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歌唱教学语言

2024-07-19

中学歌唱教学语言(精选9篇)

中学歌唱教学语言 第1篇

一、音乐歌唱教学有声语言的基本要求

1. 音乐歌唱教学有声语言要准确明了

“准确就是美”。语言准确明了, 就是表达的意思和内容要使人容易理解, 清楚, 明确, 从而使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计划。歌唱语言要准确明了, 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只有准确明了, 学生才能正确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 教师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歌唱中的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演唱水平。歌唱教学语言要准确明了, 对于建立教师的威信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在教学中, 学生总是不能理解教师所要阐述的歌唱原理, 教师对其发声的指导总是说不到点子上, 或同一种发声现象, 教师每一次的说法都不一致, 一会儿是咽喉太紧, 一会儿又是共鸣位置没有上去。手势语动作不到位, 表情语过于夸张。这样, 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不了信任感, 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学, 导致教学的失败。

2. 歌唱教学有声语言要精练简洁

语言精练简洁就是指话语中的信息含量大。也就是用最少的字句, 简明扼要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内容, 没有多余的话语和动作。照鲁迅的话说就是“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礼记学记》中说“其言也, 约而达, 微而臧, 罕譬而喻。”意思是说, 教学语言要简约而明达, 以细微浅近之语阐明至善至美之理, 少用譬喻而能使人透彻理解。恩格斯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 一经了解, 就能常常记住变成口语, 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歌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 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 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 反复地进行歌唱发声练习, 使之在实践中去领会正确的发声方法, 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歌唱教学语言的简洁精练, 会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有的放矢的练习时间, 使课堂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不至于使学生在课堂上分散注意力, 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歌唱教学有声语言要生动形象

用生动的形象语言, 把抽象化为具体, 把复杂化为简单, 把静态化为动态, 把艰难化为容易, 把模糊化为生动。这样的语言最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歌唱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 是让歌唱者的器官及其肌肉群受到系统科学的训练, 从而建造一个质地优良、运用自如的“歌唱乐器”的过程。这个乐器长在人体内, 看不见摸不着, 具有非直观性, 参与歌唱的器官大都是随意肌或半随意肌, 不受人的意愿支配。另外, 复杂多变的声乐技巧是歌唱器官在人的大脑高级神经系统支配下实施的一种运动, 这种以心理为主, 生理为辅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抽象的感觉。声乐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非直观的、不受支配的、抽象的东西表述出来让学生理解接受, 并用自己的声音展现出来。生动形象的歌唱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使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大脑中形成表象。学生凭借头脑中的表象进行联想, 调动自己的歌唱器官协调运动, 从而获得具有表现力的歌声。

二、歌唱教学中有声语言分类

演唱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那样形象具体, 是一种“无形有声”的抽象艺术, 歌唱教学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歌唱技能技巧, 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

长期以来, 在歌唱教学中教师为了把自身掌握的科学发声方法以及有关的其他知识, 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有相对的提高, 根据演唱学科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效果的需要, 不断地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语言, 其中有声语言是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知识技能信息的主要手段。

根据有声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 可将其分为形象性语言、指令性语言、解释性语言、叙述性语言和口诀式语言。其中, 形象性语言、指令性语言、解释性语言是在演唱技能技巧训练的教学中常用的有声语言, 叙述性语言是在演唱作品教学中常用的一种语言。口诀式语言是音乐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对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的总结, 便于记忆, 利于交流。这些有声语言有的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有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从而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歌唱技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1. 形象性语言

形象性语言是指歌唱教学中教师为启发学生领悟教学意图而采用的能调动学生积极的联系与想象的生动形象、简单直观的有声语言。在歌唱教学中, 形象性语言是最丰富的、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有声语言。对各种学生都可使用该类语言。

在歌唱教学中, 对于这种语言的使用不是固定不变的, 每位音乐老师在使用此种语言时有自己的习惯。就歌唱中的吸气来说, 有的教师要求学生用“半打哈欠”的感觉吸气, 有的教师提示用“吃惊”的感觉吸气, 而有的教师让学生用“闻花香”的感觉吸气。这些要求都是以获得深呼吸为目的, 只是语言不同罢了。另外, 音乐教师在使用形象性语言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是有选择使用的。比如, 两名学生在演唱中都有“捏紧脖子, 卡紧喉咙”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对会骑车的学生说“你捏紧车闸, 同时还想让车前行吗?你只需手扶车把, 用脚踏车就行了。”而另一位学生不会骑车, 就会换一种说法。总之音乐教师对形象性语言的运用没有固定的模式, 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为标准。

形象性语言能把抽象的歌唱技巧变得具体化、直观化。所以在教学中, 音乐教师应尽可能采用生活中的形象来启发学生, 使他们领会教学意图, 以便获得好的歌声。作为音乐教师, 要想准确而有效地使用形象性语言, 就要善于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积累生活。

2. 指令性语言

指令性语言是指音乐教师根据学生的演唱情况, 指示命令学生调整身体某一部位来协调歌唱时所使用的有声语言。这种语言直接指向歌唱生理器官, 语言精炼简洁。在教学中正确地使用指令性语言既可使课堂教学时间得到充分运用, 又不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具有一定歌唱生理基础知识和具有一定歌唱经验的学生, 如果运用恰当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指令性语言和形象性语言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歌唱能力。指令性语言从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机能调节的角度要求学生在发声时如何调配自己的器官。运用这种语言的优点是简单、易学、易做, 心理因素对其支配和干扰较小。但它的缺点是唱出来的声音效果不太令人满意。形象性语言通过打比方感觉描述等手段, 从心理上调整歌唱技能技巧, 不太注重具体生理器官的运动状态, 运用这种语言的优点是, 当学生心理状态稳定, 不受任何干扰时能唱出极为美好的歌声。但是, 由于各种心理负担和干扰因素是不可避免的, 往往会造成声音上的失误。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 音乐教师往往是将这两种语言综合运用, 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

3. 叙述性语言

叙述性语言是指歌唱教学中教师用叙述的方式讲述歌曲背景知识、音乐基础知识, 对歌曲的细节处理与表现时所使用的有声语言。叙述性语言语脉清晰, 语言流畅, 用词准确。在歌曲教学中较常使用。

4. 解释性语言

解释性语言是指歌唱教学中对常使用的音乐术语做简明扼要的解释说明时所使用的有声语言。解释性语言观点鲜明, 简洁明快, 用词准确。在歌唱教学中使用得比较少, 但对于有一定程度且将来从事声乐教学工作的学生、进修的音乐老师或者是对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工作感兴趣的学生的教学中还是经常使用。

解释性语言在歌唱教学中的运用, 可使学生对教学语言有更为深入透彻的理解,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严谨治学的学风。

5. 口诀式语言

根据事物的内容要点编成的便于记诵的语句, 称为口诀。口诀是思想的浓缩, 是经验的凝炼, 是方法的总结。在歌唱教学中, 也有许多歌唱教学口诀, 这里我们称之为口诀式语言。口诀式语言是指音乐教师为了传授演唱知识而编成的易于记诵的一种有声语言。这种口诀式语言言简意赅, 合辙押韵, 念起来朗朗上口, 记起来快速牢固。

教学语言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最重要的媒介, 是课堂教学信息的主要传播工具, 也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 对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歌唱教学中常用的有声语言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类研究工作, 力图对歌唱教学语言进行细致入微的探究, 旨在引起音乐教育界对教学语言的重视, 使其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运用, 以期对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进而对歌唱教学研究工作尽应尽之力。

参考文献

[1]王宝华.论态势语言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2 (2) .

歌唱的语言 第2篇

(编者的话)歌唱艺术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歌唱者必须有准确、清晰的咬字、吐字技术,才能作到“字正腔圆”的艺术要求。学声乐的学生必须重视语言的学习与掌握,凡是有成就的歌唱艺术家都是语言音韵的大师。我们一般的歌唱者,主要是学习和掌握普通话的语音知识,唱民歌的要掌握一些地区的语音知识,唱美声的还要学习外语。

歌唱的语言与平时讲话的语言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区别。歌词的发音和平时说话的发音没有什么区别。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在小学都学过,那时的学习方法,就是跟着老师读,如果老师的语音很正确,学生就能够学习到纯正的普通话,如果老师的语音有不规范的地方,或者学生受地方方言语音的影响太重,他们的语音也会有不规范的地方,所以,这样的学生学声乐,首先就要注意改掉平时讲话时不规范的语音,学习用普通话的语音讲话,力求清晰准确。老师也要在语音方面多费时间加以纠正。所有学习声乐的人,都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练习朗读、朗诵,练习朗读、朗诵,不但可以提高语音的正确和清晰度。也是声乐学习中的一种练声方法。如果经过学习,在语音上没有什么问题了,就要注意学习歌唱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咬字、吐字的技巧。

1、人声歌唱的基本要素包括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四个部分。在歌唱活动中,呼吸、发声、共鸣这三者是同时出现的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歌唱乐器还有一个区别于其他乐器所独有的特点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歌唱所独有的特点,它使歌唱艺术在传情达意上独具特色。(《沈湘声乐教学艺术》14-15页)

2、人类语言中的语音,由两种音构成,一是元音,又叫母音,一是辅音又叫子音,在汉语拼音中称为韵母和声母。歌唱,主要是唱好元音,因为人声发出来的能延长的音基本都是元音。……歌唱中唱好元音能使声音流畅、美化而富有色彩性。……中国歌曲、戏曲训练唱好十三辙,其目的都在于将元音训练好。

语言的另一部分是辅音也称子音。辅音在发声时是气流受唇、牙、舌、喉阻碍的音,……汉语辅音多在字头,……(同上37-38页)

3、声乐艺术是通过美声和语言(歌词)来表达内容的,所以,声乐艺术的基本功训练除发音系统的训练外,还包括咬字系统的训练,这是同等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两大部分。(《歌唱与声音训练》75页。陈励政:“声乐发声浅谈”)

6-

4、咬字是指声母的发音过程,而吐字是指韵母的发音过程。字头是组成这个字的声母部分,字腹是组成这个字的韵母(主要是元音)部分,字尾是组成这个字的归韵(收音)部分。

一般声母的发音只是一种阻气而已,韵母的发音却要圆润响亮,字尾是收音部分,要求轻巧准确,所以老艺人说:“字头咬的要狠(喷口有力),字腹吐的要圆,字尾收的要巧”。(同上76页)

5、民间艺人常讲的“五音”——唇、舌、牙、齿、喉,是依据一个字在口腔中开始发音的部位而区别的,涉及声母的准确发音问题,是咬字技术里面的一个构成部位。

五音是怎样的呢?它们并不是音乐上五声音阶的“五音”,而是语言上因口腔中发音部位之不同而产生的五音。(《语言与音乐》15页。杨荫浏:“语言音乐学初探”)

6-

6、咬字吐字时需要注意的是,字头不要“咬死”也不能含糊、要清晰、利索,字腹要准确。字头要发在字前的一瞬间,以便让字腹落在音上,否则会出现拖节奏的现象。字尾,虽是一个字的结束,但也不可忽视。字尾有以元音结束的,也有以辅音结束的,有结束在前鼻为前鼻音的,也有结束在后鼻为后鼻音的。字尾,也叫“归韵收音”。若在歌唱时忽视归韵收音会闹出笑话。(周小燕:《声乐基础》)

7、在声乐教学中,人们常常提及一个“咬”字,如:咬字不清、咬字太重等。声乐中的“咬”应如我国著名的京剧教师纪玉良先生所说的那样:咬字要像大猫衔小猫那样,后面要用力一些,前面则不要过于用力,口舌动作要轻快,字才不会被咬死而传不远。(《音乐周报》1999年6月3日衡阳师专金林说)

8、咬字、吐字,是为了表现一定的思想情绪和音乐风格。一般来说,唱热情、欢快的歌曲时,咬字、吐字要轻快、敏捷,嘴的动作不能太大,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即作到字音清晰、不带杂音,又表达出歌曲热情、欢快的情绪。

唱雄壮、有力的进行曲,咬字、吐字应结实、有力。

唱亲切、清深,速度较慢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应柔和、圆润、相连。

唱激昂、愤慨的歌曲时,咬字、吐字音结实、有力,才能将激愤的情绪唱出来。

咬字、吐字不能从形式出发,而必须从语言的感情出发,使它服从歌曲艺术表现的要求。(汤雪耕:《怎样练习唱歌》99-100页)

9、要正确地表达词句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必须正确处理词句中的重音。方法就是把某些字唱得重些,把它们突显出来。(同上)

10、在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唱的字”与“说的字”在实践的意义上并不是一回事。一般说来“说的字”只要求清楚正确,不需要有什么艺术上的修饰,也不需要有意识地延长韵腹(主要元音)。而歌唱为了保持行腔圆润,必须有意识地最大限度地延长韵腹。(酆子玲:《歌唱语音练习曲》3-4页)

6-

11、我理解字正腔圆是这样的:字要吐得清楚,又要得到好的共鸣。反过来,共鸣用的好,能将声音引导到正确的音响状态上,字也就正了。唱对了,全都对,不对就都不对。字正腔圆的含意我理解:元音念得准,唱的对,辅音突出得够标准,耳朵听着绝对正确。(沈湘:《声乐教学艺术》39-40页)

12、为了歌唱时吐字清楚,必须掌握先吐字后唱歌的窍门:先说后唱,先白后暗,把字说清楚后再把母音迅速地安放到鼻子后上方那个小共鸣点上去。

吐字时,一下子要把字先咬住,当把母音安放到鼻子后上方头腔共鸣点后,才加气、加劲、放响声音……。我把这个窍门叫做:先紧后松,先咬后放,先直后颤,先说后唱。这样的吐字,才算真正把字吐清楚。

把字吐清后,在延长母音时,必须把声音进入鼻腔,“停”在鼻子后上方的某一点上。停不住的话,声音就会继续向前坠入口腔,从而失去光彩动人的泛音组合共鸣,变成不那么动听的口腔共鸣,这是非常可惜的。必须把母音安放到鼻子后上方头腔共鸣处,才能获得美的音色——通常说的那种声音的意大利味,只有在这个地方震荡的声音,才有高频泛音,才有激情,才最富于表现力。也只有这个地方的声音,才能把字吐清。用这种声音吐字、表情、才能深刻表达歌曲的感情。(王福增:《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

(编者的话)王福增教授的这个“先吐字后唱歌”的窍门非常好。如果真正掌握了„先吐字后唱歌‟,就掌握了歌唱的关键。我认为,这是咬字吐字的方法技巧,也是歌唱的方法技巧。我的体会是:先吐字时,声音不必大,说字的时候就要把韵母的歌唱状态准备好,也就是说,说字的时候,要把注意力放在韵母上,字说清楚后,马上就唱韵母,把韵母安放到鼻子后上方的共鸣点上去,怎么才能让韵母安放到那个点上呢?

1、字说清楚后,唱韵母的同时,下巴必须放松,嗅觉神经区打开;

2、与此同时凸胃收腹给气,只有这两个动作配合的好,才能让韵母停在鼻子后上方那个共鸣点上。

有一些歌者,不研究吐字咬字的规律,也不知道唱歌时的吐字咬字和平时说话的异同,就按平时说话的习惯唱歌,平时在嘴里怎么说就怎么唱,这样唱出来的声音,其位置往往是低的,如果,他们的气息也不够讲究,就会用很大的声音来唱,再加上下巴紧张,嗓子挤卡,唱出的声音肯定是僵硬的,白的,能强不能弱,能大不能小,当然也就没有艺术表现力。所以我说,这个窍门是吐字咬字的方法技巧,同时也是歌唱的方法技巧。

歌唱语言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第3篇

【关键字】歌唱;语言;声乐教学

一、声乐表演的特点

事实上,声乐表演也是一种音乐的表现形式,而它最特殊地方的就是声乐表演中表演乐器就是人的身体。声乐表演并不是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进行的,在声乐表演过程中也是需要一定技能的。在声乐表演中,需要歌唱者掌握很高的歌唱技能,并且很好的把控自己的情绪,能够用最准确的情感和表达方式使声效更加完美。当然,声乐表演不仅仅是把歌唱好就够了,这其中还要演唱者对声乐有很深的乐理知识,以及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以及对艺术的了解,并且还要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能够很好的运气仪表达到最好的演唱效果。不仅如此,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所融入的自己的感情也非常重要。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要充分融入自己的感情,入情入境,用诉说般的语气来表述自己歌声中的感情。

二、声乐表演中的语言的重要性

仅仅依靠旋律,再美丽的音乐都会显得空洞。这个时候,语言就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歌唱语言不仅仅只是几句优美如诗的句子,更是创作者对自己情感的表达,而在声乐教学中, 歌唱语言的训练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很多悲伤的旋律配上动人的语言,就会变得更加婉转凄美,很多慷慨激昂的旋律配上文字,就会变得更加气势恢宏。旋律与语言的结合,再加上演唱者自身的技巧和技能,就成就了一曲完美的音乐。

歌曲的唱词能够写景、状物、述事,但是这些种种感觉都不如唱情能够那么有威力。每一首歌最重要的并不是旋律有没多美妙,而最主要的就是体现的感情有多强烈。如果一首歌曲在演唱中没有情,就相当于一颗大树没有根,是不能够成大器的。

唱论中常常提到,唱歌主要是唱意、唱情、唱心。而所有的感情都是通过唱词来表达的,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歌唱语言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即“以意生情”、“以情带声”,来求得“声情并茂”来打动人心。中国自古以来的声乐表演者在进行所有的演唱表演上,一直都在强调表达演唱者感情才是最重要的。

三、歌唱语言训练在聲乐教学中的运用

歌唱语言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首歌的意义就是在表达感情,然而文字就自然而然成为了歌唱表达感情的载体。歌唱语言的准确程度是能够直接影响歌曲感情的表达的,所以在声乐教学中一定要把歌唱语言训练放在首位。即使是在古典音乐非常强大的德国及俄罗斯的等国家,语言的训练也是所有歌唱者必须学习的部分。

1、准确解读歌词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内涵

一句句充满感情的歌词就是由一个个文字排列组合起来而成的,每一支歌曲里面都包含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作为演唱者想要让听众感受自己要传达的情感,那在声乐教学中就必须能够准确解读歌词里面蕴藏着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歌词并不只是单纯的文字,所有的歌词事实上都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的。例如《英雄赞歌》就将坦荡荡的英雄期待表达的淋漓尽致,《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就是体现着内蒙古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赞颂,《红梅颂》就在歌颂坚贞傲骨,和一种不屈的气节。以上种种,都能够让听众在听到旋律的同时,在脑海里形成画面,并且亲身体会歌曲中想要表达的感情。

当然,同样的语言在不同的旋律中就会给听众带来不同的感受,例如“想你”这个词语,配上欢快的曲调,会让人体会到恋人热恋时的幸福和期盼,配上悲伤的曲调就会体现出来演唱者思念的心情,配上平静的曲调却会体现一张淡淡地不可言说的哀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让学生学会怎样用正确的感情基调来演唱歌曲。

学生们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准确解读歌词要表达的感情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想象和自身的李姐去对歌曲产生解读,身临其境般的去抒发自己的感情,使歌唱更加流利和自然。

2、准确的发音技巧和恰当的情感

歌唱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其表演方式对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中就需要不断的练习如何运用歌唱语言。歌唱语言实际上是以生活语言为基础的,换句话说,歌唱语言就是生活语言的艺术升华,其区别就在于,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语言是不用去可以规范发声技巧的,但是歌唱语言却需要结合口腔、鼻腔、咽腔、喉腔和胸腔等共鸣腔体共同结合。

但是,我国的语言博大精深,很多在日常生活中被用错的发音在歌唱中是不允许的,例如平翘舌、前后鼻音等等,例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草原”应该读成cao yuan,一旦读成chao yuan,就影响到了歌曲的情绪表达。这小小的失误就会严重影响歌唱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就要提升对语音的练习。以下两个技巧就很有利于对歌唱语言技巧练习的提升。

(1)提高普通话的水平,努力锻炼发声的技巧

提高普通话的练习很简单,最基本的就是通过朗读文章或者歌词来提高最基本的技能技巧。在朗读歌词的过程中,演唱者不仅可以对歌词的印象更加深刻,更能对歌词中想要表达的感情更加有感触。在联系发音的过程中,要使演唱者本身和唱歌保持一样的状态,一定要调动自己的身体的共鸣腔。一旦在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就要立刻请教自己的教师,以便提高自己的能力。

(2)注意自己歌唱的语气

尽管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歌唱技巧、吐字清晰准确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注意在唱歌时的语气和感情。不同的歌曲,不同的感情基调,唱歌的时候所使用的语气也不能相同。例如比较苦闷的情绪,歌唱中使用的感情就应该比较哀怨,然而在演唱欢快明朗的歌曲时,歌唱者所用的语气应该是轻松舒服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声乐教学的时候,就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把握歌曲的情感,能有运用不同的语气变化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感情。很多时候,一首歌曲中会有很多种情感的表达,所以这些转折的细节处理就显得极为重要。

总之,声乐是技能性较强的艺术学科门类,主要以技能训练为主,总的来说,是训练歌唱者的呼吸、共鸣、发声、吐字等协同运动的动作.就像一个好的运动员在运动时, 他身上的肌肉该放松的放松,该积极的积极,需要发挥作用的肌肉积极行动,同时要排除那些阻碍干扰运动的肌肉活动.歌唱的人也是这样,歌唱者需要用呼吸把歌 唱的共鸣腔体准备好,让那些能使共鸣有稳定状态的肌肉与声带协同活动,并能够进行有意识的调节既要自如又要准确。歌唱就是将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紧密结合的一个媒介,也是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的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在进行声乐教学中,一定要准确把握歌唱语言的运用,发好每一个音,这样才能充分理解并表达歌词,通过本身对歌唱语言的理解传达出音乐作品中的深厚情感,从而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

参考文献:

[1]陈蓓.论歌唱语言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音乐创作,2011(1)

[2]姜星明.浅析歌唱中的语言问题[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3]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歌唱教学对促进幼儿语言发展之管见 第4篇

对于儿童来说, 他们开始学习说话和唱歌几乎是无法严格区分的。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格林伯格教授就认为:“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与说话能力的发展是平行的。”因为语言是歌唱的基础, 歌唱是语言的艺术化表现形式, 合理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 不仅能用语言来指导歌唱实践活动, 还能通过歌唱训练来完善和提高说话的技能。

如何利用歌唱教学所具有的生动、有趣的特点, 来进行故事、诗歌、朗诵等教学活动, 从而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使其形成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 笔者这段时间以来作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有一些的感受和体会。

1. 利用歌唱, 引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而, 在对幼儿的语言训练中, 要想达到好的效果, 就必须想办法提高幼儿对训练活动的兴趣。歌唱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它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乐于表达、乐于交流。对他们来说, 音乐已经成为一种表达和交流情绪与感受的重要方式。这就使音乐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教育情境上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比如, 在歌唱教学活动中的节奏朗诵, 就是一种艺术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表演, 让幼儿随着旋律用不同的节奏朗诵歌词, 既深受幼儿喜爱, 又易于为幼儿所接受。

如歌曲《哈巴狗》

这首歌曲非常具有童趣, 形象而又逼真。在活动中, 可以让幼儿用手拍出不同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a.用手拍出歌曲的节拍进行歌词的节奏朗诵

4/4××××|××××|××××|××××|

b.用手拍出歌曲的固定节奏型进行歌词的节奏朗诵;

4/4×××××—|×××××—|

c.创编出新的节奏型进行歌词的节奏朗诵;

4/4××××××|

4/4×××××|

4/4×××××|等等

让幼儿用不同的节奏进行歌词的节奏朗诵, 很容易被幼儿所喜爱, 并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与好奇, 从而有效地抓住他们的有意注意, 使活动达到高潮, 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反复进行语言的训练, 并得到老师及时地纠正, 加深记忆。

与此同时, 歌唱教学活动还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声音识别、再认和重现的机会, 并通过独特的传递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激发幼儿萌发学习的动机, 从而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内驱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幼儿获取知识技能、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前提, 能够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为幼儿语言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在歌唱活动中, 帮助幼儿养成口齿清晰的好习惯

幼儿的歌唱能力与语言能力是不能够截然分开的。“唱歌是语言与音乐的结合, 人们唱歌和说话都使用同一个发声器官”。[1]因而, 对幼儿的歌唱教学活动, 除能训练幼儿正确发声外, 还能培养幼儿口齿清晰的语言表达习惯。因为中国传统的声乐理论最讲究的技能之一就是字正腔圆, 所以人们在歌唱时对吐字、咬字的要求比平时说话时的要求还要严格得多。因为不清晰的口音在说话时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出现在歌唱中时, 就会成为一个大的瑕疵, 影响歌唱的效果。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 由于语言机制发育还不是很完善, 在歌唱时, 经常会把字唱得很模糊, 甚至唱错。比如把“高”唱成“刀”、把“冲云霄”唱成“搓元宵”等, 尤其是对不太熟悉、不理解的歌词, 发音错误的频率就会大大增高。因而在幼儿的歌唱活动中,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规范幼儿的吐字、咬字的准确性, 比如可以让幼儿随音乐反复朗诵歌词, 注意倾听自己的发音是否清楚。在这个过程中, 歌曲中优美、跳动的旋律可以给幼儿带来无穷的乐趣, 让许多机械的重复都显得生动有趣起来, 让幼儿在愉快的心情下积极配合老师, 纠正自己错误的发音, 做到正确吐字、咬字, 逐渐养成口齿清晰的表达习惯。

例如歌曲:《小鸭小鸡》。

这是一首适合小班幼儿学唱的歌曲, 旋律充满了童趣。我们可以让幼儿随音乐朗诵歌谣, 由于幼儿的词汇量还很少, 对于歌词中的一些字理解不了, 比如“碰”字, 就会出现含糊不清、忽略而过的现象。这时我们就需要利用各种方法, 比如直观教具的辅助, 让幼儿形象地感知和理解歌词的含义, 在愉快的音乐声中, 幼儿反复练习, 逐渐做到朗诵歌词时, 咬字、吐字的准确性。

与此同时, 幼儿在学习歌曲时, 主要是通过模仿的形式, 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幼儿, 他们靠模仿老师来获得知识, 因而在对幼儿的歌唱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善于组织幼儿学习准确的吐字、咬字, 还要注重自身的严格要求, 做好榜样作用, 更好、更快地帮助幼儿早日养成口齿清晰的口语表达能力。

3. 在歌唱教学活动中, 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巧设创造性提问, 培养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

歌唱本身并不一定能自动对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而只有在歌唱教学活动中, 教师对幼儿适时地提问和指导, 幼儿才有锻炼自己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 他们的语言能力才能够得到提高。在歌唱教学中, 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准备多种多样的活动设计。针对幼儿的学习特点, 教师首先应该抓住幼儿的无意注意, 比如可以采取在歌唱前先为幼儿讲故事, 以引出主题的形式。在选择歌曲的时候教师要注意, 要选用歌词含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表述的内容和语言结构也都较为复杂一些的歌曲。同时, 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体验和记忆, 在讲故事时还可以配上图片活动的图景以增强趣味性。

例如, 学习歌曲《迷路的小花鸭》。

a.教师先出示挂图, 引导幼儿观察:图上有一个池塘, 池塘边有一棵柳树, 柳树下有一只小小的花鸭子, 小花鸭正在伤心地哭。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引导幼儿进入故事情节。看完以后, 教师问小朋友:“小花鸭为什么要伤心地哭呢?”启发幼儿想象。然后教师把第一段歌词所讲的故事清唱给幼儿听, 让幼儿知道:“哦, 原来是小花鸭迷路了。”

b.教师有表情地自弹自唱整首歌曲几遍, 并教幼儿演唱。请小朋友回答“到了后来, 是谁看见了小花鸭?”“他是怎样帮助小花鸭的?”“帮助小花鸭的人心里高兴会怎样做?”“如果是你, 会去帮助小花鸭吗?”“你还可以怎样帮助小花鸭?”等问题, 幼儿此时对歌曲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的想法, 大胆想象。幼儿的世界是亦真亦幻的, 他们常常把想象当成现实, 把童话等同于生活, 因而他们会用自己的语言, 回答出大大超乎我们成人预料的结果。这样的歌唱活动, 促使幼儿反复思考, 综合已有的生活经验, 不断说出不同的结果, 既激发了幼儿的思维, 又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比如歌曲《悄悄话》中,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你想和小鹿说句什么悄悄话?”幼儿在教师设计的提问中, 多动脑筋, 不断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语句, 变枯燥为有趣, 变被动为主动, 幼儿不仅爱学、会学、渴望学, 而且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开发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在歌唱教学中注意运用创编活动, 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儿童歌唱教学活动具有形象性、感染性、趣味性和游戏性的特点, 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印象深刻并记忆持久。因此我们可以在幼儿歌唱教学活动中, 灵活运用多种创编活动, 引导幼儿主动记忆, 不仅可以使幼儿积累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 而且能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例如小班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

这首歌曲旋律简单, 歌词易懂, 很适合小班幼儿学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 幼儿能够很快地学会歌曲, 并乐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具体问题变成概括问题:“小朋友, 你们还有什么喜欢的动物, 是怎样叫的呀?”难度加大了, 幼儿就要独立思考, 重新组织语言, 学会提炼儿歌的主要语句, 创造性地编出歌曲句子。如“我爱我的小狗, 小狗怎样叫?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我爱我的小牛, 小牛怎样叫?哞哞哞哞哞哞哞哞哞哞哞。”等, 锻炼幼儿组织句子的能力。再让我们看一篇下面的观察记录, 这是在我调研的绵阳教工幼儿园里, 一位幼儿园老师的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

地点:教室

时间:上午集体活动时间

今天又是一节音乐活动, 根据最近的主题活动安排, 叫做《高高兴兴》, 因此, 我选了一节课叫做《胡说歌》。当我给孩子们念歌词的时候, 有的孩子还有一些茫然的表情, “你把袜子穿在耳朵上吗?袜子穿在你的耳朵上吗?你是把袜子穿在耳朵上吗?”没有觉得是一种幽默。或许, 他们并不知道老师能在课堂上这样滑稽幽默地唱一首歌, 当我问孩子们的时候, 有的孩子一本正经地摸摸自己的耳朵, 说:不是, 我是穿在脚上的。我告诉孩子们, 这就是这首歌的歌词, 它的歌名叫“胡说歌”。然后给他们解释了一下, 就是和真实的不同,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下可好, 孩子们像得了特赦令, 教室里开始沸腾起来, 都拿袜子说事, 有的说:“你把袜子穿在手上吗?”有的说:“你把袜子穿在鼻子上吗?”有的说:“你把袜子穿在屁股上吗?”……教室里好不热闹, 我请每一个孩子想一想除了袜子, 还可以有什么用来说, 用来唱。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想出一条, 把它编成一首歌。这一次没有想出来没关系, 可以下课后和自己的朋友商量, 和老师商量, 回家和爸爸妈妈商量。孩子们开始用自己身上的衣物做歌词, 比如:你把帽子穿在脚上吗?你把裤子穿在头上吗?……教室里面大笑之声此起彼伏, 没有想到, 原本以为枯燥难耐的一首简单的歌曲, 竟引出这样的“轩然大波”

这个活动延续了两节课的时间, 当第二次上课的时候, 小朋友创编的歌词更是五花八门:“你是蹦蹦跳着回家的吗?”“你碗里的饭是青草吗?”“天上的白云是你的床吗?”小小也编了一个, 听他的爸爸说, 是头一天在回家的路上, 和妈妈一起编出来的, “妈妈的头发是面条做的吗?”小小编的歌词也很特别, 立刻得到了小朋友的传欢迎。这些有趣好玩的歌词, 孩子们一下子就学会了, 且不停地交头接耳, 彼此交换着笑容和眼神, 这样开心爽朗的一堂课, 我愿下次能再上到。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歌曲的歌词创编, 不仅可以活跃气氛, 轻松心情, 而且可以激发幼儿思维, 提高活动质量, 从而进一步为幼儿语言的发展服务。

在歌词创编过程中, 幼儿不仅能丰富联想、想象, 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更能巩固词汇, 大大训练运用词汇的能力。

总之, 在幼儿歌唱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注意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气氛, 同时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充分调动孩子参与歌唱活动的积极性, 让孩子自然地感受美, 自由地模仿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采用多通道参与的乐教模式, 多形式组织, 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 并与歌词、歌曲想结合, 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终达到锻炼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于中学歌唱教学的实施与探究 第5篇

很有幸参与了第四届全国音乐优质课现场,全国各省优秀示范课例向老师们呈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技术,带动了课堂极大的变化,也给了基层教师极大的启示,我感触最深的是尽管本届优质课有新气象有一种蓬勃的气势,然而,从学生质朴、纯真的眼眸中,我们分明体会到我们做的还不够,我们身上的压力和责任还很重。感触最深的是在音乐教学的诸多内容中,我们有忽视中学音乐课常规教学中的歌唱教学优势的现象,歌唱教学该如何实施与创新,是我们反复思考并不断探究的课题。

一、歌唱教学的意义

声带是人人具备的最方便,最经济,最富于表现力的“乐器”。 歌曲是最大众化,最具有教育性和普及性的音乐艺术形式。不仅包含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之美,还综合着语言、文学、声韵等艺术之美,以及风格、意境等诸多美学价值。歌唱是最原始的音乐表现形式,歌唱是最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的艺术表现形式,大多数人天生喜欢唱歌可谓出于人类的本能。《乐记》中曾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之…”歌唱教学正因其顺应人类的天性而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担当着把学生从音乐艺术的始发点引领到宏伟殿堂的重任。

歌唱教学是最普通的、学生接触最多的音乐课型之一,也是获取音乐知识与技能、提高审美修养的有效载体。班级集体歌唱和多声部合唱更是培养听觉平衡能力、声音协调与控制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十分有效的途径。歌唱教学直接与感情相关、与心灵沟通,因而在陶冶高尚情操、养成优秀品德、树立远大理想、塑造健全人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歌唱教学的实施

(一)有效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练习、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也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

首先要诱发学生唱歌的强烈愿望,使学生进入音乐表演状态,去追求和探索音乐的美感。单纯的机械的技能训练,违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违背学生的学习心理,失去了音乐教育的价值。只有学生对歌唱艺术有了兴趣,他们才能自觉、认真地唱好每一个音符,充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努力体现歌曲的艺术魅力。在歌唱教学中,一方面我常让学生欣赏一些短小、优美的中外优秀歌曲,注意搜集一些好的歌唱视频让他们细心聆听优美的旋律,专心细致观察演唱状态,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和他们的审美情趣,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可歌唱艺术之美。另一方面音乐教师所具备的足够的歌唱教学经验非常关键,我是一位有着17年教龄多年训练中学生童声合唱团经历的音乐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认可就会自律、就有课堂纪律的保证、就渴望得到不懂的知识、就不会在发声练习中出现笑或做鬼脸或乱喊大叫或闭嘴不出声,当然仅靠音响和视频的手段还不足以引起学生的歌唱兴趣,老师广博的声乐知识、贴近学生的讲课语言技巧、亲和的笑容、适当的夸张、煽情、深情并茂的示范演唱和熟练有素的钢琴伴奏以及不失时机对学生的鼓励、承认、表扬、赞许、夸奖使学生迫不及待渴望试试自己歌唱能力,最终建立起自己歌唱的兴趣,顺利进入歌唱课堂教学状态,进而对音乐老师提出发声练习一一遵循,这样音乐教师完全可以大胆施展自己的歌唱教学方案——解决气息、呼吸、音色、力度、口型、姿态、吐字、咬字、真假声迅速交替、发声练习、解决重难点,最后到歌唱环节,相信只要你细致周密安排好一节课进度,半节课就可以调整好歌唱前的良好状态,接下来的歌曲演唱就容易多了,声音质量提高了,学生歌唱的状态保持住了,信心也增高了,成就感也有了,一节有质量的歌唱教学课程生成了。

(二)加强识谱,提高歌唱的基础水平

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与声音、音准、节奏等音乐基础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歌唱教学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识谱能力。识谱可说是学生学习歌唱的第一障碍。因此,采取适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把识谱知识学习与识谱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节奏、音准等读谱问题,将对提高歌唱教学的效率,应对并解决音乐教学内容多、时间紧的矛盾,为其它音乐教学内容的实施起到根本性的保证作用。

(1)要帮助学生克服识谱的心理障碍。事实上识谱要比学习外语、学习数理化公式容易得多,“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要经常接触,就一定能掌握。在日常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我总是坚持让学生唱谱,准确唱谱,运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方法,例如:请唱的最准确的同学唱一遍,再请没张嘴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唱唱,通过对比使他们产生竞争心理,再有老师的激励,没唱好的同学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全班拧成一股绳,整齐嘹亮的歌声响起时他们自己沉醉了,这时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因此从点滴做起、积少成多,一定能解决识谱难题。

(2)节奏先行,再配上音高唱名。结合歌曲提炼出基本的常用的节奏组合,让学生首先掌握,这些常用节奏往往在不同歌曲中多次反复出现,学生尽可举一反三。视唱乐谱时,学生只要将注意力主要放在音高唱名上就行。

(3)难点乐句可借助跟唱来解决,随着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逐步过渡到视唱法。克服因过于纠缠识谱而影响学生兴趣,或侵占其他学习内容的学习时间。启发学生自己设计有效的学习识谱的方法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好办法。

(4)借助器乐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尤其是在解决多声部合唱的音准问题中,器乐常可发挥独到的作用,竖笛帮了我的忙。

(三)获得自然圆润的音色

(1)养成正确的歌唱姿势和良好的歌唱习惯。不论是坐着或站着,都应要求学生身体自然直立,头部保持正直,胸膛自然地略向前挺起,双手自然地置于体侧,精神饱满、思想集中、表现自然、进入歌曲意境。

(2)训练正确的气息支持,形成气声结合的歌唱状态。呼吸在发声、歌唱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歌唱之前做一些呼吸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形象化的语言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让学生体会闻花香、吹蜡烛的状态,即用腰部扩张的动作进行吸气;用小腹腹肌的力量推动气息支持而发声,这种声音必定是有表现力的。

(3)运用“轻声”、“头声”唱法,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轻声”是人体各发声器官协调地发声的基础。 “轻声”的歌唱训练,能有效地克服了发声时不必要的紧张和僵硬,对防止学生喊唱,形成正确的发声方法是相当重要的。如何让学生获得“头声”呢?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轻声”状态多唱一些从小字二组的d开始的下行音阶,尽可能地用“头声”来唱。此外用母音“呜”来练习也易于获得“头声”共鸣。必须注意的是轻唱只是为求声音统一、避免喊叫而采取的应急措施,最终因获得高位置的明亮而圆润的声音。正确的发声,不仅有利于获得统一的音色,而且可以保护学生的声带。

(四)多声部合唱教学

(1)合唱的音响是通过各个声部共同完成的。要想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就必须在气息的运用、发声的位置及共鸣、音色、速度、力度、咬字吐字等方面都达到统一,特别是要求学生做到高位置及头腔共鸣,才能使每个声部的声音达到一致。每个声部要根据指挥的要求,像一个人那样开始和结束;在同一时间发出同一个音;在指定的地方呼吸;共同完成渐快或渐慢的过渡;各声部以相同的力度来演唱;要以同样准确的音高去演唱歌曲;清晰、准确地唱出作品的歌词;训练出富有共性的统一、整齐、圆润、优美的合唱音色一定要杜绝个性化的音色,以达到最有效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的目的。

(2)加强学生音准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训练中,让学生在理解音阶全音与半音关系的基础上唱准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并着重通过聆听、演唱实践等使学生感受合唱纵向立体的和声效果,锻炼声部演唱的独立性以及与其它声部配合的能力。

(3)倡导共处,增进协作交流意识。合唱教学又以合作为前提,培养学生与他人共同歌唱的意识和能力。这其中包括学生对教师指挥的正确反映,包括指挥对歌唱者的演唱提示与双方目光、表情的交流,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为了达成同一种速度、力度、音准及音色,求取同一种演唱效果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状态与情绪所作的配合与努力。

(五)合唱最注重情感

常规教学中的唱歌教学老师最注重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前的音准、节奏、呼吸、气息支持、音色、力度、口型、姿态、吐字、咬字、真假声交替、声音同意、表现力等都是为情感服务的。教师首先细腻挖掘歌曲的情感、预设演唱过程中情绪的转化、气口的确定、力度的转换使学生知道要用什么样的音色去演绎情感的需要,细致道知道歌唱时应当强调哪几个字;力度、速度应当怎样控制。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不只是依靠歌词去理解音乐,而是从歌曲的结构、音色、旋律、节拍、速度、力度等诸多表情手段上去体验音乐,逐步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音乐的共鸣,使情感得以升华,最终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

中学歌唱教学语言 第6篇

1.训练正确的歌唱姿势 :“站如松”。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 小提琴或钢琴对你算得了什么呢? 你的喉咙就是一种“乐器”,只要你愿意使用它,它的音乐比世界上任何小提琴的音色都要美。任何一种乐器都有科学的演奏姿势、演奏方法,人声是最珍贵的乐器,有其科学的歌唱方法、歌唱姿势,首先,学习训练正确的歌唱姿势:“站如松”。

教师示范“站如松”,组长上讲台检验老师是怎样做到“站如松”的,组员在原位观察学习。组长轮流站在老师体侧,双手用力推老师肩膀,老师双脚仍然能站得稳稳的,纹丝不动,身体挺拔直立,没有半点倾斜,这就做到“站如松”了。然后通过模仿训练,组长学会“站如松”,接着组长带领组员体会、学习“站如松”。

师生总结:“站如松”简言之就是如松的有根, 如松的挺拔。双脚与肩同宽,站稳扎根,双手叉腰用力往里推,腰上一圈往外发力,小腹微收绷紧,两肋张开,上腹鼓出,提臀收腹,大腿小腿用力支撑把力量传到脚跟、脚掌,然后传送到地底下,感觉人的脚底下生了根,此时如有同学站在你的体侧,把双手放在肩膀用力推你时,你仍然能站得稳稳的,双脚纹丝不动,身体挺拔直立,没有半点倾斜,那你就做到“站如松”了。“站如松”的站姿能使我们的姿态美观,更好地发力歌唱,歌唱时获得横膈膜强有力的支持。

2.学会打嘟噜 ,训练稳健的气息控制能力。

视听学习邓紫棋“打嘟噜”视频,这个视频能强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学们非常喜欢邓紫棋的歌唱表演,是邓紫棋的忠实粉丝。“打嘟噜”视频一播出,同学们自然而然就开始了模仿,为学会“打嘟噜”解决喊唱现象,追求科学歌唱打下基础。

师生训练:唇打嘟噜。“嘟噜”训练要在“站如松”的基础上进行,要求连续吹的时间越长越好,从事声音工作者(歌唱家、播音员、主持人、戏曲工作者等)至少一次能连续吹14秒,最好20秒以上 ,教师演示一个长的嘟噜 , 然后学生自由体验训练 ,学会打嘟噜。

“打嘟噜”有什么作用呢? 嘟噜练习可以训练歌者腰肌、腹肌、膈肌的控制能力,使歌者获得稳健的控制气息的能力,获得横膈膜强有力的支持。人声是管乐器,动力是气息,歌者必须有娴熟的气息控制能力,这样才能有气息支持的歌唱,解决喊唱现象。嘟噜练习是获得强有力气息支持的好办法。

策略二、努力训练,完全打开喉咙。

歌唱中完全打开喉咙是关键, 但它必须建立在横膈膜有力支持的基础上,横膈膜的有力支持是完全打开喉咙的前提。所谓打开喉咙就是歌唱时不要将喉咙捏紧, 更不要把舌根缩到后面将喉咙堵住;而要努力使喉咙向四周,自里向外扩张;主要是打开喉咽腔和口咽腔;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力量,就是使喉结向下拉的力量, 这种力量在打开喉咙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每当提到打开喉咙就会想起贝吉先生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歌唱时要把喉结始终保持在最下面”。

什么时候喉结处于最低位置? 生活中打哈欠的时候便是喉结处于最低位置上。打哈欠是体会打开喉咙的最简单途径,要把喉结保持在最低位置上, 实际就是保持在打哈欠的位置上, 所以教学中特别强调用打哈欠这种方法让学生体会打开喉咙。我们是这样训练的:要求“站如松”,如松的挺拔,如松的有根,双手叉腰,腰部发力膨胀,小腹向里向上收紧,两肋张开“鼓出”上腹部 , 同时用打哈欠的感觉做到眉开眼笑 , 鼻翼吸开,笑肌绷紧,上唇往上拉开,露出八颗牙的微笑,舌头摆平中间成沟舌尖抵住下牙,下巴略收放松。特别要注意的是腰一发力这个哈欠就必须瞬间做到位。我们用这样的口令指导实践:发力12345678放松, 发力22345678放松……发力的时候是有气息支持的, 是横膈膜强有力支持前提下打出一个标准的哈欠的状态;12345678时,保持住横膈膜的有力支持,保持住哈欠状态;放松时一切都回归自然,为下一个八拍做好准备。这个练习一定要对着镜子进行, 这样能获得客观准确效率高的效果。

教学中给同学们树立榜样作用: 看四大男高音之一戴玉强演唱《怀念战友》,清楚地感受他眉开眼笑、鼻翼吸开、挺胸拔背;看宋祖英的春晚《美丽的心情》,感受她扬眉笑开,鼻翼吸开,八颗牙的微笑;看邓紫棋唱时,特别唱高音时她笑肌抬起,哈欠状态;看古巨基唱《父亲》时,舌头摆平成沟,哈欠状态……

策略三、哼鸣练习,训练学生声音高位置,找到头声,获得面罩共鸣。

所谓面罩共鸣实际上就是一种高位置的唱法, 可以称之为头腔共鸣。头腔共鸣主要包括鼻腔、鼻咽腔、额窦、蝶窦、上颌窦、筛窦等空间的共振。当代最负盛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说“面部声共鸣部位我感觉像一个盒子,盒子的范围在眉眼以下,上牙床以上,两腭的小窦腔内”(引自《与帕瓦罗蒂谈歌唱方法》)。他虽然将面罩称为共鸣盒子,但部位和效果是一样的。意大利著名声乐家基诺·贝吉非常肯定面罩共鸣的作用:当歌者获得充分的面罩共鸣以后,声音会更集中、更明亮,并且传得远;面罩共鸣有利于声区的统一、母音的一致和音域的扩展;贝吉先生常把运用面罩共鸣的歌唱比做用“利息”歌唱,而把没有面罩共鸣的歌唱比做用“本钱”歌唱,用“利息”歌唱可以节省“本钱”,这样的歌唱可以持久。意大利声乐大师巴拉说:“胸腔音会使人苍老,而头腔音会延到晚年。”巴拉最喜欢的格言之一是:“谁会运用头腔共鸣,谁就能唱一辈子。”

哼鸣练习32│1-容易找到头声,获得面罩共鸣。当然这种哼唱是以完全打开的喉咙和横膈膜的支持为前提的, 否则是哼不到面罩里面去的。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要求:眉开眼笑,目光明亮有神集中;提起笑肌,上颚顶部有展宽的感觉,鼻翼张开;八颗牙的微笑,舌头摆平放松,下巴放松。贝吉先生说:“在哪里哼就在哪里唱。”也就是用哼鸣的位置转换所有的字,用哼鸣的位置带声音的时候,声音既在哼鸣上,又在呼吸上,把呼吸和哼鸣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歌唱通道和连接线。母音训练,在标准音的音高位置上轻声哼唱:la le li lo lu,要在微笑的基础上练唱,喉与舌对抗从而完全打开喉咙,追求声音自然流畅、连贯悠长,在气息支持下能唱多长就唱多长。歌曲演唱中运用意大利人常说的:子母音揭开唱的方法咬字发声, 歌唱以传达母音为主。母音是A E IO U,子音指除母音外的辅音 ,又称“子音”。 比如 :歌曲的第一句“一弹戏牡丹”的丹的音节dan=da+n,做到弹出子音d,拉长母音a,把母音努力哼到面罩,子音n最后弱收到位即可。其他以此类推。总之,获得面罩的声音具有高泛音,也有人称之为“蜂鸣”、“鸣响”;声音大并不一定传得远 ,只有获得面罩共鸣的声音才有穿透力,从而传得远;获得面罩共鸣的声音,歌者本人会觉得面罩部位有振动感; 获得面罩共鸣的声音持久性强,歌唱时面罩共鸣很充分,说明用“利息”在歌唱,比用“本钱”唱省嗓子,这时歌唱不但感到轻松,而且持久。

另外,多听音质美的歌唱,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追求“干净柔和,高位置,音色统一的声音”,有助于克服喊唱现象。选择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有能力驾驭的歌曲进行训练,如《我和你》、《雪绒花》、《龙文》、《我的中国梦》、《我心永恒》等,循序渐进地训练不易产生喊唱。

总之,歌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学生在长期音乐学习中,自身对音乐的重视程度要高,要重视歌唱的科学性,从而形成较好的歌唱方法,这是学生应该努力追求的。教师自身素养要不断提高,歌唱教学方法要科学有效,从而解决喊唱现象,培养科学的歌唱能力,创造音乐的美。

摘要:歌唱教学中,不少学生不是在“唱”,而是在“喊”。尤其唱高音时,喊得脸红脖子粗。虽然声音很大,但声音粗糙,缺乏美感,容易跑调。这种名曰“歌唱”实为“喊唱”的现象,如不及时纠正,将给学生带来危害:损伤声带;破坏声音的美;不利于高音形成;有害于乐感培养。直接影响歌曲教学中完整准确地演唱。可见对中学生歌唱教学中”喊唱”现象的解决策略进行研究,具有刻不容缓的重大现实意义。在声乐教学中经过探索、实践、体验,追求获得强有力的横膈膜支持、完全打开的喉咙、充分的面罩共鸣等寻求一条适合学生实情,又好又快解决“喊唱”现象的道路,有效促进学生健康用嗓,培养科学的歌唱能力,创造音乐的美。

中学歌唱教学语言 第7篇

中学音乐课上,学生大多数恨不得那凳子是沙发、是床,是体育课后,是跑操过后身心彻底休息的场所,不论老师在讲台前是引吭高歌还是手舞足蹈,学生还是一如既往的“淡定”。根据我校八年级652人的数据调查统计98%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理由是歌曲难听、老套、课堂学习太沉闷等等,这一沉重的调查数据不能不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感到震惊与汗颜。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是一件最让音乐教师非常尴尬和头疼的事情。因此,对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并且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改进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势在必行的。

一、找准原因,对症下药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与客观之分。

(一)主观原因

主观上,它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手段、教学模式以及师生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生眼中,音乐虽然也是一门课,但可有可无,他们会认为自己没有音乐细胞,音乐成绩对中考成绩没有影响。所以轻视音乐课。中学阶段是学生的变声期,特别是男生,声音变得嘶哑、低沉,这也是学生难开口的主观原因。

(二)客观原因

客观上,它与我国教育的现状、教材的内容等有密切关系。 如:教学内容枯燥、单调,受现代媒体的影响,喜欢流行音乐等等。我在调查时很多学生这样回答:课堂上老师讲的乐理知识太深奥了,与实际生活相隔甚远;书本上的歌曲太难听了,也很难学, 我们喜欢唱最新最潮的歌。许多教师把音乐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严格遵守每个单元学习内容,不敢越雷池一步,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不理会身边的音乐生活,这种“唯教材而教材”的思想观念逐渐形成了封闭、狭隘的教学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上音乐课如坐针毡,欣赏音乐时也是味如嚼蜡,失去了上音乐课的兴趣。

笔者在教学中慢慢摸索,不断改进,在几年的摸索和实验下, 渐渐找到了一些小方法、小窍门,学生在音乐课上范“困”的现象在我的一些努力下有所改观,在这里我把自己的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二、实施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音乐课的教学要具有音乐性。要坚决杜绝教学氛围沉闷压抑,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实施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 中学生正处于情绪多变的年龄阶段,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情绪体验感知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对于如何接受音乐的教育、喜爱什么样的音乐,都带有浓重的个人感情倾向。对于“合乎学生口味”的音乐,就积极配合,喜形于色,要求教唱或听赏。对于不感兴趣的音乐,只能用“闭目养神”、“不出声”来消极对抗。

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运用教学途径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兴趣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首要任务,要想改变音乐教学的现状, 应该先从主观方面入手,并且改善课堂教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调整课堂节奏,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提高学生兴趣,减少音乐课上的特“困”生。

(一)让教学贴近生活,点击学生音乐兴趣

音乐教学要想贴近生活,教师就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引导。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透音乐知识,适当安排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学生一般不喜欢和较难接受的内容就是戏曲,这是因为旋律节奏难,离现代生活较远,仔细分析起来,出现类似现象是不能怪我们的学生,这时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课前做好功课,通过了解中国戏曲和走进名家的生活,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博大精深、感受戏曲悠长的韵致,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近经典,进而热爱经典。

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所以,音乐教师应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放在教学的首位,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 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其中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教育,进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比如:在教唱歌曲八下 《情系二人转》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听音乐教唱的方法。而是我带领学生共同随音乐跳起来,在欢快、热烈的音乐伴奏下,舞着手绢花扭着秧歌感受东北二人转的魅力,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我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随着音乐旋律的流动,用肢体语言帮助理解作品,从手动、脚动、脑动、全身动、再用小组讨论作品风格和情绪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中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如:八下一首校园民谣《踏浪》,这是一首4/4拍的节奏,旋律欢快流畅、我在教唱后采用“脚脚腿腿手响指”为音乐伴奏,即锻炼了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又提高了学生歌唱热情。

3.注重学生创新的培养,开启学生音乐想象力之门。

在教学中,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使音乐教学焕发无限生机。逐步获得音乐想象力。

(二)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音乐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时,要勇于创新,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主动突破教材定式与习惯性框框,采取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比如:我给八年级的学生讲五线谱知识,讲解过后考考他们,要到黑板上画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如果我说:“谁行的话就请自己举手上台来”学生是绝对不会举手上前来的,哪怕我说:“画错了也没关系”“画对了有加分”等等之类的话也都是无效的,学生表现的是:不爱动或不屑做,其实这些举动的背后,是他们的羞怯心理在“作怪”。这种现象并且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学生的心理,我采用小组“找茬”比赛的教学模式,采用加分制,即巩固的音乐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灵活选用教材,提高学生音乐兴趣

我们不得不承认,流行歌曲因其大众化正正被更多的非音乐专业的听众所接受,特别是深受中学生的热爱。学生书本上的歌不会几首,但对流行歌曲却了如指掌。那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歌曲有时笔者连名字都没听过。在学生面前简是”out”了。因此,选取近年优秀的流行歌曲到中小学音乐课本是完全有必要的。比如:在教唱八下第二单元中的一首《雨花石》时,可以先欣赏当前流行的李玉刚与石头合作的歌曲《雨花石》,他们的合作即结合了京剧与革命歌曲的风格,又不失流行与时尚。学生对此也深有同感,自此基础上再与书本上的《雨花石》进行对比,找出相同乐句进行模仿,学生学起来就特有兴趣,演唱热情非常高。

(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促动音乐体验

随着现代化教学的推广,录音、录像、电影、电脑多媒体等硬件,已成为教学媒体的主流,成为极具特色的现代音乐教学设施与手段。在中学音乐教学活动中,这些手段与设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学习效率以及教育与社会的融会贯通,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乐电影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乐电影 《音乐之声》、《摇滚少年》等。然后再发展他们歌唱个性,不是每个人的声音都像王宏伟、刘刚的,要允许他们成为刀郎、腾格尔。 注重因材施教,针对正处于变声期的学生,我就用按需分配、委以重任的方法和来激发他们的歌唱积极性。如:在学习《雪绒花》这首歌曲时,我让处于变声期的男孩充当班级的“低音炮”,用低八度的声音如“bong、bong、bong”有弹性的唱出旋律主音为歌曲增添和声效果,使这些男孩找到自己的歌唱位置,懂得自己也是整首乐曲中必不可缺的人;再让嗓音条件好一点的女生演唱主旋律,其他学生配以打击节奏或和声配唱的任务。(这一点是从《摇滚少年》 学来的)当一首歌曲以这种形式出现时,那种音响效果会是你意想不到的,在演唱效果一次比一次好的过程中,学生和我是一样的激动、一样的兴奋,与此同时他们的歌唱热情也会慢慢随之高涨。

三、采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树立学生自信心

对于音乐来说,中学阶段既是建立音乐兴趣的时期,也可能是转移的时期,他们在乎的是别人怎么看自己,怎样评价自己,一举一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都会是他们所关注的,虽然也有一些人会大胆的当众表现自己,但大部分中学生还是显现一定的“闭锁性”。但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表扬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更少不了老师的鼓励。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比方说:“你学的真快”“你的声音真有表现力”“你很有乐感”等等。这些看似平淡的话,但用于学生的身上也许就已经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增强了他们的表现欲。

四、拓展课外音乐活动,创设学生展示舞台

学生对参与课外音乐活动的热情比较高,兴趣也比较广,因此,教师要认真组织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开展课外音乐活动不仅可以提供学生表演机会,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同时还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待那些愿意展示自我的学生,我就给他们设立一个“才艺展示舞台”,给他们一个树立形象的平台。(每节课设立15分钟的“才艺展示”,一至两位同学的进行展示)这种才艺可以是演唱歌曲、演奏器乐;可以是绘画、剪纸;还可以是曲艺、小品等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开展班与班只间的竞赛,慢慢地就学生从老师让我展示变成了——我想展示。随之而来的就有一些“舞蹈家”“钢琴家”“相声小品大师”“模仿大师”“校园摇滚乐手”等相应诞生。由此在学校一年一度的“五月红”活动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从主持的串词到整台十几个节目的编排,全是学生自己一手精心设计安排,在这过程中我看到他们的活力,看到了他们的热情,看到了他们潜力是无限的, 在舞蹈、歌曲、小品、器乐表演中能找到他们自信的笑脸,在同学们注视的眼神中能找到敬佩的目光。

五、结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真正让学生喜爱音乐课,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灵活设计、精心选择,笔者相信只要教师能用心教学,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信在今后的歌唱教学中定能走出“困”境,让每位学生都唱得响亮。

摘要:提起“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学生个个激动兴奋,随口就能哼唱几首经典歌曲,说到流行歌手,他们可以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但是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热爱与痴迷,在音乐课上完全体现不出来,唱歌不肯张嘴,欣赏犯“困”,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此现象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并且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改进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歌唱。

论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之区别 第8篇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 歌唱语言基于生活语言, 两者紧密相连, 生活中的语言, 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然发声状态, 音色千差万别, 好坏不一;而歌唱则不同, 它要求音色圆润明亮、优美动听, 它的发声要求有系统的知识、复杂的技术和灵活手段。歌唱语言学横跨了声系和语言学两大学科, 涉猎的知识广泛, 存在着太多学科交叉存在着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差异。[1] (P8)

一、“说”与“唱”的咬字是不同的

歌唱状态下的吐字, 发声, 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咬字, 它既要考虑字音的清晰, 歌词内容的表达。又要考虑符合歌唱发声的科学规律, 在音乐节奏, 音高上完成每一个字的拼合交待。歌唱时候的语言比日常生活中说话夸大了许多, 夸大并强化了的发音, 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做得好的, 必须要进行专门的训练。有些歌唱者虽然知道每个字应该怎样咬, 但是唱起来仍旧不清楚, 听众往往听不清楚歌词, 不知唱的是什么。这就是因为歌唱者不懂得“开、齐、撮、合”的吐字方法的缘故, 明朝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指出:“开口就是开, 用力就在喉;齐齿就是齐, 用力在齿;撮口就是撮, 用力在唇;合口就是合, 用力在满口”, 这些主要是指字在口中的部位和字的着力点。[2] (P26) 只有用“开、齐、撮、合”的方法来吐字, “开”、“齐”、“撮”、“合”谓之四呼, 是说读字口法的艺诀, 称四呼诀“开口呼”:出音用力处在于喉, 经上颚而出, 口开而声宏。如:丹、板、常、毛、破、骂……。“齐齿呼:口角向两旁咧, 微露齿, 其音轻锐。如:烟、天、象、谢、家。“合口呼:两唇微闭, 其音圆浑。如:湾、向、黄、果、瓜、怪、为。“撮口呼“:口部收束, 外唇缩小微向前。如:渊、泉、远、云、勇、鱼、靴。“四呼“是我国音韵学所用的名词。用这四个名词来表示读字发音时.只有懂了“四呼”, 把握口腔形态, 字音才准正。“四呼”与“辙口” (“十三辙”归韵) , 在戏曲唱、念中是相互为用的。歌唱时“字”才会清楚, 才能使声音明亮结实。

二、口腔部位的感觉不同

说话是人的本能, 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说时只是说清楚字就行。没有音色、音量、音域的要求。歌唱就不同, 不仅要求字清、声美、音量大, 而且必须有宽广的音域, 有伸张自如的音量, 有变化频繁的艺术表现手段。具体说来便是:说话一般在人的自然声区, 所以口腔动作小, 空间小, 同时在听觉上声音色彩是横多竖少, 口腔咬字的着力点偏前;而歌唱时要面对一定数量的观众, 用声音去塑造艺术形象, 所以歌唱时口腔动作大, 口腔的幅度大, 口形大, 整个咬字发声器官动作会比说话时夸张, 歌唱必须建立起一定的通道, 以利于声音的统一与流动, 所以歌者在口咽腔要形成较竖的状态, 让声音圆润通透。在歌唱的咬字发音中, 口咽腔的后部用得多, 特别是软腭挺立后咽壁等都是坚强重要的。所以在歌唱中, 字头也就是声母, 要尽量的快咬, 而重点强调韵母, 因为韵母的发音特点, 更接近歌唱的发声要求, 另外, 在歌唱状态中我们的喉结位置比说话低, 所以造成歌唱咬字的拼合着力点也是靠后的。[3] (P31)

三、咬子发音时字的头腹尾时值不同, 强调突出的部位不同

日常说话发音的过程较快, 字头、字腹、字尾的转换自然, 清楚、短促, 即使是情感的需要;字与字间的间隙, 长短也是有限的, 而歌唱就不同, 一个字音会因为旋律的需要, 拖上好几拍, 有时还要在高音区, 甚至是人的极限音区中行腔, 变换各种不同风格。通过咬字把歌词的内容表现出来。与说话相比, 它的整个发音慢、过程长, 所占时值长。例如《曲蔓地》一歌中的前两句“花”、“里”、“枝”字都要拖上三拍。此曲为4/4拍

这就要求演唱者对每一个字的语言结构、发音部地位、发音特点, 掌握字头、字腹和字尾的拼合技巧, 尤其是歌唱状态下 (区别于自然说话状态) 的技巧即字头短、韵母长、字尾轻。

四、气息运动的性质不同

由于日常说话时气息是单向运动, 音量音域小, 只是下意识地将气息自然呼出, 呼就是呼, 吸就是吸, 吹击声带而发声。歌唱时就不同了, 气息是双向运动, 气息的要求比说话时复杂得多。为了保证声音在高、中、低声区的统一、流畅, 歌唱的气息必须在呼出的状态。“胸腹复式联合”始终保持吸气状态, 自然、平稳、深入, 有控制的呼吸。推动力——气息向外呼出的力。保持张力的力——吸气并向下拉的力, 两力相制约, 相互抗衡, 也正是这样一种对抗力, 使歌唱气息源源不断, 带来饱满松驰、持久、极富魅力的声音。[4] (P19)

五、共鸣腔体的运用不同

说话时保持自然状态就行了, 无需进行共鸣集中或音色的修饰。说话以口腔共鸣为主, 而歌唱则是语言的美化, 歌唱时要尽可能达到使头腔、口腔、胸腔共鸣统一集中的混合共鸣效果。歌唱以咽腔共鸣为主, 歌唱的共鸣是丰富音色的重要造型手段, 美好的共鸣是提高歌唱表现力的关键。

六、舌头的位置不同

日常说话时, 喉结一般处于自然的状态, 舌头在咬字中是做形状的变化来完成咬字的。舌头处于一种习惯的咬字位置。当歌唱时, 由于舌根与喉结相连, 再通过舌头的形状改变来进行咬字。但是往往人们已经习惯了喉结的自然状态下舌头在口腔中的咬字位置, 一旦喉结下沉, 舌头还保持着原来的咬字位置咬字, 舌头位置不仅与发音准确有关, 而且也与正确的发音歌唱状态有重大关系。

说话与歌唱虽然都是同一发器官发出的声音, 却有着不同的发声特点, 由于歌唱是语言的音乐化, 使得“唱”和“说”有着必然的联系, “说”是“唱”的基础, 所以唱好每一个字的前提是说好每一个字, 因此有声乐教育家指出:在语言尚未达到一定程度之前, 不忙学习声乐技巧。歌唱中的咬字发音是为了保证艺术表现的完整、深刻、动人, 它不是孤立的。每个字唱得清楚虽是歌唱的重要条件, 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更重要有是要在歌唱中表现语言的情感内容, 刻画出生活化的语言形象。因此, 歌唱中的咬字发音应该从表现情感出发, 服从歌曲表现的需要。歌唱语言是使歌声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我们学会重视歌唱语言, 虽然这个过程艰苦而漫长, 但是学习者应具备不畏艰难的勇气和信心才可以最终达到艺术巅峰。

参考文献

[1]雷礼《歌唱语言的训练与表达》上海音乐出版社[M]2004年12月第1版

[2]赵梅伯《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M]2006年4月第2版

[3]曲歌丹红琚军《声乐知识300问》河南文艺出版社[G]2006年1月第1版

中学歌唱教学语言 第9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歌唱教学;发声训练

对中学生在歌唱教学中进行发声训练是我们音乐课上传统的教学环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我们许多教学环节,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和提高。而歌唱教学水平根据笔者的了解和调查,却很少有突破和创新。甚至还有一部分中小学的音乐课几乎不再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歌唱教学水平为什么难以提高呢?我想,一方面,发声训练是一个非常难以提高的教学环节。老师们常常是望难却步。另一方面,很多老师还没有认识到歌唱教学中发声训练的重要性。其实,歌唱毕竟是声音的艺术,不从声音的训练着手,就不可能把歌唱好。古人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唱好歌,不先把“人声”这件乐器训练好、调整好,是无法让学生唱出美妙的声音的。下面我就谈谈发声训练在初中音乐课歌唱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发声训练中要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发声训练在初中音乐课上的重要性。

(一)进行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是学生唱好歌曲的基础,也才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

歌唱教学是初中音乐课的基本内容之一。《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是:“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歌曲,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从这一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要学生达到此要求而不进行有规律的、较为规范的发声练习,是不可能实现的。一般来说没有接受过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的学生唱歌时会出现的现象有,音色不统一,音域难以拓展;不能应用均匀、连贯的气息进行歌唱等。初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如果不对学生进行系统而规范的发声练习,学生们发出的音色、力度会更加不统一。这一阶段的学生唱歌时有的会大声的喊唱,有的喜欢压着嗓子轻声哼唱。到了稍高的音区少数学生会运用假声唱上去,但是缺乏一定的力度与共鸣。而有的就用低八度演唱。再加上没有气息的支持,学生们经常乱换气,发出来的声音苍白、干涩。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学生没有基本的发声方法,不会运用混声的技巧造成的。

进行规范系统的发声练习首先就是要努力解决学生歌唱时容易出现的这些毛病。哈伯特·卡萨瑞认为,一种好的歌唱教学方法,就是在整个声区之内,能够把声音发展得音色良好且均匀一致。维护好声音机能的健康正常。纽约歌唱教师协会在文件上指出 声音训练在于发展声音的音质、声区、力度、灵活性、柔韧性,使它们互相协调,并对歌唱的诸要素具有控制能力(包括气息、发声、读字、解释等)。威尔科克列举了声乐教学上的一些目标正确的姿势、深的呼吸、舌与颚的柔韧、母音的纯正、表情的生动。从这些大师们的话中可以看出:声音训练的基本要求就是良好的气息、音质,统一的声区、音色以及有一定的力度和灵活性,进行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是学生唱好歌曲的基础。当然,我们不是培养歌唱家,但是让学生在歌唱时有一定的气息支持和共鸣较统一的音区、音色和力度;较宽的音域等对中学生来说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也是不难达到的。当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发声方法后,在母音和吐字上再下点功夫歌唱水平自然就会提高了。从而,也才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对歌唱教学的要求。

(二)进行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是我们实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新《音乐课程标准》的最大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它至始至终地贯穿于音乐教育教学中。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歌唱就是学生亲自参与创作同时又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比欣赏音乐来说更为直接和丰富。学唱歌曲的过程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优美的歌声对学生体验作品表达的情感及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试想,如果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发声知识和技能,长音能够平稳圆润,高音能够高而不虚。那么,学生们一定能在自己美妙、纯净的歌声中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从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感情。例如,我们教学生演唱莫扎特的《渴望春天》,如果学生的气息能应用得比较连贯以及声音的控制柔美而圆润。那么,学生就能从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大自然美丽的风光,会从内心深处激起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情怀。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认为,进行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是学生唱好歌曲的基础,是我们实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二、音乐课上发声训练中的基本方法:

当我们认识到发声训练的重要性后,就涉及到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的问题了。每位教师的方法肯定不尽相同,但笔者在向一些专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认为有两点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在我们发声训练中进行强调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此阐述一下以供音乐教师们商榷。

(一)在发声训练中多运用肢体语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肢体语言的运用源于瑞士“达尔克洛斯体态律动学”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它的优点在于肢体语言具有视角作用和心理暗示作用,它可直接刺激感观。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语言和动作,提示、模仿和捕捉、感悟要领,并立即实践,这样学生许多困惑的问题将迎刃而解。比如,学生在练习气息时总感觉腰、腹这一块使不上力,可让他们在音较高处或弯腰或下蹲,体会腰、腹这一块自然的着力的感觉。训练“白声”,可让学生边唱边用两手绕耳划一圈向前扔,表示让声音进入“通道”。此法使声音穿透力较强、圆润、丰满。再如,有的同学的嘴总是打不开,可让他们到较高音时做出把手伸进嘴里拔鱼刺的动作,这样嘴会张大许多,下巴也自然放松。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练声时双手握拳在胸前不停地转圈,这既可使学生不断用上气息又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这些都不是固定的模式,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设计相应的动作去解决遇到的难题。总之,利用肢体语言进行训练这一方法只要教师长期坚持和不断的创新,学生不仅容易体会,而且可以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

(二)通过正确的说话声进行发声训练是练声成功的捷径。

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里特别强调以说话声音作为声乐完备教育的基本元素。该书作者认为“说话和歌唱两种形式的声音是同样的物质元素,它们是紧密相连的,忽略其中之一就意味着废去了另一个正确发声和美点。说话声的正确构成,是正确歌唱唯一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著名歌唱家威廉,莎士比亚说“好的说话就已经获得了一半好的歌唱”。这些歌唱家都非常强调正确的说话对发声训练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训练中学生在气息的支持下比较洪亮的而又自然的说话比单纯对他们进行发声训练要容易得多。因此,我们可以增加朗诵诗歌或歌词的环节,时间稍长以后再引导学生往胸口叹着气说话或朗诵,接近于一种讲唱式的朗诵。再把这种朗诵时的气息和共鸣引用到唱歌中去。这样,学生容易找到气息与声音的结合、真声与假声的结合,逐渐地就能应用混声演唱,音区也可以得到统一。歌唱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在进行发声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每次5到十分钟即可,避免疲劳损伤学生声带。同时,还要持之以恒,当练声变成习惯,学生会自然的接受,并且也只有长期的积累,学生歌唱水平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上一篇:燃气灶具下一篇:矿产资源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