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策略范文

2024-08-11

产业升级策略范文(精选11篇)

产业升级策略 第1篇

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产业集群所具备的巨大经济推动作用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美国硅谷高兴技术产业集群、印度软件业集群、德国Baden—Wurttemberg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培养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 推进产业集群当做公共政策的重点, 同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也大力提倡和推广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及战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 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日益完善, 我国的产业集群也逐步发展起来。然而, 我国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还处在低成本, 主要以低成本的生产要素、降低成本的技术创新、规模经济等作为支撑, 总的来说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还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低端阶段。如何持续地保持集群效应, 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升级, 是产业界和学术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2 产业集群理论

最早提及企业聚集现象是早期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市场分工问题时, 只是在当时企业聚集并不是经济学家的主要研究对象。美国的管理经济学家波特在对美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进行国际竞争力研究时, 引入了“集群 (Cluster) ”的概念, 认为产业集群是在一特定领域的相互有联系的公司和机构的地理集中。随后对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开始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产业集群升级概念的内涵式集群能力和自主性不断提升的过程。Gereffi (1999) 认为, 这一过程可能从最低端的委托组装开始, 不断向委托加工, 自主设计生产加工和自主品牌生产等层级持续迈进, 逐步实现由全球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跨越。在此基础上, John Humphrey和Hubert Schmitz (2000) 提出了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四种方式: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跨产业升级四种方式, 可以实现产业集群从价值链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

国内学者也对产业集群的相关内容展开了研究, 杨继涛等认为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仇保兴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克服市场失灵和内部组织失灵的一种制度性办法。丘海雄认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及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体, 它具有较强的持续竞争优势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由于研究的出发点不同,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界定也不同, 这也体现了产业集群本身的复杂性。

3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产业分工日趋国际化和工业现代化的背景下, 我国产业集群也逐步发展壮大。我国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闽南地区等, 且大多集中在纺织、制衣、制鞋、日化产品、五金制品等轻工业。总体上看, 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无论是新兴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优势还处在低成本这一低层次上, 因此, 我国产业集群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低端阶段。最近几年, 我国产业集群升级问题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 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相当明显, 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了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进度与发展。

3.1 产业集群规模小,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我国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土地资源供给紧张, 而且我国大部分产业集群都还是小规模上的聚集, 不能实现价值链上的集中, 集群效应的整体优势和外部优势不能很好的体现, 而且企业规模小很难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步, 企业利润下降, 很难能具备核心竞争力, 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且制约了企业发展和产业集群升级。

3.2 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不高, 缺乏创新和品牌意识

由于我国产业集群内部分工机制不完善, 专业化程度不高, 缺乏技术人才, 企业技术装备落后, 使得我国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还处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 缺乏技术含量, 附加值低, 没有形成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意识。大部分产业集群都集中于提高自身制造力, 而上游的设计和下游的营销和品牌发展严重滞后, 使得产业集群缺乏应有的创新机制和技术创新, 且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非常薄, 很少企业拥有走向全国的知名品牌, 缺乏自有科研中心、创新思路及发展模式。在创新成为企业发展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下, 缺乏创新, 使得产业集群发展缓慢。我国产业集群的整体水平还不高,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还处于低成本与低价格方面, 因此, 相比国际上的产业集群, 我国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不强, 且受到两债危机及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形下, 我国产业集群的低层次的竞争优势难以维持, 产业集群亟待升级。

3.3 产业集群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服务有待优化

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内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因此不能很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市场开拓、产品更新、技术改造;金融担保体系、信用体系和研发体系缺位, 相应的也制约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升级。产业集群内部的研究开发机构在产业集群升级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因此应该设立有相应的配套组织机构。此外, 不健全的产业集群体制和不完善的服务体系, 很难发挥产业集群的区域优势和竞争优势, 不能发挥企业之间的协调作用。

3.4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基础设施不完善, 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我国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扶持力度不够, 办事效率低下, 服务质量不高, 导致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相比西方国家的产业集群而言, 在产业集群的管理及规划方面还有很大的距离, 同时也使得集群内部企业丧失商机, 产业集群优势受到抑制, 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升级速度。此外, 法律法规不健全, 政府对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监督力度不够, 缺乏重要的金融、财政政策支持, 集群内部必须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没有跟上产业集群的发展, 使得产业集群发展受到抑制。

4 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策略选择

通过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我国产业集群升级存在其必然性。针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出发,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 全面实现产业集群的发展升级, 培育龙头企业,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实现全面产业集群的升级是时代发展趋势所需。以龙头企业及其周围的网络为主的市场结构有利于产业集群创新氛围的形成, 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向创新型升级, 龙头企业有利于增强集群的核心竞争能力, 提升集群的整体经营水平, 带动集群内一些小型企业的发展。

(2)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品牌战略。

目前还依靠低成本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可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技术研发和创新为动力, 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培育知识密集要素、发挥竞争优势以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 打造自身品牌, 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产业集群要想突破所谓“路径锁定”, 就必须依靠创新, 创新是一个产业集群持续健康发展和升级的灵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我国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创新对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性。只有创新, 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 才能发挥产业集群应有的效率。同样, 实施战略品牌对产业集群向高端发展也非常重要, 培育自有品牌, 把握产品的前瞻性趋势, 挖掘企业自身的文化特色, 实现从贴牌到创牌的转变。

(3)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完善基础设施,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政府参与与扶持。从世界和国内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当地的特点出发, 整体规划产业集群发展, 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 同时还要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营造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最佳环境;对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进行投资, 重视公共服务机构的建立, 改善和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降低集群内企业运营的制度成本。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保障。为此, 政府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积极因素,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充分发挥其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政府还应规范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的共同行动准则, 协调集群间的关系, 保证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的顺利进行。

(4) 健全完善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体系。

在产业集群发展升级过程中, 高效的服务体系必不可少, 不仅能降低产业集群内部的运营成本和生产成本, 又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 我们要在产业集群发展升级中, 尽快建立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 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此外, 要不断创新分工协作的综合化社会服务体系, 积极倡导积极健康的文化建设, 促进产业集群内各企业间竞争合作的健康发展, 着力营造出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升级新环境, 推动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促使企业之间知识、信息和经验的沟通与交流, 为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升级提供保障。构建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体系, 当地政府要加快完善产业集群内的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 同时引导产业集群内的科技创新, 在资金、资源等发展要素上给予企业支持。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 邱如美,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Gereffi, G.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what can Mexico learn from East Asia[C]//Paper presented at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Transformations and SocialChange in East Asia, 1999.

[3]Hunphery J., Schmitz, H.Governance and Upgrading:Linking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M].In:IDSWorking Paper.Brighto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Uni-versity of Sussex, 2000, (3) :36-52.

[4]杨继涛, 刘则渊.技术创新联盟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6) :42-45.

[5]仇保兴.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产业升级策略 第2篇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是提升区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形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紧紧抓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这一战略重点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一、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坚持走规模带动、集聚发展、集约发展之路,已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五大行业为龙头的重点支柱产业。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达244.77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达87.94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69.83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达70.31亿元、金属制品业产值达65.02亿元,五大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37.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9.6%。

沿江一带区域正在加快建设船舶、金属、建材、粮食、能源五大临港产业,着力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业基地。靖江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造船年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拥有具有较强实力的新世纪造船、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东方造船、长博造船、南洋船舶等造船主体企业,其中三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手持船舶订单50强企业,生产任务排至2012年。总投资12.8亿元的万林木业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万林木业本身年吞吐量600万立方的的木材物流基地,而且投资方会引来几十家木材制品加工企业落户,很快销售及加工产值就会不少于100亿元。沿江建材产业以万林木业为依托,会跃然而起。粮食产业园工地港堤上,从南到北布局3个5万吨级长江泊位及作业区,内河码头作业区,公共仓储区,粮油饲初级加工区,市场交易区,生物级能源生产区,粮油、食品深加工区,粮食机械设备制造区等。通过现代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将带动一系列的粮油加工企业集聚。沿江金属产业主要有投资超亿美元的江苏锡钢集团搬迁项目、扬子江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废钢加工项目等沿江重大项目。沿江的能源产业目前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项目有总投资150亿元的国信靖江电厂、总投资9440万美元的德桥仓储有限公司化工储运及码头工程项目等,加上已经投产的江苏中石油储运项目、计划投资的中海油成品油库项目,能源产业前景看好。金属、能源等这些产业也属于产业链很长的基地型项目,全市为电力、石油化工、金属加工 企业配套的企业超过800家,这些中小企业都将从这些产业发展中受益,增加订单。

二、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随着“以港兴市,港城相依”主体战略实施,我市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但在产业集群效应、品牌建设、科技创新、企业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

1、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关联配套能力还不强

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是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我市的主要产业集群从原料采集运输到半成品、成品的生产分销,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然而,我市传统产业集群与发达地区同类产业集群相比,产业关联度不高,集群配套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生产产品结构雷同,存在众多企业围绕一个产品“扎堆”生产的现象,“断线”产品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未能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企业产能、发展水平大体相当,行业集中度较低,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制约了产业集群的长远发展。

2、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但辐射带动能力仍不足

龙头企业是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的主导力量。具有竞争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既是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外 部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我市将扶持大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略,新世纪造船、三江电器、安泰动力、宝骊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不仅自我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张,效益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带动了行业发展,壮大了行业实力,形成了较为显著的产业集聚态势和产业集群效应。但是,我市龙头企业较少,辐射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能力还不强,大部分规模企业单体规模较小,规模效应不大,集群发展步伐不快。

3、企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我市在制订产业发展政策过程中,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技术装备水平整体仍较落后、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不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4、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孵化器。我市遵循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完善配套功能,项目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目前,工业 园区乃至全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竞争力不强,整体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强。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发展较慢,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相对滞后。研发和销售这两个中心环节还未得到完全重视,带动产业升级的力量还比较薄弱。

5、宏观环境、生产要素等因素制约产业集群发展

由于国际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土地、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对我市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也日益显现。工业用地供应紧张,对项目引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同样缺乏,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成品油、煤炭供应价格起伏较大,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市产业规模的集聚速度、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思路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加快园区建设为主战场,以改造提升主导产业为支撑,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市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力不断增强,产业带动力不断提高,走出一条符合市情、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路子。

1、改造提升主导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发展规模效应

主导产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是延伸产业链条、催生产业集群的重要动力,也是区域经济优化产业存量、扩大产业增量的重要基础。我市目前已经形成的五大主导产业,是基于靖江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等综合优势长期培育发展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最具有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潜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就是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效应,着力提升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一方面,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提升传统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根据我市目前产业基础及比较优势,要集中力量发展核电、“大飞机”协作配套等新兴产业。

2、培育龙头企业,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极强的方向性、示范性、导向性和辐射带动性,是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领跑者,可以带动相同、相近和相关产业发展。因此,要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一是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培大育强与招大引强并举,重点引导、服务、扶持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行“一企一策”,鼓励企业加大有效投入。不断发展 壮大主导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集群中的带动、辐射、示范、信息扩散等作用。

二是围绕龙头抓好配套。龙头企业主动延伸产品链和服务链条,是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效率的重要一环,也是发展壮大自身的重要立足点。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配套率。引导中小企业积极主动加强与各自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联系。各级政府也要创造条件,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通过构建围绕龙头企业的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配套协作体系,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专业体系,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配套经营体系,细化产业分工,拓展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配套企业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

三是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和发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创办为其配套的专业园区,通过发挥产业集群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增强集群竞争优势。

3、拓展集群招商思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进程

招商引资是政府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现实途径。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以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集群招商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应作为我市今后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集群招商要着力招大引强。招引一个大项目的同时,还能带来一大串配套企业,有利于发展壮大现有产业,还可以催生一个新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资本转移的机遇,深入研究新兴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配套+产业基地”、支柱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模式,集中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型的大项目,经济贡献大、群众受惠多、运营成本低的大项目。

另一方面,重视集群招商的产业配套。认真研究和掌握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根据我县现有产业门类、产业基础,立足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明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集聚、集群规划,明确产业集群招商重点和项目类型,有选择地引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项目、提升本地资源附加值的资源加工型项目、以存量项目吸引外商的增资扩股合作项目,促进和加强与外地企业的联系协作,招引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与产业配套的小项目有机结合,不断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升级进程。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蓄产业集群发展后劲

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强化技术创新,进 而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蓄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后劲。

一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开发产业集群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共性技术,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同时,要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教育院校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措并举不断加大自主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二是注重品牌打造。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重点发展扶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有潜力的品牌产品。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积极开发创建特色品牌。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技术推广、成果转化、项目评估、资源配置、决策咨询等专业服务为职能的科技服务机构,在促进技术转化、提供科技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建设各类面向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提高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贡献率。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措施

1、强化规划引导。以全市总体规划为导向,加快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有效吸引新型产业向我市转移集聚,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扩大专业市场辐射范围,实现纵深推进,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结合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增强集聚效应,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2、改善集聚条件。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主干道及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和高速互联,提高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优先保证区内输配电工程建设,确保企业正常用电。确定一批重点企业、新增长点项目,实现滚动发展。加大运输协调力度,确保重点企业、重点物资运输需求。逐步实施企业集中供气、供热,进一步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地覆盖率。

3、加快人才开发。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 市场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国际、国内优秀科研技术人才。促进人才创业,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代理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加强产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加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规范企业用工和裁员行为,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报酬。促进就业服务组织、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多层次的合作,切实加强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产业升级策略 第3篇

一、赣南家具企业发展现状

赣南地方政府围绕“园区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工艺化”思路,从规划上引领、建设发展平台予以支撑、培育产业龙头企业等方面进行积极破解, 取得良好效果。据统计,2011年,赣南家具企业总数达到5690家。全年家具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0.8亿元,是2009年的2.6倍;家具专业市场建筑面积达到75万平方米,比2009年增加30万平方米,目前是江西省规模最大、全国排名领先的家具专业市场。

二、赣南红木家具企业发展现状

目前,赣南家具产业中真正红木家具企业不超过十家,是去年开始投入生产发展起来的,与南康家具前二十年的创业发展期一样,这些红木家具企业又是一支让世人刮目的企业。但在“首届中国中部家具展”上看,赣南的红木家具生产质量、红木家具文化品位等,还需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

三、赣南红木家具企业生产管理现状

(一)质量管理基础薄弱

由于赣南红木家具企业起步不久,且企业经营者一般都是技术出身,员工与老板的文化水平不高,质量意识不强,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基本上的企业都没有在原材料进厂检验、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售后服务等方面建立一套质量管理体系,企业的质量管理基础非常薄弱。

(二)产品质量意识不强

赣南红木家具企业老板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大多企业的经营者对产品的质量意识不强,存在着侥幸心理,目光不够长远,赚一笔是一笔。目前一些产品出现了如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此木代彼木等鱼目混珠现象;缺乏应有的烘干设备,简化生产工艺,以铁钉、胶水代替榫头,日久就会产生裂缝甚至变形等现象。

(三)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

很多企业存在着短期行为,对产品质量重视不够,无证无照的生产企业也较多,采取游击式的销售方式,或者生产车间与销售区域分离,产品一经售出,消费者如发现质量问题,根本无从寻找买主。

(四)企业间存在恶性竞争

随着红木家具产业的发展,有红木加工技艺的师傅越来越稀缺。,企业间为了招揽人才

不惜用挖墙角和价格战的方式,工资从原先的80元一路涨到了200元,既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也使整个红木家具行业内部分化,逐渐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

四、赣南红木家具企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一)提升红木家具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是赣南红木家具良性发展的基础

红木家具制造业因其自身的产品、生产、市场和人员特点,从而决定了它的生产管理特点,由此形成了具有明显行业特征的生产管理模式。首先,完善生产作业规范。制订“产品标准”、“产品施工图”、“加工流程图”、“作业指导书”等生产标准及工作规范,以克服红木家具制造业“半机械半手工”生产作业方式而导致生产不稳定的难题。其次,实施生产操作规范。制订岗位“操作说明书”,实行人机生产规范作业,从而减轻生产对“能人”的过分依赖,以稳定产品加工标准和提高产品品质。第三,开展制程品质验证。开展制程“首检、中检、后检”三检制度,在全部生产工段,开展在制品完工“自检、互检、专检”三检制度,以实现对产品制程加工标准与生产品质的有效验证和控制,防止发生重大质量事故。

(二)提升红木家具企业品牌是赣南红木家具良性发展的动力

首先,坚持正面引导,通过创品牌活动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打造赣南品牌红木家具企业。其次,建议筹建江西省级木雕红木家具检测中心。与有关国家中心或大专院校联合筹建江西省木雕红木家具检测中心,为执法、监管提供技术支撑。第三,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红木家具行业的规范工作。

(三)加强整治,为红木家具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第一,督促企业取证。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红木家具企业没有办理过营业执照,对这些无证无照的生产企业要督促其办理好相关证照,对督促后仍不愿办理营业执照的生产企业进行取缔。第二,加大打假力度。要加大对红木家具生产企业的巡查执法力度,责令那些不按《红木家具产品标识规定》要求进行标识标注的企业进行限期整改;对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企业进行打击。

(四)制订标准,规范红木家具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第一,规范红木家具标识标注。要求企业对红木家具产品按照该标准的要求对主料、辅料所采用的木材等进行明示销售,统一印制销售标签,以利于消费者识别和执法监督。第二,建议以工艺品协会和红木家具协会为主体,联合制订《木雕红木家具》、《红木家具生产规范》等行业联盟标准,分期分批在我市红木家具企业实施。突出木雕红木家具的地方特色,并逐步提升标准的层次,为以后该标准上升为省地方标准或行业标准打下基础。

赣南家具企业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创下了不菲的业绩和贡献。面对目前的经济现状,我们看到,红木家具作为中国的文化、“国粹”,承载着传承和发挥中国民族的文化,也是一个全新的考验,对赣南红木家具企业的转型升级建设策略,这也是在新的全球经济格局下提升红木家具品位的契机。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2年赣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赣市社[2012]17号文件(课题编号:2012017)阶段性成果。

产业升级策略 第4篇

产业升级可以理解为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特征,即代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所体现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业、技术——资本构成等方面的层次演进。具体来说,产业升级的产业划分有三大层次,分别是以同一产品市场为单位、以技术工艺的相似性为根据、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根据。决定产业升级的因素主要有需求结构、资源禀赋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需求结构作为最重要的推动因素,通过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比例的变化起作用,而最终需求对生产结构变化的影响最大,人均消费结构直接影响着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的构成。消费和投资中的投资结构则直接改变着产业结构。在资源禀赋方面,区域内劳动资本的丰裕程度以及相对价格、技术水平决定着这一区域是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高附加值产业。从国际经济来看,贸易也是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开放条件下,竞争的范围扩大到国际区域,给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信息和技术。竞争的激烈程度刺激着产业升级,竞争越是激烈,其中的一些大企业就越有升级其产业的需求。

佩第·克拉克以及库兹涅茨等人对产业升级的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接着向第三产业转移。同时库兹涅茨还指出:总结构变化的75%到80%发生在要均GDP100到1000美元区间,在按人口平均产值的较低组距内,农业部门的份额显著下降,非农业部门的份额则相应地大幅上升,但其工业与服务业内部之间的结构变动不大。在较高水平组内,农业部门的份额与非农业部门的份额变动不大,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结构变化显著。

二、当前珠三角产业大转移要求产业升级

当前广东省产业大量转移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人民币升值,二是出口贸易退税政策调整,三是新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从开始大量接收的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等贸易方法,到后期的较高级别的加工贸易,主要是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获得以外汇体现的附加价值,加之人民币汇率前期的低估,使得加工贸易等外向型产业出口获利颇丰。之后很多国内民营企业纷纷效仿,建立了大量以劳动力资源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吸收了大量外来民工到广东工作,为广东创造了大量的价值。随着2005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原材料、工资的上涨,两税合一新政,珠三角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已今非昔比。同期国内受理的破产保护申请也创新高。一些媒体报道,一年内珠三角倒闭上千鞋企,东莞五百家台资企业撤离,近万港资企业准备撤离,留下来的是这些企业昔日所租用的厂房以及一些无法撤离的设施。

产业大转移对广东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广东经济总量的影响。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广东全省加工贸易中出口额达到2461.7亿美元,而当年广东生产总值为30606亿元,按美元兑人民币汇率7.6计算,广东出口加工贸易占整个生产总值达60%。其二对整个产业结构的完备性的影响。90年代以来广东省大力推动了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很多产业已经形成大规模集成产业链,这些产业的骤集为此类产业的发展节省了大量的物流和信息成本,在将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相对成本优势。随着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外移,部门产业聚集区中的一些下游产业链接也转移出去,从而会使产业聚集群体的物流成本和信息成本上升。

三、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策略

近几年来,国际产业转移的出现一些新的动向,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基地,要为承接新的产业转移创造条件,接收更为先进的产业,以提升珠三角工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1、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库兹涅茨的研究指出,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其产业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服务业和工业结构之间的比例上。2006年,广东地区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000美元,而广东省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为11195.23亿元,占GDP比重42.7%,距离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68%-80%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低,产品门类不齐全,在WTO提出140多种服务门类中,广东只有40多种。代表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保险、电讯等服务业服务质量、技术和管理水平低,缺乏监管,发展不规范,缺乏国际竞争力。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在入世后几年,大型项目以及大型国有企业的咨询等业务几乎为国外四大咨询公司垄断。滞后的第三产业将严重制约广东经济发展的后劲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因此,在下一五年计划中,应该全面规划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整合本土现有第三产业资源,培育本土大型现代服务企业。主要发展的方向应集中在以下几个这方面:在金融方面,鼓励金融创新,稳步发展综合类、衍生类金融产品,壮大保险业,积极拓展理财业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和电子银行等金融业务,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益。推进广州、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增强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带动功能,提高广东省金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金融强省;在咨询管理等现代服务产业方面,加强对法律、会计、广告、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融资咨询等行业的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能承接国际业务的优秀服务机构,加强机制引导,促进当前大型咨询管理机构的融合,培育广东本省的大型国际咨询管理机构;物流业方面,围绕广州、深圳两个中心城市,合理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大物流市场开放力度,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具有产业和区域特色的会展业,继续办好广交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和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会展,整合区域会展资源,加快培育新的全国性、国际化的会展品牌。继续大力发展广州南沙大型物流产业园,建设相关物流配套产业链项目,把南沙物流产业园建设成环南中国海地区最大的物流产业园区;旅游产业方面,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契机,推动旅游业的区域合作,推进旅游业向连锁经营、规模经营、品牌经营方向发展。

2、工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新能源等环保型产业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为要,包括日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机械制造业对外转移,为广东地区承接更高的产业提供了机遇。下一阶段,广东经济发展要以电子、石化、家电支柱产业,以汽车、机械制造、钢铁等产业为主导,依托信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在支柱产业方面,要调整电子信息工业结构,发展以新一代移动通信产品为主的通信设备和以数字产品为主的消费类电子制造业,形成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和新型显示器件产业群,将广东省建成世界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研发基地。以南沙深水港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广东省沿海深水大港和市场区位优势,加快发展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突出发展石化中下游项目,延伸发展石化产业链,使广东省石化工业在总量规模、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方面迈上新台阶,成为亚洲主要的石化基地之一,为解决广东能源紧张问题做出贡献。以家电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重点,逐步提高高技术产品比重,鼓励家电企业向国际化发展,做强做大知名品牌企业集团,提高广东省家电产品、产业国际竞争力。在主导产业方面,借日美欧大型机械制造企业产业转移之机,完善广东省汽车产业支撑体系,推动企业提高产品的开发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形成以广州轿车工业为龙头,汽车和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协调发展的格局,并大力鼓励新能源型交通工具的研发和使用,成为我国主要的汽车产业生产基地。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广州南沙汽车产业园以及大型船舶制造基地。对于那些已经边际化和即将外移的产业和产业群,要加强指导和信息交流,利用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效应,充分利用已成形产业信息渠道,推动边际产业有序外移。在能源环保产业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后阶段,广东地区要拿出勇气,学习德国治理鲁尔工业区的经验,借大量高污染产业外移以及新的国际产业转移之机,加强对污染产业的管理,积极培育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产业,大力推动太阳能、生物燃料以及相关能源转化设备的产业开发并培育本土大型环保类型企业。

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第5篇

6月8日,第九届新疆国际煤炭工业博览会以签约50亿元、专业观众达12000余名的成绩完美收官。无论是成果的展示,还是参展规模,在展现我区煤炭开发热潮广度和深度的同时,展会更多凸显的是我区煤炭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黑色煤炭、绿色开采、金色收获”,这是对煤炭绿色发展的要求,更是煤炭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在本届煤博会上,新疆的煤炭产业发展已步入绿色发展之路,这一特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50000平方米的展场被来自国内外的1000多家参展企业占据。博地能源、山东能源新矿集团、华润集团、河南煤化、中煤科工集团、塔克拉夫、住友减速机、SEW、葆德电气、卡特彼勒、神华等国内外煤炭行业的领军企业齐聚乌鲁木齐,连续九届煤博会的积淀使新疆跻身全球著名煤炭展之列。

全球第一大私营煤炭公司博地能源和全球第一大科技集团蒂森克虏伯更是占据了有利地形,现场展示的全球最新科研装备和技术吸引了不少前来咨询和洽谈的客商。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所副会长、振威展览集团总经理张学山告诉记者,展会全球化是本届煤博会最显著的特点。此次参展企业中,世界500强企业就有13家。“目前,新疆煤博会在全国仅次于北京煤炭展,其规模和影响力为中国第二大煤炭展,也是亚洲第二大煤炭展。”

作为首家赴新疆参与煤炭资源开发的大型外资企业,博地能源非常看好新疆煤炭开发潜力。据了解,博地能源计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采煤机、输送机、挖掘机、支护设备„„参展的大型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和设备,其促进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理念、产业发展模式,都将成为促进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杠杆。“国内外的煤炭巨头带来了最好的技术装备,比如郑煤机(601717,股吧)带来的装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甚至世界先进水平,他们与我区煤炭企业签约将提升我区煤炭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我区煤炭产业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转型。”张学山说。

此次展会映入眼帘的都是蓝绿色,而这恰恰是煤炭产业发展方式由传统粗放式向绿色低碳式转型的体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开掘黑金到发展绿色煤炭,参展企业的发展理念正悄然发生变化,这也意味着新疆煤炭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资源开发可持续和生态环境可持续。

冀中能源(000937,股吧)集团副董事长张汝海说,近年来,冀中能源集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解决了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的难题,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煤炭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希望这些技术能在新疆得到广泛应用,将冀中能源的绿色开采理念融入新疆的煤炭开采。

山东能源新矿伊犁公司总经理王贯东说:“我们把煤炭转换成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都是煤的洁净生产和转化,而且转化效率也非常高。”

河南煤化集团被誉为煤化“航母”,如今这艘“航母”开进新疆已近四年。河南煤化集团新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贾修启说:近两年,“ 央企和大型能源集团在疆战略布局明显加快,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有关数据显示,各煤企和电企“十二五”在新疆的煤炭项目建设遍地开花 “新疆丰富而优质的煤炭资源,非常适合发展煤电和煤化工产业,冀中能源目前在新疆有多个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张汝海说。

山东能源集团也不甘示弱,王贯东告诉记者,“到“十二五”末,山东能源集团将在伊犁投资一千个亿,建设4个矿井以及配套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还有煤质烯烃项目。”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煤炭作为继石油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予以扶持。自治区提出,要全力推进煤炭资源转化,把煤制气、煤制烯烃等项目作为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制高点,及早动手,加快推进,形成长远竞争力。2015年,新疆煤炭年产量将达到4亿吨,煤制天然气135亿立方米/年,市场装机容量将达2825万千瓦。2020年,煤炭年产量将达到10亿吨,煤制天然气515亿立方米/年,市场装机容量将达4500万千瓦。

贾修启说,河南煤化旗下的新疆龙宇能源准东煤制气40亿立方米/年、众泰煤焦化130万吨/年改扩建循环一体化循环项目、哈密大南湖2×1000MW(兆瓦)煤电一体化项目正在加快推进,盈利能力和职工收入都在新疆同行业处于前列,十二五”“ 期间河南煤化计划在新疆投资500亿元。划在新疆建设一座首期年产5000万吨,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现代化露天煤矿。

博地能源中亚区总裁史震春雄心勃勃地说:“我们将用最先进的理念、管理、技术,将这座露天煤矿打造成全世界煤炭行业的样板。”

和博地能源一样,吸引无数煤炭巨头“竞折腰”的正是新疆丰富的煤炭资源。正如第九届新疆煤博会组委会项目总监孙伟所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大家都奔着你来,无非就是说明一点,你这里有“货”。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三次全国援疆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优惠政策,这也是吸引众多煤炭企业到新疆发展的优势所在。多方合力使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磁场效应”“ 再度升温。

与此同时,随着“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将困扰新疆煤炭外运的瓶颈逐步打破,新疆的新型工业化正逐步由“石化独秀”向“油煤双驱”转型。投资将超过1万亿

元。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投资额更是达到数百亿元、上千亿元,必将引发了疆内煤炭行业的重新洗牌,也给新疆煤炭开发带来新的活力。

从“黑、大、粗”的煤炭开采到大规模、现代化的煤炭开发,从单一的煤炭开采到煤电、煤化工产业链的延伸,从传统粗放式到绿色低碳的发展,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前行。

从重庆专程赶来参加展会的重庆大江信达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勇斌向记者介绍了公司在新疆的发展规划。“随着中央加快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深入实施,必然催生出一个新兴的能源装备制造市场。谁先占领新疆市场,谁就赢得先机。目前,公司已开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把新疆市场作为重中之重,由原来的单纯经销发展转为在新疆投资、合作、建厂,把公司装备制造的基地建在新疆。”王勇斌说。

自治区经信委副主任朱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进入新疆的能源企业,都比较重视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把原来简单的资源开采变成资源的深加工。新疆煤炭产业正处于一个提量提质的过程中,而且速度还在不断地加快。

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资金推动下,新疆40%的国内煤炭占有率和巨大潜力正成为各大能源集团争相投资开发的聚宝盆和产业延伸的助推器,目前,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和煤炭20强企业已全部落户新疆,正带动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投资步伐提速。到“十二五”末,自治区力争形成10个千万吨级、5个3000万吨级、2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能超过4亿吨。

山西今年或新增煤炭产能1亿吨

秦皇岛煤炭网2012.5.31山西省煤炭厅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山西计划建成投产100座重组整合保留技改矿井,新增煤炭产能1亿吨。

到今年4月底,山西开工建设各类矿井694座,其中重组整合矿井663座。全省累计综合竣工验收矿井59座,新增生产能力7650万吨/年。今年全省计划建成投产重组整合保留技改矿井100座,新增煤炭产能1亿吨。

目前,山西已投产和在建的千万吨级特大型矿井有10个以上,全国为37个。山西同煤塔山、晋煤寺河、平朔井工一矿等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成为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建设的排头兵。201

1年,山西煤炭产量8.72亿吨,其中出省销量5.81亿吨。今后4年内,山西煤炭总产量将控制在10亿吨。

此外,为提高办矿水平,今后山西将对煤矿办矿主体企业实施“等级管理”,企业经过整改后仍达不到最低等级将被取消办矿资格。今后山西新建矿井规模原则上不得低于120万吨/年。山西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后,矿井数量由2600座压减到1053座,办矿企业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管理水平,山西将依照办矿企业规模、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百万吨死亡率等10多项条件,按照特级、甲级、乙级、丙级、丁级5个级别对其进行管理。

从5月底开始,山西将在3个月内对办矿企业进行等级评定。管理级别较高的办矿企业在配置接替资源等方面将获得优先支持。级别实施动态管理,行业管理部门依据企业管理水平对其实行升级或降级。首次被评定为无等级的企业,如果整改后下仍达不到丁级标准,将被取消办矿资格,其所属煤矿的生产、建设、经营活动将被停止。

产业升级策略 第6篇

一、嘉兴市纺织产业现状分析

(一) 从总量上来看, 纺织产业多年来一直是嘉兴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如表1所示, 多年来, 嘉兴纺织业产值占嘉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20%, 2010年更高达834.1亿元, 成为嘉兴第一产业。

(二) 从产业结构层次上看, 仍处于产业链低端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技术改造进度缓慢。

近年来, 嘉兴纺织企业纷纷购进世界一流织造设备, 也一直致力于新材料的开发, 但总体来看嘉兴纺织产业新材料开发还相对滞后, 且原料质量不稳定, 导致先进的织造设备“无用武之地”, 限制了技术改造的效益;

2、自主品牌建设不够。

2007年, 全市共有396家纺织企业开展加工贸易, 纺织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2.37亿美元, 占全市纺织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0.1%。2008年以后, 受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货币政策从紧、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 嘉兴众多的纺织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 停产、半停产的更多。

3、同质化竞争严重。

在嘉兴纺织产业发展过程中, 由于进入企业过多, 且由于纺织行业技术易于模仿的特点, 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使得产业内部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产业链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 即新产品、新材料的研发及营销体系这“两头”比较薄弱, 而织造企业却大量存在, 形成恶性竞争。

(三) 政府支持引导力度较大

以秀洲区为例, 2003年以来, 秀洲区政府实施园区工程引导企业向工业区集中。至2006年末, 工业区集聚企业约1100家, 其中建成投入986家, 纺织企业占60%左右。2010年, 结合商务部将建设一批农轻纺出口基地, 嘉兴市申报“嘉兴市秀洲区洪合中国出口毛衫制造基地”和“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纺织面料出口基地”, 或将为嘉兴纺织业转型升级注入一针“强心剂”。

二、后危机时代嘉兴纺织产业面临的问题

(一) 低碳环保理念对嘉兴纺织企业污染治理提出严峻挑战

纺织产业污染涉及面较宽。其中印染废水污染较为严重, 其特点是废水量大, 水质复杂, 有机物浓度高, 难于生物降解的物质多, 色度深, 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而嘉兴纺织产业中不光纺织企业排污严重, 更是集中了众多的印染企业。王江泾工业园区污水排放点污水取样检测, 结果一度显示COD含量严重超过了地表水标准, 这与后危机时代低碳环保理念形成较大反差。

(二) 人民币升值对嘉兴纺织企业形成严重威胁

人民币升值是长期趋势。尤其是金融危机后, 由于美国等世界主要货币发行国对负债扩张政策的依赖, 人民币升值有加速趋势。而纺织业是一个利润很薄的行业, 研究表明, 人民币每升值1%, 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下降2%至6%。目前, 由于一些企业采取增加产量的办法来减少损失, 这使得嘉兴纺织行业目前还没有出现企业因人民币升值导致亏损的情形。但这势必导致企业利润率下滑, 企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三) 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得纺织产业面临新的机遇

后危机时代, 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 为纺织纤维新材料及纺织品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刚性需求空间。秀洲区纺织企业生产的面料已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纺、灯箱广告、汽车内饰、航空航天等领域, 今后将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交通、建筑等产业用纺织品和高档家纺面料生产, 市场刚性需求的空间越拓越大。但由于嘉兴纺织产业在新产品研发的“先天不足”, 能否把握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尚不能过早的作出判断。

(四) 纺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方面, 如上所述, 在后危机时代, 纺织企业需要更新技术设备, 还需要开发新产品, 其特征逐渐转化为资金密集型;另一方面, 由于社会对纺织企业的认识上的思维定势, 很多人还以为纺织产业是“夕阳产业”, 利润薄, 是劳动密集型, 使得纺织企业融资难度较大。中小企业的发展更需要突破这一瓶颈。

(五) 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 挤压纺织产业利润空间

由于处在产业链低端, 嘉兴不少纺织企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劳动合同法新法规对嘉兴中小型纺织企业形成很大冲击。加之近年来, 由于制造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东部沿海地区的“用工荒”问题日益突出, 嘉兴纺织业也不能幸免。为了解决用工荒的问题, 不少企业大幅度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 劳动成本的大幅提升势必对纺织企业本来就微薄的利润空间形成挤压。

三、后危机时代嘉兴纺织产业发展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 一方面, 嘉兴纺织产业有很多是中小企业, 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着技术改造、自主创新、新产品研发等问题, 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 近几年来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人力资源成本等内外部诸多因素已经在挤压着本来就较小的利润空间, 后危机时代, 低碳环保理念又提高了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 人民币升值加剧更令纺织行业雪上加霜。鉴于此, 本文试提出如下建议:

(一) 探索新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着力解决嘉兴纺织产业融资难的问题

嘉兴的一些银行已经在积极探索。如2009年, 交行推出了推出了“小企业联保贷款”, 即由多个小企业组合形成联保体, 共同出资建立联合担保专项保证金, 共同签订《小企业联合保证协议书》, 共同为组合成员企业在交行办理小企业信贷业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这种融资方式是为有若干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量身定做的, 为具有区域经济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的生产型、加工型和出口贸易型小企业, 及同一产业链上下游具有稳定供应 (销售) 关系的小企业有效解决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

此外, 如上所述, 纺织产业作为嘉兴市的支柱产业, 在应得到政府有关部门政策性资金的支持, 尤其是面临环保等公益性的问题时, 政府有关部门应针对纺织产业所面对的普遍性问题建立专项基金, 这样, 可以对企业技术改造、环保投入的引导才能收到实效。

(二) 打造自主品牌, 提升纺织产品品牌附加值

1、打造区域品牌。

嘉兴纺织业是产业集群, 因此, 建议在企业打造自主品牌之前, 首先由政府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 打造区域品牌。嘉兴纺织产业在打造区域品牌方面有成功的样例, 如“马桥经编”成为杭嘉湖地区的第一个浙江区域名牌, 也是全国经编行业的第一个省级区域名牌。而“嘉兴市秀洲区洪合中国出口毛衫制造基地”和“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纺织面料出口基地”均是嘉兴纺织产业集群, 也具有打造区域品牌的实力, 建议借鉴“马桥经编”的成功经验, 建立统一的计量、标准、质量诚信等制度, 要求企业产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对企业进行销售总额、执行标准、申报产品及检测结果等层层考核, 从而打造区域品牌。

(三) 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

纺织企业应建立适应需求变化的市场快速反应机制, 形成符合消费个性化趋势的柔性加工系统以及运用高效、敏捷的物料资源计划、计算机辅助设计、英特网联合设计、生产在线控制、远程生产控制系统等先进的技术设备, 提高生产效率,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及利润微薄的问题, 实现嘉兴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力量薄弱是嘉兴纺织企业自主创新少、技改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薄弱环节, 政府应着力推动纺织产业重大战略产品研发计划和专项工程。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既培养了人才, 又能创新产品、更新技术。嘉兴市秀洲区“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推进技术创新, 构筑化纤 (纺纱) 、织造、针织、植绒和印染等行业技术新高地”。实际上, 这一规划思路代表了整个嘉兴纺织产业的发展思路。在这一总体定位的基础上, 建议引导群内企业加强分工合作, 延伸纺织产业链, 实现差异化经营, 一方面避免无序竞争, 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合作者甚至整个产业群在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能力。实际上, 嘉兴纺织产业群中已经有部分企业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 加快产品提档升级, 向研发、营销两头延伸, 实现产业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如明效丰汇集团通过延伸产业链成功实现利润的增长;越龙提花织造有限公司则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 寻找到了一片差异化竞争的“蓝海”。

(四)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机制, 营造可持续创新的环境。

上文所述产品创新、技术改造需要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支撑。针对纺织行业容易模仿的特点, 企业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有关部门也应加大知识产权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 必要时出台地方性法规,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五)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

对于嘉兴纺织产业的排污问题, 尤其是印染业的污染问题, 目前, 印染废水治理以集中处理为主, 部分大的印染企业单独建有污水处理设施, 绝大部分印染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但由于各地达标排放标准不同, 水环境功能要求也不一样, 经处理后排放的印染废水仍对当地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新工艺、新原料、新染料、新助剂的不断开发和应用, 使得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中污染物变得越来越复杂, 处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

从技术革新角度来说, 采用无水印染等低污染乃至无污染技术也是嘉兴印染业的发展方向;从政策层面来看, 建议嘉兴市政府有关部门设立技术升级改造专项基金这一实质性政策措施, 对纺织产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淘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促进纺织产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 使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尽快推广应用, 生产效率提高, 促进嘉兴纺织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此外, 通过实地调查得知, 嘉兴纺织产业中还存在偷排的现象, 对此,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排污整治力度, 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置于发展经济之上。

摘要:后危机时代的新趋势都使嘉兴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纺织产业作为嘉兴市的支柱产业, 面临着企业污染治理、人民币升值、新兴产业的发展等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应从探索新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打造自主品牌、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等方面着手, 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纺织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翁振荣.嘉兴纺织行业前景分析及应对之策.浙江金融, 2006 (5)

产业升级策略 第7篇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问题成为关键问题。村庄城镇化的过程中是一味的拆除重建还是保留改造,保留改造的意义是什么?如何使村庄在保留原有脉络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昆明市梅子村为例,尝试提出地铁时代新机遇下村庄规划转型与产业升级策略。

2 梅子村现状分析

2.1 区位分析

梅子村位于昆明斗南片区的中心,北邻花卉拍卖中心,东邻老城区,西邻滇池,地理位置优越(图1)。梅子村属于坝区,海拔1535米,年均气温16.3℃,年降水量87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蔬菜等农作物。

2.2 交通分析

梅子村现状交通东有三条过境交通。北部是斗南街,西有环湖路,村子位于拟规划的古滇大道和规划四号线沿线交通便利(图2)。

2.3 产业分析

2.3.1 由种植粮食作物到主要种植蔬菜花卉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兼有蔬菜种植自给自足,50年代以后昆明市委加强对蔬菜种植的领导,梅子村的蔬菜种植开始从自给自足到为昆明市提供蔬菜。80年代后期村民开始结合蔬菜种植与花卉种植。

2.3.2 由本村种地到外出租地种植

2009年之前梅子村村民都有自己的土地,2009年国家开始征地后很多村民失去了土地。失地农民一部分开始外出打工,另一部分人转而到外县租地种植蔬菜花卉,后者占到失地村民总数的60%。

2.3.3 产业链单一,无法满足长远发展

梅子村村民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选择了适应自然环境的生计方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国家政策的要求仅靠第一产业已不能满足梅子村的长远发展。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1]。

2.4 历史文化

梅子村历史悠久,元朝以前多为彝族居住,明初大量汉民随沐英征滇迁徙而来。村子南部有一个历史文化遗存———黄梅庵(如图3)。史载明王朝一统华夏后唯独元朝残部梁王踞滇不服管,朝廷派使臣王祎、吴云前来劝降无果被其杀戮于黄梅庵。当地为纪念罹难使臣在庵内供奉二忠烈遗像,村里的老人每日供奉菩萨保佑村子平安。

2.5 空间形态分析

2.5.1 平面形态

通过对比梅子村2001年以来的的卫星平面图(如图4)可以看出十多年的时间梅子村的建筑密度不断增长,村庄肌理由2001年的较为自然的状态变成2015年较为规整的状态,说明已经对该村进行了房屋修建,道路规划,环境整治等。

2.5.2 立面形态

1990年以前梅子村的房屋还是传统的普通砖房,此后到现在的20年间村民陆续把房子改建成了现在的3到5层的小楼房(如图5),街道也整治一新。村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也造成传统文化的遗失。

3 现有规划解读

3.1 片区定位

新版控规对于梅子村定位是拆除原有村落打造高品质高层居住小区。

3.2 和上版控规开发强度对比(表1)

由表1可知新版控规的公共建筑高度和住宅建筑高度都有提高,这与地铁1号线与新规划的地铁4号线经过该片区有必然的联系。

3.3 提出疑问

新版控规定位是否合理?梅子村是否具有保留价值?村子能否通过保留改造业态升级重新焕发生机以适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契机在哪里?

4 梅子村保留价值分析

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村民的拆迁意愿进行调查,从两方面收集信息。

4.1 按年龄段进行调查

选择不同年龄段的本地村民共75人,仅有一人表示在拆迁费合理的情况下愿意拆迁,其余74人都一致不愿意拆迁(表2)。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梅子村的房子是祖祖辈辈种地攒钱盖起来的,这里是他们的根不愿意离开;二是拆迁后的物业费管理费用高且有居住年限。

4.2 按居民身份调查

通过对不同居民身份进行调查,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经商者或租房者都不希望梅子村拆迁(表3)。经营效益好,房租合理环境好。

5 梅子村转型机遇———轨道交通

5.1 轨道交通提升土地价值

轨道交通建设能够明显地改善沿线物业的交通状况、土地利用性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及沿线土地价值的提升。交通改善后运费降低,地租相对提高。交通改善带来的地租增加值等于运费减少值,即周边土地的级差地租的增加值[2]。

5.2 轨道交通带动产业转型

城市主导交通的运输效率越高所形成的集聚效应就越强。如东京银座、北京王府井等城市中心区域由于交通可达性好,虽然地价昂贵仍是土地投资开发的热衷区域。轨道交通附近村庄地价的抬升使得单靠第一产业已足以维持村民生活,这就需要发展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二三产业。

5.3 轨道交通改变空间形态

城市轨道交通为全封闭式,客流的集中疏散都通过站点来完成,站点成为城市空间的新增长点。政府常利用轨道交通的这种特性来带动沿线地区的土地开发即TOD模式[3]。交通条件是否完善决定着城市形态的发展。

6 梅子村规划转型与产业升级策略

6.1 规划转型对策

(1)保留乡村风貌,重构空间业态。改变控规中将该村拆除建高层住区的定位,进行功能置换打造宜居功能复合的商业街区。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集中展示特色花卉美食精油、竹编工艺品等,定期举行民俗文化活动。

(2)住房有机更新,彰显乡土特色。村庄既是农民的居住场所也是乡愁的重要载体。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引导需要更新住房的农民进入集中居住点,通过差别化宅基地使用权的市场化形式延续村庄建筑空间肌理,传承本村从元末明初延续下来的历史传统。

(3)重组公共空间,重构关系网络。公共空间是空间交往的容器。梅子村应注重公共空间功能与形态的重组,突出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展示和消费的复合功能,发挥公共空间的最佳效益使梅子村公共空间成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共融的展示平台。

6.2 产业升级策略

(1)功能复合的街区模式。商住空间垂直设置。集商铺住家为一体的居家式商业,下层以商业功能为主,上层以办公居住为主。关门是小家,开门是商家。商住比例明确划分1/3至2/3之间。

(2)传承创新历史文化。对黄梅庵进行保护更新,开发周围公共空间及商业业态带动村内的文化产业发展。借助地铁站点的优势吸引人流,将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农业技术和文化旅游相结合保护和传承耕读文化。

(3)完善经营模式,实现内生增长。新农村建设推动下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政策与资金投入,但一味的输血并不能维持村庄的长久发展。应该充分调动农村内部的发展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经营模式,加大农民技能培训促进以花卉蔬菜种植为主的第一产业与花卉深加工高附加值产业及以地方民俗特色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结合,使村庄实现内生增长。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2016.

[2]孔猛,朱济国.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价值的影响分析[J].华人时刊,2014,7(1):67.

产业升级策略 第8篇

1 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亟待产业升级

1.1 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简介

1400多年前, 阳江民间就能生产各种民用刀, 开启了阳江制刀业的历史。公元557年民族英雄冼夫人屯兵两阳, 在阳江地区制作了大量兵器, 清《冯氏族谱》载:“……冯大将军生平所用八十二角鹅眉宣锦大刀纳于冢中。”其后, 其制刀工艺传至民间, 生产各种民用刀, 奠定了阳江制刀业的基础。

截至2011年, 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总产值223亿元, 占阳江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阳江市刀剪产业生产总量约占全国的70%, 出口量约占全国的85%, 共有1500多家五金刀剪企业, 产品达3600多种, 市场覆盖国内各省份和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阳江五金刀剪业是中国百佳产业集群之一, 阳江先后被国家和广东省认定为中国刀剪产业基地和广东省火炬计划五金刀剪特色产业基地、广东省五金刀剪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阳东县东城镇成为广东省五金刀具制品专业镇、广东省外贸转型升级餐厨用品示范基地。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中国小刀中心、中国美容化妆工具中心、中国脚轮中心、中国脚手架中心、中国刀剪机械制造中心、阳江国际五金刀剪商贸城等国字号招牌先后落户阳江。

1.2 阳江市五金刀剪业亟待产业升级

2008年下半年以来, 由于成本波动、汇率波动、融资困难、贸易壁垒等多重因素叠加, 尤其是加上欧美这个外销主打市场的需求不足, 这给阳江的五金刀剪业带来很大的压力。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集群产品定位低端。集群生产的多数产品的质量、品牌、技术含量和效益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二是产业集群内大部分企业发展水平不高。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抗风险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集群企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不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四是产业重生产, 轻销售, 产品销售太依赖外贸企业开拓国外市场, 企业自身营销能力偏弱, 对内需市场重视不够;五是产业内部的信任与合作不够, 不能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不能抱团发展。因此, 阳江五金刀剪产业亟须产业升级, 尤其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电子商务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营销水平。

2 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电子商务应用状况

2.1 电子商务简介

电子商务, 是指交易当事人或参与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 (包括互联网、移动网络和其他信息网络) 所进行的各类商业活动, 包括货物交易、服务交易和知识产权交易等商务活动, 电子商务具有交易效率高、成本低、范围广、无时空限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与协作性等特点, 因此电子商务正成为各类企业提升效益、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2.2 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电子商务应用状况

为了解电子商务在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的应用情况, 在2012年3月到2012年9月, 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访谈等形式对阳江市的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局等政府部门以及23家大中小企业进行了调研, 掌握了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情况。

2.2.1 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1) 网络系统建设情况。

建成Intranet (企业内部网) 占49.4%, 拥有一个及以上的局域网但彼此不相互联通占了30.4%, 建成Extranet (企业外部网) 占11.4%, 没有建设企业内部网络占8.8%。企业上网方式的以宽带 (ISDN、ADSL等) 为最多, 占了64.5%;其次为专线 (DDN等) , 占了19.0%;其他上网方式占16.5%。出口带宽10M以上占20.3%, 2M~10M占79.7%, 2M以下的为0。可以看出, 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网络系统, 且出口带宽较好, 说明网络的基础建设情况较好。

(2) 企业网站情况。

①网站设置情况。在调查的23家企业中, 有6家自建了网站, 9家在阿里巴巴开设了企业网站, 8家企业没有建设网站, 说明阳江五金刀剪企业对于网站建设比较重视。②网站内容更新情况。在被访企业中, 除了十八子集团有定期网站更新之外, 其他企业均表示没有定期更新制度, 有需要的时候才更新。

综上, 阳江市五金刀剪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 但企业对信息化之后的应用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2.2 电子商务的应用层次和水平有待提高

被调查企业采用电子商务模式中最为普及的为网络信息服务, 占了51.8%;其次为B2B, 占了25.9%;B2C占了21.2%, 其他类型模式只占了1.2%。对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服务对象 (企业员工、招聘对象、管理人员、最终客户、供应商等) 的调查时发现, 各类服务对象所占比例比较接近, 无明显的差异。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开展的经营活动主要是企业形象宣传和信息发布, 分别占21.9%和20.4%。另有数据显示, 有在线合同缔约的企业, 其合同业务量占同期企业合同业务量的比例只有0.144%;有网上销售的企业, 其销售额占同期销售额的比例只有0.132%;有网上采购业务的企业, 其采购额占同期采购额的比例只有0.149%。说明阳江五金刀剪企业真正应用电子商务的比例偏低。

2.2.3 电子商务的应用效果不够理想

根据我们的调查, 对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效果的调查显示, 大多数企业都认为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形象 (知名度、信誉度) 和降低了企业成本 (如采购成本、销售成本、加班成本等) 。但明确表示认为开展电子商务效果显著, 明显提升企业效益的仅有2家, 其余企业均认为效果亟待提高, 没有实现既定的目标。

2.2.4 人力资源缺乏

在被调查企业中, 我们共调查了34位从事电子商务的人员, 但其中有电子商务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有3名, 其余的均为其他领域转行或者兼职做电子商务, 这说明阳江企业的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状况亟待改善, 电子商务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3 以电子商务推动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升级的策略

3.1 政府务必加强对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引导和支持

各级政府尤其是阳江市政府要扮演好为五金刀剪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优质服务的角色, 对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加以引导和支持, 具体要做好如下工作。

(1) 要对加强宏观规划与建设指导作用。通过宏观规划、组织协调, 制定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政策。为此, 需要有一个综合性部门来具体担当这一重任, 以加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 保持电子商务有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一致性、连续性。

(2) 要加强人才培养。对于传统产业向电子化的转变中, 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技术操作人才和高层次规划人才, 为此政府一方面需要在本地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也需要注重对外部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吸收。

(3) 政府要配合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就意味着利用互联网进行全面的商务活动, 也就是说电子商务不仅包括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业务活动, 而且还包括税务、运输、海关、商检等有关政府部门的业务活动。网上招标、网上采购、网上支付和结算等是政府电子商务应用的主要方面, 它将起到非常好的引导、示范作用, 并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中国一些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有一种不信赖感, 政府通过网上采购, 使企业感受到电子商务的高效率, 低成本, 高信用, 使企业从战略的高度明确电子商务对企业生存的深远意义。

3.2 以电子商务为依托, 提升产业内部的信任与合作, 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提升产业层次

近年来, 企业集群现象在国际上备受学界、产业以及政府决策部门高度重视, 同时也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特征。而产业集聚中的“团簇效应” (Clustering) , “是指某一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在选址上集中后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效应, 这种效应建立在激励、关系以及学习的基础上” (波特, 1998) 。实践证明, 产业集聚中的“团簇效应”的充分发挥, 必然依赖于产业内部的信任与合作。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 阳江的五金刀剪企业大多分散经营, 各自为政, 彼此之间的合作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销售领域非常少, 电子商务建立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 而信息化正是破解企业之间难于交流、难以合作、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途径, 因此电子商务能够促使阳江市的五金刀剪产业内部增加交流, 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从而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抱团发展。

3.3 借助电子商务, 促进生产扩大化

充分利用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的各方人力与资本, 将传统的集中生产转变为多基地甚至多国生产的模式, 如联想, 波音利用电子商务与供应商建立充分合作的关系, 在全球建立多个生产中心。对于阳江五金刀剪企业而言, 目前东南亚、印度等地可能人力成本更低, 同时中西部也在承接产业转移, 因此, 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建立范围更广的加工制造网, 将生产往产品销售低和成本低洼地转移, 从而促进生产的再扩大。

3.4 借助电子商务, 促进生产虚拟化

虚拟化经营源自于“虚拟企业”的概念。1991年美国学者肯尼斯·普瑞斯等提出了“虚拟企业”的概念, 随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虚拟化经营的浪潮。

虚拟经营是1991年, 由美国著名学者罗杰·内格尔首先提出来的。虚拟化经营是指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 虽有生产、行销、设计、财务等功能, 但企业体内却没有完整地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就是说企业在有限的资源下, 为了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 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职能, 而将其他的功能虚拟化——通过各种外力进行整合互补, 其目的是在竞争中最大效率地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阳江市五金刀剪企业可通过虚拟生产、共生、策略联盟、虚拟销售网络、虚拟行政部门等形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5 借助电子商务, 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在互联网时代, 电子商务对于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开拓国际市场。一是各企业可充分利用阿里巴巴、E-BAY、环球资源网、慧聪网等电子商务平台寻找发布全球采购、全球销售信息, 拓展贸易触角, 主动布下“全球订单网”, 摆脱单一依靠本地外贸企业接单的模式;二是行业内部可联合组建“阳江五金刀剪国际电商平台”, 主动出击, 营造自己的“网上商厦”;三是开展网上五金刀剪博览会, 利用电子商务拓展“五金刀剪博览会”的影响范围和现实影响力。

(2) 开拓国内市场。由于海外市场的疲软和不确定因素的增加, 国内市场是未来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最重要的市场, 而电子商务正是阳江五金刀剪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一把利剑, 阳江市各类刀剪企业可采用以下方式抢占国内市场。一是利用国内比较成熟的开放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网、天猫、当当、京东商城开设“网上商店”, 实现“前店后厂”, 在拓宽销售渠道的同时, 缩短生产与消费的距离, 使得自己的产品在国内市场有更强的竞争力;二是积极参与“广货网上行”活动;三是条件成熟的企业可以自己开设B2C商城, 利用自己的网站卖自己的产品。

综上所述, 阳江市五金刀剪企业只要能够把握住市场形势, 积极利用电子商务等现代商务手段, 一定能够续写新的辉煌, 为阳江市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荣伟, 张武保, 高家宝, 等.产业集聚中的团簇效应特征值的检验:信任与合作——基于广东省阳江市五金刀剪集群竞争力的研究证据[J].中大管理研究, 2007 (2) .

[2]钟声宏, 张秀洁, 冯太欧.区域经济发展与特色产业塑造——以阳江五金刀剪业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1) .

[3]吴荣体, 范佳凤.阳江五金刀剪产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与产业, 2008 (9) .

产业升级策略 第9篇

近年来,广西充分利用自身产业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形成了以南宁的糖业、百色的铝业、柳州的冶金汽车制造业,桂林的生物医药业、北流的陶瓷业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区域经济形态。然而广西当前产业集群多属于以自身资源禀赋为依托、技术含量低、产能结构过剩、产业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高碳”产业集群,其扩张与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是以牺牲环境和效率为代价的。

1 相关理论研究回顾

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方面,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文献为数不多,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吴晓波等(2010)分析了我国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的动力机制的内涵,认为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产业集群低碳化的思想基础,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创新对产业集群企业和公众的低碳活动起激励作用,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低碳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冯奎(2010)提出了四种发展产业集群低碳化的模式:将传统制造业集群改造为低碳产业集群、将工业园区综合优化为低碳产业集群、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提升为低碳产业集群、将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定位于低碳产业集群;赵广华(2010)总结了发达国家产业集群低碳化发展的经验,提出我国产业集群低碳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加强组织机制建设、加强税收的激励机制、科技创新推动机制、市场调节和监管机制、金融工具创新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王淑荣(2010)对大连产业集群的低碳化发展为例,提出了以低碳经济为导向调整产业布局、加强对传统高碳产业低碳化的改造、对高碳产业的引申产业进行价值链升级、以生态产业园为载体打造低碳经济生态链、拓宽清洁能源发展领域等政策措施。

2 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广西产业集群升级的意义

在当前“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战略下,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广西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问题,对于广西巩固已有的集群优势,优化集群类型与结构,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促进集群低碳化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成为广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从宏观层面上讲,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国家战略,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可持续的产业体系是大势所趋;从微观层面上看,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将对减缓广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资源压力,解决环境污染、产业失衡、资源危机等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广西的产业集群升级转型,将有利于将广西产业集群成为建设具有广西民族地域特色、生态良性循环的示范性集群,从而更好地带动广西经济发展,更好地推动“生态广西”发展战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 低碳经济背景下广西产业集群发展困境

本文按照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将广西产业集群划分三种:资源禀赋依托型、专业市场依托型和大企业主导型三种。

3.1 资源禀赋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困境

资源禀赋型产业集群是指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独特资源,形成以地域自然资源禀赋特点相匹配的产业集群构。地区产业的发展路径通常取决于地域自然资源禀赋的特点。所以产业集群往往难以摆脱单一资源禀赋的束缚,会造成资源要素的过度开发和枯竭,缺乏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外溢来源,“小而全”现象泛滥,不利于发挥集群的规模化优势,企业都把经营的重心放在如何获取更多的资源上,这样就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一旦资源枯竭,产业集群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广西区内典型的资源禀赋型产业集群如百色的铝工业集群,该集群以当地铝资源为依托,逐渐形成集铝矿山开采、氧化铝、电解铝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铝工业产业集群。然而随着当地铝厂无序采矿、导致铝矿日益枯竭。铝业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使当地能源供应紧张,地表河污染严重,地下河道阻塞、中断,很多河流河水不再适宜饮用、灌溉,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3.2 市场依托型集群及其发展困境

市场依托型集群是指集群内企业主营同一种产品,并通过区域内的专业市场进行经营。这类产业集群内部以中小企业为主,增长方式粗放简单,产品档次低下,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加工过程中高耗能、高污染现象严重,其竞争优势仍主要依赖于成本优势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急群中专业化的中间机构和社会化服务网络发育滞后,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联合生产网络,缺乏有效的横向信息沟通,集群内缺乏技术创新动力,模仿之风盛行。典型的代表如广西梧州的人工宝石产业集群。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宝石产业在梧州开始兴起,经过30年的发展,梧州人工宝石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规模,梧州已形成“世界人工宝石之都”,其产品销量占到国内近80%,世界的70%。然而人工宝石行业本身属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资金、技术、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都不高,进入门槛低,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的基础上。低门槛、低起点,使梧州人工宝石行业从初创期发展到今,家庭作坊、个体户等中小企业仍占半壁江山,公司制企业不足集群内企业的20%。规模偏小,经营管理粗放,过度无序的竞争使集群中难以产生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受原材料、能源等上游产品价格的波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大,同时又缺乏品牌支撑,获利空间缩小,直接制约着梧州人工宝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3 大企业主导型产业集群及其困境

大企业主导型产业集群是以产业内部以占主导性的大企业为发展龙头,逐步建立起相关的配套产业而形成的集群。在形成产业集群过程中,企业自己沿着产业链进行分工,将自己的生产经营如入到大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成为大企业的配套或延伸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资产的专用性大大加强,专用性资产之间强大的前后衔接和相互依赖关系,造成的后果便是集群内企业产品单一、缺乏协协同效应。不利于建立起低碳经济所追求的生态化企业群落化模式,而且地方经济对龙头企业的依赖性太强,当市场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或产业链某一环节的专用性资产出现问题时,就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而带来整个集群的衰落。广西此类产业集群的典型的代表如玉林的柴油机产业集群就是充分发挥玉柴的龙头作用,由玉柴引领的柴油机、工程机械、专用汽车、机械配件等生产企业在玉林形成了集群发展态势,使玉林成为“中国动力之城”,然而玉柴的发展对整个玉林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9年整个玉林的GDP为682.04亿元,而玉柴当年的销售收入就为270亿,占当地GDP的39.6%,整个柴油机产业集群要占到玉林GDP的近50%,地方经济对产业集群中主导大企业的依赖由此可见。一旦全球金融形势继续恶化,带来的灾难就不仅仅是柴油机集群的衰落了,可能是整个玉林地区经济的衰败。

4 低碳经济背景下广西产业集群的升级策略探究

4.1 广西资源禀赋型产业集群的升级策略

4.1.1 树立产业集群的低碳化发展理念

对于资源型产业集群而言,应遵循生态经济发展规律,消除高能耗、高污染的根源,协调好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推行集约、高效的低碳化生产理念。

4.1.2 发展低碳技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革新传统落后的生产工艺,实现生产环节剩余物和排放物的再利用与再循环,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低碳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4.1.3 完善低碳产业政策环境和管理机制

近年来国家开始对部分稀缺资源征收资源税,广西资源型产业集群应该以此为契机,推进资源价格改革进程,完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制度等,促进资源型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与转型。在管理机制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多种经济手段,综合考虑运用环境税、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政策,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引导资源型产业集群的低碳化发展。

4.2 广西市场依托型集群的升级策略

4.2.1 促进专业市场的内核转变

把原有产业集群以成本和劳动力为竞争优势逐步转变为以产业内部核心竞争力为主的竞争优势,把原有位于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集群向高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

4.2.2 提升专业市场的服务功能和衍生功能

通过拓展专业市场的交易通道和新型商业业态,提升专业市场的服务功能和衍生功能,将会展服务、科技创新、设计创意、市场物流等服务和衍生功能融为一体,促进产业集群的服务升级,深化物流与制造的联动机制,推进集群的全面升级。

4.2.3 完善专业市场的公共服务体系

围绕专业市场产品的研发和科技服务两大重点,整合技术、信息、人才等相关资源,加强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功能。

4.3 大企业主导型产业集群的升级策略

4.3.1 改变低碳化的政策扶持方式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鉴于大企业主导型产业集群内大企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巨大作用,作为市场监管者的地方政府要调整对大企业简单政策支持的思路,传统的诸如增加信贷、减免税收等赤裸裸的政策扶持方式已经很难适应企业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和支持企业围绕主业实施行业并购和重组,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对高碳产品或企业征收环境税、资源税、碳税、进出口税的试点工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政府的绿色采购等措施,引导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引导能源消费行为,培育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升级。

4.3.2 提高龙头企业低碳化的创新能力

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投入科研经费,发展低碳能源技术,通过生产技术、产品、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与结构创新,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有效地降低能耗,减轻环境污染。龙头企业的低碳化技术改造势必会给集群内其他企业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

4.3.3 建立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的建立有利于推进产业集群内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形成优势互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合力,促进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龙头企业应该着眼于整个产业集群的角度,积极主动地融入产业集群经济,发挥自己的优势,完善自己的功能,加强产业集群一体化进程合作,与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战略。

摘要:文章把广西产业集群分成三种:资源禀赋型、市场依托型、大企业主导型,文章通过分析广西三种类型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困境,提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广西产业集群升级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集群,升级策略

参考文献

[1]吴晓波,赵广华.论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0).

[2]冯奎.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9,(10).

[3]赵广华.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机制建设[J].中国国情国力,2010(,8).

[4]王淑荣.大连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7).

[5]粟增富,陆凤莲,杨桦.广西产业集群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1).

[6]覃逢.提升广西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初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7]肖春梅.资源和环境约束下的新疆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J].生态经济,2010(,8).

产业升级策略 第10篇

目前,中国经济遇到新的门槛,要想迈过这道门槛,中国的产业就必须转型升级。但是,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需要的是制度的转型升级,制度安排要有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

首先需要考虑的制度安排就是企业的破产制度。因为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企业转型升级失败,需要退出市场。但是,目前的企业破产法存在着问题,一方面,它解决不了民营企业退出时的破产保护问题,导致民营企业一旦破产,企业家只好跑路,因为连(作为有限责任公司出资以外的)个人资产甚至生命安全都得不到可靠保证;另一方面,它又解决不了国有的僵尸企业退不出去的问题。

再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制度安排就是资源配置。目前资源配置仍然在把大量的金融资源、信贷资源配置到了效率低下、缺乏创新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凭借国家信用,不用做任何努力,就可以从金融机构拿到大量的信贷资源,然后加几个点的利息转手贷给民营企业——这算不算是剥削?大量的信贷资源配置到国有企业以后,必然导致高效率的民营企业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所以,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换挡”。不仅仅是所谓速度的换挡,从高速档换到中高速档,更重要的是质的换档,从国有企业的档换到民营企业的档,从政府档换到民间的档。尤其是信贷资源的配置,必须转向民营企业,这就需要制度上的转型升级。

制度的转型升級必须依靠理论的转型升级

要想加快改革,推动制度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理论的转型升级,首先是经济学理论的转型升级,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三个大的周期,也是三次大的转型升级。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每当中国经济遇到困难或危机时,都是先有一个思想解放,通过思想解放带动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带动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带动制度的转型升级,进而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今天我们正处在第四个周期的起点上,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传统发展模式难以维系,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形势需要新的理论创新,需要理论的转型升级。

首先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就是要从理论上给民营资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性质和作用给予一个准确定位。仍以过去那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民营资本了已经难以为继。目前,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在加速下滑。2014年,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要高3个多百分点;但是到了2015年,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已经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到2016年春季,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已经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为什么?我想,其中的原因之一,必须是思想的转型升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亟待转型升级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劳动创造价值。在现代经济学看来,只有产品卖出去后工人的劳动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如果产品没有卖出去,劳动的价值就得不到实现,创造的价值就为零。如僵尸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再多的劳动也创造不出正的价值,充其量只能是“零价值”的劳动。还有一种劳动,实际上是负价值的劳动,比如说制造大量污染的劳动。又比如,这边盖楼、那边拆楼,两种劳动相互对冲,但是现在在统计GDP增长时都把它计算进去了,但从价值形态上看,正价值的劳动已经被负价值的劳动抵消了。

其次是关于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算不算劳动?传统观念认为,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不创造价值,具体的政策表现就是财务规定专家学者参加课题或会议不能拿劳务费和专家费。其结果是,在有关部门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上,与会的投行专家越来越多,而真正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少。这种不尊重专家不尊重知识的制度安排,其结果就很容易误导政府的决策,得不偿失。并且,随着机器人、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简单劳动被机器人所替代,在这种趋势下,如果仍然不承认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主要形式,那么就会无法解释产品中的价值是从何而来的了。

最后是企业管理者的劳动算不算创造价值?如果没有企业家把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到一起,并运营起来,即使有再多的工人或其他生产要素也无法创造出价值来。

由此可见,劳动价值论必须转型升级,经济学理论必须转型升级,否则的话,制度的转型升级就不可能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更无从谈起。

产业升级策略 第11篇

由于古蔺县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 受经济、交通、思想意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其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如旅游开发及管理意识相对滞后、旅游开发方式简单化、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差、旅游资源保护不当等, 目前古蔺县整体上还处于“大资源、小经济”的旅游初级发展阶段, 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1 古蔺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可行性分析

1.1 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古蔺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 拥有以地球北纬28度线上保存完好的黄荆原始森林生态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以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太平渡纪念地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以串联起茅台、郎酒、泸州老窖、习酒等名酒的“美酒河风景区”为代表的名酒文化旅游资源;还有神奇幽深的溶洞群景观、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别有情趣的乡村风貌、独树一帜的兰花文化。其中, 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 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贵阳—遵义—仁怀—赤水—泸州的重要节点。丰富的旅游资源, 使古蔺成为川、黔、渝旅游金三角的核心区。

1.2 旅游规划基本完善

完善的旅游规划是区域旅游科学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近年, 古蔺县委、县政府明确旅游规划对旅游开发实践的重要性, 严格遵照先规划后开发的指导思想, 邀请具有国家甲级旅游规划资质的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对古蔺全县旅游开发进行了总体规划, 编制形成了太平、二郎旅游总体规划, 太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太平红色旅游项目设计, 黄荆集镇旅游总体策划和黄荆旅游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系列规划, 并出台了《中共古蔺县委古蔺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古蔺县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

1.3 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古蔺县先后投入1.75亿元资金对旅游道路交通和景区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 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投资360万元完成古蔺县城至红龙湖景区水泥路面硬化改造;投资7000多万元完成连接古蔺县城、黄荆老林至赤水十丈洞的古赤公路改造;投资5200万元完成叙永震东至古蔺县城的快速通道;投资1200万元完善黄荆游人解说中心、停车场、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00万元实施太平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地红色项目一期工程, 重点开展新陈列馆、红色纪念广场、纪念碑广场等建设;投资400万元完成大黑洞景区初期开发。

1.4 旅游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古蔺县旅游局通过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旅游节庆活动, 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 拓宽了旅游营销渠道, 使古蔺县知名度、美誉度逐步提升, 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2009年全年共接待游客121.14万人, 较上年增长了22%, 实现旅游收入8.47亿元, 较上年增长了18%。

2 古蔺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2.1 创新发展理念, 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

2.1.1 坚持“三优先”、“三领先”发展理念

理念创新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古蔺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上必须坚持“三优先”、“三领先”的理念, 即规划优先、环保优先、基础优先和理念领先、规模领先、品位领先。如果地方政府仅仅关注不断增长的旅游发展速度, 采用的方法是强调速度和大规模项目, 而不是质量和品位, 这种做法将把古蔺宝贵的旅游资源推向非常危险的境地, 而这些却正是古蔺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真正源泉。因此, 古蔺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首先确保一切开发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进行, 一切产品以差异性为前提, 坚持用世界眼光、国际水准来打造。

2.1.2 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

环境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 大力进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建设, 使其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城镇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 以旅游区主题形象包装城乡, 赋予城乡新的文化内涵。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 将旅游文化、旅游观光、旅游参与融为一体。经济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 最大限度地利用旅游业发展对古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精神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 树立旅游区居民“人人都是旅游形象, 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基本意识。旅游发展同周边地区旅游建设一体化, 利用相对的区位优势及古蔺在全区、全国旅游市场所占份额, 组成川滇黔结合部黄金旅游线。通过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 完成古蔺旅游产业自身的转型升级, 进一步增加旅游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广度, 进一步增强旅游业对经济贡献的力度, 进一步增大旅游对社会事业的影响深度, 真正实现“旅游立县——旅游强县——旅游富县”, 让旅游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生活小康、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带动力量, 带动古蔺县全面进步。

2.2 创新发展定位, 统筹重点项目建设

2.2.1 发展定位

发展定位创新是旅游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前提。古蔺不仅仅要打造成为川滇黔结合部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更应瞄准中国一流高品质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目标, 以生态文化为基础, 以历史文化为依托, 以生活文化为核心, 坚持休闲度假功能、文化体验功能, 突出“休闲度假、文化体育、自然生态”三大特色, 打造中国一流的高品质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 古蔺旅游未来发展的基本特征呈现为:生态环境第一流、规模气势第一流、思想理念第一流、建设品位第一流、以争取更大规模的旅游人数、争取游客停留更长时间、争取游客更大的旅游消费, 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实现资源整合, 提升价值、改变形象、创造品牌。

2.2.2 项目统筹

古蔺旅游要在川滇黔结合部取得“发言权”, 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务之急是针对旅游业中存在“散、小、弱、差、浅、缺”六大顽疾, 在重点建设项目筛选上, 要总体配置所有资源、资金和资本, 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的统筹发展战略, 对四大块重点建设内容进行打造和包装。第一, 建设“黄荆老林”“红龙湖”两大核心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示范区, 强化度假功能, 拓展休闲旅游的新领域。第二, 建设“国际名酒小镇”、“四渡赤水纪念地”两大文化体验旅游区, 保持常态人气, 展示景区品位, 把文化体验旅游与生态度假旅游结合起来, 为游客提供更加广阔的生态空间和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三, 配置黄荆、双沙、箭竹三个风格独特的旅游风情小镇, 结合新农村建设, 形成融休闲观光参与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亮点, 推动旅游产业为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四, 规划建设旅游文化名街、名镇, 推进文化旅游示范县建设, 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集区。

2.3 创新发展模式, 建构旅游发展新格局

发展模式创新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古蔺旅游发展应通过开展“卖点工程”创新营销手段, 提升旅游形象, 通过开展“亮点工程”创新产品体系, 打造品质景区, 通过开展“带动工程”提升产业素质, 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

2.3.1“卖点工程”——创新营销手段, 提升旅游形象

一是坚持大投入。“郎酒之乡、四渡赤水”两大品牌是古蔺重要的吸引核之一, 现阶段古蔺应持续加大旅游宣传促销经费投入, 尤其要用好“郎酒之乡、四渡赤水”这两张牌, 面向旅游市场传达旅游新概念, 展示旅游新形象, 加强品牌形象的市场号召力。二是依托大媒体。采取动静结合、基础性与突破性宣传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注重发展红色旅游、自驾车旅游、修学旅游、科考旅游、体育旅游等各种旅游项目, 通过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多元化的营销方式进行客源地建设。三是举办大活动。要继续集中力量办好“黄荆之夏”国际旅游季、“双沙菜花节”“箭竹苗家情人节”等系列旅游节庆活动, 搭建旅游文化宣传促销的广阔平台, 形成持续宣传力, 不断增加市场的旅游认知度和影响力。四是构建大网络。不断加大对古蔺旅游信息网站的建设力度, 定期对旅游宣传网站进行更新改版, 并与各大旅行社建立业务合作关系, 尽快构建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

2.3.2“亮点工程”——创新产品体系, 打造品质景区

旅游经济是一种体验经济, 创新开发体验旅游产品, 可增进旅游消费, 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 增强旅游发展的源动力。古蔺面对旅游市场的主要产品不是观光, 而是原生态度假为主的特色休闲体验产品, 因此, 古蔺在旅游产品体系创新中, 要根据古蔺资源优势与客源市场特点, 以“黄荆老林”“红龙湖”两大核心原生态休闲度假区建设为龙头, 在巩固发展山水观光旅游的基础上, 走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专项旅游的综合开发路线, 努力实现由单一观光型向历史文化、休闲度假、生态体验等多元复合型模式转变。同时在旅游线路整体策划上要注重优势互补, 实现区域内外旅游产品的互补, 优化时间、空间配置, 逐步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动静互补的旅游格局。

2.3.3“带动工程”——提升产业素质, 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

综合效应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古蔺县要不断放大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 深度延展旅游的产业链条、健全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强化旅游产业功能, 扩大旅游产业规模, 推动县域经济总体规模上升。一是加快旅游产业自身要素质量从重点提升向全面提升转变。进一步优化旅游饭店结构和布局, 适度发展高星级酒店、汽车旅馆、家庭旅馆、休闲度假饭店和森林野营基地。精心打造一批集特色、品位和品牌于一体的地方旅游商品。积极发展特色餐饮业, 突出发展本地特色餐饮、风味小吃等餐饮企业和产品, 建设特色餐饮区。全面优化旅游环境, 大力提倡诚信经营, 不断规范旅游行业管理, 提升综合管理水平。二是树立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的理念, 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功能和潜力, 以旅游产业主导城镇发展, 以城镇建设配合旅游功能, 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系统整合, 形成充满生机与创意的新型国际化旅游城镇休闲产业集群。

3 结语

转型与升级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也是旅游产业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古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还需要从宏观政策、产业关联、突破模式、产业布局、目的地吸引核、综合配套开发等方面建立一个整体架构, 需要制定合适的战略。古蔺县应进一步深度研究宏观政策、中观产业与微观产品, 解决目的地吸引核、旅游产品、旅游房地产品、度假产品、商业模式、开发战略等关键性问题, 才能带来地方旅游产业经济的全新发展。

摘要:四川省古蔺县是川黔渝三省市间风景旅游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体上还处于“大资源、小经济”的旅游初级发展阶段, 要立足新起点, 科学应对新挑战, 其有效途径在于立足自身优势, 适时实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本文对四川省古蔺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并提出古蔺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应做到创新发展理念, 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创新发展定位, 统筹重点项目建设;创新发展模式, 建构旅游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古蔺

参考文献

[1]黄基秉, 刘婕.城市旅游产业升级理论与实证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6 (3) :240~242.

[2]车玲.促进中国旅游业升级转型[J].发展研究, 2008, (4) :82~83.

[3]王志发.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旅游学刊, 2007, 26 (4) :10~14.

[4]唐留雄.中国旅游产业转型的产业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 2006, (12) :101~103.

[5]马波.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J].旅游学刊, 2007, 22 (12) :12~17.

[6]王起静.转型时期我国旅游产业链的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 27 (5) :63~67.

上一篇:别具一格下一篇:拖拉机转向系统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