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房范文

2024-05-17

新生儿病房范文(精选11篇)

新生儿病房 第1篇

1 新生儿病房常见的安全隐患

1.1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新生儿喂奶不当引起呛奶、误吸, 或卧位不当吐奶引起误吸而导致窒息及吸入性疾病, 盖被或卧位不当口鼻受阻发生窒息。仪器监护违反操作规程, 擅离职守或病情观察有误, 失去抢救时机。

1.2 护理不周

新生儿皮肤娇嫩, 因护理不周易发生臀红、尿布疹及鹅口疮。液体外漏使组织坏死。沐浴用水或热水袋、暖箱、蓝光箱、烤灯使用不当引起烫伤等。

1.3 仪器性能不佳

抢救仪器准备时未试机, 临时发生故障, 吸引管道堵塞不通, 呼吸机不能正常运转等。

1.4 保护措施不当

新生儿自制力差, 随时将导管抓出、抓伤自己, 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而发生坠床、自伤, 各种引流管及静脉输液管脱出。

1.5 三查七对不严

护理中稍不留意查对床头卡、手圈, 就可能发生差错事故。错抄或漏抄医嘱, 遇到疑难问题不请示, 不报告, 不懂装懂。输血输液查对时有误, 药物摆放有错, 导致误用, 执行口头医嘱有误, 抢救过程中用药记录不详。

1.6 交接班不细

交接班不仔细, 不执行床旁交接班制度, 心中无数, 遗忘医嘱, 遗忘危重病人的特殊处理, 而造成不良后果。

1.7 护理记录缺陷

各种护理记录不准确, 医学术语应用不当而影响诊断治疗。

1.8 消毒隔离制度不严

医疗用具如暖箱、吸引器等未定时消毒, 医护人员接触新生儿未洗手、戴口罩, 成为交叉感染的媒介。

2 护理安全管理

2.1 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一套严格的工作制度, 可以防止差错事故, 在质量安全管理中, 只有健全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才能使医护人员在从事日常各项医疗护理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 才能使医疗质量与安全得以保证[2]。

2.1.1 新生儿病房工作制度

落实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 查房制, 交接班制, 仪器使用保管制度及监护病房与其他病房的关系等制度。要求各班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护士交接班时除交接病人情况外, 尚应交接仪器的使用情况, 各种引流管、输液管、氧气管等管道是否通畅等。

2.1.2 安全管理制度

做到三查、七对、六到位。三查:操作前查, 操作中查, 操作后查。七对:对床号、姓名、所用药物的名称、浓度、剂量、时间、用法。六到位:急救药品、吸引器、氧气、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

2.1.3 消毒隔离制度

严格执行新生儿室消毒隔离措施, 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室前洗手, 减少探视人员, 定期进行院内感染监测。

2.2 使用仪器设备的安全措施

对于医疗设备及所用的电气器具, 要细读说明书, 充分了解性能, 掌握操作方法。各种设备要使用前核对, 使用后整理和检查。电源线使用三相软线, 带有外壳地线的仪器使用前必须正确接地。如发现仪器性能故障, 应立即停止使用, 并立即使病人与仪器线路脱离。无论故障大小, 均不要任意拨弄, 要根据使用说明处理, 或请专人检修。各种仪器设备设专人检查及维护, 定期检测。

2.3 定期进行质量分析和安全教育

护士长作为管理者既要对病区的护理安全管理负责, 又要对不安全因素了如指掌, 还要检查落实情况, 将安全风险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3]。加强管理消除隐患, 对科内易发生差错事故人员从严要求, 强化教育, 力求规范。定期开展护理安全教育, 加强培训护士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 对容易发生护理缺陷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 提出改进措施, 并定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 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心, 做到警钟长鸣。

2.4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教育每位护士热爱护理工作, 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 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做到仪表端庄、态度和蔼、一视同仁、工作严谨、 实事求是。

2.5 加强业务学习

鼓励支持护理人员参加各级学历自学考试, 选派业务骨干外出学习及参加学术交流会。 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加强三基训练, 提高专业业务技能及应变能力。

3 体会

要保证护理质量就必须有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保障, 建立完整的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制度, 在工作中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在每个工作环节上严格遵循操作规程, 把握好每一个环节, 消除安全隐患, 将事故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达到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摘要:根据新生儿病房存在的常见护理安全隐患, 将护理安全引入新生儿病房管理中, 确定护理安全隐患, 完善各项制度。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增强, 层层质量监督, 把握好每一个环节, 消除安全隐患。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护理安全,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潘绍山, 孙方敏, 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349.

[2]王群.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6A) :74-75.

新生儿病房管理措施 第2篇

1.新生儿病室应保持清洁整齐和适宜的温度、湿度,室内每日常规紫外线 空气消毒,并做空气培养。

2.工作人员必须是无传染病者,并须定期做喉部细菌培养,以便检出带菌 者。新上岗工作人员经体格检查,合格者才能入室工作。

3.新生儿病室谢绝参观,新生病儿家属应按规定入室探视,非本室工作人 员不得入内。

4.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前必须洗手,戴好帽子、口罩,穿隔离衣,更 换专业鞋,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洗净双手。感染患儿须分开放置及护理,先 护理非感染患儿洗净双手后再护理感染患儿。

5.新生病儿使用的面巾、奶头、奶瓶须经煮沸消毒,衣服、包布、尿布须 经熏柜消毒才可应用。新生病儿出院后,床位要进行终末消毒。

6.新生病儿入院时须称体重、测体温(每四小时一次连续三天),早产儿每 日称体重一次,其它新生病儿每星期称体重一次。新生病儿入院时应有家属在场,将其足纹印于病历纸上,手圈、床及包被外面,均需标明患儿的姓名、性别,以 便识别。

7.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坚守工作岗位,不得随意外出,要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 进行各种抢救。

8.新生儿病室内的器械、物品均应固定专用,专人管理,抢救药品和器械 随时补充,定时消毒,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故 障的一般处理。

9.认真、仔细地做好基础护理,新生病儿每天沐浴一次,注意耳后、手心、腋下、会阴部、臀部等部位的清洁,要求无分泌物、无臭味,注意臀部护理,大 便后用温水冲洗,如发现红臀及时处理;保持床单清洁、整齐,如有污迹,应随 时更换。浴盆每日消毒一次。

10.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除书面交班外,还要严格执行床头交班。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工作制度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工作制度 由责任护师负责管理本组病人的日常护理、治疗及抢救工作。一、二、三、按监护指征入室,各项生命征要求逐项测量并记录 入室后即刻建立静脉通路,提供生命脏器功能状态的监护数据。对病人进行昼夜 24 小时床边监护,根据病情进行体温、心率、呼吸 及血压监护。

四、每天晨间护理进行每位患儿的擦澡、更衣、换尿布及各种管道的护理,按时喂奶并记录情况。(每次喂奶结束后将奶瓶清洗干净并浸泡,以备消毒。)

五、按规定的时间及时,准确地记录病情变化及用药处理情况,突发情况 随时记录,严格“三查”、“七对”,对手标上的床号、姓名、性别给药。

六、使用氧气者每天更换湿化水一次;使用暖箱者每天用 1:250 含氯溶 液擦洗暖箱一次,随时保持清洁同时更换湿化水。

七、保持监护仪整齐、清洁、舒适、安静、保持适宜的温度,定时开窗通 风,每天 2 次,每次 20 分钟(10am、4pm),使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八、监护室内的一切物品、仪器、药物均定位放置、专人保管、定时检查、消毒、维修、保养,各班要严格检查、清点、记录,保证紧急使用。吸痰管、吸 痰杯随时更换送消毒备用。

九、书写本组病人的交班报告,准备与上夜班护士交班。

十、每班交、接班护士进行逐个患儿的床头交接,包括监护仪参数、输液 速度、患儿的情况等。

十一、患儿离开监护室时,必须由当班护士陪送交班,查对手标后解去手标,并与有关责任护师交班;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本病室死亡的患儿由本病室的护 士护理。

十二、做好下午探视家属的管理工作,热情接待,文明用语,耐心回答家属 提出的问题,必要时请医生解答。

儿科新生儿病房防止医院感染的探讨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963.12 【文獻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68-01

新生儿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生活不能自理。病房内仪器复杂护理操作繁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易感因素,同时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缺陷,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是院感的易感人群,所以防止医院内感染是一个重要课题。护理人员在防止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更突出。

1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常见类型和原因

1.1皮肤感染 新生儿皮肤黏膜薄嫩易于破损,自身又处于不透风的房间,皮肤排汗不畅容易发生新生儿脓疱疹,新生儿尿布皮炎,红斑等。常发生在颈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医护人员和探视着常为传染源。

1.2脐部感染 脐部是新生儿与外界接触的主要创面,由于尿布长期包裹极易导致大小便污染而发生感染。

1.3口腔感染 鹅口疮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尤其是以出生一周以后及早产儿多见。它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主要来自产妇阴道及带菌的医护人员,以及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奶瓶、尿布,如果口腔护理不当可引起白色念珠菌入侵并大量繁殖。

1.4肺部感染 由于新生儿抵抗能力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皮质激素导致免疫能力降低,尤其是早产儿吸吮力低,如果喂养不当极易发生误吸、呛咳而引起肺部感染。

2新生儿病房制度规范化是防止院内感染的保障

2.1工作人员是防止交叉感染的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工作人员应至少半年健康体检一次,凡有呼吸道、皮肤黏膜、肝脏、胃肠道或其他可传染的感染性疾病者均不能在新生儿病房工作。

2.2坚持对陪护、探视、参观人员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入室人员定时探视,限制人员出入,入室应更衣、换鞋、戴口罩和帽子与患儿接触前要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2.3坚持手消毒制度:医护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室之前认真洗双手,在接触下一个患儿前常规床边手消毒。坚持新生儿病房每日的清洁工作分区进行,分为清洁区和污染区。

2.4坚持清洁卫生消毒制度:每日通风,采用紫外线、空气净化机、化学消毒剂喷雾等方法消灭空气中的致病菌。新生儿床、暖箱、治疗车、输液架等每日用清水擦拭一次。

2.5新生儿病房内各种仪器由专人负责清洁消毒:奶瓶、奶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定期进行细菌培养。患儿出院后对使用的温箱、用具进行终末消毒。

3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防止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关键,良好的护士素质是安全护理基础。

3.1 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培训 注意培养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基础护理。自觉履行严格消毒措施。

3.2 强化新生儿科专科护理知识 护理技能护理操作的训练。护士要做到眼勤、手勤对有留置针的患儿加强巡视,每班床边交班时查看留置针情况,发现局部渗出要及时拔除。

4总结

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的管理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回顾性分析了本科新生儿病房从2001~2007年的院内感染发生率, 这一期间本科共收治新生儿4 387例, 以年份将其分为两组, 一组为2001~2004共1 882例, 男812例, 女1 070例, 早产儿751例, 足月儿1 131例。另一组为2005~2007年共2 505例, 男1 310例, 女1 195例, 早产儿1 332例, 足月儿1 173例。本科以往的新生儿病房, 规模小, 床位少, 设备陈旧, 各项消毒隔离制度不够完善。自2005年来, 经过几年的努力, 病房环境改进, 仪器设备更新及各项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 新生儿收治数量成倍增长, 已成为规模式的新生儿救治中心。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001~2007年本科新生儿院内感染率为22.5%, 而2005~2007年为5.2%, 通过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2005年后, 院内感染发生率较2004年以前明显降低。表1、表2分别示两组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

3 讨 论

本文对本科近7年新生儿院内感染率的回顾性统计分析, 现将本科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管理及护理的经验、体会总结如下。

3.1 消毒隔离管理及护理

3.1.1 医德医风教育

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各项管理制度得以执行的内在动力, 也是各项管理制度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护理工作要求“慎独”精神, 这就要求有高尚的医德医风, 有为患儿负责的观念, 认真学习各种操作消毒制度, 各种仪器的正确使用及配合工作, 对患儿病情变化的观察、处理、急救等应付自如。

3.1.2 病房设施

病房之间有互通门及带活动窗帘的玻璃窗, 有利于病情观察及家属的探视, 病房的用物均为定点放置, 井然有序。

3.1.3 严格空气消毒制度

病房的空气流通程度、湿度、温度都与消毒隔离有一定的关系。空气不流通、温度过高、湿度过大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 室内人员过多, 带动空气中的微生物飞扬而造成污染。空气污染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本科新生儿病房采取定时通风, 每日早晚两次, 每次30~60min;保持病室整洁, 温度控制在24~26℃, 相对湿度55%~65%;每天紫外线照射消毒两次, 每次照射1h;每日用溶胶喷雾机 (1∶1000消洗剂) 进行空气消毒;每日用5‰消毒剂擦拭门窗、地面两次;每周一彻底大消毒一次, 用2%过氧乙酸8mL空气消毒一次, 每次15min;每2周做空气细菌培养, 细菌总数不得超过200个/m3, 工作人员每周作手细菌培养,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切断空气传播途径。

3.1.4 医务人员消毒制度

医务人员是接触新生儿最多的人, 医务人员的手菌问题明显, 洗手制度不严格, 尤其是患儿多, 工作人员少, 工作量大, 感染概率就大;另外, 接触患儿的护理用品, 如配奶不卫生、尿布、包被、毛巾等用具的消毒及治疗器械 (气管内插管、反复气管内吸痰) 的消毒灭菌不严格也是造成感染的原因之一。因此, 首先新生儿病房严格控制进入新生儿病室的人员;其次, 进入新生儿病室的医务人员必须更换衣服、鞋、戴口罩及帽子, 同时严格区分无菌区与有菌区, 设立过渡区。工作人员相对固定, 如患感冒、腹泻、皮肤感染等疾病者须暂时调离。接触患儿前用清水洗手, 再用1‰消洗剂擦拭。每个患儿固定一个听诊器, 并定时消毒。如遇有脓疱疮、淋病、梅毒等传染病的患儿, 应认真做好床旁隔离, 治疗及护理操作放最后集中进行, 并且所用过的物品集中处理;护理时动作轻柔, 不要碰破皮疹处的皮肤, 以免发生交叉感染;使用一次性中单、一次性尿不湿, 护理注意保护性隔离, 操作时戴一次性手套, 操作后及时用消毒液泡手消毒。

3.1.5 护理用品的消毒

由于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发育不完善, 防御能力差, 皮下血管丰富, 易于损伤, 成为细菌入侵的门户。因此, 本科采用煮沸消毒新生儿被服、小毛巾;喂奶用具一人一用消毒;如梅毒、鹅口疮等患儿用过的奶具, 先用5‰消洗剂浸泡后再消毒待备用, 固定使用, 用后弃掉。暖箱每日常规用5‰消洗剂擦拭内外面, 更换水箱内水, 患儿出院后, 暖箱彻底进行消毒, 第一遍用洗消液水擦, 第二遍再用棉垫擦, 以及用过的物品、床单、床垫全部更换消毒后再铺好, 使暖箱处于待用状态。若有感染的患儿所用过的衣服、褥套等物品先用10‰消洗剂浸泡1h后才能清洗, 暖箱用后要严格消毒, 先用紫外线照射1h, 再用5‰消洗剂擦洗箱内外。用过的一次性物品要集中打包焚烧, 严格执行无菌消毒技术, 以及患儿用过的监护仪探头用3‰过氧化氢棉球擦洗消毒。出院后所用过的棉褥等要进行暴晒或紫外线照射, 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3.1.6 呼吸管道的管理

从本组资料看, 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院内感染, 所以, 应该十分重视呼吸管道的管理。CPAP的氧气装置、吸氧管及鼻塞、液化瓶内蒸馏水应每日更换, 吸氧面罩及头罩用后予5‰消洗剂浸泡10min再晒干、擦净备用。新生儿呼吸窘迫或呼吸衰竭需用呼吸机者, 气管吸痰更应严格无菌操作, 鼻咽部、口腔、气管插管吸引的管道应分开, 操作前洗手、戴一次性手套, 严格无菌操作。呼吸机管道、湿化器等应立即取下并拆开, 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 晾干后安装, 使其处于备用状态。

3.1.7 加强基础护理 注意脐部、眼部、口腔、皮肤的护理, 预防感染。

每日用润舒滴眼两次防新生儿眼炎;并依次用2%~4%碳酸氢钠、0.9%生理盐水、1∶1 000制霉菌素清洗口腔每日两次以预防鹅口疮;每日用75%的酒精清洗脐部两次, 有分泌物者用3%双氧水、95%酒精冲洗后, 保持脐部干燥, 防脐部感染。通过以上措施2005年后未再发生脐炎、鹅口疮、脓疱疮患儿。

3.1.8 加强营养

首先应根据患儿的需要, 随时喂养, 保证患儿每日所需的热量, 并加强支持治疗, 增强机体免疫力, 预防感染的发生。

总之, 在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后, 本科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下降, 近年来无1例患儿在住院期间发生脐炎、尿布性皮炎、鹅口疮、脓疱疮等, 显示了完善的无菌隔离技术和较周密的护理规程的优越性。在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制度的保证下, 重危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 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 进一步完善消毒隔离制度。

摘要:新生儿病房的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院内感染的前提,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 易发生各种院内感染。因此新生儿病房通过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及严格管理制度, 加强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 以预防及减少患儿交叉感染机会, 使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

关键词:病房,消毒隔离,管理

参考文献

[1]蒋惠琼.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的防治及护理[J].现代预防医学, 2000, 27 (3) :132.

新生儿病房工作制度 第5篇

一、在院领导的统一领导下,完成院内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端正服务态度,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杜绝”红包”,不准向患儿家属索要礼品。

三、工作人员必须按规定着装上岗,衣着整洁,仪表端正,佩带工作人员胸牌。办公室、护士站保持整齐、洁净、卫生。不要高声喧哗、不准用电话吹牛聊天。

四、上班不准迟到、早退、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离职守、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尽可能帮病人解决问题,不得推诿敷衍患儿家属,耐心解释病情,不得和患儿家属争执、吵架。

五、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接待患儿及家属要热情、礼貌,语言文明,解答耐心,让家属感受到将患儿交给我们诊治安心、放心。首诊护士向新入院患儿家属详细介绍病房探访制度、出入院制度,接诊医生要详细交代疾病的诊治措施、可能的并发症及预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六、严格遵守院内的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常规和工作流程。各类人员按照自己的岗位职责,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工作任务,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七、坚持医疗原则,做到因病施治,合理、安全、科学的用药,按规范书写医疗文件,字迹清楚,各项内容完整,治疗过程中若病情有变化注意向家属交待病情和有关事项,必要时再次签署知情同意书。病历资料妥善保存。

八、对危重病人处理要及时、敏捷,尽心竭力救治,必要时汇报领导,组织人员全力抢救。疑难病人或3次诊断不明者,应及时邀请会诊,以求尽早明确诊断,及时予以治疗。

九、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细致,严谨精心施行各项诊疗操作,特别是侵入性操作如新生儿换血、PICC置管术、脐静脉置管术。要保证质量,讲究实效,防止差错,杜绝事故,减少并发症。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和汇报。

十、每月组织科室人员政治学习一次,业务学习二次,科主任及护士长定期抽查医疗护理质量,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讲奉献、顾全大局;反对斤斤计较、比舒服、比金钱、比休息等不良作风。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中互相团结协作,不推诿,如遇危重病人同心协力配合抢救。

十一、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除书面报告外,对重点病人需逐一床旁口头交班。危重患者将其特殊病情记入交班本及护理记录单上。一切用品应整理齐备交给下一班。

十三、做好科内安全、防火、防盗工作。

二、新生儿科病房管理制度

一、病房由科主任及护士长负责管理,各级医师及护士积极协助。

二、保持病房整洁、舒适、肃静、安全。做到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说话轻。

三、保持病房清洁卫生,注意通风,每日至少清扫两次,每周清洁大扫除一次。

四、病房内物品和床位要摆放整齐,NICU内生命岛定点定位存放患儿所需各种医护用品,未经护士长同意,不得任意搬动。

五、医务人员入新生儿病房工作时必须换拖鞋和新生儿科工作服,戴一次性帽子,有呼吸道感染时要戴口罩。着装整洁,佩带胸卡。病房内不准吸烟。

六、对患儿要有爱心,态度热情,关心体贴,对哭闹的患儿要尽量安抚,使患儿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不得漠视患儿的存在。

七、护士长全面负责并指派专人保管病房财产、物资、设备,建立帐目,定期清点,如有损坏或遗失,应及时查明原因,按有关规定处理。管理人员调动时,要办好交接手续。库房应保持整洁,注意安全。

八、遵守探视制度,各级医师在探视时间内集中精力接待患儿家属,详细解答病情,不得以任何理由搪塞家属。九、一般病情家属及院外人员,未经同意不得随意进入病房。特殊患儿家属,特别是危重抢救患儿家属在非探视时间,可以在医护人员的陪护下,进入病房探视。

十、对死亡患儿及时做好尸体料理,死亡患儿不得停放病房。

三、新生儿科医师岗位职责

一、科主任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完成医院所交给的各项任务,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行政管理工作。

2、制定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3、领导本科人员,对患儿进行医疗护理工作,完成医疗任务。

4、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并及时处理差错事故。

5、负责组织全科职工的再教育工作,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6、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危重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

7、确定医师轮转、值班和科内工作的安排,加强病房的管理工作,组织领导有关本科的技术指导工作。

8、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9、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意见,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并担任临床教学。

10、区长协助主任负责相应的工作,科主任外出时为科室全面负责人。

二、主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标准,指导全科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养与理论提高工作。

2、定期查房并亲自参加指导急、重、疑、难病例的诊断、抢救和治疗。

3、定期参加门诊工作,根据科内安排,参加会议、出诊。

4、指导本科下级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基本功训练。

5、掌握本科范围内的国内外学术动态,不断吸收、运用新技术指导临床实践。

6、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

7、副主任医师参照主任医师职责执行。参与二线值班,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担任主治医师职责。

三、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和主任、副主任医师指导下进行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

2、每日查房,带领并指导住院医师进行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

3、掌握病情变化,对危重、死亡医疗事故或其它主要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

4、参加值班、门诊、疑难会诊及出诊等有关工作。

5、参加病房的临床病例讨论,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意见及各项记录,决定病人出院、签署并检查出院病历。

6、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检查所管病房医疗护理质量,严防差错事故。

7、担任临床教学,指导进修生及实习医师工作。

8、对新入院、危重、疑难病例及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应重点巡视、重点检查和讨论。设法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检查病历并纠正其中错误的记录,检查医嘱执行情况、治疗效果,必要时可请科主任检查指导。

9.在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担任主治医师职责。

四、总住院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和主治医师领导下,协助科主任做好科内各项业务和日常医疗行政管理工作。

2、带头执行并检查督促各项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贯彻和执行,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3、掌握病员的病情变化,病员发生病危、死亡、出现医疗差错事故或其它重要问题时,会同主治医师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

4、负责组织科室内疑难危重病人的讨论、院内会诊、抢救和治疗工作,带领下级医师进行晚间查房和巡视工作。

5、协助科主任和主治医师加强对住院、进修、实习医师的日常管理工作。

6、组织病房出院及死亡病例总结讨论并记录,做好病死率、治愈率、化脓率、病床周转率、病床利用率及医疗事故、差错登记、统计、报告工作。

7、负责排班及,负责上报医生考勤及周六、周日及节假日加班,安排业务学习。

8、执行24小时值班,并严格督促检查交接班工作。

9、总住院医师工作结束,做个人小结、业务上初步达到主治医师水平。

五、住院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和主治医师指导下负责一定数量的医疗工作,新毕业的医师(三年内)实行住院医师值班,担任住院、门急诊的值班工作。

2、带领实习医师对病员进行检查,诊断及治疗,书写医嘱,并检查医嘱执行情况,每日巡视病人至少2次,对危重症病人应多次巡视并做好记录。

3、书写病历(第一年写大病历,以后写入院录)应于病人入院24小时内完成。及时检查和修改实习医师的病历记录、病程录及其他各项记录,及时完成出院病案小结并将病案整理编号交上级医师审查。

4、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诊断及治疗上的困难以及病情变化,撰写会诊、转科、出院等记录。

5、住院医师对所管病员全面负责,在下班前做好交接班工作,对需要特殊观察的重症病人除书面交班外,用口头方式向值班医师交班。

6、参加科内查房、科主任、主治医师查房或巡视病人时,应详细汇报病员的病情的会诊情况,并记录巡诊后的意见,临床病例讨论会上要汇报病历。

7、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指导或亲自操作各种重要检查和治疗,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如发生差错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并主动登记。

8、有危重病人时不论家住院内院外,必须等接班者到位后才能离去。如因交接班不严而发生差错事故,要追究责任。

9、住院医师期间(毕业后第二年)参加全院“住院医师继续教育”轮转。

10、住院医师期间参加本科、普通儿科病房、儿科门诊及辅助科室的轮转,每年轮转结束后须进行学习、工作小结,交本科上级医师签署意见后交科室保管,作为晋升时参考。

四、新生儿科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一、科主任、主任(副)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下级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科主任查房每周1—2次,主任(副)医师查房每周2—4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一次,查房一般在上午进行,住院医师对所管病人每日至少查房两次。

二、对危重病人,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副)任医师、科主任临时检查处理。

三、查房前医护人员做好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所需用的检查器械等。查房时要自上而下逐级严格要求,认真负责。经治住院医师报告简要病历和当前病情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主(副)任医师或主治医师应根据情况做好必要的检查和病情分析,并做出肯定性的指示。

四、查房内容:

1、科主任、主(副)任医师查房:要解决疑难病例的诊治;审查对新入院、危重病人的诊断、治疗计划;决定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意见;进行必要的诊治分析和教学讲解。

2、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所管病人分组进行系统查房。尤其对新入院、危重、诊断未明、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人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医师和护士的反应;了解病人病情变化;检查病历并纠正其中错误记录;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决定出院转院问题。

3、住院医师查房:要求重点巡视重危、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的病人,同时巡视一般病人;检查化验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意见,检查医嘱执行情况,修改、开出医嘱;检查病人饮食情况;主动征求病人对医疗、护理、生活等方面的意见。

五、按教学规定定时进行教学查房或黄昏巡视,由住院医师以上人员查房,实习同学参加,按教学实习要求进行。

六、上级医师查房意见应详细、准确记录于病历中,必要时上级医师应审查修改签字。上级医师查房批示应及时执行。

五、新生儿科疑难、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一、疑难、危重病例讨论

1、凡遇疑难、危重病例,由科主任或区长主持召开讨论会,有关人员参加,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2、讨论记录应全部或摘要记入《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本》中。

二、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死亡病历讨论制度是对死亡病例进行病情分析,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的制度,是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

1、参加人员

科主任或其指定人员主持,科室全体医师、护士长及相关护士、医务科、主管医疗的副院长及相关科室人员或相关专家参加,必要时邀请院外专家参加。

2、讨论程序

讨论前经治医护人员应做好准备工作,如完整的病历、影像资料,各有关检查报告等。经治医师报告病史及诊疗措施、抢救过程并提出自

己的分析意见,参加人对病情、治疗措施、死因、可能存在的问题等作出分析。死亡病例讨论录要求本科医师填写,记录者应将发言人的意见如实详细记录在《死亡讨论记录本》上及病历中,主持者应归纳总结并审签。

3、讨论要求

(1)、在本科死亡的病例由本科室进行死亡病例讨论。

(2)死亡病例讨论应在患者死亡一周内完成,特殊情况下及时讨论。进行尸检的病例可在接到尸检报告后进行。

(3)参加讨论人员应认真准备,从专业角度出发,实事求是。重点内容为诊断及死亡原因的分析以及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方面。(4)如存在较大医疗缺陷或医疗纠纷时,可请医务科派人员参加讨论,取得初步意见后交院学术委员会讨论。

六、新生儿科病房会诊制度

一、凡遇疑难复杂病例,或有合并症的病例,要及时报告主管上级医师或科主任,以及时组织科内的会诊讨论。

二、凡遇疑难复杂病例,怀疑病人病情与其它专科疾病有关,由经治医师按要求填写会诊单,内容包括患者病情及目前诊疗情况,申请会诊的理由和目的等。由主管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同意、签字后送到相关科室。

三、本可病人会诊不得离开本科室,除非有特别的理由,须有科主任

同意后执行。

四、需急会诊的病人,会诊单上应注明“急”和申请会诊具体时间。紧急情况下,可口头或电话通知。

五、疑难病例或病情危重、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可申请全院大会诊。由主诊医师提出,经科主任同意后,报医务科批准并确定会诊时间、地点、人员等。一般由科主任或其指定的人员主持,医务科及相关专家参加。会诊内容应在病程录中记录。

六、本科一时难以诊治的疑难危重病例或家属要求外院会诊的病例,由经治医师填写会诊单,科主任签字同意后,报医务科审批登记加盖公章后由医务科或科室与有关专家取得联系。邀请会诊前,经治医师应向患方讲明会诊方式、人员、时间、费用等,并在医患沟通记录上专门记录、签字。科主任或其指定人员主持会诊。会诊后需进行手术或特殊治疗的,应按规定报医务科进行审批。严禁擅自邀请院外人员来科室会诊。

七、科室医师外出会诊:科室人员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遇外院病人需我科人员会诊者,由申请会诊的医院医务科提出书面申请经本院医务科同意并登记后外出会诊。外出会诊人员除对方指定外,应由科主任安排,原则上为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已发生医疗纠纷或有医疗纠纷苗头的病人须带回医院进一步诊治的,须提前向医务科报告。

八、科内、院内或院外的集体会诊,经治医师应做好会诊前准备工作,详细介绍病史和诊治经过。会诊中应认真听取意见,详细记录。会诊

主持人要认真总结会诊意见并组织实施。

七、新生儿科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一、本科患者处于生命体征不稳定的危急状态或病情危重,短期内有生命危险时,在场医务人员必须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

二、抢救工作一般由科主任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特殊情况下由在场的本科最高职称医护人员组织协调,由具有一定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医生和护士参加抢救工作。对重大、成批抢救应立即报告医务科和院领导,并根据情况制定抢救方案。凡涉及法律事务、传染病防治及医疗纠纷的需报告相关职能科室。

三、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三级查房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保证危重病人的规范诊治。接诊、收治危重病人后,首诊医师应注意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就地进行必要抢救措施,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严禁在病人生命体征未稳定前自行离去。在危重病人的诊治过程中,经治医师应在交班中及时报告,以便使科主任和有关医师及时了解基本病情,经治医师严密观察病情,随时巡视病人并将病情变化汇报上级医师,确保病人得到正确有效的处理.值班医师应注意危重病人的病情变化,根据情况及时作出必要处理,必要时,向病人的主诊医师和科主任汇报,并做好记录,严禁以各种理由推委病人。

四、为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抢救器材及药品力求齐全、完备,要定人保管、定位放置、定量储存、定期检查,用后及时补充。值班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器械、仪器等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抢救室

物品一般不外借,以保证应急使用。

五、所有参加抢救人员必须认真细致、全力以赴,明确分工,紧密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医生未到前,护理人员应根据病员的病情及时给氧、吸痰、测量血压,建立静脉通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配血、止血等,并及时提供有关的诊断依据。在危重病人的抢救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情,记录要及时详细,用药处置要准确。

六、及时做好医患沟通工作。对于病危患儿,即使签署病危通知单。通知单应认真填写,发放的同时应详细向病人家属通报病情、预后及抢救措施,做好沟通工作,争取患方的理解与合作。

七、做好各种文字记录工作。按照《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及时进行危重病人的病程记录,其中应有病情变化和相应诊疗措施。抢救时,可按规定在6小时内补写记录,并做好各种总结工作。

八、新生儿科与其他科室的协作制度

一、与外科协作制度

1、所有新生儿科病人,一旦收入院由新生儿科书写病历,确诊为外科疾病患儿,请外科医师协助制定诊治方案,不需要开会诊单,外科医生意见由外科医生记入病程记录。怀疑外科疾病患儿可开会诊单,请外科医生会诊,记录外科医生会诊意见。

2、新生儿科医生参与手术术前讨论,讨论记录由外科医生记录并存入病历。

3、外科患儿术后在新生儿病房由新生儿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共同管理,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患儿的康复工作;外科医师每天至少一次巡视患儿,并书写病程记录。新生儿科医生护士随时观察病情,发现患儿异常情况及时与外科医生沟通,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卸责任,遇到问题不得互相指责。

4、两科共同管理的死亡病例,在死亡讨论时须两科医生一起参与,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分析讨论,寻找出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二、与B超室协作制度

1.新生儿危重患儿特别是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多,床边B超是新生儿科诊治患儿必要手段之一,与B超室有效的沟通协作很重要。2.新生儿科医生开具B超申请单,申请单必须规范,并尽可能详细提供病史及体格检查及参考诊断。

3.尽可能集中B超检查时间,医护人员在B超医生到达后尽量配合B超医生,以便B超医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仪器的损伤。4.危重患儿须紧急行床边B超时,电话通知B超室值班医生。5.稳定患儿需要短时间内出B超结果的尽量不做床边B超,由专人送到B超室检查。注意检查过程中的保暖工作及突发意外的发生。

二、与放射科协作制度

1.新生儿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多,放射线检查是新生儿科诊断疾病必要手段之一,与放射科有效的沟通协作很重要。

2.新生儿科医生开具X线申请单,申请单必须规范,并尽可能详细提供病史及体格检查及参考诊断。复查患儿须提供前次X线片号。3.对于病情危重患儿或需要住温箱保暖患儿,应行床边X线检查。由

于X线的辐射作用,可以脱氧的患儿尽量在新生儿科拍片室进行,氧疗患儿不得已在NICU行X线检查,应注意其他患儿及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

4.对放射科医生要有礼貌,尽量配合放射科医生工作。以便射科医生提高工作效率。

5.一般情况下床边X线检查应在上午11点之前,下午4点集中收集申请单通知放射科医生,危重患儿须紧急行床边X线检查时,随时电话通知放射科X线值班医生。

6.病情许可患儿尽量不做床边X线检查,由专人送到放射科检查。注意检查过程中的保暖工作及突发意外的发生。

7.需要做消化道造影患儿应通知2位家属协助检查,泛影葡胺造影者须做碘过敏试验。

九、新生儿转运制度

一、新生儿科二线值班医生、急诊科有经验的值班护士及值班司机组成本院新生儿转运小组,负责各下级医院新生儿转诊工作。

二、各级医护人员接到转诊要求时应做好相关记录:患儿一般情况,阳性体征和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和目前状况,前往转运医院路径。然后通知出诊医生和急诊科护士,由急诊科护士通知司机。不得以任何原因推诿转诊要求。

三、正常情况下接到转诊要求后5分钟内出诊。若遇转运小组外出转

运未回,通知备班转运小组。特殊情况下不能及时出诊,相关人员应及时与对方沟通,由对方决定是否坚持要求转运。

四、急诊科和司机负责救护车每天的安检工作,保证行车安全和药品物品及设备的正常状态。

五、出诊医生到达转诊医院后,与当地值班医生详细床边交接班,认真查体,详阅病历及各项检查指标,对患儿的病情及途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对病情不稳定的患儿进行现场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转运。向家属交代患儿的病情及途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甚至死亡,让家属有心理准备,表示理解,同意转运并签署好转运同意书方能转运,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六、转运全程要沉着冷静,防止忙中出错。窒息患儿应按新生儿复苏程序进行,如到达时已复苏,应评估患儿,包括生命体征情况,有无休克,酸中毒,是否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支持等;低体温、休克、酸中毒是导致转运途中病情恶化和死亡的主要因素。转运前复苏和稳定对于患儿安全至关重要。特殊情况患儿如食道闭锁、先天性膈疝及腹裂患儿转运中的处理应参照本科《新生儿诊疗常规》中有关新生儿转运制度方面的内容。

七、转运过程中患儿应置于转运温箱中,并妥善固定; 必要时接好氧管或呼吸机,调整好呼吸机参数;

接好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接好推注泵,控制好输液速度;注意 处理转运途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如:气管插管脱出、堵管、气胸,病情恶化等。

八、转运回医院后再次评估患儿情况,并迅速送入NICU。与新生儿

科接诊医生做好病情交班工作。

十、新生儿科值班、交接班制度

一、科室安排一、二线班,节假日超过2天以上,应安排三线班。一线班由住院以上医师担任,二线班由主治以上医师担任,三线班由副主任以上医师担任。

二、值班医师应提前10分钟接班,接受各级医师交办的医疗工作,值班时应坚守岗位,严禁脱岗、窜岗。值班医师若有急事(会诊、出诊、其他病区查房)需暂时离开,须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三、一线值班医生必须认真做好床边交班并书写交接班记录,巡视整个病房,处理好重点病人并书写病程记录。新病人必须第一时间处理。随到随叫处理产房、手术室及爱婴区的各种新生儿问题。遇有疑难问题及危重抢救时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协助处理。二线值班医生带领一线值班医生提前10分钟交接班,巡视整个病房,对重点病人提出处理意见并指导下级医生实施;协同一线值班医生收治新入院病人;负责VIP夜查房和待产工作;及时处理下级医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悉心指导;负责新生儿转诊工作。

四、值班医师应常规巡查重点病人,及时了解病员的病情变化,夜间必须在值班室留宿休息。

五、值班医师应有重点的将病员情况记录于交班本上,记录时应记录床号、姓名、诊断、病情和应当注意的问题,必要时应床旁口头交、接班。接班后的值班医师在全面了解病员情况的基础上,对前一班医师交待的医疗任务应逐项完成,并将病情变化和完成的诊疗操作记录于病程录中和交班本上。一线夜班值班医师在次日科室晨会上对观察病人做重点交班,危重病人应床前交接班,二线值班医生补充交班。

六、值班医师在值班期间如遇有重大抢救,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必要时应向医务科和分管院长汇报,积极组织抢救和诊治。

十一、新生儿科病案内涵质量要求

一、病案首页

根据2010年《广东省病历书写与管理规范》要求进行填写。按ICD—10编码及其他要求逐项填写,不得漏填。各级医生对病案的审阅签名应在患者出院时一并完成,科主任在三天内检查病历时完成签名,科主任外出时由科主任制定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人员代理签名。

二、入院录

新来院工作的临床住院医生,在轮转期间完成规定的大病案的书写,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书写入院录。实习医生不得书写入院录。进修医生必须经本科室考核审定后方可书写入院录,且本院上级医生必须认真审阅。大病历或入院录的体格检查中必须包含有单独立项的专科情况具体内容,否则视为不合格病案。辅助检查必须注明检查医院、时间、结果。外院的病理、X线片等报告,若来自二级以下医院,则需本院相关科室会诊,并出具会诊报告,在病案中留存;若来自三级医院,则需将报告(复印件)留存在病案中,若检查时间超过2周,不能作

为入院诊断的依据,而只能作为参考,需在本院复查。

三、病程录

首次病录、术后首次病程录必须由本院医师书写。本院各级诊治医生,应及时对进修、实习医生(含下级医生)书写的病程录作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按要求签署全名。除此以外,自己还要认真书写病程录。要求每三次病程记录中,必须有一次本院医生所写的病程记录。出院前的最后一次病程记录,必须对病人住院全过程进行小结,包括入院时的简要病情、主要检查及诊治过程、治疗结果、出院诊断及出院后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四、疑难危重病例讨论

入院一周诊断不明、疗效不明显、重危病人持续抢救两天以上,主诊医师应及时汇报科主任,组织科内病案讨论,院医务科及相关专家参加,必要时可邀请其他科人员参加。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内容应包括讨论的时间,地点,主持人及其他参加人员的姓名、职称(职务),记录人姓名及各位医生的发言内容等。记录者签名,主持人总结并审签。

五、申请会诊记录

申请会诊必须规范填写申请单,主要内容应包括简明扼要的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请求会诊的目的,急会诊必须注明请求会诊时间(具体到时分)。院外会诊申请单,需经科主任或区长审签,请被邀请医师需在会诊单上签署会诊意见,病程记录应反映会诊医师的讨论、分析及指导意见。

六、出院记录

一式两份,内容一致。各项内容按要求详细填写,尤其是住院期间治疗经过、重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出院时病人的全身状况等。若为进修、实习医师所写,本院诊治医师必须认真审阅并签全名,以示负责。

九、死亡讨论记录

患者死亡后讨论在一周内完成,特殊情况及时完成。进行尸检的病例可在接到尸检报告后进行。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持。讨论记录要求本科医师书写,记录者签名,主持人要总结并审签,重点内容为诊断及死亡原因的分析以及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方面,同时要在死亡讨论记录本上详细记录,各级医师发言均要记录完整。

十二、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制度

一、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每月对科室所属各病房或专业组的医疗工作进行督查,制定科室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包括医疗质量自查方案并完成每月科室医疗质量自查;落实本科室的工作职责;负责规范科室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并在医院规定的时限内完成科室质控自查报告,上报质控科。

二、对确诊困难或疗效不佳的病例要进行疑难病例讨论。

三、各科室值班医师在下班前应将危重病员的病情和处理事项记入交班本,并和接班医生做好危重病人的床前交接班工作。

四、新生儿科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执行新生儿可探访制度,禁止非本科室人员任意进出,各班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检查各通道门锁是否处

于正常状态,防止婴儿失窃情况的发生。

五、对急危重患者、120救护车急救转运来的的患者,可采取先诊治、抢救后缴费的原则。全力抢救病人的生命。

十三、新生儿科差错事故防范处理制度

一、科室有专人登记发生缺陷、事故经过、原因及后果,务必做到及时、准确并及时组织讨论总结。

二、凡发生医疗缺陷、事故或可能是医疗缺陷、事故的事件,当事人应立即向本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及时向医务科或护理部报告。以便立即组织抢救。并报告院领导。对重大事故,应做好善后工作。

三、当事人及科室要认真记录事发的详细经过,应主动填写缺陷或医疗事故登记本。

四、缺陷、事故发生后,如不及时(当即)汇报,或有意隐瞒,事后发现,要根据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

五、发生缺陷或事故后,要妥善保管好相关药品的药瓶、输液袋、输血袋及诊治所用物品和有关病案及资料,不得隐藏、销毁和丢失。

六、情况没检查清楚前,科室人员不得随意向其家属及单位做解释。严格遵守保护性医疗措施。

七、各科室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防止和避免重大差错事故的发生。

十四、新生儿科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一、在医院感染科指导下开展本科室有关医院感染的监控和管理工作,并制定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二、针对本科室具体情况采取监控措施,预防院内感染。

三、对本科室已感染或可疑病例以及引起感染的环节进行监测,对爆发、流行病例立即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

四、对本科散发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登记,报感染科。

五、对法定传染病人按传染病防治法妥善安置,控制传染扩散,并登记逐级上报。

六、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滥用。

七、有计划地组织本科室职工(卫生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的知识,提供技术咨询,降低医院感染率。

十五、新生儿科急救药品管理制度

一、根据新生儿科病房的特点,抢救室应备齐常用的抢救药品,还应根据新生儿科危重病种备齐新生儿科急救药品和常用药品,保存一定数量基数,便于临床应急使用,工作人员不得擅自取用。

二、根据药品种类与性质,如针剂、内服、外用、剧毒等分别放置,或按字母顺序编号定位存放,每日检查,保证随时取用。应指定专人管理,负责领取及保管。

三、定期清点、检查药品质量,防止积压变质,如发现沉淀、变色、过期、药瓶标签与瓶内药品不符,标签模糊或经涂改者,不得使用。

四、凡抢救药品,必须固定在抢救车上或设专用抽屉存放、加锁,并保持一定基数,编号排列,定位存放,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每日检查核对,班班交接,做到帐物相符,保证随时应用。

五、抢救药品使用后应及时补充,放回原处,以备再用。

十六、新生儿科培训制度

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基本素质,对科室人员的三基三严培训及专业业务培训要常抓不懈,严格执行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方法,有计划安排科室医(护)师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以提高学术水平。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以提高新生儿科的医疗质量。

一、目的

使医护人员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及专科理论知识,培养严格作风、严密组织和严谨态度的工作作风。

二、培训内容

1、广东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三基”训练指南》新生儿科部分。

2、本科临床诊疗规范。

3、急诊抢救基本技能。

4、新生儿科基本操作。

5、卫生部、厅、局及本院规定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

三、培训方法

1、所有临床医护人员每人一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三基”训练指南》。科室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本科室临床诊疗规范。

2、组织科内临床理论、急诊抢救基本技能及基本操作训练。

3、对新分配入院临床工作人员,参加科教处、医务处、护理部组织集中“三基三严”培训。

4、参加医务处组织的病历书写规范、医患沟通以及急救医学操作培训。

十七、新生儿科业务学习考核制度

一、业务学习

1、医护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技术水平。除参加医院统一组织的业务学习外,每周三为科内学习时间,每位医师轮流作为主讲人,积极参与,认真准备。所有医生必须准时出席,原则上不许请假,有事须向科主任说明。参加院部组织的考试及科室进行的考核,并做好考勤和学习记录。

2、每年年初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科各级医护人员学习计划。根据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辅导、培训考核等。

3、青年医、护师(士)及新毕业的护师(士)要加强理论和外语的学习,加强基础操作技能的训练。新毕业的医、护师(士)三年内要

在科内各工作岗位上进行轮换,以便全面了解和掌握本科的工作。

4、主治医师、主管护师应加强高层次专业理论的学习,主任及主任护师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和先进技术,结合实际,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研究工作。

5、在科教科及护理部统一计划下,各级医师及护师要定期举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技术讲座如查房等。

二、考核、考试

1、制定考核办法,对科室医护人员实行定期考核。

2、考试、考核不合格人员不得单独从事临床工作,经再培训考试、考核合格后方重新进入临床工作。

4、对于考试、考核成绩优秀者,给予适当奖励。

十八、新生儿科质量检查制度

一、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医疗工作实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和毕业三年内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按照新生儿科建设标准配备各级各类工作人员、设备及设施和药品,建立健全新生儿科工作制度、人员职责以及各种登记及抢救程序。

二、成立新生儿科质量管理小组: 人员组成:由科主任、区长、护士长组成。

工作内容:每月定期开科室质量分析会一次,督察科室的工作质量。

1、自查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登记工作手册和相应的记录本。

2、本科运行病历情况和其它科归档病历情况:填病历评分表,复核质控员检查的病历,按评分高低列出顺序。(质控员已完成。运行病历5份以上,其他科室归档病历5份)

3、门诊处方检查情况:门诊质控员检查处方情况。根据医务科设计的评分标准打分)

三、严格执行新生儿科工作人员技术准入制度,新生儿科人员必须取得《执业医师证》后才能独立值班。

四、加强对新生儿科人员的业务培训,严格执行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方法,实行学分制管理,有计划安排医师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以提高起学术水平。积极引进和开拓新生儿科新技术,以提高新生儿科的医疗质量。

五、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主任医师每周查房1-2次;住院医师坚持每天早晚查房,危重病人随时巡房。

六、实行新生儿科危重病人请示、报告制度。接诊疑难危重病人,住院医师要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和科主任,科主任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奔赴抢救现场,指挥抢救工作。必要时报告医务科组织抢救。

七、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工作制度,新入院病人24小时内完成病历书写。按时查房、书写病程记录,对危重疑难病人及时组织会诊、讨论。做好交接班,严格实行医生、护士每班值班、交接班制度。科主任应对交接班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严防医疗事故发生。

八、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严格工作程序,严禁擅离职守。

九、认真执行各项医疗、护理技术常规,认真做好带教实习工作。

十、努力完成医疗质量及工作效率指标。科室每年对每个工作人员进行一次业务考核。

十九、新生儿科医疗文件及重要设备管理制度

一、医疗文件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各种检查、诊断、治疗与护理的重要记录,是医疗教学科研积累的有价值的原始资料,它不仅是卫生机关的统计材料,也是检查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依据和法律依据,因此必须加强管理。

1、由病房护士长负责管理,护士长不在时由主班护士负责管理。各班护理人员均须按管理要求执行,丢失病历由当班医护人员负责。

2、住院期间的医疗文件要求定点有数,病历中各种表格均应排列整齐,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抢夺、窃取病历。用后必须归还原处。

3、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护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

4、出院病志由医生下出院医嘱,护士整理装订后交给主治医生或由护士长转给主治医生,整理后再由查房主治医师整理后交给主任审核后上交病案室。

5、住院期间患者的检查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检查结果,患者如借用需留下字据后交给患者并定期返回。

6、住院病历因医疗活动或复印、复制等需要带离病室时应当由病房

专门人员负责携带和保管(护士),不得由患者或患者家属自行携带。

7、病人不得自行携带病历出科室,外出会诊或转院时,只许携带病历摘要。

8、病人出院或死亡之后,病历须按规定排列整齐,由病案室负责保管。

9、病房交班本须按要求记录,全部用完后必须妥善保存一年,以备查阅。

10、护士长定期查阅体温单、护理记录单等的书写是否符合要求。

二、建立精密仪器使用登记本。

三、建立各种登记本:出入院登记本、建立健全各种质量检查本如质量管理、差错事故、病例讨论、药物不良反应等登记本。

二十、新生儿科NICU工作制度

一、NICU收治对象:需要进行呼吸管理的新生儿,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呼吸衰竭,需要氧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1.高危妊娠、或分娩过程有并发症者所分娩婴儿。

2.出生时Apgar评分≤3分,10分钟Apgar评分≤6分,生后1小时有病理症状者。

3.严重反复呼吸暂停发作者、反复惊厥发作者。4.各种原因所至休克。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惊厥、脑膜炎、脑水肿、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呼吸暂停。

6.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未增至1500g以前。小于或大于胎龄儿、过期产儿。

7.某些外科手术前后,如先天性心脏病、膈疝、食管气管瘘、消化道畸形等。

8.严重感染、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9.其他危重儿,如单个或多个脏器功能衰竭,需要全静脉营养、确诊溶血病需换血者,严重心率紊乱,严重电解质紊乱、重症硬肿症,严重贫血、重度脱水、酸中毒、糖尿病母亲婴儿或严重畸形儿等。

二、NICU的人员标准

1.人员配备:护士与患儿2.5-3:1;医生与患儿2.5-3:1。NICU配备固定的高年资医生,设病房主任一名,由新生儿科主任担任;护士长1名固定。

2.医生和护士的素质要求:医师、护士应选择品德、业务、身体各方面素质优秀的人员。医生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抢救技术,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准确及时完成急、危、重症的监护、复苏与抢救。护士既要有新生儿临床护理经验和一般护理技能,还应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操作和急救护理,熟悉临床监护指标,综合观察病情变化,不机械执行医嘱,有超前的抢救意识。

3.医护人员培训的要求: 进入NICU工作的医生护士,必须经过培训,并在工作中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包括心肺脑复苏、新生儿人工胸外按压方法、气管插管、呼吸机的应用、机械呼吸的管理、氧疗。

各种动静脉穿刺技术,换血方法、腰椎穿刺、腹腔穿刺、硬脑膜下穿刺技术等除一般新生儿疾病知识外,着重培训新生儿急救技术与护理。

4.NICU职责分工:(1)NICU主任负责查房、主持医疗工作,包括对所有危重儿主要的决策性治疗,解决病房中的建议、存在的问题及负责行政工作。负责对主治医师、高年资住院医师及青年医师业务理论提高及轮训。定期组织专业讨论及学术讲座。进行科研,加强学科建设。有目的地对出院后高危儿进行随访。(2)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负责指导病房日常工作,指导查房,协助主任查房。每日带领住院医师查房,修改医嘱,帮助住院医师掌握各类危重病人的处理,指导各类操作及监护仪器的使用。带领并指导住院医师进行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掌握病情变化,对危重、死亡医疗事故或其它主要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向家属解释病情,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3)住院医师:直接经管病人,负责病历、病程记录书写,观察病情变化,开医嘱,计算热卡液量。在主治医师指导下进行各类操作。(4)护士长:配合主任管理NICU工作,负责指导检查全病区日常工作,负责对护士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教育

(5)护士:NICU护士相对固定。随时观察病情,有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记录好流程表。除一般护理技能外,掌握各种急救技术,正确使用各种监护仪、呼吸道管理,能熟练进行各种穿刺技术。

三、NICU消毒隔离要求

NICU是危重病儿集中的地方,极低出生体重儿多,严格执行消毒隔

离制度尤为重要。

1.工作人员应定期健康体检,必须无传染的感染性疾病。入室前更衣、戴工作帽、穿专用鞋,认真洗手。操作、护理患儿前后均要求流动水洗手或用速效手消毒剂。

2.空气消毒:常规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紫外线照射。3.地面用湿吸尘器或湿拖每日2次,床间距应大于1m。

4.仪器设备每日用清水擦拭后用消毒水擦拭,呼吸机、吸痰器管道,湿化瓶等每次使用后均消毒。

5.感染性患儿与非感染性疾病患儿分区放置,分类隔离。

四、NICU设备

1、病床采用多功能床,配备防褥疮床垫。

2、每床配备完善的功能设备带,提供电、气、负压吸引等功能支持。

3、每床配备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基本监护。

4、配备足够数量的呼吸机。

5、每床配备复苏呼吸气囊。

6、滴注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床均应配备,其中微量注射泵每床最少2套以上。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注射泵。

7、心电图机一台。

8、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1-2台。

9、床旁B超、X光、血气分析等检查。

五、NICU仪器设备保管与维修

NICU是仪器设备密集的科室,护士长应做好管理工作。

(一)日常管理:

1.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做到账、物、卡相符,及时记录运转时间、状态和维修内容。

2.定点放置、定人管理,有条件的医院可由专职人员担任。3.新仪器进入科室要制订操作规程,对护士进行培训,告诫有异常时不盲目操作。

(二)消毒保养:

1.仪器工作的环境应通风、电压稳定,避免强光强电磁场干扰及剧烈振动。

2.日常做好清理和清洁,终末按常规消毒后加罩备用。

六、危重新生儿转运制度

危重新生儿的转运工作绝不是一般的运送患儿,应该在转运的同时能对患儿进行急救和监护。出色的转运工作在降低危重新生儿的死亡率与致残率上发挥重要作用。NICU的编制应包括有随时出发接送的一名医生和护士。护士负责管理转运所需器械物品和药品。转运完毕及时做好转运记录和交班。

二十一、新生儿科计算机管理制度

一、严禁非本科室人员使用本科室计算机。

二、未经允许不得拷贝、删除、修改科室计算机内的信息。

三、未经允许严禁使用各种软盘、光盘等自带工具,防止病毒侵入。

四、严禁在计算机上完各种电脑游戏、聊天等与工作无关的操作。

新生儿科病房防止院内感染的讨论 第6篇

【关键词】新生儿科 院内感染 交叉感染

新生儿科患儿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生活不能自理,病房内仪器复杂,护理操作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易感因素,再者,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缺陷,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器官功能发育未完善,特别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综上所述,新生儿科病房由于以上的特点,防止院内感染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护理人员在防止院内感染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常见的类型和原因

(1) 皮肤感染:新生儿皮肤NI粘膜薄,易于破损,加之室内空气不通风,易出汗,在颈后、腹股沟等处易破损,易发生新生儿脓疱疮;患儿大小便次数多,且皮肤薄嫩,易发生 尿布疹、臀红。患儿家属知识缺乏是主要的原因。

(2) 脐部感染:脐部是新生儿与外界接触的主要创面,由于尿布长期包裹极易导致大小便感染。

(3) 口腔感染:鹅口疮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它是由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它主要来自产妇阴道以及未严格消毒的奶瓶、奶嘴,如果口腔护理不当,极易引起鹅口疮。

(4) 肺部感染:由于新生儿长期使用抗生素以及糖皮质激素导致免疫力低下,尤其早产儿,吸吮能力差,如喂养不当,极易引起呛咳误吸而导致肺部感染。

2、 新生儿病房完善的制度是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保障

(1) 医务人员是防止院内感染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工作人员应至少每半年检查一次,凡有呼吸道、肝脏、皮肤粘膜、胃肠道疾病或其他可传染的感染性疾病者,都不可在新生儿科病房工作。

(2) 坚持陪人、探视者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入室人员,定时探视、限制人员出入,入室要穿备好的隔离衣,换鞋,戴医用帽子和口罩,与患儿接触前要进行手卫生消毒, 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3) 坚持手消毒制度,医务人员要在进入新生儿病房前,应将双手致肘部清洗干净,并用速干手消毒液消毒一遍,接触下一个患儿前做好常规手消毒。

(4) 坚持新生儿房分区制度,将感染与非感染的患儿分开,病情重与一般患儿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5) 新生儿病房要坚持每日通风,冬季2次,夏季4次,每次通风时间15~20分,每日定时用消毒液消毒床头柜、输液泵、婴儿床以及其他台面,每日定时用紫外线消毒病房1小时,临时有需要再次消毒。

(6) 提高新生儿免疫力:新生儿的免疫力与其营养状况、喂养种类有关,家长可以据此 对患儿进行合理的营养搭配,进行母乳喂养,提高患儿的体质和免疫力,同时对患儿进行预防接种预防病菌感染,经常对新生儿进行按摩,促进其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促进身体成长,提高免疫力。

(7)新生儿暖箱做好清洁消毒;氧气湿化水使用灭菌水,并每天更换;呼吸机外置管路及附件应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新生儿使用的其他物品和器具采用正确的消毒方法;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固定使用。

3 、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防止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

(1) 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培训,培养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例如给于新生儿抚触,喂奶后给于排背,头偏向一侧。

(2) 强化无菌观念,任何操作都要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完成,并做好标识。

(3) 加强新生儿专科护理知识、护理技能的培训,如静脉留置针、留置胃管、光照疗法以及股静脉穿刺法等。

(4) 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不成熟,缺乏分泌型IgA,不能阻止病原体在黏膜上黏附、聚集,故易发生呼吸道、皮肤、消化道感染,因此应做好患儿基础护理,增强抗病能力。做好口腔、脐部、皮肤及眼部护理:每日口腔护理2次;每天用碘伏消毒脐部;每天评估观察皮肤情况,皱褶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每次排便后做好臀部护理,及时更换尿布,并根据情况给予护臀霜预防臀红;防止局部皮肤受压过久,每次输液前后评估穿刺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防止液体外渗。

4、小结

医护人员应主动地、前瞻性地、客观地观察每例患儿的疾病情况,及时筛查出高危患儿,及早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做到早防范、早发现、早隔离;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的患儿,要按照国家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所用物品应优先选择一次性医疗用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严禁交叉使用。;采取全面正确的医疗护理措施,有效控制和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參考文献

[1] 吴欣娟,贾朝霞 从护理角度看患者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56~58

新生儿病房的护理安全管理 第7篇

1 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1.1 护理人员配置不足

新生儿科护士除要完成大量常规的治疗、护理工作外, 患儿的一切生活护理 (如每天1次沐浴、每日8次~12次喂奶以及随时更换尿布、污染的床单、围巾、婴儿衣等) 均由护士来完成, 护士的工作任务繁重, 再加上倒班频繁, 往往会感到情绪紧张, 注意力不能集中, 导致护士身心疲劳、工作热情下降、责任心缺乏, 稍有疏忽, 就容易出现护理安全问题。

1.2 设备设施因素

如使用远红外抢救台时未设定合适温度或感温探头未贴紧皮肤, 就会造成患儿烫伤;蓝光箱、暖箱内没有温湿度表及护士未按时巡视也会造成不良后果 (如湿度过高或过低、温度不符合要求等) ;各种抢救仪器未定期维修、保养, 准备使用前未试机, 临时发生故障等情况均可导致不安全的问题出现, 都会对患儿造成一定的伤害。

1.3 安全意识淡薄, 责任心不强

新生儿科的护士基本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工作, 缺乏患儿家属的监督, 一些护士缺乏慎独精神, 遇到疑难问题不请示、不汇报, 不懂装懂, 对一些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在护理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护理制度 (如交接班不仔细, 不进行床边交接班, 遗忘特殊危重病人的特殊处理) , 违反护理操作常规, 执行医嘱不严谨 (如遗忘医嘱、错误执行医嘱、抢救过程中用药记录不详) , 药物摆放错误, 导致误用 (如器械液放置于配奶室内, 误用后引起新生儿集体中毒) , 观察病情不仔细, 导致一些差错事故的发生。如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每次操作前未仔细核对床头卡、手圈、未用企业数字助理, 个人移动终端 (enterprise digital assistant, EDA) 核对等, 就可能发生差错事故;由于观察不及时而导致静脉输注刺激性药液外漏而发生的表皮坏死;喂奶不当引起呛奶、误吸甚至导致窒息及吸入性疾病;奶温过高导致口腔黏膜损伤;盖被或卧位不当造成口鼻呼吸受阻发生窒息;还有一些护士由于责任心不强, 对病情相对稳定的患儿, 减少巡视次数, 导致患儿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 失去抢救时机。

1.4 护理不周, 保护措施不当

新生儿皮肤娇嫩, 护理不周易发生尿布疹、鹅口疮;沐浴用水、热水袋、烤灯使用不当而致烫伤;照蓝光时护理不周致眼炎等。新生儿自制力差, 随时可能将导管拔出, 抓破表皮, 甚至由于护士的疏忽或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而发生坠床等。

1.5 专业知识和技术因素

主要是指由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协作能力不强等因素都可能对病人的安全构成威胁。例如新生儿病房里配备有很多精密的监护仪器和治疗护理设备, 作为一名新生儿科的护士如果对重要的仪器设备不能正确使用就会带来安全事故;或者由于护理知识和经验的欠缺, 不能及时识别有些患儿病情转危的早期变化, 导致患儿失去抢救机会, 甚至死亡;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与开发, 护理工作中技术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内容越来越多, 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方面的风险加大, 从而影响护理安全。

1.6 医院感染意识不强, 病房管理不到位

新生儿病房是病人集中监护和治疗的地方, 也是院内感染的高发区。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发育不全, 特别是早产儿, 未成熟的皮肤屏障是细菌进入体内导致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新生儿病房内医护人员较多, 再加上医疗设备多、侵入性操作多、输液输血多、医护人员皮肤与口咽部的细菌菌株种植机会多, 如无空气净化设备或通气不足, 即可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环境, 致使患儿的免疫力进一步下降;由于医护人员和患儿接触密切, 而医护人员的手被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 如未严格执行一接触一洗手, 或家属探视制度不完善, 建筑布局不符合医院感染的要求, 各项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格, 易发生医院感染。

1.7 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

新生儿特护记录是病人病情变化最准确、最宝贵的记录, 一定要真实客观。如果对患儿的病情变化、相应的治疗护理抢救措施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不具体, 或者记录不当, 将会引发医疗纠纷, 或者在医疗纠纷发生时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还有一些护士违反病历书写规范要求, 在医嘱上代签名、代签执行时间、漏记、错记导致差错发生, 或将新生儿的年龄、性别写错而引起护理纠纷[1]。

1.8 与家属的沟通不到位

新生儿科是封闭式病房, 收治的大都是病情危重的新生儿, 家属在心理上非常紧张、焦虑, 同时面对与患儿的分离, 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如果护理人员在入院时、探视日、出院时、电话沟通时等, 不能与患儿的家属做耐心、细致的交流, 使家属及时详细的了解病情;或者医护人员的语言、行为不当给病人造成不安全感, 就难免会在患儿治疗效果不满意时, 或对高额的医疗费用不能接受时, 与医务人员发生纠纷。

1.9 管理因素

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设备物资管理不善、职业道德教育不够、管理监督不严等因素而影响护理安全组织的管理, 这不仅是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 同时也是对病人安全最大的威胁。

2 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新生儿病房的工作性质要求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 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严格按照特级护理的要求, 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 并善于从细微的异常的临床表现中, 分析出可能的病情进展, 做到准确及时地为医生提供患儿病情的信息, 保证医疗安全。

2.1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新生儿病房的工作紧张, 繁重。医院管理者要重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按卫生部要求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护士长对本科护士的年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综合素质要充分了解, 做到心中有数, 合理调配, 工作中根据护理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医院还应体现“以人为本”, 为护士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 为护士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使护理人员以最佳状态投入工作, 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2.2 完善规章制度, 强化安全防范意识

科学、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 是防范差错事故和纠纷的基础。新生儿科要建立科室安全管理小组, 安全防范预警机制, 建立科室各项安全管理评估标准, 建立和完善新生儿科家属探视制度, 制定新生儿科各项操作规程, 统一护士思想, 认真学习标准并落到实处。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 提高其应对能力, 强调严格的纪律是执行工作的保证及先决条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护理管理者应利用各种形式对护士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 只有知法、懂法, 护士才能在工作中依法、用法, 工作中遵循慎独原则, 自觉避开安全隐患, 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2]。

2.3 重视继续教育, 全面提高护士专业知识素养

护士的能力素质往往与事故的发生有着直接的联系, 护士的业务素质越高, 越能看到问题的本质, 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全局。新生儿病房护士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护士长应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对抢救技术、护理操作、病情观察要点等内容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和考核, 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不放过一个细节。同时, 鼓励年轻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遇到新问题及难点、疑点时, 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判断, 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醒护士在工作中如何主动、细致地规避各种护理风险。护理管理者还应为护士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 如参加专科新业务、新技术的业务学习, 学历提高等, 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拓宽知识面, 除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外还需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及沟通协调能力, 为患儿提供多角度、高层次的服务。

2.4 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保证护理质量

新生儿病房的护士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 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用审慎、慎独精神约束自己的工作行为, 增强责任感。只有将护士职业道德贯穿于护理工作整个过程的护士, 才能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 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和认可, 保证医疗安全, 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5 加强医疗设备的管理

对于医疗设备, 要充分了解其性能, 掌握操作方法, 每台抢救设施设备均建立档案, 并制定相关制度, 明确落实相关责任;新仪器使用前要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 了解其性能, 掌握使用方法, 各种设备使用前要确保完好状态, 使用后要整理和检查, 并设专业技术人员定时、定期检修和维护并做好记录, 使危险因素降低。在使用这些设施设备时, 护士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多巡视, 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

2.6 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制定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探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及新生儿院感控制评分标准等系列规章制度。设施和布局合理, 床间距达标 (>90 cm) 。根据新生儿病房的特点对患儿实行保护性隔离, 严格病区的探视制度及外来人员入室制度, 避免病区内人员过多, 增加感染机会。认真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消毒, 隔离灭菌制度, 防止交叉感染。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洁和消毒, 护士长要组织训练全科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洗手六步法”, 并进行考核, 做到人人过关, 严格执行“一接触一洗手”;要求空气采用循环风消毒机进行消毒换气, 控制室内温度22 ℃~24 ℃, 湿度55%~65%;要求每月对病室空气、医护人员的手、奶头、奶具等做细菌培养,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 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2.7 建立良好护患沟通

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家属焦虑、紧张的情绪, 并进行心理疏导, 利用入院时 (发放爱心卡) 、探视日 (热情接待, 详细解答) 、出院时 (发放出院指导手册) 等一切和家属接触的机会以及电话沟通方法, 与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减轻家属的焦虑心情和不信任感, 化解不必要的医患矛盾,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增加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2.8 注重关键环节的管理

加强对关键人物 (新入科护士、实习护士、工作粗疏易出现问题的护士) 、关键时间 (节假日、夜间等) 、关键病人 (急、危重病人、疗效不佳的病人、有纠纷苗头的病人) 的管理。每月组织安全管理大查房和缺陷分析, 围绕病人和医护人员两方面分析不安全因素。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 找出护理安全隐患, 针对发现的问题立即解决, 将护理过程各环节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降到最低限度。

2.9 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和健康教育质量, 提高护士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文件在记录的内容、要求和管理上要适应举证责任倒置的形势, 体现护士的证据意识。为保证护理记录的法律效应, 护士长要经常对护士强调护理文件书写的重要性, 加强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 平时检查中特别关注病历的书写质量, 从中发现细节问题, 不断改进, 使病历质量不断提高。在发生医疗纠纷时, 使护理文件成为护士的有利证据。

3 体会

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中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护理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密不可分, 通过消灭安全管理缺陷, 为患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把医疗活动主体与对象结合起来, 体现了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运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 使护理管理制度标准化、规范化, 切实为患儿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

摘要:根据新生儿病房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将安全管理引入新生儿病房管理中, 确定护理安全管理内容, 完善并制定各项制度。通过加强管理, 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 落实质量监督, 把握好每个护理安全环节, 消除隐患。指出护理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密不可分, 通过消灭安全管理缺陷, 为患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春梅, 吴育萍, 郭建青.儿科病房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 2006, 20 (10B) :2637-2639.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管理探讨 第8篇

1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管理

我院管理层高度重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将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 成立了医院感染科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 制订了专门的控制和预防计划。

2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2.1 布局合理

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新生儿建设指南和管理要求进行新生儿病房布局, 分区明确, 医疗区包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 、早产儿室、普通新生儿室、隔离病室、蓝光治疗室及治疗室;辅助区包括医师办公室、护士站、配奶间、沐浴室、接待室及更衣室。

2.2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并完善新生儿病房工作制度、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职责、探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反馈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及相关的操作流程。

2.3 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手册

成立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组长 (科主任) 全面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副组长 (护士长) 负责消毒隔离工作, 监控医师负责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监控护士负责入室管理环境卫生及保洁工人的培训, 分工明确。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质控工作计划及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计划。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每季度有专人主讲, 全科医护人员参与学习, 并做好记录。记录医院感染每月检查情况, 对科内质控检查及医院感染科检查情况存在的问题, 找出原因, 提出整改措施, 并监督落实情况。定期进行科内医院感染工作总结。

3加强手卫生管理

经手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是发生院内感染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手卫生是经济而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我院新生儿科非常重视手卫生, 采用医用洗手液, 规定医务人员每次检查、治疗及护理新生儿前后均要洗手, 实施标准预防。护士长组织全科医务人员学习卫生六步洗手法, 采用脚踏式水龙头开关, 配备洗手后擦手用的消毒小毛巾, 一人一用, 并进行抽查考核。我院新生儿病房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管理的依从性较高, 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率, 保证了患者安全。

4新生儿用品严格消毒

新生儿抵抗力差, 加之长期使用抗生素及侵入性操作等因素, 则免疫力更为低下。因此, 强调用物一人一用一消毒, 布类用品、奶具等均采用高压灭菌;使用中的暖箱蓝光箱每天用1∶250含氯制剂擦拭并更换湿化液, 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时, 每周更换消毒1次, 终末进行消毒处理。

5做好生物监测

每月监测各室空气、物体表面 (使用中和消毒后的暖箱、蓝光箱、监护仪、布类、输液泵、水龙头、门把手、奶具等) 、工作人员的手及一次性物品 (盆套、尿裤) 等, 如监测不合格, 则查找原因, 提出整改措施, 再次进行监测直到合格。新生儿科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体检1次, 每季度进行咽拭子培养, 阳性者调离新生儿科, 并做好相关记录。

新生儿病房低血糖临床探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入住新生儿病房的500例患儿立即监测血糖, 其中150例患儿符合新生儿低血糖诊断标准[1], 发病率为30%。其中男79例, 女71例, 男:女=0.53:0.47, 胎龄29~42周, 出生体重1020 g~3800 g, 均为生后3 d内入院。

1.2 临床表现

150例中无症状120例, 有症状30例, 症状无特异性, 表现见表1。

1.3 血糖检测方法

应用德国保零曼公司生产的电子感应式微量血糖仪, 对入住新生儿病房的患儿立即常规监测血糖, 其中低出生体重儿和正常出生体重儿各55例和95例, 生后3 h﹑6 h﹑12 h﹑24 h﹑48 h监测血糖一次。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 (x¯±s) 表示, 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低出生体重儿与正常出生体重儿发生低血糖的情况见表2。

2.2 低血糖病因与患儿体重的关系见表3。

从表3可以观察到低出生体重儿与正常出生体重儿发生低血糖的患儿分别为131例 (75.4%) 和37例 (24.6%) 。其中发生率较高的前4种疾病是早产儿、窒息儿、小于胎龄儿、新生儿败血症。

2.3 正常出生体重的窒息儿与非窒息儿生后3

d发生低血糖的情况见表4。将正常出生体重儿分为 窒息儿组62例与非窒息儿 78例观察他们生后3 d发生低血糖的情况。

3 讨论

新生儿低血糖在新生儿病房的患儿中发生率较高为30%, 大多数患儿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无症状:有症状=4:1。引起新生儿低血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低出生体重儿在生后48 h内均有可能发生低血糖, 发生率为42。3%, 正常出生体重儿多在生后24 h内发生低血糖, 发生率为7%, 二者比较差异性显著 (P<0.01) ;再者, 患同样疾病的 (除窒息儿外) 低出生体重儿低血糖发生率较正常出生体重儿比较差异性显著 (P<0.01) 。这是由于低出生体重儿肝糖原贮存量少, 生后代谢所需能量又相对高, 易发生低血糖[2]。有人报道SGA儿脑葡萄糖的需要量和利用率明显增高[3], 低血糖对新生儿危害很大, 严重的低血糖或持续性低血糖时脑细胞失去能量来源, 脑细胞的代谢和生物活动将无发进行, 因此, 低血糖性脑损伤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相同的, 严重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永久性不可逆损伤[4]。

窒息儿和非窒息儿的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52%和12.6%,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这是由于窒息复苏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代谢率增加, 能量消耗加大, 而热卡摄入则不足, 糖原异生酶活性低且受抑制, 进一步减少了葡萄糖来源, 容易发生低血糖[2]。

总之, 笔者注意到入住新生儿病房的患儿, 低血糖发生率较高, 早期低血糖多无症状, 确诊需进行血糖监测[5], 故应常规监测血糖, 特别对低出生体重儿除生后1 h内监测血糖外, 还应定期复查, 即生后3 h、6 h、12 h、24 h、48 h, 直到血糖稳定。这样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新生儿低血糖, 提高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 避免低血糖性脑损伤, 提高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低血糖患儿常见病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新生儿病房150例确诊为低血糖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低出生体重儿在生后48h内均有可能发生低血糖, 患同样疾病的低出生体重儿低血糖发生案率较正常出生体重儿比较差异性显著 (P<0.01) , 无症状性低血糖患儿较症状性低血糖患儿多4倍, 窒息儿较非窒息儿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 (P<0.05) 。结论入住新生儿病房的患儿因立即常规监测血糖, 特别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除生后1h内监测血糖外, 还应定期复查, 即生后3h、6h、12h、24h、48h, 直到血糖稳定, 这样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新生儿低血糖, 避免低血糖性脑损伤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低血糖,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早产儿管理指南.中华儿科杂志, 2006, 44 (3) :188.

[2]李文益, 陈述枚.儿科学新理论和新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1.

[3]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29.

[4]何颜霞.危重患儿糖代谢紊乱及处理.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2006, 13 (2) :101.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理风险管理 第10篇

1新生儿监护病房风险因素

1.1 新生儿本身的因素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 各系统器官发育尚不完善、功能尚不健全。免疫功能低下, 吞噬细胞功能不足、分泌型IgA缺乏, 造成新生儿易患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性疾病;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 易造成呼吸暂停及呼吸困难;胃肠功能不健全、吸吮吞咽协调障碍易导致腹胀、胃食管反流;内分泌功能不健全, 易造成水电解质及营养素代谢紊乱。新生儿患病后早期表现往往不明显或不典型, 不注意观察, 易被忽略;病情发展又较为迅速, 短期内即可发生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威胁到生命。

1.2 护理人员因素

1.2.1 护理人员配置不足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要求床位及护士人员比例要达到1:4以上, 但对于绝大多数医疗单位来说, 往往达不到, 造成护理人员比例严重不足, 造成护理人员过度疲劳、体力及精力透支, 护理质量下降。

1.2.2 护理人员本身因素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护理不周, 缺乏爱心及耐心, 三查七对不严格, 交接班不仔细, 业务知识掌握不熟练, 各种监护及治疗仪器操作不当;造成药物误用、漏用、液体外渗造成组织坏死、血管栓塞、皮肤抓伤、烫伤、留置针及气管导管脱落等重大护理差错。

1.2.3 与家属缺乏交流沟通

NICU为无陪病房, 家属对于患儿疾病的了解只能从医务人员处得到。且新生儿病情变化往往较快, 缺乏及时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往往造成家属的误解。护理人员与家属的直接交流沟通较少, 但在患儿出入院、外出检查时、接听家属电话时, 护理人员的说话缺乏耐心、敷衍了事、在不了解病情的情况下, 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妄下结论, 造成家属的不信任及不理解。

1.3 环境因素

1.3.1 建筑布局不合理

NICU往往是利用原有病房进行改造后使用, 病房的面积、建筑布局不符合医院感染的要求, 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 床位之间距离较小、不同疾病患者混住, 造成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

1.3.2 医疗用品消毒不严

各种医疗器械如暖箱、光疗箱、喉镜、奶具、衣物消毒不严造成院内感染, 增加了患者住院时间及花费, 甚至造成严重感染的后果。

1.3.3 空气及地面消毒不严

病房通风换气不足、地面消毒不彻底、区域设置不合理或医务人员进入不同区域没有严格执行换鞋、穿脱隔离衣、戴口罩, 造成空气或地面污染[3]。

2管理措施

2.1 加强管理

建立制定新生儿病房工作制度、探视制度、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各项护理核心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及隔离制度, 落实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使护理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 最大限度的减少医疗安全隐患[1]。

2.2 加强学习

采取多种方法使绝大多数护理人员都能接受继续教育, 如在职学习、自考、集中讲课、开展读书报告会、加强“三基三严”的学习和训练, 同时做好新老护理人员的搭配、一对一带教、发挥骨干人员的带头作用, 并且加强各种医疗器械的使用及重症监护技术的培训, 做到人人过关、全员掌握。

2.3 加强患儿的护理

认真做好新生儿基础护理, 包括皮肤护理、臀部护理、脐部护理、眼部及口腔护理, 减少皮肤粘膜的损害及感染机会[2]。做好对重症患儿、特殊感染患儿的管理, 由固定的人员在相对独立的房间进行护理, 以做到对病情的严密观察, 防止因观察护理不到位所出现的医疗风险。

2.4 防止院内感染

认真做好病区的设置及管理, 做好室内的清洁卫生, 地面每天用消毒液湿拖2次, 空气净化器持续消毒空气, 做好对各种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 做好对应用呼吸机治疗患儿的气道及呼吸机管道的管理, 做好医务人员的手清洁卫生, 规范六步洗手法, 操作前后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4]。

2.5 增加交流与沟通

患儿入室后, 由较资深护理人员告诉家属患儿病情、治疗护理情况、住院花费情况、科室技术力量及设备, 增强家属的信任及理解。住院过程中时刻注意与家属的交流, 耐心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对于不能回答清楚的, 可以请医务人员共同解决。出院时, 告诉家属护理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做好随访工作。

参考文献

[1]薛惠红.新生儿病房护理风险管理.全科护理, 2008, 17 (11) :2990.

[2]李岩.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全科护理, 2008, 6 (11) :2706.

[3]苏绍玉, 李凡, 陈晓蓉.新生儿监护病房的护理管理探讨.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 (11) :838-839.

新生儿病房 第11篇

1 正常新生儿的心理特点

1.1 新生儿的感知觉

新生儿出生后不到2 min就具有听觉、视觉和动作空间定向的协调活动;出生后1 h就能做出伸舌、张口和翘嘴等动作;二三天时就能在30 min内学会对一种声音的反应,连续2次将头转动40°~50°;新生儿对温度的感觉很灵敏,受冷、热刺激或湿尿布刺激均能引起啼哭;嗅觉和味觉在出生时已基本发育成熟,对不同味道如甜、酸、苦等反应也不同,在尝到甜味时就吸吮;当受到强光刺激时,就会出现闭眼或瞳孔缩小;听觉表现为朝向反应等[2]。

1.2 新生儿的情绪反应

婴儿情绪是先天预制的程序。成熟胎儿的脑组织已具有固定的先天情绪潜势,新生儿的情绪反应是这种潜势在改变了环境的刺激下的自然显露,主要表现为愉快和不愉快。

2 新生儿病房患儿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

2.1 新生儿病房患儿迫切的安全需要

2.1.1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安全需要是较生理需要高一层次的需求。

安全含有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安全感两种意思。前者指个体需要处于一种生理上的安全状态,以防身体上的伤害或生活上受到威胁。后者指个体需要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觉,避免恐惧、害怕及焦虑等的发生[3]。

新生儿病房患儿的安全需要是由于其刚刚脱离母体来到世上,外界环境骤然发生改变,需要逐渐适应。而陌生的病房及医护人员、各种诊疗操作等带来的刺激,更加使患儿产生受到侵害的感觉。再加上新生儿的人格发育不完善,更容易把各种治疗措施体验为一种创伤,表现为啼哭、烦躁等,故新生儿病房里的患儿对安全感的需求远甚于成人及正常新生儿。

2.1.2 护理措施:

⑴为患儿提供一个安静、整齐和清洁的治疗环境。病房采用柔和的米白色布置,工作人员的服色选用暖色调—粉红色,病房温度为24~26℃,湿度为55%~65%;同时安装16部空气消毒机,每天定时进行空气消毒过滤5次,开窗通风3次,确保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异味影响情绪。⑵尽量满足患儿的生理需要,为患儿保持舒适的体位。喂奶后使患儿保持右侧卧位,抚摸患儿的头部和背部,并用关爱的态度对待。建立信任与安全感,间歇更换患儿体位:提倡多方位睡姿,如仰卧位、左侧卧位和右侧卧位,这样既能防止由于新生儿长时间的仰卧位导致其体位畸形,如髋关节的过伸、肩部的扭转、颈部的高度紧张和头部的平放等[4],又可以使其视野开阔,促进其视觉发育,更能锻炼他们翻身、抬头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大脑和心理发育。⑶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尤其是口腔、颈、腋下及腹股沟等部位的皮肤,要每天清洗,重点护理,及时更换尿布,减少对新生儿的不良刺激。⑷治疗操作尽量集中进行。采用疼痛控制,在可能引起疼痛的医疗护理操作前后给予患儿搂抱、抚摸等呵护动作,并在操作前给予安抚奶嘴或吸吮糖水。⑸“鸟巢”护理。“鸟巢”护理是国际上流行的用于早产儿发展性照顾的一种方法。针对早产儿、需蓝光治疗的患儿,我科用纯棉布制成椭圆形“鸟巢”,使用前先将“鸟巢”放入暖箱预热至33~34℃。温暖、柔软的“鸟巢”为新生儿营造了一个类似于子宫内的舒适环境,提供了一个适宜的中性环境温度,保证他们的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与此同时,通过“鸟巢”的按摩能给予新生儿身体的抚触,消除新生儿脱离母体后的紧张情绪,予之以安全感[5]。⑹相对熟悉的照顾人员。在护理排班上,科内的每一个区尽量安排固定的人员,既有利于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的熟悉;另一方面,相对稳定的声音刺激,容易让患儿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从而达到持续性护理的目的。⑺鼓励患儿口腔的活动。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的第一阶段便是口欲期,口部成为新生儿快感来源的中心,可为新生儿带来快乐、舒适和安全感[6]。让患儿满足口欲,他可以从吸吮安抚奶嘴、吸奶及吸食糖水中获得舒适感,减轻其因分离、被约束及疼痛所造成的压力。⑻噪音的控制。工作人员之间要轻声交谈;对监护仪器的声音进行有效控制,包括消除正常声音及合理调节报警声音;开关暖箱时动作宜轻柔。

2.2 新生儿病房患儿对爱的需求

2.2.1 患儿对爱的需要:

新生儿爱的需要不仅仅是母亲所给予的爱,离开母体后,也可以在他人的爱抚和关怀下,同样保持其正常的心理状态。因为母爱是可以部分替代的,新生儿住院离开母亲后,无法像正常新生儿那样频繁、全面地从与母亲的接触、嬉戏中得到爱抚,如果护士对其置之不理,可使患儿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其生长发育。

2.2.2 护理措施:

⑴语言交流:新生儿虽然不能直接进行语言交流,但由于其听觉已有发展以及朝向反应的存在,为语言交流提供了依据。进行护理操作时,护理人员要带着感情去做,同时用自己的语言告诉患儿所做的每项操作,用温和的声音来安慰患儿,或让他聆听柔和的音乐。建议病情允许的患儿让其父母提供音乐玩具,如摇鼓、摇铃和音乐盒等摆放在患儿的视线范围内。在规定的探视时间里,鼓励父母多跟患儿说话,将患儿看成是一个有感情、有知觉的成年人,既可以帮助年轻的父母尽快进入角色,同时又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感情。⑵非语言交流:胎儿在子宫内都是包围在温暖的羊水中,羊水每时每刻都给胎儿做着特殊的按摩,但出生后,新生儿会感到原先所熟悉的环境突然消失,而来到一个十分陌生的环境,容易造成新生儿的皮肤饥渴。所以护理人员应注意给予患儿皮肤刺激,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喂奶、洗澡时给予其适当的搂抱,以缓解患儿的皮肤饥渴。

我科也广泛开展了新生儿抚触,聘请经过婴儿抚触专业培训并通过考核的护理人员专门给病情允许的新生儿进行抚触。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每日2次,每次15 min左右的抚触,更有利于新生儿的成长发育。

3 体会

新生儿病房护士应全面了解新生患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和生理、心理的需要,不仅要有过硬的基本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而且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组织能力,具有爱心、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心,把患儿的利益和人类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患儿的康复作为体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途径。新生儿患儿是一个特殊群体,在护理时不仅要针对患儿本身,还应考虑年轻父母的心情。护士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立场,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成功完成角色转换,接受、正视事实,参与到患儿的护理当中,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

[2]郑惠珍,陈月花.新生儿的心理护理指导[J].职业与健康,2005,21(5):2048.

[3]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4.

[4]时富芝,吴红燕.新生儿发展性照顾护理的探讨[J].职业与健康,2005,21(2):309.

[5]冯佩君,葛文传.“鸟巢”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33.

上一篇:小学生学生论文下一篇: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