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制造业范文

2024-09-19

京津冀制造业范文(精选5篇)

京津冀制造业 第1篇

产业转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或过程。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形成了产业结构发展阶段上的相对差异,构成了产业转移的基础。国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从不同领域对产业转移机制进行了分析,如“雁行模式”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以及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等。国内关于产业区域转移研究的时间较短。熊必琳等[1]改进了现有产业梯度系数方法,并据此分析了我国产业转移的阶段特征以及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构想。徐谷波等[2]和李慧等[3]利用产业梯度系数研究了长三角和泛长三角地区的工业产业发展取向差异,并据此提出了该区域内部产业分工协调及与周边省市产业承接的相关对策。贺清云等[4]、周五七[5]、贺曲夫等[6]运用产业梯度系数分析得出中部和沿海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工业行业作为确定中部各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重点行业的重要依据。杨杰[7]、龚晓菊等[8]和詹新宇[9]通过计算产业梯度系数进而确定西部地区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戴宏伟等[10]、朱洪兴等[11]运用梯度转移理论进行了京津冀地区经济梯度划分,并据此提出产业转移发展的战略。全诗凡[12]以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产业份额的结构变化来分析京津冀产业分工的现状和演变过程。王建峰等[13]通过考察区域产业承接能力、信息和交通便利性、产业距离、产业梯度系数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分析京津冀产业转移效应与各种因素的动态变化关系。刘安国等[14]从不完全竞争视角出发,以全球化和产业扩散理论为基础,结合使用规模和效率两个维度分析识别京津冀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领域。徐永利[15]选用产值比重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指标对京津冀三次产业梯度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据此提出河北与京津产业“逆梯度”协作的建议。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于指导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实践,加快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步伐,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运用产业梯度系数来分析区域间产业梯度差异已经成为共识,但多数使用的是传统的方法,利用改进产业梯度系数进行分析研究的较少。其次,产业梯度系数更多地反映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基础和条件,而转移的方向和趋势并不能确定。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产业梯度系数以及制造业产值份额等指标,对京津冀区域内两市一省30个制造行业的产业梯度差异进行分析和测算,并辅以制造业各行业空间布局变动数据,考察了京津冀区域内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与走向,以期为各区域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加快区域间制造业转移提供参考和借鉴。

2 从产业梯度势差看京津冀内部制造业转移的基础

产业梯度能够综合反映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分工的阶梯层次差异,是区域产业转移的重要基础。产业梯度的概念来源于区域经济学中的梯度概念,是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在地图上的表示[16]。戴宏伟等[17]最先用区位商(LQ)和比较劳动生产率(CPOR)的乘积来衡量区域产业梯度水平,并称之为产业梯度系数(IGC)。该方法弥补了区位商方法无法准确表示区域间劳动生产率差异引起的偏差,但却未能准确地反映资本与劳动力组合差异所引起的偏差。为了综合考虑劳动力、技术和资本要素的作用,对现有产业梯度系数进行改进,鉴于产业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在实际应用中,用区域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CPOR)反映区域产业技术的相对水平,用比较资本产出率(CCOR)反映区域产业的盈利能力,以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比较资本产出率三者乘积作为衡量产业梯度大小的取值。如此,改进的产业梯度系数用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IGC'为改进的产业梯度系数,LQ、CPOR、CCOR的计算如公式(2)~(4)所示。当下列条件中有一不等号成立时,即IGC'i≥IGCj',其中,i,j=1,2,……,N,且i≠j,即表示地区i的某产业具备一定的梯度比较优势,具有向其他区域转移的必要条件。

为了更清晰地观察各指标变化情况,也综合考虑各区域各行业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北京、天津和河北两市一省2011年30个C门类两位数制造业大类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从业人员数和资产总额等指标数据进行研究和探讨。原始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年各省市统计(或经济)年鉴。

注:IGC'B、IGC'T、IGC'H分别代表北京、天津和河北的产业梯度系数

根据产业梯度系数的大小,将京津冀内部制造行业梯度系数划分为3个梯级(如表1):(1)第一梯级为IGC'i≥2,用★表示;(2)第二梯级为1≤IGC'i<2,用▲表示;(3)第三梯级为IGC'i<1,用X表示。其中,第一、第二梯级所在区域为产业发展相对优势地区,梯度值越高,表明产业发展优势越大;第三梯级所在区域为产业发展相对劣势地区,表明目前不具备产业发展优势。

从数据结果可见:(1)大多数制造行业梯度势差较小或不存在梯度势差。在京津冀30个制造行业中,除了农副产品加工、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等8个行业处于第一梯级,梯度势差较大、梯度优势比较突出,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13个行业处于第二梯级,具有一定的梯度势差外,其余9个行业梯度分布相对均匀,梯度势差较小,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发展优势。京津冀两市一省地理位置相邻,资源禀赋相当,产业定位相似,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现象等,可能成为导致京津冀大部分制造行业未形成显著的梯度势差、未发生大规模区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因。(2)北京、天津和河北在较少的制造行业上具备作为产业转入地的基础。北京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方面处于较高梯度;天津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方面处于较高梯度;而河北在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处于较高梯度,具备了作为这几个行业转入地的较好基础。(3)与北京、天津相比,河北在制造业发展方面处于较高梯度,但尚未形成较大优势,很难成为京、津制造行业的首选承接地。从表1可见,在21个具有优势的制造行业中,河北占了15个,但其中10个都处于第二梯级,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未必成为产业转入地的首选。以上几方面综合起来看,京津冀大部分制造行业转移的基础还不够坚实,转移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

3 从制造行业空间布局变动看京津冀内部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与走向

为了全面考察京津冀内部制造业转移的趋势和走向,从而分析京津冀制造业转移的实际情况,本节选择2003年和2012年两个截面,以京津冀30个制造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作为原始数据对其内部制造业转移的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04年和2013年《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以及《河北经济年鉴》。

通过对2003—2012年间京津冀内部各省市制造行业产值变动情况进行观察发现,京津冀内部30个制造行业总产值基本呈增长之势,仅有极少数行业出现下降趋势,而各行业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产值份额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借鉴范剑勇、冯福根等人采用的方法,即运用各区域相应行业增加值占全国该行业增加值比例的变动趋势对区际产业转移状况进行衡量,选择京津冀两市一省30个制造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该行业京津冀区域比重变动趋势作为指标,来分析京津冀内部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与特征。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ij表示j地区的i行业工业总产值,∑j3=1Xij表示京津冀区域i行业的总产值,eij表示i行业总产值占京津冀区域行业总产值的份额。利用该公式对京津冀内部2003年、2012年制造业产值份额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和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

%

表2和图1大致反映了京津冀内部制造行业转移的趋势与特征:(1)京津两地多数制造行业产值份额下降,转出迹象明显。在京津冀区域30个制造业行业中,北京有24个制造行业产值份额呈下降趋势,仅有医药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以及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等6个行业产值比重有所增加;天津除了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还有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8个行业产值比重略有增加之外,其余22个行业产值比重均呈下降之势。(2)河北可能成为京津冀内部多个制造行业的主要转入地。河北的制造行业产值份额变动态势与京、津两地大有不同,除了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还有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行业产值比重略有下降之外,其他行业产值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由表2可见,很多制造行业呈现京津份额减少而河北份额增加的情况,如饮料制造业(+6.36)、烟草制造业(+34.95)、纺织业(+24.35)、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1.29)、皮革、毛坯、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6.66)、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25.52)、家具制造业(+24.75)、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33.61)、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6.8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4.0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9.64)、化学纤维制造业(+10.38)、橡胶制品业(+21.3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1)、通用设备制造业(+10.9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8.88)以及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21.89)。(3)京津冀内部制造业存在一定的逆梯度转移的趋势。2003—2012年,河北食品制造业(-15.69)、医药制造业(-5.9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86)、专用设备制造业(-10.93)、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2.22)等制造行业份额减少,而对应的,北京的医药制造业份额增加了7.52%,专用设备制造业份额增加了2.54%,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份额增加了25.85%;天津食品制造业份额增加了29.3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份额增加了32.95%,专用设备制造业份额增加了8.39%。

当然,仅仅凭借京津冀内部制造业空间布局变动情况并不能全面反映制造业转移的方向和趋势,因此,本文选取2003年、2011年京津冀区域制造行业在全国制造行业中的产值份额指标来反映京津冀区域制造行业转移的大致走向,即哪些行业在内部发生了转移,哪些行业向区域外部进行了转移等。事实上,一个产业产值份额的降低不止与产业转移有关,还受投入不足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里仅仅用这个指标反映一个大致趋势。

从2003年到2011年,京津冀区域30个制造行业中,有22个行业在全国制造行业的产值份额呈减少之势(见图2)。结合图1以作如下判断:(1)30个制造行业中,极小部分制造行业在京津冀内部发生转移,如:行业7、13、23由北京、天津转入河北;行业18、22、30由天津转入北京和河北;行业20由北京、河北转入天津;行业25由北京转入天津和河北;行业29由天津、河北转入北京。(2)30个行业中有22个行业发生了向京津冀区域外的转移,如3、4、5、6、8、9、11、12、14、16、17、21、26、28等14个行业由北京、天津转出,部分转入河北,部分转入其他区域;1、10、19、27等行业由北京转出,部分转入天津、河北,部分转入其他区域;行业24由河北转出,部分转入北京、天津,部分转出;行业2由北京、河北转出,部分转入天津,部分转出;行业15由天津、河北转出,部分转入北京,部分转出;行业18由天津转出,部分转入河北和北京,部分转出。分析这些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其一,虽然河北的制造业增速较快,但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等方面与京津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致使部分京津制造行业流向京津冀区域外。其二,各地均在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因此,部分制造行业出现了由河北、天津流向北京的逆梯度转移现象。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改进后的产业梯度系数和制造行业产值份额指标对京津冀两市一省30个制造行业的梯度势差和空间布局进行了分析和测算,全面考察了京津冀内部制造业转移的基础与优势,以及制造行业转移的趋势与走向,主要结论如下:(1)将产业梯度系数按其数值大小划分为3个梯级发现,京津冀区域大多数制造行业梯度势差较小或不存在梯度势差,各区域制造行业发展平平,优势不显著,尤其是河北,虽然在制造业发展方面处于较高梯度,但因发展优势有限,作为转入地的基础还不够坚实。(2)从京津冀各区域制造行业产值份额变动情况来看,京津两地多数制造行业产值份额下降,转出迹象明显,而河北可能成为京津冀内部多个制造行业的主要转入地,并且京津冀内部还出现了制造行业逆梯度转移的现象。(3)从京津冀制造业在全国的产值份额变动情况来看,30个制造行业中仅有极少部分的转移是发生在京津冀内部,而多数行业都是部分在区域内部转移,部分转入区域外的其他地区。

京津冀汽车制造业地域分工研究 第2篇

目前,关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分工研究较多。如张亚明等运用区位熵衡量了环首都经济圈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并系统分析了经济圈内部各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1];席强敏,李国平通过京津冀地区2003-2012年1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计算了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程度并分析了各地相对专业化程度高的行业等[2]。但是,具体到汽车产业的地域分工文献并不多见,仅有李少星[3]、徐小燕[4]等学者分别研究过长三角和北京地区汽车行业的分工,且均是从产品内的分工视角出发,而学界对汽车产业的价值链(产业链)的划分并未有比较统一的说法,因而划分的本身会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本文在上述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采用产业内的分工视角,试图利用汽车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构建相关指标数据库,从县域层面研究京津冀地区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布局,为优化京津冀地区汽车制造业地域分工提供依据及具体建议。

1 京津冀地区汽车制造业的布局演变

为了更加直观的表示京津冀地区汽车制造业的布局演变,本文基于ArcGIS 1.0软件的操作平台,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将各地区各汽车行业的企业数量与京津冀的矢量地图匹配在一起,实现可视化表达。为保证可比性,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在不同年份的数据采用统一的分级标准且依照2012年各地的行政区划标准对1998年各地的行政区划作出相应调整。

1.1 整车制造企业

按企业数量划分,1998年整车制造企业主要分布于北京的中南部、天津的中西部和河北的南部。其中,北京的整车制造企业分布于昌平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西城区、大兴区,整体呈现出明显的集聚,而朝阳和丰台区最为明显。天津的整车制造企业主要位于中心城区中的南开区及环城四区中的西青和北辰区。河北省的整车制造企业分布于石家庄市及邢台市,张家口市亦有涉及,总体上数量少且分布分散。2012年整车制造企业的分布总体变动不大。北京地区分布在大兴、朝阳、昌平、顺义和密云县(按2012年区划),天津地区分布在滨海新区和西青区,河北省分布于保定市和石家庄市。

从空间分析上看,北京的集聚中心显现出向外扩散的趋势,整体由城市中心向郊区转移,特别是近几年建成的以顺义汽车工业园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吸引了一些从城中心迁出以及新设的汽车企业。而在滨海新区的地理与政策优势吸引下,天津的整车制造企业布局重心发生东移。此外,河北的整车制造企业分布有向京津靠拢的趋势。

1.2 改装汽车制造企业

按企业数量划分,1998年改装汽车制造企业主要分布于北京和河北。其中北京的通州区、海淀区、丰台区、朝阳区,河北的廊坊市、保定市、石家庄市和沧州市有明显的集聚。此外,北京的石景山区、怀柔区、昌平区、房山区、大兴区等地也有涉及,河北的其他县市亦有少量零星分布。2012年,改装汽车制造企业集中于北京的东城区、海淀区、顺义区、通州区、丰台区、大兴区,河北的保定市和石家庄市。

从空间分析上看,整体上改装汽车制造企业有从北京向外扩散的趋势,天津市的改装汽车制造业开始兴起,河北省的改装汽车制造企业在数量上和分布范围上不断扩大,甚至出现内部集聚趋势。

1.3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

按企业数量划分,1998年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集中分布于北京、天津南部和河北东北部。北京地区除延庆县、密云县、房山区和大兴区以外,均有分布。而天津地区分布于环城四区中的北辰区、西青区,中心六区、滨海新区以及蓟县。河北省内部集中于承德市、秦皇岛市和唐山市。2012年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分布变动较大。其中,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撤出北京市门头沟区,而大量出现于房山区和大兴区。天津滨海新区的零配件企业数量进一步上升,东丽区的零配件企业大量涌现。河北省的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的集聚中心转移至廊坊市、衡水市。

从空间分析上看,集聚效应对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的选址影响非常显著,通过廊坊市的衔接,京津冀中心已经成为了非常典型的零配件集聚地。结合企业人数的变化不难发现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的规模也不断在壮大。

2 京津冀汽车制造业地域分工测度

2.1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宽度又称为生态位广度、生态位大小[5]。有学者将这一生态学中的概念引入到经济学中用于定量分析产业链不同区段的环境适应性和资源利用能力,从而判断地域分工程度。目前,生态位宽度的计算方法较多,本文参考李少星[3]采用的Smith公式来进行分析,其具体公式为:

其中,NWi表示第i个行业的生态位宽度;pij表示j地区内第i个行业产值占该行业总产值的比例;aj表示地域j的空间范围占总空间范围的比例。由于本文以县域尺度的地域分工为研究对象,将每个县域单元抽象为等同空间,因此本文取值1/204。

如表1所示,整车与零配件企业呈现集中态势,改装企业呈现扩散态势。其中,整车企业整体变化幅度较小,而零配件企业变化更为明显,与前文空间分析中分区图反映的内容相一致。1998年三者的分散程度相差较大,以整车企业最为集中,零配件企业最为分散,符合汽车制造业的一般规律。由于整车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大,前期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而零配件企业相对而言规模较小,资金与技术壁垒也相对较低,往往出现一个整车企业周围分布多个相配套零配件企业的现象,形成“零配件企业———整车企业”的金字塔形结构。2012年整车企业进一步集中,而改装企业进一步扩散,分散程度超过零配件企业。作为整车企业的供应商,零配件企业的分布往往与相应的整车企业有关,一旦整车企业做出调整,零配件企业也会做出调整,因而整车企业和零配件企业会同时出现集中的态势。新设立的一批改装企业使改装企业的分布呈现扩散趋势,这不仅为河北带来新的产业,也将有助于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

2.2 生态位重叠

随着生态位理论在生态学界的广泛应用,有学者将该概念与经济学相结合,用生态位重叠来评价地区专业化。本文参考李少星[3]采用的对称a法来测量京津冀的汽车制造业地域分工程度,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Oij表示第i个行业和第k个行业的生态位重叠,pij、pkj分别表示j地域内第i、k个行业占对应行业总产值的比例。

如表2所示,京津冀地区汽车制造业的生态位重叠普遍较低,表明其地域分工的程度比较高。1998年与2012年重叠程度最高的是整车企业和零配件企业,改装汽车和零配件重叠程度最低。作为零配件企业的主要产品需求方,整车企业对零配件企业的布局具有导向作用,二者高度相关。而我国的民用改装行业仍处于法律灰色地带,因此多为军用改装或专用汽车改装厂,零配件供应面较窄且种类较为单一,二者的变动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关系。1998年至2012年,整车和改装汽车企业的生态位重叠有所下降,改装汽车企业与零配件企业的生态位重叠大幅下跌,整车和零配件的生态位重叠则进一步增强。由此可得,京津冀地区改装汽车企业与整车企业、改装汽车企业与零配件企业的地域分工进一步强化,而整车与零配件企业的地域分工非但没有加强,反而有所减弱,即二者存在靠拢集中的趋势,二者生态位宽度的变化趋势也印证了这一点。

3 京津冀地域分工现状合理性分析

前述研究发现汽车制造业已经在京津冀地区内部出现地域分工的现象,其中改装企业主要分布于北京市和河北省,而整车企业和零配件企业主要集中于北京市和天津市,经过进一步定量分析表明,改装企业和整车企业、零配件企业的地域分工较为明显,而零配件企业和整车企业在地域分布上相似,两种截然不同的分工现状均呈现出进一步强化的趋势。为了探究目前的分工现状是否合理,下面将从效率因素和政策因素两方面来分析。

3.1 效率因素

参照马松林[6]对我国粮食产业链的区域分工效率研究,本文亦采用熵指标来衡量汽车制造业各行业在京津冀各地级市(直辖市)的分工效率,具体由销售收入熵来表示,即各市该行业从业人员人均汽车销售收入与京津冀地区该行业从业人员人均汽车销售收入的比值。该指标大于1时表示该区域指标高于京津冀平均水平,因而从事该汽车制造行业的生产效率较高。

整车行业方面,2012年京津冀各地级市(直辖市)的销售收入熵指数大于1的只有北京市(1.05)和天津市(1.42),河北省所有地级市的整车行业销售收入熵指数均小于1。其中除保定市(0.63)和石家庄市(0.14)外,其余各市因未涉足整车产业该指数均为0。这表明北京市和天津市的整车生产效率高于京津冀的平均水平,其中天津市远远超过平均水平,在整车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改装汽车行业方面,2012年京津冀各地级市(直辖市)的销售收入熵指数由高到低依次是北京市(1.65)、衡水市(1.57)、天津市(0.98)、保定市(0.91)、石家庄市(0.60)、廊坊市(0.55)、邯郸市(0.44)、唐山市(0.39)、张家口市(0.14),其余均为0。北京市和衡水市的熵指数远大于1,说明北京市和衡水市的改装汽车效率高于京津冀的平均水平且在改装汽车方面有绝对优势。而天津市和保定市的熵指数虽然小于1但非常接近于1,说明虽然其生产效率低于平均水平但仍具有较大潜力,对于改装行业来说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零配件行业方面,2012年京津冀各地级市(直辖市)的销售收入熵指数由高到低依次是北京市(1.15)、天津市(1.30)、廊坊市(0.86)、保定市(0.56)、衡水市(0.37)、石家庄市(0.32)、沧州市(0.22)、唐山市(0.18),其余均为0。北京市和天津市的熵指数均大于1,说明二者在零配件的生产效率方面超过京津冀的平均水平,且天津市在零配件行业方面的优势更明显。而河北省廊坊市的零配件生产效率水平虽然低于平均水平,但仍具有相对优势。

将上述分工效率结果与前文的分工现状相结合,发现二者大体上较为契合,但仍有些不符之处。如,从企业数量和就业人数上来看,天津在改装汽车方面并无优势,但是天津的生产效率与京津冀的平均水平非常接近,甚至超过除衡水市以外河北省所有的地级市。因此,目前京津冀汽车制造业的分工格局并不完全合理,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3.2 政策因素

国务院分别于2015年5月8日、8月23日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两大政策,随后,为了响应中央的部署,京津冀三地分别结合当地情况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其中,将有关于汽车产业的内容总结归纳如表3。

来源:各政府官方网站文件。

综合来看,各地均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除此以外,各地对自身在汽车制造业的行业定位有一定的差异。北京明确提出除特定产品外全市禁止新建和扩建汽车制造业,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性;而河北和天津则是要建设重要的汽车及零配件基地,对整个汽车制造业的行业选择持较为开放的态度。

结合前文,不难发现京津冀地区的分工状况并不符合京津冀地区新的政策导向。目前北京仍是京津冀地区汽车制造业的重点与中心区域,不论是整车、改装汽车还是零配件,北京在京津冀地区都占有非常大的份额。很明显,北京在京津冀地区汽车制造业分工布局中扮演的这种“大而全”的角色与“专而精”的政策要求相背离。从政策的角度看,目前的京津冀地区汽车制造业地域分工状况不尽合理。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京津冀地区汽车制造业已出现地域分工的格局。整车制造企业主要分布于北京的中南部、天津的中西部和河北的南部,改装汽车制造企业主要分布于北京和河北,而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集中分布于北京、天津南部和河北东北部。综合来看,北京的汽车制造业发展较为全面,汽车制造业各行业均有涉足,规模大,产值高;天津以整车制造和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行业为主,和河北相比具有明显优势;而河北省以改装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行业为主,但是其规模和产值仍无法与北京和天津相提并论。

在京津冀汽车制造业的布局演变中整车企业、零配件企业分别呈现集中态势,改装企业呈现扩散态势。对单个城市而言,汽车制造企业在政策因素或土地成本因素的驱动下由城市中心向郊区转移;对京津冀整体而言,北京和天津的汽车制造业规模增长趋缓,河北省汽车制造业在企业数量和分布范围上快速扩张,特别是与京津相邻的廊坊市,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行业发展迅猛,已经成长为新的零配件企业集聚热点;总体而言,京津冀内部的汽车制造业集聚程度进一步加强,河北省的汽车制造业由原来的零星分布进一步向京津靠拢。

经过进一步测算,发现京津冀地区汽车制造业的生态位重叠普遍较低,表明其地域分工的程度比较高。其中改装汽车企业与整车企业、改装汽车企业与零配件企业的地域分工尤为明显,二者均显示出进一步分工的态势,且后者的分离进程发展得更快。而整车与零配件企业则呈现进一步集中态势。

以销售收入熵衡量,北京和天津的汽车制造业有明显的效率优势。在整车生产制造和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方面,北京市、天津市的分工效率较高;在改装汽车制造方面,北京市、衡水市的分工效率较高。

4.2 建议

若单纯从分工效率的角度来说,应在北京、天津大力发展整车制造、改装汽车制造和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但北京市受到当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制约,进一步全面发展汽车制造业并不具有实践性。因此,本文将分工效率与政策要求结合在一起,提出优化京津冀地区汽车制造业地域分工的具体建议。

整车制造行业。北京的人力与科技资源丰富,可作为一些大型整车制造企业的技术研发基地,从事相应的核心技术研发及科技前沿的探索,具体包括发动机的自主研发技术及新能源汽车电池储能、控制系统、驱动系统等关键技术。天津的汽车产业起步较早,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政策环境较为适宜,现已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这些企业主要集中于滨海新区与西青区,因此,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整车生产企业向滨海新区、西青区聚集,利用滨海新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引进中高档乘用车制造项目,并在滨海新区、西青区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相较而言,河北省的整车制造发展滞后,技术薄弱、规模较小。综合集聚因素与地理优势,可以保定长城工业聚集区和定州唐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专用车以及中低档乘用车、商用车,分别打造成为集研发、生产、服务为一体的汽车制造基地和微型车基地;利用沧州和唐山的港口优势和工业基础,可引进一些试图开拓海外市场的国产高端品牌整车企业;此外,以保定、定州为中心向外扩大整车制造规模,利用石家庄、廊坊、衡水的零部件配套优势,推动石(家庄)廊(坊)衡(水)的整车制造业发展。

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可以天津开发区汽车产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中心,在滨海新区和西青区两大汽车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变速器、电子电器、底盘、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围绕一汽大众、一汽夏利、一汽丰田、长城汽车、华泰汽车五大龙头整车企业,打造一批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借助西青区汽车产业集群优势,围绕一汽丰田、一汽夏利等整车生产企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和汽车核心零部件创新项目。同时鼓励武清、静海、东丽、宝坻、北辰等区县发展汽车零部件配套及相关汽车产品。继续推动以长城汽车、中兴汽车为代表的保定零部件产业集群和以河北长安、保定长客为代表的定州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廊坊、衡水的零部件及配件产业。此外,唐山和石家庄的效率工资优势明显,可建设零部件及配件产业园,生产一些不具有专属特性的零部件及相关的汽车用品。

改装汽车制造业。天津在整车和零部件及配件行业的优势明显,而改装汽车制造的产业基础薄弱,基于比较优势的考虑,不适合再大力发展改装汽车。因此,唐山和廊坊可凭借地理优势较好地承接部分北京迁出的改装汽车制造企业,逐步扩大改装汽车制造产业规模;此外,石家庄和沧州建设改装汽车制造园区,利用市场、成本、政策三重优势吸引一些改装汽车制造企业前来投资建厂,形成专业化生产,实现规模经济。

摘要:从地域分工的角度切入,利用空间分析可视化表达了京津冀地区汽车制造业的布局演变,在采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标测度京津冀地区汽车制造业分工程度的基础上,从分工效率和政策两方面衡量了目前的区域分工格局,发现分工现状并不十分合理。由此,对优化京津冀汽车制造业地域分工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产业内分工,汽车制造业,生态位

参考文献

[1]张亚明,杨丽莎,唐朝生.区域分工视域下产业协调发展研究——以环首都经济圈为例[J].生态经济,2012(1):98-101,112.

[2]席强敏,李国平.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工特征及溢出效应[J].地理学报,2015(12):1926-1938.

[3]李少星,顾朝林.长江三角洲产业链地域分工的实证研究——以汽车制造产业为例[J].地理研究,2010(12):2132-2142.

[4]黄娉婷,张晓平.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J].地理研究,2014(1):83-95.

[5]李契,朱金兆,朱清科.生态位理论及其测度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1):100-107

京津冀制造业 第3篇

产业链是现实经济活动中若干相关产业部门基于经济活动内在的技术经济关联, 客观形成的环环相扣、首尾相接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将产业链概念运用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 并结合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 我们可以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作出如下定义: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是指联系电子信息产业的资源市场和需求市场, 以拥有科技含量高、产品前后关联度高、潜在市场大的主导产业和主要企业为关键节点, 辅助配套产业为补充, 通过技术、信息、人才及资本等要素相互连接, 形成的产业链条。产业链条上的节点对应着不同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 通过电子信息产品的前后关联和横向关联串接起来。电子信息产品是构成产业链的环节和要素, 不同的电子信息产品, 可以形成许多不同的产业链, 主要包括:家电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链、计算机及外围设备产业链、电子元器件产业链、通讯设备产业链等。

2 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2008年, 京津冀电子信息产品实现工业总产值4829.97亿元, 工业增加值940.38亿元, 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615.7亿元, 出口交货值2532.77亿元, 新产品产值2359.62亿元, 利润总额达158.398亿元。

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产值构成图中可以看到, 通信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 为47%, 其它依次为电子元器件占19%, 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制造业占15%, 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占3%, 其它电子产品制造业占1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2008整理。

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呈阶梯状分布, 但三地各有优势, 如表1所示。北京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天津则重点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 河北具有资源、成本、环境优势。三地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应加强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利用自身比较优势选择发展区域优势产业。

京津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构建的必要性表现在: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京津冀内部电子信息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客观要求。京津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构建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京津冀目前已具备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三地具有产业合作潜力基础以及三地政府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统计信息网、天津市统计信息网和河北省统计信息网整理

3 京津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优选模型

3.1 建模原理

按照熵思想, 人们在决策中获得的信息的多少和质量, 是决策的精度和可靠性大小的决定因素之一。对于项目评估, 评估者往往需要考虑每个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权系数法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权重赋值法, 通过给重要程度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值来对评估项目作出评价。

现在有n个评价指标, m个被评价对象 (待评方案) , 构成m×n阶矩阵R= (rij) m×n, 第j个评价指标的信息熵为:

Ηj=-j=1mpijlnpij公式1

其中pij=rijj=1mrij公式2

由熵的性质可知, 各评价对象在第j个指标上的值完全相同时, 熵值达到最大, 熵权为最小。不难理解, 此时意味着该指标对系统的不确定性最大, 对决策者而言, 该指标提供的有效信息最少, 因此其熵权数也最小;当指标j对各评价对象来说, 差异越大, 熵值越小, 熵权较大。此时意味着该指标对系统的不确定性较小, 提供给决策者的有效信息量越多, 相应熵权也越大。总之, 指标的熵值越大, 该指标对整个项目评估越不重要, 对应的熵权数应越小;反之, 指标的熵值越小, 该指标对整个项目评估起的作用越大, 对应其熵权数应越大。

3.2 建模步骤

第一步, 根据所选好的指标体系和被评价对象, 列出评价选择指标体系表。将基本数据换算成指标后填入表内。

第二步, 设rij是被评价对象j的评价指标i的估计值, 定义xi1为:

xi1={max (rij) jmin (rij) j

对于收益性指标, xi1越大越好;对于损失性指标, xi1越小越好。

定义dij为rij与xi1之比, 用公式表示为:

dij={rijxi1xi1=max (rij) xi1rijxi1=min (rij)

公式3

计算出dij的值列表。

第三步, 求每一指标值的熵值H (i) , 计算公式为:

Η (i) =-j=1mdijdilndijdi公式4

式中di=j=1mdij

第四步, 计算每一指标的表征熵, 计算公式为:

Η (di) =Η (i) lnm公式5

其中m是被评价对象的个数。

第五步, 求评价权值θi, 计算公式如下:

θi=1-Η (di) n-i=1nΗ (di) 公式6

第六步, 求综合评价权值λi, 求解公式为:

λi=θiwii=1nθiwi公式7

式中, wi是主观评价法给每一指标赋予的权值。

第七步, 求比较熵权值Yj, 求解公式为:

Yj=i=1nλi (di1-dij) 公式8

di1为每个指标做第二步的变换后的最优值, 对于效益型指标, 对应最大值的那一项;对于损失性指标, 对应最小值的那一项。

第八步, 根据得到的比较熵权值, 对被评价对象作出评价。根据熵原理可知, 比较熵权值Yj越小的那一项是最优的选项, 按照Yj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被评价对象从最优依次减弱。

3.3 模型实证分析

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极不均衡, 本文主要选择目前京津冀发展已有一定规模的、初具产业链结构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行业作为最终评价选择对象, 包括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家用视听设备、电子元器件和通信设备产业链。模型以2008年有关行业数据为分析基础, 运用熵权系数法对所选择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得出所选产业链的最优发展顺序, 从而得出京津冀应优先发展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下面分成几步来具体求解。

第一步, 列出所选指标的指标体系数据表, 根据基础数据计算体系指标值。根据已选好的指标列出如表2所示, 计算得到的指标体系表如表3。

第二步, 计算dij和di的值, 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第三步, 求每个指标的熵值H (i) , 计算公式如公式4, 下面是计算结果。

H (1) =1.03, H (2) =1.02, H (3) =1.14,

H (4) =1.03, H (5) =1.09, H (6) =1.12,

H (7) =1.13, H (8) =1.12, H (9) =1.35,

H (10) =1.36, H (11) =1.30。

第四步, 计算指标表征熵, 求解公式如公式5, 公式中m=4可以得到每一指标的表征熵如下:

Η (d1) =Η (1) ln4=0.741, Η (d2) =Η (2) ln4=0.734,

Η (d3) =Η (3) ln4=0.82, Η (d4) =Η (4) ln4=0.741,

Η (d5) =Η (5) ln4=0.784, Η (d6) =Η (6) ln4=0.806,

Η (d7) =Η (7) ln4=0.813, Η (d8) =Η (8) ln4=0.806,

Η (d9) =Η (9) ln4=0.971, Η (d10) =Η (10) ln4=0.978,

Η (d11) =Η (11) ln4=0.935

第五步, 利用公式6计算评价权值θi, 求得结果如下:

θ1=0.138, θ2=0.142, θ3=0.096, θ4=0.138,

θ5=0.115, θ6=0.104, θ7=0.1, θ8=0.104,

θ9=0.016, θ10=0.012, θ11=0.035。

第六步, 我们根据每个指标对电子信息产业影响的程度, 用主观权数法分别赋予每个指标一定的权数, 再利用公式7计算综合评价权值λi, 把θi, wi, λi列出得到表5。

第七步, 利用公式8计算比较熵权值Yj, 求得结果为:

Y1=0.693, Y2=0.922, Y3=0.623, Y4=0.004。

第八步, 对结果进行评价, 由于Y4<Y3<Y1<Y2, 根据熵权法原理可知, 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链最优方案是通信设备产业链, 其他依次是电子元器件产业链、计算机及外围设备产业链和家用视听设备产业链。

4 京津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培育规划和策略

上面分析可以看出, 京津冀应重点培育和发展通信设备产业链。同时对于电子元器件和计算机及外围设备产业进行一定扶持, 鼓励其行业发展。对于家用视听设备产业, 由于该产业在京津冀及全国竞争优势不强, 目前应先采取一定鼓励、引导措施将该产业做大做强, 增加京津冀家用视听设备行业的整体规模, 提高该产业的竞争力。具体来看:

京津冀通信设备制造业不仅在区域内具有较大优势, 而且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京津冀三地都把发展通信设备制造业作为振兴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 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表现在外资在产业总产值规模中占有很大比例, 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由外资企业控制。如京津通信设备行业中外资所占份额超过2/3, 并且掌握着行业一些高端技术, 而本土企业相对规模则较小, 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区域内, 京津两地通信设备行业发展较快, 均是两地电子信息产业支柱行业, 具有较强的规模和技术优势;河北省通信设备制造业规模较小, 相关的零件配套生产能力较弱, 不能有效的满足京津冀通信设备产业链的中上游企业的需求。总的来讲, 京津冀通信设备产业在国内占有较大比较优势, 产业链一旦发展较成熟, 能进一步提高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

对于京津冀计算机及外围设备产业来说, 由于相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在全国产业中占有的比重不是很高, 总体来讲优势不是很大。但是京津冀拥有全国最大的计算机制造企业——联想集团, 在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方面较为突出, 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产业链的上游研发环节具备一定的实力, 而津冀两地尤其是河北的计算机外设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的配套能力较弱。因此, 京津冀计算机及外设产业链发展的重点是产业链的中下游, 应大力改善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环境, 提高区域内相关产业的配套能力。鼓励加大区内企业研发投入, 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研发实力, 同时, 根据产业链上游企业的需求, 有重点的促进中下游产业的发展。

电子元器件产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行业, 对相关产业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京津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较为迅速, 作为半导体原料的单晶硅材料行业, 河北省在全国具有较强优势, 如宁晋晶龙是全国最大单晶硅材料生产企业, 2007年产量占全国70%。京津冀三地电子元器件产业在各地电子信息产业中均占有较大比重, 三地电子元器件产业合作潜力和合作空间较大。京津冀电子元器件产业链培育和发展的重点是加大研发投入, 同时加强三地之间产业合作, 建立更为紧密的企业合作机制, 将产业链向下游延伸。

家电视听行业在京津冀起步较晚, 发展规模和层次不是很高, 目前只是给国内一些大的家电企业做部分产品配套服务, 以生产一些家电设备零件为主。由于京津冀没有大的家电企业作支撑, 家电技术研发也较为落后, 短期内应先把产业规模做大, 逐步提高家电视听设备企业在京津冀和全国的竞争力。

5 京津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相关政策建议

5.1 加快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建设,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5.1.1 加快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建设

由于行政区划壁垒, 京津冀三地产业合作还很不充分, 表现在产业合作机制不健全, 缺乏统一的跨区域合作组织来协调。因此, 三地政府应尽快加强区域合作, 加强平等对话, 为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定发展统一规划, 加速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为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合作创造平台和条件。

5.1.2 优化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环境

京津冀尤其是河北省应重点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环境, 河北省应加大对交通、供排水、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 解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并使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5.1.3 加快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

河北省应加快电子信息产业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 提高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的服务配套能力, 实现和京津的电子信息产业对接, 积极争取成为京津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下游的链环环节, 提高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实力。这也是京津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能否顺利构建和发展的关键。

5.2 京津冀三地应重点抓住产业链环的建设

京津冀三地应重点加大对区域优势产业的扶植力度, 根据自身区域要素的优势打造支柱产业, 发展成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链环, 能够将产业链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从而达到“1+1+1>3”的目的。

5.2.1 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链的培育和发展

在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链的培育和发展中, 京津应重点发展产业链上游技术研发链环, 河北应重点发展下游通信设备零配件及配套服务产业。近年来, 三地通过打造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 使通信设备产业实现了明确的功能地位和分工, 不同程度的促进了三地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5.2.2 电子元器件产业链的构建和培育

在电子元器件产业链的构建和培育过程中, 以北京市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技术研发中心为上游, 以全国单晶硅产量第一的河北邢台为资源依托, 以津冀在全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企业为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单晶硅太阳能、集成电路及半导体产业, 利用资源和技术优势实现成本节约, 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扩大京津冀电子元器件在全国的市场份额。

5.2.3 计算机及外设产业链构建和培育

在计算机及外设产业链构建和培育过程中, 依托北京中关村以及众多计算机科研机构的信息、技术优势, 京津重点发展计算机整机设备制造业, 河北重点发展计算机配套服务业, 提升计算机产品配套服务能力。三地以确定选择的重点建设的产业链环为产业发展方向, 京津冀相继建成的一些高新科技园区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三地计算机及外设产业的合作力度。

5.2.4 家用视听设备产业链的构建和培育

在家用视听设备产业链的构建和培育过程中, 北京市家电产业园区、天津高新技术园区以及河北固安产业园区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家电企业, 这将很大程度上提高京津冀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在全国的整体实力, 逐步缩小同国内外其它地区家电产业发展的差距。

5.3 加大产业研发投入

产业链的上游研发技术水平的高低对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链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产业技术的竞争。因此, 京津冀应加大产业上游研发投入, 鼓励和帮助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 建立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共享平台。利用京津冀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密集的优势, 建成国内的电子信息创新中心。同时加快技术转化为产品的速度, 提升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

5.4 建立完善的投融资体系

电子信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 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京津冀三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梯度差, 产业转移趋势较为明显, 相关产业的投融资需要得到保障, 因此建立完善的投融资体系很有必要, 三地政府尤其是河北省应重点完善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融资制度, 积极承接京津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 促进三地产业的协调发展。

摘要:本文以京津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的构建为主线, 在对京津冀地区产业的现状及不同地区比较优势分析基础上, 运用熵权系数法找出最适合该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链, 并对主要的几条产业链进行优选排序, 提出应该重点优先发展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链, 同时重视其它产业链的构建。并为地方政府提供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熵权系数法,优选排序,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陈秀山, 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商务印书馆, 2004.1

[2].李一鸣, 刘军.产业发展中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3].龚勤林.区域产业链研究[D]:[博士论文].四川大学, 2004

[4].徐隶群.山东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产业链选择与培育策略[D]:[硕士论文].山东大学, 2005

[5].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统计年鉴2008

[6].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北省信息产业简报.2009.1

[7].天津政务网.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EB].2006.12

京津冀制造业 第4篇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是指联系电子信息产业的资源市场和需求市场, 以拥有科技含量高、产品前后关联度高、潜在市场大的主导产业和主要企业为关键节点, 辅助配套产业为补充, 通过技术、信息、人才及资本等要素相互连接, 形成的产业链条。产业链条上的节点对应着不同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 通过电子信息产品的前后关联和横向关联串接起来。电子信息产品是构成产业链的环节和要素, 不同的电子信息产品, 可以形成许多不同的产业链, 主要包括:家电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链、计算机及外围设备产业链、电子元器件产业链、通讯设备产业链等。

二、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2008年, 京津冀电子信息产品实现工业总产值4829.97亿元, 工业增加值940.38亿元, 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615.7亿元, 出口交货值2532.77亿元, 新产品产值2359.62亿元, 利润总额达158.398亿元。

从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产值构成图中可以看到, 通信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 为47%, 其它依次为电子元器件占19%, 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制造业占15%, 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占3%, 其它电子产品制造业占16%。

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呈阶梯状分布, 但三地各有优势, 如表1所示。北京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天津则重点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 河北具有资源、成本、环境优势。三地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应加强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利用自身比较优势选择发展区域优势产业。

三、京津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优选模型

(一) 建模原理

按照熵思想, 人们在决策中获得信息的多少和质量, 是决策的精度和可靠性大小的决定因素之一。对于项目评估, 评估者往往需要考虑每个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权系数法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权重赋值法, 通过给重要程度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值来对评估项目作出评价。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2008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统计信息网、天津市统计信息网和河北省统计信息网整理

现在有n个评价指标, m个被评价对象 (待评方案) , 构成m×n阶矩阵R= (rij) m×n, 第j个评价指标的信息熵为:

由熵的性质可知, 各评价对象在第j个指标上的值完全相同时, 熵值达到最大, 熵权为最小。不难理解, 此时意味着该指标对系统的不确定性最大, 对决策者而言, 该指标提供的有效信息最少, 因此其熵权数也最小;当指标j对各评价对象来说, 差异越大, 熵值越小, 熵权较大。此时意味着该指标对系统的不确定性较小, 提供给决策着的有效信息量越多, 相应熵权也越大。

(二) 建模步骤

第一步, 根据所选好的指标体系和被评价对象, 列出评价选择指标体系表。将基本数据换算成指标后填入表内。

第二步, 设rij是被评价对象j的评价指标i的估计值, 定义xi1为:

对于收益性指标, xi1越大越好;对于损失性指标, xi1越小越好。

定义dij为rij与xi1之比, 用公式表示为:

计算出dij的值列表。

第三步, 求每一指标值的熵值H (i) , 计算公式为:

第四步, 计算每一指标的表征熵, 计算公式为:

H (di) =H (i) ln (m) , 其中m是被评价对象的个数。公式5

第五步, 求评价权值θi, 计算公式如下:

第六步, 求综合评价权值λi, 求解公式为:

权值。公式7

第七步, 求比较熵权值Yj, 求解公式为:

di1为每个指标做第二步的变换后的最优值, 对于效益型指标, 对应最大值的那一项;对于损失性指标, 对应最小值的那一项。

第八步, 根据得到的比较熵权值, 对被评价对象作出评价。根据熵原理可知, 比较熵权值Yj越小的那一项是最优的选项, 按照Yj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被评价对象从最优依次减弱。

(三) 模型实证分析

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极不均衡, 本文主要选择目前京津冀发展已有一定规模的、初具产业链结构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行业作为最终评价选择对象, 包括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家用视听设备、电子元器件和通信设备产业链。模型以2008年有关行业数据为分析基础, 运用熵权系数法对所选择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得出所选产业链的最优发展顺序, 从而得出京津冀应优先发展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下面分成几步来具体求解。

第一步, 列出所选指标的指标体系数据表, 根据基础数据计算体系指标值。选取一级指标为:区外竞争力指标 (计算方法为京津冀行业指标值除以全国同行业指标值) , 区内相对竞争力指标 (计算方法为京津冀行业指标值除以京津冀四大行业总指标值) , 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二级指标为:工业产值比重, 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利润比重, 出口值比重, 全员劳动生产率比较, 新产品平均研发周期, 政府政策导向度。分别用来表示区域行业在全国的规模地位、销售收入水平、盈利能力, 全国同行业中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产出效率、行业的创新能力、政府政策对产业的倾斜度。根据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的相关指标计算得到表2。表2京津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评价选择指标体系表

第二步, 计算dij和di的值, 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第三步, 求每个指标的熵值H (i) , 计算公式如公式4, 下面是计算结果:

第四步, 计算指标表征熵, 求解公式如公式5, 公式中可以得到每一指标的表征熵如下:

第五步, 利用公式6计算评价权值θi, 求得结果如下:

第六步, 我们根据每个指标对电子信息产业影响的程度, 用主观权数法分别赋予每个指标一定的权数, 再利用公式7计算综合评价权值λi, 把θi, wi, λi列出得到表4。

第七步, 利用公式8计算比较熵权值Yj, 求得结果为:

第八步, 对结果进行评价, 由于Y4

四、京津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培育规划和策略

上面分析可以看出, 京津冀应重点培育和发展通信设备产业链。同时对于电子元器件和计算机及外围设备产业进行一定扶持, 鼓励其行业发展。对于家用视听设备产业, 由于该产业在京津冀及全国竞争优势不强, 目前应先采取一定鼓励、引导措施将该产业做大做强, 增加京津冀家用视听设备行业的整体规模, 提高该产业的竞争力。具体来看:

京津冀通信设备制造业不仅在区域内具有较大优势, 而且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京津冀三地都把发展通信设备制造业作为振兴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 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表现在外资在产业总产值规模中占有很大比例, 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由外资企业控制。如京津通信设备行业中外资所占份额超过2/3, 并且掌握着行业一些高端技术, 而本土企业相对规模则较小, 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区域内, 京津两地通信设备行业发展较快, 均是两地电子信息产业支柱行业, 具有较强的规模和技术优势;河北省通信设备制造业规模较小, 相关的零件配套生产能力较弱, 不能有效的满足京津冀通信设备产业链的中上游企业的需求。总的来讲, 京津冀通信设备产业在国内占有较大比较优势, 产业链一旦发展较成熟, 能进一步提高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

对于京津冀计算机及外围设备产业来说, 由于相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在全国产业中占有的比重不是很高, 总体来讲优势不是很大。但是京津冀拥有全国最大的计算机制造企业——联想集团, 在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方面较为突出, 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产业链的上游研发环节具备一定的实力, 而津冀两地尤其是河北的计算机外设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的配套能力较弱。因此, 京津冀计算机及外设产业链发展的重点是产业链的中下游, 应大力改善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环境, 提高区域内相关产业的配套能力。鼓励加大区内企业研发投入, 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研发实力, 同时, 根据产业链上游企业的需求, 有重点的促进中下游产业的发展。

电子元器件产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行业, 对相关产业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京津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较为迅速, 作为半导体原料的单晶硅材料行业, 河北省在全国具有较强优势, 如宁晋晶龙是全国最大单晶硅材料生产企业, 2007年产量占全国70%。京津冀三地电子元器件产业在各地电子信息产业中均占有较大比重, 三地电子元器件产业合作潜力和合作空间较大。京津冀电子元器件产业链培育和发展的重点是加大研发投入, 同时加强三地之间产业合作, 建立更为紧密的企业合作机制, 将产业链向下游延伸。

家电视听行业在京津冀起步较晚, 发展规模和层次不是很高, 目前只是给国内一些大的家电企业做部分产品配套服务, 以生产一些家电设备零件为主。由于京津冀没有大的家电企业作支撑, 家电技术研发也较为落后, 短期内应先把产业规模做大, 逐步提高家电视听设备企业在京津冀和全国的竞争力。

五、京津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相关政策建议

(一) 加强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紧密合作机制

由于行政区划壁垒, 京津冀三地产业合作还很不充分, 表现在产业合作机制不健全, 缺乏统一的跨区域合作组织来协调。因此, 三地政府应尽快加强区域合作, 加强平等对话, 为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定发展统一规划, 加速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为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合作创造平台和条件。

(二) 重点抓住产业链环的建设

京津冀三地应重点加大对区域优势产业的扶植力度, 根据自身区域要素的优势打造支柱产业, 发展成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链环。如在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链的培育和发展中, 京津应重点发展上游技术研发链环, 河北应重点发展和通信设备零配件及配套服务产业。

(三) 加大产业研发投入

产业链的上游研发技术水平的高低对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链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产业技术的竞争。因此, 京津冀应加大产业上游研发投入, 鼓励和帮助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 建立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共享平台。利用京津冀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密集的优势, 建成国内的电子信息创新中心。同时加快技术转化为产品的速度, 提升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

(四) 建立完善的投融资体系

电子信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 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京津冀三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梯度差, 产业转移趋势较为明显, 相关产业的投融资需要得到保障, 因此建立完善的投融资体系很有必要, 三地政府尤其是河北省应重点完善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融资制度, 积极承接京津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 促进三地产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勤林.区域产业链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01

京津冀制造业 第5篇

京津冀已经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第三个最具活力的区域, “十一五”时期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组织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打造首都经济圈。因此, 深入探讨京津冀地区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关于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宏观方面的分析[1,2], 侧重定性方面的研究[3], 在定量研究上多集中于灰色关联这一方法上[4,5,6], 对于指标的选择和模型的运用也有待改善。已有研究在省域这一视角的研究较多[5,7,8], 但是关于某一特定区域的研究还比较少, 上述研究既为探讨京津冀地区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奠定了基础, 也提示了针对具体区域研究两业关系定量分析的重要性。

1 DEA评价模型分析

1.1 DEA评价模型选择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简称DEA) 是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 是对同类部门或单位 (决策单元DMU) 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的一种方法, 且具有如下优点:避免主观确定权重, 同时对多投入和多产出计算相对效率, 不受计量单位影响, 将评估对象的评估指标作为观测值形成相对有效前沿面并以此作为评估的标准, 提供决策者如何改善决策单元的信息[9]。

DEA的C2R数学模型表达如下:设有n个DUMj (1≤j≤n) , DMUj的输入、输出向量分别为:

在对DMUj进行评价时, 需要赋予每个输入和输出恰当的权重:v= (v1, v2, …vm) Tv= (u1, u2, …us) T

定义第j个决策单元DMUj的效率评价指数为:

以第j0个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目标 (1≤j0≤n) , 以全部决策单元 (含第j0个决策单元) 的效率指数为约束, 设DMUj0的输入、输出为 (Xj0, Yj0) , 评价DMUj0相对有效性的

具有DEA有效性的DMU有:①除非增加一种或多种新的投入, 或减少某类型的产出, 否则无法再减少任何现有的投入量;②除非增加一种或多种新的投入, 或减少某类型的产出, 否则无法再减少任何现有的产出量。C2R模型主要用于评价DMU的综合效率, 此模型下的有效性为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的乘积。若DMU0为C2R模型意义下的DEA有效, 则必然同时是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综合有效性表示该决策单元在有效前沿面上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比例是最佳值, 且处于理想的规模[21]。

1.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鉴于目前关于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状况尚缺一个达到共识的评价指标体系, 因此根据上述文献的基础以及遵循指标体系选择的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原则和DEA方法的适用性原则, 本文选取了2003-2013年的数据组成11个DMU, 在使用DEA方法进行评价时一般要求DMU的数量不少于输入输出指标总数的2-3倍, 为便于分析, 本文选取物流业和制造业总数应不超过5个。

综合以上原则, 选取了物流业的货物周转量和物流业增加值作为评价指标, 其中物流业增加值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之和;而制造业则选取了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作为评价指标。具体指标数据如表1。

数据来源:整理自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2003年-2013年统计年鉴和各地区统计信息网.

2 协调发展分析

因为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是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系统中是互为输入与输出的, 只有在两种情况下都为DEA有效时系统才是协调的, 本研究将物流业与制造业分别去做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由于DEA评价方法的结果与输入、输出指标的量纲无关, 所以不用对所采取的数据作无量纲化处理。

2.1 物流业相关指标为输入, 制造业相关指标为输出时的DEA有效性分析

根据表2的参数求解结果, 依照DEA有效性、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的判定方法, 可以得到物流业相关指标为输入, 制造业相关指标为输出时的DEA有效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①在以物流业为投入指标、制造业为产出指标的情况下, 在11个DMU中有2个DEA是有效的, 分别是2008年和2013年, 这表明了在这两年中京津冀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基本能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求, 通过增加物流的投入, 制造业会获得相应的产出增长。②在其他9个年份中都是DEA无效的, 但是在2003年、2004年、2006年和2013年是技术有效, 技术效率在有效与无效之间变换, 综合效率因此受到了影响从而存在上下波动的情况, 这表明了DEA的无效是因为物流业的技术水平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京津冀地区物流业在技术、设备、管理方法都没有达到现代物流的水平, 现代物流服务存在明显不足的现象, 这对于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是非常不利的。③在规模有效性方面, 共有9个年份为规模收益递增, 这表明了增加物流业的投入, 制造业可以得到更多的产出, 这意味着制造业释放的物流需求可以有效地促进物流的发展, 并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在物流业为输入, 制造业为输出的分析结果看来, 京津冀物流业与制造业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但物流业尚未达到现代物流服务的水平, 以至于无法有效地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2.2 制造业相关指标为输入, 物流业相关指标为输出时的DEA有效性分析

根据表4的参数求解结果, 依照DEA有效性、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的判定方法, 可以得到制造业相关指标为输入, 物流业相关指标为输出时的DEA有效性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①在以制造业为投入指标、物流业为产出指标的情况下, 在11个DMU中有3个DEA是有效的, 分别是2003年、2004年和2005年, 这表明了在前三年中京津冀地区对制造业的投入是基本能满足物流业发展的需求, 通过增加制造业的投入, 物流业会获得相应的产出增长。②在其他8个年份中都是DEA无效的, 但是技术效率在前三年、2007年和近四年是技术有效的, 综合效率因此受到了影响从而存在较为严重的上下波动情况, 这表明了DEA的无效是因为制造业的投入水平对于物流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京津冀地区在制造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逐渐增多, 但物流业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并未体现出相应的产出增加, 这对于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是非常不利的。③在规模有效性方面, 仅有3个年份且均为前三年为规模收益恰当, 值得注意的是近8个年份都是规模效益递减的, 这意味着制造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未为物流业的发展产生有效、积极的影响。

在制造业为输入, 物流业为输出的分析结果看来, 京津冀物流业与制造业经历了早期协调发展之后, 但近8年来制造业的发展并未有效地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且存在持续的规模效益递减的情况。

2.3 综合模型分析结果

京津冀物流业与制造业相互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两业的联动, 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京津冀一体化的良性发展。判断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性发展的标准是同时满足物流业为输入制造业为输出时的DEA有效与制造业为输入物流业为输出时的DEA有效,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京津冀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协调性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分析结果可以得出:2003年至2013年期间, 京津冀的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并不协调, 两业尚未实现较好的产业联动。

3 结论与对策建议

3.1 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DEA方法分析了京津冀近十年以来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状况, 得出了两业在这十年间的发展并不协调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制造业经历了大规模的发展之后规模效益递减, 制造业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有所减缓;而物流业则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虽然有力地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 规模效益处于递增状态, 但是技术效率仍未达到与制造业相匹配的要求, 仍需重视物流业生产技术的提升。

3.2 对策建议

第一, 针对物流业的规模效益递减情况, 完善京津冀区域产业调整和布局。京津冀在产业的优势上各有差异, 为了避免产业重复建设等问题, 可以从充分发挥北京的资金流、信息流优势, 天津的港口、制造业优势, 河北的物流商流优势等, 实行产业调整和差异化发展。

第二, 针对物流业现处于规模效率递增的情况, 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 其生活和消费物资种类繁多、外购量大、对周边区域供应依赖性强, 应强化与周边供应市场在采购、物流方面的协调和联动, 进一步完善区域一体化物流体系。

第三, 两业的协调发展, 需要完善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从京津冀目前的物流产业发展状况来看, 京津冀各自的物流发展都很明确, 但是区域物流一体化缺失是制约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瓶颈”, 京津冀至今仍然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物流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 指导思想不统一, 目标要求不一致, 其后果就是物流资源的重复建设而带来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

第四, 两业的协调发展, 需要提升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程的整体水平。根据国务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支持建设与制造业企业紧密配套、有效衔接的仓储配送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 鼓励各类产业聚集区域和功能区配套建设公共外仓, 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产业链角度看来, 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 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供应链计划、采购物流、入厂物流、交付物流、回收物流、供应链金融以及信息追溯等集成服务。同时, 需要加快发展具有供应链设计、咨询管理能力的专业物流企业, 着力提升面向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水平。

对于京津冀区域来说, 制造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物流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必须以区域一体化加快区域经济整合与协调发展, 重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作用, 加快商贸物流业一体化进程, 更好地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整体战略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的要求。

摘要:本文选取了京津冀区域作为研究主体, 以2003-2013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 运用了数据包络分析 (DEA) , 将物流业和制造业的数据互为输入与输出, 分析了该区域近十年以来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两业在这十年间的整体发展并不协调;以物流业为投入、制造业为产出时, 仅有2008年和2013年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发展是协调的, 但规模效益呈递增趋势;以制造业为投入、物流业为产出时, 2003至2005年两业的发展是协调的, 其他年份均为不协调且规模效益呈递减趋势。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物流业,制造业,协调发展,DEA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李舜萱, 陈海燕, 常连玉.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J].物流技术, 2009 (28) :9-11.

[2]庞文英.浅谈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 (11) :1-2.

[3]黄有方, 严伟.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趋势及建议[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10 (31) :1-6.

[4]袁克珠.长三角制造业与区域物流联动发展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5) :65-70.

[5]李松庆, 苏开拓.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5) :104-105.

[6]贾磊.福建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 :87-90.

[7]李江虹, 常春英, 陈思嘉.广东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联动发展探析[J].物流技术, 2012 (30) :34-36.

[8]董千里.基于集成场的省域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水平研究[J].物流技术, 2013 (32) :1-4.

上一篇:高校无线网络技术下一篇:感知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