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诊断治疗体会

2024-08-10

糖尿病的诊断治疗体会(精选11篇)

糖尿病的诊断治疗体会 第1篇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不合理、高血压、社会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共同作用导致的胰岛素分泌相对或者绝对不足导致的, 以血糖升高、糖代谢紊乱、水电解质代谢出现障碍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内分泌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尿多、口渴、疲乏、消瘦、搔痒。WHO (世界卫生组织) 在1985年将糖尿病分为以下五种类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即一型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即二型糖尿病) 、营养不良相关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糖尿病[1]。

ADA (美国糖尿病协会) 在1997年又提出一个新的分类标准, 将之前的糖尿病分类做了一些调整:1型及2型糖尿病不再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提出来空腹血糖损害 (IFG) 这一名词;并且将空腹血糖值为7.0mmol/L (126mg/dL) 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现在, 普遍认可的分类方法就是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作为糖尿病的四个分类[2]。

糖尿病的主要急性并发症包括: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渗综合症、糖尿病乳酸中毒。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眼睛、脑部、心脏、肾脏、脚部等全身性之器官坏死或丧失功能。

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

糖尿病的主要诊断依据就是血糖升高, 胰岛素如同一把打开利用葡萄糖大门的钥匙, 没有胰岛素或者胰岛素的功能降低, 都会导致葡萄糖无法被利用, 从而导致血糖逐渐升高。

当出现糖尿病尿多、口渴、疲乏、消瘦等一系列症状时: (1) 如果一日当中的任何时刻血糖值大于或者等于11.1mmol/L (200mg/dL) ; (2) 空腹时候的血糖值≥7.8mmol/L (140mg/dL) ; (3) 空腹时候的血糖值虽然<7.8mmol/L (1400mg/dL) , 但是当口服75g葡糖糖后, 做OGTT (糖耐量试验) 检测2h的血糖值, 该值高于11.1mmol/L (200mg/dL) 。具有上述三种情况任何一种的时候, 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当没有出现糖尿病的各种症状时: (1) 如果检测空腹血糖值, 有两次出现其值≥7.8mmol/L; (2) 进行2次糖耐量实验, 当第一次实验结果显示1h和2h的血糖值都≥11.1mmol/L, 再做一次糖耐量实验, 发现OGTT 2h的血糖值还是≥11.1mmol/L, 或者再次测量空腹血糖值时发现结果≥7.8mmol/L。当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任何一种时, 就可以诊断该患者为糖尿病患者。此外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IGT, 又称口服糖尿病耐量降低。判断标准是当空腹血糖值≤7.8mmol/L, 但是服用葡萄糖2h后, 其血糖值在7.8~11.1mmol/L。

近些年来, 又出现了新的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即: (1) 当出现糖尿病邪恶相关症状, 并且在一天当中的任何时间里, 随机血浆的葡萄糖浓度≥11.1mmol/L; (2) 在至少8h没有摄入热量的情况下, 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7.0 mmol/L (126mg/dL) ; (3) 糖耐量试验2h的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当患者出现以上三种情况其中任意一种的时候, 就可以诊断为患有糖尿病。糖尿病诊断常用的实验室方法有: (1) 常规检查项目:尿糖定性与定量、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2) 特殊检查项目:血尿酮体的测定、糖化血红蛋白 (GHb) 、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的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的测定 (AER) 、C肽; (3) 其他检验项目:糖尿病中过氧化脂质 (LPO) 的测定[4]、血浆自由基清除剂水平的测定。

3 糖尿病的治疗[5]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 是不可以完全根治,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控制住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使其正常的健康人没有差别。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室在通过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患者血糖水平仍然不能维持在正常水平的情况下进行的, 患者可以通过服用药物来帮助自己改善和控制病情。药物治疗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口服降糖药和体内注射胰岛素。最常用的口服降糖类药主要包括磺脲类与双胍两种。

3.2 饮食管理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一下基本的饮食治疗原则, 首先要合理控制体质量, 使胖人体质量下降至正常使瘦人恢复体质量至正常。其次膳食要注意热量的合理分配, 每天平均分配各种营养物质的进食量, 一般建议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5%~65%, 脂肪和油占总热量的20%~25%, 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第三要注意限制饮酒, 此外还有严格控制食盐的摄入量, 做到低钠饮食[6], 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这一点尤为重要。饮食治疗应该作为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 但是保健食品也可以作为糖尿病饮食治疗的补充, 适时适量的进食。

3.3 运动治疗

进行运动, 可以增强糖尿病患者的心肺功能, 降低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率, 还有助于患者维持正常的体质量, 同时降低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病率, 帮助患者放松身心, 消除压力。糖尿病患者每周要做3~4次的运动, 每次至少要进行30min。患者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例如:打太极拳、骑脚踏车、做体操、爬楼梯等等, 必要时, 可以咨询医师自己是否适合某一运动项目[7]。糖尿病患者在运动中要注意时刻留意自己的心率变化, 当出现心率不齐、出汗发热等一系列身体不适症状时要立即停止运动, 严重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在运动前要做好热身, 并且随身携带便携式血糖仪, 关注自己的血糖变化。

3.4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

有研究发现患者的心理因素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首先要让糖尿病患者对这种疾病有一种正确的观念, 不能糖尿病症状还没有出现, 就没有必要进行治疗, 在生活习惯和饮食上仍然不加注意, 认为糖尿病不是什么要人命的大病, 不加重视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也不能让患者对这种疾病产生恐惧心理, 导致精神紧张, 反而不利于病情的治疗和控制。要让患者处于精神放松的状态, 科学对待疾病, 遵守医嘱, 各种方法综合使用, 各方面共同努力来降低血糖, 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其次还要让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 情绪的波动起伏也会造成血糖的升高, 并且会加大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3.5 进行健康教育宣讲, 指导患者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进行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宣讲工作, 不止是把糖尿病患者作为宣讲对象, 患者家属、普通群众以及医务工作者都需要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采用知识讲座、发放宣传单、制作醒目的标语、开展社区资讯室等等喜闻乐见、丰富多次的方式, 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工作, 可以根据不同居民的年龄、知识水平、经济条件等等因素, 将糖尿病相关的基础知识、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医学术语用人们大众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形式、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和宣传。近些年来, 各方面的研究结果都表明, 宣传教育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提高疾病相关知识水平、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 还可以帮助患者家属掌握对糖尿病患者正确的护理方法、监督糖尿病患者进行合理饮食、了解患者心理活动状态、协助患者早日战胜疾病。

4 结论

总之, 糖尿病的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以及成为全球医学界的重要关心项目。要通过及时的诊断帮助患者早日发现疾病, 抓住最佳治疗时间, 防止病情恶化。通过药物、饮食、运动、心理疏导、引导患者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疗, 才能降低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水平, 延长患者寿命, 为社会医疗、经济等减少负担。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之而来的一些疾病也越来越多, 糖尿病就是对人们生活水平造成重大影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因此, 明确糖尿病的诊断, 了解糖尿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成为全球医学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介绍, 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改善患者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糖尿病,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熊娟.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及防治[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4) :469-470.

[2]刘永季, 贾育红.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1, 13 (1) :28-30.

[3]李健.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1 (5) :449-561.

[4]张静.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检测中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8) :42-43.

[5]申红梅.糖尿病筛查与诊断方法的争议[J].国际内科学杂志, 2009, 36 (11) :656-660.

[6]杨志寨.糖尿病治疗现状[J].中外医疗, 2011, 31 (27) :183-184.

功能性便秘诊断治疗学习心得体会 第2篇

功能性便秘诊断治疗学习心得体会

功能性便秘诊断治疗学习心得体会 原方厚贤杨容老中医工作室 学员 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 林俊儒 医学科研研究工作应该扎根于临床,孤立于临床的医学研究无法很好地为临床服务。笔者虽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研修“中医药治疗胃肠病”,但早年有幸做为学员参加了由南汇区卫生局主办的“方厚贤、杨容老中医工作室”的`第一阶段培训,使自己能清楚地了解那些是常见病、多发病,哪些是广大病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使自己进一步的研究有了方向。今想谈一谈,对于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治疗方面的心得体会,旨在抛砖引玉。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解而不畅的一组病证。但便秘可以由多种器质性疾病引起,故将那些非全身疾病或肠道疾病等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持续性便秘称为功能性便秘(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CFC)。 该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现在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等,本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病因可能与精神神经因素、肠道节团运动缓慢、排便动力缺乏等有关。 本病诊断不甚复杂,根据典型的症状,结合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即可诊断。治疗上可以给予莫沙必利、替加色罗等肠道动力药帮助排便,对于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可给予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但总体来讲西医治疗效果欠佳。 祖国医学认为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但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或由肠胃积热,或由气机郁滞,或由气血津液不足,或由阳虚体弱,所致肠道艰于传送,从而引起便秘。 中医治疗讲求辩证论治,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目前认为功能性便秘临床上可分为一下几型:1、热秘,症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腹服腹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润肠,方用麻子仁丸加减。2、气秘,症见:大便秘结,嗳气频作,胸胁痞满,或腹胁胀痛,食少纳呆,舌苔薄腻,脉弦。治以行气导滞,方用六磨汤加减。3、气虚便秘:症见: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汗出短气,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弱。治以益气润肠,方用黄芪汤加减。4、血虚便秘,症见: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舌淡苔薄,脉细涩。治以养血润肠,方用润肠丸加减。5、阳虚便秘,症见:大便艰涩,小便清长,面色皖白,四肤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治以温阳通便,方用济川煎加减。 此外,在临床治疗上尤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本病病位虽在大肠,但与脾、胃、肝、肾、肺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故须详加查之。二、气秘多属于肝郁脾滞,气机不畅,当法《内经》:“土得木则达”,疏肝健脾,润肠顺气。三、虚秘当以补润为通,从脾肾论治,不必急于通便,当须鼓舞元气,大便自能正常。四、慎用硝黄等峻下之品,硝黄虽可通便,但多伤正气,且大黄、芦荟等含有蒽醌类的药物久用容易形成结肠黑变。故非顽疾不可轻投,且当中病即止。五、肺与大肠相表里,且肺宣发肃降调畅气机,故治秘不忘理肺。六、本病与情志精神心理因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一定关系,故加用安神定志之品能有效地提高疗效。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与治疗 第3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76-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糖尿病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3亿人患糖尿病。糖尿病之所以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主要是因为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全身多种慢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 32%的肾功能不全是由糖尿病肾病发展而来,且发病率呈逐年上高趋势。糖尿病肾病是指与糖尿病代谢异常有关的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为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合并症之一。糖尿病肾病从发生到发展至终末期往往需要比较漫长的时间,这期间糖尿病肾病的积极治疗,对于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保证生命安全极为重要。因此,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糖尿病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标记,尤其采用敏感的放射免疫法测定运动后尿白蛋白,能在常规方法测出尿蛋白之前,早期发现肾脏损害。目前公认尿白蛋白排出率既是诊断早期 DN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 DN预后的重要指标。尿白蛋白排出率(UAE)<20μg/min,为正常白蛋白尿期;若UAE在20~200μg/min,即微量白蛋白尿期,临床诊断为早期DN。一般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时,平均糖尿病病程已5年,约80%微量白蛋白尿患者在随后10年内进展为临床DN。当UAE持续大于200μg/min或常规24 h尿蛋白定量>0.5 g,即诊断为临床DN。为了早期发现和诊断DN,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建议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每年筛查微量白蛋白尿,1型糖尿病在诊断后的5年后每年筛查微量白蛋白尿。K/DOQI指南作了同样规定。同时建议使用一个时间点的尿标本测量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来判断糖尿病患者尿蛋白的情况;接下来的 3~6个月复查 ACR;2次ACR增加且排除尿路感染时考虑DN的存在;对此类患者建议测量血清肌酐比值估计肾小球滤过率(GFR)。新指南定义:微量白蛋白尿是指 ACR在30~300;大量白蛋白尿是指 ACR>300。对糖尿病患者,如存在大量白蛋白尿或存在微量白蛋白尿,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1型糖尿病10年病程以上均要考虑DN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有不同程度的浮肿、蛋白尿、血尿,肾功能正常或下降,但无糖尿病病史,血糖多正常。

2.肾性糖尿

肾性糖尿,本病是近端肾小管对葡萄糖再吸收功能减低而引起的疾病,又称家族性肾性糖尿。较少见,其临床特点为经常持续糖尿,常有家族病史。但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均正常。

二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目前对糖尿病肾病治疗尚无特殊方法 ,故治疗应以预防为主,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前主要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控制有可能导致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

(一)控制血糖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及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等已证实,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显著降低DN发生发展的危险。有效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肾病的重要环节。因此,应采取糖尿病教育、饮食疗法、适当运动、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使血糖控制于接近正常。为了盡可能地防止微量蛋白尿的发生,ADA建议应尽早地强化血糖控制,使糖化血红蛋白

(二)控制血压

糖尿病肾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高血压能加速肾脏病变,有效控制高血压能延缓肾功能的恶化。据研究,当血压降到<18.6/12kPa时.肌酐清除率明显减慢,因此临床上常以此作为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的治疗目标。治疗方面首先应限制钠盐的摄入,禁止吸烟,限制饮酒,减轻体重并进行适当的运动。总之,对初期糖尿病肾病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目前有效的干预治疗包括:①尽一切可能控制血糖接近正常(GhbAlc<8%);②控制血压降到<18.6/12kPa,可首选ACE抑制剂;③限制蛋白摄入量每日不超过0.8/kg。

(三)控制蛋白尿

DN患者蛋白尿的形成除血流动力学因素外,肾小球系膜病变和足细胞损伤在其形成及其加重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ACEI和ARB可以通过改善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和保护足细胞功能来达到治疗蛋白球的目的。2007年 K/DOQI指南建议:血压正常的糖尿病伴大量白蛋白尿患者应用ACEI或 ARB治疗;血压正常的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患者考虑应用ACEI或ARB治疗;减少白蛋白尿可考虑为DN的治疗目标。

(四)控制血脂

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病人的冠心病的发病率比血糖正常的人增加了2至4倍,已有充分证据说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血浆胆固醇(TC)水平密切相关,每增加TC10%,冠心病的危险性就增加1%。Fvamingham研究结果发现 LDL比 TC对冠心病的预测性更强。HDL则相反,能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他汀类是降血脂类药物,属HMC-CoA还原酶抑制剂,除降低胆固醇外,还包括稳定斑块、恢复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小板血栓形成、抑制炎症等独立于降脂以外的作用,进而改善血液流变学,明显预防糖尿病肾小球基底膜增厚,降低尿蛋白排泄。LDL-C应≤2.6mmol/L。

(五)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心情不仅影响到身体的气血正常运行,而且会直接加重相应脏腑功能损害,因此心情愉悦很重要。同时还需避免过度劳累,节制性生活,进行适当体力运动。

参考文献

[1]付平等.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5)

[2]宁彩云.糖尿病肾病的诊治新进展.中国保健,2008(2)

[3]聂林等.糖尿病肾病诊断及治疗进展.山西医药杂志,2009(6)

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 (GDM) 患者40例, 年龄21~37岁 , 平均年龄 (28.2±3.1) 岁 , 其中初产妇22例 , 经产妇18例 , 孕周20~34周, 平均孕周 (25.6±1.4) 周, 孕次1~3次, 平均孕次 (1.6±0.3) 次。

1.2 诊断方法

1糖筛查。在首次产检时进行糖筛查, 将50 mg葡萄糖粉溶于200 mL水中, 并嘱患者5 min内服完, 从开始服糖水开始计算, 1 h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糖值, 若≥7.8 mmol/L为糖筛查阳性, 即血糖异常者应进一步行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

2OGTT嘱患者禁食12 h后, 口服葡萄糖75 g, 测定空腹血糖以及服糖后1 h、2 h、3 h这4个时间点的血糖, 其上限分别为5.6 mmol/L、10.3 mmol/L、8.6 mmol/L、6.7 mmol/L, 若其中2项或2项以上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 即可诊断为GDM。

1.3 治疗方法

对确诊的40例GDM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综合措施的治疗, 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其中饮食治疗尤为重要, 应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计算出每天所需热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摄入量以及膳食纤维等, 最理想的饮食是既不引起饥饿又能严格限制餐后高血糖。运动治疗应与饮食治疗相配合, 指导患者孕期进行合理的运动锻炼, 在该组资料中, 对40例孕产妇加强上肢运动、孕期体操以及适当的散步等运动治疗, 以达到严格控制血糖的目的, 同时应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以孕妇自我感觉无明显不适为当。药物治疗:对于非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应给予药物治疗, 且应首选人工基因重组胰岛素, 用量无统一标准, 应密切监测患者血糖,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时增减胰岛素用量。同时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 向患者详细讲解GDM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情况, 并向患者说明非药物治疗在GDM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患者依从性, 同时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 避免过于焦虑, 确保以良好的情绪顺利度过孕产期。

2 结果

最终所有患者均顺利分娩, 足月分娩31例, 非足月分娩9例;阴道分娩19例, 剖宫产21例;新生儿Apgar评分均>7分, 母婴均预后良好, 无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 (GDM) 是指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出现糖代谢异常, 当然也不排除在妊娠前已存在糖类不耐受的可能性[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GDM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且随着妊娠时间的增加, 易导致妊娠期多种并发症, 对母婴危害极大。但是GDM对母婴的影响取决于糖尿病病情以及血糖控制水平, 因此, 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 同时加强治疗, 严格控制血糖, 对改善母婴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GDM的诊断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 我国一般是首先对患者进行糖筛查, 对检查异常者再行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 一般均可对患者做出明确诊断[2]。而对于GDM的治疗首先应对患者糖尿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诊断, 病情较重者, 即达到临床通用的D、F、R级糖尿病时对母婴的危害极大, 应尽可能的终止妊娠, 而对病情较轻者, 即未达到D、F、R级者应给予积极治疗, 并在密切监护下继续妊娠。在该组的资料中, 我们对40例GDM患者加强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宣教以及心理护理等方面的围生期管理, 结果显示所有孕产妇均顺利分娩,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母婴健康, 提示糖代谢异常孕妇的围生期治疗可有效提高提高妊娠结局, 改善母婴预后, 但同时强调的是, 若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 应在胎儿成熟后尽早终止妊娠, 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保证母婴安全[3]。

参考文献

[1]罗文英.妊娠期糖尿病的及时诊断及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 2011.

[2]徐虹, 朱银亭.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及护理[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8) :1037-1038.

糖尿病的诊断治疗体会 第5篇

【关键词】优泌乐25;2型糖尿病Humalog music 25 in the treatment of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Liu MinZhou Rong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86-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西方化,糖尿病的发生率在中国急剧上升。1994年中国的糖尿病发生率为2.5%,2001年中国的糖尿病发生率为5.5%,但据2010年杨文英教授等在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显示目前中国糖尿病发生率为9.7%。在中国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疾病[1]。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胰岛素治疗是控制血糖、推动治疗达标的有效手段。各大指南和共识都反复强调了血糖的"全面安全达标",即指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治疗后,血糖控制最大限度的接近正常糖代谢状态,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同时不发生低血糖。糖尿病发病早期β细胞功能损害是可逆的,解除高血糖毒性可使胰岛细胞休息。保护胰岛功能是糖尿病治疗的重点,尽早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有利于胰岛B细胞功能恢复[2]。

我们应用优泌乐25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25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2010年5月~2011年3月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及病房新诊断的T2DM患者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平均年龄48岁,所有患者病程不超过6个月,其诊断标准均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均未接受过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无急、慢性并发症及心、肝、肾疾患。入组病人空腹血糖(FBG)>11.1mmol/L,餐后2h血糖(2hPG)>14.0mmol/L。

1.2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给予优泌乐25,一日两次,皮下注射,对照组31例,三餐前给予优泌乐,睡前给予来得时皮下注射。本研究12周,观察开始及结束时FBG、2hPG,由奥林巴斯AU640型生化分析仪检测。HbAlC(糖化血红蛋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得。C肽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得。所有患者每周测定FBG及三餐后2hPG,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值空腹4.4-6.1mmol/L,餐后2小时6.1-8.8mmol/L。所有患者均接受糖尿病教育,严格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研究期间要求患者记录低血糖事件,低血糖标准为有明显低血糖症状或血糖<2.8 mmol/L。严重低血糖标准为低血糖不能自救,需静脉注射葡萄糖或有意识不清。

1.3 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表示,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差别;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Q25-Q75)表示,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秩和检验比较差别。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比较采用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定义双侧P<0.05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前后血糖的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FBG和餐后2hPG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两组治疗后FBG和餐后2hP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治疗前后HbA1C的变化:两组治疗后HbA1C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治疗后两组间HbA1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治疗前后空腹C肽的变化两组治疗后空腹C肽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治疗后两组间空腹C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治疗后低血糖的发生率: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治疗组3例(3/25),对照组5例(5/31),经进餐、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得到纠正(见表1)。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两组间低血糖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1 治疗前后FBG、2hPG、HbA1C、C肽、BMI、血糖达标时间,最大胰岛素日总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的比较

2.5治疗后BMI的变化:治疗过程中BMI值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两组间BMI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2.6治疗期间血糖达标时间:比较两组间血糖达标优泌乐25组优先,差异有显著性。

2.7治疗的胰岛素用量:治疗过程中随着胰岛功能的恢复,胰岛素用量逐渐减少,比较两组间血糖达标时最大胰岛素日总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

3讨论

优泌乐25是一种新型的胰岛素类似物预混制剂,由赖脯胰岛素(25%)与中性鱼精蛋白赖脯胰岛素(75%)组成[3,4] ,于餐前15min内或进餐时皮下注射,用药约1h胰岛素浓度可达峰值,作用时间持续10~14h,优泌乐25能有效地模拟早期胰岛素分泌,在迅速降低餐后血糖的同时,抑制肝内源性葡萄糖的产生,使血糖迅速恢复至基线水平[5,6],优泌乐25可于餐前立即注射,减少病人的等待时间,更方便患者的使用。本研究结果提示,无论采用优泌乐25还是优泌乐与来得时联合强化治疗,均能使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糖化血红蛋白得到理想的控制,并且能使C肽水平上升,从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最新修订的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将预混胰岛素,尤其是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加入到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中,对于需要胰岛素治疗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优泌乐25一日两次注射可达到与一日四次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效果,低血糖发生率低,临床应用相对安全、方便、有效。而且2型糖尿病多为肥胖患者,胰岛素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体重增加的问题,本研究结果提示,优泌乐25组BMI值升高值较一日四次胰岛素注射组升高值低,可能与一日两次注射且胰岛素需要量少有关。血糖达标时间更短,与注射次数少和调节方便有关。但本研究病例偏少,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Wenying Yang,Juming Lu, Jianping Wen,et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J].N Engl J Med,2010.362:1090-1101.

[2] 廖二元.内分泌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54~14l8.

[3]Radziuk JR, Bradley B,Welsh L, et al1Neutral p rotamine lispro:Activityprofile of s.c.administration with and without admixture of soluble lisp ro.Diabetologia, 1996, 39 ( Supp11) : A224.

[4] JansseMnM J, CasteleijnS,DevilleW, et al.Nighttime insulin kinetics and glucemic control in type 1 diabetes patients following administration of an intermediate - acting lisp ro preparation.Diabetes Care,1997, 20: 1870 - 1873.

[5] Roach P, Yue L Arora V, The HumalogMix25 Study Group. Imp roved postp randial glycemic control during treatmentwith HumalogMix25, a novelprotaminebased insulin lisp ro fotmulation.Diabetes Care, 1999,

22: 1258 - 1261.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诊断与治疗 第6篇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 男11例, 女5例, 为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在辽源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眼科住院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年龄28~76岁, 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1例, 糖尿病性老年白内障15例。初发期8例, 膨胀期5例, 成熟期2例, 过熟期1例。

1.2 临床表现

视物模糊, 视野中出现浮动的斑点、阴影、黑暗区域者6例;无法看到眼睛侧面的物体、视物变形、感觉光线周围出现晕轮、视物颜色晦暗者7例;眼睛疼痛、发红、头痛、恶心、视物重影3例。

1.3 诊断

本组16例均血糖和糖基化血红蛋白升高。疾病初期以裂隙灯检查, 典型表的晶状体前囊和后囊下出现无数个小空泡9例, 大小不等的雪花状小点状和小片状混浊者3例, 有白色条状混浊沿着晶状体纤维分布的方向扩散者3例, 全晶状体混浊者1例。

1.4 治疗

1.4.1 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早期, 积极治疗糖尿病, 严格控制血糖, 晶状体浑浊可部分消退者5例。

1.4.2 白内障明显影响视力, 妨碍工作和生活, 在血糖控制下进行白内障摘除术3例。

2 讨论

糖尿病性白内障, 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因机体内半乳糖激酶的活性降低, 使血糖浓度增高, 导致眼内房水的渗透压增高, 晶状体纤维肿胀, 进而断裂或崩解, 最终晶体完全混浊[1]。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据有关资料统计, 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概率为63%。糖尿病性白内障可分为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和糖尿病性老年白内障两种类型[2]。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多发生在血糖控制不好的年轻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白内障的晶体浑浊类型最常见, 尤其是后囊下浑浊, 进展较快, 临床上常见双眼同时发病, 初始为无数分散的、雪花样浑浊, 融合较快, 数周或数月内完全部浑浊, 视力明显下降。糖尿病性老年白内障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的糖尿病患者, 发病率较高[3]。

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临床比较少见, 本组1例。常发生于30岁以前而且病情较严重的1型糖尿病患者。该病常为双眼同时发病, 进展迅速, 晶状体可以在数天、也可在数周或数月内形成完全性白内障;糖尿病老年性白内障一般从晶状体后囊下开始混浊, 呈锅巴样。此期的病人可有明显的畏光症状, 在相对强光下的视力明显低于相对暗光下的视力。糖尿病性老年白内障, 手术的预后不如非糖尿病的老年性白内障预后理想。由于糖尿病的存在, 术后易发生出血、炎症、感染、青光眼等各种严重并发症[4]。由于糖尿病的影响, 患者的眼底或多或少发生改变, 呈慢性、进行性地损害视网膜, 最终造成视力损害而失明。

糖尿病患者的老年性白内障比一般老年人发病早、发病率高、进展快。临床分为四期: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过熟期;临床表现与未患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极其相似, 只不过是发生较早, 进展较快, 容易成熟而失明。主要分三种类型, 即皮质性白内障、核性白内障和囊下性白内障。皮质性白内障最初是晶状体周边部出现楔形混浊, 逐渐向中央发展;核性白内障的早期瞳孔缩小时可影响视力。核密度增加, 常呈近视;囊下性白内障可发生在前囊下和后囊下, 是皮质性白内障的一种表现。以后会逐渐发展为皮质性混浊, 最后晶状体全部浑浊。

目前对先天性半乳糖激酶缺乏所致的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机制已经比较清楚, 如果早期发现, 对症治疗效果还是可以达到满意的。早期的半乳糖性白内障, 可使用醛糖还原酶的抑制剂, 中断白内障的病情进一步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有使病情逆转的作用, 个别病例也能便混浊的晶体可能变得清晰透明起来。已患糖尿病的患者, 只要按医师的嘱咐进行正规、系统的治疗, 严格地把血糖浓度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可使发生白内障机会减少。

药物治疗主要有两条途径, 即利用药物控制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或溶解白内障和补充包括碘、锌、硒、铜、钼、铬、钴、铁等微量元素。故建议糖尿病的患者通过食物摄入每日膳食需要量, 以补充体内必须的微量元素, 对延缓白内障的发展会有些帮助[5]。

本组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3例, 手术后应指导患者注意不要用力挤眼睛, 不可进行剧烈活动, 咳嗽或呕吐者, 酌情服用镇咳或止吐药。术后平卧, 尽可能使头部放松, 避免过多活动头部, 要自然呼吸, 不要用力打喷嚏。吃饭、大小便时动作要缓慢些, 尽量少低头。有明显疼痛者, 应注意观察有否眼内感染、眼压升高、前房积血等情况, 临床医师应及时检查并做出相应的处理。手术眼需加塑料保护眼罩, 每日换药一次, 注意术眼有无分泌物, 创口有无渗液、缝合线有无脱落等。全身合并有多种疾病的年老体弱者, 需用适当药物治疗, 必要时请其他科医师会诊协助治疗。术后3d内不吃难以咀嚼或者过硬的食物, 更不能吃刺激性食物, 要忌烟酒。保持大便通畅, 养成每日排便1次的习惯。

鼓励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mg/kg, 阿司匹林能阻止晶状体蛋白糖化, 降低糖与血浆蛋白和视网膜基底膜的反应, 明显的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 提高患者糖耐量和对胰岛素敏感性的能力[6]。能够抑制血糖对晶体的损害, 保持其透明性。同时对眼底视网膜和基底膜以及其他组织脏器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摘要:糖尿病性白内障是一类重要的代谢型白内障, 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 临床上可分为二种类型, 即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和糖尿病性老年白内障。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多数发生在30岁以下且病情较严重的幼年型糖尿病患者。基本是双眼发病, 进展迅速, 晶状体有的在数天, 有的在数周或数月内完全浑浊。起初, 在前后囊下的皮质区会出现无数较分散的黑或蓝色雪花样或者点状浑浊。可伴有屈光变化。本文对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在辽源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眼科住院的16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做如下分析。

关键词:糖尿病,白内障,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黄涵.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两种手术方法疗效和并发症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22) :2.

[2]刘越峰, 何湘珍.自由基与糖尿病性白内障[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7, 1 (12) :77.

[3]王媛媛.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 2010, 32 (21) :29.

[4]柳剑, 蓝绍颖.糖尿病性白内障危险因素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15) :776.

[5]李蕊, 金明.微量营养素与糖尿病性白内障[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9, 19 (1) :779.

糖尿病的诊断治疗体会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 年2 月—2016 年2 月期间在该院进行诊断、治疗的86 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 包括49 例男性患者, 37 例女性患者。 年龄范围40~83 岁, 平均年龄 (60.35±5.94) 岁。 其中, 合并冠心病者27 例, 合并高血脂者28 例, 合并高血压者31 例。 并选择同期体检的86 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包括47 例男性患者, 39 例女性患者。 年龄范围42~85 岁, 平均年龄 (61.63±6.67) 岁。 其中, 合并冠心病者25 例, 合并高血脂者27例, 合并高血压者34 例。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P>0.05 不具统计学意义, 研究存在突出可比性。

1.2 方法

对研究组患者实施检验, 具体包括[2]: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 让患者更充分的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以便其积极配合治疗。 指导患者在空腹检验前1 天晚饭后至次日检验结束之前, 不能进食任何事物、水以及药物, 检验前严格禁止喝茶、咖啡、酒、吸烟等, 保证患者情绪处于稳定状态。 葡萄糖奶量试验:采集患者空腹血液标本, 然后在250~300 m L的水肿加入75 g无水葡萄糖溶液。 在5 min内服下, 在患者服下第一口糖水便开始计时, 2 h以后, 采集患者血液标本, 结合化验结果选择合理降糖药物, 并确定药物的用量用法, 确保检验的质量, 正确评价疾病, 调整用药方案。

1.3 葡萄糖奶量试验

葡萄糖奶量试验被国际公认为糖尿病的诊断试验[3], 该方法一般是用于检测静脉空腹血糖检测值、 葡萄糖负荷后的血糖值。 通过血糖检测后, 若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在7.0 mmol/L以上;餐后2 h血糖水平在11.1 mmol/L以上, 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这时, 可适量服用糖再检测血糖, 若血糖水平显著增高, 处于140~199 mg/dl血糖范围, 但是尚未达到诊断标准, 即可诊断为糖耐量减损。

1.4 糖化血红蛋白

动态监测患者血糖的控制情况, 可实施糖化血红蛋白 (英简Hb A1) 检测, 若Hb A1 水平为4.0%~6.5%, 说明血糖控制水平达标。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

研究组患者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血压水平情况

研究组患者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具有极为严重的威胁, 预计至2025 年全球患有糖尿病的人数将超过3 亿[4]。世界各国均已加强了对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同时实施积极的病情检测及疗效观察, 这些均与相关检验项目结果具有紧密关系。 及时进行相关项目检验, 对临床指导治疗、预防并发症具有促进作用。

非糖尿病患者应该接受筛查诊断, 临床做出明确检验, 而糖尿病患者则应该动态监测以便指导治疗。 对于糖尿病的检验, 医院常规的检验项目较多, 部分是糖尿病必须检验的项目, 部分是与糖尿病具有紧密联系的检验项目, 一般为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治疗、预后评估[5]。 掌握检验项目是十分必要的, 明确患者空腹、餐后2 h血糖水平是有效进行糖尿病诊断的科学参考依据。 但是, 既能够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信息, 并无法将其作为诊断是否患有糖尿病的依据。 若是糖尿病患者处于空腹状态, 或是餐后2 h血糖水平高于正常水平, 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这时应该实施OGTT试验, 以便进一步确诊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 临床还应对患者胰岛功能的衰竭程度进行确切了解, 通过检测患者空腹状态及餐后2 h胰岛素含量情况, 以及C肽分泌含量, 以便明确糖尿病的分型。 部分患者空腹状态时, 机体内血糖含量处于正常水平, 但是餐后2 h后血糖水平显著升高, 这时便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对于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不管是否空腹, 均会表现为某一时刻的血糖值, 虽然检测项目结果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但是, 血糖水平波动较大。 在红细胞整个生命过程中, 血红蛋白均会持续结合葡萄糖, 合成糖化血红蛋白, 其能够把采集血液标本前1~2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体现出来, 并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参考指标, 有助于临床制定糖尿病的治疗方案。

该次试验结果可见, 研究组患者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研究组患者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且波动较大, 同时血压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 糖尿病诊断及治疗的检验项目结果具有典型性, 有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及疾病的控制, 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糖尿病诊断与治疗检验项目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在该院进行诊断、治疗的8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 并选择同期体检的86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根据糖尿病诊断、治疗的检验项目予以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糖尿病诊断及治疗的检验项目结果具有典型性, 有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及疾病的控制, 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诊断,治疗,检验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柏申.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检验项目的应用评价[J].中华医学杂志, 2013, 83 (2) :169-170.

[2]杨新国.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检验项目的应用效果及意义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20 (13) :241-242.

[3]肖富浩, 张世杰.及时检验糖化血红蛋白在妊娠糖尿病筛查中的应用分析[J].北方药学, 2013, 10 (5) :140-142.

[4]王芳媛.糖尿病诊断和治疗检验项目的应用评价[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25 (12) :53-54.

[5]韩忠萍.糖尿病患者相关检验项目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2 (14) :234-235.

[6]钱建平.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临床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3 (32) :125-126.

[7]程世红.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检验项目的应用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 (11) :35-36.

[8]王侃.糖尿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检验项目的应用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14 (16) :78-79.

[9]李长殷.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检验项目的应用评价[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学术版) .2014 (10) :156-157.

[10]程世红.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检验项目的应用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 (11) :22-23.

[11]蔡丽君.分析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 (4) :65-67.

糖尿病的诊断治疗体会 第8篇

关键词:糖尿病,各项检查项目,诊断治疗

现在医学不断的发展, 很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活的健康。同时, 也有很多的疾病困扰着人们。糖尿病已逐渐的普遍, 危害人们的健康。未来的世界将会有3亿多的糖尿病患者, 将会成为人类主要的健康杀手。所以, 社会各界都开始广泛的关注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会耗费很多的费用以及时间[1]。现阶段 , 糖尿病的各项检验项目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不过, 各类项目的科学根据差别大。为探讨糖尿病的诊断以及治疗过程中各项检验项目的意义, 该研究选择该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糖尿病患者80例, 男患者46例, 女患者34例。健康对照50例, 男性30人, 女性20人, 均无各项疾病, 年龄为 (52.5±8.5) 岁。

1.2 各 类仪器 与 试剂

仪器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 试剂为Hb A1c试剂以及GLU试剂盒。

1.3 方 法

检测者口服葡萄糖耐量 (OGTT) 75 g进行试验, 同一天之内, 清晨空腹12 h抽静脉血, 检测Hb A1c空腹血糖;服糖之后2h再次抽静脉血 , 检测2 h血糖Hb A1c, 使用EDTA钾盐抗凝全血, 血糖的标本使用普通的采血管。Hb A1c的含量测定为免疫增强比浊法, 葡萄糖含量的测定为葡萄糖氧化酶法, 在2 h之内完成全部检测。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的均值使用t检验,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检验80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以及Hb A1c高于正常的对照组, 其中糖尿病组的空腹血糖 为 (87.53±2.94) mmol/L, 对照组为 (5.04±0.95) mmol/L,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糖化血红蛋 白对比 , 糖尿病组 为 (7.21±1.45) %, 对照组为 (4.84±0.75) %, 两组对比 , 有显著的差异 (P<0.01) 。

[ (x±s) , n (%) , mmol/L]

3 讨论

血葡萄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血糖, 它是糖尿病患者诊断以及治疗很重要的检测项目, 细胞在体外时也会被对葡萄糖保持相应的利用, 在施行血标本的检测进程时没有添加糖酵解抑制剂, 那么血糖就会一直的下降[2]。饭后2 h的血糖指标为长时间的糖尿病诊断的标准, 有很大的局限性, 也与患者的个人因素有很大的关联, 测定值的不同的时间波动性很大。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诊断的金标准, 以6.5%的糖化血红蛋白为诊断的标准, 当下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治疗中是很重要的。血糖的指标要相平行, 如果血糖高那么糖化血红蛋白相应的也会增高, 这样就能反映血糖控制的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生成较慢, 血糖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是不断的发生波动, 一次抽血只能够反映当时的血糖指标, 而且血红蛋白是渐渐的形成的, 暂时的提升是不会影响糖化的血红蛋白升高; 相反的, 短时间的血糖降低同时也不会让糖化的血红蛋白下降。吃饭不会影响测定的结果, 所以, 餐后测定也可以;糖化的血红蛋白形成是没有可逆性质的, 它是血红蛋白以及血糖形成的, 它的浓度与红细胞的 寿命以及此 时的内血糖 平均的浓度是 正比例关系。

糖尿病患者的各项检测是对患者的诊断以及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 也是现阶段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医学界有很多的检验方式, 但是在某个程度上来说都是有很多的缺陷的。将80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做详细的分析以及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是正比例关系, 间接的体现血糖的浓度变化, 也体现了机体糖的代谢状况。还有9例的患者FPG是正常的但是Hb A1c却高过正常, 这是糖尿病的患者有时检 测指标FPG正常 , 但是不是说可以放弃治疗。一次的血糖指标以及尿糖的指标只能够体现那时的血糖程度, 且血糖是会因进食以及糖的代谢改变而改变, 它不代表长时间的病情, 但是Hb A1c不会因血糖的改变而改变, 它能够体现化验前4~8周内的血糖平均指标。总而言之, 将血糖的测定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同时施行检测, 这样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并且有详细的客观数据, 以及稳定性高, 它是一项新型的生化检测项目, 可以体现糖尿病患者近3个月之内的内糖代谢情况, 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是很有科学性依据的。

参考文献

[1]肖富浩, 张世杰.及时检验糖化血红蛋白在妊娠糖尿病筛查中的应用分析[J].北方药学, 2013, 10 (5) :141.

糖尿病的诊断治疗体会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新诊断符合研究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进入试验, 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利拉鲁肽组 (n=40) 和预混胰岛素组 (n=40) , 接受为期12周的药物治疗。试验结束时, 利拉鲁肽组39例完成实验, 1例因违反治疗方案退出试验;预混胰岛素组38例完成试验, 1例因停用胰岛素退出试验, 1例因违反治疗方案退出试验。

入选标准: (1) 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且初次诊断的患者。 (2) 年龄18~75岁 (含18和75岁) 。 (3) 7%≤糖化血红蛋白 (hemoglobin A1c, Hb A1c) ≤10%。排除标准: (1) 1型糖尿病患者 (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 。 (2) 伴有糖尿病急性或慢性并发症 (包括高血压) 、伴有其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包括高脂血症) 、新近发现肿瘤、甲状腺疾病的患者。 (3) 近3个月应用过降糖药 (包括胰岛素) 、降压药、降脂药的患者。 (4) 目前暂时应用胰岛素的患者 (如围手术期的患者) 。 (5) 妊娠、口服避孕药、哺乳期的女性患者。 (6) 禁忌使用利拉鲁肽或预混胰岛素过敏的患者。 (7) 同时或至少3个月内参加过其他研究性或观察性研究者。退出标准: (1) 不能耐受利拉鲁肽或预混胰岛素副作用的患者。 (2) 研究期间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或停用胰岛素/利拉鲁肽的患者。 (3) 不能坚持随诊或要求退出试验的患者。本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研究开始前充分向受试者告知试验性质、目的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并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将其纳入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设计

本试验是一项随机、开放、单盲的平行对照临床研究。给予患者严格控制饮食、适量餐后活动、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等, 以空腹血糖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3.9~7.0 mmol/L, 餐后2 h血糖 (2 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 h PBG) ≤10.0mmol/L为目标进行治疗, 疗程12周。第0~2周, 应用强生血糖仪监测三餐前、三餐后2 h、睡前 (21:00) 血糖, 必要时加测凌晨0点和3点的血糖。利拉鲁肽组给予利拉鲁肽 (丹麦诺和诺德公司, 批号:J20110026) 治疗, 起始剂量0.6 mg/d, 7 d后如血糖不达标改为1.2 mg/d;预混胰岛素组给予预混胰岛素 (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JS20100090) 治疗, 起始剂量0.2~0.4 U/ (kg·d) , 按1∶1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及晚餐前, 每3 d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 至血糖达标或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第3~12周, 各组继续应用原治疗方案, 每周复诊, 测量FPG及2 h PBG, 并要求患者记录治疗过程中任何不良事件, 当出现低血糖症状时, 加测当时血糖值。

1.2.2 指标观察

记录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身高, 于治疗0周及12周测体重、收缩压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舒张压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 计算体重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体重 (kg) /身高2 (m2) ;空腹 (隔夜12 h) 肘正中静脉采血, 测定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 TG) 、总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 LDL-C) 、FPG、Hb A1c, 各组给予原治疗方案后口服75 g无水葡萄糖, 2 h后再次采集静脉血, 测定2 h PBG。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 TG、TC、LDL-C采用酶法 (Beckman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Hb A1c测定采用免疫凝集法 (美国BAYER公司DCA2000+Hb A1c测定仪及Hb A1c试剂盒) 。以上检测均由专人严格按照说明书方法操作。

1.2.3 疗效评估

血糖达标标准:Hb A1c<7%;低血糖事件的判定:血糖≤3.9 mmol/L, 无论有无症状均视为低血糖;复合终点达标标准 (达到以下所有标准) :Hb A1c<7.0%、血压<130/80 mm Hg、TG<1.7 mmol/L、LDL-C<2.6 mmol/L、BMI<24 kg/m2, 没有发生低血糖事件 (包括轻微和严重低血糖事件) 。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对所测定结果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比较用t检验, 多组比较用方差分析,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基线特征的比较

利拉鲁肽组男性20例, 女性19例;平均年龄 (45.23±8.13) 岁;预混胰岛素组男性18例, 女性20名, 平均年龄 (43.23±10.13) 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两组BMI、SBP、DBP、TG、TC、LDL-C、FPG、2 h PBG、Hb A1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2.2 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变化

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两组BMI、FPG、2 h PBG、Hb A1c均显著下降 (P<0.01) , 利拉鲁肽组TC下降 (P<0.05) , 两组SBP、DBP、TG、LDL-C及预混胰岛素组TC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间BMI、SBP、DBP、TG、TC、LDL-C、FPG、2 h PBG及Hb A1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2.3 低血糖发生率与血糖达标率的比较

治疗期间利拉鲁肽组有1例患者报告低血糖事件, 低血糖发生率为2.6% (1例/39例) ;预混胰岛素组则有11例患者报告低血糖事件, 低血糖发生率为28.9% (11例/38例) , 利拉鲁肽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预混胰岛素组 (χ2=10.184, P<0.01) 。治疗结束时, 两组血糖达标率分别为66.7%和5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576, P>0.05) 。

2.4 复合终点达标率的比较

治疗结束时, 利拉鲁肽组复合终点达标率为41.0% (16例/39例) , 预混胰岛素组为18.4% (7例/38例) , 利拉鲁肽组复合终点达标率显著高于预混胰岛素组 (χ2=4.504, P<0.05) 。

2.5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利拉鲁肽组1例出现恶心, 持续1周后可自行缓解, 两组均无患者因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退出实验。

注:1) 与同组0周比较, P<0.05;2) 与同组0周比较, P<0.01

3 讨论

研究显示,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已降至正常的50%, 且随着病程进展, β细胞功能将呈持续性降低[8]。所以在2型糖尿病治疗早期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势在必行。美国糖尿病联合会/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 (ADA/EASD) 共识指出[9], 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欠佳时, 可首选与人升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控制血糖。人升血糖素样肽-1作为肠促胰素的一种, 可有效的降低血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2,3,4,5,6,7]。已有证据表明[1],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初始治疗时应用胰岛素亦可改善患者残存胰岛功能, 减轻胰岛素抵抗。目前, 关于两者疗效有无区别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通过观察人升血糖素样肽-1长效类似物利拉鲁肽与预混胰岛素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复合终点的影响, 评价两者的疗效有无差异。

国际组织及我国的糖尿病治疗指南均指出Hb A1c、血脂、血压、体重以及低血糖事件是糖尿病治疗中最主要的临床指标, 对评价疾病的治疗方案意义重大。本研究显示利拉鲁肽与预混胰岛素均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 利拉鲁肽还可降低患者TC, 且不增加体重, 患者耐受性良好, 与文献结果相同[1,2,3,4,5,6,7]。本研究进一步发现, 分别以血糖达标率、血压、血脂、BMI、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作为评价指标, 利拉鲁肽在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方面优于预混胰岛素, 其余方面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利拉鲁肽组血压、TG、LDL-C均无显著变化, 考虑可能与患者入组时基线血压、TG、LDL-C水平未显著升高有关。

当采用多个临床指标评价比较糖尿病治疗方案的疗效时, 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如为了维持统计显著性水平, 必须增大样本量;各临床指标在治疗中的权重不同, 若各备选方案中的优劣排序不一致, 难以形成最终的优劣判断。胡仁明等[10]研究显示, 应用糖尿病治疗的复合终点, 可以更准确的评价这些治疗指标和疾病管理的效果。复合终点是指在一个终点定义中纳入多个相关终点, 对疾病控制情况进行整体评估, 其已普遍应用于其他复杂慢性疾病。一项基于LEAD 1~6的研究结果Meta分析显示[11], 以血糖控制、低血糖事件和体重控制作为最重要的方面, 构建复合终点标准为Hb A1c<7.0%、没有发生低血糖事件 (包括轻微和严重低血糖事件) 和体重增加的达标率, 利拉鲁肽1.2 mg复合终点值为32%。另一项Meta分析[12]将血糖、血压和体重作为最重要的指标, 构建复合终点的标准为Hb A1c<7.0%、收缩压<130 mm Hg以及没有体重增加的达标率, 结果显示利拉鲁肽1.2 mg复合终点达标率为21.0%, 其全面达标的可能性是格列美脲的3.5倍 (P<0.01) , 是罗格列酮的9.4倍 (P<0.01) 。本研究以Hb A1c<7.0%、血压<130/80mm Hg、TG<1.7mmol/L、LDL-C<2.6mmol/L、BMI<24 kg/m2以及没有发生低血糖事件 (包括轻微和严重低血糖事件) 构建复合终点。以复合终点达标率作为药物短期疗效评价指标进一步研究显示, 利拉鲁肽1.2 mg的复合终点达标率为41%, 显著高于预留胰岛素。提示以复合终点达标率为评价指标, 利拉鲁肽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短期疗效显著优于预混胰岛素, 其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 还可以改善患者体重、血压、血脂等, 可进一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达到糖尿病治疗的远期目标。

综上所述, 利拉鲁肽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 其短期疗效显著优于预混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其无需调整药物剂量, 1 d 1次使用方便, 值得临床推广。但由于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 样本量较小, 日后仍需长期, 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摘要:目的 以复合终点达标率为评价指标, 比较利拉鲁肽与预混胰岛素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该院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80例, 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利拉鲁肽组 (n=40) 和预混胰岛素组 (n=40) , 分别给予利拉鲁肽和预混胰岛素治疗, 疗程12周。分别于0周及12周测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甘油三酯 (TG) 、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2 h PBG)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 计算体重指数 (BMI) , 记录低血糖发生情况。以Hb A1c<7.0%、血压<130/80 mm Hg、TG<1.7 mmol/L、LDL-C<2.6 mmol/L、BMI<24 kg/m2, 以及没有发生低血糖事件构建复合终点达标标准。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BMI、FPG、2 h PBG、Hb A1c均显著下降 (P<0.01) , 利拉鲁肽组TC亦显著下降 (P<0.05) 。两组SBP、DBP、TG、LDL-C及预混胰岛素组T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间BMI、SBP、DBP、TG、TC、LDL-c、FPG、2 h PBG、Hb A1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利拉鲁肽组低血糖发生率为2.6%, 显著低于预混胰岛素组 (P<0.05) , 复合终点达标率为41%, 显著高于预混胰岛素组 (P<0.05) 。结论 以复合终点达标率为评价指标, 利拉鲁肽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短期疗效显著优于预混胰岛素。

关键词:2型糖尿病,利拉鲁肽,预混胰岛素

参考文献

[1]郎江明, 王甫能, 陈发胜, 等.短期胰岛素泵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8, 24 (2) :133-135.[1]LIANG JM, WANG FN, CHEN FS, et al.Follow-up of newly-diagnosed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treated with short-term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J].Chinese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08, 24 (2) :133-135.Chinese

[2]MARRE M, SHAW J, BRANDLE M, et al.Liraglutide, a once-daily human GLP-1 analogue, added to a sulphonylurea over 26 weeks produces greater improvements in glycaemic and weight control compared with adding rosiglitazone or placebo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LEAD-1 SU) [J].Diabetic Medicine, 2009, 26 (3) :268-278.

[3]NAUCK M, FRID A, HERMANSEN K,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comparison of liraglutide, glimepiride and placebo, all in combination with metformin in type 2 diabetes the LEAD (liraglutide effect and action in diabetes) -2 study[J].Diabetes Care, 2009, 32 (1) :84-90.

[4]GARBER A, HENRY R, RATNER R, et al.Liraglutide versus glimepiride monotherapy for type 2 diabetes (LEAD-3 Mono) :a randomized, 52 week, phaseⅢ, double blind, parallel treatment trial[J].Lancet, 2008, 373 (9662) :473-481.

[5]ZINMAN B, GERICH J, BUSE JB,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human glucagon-like peptide-1 analog liraglutide in combination with metformin and thiazolidinedione in patients with type2 diabetes (LEAD-4 Met+TZD) [J].Diabetes Care, 2009, 32 (7) :1224-1230.

[6]RUSSELL-JONES D, VAAG A, SCHMITZ O, et al.Liraglutide vs insulin glargine and placebo in combination with metformin and sulfonylurea therapy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LEAD-5met+SU)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Diabetologia, 2009, 52 (10) :2046-2055.

[7]BUSE JB, ROSENSTOCK J, SESTI G, et al.Liraglutide once a day versus exenatide twice a day for type 2 diabetes:a 26-week randomized, parallel group, multinational, open label trial (LEAD-6) [J].Lancet, 2009, 374 (9683) :39-47.

[8]HOLMAN RR, PAUL SK, BETHEL MA, et al.10 year follow up of intensive glucose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J].N Engl J Med, 2008, 359 (15) :1577-1589.

[9]INZUCCHI SE, BERGENSTAL RM, BUSE JB, et al.Management of hyperglycemia in type 2 diabetes:a patient-centered approach: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EASD) [J].Diabetes Care, 2012, 35 (6) :1364-1379.

[10]胡仁明, 李洪超.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复合终点评价[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0, 2 (4) :303-306.[10]HU RM, LI HC.Clinical evaluation of Glucagon-like peptide-1medicines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composite end point[J].Chinese Journal of Diabetes Mellitus, 2010, 2 (4) :303-306.Chinese

[11]ZINMAN B, SCHMIDT WE, MOSES A, et al.Achieving a clinically relevant composite outcome of an Hb A1c of<7%without weight gain or hypoglycaemia in type 2 diabetes:a meta-analysis of the liraglutide clinical trial programme[J].Diabetes Obes Metab, 2012, 14 (1) :77-82.

37例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第10篇

【关键词】 胰腺外伤;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7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60-01

为了总结胰腺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现回顾2006年1月~2009年1月我科共收治37例胰腺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7例患者中男26例,女11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43.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1例,工伤9例,拳脚伤4例,钝器伤2例,刀伤1例;患者伤后30min~10h就诊;患者入院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胀及持续性中上腹痛,腹痛范围不一;部分患者有全腹的阵发性腹痛并向腰背部放射以及反跳痛、腹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偶有Grey-Turner征、Cullen征和手足抽搐等临床表现。

1.2 临床诊断 患者入院后行血常规、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CRP、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和CT等检查。本组患者CT检查提示有胰腺损伤者26例,其中损伤位于胰头8例,胰体13例,胰尾5例。11CT检查未见确切胰腺损伤,常规进行腹腔穿刺取得胃肠液、胆汁性液、血性液等或CT游离气体即行剖腹探查术,其中6例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胰体尾部损伤;5例患者腹部体征不明显者先予保守治疗,1d后复查CT,4例提示胰腺轻度增大,胰周少量渗液,1例3d后发现胰腺损伤。合并脾破裂2例,肝破裂4例,十二指肠损伤3例,胆管损伤1例,肋骨骨折并血气胸4例。

1.3 胰腺损伤的分类 按照OIS分度标准[1],Ⅰ级为轻度损伤,指无胰管损伤的浅表挫裂伤;Ⅱ级为无胰管损伤或组织丢失的较重挫裂伤;Ⅲ级为远端横断或有胰管损伤的实质挫伤;Ⅳ级为胰头严重毁损本组患者Ⅰ级共8例;Ⅱ级共16例,其中头颈段挫裂2例,体尾部挫裂12例;Ⅲ级共12例,其中胰颈部断裂3例,体尾部断裂11例;Ⅳ级1例。

1.4 胰腺损伤的治疗 根据患者胰腺损伤的分级采取最佳的治疗措施。Ⅰ级损伤者行需局部引流,疑有实质损伤者行胰腺包膜切开减压,如果胰腺损伤不严重,临床症状平稳,各项化验指标无明显变化,可以保守治疗。本组保守治疗5例;Ⅱ级损伤者均行被膜切开减压,清除胰腺挫裂组织后井式引流,补修大网膜,本组12例体尾部挫裂者6例行胰腺体尾切除,恢复良好;Ⅲ级损伤者,其中3例颈部断裂者采用胰头侧断端关闭,体尾侧断端行胰腺空肠Roux-en-Y吻合术,11例体尾部断裂者均行规则胰体尾切除术;Ⅳ级损伤者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因腹部感染严重而死亡。对于有多器官损伤者要积极同时处理,同时对患者的并发症要及时处理。

2 结果

胰腺外伤患者按损伤的不同程度给予相应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其中35例痊愈,2例死亡。发生并发症8例,其中腹腔感染3例,1例因感染严重而死亡,2例痊愈;胰瘘2例,经充分引流,1例6周后痊愈,另一例10周后痊愈;假性胰腺囊肿2例和腹腔脓肿1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腹腔大出血者因就诊时间晚,出血量大,手术无效死亡。

3 讨论

胰腺属于腹膜后器官,损伤机会相对较小。严重上腹部挤压伤可造成闭合性胰腺损伤,患者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和呕吐等;但单纯胰腺损伤时患者症状体征不典型,如果再并有其他脏器损伤时,常被漏诊。通过对本组患者临床诊断分析,我们认为患者具有以下情况时应考虑胰腺损伤的可能: 具有上腹部外伤史,腹痛剧烈,存在深在压痛伴有明显反跳痛和腹肌紧张者; 术前血清及腹腔穿刺液淀粉酶升高者; 超声或CT检查提示胰腺形态、边界、实质回声或密度异常,胰周存在血肿者; 术中探查发现小网膜、腹膜后有血肿,胰腺、十二指肠区、小网膜、肠系膜根部有积气、积液和黄染者; 大网膜或肠系膜有皂化斑者等。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淀粉酶的测定对胰腺损伤具有参考意义,无特异性,因为在胰腺损伤早期,淀粉酶可以不升高,也不与损伤程度成正比,如严重的胰腺挫裂伤,升高的淀粉酶可迅速降至正常,同时外伤性上消化道穿孔、闭合性腹部内脏损伤时血清淀粉酶也可升高[1]。 具体治疗方式要根据受伤的类型而采取合理的治疗方式:①Ⅰ、Ⅱ级胰腺损伤,确认无胰管损伤时,先行修补后引流;②Ⅲ级损伤应根据部位决定术式,如胰腺体尾部断裂伤,胰头完整,则主张行远端胰腺切除,近端结扎、胰头置管引流术;③Ⅳ级损伤一般伤势严重,才采用做十二指肠憩室化处理,切除胰体,近端结扎包埋,远端与空肠Roux-Y套入式吻合术,手术创伤大,死亡率高。术后处理:首先行有效的胃肠减压,及时补充营养、热量,保持机体水电解质和代谢平衡;其次采用双套管负压吸引流,严密观察腹部各引流管的引流量和性质,如引流量少,引流液淀粉酶恢复正常即可拔除引流管;选择高效广谱易通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同时补充凝血因子,应用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等[3]。

参考文献

[1] Moore EE,Cogbill TH,Malangoni MA,et al.Organ injury scaling. Surg Clin North Am,1995,75(2): 293-303

[2] 张国伟,周杰,廖彩仙,等.闭合性胰腺外伤的诊治体会(附19例报告)[J].肝胆外科杂志,2003,11(6):414-416.

糖尿病的诊断治疗体会 第11篇

关键词:结核性胸膜炎,糖尿病,临床诊治,效果,抗痨治疗

为了探讨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治的效果,该院选取于2012年1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特进行了一次研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2月来该院进行治疗的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糖尿病患者78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人数各39例。对照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在41~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22±3.45)岁;观察组患者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在42~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39±3.65)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抗痨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抗痨治疗的方式主要采用2HRZE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需需要严格控制血糖的水平,采用诺和灵30R进行治疗,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再加二甲双胍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胸腔积液吸收的时间和结核中毒症状缓解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

1.4 评价指标

痊愈:经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无胸膜肥厚情况发生,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好转: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无胸膜肥厚情况发生,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朝着更加严重的趋势发展,发生病情恶化的情况。

1.5 统计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痊愈14例,好转16例,无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92%;观察组患者痊愈20例,好转18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44%,χ2=7.42,P=0.00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胸腔积液吸收的时间和结核中毒症状缓解的时间详细情况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情况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的几率也不断上升。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发病的原因是胰岛功能紊乱或退化引起的,此种疾病可导致患者的机体出现代谢紊乱、免疫能力下降的情况,人体缺少了防御功能,很容易感染结核病的致病细菌[1],随着糖尿病人数的增加,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糖尿病的数量也不断增多。

患有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水平较高的原因,患者胸腔积液的糖分和蛋白质的含量也会出现增强的趋势,因此,给结核杆菌的生长和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身体内的抗体和补体数量会出现降低的趋势,给治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2]。

大部分学者认为,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糖尿病的治疗中虽然需要控制血糖的变化情况,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是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糖尿病属于慢性消耗类疾病的一种,需要提高患者的营养供给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的抵抗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笔者所说的提高营养的摄入量是需要在血糖水平合理的情况下进行,如果血糖水平过高则很有可能会影响到药物治疗的效果,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3]。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两种疾病同时治疗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证明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在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同时进行抗痨治疗和控制血糖治疗效果更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所需要的时间更短,减少患者的痛苦,加快康复的速度。这一发现具有极强的临床应用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曹思哲.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观察[J].吉林医学,2012(5):923-924.

[2]刘铁军.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治[J].糖尿病新世界,2014(20):28.

上一篇:非货币性交易会计下一篇:早期不典型宫外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