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细节描写范文

2024-06-05

进行细节描写范文(精选11篇)

进行细节描写 第1篇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许多文章都有细节描写的精彩片断。如《父亲》这首歌在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被被唱起时, 评委张也以及不少现场观众都感动得哭了。这首歌为何如此感人?其歌词就有着饱含情感, 最有魅力的细节: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啊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歌词内容完全是一段心理活动描写, 而“抚摸你的双手”“鬓角露了白发”“眼角上添了皱纹”就是几个生动的细节,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发自内心的真情表白和一系列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 这首歌才打动了所有的人。

在作文教学中, 优秀作文和一般作文在细节描述上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如下面两篇学生习作中的细节表现, 描述的都是平时背书的状况, 但细节表现力有所不同:

A文:有的同学背得不太熟练, 没过多久就被老师赶了下来。

B文:这位老兄似乎不太对劲, 只见他眼睛向上, 手指绞在一起, 吞吞吐吐。等到勉强把书背完, 他的额头上已经是一层细密的汗珠。那口欣慰的长气还没呼出, 老师已经宣布他的“死刑” (指书没有背出) 。

从效果上看, B文肯定好于A文。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细致观察, 敏锐捕捉, 悉心体悟, 细致描绘, 彰显细节的魅力就成为记叙文写作指导的重要内容。

二、彰显细节魅力的方法

1. 细化动作, 延长过程。

就是运用动词, 对描写对象做动态展示。在教学过程中, 我曾给学生这样一个习作片段 (……可我能够感受到妈妈并没有出去, 好像来到我的床前, 我似乎听到了妈妈轻柔的呼吸声。我微微睁开眼, 妈妈果然站在我的床前, 她就那么站着, 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都加到上面也不为过。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过一篇作文, 说所有的母亲都喜欢在孩子睡觉时端详他们, 当时我还不信……) 。

让学生找出这段文字的动情点, 并且讨论分析是否足以表达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学生分析出了动情点是母亲的眼神, 用“愣愣”一词来刻画妈妈的眼神, 给人意犹未足的感觉, 作者没在最能体现母爱的“眼神”上停留, 作文的感染力就不是很强, 有点遗憾!

接着我给学生出示修改的片段1 (……妈妈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我分明地感觉到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 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 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 漫上了我的眼, 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 她的目光便一如她那双温柔的手, 轻轻地抚摸着我的眼睑。妈妈的目光滑到了我的脸颊上, 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我知道那是找她自己的影子, 又似乎在欣赏着什么, 我知道那是在欣赏凝聚她一生心血的艺术品。)

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这一方法, 并且用这种方法写出了如下语句:“妈妈的目光滑向了我的嘴唇, 她的嘴角微微翘起, 我知道她是为我从她那儿复印来的樱桃小嘴而得意呢。妈妈的目光滑向了我的鼻子上, 眉毛微微蹙起, 一定是我塌塌的鼻梁让她遗憾了。妈妈的目光像流水一般向下流淌着, 流在我的手上, 她的眼角微微湿润了, 她一定是想起了我童年削铅笔时用菜刀割破手的事。”

2. 运用修辞, 增添神韵。

巧妙运用修辞表现事物特点也是细节描写中较为有效的写法。巧妙的运用即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 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变抽象为具体, 使无形变为有形。

课堂上, 笔者仍然运用上面的材料, 出示修改片段2 (……妈妈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三月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 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 那是秋夜月光对修竹的依恋, 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

让学生讨论分析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并且模仿运用。学生很容易就把握要领, 并且写出如下语句:“妈妈愣愣地看着我, 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柔情的流水, 奏响一曲爱的交响乐;那是温馨的朝霞, 渲染一片爱的天空;那是恢弘的落日, 书写一首爱的颂歌。犹如夏日凉丝丝的清风, 让我倍感舒畅;犹如冬日温暖的阳光, 熔化我内心的冰雪;犹如兰花淡淡的芳香, 让我心旷神怡。”

3. 变换角度, 增加层次。

就在要经典的刻画一个人物时, 除对此人进行直接描写外, 还可以描写其他人物的反应, 从更多角度、更多层次展现要表现的人物。

出示修改片段3 (……妈妈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在这眼神的照耀下, 好像变成了襁褓中的婴儿, 正酣然入眠, 使母亲万分快慰;一会儿, 我好像又变成了一朵俏丽的月季花, 让母亲陶醉;一会儿, 我又似一幅五彩的画, 引得母亲在那儿欣赏啊欣赏!)

分析语段特点并且让学生再从“我”的角度感受一下母亲的爱。学生写出如下文段:“……妈妈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在这眼神的照耀下, 一会儿, 我仿佛是一只快乐的小鸟,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一会儿, 我又好像是一条小鱼, 在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 第2篇

铜山区三堡镇中心中学 陈美侠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90%的学生最怕上作文课,最怕写作文。问其怕的原因,答曰不会写或写不好。面对这一普遍现象,中学作文教学应该怎么办呢?

一.注重作文中的细节描写

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对生活的感悟,就是自我的真情表白,就是张扬自我的风采,就是展示自己的内心,就是表达对美的人或物的感受。然而,常常发现同学们写的作文总是内容枯燥、语言干瘪、表达模糊、主题肤浅,空洞无物,文章总写不长,内容不详实。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写作目标”中要求学生“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在作文中,为了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章更加生动真实,就应该学会巧妙运用细节描写。

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生动逼真的细节来呢?

1、锤炼词语,突出特征

以教材《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买橘子一段为例,来分析。师问:“如果让你来写这一特定情节,你会如何表述?“(学生快速思考,作深思状。)

学生1:“父亲蹒跚地走过铁道,艰难地爬上月台,为我买一堆橘子。看着父亲的背影,我感动得哭了”。

学生2:“父亲慢慢越过铁道,用力爬上月台,给我买了几个黄橙橙的橘子。看到他吃力的样子,我热泪盈眶。”

师问:“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表达得如何,会另你感动吗?”

学生3:“我认为第二个同学表达得细致一些,他能运用一些形容词。” 学生4:“我认为他们说得都太浅显,而且语言不美,并不能让人感动。” 教师:对于现实生活中这一平凡普通的小事,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较为具体,但是这样的表述,难以打动人心,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下面我们来欣赏朱自清先生对这一情景的描写。

师问:“你从中有了怎样的发现?说说另你感动的语句。”

学生1:“作者写了父亲的身材肥胖和衣着穿戴,表明他过月台的不容易,表明对儿子的疼爱,这里让我感动。”

学生2:“这里运用恰当的动词,如‘走’、‘探身’、‘攀’、‘缩’、‘微倾’,把当时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买橘子的动作写得具体细致。”

学生3:“另人如临其境,感受到这位父亲对儿子的照顾真可谓无微不至,令人回味无穷。”

学生4:“文中还写了父亲买橘子回来时的情形,这样有去有回,显得很完整。” 教师:“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有一颗敏感的心,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的很到位,也正是由于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所以读者的泪会随着作者一起流下来。那么如何让你自己的文章也生动细致感人至深呢?”

学生1:描写人物时要运用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学生2:要有自己的心理感受。

学生3:要把人物的动作用“慢镜头”的形式来写,这样可以把事情的过程写得很详细,很感人。

(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教师: 通过对一些精彩动词和形容词的锤炼,可以对描写的内容加以修饰和限制,让文章更生动,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

学生质疑:描写人物可以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等方法,使人物丰富,那么在作文中如何描写景物呢?是否也有好的方法让我们去学习呢? 教师:你的问题非常有针对性,这也正是老师想要让学生思考的。有关如何描写景物,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作品中加以借鉴。

2、巧用修辞,运用五觉

教师问: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你对哪些景物印象最深?(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1:朱自清的《春》,如“桃花、杏花、梨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学生2:鲁迅的“百草园”,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学生3:鲁迅的《社戏》,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教师:同学们找得很好,这些都是名家名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我们就可以从大家身上借鉴一些写法和技巧。开动你的脑力和智慧,你能找出蕴含在其中的方法吗?

(学生思考,讨论。)学生1:在描写景物时要运用的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朱自清先生的《春》。

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变平淡质朴为文采斐然,当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还有同学要评述吗?

学生 2:在描写景物时要多角度观察,多层次多方面来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师:他们对这两篇文章的景物写法分析得很准确,你们还有谁要补充吗? 学生3:还可以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来描写,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学生4:还可以从不同的时令季节来描写景物。

学生5:还可以从不同时间段来描写景物,如白天与夜晚时的不同景色,这样描写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总结得也很准确。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一则片段,来领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板书细节描写的方法)

(由此进入赏析环节)。

二、赏析范文,领会作用,感悟方法

师问:比较下面所给出的片段,领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师生共同赏析,感悟细节描写的作用)

A、缺乏细节描写的文章片段:

例句1:初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接电话的是母亲,我说,妈妈我想你,妈妈说她也想我„„

师问:这几句话只见概述不见描写,更不见细节,语言枯燥,人物形象模糊,感情平淡。

B、有细节描写的片段:

学生1:初一刚住校,我是那么的不适应,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陌生的同学,陌生的教师,陌生的教室,陌生的学习内容,连自来水里流出来的水都是陌生的,晚上醒来,想起妈妈的笑脸,爸爸的大手,奶奶的唠叨,爷爷的叮咛,泪水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师点评:增添了心理细节、肖像细节描写。“我”的思家之情表现得更真更切,排比修辞使语势强烈。

学生2:初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叮„„叮„„”电话通了,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洗衣,听到铃声,她立即放下衣服,跌跌撞撞地奔向电话,嘴里还不停地说:“别着急,我来了!”她哪里知道我根本听不到!“喂?秀,是你吗?”是妈妈的声音!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妈,我想你!我„„”我说不下去。“我也想„„想你!”我感受到妈妈的颤抖,她一定是一边笑着,一边流着泪„„

师点评:增添了心理、语言细节描写。“我”与母亲相思之情表现得更真实、更生动、更浓烈,语言生动。

师小结:细节描写的作用——使文章从枯燥走向生动,从模糊走向真实,从平淡走向深刻。(板书细节描写的作用)

衔接语:我们已经了解了细节描写的内涵、作用,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想一试身手。下面我们通过语段训练来看看同学们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段如何,并从中领会细节描写的要求是什么。

小结:细节描写的要求:真实、典型、细微、生动、新颖

三、文海拾贝,采撷精品 投影有关细节描写中需用到的词语:

作文中经常需要有这样的描写:

一个眼神

赞许、讽刺、冰冷、无奈、呆滞、惶恐、惊讶、征求、乞求、渴望、焦虑、难过、鼓舞、失望、绝望、希冀„„ 一句话语

讽刺、鼓励、振奋人心、痛心、热情、悔恨、伤透人心„„ 一个动作

微笑、握手、摸头、拥抱、伫立、拍肩膀、拍屁股„„ 一处景物:

春夏秋冬、雾雨雷电、风霜雨雪、河流水滩、花鸟鱼虫、奇石怪木、森林洞穴、车来人往、高楼大厦、亭台轩榭„„ 一番感受

希冀、沮丧、颓唐、惆怅、孤独、恼怒、嫉妒、痛苦、快乐、惭愧、慌乱、无助、感激、绝望、无奈„„

师总结: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一处景物、一番感受,这些内容往往都是突出中心的重点,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忽略了或是在描写能力上的欠缺,这些精彩部分从我们笔间溜走了。所以,我们要把细节写细。让画面具体可感知使之成为打动读者的动情点。

要使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仔细的观察;细节描写要抓住典型细节,来突出文章的中心,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有形。使读者通过阅读文字,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画面。让具体的画面成为打动读者的动情点。

写好细节的技巧:(板书)认真观察,选择经典细节 准确用词,串联情境细节 运用修辞,特写传神细节 想像联想,生成魅力细节

四、牛刀小试,品位成功

1、口头作文,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描述班中某位同学,其中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细节描写,最后让同学猜猜描述的是谁。

2、书面描写:现在是初冬时节,对于我们美丽的校园,你能用一双巧手描画出她的美丽吗?

要求:

1、要有恰当的细节描写,用词准确生动。

2、能使用恰当的修辞方法。

3、可运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加入想象和联想。

4、三百字左右。

3、欣赏学生作品:

我们的校园 滕文正

那两棵高大的广玉兰站立在校园之中已经许多年,风的雕刻,雨的洗刷,云的轻抚,终于造就了如玉一般的广玉兰花。

广玉兰花开了,玉质的花瓣向四个方向伸展开去,像是拥抱这美好的陌生的世界,它把芳香送向校园的每个角落,蜜蜂与它相伴,小鸟为它歌舞,我们手捧课本在树边朗读,书香与花香完美的融合,沁人肺腑。

这两棵广玉兰是我们学校的标志,它代表着坚韧与生命力量。笼罩着学校的香味鼓励一代代堡中学子奋发图强,终长大成人。

我们节节高升,坚强勇敢,又如同学校角的翠竹。我们身处竞争之中,正如竹子破立风中。风暴来临,狂风摧残着竹子,令它几乎伏于地上,但是当狂风过去时,竹子不仅没有被狂风折断,反而在风雨中更加茁壮,更加翠绿,成为了校园中的一道绿色风景线。我们也在竞争中越飞越高,如同暴风骤雨中高飞的海燕;我们也在竞争中越挫越勇,如同风雪交加中挺拔的青松。

围栏边有许多白色的不知名的小花,正如你我美好纯洁的内心,花坛里盛开的菊花,显示了我们青春的激情与活力。

校园中的一草一木装点了我们的校园,其中的一石一竹记录了我们成长的足迹;一花一叶见证了我们的青葱岁月;一鸟一鱼品鉴了我们的嘹亮的歌声。我们在美丽的校园中幸福成长,愉快向前,奔向美好的未来。我爱我的校园—堡中。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从片段作文的角度学习了细节描写的含义、作用、要求和方法,但再精彩的片段也是服务于整篇文章的,细节是服务于表达中心的,因此我们在进行细节描写时,应有全文观。如果说细节是人体身上的细胞,那整篇文章就是人的生命;如果说细节是明艳的花朵,那整篇文章就是生机盎然的花园;如果说细节是洁白的浪花,那整篇文章就是那蔚蓝奔腾的大海;如果说细节是一个人的精神,那整篇文章就是一个人的体魄。让我们用细节之花去点缀文章之园,用细节之浪去激荡文章之海,用细节之神,去鲜活文章之体。

六、课外作文实践

1、“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生活中总有许多细节让我们感动不已,观察下面几幅图画,任选一幅,捕捉画面中让你感动最深的细节,写一段话。发挥你的想象,可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和场景等。

浅谈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第3篇

笔者从教10多年来, 深深地感觉到中学生的作文常常缺乏感人之处, 写得空洞无力, 读过之后毫无印象, 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不注意观察生活, 其作文缺少细节描写, 或者是没有把细节写好。那么, 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呢?

(一) 细致观察, 增加积累

有位著名文艺评论家曾说过:“细节来自生活, 只有真正熟悉生活的人, 才能真正掌握细节。”可以说仔细观察, 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个真实, 是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大前提。笔者在作文教学《记一次文娱晚会》时, 就进行了这样的训练:

第一步:先让学生看图画, 回忆以往的文娱晚会, 尝试作文。图画内容为“文娱晚会”, 起初不少学生写得很不具体, 看不出晚会的发展过程、关键与细节, 我针对存在的问题作了引导。

第二步: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一看表演者的神态、动作;二看观众的神态、语言, 想像其心理变化。

第三步:组织活动、全面观察。我在班上开展了一次“文娱晚会”活动, 要求全班同学参加, 由于学生亲身实践, 深入体验, 获得直接的感受。在作文训练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有个学生这样写道:“你看, 一群江南水乡的农家少女姗姗而来, 双手摆动, 翩翩起舞, 火红的丝巾在细嫩的小手中一抖、一颤、一转, 灵活万分;披散的头发微微倾向一方, 飘摆自如;紧身的短衫、中裤随着队形的不断变换, 组成一朵朵艳丽的小花。她们的步履是那样轻盈, 仪态是那样大方, 犹如天宫仙子降临人间……”

对于中学生来说, 他们课外时间有限, 阅历不深, 所以介入社会的方式主要是靠观察。只有多观察周围人与事物的变化, 多静心思考, 写出的人物才能逼真而不呆板, 鲜活而不造作。同时, 要多读书, 多积累。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秀的文学杂志、刊物都可以看, 从中可以走近一个又一个享誉世界文学画廊的人物。通过与不同时代、不同生活遭遇的人物接触, 让他们丰富充实学生的情感和思想, 从而在学生的笔下塑造出鲜活传神的人物来。

(二) 运用绘画技术, 强化细节

要想使人物的思想感情, 个性特征更鲜明突出,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绘画技术:

1. 精工细笔。

即以细腻的笔触对人或事物作详尽而细致入微的描摹。如《药》中的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 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 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 向上提着。”这段文字写的是革命者夏瑜被杀的情景, 把那些无聊的人们比喻成一群“鸭”, 形象地写出了国民的麻木, 不觉悟。

2. 简笔勾勒。

即用简洁有力的笔墨描绘人物的特征, 勾勒人物肖像, 语言精练, 笔墨极少, 但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看清人物身份。如《孔乙己》中的一段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 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寥寥几笔便将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3. 动态造型。

肖像描写往往侧重于人物静态的描摹, 若能抓住一些动作的细节特征, 就能更全面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如《药》中:“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 掏出一包洋钱, 交给老栓, 老栓接了, 抖抖的装入衣袋, 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 吹熄灯盏, 走向里屋去了。”这一连串动作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华老栓开的是小茶馆, 积攒一包洋钱不容易, 收藏也就特别小心, 以至华大妈要“掏”上半天!老栓“接”、“抖抖”地“装”、不放心地“按”, 生动表现了在社会最底层的市民生活的艰辛。

4. 一个细节反复出现。

《百合花》写小通讯员衣服挂破的细节, 前后有三次:第一次, 借被时“上去接过被子, 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 就听见‘嘶’的一声, 衣服挂住了门钩, 在肩膀处, 挂下一片布来”。第二次, 去前沿阵地, “他已走远了, 但还见他肩膀上撕挂下来的布片, 在风里一飘一飘”。第三次, 包扎所里, “我看见……军装的肩头上, 落着那个大洞, 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样的细节安排, 自然而巧妙, 初看时, 不一定感到它的分量, 可是后来, 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 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 采取电影蒙太奇手法, 放大细节

蒙太奇手法指一种电影镜头组合的理论。作文过程包含的因素和环节实在很多, 有时问题就出在一些并不被关注的细枝末节中, 通常很难训练到位。这就要对这些细节采取电影蒙太奇手法, 通过慢镜头、特写镜头和放大镜头反复呈现, 然后再针对性地进行纠正训练, 效果常常比较显著。

如我班的辛晓锋同学的习作《眼睛》就成功运用了此法:“当我这个农家子弟要去省城参加决赛时, 老实巴交的爸爸想方设法为我借钱买衣服, 直到见我穿上新衣服, 爸爸用慈祥的目光把我看了好几遍, 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汽车开动了, 透过车窗, 我又看到了目送我的爸爸深陷的眼眶中通红的眼睛放射出的目光竟那样的慈祥;在考场上, 正是因为忆起那双眼睛而使我过关斩将, 无往不胜。”作者反复描绘爸爸的眼睛, 不仅突出了一个父亲为子女不辞辛苦、日夜操劳的性格特征, 而且充分体现了伟大的父爱。

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 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 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写作文如何进行细节描写教程 第4篇

的确,“细节”是最能体现写作功底的。散文家林清玄说,写好散文的要诀是“精准、精确、细腻”。作家李洱说,“精确是作家的第一美德。”

可是有些家长常常对我说,感觉我孩子没心没肺,每次写点什么都要想半天,语言也很直白;背过的书也不会用,写东西不细致,是不是读书时不用心或者吸收不了?

其实,家长想的这些问题,也属于细节。不过,我发现另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细节: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关心,有的家长只是紧盯与考试有关的东西。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考试”不就是当前教育中家长和孩子要直面的东西吗?对,这是没错的。但,教育,更重要的是育人,而非育才。我的意思实际是,有的家长有没有注重培养孩子成为“细心”或有心的人呢?

《论语》中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就能了解这个人。这本质上就是从细节处识人。

《中庸》里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没有比隐秘处更彰显的,没有比细微处更显明的。这也仍是提示我们,细微处见人的高低。

这些话,用在我们自己身上也是一样的。细节既是识人的要害,也是我们自修的关键,同时是教育孩子的妙门。

我们都听过“细节决定成败”,也听过这样的夸人技巧:要有细节。有细节,每代表我们是用心关注过对方的。

作为老师,我被这样的细节打动过——有的孩子虽然学习不是特别优秀,但课后总是留下来等我,或者替我收拾好了课桌椅再走。有的家长曾悄悄地替我买了一张新课桌,替我弥补学习空间的不足。有的家长会特别紧密地按照我的要求让孩子跟进学习并及时分享、帮助其他同学……说真的,我觉得这些孩子及身后的家长就是我的榜样呀!之后我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些好的细节,在课上反复说给孩子们听,在家也把这些细节强调给我女儿听。

平时在家,如果有朋友送岚礼物,我一定会先故意夸张地表示羡慕,夸这位送礼物的同学多慷慨,然后也一定会提醒孩子要回馈什么呢?所以,她现在每次收到别人礼物,就会惦记着回赠。

平时别的孩子身上有的优点,我都会细细地和她讲述。记得有一次,孩子老和我抱怨某同学很烦人,不守规矩,老搞破坏。我就把这位同学的.优点说给她听,并告诉她,小时候他曾怎么怎么对你好。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再问及孩子抱怨的同学时,她就说,好多啦!然后冷不丁地冒出一句,就因为你老和我说他的好。

我觉得孩子的细心,首先和家长在生活中关注、夸奖孩子的细微长处有关。

其次,就是素读的功力。素读能建构孩子的精确记忆力。常有家长说,为什么要读背经典,读了好像也会忘记不少。那是自然,我读背过《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等,曾可以从头背到尾。但现在要我一口气背下又不行了。只不过,我很幸运,可以借和孩子们共学的机会反复重温,不觉间,记忆总是不太差的。更何况,背诵经典的过程,就是增进记忆和理解力的过程,这种经历只要有过,读其它古诗文时,自然就更轻松了。这点,是众多的素读孩子家长都深有共鸣的。至于,有多少词汇量的输出,就只是建立于输入量的基础上了。

另外,随着孩子们记诵量的加大及理解水平的提高,我在讲课时,也慢慢会尽量和孩子们一起进行文学或文化方面的鉴赏,而且也要特地在细节上和孩子们一起欣赏。往往,一篇好的文章,就脱不开独到的细节。比如《论语》中耳熟能详的成语,开篇即有“巧言令色”、“三省吾身”等;《诗经》中流传到今天的微观文化点滴,如《关雎》中的“琴瑟和谐”……有的学者像李山就说,文学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有创造性的表达,它不会完全遵循客观的确定性,可能一语双关,一语多意,这本身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而这种魅力每每蕴含在具体而微的遣词中。

我想,家长朋友们平时和孩子亲子阅读时,也可以和孩子强调一些细节的美感,倒不用怎么去逐字精解,只要告诉孩子,我特别喜欢这些句子即可;太刻意的说教,反而会削弱文学不言而喻的诱惑力和启迪性。

描写细节 锤炼语言 第5篇

一、研读课文片段,揣摩细节描写的方法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大多具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有精致的细节描写,都为我们提高写作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我们发现这些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俯拾皆是,但又并非面面俱到。只要抓住人与物的特点,就能起到点睛之用。

如《一夜的工作》:“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到里面去了。”周总理过来把小转椅扶正的这一细节,乍看起来似乎很琐碎,但实际上包含了很深的含义:周总理尽管工作了一整夜,十分劳累,但遇事仍然很细心,对生活的琐事绝不忽视。这表现了周总理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良好的教养、生活习惯。

再如,我让学生熟读评析《穷人》中桑娜内心独白的片断,找出这段心理描写的特点。我还让学生注意《黑孩子罗伯特》一文中的罗伯特捐钱前后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变化,从中感受罗伯特的精神。

二、抓住细节,将文章写生动

细节是情节和场面的最小单位,是对人物、事件、环境或景物的某一细微特征所作的具体描写,是作文当中最生动形象的部分。在此,我介绍五个写好细节的方法。

方法一:少用“美丽极了”这样的形容方式。《草原》一文中,如果以“草原美丽极了”为开头也无不可,但要将草原的美丽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景物描写出来,否则“美丽极了”就只是一句空话,因为读者根本不知道美在哪里。

方法二:不对人物下评语而是让事实说话。有些学生在写人物时总喜欢用一两句评语给人物下定论,人物的特点被架空,读者无法找到认同点。我们应通过具体的事例让人物变得鲜活起来。

如:“白求恩从小热爱学习。他勤于钻研,不贪玩。他对动物的身体充满了好奇。他小时候做了很多解剖实验。”这段文字几乎都是评语,没有具体的事例。我们再读一读下面的这段文字,全文只有一句评语作为总起式的开头,其他的句子都用来记叙白求恩所做的事情。

“白求恩从小热爱学习,六七岁的时候,他就自己学习解剖甲虫、青蛙等小动物了。

有一天,他悄悄躲进楼上的一个房间,并关上门。过了一会儿,他妈妈闻到一股血腥味,赶紧推开了他的门,只见白求恩一本正经地站在桌子旁,桌上的大盘子里盛着一条刚从食品店买来的牛腿,他正聚精会神地用小刀解剖着牛腿。他向吃惊的妈妈这样解释着:‘我想知道牛腿的血管、肌肉和骨头的位置,我想长大以后能像爷爷和爸爸一样成为外科大夫。’”

方法三:放慢镜头写动作。有的学生作文时只写最后一个表示结果的动作,在作文指导课上,我一般指导学生把每一个动作分解成一组动作来写。如《擦桌子》的片段:

指导前学生这样写道:我先用抹布擦,擦不掉。后来用清洁球来擦,把红油漆都擦掉了。

指导后学生这样写道:我在水盆里将抹布浸湿,然后用力地擦洗桌面,可是怎么也擦不干净。于是,我拿起清洁球,对准桌子上的污渍,闭上眼睛,咬紧牙关,用力地擦。过了一会儿,我睁开眼睛,眼前的景象把我吓呆了:桌面上的红油漆被我擦掉了!

方法四:形容词(什么样的)+名词

如: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燕子。这句话不具体,也不生动。

修饰后的句子: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方法五:副词(怎么样地)+动词

如:他走了。

修饰后的句子:他把书扔进书包,生气地走了。

三、分清描写与叙述的差异

叙述就是讲故事,也就是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描写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地描绘出来的一种方法。

例一:

叙述式:路上过来一辆小车。

描写式:路上过来一辆破旧不堪的小车。

例二:

叙述式:风忽然大了,柳条飘动了起来。

描写式:风忽然大了,那半天没动的柳条潇洒地摇摆了起来,像遇到了什么可喜的事似的。

从以上例子可见,叙述式强调的是“发生了什么”,而描写式不但写出了“发生了什么”,还把所发生的事的具体情状写生动。叙述式只告诉读者结果,描写式还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实践证明,在细节描写的训练中,学生们尝到了作文的乐趣。细节描写将人和事写活了,让他们感觉到平淡的生活中其实蕴含着别样的情趣,也让他们找到了打开话匣子的钥匙。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们的作文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表现美的方法。关注细节描写是提高高段学生写作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够让学生的作文生动、丰富起来。

进行细节描写 第6篇

一、概念的界定及理论支撑

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认为 : 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1]。微课的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视频,以及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随着微课在佛山的兴起,全国即刻掀起了一股微课热,微课成为全国中小学乃至高校关注的焦点,教学的“微”时代悄然来临。

分层教学的理论在我国古代就已开始提倡,伟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一个佐证,而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分组教学法”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 “掌握学习策略”等也在理论上说明了“分层教学”的科学性。微课可以在教学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这种分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分层(将学生按基础分为优、中、差三层),照顾了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的尊严,更能真正实现深层次的分层,因此更受学生欢迎。

二、利用微课资源进行作文分层教学的优势

(一)准确定位教学内容,有效使用教育资源

微课资源受其时长的限制,往往选取教学内容中的一个点,进行指导讲解,因此能准确地定位教学内容, 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微课进行作文分层教学常常能起到 “画龙点睛” 的作用,教师在定位教学内容时可根据每个层次学生在作文中会出现的问题,选择适合的微课资源,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以“点”促“面”,通过一个个看似零碎的知识点的指导,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全面提高。而且微课的教育资源来源广泛,不仅局限于教材,更多地来自互联网,包括全国各地教师参加微课大赛的优秀作品, 更能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有效实行一对一指导

学生的作文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对这种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或笼统地分层的做法都是不客观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正视差异,区别对待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利用微课资源学习是一种人性化、个性化的学习,它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资源进行学习,并且这个过程主要是由学生选择的,更适合学生自身的条件,同时也减少了时间的浪费。在微课的学习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观看微课教学视频和学习其它的微课资源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对于作文的学优生来说,看一两遍视频资源就能完全掌握;对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则不用担心上课听不懂,跟不上,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或其他学习资源来掌握所需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行一对一的指导,实现作文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分层。

(三)教学互动开放性强,实现移动学习

微课资源不仅可供教师上课教学使用,还可放到网络上(一般发布到学校建立的Moodle平台),学生通过登录网站或用移动硬盘可随时随地进行下载或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随时在论坛上与同学交流、向教师求助,教师从作文教学中解放出来,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交流时间,教师也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在线解答,实现移动课堂的分层指导。

三、利用微课资源进行作文分层教学的实施

下面笔者以指导九年级记叙文作文训练“于细微处见神韵——写作中的细节描写”为例,探讨在利用微课资源进行作文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设计开发多层次、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为更好地使用微课资源,笔者在信息技术科组的帮助下预先建立好一个课程管理系统——Moodle平台, Moodle是一个用来建设基于Internet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Moodle平台的界面简单、精巧,对于学习者的计算机技能要求不高,只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会使用IE浏览器的人就可以方便使用,且Moodle平台上配有论坛交流、作业提交、评价测试等功能,便于师生学习与交流。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根据作文分类指导的需求建立一个比较健全的写作素材微课资源库,并将相关的资源发布到Moodle平台的相关网页中,也可根据教学需求预先录制好微课,发布到平台上。针对不同的微课资源,笔者进行分类管理,方便学生搜索查询,以便学习。如栏目的设置为:写作技巧微课资源、美文赏析微课资源、课堂同步微课资源、体裁训练微课资源、 素材积累微课资源等。

(二)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际选择学习资源

上课伊始,笔者先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学习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并通过细节刻画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当堂完成一个写作片断。然后推荐微课资源供学生自由选择学习:1. 视频资源:《于细节处见神韵》(孟利娟2014年深圳微课大赛一等奖)、《人物描写的魅力》(万颖2014年深圳微课大赛一等奖);2.PPT资源: 《让人物“鲜活”起来——记叙中人物的细节描写》、《于细节处见神韵——记叙文细节描写》;3. 素材积累资源: 中考满分作文精彩细节描写选例、人物细节描写精彩片断、初中课内经典的细节描写赏析;4. 拓展资源:《如何让记叙有波澜》(教学视频节选)。笔者建议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可直接进入视频学习,运用视频指导的细节描写方法进行写作训练,其它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情况展开学习。

(三)学生根据实际自主学习学习资源

学生在电脑室通过个人ID登录Moodle平台,进入资源发布的页面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学习内容。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一般通过看微课视频,就可以进行写作训练。 这些先完成写作任务的学生,教师可利用课堂时间对他们实行面对面作文批改,并将优秀的作品通过平台推荐给学生交流学习。而对于写作水平中等的学生,他们常常需要将老师推荐的资源看完,方可进行模仿创作。对于这一类学生,课堂上教师尽量不要干扰他们。至于那些写作水平较弱的学生,往往学完微课资源后,还未能掌握细节描写这一写作技巧,这时教师需进一步点拨。

例如,某一学生在写作片断训练《令人感动的一瞬》 中描写了自己看到一位老人雨中在马路上摔倒,正犹豫着该不该上前扶老人,怕做好事反被诬陷时,一位年轻人毫不犹豫地上前扶起老人过了马路,然后迅速离开, 只留下一个背影。此作文片断选取了当前社会道德舆论热点问题作为题材,具有现实意义。但整个文段基本是平铺直叙,没有对人物的细节刻画,更体现不出“令人难忘的一瞬”这一主题。于是笔者引导他添加心理和动作描写,从以下几个方面细化细节,使之感人:老人摔倒的情形是怎样的?“我”当时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挣扎? 年轻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又是怎样扶起老人的?学生经过这一指导顿时明白了细节描写的精髓,得心应手地对作文再次修改。

(四)学生课后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微课资源不仅可用于课堂教学,它还支持课后学生网络在线学习,或将作文微课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移动学习。2014年深圳首届微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罗莎老师曾说过:“依据学生作文基础的差异和教学设计侧重点的不同,作文微课需要被灵活地应用于传统课堂、网络在线、移动学习等不同的领域。”[2]受她启发,笔者利用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实现了微课作文教学由课内在线引向课外在线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比较自由,作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可进行作文课外的拓展学习;写作水平较薄弱的同学可选择有重点地反复学习,他们还可以将收获与感受写在交流讨论区,在网络互动中互评互议,取长补短。在这节作文课后,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便可在课后登陆Moodle平台,进入写作技巧微课资源界面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其它相关资源;而未能很好掌握本次写作(下转131页)(上接98页)技巧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不足到相关界面找出有关的内容加以巩固。教师也可根据这些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向他们推荐相关的微课资源,如笔者推荐上面那个学生观看了另外两个人物描写方法的微课视频:《触摸心灵的律动——作文心理描写的运用》(教师自录微课视频)及《描写人物动作的小窍门》(刘玉娟2014年深圳微课大赛一等奖)。该生学完后专门在讨论区谈了自己的学习感想,并将他所写的作文片断和修改后的作文片断给同学们展示出来,供大家学习交流。 从课内走向课外,微课能有效帮助写作水平较薄弱的同学进行反复学习。

四、问题与困惑

微课资源匮乏是目前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一个难题。虽然国内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专业的微课资源网站,如中国微课网、凤凰微课、CN微课等。但此类微课资源网站收录的作文微课资源少之又少,且这些网站大多通过比赛的方式征集资源,内容单一分散,资源配套不齐全。而且不少网站上好的微课资源课程都要收费, 这也限制了教师对优秀微课资源的收集。另外,鉴于作文微课资源较少,很多时候教师需要自己录制微课,但这往往受到人手不足、技术设备不足的限制。且制作一个微课资源往往耗时较长,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无疑任务过于繁重。

抓住课堂细节, 进行二次备课 第7篇

细节一:是否对课文理解浮于表面

笔者执教《我与地坛》对课文的第一部分, 先提以下问题:1.“我”当年为什么来地坛?2.“我”描写了地坛的中哪些景物, 景物有哪些特点?3.“我”最初来地坛想的是什么问题, 想明白了吗?学生开始阅读课文, 寻找文中关键句, 最后一致得出结论:作者从地坛的生命中得到启示, 不管外在环境如何恶劣, 都要按照自己的方式顽强的活着, 坦然体会生命的味道。然后笔者开始下部分的教学。课后反思, 笔者总觉课堂教学如蜻蜓点水, 一掠而过。问问学生真正理解了吗, 真正能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吗?学生知道作者在借景抒情, 但是怎样真切理解作者的独特情感下别样的景呢?如这段话“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 寂寞的光辉平铺的这一刻, 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暴雨骤临园中, 激起一阵阵灼热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 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如何从这些景中读出史铁生在园中为生与死痛苦的挣扎, 怎样在园中百无聊赖的观察到园中的生灵万物, 从中得到生命的感悟, 笔者反思后二次备课, 在另外一个班执教时就引领学生去深入解读史铁生是如何将情感倾注到他所描写的这些生灵万物中的。所以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同情史铁生的遭遇, 更是要为他的痛苦、挣扎、彷徨、茫然、继而勇敢、顽强这些情感所打动, 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由于应试教育影响, 教师经常指导学生阅读时如何技巧性的抓住关键语句, 反映在试卷上, 明明文章内容没看懂, 但却也能拿取分数。理解不是关键, 得分是关键。长此以往, 学生带着功利心去阅读, 在文学的世界里没有思考, 没有感动, 没有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 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真正的理解文本内容, 深层次的解读, 而不是浮于表面“假理解”。

细节二:是否细细品味语言

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 课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执教者在简要介绍苏轼及写作背景后, 让学生把课文读了一遍后, 就提出问题:“这首诗气势磅礴, 你最喜欢哪一句, 为什么?”有位学生回答:“我喜欢‘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因为这句很有气势, 充满力量。”执教者的点评是:“分析得很好, 的确体现了一种磅礴的气势。”然后转向另一位学生, 笔者深为惋惜, 这位学生已经能感受到那江水的气势, 但是词中是如何体现这一气势的?执教者为何不让这位学生把这句话大声读读, 再追问一句:“我们可以抓住哪些词语来赏析?”让学生细细揣摩语言, 进而明白“乱”字突出了山崖的陡峭不平;“穿空”形容山崖高耸入云的气势, 化静为动, 更显力度;“拍”描绘巨浪搏击江岸, 使人联想到它的威力和巨响, 更显力量。此时对气势、力量的理解才透彻, 才能进一步感受苏轼豪迈的情怀。我们应该思考, 为什么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语言干涩、情感苍白, 学生不愿意阅读, 不愿意写作, 学生也接触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但精彩的语言文字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信息, 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没有新的建构, 学生的阅读是低效的阅读, 执教者要把与文本的对话权还给学生, 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作品。

细节三:是否课堂合作的浮华掩盖了真实

例如某位老师执教《想北平》, 对于北平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这位老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完成, 看着教室乱哄哄的场景, 笔者真觉得辜负了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语言质朴但感情极为丰富, 如北平的景物描写, “雨后什刹海的蜻蜓”、“梦里玉泉山的塔影”、“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小蝌蚪”等, 这些极富有生活气息的平常事物与其让学生闹哄哄的找出, 不如让他们静下心细细阅读, 以他们现有的生活体验去想象, 去感受这些朴素语言中寄寓的老舍对北平真挚的情感, 也使学生的审美感官得到熏陶。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可以思考采用课堂合作的方式, 但不能是“伪合作”, 不能让合作表面的浮华掩盖了太多学生对语文的索然无味。我们老师应该把语文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切、实在的倾听作者的声音, 把握文本的真谛。而不是简单的、程式化、机械化解决问题。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语文老师要在教学活动中, 有意识的对各个教学细节进行反思, 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再根据语文教学和学生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进行二次备课, 使教学更合理,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也使自己得以成长, 成为研究型的专业教师。

细节描写创造精彩 第8篇

古今细节描写的精彩段落, 其再现生活情境的途径与规律也不是无迹可寻的。那么细节描写是如何再现生活情境来创造精彩的呢?具体而言, 我们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重点描画, 突显主体

一种生活情境在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时往往聚集人、事、物等各种元素, 其中有主次的区别。当我们要再现这个生活情境时, 我们就要抓住事件或场景中的主体重点描画, 来突出其社会意义。而细节描写就是要再现主体人物某些个性化的语言, 或符合身份的衣着、特定的动作、独特的心理活动等等, 唯其如此, 才能更加突出这个人物, 生活情境在细节描写中才能够得到精彩的再现。比如鲁迅的小说《药》中革命者夏瑜牺牲后被做成人血馒头, 小说第三个场面的中心事件就是康大叔来茶馆完成人血馒头的买卖, 其中还有华老栓、华大妈、驼背五少爷等等人物。小说在描写时没有面面俱到, 而是抓住了主要人物的重点举动来再现, 来反映人物的特点和社会的意义:

“‘喂!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 站在老栓面前, 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 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 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 抖抖的想交给他, 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 嚷道, “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 一把扯下纸罩, 裹了馒头, 塞与老栓;一手过洋钱, 捏一捏, 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 ‘这老东西……’”

《药》中的这段话抓住了小说中“茶馆吃药”这个场景中的重点人物康大叔进行了描画, 突显了主体。其中的人物细节描写极其传神, 有语言上“‘喂!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的强硬, 有神情上“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的强势, 有动作上“抢”“扯”“裹”“塞”“抓”的霸道等, 无处不精彩, 多方面刻画了这么一个贪婪、蛮横、血腥的刽子手的形象, 一个立体的刽子手就会出现在读者面前。这几个细节描写很有力地揭露了封建阶级的鹰犬康大叔的丑恶嘴脸, 再现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生活画面。

人物的细节描写能够创造精彩是它能够将人物“立体”地呈现。其多元的创造方法包括对个性化的语言、典型的动作与瞬间捕捉的神态的细部的刻画。鲁迅先生在抓住主体人物的同时对康大叔就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地精雕细刻, 把人物的精神面貌集中传神地展现出来。

二.烘云托月, 表现主题

同样, 生活情境中的人、事、物等各种元素又有主宾之分, 当我们要再现这个生活情境时, 为了使主要事物的特点更突出, 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的事物作陪衬, 避免了单调, 让生活的画面变得丰富而精彩。高明的画家为了让月亮格外有神, 就会在孤零零的月亮周围画上几缕彩云来烘托这一形象, 这就是一种创造。文学文本中这类“几缕彩云”的细节描写通过侧面烘托同样可以起到突出主体形象、再现生活情境、表现主题的作用。

文学就是一幅意境悠远的画作, 不可能仅再现生活元素中的一种实体, 它有时需要借助细节描写将一种或多种事物再现出来, 共同烘托出一种主体形象, 营造氛围。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为了塑造城市生活这一主体形象, 画中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 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商品、幌子上的文字, 有1695人、六十多匹各种牲畜、二十多只木船、三十多栋房屋楼阁、二十多件推车乘轿等等, 其多元的细节刻画和谐有机地烘衬出都市生活这一整体形象, 表现了我国古代都市生活繁荣热闹的主题。这与文学创作或学生作文的道理是相通的。

场面描写也会涉及多样的事物, 为了更好地再现生活的场面、突出主题, 也需要对相关的各种事物进行多点的细节描写。如2012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忧与爱》:

“夜晚成了呆在绿皮车上最难熬的时刻, 疲惫和困意趁着夜色回到了乘客的身体中, 人们纷纷打着呵欠, 蜷缩着身子以各种姿势昏沉地睡去, 买到车票的有的趴着睡去, 有的扭曲着身子仰头睡去, 邻座女孩映在窗户上的影子也在这暮色中变得模糊……”

这段文字着墨不多, 却生动地再现了夜色中身处绿皮车内的各种疲惫和困意来临的形态:打着呵欠的、蜷缩着身子的、趴着的、扭曲着身子仰头睡去的等等。文段对各种形态的细节描摹, 多点烘托, 并再现了绿皮车内人们生存状态的主体形象, 从而很好地表现了“忧与爱”的主题。考生走烘托的道路创造精彩的生活画面打动了阅卷老师, 获得了高分。

三.色彩点染, 营造气氛

世界精彩的要素之一是色彩, 不同的色彩往往有着不同的寓意, 是不同的情感表示, 当我们要再现生活的情境而进行细节描写时, 学会各种色彩的点染来创造精彩也十分重要, 因为这样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

梵高绘画中的颜色使用个性化, 他对于自己偏爱的颜色如绿色、黄色等用得非常极端, 其中的黄色是梵高画作中用得最多的一种颜色。他的代表作品《向日葵》仅由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 一样让画面绚烂夺目, 一样再现集美的生活, 为生活营造热烈的气氛。同样, 在文学作品中, 不同的色调也会给人的心理上不同的冲击, 冷色调的往往代表凄清, 暖色调能够营造喜庆的气氛等。小说《药》中就大量地使用表示色彩的词语, 为了营造秋夜凄清的气氛, 作者用“乌蓝”的颜色作为细节来描写天空, 连茶馆里的灯光也是“青白”的, 留下了让读者难以忘却的精彩。

色彩点染还可以用于对人物进行的细节描写, 如《红楼梦》中对王熙凤服饰的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 彩绣辉煌, 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 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 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我们知道构成细节描写的要素主要有人物典型化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情态、服饰以及与之相关的场景等。但在这一段话中, 曹雪芹只选择了服饰的肖像描写;而为了写足人物, 作者又只从色彩的视觉角度, 用了“金”“赤金”“豆绿”“缕金”“大红”“五彩”“石青”“翡翠”等这些明艳的色彩, 来突出了王熙凤的尊贵, 为贾府营造出繁荣的气氛。精彩的王熙凤好似一盛装的神妃仙子真的站在读者眼前了, 她如此盛装不仅是她一贯喜欢奢华的外在表现, 更是要在老祖宗面前表现自己。

关于用细节描写来再现生活情境的方法, 需要根据不同的生活内容和作者不同的立意来灵活运用, 最终把读者带入所描写的情境中。苏轼曾高度称赞王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王维对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的生活经历, 让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 因而他的诗取景状物, 极有画意, 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 写景动静结合, 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 他的画也是如此。但无论是诗中有画, 还是画中有诗, 都因为其中融入了十分讲究的细节描写和刻画, 再现并反映了生活中最精彩的地方。所以, 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或写作时, 都要在写景、状物、写人、叙事等方面注意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来鉴赏或写作。

细节描写最动人 第9篇

为了更好地掌握不同类别的细节描写,我分别针对写人的文章、记事的文章、写景的文章和状物的文章进行了集中训练。尤其是在训练写人的细节描写时,我将人物外貌、人物语言、人物动作、人物心理进行了着重地训练。在进行每个片段训练时,我总是先引导学生认识这个方面的细节描写,便于借鉴模仿。如在训练学生写人物外貌时,出示了以下片段:

例1

我选了著名作家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中一段有关秃鹤的肖像描写: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学生读了哈哈大笑,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我便告诉学生:这是人物外貌方面的细节描写。

例2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也为了让课堂气氛更活跃,我在这里还举了一个例子,钱钟书在《围城》里形容李梅亭大白眼睛时说“像剥掉壳的煮熟的鸡蛋”,学生都乐了,觉得非常形象生动,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上面的人物活灵活现,如见其人,靠的就是细节描写。通过训练,学生明白要使人物形象鲜明,就应该抓住特点,展开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绣”出花一样的细节来。

二、引导练习细节描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学生明确了哪些是细节描写,领悟了细节描写有何特点、作用及写法,就应该趁热打铁让学生练笔,进行仿写、自创,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不同类别的细节描写,在头脑中形成更为强烈的意识,也养成了细节描写的习惯,细节描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课堂上,我选择了几个写得比较有特点和典型的片段让学生主动交流,并且帮助他们修改润色,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更活跃了。

学生一(描写淑女):

她端起碗,挑了几根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地张开嘴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原文)

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挑了几缕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樱桃小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还不停地用餐巾纸擦拭唇角的余油。(改文)

学生二(描写粗汉):

他见菜齐后,便提起筷,端起碗,对着菜就是一夹,合着饭往嘴里送。又掺和了汤水,撑得两腮鼓鼓的。(原文)

他见菜端齐后,便忙提起筷,端起大碗,对着菜就是一夹,合着饭呼呼地往嘴里送。又掺和了汤水,撑得两腮鼓鼓的,还有一粒米粒挂在嘴角上。(改文)

在学生自创“细节描写”的基础上,引导阅读有关著作中类似“吃相百态”的文章片段,如丰子恺《中国的女人、小姐们》中有关吃瓜子的精彩片段,阿城《棋王》中有关“吃饭”的片段,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从中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三、引导捕捉生活细节

写文章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要反映现实生活就得认识社会生活,要认识社会生活就得去认真观察体验社会生活。观察是认识的前奏,没有观察体验生活就不可能写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所以说,好文章要有好片段,好片段来自于鲜活逼真的细节,逼真的细节从生活中来,细节就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细节,教会它们仔细观察生活,积累细节描写素材。

以考场上同学的神态来说,各人就有不同的表现,有的皱紧眉头沉思,有的咬住笔头冥想,有的则双目凝视、全神贯注。即使同一个人也因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因此,要想写好具体生动的细节,就必须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尤其是重点描写对象。只有这样,生动传神的细节才能汇聚于笔下。如何进行细节观察呢?我要求学生把握四个要领:一是观察要明确目的,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观察要抓住特点,做到典型生动;三是观察要力求细致,做到准确具体;四是观察要理解透彻,做到把握本质。按照上述四个要求,调动各种感官作深入细致地观察,并对观察到的细节加以整理、提炼。现实生活的现象成了生动形象、具体鲜活的细节描写素材,这样的素材积累丰富了,就为写好文章奠定了基础。

写好细节见真功,必须靠同学们细致观察,长期积累,用心体验。

四、引导恰当选用细节

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时,要让学生围绕重点、主题和中心选用细节,要精选那些特别能突出重点、表达中心、揭示主题的细节,避免简单凑合地事无巨细、不分主次、无关紧要地滥用乱用细节。否则,无论多么精彩、多么细致,也丝毫没有意义,只能是画蛇添足。可见,好的细节描写必须是有用的、真实的、典型的,它必须为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深化文章的主题服务,它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而且,它不是一般化的,而是最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的。因此,指导学生选择和运用细节描写要注意几点:一是选择细节要真要细,确保细节的真实性。二是选择细节要精要新,确保细节的典型性。三是精心锤炼词语,确保细节的形象性。四是巧妙运用修辞,确保细节的生动性。

写人,不能像给人物作鉴定下评语一样,堆上几个形容词、列上几个条条就行了;写事,不能只满足于写出一个轮廓就可以了;写景,也不能泛泛而谈。怎样才能把人物写活?把事例写具体?把景物写生动?有经验的作者总是善于从生活中选取逼真传神的细节,从生活中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描写。

古人云:“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细节描写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要求作者从生活中选取那些真实而又典型的细节,使其起到“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的作用,一起让学生用细节来写作文吧,细节描写最动人!

摘要:在作文中,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生动性,使人物更丰满,事例更具体,景物更生动,就应该学会巧妙运用细节描写。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细节是构成艺术作品的细胞,正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细节为艺术作品的生命增添了不朽的魅力。因此,我在训练三年级学生写作的时候,特别注重细节描写的指导。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最动人的细节来呢?

关注细节 生动描写 第10篇

可爱的泥鳅

星期天,爸爸给我捉了几条小泥鳅,让我饲养。爸爸说是为了培养我对小动物的爱心,还为了让我写好观察日记。我可不管爸爸出于什么目的,反正我对养泥鳅很感兴趣。

这些小泥鳅的身子两侧长着像鱼一样的鳍(qí)。它们喜欢自由自在地游泳,小嘴一张一合,十分有趣。

我一点儿一点儿地喂食。它们不像别的动物那样抢着吃,而是远远地观察,直到没什么动静了,才游过来品尝美食。

怎么样?我家的泥鳅可爱吧?

【问诊就医】

这篇习作,层次是清楚的,结构也是完整的。为了表达“可爱”这一中心,作者写了小泥鳅的来历、饲养目的、观察所得以及自己的感受。然而小作者这样写小泥鳅,读者读了不但感觉不到小泥鳅可爱,反而觉得挺沉闷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你看,王老师和同学们正在议论呢——

泡泡:这篇习作一开头就介绍小泥鳅的来历、养泥鳅的目的,为后文仔细观察泥鳅做好了铺垫,很不错哟!

王老师:看得出来,小作者对小泥鳅很感兴趣,开头不错。不过读罢,总让人觉得小泥鳅可爱的特点不突出。

张敏:那怎么修改呢?

王老师:修改的入手处在于:关注细节,生动描写。虽然文中写了小泥鳅的外形特征,但只写了鳍和嘴,而小泥鳅颜色、表皮质感,用手摸小泥鳅的身子有什么感觉,都应该写一写。

张敏:我知道——小泥鳅的身上覆盖着土黄色的斑纹,用手摸上去非常滑溜。它小小的眼睛像两颗黑色的芝麻粒。我用手去抓它,感觉滑溜溜的。

王老师:嗯。那“滑溜”到什么程度?

张敏:我一抓它,它就迅速地从我的手指间滑溜出去了,我感觉手指上还留下一些滑滑的黏液。

王老师:还有,喂食的时候,小泥鳅是怎样游动的,怎样吃食的,怎样嬉戏的……

泡泡:我明白了,我们要关注细节,生动描写,突出小泥鳅的可爱。

王老师:对,细节要细致入微,描写要生动有趣。要让读者读了细节能产生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张敏:“关注细节,生动描写”,我马上修改!

星期天,爸爸带我到东水塘玩耍。他下水给我捉了几条小泥鳅,装在塑料袋中带回家,让我饲养;还说是为了培养我对小动物的爱心,是为了让我写好观察日记。我可不管爸爸出于什么目的,反正我对养那几条小泥鳅很感兴趣。

回到家,爸爸给我找来一个鱼缸,盛上水。我把小泥鳅从狭小的塑料袋里一下子倒到鱼缸里。这些小家伙高兴坏了,在鱼缸里快乐地游来游去。我好奇地观察起来,小泥鳅的身上覆盖着土黄色的斑纹,身子两侧长着像鱼一样的鳍,不停地摆动着。眼睛小小的,像两颗黑色的芝麻粒,一眨也不眨。它们在鱼缸里自由自在地游动,圆嘴一张一合的,不时会吐出一串串小泡泡,十分有趣。

爸爸不在跟前,我偷偷把手伸进鱼缸,用手抓小泥鳅,可它身上非常滑溜,刚抓住,它便从我的手指间迅速滑了出去。我感觉手指上留有一些滑滑的黏液。哎——你看,它们聚到一起啦!又分开了,一条从另一条的上面游过去……

我给它们喂食时,只能一点儿一点儿地投,因为它们不像别的动物那样抢着吃,而是先远远地观察,直到确定没什么危险了,才一摇一摆地游过来。哈哈——真是胆小鬼!它们游到食物跟前,短暂停一下,然后才慢慢靠近食物。食物在泥鳅面前不停浮动着,泥鳅突然张开嘴巴,迅速把食物吞了下去,然后快乐地摆动身子转身游走。

怎么样?我家的这群小泥鳅可爱吧?

【跟踪复查】

修改后的习作,注意抓细节,生动描写了小泥鳅的外形、游动、吃食等。更重要的是,小作者通过给小泥鳅喂食,写出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如果能在抓住小泥鳅主要特征的同时,再从它们的一举一动中注意体会和想象它们的喜怒哀乐,写出来的小泥鳅会更活泼、更可爱的。

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第11篇

一、动作描写可细致分解

例:所有队员一起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刘翔那豹子般的眼神死盯着终点,用手拍打着自己的胸脯,又高高地扬起双手……预备—砰!刘翔像平原上疯狂的豹子,开始狂奔,一步,两步,三步,右腿向上抬到最高点,啪!用力下压,左脚用上全部的力量向下蹬地,右脚稳健地落在地上,第一个栏轻松过了……又是那凶狠的豹眼,盯住前方,咬紧了牙,似乎用尽所有的劲,开始第二个栏:一步,两步,三步,右腿抬到最高点,啪!用力下压,左脚用上……第二个栏也过了!……第三个栏也过了……(江苏考生《豹子飞奔》)

作者聚焦赛场上的刘翔,把比赛过程细致分解。当起跑即将开始时“刘翔那豹子般的眼神死盯着终点,用手拍打着自己的胸脯,又高高地扬起双手……”这里“盯”、“拍打”、“扬”三个动词准确传神地描写出他敏捷而神情集中的特点;跨栏中,作者采用特写镜头聚焦刘翔的“左脚”和“右脚”的起落架势。同时,每一次跨栏不断重复紧张局促的“一步,两步,三步……”的细致描写,强化节奏,催人奋进。

二、语言描写可插入动作神态

例: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几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鲁迅《孔乙己》)

三、写外貌可融入动作情态,体现个性

例: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北京考生《沉默的父爱》)

这段描写充分调用了父亲独具个性的神情与动作,将一位质朴坚毅的父亲浓墨重彩地描画出来,虽然父亲沉默无语,但父亲那深沉复杂的眼神与情深意厚的细节动作,是对儿子的嘱托,也是热切的鼓励。文字中蕴含的父爱令人潸然,更令人肃然起敬。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四、心理描写与动作神态相得益彰

例: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停止,周围静得可怕,就如同我沉沉的心。那句“爸妈,我不上了”在口中转了几圈又咽了回去,只有我知道,我对学习是多么的渴望,可家中……母亲,您的手依旧在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绳的一部分。父亲猛地捏灭了烟,起身去了邻家,我依旧心沉沉的,您依旧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草绳……(山东考生《母亲手中的稻草绳》)

这一段细节描写,犹如电影镜头,将一家三口“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的真切的心理,母亲编稻草绳手的“一颠一颠”以及父亲下决心的“捏”烟的动作,将一个家庭面临的困境与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厚意清晰地表达出来,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五、景物描写可层次清晰、角度多样

例: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了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沈从文《边城》)

此段观察描写极为细腻,有远景有近景,有动景有静景,有声有色有形。文章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感触,多角度多层次地描摹景物。这对于中学生描写事物单一,角度单一,且次序混乱、不知所云的写作弊病会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上一篇:了解自己的优势下一篇:德语水平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