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药物范文

2024-07-13

注射药物范文(精选11篇)

注射药物 第1篇

关键词:注射治疗,瘢痕

瘢痕疙瘩是一种皮肤结缔组织增生性疾病, 主要病理表现为瘢痕组织内胶原及基质成分的大量沉积。并侵犯周围正常皮肤, 发病率较高, 其发病因素较多, 患者多具有瘢痕体质。其最易出现在前胸、上颈部、耳垂、肩部及上臂等部位。瘢痕疙瘩的治疗是临床医学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虽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既往的单一疗法, 疗效差, 复发率高[1~2]。我科2003年3月至2009年3月采用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联合药物局部注射综合治疗的方法, 治疗瘢痕疙瘩200例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 其中男59例, 女141例, 年龄12~54岁, 平均年龄33岁;皮损分布:胸部72例, 肩背部48例, 腹部20例, 四肢42例, 头颈部18例;其中单发者143例, 多发者57例;瘢痕疙瘩面积2.0cm×3.0cm~3.5cm×16cm。

1.2 治疗方法

手术部位常规消毒, 用1%利多卡因局麻。沿瘢痕疙瘩边缘约0.5cm切开皮肤, 深达肌膜层。尽量将瘢痕组织切净, 切除后用手指触摸伤口, 如还有较硬的瘢痕组织, 需清除, 然后将伤口对合缝合, 常采用三层法缝合切口, 即皮下、皮内、皮肤层减张缝合。缝线采用6-0或5-0进口带针可吸收线, 间断用0号或3-0丝线皮下减张缝合, 使皮肤层缝合时处于无张力状态。如遇皮肤缺损较大, 不能直接缝合, 可将切口周围皮肤皮下游离松解后, 减张缝合。另在切除病灶皮下缝合后, 沿切缘两侧作真皮内、紧贴真皮下分点注射醋酸曲安奈德[3]注射液 (40mg) 。术中尽可能不另作切口转移皮瓣, 以避免新的伤口形成新的瘢痕增生。术后注意伤口清洁, 每日消毒伤口更换敷料, 常规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伤口10~14d拆线。拆线后将曲安奈德1mL (40mg) , 用2%利多卡因根据瘢痕的大小按1∶1或1∶2的比例稀释抽入5mL的注射器, 自原手术切口边缘进针, 至病灶中下部停针, 边注射边退针, 以局部切口皮肤变白隆起效果为佳, 并使其均匀分布, 并以棉签压迫止血, 治疗后24h勿洗澡。嘱患者3~4周后复诊, 视患者切口瘢痕情况, 可行第2次, 甚至第3次注射治疗, 间隔1个月。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为瘢痕疙瘩痛痒症状消失, 全部变平变软, 治疗结束后随访至少12个月未复发;显效:为痛痒症状消失, 或基本消失, 瘢痕与术前比较有60%~70%变软变平, 治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未复发;无效:为痛痒症状有所减轻或无变化, 或已达到治愈或显效的标准, 但在1年内又复发者。

2 结果

本组20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 治愈148例, 占74%, 显效47例, 占23.5%, 5例半年后复发, 总有效率97.5%, 复发率2.5%。

3 讨论

瘢痕疙瘩是一种以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过度产生和沉积为特征的皮肤纤维化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的纤维组织过度增生、蔓延超过伤口, 导致局部的痛痒和疼痛。其治疗比较棘手, 目前仍无特效的单一治疗办法, 其主要问题是难以控制其较高的复发率。

在瘢痕疙瘩的治疗上, 手术切除是关键环节。只有手术才可使瘢痕去除, 其它方法无法使其完全消除。但是单一手术切除复发率高, 而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治疗瘢痕疙瘩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其作用机制是可抑制正常组织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抑制胶原蛋白合成, 增加胶原酶的产生, 并减少胶原酶抑制剂的水平。手术切除瘢痕疙瘩后联合创面周围类固醇类激素-曲安奈德注射, 并在必要时重复注射以加强疗效, 可使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是治疗瘢痕疙瘩最成功的方法[4]。

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过程中, 手术要求一定要无张力缝合, 小针小线, 使手术微创或无创, 术后注意预防感染, 尽量避免伤口机械物理性刺激等。拆线后的局部药物封闭治疗时, 一定要掌握好药物的配比浓度、用药量、注射的深度和范围, 严重病例需重复注射3次或3次以上以抑制其复发。

笔者采用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综合方法治疗瘢痕疙瘩, 从根本上去除瘢痕疙瘩增生性病灶, 松解瘢痕部位挛缩情况, 修复因瘢痕疙瘩过度增生引起的局部形态改变或活动障碍, 极大的改善了外观畸形状况, 从美学角度提高了对瘢痕疙瘩治疗的价值。并通过上述治疗机制很大程度上抑制复发率, 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蔡景龙, 张宗学.现代瘢痕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61.

[2]王春虎, 黄渭清.瘢痕疙瘩的治疗研究进展四[J].中国美容医学, 2008, 17 (4) :610~613.

[3]尚静.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治疗瘢痕66例的疗效分析[J].广西医学, 2007, 29 (12) :1966~l967.

注射药物 第2篇

微弱发光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Ce4+-安乃近-罗丹明6G的化学发光反应以及安乃近在胶束中的自氧化化学发光反应为例,介绍了BPCL微弱发光测量仪与流动注射装置相结合测定痕量药物的.微弱化学发光分析方法.

作 者:张仲伦 杨凤珍 张新荣 ZHANG Zhong-Lun YANG Feng-Zhen ZHANG Xin-Rong  作者单位:张仲伦,ZHANG Zhong-Lun(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杨凤珍,张新荣,YANG Feng-Zhen,ZHANG Xin-Rong(清华大学化学系,北京,100084)

前列腺药物注射的护理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经我单位2010年1月-2011年1月20岁-55岁200列患者,临床应用证明此方法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

1.2方法:根据患者情况选用一种抗生素,常用的药物是,头孢抗生素1g,生理盐水10ml稀释,加2%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5mg,用20ml八号针头注射器,配药时注意配伍禁忌,观察藥液有无混浊或沉淀,严格无菌操作流程,每周注射二次,分别为周一,四注射。六次为一个疗程。

2 护理:

2.1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在第一次前列腺注射时都会比较紧张,害怕,焦 虑,担心疼痛和不适,是否会伤到其他器官,性功能会受到影响等,我们首先要安慰患者,耐心讲解从前列腺的解剖结构到前列腺的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注射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逐一详细讲解,由专业的医生负责消毒和注射,告知患者注射药物内已经加入了麻醉药物,可减轻疼痛,消除患者的顾虑,放松身心接受治疗。

2.2 操作前的护理准备,(一)在前列腺注射前一天:告知患者沐浴更换棉质宽松的病号服,如果患者体毛多者按要求备皮,春冬季节要注意给患者保暖预防受凉感冒,提前做好治疗室温度的调节,保持室温在28℃,(二)用物的准备:消毒棉球、消毒血管钳、消毒的石蜡油、一次性小方巾、消毒手套、安尔碘、投影灯、配备急救车、急救药物、配置好的药液,将配置好的药液放置在治疗盘内,推治疗车到治疗室,协助患者摆放体位,采取厥石位,双手放在胸前,臀下垫一块治疗巾,脱去一侧裤腿,盖在另一侧腿上,安慰和鼓励患者不要紧张放松心情,可听一些轻音乐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患者准备完毕就可通知医师治疗开始。

2.3 注射时的护理:医生戴无菌手套,消毒患者会阴部皮肤,石蜡油润滑肛门,医生针头刺入到患者的前列腺腺体包膜内,将药物缓慢地注入到前列腺腺体内,注射过程中要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剧烈疼痛、心慌、眩晕、出冷汗等,注射完毕协助患者穿好衣裤,到治疗室外休息15分钟,观察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注射部位有无血肿、疼痛和不良反应,有无排尿困难或者血尿,鼓励患者多饮水,勤排尿,避免憋尿,如患者无任何不适方可离开,如有上述症状及时通知值班医生处理。

3 出院指导:

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发作,有的患者会出现精神症状,指导患者要多与专科医生沟通交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避免久坐和疲劳,注意保暖,适量的体育锻炼和规律的性生活,经常热水坐浴,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改善有益,饮食方面:要戒烟、戒酒、忌食腥辣刺激的食物,多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

参考文献:

注射药物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45~63岁,平均54岁,病程2~3年。单个囊肿9例,2个以上囊肿3例,囊肿直径1.2cm×2.1cm×2.4cm~2.5cm×3.7cm×5.4cm大小。临床症状主要是囊肿部位疼痛,VAS评分5~8级以上,囊肿机械性压迫关节周围神经血管,使肢体以远肌肉疼痛、感觉异常,肌力下降,功能障碍等。本组囊肿分布于肩颈部(SGNC)4例、窝(Baker's)8例,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l)确诊为囊性占位,与关节囊不通,无血流信号;MRI证实无囊肿破裂征象。经常规检查,无治疗绝对禁忌证。

1.2 器械及药物

7#头皮一次性穿刺针,无水乙醇,醋酸强的松龙,碘海醇800mA数字胃肠机

1.3 治疗方法

在影像学引导下,根据囊肿所在部位,调整体位,采用过伸位或伸展位,便于囊肿的固定与显示。常规消毒铺巾,用2~3枚7#头皮穿刺针分别在囊肿不同方位潜行后穿刺入囊肿,行负压抽吸,确定在囊肿内,根据囊肿不同大小,抽吸数毫升淡黄色或果冻样内容物,使用碘海醇造影,显示囊肿大小以及轮廓,再抽吸2/3囊液,用无水乙醇联合醋酸强的松龙、碘海醇混合药物反复消融,可见抽吸出白色絮状液体或凝固物,多次抽吸完全后,拔针压迫,医用绷带适度加压包扎,治疗后嘱患肢体位抬高。口服消炎药物3d,2~4个月后行第2个疗程治疗。

注:与治疗前比较:=28.503,<0.01,<0.01

1.4 疗效判定

(1)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d和治疗后2个月复诊时,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life,QOL),参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草案,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睡眠、日常生活、精补状态三方面得分情况[1]。

1.5 统计学方法

SPSS l0.0数字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按(a=0.05)水准,采用同一单纯样本t检验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12例,治疗前VAS评分5~7级,通过2~3个疗程的治疗,其中10例VAS评分0~1级,2例VAS评分2~3级。12例通过2年3个月随访,无一例复发。因关节囊肿所引起机械压迫症状消失,肌力通过自身锻炼恢复,功能恢复正常。

注:患者的睡眠、日常生活、精神状态均明显好转,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1)

3 讨论

关节囊肿是一种常见病,原因不详,认为与劳损、外伤有关,多无临床症状。所引起临床症状主要是囊肿部位疼痛,可能与囊液中所含物质化学刺激神经末梢,部分渗出所引起炎症,以及机械性压迫神经血管,占位效应产生—系列综合临床症状。传统治疗上,推拿或单纯针灸外力作用下破坏囊肿均可短期内迅速缓解囊肿所引起临床症状[2],但远期疗效欠佳,外科手术切除复发率较高[3]原因可能如下,囊肿不典型内皮受到机械性刺激,增生所引起复发,囊肿壁切除不完全以及囊肿开口未闭所导致:还有患者自身因素,如关节囊腔内炎症、软骨退变、肌肉组织松弛、免疫性疾病等。本组12例,通过造影形态各异,不规则,沿肌腱滑动游离,呈梭性改变。

使用化学消融的方式治疗关节囊肿,已有相当多报告。通过无水乙醇破坏囊肿壁细胞,使蛋白凝固变性,囊壁硬化闭合,停止分泌囊液[4]:还可直接毁损囊壁部分产生痛觉的神经末梢,再经过抽吸减压即可达到及时减轻疼痛,解除压迫的目的,囊肿一般通过2~3个疗程的注射消融,其中腘窝囊肿(Bsker′s囊肿)的1例患者,囊肿由最初2.5cm×3.7cm×5.4cm大小,通过3个疗程的治疗,最后凝成黄豆状大小硬结,临床症状消失,通过2年多随访,无复发。穿刺针经潜行穿刺,便于固定针位,即使囊肿在抽吸形态改变时,也能保持在囊肿内,防止消融药物误入囊外。使用细针穿刺,损伤较小,但囊内若为果冻样胶状物,抽吸困难,我们通过多点穿刺,同时置针,建立通道,这一问题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消融药物中加入造影剂的目的可及时动态了解囊肿形态上的改变,观察有无血供,消融药物的位置,与关节囊是否相通,来保证治疗的安全,并留下医学上资料以及治疗依据。治疗完毕后的加压包扎,便于囊内消融药物与囊壁充分接触。治疗后根据囊肿所在部位,患者需抬高患肢体位,防止因周围压力较大,囊壁重新扩张。

通过本组12例关节囊肿的治疗方式以及远期疗效观察,故而我们认为,在影像学引导下通过针刺配合药物注射治疗非手术的关节囊肿,效果确切,不易复发、安全、经济,值得进—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配合药物注射治疗关节囊肿的临床安全有效性以及远期疗效分析。方法 细针多点、多次、潜行穿刺抽吸、注射,无水乙醇联合醋酸强的松龙反复化学消融。结果 10例疼痛消失,2例疼痛减轻,囊肿机械压迫引起附加临床症状消失,2年内随访无复发。结论 针刺配合药物注射治疗关节囊肿安全、有效、远期疗效确切,值得进—步研究。

关键词:针刺,药物注射,关节囊肿

参考文献

[1]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96~997.

[2]徐恒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99~340.

[3]李国君,刘朝宁,张自斌.无水乙醇、鱼肝油酸钠对腂窝囊肿硬化治疗28例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00,3:596~597.

注射药物 第5篇

【关键词】鞘内注射;化疗;不良反应;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03—01

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白血病、淋巴瘤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由于化疗药物难于通过血脑屏障,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细胞、淋巴细胞不能被有效杀灭,因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和中枢神经淋巴瘤,常发生在缓解期。鞘注化疗药能避开血脑屏障,高浓度到达脑部各中枢神经系统部位,是预防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脑淋巴瘤的有效方法。我科對75例血液病患者进行了鞘内化疗,通过观察不良反应及细致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3年6月我科鞘内注射化疗75例,男44例,女31例,年龄18—65岁,其中急性白血病(缓解期)51例,恶性淋巴瘤(非原发性中枢性淋巴瘤)24例,共鞘注化疗302次,最少一次,最多14次。

1.2方法 患者清洗腰背部皮肤后,换清洁宽松衣服,取去枕侧卧,背齐床沿,屈劲抱膝。取第3—4或第4—5腰椎棘突间隙为穿刺点,严格消毒铺孔巾,以2%利多卡因1—2ml在穿刺点作皮内、皮下至韧带的浸润麻醉,然后用7—9号腰穿针沿腰椎间隙垂直进针(针头斜面向上),推进7—8厘米深度或感到阻力突然降低时,进入蛛网膜下腔,缓慢拔出针芯,见脑脊液流出后,进行测压。收集脑脊液3ml行常规及生化检查。并缓慢分次注入注射用水3ml+地塞米松5—10mg+甲氨蝶呤10—15mg或注射用水3ml+地塞米松5—10mg+甲氨蝶呤10—15mg+阿糖胞苷30—50mg,边注入药物边回抽脑脊液,使每次注入量大于回抽量,经过5-6次后全部注入。无菌粘贴外敷,按压数分钟,操作结束嘱患者去枕平卧6h,穿刺点避水3d。

2 结果 75例患者共行鞘注化疗302例次,部分例次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呕吐16(5.30%)例次,腰痛8(2.56%)例次,头痛、头晕32(10.60%)例次,下肢疼痛、麻木5(1.66%)例次,发热2(0.66%)例次。

3 护理

3.1心理支持 很多患者惧怕腰穿及鞘内化疗,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关心、安慰患者。讲解白血病、淋巴瘤疾病知识及腰穿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反应,使患者意识到鞘注化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消除其紧张情绪和恐惧、忧虑感,以取得配合。

3.2环境准备[1] 病室不留陪护,保持安静、空气流通,调节室温22—24 ℃,湿度50%-60 %。屏风遮挡患者,停止扫床、换床单等护理操作,减少飞尘,术前紫外线照射病室30min。

3.3不良反应的护理

3.3.1 呕吐 呕吐是由于鞘内注射的化疗药物在流经侧脑室时,刺激侧脑室的脉络膜丛分泌较多的脑脊液,使颅内压短暂升高而引起[2]。一般发生于鞘内注射后3-5 h,轻者仅有恶心感,重者可呕吐1-3d,常为胃内容物。嘱患者卧床休息,进清淡饮食,每餐不易过饱,呕吐严重时暂禁食。注意观察生命征、瞳孔、意识变化及呕吐物的量、颜色、性质,如为呕吐血性物或呈喷射状呕吐,应立即报告医生,必要时予降颅压治疗。恶心,呕吐也与患者的精神状态、心理因素、身体因素等密切相关,告知其此属正常的反应,大都能自行缓解,帮助患者克服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对不适的阈值;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从而降低大脑呕吐中枢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患者对恶心、呕吐的耐受力[3]。 本组呕吐患者中有7例次静脉注射格拉司琼止吐针缓解,2例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其余均自行缓解。

3.3.2头痛、头晕 32例次患者头痛、头晕为腰穿后脑脊液渗漏致低颅压引起,发生于鞘内注射后3~10 h,持续1-7 d。患者均诉坐起及抬头后发生或加重,疼痛部位为枕部或额部,程度为中度、重度、剧烈不等。嘱患者延长卧床时间,取去枕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予大量饮水及补液(生理盐水或平衡液),每日2000毫升~3000毫升,可反射性地引起脑脊液分泌增加,改善脑脊液的循环,促使脑脊液压力的恢复。

3.3.3下肢疼痛、麻木 常发生于腰椎穿刺及推注化疗药的过程中,患者主诉单侧下肢或双下肢酸痛、刺痛、麻木,此时,可适当减慢推药速度,将甲氨蝶呤放在第二管注射,对患者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告知一般在注射后2 h内下肢疼痛、麻木会自行消失,鞘内注射结束后予周林频谱仪照射下肢,严重者遵医嘱给予口服止痛药。本组5例次患者经频谱仪照射自行缓解者4例次,另1例次口服奇曼丁及维生素B12营养神经治疗后缓解。

3.3.4发热 据推测,发生发热的原因是由于鞘内注射的化疗药物通过脑脊液循环,在流经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时对周围组织产生刺激,特别是对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的影响而引起;另外甲氨蝶呤具有半抗原性,可与白蛋白结合成致热原,亦可能引起发热[4]。2例患者体温在38.5℃以上,按医嘱予泰诺林退热处理,并给予冰袋物理降温。嘱患者多饮水,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时更换汗湿衣物。经对症处理后体温降至正常。

3.3.5腰痛 8例次出现腰部酸痛,活动时显著,这些患者均行多次腰穿鞘注,考虑为多次穿刺损伤所致。以后我们根据病人体重、年龄及性别,尽量选用小号针,并更换腰椎棘突间隙穿刺,避免副反应的发生。

4.讨论

由于化疗药物难以自由通过血脑屏障并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成为白血病细胞、淋巴细胞的“庇护所”及复发根源。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三联或二联鞘内注射治疗,对预防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枢神经淋巴瘤有肯定的疗效[5] ,但鞘内注射化疗药可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呕吐、发热、下肢疼痛、麻木等),增加了患者痛苦及心理负担。不良反应发生既可能是患者个体原因,也可能与药物浓度、推注速度和操作不当等因素有关。我们通过鞘注前心理护理及采取预防感染措施;鞘注过程中注意用药顺序,减慢注射速度,边注入药物边回抽脑脊液,稀释药物溶度,减少药物对脊神经刺激;鞘注后认真观察及细心护理,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各种不良反应,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保证鞘注化疗的顺利进行及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玉华.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治疗白血病62例配合[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2):82—83

[2] 朱永生,葛 娟,郭祥.小儿急性白血病鞘内注射的副反应观察[J].江苏医药杂志,200l,27(6):471

[3] 梁小辉,邹玲,李毅,等.癌症化疗中恶心、呕吐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8):619

[4] 王晓丹.鞘内注射甲氨蝶呤致发热等不良事件分析[J].天津药学,2005,17(6);35—36.

某院抗菌药物注射剂类应用分析 第6篇

关键词:抗菌药物,用药金额,用药频度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药库微机系统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抗菌药物出库数据,统计抗菌药物出库品种、规格、数量、价格、金额等。

1.2方法

采用出库金额排序、出库数量排序、用药频度(DDDs)排序的分析方法对我院药库系统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抗菌药物出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药品用药频度(DDDs)。DDD值是为达到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该值以山西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计算公式的通知[晋卫办医政[2011]39号]附件二成人抗菌药物DDD值为准,附件二未列抗菌药物DDD值的,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新编药物学》第十七版和药品说明书中的成人每日常用平均剂量进行计算。

一定时期某药DDDS=某药某一时期销售总量(g)/该药DDD值。某药一定时期销售总量:是指对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分别计算同期其销售总量(g) ,最后求和得到该品种消耗的总量(g)。

2结果

1~5月抗菌药物的出库金额及所占比例见表1;1~5月抗菌药物出库金额(单位:万元)排序列前10位的药品统计见表2;1~5月抗菌药物的出库数量列前10位的药品统计见表3;1~5月抗菌药物DDDS排序列前10位的药品统计见表4。

3分析与讨论

我院抗菌药物注射剂类品种共有10大类31个品种,青霉素类共有4个品种,头孢菌素类共有8个品种(一代头孢唑啉钠和头孢硫脒;二代头孢呋辛钠;三代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四代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2个品种,氨基糖苷类4个品种,酰胺醇类1个品种,大环内酯类2个品种,糖肽类1个品种,林可类1个品中,合成类抗菌药物共有7个品种,抗真菌感染类1个品种。

由表1可以看出抗菌药物出库金额在2、3月份较高,且所占全部药品出库金额的比例可达15.40%、14.64%,而其他月份比较平稳,平均比例为11.90%。与2、3月份气候寒冷,属于呼吸系统感染及其他感染的高发季节有关。

由表2可以看出抗菌药物出库金额前四位的均为头孢菌素类药品,其中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属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中的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他啶属于《国家基本药物山西补充品种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中的药物,说明我院能够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品种。另外我院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他定有国产和进口(分别为舒普深、复达欣)两种,国家对该类药品进行区别定价,药品价格较国产药品高,差价率分别为494.78%、261.44%,也是造成此类药品出库金额排在前列的原因之一。

积极推广基本药物制度与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推广基本药物制度,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实现社会公众有药可用、用药合理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另一方面,合理用药的广泛开展又能促进基本药物制度的进一步推广[1,2,3]。由表3可以看出抗菌药物出库数量前10位中属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中的药物有6个,属于《国家基本药物山西补充品种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中的药物有3个,说明了我院医务人员对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的充分认识,在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中,积极选择疗效可靠、价格可为大众接受的基本药物,促进基本药物的合理应用,适度减轻患者的负担。

抗菌药物DDDs的变化是促使细菌发生耐药性变异的重要因素[4]。因此,在临床治疗疾病时,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执行,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及时更正经验用药,改变围手术期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对于Ⅰ类切口手术确需使用抗菌药物时,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由表4可以看出抗菌药物使用频度前五位的均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附件中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为大部分手术预防使用可以使用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说明我院能够严格按照要求使用抗菌药物,而含酶制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使用频度位居榜首,有可能是非手术类感染病例或手术并发感染病例使用该类品种较多,或也存在不合理使用的嫌疑,建议临床药学室加强对该类药品临床使用中的监督,加强处方点评,加大管理力度,保证合理用药。

表2中亚胺培南/西司他汀、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出库金额位列前10位之中,与我院该类药物均为合资企业或进口企业生产品种,价格比较昂贵有关。由表3与表4可以看出该类药品的出库数量及使用频度均不在前10位之列,说明此类药物管理我院能够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执行,管理较严格。

头孢呋辛钠为第二代头孢菌素,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引起的感染均有效,具有抗菌谱广、对β内酰胺酶稳定等优点。对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菌、大肠埃希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体外抗菌活性明显强于头孢唑林。多用于急性呼吸道和泌尿道及其他部位细菌感染,同时也用于围手术期的预防性感染,同时也是治疗妊娠合并细菌性感染的安全有效药物[5]。表2、表3、表4中头孢呋辛钠的出库数量、出库金额、使用频率均排在前三位,与相关文献报道其临床应用中的优越性基本一致。

抗菌药物滥用是不合理用药典型类型之一,“有炎症或感冒就要用消炎药”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某些医生和患者中。据统计,我国门诊感冒患者约有75%使用抗菌药物,而外科手术则高达95%,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0%,远高于国际30%的水平[6]。以上分析表明,目前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不存在过度滥用倾向。笔者只是通过相关出库数据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具体临床使用中是否合理,选用抗生素品种是否恰当,还需依赖临床药学室结合病历的分析判断,加强处方点评力度,指导临床合理应用。同时,医院管理层要高度重视,医疗、护理、医技协调配合,多管齐下,才能使抗菌药物使用保持在合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 》 (2009版) [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网站.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wzc/s3580/200908/42506.htm.2009-08-18/2012-6-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网站.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zs/s3585/200903/39723.htm.2009-03-25/2012-6-27.

[3]时正媛, 张亚同, 胡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历程与合理用药[J].药品评价, 2010, 7 (8) :10-13.

[4]胡静, 徐德生.2003-2005年我院抗菌药物使用与细菌耐药性变异分析[J].世界临床药物, 2007, 28 (5) :269.

[5]张学会, 赵萍, 张晓兰, 等.国产与进口头孢呋辛钠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2, 37 (2) :145-148.

不同药物肌内注射疼痛程度的比较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校2014级预选卫生士官(下称学员)183名为研究对象,学员一般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为了避免不同注射部位注射对疼痛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全部选择臀大肌注射法。教学共6个学时,首先由1名教师利用PPT、多媒体、肌内注射模型示教等方法为全队学员讲解肌内注射的部位、进针方法及注意事项,时间为1学时,模拟练习1h,真人实做4学时。以联线法确定注射部位,即从髂前上棘至尾骨做一联线,其外1/3处为臀大肌注射部位。注射练习共两轮,第1轮全部学员都注射维生素B120.5ml;第2轮以练习室为单位采用抽签法决定注射药物分成3组,3组学员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给予维生素B12(山东方明药业集团生产,以下简称东药B12)、维生素B12(海南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药B12)、注射用水各0.5ml,进行肌内注射;注射完毕评估学员注射部位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3 疼痛评估

采用数字评分法评估2次注射后的疼痛程度,即用数字0~10代替文字来表示疼痛的程度,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中间次序表示疼痛的不同程度[2]。学员根据自己注射后疼痛程度在0~10之间打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第1轮注射后不同性别学员疼痛程度

不同性别学员注射同一种药物后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学员疼痛程度比男性学员疼痛程度明显。见表2。

注:与男比较,*P<0.05

2.2 第1轮注射后不同文化程度学员疼痛程度

文化程度对学员注射同一种药物后疼痛程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第2轮注射不同药物后疼痛程度

3组学员注射不同药物后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海药B12和其他2种药物后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东药B12和蒸馏水后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5。

注:与海药B12比较,*P<0.05

3 讨论

3.1 性别不同注射后疼痛程度存在差异

疼痛是个人的一种主观感觉,是不舒适的最高形式,疼痛的原因包括生理、社会和心理三方面的因素。生理因素是臀部肌肉注射后针头及药物刺激引起被注射部位软组织的创伤性疼痛,它是臀部肌肉注射疼痛的主要原因,也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人对疼痛的内心体验不同,针头及药物的刺激在不同的个体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如身体瘦弱的人较身体肥胖者敏感;性格外向的人较性格内向的人敏感。对疼痛的敏感程度,除个体差异外,性别差异、心理因素都是影响疼痛程度的诸多因素[3]。本研究结果显示,女学员的疼痛程度比男性高,这与女性对疼痛的表达和希望引起关切的意愿更为强烈有关。而男学员一方面意志坚韧,耐受力也强于女学员,另一方面可能怕人笑话,不敢说,因而他们对疼痛的感觉会相对较弱。

3.2 注射不同药物对学员疼痛程度有影响

维生素B12是体内重要的营养素。主要参与体内甲基转换及叶酸代谢,对神经髓鞘中脂蛋白的形成非常重要;还能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防止恶性贫血。因其价格低廉、取材方便,因而作为基础护理教学实践所采用的注射药物。但是,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物虽然主要成分相同,由于其选用的辅料不同,因而注射后所致疼痛程度不同。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山东方明药业集团的维生素B12辅料为磷酸二氢钠和注射用水,磷酸二氢钠的水溶液呈酸性,0.1mol/L水溶液在25℃时p H值是4.5,而海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维生素B12其辅料为氯化钠,其水溶液p H值为7,酸性水解液对局部的刺激较中性水解液的刺激性要强,因而注射后疼痛感觉明显。灭菌注射用水为临床上常用的注射用溶媒,p H值5.0~7.0,渗透压为0,低于组织间液,肌内注射后与组织液混合,水份迅速进入细胞使其膨胀,刺激组织引起局部剧烈疼痛[4]。

3.3 合理选择药物,增加用药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两名学员在注射东药维生素B12后出现了轻微的过敏反应,三名学员注射注射用水后出现肌肉抽搐,并且其用数字评分法评定的疼痛程度分别为9、9、10分,高于平均得分(6.59±2.745)。这主要是由于注射用水的p H值和渗透压都和组织液不同,因而刺激性较大。因此,药品生产者在选择药物辅料时尽量选择水解后为中性的、渗透压与组织液相等的溶媒,以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注射的舒适性,减轻注射后的疼痛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作为培养未来护士的护理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培养护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始终绷紧用药安全这根弦。

参考文献

[1]邓常青,王卫红,钟贵良.肌内注射实验教学的探索[J].家庭护士,2011,5(4):80-81.

[2]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40.

[3] 宗贝.臀部肌内注射中病人疼痛程度的观察及护理[J].家庭护士,2007,5(5):51-52.

注射药物 第8篇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温州市3家市级医院和2家省级医院新生儿科护士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 包括出生年月、护龄、学历和职称等;第二部分为问卷题目, 共设21道客观题, 全部为选择题, 总分100分, 内容涉及新生儿常用药的药理知识 (6道) 、观察不良反应以及用药注意事项 (观察事项) (5道) 和用法用量 (10道) 三个模块。70分以上为掌握, 55~69分为基本掌握, 55分以下为未掌握。比较不同护龄、职称、学历的得分情况并进行评估。问卷调查表采用匿名方式, 在规定时间内当场独立填写后收回。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调查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发放问卷1 3 6份, 回收有效问卷1 3 1份 (96.3%) 。本次共调查131人, 均为女性, 年龄20~4 0岁, 平均2 6岁, 平均得分 (4 7.5±1 2.5) 分。

2.2 不同护龄护士掌握情况比较 (表1)

注射类药物药理知识、观察事项和用法用量及总分, 护龄<5年的护士得分最低, 5~10年组次之, >10年组最高。三组间两两比较, 除护龄5~10年组与>10年组用法用量得分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余各组各项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注:1为护龄<5年与5~10年组比较, 2为护龄5~10年与>10年组比较, 3为护龄>10年与<5年组比较

注:1为护士与护师组比较, 2为护师与主管护师组比较, 3为主管护师与护士组比较

2.3 不同职称护士掌握情况比较 (表2)

注射类药物药理知识、观察事项和用法用量及总分, 护士最低, 护师次之, 主管护师最高。三组间两两比较, 观察事项护士与护师组得分接近, 药理知识护师与主管护师组得分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余各组各项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4 不同学历护士掌握情况比较 (表3)

注射类药物药理知识与观察事项两组得分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法用量与总分本科组均高于专科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知识问卷错题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 新生儿科护士对注射类药物知识得分普遍较低。

3.1 用法用量方面

以维生素K1和肠外营养液配置答题为例。维生素K1是新生儿科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主要用于各种维生素K1缺乏引起的新生儿出血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2]。诸多文献报道, 该药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且多见于静脉给药, 也与注射速度有关, 故应严格控制给药速度, 不超过1mg/min[3]。131名护士中, 对于维生素K1给药速度的答题正确仅13人 (9.9%) , 表明护士在执行该药时速度普遍过快, 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新生儿经胃肠道喂养所提供热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时, 须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其输注方式, 建议采用全合一方式, 配置时需按一定的顺序混合, 若配置顺序不正确, 可影响混合液中脂肪乳的稳定性, 以致全营养混合液的变性[4,5]。本题按照正确顺序配制混合液的护士仅为57人 (43.5%) , 提示护士急需加强对肠外营养液各组分的理化性质和药物配置顺序知识培训。

3.2观察事项方面

氨茶碱是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常用药, 作用明显, 其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 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且有新生儿应用氨茶碱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报道[6]。当其体内血药浓度超过20μg/ml时, 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动过速、血压剧降等不良反应, 所以应重点监测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在使用氨茶碱的过程中重点监测哪项不良反应, 该题的正确率为51.1% (67/131) ;其中护龄<5年的护士正确率仅43.7% (38/87) 。由此可见, 护士对于不良反应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尤其是护龄<5年者。否则, 必然增加用药风险。

3.3 药理知识方面

多巴胺是治疗心力衰竭、心肌炎、休克等多种新生儿疾病的常用治疗药, 其药理作用与剂量有关。问卷中关于多巴胺剂量与作用关系的答题正确率仅为17.6% (23/131) , 说明护士对于药理知识掌握欠佳, 这可能导致临床护理中对危重患儿用药后观察疗效缺乏针对性, 影响对患儿病情变化的评估。

4 对策

4.1 提高新生儿科护士用药安全意识

加强用药风险意识, 让护士意识到用药风险渗透在注射用药的各个环节, 如药物配置、药物注射速度、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用法用量、观察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通过了解新生儿科护士注射类药物知识水平, 让临床护士意识到自身对注射类药物知识的欠缺,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用药安全培训。

4.2 加强医护沟通, 参加专科培训, 加强医学文献阅读

护士除了查阅传统药典外, 还要加强与医生、药剂师沟通, 定期为护理人员进行药物知识培训。新生儿科护士定期进行小组学习, 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巩固知识, 深化记忆。尤其对于低年资护士, 除高年资护士传授相关知识与经验外, 还要在业余时间阅读医学文献, 关注医药界的学术前沿动态, 了解最新的药物相关知识及科研成果, 缩短护士的成熟期。

4.3 建立药物说明书的数据库管理

护理管理者可搜集药品说明书, 装订成册[7], 也可利用计算机对说明书进行归类整理, 供随时查阅和学习, 使护士不断完善和更新相关知识。笔者设想, 可以考虑基于二维码技术等建立儿科常用注射药的说明书数据库, 方便护士利用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随时查阅和学习。

摘要:目的 调查新生儿科护士对常用注射类药物知识的掌握程度, 为改进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 对温州市5所医院131位新生儿科护士开展问卷调查,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1人平均得分 (47.5±12.5) 分。护龄>10年的护士知识得分最高, 510年的护士次之, <5年的护士得分最低;主管护师知识得分最高, 护师次之, 护士最低;而不同学历的护士药理知识与观察事项得分接近, 用法用量与总分本科组均高于专科组。结论 新生儿科护士对注射类药物知识掌握水平普遍偏低, 尤其是护龄<5年的护士, 亟须接受专业培训。

关键词:新生儿,护士,注射类药物知识,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徐小薇, 王跃明, 李大魁.儿科合理用药探索[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1, 10 (2) :125.

[2]赵远方, 齐红霞.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26例临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 2001, 8 (8) :22.

[3]黄元, 王春婷, 田月洁.维生素K1注射液不良反应146例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 2012, 9 (7) :427.

[4]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等.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6, 21 (9) :715.

[5]许清.全肠外营养液配制的注意事项[J].临床合理用药, 2010, 7 (22) :97.

[6]蔡建萍, 程晓英, 郑晓萍.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氨茶碱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医学信息, 2011, 24 (5) :211.

注射药物 第9篇

关键词:注射药物,药物配伍,因素

在药剂生产中和临床治疗上, 往往将两种或多种药物或其制剂配伍在一起, 其目的是为了服用方便, 提高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 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等。药物配伍后在理化性质或生理效应方面产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如符合治疗的需要称为合理的配伍变化;而有些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 反而会引起药物疗效的减弱或消失, 甚至于引起不良反应, 则称为不合理的配伍变化[1,2]。

1 注射药物发生配伍变化的因素

1.1 溶剂组成的改变

当某些含非水溶剂的注射剂与以水为溶剂的注射剂或输液配伍时, 有时由于溶剂改变而析出结晶或沉淀。如地西拌注射液含40%丙二醇、30%乙醇, 当与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时易析出沉淀;12.5%氯霉素注射液含乙醇、甘油或丙二醇等溶剂, 当用输液稀释至浓度在0.25%以上时, 则会出现氯霉素沉淀。

1.2 pH的改变

注射液的pH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不适当的pH下会产生沉淀、色泽变化或加速分解。如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 (pH为9.5~11.0) 与5%氯化钙注射液 (pH为4.5~6.5) 等量混合时, 即可析出磺胺嘧啶结晶。一般来说, 凡两种注射液的pH差距越大, 发小配伍变化的可能性也越大。

输液本身pH是直接影响混合后pH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 葡萄糖注射液的pH为3.2~5.5, 若其pH为3.2, 则与酸不稳定的抗生素配伍会引起分解失效的百分数较大。如青霉素在混合后pH为4.5的溶液中在4h内损失10%, 而在pH为3.6时, 则损失40%的效价;头孢唑啉钠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与维生素C注射液配伍, 24h内含量下降8.9%, 因此, 联合使用时间不可超过6h。又如氨苄西林钠与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时不稳定, 由于pH下降而引起聚合, 变色和效价下降, 而且葡萄糖溶液浓度愈高愈易分解, 故宜用中性液体作溶剂。

1.3 缓冲容量

有些注射液加有缓冲剂, 缓冲剂抵抗pH变化能力的大小称为缓冲容量。有些输液中含有机阴离子如乳酸根、醋酸根等, 它们有一定缓冲容量。但两种注射药物混合后的pH与其成分的缓冲容量有关。如5%硫喷妥钠加入氯化钠注射液 (500ml) 中不产生变化, 但在含有乳酸盐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则析出沉淀, 这是由于具有低pH并有—定缓冲容量的溶液, 混合后的pH不受5%硫喷妥钠注射液pH影响, 使之在酸性条件下溶解度降低所致。

1.4 离子作用

有些离子能加速某些药物的水解反应。如乳酸根离子能加速氨苄西林的水解, 氨苄西林在含乳酸钠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小4h后可损失20%, 在0.16 mol/L乳酸钠溶液中4h可损伤40%, 而在同样pH的等渗氯化钠注射液中24h内没有变化。乳酸根离子还能加速有霉素的分解。此外, 青霉素及某些半合成青霉素如氨苄西林等在酸性条件下受蔗糖、葡萄糖及右旋糖酐作用使效价下降, 但在37℃和pH高于8.0时。在10% (560 mmol/L) 葡萄糖、5%葡萄糖或6%右旋糖酐葡萄糖注射液中效价下降的趋势则能被足够量的碳酸氢钠所抑制, 在室温失效变慢。

1.5 盐析作用

凡属于胶体溶液型的注射剂, 如两性霉素B、血浆蛋白和右旋糖酐等注射剂若与含有氯化钠、氯化钾、乳酸钠和葡萄糖酸钙等强电解质的注射液混合时, 由于电解质的盐析作用或因盐类的离子效应, 中和了胶粒中的双电层, 使胶体凝集而析出沉淀。

1.6 直接反应

某些药物可直接与注射剂或输液中一种成分反应。如四环素与含钙盐的输液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 由于形成螯合物而产生沉淀。但此螯合物在酸性下有一定溶解度, 故在一般情况下与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林格注射液) 配伍时不致出现沉淀。除Ca2+外, 四环素还能与Fe2+、Al3+和Mg2+分别形成红、黄、绿色的螯合物。

1.7 化学变化

有的是两种注射剂中的药物配伍后发生化学反应而致外观变化或药效改变。如碳酸氢钠、硫酸镁、戊四氮 (其中合有磷酸钠) 等注射液与复方氯化钠、氯化钙等注射液混合时, 常易产生难溶性的碳酸钙、硫酸钙、磷酸钙等而出现沉淀。又如头孢类菌素与含钙盐、镁盐等注射液混合时, 会产生头孢烯+4羧酸钙或镁的沉淀。又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羧苄西林钠两药混合于静脉滴注中, 可因氨基糖苷类的氨基与羧苄西林的β-内酰胺环之间发生化学性相互作用而灭活。又如氨苄西林钠与维生素C注射液配伍静脉滴注, 因维生素C含烯二醇结构, 具有强还原性使氨苄西林钠分解破坏而降效。

1.8 药理变化

有些注射剂在混合时, 可能未有什么变化, 但注射后在机体内则产生药理变化。如中性胰岛素注射液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混合注射后, 因前者有促进血糖转运进入细胞, 加强葡萄糖氧化的作用使血糖浓度下降;而后者却要使肝糖原分解, 蛋白质异化, 使血糖浓度上升, 所以配伍使用后, 可使降糖作用消失。

2 注射药物配伍的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输液剂除直接用作补充体液、电解质、营养物质、纠正体液酸碱平衡等用途外, 更多地用其他注射药物的载体溶剂。除高浓度电解质、氨基酸、脂肪乳注射液一般不与其他药物混合 (静脉高营养除外) 外, 普通输液剂中也不提倡加入多种药物, 因输液中配伍多种药物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 例如发生药物配伍禁忌、液体渗透压的改变、不同药物随同一液体进入体内给药速度不—致等。

根据临床需要, 输液若需加入其他注射药物, 最好只加入一种, 若患者需给予多种注射药物, 可采取以下方法: (1) 最好通过其他液路给予; (2) 在一组药物给完后再给予另一组药物; (3) 注射药物配伍、接触的时间在15min左右, 通常不超过60min, 只要药物间无物理配伍禁忌, 可通过双腔管输液器给药, 甚至部分不能在大体积溶剂中配伍的药物也可通过这种方法给药, 但少数配伍后极不稳定的药物术可使用此种方法给药。总之, 多种注射药物配伍在一起给药必须谨慎采用。

注射药物配伍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1) 混合注射或混合输液的药物种数越多, 配伍禁忌的发生率越大。 (2) 注射可能发小的注射药物配伍理化变化并了解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 (3) 正确判断注射药物的配伍变化, 除显而易见的外观配伍禁忌外, 还应注意药物化学降解等外观无明显变化的配伍禁忌, 通常情况下, 配伍药物的pH接近时混合后稳定性较好。 (4) 注射药物配伍后的浓度是否能达到药物治疗要求, 是否会发生毒性反应。某些药物过度稀释后给约会降低疗效、影响体液平衡, 给药浓度过高义会引起局部刺激和组织损伤, 更为严重的是容易发生给药速度失控。 (5) 避免发生有害的体内药动学、药放学相互作用。

3 预防注射药物配伍禁忌的发生

为了防止注射药物配伍禁忌的发生, 除对药物性质、已报道的注射药物配伍资料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因素有深入了解外, 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 (1) 凡注射药物混合后要析出结晶、沉淀、产气和变色者, 应分别注射。 (2) 根据注射药物性质选择适宜的载体溶剂。 (3) 在多种拄射药物配伍过程中, 混合时一次只加一种药物到输液剂中, 充分混均后, 检查有无可见的配伍禁忌, 最好进行灯检, 若无可见变化, 再加入另一种注射药物, 重复相同的检查和操作。 (4) 两种浓度不同的注射药物在同一输液中配历时, 应先加浓度较高者, 后加浓度较低者, 以减少发生反应的速度。 (5) 有色的注射用药物应最后加入输液中, 以防有细小沉淀时不易被发现。

(6) 注射药物配制结束后应尽快使用, 以缩短药物间的反应时间。如果配伍禁忌情况不清, 也可将注射药物配伍后仔细观察15min确认无变化时, 方可输入。 (7) 凡注射药物与输液剂混合后, 虽短时间内无可见性配伍变化发生, 但仍宜在混合后4h内用完为好;如果输入量较大时, 可采取分次输入, 每次重新配合, 这样还可减少输液被细菌污染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徐学君, 徐德琴, 汪滢, 等.非药物配伍引起输液不溶性微粒变化的探讨[J].安徽医药, 2007, 11 (5) :461-462.

注射药物 第10篇

【摘 要】 目的:观察不同药物治疗肺癌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肺癌胸腔积液患者136例,按照用药不同分为顺铂组、金葡素组、IL-2组和顺铂联合金葡素组。顺铂组给予顺铂注射治疗;金葡素组给予金葡素注射治疗;IL-2组给予剂量IL-2注射治疗;联合组给予顺铂联合金葡素注射治疗。比较临床效果。结果:金葡素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4%,明显优于顺铂组33.3%、LI-2组4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铂联合金葡素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优于顺铂组、LI-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铂联合金葡素组和单纯金葡素组临床疗效明显比其他组好,但两组临床疗效差异不明显,均可适合在临床使用。

【关键词】 肺癌;胸腔积液;顺铂;白介素-2;金葡素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127-02

恶性肿瘤浸润胸膜细胞导致恶性胸腔积液,多由肺癌、肝癌、胃癌、淋巴瘤等直接扩散或转移到胸膜腔内导致[1-2]。特别是晚期肺癌失去手术、放化疗的最佳机会,胸膜腔内药物治疗能够起到改善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目前胸膜腔内给药的选择较多,主要包括化疗药、生物靶向制剂、中成药制剂等,针对药物之间疗效比较的研究较多。本研究选择我院内科病房收治的肺癌胸腔积液患者136例,按照用药不同分为顺铂组、金葡素组、IL-2组和顺铂联合金葡素组,观察各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内科病房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肺癌胸腔积液患者136例,其中男60例,女76例。将以上136例患者按照用药不同分为四组。顺铂组36例,IL-2组26例,金葡素组34例,顺铂联合金葡素组40例。顺铂组36例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68.3±7.8)岁,其中非小细胞癌30例,小细胞癌6例。IL-2组26例中男9例,女17例,年龄(44~81)岁,平均年龄(68.2±7.4)岁,其中非小细胞癌19例,小细胞癌7例。金葡素组34例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7.3±7.1)岁,其中非小细胞癌29例,小细胞癌5例。顺铂联合金葡素组40例中男15例,女25例,年龄45~84岁,平均年龄(69.2±7.1)岁;其中非小细胞癌32例,小细胞癌8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完成胸部CT、胸部MRI、上腹部彩超及PET-CT,依据国际最新《肺癌的临床分期标准》[3]及KPS评分表[4],所有患者均为Ⅳ期、EPS评分超过50分,已失去手术、放化疗机会。以上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予以补液、营养支持治疗。注射药物前将胸腔积液抽吸或引流充分,将药物(北京太洋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629)加入0.9%生理盐水50ml(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4093)中稀释后直接注入患者胸膜腔内,取腋后线第7或第8肋骨上缘进针,用药后患者取卧位,活动不便的患者给予摇动床头调整,使药物均匀作用于胸膜腔内。给药前完善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相关实验室检查。

顺铂组给予顺铂粉针(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357)50mg/m2 ·次,1次/天,给药第1~5天,用药前予胃复安止呕,三周后重复用药,2个月为一个疗程;IL-2组给予白介素-2(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S10970060)200单位/次,1次/天,给药第1~7天,三周后重复用药,2个月为一个疗程;金葡素组给予金葡素(浙江万翔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0970052)20mg/次,1次/天,静脉给药,2个月为一个疗程;顺铂联合金葡素组:顺铂粉针50mg/m2·次,1次/天,给药第1~5天,用药前予胃复安止呕,三周后重复用药,2个月为一个疗程;金葡素20mg/次,1次/天,2个月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给药4周后复查胸部X片以明确病情变化,主要观察胸水变化情况。②比较各组如胸闷、胸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评价 依据WHO临床疗效评估指标[5]划分为:完全缓解(CR)胸水完全消失,临床症状缓解持续一个月以上;部分缓解(PR)胸水减少量大于50%,临床症状缓解持续时间一个月以上;无效(NC)胸水未见明显减少甚至增加,临床有效率=[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6. 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TX-*3]±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临床效果比较 金葡素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4%,明显优于顺铂组33.3%、LI-2组4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铂联合金葡素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明显优于顺铂组、LI-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葡素组与顺铂联合金葡素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 主要包括发热,胸闷、胸痛,消化道反应及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总数降低等。顺铂联合金葡素组和单纯金葡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9%、2.5%,明显低于顺铂组和IL-2组的55.6%、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肺癌导致的胸腔积液是晚期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该类患者已失去手术及放化疗的最佳时机,此阶段应用胸膜腔内给药是常用的姑息疗法。目前临床常应用于胸腔给药的种类有以下几种:①化学药品,如滑石粉;②抗菌素类,如四环素、头孢唑林等;③细胞毒药物;④生物制剂;⑤中成药制剂。有研究表明[6]生物制剂、细胞毒药物应用于恶性肿瘤导致的胸腔积液疗效较好,具有临床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偏低、疼痛感较弱的优势。本研究选取我院内科病房收治的肺癌胸腔积液患者,应用不同药物组治疗肺癌所致胸腔积液,选择的顺铂、IL-2和金葡素均符合目前治疗原则。

金葡素是我国研制的抗癌生物制剂,是一种葡萄球菌肠毒素药物,该药物通过直接和MHC-Ⅱ类物质结合,引起特异性Vβ片段的T细胞增殖,从而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有研究发现[7],金葡素能够激活外周淋巴细胞,包括CD3+、CD56在内的细胞比例明显升高。IL-2是临床常用的生物调节剂,能够活化T淋巴细胞,激活NK细胞,增强单核细胞对肿瘤的杀伤性。顺铂是临床最为常用的光谱化疗药物,也是肺癌患者的核心药物之一,具有广谱抗癌效果。顺铂以二价铂和两个氯原子、按分子结合,可抑制癌细胞DNA复制过程。其中DDP细胞对顺铂最为敏感,高浓度顺铂可抑制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能够和DNA发生反应,与DNA形成交叉链接,有效抑制DNA的复制和转录,从而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局部用药能够增加药物浓度,增加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本次金葡素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4%,明显优于顺铂组33.3%、LI-2组4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铂联合金葡素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明显优于顺铂组、LI-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胸闷、胸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及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总数降低,顺铂联合金葡素组和单纯金葡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顺铂组和IL-2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金葡素和顺铂联合金葡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偏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顺铂联合金葡素组和单纯金葡素组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顺铂组和IL-2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顺铂联合金葡素组和单纯金葡素组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以上两组临床疗效差异不大,联合组并不优于单纯金葡素方案。

参考文献

[1]辛庆红,李继成,陈杭薇,等.胸腔内注射不同药物治疗肺癌胸腔积液疗效对比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8):1423-1424.

[2]涂德军,张启龙,洪俊强,等.胸腔内注射不同药物治疗肺癌胸腔积液疗效对比观察[J].河北医学,2014,20(2):296-298.

[3]汤钊猷. 现代肿瘤学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4.

[4]周吉昌. 实用肿瘤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2.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WHO handbook for reporting results of cancer treatment [M]. 1979.

[6]杨宏山, 瞿广桥. 艾迪注射液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临床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 2011, 09(06):875-876.

[7]王怀碧, 汪宇宏, 苏立,等. 高聚金葡素联合顺铂治疗84例肺癌所致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J]. 重庆医学, 2009, 38(1):66-67.

简析葛根素注射液致药物性皮炎6例 第11篇

本次病例来源于我院2006年不良反应上报纪录。葛根素注射液致药物性皮炎共6例, 简述如下。

例1男, 76岁。因双下肢活动障碍1个月, 于2006年3月8日入院, 临床诊断为脑梗死。治疗:葛根素注射液 (商品名:普润, 正大天晴制药公司, 批号:0512221) 250m L, 1d1次静脉滴注。3d后出现双下肢皮肤潮红伴瘙痒, 查体:双上肢及躯干部皮肤可见荨麻疹, 双肺阴性, 心率99次/min, 律齐。考虑为葛根素注射液过敏, 遂停药, 并给予抗过敏治疗:异丙嗪注射液25mg、立即肌注, 症状缓解。改用血塞通注射液0.25+5%葡萄糖注射液250m L静脉滴注, 继续治疗, 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例2女, 61岁。因冠心病、心律不齐于2006年5月12日入院。住院后静点葛根素粉针 (商品名:麦普宁, 山东瑞阳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05082301) 及口服扩冠、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第6天患者出现双下肢皮疹、瘙痒, 查体未见其他症状。疑为葛根素粉针过敏, 故停用, 同时给予口服抗过敏药:扑尔敏片4mg、维生素C丸0.2及葡萄糖酸钙口服液20m L, 1d3次口服。经上述处理后过敏症状于第3天完全消失, 直至出院未再出现。

例3女, 56岁。于2006年6月8日因冠心病收入院后静点葛根素注射液 (商品名:普润, 江苏正大天晴制药公司, 批号:0601201) 半小时后出现全身瘙痒症状, 查体:腹、背部皮肤布满红色丘疹, 余未见。立即肌肉注射扑尔敏注射液10mg, 症状缓解。停用葛根素注射液改为其他扩血管药物后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例4女, 60岁。阵发性头晕、头痛4d, 于2006年8月17日入院, 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发作、高血压病, 给予改善循环及降压治疗。葛根素注射液 (商品名:普润, 江苏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0606052) 250m L, 1d1次, 静点。当日下午17时患者自述前胸瘙痒难忍, 查体:前胸布满红色丘疹, 余未见异常。考虑可能为葛根素注射液过敏, 遂停药, 同时给予抗过敏治疗, 第2天症状逐渐消失。

例5男, 53岁。因头晕1周就诊, 临床以“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发作”收入院。医嘱:葛根素注射液 (商品名:普润, 江苏正大天晴制药公司, 批号:0612283) 250m L, 1d1次, 静点。患者于静点第5天出现双上肢多处红色皮疹伴瘙痒, 未向医师汇报, 次日静点该药后上述症状加重。医师查体:躯干及四肢均见红色皮疹, 其它症状不明显。疑为葛根素注射液过敏, 改用其他药物治疗, 同时给予抗过敏药物。症状逐渐消失。

例6男, 66岁。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静点葛根素注射液 (商品名:普润, 江苏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0603092) 3d后出现全身性散在的红色斑丘疹, 突出于皮肤表面, 其他症状未见。考虑为葛根素注射液过敏, 故停用该药, 同时给予扑尔敏注射液10mg肌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5%葡萄糖注射液静点、10%糖酸钙注射液10m L+50%葡萄糖注射液20m L静推。1h后皮疹开始消退。

讨论:本次所选择的病例皆为该药所致的皮肤过敏反应, 发生时间未见规律性。根据该药品说明书及国内相关报道还可见以下不良反应:面部血管水肿[1]、喉头水肿[2]、ALT升高、溶血性黄疸、频繁抖动、急性血液三系减少、消化道出血、溶血性贫血伴肾衰、过敏性休克等。目前, 随着葛根素注射液在临床的广泛使用, 其不良反应也日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该药作为可疑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通报”中受到警示。中药注射液为我国特有的中药剂型, 其过敏反应常见的原因可能是: (1) 中药注射液中的半抗原输入到人体内, 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 从而引起变态反应; (2) 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 制备过程中杂质未除尽, 以及添加的助溶剂、稳定剂等也可成为过敏原, 进入体内后引起过敏反应。建议临床医师在发扬祖国传统中药优势的同时, 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情况, 对于年老体弱及过敏体质患者应监测其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 并注意该药疗程不宜过长, 同时应告知患者葛根素注射液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与患者一起做好防治措施。一旦过敏, 立即停药, 并对症处理。

参考文献

[1]廖新惠, 左红.葛根素致面部血管水肿2例[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1, 10 (1) :52.

上一篇:技工类毕业生下一篇:临床医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