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封堵导管

2024-06-04

支气管封堵导管(精选8篇)

支气管封堵导管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12月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 年龄18~85岁, 性别不限, 体重52~93 kg, ASA分级Ⅰ~Ⅱ级, 术前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不张等合并症, 无声音嘶哑或者咽喉痛。术前均行肺功能检查。采用随机字母表法分为BB组和DLT组, 每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年龄、性别构成、体质指数和肺功能)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局麻下行左侧桡动脉和中心静脉穿刺, 用于监测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采血。麻醉诱导用咪达唑仑0.05 mg/kg、丙泊酚2.0 mg/kg、顺阿曲库铵0.2 mg/kg和舒芬太尼0.25μg/kg, 并于2 min后行气管插管。麻醉诱导后, DLT组经口插入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 随后用胸腔镜调整导管的位置。BB组先经口插入单腔气管导管, 随后在胸腔镜下插入支气管封堵器。记录插管时间, 导管定位时间, 插管次数, 导管移位发生率以及单肺通气时间, 肺萎陷评分, 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气管拔管后48 h内声嘶、喉痛的发生情况和术后1周内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与BB组比较, DLT组术后总的并发症及声嘶、喉痛发生率高 (P<0.05) , 两组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率 (如肺部感染、低氧血症等)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插管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气管插管, 与支气管堵塞器 (BB组) 比较, 双腔气管导管 (DLT组) 的插管时间和导管定位时间较长, 肺萎陷评分高 (P<0.05) , 而两组的拔管时间、单肺通气时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例 (%)

3 讨论

食道癌根治术一般采用左开胸, 可为手术者提供干净的、清晰的、开阔的视野,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损伤和出血, 但在手术过程中同时要确保非术侧肺充分通气, 防止手术侧肺漏气及侧卧后术侧肺的分泌物向非术侧倒灌现象发生。因此笔者认为理想的单肺通气方法是既能达到有效隔离双侧肺的目的, 又能保证足够的通气和氧合, 而且还要操作简单, 并发症少[4]。

研究发现, 支气管封堵器组 (BB组) 和双腔支气管导管 (DLT组) 的临床效果基本相同, 比如单肺通气时间、导管移位发生率、低氧血症和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等指标。但是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主要分析不同之处的原因。

插双腔支气管导管是临床上单肺通气最常应用的方法[5], 在本文研究结果中, 双腔支气管导管组 (DLT组) 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比支气管封堵器组 (BB组) 高, 其中双腔支气管导管组 (DLT组) 术后声嘶、喉痛发生率高, 初步分析原因考虑该方法技术操作难度系数较大, 导管插入和定位较长, 双腔支气管导管材质较硬等, 易造成支气管、声带、咽喉等受损害的并发症较多, 这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几乎一致[6,7]。

与支气管封堵器组 (BB组) 比较, 双腔支气管导管组肺萎陷评分也高, 这与Campos等[8]研究结果一致, 却与杨禄坤等[9]研究结果相反。结合前人的文献著作及本研究实际情况, 笔者分析原因是本研究和Campos等研究的患者均进行胸腔镜手术, 因此对肺萎陷的要求较高。有研究发现, 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相比, 其具有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的特点, 特别是对高龄心肺功能欠佳、不能耐受开胸手术者更适合[10]。所以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考虑使用电视胸腔镜实施开胸食管癌根治手术, 是否用于其他开胸手术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 本文研究结果中, 两组肺部感染率比较虽然暂时无差异性, 但是肺部感染一直是胸腔手术术后一大典型的并发症,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康复, 为了进一步减少肺部感染率,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 应尽可能轻柔, 减少对肺部反复刺激, 以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率[11,12]。

气管导管意外脱出时应急预案 第2篇

1、发现患者气管导管意外脱出时,护理人员立即报告医师。

2、在医师到来之前,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及双肺呼吸音、导管移位的程度等情况评估导管的位置,如导管还在气管内,采用氧管供氧或简易呼吸囊对患者进行辅助呼吸;如导管以脱出气管外,应拔出气管导管,立即采用面罩高流量给氧或用面罩接简易呼吸囊对患者进行辅助呼吸。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患者出现生命危险时,启动抢救工作程序。

3、备好气管插管用物,做好配合医师重新进行插管的准备。

4、禁止护士将病人半脱出或完全脱出的导管自行插入。

经导管封堵主动脉窦瘤破裂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1年8月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主动脉窦瘤破入右房、不合并需外科治疗的复杂畸形患者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17~58岁,平均(31.5±14.8)岁。2例因心脏杂音就诊,3例有心慌、气短、乏力伴等表现,其中1例有腹水,双下肢水肿等心功能不全表现。查体:5例均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闻及Ⅲ~Ⅳ/6级连续性杂音。1例颈静脉怒张,心浊音界扩大,肝肿大,肋缘下3 cm;腹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1例患者心电图示心房纤颤;1例患者合并主动脉瓣微量反流。超声心动图示窦瘤破裂人口径(8.12±2.03)mm,出口径(4.21±2.34)mm,分流最大速度(Vmax)(524.0±73.6)cm/s、压力阶差(PGMax)(92.5±21.8)mmHg。3例为右冠状窦破裂、2例为无冠窦破裂,均破人右房。破口距离右冠瓣与无冠瓣交界(RNCV)>4 mm、主动脉瓣(AV)>3 mm、距三尖瓣(TV)>5 mm,距右冠状动脉(RCA)>8 mm。

1.2 封堵操作方法

Seldinger法穿刺右股动、静脉。先行升主动脉造影明确主动脉窦瘤的位置、破口与心腔及冠状动脉开口的空间关系,根据破口形态及大小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建立股动脉一升主动脉一主动脉窦瘤破口一右房一下腔静脉一股静脉轨道后,从股静脉侧送入8~12 F长鞘至升主动脉,在X线透视和超声指导下,将封堵器放置到位,超声心动图及主动脉造影证实分流消失、主动脉瓣无反流,冠状动脉开口正常后释放封堵伞。

1.3 临床观察及随访

术后24 h持续心电监护,术后1周行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常规静脉注射抗生素3 d,口服阿司匹林(3 mg/kg)6个月,出院后每月随访1次,观察临床症状,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等。

2 结果

升主动脉造影显示5例患者RSVA均分流至右房,均呈漏斗形(图1)。1例采用8 mm VSD封堵器,4例使用腰径8~14 mm[平均(10.0±1.6)mm]的PDA封堵器,封堵成功,无残余分流(图2)。封堵器到位后,心率较术前降低10~20次/min,胸闷症状明显好转。查体胸骨左缘第3~4肋间连续性粗糙双期杂音消失。术后7 d时LVDD由术前(62.5±9.4)mm缩小为(54.0±8.3)mm;术后1个月LVDD为(47.5±4.3)mm。较术前明显缩小;封堵器位置、形态良好,未见异常分流,封堵器对主动脉窦、冠状动脉开口及主动脉瓣无影响。

3 讨论

RSVA是一种较少见的心血管病变,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31%~3.56%,多发于青年,男性约占2/3[1],东方人发病率比西方人高5倍。病因多数为先天性,少数病人也可以因为后天获得性原因,导致窦瘤的发生[2]。RSVA发生后,患者常有急性进行性加重的心功能不全,多数在1年内死亡[3],如能及时手术,预后良好。因此,RSV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施行手术,甚至是施行急诊手术。

RSVA根据病史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一般不难。超声心动图可以明确诊断本病,且在经导管封堵术中引导及术后随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可以对窦瘤和破口发生的位置进行准确分析,明确动脉窦瘤瘤体形态,破口的部位、大小、破入的心腔,距冠状动脉开口的距离,有无主动脉瓣脱垂及其关闭不全程度,有无合并VSD及其他心脏畸形。升主动脉造影是诊断主动脉窦瘤破裂的金标准,能明确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形态、大小、破裂部位及所破入的心腔。右心导管检查对主动脉窦瘤破裂及部位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但二者均为有创检查,且费用较高,若UCG已确诊,可不必行此二项检查。

近年来,随着先天性心脏病介人治疗器材的不断进步及介人治疗技术的提高,主动脉窦瘤破裂已可通过介人治疗手段获得根治[4,5,6,7]。RSVA经导管封堵的适应证:能耐受手术,排除其他严重心脏畸形时可以考虑采用经导管封堵治疗。一般认为术前选择介入适应证应该从封堵效果和封堵器对周边结构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虑。选择病例时应注意瘤体位置,以选用的封堵器不影响周围结构(瓣环、主动脉瓣及右冠状动脉)为原则,与窦瘤破口的距离:RCV>3mm,RNCVC和TV≥3.5 mm,RCA≥8 mm[6]。

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是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前提,目前还无RSVA专用封堵器,随着应用Amplazter封堵器的日渐成熟,而其PDA封堵装置(A-DO)更符合RSVA的形态学特点。因此,目前国内外成功进行封堵一般均应用该种装置,还有少数采用VSD或ASD封堵器。一般瘤体较长、类似管形的主动脉窦瘤破裂可选则PDA封堵器,本组4例瘤体较长选用了PDA封堵器;瘤体较短、类似室间隔缺损假性膜部瘤形态的主动脉窦瘤破裂可选用VSD封堵器代替,本组1例瘤体符合上述形态,故选用VSD封堵器。采用ADO封堵器时,建议选择腰径大于出口1.0~2.0 mm,以避免影响右冠状动脉开口。李军等[6]报道选择封堵器大小时多根据RSVA破口的大小,测得的破口直径毫米数加1.0~4.0 mm,ARO-RA等[5]报道应大于球囊直径1.0~2.0 mm,CHI-WEI CHANG等[8]报道大于破口直径2.0 mm(经食管超声测量)作为封堵器型号,极少数加大5.0~6.0 mm,以封堵器牢固和对周边结构不造成损害为原则。

经皮穿刺经导管封堵方法简单易行,国内外报道中期随访疗效可靠,其结果同外科手术组,无复发病例。经导管RSVA封堵术是一种对外科手术有益的补充疗法,适合于无其他需外科处理心血管病变的主动脉窦瘤破裂情况,为此类患者提供了一条低风险、低并发症、低花费、高生活质量的治疗方法。其近期疗效良好,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TAKACH TJ,REUL GJ,DUNCAN JM,et a1.Sinus of Valsalvaaneurysm or fistula:management and outcome[J].Ann Thorac Surg,1999,68(5):1573-1577.

[2]曹亮,胡建国,周新民,等.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手术治疗(附19例报告)[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2):1765-1769.[2]CAO L,HU JG,ZHOU XM,et al.Operative treatment ofruptured aortic sinus aneurysm plicating infective endocarditis(19 Cases report)[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8,18(12):1765-1769.Chinese

[3]GOLZARI M,RIEBMAN JB.The four Seasons of raptured sinusof valsalva aneurysms:ease presentations and review[J].Heart SurgForum,2004,7(6):E577-583.

[4]CHU SH,HUNG CR,HOW SS,et al.Ruptured aneurysms ofthe sinus of Valsalva in Oriental patients[J].J Thorac CardiovascSurg,1990,99(2):288-298.

[5]ARORA R,TREHAN V,RANGASETTY UM,et a1.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ruptured sinus of valsalva aneurysm[J].JInterv Cardiol,2004,17(1):53.

[6]李军,张军,苏军芳,等.主动脉窦瘤破裂封堵的超声心动图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志,2007,23(8):625-628.[6]LI J,ZHANG J,SU JF,et al.Occlusion of ruptured valsalvasinus aneurysm guided by echocardiography[J].Chinese Journal ofUltrasound in Medicine,2007,23(8):625-628.Chinese

[7]马东星,吴晓霞,张蛟,等.主动脉窦瘤破入右房介入封堵治疗的中期随访分析[J].中国医刊,2010,45(5):46-47.[7]MA DX,WU XX,ZHANG J,et al.A midterm follow-up oftranscatheter occlusion in patients with sinus of Valsalvaaneurysm ruptured into right atrium[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e,2010,45(5):46-47.Chinese

支气管封堵导管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过程及相关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接受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接受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的对照组(58例)和接受导管介入治疗的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儿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年龄4个月~5岁,平均(13.27±2.09)个月;PDA肺动脉端最狭窄处1.92~11.17 mm,平均(5.28±0.92)mm;肺动脉压力17~83 mm Hg,平均(48.39±7.11)mm Hg;心功能分级Ⅰ级10例,Ⅱ级37例,Ⅲ级11例;封堵器型号V8 mm~V11 mm。观察组患儿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个月~4岁,平均(12.19±2.47)个月。PDA肺动脉端最狭窄处1.97~11.35 mm,平均(5.37±0.86)mm。肺动脉压力16~85 mm Hg,平均(49.73±7.09)mm Hg。心功能分级Ⅰ级7例,Ⅱ级34例,Ⅲ级9例。封堵器型号V8 mm~V12 mm。本实验封堵器均由北京华医圣杰公司生产,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例采集经患儿家属同意。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动脉导管大小、肺动脉压力、心功能、封堵器型号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接受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患儿全身麻醉后进行气管插管,去左胸骨旁第2肋间横切口(3~5 cm),暴露心包后切开并悬吊,暴露主肺动脉前壁,在经食管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及封堵,术中根据患儿体重进行肝素抗凝。封堵完成和逐层关闭、缝合心包,根据术中出血情况及患儿实时血色素水平确定是否需要输血及输血量,放置心包引流管1根,术后观察8 d后若无异常可出院随访。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儿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术前行静脉碘过敏试验,由于患儿年龄较小给予静脉复合麻醉。有术前心脏超声结果判断股动、静脉穿刺情况,对于导管较细患儿可只穿股动脉,术中肝素抗凝,吸氧、心电监护并补液。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导丝,经数字减影机(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透视后行静脉造影,准确测量动脉导管大小、形态、位置,精确选择封堵器大小。术后穿刺肢体制动12 h,住院观察3 d若无异常可出院。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相关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后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

1.3.2 肺动脉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T,c Tn T)水平

封堵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两组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舒张压水平,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CK-MB及c Tn T水平等差异。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GE公司,型号:VIVID E9),电化学发光仪(美国罗氏公司,型号:Elecsys 2010)。

1.3.3 术后并发症

术后对患儿进行1年随访,对比出现封堵器脱落、心脏穿孔、心律失常、残余分流、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概率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术中影像学图像

观察组患儿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术中DSA造影的情况见图1、2。

2.2 手术相关指标

观察组患儿接受治疗后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肺动脉压、血清CK-MB及c Tn T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肺动脉压、血清CK-MB及c Tn 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肺动脉压降低,血清CK-MB及c Tn T水平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接受治疗后的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舒张压低于对照组,血清CK-MB、c Tn 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术后并发症

观察组患儿术后封堵器脱落、心脏穿孔、心律失常、残余分流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s)

(±s)

例(%)

3 讨论

PDA的治疗自1998年开始应用封堵器以来,已经获得巨大突破,成为首选治疗模式。封堵器手术治疗包括介入封堵术及开胸封堵术,不同手术方法的选择对患儿的疗效及预后影响较大。有研究显示,PDA患者经胸治疗后可能出现心脏功能损伤、肋骨骨折、肾功能降低等并发症,故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仍存在争议[3]。经导管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促进伴发的肺部疾病迅速恢复等优势,但是其操作需要在X线透视下进行,患儿受辐射时间较长,小儿血管穿刺相对困难,局部血管栓塞发生率较高。在临床实际操作中,经导管介入治疗与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的具体选择问题,已经成为研究重点[4]。

由于PDA患儿年龄较小,加上心脏本身疾病,其对创伤的耐受力较低,在确保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手术创伤,促进患儿的术后躯体机能恢复。经胸小切口封堵术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只需对小儿进行静脉复合麻醉,相比之下前者对小儿气道及声门有一定损伤[5]。经胸小切口封堵术虽然切口较传统的开胸手术小许多,但是且切口长度仍有3~5 cm,术中切开心包、暴露主肺动脉等均对心脏带来较大创伤。本研究首先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手术创伤及术后恢复相关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术中失血量较少,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较短,提示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迅速。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操作时间短暂,无特殊复杂病情的患儿一般在30 min左右即可完成,间接减少院内感染的概率,降低麻醉意外发生率[6]。经胸小切口手术的出血量较多主要是在胸骨及心包引流缓解,一般失血100~300 ml,而介入封堵治疗一般出血10~30 ml,很少需要输血。由此可见经导管介入封堵术与经胸小切口封堵术向比较,操作简单、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PDA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程度将决定患儿的并发症严重程度,故对患儿治疗前后肺动脉压力测定可以直接判断治疗的效果。本研究中两组患儿治疗前肺动脉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收缩期肺动脉压力及舒张期肺动脉压力均较低,提示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具有更为直接有效的治疗效果[7]。这与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在DSA造影下进行,可以实时判断封堵效果及残留的血液分流水平等关系密切,该治疗方式可以获得更为精确、更加彻底的封堵效果。有研究显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降低。本研究中两组患儿的治疗后心肌酶谱指标CK-MB和c Tn T值提高,说明手术操作会损伤心肌,但是观察组患儿的血清CK-MB、c Tn T水平较低,可能是由于经胸小切口手术中切开心包并悬吊等操作造成心肌损伤,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由于从动脉通路进入心脏,对正常心肌组织的损伤较小。

PDA患儿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可能对其造成致命伤害,主要是血流动力学不稳等。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封堵器脱落、心脏穿孔、心律失常、残余分流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封堵器脱落与残余分流均是封堵器型号选择不佳、位置摆放不理想所致,导管介入治疗在DSA造影下操作,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上述两种情况发生[8]。心脏穿孔及心律失常是对心脏造成损伤所致,经胸小切口直接切开心包并悬吊,术后缝合心包仍会改变其正常结构,故术后心脏穿孔及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观察组患者中未出现术后心脏穿孔病例,可能与封堵治疗是在超声和经DSA透视下进行相关,手术精确性和安全性较高,且封堵动脉导管未闭部位不会改变心脏解剖结构。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主要由介入过程动脉穿刺造成。本研究中,经导管介入治疗组患儿的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发生率并不高于对照组,故经导管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可以优化手术过程并提升治疗效果,心肌组织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与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价值差异。方法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PDA患儿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受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接受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的对照组(58例)和接受导管介入治疗的观察组(50例)。对比两组患儿的手术相关指标、肺动脉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 Tn T)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血清CK-MB、c Tn T水平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封堵器脱落、心脏穿孔、心律失常、残余分流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A患儿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可以优化手术过程并提升治疗效果,心肌组织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PDA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介入,经胸小切口封堵术

参考文献

[1]杨学永,张建启,周启宇,等.二种微创介入手术治疗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4):522-524.

[2]DANY E,WEIS Z,PATRICK J,et al.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ligation and adverse outcomes:causality or bias[J].J Clin Neonatol,2014,3(2):67-75.

[3]刘影,刘俊成,周学峰,等.经胸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导管介入与经胸小切口封堵术中的比较[J].西部医学,2013,25(4):572-574.

[4]HILL J A,MAHADEVAIAH G,JENKINS M W.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maging of the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first known uses i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15,85(2):278-281.

[5]付明浦,吴维胜,张亮.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外科封堵术治疗先心病31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34(1):17-19.

[6]王世霞,秦玉明.血清CK-MB和c Tn TT水平评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后心肌损伤的价值[J].江苏医药,2015,41(8):921-923.

[7]MASRI S,ELRASSI I,ARABI M,et al.Percutaneous closure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in children using amplatzer duct occluder II:Relationship between PDA type and risk of device protrusion into the descending aorta[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15,86(2):E66-E72.

支气管封堵导管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3月—2009年2月住院的54例VSD病人, 其中男28例, 女26例;年龄4岁~47岁;均为出生后体检偶然发现心脏杂音, 平时活动后多无气促、发绀, 胸骨左缘可闻及Ⅱ级~Ⅲ级全收缩期杂音, 部分伴震颤, 经心脏超声确诊为VSD, 肌部3例, 嵴内型1例, 50例为膜周部, 其中4例伴膜部瘤形成。

1.2 适应证

①年龄大于3岁;②VSD直径在3 mm~14 mm对心脏血流动力学有影响者;③缺损边缘距主动脉瓣至少2 mm, 无主动脉瓣反流和主动脉右冠瓣脱入VSD, 这是经导管封堵成功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1.3 治疗方法

54例病人在局部或全身麻醉后, 穿刺右侧股动脉、股静脉, 行左心室造影, 测量VSD大小, 选择合适的封堵器, 通过缺损口将面条导丝放在肺动脉或腔静脉, 建立股动脉—左心室—VSD—右心室—股静脉的输送轨道, 将输送鞘管沿上述轨道经VSD到左室内, 选用封堵器, 安装在输送器钢丝顶端, 送入VSD处, 造影显示封堵器无残余分流, 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功能无影响, 则释放封堵器, 拔出鞘管。

2 文献检索

通过计算机网络在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进行主题词检索。检索词为:室间隔缺损、导管封堵、并发症。检索2000年1月—2008年4月的文献, 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 查找与VSD经导管封堵密切相关的资料。如何提高手术成功率, 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严格的病例选择和操作规范是其介入治疗的必备条件, 对于某些复杂的缺损或对于经验不足者建议还是术中备用食道超声为佳。

3 结果

VSD经导管封堵术成功率为94.4% (51/54) , 本组病人3例发生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 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 , 1例5 d后发生一过性Ⅲ度AVB;2例病人存在2 mm残余分流, 但不影响三尖瓣和主动脉血流, 不影响周围心腔内及心室流出道血流, 术后1个月复查超声, 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6 h出现血红蛋白尿;无封堵器脱落、血栓形成。51例病人在释放封堵器 (直径为4 mm ~16 mm) 后经左心室造影, 封堵成功, 听诊心脏杂音消失, 超声心动图证实对主动脉瓣、三尖瓣等周边结构均无影响。3例未成功中1例病人因建立轨道时反复出现Ⅲ度AVB放弃治疗, 1例因左室面缺损大膜部瘤不成熟而放弃。1例因心脏超声有误, 缺损边缘距主动脉瓣太近转外科手术。

4 循证护理应用

4.1 术后心律失常护理

循证:VSD封堵术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外科手术高[2], 左右心室出入口均有瓣膜, 心腔内有腱索, 心室不停地强烈搏动。穿越VSD建立轨道的途径相对曲折, 这些因素决定了介入闭合VSD的难度较大, 鹅颈圈导管套住面条导丝拉出过程中, 反复刺激心室壁, 容易导致一过性心律失常。包括左前束支或左束支阻滞及Ⅲ度AVB, 其原因可能与VSD距离房室传导束近, 封堵术后封堵器周围心肌水肿, 导致传导束发生阻滞有关。防治:术中配合医生轻巧、谨慎操作。严密观察心电监护, 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三联律或室性心动过速时迅速退出导管、导丝, 并遵医嘱静脉注射利多卡因。VSD术后3 d~5 d发生心律失常最为严重[3], 严密监测心率、血压, 观察病人意识状态和心电图变化, 病人卧床休息, 避免剧烈活动。通过营养心肌, 消除心肌水肿治疗, 传导束发生阻滞可恢复。 1例病人5 d后发生一过性Ⅲ度AVB, 应用激素治疗3 d未再发生。

4.2 术后血栓形成导致栓塞的护理

循证:室间隔缺损处被封堵器封闭后, 封堵伞不像心内膜一样光滑, 血小板易在此处或动静脉穿刺内膜损伤处聚集, 凝结形成血栓, 血栓脱落随血流运行, 堵塞血管可能导致栓塞[4]。防治:术中拔除动脉鞘管压迫止血时, 手法科学合理, 以能触到足背动脉搏动又不出血为宜。术后严密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并与术前进行对比, 注意下肢皮肤温度、颜色的改变, 观察病人无咳嗽、气促、发绀等肺栓塞表现。为预防血栓形成, 术中肝素化血液, 股动脉鞘管插入后遵医嘱给肝素100 U/kg稀释后静脉注射, 手术时间每延长1 h追加肝素, 为肝素化的1/3量。卧床期间给病人做肢体被动按摩, 2 h 1次以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解除术侧肢体制动后鼓励病人床上轻微活动后再转至下床活动[5]。51例病人均无血栓形成。

4.3 术后溶血护理

循证:由于封堵器过小或移位造成残余分流, 高速血流经过封堵装置引起红细胞遭受机械性破坏所致, 封堵器放置后要确认没有经过封堵口载道片状分流是减少机械性溶血的重要方法。防治:封堵后超声反复观察确认无残余分流才释放封堵器, 可避免溶血发生。溶血多发生在术后24 h内, 因此凡术后有残余分流者[6], 应严密观察尿液颜色、量;一旦发生溶血, 应用皮质激素、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保护肾功能。鼓励病人多喝水, 多排尿, 卧床休息。随着封堵器内血栓形成, 心内膜内皮迅速增生覆盖, 阻挡异常血流通过, 消除溶血现象。本组1例病人术后6 h出现血红蛋白尿, 应用地塞米松等治疗, 术后6 d症状消失。

4.4 术后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护理

循证:与封堵器选择不当, 以及对VSD形成的假性膜部瘤右室面粘连牢固程度估计不足有关[7], 封堵后即刻造影, 有极少数病人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一般在6个月随内皮细胞上爬至封堵器上而消失[8]。VSD封堵术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心力衰竭、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应考虑有残余分流的可能, 如果有残余分流则有可能发生封堵器移位。防治:术后封堵器移位多发生在术毕12 h内, 注意倾听病人主诉, 观察病人皮肤黏膜、面色、意识及心悸、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 并注意患儿心脏杂音的变化, 监测体温。配合心脏彩超, 发现有封堵器脱落应采取抗凝治疗, 并行急诊外科手术。2例病人存在2 mm残余分流, 但不影响三尖瓣和主动脉血流, 不影响周围心腔内及心室流出道血流, 术后1个月复查超声, 残余分流消失。本组病例未发生封堵器移位。

5 小结

经导管VSD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方法相比, 虽具有创伤小、手术简便、易掌握、术后恢复快优点, 但仍有严重并发症发生。为预防和减少手术后心律失常、栓塞、溶血、术后残余分流及封堵器移位, 运用循证护理方法, 严格的病例选择和规范操作, 收集VSD封堵术后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和预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 针对VSD封堵术的各种因素, 术中医生操作的技巧, 术后拔除动脉鞘管及压迫止血的正确方法, 封堵器的合理选择, 选用的封堵器应较缺损口大3 cm ~4 cm来制订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弥补了传统外科手术的不足, 改变了介入护理凭经验和直觉的习惯及行为。在寻求证据的过程中, 结合病人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做出相应的护理, 解决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护理问题, 提高了护理质量。本研究的不足之处:选择的病例数有限;本组病人出院后未进行较长时间随访;文中选择两种公司生产的VSD封堵器, 不是针对同一种封堵器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接受心脏超声检查的不是同一位医师, 不能避免主观偏差;病例中有一部分为学龄前患儿, 未能积极的配合口服阿司匹林, 这与术前及术后充分的抗血小板聚集, 抑制血栓形成有一定的冲突。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 (EBN) 的方法在预防室间隔缺损 (VSD) 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对54例VSD病人经导管封堵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通过文献检索实施相应的护理。[结果]导管封堵成功率为94.4% (51/54) , 无封堵器脱落、血栓形成。[结论]循证护理干预有助于解决临床工作中的护理问题, 提高VSD封堵术的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循证医学,室间隔缺损,导管封堵术,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周玉琴.我国循证护理实践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西北医学院教育, 2006, 14 (4) :422-425.

[2]蒋世良.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热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3, 11 (2) :59.

[3]蒋世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分析及其治疗[J].中国循环杂志, 2005, 20 (1) :21-24.

[4]陈娇, 张雪芳, 陈新梅, 等.小儿VSD封堵术50例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4, 12 (10) :455-456.

[5]陆以佳.外科护理学[M].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02-306.

[6]公培娟.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病人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 :33-34.

[7]张玉顺, 李寰, 刘建平, 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1) :35-38.

支气管封堵导管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房间隔缺损患者26例, 男15例, 女11例, 年龄11~70岁。

1.2 方法

1.2.1 超声心动图术前检查:仪器选择GE-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2.0~5.0MHz。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患者房间隔缺损的位置、大小以及其残端距上下腔静脉的距离。

1.2.2 介入封堵术方法;封堵器选择Amplatzer封堵器, 穿刺患者左侧或右侧股静脉后置入动脉鞘管, 直达患者左心室, 按照超声测量结果选择封堵器大小, 将封堵器送入心房, 缓慢释放封堵器左房大伞, 多侧面观察封堵器位置, 逐渐拉至房间隔处, 确定位置后, 释放右房伞, 封堵器固定之后, 通过超声观察固定是否良好, 有无过隔出血等情况, 如无不良情况, 则释放封堵器牵引导丝, 完成手术。

2 结果

2.1 术前检查结果

术前检查26例房间隔缺损患者8例为原发孔型, 18例为继发孔型, 包括10例中央型继发孔型;房室间隔缺损直径4~10 (5.6±0.4) mm;距上下腔静脉的距离为1~5 (3.0±0.5) mm。

2.2 手术效果对比

在超声引导下, 本组26例患者中, 24例患者一次性封堵成功, 1例患者因封堵器偏小, 术中更换封堵器后顺利完成治疗, 1例患者存在房间隔瘤边缘松弛, 多次反复尝试后封堵成功;术后平均用时 (60±5.1) min, 心内操作时间平均为 (22.1±10.4) min;术后随访6个月, 无患者出现封堵器脱落、心包积液以及心脏结构穿孔等情况。

3 讨论

房间隔缺损是心脏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其治疗原则是修补缺损部位, 临床中应用较多的方法是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属于微创方法, 不仅手术效果好, 且对患者损伤较小。但因人体心脏属敏感脏器, 房间隔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复杂, 在操作中稍有不慎就会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 因此必须要在术前清楚了解房间隔缺损情况, 对缺损直径以及周围情况准确掌握[2]。

超声心动图是实施房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必要条件, 在实施介入治疗之前, 首先要进行病例的选择, 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该种治疗方法, 同时要对房间隔缺损直径清楚了解, 为选择封堵器做好准备工作, 通过超声心动图可确定房间隔缺损的最大直径以及其与周围组织边缘的距离, 按照房室间隔缺损的最大直径选择封堵器, 按照其余周围组织边缘距离的大小选择封堵器的固定方式;其次在介入治疗过程中要通过超声心动图引导实施手术, 确定封堵器的位置是否合适, 对封堵器不合适的地方还需要进行纠正, 同时还能对各个房室、心包等进行密切的观察, 避免术中并发症的出现;最后, 在术后随访中也需要通过超声心动图来判断治疗的效果[3]。

在本次研究中, 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了18例为膜周型, 6例为脊内型, 2例为室间隔心尖端穿孔;本组26例患者中10例中央型继发孔型患者实施经导管介入封堵术, 均封堵成功, 随访中均未出现封堵器脱落、心包积液以及心脏结构穿孔等情况, 说明应用超声心动图能有效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与其文献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 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治疗中能准确确定封堵器的位置, 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少中, 叶木奇, 黄泳航.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3, 19 (17) :80-81.

[2] 刘茹, 厉志红, 张毅刚.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9) :79-80.

支气管封堵导管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PDA患者32例,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6例。所有患者均经体格检查、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确诊,并具备开胸动脉导管结扎的指征。对照组16例接受开胸动脉导管结扎术,实验组16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壁微创封堵术。对照组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16.3±3.7)岁,平均左室舒张末直径(62.4±10.7)mm,平均PDA直径(10.2±2.7)mm,平均肺动脉压(64.7±15.8)mm Hg(1 mm Hg=0.133 kPa),其中1例合并有室间隔缺损,1例合并有二尖瓣关闭不全;实验组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15.8±4.2)岁,平均左室舒张末直径(63.2±11.5)mm,平均PDA直径(9.9±3.2)mm,平均肺动脉压(63.8±14.9)mm Hg,其中1例合并有室间隔缺损。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取仰卧位,全麻后作胸部正中切口,将胸骨劈开后建立体外循环。将主肺动脉切开,将低血流量后将Folly尿管通过动脉导管置入降主动脉。向尿管球囊打水使其膨胀,将其回拉以堵住动脉导管。将动脉导管缝扎后停止体外循环,彻底止血,逐层关胸。

1.2.2 实验组

患者取仰卧位,全麻后将超声探头置入以观察动脉导管的位置与宽度,在动脉导管宽度的基础上加4~6 mm即封堵器的直径。于封堵器的中央缝1根滑线,将滑线的两头穿过输送器的鞘管备用。静脉注射肝素,剂量为1 mg/kg。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作一4 cm左右的切口,逐层分离皮下组织与肌肉。在保持胸膜完整的前提下尽可能将胸腺推开,切开心包,使其悬吊,并充分暴露主肺动脉。于肺动脉壁震颤处用4-0滑线双头针缝双荷包,将套管针穿刺通过荷包中心,撤出针芯后依次将导丝与鞘管置入。在置入鞘管时使用超声引导,鞘管的位置须超越动脉导管,此时可感觉到血流的压力明显升高。若定位困难,必要时可用右手示指由主肺动脉压向动脉导管以确定动脉导管开口的位置。将封堵器用肝素水冲洗后放入鞘管,拔除导丝后将其释放,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封堵伞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确认封堵器的位置合适后,使用超声检测是否存在残余分流,若仍存在分流,使用大号的封堵器再次输送与释放。检查心电监护,确认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后将输送管与导丝拔出。将封堵器尾端的滑线打结使封堵器固定于主肺动脉壁,结扎右心房荷包。间断缝合心包上的切口,复张肺,逐层关胸。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48 h内平均体温、术后心率、术后血压、呼吸机辅助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血管活性药物及止痛药物使用情况、术中及术后输血、拆线时间及住院天数进行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术中及术后无患者死亡,实验组无中转开胸。实验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心率、术后血压、呼吸机辅助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血管活性药物、止痛药物的使用、术中及术后输血、拆线时间、住院天数等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平均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共6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实验组仅1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实验组[6.3%(1/16)]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37.5%(6/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1,P<0.05)。见表2。

3 讨论

对于PDA、室间隔缺损等较为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疾病,以往常采用开胸手术进行治疗。随着封堵器的发明与普及,传统术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微创术式。非体外循环经胸壁微创封堵术将介入治疗与开胸手术的核心技术联合在了一起,既解决了介入治疗无法解决的疾病,同时避免了手术所造成的X线照射,并减少了开胸手术所带来的巨大创伤。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手术的成功率得到了提升,加快了患者术后的恢复[6,7,8,9,10,11,12]。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571,*P<0.05

相比于传统术式,微创手术入路不仅短且直接,无需将胸骨劈开,且在患者体表留下的瘢痕较小。相比介入术所用的细长弯曲的鞘管,其操作更为直观,降低了心肌穿孔等并发症的风险,手术的安全性与精确性更高。且非体外循环下的手术方式免去了介入导管与体外循环机管道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而介入术中所用到的X线辐射无论是对术者还是患者,尤其是青少年与育龄期妇女的DNA和染色体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胎儿的畸形与恶性肿瘤的发生[8],且对于术前由于病情较为复杂而发生误诊的患者,微创术式起到了确诊的作用,术中中转开胸也相对方便,故该术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可进可退的手术方法。但手术的过程中仍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在进行食管超声检查时操作要轻柔,避免出血、穿孔、气道或降主动脉受压迫等并发症的发生。(2)放置封堵器时要注意放置的位置是否合适,选择封堵器的尺寸时除了参考以往的经验与公式外,还要对封堵器的夹持强度与病灶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虑。对于较大的PDA,可以采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将其堵闭[9]。(3)当患者合并有重度的肺动脉高压时,应于术前进行降低肺动脉压力的治疗。尤其是成人患者,由于其血管壁钙化程度相对高,术中出血或术后发生动脉瘤及残余漏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必要时可选择介入治疗。(4)配合主刀医师的超声医师需要具有较为娴熟的操作技术与扎实的心脏解剖知识,术中须进行超声的实时监测,并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本次研究中,通过与传统的开胸手术对比,发现实验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心率、术后血压、呼吸机辅助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血管活性药物、止痛药物的使用、术中及术后输血、拆线时间、住院天数等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6.3%(1/16)]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37.5%(6/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1,P<0.05)。

综上所述,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壁微创封堵术治疗PDA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不影响体表美观等优点,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壁微创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PDA患者32例,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6例。对照组16例接受开胸动脉导管结扎术,实验组16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壁微创封堵术。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48 h内平均体温、术后心率、术后血压、呼吸机辅助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血管活性药物及止痛药物使用情况、术中及术后输血、拆线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无患者术中中转开胸。实验组在切口长度[(4.24±1.74)cm]、术中出血[(18.27±5.38)mL]、手术时间[(0.96±0.33)h]、术后心率[(98.45±9.72)次/min]、术后血压[(15.38±1.26)/(8.79±0.86)kPa]、呼吸机辅助时间[(1.45±0.32)h]、抗生素使用天数[(3.26±0.53)d]、血管活性药物[(3.26±0.53)d]、止痛药物的使用[12.5%(2/16)]、术中及术后输血[0.00(0/16)]、拆线时间[(3.52±0.39)d]、住院天数[(7.38±1.07)d]等优于对照组[(24.13±4.92)cm、(127.52±26.63)mL、(3.71±0.50)h、(126.51±12.94)次/min、(16.68±1.19)/(9.91±0.84)kPa、(20.24±4.12)h、(5.37±0.74)d、37.5%(6/16)、62.5%(10/16)、81.3%(13/16)、(8.21±0.43)d、(14.92±2.4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平均体温比较[(37.34±0.61)、(37.53±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6.3%(1/16)]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要明显低于对照组[37.5%(6/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1,P<0.05)。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壁微创封堵术治疗PDA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不影响体表美观等优点,值得推广。

支气管封堵导管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患者均经彩超、尿路x线平片、静脉肾盂造影、CT等检查明确诊断为输尿管中下段结石, 54例患者男性32例, 女性22例。年龄21-65岁, 中位年龄43岁。左侧34例, 右侧20例。封堵取石导管组30例, 普通取石钳组24例。2组组患者性别, 年龄, 近端输尿管扩张, 肾积水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 。

1.2 方法

2组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取石, 取截石位, 行外阴碘伏消毒, Wolf F8/9.8输尿管镜在甘油润滑下顺利进入膀胱, 找到患侧输尿管口, 置入F4导管, 旋转输尿管镜180度进入输尿管 (尽量降低灌注泵压力) , 输尿管镜继续上行, 至结石下方。

使用封堵导管组:置入封堵取石导管 (由叶片、导丝、外管、手柄组成) 。注意封堵取石导管在置入过程中可引起结石上移, 适当调整位置, 不可暴力上推。如果结石和周围黏连紧密, 可应用钬激光击打结石边缘, 有一定空间后置入封堵取石导管。观察封堵取石导管叶片完全越过结石, 手柄牵拉叶片收紧。适当向外用力牵拉, 增加灌注压力。输尿管镜另一个通道置入钬激光光导纤维, 自操作腔直抵结石。调整钬激光能量致结石被击碎至4mm下时逐渐向外牵拉输尿管镜及封堵取石导管, 边碎石边牵拉, 整个碎石过程用生理盐水冲洗。输尿管镜及封堵取石导管一起退出输尿管。再次进境置入斑马导丝、留置双-J管, 保留导尿。术后应用抗生素3-5天。

使用普通取石钳组。4F输尿管导管引导下缓慢入镜到达结石部位, 置入钬激光碎石, 尽可能将结石粉碎, 术中尽量调低灌注泵压力, 避免结石上移。再以取石钳将大块结石钳入膀胱, 置入斑马导丝, 留置双-J管。留置尿管。待术后拔除尿管自行排出结石。术中若发现结石部分或完全向上漂移入肾盂。术后2周行体外震波碎石术 (ESWL) , 术后平均4-6周经膀胱镜拔除双-J管。

1.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2组手术时间, 一次结石清除率, 2组术后平均出血时间, 平均住院天数, 术后发热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使用封堵取石导管组1例输尿管管腔狭窄不能进入, 改行经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1例在置入封堵取石导管时结石移位, 术后结合体外震波碎石术 (ESWL) 。取石钳组有7例直接导致结石上移因水冲压力过大, 导致部分结石上移动入和肾盂, 后经体外震波碎石术 (ESWL) 治疗。发热患者经加强抗感染、补液等治疗后4天内体温恢复正常。

2组术中及术后指标见表1,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目前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可作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1,2], 但碎石过程中需要灌注泵高压冲洗, 易将整块或部分击碎结石冲入肾盂, 造成手术失败。不得不进一步行ESWL、PCNL治疗[3,4]。调低灌注泵压力会影响视野、增加取石时间, 使手术时间延长, 同时增加感染机会, 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有研究表明采用封堵导管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封堵导管组感染发热率明显比普通取石钳组低[5]。采用封堵导管可从一定程度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费用[6]。本研究结果也表明, 应用封堵导管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更小、恢复快等优势, 且封堵导管操作易于掌握, 值得广泛推广。

术中操作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 输尿管镜进入输尿管时尽量减小灌注泵的压力。 (2) 置入封堵取石导管时直视观察对结石的影响, 有效防止输尿管下段结石上移, 使封堵管叶片部完全超越结石后轻轻后拉手柄, 直至手柄后退至卡锁到位, 以确保叶片折叠成球, 在结石近端形成完全的封堵状态, 再配合钬激光碎石, 根据结石硬度调节碎石能量, 并适当增加灌注泵压力, 使视野更加清晰。将结石粉碎成直径小于4mm的颗粒。 (3) 碎石过程中可同时向外退出输尿管镜, 并向下牵拉封堵取石导管, 帮助击碎的结石向下移至膀胱, 明显缩短了取石的时间。

综上所述, 封堵取石导管在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方面具有缩短手术时间, 创伤小, 治疗效果确切, 减少病人住院时间等优点, 值得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经输尿管镜封堵取石导管配合钬激光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3月收治的输尿管中下段结石54例患者资料, 使用封堵取石导管30例, 使用普通取石钳24例。观察2种方法手术时间, 一次结石清除率, 2组术后平均出血时间, 平均住院天数及术后发热情况。结果:使用封堵取石导管组和使用普通取石钳组手术时间分别为 (30.2±5.6) 和 (60.5±6.2)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8389, P=0.000) ;一次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3.33%和70.8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6, P=0.0275) 。2组术后平均出血时间分别为 (25.2±3.9) 和 (65.3±4.5)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9756, P=0.000) ;平均住院天数 (4.0±1.8) 和 (7.0±2.3)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794, P=0.000) 。发热率分别为6.67%和3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81, P=0.0052) 。结论:封堵取石导管配合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能减少术中结石漂移、提高结石清除率,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抗生素应用, 术后恢复快。

关键词:输尿管结石,输尿管镜,封堵取石导管,激光疗法

参考文献

[1]段皴星, 樊皓明, 李擎东, 等.经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结石失败的原因及防治[J].山东医药, 2005, 45 (36) :44-45.

[2]涂传全, 孙颖浩, 王锡智, 等.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中复杂问题及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7, 20 (1) :16-18.

[3]张厚彬, 谢斌, 黄仕泉, 等.钬激光与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 2007, 23:2418-2419.

[4]覃斌, 黄向华, 李长赞, 等.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 (附253例报告) [J].中国内镜杂志, 2011, 17 (11) :21-73.

[5]张文元, 刘臻伟, 帅文慧, 等.新型封堵取石导管在经尿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3 (3) :89-92.

上一篇:慢性病的危害更大下一篇: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