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金融发展范文

2024-05-15

创新金融发展范文(精选12篇)

创新金融发展 第1篇

2008年9月, 次贷危机高潮迭起, 引发了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从贝尔斯登到“两房”, 到雷曼兄弟, 再到美林、AIG的一系列事件, 强烈冲击着全球金融秩序。

危机背后, 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失调。20世纪70年代以来, 产品创新、工具创新、市场创新、交易方式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等层出不穷, 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效率, 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次金融危机是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环环相扣后由一个“蝴蝶效应”所引发的, 而其本身就属于一个金融创新。金融创新, 是一把双刃剑。但金融危机的发生本质上并不是金融创新本身的问题, 而是监管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的基本理论

(一) 金融创新的概念

创新这一概念是本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家约瑟夫·熊彼特 (Joseph Schumpeter) 首次提出的。熊彼特使用“创新”一词是用来定义将新产品、工艺、方法或制度引用到经济中去的第一次尝试。20世纪70年代以来, 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人们将金融领域的这些变化称之为金融创新。但是金融创新真正成为金融领域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并成为研究的对象, 则是80年代的事。虽然金融创新是一个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概念, 但直到目前为止, 金融创新一词在学术界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阿诺德·希尔金 (Arnold Heertje) 认为:创新, 总的来说指所有种类的新的发展, 金融创新则指改变了金融结构的金融工具的引入和运用;大卫·里维林 (David Lliewellyn) 对金融创新如下定义:金融创新是指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 新的金融市场及提供金融服务方式的发展, 在他看来金融创新显然应该包括金融体制创新, 而且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创新。

从以上论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 随着人们对金融创新认识的深入, 金融创新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的外延, 即金融创新的分类上。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所谓金融创新是指会引起金融领域结构性变化的新工具, 新服务方式, 新市场以及新体制。

(二) 金融创新的基本理论

金融创新是以金融深化理论, 理性预期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为基础的经济学范畴, 下面就简单阐述一下有关的基本理论。

1. 金融深化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爱德华S肖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金融在所有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金融机制一方面会促使被抑制经济摆脱徘徊不前的局面, 加速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 如果金融领域本身被抑制或扭曲的话, 则会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 因此, 要实现经济发展, 就必须实行金融先行的政策。金融深化理论在分析方法上, 提出“财富的研究比货币的研究更为重要”的观点。在以往的经济研究和政策制定中以货币为中心。但金融深化理论认为, 要研究经济, 最重要的不是流量而是存量, 只有研究财富的存量才能说明一个国家的实力, 也才可能看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发展潜力。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 它的金融资产量越大。金融资产的大小跟该国的国民收入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个比例越高, 经济发展越快。据此, 肖提出金融深化理论, 要求放松金融管制, 实行金融自由化。这与金融创新的要求正相适应, 因此成了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2. 理性预期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是从货币学派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兴经济学流派, 最早提出理性预期思想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穆斯。20世纪70年代初, 卢卡斯正式提出了理性预期理论。

理性预期理论的核心命题有两个:第一, 人们在看到现实即将发生变化时倾向于从自身利益出发, 作出合理的、明智的反应;第二, 那些合理的明智的反应能够使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据此, 政府的责任在于确立一种有利于公众进行理性预期的政策规则, 减少经济的不确定性, 强硬反对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 力主经济自由主义, 要求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 反对金融管制, 这与金融创新的要求正相吻合。

3. 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由凯恩斯于1923年在其《货币改革论》中首先提出, 后经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发展而成。该理论认为, 由于各国间存在利率差异, 投资方为获得较高收益, 就将其资金从利率低的国家转移到利率高的国家。如甲国的利率水平高于乙国, 投资者就会把资金从乙国调往甲国。为避免汇率风险, 投资者一般按远期汇率把在甲国的投资收益变为乙国货币, 并将此收益与乙国投资所得收益进行比较, 从而确立投资方向。两国间投资收益存在的差异导致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直到通过利率的调整两国的投资收益相等时, 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才会停止。厉以宁先生指出, 利率平价理论研究两国利率之间的差异, 以及整个资本的流进流出和它的管制问题, 都推动了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而其本身也成为国际金融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 金融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进展。但是, 由于受到体制、技术、政策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存在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金融管制严, 金融创新缺乏内在动力

经过多年改革, 我国的金融管制已大大放松, 但同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仍存在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 严格的金融管制限制了金融创新的空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体制上的原因, 还远远没有真正做到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自担风险和自我约束, 优胜劣汰的机制尚未形成, 这使得各国有商业银行缺乏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2. 品种少、规模小

消费信贷、网上银行、租赁、个人理财业务等只是少量开办, 仍处于探索阶;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方面, 还处在待发展阶段, 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已开办的新业务的发展水平看, 由于受到来自内外部的约束限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创新业务的发展规模较小, 在银行的整体业务中占的比例低, 难以起到调整、优化总体资产负债结构的作用, 也难以产生规模效应。

3. 金融创新主要表现为数量扩张、质量较低

我国现有金融创新重点放在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科技含量小的外在形式的建设上, 如金融机构的增设、金融业务的扩张等, 而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经营机制方面的创新明显不足。此外, 由于金融创新主体素质不高, 创新的内容比较肤浅, 手段也比较落后。

4. 负债类业务创新多, 资产类业务创新少

存款等负债业务一直是各家金融机构竞争相对激烈的业务领域, 金融机构退出的业务创新和工具创新也在这个领域最为丰富。如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大额存单等大部分业务和工具创新皆属于负债类业务创新。长期以来, 贷款一直是金融机构垄断的资源, 这个领域过去几乎不存在竞争, 因而创新明显少于负债业务。

5. 金融创新的监管不完善

目前, 对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的监管还不到位、不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的许多方面还不规范, 自我约束性不强, 经常出现违规行为。我国金融法规仍不健全, 金融创新的监管手段仍很落后, 还没有将金融创新活动纳入正常轨道, 所以加强金融法制建设, 改进和完善金融监管手段, 加强金融监管的创新就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

(一) 金融监管的概念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 (如中央银行) 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 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 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二)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1. 从一般“市场失灵”理论角度看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 应当发挥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金融领域作为整个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问题。在经济领域中,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1) 外部性问题。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前者如私人阳台上种植的花草对行为所产生的愉悦作用等, 后者如大气污染等。对金融业而言, 两种外部性可能都存在。

(2) 垄断。某些部门具有很强的由其技术决定的规模经济效益, 同时, 其固定资本又具有很强的长期使用性和沉淀性, 因而构成加入壁垒就自然垄断。金融业在本质活动上是规模经济的, 因此就会表现追求超大规模, 摆脱管理的特征。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竞争的市场中, 消费者和生产者作为交易的双方, 对其交易信息的了解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金融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也存在着不对称现象, 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在最大限度的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即道德风险问题。

2. 从金融业的特征看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金融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 存在着多方面的特殊性, 使得金融监管尤为必要。

(1) 金融业是“公共性”产业。金融机构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 资金来源于社会公众的储蓄, 而资金的运用又是面向社会公众, 因而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行为、业绩对社会公众产生直接的影响。

(2) 金融业 (尤其是银行) 是高负债行业。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 其中任何一项风险都会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成败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金融机构为了追逐高额利润, 往往盲目扩张资产导致资产状况恶化。

(3) 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家银行或几家银行出现危机会迅速波及到其他银行形成整个金融业的危机, 并危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综上理论分析, 我们可以说, 金融创新是金融自由化的必然产物, 而金融监管则是国家干预主义在金融业的逻辑延伸。经济发展史表明, 绝对的自由化和绝对的政府干预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因此, 当代大多数国家都采取“自由”与“干预”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至于是“自由”多一点还是“干预”多一点, 则取决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因素。从理论根源上讲,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就像“自由”与“干预”一样, 是动态的“博弈”过程, 金融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 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安全, 以利于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就这样互相作用, 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 共同促进金融改革的深化。

(三) 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真空”

目前, 我国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还不健全, 最突出的问题是整个金融监管组织体系仍按计划管理模式设置,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四大金融监管机构虽各有分工、各有侧重, 但相互之间仍存在权责不清与相互冲突的问题, 存在监管中的“真空”, 相互配合不力, 从而降低了整体监管效率。监管机构内部各监管部门之间难以协调, 负责审批的不负责监管和检查, 负责现场检查的不负责审批和日常监管, 各职能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各自为政, 难以统筹安排监管任务。这种多头监管的做法, 其结果必然使得监管力量分散, 不利于对金融机构进行全面持续的监管。

2. 金融监管理念滞后

(1) 对金融监管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认识不清。金融监管是促进金融稳定各项安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金融监管并不是万能的。而且, 有效的金融监管必须具有稳健和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的市场约束、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网等先决条件。

(2) 对市场规范在保证金融体系稳定上的作用认识不足。市场根据价格信号的变化与传播, 灵活地发挥着对社会资金的配置功能和对金融机构的选择功能。有效金融监管应立足于提高市场对金融机构运行的约束, 对市场缺陷发挥积极的补充作用。而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滞后, 利率管制等人为地替代或扭曲市场的现象还相当严重。

(3) 对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认识不清。金融监管是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共同任务和职责, 监管机构是外因, 金融机构是内因。对单个金融机构而言, 该机构应对其自身负最主要的监管责任;而监管机构更多考虑的是整个金融系统的情况和问题, 主要职责是制定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行为准则, 督促各金融机构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和管理。

3. 监管者垄断性风险大

金融监管由于其所处的垄断性地位, 在监管实施过程中缺乏市场机制中自我纠错的约束性和竞争性, 因此, 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政府失灵”现象, 最终降低或者破坏监管的效率。监管者往往拥有强大的法律权限。由于它可以根据法律权限, 站在垄断的立场上对被监管者行使其监管的法律职能, 因此, 它成了“法定的垄断者”。出于这种超然的垄断地位, 使监管者很难发现其监管中的负面影响并主动予以纠正, 因此, 不具备自我约束的内在动力机制。

三、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关系

以美国为代表的住房领域的次贷危机的发生, 所暴露的恰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深层矛盾, 它告诉我们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二者之间是一对天生的孪生兄弟, 没有金融监管制约的金融创新势必会带来灾难和不幸。金融创新须臾也离不开金融监管, 否则金融创新就会导致金融风险。这从理论和实践看, 都需要我们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作出分析。

(一)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金融再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金融创新会打破金融环境原来的均衡状态, 产生新的风险, 使原有的监管措施失效。如果金融创新的信息披露充分、风险管理有效、监管到位, 金融创新仍然是规避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途径, 否则金融创新就可能带来金融脆弱性、危机传染性和系统性风险。因此, 金融管理当局应及时调整监管对策, 对金融业实行新的管制, 在对金融创新本身进行安全和慎重评估的基础上采取一些新的监管措施来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二)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是动态的“博弈”过程

金融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 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安全, 以利于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就这样相互作用, 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 共同促进金融改革的深化。

(三) 金融创新是金融深化的突破口, 金融监管作为一种管制手段对金融创新既有促进也有抑制作用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 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若以目的性为标准对金融创新进行分类, 金融创新可以分为竞争性金融创新、合作性金融创新与监管性金融创新三大类别。不同类型的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在“博弈”互动过程中, 共同促进金融业发展。竞争性创新是指个别的金融机构为了商业利益进行的业务创新, 它可能最终变成全行业的活动。由于创新形成新的生产能力、高的效益和超额利润, 会引起同行业的创新和技术进步, 这种金融创新偏重在金融技术的创新方面。协调性创新是指金融机构之间或者金融行业之间进行的合作, 以减少行业成本和障碍, 提高金融行业的整体效率。它在一定条件下比竞争性创新显得更重要。尽管竞争性创新和协调性创新都是对现有的法律框架的突破, 但是相比较而言, 协调性金融创新更多的属于制度方面的创新。正是由于制度因素, 所以这方面的创新更多地体现了金融机构的合作。监管性创新是指金融当局自觉适应金融的变化, 而超前进行的法律方面的变革。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

(1) 监管方式上, 从机构监管过渡到功能监管。由于金融机构的全能化发展, 传统的以机构为监管对象的方式便不再适应, 而应以功能为基础进行监管。

(2) 监管标准上, 从资本监管到全面性的风险。传统监管以资本充足率为标准, 这种监管主要是针对信贷风险的, 但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面临着其他各种风险, 仅仅对信贷风险进行监管难以实现有效监管的目的。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种风险实现全面风险管理, 已经成为各国及国际监管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 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传统监管制度注重外部控制制度,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 各国及国际监管机构对金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越来越给予高度重视。

可见, 上述三类金融创新中监管性金融创新是困难的。因为法律的形成主要是对现存的行为进行规范, 而创新恰恰就是对现有法律框架的突破。特别是制度方面的创新尤为如此。在一个特殊时期, 监管可以进行创新。当一个体系和体制进行重建时, 这种创新就会形成。中国目前正是处在这样的时期, 所以, 我国金融当局应当进行一些超前性的金融改革。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相互关系问题, 实质上体现了金融监管主体监管哲学思想的重心所在, 即金融监管的重心是应该放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持金融体系稳定方面, 还是应该放在鼓励竞争、提高效率、维护本国银行在国际银行业中的地位呢?这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因为, 选择前者 (加强管制) 会抑制本国银行的活力, 使其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选择后者 (放松管制) 则可能会影响银行业自身安全和本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四、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 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无庸置疑。究其危机发生的原因, 与金融创新畸形扩张同时又缺乏有效金融监管密不可分。

(一) 金融创新缺乏监管酿成危机

金融创新的本来目的是为了提高金融运营的效率, 而金融运营效率的提高借助于金融深化来实现。金融深化的实质就是利用金融创新来增强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即通过利用银行体系适度的货币乘数效应和金融市场杠杆效应, 达到推动实体经济有效增长、加快社会财富积累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除去金融制度和组织创新以外, 微观层面的金融工具创新其实是通过节约资本的使用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并实现风险的对冲、管理、缓释和转移。这个过程必然涉及金融杠杆的使用, 涉及结构产品的使用, 涉及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和风险的相互转移。但是, 当其中的杠杆率被随意地、过快地放大, 风险在不同市场之间的转移得不到有效管理和监管的时候, 就有可能导致金融泛滥。

(二) 美国次贷危机金融监管的严重滞后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1. 监管人手不足

在欧美成熟金融市场, 大多以政府部门的宏观监管、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和交易所的一线监管共同构成三级监管体系。但作为其龙头和核心的政府监管部门, 实际中往往是危机爆发之后的“救火队”。原因在于创新品种越来越多, 牵涉范围和环节与经济和社会的关联度越来越深, 监管成本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监管的合作压力也越来越高而难以为之。面对衍生品在资产证券化链条上的代理机构呈几何级增长、或绕开场内监管、场外交易日趋泛滥的局面, 监管当局的确可以说是束手无策, 轻松违规而不受惩罚的现象普遍存在。

2. 监管手段落后。

金融创新迅猛发展, 大量金融衍生品特别是银行之间进行的OTC金融衍生品交易不断增加, 使金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从而也使得对风险的识别、划分、评估日趋复杂, 金融监管面临着虚假信息和不实财务数据的严重挑战。

五、金融危机给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启示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从无到有, 从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集金融业务与管理于一身, 到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逐步成立, 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职能, 再到今天随着分业经营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巩固, 我国确立了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一行三会”的金融调控监管模式。不可否认, 30年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 在当前我国金融体系由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的推进过程中,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蔓延到全球经济,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综合经营以及美国监管体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无疑为我们再次敲响了金融风险的警钟。

从目前来看, 我国金融体系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一方面得益于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 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 无法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 从而侥幸躲过一劫。然而, 当前我国多家大型公司所陆续披露出来的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投资失误而导致巨额亏损的惨痛事实, 再一次说明了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因此, 在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进程中, 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 只有继续深化金融体系改革, 推动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的发展,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也只有如此, 我国的经济增长才能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但是, 鉴于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严峻现实, 在推进金融体系改革深化的进程中, 我们尤其要注意吸取此次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 稳步推进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 使其更好地适应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 从总体上来看, 由于当前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尚未形成规模和分业监管模式相对固化, 在混业经营发展的初期阶段, 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应该是有统有分, 统分结合的监管模式。具体而言, 我们可以采用在统一监管的框架下实行监管机构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方式构建中国的监管体系, 即成立中国金融监督委员会作为一个集中统一的监管主体, 内部构建由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组成的专业分工的“三合一”的监管体系;鉴于此次金融危机中对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我们尤其要注意明晰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责任, 并通过制度的形式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条件成熟时, 逐步将机构性监管模式转化为功能性监管模式, 最终形成人民银行负责金融政策, 金融监管委员会负责金融监管, 二者紧密协调的金融监管框架。

金融与金融工程的发展及创新 第2篇

金融与金融工程的发展及创新

第一部分 国际金融创新 1 一、背景及概念 1 二、创新成果 1 三、技术进步与国际金融新格局的形成 4 第二部分 金融科学的发展 6 一、金融学分析方法数量化 6 二、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化 7 三、金融创新工程化 8 四、金融交易及管理电子化 10 第三部分 金融工程的基本工具和技术 12 一、金融工程的内涵 12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分类及创新 12 三、金融工程技术的分类 15 四、金融工程的发展趋势 18 第一部分 国际金融创新 一、背景及概念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和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利率和汇率出现了剧烈波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金融机构的旧有经营模式和业务种类失去市场,同时又给它们创造了新的潜在业务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长足发展及金融理论的突破促使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突飞猛进,而创新成本却日益降低。在强大的外部需求召唤下,在美好的盈利前景吸引下,金融机构通过大量的创新活动,冲破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制约,导致全球金融业金融领域发生了一场至今仍在继续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形形色色的新业务、新市场、新机构风起云涌,不仅改变了金融总量和结构,而且还对金融体制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对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提出了严峻挑战,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国际金融新秩序有待形成。对于金融领域内发生的这些变革,我们将其统称为“金融创新”。 二、创新成果 (1)金融工具创新 从狭义上理解,金融创新通常指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工具创新的成果是极为丰富的,按照金融创新工具的功能来划分,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风险管理型创新、增强流动型创新、信用创造型创新和股权创造型创新四种。事实上以上分类也代表了金融创新的四种原动力。 表1 按金融中介功能分类的创新金融工具 风险管理型创新无疑是金融工具创新中最主要的一类。在八十年代,围绕市场风险管理进行的风险转移型金融创新最为流行,其典型代表就是期货、期权和互换工具,以及用它们构造出的各种复杂的产品组合。进入了九十年代以后,诸如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价差互换以及信用挂钩票据等以转移信用风险为核心的信用衍生工具经历了引入和迅速发展的阶段,并成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创新的又一大热点。在,在各种衍生产品交易中,金融互换、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仍然占有最主要的地位。 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性的增加,提高了资产持有者持有某项金融资产的机会成本,与此同时,整个社会负债水平的提高使得对债务成本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二者都导致了债权、债务人对金融资产流动性的要求。八十年代以来,银行业普遍兴起的资产证券化是增强流动型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而期货等衍生工具交易相对于现货交易具有流动性优势,也把众多的投资者从传统的股票和债券市场上吸引了过来。在19仍然保留着这种趋势。 对信贷的需求推动了信用创造型金融工具的创新与发展。在八十年代企业兼并重组浪潮当中,对高杠杆债务融资的巨大需求使华尔街上的投资银行家们开发出了垃圾债券,并风行一时。而针对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金融界创造出了以可转换债券为代表的一类新型融资工具,使投融资双方的需求更好地得到满足,从而扩大了融资规模。 对于股权创造型金融创新,相对于信用创造型创新的发展较为迟缓。但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各种金融监管都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加强了要求,因此商业银行成为这方面创新的主要需求者和使用者。 (2)金融市场创新 金融市场在近年来出现了两个重大变化:首先,国际金融市场实现了一体化。由于资讯的进步,全球金融市场连成一片,外汇市场已经实现了24小时连续不断营业;欧洲货币市场和国际证券市场迅速发展并不断壮大。第二,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迅速崛起,并在很多情况下超过了现货市场的规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金融衍生品的场外交易早在80年代就迅速超过了有组织的交易所交易,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态势。 (3)金融组织结构创新 金融机构自身作为创新主体,也在不断经历着组织结构上的创新,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势头锐不可当。近两年来,美国、日本、德国的金融机构通过一次次大规模的兼并收购向着“超级金融百货公司”的战略目标迅速挺进。在分业经营限制迟迟不肯退出舞台的美国,4月,花旗集团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实际上已在美国金融界开创了商业银行、投资、保险业务 “一条龙服务”的先河。迫于压力,年10月22日,美国白宫及共和党国会领袖就改革美国银行业条例达成协议,废除禁止银行承销证券的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新法案也将允许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公司互相在彼此的市场进行竞争。这表明金融机构必须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与更多的竞争对手争夺

[1] [2] [3] [4]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金融监管创新 第3篇

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开辟了新的金融模式,中国金融体系正面临着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与颠覆。那么,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我们简单谈一下互联网金融的缘起以及它对金融监管创新的启示。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原因

简而言之,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互联网而开展的各种金融活动的总称。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网上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非P2P网络小额贷款、众筹融资、新型电子货币、金融机构的网络创新平台和基于网络的金融服务平台。

首先,互联网的本质以及日益显现出来的优势与金融“强强”结合,促进了金融中介与产品的创新,催生了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

互联网的特点是开放、平等、透明、分享、高效。金融运作追求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互联网金融依托于互联网信息高效透明,交易快速便捷、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手段,拓展了金融投资主体的购买渠道,增加了金融交易的流动性,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加强了金融交易本来就有的网络效应。

其次,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最根本的“土壤”,是中国现行金融体系下金融管制形成的套利空间。

银行主要利润来源是贷款与存款之间的息差。中国的金融体系目前仍存在较大的价格扭曲。中国央行设定了统一的存款利率上限,扣除通货膨胀率等价格因素以后,中国居民的实际存款利率经常为负。现有金融体系的长期抑制与发展不足为互联网金融产品提供了机会。以余额宝为例,天弘基金用一只货币市场基金把客户资金集中投资于银行协议存款,获得了比个人活期存款高十余倍的存款利率。

其三,仅靠银行难以满足中国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中国,商业银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出于安全性、效益性的考虑,往往将90%的资金集中投向AA级以上的国有企业、大型优质企业,而传统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是中高额贷款,非国有的中小型银行数量不足、运作质量不高,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占中国企业总数98%以上的中小企业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据阿里巴巴平台数据,约89%的企业客户需要融资,53.7%的客户需要无抵押贷款,融资需求在50万以下的企业约占55.3%,200万以下的约占87.3%。

互联网金融具备轻应用、碎片化理财、利益导向的特点,符合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和刚性需求。以P2P网贷平台为例,经过6年的发展,正呈现爆发性的增长态势。据易P2P网贷研究院报告,截止2014年6月,P2P网贷平台数量达1184家,月复合增长率约为6.24%。2014年上半年,P2P网贷成交额964.46亿元,较去年下半年增加363.82亿元,增长60.57%。

其四,城乡居民消费剩余的资金投资渠道受限。2013年末我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中住户存款余额为46543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5%,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为46137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6%。持续增长的居民收入增加了全社会潜在的金融投资需求。

但是在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中,市场信用严重缺位,银行信用由于以国家信用为背书,成为几乎垄断的信用机制。银行的储蓄存款是城乡居民消费剩余资金近乎唯一的投资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21世纪以来我国债券余额规模增长了约10倍,但是我国的各类债券主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售,直接金融工具由此转变为间接金融工具,金融脱媒现象(又称为金融非中介化)发展缓慢,实体企业资金紧缺和资金错配状况并未缓解。

其五,监管缺位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与我国不同,西方国家实行以业务监管为主的金融监管机制,每一项金融业务均规定了主管的金融监管部门。而中国的金融监管以金融机构为主,实行分业监管。首先,互联网不属于金融机构范畴,其业务不受金融行业监管部门的直接监管。其次,互联网金融公司没有资本的要求,无需接受央行的监管。此外,由于互联网金融刚兴起,应用边界模糊,业务形态灵活,难于监管。

其六,中国庞大的互联网人群以及新兴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优势相结合,形成了集合优势、乘数优势。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网民人群。截止2014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户;光纤接入用户为5393万户;3G用户为4.7亿户。互联网的长尾效应、信息技术的革新,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加速了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经营,一些互联网以及平台公司积累了巨大的用户量。以支付宝为例,截止2013年底,支付宝用户已达三亿,2013年支付超过27.8亿笔,支付金额达9000亿元,成为全球第一大移动支付公司。支付宝构建的支付跨界叠加类业务平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的互联网技术,对用户行为和经营数据进行分析,开始在支付的基础通道上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理财服务、融资服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购买用户反过来又会继续充实该平台的用户量,由此达成一个良性的内部循环。

互联网金融推动监管创新

互联网金融有效补充了以银行为代表的主体金融机构的投融资功能,提高了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了融资成本,推动了金融业务格局和服务理念的变化,完善了整个社会的金融体系。同时,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使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变得日益复杂。P2P的跑路潮、倒闭潮,网络理财产品的安全性等都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据统计,从2013年4月到2014年2月的10个月期间,有80多家P2P平台发生了倒闭、老板跑路或延期兑付等问题。这对我们原有的监管框架以及监管主体提出了挑战。这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冲突,是监管漏洞的表现,同时也是监管创新的契机。如何监管才能既规范其发展,防范其风险,又能维护金融市场创新呢?

首先,当前互联网金融的“乱象”缘于当前金融监管构架与金融创新、混业经营之间的不匹配。这还缘于对互联网金融的金融本质在认识上的混乱以及现有监管规则相对技术发展的滞后性。我们需要突破原有的监管框架,打破现有体系内“分业监管”的机制,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所涉及的金融业务做功能上的认定,并归属相应的监管部门。

其次,将当前国内主要以机构为主的传统监管模式,转化为以负面清单为主的市场合规监管。金融监管的核心是构建规范化、制度化的监管体系,及时、完整的信息披露体系,维护市场程序正义和效率。

其三,尊重市场主体间签署的合法契约。金融监管的目标是保障合同法的有效执行。坚决打破“刚性兑付”,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监管部门应该把投资者教育作为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作来做。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基础上,对投资者的投资心态、风险承受能力、投资基本知识等进行长期系统的教育。保护投资者利益不是为投资者兜底,而是在产品信息合法披露、风险有效揭示的基础上,让投资者充分认识到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一个健康的市场,投资者应坚信: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是成正相关的,妄图追求高收益低风险甚至零风险的金融产品,这不符合金融的基本属性。此外,逐步提高投资人的契约意识,让投资者自主选择金融产品并按照合同自主承担投资责任。

其四,在监管手段方面,建立信息共享的企业、个人征信体系。

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金融系统要提高对个人、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发展银行信用信息以及税务、工商、质监、公安、水、电、煤气、电话等公用事业单位的非银行信用信息共享的征信体系,填补我国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上的空白,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促进消费信贷和消费健康增长,改善经济增长结构,缓解中小企业借款难、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增长,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提高企业、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这也是当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以及基础性的工作。

进一步加大金融体系改革力度

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揭示了我国金融体制的“先天不足”,我们需进一步加大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力度,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市场信用快速发展。

首先,在金融配置资源方面,我们应该由发挥银行的决定性作用转变为发挥金融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进程,促进以市场为主导的趋势性发展,促进银行进行业务转型。建立发挥金融市场决定性作用的现代金融体系,这是我国深化金融改革的趋势。

创新金融发展 第4篇

一、当前贸易金融发展中存的若干问题

(一) 银行贷款发放效率低降低贸易金融发展速度

银行对于贸易金融活动的贷款发放有一定的评级手续, 授信融资业务若没有被银行评定为低风险项目, 则对其贷款的审查和批复程序会十分繁琐, 环节过多导致贷款业务的办理十分拖沓, 贷款的发放效率极低, 严重影响金融业务发展速度。

(二) 商业银行进行贸易融资影响贸易金融业务发展

在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许多商业银行开发了融资产品及融资方式, 但是两种不同的方式在整体上并不存在很大的差别。我国在对外贸易时采取货押业务的方式保障低风险, 但是国际上一般采取的是打包放款及保证金的减免、进出口押汇等手段, 对于不同地区的进出口企业开展适应其产业结构的方式, 但是对于国际化的出口企业并没有太大帮助。中资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中, 离岸业务占重要部分, 对于中资银行的贸易融资有很强的正面影响, 对中资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顺利开展起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许多银行并没有开设离岸业务的资质, 所以许多跨国公司在不能与国内银行合作的情况下与外资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 是国内银行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地域优势完全得不到体现, 由于资质的不足错过了很多的业务机会。所以商业银行的融资产品同质化现象造成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面临许多难题。

(三) 综合金融服务的缺失导致贸易金融业务存在问题

由于国际与国内贸易融资的相对独立性, 使得企业在贸易链条的各个环节都缺乏综合金融服务业务。由于传统的贸易融资做法会使融资在企业内部某一业务环节中停留, 使得进口融资与出口融资互相孤立, 国内融资与国际融资互相孤立。因为银行不能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好进出口贸易融资业务, 所以银行不能做到为同时进行进口和出口贸易业务的客户提供服务。正因为银行这一关键环节的缺失, 贸易金融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银行需要在贸易金融活动中要同时能够对出口业务及进口业务提供服务, 但是当前只有少部分银行能够做到这一点。

二、当前国际贸易金融发展的趋势

(一) 区域金融中心崛起

后金融危机时代, 与金融危机前相比, 许多新兴的金融中心被认可, 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对于我国来说, 建设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后, 将会同时拥有香港跟上海两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广泛影响力及更多的话语权。我国在未来国际金融体系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过程中, 对与赢得与综合国力相对等的主导权十分有信心。

(二) 各个经济体之间开展合作

经济危机给全球经济一个惨痛的教训。在今后的各国经济对话时, 各个政府必将对于经济安全问题更加重视, 在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信息对接、交互上更用心。

(三) 人民币地位上升

在全球应对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 人民币的地位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当美元替代英镑时, 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应运而生, 若在未来人民币替代美元, 必将使中国产生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下贸易金融的发展与创新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贸易金融的有关产业受到了重创, 如何在此危机背景下发现发展的机遇并对通过自身不断的改革创新实现贸易金融的新发展, 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 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

贸易金融产品的创新是建立在银行对于物流及资金流有一个整体的掌控的基础之上。贸易金融有关产业可以在贸易金融的信用基准下达成贸易金融活动的相关特点, 对金融产品进行相应的开发设计及改革创新。为了从根本上杜绝银行金融融资业务的同质化现象, 根据自己的服务对象特点作出相应的改变形成对其业务特点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套餐是完全可行的。

(二) 金融技术的不断创新

在后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下, 各企业对于银行的贷款发放速度十分看重, 其次才会在意业务的收费标准。所以银行应该实施更加先进的自动化网络化技术, 实现使用信息科技代替手工劳动, 与此同时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自身特点及企业性质提供相应服务, 确保贸易金融服务最终实现标准化、规范化。

(三) 综合金融服务的创新

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 综合服务的创新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银行为了使企业在金融服务方面的各项需求尽量的到满足, 应该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金融服务。同时还可以将信用机制引用到金融贸易活动中, 为企业规避风险, 使银行在贸易金融活动中应有其发挥的作用, 同时加深银行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四) 合作方式的不断创新

在国外金融体制完善的便利条件下, 外资银行的各项产品更加成熟并能做到对于产品的各项创新, 所以金融体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强弱。所以想要在贸易金融创新过程中有所建树, 对于合作方式的创新及加强国际国内内各个金融行业的相互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外资银行的相关优势, 实施联合营销, 对于国内银行在业务范围的拓展和降低投资风险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后金融危机时代, 是一个艰苦的时代, 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以此为背景, 想要扫除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促进全球经济向前发展, 并扭转危机时局, 创新是唯一的出路。

参考文献

[1]田伯平.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艰难复苏[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 (6)

金融危机发展影响创新思考论文 第5篇

一、财政收入涵义及来源

1.财政收入涵义

财政收入即国家财政收入,是以法律法规为保障的,利用一定渠道得到的资金收入,比如个人和组织征收的税收、公债、货币所得收入等。

2.财政收入来源

目前,国内财政来源繁多,主要包括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利润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利润收入是指国家投股获得的分红以及国企税后上缴的利润收入,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发行国家债券和国库券,向国外金融组织和银行提供借贷得到的收入,税收收入是经济收入组织、纳税人以及其他经济收入征税,财政所得收入将会为我国大众服务和基本设施建设提供依据。

二、财政和税收的关系

我国财政收入的最根本保障即税收,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保障。上半年国内财政收入7.96万亿,增长6.6%,同比增长4.7%,税收收入6.6507亿元,同比增长3.5%,约占财政总收入的4/5,税收收入的在财政收入中的比例可见一斑。

就我国现状而言,财政收入取决于民,用之于民,那么财政和税收之间的关系将会影响到人民享有国家财政税收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质量,使得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紧密相连。

税收和财政的关系十分密切,税收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利用财政收入的分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缩短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的公正、公平。税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还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对纳税人起到舒服作用,为有关部门佐以信息。与此同时,税收能够更好的明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为政策方针制定提供依据,税收组成结构有助于对行业结构变化的分析,并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目前,各大金融类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在税收政策方面金融业的首要问题便是税负过高。就金融业营业税征收而言,最大的两点矛盾在于:第一,由于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兴起,国家为了提升综合国力,会规定商家贷款利息也和其他资金共同计算上缴营业税,并以此为税基缴纳相关保护费。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综合税负达到5.5%,和同等行业相比遥遥领先。第二,金融行业尽管发展迅速,但是仍有部分传统银行内部资产质量较差,所以不良资产所占比例不均衡。除此之外,营业税对大量未收利息采取垫付办法,则银行实际承担税负要远远高于法定税负。

三、财政和税收之间关系的处理

1.正确认识财政和税收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利用国家财政支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保障依据的构建,提高医疗水平,进而提高公民生活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繁荣发展,税收可以对个人收入起到调节作用,降低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性,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

2.强化税收征管和分配调节

强化税收征管与分配调节,有助于国内社会主义和谐社會构建的基础,就税务部门而言,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征税,保证征税过程有序推进、通力合作,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奠定良好基础。GDP总收入来自个人、企业、国家三部分,国家部分增加,企业不变,个人则会不断减少,由于国内行政体制切蛋糕形式,这个趋势将是必然存在的,拉动内需需要以企业和政府为主导,但是受限于经济结构特殊性,所以还有漫长的过程,总的看来,我国的财政和税收体制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对此进行科学分配调节。

3.优化公民纳税意识

当前,城市居民的纳税意识并不高,并且普遍存在偷税漏税的现象,为我国财政收入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需要税务部门大力宣传,强化税法执行力度,依法执法。如果发现违法者,则要对其进行严格惩治和处罚,完善和健全征税制度,强化征税力度,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成功与否,则就在于个人所得税的监控机制是否完善,在自行申报制度和代扣代缴制度完善的基础上,还要实现纳税人编码实名制,和法院、公安、海关、银行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定能够部门协调配合,全面监管纳税人的账户,依据相关法律手段,避免税源无故流失。

4.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某种意义上来说,税收会对公民贫富差距起到重要的缩小和调节作用,就当前的税务体系而言,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且征管力度并不强,难以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机制的健康发展,例如,中国个人所得税征收项目并不多,且收入规模较小,难以对个人税收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因此,应当逐渐完善税收机构,调节收入分配,降低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和谐氛围。

5.构建和谐征纳税体系

目前,国内国民收入分配中,最规范、最主要的形式便是税收,具备固定性、无偿性、强制性的特点,要求税务部门推进依法治税的进程,对税收管理予以强化,促进纳税的深入改革,确保社会管理的基础坚定可靠。

6.优化税收收入结构

目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促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所以需要对税收收入结构予以优化,着重提高财产所得税相关的直接税和高税收收入所得税的比重,湿度降低流转税税收比重,尤其是要将财产税和地方税相连,优化政府财源建设和本地投资环境,降低税制度对地区政府经济行为的扭曲激励,提高税收公平性,具体办法如下:(1)对流转税结构和税率予以调整,降低流转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例,扩大消费税范围,优化税率结构,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和生产,鉴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基机构调整,有助于缓解收入差距带来的问题,均衡社会各阶级的收入。(2)税制结构优化,对所得税予以完善和改进,积极促进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降低名义税率同时,对企业技术导向、产业以及会计制度优惠税收政策统一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征管力度,确保竞争公平。(3)开征不动产税,将其纳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4)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对税权配置进行逐步完善。

总结

拉美微型金融现状及发展创新 第6篇

拉美微型金融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活跃在本地区微型金融行业的,几乎全部都是非盈利性的非政府组织(NGO)。它们以帮助穷人为使命,但高度依赖来源有时不稳定的捐赠资金。随着行业治理水平的改善、采用可持续的放贷模式以及实行健全的监管,新一代的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微型金融机构(MFI)蓬勃兴起,它们的资金主要来自本地存款。

过去10年间,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微型金融机构的数量增加了两倍多,客户数量增加了10倍,未清偿小额信贷总额增长了20倍。地区平均年利率降至30%,不到20年前的一半。微型金融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多,相互之间的竞争降低了运营成本,并使利率下降。

在本地区微型金融行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有一家发展机构功不可没,那就是“多边投资基金”(Multilateral Investment Fund,简称MIF)。多边投资基金隶属于泛美开发银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成立于1993年,堪称“发展的实验室”。多边投资基金成立的宗旨,是促进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私人部门的发展。自成立之初,多边投资基金就把微型金融列为工作重点之一,因为它意识到,当企业无法从正规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时,微型金融可以派上用场。

如今,多边投资基金已经成为拉美微型金融行业中的一家系统性机构。通过赠款,它帮助微型金融机构强化治理和放贷绩效;通过股本投资,它帮助微型金融机构在正规化和商业化的过程中扩大规模。在向本地区行业组织汇报数据的微型金融机构中,约三分之一的机构获得过多边投资基金提供的资金。在整个地区的1500万名小额信贷客户中,有400万名客户受益于多边投资基金的支持。

拉美模式:使命未偏离

拉美微型金融模式的一大特征是商业性。通常来说,本地区微型金融机构在运营上遵循商业原则,它们收取的利率能够覆盖全部成本,它们的业务在财务上具有可持续性。

整个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共有700多家微型金融机构,服务于1500万名客户。这些机构总共管理着接近190亿美元的小额信贷资产。平均每一笔小额贷款保持在1500美元左右,而平均存款额不到1000美元。

我们在本行业没有看到所谓的“使命偏离”(mission creep)现象—之前有人指责说,微型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弃微型企业于不顾,而倾向于放贷给规模较大的企业,因为这类业务盈利性更好。然而来自小额信贷信息交流中心(Microfnance Information Exchange,简称MIX)的数据显示,微型金融机构仍以微型企业为目标客户。2011年,微型金融机构53%的信贷流向了微型企业,而消费贷款和住房贷款分别只占28%和6%。

如今,本地存款在微型金融机构的融资来源中占主体,而且比重越来越大:2011年为61%,10年前则是41%。来自本地的融资使微型金融机构比较不容易受到外部的冲击和捐赠金额变化的影响。自成立以来,多边投资基金一直推动着改革,为非政府组织转型为专业银行和受监管的金融实体提供支持。

微型金融的影响

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微型金融面向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口。根据小额信贷信息交流中心近期的一项研究,拉美43%的微型金融客户收入在贫困线以下。

我们知道,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口需要金融服务。研究发现,穷人会利用信贷和储蓄来“平滑”消费(to smooth consumption),以应对健康危机、失业等紧急情况。近期的研究表明,小额信贷可以帮助微型企业扩大投资;此外,小额储蓄似乎也不只具有平滑家庭开支的直接影响。

但相关证据仍然较为匮乏,特别是在拉美地区。因此目前还很难对微型金融的影响做出全面评估。多边投资基金致力于增进有关这个领域的知识,并发起了相关的评估课题,在探索拉美微型金融行业对客户的影响方面,相信会有更加准确的发现。

从城市向农村扩散:拉美案例

迄今为止,微型金融行业在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强劲势头基本上局限于城市。微型金融机构在拉美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仍然有限,金融服务产品的种类相对较少。在农村地区,发展微型金融的挑战是必须根据客户的需要对产品进行量身设计。下面是两家服务农村地区的微型金融机构的例子:

在危地马拉,私人商业银行Banrural服务于600万名农民和农业生产者。该行的目标是通过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舒缓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潮流,其服务对象专注于女性。目前该行有1000家分支机构和1800个服务网点,其中75%以上分布在农村。该行还提供手机银行服务。

Banrural根据每个客户的具体需要设计信贷产品。还款计划与农作物的生长期和收割周期相匹配。信贷员对生产成本做出预测,银行据此估算还款时间表。10%的贷款(特别是发放给女性和极贫困人口的贷款)采用联合担保形式。60%的贷款以未来收成或出售牲畜所得的一定比例作为抵押。

另外一个例子是Fundación Mundo Mujer(FMM),该机构从2005年起在哥伦比亚农村地区开展业务,如今拥有10万名农村客户。多边投资基金的客户中包含200余家农村微型金融机构,FMM就是其中之一。FMM提供的金融产品包括:为耕种或放牧土地在一公顷以下的农民和牧民提供的小额贷款、面向农村女性的贷款,以及农村扶贫贷款等。

FMM农村信贷计划取得成功的一个秘诀是,其所有农村信贷员都是农业生产方面的专家。客户自己设计产品,并制订还款计划,而信贷员的职责则是与客户合作,确定还款金额、次数以及到期时间,使之适应农作物和牲畜饲养的生产周期。按照这种模式,生产者要负责安排好自己的预算和还款计划。

拥有评级:拉美金融机构最低的透明标准

nlc202309021733

促进微型金融包容性发展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有利的环境、健全的监管和吸引稳定私人资金的能力。拉美实行强有力的法规,针对微型金融活动的特点制定了恰当的标准—对银行、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以及非政府组织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

法规应规定风险暴露上限,明确一笔贷款拖欠多少天就会被核销、并通报征信所。监管框架必须赋予银行监管者以充分的自主权,而监管者应着重从复杂性和放贷总量两个方面来监控信贷风险。同样重要的是,要使微型金融行业发展成为一个以“照顾”客户财务健康,比如通过保护存款安全和防范掠夺性放贷为己任的行业,客户的权利和义务就必须公开透明,对客户的保护措施就必须到位。

多边投资基金与评级机构、投资者以及微型金融机构多方合作,促进了评级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评级在支持行业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借助常规的信用评级(采用者一般为规模较大的微型金融机构),可以区分在财务上具有偿付能力和可能拖欠贷款的微型金融机构。在专业的微型金融评级中,评级机构着重从放贷模式、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入手,分析微型金融机构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微型金融评级机构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引导微型金融机构投资者做出投资或入股决定。评级还有助于微型金融机构认清自身的优缺点,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强自身的可持续性。如今,在拉美,拥有评级被认为是微型金融机构最低的透明标准。

多样化:新一代微型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

得益于创新,微型金融服务行业不再只是把重心放在小额信贷上。各微型金融机构正在开发新型、多样的产品,最终将提供各式各样的、广泛的微型金融服务,以满足各类客户,如家庭成员、社区成员以及商人的需求。

拉美微型金融机构如今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小额储蓄、小额保险、小额养老金、短期消费贷款,以及多种用途的贷款,用于房屋修缮、教育,乃至道路、灌溉系统之类的非盈利公共设施。

各金融机构提供和销售小额信贷以及各类微型金融服务的渠道正在走向现代化,并且能够低成本、有效地扩大微型金融的覆盖范围。通过非分支机构性质的“代理行”网络,微型金融机构能够把服务覆盖到更广阔的地区,同时节省了维护实体店的费用。与其他发展中地区一样,手机的普及率在拉美也相当高,因此,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偏远地区,金融交易都能在手机上进行。如今,让广大农村人口都有机会享受微型金融服务指日可待。

为了扩大扶贫效果,多边投资基金等机构正在尝试“微型金融+”模式,即利用现有微型金融网络,同时向客户提供金融和非金融产品。通过绑定金融产品及其他服务,如健康诊断保险、金融教育、商业培训等,多边投资基金正在检验以下设想:微型金融机构可以做更多事情,以提高自身收入水平和吸引新的微型金融客户。其他创新性举措还有寻求利用特定用途的小额信贷,例如“EcoMicro计划”,帮助微型金融机构试运行具有商业可行性的绿色贷款产品,此款产品主要针对贫困和低收入家庭,以及小型和微型企业。

多边投资基金把分享有关微型金融和其他发展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视为一项核心价值。2013年9月,多边投资基金第16届年会将在墨西哥的瓜达拉哈拉(Guadalajara)举办。历届年会都吸引了一千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参与,讨论金融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以及低收入家庭。作为另一项知识公益产品,多边投资基金和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又译经济学人信息部)合作,每年发布一次全球微型金融指数(Global Microscope),该指数分析了全球55个国家微型金融的商业环境。

在多边投资基金庆祝成立20周年、积极筹划未来之际,我们仍然定位为一家牢固植根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机构,但是我们对于知识分享的态度无疑是全球性的。亚洲和拉美有很多地方可以相互借鉴,多边投资基金愿意充当一个友好的中介,不断加强和促进这个过程。

科技创新引领金融发展思考 第7篇

一、对症下药的产物

金融经济的发展是以科技为支撑,而科技也因金融经济的发展不断开拓创新。互联网以及科技的进步使现代人生活的重心逐渐向互联网领域倾斜,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的金融科技由此诞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活重心的倾向。

纵观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环境,金融科技的产生是时代变迁下对症下药的产物,它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比如从传统意义的银行来看,当面对新鲜产物如支付宝付款、微信付款、百度钱包、蚂蚁花呗、众筹等花样百出的科技产品时,银行感受到一股咄咄逼人的对冲力量,经济发展迫使银行不得不进行应对处理。为此,大多数银行会选择在自身的内部进行创新,配合互联网的研发、应用,甚至是发展自己的APP软件,这样可以顺应金融科技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提升银行自身服务的效率,减少营运成本,给银行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另外,还有的银行会选择与金融科技公司进行合作。所谓互惠互利、实现共赢,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阿里巴巴这个平台,阿里和多家银行的合作恰好反映了科技和金融的融合,一方面方便了支付,提高了效率,优化了服务;另一方面推动了经济发展。还有我们熟知的优酷、乐视、百度等也与建行、中行、工行、浦发等众多银行间存在合作协议。

二、金融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进化阶段———金融科技1.0时代。金融科技1.0时代,也就是金融IT阶段。在金融科技1.0时代,金融行业办公和电子化业务办公主要是通过传统的IT软硬件来实现的,这样有助于提升金融行业的办事效率。在金融公司体系内IT系统作为成本部门并不参与金融公司的业务环节。金融科技1.0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产物包括POS机、ATM机、银行信贷系统、银行清算系统、银行的核心交易系统等等。

(二)爆发增长阶段———金融科技2.0时代。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意味着进入金融科技2.0时代。在这个时代,计算机技术迅速崛起,造就科技创新技术的一次腾飞,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在当时计算机技术被金融机构广泛应用,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大幅提高,“高效率”成为当时的代名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经济界很快萌生了金融和科技密切结合的产物—网络借贷平台。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P2P公司,这个平台主要是专注于个人信用借款与理财咨询服务,通过大数据手段实现即时风控。P2P这种平台的理财和借贷是通过金融科技公司和传统银行融合到一起,共同来为P2P平台以及平台用户服务。从目前看金融科技不断创新发展,该行业的诚信力度大幅提升,P2P网贷投资平台已经渐渐被社会公众所接受、认同并参与进来,我们估计到2016年的投资人数或达2,000万人,借债人数或达1,000万人。在金融科技2.0时代,人们意识到金融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金融经济时代变得更好,让金融服务实现高效,使用户体验到科技和金融融合的高效便捷。

(三)进化升级阶段———金融科技3.0时代。金融科技3.0时代,也就是金融科技阶段。在这个阶段,高科技和金融经济升级加速,主要是以移动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为标志。金融科技3.0时代,金融科学技术带来金融创新,创造出新的业务模式和创新化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就比如移动信息的出现,不仅切合金融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之处。蚂蚁金服这一项金融科技创新实践应用,给金融经济界带来了三个显著的变化:普惠、绿色、安全。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云计算、大数据成为新一代的商业技术设施,改变了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使其服务的效率更高,资本费用降到更低,造成的损失缩至更小。

三、金融科技创新的应用实践及意义

金融市场受到金融科技创新成果的显著影响,在其业务范畴,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支付结算领域,支付结算主要是通过中介方来实现运用中介方支付公司的服务和产品,采用智能终端来实现点对点的支付管理。在整个运行过程中,低资本和高效率是支付结算运行的核心,通过和各种客户的合作能够迅速扩大客户范畴,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比如百度钱包、电子银行、支付宝钱包以及其他的电子支付方式都是金融科技创新在支付结算领域实践的成果。截至2015年中介方支付的支付总额突破12万亿元,约占支付市场整体的10%,但是覆盖了绝大多数的消费场景;二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融资,主要包括理财、借贷和众筹等方式;三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个领域主要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内的外汇交易、黄金交易、支付处理、人民币跨境支付交易以及银行卡清算系统来实现,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电子化和信息化带来的高效优质金融服务;四是投资管理功能类别,包括机器人投资顾问、电子自动交易系统等。

从一系列金融科技创新成果上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金融科技创新对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融和科技紧密相连,两者相互依存不分家。一方面金融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帮助企业预测和分担创新风险;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成果会产生更多的经济利益,将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促使金融行业不断开拓创新,金融体系更加完善。

通过金融科技创新成果的实践应用,我们发现金融科技创新体制是落实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通过建立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科技信贷以及金融租赁、担保、科技保险等内容相互搭配的金融科技体系,才能够化解技术与资金相对接的难题,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支持企业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和创新技术,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用创新的科技探索出巨大的金融内需,突破环境资源和能源资源的瓶颈制约,从而促进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推动结构的升级优化,使经济实现化茧成蝶。

四、金融科技创新引发的风险及对策

收益和风险并存,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福祉的同时,风险也开始在我们生活中蔓延。

(一)金融科技创新引发的风险

1、金融科技创新不足导致的电子化风险。在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高科技产业不仅存在管理风险、技术风险而且还包括市场风险。主要是高知识管理密度带来的经营管理风险和高强度探索性带来的技术风险,以及产品生命周期带来的市场风险。就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看,虽然金融网络化取得了迅速发展,电子银行、支付清算系统、银行信贷等电子化平台一应开通,但相比于国外银行网络化建设,我国网络化体系相差甚远,金融体系的发展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程度较低,缺乏统筹性的科技创新金融实践经验。

2、金融科技创新过程中人才素质培养导致的风险。就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而言,与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较,我国金融市场存在一个致命的风险,那就是人才素质的培养。人才是每一项科技研发的核心,金融科技的创新,经济的进步都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进行研发应用。在人才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我国缺少勇于开拓创新型、严格律己管理型、业务精炼型的综合素质人才,导致金融科技创新成果进程较慢,滞后经济发展。

3、金融科技创新的产物互联网金融引发的风险。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不同于证券市场和传统银行业的新途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高效率的资金融通。互联网金融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交易成本,分化风险并增加金融服务的规模。然而伴随着P2P风险不断产生的同时,互联网金融风险不断浮出水面,由于其相关法律的缺失和无国界化、虚拟化,使其风险管理愈加复杂,并大大增加了监管难度。互联网金融在技术方面、相关法律方面和业务操作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很可能对我国的经济安全体系包括金融安全防范体系形成巨大的威胁,将拖延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

(二)金融科技创新的风险管理。为了降低金融科技创新风险使其取得更好的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管理。首先,我国应当大力加强金融科技创新信息体系建设,着力于形成更好的互通互联的企业征信平台,健力建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通过网络等作为信息载体及时更新并发布信用信息;其次,我国大力推进完善风险投资机构内部管理结构,充分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完善激励机制,推进风险投资者的专业化管理。

1、从行业角度分析。在行业层面上,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创新的作用,需要加强行业内部的自律管理,应由自律组织协会设定统一的行业规范标准,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披露机制、风险提示系统和自我控制管理等,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在行业中“发动机”的作用,促使行业向前发展。

2、从企业角度分析。在企业层面上,金融科技创新的风险最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的控制。因此,我们需要增强金融科技型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大力健全金融科技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互联网企业为例,在该企业的内部加强设置防火墙制度,主要是应对企业在金融经济方面存在的经营性风险。比如建立客户交易信息记录和客户身份验证识别等;其次是凭借技术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风控能力。

3、从消费者角度分析。在消费者层面上,金融科技创新给消费者带来了高效率和优服务,但是与此同时,风险也随之存在。为了防止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我们应当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比如,采取宣传方式,在宣传的过程中一方面对消费者灌输对金融知识的认知,加强风险防范,提高消费者自身法律意识;另一方面灌输消费者对金融科技创新的认知,随着时代的进步,消费者对金融科技创新的认知也要进一步更新。

五、金融科技的宏伟蓝图———经济发展的构架师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创新、金融的发展,金融和科技融合的脚步愈演愈快,不仅仅是单纯的“金融+科技”的累加关系,而是一种融合趋势,是科技行业与金融服务行业的动态融合,这一融合引领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金融科技创新过程中以“科技”为桨,以“金融”为帆,两者的完美结合促使着金融科技这艘巨轮扬帆远航。(一)在深度上,金融科技的发展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域链和云计算等科学技术来深度挖掘金融需求,使金融业传统服务业务更加具备拓展性和灵活性,以便实现金融科技发展的优势—快捷、高效和精准;(二)在宽度上,金融科技创新将会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业务的范围;(三)在底层结构和运营结构上,金融科技创新更加新潮,服务更加优化,运用高端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区块链技术就是通过对金融组织方式的重新构造,解决金融需求中的痛点,实现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服务方式,给予客户最优质的体验。

六、科技引领金融发展

科技引领金融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见证了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产生的巨大影响,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科技发展对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快速提升,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金融业而言同样如此,科技和金融的发展互相融合,密不可分。

科技引领金融发展,科技的创新使得金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跨越式进展,金融业不仅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物理特征和运行方式的变化,而且使金融业在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上为适应经济发展作出了相应的改革。

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 第8篇

(一) 金融中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金融机构本身的运营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一是我国中西部区域金融机构因其外部环境和自身原因, 使得运营效率不高, 给投资者和借款人较高的交易和信息费用, 增加了投资主体的筹资成本, 降低投资者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由于筹资成本高, 抑制了整个区域投资需求的上升;二是中西部区域的金融机构受区域经济整体环境落后以及投资环境较差等因素的制约, 缺乏数量大和稳定的外源融资渠道, 当地的投资需求束缚于当地金融机构现有储蓄的不足, 无法生出大额的投资需求;三是在中西部区域, 其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弱, 适应不同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无论从规模数量上还是质量效益等方面都十分有限, 无法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规避风险的手段,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投资需求。

(二) 金融市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金融市场是储蓄者和投资者之间进行证券交易的中介, 其功能就在于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目前, 对于中西部区域来讲, 金融市场所带来的便利却是微乎其微的。这是由于中西部区域金融市场起步时间晚, 发展规模小, 加之受金融市场储蓄者与投资者时空的差距性以及交易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使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难以获得有效资金的支持。金融市场主要建立在发达的东部区域, 中西部区域要借助于金融市场从事证券活动时, 储蓄者与投资者之间相互搜寻的交易成本、储蓄者与投资者的谈判费用、储蓄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契约履行和实施的费用等都高于发达的东部区域。这一切均不利于激励储蓄者和投资者从事金融活动的意愿, 不利于资本的有效使用和资本形成的质量, 最终不利于经济增长。

二、我国金融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的强制性金融创新制度的桎梏。

目前, 在我国金融创新主要依靠的还是强制性金融创新制度。随着我国金融发展的逐步壮大, 强制性的金融创新制度会造成一些问题, 限制我国的金融创新。强制性金融创新制度限制金融主体的收益。目前, 我国政府在提出金融创新方案时更加关心社会效益, 提供的金融创新的动力, 并非仅仅出于金融创新的经济效益。如果政府的金融创新具体措施对现有的政治秩序和政府的目标有影响, 即使实行这种金融创新措施对于金融主体的进一步发展很有必要, 由于政府和金融主体认识上的差距, 政府也不会采取具体动作或者提供的金融创新措施不是金融主体所迫切需要的, 降低了金融主体本身的收益。

(二) 金融体制使金融主体缺乏内在动力。

金融创新主体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金融机构。其由于自负盈亏, 出于盈利和竞争的考虑, 金融机构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扩大竞争优势, 增加盈利, 由于自主经营, 金融机构能够根据需要及时决策、进行金融创新。然而, 长期的自上而下的金融体制, 使得金融主体长期处于以来政府的状态, 缺乏自身内在动力, 对市场分析速度慢。在进行创新时, 本应是自己决定的商业行为, 由于对于原来体制的依赖, 对于外界的市场变化反应迟钝, 减弱对原本金融创新的投入力度, 往往会错过金融创新的最好时机。例如,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并不是很健全, 金融市场没有形成资源充分流动, 要素价格的反映机制和场外交易时常发展缓慢, 企业很难得到金融资金支持, 使得许多企业由于得不到资金支持而无法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三) 金融创新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

金融机构在基本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 就盲目地推出一些创新, 而不是从自己的需要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决定是否开拓创新。缺少对金融创新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的规划设计, 创新缺乏整体感和层次感, 往往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如果金融机构内部的创新之间不系统不协调, 如决策失误、各种创新行为间竞争和协同关系的失衡、由于协调管理不力而引发的机构内部秩序紊乱等, 一旦有序的方式被破坏, 金融创新行为之间就处于不适应环境的状况。

(四) 我国金融发展存在地区差异。

我国的金融创新主要以政府为主导, 一般来说, 重要的金融创新措施都是从部分沿海地区或者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先进行试点, 经过这些地方的论证以后, 再向我国其他地区进行复制。这样虽然降低了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 但是同时, 也带来了我国各地区金融创新发展的地区差异。试点地区具有优先的金融优势, 吸引资本投入, 通过金融创新获得更高的收益, 非试点地区, 虽然条件类似, 但是没有政府特批的金融创新资源, 无法吸引到投资, 这样长此以往, 试点地区的金融业越来越发达, 非试点地区的金融业逐渐落后, 形成了地理区域概念下的金融创新差异。

三、金融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 依靠中央政府的力量, 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政策支持。

制定明确的区域金融政策和区域金融发展目标, 并对之实行法律化。在利率方面, 由于利率目前尚未实现市场化, 中央银行对中西部地区的贷款利息应有别于东部地区, 使其与中西部地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承受能力相适应, 同时对中西部金融机构在税收和利润留成上给予一定优惠, 以弥补贷款利率所带来利润的减少。在存款准备金方面, 应考虑按大区实行差别准备金的政策。东部地区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高一些, 而中西部可以低一些。因现行存款准备金并不作为安全性的保证之一, 而是作为资金调节的工具, 这样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 使发达地区的资金通过中央银行的调节流入中西部地区。中国人民银行的分行已经改变为按经济区划设置, 因此可考虑给每个区域的人民银行分行一定的准备金浮动权和再贷款权, 让它们根据本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确定一个比较适当的准备金率, 并发放一定数量的再贷款, 从而起到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资金的流动看, 每增加一个金融机构, 都会带来资金, 增加存款, 并加速资金的流动, 间接地为本地资金流入做出贡献。根据目前情况, 应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机构设置管理条件, 适当降低中西部地区设置区域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资本金、营运规模等方面的要求, 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 提高金融效率。

(二) 发展新的区域性商业性金融机构, 改善中西部地区金融。

中西部地区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 可以优先取消目前中外资银行在所得税率、外汇存款利率、业务收费利率、外汇资金利率的融资渠道、资金拆借期限、人民币业务等方面的待遇差别, 实行国民待遇, 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去中西部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 诸如中信、民生、光大、深发展、浦发展、招商、华夏、兴业等全国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行去中西部设立分支机构, 开展金融业务:应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机构设立条件适当降低中西部地区设置区域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资本金、营运规模等方面的条件, 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 提高金融效率。由于民营银行产权明晰激励机制健全, 以它们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效率更高。在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难以一步到位的情况下, 通过必要的制度安排, 促进中西部民营银行的诞生和成长, 扩大其市场占有率, 从而为中西部民营经济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三) 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 培育各类金融中介机构。

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应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 消除对企业重组的业务干预, 促进企业建立规范的产权制度。在此基础上, 中西部地区应在优惠政策方面多创造条件, 促成一些专门从事中西部项目向东部乃至境外推荐介绍的咨询管理评估机构等中介组织在中西部落户;对中西部地区现存的证券公司、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进行合理的改组和改造, 组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 以便达到激活中西部地区存量金融资产, 增加中西部直接融资规模的目的。大力发展壮大担保公司、健全担保准则, 积极推广担保公司制度, 建立方式上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 壮大中西部地区担保公司规模, 为中西部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有效担保。

(四) 大力发展区域性金融市场, 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

随着上海作为一个完整的全国性金融市场的初步形成, 可在条件成熟的中西部城市培育和发展区域性金融市场, 从而形成多层次、开放性的金融市场网络, 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资金, 增强其资本形成能力, 完善同业拆借市场, 积极发展票据市场, 规范市场行为, 抑制资金的无序流动;注重资本市场的基础建设, 推动中西部资本市场的发展。中西部资本市场发展的现实基础很薄弱, 基于国有经济占主导的事实, 从长期来看, 中西部资本市场的发展应注重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 推动国有资本的流动与重组, 加快资本经营步伐。推进中西部地区股份制改革进程, 以推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 积极筹建和完善不同层次的区域性、地方性的证券交易中心。

摘要: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区域经济表现出严重的失衡性——东、中、西部的经济增长差异越来越大, 由于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存在着广泛的“金融压抑”, 严重阻碍了金融发展, 从而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本课题首先分析金融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然后研究我国金融创新现状, 最后结合我国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 利用金融和经济作用机制, 对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一些金融创新的路径规划。

关键词:金融创新,区域经济,金融发展

参考文献

[1]聂正彦.金融转型、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2.5.

[2]周佰成, 朱斯索.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2.7.

[3]人行市中心支行统计研究处.保持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 促进区域发展方式的转变[J].经济丛刊, 2011.2.

刍议金融创新对企业发展影响 第9篇

金融创新是指各种金融要素通过设计、研发及组合而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其中金融业务在其中所占比例最大,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金融机构之间通过对原有的金融工具进行重新分配,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工具,另外在新的金融机构条件下创造出新的工具,种类繁多。如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就推出了商业票据、可转让式存款单及回购协议等;70年代美国推出了股金汇票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和电话转账业务等;80年代美国又推出了小储户存单协定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业务。以上这些业务提高了美国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在世界上占据了极高的市场份额。在我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金融业作为现代产业,发展方向就是为社会主义提供不同模式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自改革20多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不断扩展,从最初的吸收储户资金、发放国债发展到几乎所有的信贷、租贷、信托、房贷、证券等业务范畴。特别是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向国有银行转变,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迅速提升,已经跨入到国际领先行列。在过去几年,我国银行业开发了一批具有吸引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打破了原有的存、放、汇单纯的银行项目,但实际上尚未脱离对社会资金聚集、再分配、流传的经营模式。综上所述,我国金融创新仍处起步阶段。

二、金融创新的意义所在

目前我国的金融行业正由“行政金融”往“市场金融”过度,金融资产的发展规范化过程中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行政手段对金融体制的干扰;二是银行业垄断严重,阻碍金融体制的自由发展。通过金融行业的创新,规范我国金融体制主要有着以下意义:首先,可以确保央行的完全独立地位,央行的金融调控制度应有经济学家及学者决定,而不应受到行政干涉;其次,构建完善金融法规,可以处理开放性金融危机,防范于未然;另外,加强监管体制来形成中央银行宏观监管,同业同向约束,金融机构自我监管的三层面管制;最后,建立真正意义的商业银行,允许银行多样化,利于金融体制的自由发展。

三、金融创新作用机制

1、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金融深化过程中促进金融创新的动力坐在,通过激励机制可以激发金融系统对深化的需求,一般激励机制由竞争压力、降低风险、规避金融管制、收益激励四种构成。

2、扩散机制

扩散机制指创新行为的转移与推广的过程,通过扩散机制才可以真正意义上促进金融深化,由不同市场的融合、新市场的形成、金融工具交易量的增加三种形式组成。

3、研发机制

金融创新实际上是金融创新技术、人力、资金及信息的四种资源整合的过程,通过水平和垂直整合来完成开发行为。金融创新所创造的金融产品为金融深化提供了必要的工具。

4、调节机制

金融系统难免会出现失衡状态,金融创新可以通过调节机制来进行调节。目前调节机制主要以通过影响金融市场利率、汇率等措施对金融运行状态进行调节;通过影响市场收益和风险状况来调节。

四.基于金融创新企业进行融资的对策及建议

1、依据企业自身需求选择适当融资方式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规模、发展阶段来选择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金融产品。比如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规模还是相对比较小,进行融资应选择融资手续相对较为简单的金融产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信用条件和经营状况与以往发展有着较好的改善,企业就可以通过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等方式来进行融资。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要时刻调整自身的融资方式,以便企业发展更加快速。

2、防范金融融资的风险

企业在运行期间,还应注意到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不要仅仅看到创新的优势,还要时刻注意所带来的风险,要合理利用金融创新带来的融资决策,不要盲目过度使用金融创新。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及时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从而加强抵抗风险能力,提供企业融资的安全性。另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金融市场,来扩宽融资渠道,改变以往银行贷款主要融资方式,从而达到企业资金最优化。

3、不断提升金融市场投资功能

根据我国的金融实际情况要进行金融工具创新,不仅仅只是从国外引进金融工具,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需求来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来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使大中小企业充分认识到金融市场的作用,从而改变单纯银行贷款的途径。正确引导各个层次的企业充分利用金融市场来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要重视金融市场的协调性,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使我国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相互协调发展。此外,还要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形成多元化的组织结构,来提升除银行外的机构在市场中所在份额,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摘要:在金融市场中,创新成果可以使市场机制运行更加有效率,创新减少了中介环节,降低了资金成本,是一种福利的改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如何提升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环境则是金融创新所达到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经济,资金,金融创新,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仁祥,喻平.我国与西方金融创新动因之比较[J]武汉理工大学学,2003;16(3):254-258

[2]史建平,贾丽博.后WTO时代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27-32

[3]李朝霞.资本结构理论与融资工具选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4]欧阳凌.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研究:一个基于产权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的分析框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4:46—51

创新金融发展 第10篇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Internet of Finance)有了更加深厚的技术背景,中国经济态势的上扬也给互联网金融模式创造了契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提升为互联网金融的稳固发展创造了坚实的条件,也正是以互联网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最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大数据、移动支付)的不断完善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1]

除了技术发展对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作用外,社会需求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随着电子商务额快速发展,我国新一代消费群体对便捷性的消费方式产生了依赖性,居民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的改变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提供了社会人文背景。在新时代背景下,移动支付、社交网络、云计算、搜索引擎[2]等新型金融模式的出现,逐渐渗透、覆盖传统的金融行业,加快了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的结合进程,产生了新一代的互联网金融热潮。

2 互联网金融实质

就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来看,其并未完全摆脱传统金融业束缚,而是传统金融业向互联网方向的一种延伸与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不是对传统金融的实质颠覆,没有脱离金融的本质,更多是理念和思维的创新,金融服务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多元化的途径。[3]当前学者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往往有其颠覆性的论断,这是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基础、中国体制和市场分析不足的结果。互联网金融使得金融的基础功能效率得以提升,即清算、结算及融资功能更加方便快捷。互联网金融信息不对称的特点使得它在风险控制方面表现良好,因为金融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市场信息的不对性,而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特点可以很好地化解信息不对称性问题。

总而言之,一定要客观、冷静地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其风险调控在可控范围内。互联网金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力度和方向,除此之外,实体经济的需求决定着互联网金融必然会向实体经济靠拢。

在互联网成为一个独立的金融生态系统之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想将互联网金融从传统金融体系中独立出来就要突破原有体系,建立新的规章制度,然而这在当前中国模式下并不太可能实现。

3 互联网金融国内优势

互联网金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除了上文所述的技术推动、人文社会环境推动等因素外,还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比传统金融行业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优势,顺应了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潮流。中国模式下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社会需求。电子商务的繁荣极大地催生了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网上购物模式的推广为第三方、网上借贷、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提供了广阔的运营平台,同时也满足了居民日益改变的消费习惯,将线下消费移到线上,使消费方式更为便捷。

(2)覆盖面广,包容性强。互联网金融的用户覆盖面极大,消除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使他们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资源完全开放共享,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在面向对象上的缺失。

(3)互联网金融的演化与发展使得中国金融体系格局更加多元化,加快了传统金融行业的转型步伐,提高本行业的运营效率,提高了行业内部、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竞争力,同时也加速了不同行业之间的整合,因为就互联网金融而言,其实质即是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的融合。

(4)提高了金融系统效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通信效率提高,业务人员能够及时获取行业内外的最新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决策活动。金融服务也能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提高了客户体验度。

(5)倒逼传统金融行业探索发展新模式,进而推动整个金融业的演进与发展。中国的强政府模式下,政府的支持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起着莫大的推动作用。[4]

4 中国模式下互联网金融风险状况

4.1 互联网金融关联性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融合了网络信息技术和金融服务,使得二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互联网的数据库泄露、身份认证等技术层面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对金融行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种跨界性质的组合使其风险三重化,风险耦合性也大大提高。

4.2 互联网用户信用风险

目前,中国对互联网用户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身份认证等关键性步骤仍存在漏洞,对信用业务的监管也不太到位,消费者保护机制也不健全,这些不利因素都使得互联网用户面临信用危机。

4.3 法律法规、政策风险

互联网金融属于新兴金融模式,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上还存在很大的漏洞。由于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性,使得不法分子可能会打法律法规上的擦边球,利用互联网和金融服务这种跨界组合钻法律的空子,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不小的损失。特别是以互联网作为“外衣”的传统金融异化业务受到的政策、法律以及金融风险将更为凸显。[5]

4.4 资金链流动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对资金流向的监管力不足,导致民间资金极易通过互联网平台流向房地产以及高污染、高能耗和产能过剩的“两高一剩”产业,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起到消极作用。

5 互联网金融发展意见与建议

5.1 鼓励、引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对于新兴的诸如第三方支付、网上银行、P2P信贷等互联网业务模式,我们应该秉承着开放、包容、可持续的心态对待其产生与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其演化与发展进程与风险防范并举,使互联网金融更好地弥补当前金融体系的不足之处,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5.2 互联网金融应立足于保护消费者财产信息安全上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广大消费者,因此,保护消费者消费安全及互联网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消费者群体覆盖的领域非常广泛,因此在监管难度上可能会有些大,但是务必要做好信息安全保护工作。

5.3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能更好地保证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大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6],保障消费者财产信息安全。要尽快建设全社会范围内的信用管理体系,将个人、团体在互联网进行金融服务时产生的信用信息与居民个人或团体的信用挂钩,作为日后对其进行信用评价的标准。此外,还要利用各种渠道向社会宣传信用评价制度,更好地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进行业内部的良性竞争。

5.4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预测与控制

实行鼓励与防范并存的监管原则,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进行适度引导与控制。注意风险控制,一旦发现威胁到消费者、企业等使用群体利益的风险,要及时叫停相关服务并问责相关单位、个人。

5.5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仍处在起步阶段,并未形成健全的法律体系,因此要加快现有金融法律法规的修订,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强对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网络银行、众筹融资等金融活动的监管。[7]

6 结论

在现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下,要想发展好互联网金融,就要努力引导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行业互补、协调发展,弥补互联网金融在经济调节功能上的缺失。总之,互联网金融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消费方式和支付、理财习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曙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J].长白学刊,2014(1).

[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3]郑连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4(5).

[4]乔海曙,吕慧敏.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论[J].金融论坛,2014(7).

[5]彭冰.P2P网贷与非法集资[J].金融监管研究,2014(6).

[6]林钧跃.社会信用体系理论的传承脉络与创新[J].征信,2012(1).

创新金融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 金融创新 金融可持续发展

1. 金融创新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业在不断的进行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将很快携带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品种、新的营销理念和新的服务手段进入中国市场,与国内金融机构展开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

1.1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是必要的。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引入新技术,采用新策略等。通过金融创新可以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合理的金融制度安排,通过股份制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使国有商业银行能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法人。通过金融创新使国有商业银行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执行党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1.2银行金融创新应采取的对策。金融监管进行创新。要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与时俱进,大胆进行金融监管的创新。首先是更新监管理念,寓监管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监管,正确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其次是要增强金融监管的创造性,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不断创新和完善监管手段和方式,及时地发现问题和处理风险苗头。

1.3加快负债品种和资产业务的创新。在负债品种的创新方面要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使储蓄在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前提下具有多功能及灵活性。通过向社会推出系列化的综合性个人零售业务产品,逐渐形成有特色的产品开发战略,促进个人金融一体化发展。

1.4金融创新信息技术支撑,不够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越来越依赖技术的进步。比如,建立现代化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实现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建立健全金融系统计算机安全体系,提高防范计算机犯罪的能力,确保金融资金和信息的安全。

1.5金融监管进行创新。要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与时俱进,大胆进行金融监管的创新。首先是更新监管理念,寓监管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监管,正确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其次是要增强金融监管的创造性,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不断创新和完善监管手段和方式,及時地发现问题和处理风险苗头。

2. 金融可持续发展

2.1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

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金融化,必须以金融为着力点,构造和实施完整的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通过建立明晰的产权关系,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建立规范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化利率运行机制,强化金融的有效监管,创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通过构建金融诚信化的产权基础,强化诚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弘扬全社会的诚信价值观念,实施金融诚信化发展战略;通过处理好金融规模化发展的四大关系,构建金融规模化发展的准市场组织,依靠金融创新实现金融规模化发展,实施金融规模化发展战略;通过主动参加国际和地区性经济与金融组织,全面开展与区域化货币联盟的金融合作,继续实施城乡金融差别化发展政策,实施金融区域化发展战略。

2.2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创造良好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金融业健康发展要依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主要包括:稳定的政治环境,健全的制度环境等。金融业的健康运营要依赖于良好的制度基础,包括金融制度、信用制度、法律制度、内控制度等。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提高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妥善处理外资流入,加强外资外汇的管理,优化外汇外资的结构,适度调整汇率制度,适当加大汇率的浮动范围。在金融风险的处理中,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风险规避和转移,减少金融风险带来的各种损失。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市场化利率运行的金融监管。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主要通过产业政策和利率政策对金融业进行引导和有效性监管。应制定大、中、小并举的金融业发展战略,大力扶持中小金融企业,规范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管理。要加快金融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通过产权交易完成闲置金融资产或低效配置金融资产的收购,充分利用金融资源,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3. 金融创新和金融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1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我们理论发展一项必要的前提,创新的目的就是使我们的金融体系不断的完善,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金融创新是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不会离不开创新的,没有创新则只能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扩张。金融业的发展也是符合这一原则的,金融业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

3.2金融创新必然伴随着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日益丰富,从而能够使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其对市场的预期及风险的偏好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创新产品来消化市场经营风险;其次,金融创新的基本方向是金融资产的证券化、金融运行的市场化,使融资工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价格随市场状况快速波动,而这种波动对金融运行具有调节功能,通过有效的金融市场使金融部门实现最优经营。

3.3金融可持续发展是金融创新的最终目标。通过美国次贷危机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追求短期利益缺乏有效监管的过度的金融创新对金融行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危害,只有金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给予金融机构股东们长期合理的回报,对稳定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时候,金融创新才有存在发展的意义。

3.4金融业的持续发展会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创造出更多的金融产品需求,这就必然激励金融机构去研发创造出更多的合乎多样化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获取更多的利润。这些创新产品,有些简单的产品创新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就可以实现,但是有些创新产品必须在现有金融制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和组织结构的创新,才能完成金融产品的再造和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为此,许多的金融机构设立了金融创新研发部门,从宏观金融创新和微观金融创新两方面来研究问题,这样就促进了全球金融创新的发展,进而又促进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促使金融业持续繁荣并极大的提升了金融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结语:

随着国际金融业的快速的发展,金融业对于其他行业的影响力也是在不断的增加。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说明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对于一个国家以及还是全球经济来说都是关系到战略发展全局的关键问题。但是实际上在金融创新蓬勃发展的今天,讨论金融创新的盈利能力和辐射能力意义已经不大,我们更应该注重金融创新在金融宏观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欧阳瑞.从生态经济学的发展谈绿色金融[J] .金融与经济.2010.02.

[2] 朱新蓉.论金融环境的可持续性[J].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12.

[3] 胡芸.论金融创新与金融可持续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05.

[4] 吴世艳.金融危机背景下海外并购分析[J].经济管理者.2010.03.

[5] 吴兰.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策略选择.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创新金融发展 第12篇

一、高度重视金融发展, 加强对金融发展的支持力度

在现代化的国家产业体系中, 金融的地位处于核心位置, 尤其在经济方面更是起着动力的作用。金融的发展主要在资金方面对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其健康平稳的发展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是有利的。而且, 金融业的发展与壮大也可以提升行业自身的发展水平, 为其提高风险提抗力以及进军国际市场都是非常有利的。所以, 金融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各个方面, 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提高对金融业的支持力度, 并将其作为优先产业重点发展。

二、大力推动金融创新

创新是行业的灵魂, 金融产业亦是如此, 只有不断的与国际接轨, 不断的创新, 才能更好地提高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 使产品更具有竞争力, 这也是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如今各个行业都在提倡创新, 金融行业也要紧跟时代步伐, 充分发挥其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作用。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 培养和引进优秀的金融人才。

当今社会, 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优秀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因此金融行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大力引进相关专业的高级人才, 也可以与高校合作, 培养专业对口、技术能力强、基本功底扎实的优秀毕业生进入行业内部工作, 还可以从公司内部选拔一些业务熟练、能力强的优秀的员工参与各种技能培训或者专业培训, 并将培训制度固定化, 使企业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学习机制。通过以上种种措施, 使员工的学习与创新成为一种企业文化, 既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又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二) 建立合作创新机制。

创新是一项持久的工作, 需要不断的投入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 而且, 不仅是物质投入, 也要求大量的人力投入, 还要有详细而周密的计划、专门化的组织执行机构等, 因此, 创新并不是空口支票, 其成本是十分高昂的。进入21世纪之后, 随着国外高精尖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 国内企业与国外的差距并未缩小, 反而有逐渐拉大的趋势, 这就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资本用于行业创新。很多公司仅仅依靠自身很难完成这项长期的活动, 仅仅依靠政府的话资本也有限, 而且只能辅助部分企业, 所以要想行业整体水平提升还是应该建立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 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然后通过政府牵头完成企业与机构之间的合作, 共同开发新产品。一旦这种产业形成集群效应, 就可以弥补单个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弱点, 对于行业的整体发展来说是有利的。

(三) 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虽然已经经历了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 但是金融行业由于是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力度相对较小, 很多企业依然将自己定位为国有企业, 行业内部的竞争也不是十分激烈。这种现实情况决定了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或是市场进行创新调解是靠不住的, 还是应该发挥政府的主管引导作用, 从政策上进行指导, 同时不断完成金融改革, 培育市场竞争机制,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举措。只有让金融企业真正把自己至于社会竞争条件下, 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才能激活企业的竞争力, 进而为了提升竞争力而不断实现创新。

(四) 创新金融管理体系。

目前国内的金融企业依然是以国资为主, 兼之有部分民营资本的运营, 但是相对来说份额依然非常小。纵观世界金融发展史, 银行主体多元化是推动金融市场不断前进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因此国家应该适当的对金融市场进行放开, 允许民间资本以及国外资本的入驻, 只要在管理上不断严格和完善即可。只有不同的资本同台竞争, 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局面, 反过来再进一步推动改革, 不断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

三、树立金融可持续发展观

(一) 可持续发展既是一项国家战略, 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选择, 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关乎于我国经济社会全方面的重大问题。要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自觉实施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明确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发展的可持续性;明确金融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和处理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明确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认识到金融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乃至全球各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明确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 在质与量的统一中, 更加注重质的发展。

(二) 金融可持续发展观明确了金融是社会资源的观念, 对金融资源的合理运用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金融资源同其他资源一样, 在特定时间、特定地区都是有限的, 因而金融活动要在金融资源能够承受的限度之内。金融资源的合理利用, 可以提高资源的宏观配置能力和配置效率, 提高一国综合发展水平和潜在增长能力。我国经过多年积累, 金融资源的总量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 但对金融资源的合理应用还不够成熟。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教训, 加强我国政府对金融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 自主、谨慎、合理的开发利用金融资源。

四、结束语

金融发展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意义重大, 因此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认真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不管未来市场如何转变, 金融产业都要从自身改变做起, 不断创新, 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正因如此, 研究金融创新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就变得至关重要。

上一篇:计算机审计研究回顾下一篇:网络口碑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