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病毒防治技术

2024-07-26

番茄病毒防治技术(精选12篇)

番茄病毒防治技术 第1篇

番茄病毒病是番茄的重要病害, 南北分布均较普遍, 尤以秋番茄和秋后栽培番茄发生严重。若管理不当, 定植前就有毁种现象, 严重时棚室发病率达70%~80%, 减产50%以上, 有的常因此而收获不佳。

2. 类型与症状

病毒病常见的有花叶、蕨叶、条斑、混合侵染四种类型。其发病率以花叶型为最高, 蕨叶型次之, 条斑型较少, 而危害程度以条斑型、混合型最严重, 甚至会造成绝收, 蕨叶型居中, 花叶型较轻。

(1) 花叶型主要有两种症状, 一种是叶片上有轻微的花叶或略显斑驳, 植株不矮化、叶片不变形, 对产量的影响不大明显;另一种有明显的花叶, 叶片变得细长、狭窄、扭曲、畸形, 植株矮小, 落蕾落花严重, 果实变小, 果实表面呈花脸状, 品质差, 对产量影响较大。

(2) 蕨叶型叶片呈黄绿色, 并直立上卷, 叶背面的叶脉出现淡紫色。由于叶肉组织退化使叶片扭曲成线状, 表现为蕨叶型。同时植株丛生、矮化、细小。

(3) 条斑型叶脉出现坏死条斑或散生黑色油渍状坏死斑, 然后顺叶柄蔓延至茎秆, 初期表现为暗绿色凹陷的短条纹, 后期变为深褐色凹陷的坏死条斑。果实上产生不同形状的褐色斑块, 并且这种褐色斑块只发生于表皮组织上。

(4) 混合型症状与条斑型相似, 但为害果实的症状与条斑型不同。混合型为害果实的斑块小, 且不凹陷, 条斑型则斑块大, 且呈油渍状, 褐色凹陷坏死, 后期变为枯死斑。

3. 发病规律

由多种病毒侵染所致, 主要有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病毒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 高温干旱易于发生和流行。春大棚番茄前期病毒病较轻, 主要由病残体和种子内携带的烟草花叶病毒引起, 经移植、定植等农事操作传播。进入5月份后, 气温达20℃时蕨叶和花叶病开始加重。凡棚室周围杂草多, 棚室内蚜虫较重, 春棚病毒病的发生较重。一般雨季到来前, 气温持续高于25℃时症状会逐渐减轻。秋后番茄病毒病比春大棚内发生严重, 主要症状为蕨叶和条纹病。此时毒源以黄瓜花叶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为主。此期天气高温干旱, 日照强, 秋番茄在育苗期间经常由于土温过高而造成幼苗根系伤口, 根、幼茎、叶片等也易被灼伤, 加上暴风雨天气造成的植株伤口, 这些均有利于存活在土壤病残体中的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农事操作在幼苗间相互传播感染, 种子上的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率也高于春棚。定植后8月—9月病害加重。蚜虫发生严重,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通风不畅和施用未腐熟的有机化肥均可加重病毒病发生。

4.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针对当地主要毒源, 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 如霞粉、苏抗8号、毛粉802、苏保1号等品种。

(2)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清水浸种3~4 h, 再放入磷酸三钠10%溶液中浸种40~50 min, 捞出后用清水冲净再催芽播种;或用高锰酸钾0.1%水溶液浸种30 min。

(3) 实行轮作实行2年以上轮作,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增强寄主抗病力。

(4) 栽培管理加强定植后栽培管理, 如适时播种, 适时早定植等。

(5) 药剂防治发病的初期, 喷洒植病灵1.5%乳剂1 000倍液, 或病毒A 2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番茄病毒防治技术 第2篇

针对无公害加工番茄生产中的病虫害发生特点,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在番茄生产中要把好土壤、种子、移栽、水肥等四关,番茄的虫害防治要与病害防治同步进行,宜采用保护天敌和生物的方法进行控制.

作 者:李多忠 陈林年 月兴海 陈录庆 左治舜 作者单位:李多忠(张掖市农业局,甘肃张掖,734000)

陈林年,月兴海(临泽县农技中心)

陈录庆,左治舜(国营临泽农场,甘肃张掖,734200)

春番茄的早熟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第3篇

关键词 春番茄;早熟栽培;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64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0-3

番茄又名西红柿,属茄科,喜温类蔬菜,但怕高温酷暑,无限生长型,生育期可长达6~10个月,植株高大,原产于秘鲁,一年生草本植物。它含丰富的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磷、钙、精氨酸等成分。研究表明,番茄中的柠檬酸、苹果酸和糖类可以促进消化,对患肾炎患者有利尿作用。番茄素对多种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也具有帮助消化功能。番茄还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春番茄在蔬菜市场上占有很大的地位,也给餐桌生活带来了很多营养和美味。因此,春番茄栽培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药用价值。

1 品种选择

春番茄早熟栽培品种要选用在低温、弱光下坐果率高,中早熟、耐湿、株行紧凑的抗病良种,如中杂10号、云杂8号等。丰产栽培的品种应该用无限生长类型,如强丰、锡粉二号等。

2 育苗移栽及整地施肥

早春番茄为求早熟丰产,应该培育壮苗。其标准是株高20~25 cm,开展度25 cm左右,茎粗0.5~0.6 cm,真叶7~9张,带子叶,现大蕾,叶色深绿,根系发达,并带有直径10 cm左右的护根体。定植前l~2d喷代森锌等药剂,带药移栽。

2.1 培育适龄壮苗

2.1.1 床土配制与消毒

将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和葱蒜地菜园土按4∶5的比例混合过筛,配制床土,再掺入250g/m?尿素和1~2kg过磷酸钙,每50kg床土加50g代森锰锌拌匀,用喷雾器喷水使其含水量达到手捏成团不渗水、落地而散,然后装入口径8cm的营养钵。

2.1.2 浸种和催芽

将番茄种子放入55℃的温水中,不断搅拌,浸种10 min,捞出放入0.1%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5 min,用纱布口袋过滤,扎好袋口,放至水变清为止;然后放入26℃水中浸种4 h,捞出沥干,催芽至露白。

2.1.3 播种

2月播种,用竹签将营养钵中间的土松动,然后每个营养钵中央点播催芽的种子2~3粒,覆盖营养土厚约1cm,然后将营养钵整齐地排放在宽1.3cm的畦面上,上盖地膜,畦两边扎上小弓棚,覆膜,晚上加草苫。

2.1.4 幼苗期管理

播种后要保持白天25~30℃,夜间15~18℃,当有85%幼苗出土后揭去地膜、草苫。其后,晴天当气温高于30℃时,及时通风降温;阴雨天要闭膜提温,在中午小通风散湿;以后随着气温的上升,晴天不盖膜,雨天盖膜。1叶1心时及时间苗补苗,保证每个营养钵有1株苗。整个苗期要喷农药3次:1叶1心时喷病毒A300倍液,预防病毒病的发生;在3叶1心时喷75%代森锰锌防治早晚疫病、细菌性角斑病、溃疡病;在5叶1心时喷杜邦万灵1000倍液或武汉科诺四季红800倍液防青虫和蚜虫。

2.2 定植

2.2.1 前期准备

事先做好整地、施肥、做畦,经过深耕、熟化、土壤疏松肥沃、保水力强、排水良好,底肥采用玉米秆加畜禽粪肥沤制。一般施腐熟厩肥5000kg/667 m?作基肥,植前再施猪粪等2500~3000kgkg/667 m?,如果在厩肥堆制发酵过程中再加入一定数量的过磷酸钙则效果更好。

2.2.2 定植及密度

定植时间要根据当地气候和前作茬口的安排。当土壤表层1cm的土温稳定在10℃以上,棚内最低气温在0℃以上时,才为安全定植期。番茄苗定植时,采用先覆膜,再进行挖穴、栽苗、浇水、覆土、正苗。定根水必须加杀菌剂预防苗期病害,每窝使用定根水100 g左右,用药1kg/667 m?左右。定植深度一般以子叶与地面相平为宜。密度为每畦栽两行,大行70 cm,小行45 cm,株距35 cm左右,可栽3500~4000株/667 m?。

3 田间的管理

3.1 早管早发

定植时气温低,活棵后须进行除草、追肥、浇水,早管促早发,促进根系和茎叶生长。刚开花为盛果期,注意重追肥,重浇膨果水,10 d追一次肥,浇一次水,追尿素和硫酸钾各7~10 kg/667 m?,在第一穗果果实发白至罢园期间,每7 d浇一次水肥;同时,叶面喷施 0.2%的尿素和0.5%磷酸二氢钾混合液,促进果实迅速膨大,增加产量。

3.2 支架缚蔓

待株高26 cm时支架、缚蔓。支架以人字架为佳,随着茎叶生长,每隔16~20 cm缚一次蔓架、绑蔓、整枝一般要在3月底-4月初完成。

3.3 整枝

整枝的目的在于通过人为处理调整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协调,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消耗,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提高抗性及产量。

常用单杆整枝,即每棵保留主干,摘除一切分杈。但第一次整枝不宜过早或过晚。由于侧枝的生长可以刺激根系的活动,过早整枝会抑制根系的生长,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于结果。整枝一般在第一花序已经开花或形成小果时进行,这样可以使养分集中到花、果上,促进坐果及果实迅速肥大。整枝过晚,侧枝生长迅速,大量消耗养分,影响果实生长发育。在整枝时,要做到残枝不留田间,残枝集中处理,以减少病害感染机会。当番茄植株长到一定高度时,结合整枝进行摘心。通过摘心可减少养分的消耗,并可使养分集中到果实上。在保护地内为降低植枝高度,促使番茄早熟丰产,还可用留叶整枝法及连续摘心整枝法。留叶整枝法是主杆留4穗果进行摘心封顶,在第一花序下方的二个侧枝长到6cm左右时各留一叶摘心。连续摘心整枝法是在主枝留2穗果进行封顶,在主技第一花序下留2~3个侧枝,每一侧枝再结2穗果封顶,每株番茄结4~6穗果。

当植株封行以后,如茎叶生长过旺,可以打去老叶、黄叶,以利通风透光。番茄若栽得较密,为促进下层果实早熟,一般在第3~5穗花着果后即可打顶。

3.4 防止落花

在夜温低于16℃或日温高于30℃时,易引起落花落果。为促进植株生长,保花保果,提高坐果率。一般用番茄灵或者2,4-D等,在第一层花序开放时开始用药液点花,或用药水浸花或涂于花柄上,第二层花序以后在花序有50%开放时可用喷洒的方法,前期气温低可用浓一点,后期气温高应稀一点,一般气温在20~30℃时,用25~30 mg/kg,超过30℃不必用。2,4-D只能用于浸花或点花,不能喷洒,浓度在10~20mg/kg。当果实长至手拇指大时疏去过密、畸形、细弱、受伤、发育不良劣质果,每束花序留4~6个果。

4 主要病虫害防治

番茄主要的病害有灰霉病、晚疫病、病毒病、菌核病、溃疡病、绵疫病、白粉病、叶霉病、根线虫病等。早疫病、晚疫病一般在4月上、中旬,灰霉病在4月下旬发生。虫害有蚜虫、小地老虎、棉铃虫、斜纹夜蛾、茶黄螨等。现将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简述如下。

番茄早疫病用代森锰锌、百菌清等喷雾。晚疫病用百菌清、甲霜灵锰锌、杀毒矾、疫霉净等防治。灰霉病用速克灵、灰克等防治;叶霉病用速克灵、百菌清、托布津、多菌灵等防治。还要特别注意防治番茄系统性侵染病和维管束组织病害,主要包括番茄病毒病、枯萎病、青枯病和溃疡病。

4.1 病毒病

4.1.1 发病症状

花叶型病毒病叶片上出现深浅不均的绿色病斑,黄绿相间的花叶,叶片凹凸不平,新叶变小,植株矮小。蕨叶型病毒病上叶片较细长,形成蕨叶,下叶片略卷曲,植株矮。条斑型病毒病茎叶果上均出现症状,表现为暗绿至褐色坏死条斑,可导致一枝或整枝枯萎死亡。

4.1.2 防治方法

一是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抗病品种,如九龙大红、强力米寿、苏抗4号、5号、大黄等品种;二是播种前种子消毒,可先用清水浸种3~4h,再放入10%磷酸钠溶液中浸种40~50min,捞出后用清水冲净,再催芽播种;三是多施磷钾肥,少施氮肥。四是苗期防治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发病初期,使用20%病毒A可湿粉600倍液,或6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4.1.3 田间管理

应重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时早定植,加强结果期的肥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本身的抗性,保持田园、架材、农具及农事操作者的清洁卫生,并注意改善田间小气候。

4.2 早疫病

受害叶片呈深褐色,有水渍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有同心轮纹。

4.2.1 防治方法

抗病品种:如茄抗5号、奇果、矮立红、荷兰5号、强力寿、弗罗里达等品种。早疫病大多数是种子表面带菌,可用0.1%高锰酸钾浸种3h,然后用清水洗净晾干后再播种,也可将种子用约50℃温水浸30min,冷却后催芽播种。

药剂防治:发现有病时可喷0.5%波尔多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一般每10 d左右喷一次,共喷1~3次。

4.2.2 田间管理

应降低田间湿度,摘除病叶、脚叶、老叶;施足基肥、适时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抗病能力;合理密植、及时绑架、整枝和打底叶,利于通分透光;抓好生态防治,控制温度、湿度,合理轮作。

4.2.3 虫害防治

防治方法一是物理防治,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及黄色诱虫板;二是化学防治,一般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蚜虫及棉铃虫可用25%菊乐合酯3000倍液或2.5%杀虫双500~600倍液或 2.5%澳氯菊酯8000~10000倍液防治。

5 番茄采收及留种

5.1 采摘期的管理

一般在定植后70~80 d可以采收,此时要加强水肥管理,不能受旱和缺肥,采摘遍数不宜过多,保证番茄青枝绿叶到霜期。

5.2 采收时期

果实随成熟度不同,可分为四个时期。青熟期:果实充分长大,仍为绿色,这时风味差,一般不宜采收。转色期:果实脐部转为黄绿色或红色,初具风味,果肉坚实,耐运输,是运销外地的采收期,也是催红的采收适期。成熟期:果面有80%以上转红,这时向质尚坚实,风味最佳,是供应最适的采收期。完熟期:果实充分成熟、红透变软,是加工制酱及留种的采收期。为了提早上市,在果实绿熟期(青熟期与转色期之间)采收后催熟,具体方法是用2000~3000 mg/L的乙烯利喷果实,将乙烯利喷过的果实放在25~30℃的室内4~5 d,有80%~90%的果实转红即可上市。

5.3 留种

留种要用充分成熟的果实,选择颜色鲜艳,果形整齐,无干疤裂痕的果实做种。栽培中使用杂交一代的品种因第二代容易分离劣变,也不宜留种。留种的果实挖出果瓤,放置2~3d使其发酵,然后淘洗出种子,晒干后贮藏。

春番茄的栽培应选用在低温、弱光 下坐果率高,中早熟、耐湿、株行紧凑的抗病良种,培育壮苗,选择经过深耕、熟化、土壤疏松肥沃、保水力强、排水良好,底肥充足的土地进行定植,每667 m?可栽3500~4000株,田间管理工作主要注意田内温度、空气调节、肥水管理、植株调整等,做到早管早发、支架缚蔓、整枝等措施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防止落花落果,提高抗性及产量。也应该注意番茄的及时采收及病虫害的防治,不能盲目栽培。因此,对于番茄的栽培技术也有了很高的要求,采用一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既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又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番茄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第4篇

关键词:番茄,病害,防治措施

番茄是全世界最为普遍的蔬菜之一, 对栽植环境要求较高。在番茄生产过程中, 从栽植基地选择、品种筛选到番茄采收的各个环节, 都是番茄生理性和病原性病害综合防治的过程, 应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 并有安全间隔期[1], 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针对病情重点防治, 减少番茄病害发生。

1 农业防治

1.1 栽植地选择

选择大气质量优、地势高燥、地下水位较低、土质肥沃、疏松、排灌条件好、保水力强的壤土地块, 栽植地要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

1.2 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性强、优质、高产、耐贮运的品种, 应在无病植株上选择留种[2]。

1.3 田间管理

栽植壮苗, 改善栽植条件。番茄喜温, 怕冷, 不耐高温, 空气湿度不宜过大。如果番茄营养及水分不足、阳光过弱或水分过多等, 会出现落花。生长期间温度35℃以上易引起落花落果。1~2℃时造成冻害[3]。

2 物理防治

2.1 种子处理

先将种子在太阳下照晒1~2 d, 再将种子预浸4~5 h吸水后, 放入50~55℃温水中不停搅拌烫种10 min或将预浸过的种子放入10%磷酸钠溶液中浸泡20 min, 放入0.1%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30 min或将预浸过的种子放入50%多菌灵500倍溶液中浸泡1~2 h等。种子消毒处理后捞出洗净, 在25~28℃的条件下保湿催芽。经过处理后, 附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和病毒可被杀死。

2.2 苗床消毒与播种

播种前15~20 d, 用40%拌种双粉剂8 g/m2消毒苗床, 拌细干土40 kg, 充分混匀后备用, 播种前先浇透底水, 待水渗下后, 取1/3拌好的药土撤在床面上。然后播种, 再把余下的2/3药土覆盖在种子上, 土厚1 cm, 使种子在药土中间, 可防治猝倒病和立枯病, 及时拔除病虫苗及弱苗。

3 番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3.1 病毒病

番茄在高温干旱或阴雨多湿、植枝生长衰弱时易发生病毒病。症状:叶片出现浓绿和淡绿色相间的花斑或叶片呈线线状状色色淡淡卷卷曲曲, 有有时时叶叶柄柄上上会会出出现现红红褐褐至至黑黑褐褐色色坏坏死死条条斑斑。防治措施:定植前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淋浇;幼苗定植时喷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预防;发病初期喷高锰酸钾1 000倍液。番茄发生卷叶时喷10%双效灵水剂200倍液;定植后第1次预防用药在缓苗1~2周后, 用70%代森锰锌500倍液, 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 用药7 d后, 用25%瑞毒霉800~1 000倍液喷雾, 用药7 d后, 再用世高 (苯醚甲环唑) 可湿性粉剂600 g/hm2, 加金雷 (代森锌+雷多米尔) 1 500 g/hm2, 对水900 kg/hm2喷雾[4]。

3.2 早疫病

受害叶片呈深褐色, 有水渍状斑点, 逐渐扩大, 有同心轮纹。日照不足、湿度过大时, 植株下部老叶易发病。多数是种子表面带菌, 种子要经消毒后再播种。管理时要降低田间湿度, 摘除病叶、脚叶、老叶。发现有病时可选喷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 每10 d左右喷1次, 共喷2~3次。

3.3 晚疫病

幼苗、茎、叶和果实受害, 以叶片和青果受害最重。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 植株繁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 湿度过大时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防治措施:立即拔除发病株;选用45%百菌清烟剂3 000~3 750 g/hm2或5%百菌清粉尘剂15 kg/hm2, 每隔9 d喷施1次, 一般于傍晚施用;或选用68%甲霜灵锰锌1 500 g/hm2对水750kg/hm2喷雾, 或25%瑞毒霉800~1 000倍液、72%杜邦克露500倍液喷雾, 连喷2~3次。

3.4 脐腐病

该病属生理病害, 由缺钙低硼引起。最初表现为脐部出现水浸状病斑, 后逐渐扩大, 果实顶部凹陷、变褐。防治措施:浇足定植水, 保证花期及结果初期有足够水分供应;根外追施钙肥, 番茄结果后1个月内, 是吸收钙的关键时期, 可喷洒1%过磷酸钙, 或0.1%硝酸钙及爱多收6 000倍液, 从初花期开始, 隔10~15 d喷施1次, 连续喷洒2~3次;发病前施石灰1 500~2 250 kg/hm2。

3.5 猝倒病和立枯病

该病多发生在早春育苗床上, 出现烂种、死苗和猝倒症状。防治措施: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苗, 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 每隔7~10 d用药1次, 连续2~3次。药剂喷洒要在晴天中午进行, 药液不要喷施过多, 以免出现高湿而造成病害。也可通过控制苗床的“低温高湿”和“高温高湿”环境减轻病害发生。

3.6 灰霉病

该病可危害茎、叶、花、果, 以青果发病较重。严重时致病部以上茎叶枯死导致枯萎病。低温、阴雨多湿季节危害严重, 造成茎叶枯死和大量的烂花、烂果。防治措施:用75%百菌清800倍液, 或50%多菌灵500倍液, 或75%甲基托布津800倍液, 药剂交替使用, 每隔5 d喷施1次, 连喷2~3次。

3.7 蚜虫及棉铃虫

可用1.8%阿维菌素3 000倍液或25%菊乐合酯3 000倍液喷雾防治该病。

3.8 白粉虱

选用敌敌畏烟雾剂7 500 g/hm2, 于傍晚闭棚前点燃, 密闭1个昼夜;或用1.8%阿维菌素3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施, 每隔7~10 d喷施1次, 连喷2~3次。

参考文献

[1]巩振辉.番茄无公害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8.

[2]冯东昕.番茄病虫害防治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8.

[3]李金堂.番茄病虫害防治图谱[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番茄扦插育苗技术 第5篇

番茄扦插育苗技术

番茄分枝能力较强,茎半直立,易生不定根,利用这一特性,可进行扦插繁殖幼苗.番茄扦插育苗,能较好地保持品种特性,且可节约种子,缩短育苗时间、容易坐果.一般扦插育苗需20~30d,较播种育苗缩短育苗期10~20d.扦插苗生长整齐,缓苗快,不易发生徒长,易管理,结果早,第3节开始就出现花穗(种子苗6~8节才开始出现花穗),易坐果.利用扦插苗可降低种子成本,进口番茄种子每粒价格为0.3~1.0元,而扦插苗利用整枝下来的侧枝,每株番茄植株可生产几十株扦插苗.但因番茄扦插育苗结果早,生理年龄大,根系为不定根,植株生长势较弱,易早衰,栽培中要加强管理.本文将简单介绍番茄扦插育苗技术.

作 者:陈生良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盐县农作物管理站,314300刊 名:上海农业科技英文刊名:SHANGHA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分类号:S6关键词:

番茄病毒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第6篇

【关键词】番茄;病毒;措施

1 流行原因

1.1 气温

高温干旱是病毒病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传毒媒介昆虫的发生,而且明显地降低了植株的抗病能力。

1.2 药剂

防治效果差表现在用药时间不当,不是在发病初期预防而是在严重发生时施用,且用药次数少,一般应连续用药4次以上,而实际生产中仅使用1~2次;某些药剂效果不理想,目前还缺乏有效防治病毒病的药剂。

1.3 连茬种植与施肥单一

多年连茬种植,施肥结构单一,农事操作不当为传播病毒提供了有利条件。

2 症状

2.1 花叶型

轻微者叶片上略显失绿斑驳,植株不矮化,叶片不变形,对产量影响不大。严重者叶片明显出现失绿斑驳,叶片变小,叶变得细长,植株矮小,不能正常开花。

2.2 条斑型

植株一侧或心叶呈半边黄花,然后茎、叶柄、果炳出现黑色长形坏死斑,叶片、花萼上出现黑色斑点,果表面凹凸不平,呈现失绿僵硬的斑块,最后黑色坏死,刨开果实表皮以下变黑,不能正常转红,有时小果也变褐坏死。

2.3 蕨叶型

叶肉组织退化,使叶片扭曲成线状,同时植株丛生矮化。以上3种症状也可在同一植株上同时发生。

3 病原及发病条件

3.1 花叶型

由烟草花叶病毒或黄瓜花叶病毒侵染所致。

3.2 蕨叶型

由黄瓜花叶病毒侵染所致。

3.3 条斑型

由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其他病毒混合侵染所致。

烟草花叶病毒能在多种越冬植物上越冬,也可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种子也会带毒。黄瓜花叶病毒在许多多年生宿根植物或杂草上越冬。烟草花叶病毒由汁液接触传染,从寄主伤口侵入,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极易通过人手和工具传播。种子带毒可使幼苗感病。黄瓜花叶病毒由蚜虫迁飞和汁液接触传播。高温干旱、缺肥、蹲苗过度、蚜虫迁飞早、定植时伤根严重、苗期控水过度都易导致病毒病发生。大棚秋延后栽培,日光、温室秋冬茬栽培,苗期发病重,春茬和越冬茬栽培在后期发病,对产量影响不大。

4 综合防治

4.1 选用抗病虫品种

选用抗病虫品种是防治植物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要因地制宜选用优良抗病虫新品种。要了解市场信息和科研新成果,应把抗病虫新品种作为首选。

4.2 培育壮苗

育苗床土要做到无病菌、无病虫、无杂草籽,对育苗床土要选用有机质多的,营养元素全、保水、保肥,通透性好的培育土;播种前对种子进行严格筛选和处理,种子消毒。在育苗时番茄种应预浸2~3h后,最好用10%磷酸三钠水溶液浸种半小时,或选用抗毒剂1号浸种,洗净沥干后用55℃的温水烫种后催芽,待种子露白后再行播种。定植前用2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蘸根。

4.3 加强栽培管理

有条件的地方可与豆科、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番茄田可间作或周围种植玉米。定植时覆盖银灰色塑料薄膜。尽量避免人为传播病毒的农事活动,如整枝打杈,或采果后用0.1%高锰酸钾溶液喷洒1次。采用配方施肥,在番茄生长盛期应特别增加钾肥的施用量,提高植株的抗病力。营养生长期可喷施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尿素等。

4.4 藥剂防治

早期及时防治蚜虫。在苗期和田间及时消灭蚜虫和白粉虱等传毒害虫。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对于化学药剂防治可及时喷洒50%辟芽雾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或20%灭多威乳油1 500倍液,50%蚜松乳油1000~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

4.5 其他

还可以结合一般生物防治方法如保护瓢虫、草蛉等天敌,施放真菌,人工诱集扑杀等生物防治法,清除枯枝杂草等病虫残物,选育和推广抗性品种,施用农药等,最好的方法就是因地制宜,综合防治。再结合栽培措施,通风透气,控制水肥,保护并饲养释放天敌等,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蚜虫的大面积发生并增加番茄的产量,使其经济效益更上一台阶。

作者简介:

浅析番茄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第7篇

1 番茄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1.1 立枯病

立枯病通常在田间零散发生, 造成缺苗断垄的严重危害。具体防治方法为, 用酌量苯噻氰乳油+新高脂膜浸泡种子6h以后带药催芽或直播。加强管理, 尤其注意浇水量的控制。遇到必须浇水时, 要选择在晴天上午喷洒, 同时做好排湿措施。中药防治, 育苗期使用青枯立克500倍液喷雾, 7d1次, 连喷2~3次。如果立枯病发生, 应将病苗立即拔除, 及时喷洒青枯立克50m L加大蒜油15~20m L兑水15kg大水量喷雾, 1次/3~5d, 连喷2~3次。

1.2 猝倒病

猝倒病由瓜果腐霉病原菌引起, 是一种主要发生在番茄苗期的病害。具体防治方法:加强苗床管理, 苗床地址的选择应遵循避风向阳干燥的原则, 苗床要便于采光和排水;培育壮苗, 苗期要适当喷施叶面肥、0.2%磷酸二氢钾、0.1%氯化钙等以提高番茄苗的抗病力;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苗, 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可以隔7~10d用药1次, 连续防治2~3次, 药剂喷洒时要注意在晴天中午进行, 药液喷洒量不宜过多。

1.3 叶霉病

叶霉病主要危害番茄的叶片。具体防治方法:种子处理, 选用种子时要挑选无病种子, 必要时进行种子消毒;合理轮作, 出现叶霉病的重病田不宜再种植番茄, 应与瓜类或豆类蔬菜间隔3a轮作;预防可选用霉止30m L加沃丰素25m L加有机硅5g兑水15kg定期喷雾。发病初期、中期和后期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喷雾治疗。

1.4 脐腐病

脐腐病属于番茄的生理病害, 此病没有传染性, 但会造成番茄的产量下降。具体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 在易发生脐腐病的地区可选用番茄果皮光滑、果实较尖的抗病品种;地膜覆盖或遮阳网覆盖, 地膜覆盖可保持土壤水分相对稳定, 能减少土壤中钙质养分淋失。使用遮阳网覆盖, 可减少植株水分过分的蒸腾作用, 对本病防治有利;根外追施钙肥, 番茄结果后1个月内, 是吸收钙的关键时期, 可喷洒1%的过磷酸钙, 或0.5%氯化钙加5mg/kg萘乙酸等药液。从初花期开始, 每次间隔10~15d, 连续喷洒2~3次。

1.5 溃疡病

番茄溃疡病, 属于细菌性病害, 高温情况下发病较重。具体防治方法为:做好番茄种子的消毒处理, 消毒完毕后再进行播种;清洁田园与轮作。在番茄发病初期及时整枝打杈, 摘除病叶、老叶, 收获后清洁田园;为了减少或彻底消灭病菌, 可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a以上的轮作;土壤消毒。可使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200~300g/667m2, 在移栽前2~3d或者盖地膜前地面喷雾消毒, 用水量60~100kg/667m2, 对病害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药物防治, 可使用青枯立克加大蒜油进行预防与治疗。

2 番茄常见的虫害及防治方法

2.1 白粉虱

白粉虱主要在番茄的叶背或嫩茎等器官吸吮汁液, 使番茄生长衰弱, 严重时番茄可枯死。具体防治方法:由于白粉虱具有强烈的趋黄性, 可使用黄色诱板诱杀。黄色诱板可以自己制作, 多次使用, 效果较好;要做好虫情调查工作, 当全株平均虫量达到11~15头时, 就要喷药防治。由于白粉虱繁殖迅速, 世代重叠, 所以仅靠1次用药难以见效, 需要选择不同品种农药轮换防治, 每隔5~7d喷药1次, 连续喷药3~4次。

2.2 蚜虫

蚜虫虫体为黄绿色, 体形较小。主要危害番茄的叶片。具体防治方法:喷施农药, 必要时喷洒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 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 或2.5%功夫乳油3000~4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3000~3500倍液, 效果较好;避蚜, 由于银灰色对蚜虫有较强的驱避性, 所以可用银灰地膜覆盖番茄。先按栽培要求整地, 用银灰色薄膜代替普通地膜覆盖, 然后再定植或播种;天敌治蚜, 蚜虫的天敌有七星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草铃、食蚜蝇、食虫蝽、蚜茧蜂及蚜霉菌等。为了保护蚜虫的天敌, 可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 并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 也可人工饲养或捕捉天敌, 在番茄田内释放, 以控制蚜虫。

参考文献

[1]柴玉花.樱桃番茄的病虫害防治[J].农药市场信息, 2009 (12) .

[2]魏平.设施蔬菜标准园番茄的病虫害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 2012 (12) .

番茄病毒防治技术 第8篇

1 发病症状及病原

1.1 番茄早疫病

番茄早疫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和果实,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1]。叶片受害:初期出现针尖大小的黑褐色圆形斑点, 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黑褐色病斑, 具有明显的同心轮纹, 病斑周围有黄绿色晕圈, 潮湿时病斑上长有黑色霉层;茎部染病, 多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 凹或不凹, 表面生黑色霉层;叶柄染病, 生黑色或深褐色椭圆形轮纹病斑;果实多在绿熟之前 (青果) 染病, 开始于花萼附近, 初为凹陷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至深褐色病斑, 后期果实开裂, 病部较硬, 上面密生黑色霉层。番茄早疫病是真菌性病害, 由半知菌亚门中的称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 (Ellis et Martin) Jones et Grout]的真菌引起。

1.2 番茄晚疫病

幼苗、叶片、茎和果实均可受番茄晚疫病危害, 以叶和青果受害重[2]。幼苗染病:叶片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 叶柄处腐烂, 病部呈黑褐色并向主茎蔓延, 使茎变细并呈褐色, 致使全株萎蔫或折倒, 湿度大时病部表面产生白霉;叶片染病:多从植株下部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 初为暗绿色水渍状不整形病斑, 扩大转为褐色, 湿度大时, 叶背病健部交界处长白霉;茎部染病:初期病斑凹陷呈褐色水渍状, 后期变为黑褐色, 逐渐腐烂, 引起植株萎蔫;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 病斑初呈油渍状暗绿色, 后变成褐色至棕褐色、稍凹陷、边缘明显、云纹不规则, 果实一般不变软, 迅速腐烂, 湿度大时, 上面长少量白霉。番茄晚疫病同样是真菌病害, 是由鞭毛菌亚门中的称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的真菌引起的。

2 2种病害的异同处

2.1 相同处

一是在番茄上危害部位相同。都危害叶片、茎和果实及幼苗, 病斑颜色都为黑褐色。二是2种病害的病斑在湿度大时上面都会长霉层[3]。三是2种病害危害果实时, 都是青果受害较重。四是2种病害都是真菌引起的病害。

2.2 不同处

一是病菌不同。虽然2种病害都是真菌引起的, 但番茄晚疫病是由鞭毛菌亚门中的称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的真菌引起;而番茄早疫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中的称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 (Ellis et Martin) Jones et Grout]的真菌引起。二是病斑在湿度大时上面长出霉层的颜色不同, 番茄早疫病的病斑上长黑色霉层, 而番茄晚疫病的病斑上长白色霉层。三是番茄早疫病的病斑有明显的同心轮纹, 而番茄晚疫病的病斑无同心轮纹。四是青果受害后表现的症状有所不同, 晚疫病危害的青果后期有褐色或棕褐色、稍凹陷、边缘明显、不规则的云纹, 果实一般不变软, 迅速腐烂, 但果实不会开裂, 湿度大时, 上面长少量白霉。而早疫病危害的青果后期果实开裂, 病部较硬, 上面密生黑色霉层。

3 防治技术

3.1 番茄早疫病

一是选用抗 (耐) 病品种。种植抗 (耐) 病品种。如西粉3号、早丰、渝抗2号、中杂4号、茄抗5号、密植红、强丰、北京早红、茄抗1号等, 能有效减轻番茄早疫病的发生。二是轮作与清洁田园。与非茄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及时清洁田园, 早期摘除病叶、病果, 并带出田外集中烧毁, 搞好田间卫生。三是种子消毒。用50℃温水浸种20 min, 捞出投入冷水中3~4 h。或将种子用冷水浸4 h后捞出浸入1%硫酸铜溶液10 min, 再浸入1%妃子肥皂水中5 min, 捞出洗净、催芽、播种。四是配方施肥, 充分施足基肥, 适时追肥, 并在番茄植株上喷洒植保素7 500倍液, 以提高番茄植株的抗病力。五是药剂防治。对番茄早疫病的防效高低的关键在于用药的早迟, 凡是掌握在发病前看不见病斑用药预防的, 防效可达70%以上;发病后用药的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不理想, 因此防治番茄早疫病, 应强调在发病前就应喷药预防。药剂有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乙·扑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双·扑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隔7~10 d喷1次, 交替使用不同药剂, 喷3~4次。

3.2 番茄晚疫病

一是种植抗 (耐) 病品种。选用圆红、渝红2号、中杂4号、中蔬4号、中蔬5号、佳红等抗 (耐) 病品种种植, 并培育适龄壮苗, 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晚疫病发生。二是轮作与清洁田园。与非茄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及时清洁田园, 早期摘除病叶、病果, 并带出田外集中烧毁, 搞好田间卫生。三是合理密植, 加强管理[4]。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结果习性, 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 结合配方施肥技术, 及时打杈、整枝、摘心, 并注意雨后及时排水。四是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应立即拔除病株, 并使用药剂控制病情。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等;隔7~10 d喷1次, 交替使用不同药剂, 喷4~5次。也可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灌根防治, 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 L, 隔10 d左右灌1次, 连续灌3~4次, 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得志.高寒地区日光节能温室番茄早疫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4) :132.

[2]木仁.番茄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 :101.

[3]番茄几种主要病害及防治[J].广东农村实用技术, 2011 (10) :21.

番茄病毒防治技术 第9篇

1 立枯病和丝核菌茎基腐病

立枯病系苗期病害, 茎基腐病是成株期病害, 病原菌都是立枯丝核菌。

1.1 危害症状

1.1.1 立枯病症状

刚出土的幼苗即可受害, 多发生在育苗中后期, 病苗茎基部产生圆形暗色病斑, 早期幼苗表现为叶片白天萎蔫, 夜间恢复, 一旦病斑扩大绕幼苗一圈时, 病部干缩, 幼苗叶片萎蔫死亡, 但仍直立不倒伏, 病部有不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 即病原菌的菌丝。

1.1.2茎基腐病症状

大苗或定植后不久发病, 初发病时在植株地表上下的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变, 后绕茎基部扩展, 病部皮层腐烂, 造成植株地上部叶片变黄、萎蔫, 严重的病部环绕茎基部一周后, 引起整株萎蔫枯死。湿度大时茎基病部表面产生淡褐色蛛丝状霉或出现灰褐色、大小不一的小菌核。

1.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或病残体中越冬。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性较强, 可存活2~3 a。条件适宜时, 以菌丝或菌核萌发产生菌丝直接侵染。病菌在田间由雨水、灌溉水、带菌农具、堆肥、种籽、地下害虫及土壤线虫传播。病菌适宜生长温度为17~28℃, 在低于12℃或高于30℃时, 生长受到抑制。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的生长, 另外播种密度过大、光照不足、苗床湿度大和通风不良等都使幼苗生长衰弱容易感病。番茄立枯病发病较早, 番茄茎基腐病发病稍迟。

1.3 防治方法

1.3.1 农业防治

搞好防冻保温设施, 注意通风换气, 调节苗床或育苗盘湿度, 控制幼苗徒长, 为幼苗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增强抗病力。

1.3.2 加强苗床消毒管理

1 m2床土施用53%金雷多米尔水分散粒剂5~10 g或50%福美双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各8~10 g, 拌土20~30 kg混匀。

1.3.3 种子处理

用3.5%咯菌腈·甲霜灵悬浮种衣剂拌种, 1 kg加工番茄种子用药4~8 mL, 兑水100 mL混匀后倒在种子上, 迅速搅拌至药液均匀分布到每粒种子上。

1.3.4 苗期防治

苗期喷洒0.04%芸苔素内酯水剂4 000倍液, 或0.1%~0.2%磷酸二氢钾, 可增强幼苗抗病力。

1.3.5 发病初期防治

喷施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200倍液、95%恶霉灵精品3 000倍液或30%苯醚甲·丙环乳油3 000倍液, 7~10 d使用1次, 连续防治2~3次。茎基腐病还可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硫酸铜600~1 000倍液喷施茎基部, 防止病害扩展。

2 猝倒病

2.1 危害症状

种子播种后受猝倒病菌侵染而不能萌发, 变软呈糊状腐烂, 发芽后的种子受害, 最初侵染点表现为水浸状褐变, 后萌芽死亡, 主要表现为烂种、烂芽。出苗后发病主要表现为茎基部呈水浸状浅黄绿色, 很快变为黄褐色并缢缩呈线状, 病苗很快倒伏死亡。

2.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猝倒病是由腐霉属真菌引起, 主要存在于土壤和土中的病残体上, 借助灌溉水、带菌堆肥及农事操作传播。如果土壤温度低于15℃, 湿度过大, 光照不足, 通风不良, 幼苗长势弱则易发病。特别是连阴、连雨、连雪的恶劣天气则猝倒病发展极快, 易引起成片死苗[1]。

2.3 防治方法

2.3.1 农业防治

提倡选用营养钵无土育苗或穴盘育苗方式, 可大大减少猝倒病的发生和危害。同时加强苗期栽培管理, 控制育苗棚内的温湿度, 防止幼苗徒长, 增强抗病力。

2.3.2 营养土处理

在配制营养土中1 m3加入95%恶霉灵50 g或54.5%恶霉·福可湿性粉剂10 g, 与营养土充分拌匀后装入营养钵或育苗盘, 防治猝倒病效果较好。

2.3.3 种子处理

播种前3~4 d, 用2.5%咯菌腈悬浮剂10 mL再加入35%甲霜灵拌种剂2 mL, 兑水180 mL包衣4 kg种子可有效防治猝倒病和立枯病的发生。

2.3.4 发病初期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95%恶霉灵精品3 000倍液、3%恶霉·甲霜水剂600倍液、53%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500倍液。每隔7~10 d喷药 1次, 连续喷2~3次。

3 早疫病

3.1 危害症状

苗期与成株期均可感染此病。幼苗期:除基部叶片感染产生病斑外, 还主要危害地下根颈部, 根颈部被侵染后, 植株表现细弱低矮, 叶片从基部开始黄化, 逐渐向上蔓延, 严重时植株萎蔫死亡。成株期:除根颈外, 还感染地上部分的叶、叶柄、茎和果实, 刚开始在叶片上会出现近圆形暗绿色水浸状斑点, 后逐渐扩大为暗褐色同心轮纹斑, 病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环, 多个病斑融合造成叶片变黄干枯。潮湿条件下, 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主茎及侧枝感染后其上产生褐色梭形或椭圆形凹陷斑, 果实亦可发病, 并沿蒂部扩展, 病斑黑色、下陷、干腐, 之后果实开裂密生黑色霉层。病果瘦小, 并有不正常的早期发红现象。

3.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早疫病由半知菌亚门链格孢真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 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 并通过气流、雨水传播, 可从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 在植株间反复多次侵染。该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1~25℃。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昼夜温差大、连阴雨、通风不良病情发展迅速。早疫病多在结果初期开始发生, 结果盛期病害加重。田间管理粗放, 土壤肥力不足的田地发病严重。

3.3 防治方法

3.3.1 农业防治

选用优良的抗病品种,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4 a的轮作倒茬, 合理密植, 加强田间管理, 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肥, 控制氮肥的用量, 提高番茄植株的抗病性。

3.3.2 种子处理

用种子重量的0.3%的50%异菌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

3.3.3 保护性用药

病害发生前或发生初期釆用50%腐霉利或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53%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4 晚疫病

4.1 危害症状

番茄晚疫病又称疫病, 苗期及成株期均可发生。幼苗染病, 叶片上出现暗绿色水浸状不规则的病斑, 病斑由叶片向主茎扩展, 造成茎变细呈黑褐色, 致幼苗萎蔫或倒折, 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出现稀疏白色霉层。成株染病多在结果后开始发病, 可侵染叶、茎和青果。叶片受侵染, 多从植株下部的叶尖或叶缘开始, 出现暗绿色水浸状不规则的病斑, 逐渐变褐。田间湿度大时, 叶片正面是绿色而背面有白色霉状物。枝条感病后产生不规则褐色大坏死斑, 略凹陷, 易在病处弯折下垂。果实染病主要在青果上, 病斑初呈油浸状暗绿色, 后变为暗褐色至棕褐色硬块, 周边有明显不规则云纹, 湿度大时, 上长少量白霉, 病果初期硬, 不腐烂, 后期变软腐烂[2]。

4.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晚疫病的病原菌是致病疫霉菌。该病菌主要在冬季栽培的番茄及马铃薯块茎中越冬, 也可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 随气流和雨水传播。病原菌易侵染生长不良的植株, 形成病源体, 通过孢子向外扩散蔓延, 进行第2次侵染。该病在低温、高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生, 其发生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田间湿度, 降雨的早晚、雨量大小及持续时间长短是决定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

4.3 防治方法

4.3.1 农业防治

种植抗病品种;茄科作物收获后, 要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及病果, 减少初侵染源;加强田间管理, 增施磷、钾肥, 尤其要施足腐熟有机肥, 提高番茄植株的抗病能力。

4.3.2 化学防治

发现中心病株后, 及时拔除, 并采取防治措施, 可喷施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53%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500倍液、50%氟吗·乙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锰锌·乙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每隔6~7 d喷施1次, 连用3~4次。

5 枯萎病

5.1 危害症状

一般在植株开花结果后开始显病。初期仅主茎一侧自下而上出现凹陷区, 致一侧叶片发黄, 变褐后枯死, 而另一侧则正常生长, 故称“半边枯”。也有的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除顶端几片外, 其余均萎蔫干枯。剖开病茎, 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 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

5.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镰孢菌番茄专化型。该病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 可营腐生生活。一般的从幼根或伤口侵入寄主。病菌随水流或灌溉水传播蔓延, 土温28℃, 土壤潮湿, 连作地, 移栽或中耕时伤根多, 植株生长势弱的发病重, 21℃以下或33℃以上病情扩展缓慢。

5.3 防治方法

5.3.1 农业防治

实行3 a以上轮作,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适当增施钾肥,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选用优良耐病品种;选用营养钵无土育苗或穴盘育苗方式。

5.3.2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使用20.67%杜邦万兴乳油1 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恶霉灵水剂8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施或用3%恶霉·甲霜水剂650倍液、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倍液灌根, 每株灌兑好的药液100 mL, 每7~10 d 1次, 连续使用3~4次。

6 白粉病

6.1 危害症状

加工番茄叶片、叶柄、茎及果实均会受到白粉病危害。刚开始在叶片表面出现褪绿色小点, 然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的粉斑, 上生白色絮状物, 前期霉层较稀疏, 渐稠密后呈毡状, 病斑扩大连片覆满整个叶面[3]。发生在叶背的病斑, 其正面有边缘不明显的黄绿色斑块, 后整叶变褐枯死。

6.2 传播途径和发生条件

白粉病由鞑靼内丝白粉菌引起。病菌主要在大棚温室越冬, 也可附着在病残体上于地面上越冬, 第2年条件适宜时, 病菌的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 后又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再侵染。在高温高湿交替出现的条件下病害易发生。

6.3 防治方法

白粉病属于偶发性病害, 以前在新疆番茄上较少发生, 但近年时有发生。

6.3.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白粉病品种, 采收后及时清除病残体以减少病原菌;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避免过量施用氮肥, 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抗病力。

6.3.2 化学防治

生产上一定要把该病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在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25%戊唑醇水乳剂3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 0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1 500倍液、20%丙环唑微乳剂3 500倍液进行防治。每7~10 d喷1次, 连续使用3~4次。

7 疫霉根腐病

7.1 危害症状

以根部、茎基部或淹水的果枝发病较多, 初为褐色斑, 扩大后凹陷, 严重时绕茎或根一周, 植株枯萎。根系最易发病, 土壤湿度大时可蔓延到茎基部, 亦可引起果枝发病, 病斑下面的木质部和维管束变褐腐烂, 植株逐渐萎焉枯死。该病扩展速度极快, 土壤湿度大时, 4~5 d即蔓延成片。

7.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疫霉根腐病病原菌为辣椒疫霉。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病株根部越冬, 借灌溉水或雨水传播扩展。高温高湿或地温低利于发病。在灌水量大, 低洼积水和淹水的地块发病更为严重。田间湿度大时, 叶、茎、枝、果实也会发病。

7.3 防治方法

7.3.1 农业防治

轮作倒茬, 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 a以上的轮作;培育壮苗。

7.3.2 种子处理

用3.5%咯菌腈·甲霜灵悬浮种衣剂拌种, 1 kg种子用药4~8 mL, 兑水100 mL混匀后倒在种子上, 迅速搅拌至药液均匀分布到每粒种子上。

7.3.3 发病初期防治

发病初期使用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烯肟菌酯乳油9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喷淋或浇灌防治。

8 果腐疫病

8.1 病害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果实, 罕见侵染植株。多发生在近地表或与土壤贴近的果实上, 如夏季多雨, 离地面以上约1 m高处的果实都可感染致病。多发生在青果和始红期, 侵染初期果脐或其一侧果面上出现淡紫色的斑驳, 以后果面形成黑紫色与绿色相间的同心轮纹, 或不出现轮纹。被害果内部果肉变成灰白色腐烂, 有难闻的酸臭味。在潮湿条件下, 果面有灰白色粉状霉层, 病果最终全部湿腐软化。

8.2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病原菌为辣椒疫霉菌。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里越冬, 通过水流或雨水传播成为翌年的发病中心。7~8月降水量较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7月初在淹水的近地面植株上先出现, 大量烂果发生在7月中下旬。灌水过多田间湿度大、植株倒伏均可造成严重烂果。

8.3 防治方法

8.3.1 农业防治

轮作倒茬, 清洁田园, 收获后将残株拔除烧毁;施用腐熟的优质有机肥, 进行配方施肥。

8.3.2 化学防治

可选用53%金雷多米尔水分散粒剂500倍液、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25%烯肟菌酯乳油9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9 叶霉病

9.1 危害症状

番茄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 严重时也为害茎、花和果实。叶片染病, 叶面有不规则黄色病斑, 潮湿时产生褐色霉层, 使叶片由下向上逐渐枯黄、卷曲, 然后脱落, 果实染病, 果蒂周围有凹陷较硬的黑色病斑。嫩茎或果柄染病, 症状与叶片类似。

9.2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叶霉病病原菌为褐孢霉。病菌以菌丝体、菌丝块以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或种子上潜伏越冬。病菌主要从叶背气孔侵入, 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或农事操作传播。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重茬地、低洼地、种植密度过大、浇水过多、通风不良、阴雨天多发病严重。

9.3 防治方法

9.3.1 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 轮作倒茬;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 控制湿度。

9.3.2 化学防治

可在发病初期喷洒2%武夷菌素水剂100~15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50%多霉清或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抑霉威可湿性粉剂4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粉6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 隔7~10 d喷1次, 连续防治2~3次。

10 白星病

10.1 危害症状

番茄白星病又称斑枯病、斑点病。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病, 主要危害叶片和叶柄, 在叶上发生多点侵染。叶片染病, 开始出现许多黄褐色小斑点, 油浸状, 随后斑点继续扩大, 形成不规则的圆形稍陷的很多小斑点, 斑面散生少量小黑点, 小斑汇合成大的枯斑, 后期病斑易脱落, 形成穿孔, 严重时中下部叶片全部干枯, 仅剩下顶部少量健叶。叶柄和茎部病斑椭圆形, 褐色, 也散生小黑点。

10.2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白星病是由加工番茄壳针菌侵染而发生的真菌性病害, 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借风雨传播。病菌发育适温23~25℃, 适宜相对湿度92%~94%, 若湿度达不到则不发病。加工番茄座果期如遇多雨, 特别是雨后转晴及番茄长势衰弱、肥料不足易发病。

10.3 防治方法

10.3.1 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 轮作倒茬;合理密植, 注意田间排水降湿;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用肥, 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抗病力。

10.3.2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5 000倍液喷洒, 隔7~10 d喷1次, 视病情连续喷施2~3次。

加工番茄栽培不搭支架, 植株匍匐于垄背, 通风透光不良, 病害发生相对较重。危害加工番茄的病害很多, 应采取“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原则, 即选用抗病耐贮的品种, 科学施肥, 适量施用氮肥, 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肥。合理轮作倒茬, 适当深耕, 及时中耕除草,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增强抗病能力, 从而确保实现加工番茄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的生产目标。

参考文献

[1]崔元玗, 杨华, 孙晓军, 等.新疆加工番茄主要病害发生[J].新疆农业科学, 2004, 41 (3) :160-163.

[2]贾菊生, 羌松, 马德英.新疆瓜菜的真菌性病害及防治[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79-81.

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早期防治技术 第10篇

1 危害症状

番茄灰霉病不仅危害叶片、花、茎, 还严重危害果实。叶片染病多始自叶尖, 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 花受害产生灰色霉层, 后向柱头、子房、花柄扩展, 有大量的灰白色霉层产生, 软腐;果实受害, 多由花器侵入, 近果蒂、果柄和果脐处先出现症状, 病斑呈水渍状软腐, 扩展快, 病健交界处有不明显的线纹, 后期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霉层。患部呈现水渍状或黄褐色湿腐状, 表面长满灰色至灰褐色浓密霉层[1]。

2 发生规律

番茄灰霉病为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核 (寒冷地区) 或菌丝体及分孢梗 (温暖地区) 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夏或越冬。翌年春天条件适宜, 菌核萌发, 产生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露珠及农事作业传播蔓延, 从寄主伤口或衰老器官侵入致病。尤其病果采摘后随意扔弃, 最易使孢子飞散传播危害, 蘸花是重要的人为传播途径, 尤其花期是侵染的高峰期。病菌为弱寄生菌, 发育适温为20~23℃, 最高31℃, 最低2℃。空气湿度高时发病重。一般在12月至翌年5月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的低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

3 防治技术

3.1 选择抗性品种

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 推广应用高抗灰霉病番茄品种是防治灰霉病的基础。

3.2 改进栽培技术, 实施生态防治

(1) 加强棚室管理。通风换气, 控制棚室内的温、湿度, 可有效预防番茄灰霉病。白天当棚室温度达到33℃时, 开始放风, 使上午温度下降至25~28℃, 下午温度保持在20~25℃, 相对湿度维持在60%~70%[2]。一般在日落后应短时间放放风风, , 当当温温度度降降至至2200℃℃时时, , 关关闭闭通通风风口口, , 使使夜夜间间温温度度保保持持在15℃左右。早春要根据棚室内温度回升情况, 掌握通风时间。

(2) 控制浇水。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水, 降低棚室相对湿度, 浇水应在晴天上午进行, 浇水后不仅要在棚两头通风, 还要尽量在棚室两边增加透风口, 尽量快速降低棚内湿度。

(3) 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叶、病果, 放入袋内拿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 收获后彻底清理病残体。尤其在番茄坐果后及早摘除残留的花瓣, 可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发生, 防效达90%以上。

3.3 合理轮作套种

与非寄主植物轮作, 苗期不可与生菜等寄主蔬菜间套, 避免灰霉病菌先在生菜等间套寄主上大量繁殖, 待番茄开花时传播到番茄上危害[3]。

3.4 科学施药, 及早防治

第1次喷药应在定植前, 苗床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速克灵) 1 500倍液,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预防菌核萌发的孢子侵染幼苗。第2次用药在蘸花时带药。做法是每穗果开花时, 在配好的2, 4-D或防落素稀释液中, 加入适乐时 (10 m L适乐时对自来水2 kg) , 进行蘸花或涂抹, 使花器着药, 防治灰霉病效果较好。第3次掌握在浇催果水前1 d用药, 此时果实正处在快速膨大期, 喷药后可在果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抑制灰霉病病菌侵染果实。如遇连阴雨天气, 气温低, 间隔7~10 d, 连喷2~3次, 可有效防止灰霉病的发生。

3.5 讲究喷药技术, 提高防治效果

每次喷药前将番茄的老叶、黄叶、病叶及病果清除出棚, 既减少病原基数, 又利于植株下部通风透光[4]。喷洒植株叶片要周到细致, 对植株基部、大棚地面、棚膜、山墙、后墙及棚内空间都要喷药, 做到全面杀菌。喷药应抓住3个要点:一是大棚前沿湿度高易发病, 靠大棚南部的植株要重点喷;二是中心病株周围的植株重点喷;三是植株中、下部叶片及叶背面重点喷。及早发现中心病株, 及早防治。使用药剂时注意几种药剂交替轮换或混合使用, 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如21%菌克400~500倍液加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或适乐时750倍液, 有利于提高防效, 降低成本, 延缓抗药性。如果连续阴天棚内湿度大, 可使用木霉菌 (特立克) 可湿性粉剂进行治疗, 见效快, 效果好。

参考文献

[1]高绪宝, 刘汉国, 罗厚德.越冬翻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3) :98.

[2]郭学习, 蒋笑军, 王洪利, 等.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4) :167.

[3]赵干青, 刘涛, 张亚丽.温棚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对策[J].中国果菜, 2009 (2) :38.

番茄“酱油果”的防治方法 第11篇

番茄出现“酱油果”,主要原因是缺钙导致番茄果皮细胞壁硬度降低,果皮变薄,易感染病菌。为追求产量,大量施用氮肥,果实膨大期过量施用钾肥,氮、钾对钙的吸收有拮抗作用,易导致番茄降低对钙的吸收。秋冬茬番茄发病严重,偏施氮肥、温度低、湿度大、通风不良、栽培密度过大的棚室发病严重;同一棚室内前端果实发病较重;大果型品种比樱桃番茄发病重;果皮薄、果实膨大速度快的品种易感病。另外,管理不当造成果实转色异常,也会形成“酱油果”。番茄转色期叶绿素逐渐被分解,茄红素大量形成,使果实呈现出鲜艳的色泽,但管理不当会影响茄红素形成,出现“酱油果”。影响茄红素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温度管理不当。茄红素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4℃,高于28℃或低于15℃都会显著降低茄红素的形成。(2)摘叶不当。“酱油果”多发生在棚室前端及阳光直射的果实上,这主要是由于阳光直射使果实表面温度上升,抑制了茄红素的形成。(3)施肥不合理。氮肥施用过多会导致植株营养生长过盛,叶绿素含量增加,番茄转色期虽然茄红素能形成,但受到一定抑制,并且叶绿素不能及时被分解,易导致果实表面出现大量茶褐色斑。番茄“酱油果”的发生是多重因素导致的,预防上应采取综合措施:一是避免偏施氮肥及过量施用钾肥,果实膨大期可喷施钙肥、硼肥。二是番茄转色期控制棚温白天在24℃,最高不超过28℃,夜间不低于12℃。要防止棚温忽高忽低,放风要放顶风,切忌冷空气从底部直接吹入棚内。三是浇水后3天内及时提温排湿,减少棚膜滴水,有助于预防病害。四是不要过度摘叶,每穗果实顶部留几片叶,以防强光灼伤。

(江苏 祝海燕 王海峰)

嫁接法防治棚室番茄根结线虫病技术 第12篇

1 品种选择

1.1 砧木

冬茬、冬春茬、早春茬番茄, 应选择高抗或免疫番茄根结线虫病、适应当地低温季节气候和棚室条件, 抗寒性强、与接穗品种亲和性和共生性强, 嫁接后对接穗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及产量无不良影响的番茄抗病砧木品种, 如科砧1号。

夏茬、夏秋茬、秋冬茬番茄, 应选择高抗或免疫根结线虫病、适应当地高温季节气候和棚室条件, 耐热性强、与接穗品种亲和性和共生性强, 嫁接后对接穗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及产量无不良影响的番茄抗病砧木品种, 如科砧2号。

番茄根结线虫病和番茄枯萎病均有危害的温室或塑料棚栽培冬春茬番茄, 应选择高抗或免疫根结线虫病和枯萎病的优良番茄抗病砧木品种, 如科砧3号。

1.2 接穗

栽培冬茬、冬春茬、早春茬番茄, 应选择符合当地或销售地区消费者的食用习惯、商品性强, 适合当地低温和较低温季节的气候, 适应栽培番茄的棚室条件, 适合番茄生产者的种植管理能力和市场需求的优良番茄品种。

栽培夏茬、夏秋茬、秋冬茬番茄, 应选择适合当地高温和较高温季节气候、栽培条件、种植管理能力, 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良番茄品种。

2 播种

2.1 播种时间

砧木和接穗的播种期不同, 一般应先播种砧木, 然后播种接穗。在栽培的茬口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科砧1号、科砧2号、科砧3号等番茄属抗病砧木品种, 较接穗品种早播种5~7 d。其他类砧木, 如托鲁巴姆, 应根据其品种特性调整播种时间, 提前播种砧木, 使其植株略强壮于番茄接穗, 以便于嫁接和提高产量及效益。

2.2 播种方法

砧木和接穗种子, 可采取干籽直播法播种。番茄属抗病砧木, 应采用50孔穴盘或8 cm×8 cm、8 cm×10 cm营养钵。播种时, 将砧木种子直接播于穴盘或营养钵中间, 每穴或每个营养钵播种1~2粒, 播种后覆盖1 cm厚的蛭石或营养土。接穗种子, 可在平底塑料育苗盘中播种育苗, 密度以种子间距控制在2 cm为宜。播种后, 温度和水分管理与普通番茄育苗相同[1,2]。

3 嫁接

3.1 嫁接适期

番茄属砧木植株应在4~5片真叶、株高15~20 cm、茎粗0.3 cm以上, 接穗植株在3~4片真叶、株高10~15 cm、茎粗0.2~0.3 cm时嫁接。一般春季、夏季和秋季在播种后25~35 d、冬季在播种后45~55 d即可嫁接。

3.2 嫁接场地

番茄嫁接, 应在覆盖塑料膜和有遮荫条件的温室或塑料棚中。嫁接时, 应在晴好天气或没有雨雪的天气情况下进行。嫁接操作台上方, 应遮荫避免直射光照射。

3.3 嫁接方法

3.3.1劈接法。

砧木植株, 用锋利刀片沿水平方向横切1刀, 将其切成2节, 保留下部10~12 cm高的主茎和2片真叶, 再由茎中间向下纵切1刀, 切口长1.0~1.5 cm。

番茄接穗植株, 选取茎粗与砧木接近的植株, 用锋利刀片沿水平方向横切1刀, 将其切成2节, 留取植株上部2~3片真叶部分作接穗, 并用刀片沿接穗左右两面斜切2刀, 刀面与主茎分别呈30°的角度, 削成刀口长1.00 cm左右、上粗下细的楔形, 随后迅速插入砧木切口中, 再用嫁接夹固定[3]。

3.3.2贴接法。

砧木植株, 留基部1~2片真叶, 用洁净的刀片按倾斜角度30°从上到下斜切截去上部茎叶和嫩梢, 切口长1 cm;接穗植株, 选取与砧木茎粗接近的接穗植株, 保留上部2~3片真叶, 按倾斜角度30°用洁净的刀片从下到上斜切去除下部茎叶, 切口长1 cm。将接穗与砧木的切口对齐后用嫁接夹固定, 并保持嫁接夹的一侧与接穗接触, 另一侧与砧木接触。

4 嫁接苗管理

为提高嫁接效率和嫁接苗成活率, 应在临近嫁接区的温室或塑料大棚中再建造专门放置嫁接苗的拱棚, 一般棚高1.0 m左右、宽1.2 m左右, 嫁接前1 d在棚内地面浇1次透水。

4.1 盖膜

番茄嫁接后尽早移入拱棚中, 一般控制在10 min以内。移入拱棚后, 先用塑料薄膜直接盖在嫁接苗上保湿, 防治秧苗萎蔫。嫁接后的当天傍晚, 揭去盖在嫁接苗上的塑料薄膜, 盖严拱棚棚膜。

4.2 浇水

嫁接当天, 在嫁接苗装满拱棚后浇1次大水, 一般水深2~3 cm, 以保障棚内湿度, 防止秧苗萎蔫。

4.3 闷棚

放置番茄嫁接苗的拱棚, 在1~3 d内通常不放风, 保持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达90%~95%, 严防番茄嫁接苗萎蔫。

4.4 遮荫

嫁接当天至第3天的番茄嫁接苗, 不允许直射光照射嫁接苗, 避免萎蔫现象发生。晴好天气需遮荫, 可在9:00—16:00用遮阳网或草笘盖在拱棚上或盖在拱棚上方的温室或塑料棚上, 阴天、雨天不遮荫。

4.5 炼苗

番茄嫁接苗在4~7 d, 应逐渐加大放风量, 掌握的标准是嫁接苗不萎蔫。放风时, 如出现萎蔫应关闭风口停止放风, 使之恢复正常;在秧苗不蔫时再重新放风, 循环往复直至嫁接苗不萎蔫为止。此期间, 还应逐渐增加光照的强度和时间, 只要嫁接苗不萎蔫, 就增加直射光光照时间, 一旦萎蔫就适当回笘遮光, 循环往复直至适应未来栽培的棚室环境为止。一般炼苗到第7天结束[4]。

4.6 调温

利用放风口、风机、水帘、暖气、电热线等设施设备调控嫁接苗所处的环境温度, 冬季白天控制在25~30℃, 最高不超过32℃, 夜间温度保持在10~18℃之间;夏季控制在25~32℃。

4.7 补水

育苗基质或营养土应经常保持湿润, 缺水时要及时补充。

4.8 防病

结合拱棚灌水和育苗基质或营养土补水, 用噁霉灵等内吸性杀菌剂预防苗期病害。

5 定植

5.1 壮苗标准

株高15~20 cm, 茎粗0.40 cm左右, 接穗3~5片真叶。嫁接苗长势强, 在温室或塑料棚等栽培环境中不出现萎蔫现象。砧木和接穗嫁接处愈合完好, 茎叶根健壮, 无病虫危害。

5.2 定植

一般掌握在嫁接10 d前后定植。嫁接愈合处高于秧苗栽培床地面10 cm左右。栽植密度和肥水管理、植株调整、果实选留、产品采收、病虫害防治等与不嫁接的接穗番茄相同。

参考文献

[1]王明耀, 杜德玉, 蔡淑红, 等.嫁接法防治设施番茄根结线虫病技术规程:DB13/T1836-2013[EB/OL]. (2014-01-15) [2016-05-27].http://www.zbgb.org/50/Standard Detail 2591071.htm.

[2]张桂海, 王明耀, 黄志辉, 等.嫁接法防治温室番茄病害栽培技术[M]//杨树新, 曾维宾, 吕雅楠.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与管理.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3]李英梅, 陈志杰, 张淑莲, 等.蔬菜根结线虫病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7) :369-374.

上一篇:绿色园区下一篇:通风空调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