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范文

2024-09-18

城市环境范文(精选12篇)

城市环境 第1篇

一、城市环境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母体”

城市环境从广义上来讲, 包括城市所在的地域空间、物质要素、发展变迁所承载的负荷体以及与城市发展相关的一切实际要素。城市环境不仅包含物质环境, 还包括城市的人文环境, 文化环境等多种“软性因素”。所以, 城市环境是一个宽泛而丰富的概念。在开展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 首先必须清楚设计的本质和目标。所谓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是基于城市现有环境的条件, 运用一系列艺术化手段对环境进行设计的过程。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来看, 就是要让城市“更美丽, 更具吸引力, 更具艺术气息”。所以,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宗旨和诉求是优化城市环境, 提升城市的整体品位和层次。把握住了“环境”和“设计”两个关键词, 就等于掌握了该设计的核心理念。特别要注意的是, 城市环境始终是艺术设计的“母体”, 是设计工程的源头和落脚点。简言之,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是完全扎根于城市环境的土壤中的, 没有完整的城市环境作为基础,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根本无法开展。

所以, 我们要清楚,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核心是“城市环境的决定性和主导性”。既然城市环境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母体和源头, 那么就意味着在不同城市开展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 其实施策略和思路是截然不同的, 这是由不同城市的不同环境所决定的。因此, 在开展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时候, 设计师和管理者应该把握本城市的环境特征和标准, 因为这是开展设计工程和工作的起点, 也是决定设计工作成败的关键要素。城市环境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大展拳脚”的舞台, 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则透过艺术化手段让城市更加美丽和迷人, 这也正是二者复杂关系的开端。

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为城市环境“添光加彩”

既然城市环境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母体”, 那么则意味着在城市环境中开展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 将很大程度改变“母体”的固有面貌, 将通过艺术化形式的设计来提升城市的环境水平, 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从某种角度看,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正是对城市环境进行的“修饰”和“美化”, 是城市走向更美之路的“化妆”过程, 也是城市文明发展的一部分。城市环境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复杂关系还表现为, 在城市环境基础上开展的艺术化设计工作, 将为城市环境“添光加彩”, 将改善城市的环境气质与艺术魅力。例如, 浙江省的杭州市是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 也是商业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在杭州市进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 首先确立了以“文明杭州, 魅力西子”为基本主题的目标, 即透过现代化艺术设计的手段, 将杭州打造成为具备“西湖旅游资源, 现代文明气质和国际商业地缘”的多元化城市。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 杭州市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杭州的文明形象和西湖标签更加深入人心, 杭州的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力也进一步增强了, 这其中就包含着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巨大“功劳”。

所以, 透过上面的案例,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 杭州市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不但突破了过去杭州的城市环境局限, 而且为新杭州的建设与发展打开了一扇更广阔的窗户。遍观今日的杭州, 文明气息令人赞叹, 旅游景观名扬天下, 杭州城市的整体环境水平也提升了一大块。所以,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城市环境的提升和促进的作用, 绝对是不可小视的。认识到这一点, 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很多城市都把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城市规划布局和主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就是因为通过有效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大大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环境质量。

三、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相互依存, 不可分离

几乎可以断言, 任何形式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都不可能脱离城市环境本身。脱离了本城市环境的任何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设计将毫无意义。所以, 环境设计必须依存于城市环境的“母体“, 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开展又为城市环境的建设和布局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持。在多种多样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帮助”下, 城市的环境有了明显的变化, 城市的面貌有了显著的改变, 正所谓“天更蓝了, 植被更密了, 空气更清新了”。同时, 透过有效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的人文环境、文化环境和精神环境都可以得到显著的改善与提升, 这也正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城市环境的深层次贡献。

总之,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之间就好比是“鱼儿与大海”的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须臾不可分离。在共同的依存和影响中, 实现了共同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葛真.对当代设计现状的思考——城市环境的发展与趋势[J].大众文艺.2011 (05)

[2]焦煜博.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J].消费导刊.2008 (04)

[3]丁砚强, 蒲洪.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陕西林业科技.2008 (01)

生态批评、城市环境与环境批评 第2篇

劳伦斯・布依尔,Lawrence Buell(哈佛大学,英美文学与语言系,剑桥,02138)

期 刊: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Journal: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2(5) 分类号:X171.1 X21 I01 关键词:生态批评    环境批评    城市环境    环境正义    环境美学   

营造城市环境 体现奥运内涵 第3篇

北京人用什么的色彩去迎接奥运会?

中国人的色彩文化如何在奥运会中表现?本刊讯为充分发挥色彩科学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奥运经济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挖掘色彩产业界为奥运经济服务潜力,由中国流行色协会主办、上海春竹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色彩主题论坛“色彩与奥运”于近日举行,这也是主办机构继今年春天成功举办“我国色彩产业现状与发展”专题论坛后的又一个专题研讨活动。

北京奥运会科技委员会主席、北京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文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中国流行色协会会长王曾敬、北京奥运会科技委办公室副主任李石柱出席并讲话。他们指出,今天的奥运会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体育竞技运动会,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文明程度、民族文化和创新能力等各方面实力的综合体现,其核心也是民族文化的魅力体现。色彩作为民族文化魅力的重要组成和视觉与大众情感的最基本形式,反映出我们民族的审美智慧、艺术和技术水平。他们希望更多的色彩工作者能关心和支持奥运、为把北京奥运会办得更加美丽和辉煌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机构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常沙娜、王敏、袁运甫、邢照寰等与来自全球联想集团的设计专家就色彩与奥运会的相关话题各抒己见,畅谈了如何把握奥运会在我国举办的难得机会,加强色彩科学的研究和应用,通过色彩与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运动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发挥色彩在城市建设、环境、运动和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使我国能够对色彩科学的认识、色彩的审美意识、色彩应用与色彩管理和规划上一个台阶,以实际行动来体现“新北京”、“新奥运”,真正达到“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和“绿色奥运”的目的。

城市绿化与城市环境优化 第4篇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诞生初期, 主要以狩猎和采撷野果等为生, 完全处于野生状态, 与其它动植物等共处于一个和谐的自然系统之中。人类进化始于农业社会, 此时人类转向种植生产和有规模的聚居生活。到了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 商品交换日益扩大和繁荣, 逐渐形成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农业的发展产生剩余产品, 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工业的出现和集聚推动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和需求的多样化, 促进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 大批剩余劳动力输往城市, 又进一步壮大城市规模。对外交通运输是城市对外联系的纽带, 也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随着生产地域分工深化, 区际空间联系加强, 一些交通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出现以转运和区际贸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

2 城市异化现象

城市是人类的创造物, 是人类的主要聚集地, 是人类发展的方向, 这是历史已经证明的事实, 是不可能逆转的。但是, 工业革命以后,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人们大量涌进城市,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环境问题逐渐暴露, 终于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中爆发了环境危机。就城市而言, 由于兴建城市, 大量自然土地及其植被被侵占, 并且被大面积硬化, 形成了所谓的“城市板结现象”或称“城市异化现象”。结果是 (1) 热辐射被硬质覆盖层贮存和释放, 形成城市“热岛”; (2) 雨水无法自然返回大地, 致使城市地下浅层水源干枯, 地表水面萎缩; (3) 城市排水管网负荷与日俱增, 城市基础设施不堪重负, 城建价格不断上涨。同时, 城市交通拥挤, 噪音、粉尘充斥, 各种城市病相继出现……城市失去了良性自然生态循环, 城市人居环境日渐恶化。

3 绿化的多种效益

绿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蓄水性、过滤性等生态习性, 一定规模的绿色植物可以调节温度、湿度、遮阳防晒、降低辐射、防风抗风、屏避噪声和有害射线, 可以改善房屋的热工性能、滞尘防污染、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等。可以起到软化城市空间、净化城市环境;整合城市形态, 协调城市景观;丰富城市物种, 美化城市生活的功效。因此, 世界各地都非常重视城市绿化。城市绿化具体来说有如下几方面的效益:

3.1 生态效益

维持碳氧循环平衡, 资料显示, 城市空气中, 二氧化碳的含量若从正常的0.03%增加到0.05%就会使人感到不舒服;达到0.2%开始对人体健康有害;达到1%可使人死亡。据国内一项研究, 通常1hm2阔叶林1d可以吸收1t二氧化碳, 放出0.73t氧气。如果一个成年人日需氧气0.75kg, 排出二氧化碳0.9kg, 则每人有10m2森林面积就可以耗掉他呼出的二氧化碳并供给需要的氧气。

(1) 调节温度。据前苏联学者研究, 夏季绿地温度比硬地低约14.1℃, 公园里较一般建筑院落里低1.3~3℃, 较建筑组群间低10%~20%, 无风天, 绿地凉爽, 空气还会向周围炎热地区流动而产生微风, 可以大大缓解城市热岛现象。

(2) 调节湿度。由于植物叶面具有蒸腾水分的作用, 所以树林内的湿度一般比空旷地高7%~14%, 大片绿地调湿范围可达树高的10~20倍距离。

(3) 保土蓄水。绿地可以防止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 保持土壤水分, 增加空气湿度, 减少地面反射热。

(4) 防风抗风。大面积树林可以调节近地风速, 风灾时可防风, 无风时可以向空旷地流出凉爽的森林风。

(5) 过滤尘埃。据估计, 绿地中空气含尘量较街道少30%~50%。

(6) 杀菌作用。据前苏联学者的研究, 杨、圆柏、云杉、桦木、橡树等能分泌杀菌素, 杀死结核、霍乱、赤痢、伤寒、白喉等病菌。据法国学者的研究, 城市百货商店空气中细菌数高达400万个/m3, 林荫道58万个/m3, 公园1000个/m3, 林区仅有55个/m3。

(7) 吸声减噪。树木对低频段的声波有明显的吸收, 阔叶乔木树冠大约能够吸收到达树叶的噪声声能的26%, 其余的被反射和扩散。无树的高层建筑街道比有树的人行道噪声高5倍。行道树在夏季叶密时, 可以降低7~9d B。据日本研究, 公路两旁各植15m林地, 乔灌木搭配, 可以减少一半交通噪声。

(8) 卫生功能。树木花草的姿态和季相色彩变化, 对人的精神健康有益。据研究, 人的脉博在绿地里可减少4~8次/min, 等等。

3.2 社会效益

城市绿化有利于扩大绿色视野, 营造城市整体环境美, 有利于调节人体机能提高工作效率, 有利于增进人体健康。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交流的户外空间, 可以营造一定的景观文化, 陶冶人们的情操, 提高生活质量。

3.3 经济效益

城市绿化不以经济效益为主, 但是, 局部是可以赢利的, 如收费公园、都市农业、风景区、花卉盆景销售等, 而城市绿化的间接效益要比直接效益更大。据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 间接效益要比直接效益大18~20倍。

可见城市绿化具有多种效益, 尤其是生态效益对优化城市环境十分显著。

4 如何进行城市绿化工作

“九五”以来, 我国各地也开始有规模的城市绿化工作,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程席卷全国, 城乡各地绿起来了。但是, 在当前城市绿化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绿地结构不合理, 重景观轻生态的问题, 个别单位片面发展草坪, 一些区域绿地中乔木比例过小, 使绿地生态作用大大减弱;道路遮荫树偏少的问题, 由于城市发展, 道路改造拓宽, 数十年的大树被迫更新, 新栽树一时难以成荫, 有的地方以花草代替原来的树木更无荫可言, 城市道路缺少树阴, 致使市民夏季饱受日晒之苦;常绿树比例过小的问题, 冬季缺绿情况突出;绿化树种、色彩单调的问题, 观叶、观花、观果、观枝干等的植物培植不合理, 不能形成丰富的景观和季相变化等等。那么, 城市绿化工作应当如何进行呢?笔者认为, 城市绿化首先要做好整体规划, 根据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绿径理论和生态网络理论, 城市绿化工作应当统筹规划, 将城市绿地、城市森林、地面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结合起来, 在城市有限的空间里, 尽可能地扩大绿化范围, 形成立体绿化;将城市绿斑绿带绿楔等连接起来形成生态网络, 既充分发挥绿化的生态作用又可以塑造城市形象, 发挥出绿化的多种效益。其次要提高城市绿化的科研和技术水平, 研究适合当地的植物品种、栽种方法、优化措施等, 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甚至环境的破坏。在完成了绿化之后, 做好日常的维护管理非常重要, 是保证花草树木枝繁叶茂、始终发挥绿化的最佳效益的关键。最后还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使人们懂得爱护花草树木,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在爱护自己, 保护自己的健康, 随意踩踏花草, 滥伐树木, 将会破坏环境, 最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

5 结语

有人将城市绿地形象地称为城市之肺, 可见城市绿化工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大, 因此, 做好城市绿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绿化是现代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人们的生活习习相关。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 绿化我们的家园, 优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消除城市异化现象, 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功能, 健康地生活吧!

摘要:文中阐述了城市产生的过程及城市环境恶化的原因, 介绍了植物绿化效益, 绿化对城市环境的重要影响, 并对如何进行城市绿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城市,绿色植物,城市异化现象

参考文献

[1]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2]戎安.德国城市建筑环境大面积植被化研究[J].环境保护, 2003, (10)

[3]王保忠, 等.城市绿地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汇刊.2004, (2)

浅析海绵城市对城市环境的作用 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之后,针对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状况,国家和政府创造性的提出了“海绵城市”,逐渐成为解决城市水和生态问题的综合性理念。笔者阐述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特征,浅析了海绵城市对城市环境的作用,并且以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和武夷新区为例,阐明了构建“海绵城市”对现代城市的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环境;作用及浅析

引言: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并且发表了“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明确指出要大力构建“海绵城市”。目前海绵城市理念在多个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都发挥了巨大的功效,我国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相对较晚,要善于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设海绵城市,是实现城市建设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重大举措,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推动我国城市发展早日走上生态化、持续化的道路,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特征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这一概念首先提出是在2012年4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研讨会上,2014年,为了响应习主席发表的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我国相关部门决定在某些地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中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进行明确了定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这一“吸”一“收”的过程中实现了城市内部良性的水循环系统,还能自动吸收水系统的污染物质,保持城市水土。

2.海绵城市的特征

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区别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从而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注重城镇化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对城市地下水、自来水等进行存储、排放、使用时不是依靠传统的地下管道而是依靠城市自然环境综合利用各种措施吸收、存储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进而缓解城市的洪涝问题;第二,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海绵城市建设思路不仅注重恢复和保持城市内部的水系统,更注重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重视城市系统的自我调节;第三,转变了排水防涝思路,海绵城市彻底摒弃了“快排式”传统的排水模式,在城市排涝过程中始终坚持“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第四,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海绵城市构建了一个良性的水系统,水资源在自然环境的循环中实现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平衡,径流峰值的出现时间也基本保持不变。

二、分析海绵城市对城市环境的作用

根据《指南》的相干规定,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充分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二是对已经受到破坏的自然环境及水体进行修复;三是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的建设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调节地下水、净化水中污染物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美化城市环境等发挥了巨大功效。

1.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起初就是从解决城市雨洪问题出发,发挥着雨洪调蓄、雨水资源收集利用与地下水涵养等作用,完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海绵城市的建设,改变了以往单纯使用市政地下排水管道和泵站的现状,侧重于依靠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来吸收、存储、排放降水,综合利用自然生态调节和人为调节措施来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也可以采取一些人为的措施,来增强城市排水系统的能力,可以通过协调市政道路和地下排水管之间的关系,增大城市的绿色植被覆盖率,完善城市水系统等措施来达到排涝的目的,确保在雨季时城市市民不会被强迫“看海”。

2.形成了良性的水循环系统

海绵城市的建立,不仅有效的减轻城市洪涝灾害,还能够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水质恶化的局面,为建立良性的水生态系统提供了助力。笔者认为,海绵城市就像被放大了的“湿地”一样,最大程度的修复城市原有的水生态系统,注重开发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等综合作用,实现雨洪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且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维持着一定的径流量。森林植被、湿地等大大提升地下水的涵养能力,净化水质,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质,确保居民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安全性,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实现地表水、地下水和自然降水

三者之间的平衡循环。

3.保持城市水土

不可否认,城市水土保持是实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提供动植物栖息地等的关键,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又能够给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雨水控制环节提供便捷。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做到了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始终坚持低影响开发的原则,城市水土保持离不开对雨水的控制。鉴于此,笔者从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水土保持出发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结合海绵城市建立起合适的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做到真正的系统优化;二是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监测,纠正雨水控制期雨水控制的不当之处;三是注重低影响开发理念和水土保持临时排水措施相结合;四是政府部门要积极引进和开发雨水利用控制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手段等。

4.改善城市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在实施“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划策略时,对居住区和城市道路进行分割,增大了建设绿地的用地面积,合理的修建了广场,广场铺装多采用透水式铺装,城市道路人行道也采用了透水式铺装的方法,增强了城市内部的水循环系统;另外,城市内湿地、公园面积增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实例分析 1.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

群力雨洪公园于2006年始建,由建设前占地约2 733 公顷到建成后占地3 200 万平方米,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运用的一大成功案例。该区域在历史上是洪涝灾害多发区,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以保护湿地为原则,巧妙的将其打造成收集雨水、储蓄雨洪、下渗雨水、补充城市地下水、涵养水源、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于一体的湿地公园。在具体实施的环节中,尽量保持原有的湿地区域,在湿地周围通过人工挖掘回填等技术手段创造出一条坡地带,公园内部的水池子里的水都是净化后注入的,水池旁边自然风景倒影和清澈的河流在水面上交相辉映,为了满足游客不同的视觉体验,通过一些栈桥和远望台的建造为游客提供了游憩地和观赏点。群力雨洪公园成功的运用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湿地公园的开发,不仅美化了城市的环境,为游客提供了可观赏景点,还为调节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武夷新区

武夷新区践行“海绵城市”的主要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对森林生态的修复工作,闽北地区原生态的森林在被人为的滥砍乱伐之后正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鼓励当地林农还林于上,加大对林业种植的补贴力度;二是城市生态修复同样不可忽视,一些贴近地面的建筑如广场、硬地、建筑等工程在材料的选择上采用通气、透水性较好的;三是恢复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物种的多样性,扩大生态用地的面积,净化水资源,淡化水质,减少暴雨对城市的影响。

结语: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实现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力克服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当前,无论城市规模的大小,建设海绵城市已经是大势所趋,其推动了新型城镇的建设,在城市化发展中贯彻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给水排水,2015,03:1-7.[2]柯善北.破解“城中看海”的良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解读[J].中华建设,2015,01:22-25.[3]本报记者

排污收费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第6篇

1 同济大学 上海市 200092;2 台州市天台县环境保护局 浙江省 317200

摘要:近年来,排污收费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问题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排污收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所面临的现状。在探讨排污收费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践经验,从多方面提出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排污收费的完善措施,阐述了个人对该项工作实践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排污收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污染和环境问题愈加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排污收费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促进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探索排污收费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措施与方法优化其整体实践效果。

二、现行排污收费制度在制度设计及其执行上的不足

1.排污费标准偏低

根据我国1982年《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所确定的我国排污费征收标准,仅为污染治理设施运转成本的50%左右,某些项目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例如,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收费标准为0.63元/千克,而火电厂烟气脱硫平均治理成本为4~6元/千克。这必然使企业宁愿交排污费也不愿进行污染治理。

2.超标加倍收费制而不止

相对于1982年《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由原来的超标收费改为收费和超标加倍收费并行,这无疑是一种“帕累托改进”。然而,作为环境可以容纳、稀释和消化的最高限度,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超标排放污染物已构成违法行为,应追究其法律责任,给予行政处罚,而不仅仅是征收超标排污费。况且,在现行排污费标准偏低的情况下,加收一倍的排污费不足以遏制超标排放的现象。

3.排污费可以转嫁

根据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企业缴纳的排污费在“管理费用”中的明细项目“排污费”下核算,并最终参与企业利润的税前抵扣,可以计入定价成本。这种办法不利于激励企业自动治理污染,减少排污费支出。尤其一此排污大户,其产品需求弹性小,可以通过涨价来转嫁排污费的开支,从而使“污染者付费”的制度设计落空。

4.排污费不能足额征缴

在实际征收过程中,少缴、欠缴、拖缴现象甚为普遍。首先,按照现行排污费征收程序,排污费征收额测算的基础是排污者申报和环保部门核定;而目前在一些地方要依靠企业自报,申报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真实性难以保证,谎报、瞒报现象较为严重。其次,在一些地方,由于排污收費的公布、稽查制度执行不到位,加之地方保护主义,使“协商收费”和“人情收费”现象时有发生。

5.多部门重复收费

例如,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排污者向城市污染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染、缴纳污水处理费用,不再缴纳排污费。但在一些地方,自来水价格中已含有污水处理费,而环保部门又同时征收污水处理费用,事实上,存在着对污水处理重复收费的现象。

6.排污费使用不规范

根据规定,排污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主要用于重点污染源防治、区域性污染防治、污染防治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应用等项目的拨款补助或者贷款贴息。但在一此地方,环保、财政等部门挤占挪用排污费的现象时有发生。据有关报告,审计部门经对山西省11个市、36个县区排污费分配使用情况的审计调查发现,有79个市、县财政部门存在违反规定安排环保部门自身建设经费的问题,占调查市、县总数的81%;有56个市、县环保部门将污染治理资金3457万元挪用于本部门经费支出,占拨付环保部门污染治理资金总额的50%。

三、改革和完善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指导思想

1.明确收费目的

排污收费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企业等排污行为主体加强经营管理和技术革新,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积极治理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建立健全的排污收费制度,就是要利用价格杠杆,将经济主体在其经济活动中由于污染而造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实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尽管排污收费制度兼具筹集环境污染治理经费的功能,但收费本身不是目的。如图1所示,其纵轴为排污费和污染物排放量增长率,横轴为时间。最佳的污染治理模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物排放量在持续高额的排污收费的压力下出现负增长,进而带动排污费负增长,而不是排污费征收得越多越好,更不是排污费与污染物排放量同步增长。

2.坚持四项原则

第一,污染者付费(thePolluterPaysPrinciple,PPP)。即排污者应当承担治理污染源、消除环境污染、赔偿受害人损失的费用,它是OECD环境委员会于1972年提出的关于治理环境污染的原则,现已逐步演变为各国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政策。在我国排污收费制度中,污染者负费原则已得到了部分体现;在今后的制度构建中还应进一步强化,避兔转嫁行为和不足额缴纳行为。

第二,“排污收费、超量加倍、超标处罚”。按照法律规定,达标排放是一种合法行为,向达标排放者征收排污费,是对其排污行为对环境资源造成损害作出的补偿要求。而超标排放是一种违法行为,必须给予法律制裁和行政罚款,不能仅靠征收超标排污费进行约束。此外,实行污染总量控制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缺乏基于环境容量的排污总量控制安排,多排放只需多收费,也即多缴费就可多排放,难以根本遏制排污总量的上升,并由此可能突破环境的容纳能力。因此,必须确立政府在排污管理中的总量控制原则,将总量控制作为一项宏观调控指标;在此基础上,政府管理部门可通过分配排污量并发放排污许可证,对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监督;同时还可根据排污量进行累进排污收费,以及推行排污权交易等。

第三,收费标准应高于污染治理成本。企业是选择治理污染还是缴纳排污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排污收费标准的高低。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费用最小化条件下,如果排污收费标准高于污染治理成本,企业将设法削减污染物排放,以节省费用从而增加利润。正因为排污费具有调控企业污染行为的功能,所以应尽可能将排污收费标准提高到实现预期排放目标的边际治理成本水平,从而更能激励企业进行污染治理。

第四,治理污染优惠。为鼓励企业积极治理污染,西方发达国家对环保产业和主动治理污染的企业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主要有税收优惠、经济补偿和财政资助等。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优化设计中,对于主动治理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可以在税收、信贷、财政补贴等方面予优惠,以激励企业主动开展污染治理。

四、改革和完善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政策建议

1.科学制定排污收费标准

谈城市景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融合 第7篇

一、与城市的人文环境融合

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很多城市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与人文风情, 而城市景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的艺术形式, 是最能表达城市情感和人文情怀的艺术形式, 能够增加整个城市的艺术氛围。历史文化与人文风情是城市的各种环境元素景观实践的累计形成的, 如地方文化, 宗教信仰, 生态环境等等, 这些元素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不同地区、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人文环境, 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制作景观雕塑时应除去作者的个人情感和风格, 在优美的造型, 绚丽的色彩和艺术氛围感染外, 更多体现的雕塑所在城市人民对于雕塑的情感诉求, 在做到美化城市的同时, 又要丰富景观雕塑的人文意义, 达到景观雕塑的题材内容与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谐统一的目的。通过欣赏城市景观雕塑中所蕴含的文化历史, 人们可以联想到这座城市往昔的面貌、城市在发展中的变化及城市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这对于人们的心灵和审美都有着重大的冲击性。

例如, 兰州黄河南岸滨河中路的《黄河母亲》雕像, 就是兰州城市的代表。雕塑由年轻的母亲和可爱的男婴组成, 象征着饱含血泪、坚强挺拔、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 和快乐幸福、无拘无束、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雕塑中母亲秀发垂直飘逸, 面部神态安详, 微微含笑, 身躯饱满匀称, 曲线优美, 抬头微曲右臂, 仰卧于波涛之上, 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男婴, 赤裸身体, 头微左顾, 举首憨笑, 显得顽皮可爱, 寓意着黄河母亲爱护保护着华夏子孙。雕塑构图简洁, 寓意深刻, 雕塑的基座上刻有水波纹路和鱼纹图案, 这些传统图案源自甘肃古老的彩陶图案, 不仅反映了陕北地区悠远的历史文化, 也反映了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对自然现象敏锐的观察力。《黄河母亲》现已经成为兰州的标志性雕塑, 雕塑本身和甘肃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融合得当。

二、与城市的自然环境融合

我国幅员辽阔, 每个城市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地域性, 不同城市的发展与其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等因素有着巨大的联系, 城市景观雕塑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城市所在地域与其环境的特殊性。当代景观雕塑额生存环境是由建筑物、广场、绿地街道等多种元素构成的, 只有景观雕塑融入了这些城市自然景观, 才能达到和谐统一的关系。城市景观雕塑的公共性决定了它是“强加于人”“强加于环境”的艺术品, 无论它的形式如何, 材料选择, 体量大小, 它总是处在比较惹眼的位置上, 而且它在占据一定空间的同时, 又总是具有不同程度的视觉冲击性, 给人造成视觉以至心理上的刺激。景观雕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处理问题是城市景观雕塑成败的关键。只有雕塑成了城市整体、建筑环境、休憩公园等的组成部分, 与城市环境产生沟通与互动, 不至于在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那才是好的城市景观雕塑。

例如, 美国的自由女神像, 坐落于美国纽约的海港内, 而纽约湾又是进出美国的必经之路, 每当海轮驶入上纽约湾内时, 船上旅客在尚不能望见纽约城市内高楼时, 首先映入眼帘扑面而来的就是这座巨大的雕像。随着船只的驶进, 可以看到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服装, 头戴光芒四射冠冕, 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 粗壮有力的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 左手捧着《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 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 自由女神的底座是美国移民史博物馆。由于自由女神像恰在航线的附近, 进出港口的旅客都可以望见, 是城市景观雕塑与历史文化、人文崇拜和环境自然融合的典范。

三、与城市的空间环境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人们对生存的城市环境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对环境雕塑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城市景观雕塑是一种空间形态, 不仅要与城市的人文和城市的环境相融合, 更要与城市的空间相融合。对于欣赏者来说,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雕塑的空间。另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景观雕塑成为空间设计不可分割的构成要素。在现代建筑中, 许多的建建筑都可以看做景观雕塑, 大型的景是利用空

间性的观雕塑利用建筑空间展示了空间的丰富性。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 歌剧院的原始设计方案就是吸收的雕塑的创作特点, 构思源于切开的橙子, 建成的歌剧院坐落在海边, 犹如即将出海的白色风帆。在我们国家, 著名的建筑景观就是北京奥体中心的鸟巢。鸟巢建筑从内看如同巨大的容器, 高低起伏波动的基座缓和了容器的体。外观就是纯粹的线条结构, 立面与结构相互统一, 各个结构元素之间相互支撑, 汇聚成网格状——犹如同一个由树枝编织成的鸟巢, 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各个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艺术蓬勃发展, 特别是现在的信息、传播手段的发达和国际交流的频繁, 给人们打开了广阔的视野, 人们的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水平都发生了改变。人们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的关注和期望也越来越高, 城市建设者们也顺应历史潮流, 越来越注重与自然的协调, 大家都在共同努力创建最适合人居的城市环境。综上所诉, 城市景观雕塑已然是未来城市的一张名片, 是城市品质、城市定位、城市气质的象征, 能够彰显一座城市的精神, 突出城市的风貌, 设计者们应当结合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当地人民的审美和欣赏习惯, 优秀的城市景观雕塑还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传递城市的思想内涵, 而在这些雕塑给人们带来巨大视觉冲击的同时, 也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陶冶。

参考文献

[1]朱家强.浅谈中国城市雕塑现状及发展方向[D].河北师范大学, 2008.

[2]杨帆.长株潭城市的雕塑研[D].湖南师范大学, 2010.

[3]王莎莎.沈阳市城市雕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2011.

[4]王强.公共景观设计中的雕塑应用[D].山西大学, 2013.

浅淡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第8篇

关键词:城市雕塑,城市环境,城市文化

城市雕塑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顾名思义, 它往往属于城市文化、环境、形象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城市雕塑不仅仅是艺术, 其往往还承载着更多的元素, 如对环境保护的诠释、对城市文化的诠释, 而城市雕塑与周边环境、乃至与整个城市的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往往一座突兀、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的城市雕塑, 会将城市的整体环境氛围都破坏, 继而影响到城市的形象。因此, 城市雕塑虽然是隶属于环境而存在, 却对积极主动地给环境以充实并且弥补其不足, 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增加色彩。同时, 城市雕塑也是艺术, 其直接和城市的相交。不仅点缀了城市文化, 也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城市雕塑既然属于城市文化、环境、形象三者相结合的产物, 那么其必然和城市环境、文化、形象有着直接的联系。故此雕塑的内容、风格及材料必须和周边环境相互点缀, 相互交融。不能是被动性的对环境的点缀, 而应该是积极主动地渗透于环境。要充分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背景, 适合什么题材的雕塑。

城市雕塑几乎被绝大多数的环境设计者所运用。雕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它能带动观众多角度、多方位地欣赏、感受对象。当雕塑与环境的主题、内容相适应, 就能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觉心理审美基础。笔者觉得苏州和杭州这两个城市, 它的环境设计非常好。在城市环境中有很多的雕塑做得很成功, 与城市的文化以及周围的景观相融合, 为城市增添了亮点。例如去过在西湖风景区的人都会看到的白娘子与许仙第一次见面时撑伞的雕塑, 它就与周围的环境和西湖的文化背景相协调, 雕塑的主题与环境、与历史、与群众的审美倾向相融合。雕塑为写实具象手法, 面部刻画细致生动。给予人的感觉贴近、朴实, 与环境浑然一体, 亲临其境, 观赏雕塑, 使人倍感亲切。另外, 雕塑在环境中的位置安放要协调统一, 才可以增加观众对作品的审美心理效应。比如标志性重大题材的雕塑就需要放在广场的主轴, 或者其他环境中的正面的主要位置上, 这样观众第一眼就可以发现它。例如, 苏州工业园区内面向金鸡湖的雕塑——“圆融”。它是这个区域的标志性构筑物, 它以展示现代社会的风貌为主, 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它不仅与周边的环境——金鸡湖互为融合, 并能起到引领广场视觉中心的效果, 而且又表现了一定的主题意义。

此外, 雕塑在形式表现上与环境和谐统一, 是使作品具备良好的视觉心理效应的重要因素。又如金鸡湖草坪上的拉琴雕塑, 它在形体的表现上虽是同在拉琴, 但却或弯或直、或疏或密、或粗糙或细腻等。选用了大弧线, 光滑的过渡, 浑圆的统一, 给人优雅、轻松、愉悦的感觉。在颜色的选择上, 运用了大红色, 这在平时所见的雕塑中很少见。设计者运色大胆, 给人产生了很强的视觉震撼效果, 是别的颜色所不能表现的。笔者觉得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大胆的尝试新事物, 很有可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而提高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有一些雕塑, 它们的尺度比较小, 通常放在各式园林、公园与绿地中, 起到点缀空间环境、营造人文气息的作用。如杭州湖滨路上充满生活气息的装置雕塑, 它构思新颖、形式多样, 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拓宽人们的知识面。而且造型生动, 富有趣味性, 比较符合游人的心理。

以上可以看出, 城市雕塑所呈现出的气息及表现形象必须和周边空间、乃至整个城市环境、结构等设计体现出来的意识相对应。只有融入其中, 才可能融入整个城市环境中, 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成为能承载和体现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一般来说, 城市雕塑的表现形式和体现题材不由自身决定, 而由其周边环境、乃至周边空间表现出来的意识所决定的, 要与周边的文化气息、环境氛围以及环境结构设计时体现出意境相互交融。并且能承载该地域的历史文化, 进而散发该城市人民的精神和意志。这样的城市雕塑往往是极为成功的, 往往也是该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更是整个城市的代名词。城市雕塑一旦建成, 其在承载或体现文化气息的同时, 也属于环境的一部分。这也就是说, 其必须要与整个周边环境相协调、相融合。城市雕塑与环境的融合并不是单纯性的装饰环境或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种城市雕塑若是控制不好, 会导致整个环境的协调感、自然感淡然无存。可谓是弃之可惜, 食之无味, 着实让人头痛。因此, 城市雕塑必须要周边环境积极的配合, 忠于环境、融于环境。

另外, 城市雕塑承载的多元性文化, 不仅仅考虑环境, 这样单方面的考虑往往使得城市雕塑毫无意义可言。还需要将其与城市整体文化联系起来, 这样雕塑才能体现出人文气息, 才能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环境相得映彰。因为一个城市的历史、心理、习俗、建筑、地域特点是装在城市空间中的, 是独特的、无法模仿和复制的。

我们都知道《撒尿的男孩》是布鲁塞尔的城市标志雕塑, 它的名气很大, 去布鲁塞尔的人就一定会去这个雕塑。其实它的技巧和造型也不是最出色的, 那它为什么那么出名?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它反映了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这个雕塑的背后就是小孩子撒尿救全城人的故事。另外一个很出名的城市雕塑就是罗马城的母狼, 其依然成为罗马城的形象标志雕塑之一, 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乃是对罗马城传奇的点缀与诉说。其记载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它讲述了罗马城来历的故事。还有一个就是刚才提到的西湖风景区白娘子与许仙第一次见面时撑伞的雕塑, 去杭州西湖的人都知道白娘子的故事。因此, 它同样是西湖景区的标志。这三件作品只有放在那个地方、那个环境里体现出其意义, 才能彰显出根本。也只有在这三个地方, 设计者才会想到创作它们。一个优秀的城市雕塑, 往往会因为城市环境的整体设计、历史文化气息, 在换一个环境、换一个空间、换一个人文氛围后, 其效果立马发生变化, 也失去了它所具有的艺术效果, 因为其并不能承载该地域的文化。

一个城市雕塑的好坏, 评价其最好的办法, 就是把它放在具体“环境”中来看。城市雕塑不能随大流, 要有自己的特色, 强调城市空间的独特性。强调它的环境, 其实也是在强调城市的个性, 强调城市独有的文脉。总之, 城市雕塑隶属于环境。特定的环境, 必有特定的城市雕塑相匹配, 这样才是一件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城市环境 第9篇

现代城市环境雕塑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主题性雕塑、景观性雕塑、装置与互动性雕塑。主题性雕塑顾名思义就是主题性非常强、带有明显纪念性的公共雕塑, 这类雕塑的整个创作过程都是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展开, 所有的表现形式都是服务于主题。景观雕塑相对纪念性雕塑来说更多的是以装饰和观赏为目的, 大致可分为园林景点雕塑和公共景观雕塑。装置与互动性雕塑强调观众的参与, 只有观众和雕塑互动才具有完整的艺术价值, 相比其它雕塑更具有亲和力。

城市环境雕塑具有普遍的环境意识, 特定的文化背景与自然环境制约着雕塑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社会文化背景与政治因素都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评判, 从这个意义上说, 雕塑是一种带有主观色彩的再现。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量古代雕塑中, 所表现的主题大都是君主和宗教人物, 其歌颂或怀念的目的十分明确。为了表现崇高、威严的人物形象, 大多采用夸张和美化的手法, 但是这种夸张和美化必须是建立在严格的写实基础上, 创作者必须掌握并运用严格的透视与解剖等科学原理, 真实再现物象的具体形态, 比如人物的比例和结构等。

自然环境从大的方面可以划分为气候、地势地形等几类, 气候可以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等, 地形可分为高原、丘陵和平原等;从小的方面说就有雕塑的朝向、光源等问题。另外, 透视关系在公共空间里也很重要, 雕塑是三维立体的造型艺术, 所以它的透视就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雕塑的体积、比例等要素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完美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城市环境雕塑必须与一个城市的整体环境相融合, 雕塑被置入到城市公共空间之中, 本身就成为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秩序感。

黑龙江全省从西北到东南是连绵的山地, 包括大小兴安岭、完达山等山脉, 火山比较多, 北部地区大多被森林覆盖, 西南部以松嫩平原为主, 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交汇的地区是三江平原, 当地大面积的沼泽地就是有名的“北大荒”, 中国的北极和东极都在黑龙江省。全省大部分地区属于中温带, 北部属于寒温带, 全年晴朗天气较多, 无霜期短。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丰富, 主要有木材、煤炭、石油等, 是全国有名的重工业地区。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 黑龙江省常住总人口为3826万人, 其中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94.98%, 少数民族人口185万人, 占5.02%。世居本省的少数民族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温克族和克尔克孜等十个少数民族。

城市文化, 是指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各方面精神财富的总和, 与城市的经济和政治同等重要。城市文化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 凝聚了一座城市特有的人文气质, 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近代开始出现的大规模移民与世居各少数民族共同孕育了黑龙江省多元文化的特点。

黑龙江省城市文化特点与同处东北地区的吉林和辽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移民文化, 早期移民主要是两大群体, 一是流放的犯人, 其中大部分是戴罪官员;二是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的贫苦农民, 包括少数手工艺匠人和小商人。在伪满洲国时期有来自日本的大规模移民, 据记载大概有三十万人左右, 这个群体随着二战的结束迅速撤回日本, 对黑龙江的文化没有发生实质性影响。建国后的两次大规模移民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政治气候所致, 第一次是十万官兵过来建立垦区, 第二次是知识青年下乡, 随着后来政策的变化, 大多数都返回原籍。从历次的移民情况来看, 尽管都带有被动的特点, 但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交融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关东文化。

以移民为主体的地区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比较快, 但一般只能体现在表层文化上, 在深层的文化结构、文化心理等方面不容易吸收。沙俄和日本的势力曾一度渗透到了黑龙江省, 异质文化的强行输入虽然没有改变黑龙江人的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 但是在饮食习惯和建筑风格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城市环境雕塑是表述一座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 一件成功的城市雕塑作品, 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精神的代言人, 具有强大的城市形象宣传效应。

黑龙江省最最鲜明的城市文化就是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融合, 城市环境雕塑可以很直观化地把这些文化内涵体现出来。在黑龙江省一些主要城市的窗口——机场、火车站等公共空间, 其雕塑作品应该体现当地特色, 比如哈尔滨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名城, 也是金代历史文化发源地, 喝啤酒、冬泳等都可以成为雕塑的表现主题, 对外展现哈尔滨开放的新形象。位于本省西部的齐齐哈尔市, 作为丹顶鹤的故乡闻名全国, 此外, 该市是有名的重工业基地, 城市环境雕塑是对这一城市品牌进行宣传的有效手段。大庆市的石油文化、英雄文化, 牡丹江市的渤海文化、宁古塔文化等等都可以借助城市环境雕塑来进行深度挖掘。

城市规划、城市环境雕塑是一种最能反映一座城市文化的实体艺术, 它可以使用新的技术和手段来诠释黑龙江省各个城市的精神内涵, 地处中国北方地区的黑龙江省地势开阔, 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环境雕塑特征应该是粗犷、豪迈, 绝然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凝重与内敛、西部文化的神秘与苍凉、江南文化的惆怅与多愁善感。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黑龙江的地域文化难免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文化的全球化, 西方大量的艺术语言被我们主动吸收, 人们价值观念在逐渐地西化, 时空感正在慢慢丧失, 我们要把这些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化, 以城市环境雕塑为手段来彰显与传承黑龙江省的城市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公共雕塑》温阳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

[2]《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吴良镛主编.昆仑出版社, 2009年.

城市环境 第10篇

1 老商业街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开埠以来一条经久不衰的主要商业街, 经过历代的城市经营者和建设者精心地培育, 使得商业街有序的发展, 温和亲切地与市民自然而然的互动与交流, 商业街中各种商态得到了持久的健康发展。教育书店、马迭尔宾馆、防洪纪念塔多个成功节点与石头道马路形成了一个有节奏的连续的乐章, 这些因素使这里未经整治已经成功。近年来辅街的改造使中央大街与周围地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整治活动从未停止过, 现在和未来必将更加有序。

2 果戈里大街

马家沟周围环境的综合整治历来是哈尔滨市的重点和难点。俄罗斯河园的出现, 第一次把马家沟当成了水体景观, 不再把马家沟河水当成环保整治对象。这是一种视角的全新转变。环境综合整治一般无法离开对周边商业环境的整治, 这些新型商业业态的形成, 聚合了人气, 吸引了资金。在奋斗路段、人和街永和街段原有一些零散的酒吧出现, 建设者敏锐的发现了这一萌芽, 于是在奋斗路、在俄罗斯河园两岸出现了更多的酒吧。这一在当时的哈尔滨并不流行的商态得到了精心的培育与呵护。入夜这里的酒吧流光溢彩, 俄罗斯河园两侧五光十色, 哈尔滨夜生活的新城市节点出现了。“奋斗路”变成了“果戈里大街”, 成为了环境综合整治最精彩的亮点。虽然有时新节点由于时间短还有点遗憾, 比如怀旧的动感雕塑———有轨电车如何管理和使用, 比如“欧式”立面的再度精雕细琢……。但不管怎么说, 市民认可了这里的夜生活, 并愿意参与到当中来, 它就是成功的。

3 索非亚教堂及周边地区———哈尔滨旅游业的开放窗口

曼哈顿商厦、哈一百商圈如织的人流使索非亚广场从不寂寞, 在广场上举办的各类活动一向火爆, 外地旅游者对索非亚教堂的追捧, 使这里成为哈尔滨市向各地一展教堂建筑风景的主要窗口, 这种交流与互动是这里成功的关键。教堂前的索菲亚广场, 可移动的喷泉, 使游人不仅可在此纳凉小憩观光游览, 还可以欣赏哈尔滨不同时期, 不同流派, 不同风格的建筑精品图片资料, 观看、参与在此举行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这里已经成为国内外闻名遐迩的重要人文景观。

4 太平廊桥马家沟河区域———市民文化休闲活动的榜样

太平桥区域历来是太平商圈的重要节点, 廊桥本身是综合整治的成果之一, 围绕廊桥新建的维也纳音乐广场成为太平桥区域市民生活与休闲的主要中心。维也纳音乐广场的四大功能区 (主题广场区、音乐视听区、音乐互动区、音乐休闲区) 引来入夜四季不断的秧歌成为这里的一大特色。“音乐与四季”主题的切入, 维也纳音乐广场上提琴桥的巧妙地组织马家沟河两岸市民的秧歌队, 加上梦想舞台上的表演, 使广场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这个区域整治方案设计初, 一把提琴放置在场地当中, 琴把探至马家沟河边缘, 出挑5米, 提琴琴箱形成一个池式喷泉, 成为场地的中心。既突出主题又形成了良好的景观环境。经过对该区域市民活动的调查研究, 设计者推敲在该区域的传统文化以及近年来开放式广场公共活动逐渐增加的影响下, 居民对环境能够举办文化活动并参与到活动中来的需要大于对环境景观满足视觉审美的需求, 这也正是人们文化素质提高的一种表现。于是做出了调整, 缩小提琴体量, 改变提琴比例, 做一个较大的活动广场, 使提琴琴把探过马家沟河, 这样在更有效地组织了人流的基础上, 又为人们提供了有序休闲活动的空间, 区域环境与人们更好的互动与交流, 便很自然地成为这里的成功关键。建成后的维也纳音乐广场, 充满现代欧陆风情, 融高雅艺术与民俗风情于一体, 为市民文化休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是贴近群众日常参与及交流的环境整治中的良好榜样。

5 极乐寺、文庙步行街———城市设计是环境综合整治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极乐寺区域建筑风格极为复杂, 文化公园园门是原俄侨公墓入口, 后面是公墓的圣母安息堂, 均为老“欧式”建筑, 与典型中式建筑极乐寺、普照寺相壁邻, 步行街入口处49所高层实验楼是现代风格, 如此复杂的建筑形式交织在一起使该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不能只局限于环境景观的建设, 而要把城市设计这一大的概念作为此区域综合整治的重要切入点。

哈尔滨的总体建筑风格是欧陆风情的西洋古典式。极乐寺、文庙、哈工程大学区域的中式风格在环境中有如博古架中的一个古玩。经过反复论证, 这种“古玩”说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即该区域周边不应过分强调中式。设计中采取文化公园周边“欧式”, 极乐寺周边是型制很低的黑瓦卷棚顶的中式单层商服, 极近现代风格的入口大门是这些风景的取景框, “欧式”风格的背景中“中式”小牌楼强调了普照寺的轴线。这种博古架理念充分的协调了“中式”的极乐寺和“欧式”的文化公园之间的矛盾冲突, 使城市空间充满了趣味性, 并在冲突中统一于步行街。建成后的游人如织证明了这种设计理念的正确。

北京城管的城市环境秩序管理创新 第11篇

自队伍成立以来,北京城管的职能不断增加,目前共有十三个方面、近300项行政处罚事项,直接涉及到市政市容、园林绿化、规划、工商、水务、交通、环保、城乡建设、旅游等9个部门执行的全部或者部分行政处罚权。截至2010年6月,全市城管执法人员已达到6200余人(含协管员为13000余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到72%,党员比例为71.5%,队员平均年龄为37.8岁。在市城管执法局层面,主要履行四大方面职能:一是负责本市城管综合行政执法的指导、统筹协调、组织调度、监督考核;二是负责本市城管执法系统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以及廉政勤政建设工作;三是负责本市城管执法系统培训及重大案件、跨区域案件、专业性较强案件的执法工作;四是负责起草本市有关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

近年来,北京城管从应对世界城市建设高端化、民生问题突出化、利益主体多元化、舆论宣传大众化、执法任务艰巨化的现实问题出发,将城管执法理念、制度、体制、方式创新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城市管理问题为导向的公共治理创新,坚持以群众需求为牵引的公共服务创新,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保障的队伍管理创新,坚持以疏堵结合为方式的精细管理创新,坚持以市民为主体的城管执法公众参与创新,树立“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市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在推动城市环境秩序管理创新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nlc202309011953

城市环境 第12篇

一、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研究城市经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三者统筹问题

城市经营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 逐步进入我国的一种城市发展理念。是城市政府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控城市发展目标与城市固有的有限资源之间矛盾的一种经济活动。城市经营既有政府行为, 又有市场机制, “两只手”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城市经营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市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城市经营理念来发展城市, 就是政府作为经营者把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来运作和经营, 就好像经营一家企业。

城市作为系统, 它的发展离不开三个方面的环节: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如果希望城市系统能过良好、顺畅的运行, 必须考虑到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政府工作角度出发, 这三大环节也就是政府发展城市的三大工作。从城市经营的角度梳理政府这三大工作的内在联系, 我们可以把城市看做一家企业, 那么城市经济就是生产的产品、城市建设就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过程、城市管理就是城市生产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可以说, 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这三大工作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二、城市经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三者相互关系

1. 城市经济是城市经营的产品

政府作为城市的领导者、管理者和经营者, 归根结底发展城市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建设仍是当前我国的中心任务。可以说, 没有经济的发展, 也就谈不上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政府无论是运用城市经营理念发展城市还是采取其他的方法, 根本目的就是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座经济繁荣、健康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发展才能够带来民众的充分就业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以及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当下, 各地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都是为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健康发展, 把城市经济作为城市经营的核心目标是毋庸置疑的。这样一来, 如果把城市看作一家企业的话, 那城市经济就是这家企业的核心产品, 提供给广大民众的核心产品, 也是政府进行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目标所在。

2. 城市建设是城市经营的过程

如果说城市经济是城市经营的产品, 那么城市建设就是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过程。衡量城市经济是否繁荣、健康, 标准有很多, 但是最根本的一个标准就是, 这座城市的微观经济实体, 比如:各类企业、各类经济组织、各类中介组织是否足够多、足够活跃。而这些经济实体活跃的条件, 就是城市是否具备良好的交通、良好的城市基建、良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人力资源等等, 这些方面的工作就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城市经营理念下的城市建设就是最大限度地盘活城市资源存量, 吸引增量, 扩大总量, 以实现城市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带来最大的经济进步。

城市建设的过程即政府通过市场机制对城市各种资源包括:土地、产业资本、环境、人文、人力资本等进行整合、包装和营运的过程, 就是提炼、增加城市经济这一核心产品的附加价值的过程。最终提供给民众的城市经济这一产品, 是极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还是粗加工的低劣产品, 主要取决于城市建设这一环节。

3. 城市管理是城市经营的质量控制手段

政府进行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包括:科学、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和规范的城市管理。通过城市管理, 来保证城市建设这一生产过程的方向是正确的、没有偏差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在经营城市资产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城市的各种资产、资源在进行市场化运作之前, 必须有整体的规划和安排, 在运作过程中必须有规范的管理来掌控。就像任何一个企业都必做的功课:产品规划和过程控制。只有这样, 城市建设这一生产过程, 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最终打造出对城市内外的生产力要素产生极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城市经济。

上一篇:传统治疗方法下一篇:单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