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水产范文

2024-08-04

淡水养殖水产范文(精选9篇)

淡水养殖水产 第1篇

1 机械增氧装备的主要类型和增氧方式

机械增氧装备种类繁多, 机具结构差异明显, 从现有装备结构特点、增氧机理和应用现状来看, 大致可分为局部增氧、底部增氧和平衡增氧三类。

1.1 局部增氧

一种典型的增氧方式, 定点作业, 区域固定, 范围有限, 主要机型有叶轮式、水车式、射流式、喷涌式、注气式等传统的增氧机, 因其解决鱼类浮头、“泛塘”的效果比较好, 养殖户更多地用于应急增氧。在传统增氧机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叶轮式增氧机, 也是增氧效率最高、应用最广的一类增氧机, 叶轮转动时, 搅动水体产生水花, 增加水—气界面接触面积及其相对运动, 促进水体加速溶氧。同时, 在搅动水体的过程中打破热分层和氧分层, 达到上下水体对流的目的, 使下层水体的溶氧水平提高。

1.2 底部增氧

从室内工厂化高密度养殖采用的充气式增氧技术发展而来, 也是近几年新兴起的、相对于传统增氧机对中上层水体增氧而言的一种立体曝气增氧技术。由风机与管道构成池塘底部微孔曝气增氧机, 增氧能力与风机功率、布管密度密切相关。微孔曝气增氧机安装和保养较复杂, 养殖前在池塘底部铺设若干带有微孔的管道, 通过风机向管道加压, 微细气泡 (直径20~30μm) 从微孔中冒出, 呈弥散状态的高含氧气泡在自下而上的上升过程中与低溶氧的水体充分接触, 达到提高水体溶氧和活化池塘底质的双重目的。底部微孔曝气增氧在提高下层水体溶氧量方面的效果优于传统增氧机, 不少地方在虾类养殖中替代传统增氧机对虾池进行增氧[2]。1.3平衡增氧一种基于水体净化技术的增氧方式。平衡增氧设备如珠海风光生产的耕水机, 功率小、转速低, 增氧能力和瞬时增氧效果不如传统的增氧机, 但其低速、低能耗24 h持续的运行, 促进表层富氧水与底层缺氧水持续不断地循环和置换, 能够有效地消除池塘的温跃层、氧跃层、水密度跃层, 提高和均衡水体整体的溶氧水平, 底部水体溶氧量可提高20%以上, 大大缓解了池塘底部缺氧状况[3], 同时, 促进了底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硝化及有害气体挥发, 养殖的水环境条件得到改善, 蓝绿藻爆发的频率和鱼病的发生次数也明显减少。

2 机械增氧技术应用现状

国内增氧机的研发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产业的持续升温、养殖密度的提高和高产高效养殖技术的推广, 增氧装备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尤其是近几年增氧机作为地方特色机具列入水产养殖大省 (市) 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享受财政补助以来, 增氧装备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如浙江省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递增, 2009年底保有量达13.7万台。同时, 增氧技术也日趋多元化, 在传统的局部增氧、表层增氧的基础上, 基于气液接触技术、水体净化技术的底部微孔曝气增氧、平衡增氧等新型增氧技术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装备水平低、数量不足、增氧方式传统、技术单一等问题仍普遍存在。

2.1 增氧装备增速虽快, 但总量仍然不足

增氧机的配套数量与养殖面积的大小和养殖密度的高低成正比, 水面越大、密度越高对增氧机的需求量越大。按现有增氧机动力效率和有效增氧面积, 理论上产量在15 000 kg/hm2以上的, 每千亩养殖面积至少配套3 k W增氧机134~167台或6~7.5 k W/hm2, 按此项要求, 现有装备数量难以满足高产高效养殖的需要。以淡水水产养殖业发达的浙江省湖州市为例, 2009年底2.26×104hm2淡水养殖面积中, 增氧机保有量虽已达22 042台, 但平均每千亩养殖水面65台增氧机, 为应配数的38.93%~48.51%, 动力51 071 k W, 折合2.26k W/hm2, 仅为应配动力的30.14%~37.67%。

2.2 叶轮式增氧机占主导, 装备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养殖户的“先入为主”观念和从丛心理, 无论养殖的是常规品种还是名优品种, 叶轮式增氧机还是养殖户的首选, 而其它一些增氧设备增速缓慢。从浙江省湖州市2009年享受财政补贴的1 491台增氧机 (包括试验示范的耕水机) 分类统计中可能看到, 叶轮式增氧机1 476台, 占总量的99%, 水车式增氧机、曝气式增氧机和耕水机各5台, 三类机型合计也仅占总量的1%, 装备现状不仅与名特优水产养殖强劲发展的趋势相背离, 增氧方式也有违养殖品种的生活习性。

2.3 以局部增氧为主, 操作习惯较为传统

由于底部增氧和平衡增氧技术起步较迟, 发展也不快, 所以目前局部增氧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同时, 不少养殖户安装和使用增氧机的主观愿望是预防鱼类浮头、“泛塘”现象的发生, 但对成本因素考虑的较多, 对增产增效的预见不足, 习惯性地把增氧机当“救命机”, 把增氧作为一种应急措施, 忽视增氧机对池塘中下层水体溶氧的提高、有害物质的分解和水质改良的重要作用, 在实际使用中一旦鱼类浮头、“泛塘”现象缓解就停止增氧的做法较为普遍, 造成曝气不充分, 水体对流、水层交换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池塘水体的溶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更难达到淡水鱼类养殖正常摄食、生长所需的不低于3 mg/L的溶氧要求, 进而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生长。

3 机械增氧装备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近几年, 渔业生产呈现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结构持续调整的发展趋势, 草、鲢、鳙、鲤等常规鱼养殖面积稳中有降, 名特优品种养殖比重不断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 机械增氧技术也呈现了新的变化趋势。

3.1 增氧装备有向节能低耗、高效可控发展的意愿和要求

现有增氧装备在使用中暴露了不少问题, 如增氧机的高耗低效, 人工操作, 低压启动, 断相、过载保护, 底部微孔曝气增气机的微孔管道的防堵等, 上述因素都有可能造成生产上的盲目性和风险性[4]。因此, 装备水平的提升、性能的改善将成为增氧机械今后发展的重点, 目前也已初步呈现从人为操控向自动控制、智能增氧, 高能耗向节能型方向发展的趋势。

3.2 水体净化技术日益受到重视

鱼类的排泄物和过度的投饲量使水体的富营养化日趋严重, 治理和解决水体的富营养化也得到普遍关注, 其中耕水机的研发与推广正是突出了机械装备的水体净化功能, 符合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要求, 而且不少养殖区为弥补传统增氧装备水体净化能力的不足, 采取机械增氧与生物净化相结合的综合技术措施, 治理水产养殖面源污染。如在黑鱼养殖、鲫鱼苗种养殖中采用浮床栽培竹叶菜 (又名蕹菜) , 利用竹叶菜发达的根系, 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 净化水质, 提高鱼类的成活率[5], 同时又“变废为宝”, 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又如在虾蟹养殖中, 种植沉水高等植物水草“伊乐藻”, 调节池水溶氧、净化水质, 且可为虾蟹提供栖息场所。

3.3 混合机械增氧技术得到应用与发展

不少养殖户利用装备结构和增氧机理上的差异, 在同一养殖水域安装两种不同的增氧设备, 优势互补、配合使用、混合增氧,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增氧效果, 如浙江省上虞市养殖南美白对虾中采用底部微孔曝气式和水车式混合增氧技术, 最高养殖产量达到10 650kg/hm2, 比常规单用水车式增氧的6 075 kg/hm2, 增产19%以上[6];又如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在翘嘴红鲌混养塘中, 采用耕水机平衡增氧为主, 叶轮式增氧为辅的混合增氧方式, 产量达18 981 kg/hm2, 同比增产11.3%。此外, 有些养殖场 (基地) 把耕水机与底层微孔增氧设备或叶轮式与水车式增氧机配合使用, 也都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这种混合增氧方式在高产高效养殖模式下对提高池塘整体增氧效果、确保溶氧安全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李玉全, 张海艳, 李健, 等.水产养殖系统中机械增氧与液态氧增氧的效果比较[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 :475-480.

[2]彭刚, 陆金平, 朱银安.微孔增氧技术在青虾养殖中的应用试验[J].科学养鱼, 2009 (2) :34.

[3]张树阁, 赵莹.新型水产养殖机械化——耕水机[J].农机科技推广, 2008 (4) :37-38.

[4]刘兴国, 刘兆普, 王鹏祥, 等.基于水质检测技术的水产养殖安全保障系统及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4) :186-190.

[5]陈家长, 孟顺龙, 胡庚东, 等.空心菜浮床栽培对集约化养殖鱼塘水质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0, 26 (2) :155-159.

淡水水产养殖中机械增氧技术的应用 第2篇

淡水水产养殖中机械增氧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向着低耗、高效的方向发展。

这是由于传统的增氧设备具有高耗能低效率、依靠人工操作的缺点。

因此,要致力于机械增氧设备水平的提升和智能操控系统的研究,这将是今后机械增氧技术的发展重点和方向。

4.2 混合增氧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采用不同的增氧设备进行混合增氧能够达到优势互补的理想增氧效果,这种混合增氧方式已经开始在养殖水域中进行。

比如,可以采用微孔曝气式增氧机和水车式增氧机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中进行混合增氧,还可以采用活水机增氧和叶轮式增氧在翘嘴红�混养塘中进行混合增氧养殖。

混合增氧的方式增产效果明显,是机械增氧技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玉全,张海艳,李健,等.水产养殖系统中机械增氧与液态氧增氧的效果比较[J].中国农学通报,(2).

[2] 袁定清.浅析增氧技术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上)[J].科学养鱼,(1).

[3] 陈文怡,顾建华.浅析不同增氧方式对养殖水体环境和养殖对象的影响[J].水产养殖,(4).

水产养殖溶解氧的重要性及增氧技术措施【2】

引言:溶解氧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理化指标,溶解氧过高或者过低均会对养殖鱼类摄食、生长等造成影响,严重缺氧会造成水产动物大批死亡。

本文阐述了养殖鱼类对溶解氧的适宜需求量,其过高或过低对鱼类的影响,以及对养殖水境中水质的影响。

分析了养殖水环境中导致溶解氧不足原因,并进行了增氧措施的探讨。

水中的溶解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鱼类生活在水中,要进行新陈代谢,其前提就是水中溶解氧应充足。

溶解氧不仅与鱼类的生存、生长关系密切,溶解氧还可以促进养殖鱼类的食欲,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加快鱼类生长发育,反之如果溶解氧低于正常水平养殖鱼类的摄食率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同时养殖水环境的溶解氧过低还会使底质、水质产生有害物质,进而影响养殖鱼类的健康。

然而在养殖生产实践中长期以来由于普遍缺乏对水体溶氧进行及时有效监测,以及对水体低氧的潜在危害认识不足,很多养殖者往往顾及增氧成本,把养殖动物有无浮头现象作为水体溶氧是否充足的判断标准,看到鱼虾浮头以后才采取增氧措施,这实际上是把增氧当作一种“救命”措施而非科学的管理方法,常常导致不必要的损失或降低潜在的收益。

本文对水产养殖水环境中溶解氧的需求进行赘述,以引起养殖者高度重视,保证养殖水体保持足够溶解氧,减少养殖动物应激,减少发病,提高饲料效率,确保养殖经济效益。

一、养殖鱼类对溶解氧的需求

(一)养殖环境中适宜的溶解氧量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规定连续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必须大于5,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对于鲑科鱼类栖息水域冰封期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4。

国外许多学者研究后认为,绝大多数鱼类健康生长时的溶氧要求为6mg/L,鱼种则高些为7mg/L。

各种鱼类均有最适的溶氧值和最低的耐受值,但适宜的高溶氧对健康养殖很重要。

(二)溶解氧过低对鱼类的影响

如果养鱼池溶解氧低于2mg/L,鱼呼吸频率即加快;鱼类在池水溶氧低于1mg/L时,常引起浮头,甚至死亡。

实际上水中溶氧量低于4mg/L时,鱼的生理活动就会受到抑制。

水中溶氧含量降低到1.7-2.3mg/L,鲢、鳙鱼严重浮头,草、鲤鱼体色暗淡,游动迟缓,翻白。

在恶化的池塘水质中,溶氧含量都很低。

轻度恶化水质,溶氧含量一般在4―4.6mg/L,鱼类有早浮头现象发生。

次重度恶化水质,溶氧量为2.3―3.2mg/L,鱼类出现严重浮头。

重度恶化水质,溶氧含量在2mg/L以下,鱼类生理生态活动发生混乱,引起窒息死亡。

实验发现当晚上水体缺氧或亚缺氧状态时,次日早晨鱼类明显摄食减少,而且生长几乎停顿。

也有数据表明草鱼增重率在溶解氧5.56mg/L时比2.73mg/L时提高9.8倍,饲料系数低5.5倍。

水温24―32℃时,草鱼在溶氧为5―6mg/L的摄食量要比溶氧含量2.6―3.0mg/L时高20―22倍。

(三)溶解氧过高对鱼类的影响

过高的溶解氧会引起气泡病。

气泡病对成鱼的影响不大,而一般会对鱼苗产生危害。

池中浮游植物生长旺盛,溶解氧过饱和,鱼苗误将气泡当食物,直接吞入或气体通过鱼体鳃、皮肤、黏膜等处进入血液,血液里过剩的气体游离积蓄成气泡,引起栓塞致鱼死亡。

(四)溶解氧对养殖水质的影响

溶解氧不仅是保证鱼类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生长的必须物质,又是改良水质和底层的必须物质,是维持氮循环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在水产养殖的全过程中均应保持有充足的溶解氧,最好能保持在5mg/L以上。

保持水中足够的溶解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转化降低有毒物质(如氨、亚硝酸盐和硫化物)的含量,水中有机物分解后产生氨和硫化氢;在有充足氧存在的条件下,经微生物的氨氧分解作用,氨会转化成亚硝酸再转化成硝酸,硫化氢则被转化成硫酸盐,产生无毒的最终产物。

因此养殖水体中保持足够的溶氧对水产养殖非常重要。

如果缺氧,这些有毒物质极易迅速达到危害的程度。

保持水中足够的溶氧量,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转化或降低有毒物质(如氨、亚硝酸朴和硫化氢)的含量,水中保持足够的溶氧对水产养殖非常重要。

假如缺氧的话,这些有毒物质极易迅速达到危害的程度。

二、引起养殖水质中溶氧不足的原因

(一)气温高影响氧气在水中溶解度

氧气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夏季水温高溶解氧的饱和度低,而此外,鱼类和其它生物在高温时因有机物分解耗氧、摄食运动量加大耗氧多极易造成养殖水环境溶解氧水平下降,养殖鱼类缺氧。

(二)养殖密废过大

随着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养鱼户一味追求高产量,放养密度过大。

残饵及排泄物及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活动呼吸作用等耗氧量加大,致使耗氧增加,鱼池缺氧。

(三)有机物的分解耗氧

养殖鱼类的残饵、粪便以及由于夏季地表径流等有机物大量增加,分解消耗了水中大量的氧气,因此容易造成缺氧。

(四)无机物的氧化作用造成缺氧

养殖池塘水中和池塘淤泥存在的硫化氢、亚硝酸盐等会发生氧化作用,导致消耗大量溶解氧。

三、增氧措施

(一)加强池底清淤消毒,合理安排放养密度

每年秋季鱼种池并塘或成鱼出池以后,排干池水,除去池底污泥(或用泥浆泵吸去污泥)并修整堤埂滩脚,白天阳光曝晒,晚上冰冻,加速池塘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不仅可以使塘底有机物质转化为水生生物可利用的营养盐类,而且可达到消灭病原体的目的。

同时应清除池边滩脚上的杂草,以减少寄生虫和水生昆虫等产卵的场所。

(二)科学投饲优质饲料

鱼类排泄的粪便和投喂量残饵是集约化养殖池塘中有机污染的最大来源,有机物降解过程会消耗大量氧气。

因此在选择饲料和投饲料时,要投喂营养平衡的饲料,同时选择适口性佳且消化充分的饲料,减少池塘中粪便和残饵增加,间接增加水体溶氧。

(三)控制浮游植物数量

浮游植物光合产氧是池塘水体溶氧的重要来源,但过盛繁殖的藻类夜间会因旺盛的呼吸作用而大量消耗水体溶氧,导致鱼池缺氧甚至泛塘。

实际生产中藻类密度具体测定并不方便,根据水色和透明度来直观判断比较有效。

不同的池塘条件和不同的养殖对象及养殖阶段,对水色和透明度的要求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保持嫩绿或浅褐水色以及25~40cm的透明度是比较合适的。

(四)适时启动人工增氧

开动增氧机可促进水体流动和水质均匀化,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散发水中的有毒有害气体。

实际生产中养殖者往往对低氧潜在危害的认识不足,很多养殖者对增氧机的配置和使用并不合理,养殖者常把人工增氧当作一种救命措施。

四、小结

水产养殖技术的核心就是从水、种、饵、密、混、轮、防、管诸多方面科学地构建可控、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水体生态平衡,而维持这一平衡的基本保证就是充足的溶解氧,因此说溶解氧是水产养殖业的灵魂。

水产新贵——淡水石斑鱼 第3篇

淡水石斑鱼的体型特征是躯干两侧各有8条黑条纹,垂直的黑条纹中央有较黑的色素块。胸鳍淡黄色,腹鳍、背鳍、臀鳍皆具有黑色条纹,尾鳍黑色条纹与身体垂直。除黑白条纹外,成鱼体略带黄色,体色随外界水环境起适应性变化。

淡水石斑鱼为热带鱼类,既可在淡水中生长,也可在盐度10以下海水中生长,其适温范围在25~30℃间,当水温下降至20℃时,摄食量明显减少,水温下降至15℃时身体失去平衡,越冬水温在19℃以上为好。

淡水石斑鱼为偏肉食性,鱼苗阶段,肉食性的特性相当强烈,主要以浮游动物为主,个体相差悬殊的鱼苗会互相残杀,故养殖时要注意分级分塘管理。从鱼苗开始驯食,会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或用浮水性鳢科鱼类饲料投喂,每天投喂2次,上午9点和下午5点左右投喂,日投喂量按鱼总体重的6%~10%计,视天气及摄食情况而增减。淡水石斑鱼适宜池塘主套养,也可用网箱养殖,当年春季放养3g/尾的鱼苗,每亩(1亩=1/15ha)放养1000~1500尾,经6~8个月的饲养,每尾体重可达300~1000g的商品上市规格。

淡水池塘养殖 第4篇

成为养殖户首选的养殖方法。

混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达到养殖数量的最优化,还可以充分利用水体鱼饵料资源,最大化地发挥池塘养育生产潜力。

混养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充分发挥鱼类共生互利的优势,鱼类吃剩的残饵和粪便,可以供大量浮游生物消化,使水质变肥,同时一些食肉性的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对控制水中的浮游生物的数量有这极大的作用,同时也可改善水质条件,促进其他鱼类的生长。

这种混养方式,也是降低养殖成本、增加收益的一种有效方法。

3.1 多品种混养

可根据水产生物特性及生态特点等原理,进行鱼、虾、蟹、鳝等多品种混养,采取仿纯自然生态的养殖环境,发挥各类水生动物的优势,多数品种常年轮捕,达到四季均有特色产品出售。

3.2 吃食鱼与肥水鱼混养

吃食鱼一般是食草性鱼类,主要生活在浅水面,而肥水鱼与吃食鱼恰恰相反,他们在食性和活动水层上的不同,可以一起混养,且混养还能达到两类鱼的相互促进。

在进行混养时,必要要先了解清楚各类鱼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要确定混养的主鱼种,结合主鱼种的特性,配备其他鱼种,使其能产生互利关系,综合利用各鱼种的特点。

这些混养模式还要与饵料来源、养殖习性以及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养殖的规模和效益的最优化。

4 池塘的管理

池塘养殖的成功,关键是靠日常的管理工作。

日常管理工作不仅包括水质的监管、饵料的投放、鱼类的防病、池塘的整理等工作,还需要定时巡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其在天气异常的情况,更要加强巡塘,根据水质、浮头情况随时加注水增氧,防范缺氧泛塘。

淡水龙虾高产养殖技术 第5篇

1 池塘选择

养殖淡水龙虾的池塘, 宜选择在通风向阳、保水性好、水源无污染的地方, 池塘面积一般为0.33~0.61hm2, 水深应达到1.5m以上, 沙泥底底部要平坦, 坡比1∶3~4, 具有方便的进排水条件和防盗、防逃设施。池中种植水生植物或放入一定数量的石块、碎砖、瓦片等, 供虾栖息、隐蔽, 面积约占总水面的1/3。

2 虾苗放养

选用体格健壮、无病害的虾苗, 一般放养体长3~5cm的虾苗3.0~4.5万尾/hm2。虾苗规格小时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淡水龙虾有强欺弱、小怕大的习性, 同池放养的苗种规格要整齐。放苗时为避免水的温差过大, 宜在傍晚或黎明时下池。放苗前先将少量池水缓慢地加入运苗容器中, 直至容器中水的温度接近池水温度时再将虾苗轻轻倒入池中。

3 饲养管理

3.1 饵料投喂

淡水龙虾食性杂, 可以使用鲜杂鱼、螺、蚌、蚯蚓以及畜禽内脏等动物性饵料;黄豆、豆饼、麸皮、玉米以及鲜嫩水草等植物性饵料;也可以投喂龙虾专用饵料或对虾料。投饵量以虾吃饱又不留残饵为准, 投饵量过少会抑制虾的生长, 虾饥饿时会互相残杀;投饵量过多既增加成本, 还会造成池塘环境恶化, 对虾的生长和脱壳不利。一般小虾日投饵量为在池虾体重的20%~25%, 中虾为在池虾体重的15%~20%, 大虾为在池虾体重的10%~15%。投喂2次/d, 早晚各1次。淡水龙虾主要在夜间进食, 傍晚投喂量应占70%~80%。饵料投在池边浅水处, 定时、定点、定量、定质投喂。每个池塘设2~4个饵料观察台, 每天早上观察饵料是否吃完。

3.2 移植水草

淡水龙虾喜阴, 最好在塘边栽种水花生和黑麦草等饲草, 并在水面上种养适量的水葫芦、空心菜, 在水底种植金鱼藻类等, 这样既有利于龙虾摄食、蜕皮等, 又能减少其互相残食。

3.3 池水管理

要求水质清新, 透明度30~40cm, pH值7~9, 溶氧大于4mg/L。池水溶氧过低、水质恶化, 或遇雷雨闷热等恶劣天气时, 要减少投喂量或停止投喂。天气过冷或过热时, 为防止出现极端温度, 可适当加深池水稳定池底水温。6~8月高温期每隔5~7d换1次水, 每次换去20%~30%的池水, 换水不便的可定期加注新水。同时, 投放750~1 500尾/hm2花、白鲢以调控水质。养殖期间一般隔15~20d用生石灰150~225kg/hm2溶水泼洒, 以利于淡水龙虾蜕壳。

3.4 清除敌害

池塘养龙虾敌害较多, 如水斧虫、水蜈蚣、蛇、蛙、水老鼠、鳝鱼等, 由于池塘养殖龙虾水体普遍较浅, 加之龙虾脱壳最容易成为敌害的适口饵料, 因此应禁止家养鸭子下塘, 避免龙虾损失。

4 病害防治

4.1 烂鳃病

烂鳃病病原为细菌, 症状为病虾鳃丝发黑, 局部霉烂。防治方法:经常清除虾池中的残饵、污物, 注入新水, 保持水体中溶氧在4mg/L以上, 避免水质被污染。用漂白粉2g/m3溶水全池泼洒, 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4.2 黑鳃病

黑鳃病主要是由于水质污染严重, 虾鳃丝受霉菌感染引起。症状是鳃由红色变为褐色或淡褐色, 直至完全变黑, 鳃萎缩, 病虾往往伏在岸边不动, 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防治方法:保持水体清洁, 溶氧充足, 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病虾用3%~5%的食盐水浸洗2~3次, 每次3~5min, 或用亚甲基蓝10g/m3溶水全池泼洒。

4.3 烂尾病

烂尾病是由于小龙虾受伤、相互残食或被几丁质分解细菌感染引起。感染初期病虾尾部有水泡, 边缘溃烂、坏死或残缺不全, 随着病情的恶化, 溃烂由边缘向中间发展, 严重感染时, 病虾整个尾部溃烂掉落。防治方法:运输和投放虾苗虾种时, 不要堆压和损伤虾体。饲养期间饲料要投足、投匀, 防止虾因饲料不足相互争食或残杀。发生此病, 用茶粕15~20g/m3浸液全池泼洒;或用生石灰75~90kg/hm2溶水全池泼洒。

4.4 聚缩虫病

聚缩虫病病原为聚缩虫, 病虾往往在脱壳过程中因难以顺利脱壳而死亡, 幼体、成虾均可发生, 对幼虾危害较严重。防治方法:彻底清塘, 杀灭池中的病原体。

4.5 纤毛虫病

毛虫病常见病原有累枝虫和钟形虫等。纤毛虫附着在成虾和虾苗的体表、附肢和鳃上, 大量附着时会妨碍虾的呼吸、活动、摄食和脱壳, 影响生长。尤其在鳃上大量附着时, 影响鳃丝的气体交换, 会引起虾体缺氧而窒息死亡。防治方法: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 注意虾池的环境卫生, 经常换新水, 保持水质清新;或用纤虫净 (硫酸锌) 预防和治疗。

5 捕捞

淡水养殖的现状及对策 第6篇

关键词:淡水养殖,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 由于渔需物质价格的不断上涨而淡水水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等原因, 使得不少地方 (特别是北方地区) 的淡水养殖经济效益不佳, 影响了养殖者的生产积极性, 使当地的淡水养殖处于低迷状态。进一步扩大养殖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则成为增加水产品的重要途径。

1 渔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1 配合饲料问题

鱼用配合饲料的发展在某些渔区推广很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传统思想的影响, 对配合饲料的认识不足。其次是生产厂家多, 有的品牌尽管价格较低, 但质量较差, 扰乱了饲料市场, 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再次就是有些品牌虽然质量较好, 但价格较高, 使养殖户没有一个挑选的标准。

1.2 养殖技术问题

无论是传统养殖品种还是名、特、优等新品种, 要想获得高产和高效, 都要有一定的养殖技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传统的养殖品种依然是养殖的主体, 可是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 价格上不去, 从而导致经济效益偏低。可是现在有一部分养殖户对于养殖技术一知半解, 有的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去操作, 也有的看别人怎么干自己就怎么干, 至于这些操作有没有科学依据, 甚至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1.3 养殖环境较为落后

(1) 池塘设备未及时更新。养殖者片面追求产量, 追求低廉高效的水产品效益, 忽略了对池塘设备的检查及更新, 就更加剧了池塘老化和底泥淤积。塘中的污水控制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 空间小, 鱼量多是经常的事, 养殖户缺乏养殖行业的标准。

(2) 养殖病害的处理。近年来, 养殖环境修复与病害控制, 养殖外部水源环境日益恶化, 给水产养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有些养殖户, 因为缺乏病害防护意识, 乱投放药物, 导致了病害的迅速传播, 也因此影响了食品的质量安全保证。

1.4 经营方式问题

有些地方的自然资源很丰富, 淡水养殖业较为发达, 可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有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 因为不懂养殖科学, 有的养殖户甚至因为养殖渔业而损失了大量得资金。

有的地区政府只重视引进一些大中型企业来带动地区的发展, 而忽视了根据当地的优势, 发展本地区的特色产业, 来保证地区的资金收入。有些养殖户因为没有政府的支持, 占地养殖等问题都没得到保证。

2 改善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2.1 规范配料市场, 加强政府调控

(1) 政府应积极参与配料市场的规划, 通过实验确认几个价格和质量合适的饲料品牌, 然后大力推广。加强对养殖业的资金援助和支持, 并做好监督工作。

(2) 公司与养殖户之间签订合同, 搭建配料与养殖成品的桥梁。公司对养殖户进行一定的资金帮扶和技术指导, 提供统一的养殖配料, 对水产品实行统一销售。

2.2 组织学习养殖技巧

(1) 当地水产管理和技术推广部门向养殖户宣传配合饲料的优越性, 提高他们的认识。组织养殖户参观使用配合饲料的养殖场或养殖户, 以其现身说法提高渔民使用配合饲料的积极性。

(2) 引进一些养殖方面的专家进行指导。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进一步压缩成本, 开展饲料的生产和水产品的加工等综合经营, 进行养殖品再加工, 并促使养殖观念的改进, 找出适合自己的新路子, 将产量和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3 合理规划养殖环境, 控制养殖病害发生

2.3.1 池塘的改进

(1) 加强水质管理, 通过加水、换水、种草、投螺、生化处理、机械增氧等措施, 保证水质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 防止缺氧浮头和泛塘事故的发生。

(2) 加强营养, 提高养殖鱼类的自身免疫力。

(3) 加强清洁卫生和巡塘管理,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 经常或定期采取“赶、吓、毒、捕”等方法, 防止鸟类、水蛇、蛙类、老鼠、鳌虾等敌害生物对养殖动物的危害。

(4) 在规划设计养殖场时, 要充分勘查养殖场区的地形、水利等状况, 有条件的地区可充分考虑利用地势自流排水, 以节约动力提水所增加的电力成本。

2.3.2 设备的更新

推广养殖机械化、数字化先进的养殖设备对于提高养殖效率、减轻劳动力负担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是实现渔业现代化的保障。目前的养殖设备主要有增氧机械、排灌设备、投饲设备、水质监测 (化验) 仪器等。在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和养殖模式系统构建时, 应根据养殖发展需要配备合理的设备、仪器等, 提高池塘养殖生产效率。

2.3.3 引进养殖新品种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养殖品种进行适当改革。引进一些新品种, 一方面为自身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调剂了水产品市场, 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如有些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主要养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的同时, 增加肉食性鱼类的养殖数量;也有的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养殖鱼类的同时, 增加了虾类或蟹类的养殖。并对此进行再加工等, 经济效益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3 改变观念, 确保产品顺利畅销

(1) 树立品牌意识, 既要生产品质好、市场适销对路的优质水产品, 还要注重申报品牌, 做大、做强品牌, 用品牌去占领市场, 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2) 推广健康养殖、生态养殖和无公害养殖新技术, 加强对环境、水质、土壤、生产投入品 (饲料、添加剂、药物等) 的监控, 强化水产品无公害基地建设, 生产的水产品要符合国内、国际安全质量标准, 使生产的大宗水产品能进入大中城市和超市, 争取出口创汇。

(3) 掌握市场动态, 了解市场行情, 顺应市场需求, 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造挖掘更深层次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徐皓, 刘兴国.淡水养殖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技术[J].科学养鱼, 2011, (1) .

淡水养殖第一季度渔事 第7篇

一月份天气较寒冷, 主要渔事是当年的收获和捕捞以及翌年的养殖准备工作。

1、对养殖的鱼类进行干塘、并塘、分类起捕、暂养出售。

2、对养殖过的塘进行修整和消毒, 铲除塘底淤泥, 加固塘埂, 改造成标准塘。塘修整后分别用生石灰、漂白粉、茶子饼等消毒药物杀灭致病菌和有害的原生动物。

3、对已越冬的淡水白鲳、罗非鱼、革胡子鲶等, 控制适宜的越冬水温, 用孔雀石绿等来防止水霉病的发生, 加强越冬饲养管理。

4、河蟹早繁苗生产, 先对抱卵蟹逐步提高水温至20℃左右, 加速胚胎发育进程, 为提早出苗做好工作。

二月渔事

二月份水温仍较低, 主要渔事是做好鱼种、蟹种的放养工作。

抓紧放养鱼种、蟹种、鳖种。选择规格大、品种纯、体质健壮的苗种, 在天气晴朗时放养。严禁在异常天气条件下放养, 运输等操作要细心, 专养和混养的密度按养殖条件 (饲料、水质、管理) 来确定。

2、异育银鲫、鲤鱼的繁殖准备工作, 将亲鱼雌雄分开培育。产卵池、孵化池提前清整消毒, 鱼巢扎好以备用。

3、河蟹人工育苗工作, 将雌雄亲蟹以3:1比例同池催产交配后, 将抱卵蟹专池强化培育。

4、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生产责任制, 采用完备的技术管理措施。

5、利用空闲进行业务学习和技术培训工作。

三月渔事

三月份气温、水温已逐渐回升, 主要渔事是亲鱼和抱卵蟹的强化培育。

1、鱼类、虾类、河蟹开始少量摄食, 采用优质饲料来开口引食。

2、河蟹促产后, 抱卵蟹已进入胚胎发育, 对抱卵蟹专项强化管理, 加州鲈亲鱼繁殖做好水质和投饲管理, 进行产前观察。

3、青饲料如苏丹草、苦卖菜等开始播种, 种植前应施基肥并注意几种青饲料的茬口衔接, 保证鱼类能有适口的青饲料供应。

4、三月下旬当水温上升到18℃时, 在池塘边放杨柳须根或棕榈皮制成的人工鱼巢, 为鲤鱼自行产卵繁殖做好工作。

5、对池塘鱼、鳖混养塘, 做好鳖种的放养。选择鳖种规格为100克左右, 亩放养100~150只, 鳖种入池前先用1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消毒10~20分钟。

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8篇

关键词:淡水养殖,问题,对策

我国有悠久的淡水养殖历史, 并且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我国的淡水养殖业也是世界内陆渔业的一支劲旅。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位居世界第3, 而内陆渔业特别是淡水养殖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1。然而尽管如此, 我国的淡水养殖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倘若这些问题一直不能够被很好地解决, 将会抑制我国淡水养殖的发展。由此可见, 探讨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的重要意义。

1 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

1.1 养殖品种混乱

很多淡水养殖的人员都没有接受很高的教育, 也没有接受过很专业的培训或者是技术方面的指导, 因此, 在养殖的过程中, 常常会忽略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 呈现盲目养殖的状态。例如, 在养殖的过程中, 很多的渔民都不会做市场调查, 更别提市场调查的系统性以及全面性, 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养殖, 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渔民所养殖的品种并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进而导致销售结果不是很理想, 同时也很难卖到很高的价格, 严重影响淡水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 不注重养殖品种会对淡水养殖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抑制作用。

1.2 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

除了养殖品种混乱以外,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养殖饲料的配合。很多渔夫针对于养殖饲料的配合缺乏专业的考量, 只是简单地认为贵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 对于饲料的成分、比例以及使用量都缺乏专业的认识。不同的养殖品种对于营养的需求都是不同的, 而不同的养殖饲料所含的成分也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 对于渔夫来说, 应该综合考量自己所养殖的品种缺少哪一种营养, 然后再与之对应的寻找适合于这个品种的饲料, 而不是单一地认为最贵的就一定的是最好。这种“最贵就是最好的思想”不仅会提升养殖的成本, 最重要的是, 这种错误的以及单一的思想会导致所选择的饲料并不是所养殖的品种真正需要的饲料的类型, 进而影响养殖的产量。当然, 除此之外, 也有一些养殖人员为了节约成本, 会选择价格最低的养殖饲料, 这样也是不正确的, 虽然节约了成本的, 但是也会影响到产量, 得不偿失, 严重抑制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1.3 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

在养殖业中, 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 爆发性疾病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养殖行业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 其也有可能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 进而带来更大的危害以及影响。尤其是在我国的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有很多养殖户都喜欢养殖鱼类, 而鱼类恰恰是最容易爆发疾病的, 这种疾病发病的时间比较短, 且发展的速度十分地迅速, 治疗的难度比较高, 有的甚至是根本没法治疗, 进而导致我国的渔业淡水养殖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2 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2.1 了解市场供需关系

改善上文所阐述的养殖品种混乱的现象, 最有效地方法就是了解市场的供需要求。例如, 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在养殖开始之前, 先对市场做一定的调查, 比如市场目前对于哪一种淡水产品的需求量比较高, 然后对应的养殖人员就可以选择去养殖市场需求比较高的品种, 进而提升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 促进淡水养殖行业的发展。

2.2 学习新型养殖技术

这里所说的养殖技术, 除了最基本的养殖环境的挑选以及养殖品种的挑选以外, 最重要的就是养殖饲料的挑选。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看书、网络学习或者是找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的方式去了解养殖的一些技术, 例如养殖饲料的选择。要注意不同的养殖品种所需要使用的养殖材料一定的是不同, 同时, 在了解了养殖的品种需要的营养成分以后, 还要对饲料进行恰当地选择, 要选择既能保证营养成分的匹配, 同时又是价格最低的产品, 进而做到既能满足养殖的产品对于营养成分的需求, 促进养殖产品的生产, 同时又可以提升经济效益, 促进淡水养殖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3 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

目前, 淡水渔业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疾病的爆发, 为了很好地改善这一问题, 可以选择开发无公害渔业产品。也就是说相关的淡水渔业养殖部门可以加强对渔户的技术培训, 让他们在专业的技术指导下完成鱼类的养殖, 进而将疾病暴发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同时也要想办法开发出更多的无公害鱼类, 进而促进渔业的发展。

3 总结

池塘淡水龙虾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第9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8×667 m2, 呈长方形, 东西走向。平均水深1.3 m, 坡比为1∶2.8, 土质均为粘壤土, 淤泥深度在20 cm左右, 水质清新无污染, 各项理化指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进排水系方便且配套完善。塘埂宽3.5 m, 并且栽种了高大的意杨树, 池塘四周采用高1 m的聚乙烯网片和毛竹建成防逃设施。

1.2 清塘消毒

3月10日-13日用水泵抽干池水, 用生石灰600 kg左右进行清塘消毒, 平均用量75 kg/667 m2, 化水后全池泼洒, 彻底杀死池塘中的各种病原体和敌害生物。

1.3 进水施肥

3月20日开始向池中注入新水, 注水时用40目网绢过滤, 防止野杂鱼及鱼卵等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养殖池中, 注水深度在0.8~1 m左右, 同时施经发酵过的鸡粪1 600 kg, 平均每667 m2施肥200 kg左右, 用于培育水质。

1.4 移栽水草与投放螺蛳

3月25日开始移栽水草, 主要移栽伊乐藻、水花生、蒲草等, 伊乐藻先进行切茎, 长度为5~10 cm, 然后与池塘底泥充分搅拌成团状移植到塘底, 间距×行距为2 m×1 m。水花生直接移栽在塘四周和塘中间, 蒲草连根茎移栽在塘中间, 使水草覆盖面积占池塘面积的60%~70%, 同时也保证了浮叶、沉水、挺水类水草在塘中的合理比例。3月28日投放螺蛳500 kg左右, 营造池塘良好的生态环境。

1.5 苗种放养

4月7日-12日开始收购从洪泽湖水域捕获的龙虾苗放养, 规格在100~160尾/kg。截止到4月10日共放养448 kg龙虾苗, 667 m2放养龙虾苗56kg。所选择放养的龙虾苗规格比较整齐, 附肢齐全, 无病无伤, 活动较为敏捷。直接从洪泽湖水域捕捉, 放养运输时间在2 h以内, 成活率达85%以上。

1.6 饲料投喂

4月10日开始投喂饲料, 主要投喂姚江龙虾颗粒饲料、小杂鱼, 豆粕、麸皮等。前期、后期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 蛋白质含量38%以上, 中期以投喂小杂鱼、豆粕、麸皮等饲料为主。保证荤素饲料的合理搭配。5月前每天下午16:00左右投喂1次, 6-9月份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 上午占饲料投喂总量的1/3, 下午占饲料投喂总量的2/3, 投饵量占虾体总重的3%~5%, 投喂方法采用沿池四周遍洒投喂, 并根据龙虾的摄食成长情况、季节和天气变化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 一般以2~3 h吃完为度, 坚持“四定”、“四看”投饵方法和原则。至9月下旬共投喂姚江龙虾饲料2 t, 小杂鱼216 kg, 豆粕1000kg, 麸皮等其他饲料560 kg, 累计共投放各种饲料3776 kg。

1.7 水质调节

一是加注新水, 6-8月份, 每15~20 d加注1次新水, 在改善水环境的同时可有效地刺激龙虾蜕壳, 促进生长。二是采用微生物制剂改底改水, 在7-9月高温季节每半个月用EM菌、益水素等生物制剂进行全池泼洒, 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含量, 增加溶氧, 以保持水质嫩爽。三是补充钙质和维生素, 用生石灰、硬壳宝等调节水体pH值, 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在饲料中拌多种维生素, 提高龙虾消化吸收能力和免疫功能, 促进龙虾快速健康生长。

2 收获

2.1 产量与收入

5月28日开始用地笼捕大留小, 至9月下旬共捕获1 926.4 kg成虾, 平均规格在20~30尾/kg。总销售收入61 644.8元, 产龙虾240.8 kg/667 m2, 667m2销售收入7 705.6元。饵料系数为1.96。

2.2 成本

投入各项成本合计28 524元。其中:塘口费2 000元, 龙虾苗种费8 960元, 颗粒饲料费6 600元, 小杂鱼864元, 豆粕3 000元, 麸皮1 000元。肥料500元, 水电费500元, 药物费300元, 人工费4 800元。

2.3 效益分析

总销售收入扣除投入成本, 共获效益3 3120.8元, 平均667 m2获效益4 140.1元。投入产出比为1∶2.16。

3 小结

3.1 生态养殖环境的设置非常重要

移栽水草与投放螺蛳营造龙虾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 保持了池塘整个环境的良性生态循环。水草的栽种为龙虾提供隐蔽脱壳栖息场所, 增加池塘中的溶氧。螺蛳的投放可有效地吸收池塘底部有机物, 降低有毒物质对龙虾养殖的影响, 防止池塘老化, 同时繁育的小螺蛳为龙虾提供了活饵。

3.2 苗种放养是龙虾养殖的基础

通过投放优质虾苗 (规格3~5 cm之间) , 保证龙虾苗种成活率在85%以上, 从而避免以往直接放养抱籽虾造成虾苗成活率低且大小规格不一的现象, 养殖产量很难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到9月下旬提前预留种虾, 让其自然交配繁殖, 实现了来年龙虾养殖所需苗种的自给自足, 降低了养殖成本, 实现了增产增效。

3.3 饲料投喂

饲料投喂是龙虾养殖的重要环节, 只有舍得投喂才能提高产量。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必须让龙虾吃饱吃好, 减少龙虾之间相互残杀而引起的缺少螯足、螯足大小不一或附肢不齐的现象, 影响龙虾上市的外观形象, 从而降低龙虾的经济附加值。

3.4 适时捕大留小

上一篇:审批制度下一篇: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