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词汇范文

2024-07-26

对等词汇范文(精选5篇)

对等词汇 第1篇

本文主要就翻译中词汇层面的对等加以分析。

一、词汇翻译层面形式对等分类的数学表达

在词汇层面上的形式对等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多元对等、交叉对等、缺乏对等。这几种对等方式可以通过下面的数学方式得到更直观的表达 (A表示源语词汇, B表示目的语词汇) 。

二、词汇翻译层面形式对等例析

(一) 完全对等

完全对等指源语词汇和目的语词汇两个对等词词义完全相同。对于专有名词的翻译可以

采用此种对等策略。例如, Marxism=马克思主义;Beijing University=北京大学等。

(二) 部分对等

部分对等指源语词汇和目的语词汇两个词在其所在的语言中各有许多不同含义, 其中只有一个或几个词义对等。翻译时就要根据语境灵活把握。例如英语“pull”和汉语的“拉”是对等的。例如, “拉门”可以译为pull the door;“拉断”可以译为“pull apart”等。但是

“pull a tooth”要译成“拔牙”;“pull around”要译成“恢复健康”;“拉肚子”要译成“diarrhea”;“拉选票”要译成“canvass”。

(三) 多元对等

多元对等是指源语的一个词汇在目的语中有多个对等的词语, 多元对等又分成两种情况。

1.一个词有多个对等的同义词

在翻译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一个源语词汇在目的语中有好几个对等词, 词义相同。这时, 如何选择词义要根据说话人的语气, 篇章的文体风格及语境等来判断。例如, wife在中文中可以译为“妻子”“爱人”“夫人”“老婆”“老伴”“媳妇”“内人”等。如果在现代文体中把“wife”译成“内人”显然不妥。

2.一个词有多个对等的非意义词

有时在翻译中会出现与上文相反的情况, 一个源语词汇在目的语中有好几个对等词, 词义完全不同。这时, 如何选择词义要根据原文语境等来判断。如果选错词义, 就不是译语是否恰当, 而是错译, 问题就严重了。例如, “cousin”在中文中可以译为“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汉语的几个对等词所表达的含义完全不同。

(四) 交互对等

交互对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语中的“s a y”“s p e a k”“t a l k”“t e l l”和汉语中的“说”“谈”“讲”“诉”。“讲故事”可译为“tell a story”, 而tell最基本的意思是“诉”;“tell the truth”可译为“讲真话”, 而“讲”在英语中的对等词是“speak”;“speak English”即可以译成“讲英语”也可以译成“说英语”;“talk English”也可以译为“讲英语”;“say it in English”, 可以译为“用英语说”和“用英语讲”。所以, 以这几个词为例, 从英语译成汉语, 要注意语境, 从汉语译成英语, 要注意搭配。

(五) 缺乏对等

对等词汇 第2篇

关键词:对等翻译  类层级结构理论  外延内涵传承说  隐喻

一、引言

词汇的对等翻译研究是翻译对等研究的一个重要层面,以往的词汇对等翻译研究侧重于研究词汇对等翻译的策略(曹敏祥,1998),词汇对等翻译的检验方法等(李德俊,2009),但是对于词汇对等翻译的理据研究却非常鲜见。两种语言中两个迥然不同的词为什么能够实现对等翻译,其词义连接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一直是语言学界、翻译学界和辞书学界关心的问题。自从Barrier和Popwich(2000)提出“类层级结构”的心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徐盛桓(2009)提出“外延内涵传承说”的理论之后,很多语言学现象被从新的视角加以阐释。徐盛桓(2008a,2008b,2008c,2010)用类层级结构理论的“外延内涵传承说”分别论述了隐喻、转喻和替代的认知机理;廖巧云和涂志成(2009)、吴向花(2011)等运用该理论分析了修辞学中的双关、通感等修辞现象的生成和识解的机制;廖巧云和邱晋(2009)运用该理论分析了特殊话语现象“脑筋急转弯“的运用机理;张秀云(2010)用该理论分析了新闻标题的生成机制。那么,翻译中的两种语言词汇的对等翻译是否也可以通过该理论来进行阐释呢?我们以汉语中的“癌”和英语中的“cancer”为例进行研究。

二、 类层级结构理论和“内涵外延传承说”概述

“类层级结构“(Barrier,C.& F.Popwich,2000)是心理模型的体现方式之一。该理论告诉我们,人类赖以储存知识的重要形式是类层级结构,单体(entity)在“共同兴趣域”(domain of interest)里进行分类和排列,构建起“相似空间”。具有共同的“上位类”(super-class)的共同特征的单体被归属于同一类的心理模型,同一类的心理模型其实就是许多小型的知识结构。它们又是由许多小知识集合而构成。它们之间纵横交错,相互连通,相似的层级结构构成分类类层级,相邻的层级结构则构成部分—整体类层级。

徐盛桓(2008a,2008b,2008c)在此观点上提出了“外延内涵传承说”。外延和内涵是逻辑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徐盛桓主张人们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主要以分类和分层级的逻辑方式去把握世界。分类和分层级的方式归根结底是人们根据事物的相邻性和相似性来把握事物的。由于外延和内涵之间的传承性,一些语言现象得以产生,比如隐喻、转喻和替代等。下面简要介绍徐盛桓(2008c)的关于隐喻建构的“内涵外延传承”分析框架。

图1:外延内涵传承分析框架(徐盛桓,2008c)

在外延与内涵的传承中,相邻和相似的常规关系确定x, y两类在分类类层级结构中的类属,然后提取y中的某一个特征β,将β(内涵属性中的音或形的特征之一)传递给x, 从而激活x 此前沉睡的β属性,建立以β为特征的新类w,接下来,x和y分别发生类层级结构的格式塔转移,归入新类w;同时x和y分别发生整体-部分层级结构的格式塔转换,新类W的属性被继承下来。这样,x和y成为临时的一类,x和y也就具有了相邻性。由此,x和y的相似性和相邻性都具备了。对于有相邻性和相似性的两个关系体x和y,其中一个的存在总是蕴含着另一个的存在,想到x就会领会到或者想到y,用y对x进行隐喻就成为可能。下面让分析汉语中的“癌”和英语中的“cancer”的比喻实现过程和对等翻译的逻辑实现过程。

三、“以岩喻癌”语词层面的替代分析

傅维康(1995)曾撰文讲解了“癌”字的由来。在中国古代,癌症被称作“岩病”,因为这种病的肿块像岩石一样坚硬,表面凹凸不平,自从宋代以后,就用“岩”来表示癌症,如《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一书记载了以下几种“岩病”:肾岩、舌岩、乳岩等,分别对应阴茎癌、舌癌、乳腺癌等①。在古代,“岩”通“”,随着汉字走向音形结合的阶段,“癌”这个字开始通用。上述分析可见,“岩”和“癌”同义,为了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我们假设“癌”为疾病A,隐喻的实现过程如下:

Pustejovsky(1996:76)在其“事件结构理论”(Event Structure Thechu ory)中提出了分析概念结构的本质结构(qualia structure),指出事物的本质结构即其内涵结构,一般可用其“组成、形式、功能和施事”来归纳。通过分析“岩”和“疾病A”的内涵特征,我们发现“岩”和“疾病A”的共同内涵特征是其形式“坚硬、表面凹凸不平”。

图2:“岩”和“疾病A”实现隐喻的过程图

在图二中,“岩”的内涵属性有x、x1、x2……xn,“疾病A”的内涵属性有y、y1、y2……yn,其中,x的内涵属性是“坚硬,表面凹入不平”,y的内涵属性也为“坚硬,表面凹入不平”,二者可以归入共同的内涵特征β。疾病A的内涵特征β激活了“岩”的内涵特征β。由于“岩”和“疾病A”有了共同的内涵特征,根据徐盛桓的“外延内涵传承说”,它俩都可归入新一类事物W。x和y也就从具有了相似性变成了兼有相邻性。这样,“疾病A”的存在往往蕴含“岩”的存在,想到“疾病A”往往就会想到“岩”,所以用“岩”来比喻“疾病A”就成为可能。根据束定芳(2000:76)的说法,根据隐喻的新鲜程度和使用的频度,隐喻可分为新鲜隐喻、一般隐喻和死喻。以“岩”喻“疾病A”这个比喻在初创的时候,应该是比较新鲜的,但随着医疗事件的发展,这个比喻渐渐失去了新鲜感,成为中医术语辞典的一部分,被词汇化了,所以可以被成为一个死喻了。这样就可以直接用“岩”这个字来指称“疾病A”了。

四、“以蟹喻癌”的语词层面的替代分析

在西方,“癌症”这个词最早是由希腊的一位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0年)提出的,他被誉为“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用“carcinos”和“carcinoma”来描述非溃疡性和溃疡性的肿瘤。在希腊语中,“carcinos”和“carcinoma”都是指“螃蟹”,之所以用这个词来命名这种病,是因为癌症具有可扩散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螃蟹那钳子向四处张开时的样子。“Carcinoma”是最常见的一种癌症②。假设“癌”为“疾病B”,隐喻的实现过程如下:

通过分析“蟹”和“疾病B”的内涵特征,我们发现“蟹”和“疾病B”的共同内涵特征是其形式“移动迅速,方向不定”。

图3:“蟹”和“疾病B”实现隐喻的过程图

在图3中,“蟹”的内涵属性有x、x1、x2……xn,“疾病B”的内涵属性有y、y1、y2……yn,其中,x、y的内涵属性是“移动迅速,方向不定”,它俩可以归入共同的内涵特征β。“疾病B”的内涵特征β激活了“蟹”的内涵特征β。由于“蟹”和“疾病B”有了共同的内涵特征,根据“外延内涵传承说”,二者都可归入新一类事物W。x和y也就从具有了相似性变成了兼有相邻性。这样,“疾病B”的存在往往蕴含“蟹”的存在,想到“疾病B”往往就会想到“蟹”,所以用“蟹”来比喻“疾病B”就成为可能。

以“蟹”喻“疾病B”刚开始也是个新奇的隐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个比喻的新鲜感也逐渐失去,成为死喻。最后“蟹”也逐渐词汇化,出现了以“蟹”指称“疾病B”的语言现象。

五、“岩”与“蟹”的对等翻译如何成为可能

以“岩”比喻并指称“疾病A”和以“蟹”比喻并指称“疾病B”已经成为可能。下面论证“岩”和“蟹”如何实现对等翻译。

假设“疾病A”的内涵属性分别为“x1、x2、x3……xn”;“疾病B”的内涵属性分别为“y1、y2、y3……yn”。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发现x1=y1、x2=y2、x3=y3……;随着对两种疾病认识的增多,人们发现两种疾病的内涵属性重合的范围愈来愈多,人们渐渐地认识到“疾病A”≈“疾病B”。这种等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等同的程度逐渐逼近极限,以致最终人们认识到“疾病A”可以和“疾病B”等量代换。由于“岩”可以指称“疾病A”“蟹”可以指称“疾病B”,所以“岩”和“蟹”可以互相指称。“岩”在汉语中也可称为“癌”,“蟹”在英文也可称为“cancer”(尽管目前很多人已经无法了解“cancer”的词汇来源),这样“癌”和“cancer”的互相指称和对等翻译最终成为可能。

六、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发现“癌”与“cancer”在实现对等翻译的过程中,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一是类层级结构理论中的“内涵外延传承说”让源语和目的语中的相关词汇首先实现了一次隐喻的过程;二是隐喻从新鲜隐喻逐渐丧失新鲜感,乃至最后成为死隐喻并且词汇化;三是通过隐喻的目标域的等量置换使得源语和目的语的相关词汇实现互相指称。这样,对等翻译最终形成。类层级结构理论和“外延内涵传承说”成功地为词汇对等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据解释角度。因此类层级结构理论和“外延内涵传承说”不但可以解释相关的修辞、篇章和特殊话语等语言现象,还可以为翻译提供相应的理据。这是类层级结构理论和“外延内涵传承说”在其它领域的开拓研究。

本研究的着眼点在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但难免会有以偏概全、管中窥豹之嫌,所以类层级结构理论和“外延内涵传承说”在翻译领域中的研究仍有待开拓和发掘。

(本文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九届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为“中医术语的认知研究”,项目登记号[201409073];2014年度济南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预研项目[项目编号:14YY05]和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年度院级科研基金“‘阴/阳和‘positive/negative的认知语义对比分析研究”[项目编号:WYKY20140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中医名词术语选释[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426~427.

②名称的由来和远古的癌症[EB/OL].[2006-4-4].http://www.

wd999.com

参考文献:

[1]Barrier,C.& F.Popwich.Expanding the type hierarchy

with non-lexical concepts[A].in H.Hamilton&Q.Yang(eds.).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Vol,1822,Proceedings of the 13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Canadian Society on Computational Studies of Intelligence: 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London:Springer-Verlag,2000:131~150.

[2]Pustejovsky,J.The Generative Lexicon[M].Cambridge:MIT

Press,1996.

[3]曹敏祥.谈等值翻译[J].中国翻译,1998,(2):25~27.

[4]傅维康.“癌”“瘤”二字的由来[J].医古文知识,1995,

(1):15.

[5]李德俊.完全对等、零对等的考察与汉英双语词典研编.辞书研

究,2009,(2):55~66.

[6]廖巧云,邱晋.“内涵外延传承”视角下的”脑筋急转弯”[J].

外国语文,2009,(5):13~17.

[7]廖巧云,涂志成.“内涵外延传承”视角下的双关[J].外语研究,

2009,(6):12~16.

[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吴向花.“外延内涵传承模式下”下的通感语义转换机制[J].新

余学院学报,2011,(4):75~77.

[10]徐盛桓.认知语言学研究论纲[J].外语教学,2007,(3):

1~6.

[11]徐盛桓.转喻为什么可能[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1):

69~77.

[12]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2):

93~99.

[13]徐盛桓.隐喻为什么可能[J].外语教学,2008,(3):1~7.

[14]徐盛桓.外延内涵传承说——转喻机理新论[J].外国语,2009,

(3):2~9.

[15]徐盛桓.”A”是”B”的启示——再论外延内涵传承说[J].中

国外语,2010,(5):22~29.

[16]徐盛桓.2012.替代话语的析解——“外延内涵传承说”认知—

心智载阐释[J].外语教学,2012,(1):2~7.

[17]张秀云.新闻标题的内涵外延传承生成机制[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3):41~44.

浅谈科技词汇的英汉对等性互译 第3篇

正因如此, 它在文字处理上有独特之处。在科技翻译过程中,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同样有词义、词的搭配和词序上的不同, 在翻译过程中, 在忠实于原义的基础上, 找出其对等的词义,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 以及人们生活习惯和环境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性, 而使科技翻译存在词义对应的差异性, 英语词汇意义在翻译成汉语词汇时对应类似数学中的集合即全集、子集、补集、交集等四种情况。

一、中英文词汇的对应关系

如果我们把中英文中的所有词汇称之为全集的话, 英语词汇意义在翻译成汉语词汇时的对应可以用图形形象表述如下:

(一) 同集

即英、汉词义的完全对等。英语中有些词所表示的意义, 在汉语里可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 它们的意义在任何上下文中都完全相等, 相当于数学中的同集, 用图形表示如下:

例如:

metal金属computer计算机

robot机器人Power presses压力机

science科学Factory工厂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计算语言学

(二) 子集

即一种词义从属于另一种词义, 英语中有些词与汉语中有些词在词义上只有部分对应。它们在意义上概括的范围有广狭之分:

例如:

(1) bed床身、工作台;unit个体、单位、最小整数;aunt阿姨、婶;knot结、困难、节、一群、 (航速) 节

(2) 调查investigate;inquire;look into;survey

技术technology;skill;technique

(三) 补集

即英、汉两语域原先不存在的词义。英语中有些词所表示的意义, 目前在汉语里还找不到最后确定对应的词来表达, 这主要是英语中一些新词, 包括专用名词、术语以及一些反映英美社会特殊风气及事物的词, 反之亦然, 如图表示如下:

例如:

mascon (mass concentration) (表示月球表层下高密度的) 物质聚集

Beddo (一种多用途的条)

bainite贝氏体

Overkill (核弹超过军事目的的) 过度杀伤力

Plumber原意“铅管工”, 用以持物工, 系借用铅管工堵漏防漏之含义。

(四) 交集

即英汉两种词义的部分交叉。英语中有许多词一词多义, 其所表示的各个意义, 分别与汉语中几个不同的词或词组对应。如:

待:treat、deal with、Entertain、wait for、await/need/、going to、about to

treat:对待/论述/治疗/处理/谈判/协商/款待/请/吃

处理:tackle、handle、deal with、disposal

Tackle:应付、处理、解决、捉住、滑车

二、确定单词词义的方法

科技词汇,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 主要是通过沿用生活词汇, 以及通过类比、借用、派生、合成、缩略和混成几种方式构成。

在科技文章的翻译过程中, 对于一个词的理解, 不仅仅只是说认识它, 更多的是要知道它的意思, 但一个字、词与其对应的翻译文字涉及与其相近、相关的意思很多, 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准确地筛选与其词相对应的一层意义, 故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

同时科技翻译的过程是一个理解与表达的过程, 也就是寻找对等的过程, 故翻译之前首先要确定科技词汇的词义, 决定词义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寻求对等式的过程。

科技词汇的词义一般是相对固定的, 但是科技词汇的翻译也是随历史沿革、科技进步、生活环境的变化、文化的传播及科学家对客观世界的深入探索而变化发展的。要想使科技翻译真正具有专业性, 客观性和精确性, 确定每个单词的词义是第一步。一般来说, 科技词义可以用以下八种方法来确定。

(一) 通过语用环境来决定词义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语域、不同的文化, 对词语的选择运用的习惯不一样, 科技词汇的翻译要有针对性。

(二) 通过科技与社会发展现状决定词义

通过科技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而确定新出现的词的词义, 如科学science、宇宙飞船spacecraft。

(三) 通过题材决定词义

科技词汇沿用了大量的一般生活词汇, 这些词汇具有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类的特征, 这正对应以上的交集, 要准确地把握这些词上的意义, 首先必须弄清它们使用在什么专业里。

例如Tension is building up.这一句话在孤立起来看时, 下面几种翻译都正确: (1) 形势紧张起来; (2) 张力在增大; (3) 电压在增加; (4) 压力在增强。上面几种翻译结果不因为tension一词的背景题材不同。在一般生活中, 它表示“紧张”;用在力学中, 表示“张力”;用在电学中, 表示“电压”, 在这几个不同的领域, 虽然tension一词的基本含义大致相同, 它们的指示意义是很不一样的, 因为张力、压力、电压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不清楚翻译的题材是什么, tension一词的意义很难确定的。英语中类似的词还很多, 如component、effect、element、mass、matter、solution、substance, 等等。

(四) 通过句法考虑

句法指的是句子的排列组合规划。如果我们知道这个句子的结构, 要确定句子中某个词的意思也就容易多了, 因为我们知道了这个词与其他词的关系, 例如, 英语feed一词有很多个意思, 在下面这些句子中, feed一词的意思是比较容易确定的, 因为我们知道它与句中其他词的关系。

(1) This motor can feed several machines.这台电动车可以带动几台机器

(2) Pumps are used to feed water into the boiler.水泵用来给锅炉加水。

(3) They use mechanical stokers to feed coal into the furnace.他们用自动加煤机给炉子添煤。

(4) But to measure the diameter of an engine cylinder to 1/1000 inch and feed back information to a cutting tool is something different.但是要使测量发动机气缸直径的精度达到1/1000英寸, 并把信息反馈给刀具, 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5) The computer must be fed with all the necessary information.必须给计算机输入一切必要的消息。

(五) 通过词语搭配确定

如果确定了其中一个词义之后, 就可以根据这个词的意见来确定与之搭配使用的另一个词的意思。

以high为例:

High beam远距离光束high joint凸缝

High brass优质黄铜high limit上限

High capacity tyre重载轮胎high sea大浪

值得注意的是, 只有当词语搭配与语法结构相结合时, 一个词的意思才能更为精确地确定下来。如在名词词组中除了形容词之外, 还有名词、分词等可以用作中心词的修饰语, 这些词在用作定语的时候, 它们的意思与形容词不同, 哪怕它们是源于同一个词, 试比较下列几组词的差别:

difference sensitivity不同的灵敏度

difference sensitivity听觉锐度

obese specialist肥胖的专家

obesity specialist肥胖病专家

economic measure经济措施

economy measure节约措施

(六) 通过语义场决定词义

语义场是德国语言学家J.Trier指出的有关语言词汇结构的理论, 其核心是探讨词语的类概念和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代表类概念的是上义词, 代表种概念的是下义词。根据语义场的理论, 词可以在一个共同概念的支配下形成一个语义场。这个共同的类概念由上义词来表示, 上义词支配着这个语义场中其他词——下义词。上义词和下义词一起构成一个金字塔结构, 塔顶的是上义词, 下面的不下义词, 具体结构如下表示:

要想准确地判断一个词词义, 就必须准确判断该词在语义场中位置。如果发生偏差, 翻译就不会准确。

(七) 通过语义特征决定词义

一个词的意义, 根据现代语言学理论, 可以概括为若干语义特征的集合。如man一词就是[animate有生命的]、[human人类]、[adult成年]、[male雄性]等的集合体。与woman一词相比, 除了[male]的特征不同之外 (woman一词的这个语义特征是[female]) , 它的其他语特征与man的完全一样。知道了这个区别性特征, 我们就能十分容易地man与woman。科技翻译中, 许多难又确定其具体意义的词, 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加以区别。例如在“这种材料具有高强度” (This material have a high strength.) 这一句话中, “强度”一词除了strength等, 它们共同的语文特征是[坚硬]、[耐磨损]。但是hardness有[不易弯曲], toughness有[性格倔强]等区别特征, 因此, strength一词在这里比较恰当。

(八) 从词类的方面来决定词义

如:

Like vt.喜欢

Prep.象

相同的

ad.多半是, 也许是

N.相似的人或物;同类的人或物

三、翻译过程中对等式的求征

科技翻译是一个理解与表达的过程, 也是一个求对等式的过程。为了达到科技翻译的效果, 即一要准确, 二要符合译文习惯, 三要精炼, 那么在翻译过程必须借助一些方法, 如直译, 包括移植 (transplant) 、音译 (transliteration) 、象形译 (pictographic translation) ;而意译, 包括推演 (deduction) 、引申 (extension) 和解释 (explanation) 。

在实际翻译中, 并不是单独运用以上方法, 而是将其综合运用, 如在使用直译时, 就要特别注意汉语“因形见义”的语言习惯和汉语复合词结构关系, 确保让读者一看就明白。如果直译意思不明, 则需要改用其他方法。如blood type可译成“血型”blood bank可译成“血库”但是将blood heat译成“血热”, 就让人不知所云, 故换成解释法, 而将其译成“ (人体) 血液正常温度”, 而达到英汉科技词的对等效果。

科技翻译是一个理解与表达的过程, 而对科技词汇词义的理解是翻译的基础, 对科技词汇的翻译过程是一个求对等式的过程, 只有根据科技文的实际情形,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才能达到科技翻译所要求的专业性、客观性、精确性。

参考文献

[1]郭著章, 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培基, 喻云根, 李宗杰, 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3]胡壮麟, 刘润清, 李延福.语言学教程Linguistics:A Course Book[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对等词汇 第4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一种语言既反映一种特定的文化, 又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要素, 反映着语言的发展状况。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恩伯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 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语内容或词汇上。”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文化信息载体, 各种文化特征都在该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它们的印迹。词汇意义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也受到人们所属群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词汇意义常常有三个层次: (1) 指称意义 (referential meaning) , 又称外延意义 (denotation) , 指词与客观或虚拟世界中的现象相连系的那一部分意义, 即词的基本意义或字面意义。 (2) 内涵意义 (connotation) , 表示人们对该词所指的事物所具有的感情和所持的态度, 内涵意义含有感情色彩。 (3) 文化意义 (cultural meaning) , 指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赋予词汇的附加意义和引申意义。什么是词语的文化内涵呢?邓炎昌和李润清在《语言与文化》中说:“词的内涵不同与它的字面意义——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的意义。”笔者认为, 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指除字面意义之外的﹑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因素的隐含意义, 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该词所产生的联想, 即联想意义, 是词语的内涵意义和文化意义的统称。

英汉两种语言是发达的语言, 词汇极为丰富, 其中与动物有关的词汇极多。动物词汇指表示动物的单词和包括这些单词的短语和其他成语。这些词汇不仅能形象地表现某种品质﹑性格, 还可以简洁地描述某些事件及传达某种情绪。在日常生活中, 动物词汇由于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经常被人们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丰富自己的语言, 已被融入到各民族的语言中, 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动物被赋予的各种寓意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 英汉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就存在很大差异, 体现了其所属群体的文化背景。本文通过对英汉部分动物词汇文化内涵不对等现象进行分析, 展示中西文化差异, 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2.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不对等的原因

英汉两种语言中, 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即一种动物的概念意义 (referential meaning) 完全相同, 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相互矛盾甚至相反。这种现象在语言中极为普遍, 是尤其值得注意的地方。由于英汉两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 以及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对等现象。

2.1 因历史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不对等

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在我国传说中, 龙是一种能够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 它集蛇、鸟、马、鹿、鱼、鹰等八种动物于一身, 因而它具有这八种动物的本领, 能上天, 能入地, 能在路上走, 能在水里游, 能在空中飞。中国人都以龙为吉祥如意的象征, 并以“龙的传人”而自豪。在中国几前年的历史中, 龙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直作为封建专制权力的象征。龙的勇猛和不屈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正是对“龙”精神的不断发扬光大, 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崇尚正直的道德观念, 从而构成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规范。因此, 在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就特别多。例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画龙点睛、龙飞凤舞、藏龙卧虎、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许多褒扬之词。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 dragon (龙) 是一种巨大的蜥蜴, 长着翅膀, 身上有鳞, 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 能够从嘴中喷火, 是邪恶的象征。龙被认为是凶残肆虐的怪物, 应予消灭。《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魔鬼撒旦 (Satan) 就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现代英语中用dragon喻人常包含贬义, 如果把一个女人叫做dragon, 意思是她很凶猛, 令人讨厌。

2.2 因地域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不对等

英汉两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 各属于不同的文明体系, 中国属于黄土文明, 英国属于海洋文明, 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英汉两个民族对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赋予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国, “牛”在悠久的中国农业史上作为主要农耕工具具有重要作用, 是人们劳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 牛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形象, 人们对牛的情感也反映在语言上。在汉语中有很多带“牛”字的成语都富有褒义色彩, 如汗牛充栋、老牛舐犊、老黄牛、孺子牛、壮实如牛等。相反英语国家的人们不以牛为“农家宝”, 而只是“盘中餐”。他们眼中的牛满身缺点, 如, a bull in a china shop鲁莽闯祸的人;like a bull at a gate狂怒凶悍;throwthe bull胡言乱语。John Bull (约翰牛) 是英国人的绰号, 这个词在John Arbuthnot (1667-1735) 的笔下第一次出现时, 指的是一个名叫John Bull的英国人, 此人心直口快, 行为鲁莽, 躁动不安, 滑稽可笑。calf (牛犊) 、cow (母牛) 、buffalo (水牛) 的文化内涵也都是贬义的, 如calf比喻呆头呆脑的人;cow比喻肥胖丑陋的人;to buffalo sb.指哄骗某人。

2.3 因习俗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不对等

英汉民族中都有人养狗, 且狗与dog所指称对象完全一致, 但英汉民族对养狗的目的和态度很不相同。英语民族养狗不仅是为了用来打猎、看家, 而且常常是为了作伴。有的人无儿无女, 便拿狗来代替, 他们的狗能得到相当多的“优待”和“特权”。它们有吃、有穿, 还有音乐家专门为之谱“狗曲”;得病时可请兽医, 还可请心理学家、专科医生来治疗;当主人外出度假时, 它们还可以享受“最好的‘假期’待遇”。比如, 可以住在装有空调的“高级狗宾馆”里。但在我们汉民族中, 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英语中有很多带“dog”的褒义的短语和句子了。比如, “Love me, love my dog.”指爱屋及乌, “a lucky dog.”指幸运的家伙, “Every dog has its day.”意为“凡人皆有得意日”,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指有功者应受奖赏,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指雪中送炭、助人于危难之中, 等等。与西方英语国家的人相比, 中国人则更在意狗的奴役性和使役性。中国人养狗的目的主要是用来看门。因而在中国, 狗的地位比起英语国家的同类来说要低得多。在多数情况下, 中国人认为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义, 如狗仗人势、狗胆包天、鸡鸣狗盗、狗急跳墙、狼心狗肺、鼠窃狗偷、狗头军师、狗血喷头、狗腿子、狗杂种、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等等。

有趣的是, 中国人与西方英语国家的人们对猫的喜好情感恰好与狗相反。中国人喜欢猫, 是因为它活泼可爱, 可与主人作伴消遣, 而且猫还抓老鼠, 颇具实用价值。因与“耄”同义, 猫在中国文化中还是长寿的象征。可在西方英语国家的人们眼中, 同样乖巧也能捕鼠的猫, 却是整天不务正业, 到处乱窜, 只知道惹事生非的家伙, 以下的习语生动地体现了他们眼中的这一形象。“No room to swing a cat.” (形容地方狭窄) ,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形容像热锅上的蚂蚁) , “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en stealing cream.” (指掩耳盗铃) , “The cat out of the bags.” (指泄露秘密) 。尤其是黑猫, 更让西方人深恶痛绝, 惟恐避之不及。人们用猫来比喻包藏祸心的人, 如She is a cat. (她是一个邪恶的女人) 。

2.4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不对等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的不同造成同一动物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意义, 这与英汉两个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对该动物喜欢、欣赏, 相对应的动物词就会向褒义方向发展。反之, 就会向贬义方向发展。同一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褒贬意义截然不同, 因而文化内涵不对等。

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 owl常常栖息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边。因此, 在英语中, owl是一种表示智慧的鸟, 禽兽间的争端要请它来裁决, 紧要关头就得找它求救。成语as wise as an owl (象鹰一样智慧) 即是一例。如果说某人owlish往往是形容他聪明、严肃。如Patrick peered owlishly at us through his glasses. (帕特里克透过他的眼镜严肃而机智地审视着我们) 。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与owl在英语中的形象完全不同。由于猫头鹰昼伏夜出, 常盘旋于坟场, 且在深夜发出凄切的叫声, 迷信的中国人认为它是不祥之鸟。民间传说猫头鹰落在谁家树上, 或谁听到猫头鹰的叫声, 他家就会有人要死。这么一来, 人们便把它的叫声与死亡、倒霉及厄运等联系在一起, 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鸟, 谁碰上它谁就倒霉。中国民谚中有“夜猫子 (猫头鹰) 进宅, 无事不来”;“夜猫子抖抖翅, 大小有点事”;“夜猫子进屋, 全家都哭”的说法。猫头鹰在中国人看来是厄运的象征, 人见人怕。

蝙蝠bat是哺乳动物, 食蚊、蛾等昆虫。在西方的民间传说中, 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 总是与罪恶和黑暗联系在一起。提到蝙蝠, 英语民族会联想到vampire (吸血蝙蝠) 。传说vampire夜间离开其坟墓去吸食睡觉者的血, 让人恐惧和厌恶。英语成语中的一些表达法也表明了对于bat的坏的联想, 例如as blind as a bat (象蝙蝠一样瞎) ;crazy as a bat (象蝙蝠一样疯狂) 等。然而蝙蝠在汉民族中, 由于它的发音和“福”字相同, 因而被视为好运、幸福和健康长寿的象征。中国的传统画把蝙蝠和鹿设计在一起, 构成“蝠鹿” (发音“福禄”) , 代表富贵荣华, 保佑人们“有福有禄”的意思。又因为“红蝠”与“洪福”同音, 因此红蝙蝠是大吉大利的象征。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同一个动物词汇具有不同文化内涵, 这正好说明并反映了英汉两种文化所存在的巨大差异, 体现出民族的文化个性。

3. 英汉文化内涵不对等动物词汇的翻译策略

翻译问题不单是个语言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着重大的关系, 并受它们的制约。Marysnell Hornby明确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运动”。我国著名学者王佐良教授在谈到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时曾指出:“他 (翻译工作者) 处理的是个别词, 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植根于民族土壤的文化内涵词是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的折射。翻译作为两种语言的转换与两种文化的交流, 在不少情况下很难完全复制这种斑斓的色彩。然而作为两种语言与文化沟通的桥梁, 翻译又必须设法进行这种复制, 因而复制过程中某种程度的失真就不可避免。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样, 对文化内涵词在特定场合的情形作一番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文化内涵词作为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复合体, 这两种意义并非总是平分秋色, 而是因其所处的特定上下文不同, 某种意义总是作者意欲表达的主要意义。那么翻译文化内涵词由其所处的上下文而决定的主要意义, 便是译者翻译该词的主要目的。

某一动物词汇在源语和译语文化中概念意义相同但文化内涵不对等, 采用意译法就成了译者较好的选择。因为译者此时的目的仍是移译文化意义, 只有舍弃相对次要的概念意义才能保证主要意义——文化意义的准确传递。

“望子成龙”这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 就不能直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 因为如前所述, 龙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这句话会令西方人不可思议。意译法是唯一的选择, 因为只有舍弃相对次要的概念意义才能保证主要意义——文化意义的准确传递。因此, 该成语通常有以下几种译文:

(1) to long to see one’s son win success in life or in the world;

(2) 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

(3) 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

如上所述, 英语dog和汉语的狗在概念意义上没有区别, 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相差甚远, 在翻译时不能直译, 应该意译。“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 这句当年中国人愤怒的呼喊, 译成英语后, 其中“走狗”一词被直译为running dogs (跑着的狗) 。西方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过去美帝国主义在中国做了许多坏事, 这一点中国人反对, 我们也很理解。可为什么要把它与跑动着的狗联系起来?跑动着的狗是多么可爱、多么生动!西方人的理解让我们中国人啼笑皆非。其实“走狗”一词的真正对应的英语应是lackey, flunky, stooge, servile, follower等。

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很能折射出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意识到差异的存在, 译者在掌握翻译基本技巧的同时, 更要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丰富的内涵。作为中国人, 一般对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要熟悉一些, 所以尤要补好对西方文化生疏的课, 才能在英汉互译时做到准确而传神。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一种语言既反映一种特定的文化, 又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文化信息载体, 各种文化特征都在该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它们的印迹。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动物被赋予的各种寓意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 英汉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就存在很大差异, 体现了其所属群体的文化背景。本文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 以及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对等现象, 展示中西文化差异, 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内涵,动物词汇,不对等,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395-402, 418-426.

[4]蒋磊.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5]廖光荣.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文, 2000, (5) .

[6]李悦.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翻译[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

[7]屠国元.翻译中的文化移植——妥协与补偿[J].中国翻译, 1996, (2) :9-12.

对等词汇 第5篇

笔者通过总结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 结合诸多实例和学生翻译时常见的错误, 归纳了导致法汉语义不对等的几种情况, 希望对提高法语教学水平有所裨益。翻译是建立在双语的对比基础之上, 对比是一种凸现事物特征的方法, 本文主要从语义角度对法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 这与翻译也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汉法词汇语义的不对等大致表现有以下几类:语义交错、语义并行、语义对立、语义空缺。本文将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语义交错

这类词常常为多义词 (polysèmie) , 这类词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并不多, 但用法却比较复杂, 所以要判断它的语义比较困难, 只能根据词具体搭配和语法特征, 并参照上下文和语境取其恰当的意义。法汉两种语言在这类词的本义 (sens propre) 上常常为对应关系, 而其引申意义 (sens figuré) 和转义 (sens par extention) 却各有另外一个语义范围。这类词意义的确定往往要从该词的语法特征以及与其它词的搭配关系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才能找出最恰当的意义。这种情形往往表现在一些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上。

如法语形容词blanc, che汉语释义为“白色的”, 如:cheveux blanc (白发) avoir la peau blanche (皮肤白皙) 。而法语用blanc, che所构成的日常用语或俗语中其语义与“白色”相差甚远, 并无对应关系。Oie blanche指傻大姐;opération blanche表示不赔不赚的交易;再比如名词tête, 本义为汉语中的, 头, 头部, 脑袋。而同样的由tête构成的俗语与“头”并无直接对应关系。Faire la tête:être de mauvaise humeur赌气, 板脸;Se monter la tête:se faire des illusions抱幻想;Le petit enfant tient têteàson professeur: (=Le petit enfant n’obéit pasàson professeur.) 这小孩子不听老师的话。Tête en l’air:personneétourdie冒失鬼;Une tête d’oeuf知识分子。

语义交错是由于词汇的搭配或者其语法意义决定的, 所以针对这种情形, 我们往往采用意译的办法。绝对不能从字面上逐字逐句地翻译。这是由于法语和汉语中都有自己固定的表达。比如汉语的赶鸭子上架、老虎屁股摸不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等等。这些表达是汉语所特有的, 如果从字面上翻译, 法语的读者是无法明白其真正的意义。反之亦然。

二、语义并行

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或对同一现象进行描绘时, 所借用的形象也各不相同。这就表现为语义的并行关系。这种情况往往就是由于各国之间地理自然环境或者习俗的不一样所导致。所以在汉、法的形象比喻、谚语、习语及日常交际中常表现为语义并行。

例如pousser comme des champignons après la pluie (法语原文直译:如雨后的蘑菇) 汉语则习惯说如雨后春笋。Chatéchaudécraint l'eau froide.直译:被开水烫伤过的猫怕冷水。汉语则常说: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又如法国人之间见到熟人问候语。法语为:Bonjour, Monsieur x/Salut, Pierre…早上好, 某先生/你好, 皮埃尔。汉语中见面寒暄一般说:你吃饭了没?或者:你上哪儿去?

很显然, 在以上的情况中, 我们往往会采用意译的方法来翻译, 这个即是翻译术语中常说的归化:翻译以目的语文化或者译文的读者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若是直译, 则目的语读者往往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也会不知译者所云, 造成交流障碍甚至是误会。

三、语义对立

汉法词汇的语义对立主要是指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赋予一些词的意义就存在着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又表现为完全的对立冲突或者部分对立。

1、语义完全相反或冲突

黄色 (jaune) :秋天的颜色是黄色。在秋天, 花草树木逐渐变黄, 万物走向衰退。因此, 法国人认为“jaune”有哀伤、终结、忧郁的、病态的、令人讨厌的涵义。如:“fièvre jaune (黄热病) 、être jaune comme un coing (面色蜡黄) ”。Jaune (黄色) 使人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太 (Judas) 所穿衣服的颜色, 所以在法国人心中, 黄色还代表“不忠实”、“背叛”, 如“porter du jaune (妻子有了外遇) ”。

而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居五色之中, 是“帝王之色”。这体现了古代对地神的崇拜, 渊源于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黄色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法定的尊色, 象征着皇权、辉煌和崇高等。如:“黄袍”是天子的龙袍, “黄钺”是天子的仪仗, “黄榜”是天子的诏书, “黄马褂”是清朝皇帝钦赐文武重臣的官服, “黄门”是汉代为天子供职的官署。在现代汉语里, 诸如“黄灿灿”、“黄澄澄”、“炎黄子孙”、“黄道吉日”等词语都反映出“黄”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尊贵地位。

2、语义部分对立

法语中的vert文化涵义跟青绿的草木颜色有很大的联系, 是植物的生命色。因此, 人们常用绿色代表“生命、春天、青春、和平、希望”。绿色不仅代表着青春、活力, 如:“engrais ver s (绿肥) 、pousses vertes (新芽) ;它也代表精力充沛、精力旺盛, 如:une verte vieillesse (老当益壮) ;由于绿色含有植物萌芽、生长的含义, 因此绿色用来表示未熟的、生的, 如:Ils sont rop verts. (葡萄太酸了)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绿色有两重性, 它除了表示义侠外, 还表示野恶。这是因为在人类初始时代以及其后漫长的生活过程中, 人类借助绿色保护自己, 赖以生存下来;但同时, 绿色也保护着人类的天敌及其它凶残的食人动物。所以, 人们既指聚集山林、劫富济贫的人为“绿林好汉”, 也指“绿林”为占山为王、拦路抢劫、骚扰百姓的盗匪;绿色还象征低贱, 如汉朝时的仆役着绿帻, 元朝以后凡娼妓都得着绿头巾, 以示地位低下。

3、语义对立翻译策略

语义对立往往表现为一事物所包含的意义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完全不存在或者完全相反, 因此翻译的时候就需要直译并加以解释说明;否则只是直译的话, 目的语的读者就会理解成相反的意思, 造成交流障碍。

四、语义空缺

主要是历史、生活环境、自然条件等的不同, 使得法汉两种语言中有的语义在一种语言中存在, 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

1、历史上

一个民族语言的发展总是和这个民族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联的, 其语言的产生也总是植根于历史背景之中的。中法两国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 无论是法语还是汉语, 都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来自真实的历史事件或与某个历史人物有关, 如法语成语envoyeràla lanterne (送上路灯) 。该成语源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 巴黎的格莱尔广场上有一个路灯“路灯”的支架为T形, 当时有20个贵族被吊死在这个支架上, 因此, “送上路灯”就表示送某人上绞刑架、断头台。这类的成语还有许多, 如riche comme Cresus (像克宙素斯一样富有) , coup de Jarnac (背后捅刀了) 等。

汉语成语“四面楚歌”、“卧薪尝胆”、“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逼上梁山”、“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江郎才尽”、“三皇五帝”、“鸿门宴”等也均来自中华民族的历史事件与人物。

2、文学作品, 寓言故事

C’est un Harpagon.这是阿尔巴贡。实际它的意义是说这个人很吝啬。自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主人翁的名字就成了吝啬的代名词。在汉语中也不乏这样的表达, 比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揠苗助长”、“刻舟求剑”、“朝三暮四”、“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杞人忧天”、“孟母三迁”等等。这样的一些独具文化特色的和文化内涵的典故表达, 是源语言所特有的。在翻译这样的一些表达的时候, 我们往往需要意译或者加注等方式以使得目的与的读者清楚其真正所要表达的意义。

3、神话传说、宗教

法语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 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以及语言表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法国人信仰天主教, 源于宗教的成语很多, 如c’est pain béni (这是圣饼) 。这个成语源于教堂做弥撒时分发圣饼的仪式, 圣饼要分发给那些虔诚的信徒以及弥撒的忠实参加者, 而那些做坏事的人则不但得不到圣饼, 还要受到惩罚, 让他们自食其果, 因此这个成语的真正意思就是:应得的报应。又如arche de Noé (诺亚方舟) , C’est le cheval de Troie (特洛伊木马) 等。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 汉语中有许多成语、谚语皆源于此, 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借花献佛、“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与佛教相关的成语及“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洞天福地”、“仙风道骨’, 等与道教有关的成语。另外, 中国人还敬泰天神, 如“天不作美”、“天经地义”、“天长地久”。

语义空缺也主要是由于两国文化和历史原因造成。经常是一些民间用语、俗语或口语, 我们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 这个也是最让译者头疼的事情。其实对于法汉词汇语义空缺现象, 译者最好使用异化方法进行翻译。异化即是指以源语文化或者原文作者的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

五、结语

从语义角度来说, 法汉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只占较小比例, 大量表现为不对应。形成这种不对应关系有历史、社会、文化、自然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此翻译不仅仅是认得单词知道译语的字面意义, 而是要透过文化理解其蕴涵的意义。译者也应该尽可能地对法汉两种文化进行全面了解, 实际翻译中较难的部分大多是由文化所引起的。翻译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 无固定的模式可遵循, 需要灵活地变通, 所谓直译和意译也只是相对而言, 翻译的宗旨是使读者最大程度地领略到原语言的韵味, 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也正如刘宓庆在他的《当代翻译理论》一书中所说, “翻译的实质是, 双语间意义的转换”“翻译涉及的是从形式到内容, 从语音到语义, 从达意到传情, 从语言到文化的多层次、多方位语际转换”。

参考文献

[1]陈宗宝.法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2]冯百才.Nouveau cours de la Traduction du fran ais en chinois[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3]冯百才.语义类型与翻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6) :1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对等词汇】相关文章:

对等模式05-16

对等系统06-20

对等理论06-24

对等关系08-05

信息对等论文06-27

权责不对等08-07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06-06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05-15

对等网络的应用研究07-24

俄英对等词语论文11-17

上一篇:全业务竞争下一篇:软件仿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