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讨论范文

2024-05-21

环节讨论范文(精选10篇)

环节讨论 第1篇

一、明确讨论内容

教学中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需要讨论, 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安排学生讨论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教师要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去开展合作学习, 但也应结合学生实际水平、能力及兴趣等, 那些学生讨论也无法回答的问题, 会让他们摸不着北, 只能是凑凑热闹了事。教师可结合实际灵活处理, 要使学生有“论”, 会“论”, 爱“论”, 从而激发学生讨论的参与欲望, 参与信心, 为“论”而论, 不但影响了教学质量, 而且直接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是与新课标的目标相违背的。

二、合理组建小组

科学合理地分组, 可以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的作用。为了使课堂讨论顺利进行, 减少时间上的空耗, 教师必须为学生分配好学习伙伴, 相对固定的小组成员, 并注意到小组成员在人数、层次分配上的合理性。人数不宜过多, 4-6人一组为宜, 小组内谁是小组长, 谁负责记录、汇报等, 使小组内成员能各司其职, 避免“吃大锅饭”现象, 达到组内学生间优势互补的目的。组内学生担任的角色不一定固定不变, 分工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变换, 让每个学生都能担当不同的角色, 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合作, 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做到扬长避短, 人尽其才。

三、给足讨论时间

教师在要求小组讨论前, 必须留有“空白”, 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自主探索, 自主建构, 避免“急、短”。只有这样小组讨论才能充分展示新的理解和认识, 从而提高讨论的实效。讨论环节开始, 学生进入角色后, 教师千万不能为急于完成预设教案的进程, 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讨论。讨论时间不够, 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深入展开, 使讨论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教师不应该担心学生讨论会提出很多问题, 怕“放”了又不能“收”, 而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 如何去引导他们, 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从而完成知识的形成和再现。在争论中, 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 在思维的碰撞中, 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深刻, 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四、鼓励人人参与

在讨论环节中, 教师要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 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这种对个人意识的淡化, 学生易于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团体的竞争中去,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 充分激励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积极性, 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五、重视教师作用

讨论学习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显现, 在当前教学中, 许多教师只是将小组划分成功后, 便交由学生讨论, 自己只是游离于各个小组之间, 完全忽略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我们说, 学习主体地位的凸现, 并不是说教师的作用就消失了, 它只是要求教师的指导变得更精、更巧。

六、给予及时评价

在具体的讨论过程中, 作为教师, 还应该是评论员和仲裁人, 对学生的讨论给予及时地评价, 指出学生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并能以专家般的理论让学生折服;还应该是顾问和朋友, 指出学生在参与中是否保持正确性, 及时纠正错误, 并要努力去寻找学生思维的火花, 对一些富有创意的想法, 要给予肯定并及时给予表扬。支持学生的大胆参与, 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力, 取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谈谈英语课堂讨论环节论文 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大学英语

0 引言

教学提问艺术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汗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以肯定地说,教师都把提问当作他们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远在19,史蒂文森(Stevens)的研究发现,小学教师在校平均每天提问大约400个问题。这一发现已为更多新近的研究所支持。弗落伊德(Floyd)1960年的研究发现,他所取样的小学教师,平均每天要问348个问题;另一项由莫野(Moyer)1966年主持的研究指出,在每堂自然科学课上,教师平均要问180个问题。在大学水平上,贝拉克(Bellack)等人1966年的研究揭示,“在所进行研究的课堂上,教学程序的核心是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经常还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的反映。”在这项研究中,有72%的课堂谈话是由教师承担的,其中近7%的谈话是用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余的谈话则用于提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评价学生的发言。可见,课堂提问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是大量的,其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的质量水平。

根据现代认知理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提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效果就越好。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提问是以一种居高临下评判者的身份,很少讲究策略与艺术,极易抹杀学生的个性。或者是把提问作为公开课的一种装饰,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没有深度,提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

1 大学英语课堂提问所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课堂的普遍现象――二分之一现象。就是说在上英语课时,有近二分之一的学生是在课堂之外的,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到课堂内容,无法跟上教师的课堂节奏。这些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看小说、玩游戏机甚至干脆趴着睡觉,这些导致测验成绩不理想,如此一来便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从主观原因看,英语不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学生因个体差异对英语重视的程度也就不同,部分学生由于对英语有浓厚兴趣,因此愿意投入精力来学习,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仅把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为自己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而掌握考试技巧与真正提高英语水平之间不能划上等号。大学生更重视自学,因此有很多学生认为考级技巧可通过自习或者参加培训班获得,而这些方式比听教师在课堂授课更有针对性,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消极。此外教师的讲授技能、教学内容、导入技能、体态语言技能、课堂纪律管理技能、指导技能以及提问技能等都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以下从教师的主观原因上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几个问题:

1.1 在提问内容上,目的明确,但难易程度把握不准确。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往往带有明确的目的,或为了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或为了导入某一篇章的教学材料,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等,这就导致教师的提问内容很多样化。学生英语水平的个体差异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提问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内容上涉及全面。对英语水平低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上不愿意回答教师提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限的英语知识和词汇量无法理解提问,从而形成缺乏自信甚至消极抵触的状态。而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也会出现对教师的提问应答不积极甚至忽视的情况,原因是教师为了能让上述差生能参与到课堂,会刻意把提问内容简单化,这就导致程度好的学生对这类提问缺乏兴趣,因为回答简单的提问无法给这类学生带来成就感。从以上分析看,教师在提问时要对提问内容和难度慎重考虑,毕竟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是教师提问的本质目的。

1.2 提问的方法也会影响教师的提问效果。一般情况下,考试成绩较好和较差的学生比较容易引起教师的重视,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也往往更加侧重这两部分学生,这就导致很多成绩处于班级中等水平的学生被忽视。这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是比较有兴趣的,但由于长时间得不到教师的重视,使得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挫败。从主观和客观因素看,这部分学生势必对教师的提问是消极的。其次,提问的顺序也很关键。有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习惯按照学生的学号或者座位顺序依次提问,这种提问顺序会让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计算自己所轮到的问题并对该问题的积极准备中而忽视了其他教学内容,影响了听课质量。此外,教师的提问节奏过快也会影响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对问题进行充分的理解,如果只是注重提问的形式而要求学生迅速回答,这就没有体现出提问的真正目的。

1.3 教师对学生问题的答案反馈不当也会影响提问的效果。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逻辑性较强的理工科教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单纯地以正确或者错误来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教师更应注重学生回答的内容、思想内涵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教师才应注意学生在表述中的语法错误和用词错误,并给予适当地纠正,太过关注这些错误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偏移,忽略了教师的提问内容。部分英语教师在课文导入时会提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而希望学生按照自己预期的导入思路来作答,这部分教师会对学生的一些无意义答案进行完全否定,而给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答案。这种对问题的反馈方式会极大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利于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

2 对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建议

鉴于上述提到的英语课堂提问所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更加注意技巧以及提问所能达到的效果。大部分英语教师的提问会在课文导入部分时先提出,所以就应根据课文的主题来设计合理的问题,以下针对具体的实例来对提问的设计提出几点建议:

2.1 构建清晰并合理的提问框架,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内涵

问题的内涵设计会影响提问的效果。提问范围过广不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而提问面过窄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要设计适当的提问范围。此外,师生双方要对问题的理解有共识,要能准确地了解问题的内涵。如以“adventure travel”(探险旅游)为主题的课文导入时,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Why is adventure travel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这个问题包含了三层意思:探险旅游在当今十分受欢迎;探险旅游在过去并不普及;探险旅游会受欢迎的原因是值得深究的。对这些隐含意义的准确理解是师生间交流的前提,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探究问题的内涵以便更好理解。

2.2 注意调动尽可能多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全体学生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这是教育对我们的要求,为了让班级大部分学生都能有效地回答教师提问,提问顺序的技巧就是英语教师提问时必须做到的。首先要做到先提问后请学生回答,这样使每个问题都产生群体效应。切忌先点学生的名后提问,这样会使未被点到名字的同学放松注意力,也不应该按照学生的学号或者座位顺序提问,这样不利于全体学生参与在课堂中。其次,提问时要注意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在必要时把目光关注全班,不要盯住将要或可能被点到的学生。那样,问题便起不到让全体学生思考和准备回答的作用,就是在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也要在看着这位学生的同时注意全班。在一个班里,学生的智力水平、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对问题的反应速度就不一样。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范围内,对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问题可答。例如,对差生可提问一般疑问句,对中等生可提特殊疑问句,对优等生可提综合性的开放问题。教师不能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只提问优等生。对于差生和不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老师要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层次,在适当的时候对他们提问。总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对于不举手的学生不提问,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互动良好,而实际上并不能完全达到提问的目的。

2.3 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适当的停顿

教师在提问后要注意停顿,这样学生有思考、讨论的时间。但一些教师对课堂上的沉默,即使是短暂的停顿都会感到紧张或不适应,催促学生回答或直接由自己回答,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必要的停顿是应该的,即使学生暂时回答不出来,教师也可以用不同形式重述问题或将问题简单化和具体化,有步骤地引导、启发学生,而不是一味的遵照预先设计的提问。若如此,课堂就会失去活力,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4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做出及时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作出及时的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特别是要发现差生的进步,给予肯定,从而提高差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为了快速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提问时总希望学生能立刻回答正确,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有出现错误的时候,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各种错误回答也应耐心对待。教师对学生提问时,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故意让学生感到尴尬。有些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损害,就会产生对立情绪。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5 教师的提问要能强化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都十分重视想学生讲授新知识、新概念的方法与技巧,通过这种讲授来强化学生的认知。而心理学中强调运用学习者已有知识,是使旧知识得以不断巩固的有效方法。而英语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巩固旧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建立合理的联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加以重组和改造,而提问则能起到这种作用。在引入新的学习内容时,教师可通过提问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以增强学生记忆,创设某种情境后再提相应的问题,既可帮助学生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英语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如果学生不善于思考,不善于用思考和钻研把自己的学习推向新的阶段,是不可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的,而思考总是和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善于提出问题,注意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提出问题。提出问题过程中还要善于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而探究发现语言的内在规律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律,进而掌握学习方法。

3 结语

语言教学应特别注意师生间的交流,而课堂提问与回答是师生间交流的重要方式。大学英语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提问技巧,掌握提问的艺术,不仅能使教学顺利进行,也能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通过理解、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学生能在听说能力方面得到锻炼。教师的提问应根据课程内容来设计,也应避免把问题设计得过于主观及绝对,限制学生的回答范围,应给与学生足够的空间思考问题的内涵,使得提问这种普遍的方式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真正熟练地掌握英语。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 C, Platt J, Platt H.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W.W Wilen.Questioning Skills for Teachers.[M].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1991.

[3]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J].外国教育研究.1998.(02).

论高中语文讨论环节的重要性 第3篇

一、提供讨论互动合作的机会,促进团队合作意识形成

语文是一门集语文、文化、艺术与一体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之丰富让每一次咬文爵字都耐人寻味。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就某一重要内容进行讨论,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讨论环节中强调合作学习,有利于讨论的顺利进行,能保证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在经过个人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在与他人讨论的过程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吸取他人优点,并从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增强班级凝聚力。

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细节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1.文中对贾母描述并不多,但其性格特征已大致展现出来了,请问,她在贾府占有什么地位呢?

2.对于王熙凤,贾母认为其“辣子”性格,体现在哪里?试从声音、体态、衣着、语言等方面分析,相比之下,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3.请对宝玉在贾府中对各位女性的态度作出评价。

4.课文写了25次“笑”,6次“哭”,你从中读出了那些人的什么性格特征呢?

以上问题细节较多,学生单独完成任务繁重而且效率低下,而小组内的分工合作便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在小组讨论后的资源整合中的得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二、提供产生头脑风暴的机会,激发学生形成质疑精神

语文学科很多内容是开放式的,但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的教学方式让语文学科成为无源之水,学生常在教师的“权威答案”中获取知识。新课改提倡学生要大胆质疑,发展自身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学生在高中阶段思想水平会出现较大差异。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个时期的特点,引导他们对同一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见解,组内成员的不同思考方式会促使头脑风暴的产生,从而使学生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在学完《孔雀东南飞》一课后,学生都被带进“焦刘双双殉情”的悲伤情绪,认为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实在痛苦。但是,有一位学生却站起来说:“我并不认为要为他们的不幸感到悲哀,造成最终的结果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焦仲卿不够坚定,不敢反抗他母亲所致,作者的本意不应仅仅教给我们悲伤的情绪,而是告诉我们当时制度的不公,更多的是我们要为自己认为对的事作些坚持、做点牺牲,结果也是会不同的。”这一句话似乎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同学们纷纷讨论如果怎么怎么样,结果就会怎么样,期间也有同学反驳说当时的社会情况根本就不允许那么多假设条件的成立……同学们讨论得十分热烈,加入了他们的讨论,连笔者也感觉到要对这篇课文重新定义。

三、提供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是新语文课程提倡的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旨在帮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再逐步脱离对教师的依赖,慢慢与大学的教学方式接轨。高中学生努力学习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考上心仪的大学。但是很多优秀生习惯了高中老师“规定学习计划”的教学方式,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强,以致于不适应十分宽松的大学学习环境,难以在短时间内与大学的教学模式磨合;另一方面,高中阶段学习能力不够强的学生往往自制力也相对较低,来到大学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更是让他们不能自我约束、不能有计划有效率地进行大学知识的学习。

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环节,让学生通过团队讨论、自我思考等行为获取信息,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环节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科学安排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发展各种思维,敢于质疑权威,探索新知识,更要学会在讨论过程中学习他人优点,培养团队精神,为更好地进入大学学习奠定基础。

语文讨论式教学的环节构成 第4篇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精心指导下, 为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 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 引导启发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 发表自己的见解, 进行辩论和研究学习。在人们常用的教学法中, 教师有时也用此方法来把问题引向深入, 但更多的时候是注重比谈话范围更广泛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语文教学中的讨论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论题选定, 课前准备, 课堂讨论, 问题处理。

一.论题选定

讨论式教学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 因此, 选定一个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第一步。议题的选定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精心设计的, 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方面存在质疑, 进而演化为议题。但无论是教师提出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 议题的选定都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启发性原则。讨论的题目要具有启发性。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海纳特说, 问题最好能引起几种回答, 他把这种问题称为激发性问题。只有评价性问题才具有激发性、启发性。首先, 评价性问题往往包含许多疑点和悬念, 值得深思, 一经提出就能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 而且能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考。其次, 这样的问题教材上一般没有现成答案, 所以一开始学生就处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 必须经过搜集、研读补充材料和思索之后才能将结论整理出来, 而且每一位学生的结论可能与其他同学的不一样。例如, “请谈谈你对《两小儿辩日》中‘孔子不能决也’的理解”, “如何评价孔乙己这个人物”等都属于这类问题。

2.综合性原则。为了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讨论题目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里所说的综合性一是指知识的综合性, 即题目能够关联或覆盖许多基础知识, 不限于课文之内就事论事。比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中说:“每年春天, 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 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怎样看待“愚昧灭美”的事实?你从中可悟出什么道理来?这种论题注重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将讨论题目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使学生学会借鉴历史, 联系现实, 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中去,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量力性原则。讨论题目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等问题, 选择那些难易适度、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问题。太难了, 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太容易了, 缺乏成就感, 也不会引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一般来说, 讨论的问题至少要在学生思维上拐个弯, 同时要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胜任。对学生兴趣浓厚却难以把握的课题, 教师要在知识的铺垫方面与讨论的方法上多加以指导。如对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专题《狼》中, “我们是应该护狼还是猎狼?”这个问题进行评价, 老师可引导学生从辩证的角度去合作探究,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任何问题只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思维也会被充分地激发起来, 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愚公移山》中愚公真的愚蠢, 智者真的明智吗?”这个问题进行设置, 会引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5.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堂讨论题的优化设计过程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题的设计, 学生可就讨论的时机、讨论题的表述、讨论的方式等提出建议, 从而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局面。

二.课前准备

讨论课的氛围与质量, 与课前的动员与准备有极大的关系。而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准备。

1.学生方面。 (1) 补充材料。语文学习经常需要学生充分预习, 搜集、查询资料, 获取有效信息。由于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相对有限, 所以课前补充一些与讨论问题相关的原始资料及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材料可以是教师提供的, 但主要还应由学生从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上获取。 (2) 研读材料。收集完材料后, 学生应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 对材料内容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 最后, 通过进一步的思考, 提出自己的观点。 (3) 编写提纲。学生在得出自己的观点后, 应就此观点拟定一份发言提纲, 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一个事先设计。

2.教师方面。课前教师除了对问题的相关方面有一个整体、系统的把握外, 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前辅导, 指导学生如何获取资料, 如何提炼观点, 如何编写提纲, 帮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同时, 教师还应对课堂如何开始讨论, 采用什么方法讨论, 预设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 可能提出的问题, 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等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设计。为了营造出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可对讨论场所做适当的布置, 如在黑板上醒目地书写讨论题目或在教室四周张贴、摆放有关的图片、资料、书籍等。

三.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整个讨论式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 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组织能力及应变能力的考查。如何组织好课堂讨论, 激发课堂活力, 较有效的具体做法如下:

1.分组讨论。教师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 将观点相似的学生进行分组, 鼓励每个学生各抒己见, 针对所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通过这一环节, 可使学生的观点更加完善。

2.互相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 各组推选一名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各组代表阐述完毕后, 小组其他成员随机进行补充, 同时其他小组成员也可提出问题, 请该小组成员“答记者问”。通过相互交流, 多种信息得到汇总与碰撞, 使问题得以解决, 实现知识内化, 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教师的启迪与引导。在整个讨论过程中, 教师主要起启迪和引导作用, 主要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发现并肯定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 同时, 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认识进行纠正。但必须注意的是教师是讨论的参与者与引导者, 不是讨论的裁判, 不可暗示学生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对于大多数学生认识不清的重要问题, 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 而要提出针对性的问题, 引导发言者和其他同学共同发现错误, 走出误区。

四.问题处理

1.学生反应不积极, 缺乏讨论的气氛。如果是学生还不太适应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并减轻人际交往的压力。第一次上讨论课, 可以展开随意讨论, 不必顾及发言的逻辑性与科学性, 有好的想法尽力发言, 然后对这种随意讨论进行分析, 使学生们明了有组织、有准备地参与, 将有更多的收获。如果从教师方面考虑, 应当反思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太多、太具体, 或者没有掌握好问题的难易, 这时应当适当修改原先设计, 重新实施。

2.刚开始参与讨论的同学, 很容易努力维护自己的观点, 把辩论技巧本身当做讨论的唯一目的。教师要及时指出错误的实质, 最好把内容复制分析给学生听, 使学生们处理好讨论问题时的客观性。另外, 要强调处理好批判性方式与生成性方式的关系, 以吸取别人长处, 容忍不同看法, 培养宽容精神。

3.讨论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准备不充分或知识面的限制, 而出现冷场。这时除了要求教师事先设计时谨慎外, 还应适当补充资料, 或由教师作出解答。有些无法一下解决的问题, 如果与中心问题关系不大, 应先搁置起来, 要求学生学会在脑子里存在疑问的情况下, 继续集中精力思考中心问题。

4.一些年龄较小的学生, 在讨论时, 容易陷入好与坏、是与非的二分推理中, 这需要引导学生注意自己思维方法中的错误, 还要加强辩证方法的教育和培养。

5.总有一些不善言语表达的学生, 好像置讨论于度外。其实这些同学中, 不少是在积极思考, 这需要引导他们克服言语障碍, 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的鼓励、学生的支持所形成的情境, 能对这些学生起相当大的作用。最难解决的, 是一些听不懂别人观点的学生, 尤其在热烈而激烈的辩论中, 那些学生根本无法跟上大家的思维, 这需要教师做细致的工作, 如让他们反复听录音, 分辨主要论点与中心问题的关系, 或专门辅导他们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等。

环节讨论 第5篇

2018年国家公务员面试名单将于1月中下旬公布。无领导小组讨论是国考面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个人风采与素质最能得到体现的一个环节。那如何能在国家公务员面试的自由讨论环节中脱颖而出呢?华图教育在此让你三招制胜!

国考成绩公布在即,国考面试即将拉开激烈拼杀之战。所谓:“有备无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提前做好国考面试应对之策,才能在激烈的国考面试中笑到最后。

从华图教育统计的考试情况看,部分部门会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面试形式,如九三学社、国土资源局、林业局、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进中央等。无领导小组面试形式将6-9名考生分到一组,在不设领导的前提下,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能力、应急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综合素质。无领导小组一组包含三个环节:个人陈述、自由讨论、总结陈词。其中自由讨论环节时常最长,也最能发挥考生的综合实力。那么,面对竞争对手和考官的双重压力,如何在自由讨论环节成功引起全场关注,需要考生牢记以下几点:

一、做进程的推动者,不做进程的阻碍者

从考试内容看,自由讨论环节是考查一组考生对某一个话题讨论的过程及最终结论,考官考查考生在讨论进程中所做的贡献。很多未了解无领导小组面试的考生以为在讨论过程中不断的反驳别人观点,就可以给考官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忽略了讨论内容的正确与否。

华图教育提醒大家,无领导讨论是最终得到统一的结论,考查考生对结论的促成所作出的贡献和起到的积极作用。因此,考生在自由讨论环节,应树立为讨论内容添砖加瓦,不断推进讨论的进程的正确观念。

二、做组员的引领者,不做组员的附和者

从与组员的配合度看,无领导小组队员即是竞争对手,也是同一战壕的兄弟姐妹,因为整组的表现会有组别之间的分差,如果整组表现好,整组的成绩都会上扬;如果整组表现不好,整组的成绩就会下降。因此,无领导小组成员是一种相爱相杀的关系。

华图教育提醒大家:在与众多组员配合的过程中,考验考生与他人沟通协调的能力,若整组组员讨论不积极,考生可充当领导者,带领其他组员共同讨论问题,不能一家独大;若整组组员讨论过于激烈,考生可做协调者,调节整组组员之间的配合,不冷落沉默者,也不做其他组员的附和者,要有自我角色定位。

三、做情绪的控制者,不做情绪的放纵者

从考生自身能力看,经过培训的考生普遍对考题类型有了充分了解,答题能力有明显提升。然而,先天的自我情绪控制却因个性差异有很大变化,也往往成为诸多考生无法hold住的难点。

环节讨论 第6篇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上,老师通常会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课本上的内容,详细地分析一词一句的意思和用法。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现在在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扮演着引路人的作用,引导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更加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发散思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引导学生,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作为学生,在课堂上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每个人都会发自内心地想要举手回答,以表现自己。而往往学生在得不到肯定的情况下,会逐渐地否定自己,这样的话,名额就会被一些胆大的学生抢先。现在我们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回答问题,都可以表现一下自己。受以往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习惯于听别人回答问题,对于回答问题没有准备,通常不知道怎么回答。而老师要通过鼓励,活跃课堂气氛来使得学生敢于张开嘴回答问题。老师应注意培养和学生的感情,不只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课下也可以鼓励、暗示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这样才能形成讨论的气氛。

2.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

对于知识的掌握,同时是由浅入深,最后体会到更深层次的东西。而在课堂上,我们往往会看到,学生一下子把深层次的知识说出了,可能这样学生会感觉自己很厉害,老师则会从最简单的说起,慢慢地引出最后的结论。这种现象不好,学生会骄傲自满,把最基本的知识丢掉,得不偿失。这就要求老师在提问的时候要由浅入深,从简单的问题问起。

3.学生自己提问题

课堂上老师总是会提出问题,根据自己的想法,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某一个方面,束缚思想。忽略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想要提出的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思路更开阔,是讨论更有效果。

4.训练学生的音量

很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普遍的问题是音量小,音量小就导致别人听不清,老师就会让重复说,这样反复,就会白白地浪费很多的时间。老师应该训练学生的音量,比较有效的是老师自己做示范,大声说出来,让学生克服害羞,跟着老师一样,大声说出来,养成好习惯。

5.让学生学会说重点

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时候,往往会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地说出来,不分重点,不分主次,有时会说得很激动,虽然这能够锻炼发言者的能力,但是对于倾听者来说,对于发言者的讲话,没有什么印象。老师在这方面,要告诉学生,首先说话要有重点,在重点的地方要放慢速度,加重语气的方法使倾听者能够了解到重点所在,印象深刻。

二、提高高中语文课堂讨论的效率

1.对于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开展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老师让大家讨论问题的时候,会发现通常都是四个坐在一起的学生的讨论,也就是就近原则。这样的组合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这样的讨论更多注重的是形式,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然后就让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做太突然了,学生没有做好准备,这样的讨论效果就不是很好。课堂上问题的讨论,最好能让学生能够相对自由的分组讨论,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对于提出的问题,老师应该好好地准备一下,提出的问题既具有一定的探讨性,值得学生思考,也要选择适当的问题,不能太深奥,学生思考不出来,学生会感到无趣,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老师要进行适度引导

在课堂上进行的讨论,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在这里,老师要做适度的引导,从哪些方面考虑,举一些相同的例子。给学生引导方向,往正确的方向去考虑。这样比较能达到教学的目标。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老师要重点鼓励,引导。另外,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些意外发生的情况,个别同学会提出观点独特的问题,老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

3.讨论的时间要充足

在语文课堂上,讨论这一环节,很多时候发挥不出作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留给学生的讨论时间不够。课堂时间不长,老师相对留的时间讨论时间短,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很难将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很好地理解。课堂上的讨论是学生的自主思考,而认真思考的先决条件是时间。老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一下,这样才能达到讨论的效果,并达到最大化。

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讨论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的讨论要注意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学生自己提问题;训练学生的音量;让学生学会说重点;懂得倾听;避免眼高手低。课堂讨论的效率也要特别注意,对于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讨论,老师要进行适度的引导,讨论的时间要充足。

参考文献:

[1]林静.高中语文“讲授法”教学再思考[J].成功(教育),2010(07).

[2]修洁,于庆胜.讨论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下),2009(10).

浅谈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环节 第7篇

关键词:职高语文,讨论环节,讨论法

面对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面对文化基础较差、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广大语文教师很是无奈。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立,无一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在此基础上,职高语文课堂教学走出困境就有了条件,设计好课堂讨论环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然有着重要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意义发现的过程,是一种意义赋予的过程,也是一种意义创造的过程,讨论环节恰能解决这一心理需要。

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讨论环节呢?所谓讨论环节,就是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课本文本内容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来看一个《洛阳诗韵》教学课例(开头部分):

师:同学们,我想带大家到家乡的马仁奇峰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

(教师用投影展示马仁奇峰景区美景图片,并讲解,学生陶醉在美景之中。)

师:马仁奇峰景区素有皖南门户之称,是芜湖市唯一的省级森林公园。2006年12月,被安徽省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被誉为“皖南张家界、江滨小黄山”。马仁奇峰大门题字由台湾著名的国学大师谢鸿轩先生(名佑海,安徽繁昌人)题写。景区山势突兀,峰石峻秀,地貌独特,以形象逼真的奇峰异石、佳木修竹、珍禽异兽、古寺鸣泉构成了马仁奇峰幽、险、秀、奇四大特色景观。既有黄山之瑰伟,武夷之秀逸,九华之层烟叠翠,雁荡之丛石嶙峋,又不乏名山秀川少有的质朴和自然……

师:同学们,马仁奇峰美不美?有没有魅力?

学生:美!

学生:太有魅力了!

师: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能不能用一两个词语来表达一下。

(学生相互讨论,最后纷纷举手)

学生:奇峰异石。

学生:翠竹绿波。

学生:清幽险峻。

……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但作家叶文玲笔下的洛阳却别有一种“特殊的况味”,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洛阳?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旅游城市洛阳,并阅读叶文玲的《洛阳诗韵》)

学生: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旅游城市。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城市的兴起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起,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

教师: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借助叶文铃优美的文字,游览一下洛阳。请大家看课文《洛阳诗韵》。(板书课题)下面请听课文配音朗读。

(学生认真地听,时不时标注一些词语。)

师:同学们听后觉得作者对洛阳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并结合课文内容作具体分析。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讨论,时不时还发生争论,最后达成共识。)

……

从上面课例中我们发现,在品析“洛阳的底蕴”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多个讨论环节,充分利用讨论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创设课堂讨论环境,能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教师应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开始,以引导者、合作者、好伙伴的身份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在学生中,实际上已经存在着不可低估的创新意识的萌芽,他们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对已有结论的质疑,以及渴求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新花样的梦想。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种创新愿望,给他们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创造的兴趣与愿望,激活思维。

二、进入问题情境,设计好问题是课堂讨论环节的关键

好的问题情境的设计,能激发学生探究文本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好的问题情境的设计,需要教师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节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就能极大地提高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实现职高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三、调动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乐于讨论

职高学生也是富有情感的,而且其情感最容易被唤起。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积极创设情境,驱动学生情感,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主动参与讨论的学生,要给予积极评价,通过鼓励、赏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行为,点燃学生心灵探究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成功,从而产生积极的体验。

语文教育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切实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是语文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真正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讨论环节,让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与认识客体的知识之间互动起来,从而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去以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环节讨论 第8篇

一、讨论环节的价值体现

教研活动中的教师讨论, 是指参会教师就教育教学理论或实践的某一问题表明见解、交换意见、进行辩论的行为。这一行为不仅包括教师 与教师之间的个别讨论, 还包括教研员参与下的教师与教师之间、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集体对话。

这一行为在教研活动中的价值体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1.体现真实的研究过程。

我们在关注教学研究结论的同时, 通常更加关注教学研究的过程, 因为这一过程中对某一个问题的假设、推理、论证、结论, 更具有操作和实施的现实性。教师讨论, 将这一研究过程真实地体现出来, 比直接将研究结果告知教师更有意义。

2.调动积极的参与状态。

研究过程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 这一点毋庸讳言。有实效的教师讨论, 可以搭建一个教师参与的平台, 创设有利于教师发表见解的氛围。

3.引发活跃的思维交流。

在参加教研活动的时候, 教师之间能否实现思维的深入和交流, 将直接关系到该教师参加本次教研活动的得失, 更关系到本次教研活动的成败。对于教师讨论的过程加以有效激发和引导, 有助于教师开拓思维, 深化认识, 提升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4.彰显平等的话语环境。

既然教研活动以教师的收获作为终极目标, 那么, 教师作为教研活动主体的地位必须得以体现。教师讨论, 有利于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与教研员之间构建平等的话语关系, 在平等的话语环境中自由交流与表达。

因此, 在教师讨论环节, 教研员可以着力在倾听中提炼观点, 在追问中深化思维, 在评价中引发论辩, 在点拨中凸显主题, 以此努力实现讨论效果的最优化。

二、实现讨论效果最优化的途径

1.倾听, 提炼观点。

倾听, 可以说是教研员在教师讨论环节的首要功夫。

在倾听的时候, 首先要做到微笑注目、耐心倾听。教师都是成年人, 他们在活动中的发言绝不可能像儿童少年那样积极踊跃、无拘无束。他们常常是心里有想法, 但并不愿意表达出来。因此, 这一环节中能够主动参与讨论的教师才需要教研员充分运用体态语言对其加以关注和鼓励, 微笑地注视着发言者, 耐心地听教师阐述自己的想法, 可以让教师在发言过程中感受到他人的尊重, 内心获得愉悦和满足。

在倾听的同时, 还要注意筛选信息、提炼要点。教研员应该从教师的发言中筛选与本次教研活动主题相关的信息, 并及时概括出其中的要点, 作为追问、评价和点拨的依据, 进而引导教师的讨论朝向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靠拢。

在倾听的时候, 应该注意走近个体, 关注全体。教师讨论环节中, 教研员不应该规规矩矩地站在会场前方或者讲台上, 而是应该走到教师的座位中间, 走到发言者身边, 拉近教研员与发言教师之间的身体距离, 其实也是拉近了教研员与发言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 有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讨论环境, 有利于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 走到座位中间, 还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其他教师的听讲状态, 有助于及时发现教师中的新信息、新情况, 以便积极应对, 推动活动的顺利进行。

2.追问, 深化思维。

教研员在倾听教师发言的时候, 不能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而应该做一个主动的发问者, 这就是追问。适时适当的追问可以对教师的讨论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进而优化教研活动的过程。那么, 在追问的过程中, 教研员可以从哪些角度发问呢?

一问根据。一线教师常常习惯于能说出“怎么做”, 却常常难以说明白“为什么这么做”, 这就需要教研员对一些做法的根据提出追问, 引导教师从更深的层面探究某一教学行为的理论依据。例如, 在讨论《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设计时, 针对教师的某些设计, 常常需要追问一句: “你这样设计的根据是什么呢?”教师往往会从作家作品、课文编排、单元设计、教材系列、课程标准、教学理论、学情状况等角度对自己的教学设 计加以深入剖析, 从而使之更趋理性、更趋科学。

二问做法。当教师觉得自己的某些教学行为司空见惯因而对具体做法语焉不详的时候, 教研员就需要加以追问了。例如, 教师介绍自己组织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的考查, 可是其他教师急于知道考查流程的具体设计, 这就需要追问教师, 请他具体介绍。

三问反思。我们说的反思, 就是教师对自己或他人实施过的行动进行深入的思考, 以达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修正计划、改善行动的目的。对于教师的反思, 基本要求是: 以研究的问题为基点, 以研究的方案为参照, 以教师的行动为对象, 以行动的改善为归宿。在这样的框架之下, 通过追问引导教师加强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改进, 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问假设。不同的教学观念产生不同的教学行为。其实, 相同的教学观念也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行为, 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创新和挑战的艺术。例如《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设计, 在引入文本之后有个范读的环节, 此时追问一句:“教师范读的环节假如放在学生朗读过程中, 效果会如何呢?”这句追问不仅会启发发言教师的深入思考, 而且还能引发其他教师的热烈讨论, 促进教师对“范读”运用时机的再认识。

3.评价, 引发论辩。

在教师讨论的时候, 教研员的现场评价也值得研究。

评价口吻, 可以是肯定的, 也可以是质疑的。教研员需要对教师的发言进行热情的肯定与赞赏;但同时, 也绝不能因为教师都是成年人难以发言而对参与讨论的教师陷于简单肯定盲目赞美的误区。这种做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更无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质疑如果更能触发教师的思考, 那么这种质疑就是非常有意义的。

评价结果, 可以是清晰的, 也可以是模糊的。在教研活动中, 教研员自然而然地拥有着话语权;但这种话语权是全体在场者都拥有的, 并非教研员所独有的“话语霸权”。因此, 教研员对教师发言的评价可以明确清晰, 也可以模糊一点, 在教师面前“示弱”一下, 把话语机会让给教师, 以此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评价主体, 可以是教研员自身的“我评”, 也可以是现场参会教师的“他评”。教师讨论发言的时候, 教研员可以亲自评价, 也可以把话筒交给现场教师, 让听众发表见解, 这往往又引发了新的讨论, 进而促进了教师思维视野的开阔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4.点拨, 凸显主题。

教师毕竟不是教研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者, 他们的发言有时候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研员的精要点拨。通过点拨, 可以实现对教研活动主题的凸显。

当教师的发言偏离活动主题的时候, 教研员的点拨能够切近活动主题。当教师的发言流于肤浅, 停滞不前而无法深入的时候, 教研员的点拨能够深化活动主题。而有些时候, 当教师的发言钻入某一个牛角尖, 无法跳出那些似乎无法逾越的小圈子的时候, 教研员的点拨能够发散活动主题, 为教师的讨论开拓一条新的思路, 从而使研讨问题本身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当然, 在教研活动的教师讨论环节如何有效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还应该在问题设计的难度、问题设计的适切性、讨论氛围的创设等方面多下功夫。

总之, 在以教师为主体、教研员为主导、教师收获为目标的教研活动中, 上文所述教研员的倾听、追问、评价、点拨应该成为教师讨论的助燃剂, 使教研活动现场呈现出积极参与、畅所欲言的良好局面, 使教学研究活动本身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平台。

摘要:教研活动中的教师讨论不仅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个别讨论, 还包括教研员参与下的教师与教师之间、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集体对话。在教师讨论环节, 教研员可以着力在倾听中提炼观点, 在追问中深化思维, 在评价中引发论辩, 在点拨中凸显主题, 以此努力实现讨论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教研活动,讨论环节,教研员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丰.校本研修的实践嬗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1.

[2]郑金洲等.行动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环节讨论 第9篇

在高中语文新课改进行过程中, 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 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了学习的主体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提高他们对语文问题的分析能力, 激发他们的语文智慧, 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讨论环节, 使他们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之中, 体会文章真正反映的本质。在课堂讨论环节, 语文教师要使学生的分组具有科学性, 使一个小组中既有学习能力强、语文水平高的学生, 又有语文水平中等的学生, 还包括语文水平较差的学生。在进行讨论时, 教师要起到真正指导的作用, 使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发言, 使小组中的成员通过对语文内容的讨论提高认识。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环节是新课改进行的必然

(一) 课堂讨论环节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传统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 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他们对知识没有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意识, 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 积累了大量的语文知识, 但是缺乏的是对知识的思考, 没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新课改中, 提倡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讨论环节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 使他们对知识的吸取更积极, 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真正体现新课改的思想和理念。

(二) 在语文课堂中加强讨论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很多语文问题都是具有开放性的, 学生进行讨论时可以接触到对问题理解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从而促进思维发展。同时, 在对问题进行讨论时学生需要把自己的想法论述出来, 这就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 使不敢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也能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流利地说出来, 激发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互相讨论时能做到认真倾听他人的表达, 并提出不同的意见, 通过不断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的内涵。

二、课堂讨论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一) 课堂讨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讨论环节使学生能感觉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 他们在讨论环节能积极发言。例如,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 由于很多学生看过历史名著《红楼梦》和电视剧, 我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你认为林黛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从课文中哪些内容看出来?学生针对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进行了积极的讨论。讨论之后, 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 对课文内容进行更深的理解。

(二) 课堂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反馈到教师的教学实际上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进度进行整体掌控。通过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的信息提取, 教师对学生在哪个方面还存在弱点有了清楚的认识, 在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时, 教师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使他们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例如, 在《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对结尾进行改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纷纷表达了自己对结尾的看法, 说出了改编的结果。有的学生认为原文的结尾太悲惨, 把结尾改成了一个大团圆的结果。还有的学生把结尾改成了焦刘私奔, 焦母去世、焦刘得以白头偕老, 兰芝嫁太守之子很幸福、焦仲卿抑郁而终等等。学生在对结尾的改编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想象, 设计的结尾多种多样。我和他们再次探讨了本文的主旨和反映的思想,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由于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只有“双双殉情”才能深刻反映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具有文章中人物性格特点的人的必然结果, 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了当时的社会本质。课堂讨论环节使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方向有了把握, 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正确理解文章进行指导。

(三) 课堂讨论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可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 使他们能把自己对知识的看法说出来。每一个人的思想和水平不同, 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同, 通过讨论, 小组中的成员对问题有了多方面的思考, 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对于自己的错误见解能正确对待, 对于其他同学对问题的深刻体会能虚心接纳, 使他们在讨论过程中培养了和他人交流的良好品质, 同时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讨论过程中, 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 他们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尊重每一个人对问题的看法, 小组成员在互相帮助下共同进步。

环节讨论 第10篇

1. 分层次

(1) 编写课案分层次。现行大多数课案由于科目特点不同, 所以课案内容也不同, 但是有一点, 就是大多数都没有按学生的特点, 做到对不同层次学生做不同层次的要求, 所以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我们的做法是进行分层次编写。可课案分层,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 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有所提高, 得到收获。根据辽宁省盘山县高级中学 (以下简称“我校”) 情况, 每张课案分成ABC三层, 又根据校内文理、普奥的情况单独设置难度。每个层次的学生做自己相对应的题, 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情况有所提高, 做高一层次的题。这样, 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来挑战自己, 充满了乐趣, 充满了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每个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学习动向, 在与学生谈话或者批改作业时评语有的放矢。

(2) 每组内ABC分层。要想课案发生应有效用, 还应该整个机制进行改革。每个小组内部都根据学习或生活等表现ABC分层次, 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各得其所, 在恰当的有限范围内提高自己的能力, 还能激励自己。

2. 起立对立, 积极解决

(1) 形式仪式能够使学生重视。在课堂进行讨论环节时, 大多数课堂是每个小组各自七嘴八舌, 教室内乱哄哄一片, 有的学生甚至走神去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所以, 必要的形式是不可少。

(2) 对面两两为一层, 方便交流。在分小组时, 平均把ABC层学生分到各组, 各组AA、BB、CC座位相对应, 面对面。待到讨论时, 两两对面为同一层, 讨论的也都是本层次的问题, 不会小组都讨论同样几道题题, 浪费时间。层层递进, C不会的问B, B不会的问A, 最后组长总结答案, 做出本小组最后的答案, 更方便快捷, 节约时间和精力。

3. 先自己思考再讨论

现在有些课堂上之所以效率不高, 是因为没有好好处理课案和讨论环节。鉴于我校情况, 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可以改进。

(1) 探究课案当堂发, 马上做。有些老师嫌麻烦, 为了课堂节省时间, 把预习案、探究案、练习案都做在一张纸上或者不在一张纸上也都提前一起发下去, 不仅造成了学生负担, 而且不利于课堂思考。所以既然是预习案, 就提前发课前收批改, 上课之前培训并发下去。

(2) 必须先自己读题。一般探究案发下去之后立马七嘴八舌地进行讨论。笔者作为一线教师经常想, 连题都没读, 能讨论什么呢?难道是做秀吗?笔者的做法是, 发下探究案后, 每个学生都有2分钟时间读题, 对本题的材料、关键词, 中心思想, 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 并且根据之前掌握情况及自己理解能力来完成概况、思路, 自己形成初步答案。要想讨论, 一定是自己先有想法的, 有“论”可讨。

(3) 讨论时两两对思路, 完善想法。讨论时全班齐力, 由于是分层教学, 两两对面的同学为同一层, 更方便交流想法。

(4) 小组讨论确定结果。最后一步层层提交疑难, 最后汇总到组长, 小组针对意见不同的问题进行探讨, 确定结果, 最后进行展示。

4. 展示与点评

(1) 标注展示的同学。教师在安排展示时候, 应该在幻灯片中标注清晰是哪个层次展示哪道题, 然后抽签;或者直接标明哪个问题由哪组哪层那个同学展示比如“3题由六组C2同学展示”。个人更倾向于前者, 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后者的弊端是只有几个人展示, 其余人一看没有自己的事情了, 可能会走神。

(2) 展示注意答题规范, 每次都强调规范性, 有利于考场中发挥。点评需要规范性, 条理清晰, 能够结合材料说出展示答案的优点与不足, 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 说得有条理, 写出来也不会差, 体现在试卷中得分率更高。

(3) 正常来说点评比展示同学要高一层次, 如C展示B点评, B展示A点评, A展示A点评。体现层次差异, 而且能激励学生做得更好, 展示不被挑出错或者点评显示出自己的水平来。

5. 教师点拨作用的体现

(1) 控制时间。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控制整堂课的节奏, 紧凑而不紧张为宜。太紧张学生疲累, 太放松则完不成学习任务。

(2) 分配任务, 灵活性与规律性统一。 (1) 分配到个人而非泛泛某组, 否则会出现互相推诿, 浪费时间, 有人懒散走神的现象。 (2) 课堂有规律, 学生有了心理准备会更认真。如果每节课都换个形式, 学生会无所适从。所以还是尽量一个模式固定下来, 让学生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 (3) 灵活性课堂让学生充满兴趣。虽然课堂不能一成不变, 但是可以偶尔换个花样提高学习兴趣, 也让学生不敢怠慢, 知道了下一步老师会叫B组, C组就走神了。偶尔换个形式, 学生会觉得乐在其中, 提高学习积极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环节讨论】相关文章:

写作环节05-10

实践环节05-20

加工环节05-29

基本环节05-31

重要环节06-01

过程环节07-23

游戏环节07-27

检察环节08-05

环节质量08-23

变电环节08-24

上一篇:数据缺陷下一篇:造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