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中渗透德育

2024-05-26

美术课中渗透德育(精选12篇)

美术课中渗透德育 第1篇

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学过绘画, 感觉绘画比较难, 自己画不出来, 有心理障碍, 即使以前有些学生学过, 如果老师不注意教学方法, 死搬硬套书本, 同样也会使学生对绘画产生厌恶感。要让学生对绘画产生兴趣, 打破学生的这种思想障碍, 首先, 得通过课堂教学, 利用自己的经验, 将复杂的技能简单化, 尽量让学生容易接收, 让学生感觉到绘画并不像自己想象得那样难, 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画好第一幅作品, 并鼓励和激发学生, 这样慢慢地, 他就能画好第二幅、第三幅;其次, 多次召开班会, 利用自己以前辅导的学生实例和利用毕业学生为现有的学生作讲座等办法, 通过现有学生的状况和以前学生的状况对比, 引导激发学生, 让学生通过比较, 感受到自己有考上大学的希望;最后, 通过开家长会指导家长怎样配合老师关注学生, 鼓励学生。总之, 以德育为前提, 利用一切办法, 让学生从不喜欢逐渐到产生兴趣, 从没希望到对考大学产生欲望, 从自卑到逐渐对自己产生自信, 进而从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状态, 这一艰辛的开始, 就是成功的前提。

二、运用自己的热情和真情, 融化学生的心灵, 拉近师生的情感

绘画辅导不同于文化课教学, 和学生接触的距离比较近, 经常是手把手地去教。学生整体的问题, 集合起来整体讲解, 整体示范教学, 个别学生的问题, 个别示范讲解, 这样, 有利于学生个体的不同理解与个体表现, 在辅导学生时耐心一点, 热情一点, 学生更容易接收, 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下课之后, 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真心地关心学生的生活, 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当学生真正感受到这种关爱的真情之后, 他就会真心地喜欢你这个老师, 喜欢进你的美术教室, 喜欢上你的专业课, 那么你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三、关注课堂过程, 联系实际渗透德育

美术课堂教学是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变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见缝插针、联系实际地渗透德育, 不但能确保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 提高学生对绘画的自信心, 还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地受到教育, 让德育之苗遍地开花, 使学生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1. 紧抓课堂常规, 进行品德教育。制度越明确, 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 这是形成技巧与行为习惯的基础。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 制订一系列课堂常规, 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如, 师生问好;绘画过程中养成一定的文明习惯;培养遵守班级纪律, 课堂上不影响他人的良好行为意识等。

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美术新课标指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 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 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在技法课中, 加入了绘画名家的生平简介及其作品欣赏内容, 如国外画家达芬奇、米开朗其罗、罗丹等;国内画家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等。通过对画家生平的了解, 让学生感受画家在学习绘画过程中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绘画道路上, 坚持自己对绘画的追求, 不懈努力, 勇于探索的精神, 激发学生勤奋努力、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 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在课堂中渗透德育知识, 运用情感教学手段, 渲染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及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重视课堂评价, 促使品德升华。美术教学中, 评价主要是为了改善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淡化甄别与选拔作用。在评价环节渗透德育, 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绘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主要从学生的活动表现和对作品的评价方式两方面入手。在对学生的美术活动表现评价时, 我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 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认知水平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其实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 其宗旨都是要充分肯定进步和发展, 并使学生明确要克服的弱点和发展方向, 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美术课中渗透德育 第2篇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略论

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的启蒙阶段,在小学各门学科教学中都渗透着德育教学。教育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学美术教学,由于它与丰富的直观形象直接关联,因而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道德关系、情感关系、认知关系、行为关系而使该学科的德育渗透更为广泛、具体。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的原则

首先,美术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它有自身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决不可喧宾夺主。美术课不是政治课、品德课,不是靠理论说教和标语口号式的教育,而是靠视觉艺术形象或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感染、熏陶,使学生等到启迪,领悟道理,受到教育。只能是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渗透这种教育,使美术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不能生搬硬套。教师应握准德育切入的位置、内容和时间的长短。

其次,德育渗透要联系儿童实际情况。小学美术教学一定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对真、善、美的朴素的认识基础,联系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将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合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学生城乡环境区别大,因此在不同区域的美术课上渗透德育应该视学生的具体生活环境而定,不要一概而论,否则会得不偿失。而且还要将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其它因素统一联系起来考虑,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学生正确的德育观。

再次,教师应该做到身正为范。小学生的许多行为受教师影响特别大,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受到的各种品质、言行、意志的培养,都是通过老师来进行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引导,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儿童而言是学习的一个窗口,必然引发他们十分的关注。教师要特别注重自我教育与提高自己的修养,建树良好的榜样形象。因此教师还要从各方面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加强自己。在做法上要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要认识到美术技能的学习,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不是它的终极追求。

二、小学美术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方法

(一)在美术欣赏中渗透德育意识

美术教材每册首课都是欣赏课,因此,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教材中配置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包孕古今中外精华。小学美术课中,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儿童的艺术情趣,使儿童初步了解美术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方法,初步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扩大艺术视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进行审美和道德评价,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艺术,热爱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如教学《好朋友》这一课,教师可在谈话中,引导学生互相谈谈好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的各种好人好事,并要他们说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绘画的兴趣,进一步掌握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也使学生懂得了要珍惜好朋友之间的友谊,从而培养他们自信、谦逊、善良的品格。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反映儿童题材和动物、花卉题材的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中感受人类对和平、友谊、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如《骆驼》、《大红花》等,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和联想,或采用某种形式强烈的表达了这些愿望和追求,也反映了画家们对生活的深刻的观察和体验,了解艺术家对艺术不懈的追求精神,懂得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珍惜人类文化遗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争取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再如名作《开国大典》表现了开国庆典的盛况,银幕中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圆柱与国家首长形成了平行的铅直式构图,将主要形象展示给观众;远处成视平线的游行人群,更加衬托出稳定,沉着和庄严隆重的场面。此时此刻人们都在静静地聆听毛主席庄严的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震撼世界的声响,仿佛看到了在豪壮的国歌乐曲声中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天安门广场上是一片欢娱,跳跃的海洋。通过观察学生脸上的表情,可以懂得她们与银幕上人物的心情是一样激动。这就是鲜明突出的主题思想与完美统一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所产生的感染力。

(二)在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在绘画前总是要仔细观察事物,这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德育教育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当然,这里的观察包括对事物的体验、欣赏等。

以写生课教学中对自然形态的观察为例。写生课时引导学生到大天然中去观察,如:《天然界的图形》,通过观察天然界的云形、树皮纹、石纹、水波纹以及蝴蝶膀上的花纹,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天然美;《天然界中的线与美术作品中的线》,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天然界中各种美丽的线,领略大天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爱大天然、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变化,使学生热爱党的富民政策;《风来了》,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会自然中的一种形态特征,它本身的注脚是科学的,但不同的观察心理(心境和心态)会产生不同的对生活的感受。

在美术技能训练中,自觉地渗透德育。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有时搞一次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美术实践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实践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如为了配合校德育处组织的热爱解放军的主题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一件小制作送给可敬可爱的人,既深化了主题活动,又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热爱解放军叔叔的思想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对解放军的崇敬和向往之情,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卫祖国的信念。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 第3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 欣赏教学 德育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因此,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和优秀作品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为了做好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制作精美的课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很多学生的美术功底较弱,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练习美工设计,并在美工制作中巧妙地渗透德育。如在制作书签时,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书签上做彩绘,还可以让学生在上面写诗词和祝福语等,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赠送书签作为祝福的礼物。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美术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在美术鉴赏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和我国的优秀作品开展德育工作

高中的美术教材内容设计科学合理,充满艺术气息,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南朝著名画家谢赫曾经在《古品画录》中说:“绘画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鑒。”我国有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凝聚着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如诗佛王维的《辋川图》,画圣吴道子的《明皇受篆图》《十指钟馗图》《天王送子图》,徐渭的《墨葡萄》,王冕的墨梅与荷花,郑板桥的竹子、怪石与兰花,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张大千的山水风光等。许多画作都符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如王冕在《墨梅》中题诗:“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开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将诗风、画风与人格融为一体,表达了自己高风亮节的情操。郑板桥在《墨竹图》中题诗:“不过数片叶,满纸具是节。万物要见根,非徒观半截。”他还在《兰竹图》中写道:“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这些都表达了他刚正不阿的气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优秀作品,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道德修养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

三、借助美术欣赏活动开展德育工作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开展德育工作。欣赏艺术可以强化学生的思想意志与情感力量,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美术教学内容中有许多中国的壁画、雕像、园林、水墨画、山水画、花鸟虫鱼画,有民间的剪纸和年画,有世界文化遗产欣赏,还有西洋画与西方雕塑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优秀的作品,让他们感受美术的悠久历史文化。此外,美术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画展、园林和博物馆,或者观看自然风景,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美术的精神,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具备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与认知功能。做好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德育工作是《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美术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并充分利用教材和我国的优秀作品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阅历,将德育工作成功地融入美术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国华.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J].现代阅读,2012,(21).

[2]蔡相珍,赵正阳,张鲁静.浅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0,(17).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第4篇

一、美术课程德育教学的内容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 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顽强的意志, 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等等。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是美术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 也是我始终在思考的问题。

二、美术教师渗透德育教学的体现

(一) 在实际工作中严于律己, 热爱本职工作, 做到为人师表、严于治教。

我自始至终关心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 不只对学生授以知识, 更注意以美育人, 陶冶性情;利用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师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二) 在课堂教学中认真钻研, 不断改革, 勇于创新。

在教学上, 我依照教学大纲精神进行深入研究, 根据学生年龄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课堂设计, 并注意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情感、美感陶冶功能, 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我抓住每节课的教学重点, 找出教学难点, 根据课型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如采用故事、比赛、游戏等教学手段, 寓教于乐,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 并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艺术创作。

(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素材中思想品德教育资源的挖掘。

美术教学素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并不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要去钻研、开发, 还要开动脑筋去灵活运用。欣赏课上的作品多数具有明显的教育倾向, 我在课堂上充分地发挥了它们的作用。有时设置一个专题, 搜集同样题材的作品向学生展示。

(四) 关注学生作品的内容, 它是最有现实意义的教育题材。

学生作品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容易被学生认同, 所以教育的效果比较好。我总能从学生的作品中找到感人的内容和美好的东西。它较有效的教学资源, 运用这些教学资源,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极大地触发学生内心的真挚感情。

三、美术课堂德育教学的案例展示

(一) 班徽设计———以创新、合作为内容的发展能力教育。

在美术课上指导学生设计并制作出班徽。首先, 学生在设计时提出自己的设计理念, 随之与其他学生一起讨论, 在收集众多的想法后, 绘制筛选, 对原有的构思进行调整修正, 最终创作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也就是大家满意的班徽。这个创作过程是复杂而又繁琐的, 设计构思本质上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教师的指点, 学生的耐心、专注决定了最终的效果。由于高中生对美术设计的理解程度不深, 我在与学生的互动学习创作中刻意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不仅仅是个体参与, 还要注重团队协作, 尤其是在制作出成品并应用到班级参加的学校集体活动中时, 如在学校举办的校庆文艺演出、校运动会上每位同学胸前佩戴一枚班徽, 提高班级团队荣誉感和凝聚力, 激发学生参与创作的兴趣。

(二) 剧本创作及演出———对德育素材进行审美化改造。

为了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诗与画的情境中, 我精心挑选了德育素材进行审美化改造。我挑选中外两幅绘画作品《愚公移山》和《荷拉斯兄弟的宣誓》, 介绍艺术家简历、作品创作背景、作品主题及相关信息, 然后分组让学生编写剧本, 讨论中心思想、主题、情境, 并且在学生中选出导演、主角、配角、旁白等。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参与的主动性。在正式演出中, 同学们甚至配上了音效、服装和道具, 合理有效地利用美术、音乐、诗歌、故事影视等艺术形式。由于题目是精心挑选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德育题材, 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最佳时机, 适时切入以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素质教育, 将德育活动和教学内容自如地衔接在一起, 相得益彰。

(三) 民间美术欣赏———保护、继承和发扬悠久的民间美术传统,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是一节课的基础, 德育目标是课堂的升华, 两者相映生辉。在《中国民间美术》这节课前, 我布置任务, 让学生从家中找出并带来一件传统民间艺术品 (只要自己认为是就可以) , 课上设立“珍宝台”, 先个人介绍“珍宝”背景, 然后集思广益一起讨论, 最后我作总结。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 同学们积极热情地参与, 带来的物品种类众多, 有瓷碗、瓷盘、茶壶、陶罐 (家用装盐的) 、绣花枕巾、竹篓、泥娃娃、虎头鞋、年画、面人、草蚱蜢、窗花、印章、银项圈、玉挂件等很多生活中常见的民间传统艺术品, 甚至有学生将自己小时候骑的木马都搬来了, 在介绍中还回忆儿时的快乐及对外婆的热爱, 引起同学们的共鸣。我适时抓住这德育中的情感教育环节, 阐释了传承劳动人民智慧精神的重要性。自然地由感性升华到理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主动认识和了解民间美术, 自觉保护、热爱民间美术。

四、美术课程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美术课上进行德育是素质教育赋予每位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 也是素质教育阶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内容。就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来说, 美术素养和能力也是必要的素质。我们进行的素质教育, 我们实践的新课程、新理念, 都最终指向一个目标, 就是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美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其中育人是最重要的内容。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教育工作质量。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第5篇

一、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潜移默化渗透德育教育。

爱国主义是德育教育的主旋律,历来是激励和鼓舞人们团结奋斗的一面伟大旗帜.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知识,把爱国主义教育巧妙融合在知识的讲授中,来激发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不论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还是建筑艺术都能引领世界。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美术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从古代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城,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洞穴壁画,等等都展现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欣赏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上欣赏课的时候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摩,分析创作背景,手法等。我在给学生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的时候,先给学生播放了开国大典的实况录像: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世界。通过影像资料的回顾,再通过美术作品的分析,学生对我们的历史会更加深刻,时刻不忘国耻,让学生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应该努力学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结合传统节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需要有一种感恩的心,我们要教会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放过我们传统的重大节日,比如,母亲节、父亲节、让学生亲手做一个贺卡,制作一朵玫瑰花,康乃馨送给自己的父亲、母亲,我在今年的三八节前夕就教给学生一些纸玫瑰,纸康乃馨的做法,同学们一听可以在三八节时送给妈妈,学的非常认真,课堂上我还讲了国际劳动妇女节的由来,我让同学们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敬佩之情,从生活中的小事谈谈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这样在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认识。重阳节、教师节也是很有力的契机,让学生在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上写上发自肺腑的话语,对老师的祝福。对老师的尊重也是一种感恩,现在的学生很叛逆,难于管理,所以我抓住这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一定要多隆重的形式,不需要多么昂贵的礼物,要的是一份心情,一份理解。学会倾听,学会尊重,能够读懂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这也是感恩。

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第6篇

首先,要了解德育是什么?德育是通过教育渗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它包括二个层次:一是知善,二是行善德育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通过渗透、影响、耳濡目染、模仿、默识与领会等。使受教育者形成高尚道德品质的过程。而高尚道德品质标准既是人的性善本能活动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社会伦理道德对人的某种规范和限制,它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而美育又是什么呢?美育即美术教育。它包括欣赏、绘画、工艺、设计等,它是美的教育,可以美化环境,也可以净化心灵。美术作品为人类创造美好世界和陶冶人的心灵、精神、思想和人格的艺术,应该是优美高雅,洋溢着健康向上,先进文化的品质和精神。是人类所共有的向善向美的本质。正如赫而德所说:一切美都以真为基础,一切美都必须通向真和善。可见二者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

其次,德育和美育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美术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能真实的反映各个时代民族生活内容、风俗习惯,同时也充分地表现出各个时代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个人的道德追求。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最高审美教育。这也是德育所要求达到的优秀品质。王仲先生也说过:真善美是三位一体辨证统一体,它既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也是人类艺术的最高理想。人们很早就把真善美的统一作为优秀美术作品的品格,并在作品中对人类的真善美有着鲜明而动人的描绘,从古希腊开始,文艺理论总是主张艺术应为人们某种普遍确定的伦理道德服务或与某种伦理道德观念相符,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中国东晋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南宋时期李唐的《采薇图》,法国19世纪罗丹的《思想者》等美术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是人的智能与真诚最高表白,同时又是艺术家人格和心灵的表现,是社会伦理道德要求得体现。美术从原始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这种发展归根结底是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但是人类文明进步,主要决定于人和社会的道德标准的提高。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然与道德不尽相符,然其力是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以辅道德以为治”。美术之所以为艺术在于它是一个时代的形象记录,更在于它显示着艺术家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激发观者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正如古代原始壁画的狩猎活动形象,可以激发古代人类与大自然相抗争的精神和勇气,古希腊雕塑美的健康形象可激发古代人类向往着民主和自由,北宋山水画的精深壮阔可以激发人们更热爱自然、生命和生活。可见古代中外美术史上的一些杰出创造都能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先进文化精神审美理想。美术作品中的这种瞬间凝聚、浓缩的时代精神和思想观念,能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的人格品性,启迪人的智慧和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正是由于美术的这一特性,也就赋予美术这一育人的功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体现,而且更加直接、形象、生动,更容易被接受,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

浅谈美术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第7篇

在美术课程中, 德育内容往往不会明显地出现在教材的文字表面, 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观点挖掘深层的内容。把蕴藏在教材之中的德育思想通过不同的形式引申、拓展, 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讲解知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学生动手实践等各项内容中都要适当地渗透德育。

笔者在进行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 尝试德育渗透, 大致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三是历史文化荣耀教育, 四是优秀人物榜样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

在每节美术课上, 除了要让学生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之外, 还要根据课程内容适当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使学生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结合雕塑“和平少女”, 发掘美术的社会作用。

师:请每组同学选代表根据前期资料收集情况对“和平少女”雕塑进行赏析。

生:“和平少女”这尊雕塑是1985年中国政府赠送给长崎和平公园的, 以表达热爱和平期待中日友好的真诚心愿。这是安放于国外的第一座中国雕塑。

生:还有另一座“和平少女”雕像, 现在陈列在北京复兴门西街心公园内。

生:“和平少女”雕像洁白如玉、娴静优雅、轻柔舒展、落落大方。她凝视着停落在手臂上的和平鸽, 目光有神, 充满青春与活力。少女纯洁温柔的微笑和优美的身体线条, 给人以宁静祥和的美好感受。

师:长崎和平公园里除了我国赠送的雕塑外, 还有世界各国赠送的一座座和平纪念碑和雕塑, 谁知道为什么各国都要送表示和平的纪念碑?而且要送到长崎呢?

生:日本在二战中战败, 是为了纪念战争, 为了永久的和平。

生: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两市投放原子弹……

师:日本国土面积不如黑龙江省大, 为什么曾经能够侵略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呢?

生:当时国家太落后……

生:国家很乱, 当时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

师:从1937年起, 整整八年, 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军民坚持抗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 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 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宣告结束。战争的代价是巨大的, 日本必须永远放弃宣战权利, 不设军队。

各国纷纷制作和平主题的雕塑和纪念碑送给日本以警示日本不要再发动侵略战争。那么这些雕塑在日本有警示作用, 对于我们它有没有作用呢?

生:可以让我们时刻铭记六十多年前的战争带给中国的屈辱。

生:中国必须富强起来……

生:人民要团结……

生:要掌握先进的技术、武器。

师:为了不重复过去惨痛的历史, 作为学生能够做些什么?

生:让每个人都铭记历史教训, 要自立、自强……

生:现在要努力学习, 掌握更多的知识, 长大能为国家作贡献……

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针对学生在行为方面的欠缺, 为了加强学生在行为上的约束力, 我们应在课本中找到渗透点。

例:在现实生活与艺术创造中再现“水就是生命”这一主题。

这幅画手法简练, 对比强烈, 通过一个普遍的事实, 揭示了一个真理:无水就无生命。若现在还不开始保护生态环境, 人类必将毁于自己制造的灾难。面对已经逐渐恶化的环境, 我们必须警惕, 从自我做起, 爱护环境, 保护家园。

这类教育在“珍惜我们的世界”、“招贴画”等多个课题中都可以进行。

例:绘画中的空间表现。

《庐山高》这幅画是明代著名画家沈周为祝贺他的恩师陈宽七十岁生日而专门创作的。沈周创作《庐山高》这幅作品时41岁, 正是画艺精湛、受人崇敬、师从者甚多的年纪。他创作的这幅巨作, 高193.8厘米, 宽98.1厘米。写庐山之“高”, 用庐山的高耸象征老师的品格崇高, 学养深厚, 也祝愿老师健康长寿。可见沈周一片尊师之情, 谢师之意。在成名成家之后仍能够不忘师恩, 感激老师的教诲。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学有所成, 有所作为, 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学生一定要刻苦努力, 不负众望。任何人在成长阶段都会得到教师或他人的指点和帮助, 要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常怀感恩之心。

三、历史文化荣耀教育

我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五千年来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悠远而伟大。通过引导, 让学生从中感到无尚荣耀, 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产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例:现实生活与艺术创造的代表作之一“马踏飞燕” (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

骏马形体的每一部分都异常完美而匀称, 姿态动感强烈, 同时也保持着精确的平衡。作为具有三维空间的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 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以及铜铸工艺运用之巧妙, 都令人惊叹不已。“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 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 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

中国一千多年前的作品让世人惊叹, 说明古人的聪明智慧, 我们处于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 有先进的技术做基础, 有一流的设备, 还有稳定繁荣的国家做后盾, 只要我们有勇气和信心, 必将创造历史, 重铸辉煌!

再以黑白版画或纸版画为例。中国是木刻版画的发源地, 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产生了十分精美的复制木刻, 比欧洲早五百多年。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木刻版画, 就是在我国敦煌石窟中发现的一幅唐代佛经版画 (公元868年) 。中国现代版画是在鲁迅先生直接倡导下, 从1931年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版画随着整个世界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 将以自身独特的风采与其他画种并驾齐驱, 中国版画必将在国际上赢得更高的声誉。

四、优秀人物榜样教育

美术教材中有很多艺术家的作品, 通过作品赏析, 收集作者资料等活动, 可以使学生了解优秀历史人物的生平和经历。

例:中国有风流倜傥的唐寅, 风骨傲然的郑板桥, 出家为僧的八大山人, 从木匠到画坛巨匠的齐白石……

西方有文艺复兴时期多才多艺的画家、科学家——达·芬奇, 命运多舛但才华横溢的米开朗琪罗;风格严谨写实的安格尔;情绪怪异的梵高;抽象主义代表的康定斯基等。

根据各位艺术家的背景资料, 从人格、品质、毅力、教养、经历、才华、成就等方面去分析, 从优秀人物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奋斗历程以及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等方面着重介绍, 以小见大, 给予学生许多启示, 众多历史人物能成为学生的榜样, 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美术课程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 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独特作用, 所以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 更要肩负起德育教育的重任。

劳动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 第8篇

一、在社会实践中渗透德育

《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大纲按照德育知识体系、德育知识层次、德育知识网络,构建学生受教育的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我按照大纲的要求,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教学的目的要求。例如: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培养学生劳动光荣的态度及培养学生劳动的品质等方面。在讲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

2012年感动中国十佳人物孟佩杰,八岁失去父亲,养母瘫痪在床,但是,孟佩杰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养母。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衣物、端屎端尿、陪养母唠嗑等等,童稚的年岁,用她那高贵的品质和劳动本领撑起了这个几经风雨、摇摆不定的家。我通过PPT中的图片、文字、视频及讲解使学生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开展以“我是父母的小帮手”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提出具体的要求,遵守的规则,及达到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受到的教育是直接的,是直接触动学生灵魂的,是具体体验到的,所以收获是实实在在的。

我班有个学生的父母在深圳打工多年,爷爷、奶奶在家照顾他的学习和生活。由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又因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特别的宠爱,在家里什么活也不让干。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以后,他主动给爷爷、奶奶洗衣服,上街买菜、拖地、做饭,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些活动开展以后,不仅改变了一些学生娇声惯养、不劳而获的坏毛病,劳动技能也提高了。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农村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接触到劳动所需要实习的场所。在学习草莓的栽培技术时,我把学生领到学校附近的草莓农户家,让专业技术人员亲自讲解草莓的栽培和管理。讲到养鹿时,让学生回家收集养鹿的知识和方法,把学生领到学校附近的养鹿基地,参观养鹿的场所,让学生亲自参加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在劳动中学习知识,在劳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寓德育于知识和技能中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有目的、有计划地广泛收集课内课外的德育素材。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操作的可行性,把收集到的知识与操作紧密结合,在实施中还要考虑学生在心理上乐于接受,能承担一定的劳动压力。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在学习家庭用餐的制作课程前,我首先请学生们猜这样的一条谜语:“土里下种,水里开花。袋里团圆,案上分家。”请同学们猜这是什么?同学们想了想说,这是豆腐。紧接着我问学生豆腐怎样做你们最喜欢吃,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酱豆腐、麻婆豆腐、红烧豆腐、焖豆腐、炖豆腐、小葱拌豆腐等等。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最爱吃豆腐的做法,不会做的同学布置家庭作业回家向父母讨教,通过这样的教学使他们在特定的客观情境中获得丰富而强烈的感受,激发兴趣,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三,加强劳动技能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要求后,通过动手操作练习,形成熟练的劳动技能,其中教师做好技术操作示范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边讲解,边示范,这样,学生边听、边看,形象生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听觉、视觉协调动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提高德育的时效性和直观性。例如:在教学生制作红焖刀鱼的时候,我亲自示范做了红焖刀鱼,从材料的选择到加工的整个制作过程让学生看清楚,并请学生们品尝,这样学生即掌握了红焖刀鱼的制作过程,又增加了对劳动成果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妈妈给我们每天做的可口饭菜是多么不容易,因此要珍惜劳动成果,在不能挑三拣四的了。

第四,把劳动技能课教学与农业生产劳动,以及参加社会和学校的公益劳动,家务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内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劳动技能,还能为父母分担家务,提高了学生的自理能力,体现了学生对父母的一片孝心。增强了劳动观念。例如:我班有个叫张超的学生从小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好吃懒惰的不良习惯,成了生活上的弱者。连内裤、袜子都不洗,学习了如何洗涤衣物后,他能够洗涤自己的衣物,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还经常帮助父母收拾房间,得到了父母的赞许。学习了家庭用餐制作以后,多数学生能够在农忙时节为父母做饭做菜,劳累了一天的父母高兴的说自己的孩子出息了,知道孝敬父母了,这样即帮助了父母减轻了体力负担,又增进了学生和父母的感情,学生也得到了锻炼。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德育教育靠一点点的渗透,正所谓是:“水滴石穿、潜移默化”功到自然成。这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现实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摘要:在劳动技术课中渗透德育是中学教育目的所决定的, 是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所明确要求的。因此, 在劳动技术课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必要的。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管窥 第9篇

一、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 激发学生创造精神, 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形成基础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完善人格。”是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因此,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 渗透德育教育是有必要的。而且在美术课堂上搞好素质教育就必须要重视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基础性, 大致可以分为“欣赏课”、“绘画课”、“工艺课”和“乡土教材课”等内容,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德育教育。

二、在欣赏中渗透德育

因为小学美术课本里有不同的欣赏内容, 大都具有明显的教育倾向, 教师可以根据内容, 通过不同层次和形式的欣赏, 使学生习得欣赏的方法, 培养其优良的修养。

(一) 专题欣赏

运用课堂进行专题性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采用专题欣赏的方式。选择不同的专题对学生进行欣赏教育, 可以根据课本内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而定。小学课本里有很多主题, 如:绘画、刺绣、泥塑等。具体的来说, 比如以《花鸟画》为主题, 通过对比古代、近代、现代的名家花鸟画, 首先使学生有一个定义, 即中国画中花卉与鸟禽一起出现在画面中的画叫做花鸟画。而在西方的艺术品中, 花卉画只是静物画中的一种。画家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万紫千红、百花吐艳、郁郁葱葱的大自然景象。然后诱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来阐述一下什么情况下能产生花鸟画作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充实自己的精神文化, 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 随堂欣赏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美术作品训练时随时随机进行的欣赏活动叫随堂欣赏。即教师将要讲授某一内容时, 随机的向学生展示他准备的材料和作品。比如说, 天空中的云, 有白云、乌云、火烧云等, 学生根据欣赏类型不同的云朵, 了解自然天空现象, 判别天气情况。还可以引申到目前的天气状况和环境污染, 阐述目前的环境状况, 呼吁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天空。

(三) 多媒体欣赏

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展示技术, 向学生展示作品, 使他们获得更深刻的印象。比如说, 以《北京》为内容,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北京的名胜古迹、人文环境等, 让学生能在远方全方位的了解北京, 熟悉北京的地理, 了解北京人的思想, 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美好的首都印象, 激励学生为当地更好的发展而努力学习。在学生都感兴趣的学习过程中接受文化教育, 增强个人的团结意识, 发现梦想之地, 引导学生努力、刻苦地学习。

三、在作业中渗透德育

小学美术课作业主要的形式是绘画和手工作业, 这占整个美术成绩的40%左右, 通过做作业的过程让学生获得德育知识, 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也是教师目前的工作重心之一。

(一) 绘画作业

小学美术教材里的绘画内容所占比重较多, 而且非常丰富多彩,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适宜题材。比如说, 教授学生画五星红旗。首先可以让学生欣赏图片、实物, 然后向他们介绍党旗、队旗、红领巾的来历和经历, 最后介绍这些旗帜为什么都是红色的, 补充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激发起学生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通过用心的绘画, 加深学生的记忆, 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提升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 手工作业

纸工、布艺、泥工等, 都是小学美术课中手工作业的一部分, 这样的作业不仅是教给学生制作作品的原理和方法, 还会渗透给学生创造艺术、热爱劳动的品德培养, 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比如说, 制作春节的剪纸, 学生通过对剪纸制作的了解, 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引发他们对文化的认知和对习俗的兴趣, 巧妙的渗透文化传统知识, 将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代代传递下去, 激励他们刻苦学习、热爱劳动、热爱艺术, 动手创造美好的未来。对于比较复杂困难的作品,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培养他们与人共处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深化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便于以后德育教育的渗透。

四、在自然和生活中渗透德育

美术教学中, 教师还需要组织一系列课外的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受自然, 让他们去收集、去观察、去发现。比如说通过“折纸比赛”、“寻找最美蘑菇”等活动,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他们细致观察、经常思考的习惯, 激发学生认识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提高审美能力, 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还可以直接在室外上课, 让学生真正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风光, 引导学生们讨论、选景、作画, 充分地调动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专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第10篇

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我作用, 为美术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奠定基础

德育教育与美术教育的结合, 首先要发挥教师的强大功能。教师作为授课者, 是把德育教育渗透进中专美术课堂的主要实施者。中专美术教师本身就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广博的美术知识, 能够以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 从美学角度树立真、善、美的道德观念。在新课改的形势下, 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活跃教学课堂, 提高美术的时代价值, 充分发挥德育教育潜移默化的诱导作用。, 使学生在美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中专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引发学生自发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充分利用多媒体, 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生动有趣地把美术作品和生活的特色相互结合, 使学生拥有更加直观的、崇高的思想意识。

例如, 在《飞天》壁画的展示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 把敦煌壁画《飞天》展示给学生, 并配上具有神秘色彩的梵乐, 在美术与音乐的结合中, 娓娓向学生叙述创作背景和所蕴含的民族理想以及对未知的求知欲, 提高课堂效率, 为德育教育提供更快速的传播途径。

二、在美术课堂中通过作品展示, 深入了解作品, 渗透德育教育

中专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要回归到美术课堂, 对不同的作品进行不同的引导, 充分发挥课堂作用。传统的美术教学, 对作品的鉴析往往仅限于作品的用色、作品的时代背景, 而忽略了作品所暗含的价值观念和教育功能。因此, 要改变这种现象, 在当今的美术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加强对中专学生道德标准的传递。

(一) 在实物赏析课中通过灿烂文化, 培育民族自豪感

中专生往往缺乏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 崇洋现象严重, 自我观念太强。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赏析,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遗产的丰厚, 增强民族自豪感, 更加认同国家的文化, 使他们具备崇高的精神品质。

例如, 在对《瓷器》进行赏析时, 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单词“CHINA”做导引, 引导学生将“中国”与“瓷器”结合起来, 了解到在当时“瓷器”代表了中国, 成为我国在世界上的象征。通过这一典故, 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瓷器, 通过纹饰、花色向学生传授它的制作过程, 了解到我国人民非凡的创作力。通过对美的欣赏, 可以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对我国文化的崇高敬意。

(二) 在绘画作品赏析课中通过历史事迹, 培育人本精神

艺术的创作往往受当时环境的制约, 反映的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和人们最真实的诉求。通过对历史事迹类作品的赏析,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民的疾苦, 关心人民的需求, 树立人本精神。

例如, 在对《格尔尼卡》的赏析中, 教师可向学生介结当时的创作背景处于二战时期, 人们精神崩溃, 整日处于极度紧张、惶恐中, 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作者采用蒙太奇的手法, 线条极度的夸张和扭曲, 就是表现这样的主题。通过这样的叙述, 学生不但容易理解作品, 而且增强了和平观念和关怀精神。又如, 在对我国的《风竹图》赏析时, 通过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引入其中, 可以使学生产生对底层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本精神。

(三) 学生在实践课中通过亲身实践, 培养动手能力和团结意识

在中专美术教学中, 选修课常常被直接忽视掉。但是, 选修课是中专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最强的课程, 能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团结意识和思辨能力。因此, 在陶艺课上,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集体制作泥塑工艺, 让各组成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集体合作, 并通过思维的交换和默契的配合成功地完成作品, 使学生获得了制作的乐趣也形成了良好的友谊, 懂得团结才能造就成功的道理。实践课多是以工艺制作为主, 通过泥塑、贴画、剪纸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完成, 对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树立团结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 在绘画课上, 通过色彩的接触, 培养美丑观、荣辱观

绘画课是学生美术课堂必然要接触到的。通过写真、素描等对自然环境的人物、景观、建筑进行实地写生时, 教师可以在色彩的运用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丑观和荣辱观, 从而对自己身处的社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例如, 在对家乡进行实地写生时,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对家乡建筑风格、风土人情等的观察, 采用真实的笔触描绘出家乡特有的神韵。如在《家乡晚景》的描画中, 通过对夕阳落幕、红霞映天的描画, 不但能体现色彩的鲜艳、斑斓, 展现图画的美感, 而且能够通过对家乡晚景片段的展现, 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从而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致力于服务家乡、回馈社会。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美学的赏析, 还是美与德的完美结合。在中专美术课堂中, 教师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不但美化学生的内心还要净化学生的思想, 使教学真正能够起到育人的作用, 为德育在中专美术教育中的渗透打开道路, 做好引领工作, 真正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四有”新人。

摘要:美术以其丰富的色彩带给人们最直观的美感享受。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一门课程, 其地位不容忽视。随着社会对德、智、体、美、劳全方位人才的需求, 美术教育在中专教学中逐渐承担起更重要的任务。美术教育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美学赏析向学生传递道德价值观念, 帮助他们形成真、善、美的良好品质。本文通过对中专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探讨, 强调了德育教育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希望能够促进德育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进一步渗透。

关键词:中专,美术教学,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参考文献

[1] .丁芳, 《多元智能与高中美术新课程》[A],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 (中国名校卷) 》 (五) , 2009

[2] .单永进, 《高中美术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 《当代教育科学》, 2010.14

[3] .彭琼, 《让人文精神充盈于美术教学中》[J], 《新课程研究 (上旬刊) 》, 2011.02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德育;多媒体

德育效果缓慢而且繁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关键的作用。德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孩子正确辨别是非、美丑、分清善恶的能力,帮助他们提高爱国主义思想,学会爱护公物、热爱集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更好地实现美育的目标。下面谈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一、有效利用教材内容

许多美术教材的欣赏作品中,很多都体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的历史灿烂文化以及优美和深沉的民间艺术美,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理想,对学生起了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让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的作品中去感受美、体验美,从而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审美能力、欣赏能力。从同龄儿童的美术作品中感受健康的、积极的生活乐趣,陶冶美好情操。挖掘教材,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紧扣作品的艺术特点,在研究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设计教学活动。

二、利用基础教学开展德育

在小学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抓住基础知识与德育的关联点进行德育。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如,在基础绘画教学中,就一个最简单的线条,也能让学生明白做人要站得直、稳稳当当,不做坏人。通过平心静气、认真地绘画懂得线条的组织、形体的塑造、色彩的协调、构图的平衡,更深地体会艺术的美。

又如,在手工教学中,可以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学习方法,教导学生要爱护公共利益,在手工制作中使学生逐步形成刻苦认真、不怕挫折、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通过这一过程理解人们的财富来源于劳动,为了使人们将来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应该更加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要妥善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动手研究,鼓励学生深入实践,提倡个性化学习。教师还需尊重每一个学生,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会应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动手动脑,鼓励学生深入实践,真正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还需尊重每一位学生,要认识到学生间的差异,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四、创新学生评价机制渗透德育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为今后教学活动提供宝贵经验,需要合理设计考核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有效推动学生德育,完善小学美术评价制度。比如,教师可以进行小组划分,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进行主题画作创造,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通过集合小组的力量来完成任务,通过搜集创作素材与创作灵感等,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服从意识、奉献意识等。

五、通过多媒体形象的展示实现美德教育

小学生由于年龄关系,心理还不成熟,其智力水平也有限,因此美术教师在开展德育时还需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借助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技术优势实施德育,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进行心灵美、道德美等的教育。比如,在进行朱自清《背影》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人物画像,如母亲为子女做饭、洗衣服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人物表情、动作,使其将实物与所要刻画的人物联系起来。教师再适时地进行教育,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苦,感念父母的付出,培养他们热爱家人、尊敬父母的美德。

在美术教学中开展德育当然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但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教师要善于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特点,做到灵活运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其提高审美情趣,养成健全人格,以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凤,高俊云,王丽红.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6(9).

[2]高岩.潜移默化育幼芽 校园开遍文明花:论寓德育教育于识字教学之中的方法[J].基础教育课程,2016(4).

我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 第12篇

好习惯让人受益终身。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 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 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 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首先从日常行为着手, 从点滴做起, 从身边做起。上机课结束时, 填好使用记录, 关机, 收拾好桌面, 键盘推进去, 凳子摆整齐, 进出机房带上鞋套, 保持好卫生。因为这些小事反映了一个人内在的素质和涵养。其次, 要加强思想教育。在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 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 循循善诱, 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还有, 教师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 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 应该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1. 要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系统和他人文件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在公共电脑上, 不可以随便修改, 删除

他人的东西, 不要私自打开私人文件, 当然更不能修改、删除系统文件, 也不能在计算机上制造“垃圾文件”, 自己用过后不需要的文件要尽量清除。

2.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比如, 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 可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 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 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 损坏计算机的硬件, 造成系统崩溃, 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 不论出于何种目的, 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 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3. 要培养学生自觉守法的意识, 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要让学生懂得: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软件的研制和开发,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然而, 计算机软件难以创作却极容易被复制。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 要加强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未经软件著作权人的同意, 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 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鼓励学生自觉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4. 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自身免疫力。有些学生在网上袒露真实

姓名, 有的还对网友公开自己的学校、年级、年龄、电子信箱, 甚至家里的电话号码。他们认为这很正常, 交朋友就应该说真话, 他们不相信网友会骗他们。但是网上也有陷阱, 对于这些天真单纯、涉世不深的学生, 特别是一些爱幻想、充满了好奇心的女孩子来说, 稍不留神, 也许就会掉进网友设好的圈套。另外, 还要教育学生网上活动应遵守人际交往准则, 用语文明礼貌、不讲脏话, 做网上文明小公民。

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精神

上一篇:道路交通安全解决措施下一篇:塑料模具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