 教会家长。教师的指导作用一般都体现在以家长为主体, 进行活动的组织和操作时, 遇到困难或对某一环节被忽视的情况下, 教师给予家长的帮助。

行为介入式的要求与注意事项:教师要把握好介入的点, 从行为上, 也就是从操作行为上介入, 同时要注意自己是以指导者的身份介入, 通过活动方案的修改, 提出活动调整意见等方法, 帮助家长一次又一次的设计、组织、实施, 不断给家长以帮助, 家长的育儿经验也不断丰富和完善。

2, 情感介入式

从情感入手,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 让家长参与、体验, 再迁移到家庭教育中去。在活动中教师的示范和指导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老师每一个环节, 情景的创设都会让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更加深一层, 亲情、友情甚至夫妻间的感情也会通过活动有了升华。

情感介入式的要求与注意事项是,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 必须考虑能否激发家长与孩子的情感, 家长是否有情感的体验, 这是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

3. 认识介入式

认识介入式是指从认识入手, 通过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间的讨论, 最后形成一定的认识, 而后再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去。教师的指导是实施这一方式的重点, 在活动前, 教师通过与家长的讨论, 和家长相互交换意见, 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在设计活动时就给予家长新的教育思想, 帮助、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育儿观念。

认识介入式的注意事项是, 活动前家长和老师对如何开展活动已经达成共识, 在实施中教师利用家访等形式, 有选择地到儿童家里, 进行现场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一对一的形式能及时给予家长必要的帮助, 及时地进行小结、反思, 提高家长的认识, 为下一次活动的开展做更好的准备。

四、“现场指导式”亲职教育活动操作策略

1. 设计多种活动, 帮助家长提高教育幼儿的责任感

“教育孩子是家长的天职”, 良好的教育意识与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家长的自觉追求。为了帮助家长实现这一追求, 我们曾经设计了《一次特别的饺子宴》的现场指导式亲职活动。

活动前老师和家委会成员一起商量活动议程, 分工协作;活动中家长、孩子、老师一起动手;擀面, 做肉馅, 理蔬菜, 调料, 包饺子, 下锅, 品尝。在这过程中幼儿园老师始终以参与者和指导者身份参加。浓浓的亲情, 无限的快乐在香喷喷的饺子味中弥漫, 陶醉了每一个人。

2. 从家长、幼儿的体验活动中, 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1) 从家长需要出发开展亲职教育活动, 在活动中体验正确的儿童观

为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我们曾经设计了《毕业义卖》的亲职教育。在整个活动中, 无论是准备阶段, 还是在参与义卖过程时, 在教师的指导下, 家长对孩子行动上和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一直体现得非常到位, 贯穿始终, 用自身的温情默默地影响和感化着孩子。

孩子们的弱点在活动中得到克服, 家长们也在活动中学到了如何教育孩子克服弱点的方法。

(2) 从家长的期望出发, 设计兴趣班等方法确立正确的人才观

为了指导和帮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教师和家长们一起设计了“诸暨五泄二日游”活动。在“五泄“景区, 家长与孩子一起嬉水, 一起游戏, 观看孩子表演“拿手绝活”, 深切感受到孩子才能、才艺发展的多样性。同时, 又让家长了解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多种兴趣, 激发儿童的内在潜能的技巧和方法。

(3) 介入家庭教育之中, 在指导式活动中帮助树立正确的爱子观

《我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这一先茶馆内指导式亲职活动就是为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爱子观而设计的。活动结束后, 家长普遍反映这一活动太好了, 它不但培养了孩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培养了孩子们的毅力和持久能力, 而且也让家长学会了如何教育孩子的技巧。

3. 发挥幼儿园的资源优势, 着力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和技能

(1) 设计亲职活动, 强化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的过程分散在日常的生活中, 选择或营造一些生活情景, 设计一些亲职活动, 并给家长以现场指导, 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宝宝爱妈妈———亲子摄影展》的亲职活动,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爸爸当摄影师, 把妈妈与宝宝一起游戏、劳动等生活情景记录下来, 表现天下最真的情感, 让家长从中体会亲情的可贵, 与孩子情感交流的重要。

(2) 突出父母主体行为, 加强形象教育

我们和家长们一起设计了以父母的行为为主体的形象教育活动, 并分别指导家长实施。通过《亲子踏青》活动, 家长与孩子一起步行, 一路上家长不怕苦, 不怕累, 坚持到底的毅力和精神深深感染了孩子, 影响着孩子, 为孩子做了一个好榜样。

(3) 设计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的机会, 获得科学或艺术的教育方式

幼儿抗挫折能力之家庭教育指导 第11篇

关键词:抗挫折能力;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一、镜头点击

睿×入园后一直寄养在阿姨家,阿姨的小孩叫奕×比他大几个月,他们在同一所幼儿园不同的班级里,每天两人一同上学一起回家。一天,睿×在房间里“游荡”,他一会玩玩汽车,一会摸摸拼图,一会儿又拿起笔画两下,最后他对角落里的一堆积木产生了兴趣,开始专心致志地拼搭起来。不一会儿,睿×小声地叫道:“阿姨,快来看呀,我的房子搭好了。”阿姨边看边摸摸他的头说:“恩,真漂亮,你真会动脑筋!”奕×听到妈妈表扬弟弟了,赶紧放下手中的拼图,也跑过去加快速度忙起来。突然,不小心把自己好不容易搭好的积木房子碰塌了,奕×先是愣了一下,接着突然大叫、跺脚、哭起来,把积木全部推倒,扔得满地都是,还没等妈妈反应过来,奕×转身用力把睿×搭好的房子全部推倒在地上。妈妈连忙拉着奕×,轻声地问:“奕×,你的房子是谁弄倒的?是不是弟弟弄的?”睿×抢着回答:“我没有!”奕×也摇摇头说:“是我自己弄的。”“是你自己不小心弄倒的,那你为什么要把弟弟的也弄坏呢?”妈妈一直开导她,“倒了没关系,我们重新搭,你在这里哭呀跺脚呀,这房子又不会站起来,是不是?”睿×看看阿姨,说:“我来帮姐姐搭。”阿姨笑了笑,点点头说;“好!我们一起来搭。”这时,奕×才平息下来。

二、行为解读

1.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受到了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奕×是个胆小、依赖性很强的孩子,一遇到什么小问题就是张嘴哭,有时父母就借助睿×来帮她安抚情绪,甚至会对睿×说类似这样的话,“都是睿×不好,我来打他。”家长没有正面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就使孩子误认为自己的不顺利是由弟弟带来的。

2.孩子受到挫折时最普遍的心理反应是处于烦躁不安的状态,有的小孩能安然解决,有的小孩却变得狂躁不安或者一蹶不振,这与家长对孩子长期呵护使之无法承受挫折有关。父母对奕×有时过于溺爱,使奕×在受挫折后采用了攻击行为。

三、指导策略

1.给予孩子情绪辅导

孩子受挫后表现的种种消极情绪,要给予不同的调节、控制,让他向积极、健康的情绪转化,其目的是通过对孩子情绪的矫正、辅导来帮助他正确面对挫折,增强自信心,克服困难,获取成功。家长应注意孩子的行为与情绪变化,主动帮助孩子来调控、矫正。

2.做好孩子的“顾问”,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

儿童的许多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儿童面对问题时,父母不应以“决策者”的身份越俎代庖,替孩子做决定、执行决定,而应作为“顾问”,对他们的选择提供咨询,教给孩子克服困难的方法,最后由儿童自己做决定。这种教育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儿童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

3.给孩子树立榜样,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

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显著的影响,给孩子树立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榜样,有助于增强儿童勇敢面对挫折的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常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希望孩子以这些名人做榜样,不畏挫折。儿童生活中最好的直接榜样就是家长。“身教胜于言传”。家長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4.敢于放手,培养受挫的勇气

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即使做不好,也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培养孩子的信心和能力,让他们能“摔倒了学会自己爬起来”。如果对孩子过度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最终会使其养成娇弱的习惯,以至于一遇挫折便不知所措。家长在日常教育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孩子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生活环境,更不要阻碍孩子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炼的机会。让孩子适当参与到家务劳动活动中,这样,远比说教更能有效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能力。

5.对孩子的期望应合理,培养孩子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有长处与不足,家长应有客观评价,并据此对儿童的成长提出合理的期望,激励孩子向正确的目标努力。家长对孩子不合理的期望,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会阻碍孩子对自我进行客观的评价。也就是说,不合理的期望会加大儿童遭遇挫折的几率,相反,家长的合理期望可以引导孩子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价。

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提高幼儿的挫折耐受力,对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同情性、自信心、意志力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是提高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笔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桑海霞.幼儿抗挫折能力的教育培养[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8(6).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 第12篇

1 当前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是将课程理论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着意培养幼儿教师的设计和组织幼儿园活动的能力。但根据对幼儿园调查, 发现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很难尽快胜任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即我们的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幼儿园这一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究其主要原因在于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存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教学模式落后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目前,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 并辅以模拟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以原有的知识为载体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创新, 也就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能力的提高, 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学生厌学。

2 行动导向的基本理念

“行动导向”一词源自德文Handlungsorientieurng, 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 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 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实质上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 使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在交流中学、在自我创新设计中学。它致力于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构建知识, 形成能力, 即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 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 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 (群) 的需求。它从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出发, 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团队合作精神, 以学生为中心, 以行动为导向,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学会与人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行动能力转化为职业能力。总之, 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 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行动导向教学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导课文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

3 以行动导向的理念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的意义

行动导向的教学强调:将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 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 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 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以行动导向的理念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 就是要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 以幼儿教师职业岗位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 注重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体现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同。具体说, 这样的教学, 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 知道今后在工作实践中应该“如何干”、“如何干得更好”, 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幼儿教师职业岗位的特殊要求, 为他们走向社会铺平道路。

4 以行动导向理念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的流程

通过对以行动导向理念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初步确定活动设计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活动准备———项目实施———成果评价”四个环节。

4.1 创设情境

本环节的目的是通过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进行活动, 完成任务的兴趣, 引出活动主题。例如, 在“看图讲述”活动设计中, 可以通过出示情节图片, 首先激发学生语言讲述的欲望。在此基础上, 思考在幼儿园如何引导幼儿进行看图讲述, 提出“看图讲述”活动设计主题。

4.2 活动准备

本环节的目的是依据教学任务目标, 由教师引导, 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知识框架, 为制定计划以及开展下一步活动做好准备。仍然以“看图讲述”活动设计为例, 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看图讲述的含义、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的目标要求、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等知识技能, 为学生制定看图讲述活动方案做好准备。

在这一环节的操作中, 首先可以与相关幼儿园联系, 使学生深入幼儿园见习, 活动感性认识;然后, 再通过案例分析, 进一步理解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

4.3 项目实施

本环节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关的参考资料, 让学生分析、综合、运用获得的知识信息, 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设计, 并制定活动方案。该环节以学生操作为主, 这时候, 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 让学生大胆去试, 让他们在使用中体会、感受和领悟。这是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的阶段, 是学生由不会到会, 由初识到熟练掌握的阶段, 也是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 发挥各种能力的阶段。

4.4 成果评价

本环节是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活动成果, 同时接受师生评价, 进而获取提高的环节。

首先, 由各组派出代表展示活动设计方案并根据活动设计评价表自评。包括设计的意图、活动目标及设计的依据、活动准备的内容、活动流程各环节的安排及活动延伸的设想等。要求语言要简明扼要;语言要有穿透力;目光要与听众有交流;主题表达要明确;肢体语言丰富而不做作;媒体使用合理、恰当。学生在展示过程, 教师和其他同学需要认真听讲, 并做好记录。教师特别要记录学生的成功之处和闪光点, 记录学生讲错、讲漏和讲不清、讲不透的地方, 以便鼓励学生, 并有的放矢地矫正。

其次, 进行小组间的互评。形成一种共同研究探讨学习的氛围, 实现不同智慧的碰撞、磨合、激励, 启发大家创造的灵感,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别的小组的成果和优点, 让学生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教师可以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平等的参与者身份参与其中。

然后, 在学生的评价的基础上总结、提升。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 教师首先要对成绩进行充分肯定, 并指出不足, 提出改进意见。

上一篇:幼儿园种植活动的意义下一篇:短波广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