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损伤范文

2024-09-11

肌腱损伤范文(精选8篇)

肌腱损伤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63例是经MRI或手术、穿刺证实四肢肌腱损伤。其中男43例, 女20例, 年龄19~58岁, 平均 (31.0±3.5) 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伤处红肿、疼痛, 伴有其他关节活动受限症状。其中上肢损伤22例, 下肢损伤41例。大部分患者有外伤史。

1.2 研究方法

1.2.1 使用仪器

使用的仪器为GE VOLUSON 730超声诊断检查仪, 探头频率10.0MHz, 必要时采用12.0 MHz;仪器灰阶增强不宜过大, 其调节基准以血管内血液呈无回声;能量输出可调至能显示部位的最低水准;聚焦调节到所需观察的深度。

1.2.2 扫查方法

患者一般取仰卧位, 充分显露受检部位。超声探头涂上耦合剂, 沿肌腱周围有规则的纵、横扫查。为了提高声像质量, 探头可适当加压。来回反复的扫查, 一般3次以上。仔细观察病变组织的形态、大小、结构、边缘、内回声以及与周围组织的相关关系。

2 结果

2.1 肌腱损伤的超声表现

单纯肌腱损伤者有32例, 股四头肌肌腱部分断裂有3例, 部分断裂有5例、肱二头肌长头腱完全断裂有7例, 指伸肌腱部分断裂有3例, 跟腱完全断裂8例, 合并肌肉撕裂者5例。患者都有外伤或者突然用力的病史, 其声像图纵断扫查均可见连续中断的纤维带附着与肌腱处, 可以发现有两个断端, 其间可见无回声或低回声。晚期断裂肌腱及再断裂肌腱有杵样改变, 断端比较模糊。

2.2 肌腱周围血肿形成

患者来就诊时可见有积液或血肿, 也有部分患者只有血肿。主要表现为损伤处无回声区, 形态极其不规则, 有的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发病时间长的, 还可见分隔;若血肿位于肌肉附着处, 其形态逐渐变窄;若沿肌肉筋膜扩展时, 其形状呈双凸透镜形。

3 讨论

运动系统中的四肢肌腱损伤是在临床上较多见的。目前应用高频超声来检测肌腱损伤, 从声像的变化类型, 大致可得到与肌腱损伤或者愈合情况一致的声像资料, 为临床对肌腱损伤情况的判断提供比较直观的依据。肌腱损伤的类型很多, 常见的有开放性肌腱损伤和闭合性肌腱损伤。开放性肌腱损伤常常是因为锐器直接切割或打击造成, 这种肌腱损伤比较少见, 最容易判断。闭合性肌腱损伤多因为过度牵拉、肌肉不协调收缩或者外力撞击造成, 这是超声诊断的重点, 临床上也应该引起重视[4]。

肌腱是指在肌腹两侧固着点附着的索状或者膜状的致密结缔组织, 肌腱使肌肉有更好的受力方式也容易固定。长肌的肌腱多属带状或索条状, 截面为椭圆形。肌腱表层常附有多层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 这些结缔组织构成肌腱纤维鞘。肌腱纤维鞘可与周围组织疏松或紧密状态接触, 主要用来减少运动是受到的阻力。在肌腱与韧带和骨之间可以有滑膜鞘。肌腱如果发生炎症时, 滑膜鞘内液体就会增多, 可呈囊性扩张, 这也会在超声上有所表现[5]。长期肌腱磨损或伴发其他疾病如痛风、红斑狼疮、关节炎、糖尿病事, 肌腱更容易因轻微外伤而引起退行性变或者发炎[6]。

正常肌腱常由致密结缔组织捆绑纵行的胶原纤维组成。超声在检查这些肌腱的时候, 会发现与其他部位的软组织相比, 声像图表现出特征程度较高的条索, 这样的组织呈现出高回声, 很容易下诊断。肌肉组织与肌腱的显示声像不同, 在长轴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为条纹状, 短轴则呈团块、斑点状。脂肪组织在超声声像表现为低回声。由于肌腹、肌腱和脂肪的组织学特性不同, 其声像也就不同。肌腱较脂肪、肌腹的声阻抗较大、密度大、声速高。因此检查时应用高频探头, 就能够清晰地显示肌腱的声像图。此外, 根据肌腱和肌腹的活动特点使得在作肌肉舒缩试验时, 两者的声像图可以明显鉴别。这些特征都为超声诊断肌腱损伤或者断裂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肌腱断裂的超声声像图常可以表现出肌腱的非连续中断。由于两端肌腹的收缩性, 近端肌腱距损伤处较远端远, 这在作肌肉舒缩试验时表现的更为明显。因此超声检查时应特别注意对近端的检查, 以确定断端的准确位置。

跟腱作为人体中最大的肌腱, 其损伤也非常常见, 且常多见于青壮年。在本次研究中也发现了很多跟腱损伤的实例。跟腱远端止于跟骨的后结节, 近端是腓肠肌及比目鱼肌的肌腹, 是能够提高足跟部的主要肌腱。跟腱损伤常发生于3处:即根骨附着处、肌肉中央处、肌腱交接处。在运动过程中, 特别是运动突然起跳的瞬间, 跟腱最容易发生断裂[7]。跟腱断裂的主要原因有跟腱炎、跟腱劳损及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够充分等。超声声像检查能够清楚的在声像上显示出两个断端, 本组病例大部分诊断结果均与手术后结果相符合。日常中, 常以下肢肌腱损伤多见。因为下肢相对上肢来说运动较多。本次研究中, 有一患者以突发上臂肿物伴疼痛就诊, 询问病史有提重物, 超声检查为肱三头肌腱完全断裂。完全性肌腱断裂时可以以引起近端的肌腹收缩, 收缩的肌腹可以在体表形成突起, 使部分临床症状不是很明显的病人被误认为肿块, 这在临床上要注意加以鉴别。有些肌腱完全断裂的部位会出现凹陷, 肌腱部分断裂有时候也会发生凹陷, 因此采用边触诊边进行扫查的方法有助于临床诊断[8]。

总体说来,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我们发现对于肌腱损伤的影像诊断, X线诊断的特异性和检出率都不是很高, 而螺旋CT及MRI检出率虽然较高, 但是费用太高。而高频超声具有操作快速、方便、经济无创、可重复性好, 能为临床做出快速而明确的诊断, 所以超声检查在运动系统肌腱损伤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也能为四肢肌腱损伤提供有价值的诊疗信息。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诊断四肢肌腱损伤的价值, 以期用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63例四肢肌腱损伤的超声诊断后的声像特征, 综合分析所有的声像图特征。结果 单纯肌腱损伤者有32例, 股四头肌肌腱部分断裂有3例, 部分断裂有5例、肱二头肌长头腱完全断裂有7例, 指伸肌腱部分断裂有3例, 跟腱完全断裂8例, 合并肌肉撕裂者5例。结论 高频超声能为四肢肌腱损伤提供有价值的诊疗信息。

关键词:肌腱损伤,超声,诊断

参考文献

[1]Kristoffersen M, Ohberg L.Neovascularisation in chronic tendoninjuries detected with colour doppler ultrasound in horse andman: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J].Knee Surg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2005, 13 (6) :505-508.

[2]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1475-1476.

[3]Spadaro A, Iagnocco A.Clinical and ultrasonog raphyassessment of perip heral enthesiti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J].Rheumatology (Oxford) , 2011, 50 (11) :2080-2086.

[4]McNally EG.The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J].J Skeletal Radiol, 2011, 40 (9) :1223-1231.

[5]Rasmussen OS.Sonography of tendons[J].Stand J Med SeiSports, 2000, 10 (6) :360-364.

[6]张新, 苏骅.手部肌腱断裂修复后肌腱粘连的超声评价[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5, 21 (9) :700-701.

[7]薛利芳, 贾建文.超声在小腿肌肉、肌腱损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0, 16 (2) :150-151.

肌腱末端损伤手术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第2篇

【摘要】肌腱、韧带损伤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肌腱、韧带骨附着部(肌腱、韧带末端)损伤就是肌腱、韧带与骨相连的部位受到损伤。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肌腱骨附着部是肌腱、韧带与骨干连接的应力集中部位,在急剧运动之中,该部位所需要承受的力量非常大,因此也容易出现运动损伤。肌腱骨附着部位的损伤修复方法有多种,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对近年肌腱骨附着部位的损伤方法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肌腱韧带末端损伤 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654-01

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普及,使肌腱、韧带损伤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肌腱损伤按其损伤部位可分为肌腱腱部损伤、肌腱腹部损伤和肌腱骨附着部(肌腱、韧带末端)损伤。其中肌腱、韧带骨附着部(肌腱、韧带末端)损伤就是肌腱、韧带与骨相连的应力集中部位受到损伤,大部分是外伤或运动中所引起的。

肌腱-骨的连接点是肌腱、韧带或者关节囊与骨密切接触的重要移行部位,该部位同时也是应力集中的部位,在运动中易发生肌腱末端损伤。肌腱末端的完全损伤需要重建肌腱止点,使得肌腱-骨愈合。肌腱骨附着部位亦即肌腱末端是复杂的一种组织类型,在很短的距离内,肌腱以及韧带等组织,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而转化为骨组织,其主要的作用是将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通过肌腱传递至骨骼,从而实现关节的运动。而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肌腱骨附着部是肌腱、韧带与骨干连接的应力集中部位,在急剧运动之中,该部位所需要承受的力量非常大,因此也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传统的肌腱骨附着部位的损伤修复方法有抽出钢丝法、U型固定法、螺钉加压固定法、钻孔丝线缝合法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存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比如外固定的时间较长,固定牢固程度较差,而且关节也容易发生粘连而导致僵硬,在术后容易出现再次断裂,严重的会导致关节的部分功能丧失。如何重建肌腱、韧带与骨组织的连接一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1肌腱骨附着部位损伤及愈合机制方面的研究

关于肌腱骨附着部位损伤的发生机制,当前的研究成果较少。当前的研究认为,应力在肌腱骨附着部位损伤的发生中可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应力在其愈合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控制应力也成为了治疗肌腱骨附着部位损伤的一种有效路径[1]。但是,在肌腱骨附着部位的愈合方面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多。有研究认为,纤维软骨在肌腱骨附着部位的愈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重建与修复对于肌腱骨附着部位的愈合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比如,薛海滨等的研究[2]对应用半腱肌腱重建交叉韧带末端形成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认为,在肌腱骨附着部位的纤维软骨带的再生非常缓慢和困难。

Wong等[3]的研究则对软骨组织在肌腱骨附着部位的愈合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发现,软骨能够增强肌腱骨附着部位移行区的再生。该研究还认为,软骨组织可能是一种具有非常良好潜力的肌腱骨附着部位愈合的植入材料。随着近年来组织工程学的快速发展,对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研究随之增加,有学者开始注意到其作为一种多重间充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具备多向分化的能力,而且其繁殖能力也非常强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易获取性,可能作为肌腱骨附着部位的一种有效种子细胞。

Benjamin等的研究成果认为,肌腱骨附着部位主要有两种连接方式,其一是纤维性连接方式,即通过纤维组织将肌腱与骨膜连接在一起,此种方式一般出现在长骨骨干部位;其二则是通过纤维软骨联合,即纤维组织通过软骨组织与骨相连,这种方式包括了肌腱纤维组织、尚未钙化的纤维软骨、已经钙化的纤维软骨以及普通的骨组织。肌腱末端损伤无论是发生在上述何种连接方式之中,愈合都会非常的困难,其愈合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纤维或者纤维软骨带的修复以及重建。但实际上,纤维软骨带的修复以及重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缓慢并且困难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为其提供一个非常稳定的生长环境

2肌腱骨附着部位损伤手术修复方法的研究现状

从肌腱末端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的发展来看,传统的方法有抽出钢丝法、U型固定法、螺钉加压固定法、钻孔丝线缝合法等方法,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肌腱末端缝置一条缝线,而后借助该缝线将肌腱牵向远端,并且将其拉直,再在肌腱的骨附着点更远端的骨上进行横向打孔,缝线从两侧交叉穿过骨孔,然后在骨表面打结。若肌腱的长度足够,则可以将肌腱反穿过骨孔而后再将其反折,通过肌腱自行缝合固定。但是,这种方式在临床的医疗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原因在其插入骨孔的难度非常之大,即使是穿过之后也可能被骨孔通道所卡住。

Krackow等的研究報道了改善上述问题的方法,即在肌腱末端交叉式捆绑肌腱,并且在末端打结,缝线末端则需要留出足够的长度,第二根缝线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捆绑,同时与第一根缝线错开,之后再进行穿孔,成功率能够得到提升。然而,上述方法即使是能够取得一定的修复效果,但是其手术的创伤相对较大,缝线以及骨孔边缘的摩擦容易导致其被锋利的骨孔边缘割断,而且该种方法对于骨强度的要求较高,若骨皮质断裂,还容易导致缝线脱出,其固定作用也不明显。

Jeffrey Yao等采用了缝线固定装置,该种装置可以直接钻入骨干内,其拉出强度至少相当于缝线穿过骨孔的强度,而且其对于手术视野小,伤口相对较深的患者非常适用,若在肩关节的肌腱骨附着部损伤手术之中,则该方法非常适用。史斌报道的微型缝线固定装置[3]采用的是钛质倒钩,该种装置的使用可以有效的缩减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便捷性,而且组织损伤能够有效的减小,钛质材料的固定装置亦可无需二次手术取出。但是,该等装置也有其不足之处,其在骨锚拧入骨干之后,需要有足够的骨量才能够确保骨锚的牢固程度,要掌握骨锚与骨面拧入的进钉位置才能够达到最佳的固定效果,这对术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在实践中往往只能够通过增加锚钉数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除了上述的固定装置之外,还有一种术后外固定于肌腱骨附着部的固定装置应用较为普遍。Burr DB早在1984年就报到了这种类型装置的效果,其对于帮助肌腱末端修复确实具有较好的效果[4]。而后Fu LLK在1998年也报道了该种类型的装置的实际效果,并且通过研究认为该装置能够减少连接处的再次撕脱以及发生位移的可能性,减少对骨干、肌腱以及其他软组织的刺激[5]。但是,该方法也有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因其固定的关节往往较多,而且固定时间也较长。在时间内,容易导致其他关节发生功能退化、肌肉萎缩以及肌腱萎缩,严重的还会出现骨丢失以及关节软骨退变等一系列的并发症,并且不适应于一些陈旧伤的治疗。

当今,应用单一骨锚来修复肌腱骨附着部损伤的方案备受推崇。张杰对该方法进行了回顾性的报道[6],该方法与Jeffrey Yao的装置类似,都是采用的钛合金骨锚,骨锚的锚身是一个锥形锚体,其锚身两侧各有一个倒钩,尾部连接双针缝合线,配有与之匹配的钻头和置入的手动操作器。具有操作方便、钛质合金组织相容性好的特点,其操作确实方便,但是价格昂贵,推广受到一定限制,同时其需要坚固的骨组织作为支撑,患有骨质疏松以及有较大术后脱钉危险的患者都不太适用。

另外,周胜涛与冯东波研究了一种自制肌腱骨吻合装置,该装置由肌腱吻合部以及固定螺钉两个部分构成,前者位于装置的中央,留有一定数量的针孔,用于缝合肌腱的末端,而在肌腱接触面设计了槽纹,减少对肌腱的压迫,同时提高摩擦力。螺钉呈三角分布,用于将装置固定于骨骼表面,从而使得吻合的肌腱与骨组织能够紧密接触,便于肌腱骨的生成以及愈合。操作的时候,将肌腱末端缝合在吻合部的孔内,并且将该装置的尾部放置于肌腱的附着点顶部,根据固定螺钉孔的位置需求在骨骼上钻孔、固定[7-8]。该装置突破了一线固定或者单点固定的方法,形成了三点成一面的固定方式,固定效果更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而且,该装置可以采用可吸收的材料,不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也能够节省医疗费用。

3肌腱骨附着部位损伤后促进腱骨愈合的研究现状

Yehia B报道了一种将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注入兔自身半腱肌腱中并行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其研究结果表明了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可以有效的改善移植物与受区生物学固定,从而促进肌腱-骨结合部的愈合。Mahmut Nedim Doral等研究了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将磷酸钙骨水泥为载体的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与核因子-kβ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植入肌腱-骨结合部隧道中,发现上述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从而提高成骨作用,促进腱骨部位的愈合。Yoshikazu Kida的研究采用了物理冲击波治疗方法,其研究发现,冲击波可以通过促进成骨、纤维软骨带再生以及骨重建而促进延迟愈合的骨-肌腱结合部的愈合。Li Qi等的研究报道了一种低强度脉冲式超声对骨-肌腱结合部基质硬度的作用,研究发现其对于骨-肌腱结合部愈合过程中的新骨、纤维软骨以及肌腱基质硬度均有一定的增强作用。Carolyn M的研究也发现,低强度脉冲式超声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软骨形成从而促进骨-肌腱结合部的愈合。

综上所述,从肌腱末端损伤手术方法的研究进展来看,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进,新材料的研发,使得肌腱末端损伤的治疗方法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研究如何促进腱骨愈合,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将是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Hisatada Hiraoka,Sou Kuribayashi,Akira Fukuda,Naoshi Fukui,Kozo Nakamura. Endoscopic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a computer-assisted fluoroscopic navigation system[J].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cience . 2006 (2)

[2] 薛海濱,敖英芳,于长隆. 应用半腱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末端形成的特点[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2(02)

[3] 史斌. 微型可吸收锚钉修复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疗效观察[J]. 河北医药. 2012(09):29-42.

[4] Burr DB,Frederickson RG,Pavlinch C,Sickles M,Buekart S.Intracast muscle stimulation prevents bone and cartilage deterioration in castimmobilized rabbits[J].Clin Orthop Relat R.1984;189:264-278.

[5] Fu LLK,Maffullli N,Yip KMN,Chan KM.Articular lesion of the knee following immobilization or destabilization for 6 0r 12 weeks in rabbits[J].Clin Rheumotal 1998;17:227-233.

[6] 张杰,焦洪新,李晓苏,等. FASTIN 骨锚在肌腱、韧带止点重建中的应用[J]. 实用骨科杂志, 2010,16(12):903-906.

[7] 周胜涛.自制肌腱骨吻合装置修复肌腱末端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D].南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显微外科修复手部屈肌腱损伤的疗效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手部屈肌腱损伤的患者89例137指188条肌腱, 其中男性47例, 女性42例, 年龄10~45岁, 平均27.4岁。损伤的类型:锐器切割伤38例, 电锯上41例, 压砸或者机器绞轧伤10例。从受伤到修复的时间:6h以内的68例, 7~15h12例, 15天以内9例。损伤的平面:Ⅰ区40条, Ⅱ区37条, Ⅲ区30条, Ⅳ区41条, Ⅴ区40条。损伤的部位:拇指37指, 食指25指, 中指35指, 无名指26指, 小指14指。

1.2 治疗方法

首先积极地治疗合并伤, 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进行快速补液, 用镇静止痛剂进行止痛, 用气囊止血带进行止血, 快速纠正休克。对创口进行彻底清洁以后对骨折或者关节脱位的患者进行修复, 一般经常用钢板进行固定;对于损伤的血管进行吻合术或者对静脉进行移植修复等等。然后采用臂丛麻醉的方法对患者进行麻醉, 对肌腱和腱鞘进行处理。 (1) 彻底的清创, 充分的止血。用经过灭菌处理的肥皂水以及生理盐水反复地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洗刷, 清除凝血块或者异物, 然后用新洁尔灭液或者双氧水对伤口进行冲洗, 用无菌的纱布拭干创伤面及其周围的皮肤, 对皮肤再进行常规消毒进行铺单, 吧失活的组织切掉。对出血点进行结扎。 (2) 寻找肌腱的断离端并对其进行吻合。用Z字形的延长方法延长患者的原伤口, 使鞘管L型的活页瓣暴露出来以后然后将鞘管翻开, 肌腱的断端被找到以后, 假如手部的深浅肌腱都被断裂, 应该同时对它们进行修复。深肌腱的损伤应该用4-0的无损伤进行缝线, 先作Kessler缝合, 然后在它的周边用6-0的无损伤缝线对其进行连续的或者间断的缝合, 目的是使表面保持完整并且光滑;如果在交叉处浅肌腱损伤之后应该用8字形缝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缝合;如果是交叉的近端断裂, 它的缝合的方法同深肌腱的缝合方法。鞘管应该进行轻度的外翻缝合采用6-0的无损伤的缝线, 使内滑膜层保持完整与光滑。如果鞘管损伤非常严重并且缺损之后无法闭合的患者, 应该用浅静脉片对其进行修补或者将其部分进行切除, 但要使A2、A4滑车得到保留。假如肌腱的损伤部位在腱鞘的起始部位, 可以将A1滑车切除, 使Ⅱ区损伤转变为Ⅲ区损伤。最后在手术之后进行处理, 采用有控制性的Kleinert活动方案, 在甲缘上用2-0的尼龙线缝一个线圈, 将一石膏托放在前臂到指尖的背侧, 将腕关节屈曲30°, 掌指关节屈曲70°, 保持指间关节于伸直的体位。然后在尼龙线圈上固定橡皮筋的一端, 于手腕掌部的近端用别针固定橡皮筋的另一端, 将手指借助于橡皮筋的弹性控制在屈曲的休息位。医生指导患者每天进行主动的伸屈运动5~6次, 每次大约进行10次伸屈动作。3周之后把外固定进行拆除, 拆除后每天增加运动的次数和伸屈的次数, 6周以内避免进行抗阻力的运动训练。

1.3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美国手外科学会提出的测量主动活动度TAM发的方法进行评价:优》220°, 良200°~220°, 可>180°, 差<180°。优和良的和为优良率。

2 结果

术后进行随访的有72例112指, 按照TAM评定法进行评定, 结果为优50指, 良46指, 可10指, 差6指, 优良率达85.7%。见表1。

3 讨论

手部屈肌腱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在治疗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手术后肌腱粘连的问题, 因为肌腱本身就具有微血液循环, 所以在对断裂肌腱进行修复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保护肌腱的血液循环[1]。采用细针线的无创操作、进行精细的缝合以及对腱鞘进行修复等等措施均有利于建立肌腱的血液微循环并且能够促进伤口的愈合, 使粘连的发生率降低。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 可以使屈肌腱的修复损伤的疗效大大提高[2]。营养肌腱的主要方式是滑液扩散和血管灌注, 经过大量的研究显示肌腱具有血液供应的能力, 而且肌腱的全长有血管网贯穿, 就形成了肌腱的血供系统, 经过大量研究发现血管在肌腱内呈节段性的分布, 并且血管主要在肌腱的背侧分布, 因而在肌腱的各节段之间以及腹侧就很明显的有血液供应的缺少[3,4,5]。另外, 在滑膜和腱鞘内产生滑液, 在对肌腱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复时, 应用Kessler缝合法尽量在肌腱的掌侧进行缝合, 在对肌腱的段端对合好的前提下, 使表面保持光滑, 这样对肌腱内的血液循环的影响会大大减小, 使肌腱的营养供应得到了保证, 有利于加快肌腱的修复。再用6-0的无损伤缝线作连续的或者间断的缝合, 使吻合口表面保持光滑, 因此减少了粘连的发生;同时对腱鞘进行修复, 促进了滑液的产生, 有利于肌腱的修复, 提高了肌腱修复的疗效[6]。

在肌腱修复的早期, 要彻底地对伤口进行清洁, 在做完手术后要对其进行积极地消炎治疗, 避免在修复以后肌腱因为感染之后而形成粘连。在手术后要进行早期的保护性活动, 在24h内即可进行保护性活动, 3周以后可以进行主动活动, 6周以后进行抗阻训练, 可以有效防止肌腱的粘连。综上所述, 本组这些病例通过应用显微外科技术, 对损伤的肌腱在早期就进行修复, 在手术之后再辅以保护性的活动,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手部屈肌腱损伤后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复所取得的疗效。方法 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手部屈肌腱损伤的患者89例137指188条肌腱, 根据屈肌腱的Verdan分区以及各个区的解剖特点,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不同的方法对手部进行修复, 所有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6个月1年进行随访。结果 术后进行随访的有72例112指, 按照TAM评定法进行评定, 结果为优50指, 良46指, 可10指, 差6指, 优良率达85.7%。结论 手指腱鞘内屈肌腱损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肌腱进行缝合并对腱鞘进行修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手指的屈功能恢复的比较好。

关键词:屈肌腱,损伤,显微外科,修复

参考文献

[1]顾玉东, 王澍寰, 侍德.手外科手术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宋修军, 潘达德, 林彬, 等.移植腱周膜包绕腱缝合段防止指屈肌腱粘连[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7, 13 (2) :93.

[3]邵新中, 凌彤, 张煜, 等.生物膜防止手屈肌腱粘连的临床应用[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4, 10 (1) :37.

[4]谢希衷, 崔志民, 孟宏.显微缝合加生物膜包裹修复手指屈肌腱损伤[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4, 17 (2) :106.

[5]胡琪, 王澍寰, 胡溱.Ⅱ区屈指肌腱损伤早期修复后粘连的实验研究[J].创伤骨科学报, 2006, 18 (1) :28.

肌腱损伤 第4篇

关键词:肌肉损伤,超声诊断

本文回顾了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超声诊断26例下肢小腿肌系损伤的超声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中男17例, 女9例, 年龄范围18~45岁, 平均28岁。其19例经MRI证实。余经手术证实。分类: (1) 按发病的缓急分, 瞬间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而造成的称为急性损伤 (Acute Injuries) , 发病3周内就诊者, 症状骤起, 本组为11例;慢性损伤 (Slow Injuries) 因局部长期负担过度, 由反复微细损伤积累而成的称慢性损伤, 为损伤3周后就诊, 发病缓慢, 症状渐起, 病程较长。本组为6例。 (2) 按损伤组织的种类分为3类: (1) 一般性损伤:也叫肌肉挫伤, 仅有小血管破裂出血、渗血, 肌肉、肌腱无断裂, 为一般性轻微损伤; (2) 撕裂伤:肌肉、肌腱筋膜有部分断裂; (3) 断裂伤:肌肉、肌腱完全撕裂。

临床均有患肢肿痛、膝关节伸直或踝关节背屈等功能障碍。其中17例有明确的外伤史, 另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来行US检查。

1.2 方法

采用HDI4000声像仪L5~10MHz超宽频高频线阵探头, 肌骨软件。纵扫自上而下向远侧适当移动探头, 逐层显示肌肉、肌腱走向至附着点, 在横断过程中, 要适当旋转探头, 以明确肌肉类型;在纵断扫查肌腱过程中, 声束要与肌腱垂直扫查, 以减少因折射带来的伪像。

2 结果

2.1 肌腱损伤

单纯肌腱损伤者9例, 跟腱完全性断裂4例, 部分断裂5例, 发生在小腿中部的跖肌腱断裂2例;合并有肌肉撕裂者2例。超声声像图:完全断裂伤, 断端收缩, 断口间距变化较大。断口处血肿多呈斑点状无回声, 或不规则较强回声间有峰窝状低回声。邻近跟腱明显肿胀, 回声不均匀。部分性肌腱断裂则肌腱的连续性部分中断伴周围少量积液。另慢性跖肌腱损伤1例, 该患者跖肌腱损伤后6个月来一直有活动性小腿疼痛, 超声发现病变处有边界不规则的低回声及高回声非均质性团块, 周围常伴有极少量积液。

2.2 肌肉损伤

腓肠肌撕裂者2例, 跖肌撕裂者3例。表现为肌肉的连续性中断, 撕裂处肌肉回缩, 收缩时, 断端肌肉明显增大。其周围有无回声的血肿包围。本文未见到肌肉完全性断裂伤。肌肉挫伤9例, 表现为肌肉增大内部回声减低, 有不规则无回声区。

2.3 血肿形成

所有患者均伴有或多或少血肿形成, 表现为损伤处血肿呈卵圆形或椭圆形;位于肌肉附着处, 其形态逐渐变窄;沿筋膜扩展时, 其形态呈双凸透镜。

3 讨论

肌肉和肌腱等软组织, 以及它们之间结缔组织间隙, 存在着多种声阻差界面, 超声对之能顺利穿透, 吸收衰减小, 具有较高的分辨率[1], 可使肌肉、肌腱、韧带、筋膜、腱鞘、滑囊、外周神经和血管等细小组织结构清晰显像, 为判断肿块的组织学来源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同时可确定肿块与周围骨骼、神经、血管的解剖关系, 为手术切除提供指导[2]。

跖肌和腓肠肌损伤是小腿疼痛的常见原因, 称为网球腿[3]。

小腿后群中腓肠肌为浅层肌肉, 有内侧、外侧两头, 分别起于股骨的内、外侧髁的后面, 两头合成肌腹后, 形成极强大的跟腱, 抵止于跟结节, 在小腿中部形成扁腱与深面的比目鱼肌腱相合;跖肌它刚好位于小腿上部腓肠肌侧头的深面, 是一薄而小的肌肉, 还有一长的肌腱, 终止于跟腱;其作用是屈小腿、提起足跟, 固定髁关节, 防止身体前倾。常因强力收缩, 踝过度背伸而造成急性损伤, 其损伤部位多发生于腓肠肌股骨髁部附着部、肌与腱交接部或在跟腱附着部。长期持续慢性损伤可导致劳损。腓肠肌劳损者, 小腿后面酸痛、发胀, 小腿沉重。

超声检查, 正常肌肉长轴显示具有与纤维脂肪隔相应的细小的斜行平行回声。横切面图像稍不规则, 可见纤维脂肪隔散在分布于肌纤维中。较大的隔可形成薄网状图形。筋膜具有高回声特性。皮下组织的回声通常比肌肉强, 但在肥胖患者中也可呈低回声。小腿肌肉损伤的超声表现取决于损伤肌肉的种类和损伤的程度。肌肉撕裂伤或断裂伤及挫伤均常伴有损伤周围处出血或血肿形成;肌肉肿大较明显, 这与肌肉血供较丰富, 出血较多有关。而肌腱断裂伤, 局部液体较少, 可能与肌腱无血管供应有关。其液体的来源可能是反应性渗出液。肌腱损伤后长时间伴有症状的患者, 超声检查发现病变局部回声增强形成结节, 说明局部有纤维肉芽组织增生[4]。

当未发现肌肉、肌腱损伤, 仅见液体聚积, 可能与肌肉劳损或扭伤有关, 液体常发生在比目鱼肌与腓肠肌中部之间。这与其他作者采用MRI对跖肌损伤的研究结果一致, 笔者认为单纯积液多发生在肌肉的扭伤中。如液体位于跖肌腹处并向下延伸到腓肠肌与比目鱼肌之间的腓肠肌中部, 需与比目鱼肌腱膜轻度撕裂鉴别;在该处发现积液, 还应排除Bakers囊肿破裂。

笔者体会应尽量使用使肢体平坦。足够的耦合剂可减少伪影。特别是在声束与肌腱形成斜角时, 可在肌腱前方出现假性低回声。变换扫查角度, 使之尽量与肌腱平行及垂直, 可消除这种假象。同时配合肌肉和肌腱活动, 观察其动态变化, 可明确是那块肌肉损伤及其损伤程度和是否伴有血肿。

在本组实验中, 26例患者有9例是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来行US检查;小腿损伤还有许多其他原因引起, 如小腿深层血肿、肌撕裂、肿瘤等等多种疾病, 其临床症状与小腿深静脉丛血栓形成相似, 极易与之相混淆, 一般检查很难发现, 超声检查发现下肢深静脉管腔显示、壁光滑、内未见异常回声, 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通畅;而超声显示下肢小腿肌肉肿胀, 回声减低, 肌肉内部有不规则的无回声积液区。超声诊断为下肢小腿肌肉扭伤。仔细追问病史, 部分患者有过度背伸、屈踝的运动病史。因此, 我们认为, 凡对有症状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 在深静脉显示正常的情况下, 一定要将下肢肌肉检查列为常规检查[5]。

据研究表明, 超声检查中特别在软组织肿瘤的诊断方面,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像CT和MRI那样显示解剖结构的细节, 不如血管造影一次能显示血管全貌;对于小腿静脉瓣膜功能的检查, 只能靠挤压小腿肌肉而松手时的反向血流来判断。但超声诊断对小腿损伤具有简便、无创、价格低廉、应用范围广、无放射损害、准确率高等优点, 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缙熙, 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199~201.

[2]吴恩惠.医学影像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9.

[3]王纯正, 徐智章.超声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86.

[4]张万福.软组织损伤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5.

肌腱损伤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2013年间在我院就诊的有肩部慢性疼痛或外伤病史患者84例, 其中男性44例, 女性40例, 中位年龄为47.23岁。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肩关节疼痛、压痛及活动受限, 外展、上举时明显。其中12例有明确外伤史。临床诊断部分撕裂23例, 完全断裂22例, 39例在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

1.2 检查方法:

利用西门子Avanto 1.5T磁共振成像仪, 采用体部线圈。扫描序列包括横轴位T1WI序列 (TR 512 ms, TE 11 ms) PD序列 (TR 3 000 ms, TE39 ms) 、斜冠状位T1WI序列 (TR 450 ms, TE 11 ms) PD序列 (TR 3 000 ms, TE 39 ms) 、斜矢状位T2WI序列 (TR 3 500 ms, TE 78 ms) 。层厚3 mm, 层间距3mm, 矩阵320×256, 视野FOV 28.0 cm×28.0 cm。

1.3 影像诊断:

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阅读全部图像。肩袖肌腱损伤MRI诊断分级标准[1]:0级:正常、呈均匀一致低信号。1级:肩袖形态正常、肩袖腱呈弥漫或线状高信号。2级:肩袖肌腱变薄或不规则、呈高信号。3级:肩袖信号增高累及肌腱全层, 肌腱中断、回缩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冈上肌腱损伤的直接征象:

84例患者有冈上肌肌腱形态和信号异常, 其中斜冠状位诊断为1级40例, 2级28例, 3级16例;横断位1级59例, 2级10例, 3级15例;斜矢状位1级65例, 2级9例;3级10例。在统计分析中, 把临床随访后好转的病例归类为挫伤 (1级) , 部分撕裂患者 (2级) , 完全断裂患者 (3级) , 见图1~3。临床诊断结果为1级39例, 2

2.2 冈上肌腱损伤的其他征象:

56例患者合并有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积液。53例患者有喙突下滑囊积液。盂唇损伤患者28例, 前上盂唇损伤8例, 前下盂唇损伤18例。平直型肩峰23例;弧型31例;钩型30例。肩峰出口<5.0 mm 15例;5.0~10.0 mm53例;>10.0 mm 16例。骨挫伤患者42例。

2.3 冈上肌腱损伤影像学检查资料与临床诊断对比情况:

结果显示, 斜冠状位扫描与临床诊断对比, 对冈上肌腱损伤程度判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45, P=0.484>0.05) , 提示斜冠状位扫描对冈上肌腱损伤程度判定与临床诊断数据无明显差别。横断位扫描与临床诊断对比, 对冈上肌腱损伤程度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53, P<0.01) , 提示横断位扫描对冈上肌腱损伤程度判定与临床诊断数据有明显差别。斜矢状位扫描与临床诊断对比, 对冈上肌腱损伤程度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13, P<0.01) , 提示斜矢状位扫描对冈上肌腱损伤程度判定与临床诊断数据有明显差别。

综合分析, 斜冠状位、横断位、斜矢状位扫描结果显示 (χ2=22.34, P<0.01) , 提示3种方位扫描结果对冈上肌腱损伤程度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肩关节在日常生活中参与人体多种活动的协作。肩袖对肩关节的活动有稳定与保护作用, 其呈帽状分别止于肱骨头的大、小结节, 包绕肩胛盂和肱骨头。退行性变、外伤等多种原因可导致的肩袖肌腱损伤、断裂。根据肩袖损伤的程度不同, 临床将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挫伤、部分撕裂多先采用保守治疗, 完全撕裂多采用手术治疗[2,3,4]。MRI检查可实现多平面成像, 而且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 能分辨肩袖肌腱的损伤程度, 已成为评价肩袖损伤的一种理想的非侵袭性方法。

肩袖损伤病因目前主要有4种学说, 包括肌腱区域供血不足、退行性变、肩袖撞击综合征及外伤级23例, 3级22例。等。肩袖肌腱随年龄增长出现退行性变, 冈上肌肌腱止点近侧终末段1.0~1.5 cm范围内存在一血供薄弱部位。撞击及外伤可促进肌腱断裂的发生, 多数研究表明撞击是肩袖损伤最常见的原因[5]。由于冈上肌腱穿过肩峰下和肱骨头上的狭小间隙时很容易受挤压、摩擦而损伤, 因此肩袖撕裂最常累及冈上肌腱。Bigliani和Morrison[6]将肩峰分为三型:Ⅰ型平直型肩峰, Ⅱ型弧型肩峰, Ⅲ型钩状肩峰, 并认为Ⅱ、Ⅲ型肩峰更易出现肩峰下撞击。本组病例Ⅱ、Ⅲ型肩峰占73%。肩峰出口小于1.0 cm者占81%。肩袖损伤仅少部分是由急性外伤引起。本组病例有明确外伤病史12例, 均为青少年患者。

冈上肌腱损伤分为挫伤、部分撕裂与完全撕裂, 相对应MRI诊断分为1~3级。1级肩袖挫伤的病理改变为肌腱充血、水肿, 甚至发生纤维变性, 表现为肩袖形态正常、肩袖腱呈弥漫或线状高信号, 是一种可复性损伤。2级为肌腱纤维的部分断裂, 表现为肩袖肌腱变薄或不规则、呈高信号, 若处理不及时可发展为完全性撕裂。3级完全撕裂, 为纤维的完全断裂, 肩袖信号增高累及肌腱全层、肌腱中断、回缩等。本研究发现斜冠状位质子压脂序列显示冈上肌腱损伤MRI分级与临床诊断符合度最高, 而且对于冈上肌腱损伤程度的显示与横断位或斜矢状位扫描有显著差异。首先是由于质子压脂序列可以更好地显示水的信号, 去除了脂肪信号干扰, 能更清楚地显示肌腱、肌腹的解剖结构, 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还可以显示肌腱末端的裂口并能显示裂口的范围, 对术前评估有重要帮助。另外, 我们所取的斜冠状位平行于冈上肌腱, 能较好地显示肌腱的全程, 分辨损伤累及的范围, 而横轴位与冈上肌腱存在一夹角, 对肌腱末端撕裂不敏感, 仅能显示肱骨大结节前方的高信号, 不能明确其与冈上肌腱的关系, 而且横断位与斜矢状位扫描较难在同一层面上显示肌腱的全程, 受到断层的影响, 对损伤情况不能连续观察, 以至于其判断损伤的效能减低。然而, 横断位显示冈上肌腱的前部纤维较清楚, 斜矢状位可评估肩袖肌肉脂肪化及萎缩程度[7], 还是可对肌腱的损伤及预后提供一定的辅助信息。

综上所述, 肩关节MRI扫描能清晰显示冈上肌腱损伤的范围、程度, 并进行MRI分级, 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1]Zlatkin M, Lannoti JP, Roberts MC, et al.Rotator cuff tears: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MR imaging[J].Radiology, 1989, 172 (1) :223-229.

[2]Davidson J, Burkhart SS.The geometric classification of rotator cuff tears:a system linking tear pattern to treatment and prognosis[J].Arthroscopy, 2010, 26:417-420.

[3]Toyoda H, Ito Y, Tomo H, et al.Evaluation of rotator cuff tears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arthrography[J].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2005, 439:109-115.

[4]Vad VB, Warren RF, Altchek DW, et al.Negative prognostic factors in managing massive rotator cuff tears[J].Clin J Sport Med, 2002, 12:151-157.

[5]Saupe N, Pfirrmann CW, Schmid MR,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rotator cuff abnormalities and reduced acromiohumeral distance[J].AJR, 2006, 187 (2) :376-382.

[6]Bigliani LU, Morrison DS.The morphology of the acrom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rotator cuff tears[J].Orthop Trans, 1986, 10 (2) :216-228.

肌腱损伤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手部屈肌腱损伤患者76例, 其中男55例, 女21例;年龄15~62岁, 平均 (39±8) 岁。患者入院后均经详细检查, 锐器切割致伤50例, 挫裂挤压致伤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8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7例, 女11例, 年龄15~60岁;观察组患者中, 男28例, 女10例, 年龄16~6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修复术进行治疗, 先对其创面进行清理和消毒, 对患指手臂进行止血操作, 待麻醉药物起效后, 根据患指情况进行切口, 对指浅、深屈肌腱损伤部位进行腱鞘切除治疗, 然后对深腱部位进行缝合, 并将切口缝合。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 先对患指进行清理和消毒, 采用相关仪器对其损伤程度、部位等进行确诊。对血管损伤部位进行吻合处理, 采用显微器械进行吻合治疗;对末梢血管供血受限者, 同样采取血管吻合治疗。根据患者体质, 选取适量麻醉药物采用臂丛阻滞麻醉法麻醉, 并使用气囊止血带止血, 根据患者受损情况 (伸直型肌腱损伤或屈曲型肌腱损伤) 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对伸直型损伤, 行Bruner切口治疗, 通过切口将指深屈肌腱断裂的近端沿腱鞘轻轻拽出, 并固定断裂部位, 然后采用Kessler缝合法对肌腱进行缝合, 并使用5-0涤纶线将损伤外膜缝合;对屈曲型损伤, 切口应选距断裂处远端0.5 cm处, 将腱鞘切开, 先采用津下法将近端断裂部位进行缝合, 并通过腱鞘管将其牵拉至切口进行固定, 然后将近端与远端肌腱部位进行缝合, 将切口缝合。最后松开止血带, 进行石膏外固定将患处托起。同时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和监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手部肌腱的愈合情况及患指恢复后的自主活动情况进行判断, 分为优、良、中、差。优:肌腱创口完全愈合, 患指的自主活动情况与健侧手指活动情况相同;良:肌腱创口愈合, 患指的自主活动情况大于健侧手指活动情况的75%;中:肌腱创口基本愈合, 患指的自主活动情况大于健侧手指活动情况的50%;差:肌腱创口愈合较差, 患指的自主活动情况小于健侧手指活动情况的50%[4]。总有效率 (%) = (优例数+良例数) /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发生术后粘连5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2%, 观察组患者发生术后粘连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手部肌腱损伤发病原因为切割伤或挫伤, 临床主要表现为指关节活动障碍、无力、疼痛等。导致其关节受限的主要原因是骨肌腱断裂、神经受损。而肌腱的组成包括腱周组织、腱鞘、肌腱支持带组织等, 是一种具有较强滑动功能的结构, 并有血管网密集滋养功能。由于外创因素而导致肌腱损伤后, 其滑动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影响指关节的自主活动[5]。传统修复手术治疗主要是将受损肌腱腱鞘切除, 同时出现深、浅肌腱损伤时, 其只对深肌腱进行缝合治疗, 而将浅肌腱切除, 但浅肌腱腱鞘具有供应深肌腱血液的作用, 因而切除浅肌腱导致患指出现供血不足, 自主活动受限, 进而影响治疗效果。目前, 临床对肌腱损伤的治疗要求是深肌腱和浅肌腱均应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微创手术不仅可将腱鞘与肌腱的断裂面充分暴露, 且采用Kessler缝合法可将患指深浅断裂面进行缝合, 使患指能够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 促进其病情恢复, 而术后患指的自主活动功能明显提高, 发生粘连的情况也较低。因此, 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屈肌腱损伤具有视野开阔、创伤性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特点[6]。同时应注意的是, 在对患者进行微创手术时, 要把握好手术时机, 一般以受伤后6~8 h内手术为最佳;缝合时要注意轻重度, 采取石膏底托固定时应掌握其松紧度, 不宜过紧。

虽然微创手术治疗手部屈肌腱损伤临床疗效明显, 但术后还是会发生粘连。因此, 建议手术后, 在患者耐受情况下早期行手部及腕部功能锻炼, 以促进患指自主活动功能的恢复, 减少粘连的发生。同时应注意患者术后的饮食护理, 应以含钙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高、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促进伤口的恢复。

综上所述, 对手部屈肌腱损伤采用微创手术治疗, 治疗效果明显, 具有创伤性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特点。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手部屈肌腱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吉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手部屈肌腱损伤患者76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修复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2%,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手部屈肌腱损伤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 治疗效果明显, 具有创伤性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特点。

关键词:微创手术,手部屈肌腱损伤,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梁进华, 谭玉娟, 王荣春, 等.微创修复手部屈肌腱损伤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2, 20 (12) :24-26.

[2]刘景臣.手部屈肌腱损伤的微创手术外科修复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12) :921-922.

[3]林少辉, 李朝辉, 王大水.手部屈肌腱损伤微创修复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1) :44-46.

[4]樊东升, 温树正, 王润生, 等.微创手术修复手部肌腱损伤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 2012, 34 (2) :190-191.

[5]卢群亚, 吴华英.屈指肌腱修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探讨[J].浙江创伤外科, 2010, 15 (3) :364-365.

肌腱损伤 第7篇

关键词:超声检查,肌腱损伤,康复治疗,诊断治疗

0 前言

手指肌腱修复术后,往往因制动或延迟活动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腱粘连,影响肌腱的正常滑动和手功能的恢复。我们应用高频超声对手部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的肌腱粘连进行评价,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客观的信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治疗及门诊治疗的手部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患者82例(156指),依患者客观条件和个人意愿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组42例(93指),男性25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2.6岁;对照组40例(63指),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35.1岁。

1.2 仪器及方法

1.2.1 仪器。

采用GE LOGIQ 7、GE LOGIQ 9及索诺声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0MHz。

1.2.2 综合康复治疗方法。

(1)伸肌腱术后:石膏托固定腕、手指于伸直位3周,3周后拆去石膏,自由活动1周;4周后BTE Primus进行CPM康复训练2~3周。(2)屈肌腱术后:石膏托固定手指半屈位,术后48h~2周伤指被动活动,2~3周伤指在夹板保护下主动活动,3周后拆去石膏,自由活动1周,术后4~6周开始行BTE Primus CPM康复,术后6~8周返岗前模拟职业训练。(3)对照组康复护理方法采用传统的早期制动,3周后自己开始功能锻炼。

1.2.3 高频超声检查及评价标准。

患者可取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等方便检查的合适的体位,充分暴露患处,探头沿肌腱走行方向作纵、横多切面扫查。

检查的内容:手术前观察损伤肌腱的形态和内部回声是否有改变(与健侧相同部位比较),明确有无肌腱断裂,判断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断裂,如是完全性断裂,则观察断端的距离和位置,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高频超声复查,观察肌腱断端缝合处声像图的变化,注意有无术后再断裂、肌腱粘连、肌腱松弛等情况发生。参照孔军等[1]的分度方法将肌腱粘连程度大致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肌腱粘连程度的超声等级划分见表1。

1.3 统计学处理

同时间点两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用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

82例(156指)患者术前超声检查结果均与术中探察结果一致。

2.2 损伤肌腱的声像图表现及术后动态变化

(1)肌腱断裂分为部分性和完全性。肌腱部分性断裂时,超声表现为肌腱纤维部分性中断,肌腱内出现局灶性低回声,该处结构模糊,横断面扫查显示低回声裂隙伸向肌腱滑膜面;肌腱完全性断裂时,超声表现为腱鞘空虚或塌陷,肌腱连续性中断,出现无回声或低回声裂口,断端可回缩形成瘤样结节。本组病例中,肌腱完全断裂29例(87指),肌腱中断的距离为1.5~5 cm,平均2.3 cm。

(2)近期断裂的肌腱断端形态为圆柱状或轻度杵状,内部回声与正常肌腱相似;病程1个月以上,断裂肌腱及再断裂肌腱形态均呈杵样改变,断端境界较模糊,内部回声增强,强于近期断裂的肌腱及对照侧(正常)同部位肌腱。

(3)术后肌腱的局部吻合端早期呈显著增大、轮廓模糊不清、回声不均匀(如图1);随着时间推移,肌腱缝合处的回声及厚度接近正常肌腱,与周围组织分层较清晰,部分缝合处可见点状或条索状高回声,少数可见残存的缝线,其后伴声影,缝合处周围组织的回声常不均匀(如图2);随着病程的进展,其内部回声逐渐增强,逐渐恢复正常肌腱回声(如图3)。

2.3 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随着时间延长,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康复治疗缓解了临床症状,降低了粘连程度,两组差异越来越明显。手部肌腱断裂术后一个月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个月,康复治疗组肌腱轻度粘连的比例高于对照组,而重度粘连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六个月,差别更加明显(P<0.01)。结果见表2(表中痊愈为肌腱无粘连,手功能完全恢复)。

3 讨论

手肌腱损伤在肢体外伤中较为常见,肌腱进行修复后,常因粘连使手(指)部的主动活动范围受限。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手外伤后恢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已经从一般的外科形态学的修复,深入到功能修复的新阶段。医学观念也由单纯依赖手术治疗向康复治疗、功能与职业训练方向的发展。指肌腱损伤康复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术后粘连和僵硬,最大程度的恢复手的功能。肌腱粘连所致指间关节僵硬为纤维性,康复训练对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

以往对指肌腱损伤诊断、治疗后效果评估、治疗方案的变更多依据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临床经验。在手外科康复评估中,常规的方法有:外观检查、运动功能评估、感觉评估,日常生活评估线检查、电生理检查等。常规评估侧重于外观评估、关节角度、肌力测量、骨骼、感觉评估等。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频超声、三维超声成像技术的应用,使其在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日益广泛[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则可更全面评价手功能,可广泛用手部肌腱、皮肤瘢痕、皮下组织粘连的评估,血肿、脓肿、血肿机化的辨别与测量,异物检查等[4,5,6]。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探查手部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评估方法,在手部肌腱、瘢痕、组织粘连的评估方面,弥补了手外专科评估中的不足,可取得客观、量化的指标,使康复评估更完善[7]。

超声检查肌腱简便、迅速,可在床旁实施,便于术前、术后对比和动态观察。术前进行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肌腱是否断裂及断端所在位置,不仅为闭合性肌腱损伤提供客观诊断依据,且为手术提供便利。术后超声检查可动态地观察肌腱愈合情况,为术后观察疗效的指导功能锻炼提供帮助,避免过早的功能锻炼导致肌腱再次断裂,过晚则出现肌腱粘连的情况。手部肌腱发生粘连后,针对粘连的程度不同,临床所采取的治疗措施也不同,轻度粘连时,患者只需要多进行功能锻炼,肌腱一般能够恢复到受损前的状态;中度粘连时,患者除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外,还要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如电疗、热疗、药物熏洗等,并视粘连的改善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治疗;重度粘连时,患者需早期进行二期粘连松解术[8]。因此,超声检查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孔军,张新,苏骅.手部肌腱断裂修复后粘连的超声评价[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9):700-701.

[2]张缨,岳寿伟,寿奎水,等.手外伤后指关节僵硬的系统康复治疗[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2):98-100.

[3]Khoury V,Cardinal E,Bureau NJ.Musculoskeletal sonography:a dynamic tool for usual and unusual disorders[J].AJR Am J Roentgenol,2007,188(1):63-73.

[4]朱家安,邢春燕,蒋业清,等.手部肌腱损伤的超声动态声像图初步研究[J].上海医学影像,2009,18(1):15-16.

[5]杨琰,张超,李志杰,等.手部肌腱离断术后超声检查的价值[J].安徽医药,2007,11(6):522-523.

[6]张新,苏骅,等.手部肌腱断裂修复后腱性连接与疤痕连接的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1):43-45.

[7]顾斌,詹维伟,崔志强.肌腱损伤的超声诊断[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0,20(增刊):14-15.

肌腱损伤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 例, 男11 例, 女6 例;年龄19~61 岁, 平均37 岁。左踝关节7 例, 右踝关节10 例。致伤原因:运动损伤8 例, 行走时扭伤5 例, 交通事故伤4 例。患者受伤到手术时间为3~11个月 (除3 例合并外踝骨折, 伤后即手术) , 平均8个月。均为踝关节外侧三条副韧带同时断裂。诊断参照Trevino等[4]的标准进行评价。

1.2 手术方法

在硬膜外麻醉、气囊止血带下进行。手术切口采用外踝下弧形切口, 5~7 cm先探查确认为距腓前、后韧带、跟腓韧带完全性断裂, 清除韧带断端纤维肉芽组织, 尽力缝合可吻合的韧带断端 (即使有一束也要尽量吻合) 。取腓骨中下段外侧切口, 分离暴露腓骨短肌腱, 自近端向远端分离, 于外踝上4~7 cm横断, 近段与腓骨长肌腱缝合3~4针。在跟骨外侧, 跟腓韧带起点附近, 相距1 cm打2个骨洞, 于胫距关节水平或稍高处在腓骨远端自后上向前钻取1个骨隧道, 然后自前上向后再钻取1个骨隧道。将肌腱自前向后穿出跟骨的2个骨洞, 在2个小孔处将肌腱与临近组织缝合, 肌腱的这一部分可以代替跟腓韧带。将踝置于中立位, 足轻度内旋、外翻, 从中间纵形劈开腓骨短肌腱, 1束由后向前穿过腓骨远端的骨隧道, 在隧道的前口处, 将肌腱与相临的组织结构缝合, 根据肌腱的长短, 肌腱尾端可以选择固定在距骨颈或者距跗韧带上, 这一部分代替距腓前韧带。另1束同法固定于距骨后突或附近的韧带上代替距腓后韧带。 (合并外踝骨折的, 解剖复位骨折端及踝关节、固定骨折端然后再重建韧带。) 止血后缝合切口, 厚棉垫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石膏固定, 患足轻度外翻位5~6周。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 d, 拆除石膏后, 加强非负重功能锻炼, 逐渐完全负重。

2 结 果

本组病例均获随访, 时间为8个月~5年, 平均2年3个月。按照AOFAS评价标准[1]进行分级, 优12 例, 良3 例, 可1 例, 差1 例, 有效率为88.24%。通过观察有无关节间隙变窄、软骨硬化、骨赘增生以及软骨下破坏来判断是否存在踝关节及距下关节的退变, 有1 例出现了关节的退行性改变。

3 讨 论

3.1 踝关节外侧韧带的解剖基础及损伤机制

踝关节亦称距小腿关节, 它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 踝关节的稳定性对保护其负重和运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踝关节外侧有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跟腓韧带是对抗胫骨和距骨外翻应力的重要结构, 起于外踝, 向下止于跟骨的外侧面, 其强度是距腓前韧带的2倍[5]。当踝关节遭受跖屈内翻暴力时, 距腓前韧带首先断裂, 暴力增大才撕裂跟腓韧带, 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跟腓韧带的损伤。距腓后韧带起于外踝内侧止于距骨后突, 只有在踝关节极度背屈时, 距腓后韧带才紧张, 对踝关节的背屈起限制作用, 距腓后韧带的损伤很少累及。基于解剖特点, 外侧三韧带同时断裂病例受力大多为旋后、旋前和外旋损伤。其中旋后损伤占绝大多数, 多因落地时脚踩不平地面或物体, 产生足旋后、踝关节内翻动作, 导致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3.2 手术优点

据统计, 10%~20%的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遗有不同程度的踝关节不稳, 有过扭伤史的踝关节容易再次受伤, 其中的原因现被认为是本体感觉的障碍所致。踝关节不稳的患者, 肌电图显示腓骨长肌、胫骨前肌对踝关节的过度活动的反应要明显慢于正常踝关节[6]。因此, 对于严重的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撕裂, 手术应修复韧带的解剖结构, 尤其是韧带的正常张力, 这是重建关节本体感觉的基础[7]。所以手术时尽可能的缝合断裂的韧带, 只要有一点连上也是好的, 为关节本体感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横断远段腓骨短肌腱远比原有韧带坚强, 愈合后可负荷180~260 kg的牵引而无虞, 而腓骨短肌的肌力由于近段肌腱缝合在腓骨长肌腱上, 其功能基本不受影响[8,9,10]。该方法优点在于:在选择手术方式上, 在解剖位置缝合各韧带的同时考虑钻取骨道的方向及腓骨短肌腱走行方向要与重建韧带一致, 使腓骨短肌肌腱的转位加强外侧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及距腓后韧带的强度, 踝关节外侧的稳定性得到加强。重建韧带的解剖结构, 缩短或重叠缝合愈合后松弛的韧带, 以保证韧带的正常张力, 重建关节本体感觉。

3.3 术中注意

a) 将踝置于中立位, 足轻度内旋、外翻。b) 用直径4~6 mm钻头钻骨孔, 小血管钳扩孔。操作要轻柔以免损伤骨孔。c) 钻取骨道的方向及腓骨短肌腱走行方向要与重建韧带一致, 保证踝关节外侧韧带的解剖重建。尽可能缝合断裂的韧带, 为关节本体感觉的产生奠定基础。其中恢复韧带的本体感觉功能尤为重要, 这不但能解决关节的稳定, 更重要的是能预防再次受伤[7]。d) 在取腓骨短肌腱的时候, 要向远端游离肌腱, 防止其断裂而导致强度减弱。肌腱穿过骨道后将肌腱适度拉紧至患踝轻微外翻位、防止松弛, 立即将骨孔外腱与邻近骨膜筋膜缝紧扎牢。除腓骨孔外, 其他骨孔万一破裂, 缝扎固定的肌腱也不至松脱太多。e) 跟骨外侧皮肤切口要注意保护血运, 避免皮瓣缺血坏死。术中保护好腓肠神经和足外侧皮神经。

摘要:目的 探讨踝关节外侧三条副韧带同时断裂修复重建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17例踝关节外侧三条副韧带同时断裂的患者行韧带缝合、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重建术。本组男11例, 女6例;年龄1961岁, 平均37岁。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8个月5年, 平均2年3个月。按AOFA S评价标准[1]进行分级, 优12例, 良3例, 可1例, 差1例, 优良率为88.24%。结论 韧带缝合、腓骨短肌腱转位术是治疗踝关节外侧三条副韧带同时断裂的一种可靠方法。

关键词:韧带缝合,腓骨短肌腱,转位,治疗,外踝

参考文献

[1]SooHoo NF, Shuler M, Fleming LL.Evaluation ofthe validity of the AOFAS Clinical Rating Systemsby correlation to the SF-36[J].Foot Ankle Int, 2003, 24 (1) :50.

[2]Hockenbury RT, Sammarco GJ.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ankle sprains: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apositive outcome[J].Phys Sports Med, 2001, 29 (2) :57-64.

[3]Pijnenburg ACM, Van Dijk CN, Bossuyt PM, et al.Treanment of ruptures of the inter ankle ligaments:A metaanalysis[J].J Bone Joint Surg (Am) , 2000, 82 (6) :761.

[4]Trevino SG, Davis P, Hecht PJ.Management of acuteand chronic lateral ligament injuries of the ankle[J].Othop Clin North Am, 1994, 25 (1) :1-16.

[5]苑振峰, 韩士章, 杨晓飞.腓骨骨膜瓣翻转解剖学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 1 (18) :1421-1422.

[6]张旭辉, 曹飞, 魏宽海.改良Elmslie手术重建踝关节度外侧韧带损伤[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 22 (11) :959-960.

[7]Krips R, Vries J, Dijk CN.Ankle instability[J].FoAnkle Clin, 2006, 11 (2) :311.

[8]Karlsson J, Eriksson BI, BergstenT, et al.Compari-son of two anatomic reconstructives for chronic lat-eral instability of the ankle joint[J].Am J SportsMed, 1997, 25 (1) :48-53.

[9]毛宾尧.踝足外科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201-215.

上一篇:几何图形元素下一篇:工艺安全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