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术后范文

2024-06-22

瘢痕疙瘩术后范文(精选8篇)

瘢痕疙瘩术后 第1篇

瘢痕疙瘩出现于创伤后3个月甚至创伤后数年[1]。因创伤后引起受损组织过度增生和皮下组织破坏变性,凸出皮肤,色红或暗红伴痒或刺痛,部分有明显向外延伸的毛细血管。瘢痕疙瘩病变主要在真皮,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常在血管周围有细小的胶原纤维增生形成结节状,成纤维细胞较多,胶原纤维错综排列;之后胶原纤维增多而且透明样变,而血管逐渐减少,病变处缺少弹性纤维,形成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近年研究发现,瘢痕疙瘩中某些细胞因子表达增加,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如胶原,纤连蛋白的合成增加。目前一般认为,在某些细胞因子或其他一些介质的作用下,真皮纤维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功能被激活而降解功能降低,由此导致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在真皮内过度积聚而发病。

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疤痕疙瘩的最常见手段。但单纯手术切除疤痕疙瘩术后复发率高达55%~100%[2]。部分患者经过多次手术切除瘢痕疙瘩,然而多次手术后瘢痕疙瘩越切越明显,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有的甚至影响到日常工作生活。而压力治疗、硅酮胶治疗、冷冻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等方法疗效不确定。单纯手术或单纯放疗复发率高,因而两者的联合应用成为主流[3]。采用手术治疗切除瘢痕疙瘩,术后早期联合放射治疗防止瘢痕疙瘩复发,本文通过汇报近年我院我科治疗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早期进行放射治疗对瘢痕疙瘩患者术后减少瘢痕疙瘩复发率的临床价值,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06年1月到2010年1月期间进行手术治疗瘢痕疙瘩,术后24 h内早期进行放射治疗且病情平稳、资料完整的患者共23例,这些患者均选取瘢痕疙瘩好复发部位,如胸骨软骨、耳软骨附近形成瘢痕疙瘩的患者。23例瘢痕疙瘩患者中胸部17例,耳部6例。23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病灶面积介于1~9 cm2之间。破溃感染者4例,无破溃者19例。

1.2 治疗方法

有破溃感染的瘢痕疙瘩患者首先定期换药、控制感染,待感染控制后手术切除瘢痕疙瘩,无破溃感染的瘢痕疙瘩患者积极手术切除瘢痕疙瘩;面积较小的瘢痕疙瘩患者行瘢痕疙瘩切除术,充分游离后直接缝合;面积较大的瘢痕疙瘩患者,行瘢痕疙瘩切除术加皮瓣移植术。术后于12~24 h内行放射治疗,其中4例每次150 c Gy,5次/周,放疗2周,共10次,照射总剂量为1 500 c Gy;19例每次200 c Gy,5次/周,放疗1周,共5次,照射总剂量为1 000 c Gy。因有过量照射导致切口延迟愈合报道,所以所有病例照射总剂量均控制于1 000~1 500 c Gy。

1.3 疗效标准

术后早期进行放射治疗后,切口愈合,随访3年以上,根据切口有无瘢痕疙瘩复发分为以下几类疗效:(1)有效:随访3年以上,切口平整,无瘢痕疙瘩复发,无瘢痕疙瘩所致临床症状。(2)无效:随访3年以上,切口有瘢痕疙瘩复发。

2 结果

23例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无失访病例,每3~6月随访1次,最长者随访达5年。其中有效者19例,复发无效者4例,有效率82.6%,复发率17.4%。

3 讨论

瘢痕疙瘩系由纤维结缔组织所构成,含有较多的成纤维细胞并见到细胞分裂现象。后期逐渐为胶原纤维所代替,纤维较短,呈结节状或漩涡状,排列紊乱。无弹力纤维,含血管少。瘢痕疙瘩的治疗非常棘手,现有疗法普遍复发率高,故应采取多种疗法联合的方法。在我们的研究中,复发无效者4例,复发率17.4%,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单纯手术后复发率为50%~100%[4]。瘢痕疙瘩好发部位正是压力疗法包扎困难而且易移动的部位,故应经常监护[5],多种疗法联合,长期坚持下去,才会有更好的疗效。本文的结果表明,术后早期进行放射治疗对减少瘢痕疙瘩复发有明显的效果,采用术后早期进行放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瘢痕疙瘩复发率,提高瘢痕疙瘩的治愈率,比单纯手术治疗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Neneth AJ.keloids and hypertrophic scar[J].J Dermstol Surgoncol,1993,19(8):738-746.

[2]Doornbos JF,Stoffl TJ,Hass AC,et al.The role of Kilovoltage irradiation in the tment of Keloids[J].Int TRodist Oncol Biol Phys,1990,18(4):833-839.

[3]卫晓萍,耿晓华,张茂红,等.铱源术后照射治疗病理性瘢痕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1998,3(3):36.

[4]鲁峰,高建华,黎小间.瘢痕疙瘩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0,16(1):49-52.

瘢痕疙瘩术后 第2篇

瘢痕疙瘩是在傷口愈合过程中由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所致,原因不明手术切除后易复发,治疗较困难的疾病[1],2003年3月~2011年8月以手术切除加强的松龙局部注射治疗耳廓及耳垂瘢痕疙瘩患者61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61例(74耳),男4例,女57例;年龄19~45岁,平均29岁;病程1~5年,平均3.5年;耳垂部45例(59耳),耳廓耳轮处16例,9例(11耳)打耳孔后有感染史,5例为外院手术后复发病例。查体:耳垂或耳轮处可见表面隆起不平,质硬,色淡红,边缘不规则,形状不一,单个或多个肿块,瘢痕疙瘩均0.3cm×0.3cm~1.0cm×1.0cm,瘢痕超过9个月而无自发消退迹象,皮肤损害超过原有损伤范围,并向周围正常皮肤侵犯。

手术方法:手术前2周于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交界处,浸润注射强的松龙0.5~1.0ml,手术采用两种方法:①对于比较大的瘢痕疙瘩采用将瘢痕疙瘩及部分耳垂或耳轮边缘组织于皮损与正常皮肤交界处作楔形切除,然后对位缝合创面,再造耳垂或耳廓。②对于比较小的瘢痕疙瘩采用耳垂或耳轮正常组织与瘢痕疙瘩准确交界处,垂直切除瘢痕组织,缝合创缘。术后1周拆线。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6耳,单纯行手术治疗,手术加激素治疗组38耳,手术后立刻在创缘进行注射治疗强的松龙,拆线后1周创缘处注射治疗1次,维持2~5周。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瘢痕组织消失,皮肤完全复平变软,不搞出平面;②显效:70%以上瘢痕组织变平、变软;③好转:30%以上瘢痕组织变平、变软;④无效:瘢痕无明显变化或变平、变软<30%。

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手术加糖皮质激素注射组总有效率86.8%,对照组47.2%,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讨论

瘢痕疙瘩是真皮组织损伤后组织异常修复,由胶原纤维和真皮纤维过度增生形成,临床表现为明显的瘤样增生及功能障碍,强的松龙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减少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加胶原蛋白的降解,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治疗瘢痕的作用。

手术切除加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治疗中体会:①单独应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对于早期增生性瘢痕治疗效果比较好,可使增生组织变得平坦、变软,而对于时间长的增生性瘢痕疙瘩则只能使症状有所缓解。②对于病变范围比较小不适合进行手术的患者,我们采用瘢痕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由于注射剂量非常小,且是主要注射到病变内未出现严重副作用。③病变范围小,局部完整切除瘢痕疙瘩后周围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病例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④术后7天拆线时切口周围注射糖皮质激素可使已愈合伤口裂开,故拆线7~10天后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为佳。⑤应嘱患者平时尽量减少对患处的机械、化学、热力刺激,尽量避免反复牵拉、摩擦、溃破、感染的发生。

手术切除并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手段治疗耳部瘢痕疙瘩,观察其治疗效果,获得满意疗效,认为本方法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汪吉宝,主编.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38.

瘢痕疙瘩术后 第3篇

关键词:曲安奈德,乳房手术,瘢痕疙瘩,疗效

瘢痕疙瘩是一种病理性瘢痕, 是由于创伤后大量的结缔组织基质、胶原过度形成造成的瘢痕组织, 表现为局部充血并与周围组织粘连, 质地较硬, 高出于皮肤, 患者有巨痒感或疼痛感, 既影响美观, 又给患者生理、心理带来很大痛苦[1]。伊犁州妇幼保健院乳腺外科于2011年1月-2016年1月间, 采用曲安奈德局部注射的方法, 对乳房术后瘢痕疙瘩进行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乳房手术后瘢痕疙瘩患者190例, 年龄1 6~58岁, 瘢痕形成时间3个月~3年, 皮损大小0.3cm×0.3cm×0.5cm~2cm×6cm×6cm, 皮损位于左侧83例, 右侧107例, 半年内均未进行相关治疗。临床表现为:患者感到不同程度的刺痒、压痛, 无自然消退趋势。

1.2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治疗前的沟通宣教、注射治疗、治疗后观察等方面。

1.2.1 沟通宣教:

瘢痕疙瘩给患者带来肉体上的痛苦, 加之影响外观和功能, 对心理上也造成很大压力, 因此迫切要求改善, 对此要做好耐心的解释, 对患者讲解瘢痕注射的方法以及过程, 治疗的效果, 有可能出现的状况, 例如致密的瘢痕组织处注射第一针往往较疼痛, 待瘢痕变软, 再注射会感到疼痛减轻, 这样可在一定程度消除患者恐惧, 利于其配合治疗。瘢痕也有可能复发, 因此要告诉患者, 如治疗后瘢痕变软变平后, 又出现了痒疼感, 瘢痕再隆起, 就必须复诊。

1.2.2 注射治疗

1.2.2. 1 小面积皮损:小面积条索状瘢痕疙瘩, 直接将曲安奈德10~40mg, 注入瘢痕, 2~3周1次, 共注射3~4次。

1.2.2. 2 大面积皮损:大面积的瘢痕疙瘩可将曲安奈德以及2%盐酸利多卡因, 按照等比关系配成混悬液, 在注射前进行摇匀, 再进行瘢痕内注射, 每次最大量120mg, 2~3周1次, 注射3~4次为1个疗程, 疗程结束, 间隔3个月再进行1个疗程。

1.2.2.3注意事项:选择合适、舒适的体位, 用1ml注射器针头自瘢痕中、下部水平进针, 将药液注入瘢痕实体, 注意勿注入皮下或周围组织。拔针时, 应行注射器减压, 勿使液体外喷, 拔出针后覆盖无菌纱布并加压10min。

1.2.3 治疗后观察:

注射完药液, 将患者留观15min以上,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适等, 将相应注意事项给患者交代清楚, 特别强调按时复诊。若出现瘀青等情况需延期再注射。对于注射次数较多者, 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如有需要适当拉开治疗间隔。若患者贫血严重则需停止注射治疗。疗程结束在瘢痕处贴瘢痕贴并以弹力绷带加压有利于防止复发, 促进恢复。

1.3 效果评价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分法进行评分[2], 通过治疗前后评分变化评价治疗效果;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温哥华瘢痕评分法最高分15分, 最低分0分, 分数越高说明瘢痕越重, 反之则轻。必须采用专用玻片按压瘢痕2s后观察。见表1。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前温哥华瘢痕评分为 (9.7±1.4) 分, 治疗后为 (5.2±1.0)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期间未见肥胖、水肿、低血钾、多毛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瘢痕疙瘩是机体对创伤过度愈合造成的结果。乳房手术后, 当创伤发生异常修复时, 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发生异常, 大量以胶原为主的的细胞外基质产生并沉积下来, 导致真皮组织增生过度[2,3]。此外, 在瘢痕疙瘩的形成中, 脂质过氧化程度加重, 创伤局部的组织细胞, 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自由基的攻击, 也对损伤损伤起一定的促进作用[4]。

瘢痕疙瘩术后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耳部患有瘢痕疙瘩的患者88例, 其中男9例, 女79例, 患者年龄19~45岁, 平均年龄 (25.37±5.31) 岁, 病程2~23年。耳部手术术后3例, 创伤5例, 耳穿孔80例。且瘢痕疙瘩的大小范围为0.4 cm×0.4 cm×0.4 cm~6.1 cm×4.6 cm×2.3 cm, 形状包括有结节形、不规律形、哑铃形与球形等。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44例。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也就是实验组患者的一期治疗过程。实验组患者分成两个时期治疗, 一期给患者常规治疗:全部患者手术都采取局部麻醉方式, 综合考虑患者瘢痕疙瘩形状、大小和受损范围等对各种术式进行选择, 例如像单纯切除联合缝合术, 借助内剥法把瘢痕疙瘩去掉同时修复缺损部位, 把瘢痕疙瘩切去以后修复皮瓣转移手术, 病变位置皮肤采取对位重建缝合术, 手术以后持续用抗生素辅助治疗防止感染情况出现, 待到1周以后再把缝线拆掉。参考拆线位置愈合状态再展开二期治疗:患者手术位置结合金属耳在局部位置给压, 通常压力值保持在1.34~3.40 k Pa, 以1年为期, 在进行加压治疗间期要确保局部位置清洁, 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 治疗期内如果患者存在不适症状就要立马回院复诊, 并对患者病历内容进行记录整理。

1.3疗效判定标准参考蔡景龙等所制定三级分类方法, 再联系患者主观感受和临床病症对效果予以综合评估。治愈:耳部形态基本恢复如初看不出畸形, 同时瘙痒与疼痛等症不复存在, 瘢痕处变得扁平、软化, 肤色同周边正常组织一致, 经治疗以后一年都没再次发作;显效:耳部外观较美观, 瘙痒、疼痛症状已经不见或是基本没有, 瘢痕>60%已扁平、软化, 同时瘢痕疙瘩从重度过渡至中度再过渡至轻度, 治疗以后1年没有再次发作。无效:瘙痒、疼痛等症没有变化或是减轻不明显, 或者通过治疗一段时间内至显效或治愈标准, 但是1年中再次发作, 耳部位置瘢痕硬结依然比较明显。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均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但是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1%,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单一方法 (如手术方法) 对耳部位置瘢痕疙瘩进行治疗, 局部使用硅胶膜, 放射疗法, 局部注射激素等疗效均不够确切, 同时具有很高复发几率, 因而很多专家学者建议应采取超过两种办法治疗[2]。本次研究结合耳部不同瘢痕疙瘩采取针对性手术切除及修复措施, 并在手术以后结合压力辅助治疗, 效果十分理想。另外本研究还证实, 将病变部分切除残留下瘢痕对再次复发不会造成影响, 所以对范围>1 cm及基底宽疙瘩, 选择保存部分表皮, 这样皮肤移植可能性便会明显降低。本次研究在不加大患者痛苦与经济负担基础上, 参照耳部位置瘢痕疙瘩具体特征选取针对性手术治疗手段, 满足医学伦理有关原则。带入压力辅助疗法, 针对性手术满足了不同患者耳部不同形状与大小所需, 这样就确保了患者耳部美观性能够最大化保留下来[3]。通过压力辅助治疗对术后再次复发起到限制作用疗效确切, 而且明显要比单纯通过手术治疗要好, 方便快捷安全可靠, 患者治疗更为满意, 临床推广可行性较大。

综上所述, 应用手术切除和术后压力方法对耳部瘢痕疙瘩进行治疗, 收效良好, 且患者依从性较高, 临床中应当得到大力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卢昊, 雷泽源, 刘婷, 等.醋酸曲安奈德局部注射联合手术切除治疗耳部瘢痕疙瘩.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4, 23 (2) :123-124.

[2]张帆, 张扬, 高竞逾, 等.耳部瘢痕疙瘩切除术及术后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国医疗美容, 2014, 5 (4) :5-7.

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研究 第5篇

关键词:瘢痕疙瘩,综合治疗

瘢痕疙瘩的治疗是临床医学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虽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既往的单一疗法,疗效差,复发率高。自2002年3月至2007年9月,笔者采用综合方法治疗瘢痕疙瘩,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经临床检查和术后病理确诊为瘢痕疙瘩,术前对瘢痕的位置、大小范围、厚度、颜色、质地、病程长短、患者年龄大小、发生原因、治疗方式、术后随访时间均作了详细记录,资料完整。82例98处瘢痕疙瘩,年龄12岁至72岁,平均26岁。病程1年~15年,平均4年。瘢痕大小:0.5 cm×0.5 cm-5 cm×16 cm。病因:外伤、手术、烧伤、蚊虫叮咬、注射、纹身、注射防疫针、座疮、穿耳孔、搔抓等。部位:胸前、胸背、肩部、耳廓、上肢、躯干、面颈部等。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治疗

瘢痕疙瘩全部切除无张力条件下细小针线缝合,60例72处瘢痕,大面积瘢痕疙瘩切除后植皮者不在本研究范围内。术中彻底止血,术后用手按压10~15 min,术后口服抗生素5-7 d,止血药1~2 d,10 d左右拆线。

1.2.2 放射治疗

瘢痕疙瘩切除术后24 h内接受放射治疗。一般术后当天下午或第2天上午术区做模,表面覆盖0.5~1.0 cm的组织等效物,距切口边缘1.0 cm,保证照射的范围和深度。采用直线加速器6MeV电子线照射,总剂量15~24 Gy10次/2周。对儿童皮肤、浅肤色皮肤及暴露部位皮肤适当减少放射剂量,避免出现色素沉着。

1.2.3 注射治疗

对于较小的、质地稍软瘢痕疙瘩,或不愿意接受手术和放射治疗的患者,可考虑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本组患者22例26处瘢痕,皮质类固醇激素为上海生产的“得宝松”,40 mg/支。根据瘢痕的大小,加入0.5 ml2%的利多卡因,注射前常规用酒精或安尔碘消毒,用1 ml注射器注入到瘢痕内,至瘢痕颜色苍白轻微肿胀为止,一般每1 cm2 0.5 ml左右。每四周注射一次,2~4次。

1.2.4 硅凝胶膜的使用

注射组采用硅凝胶膜,注射后第二天开始用,24 h使用,若有痒痛不适,可暂停使用。一般用2-4个月。根据瘢痕软化情况酌情是否继续使用。

2结果

2.1 疗效评价

参照“刘文阁”疗效判断标准[1],笔者称之为综合标准。优良:疼痛、搔痒等症状消失,瘢痕疙瘩完全软化变平、触之柔软无硬结,治疗完成12个月后无复发;显效:疼痛、搔痒等症状消失或减轻,瘢痕疙瘩中有60%~70%的部分软化变平,或按照瘢痕疙瘩积分标准判定的严重程度由重度转化为中度或轻度,或是由中度转化为轻度,治疗完成后至少12个月未再发生逆转;无效:疼痛、搔痒等症状稍有减轻或根本没有变化,瘢痕质地、大小仅有轻微变化或没有变化,或者经过治疗曾经达到优良或显效的标准,但治疗完成后12个月内又再复发。有效是指优良和显效。

2.2 手术切除加放射治疗组

60例72处瘢痕,优良59处,显效10,无效3处。总有效率95.8%。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2.3 注射激素加硅凝胶膜贴敷组

22例26处瘢痕,优良15处,显效4处,无效7处,有效率是73.1%,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3讨论

3.1 瘢痕疙瘩的诊断标准

由于瘢痕疙瘩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均不太明了,有关此症的各种分类、分级方法也是各有不同。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是温哥华标准,它主要用于衡量烧伤瘢痕及其疗效判断。国内应用最早的主要是朱兆明分类方法[2],此后刘文阁等结合国内外资料形成了从诊断到严重程度分级乃至疗效判断的标准,称之为综合标准[1]。诊断标准:①皮肤损害超过原有损伤范围并向周围正常皮肤扩散;②瘢痕病程超过9个月仍无自发消退征象;③以前做过手术切除而又复发者。凡符合上述的任何一条或以上者皆可确诊。

3.2 瘢痕疙瘩的基础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瘢痕的发病、形成机制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认为与遗传、免疫作用、胶原代谢、细胞因子、细胞凋芒有很大的关系。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与胶原的基因调控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基因治疗成为最新的研究热点。谢举临等[3]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体外抑制人前胶原基因的表达,在体外培养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该方法抑制率达67%,应用于实验动物取得良好效果。张晓志等[4]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的转移,导入到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并与9-鸟嘌呤核苷酸合用来杀伤。鲁峰[5]等通过瘢痕疙瘩Fas介导的死亡信号传递发生阻断,而且其阻断的具体位点在上游,故推断Fas蛋白分子本身功能的缺陷,是导致瘢痕疙瘩异常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但基因疗法的技术尚不成熟,应用于临床仍需进一步研究。

3.3 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现状

3.3.1 外科治疗

早在1844年Drunt就用手术来切除瘢痕疙瘩。经一百多年的发展,手术方式多种多样,如切除缝合、皮片移植、皮瓣移植等,但是,单纯运用手术治疗病理性瘢痕尤其是瘢痕疙瘩,其复发率高达45%~100%,因此外科手术多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以降低复发率。

3.3.2 物理疗法

3.3.2.1 压力疗法

通过压迫瘢痕使之相对缺血,加速组织中胶原结节的降解,促进胶原与表皮的平行排列,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值,加快瘢痕的成熟和软化。虽压力疗法有效,但治疗时间长,(每次18~24 h,维持至少6个月),有效压力不易维持,该方法应用于大面积增生性瘢痕较好。

3.3.2.2 放射疗法

1906年De-Beurman开始用X线治疗瘢痕。放射源有所不同,现在一般应用直线加速器6MeV电子线,多用于手术切除后的早期辅助治疗。放疗广泛应用于瘢痕治疗已有几十年,经大规模多中心统计学调查显示:合理的放疗并不会增加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3.3.2.3 激光疗法

80年代激光才用于治疗瘢痕疙瘩,激光束能封闭0.5 mm的小血管和神经末梢,引起周围组织的坏死。Sbaffer等总结167例病例报告发现激光疗法能改善患者搔痒不适,减少红斑,缩小瘢痕的厚度及大小,但复发率高达75%~95%,因此激光疗法更多的病例和追踪来判断疗效。

3.4 药物法治疗

1950年Baker等首先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瘢痕。其研究表明:皮质类固醇药物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降低组织中毛细血管内皮芽的增生。1954年Grisword证实在增殖性瘢痕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可使瘢痕停止发展。近年的研究发现皮质类固醇药物可以抑制瘢痕组织中a2-m球蛋白的含量,以及对瘢痕组织中胶原表达的基因进行降调节。目前多用新的皮质类固醇药物“得宝松”进行局封治疗。

3.5 传统中药

传统中药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价格便宜的优点,但其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还不够深入。较常应用的有丹参、积雪草甙、雷公藤提取物等,主要作用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的生长增殖及影响胶原的合成,作用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临床应用的病例数较少,没有大规模的临床资料报道。

4综合治疗的意义

4.1 手术治疗+放射治疗

本组患者大部分采取此方法,文献报道10次治疗组优于5次放疗组。本组患者均采取10次放疗。患者术前记录好瘢痕疙瘩部位、大小、颜色深浅、皮肤突度、质地、发病时间、曾否治疗(效果如何)、年龄大小。术前常规血常规检查,便于放疗术后了解血象情况。术前可嘱患者将瘢痕周围皮肤牵拉,尽量使之松驰。全部采用局部麻醉,画线标志切除范围,一般距瘢痕边缘约1 mm,在此范围内进行浸润麻醉。按画线切除瘢痕组织,深达皮下。皮下潜行分离,彻底止血,用3/0或5/0可吸收线缝合皮下真皮,在无张力情况下用3/0或5/0美容线缝合皮肤。本组部分患者在切口缝合前于切口皮肤内滴上适量得宝松,有助于瘢痕的抑制,术后效果良好,并未出现皮肤萎缩情况。手术后24 h内需进行放疗,采用直线加速器6MeV电子线,总剂量15~24 Gy10次/2周。瘢痕疙瘩术后放疗的最佳时机文献报道不一。瘢痕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由于胶原的形成和降解平衡受到干扰和破坏,引起胶原纤维堆积,形成大量胶原纤维团,使胶原的合成代谢大于分解代谢。该过程在属猴4 h内即开始,并长出幼稚母细胞,对放射线敏感。如此时开始放疗,能有效地抑制纤维母细胞的增殖及切口处毛细血管芽的增生,使胶原纤维代谢达到相对平衡,同时还有止血和抗感染作用,所以笔者选择24 h内开始放疗。彭开桂等报道术后24 h内接受放疗20~26 Gy/2~3周,复发率仅为2%。放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肤红斑、干性脱屑、湿性脱皮、皮肤萎缩和溃疡、毛细血管扩张和切口延迟愈合等。本组患者采用10次放疗照射,在放疗时间长短、剂量大小、照射强度及照射部位的掌握上处理较好,患者并未出现上述并发症。在手术的要求上,一定要无张力缝合,小针小线,除了伤口部位,避免针刀损伤周围皮肤,以免造成新的伤口瘢痕。

4.2 注射治疗+硅凝胶膜贴敷

本组患者为较小的、质地稍软瘢痕疙瘩,或不愿意接受手术和放射治疗的患者。“得宝松”瘢痕注射治疗瘢痕疙瘩效果明确,在此基础上,给予注射后瘢痕“瘢痕贴”(硅凝胶膜)贴敷起辅助作用。樊东力等发现硅凝胶贴敷组的瘢痕明显少于对照组,瘢痕组织内I、III型前胶原含量和透明质酸增加,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的功能受到抑制,胶原沉积量,对防治瘢痕效果明显。关于硅凝胶膜治疗瘢痕的机制,多数学者倾向于“水合作用”学说。硅胶膜使水分减少,皮肤内水分转移到角质层,使间质内水溶性蛋白及许多低分子水溶性混合物向表面扩散,间质内水溶性物质减少,流体力学压力下降,瘢痕内组织因而软化。

4.3 综合治疗的注意事项

瘢痕疙瘩虽然是体表肿物,对全身情况没有太大影响,但治疗的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很多基层医生和不是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对该病不是很了解,造成很多患者处理不当或延误治疗。本组有22例患者因处理不当来我院就诊,经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得到治愈。所以对瘢痕疙瘩的处理需慎重,需到专科医生求诊、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同时需提高医护人员和广大患者对该病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需术前向患者其放疗的时间和并发症情况,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虽然文献报道瘢痕疙瘩放射治疗是安全可靠的,本组接受放疗的患者没有出现并发症就是明证,但对于儿童和某些特殊部位还是应该慎重,需适当减少剂量。

参考文献

[1]刘文阁,秦士德,吴延芳,等.三种方法治疗瘢痕疙瘩的对照观察.皮肤科杂志,1996,29(4),282-283.

[2]朱兆明,尹少杰.去炎松治疗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解放军医学杂志,1980,5(6):366-367.

[3]谢举临,利天增,祁少海,等.a1(I)前胶原基因反义重组质粒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1,17(3):157-160.

[4]张晓志,彭朝辉,吴小兵,等.HgTK基因转移联合ganciclovir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8,14(2):198-204.

126例瘢痕疙瘩的治疗分析 第6篇

关键词:瘢痕,疗效,曲安奈德,药物,观察

瘢痕是机体创伤后修复的结果, 瘢痕过度生长就会形成瘢痕疙瘩, 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与细胞因子有关, 如白介素、转化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等等, 临床多见外科、皮肤科、整形科门诊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部充血的瘢痕组织高于皮肤, 色红、质硬, 奇痒等等一系列症状。目前疗法颇多, 如激光疗法、冷冻疗法、手术疗法、外敷药物疗法、注射疗法等等。笔者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 采用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126例患者,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26例, 男性54例, 女性72例;年龄14~65岁;瘢痕疙瘩形成6个月-2年;部位胸前部位92例, 脸部2例, 颈部12例, 腹部1例, 上肢体表14例, 下肢体表9例;患者瘢痕大小体积在 (0.5×0.4×0.3) cm3~ (5.6×1.4×0.7) cm3。所有患者均签署诊疗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选择

所有患者均采用药物统一为: (1) 2%利多卡因 (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3560) ; (2) 曲安奈德注射液 (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53011604, 滇药广审<文>2010110221, 1mL:40mg) 。

1.2.2 注射方法

根据年龄、瘢痕大小决定注射剂量, 约在10~40mg之间。术区常规消毒, 无菌处理, 将针头刺入瘢痕组织内, 注射到表面肿胀, 皮色苍白为益。两处注射间隔范围约0.5cm左右, 每2~3周一次, 连续注射3~4次。

1.2.3 注意事项

(1) 操作要准确, 瘢痕疙瘩很难徒手注入药物。 (2) 避免注入皮下组织, 引起局部脂肪组织溶解。 (3) 避免出现激素过量的不良反应。 (4) 严格无菌操作, 避免感染造成瘢痕体质人员的瘢痕加重。 (5) 出现不良反应时要立即停药。

2 疗效及结果

2.1 疗效标准

根据张浩[1]等观察皮损厚度、瘙痒和疼痛症状改善程度评定疗效:痊愈:皮肤完全扁平、变软、自觉症状消失, 疗效指数≥90%;显效:皮肤大部分变平、变软、自觉症状消失, 疗效指数在70%~90%;有效:皮肤为部分变平, 变软, 自觉症状消失或减轻, 疗效指数在50%~69%;无效:皮肤无变化或加重, 自觉症状无改善, 疗效指数<50%;疗效指数的计算方式为: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100%。

2.2 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126例, 痊愈87例;显效32例;有效7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瘢痕疙瘩是结缔组织增生造成的, 是临床的常见病, 多发病, 主要是因瘢痕体质、体内激素影响、各种损伤引起的皮肤缺损及刺激所致。瘢痕疙瘩给不少爱美的患者造成痛苦, 给其家庭造成巨大影响。就该病目前治疗很多, 治疗尚无统一疗法, 如手术疗法、放射疗法、冷冻疗法、药物外用等等, 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与细胞因子有关, 如白介素、转化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等等。曲安奈德是一种人工合成长效糖皮质激素, 为微颗粒混悬液, 使用前摇匀为乳白色混悬液, 很多学者研究认为曲安奈德可以限制瘢痕生长, 干扰纤维组织增生, 该药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最有效的增生性瘢痕抑制剂或拮抗剂。通过注射曲安奈德于瘢痕疙瘩内部导致内部压力增大, 毛细血管功能丧失瘢痕组织缺氧后逐渐萎缩。加之利多卡因可消除疼痛, 延长曲安奈德的代谢时间, 减轻组织的炎性反应[2,3,4,5,6]。笔者认为曲安奈德瘢痕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是一种非常简单实用、简便、价廉的好方法, 该药物是长效的糖皮质激素, 强而持久的抗感染及抗过敏作用, 国家的医保药物, 安全性高, 临床使用较为普遍。应当在基层医院推广, 造福患者。在低碳生活及微创治疗的今天, 我们的思维和理念发生巨大变化, 我们治疗应符合“用最小的解剖损伤和生理干扰换取最好的疗效, 用最低的社会负担和生物负担获得最佳的健康生活”[7]。

参考文献

[1]张浩, 王聪敏.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瘢痕组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4, 33 (1) :54.

[2]梅光艳.曲安奈德治疗瘢痕增生的方法及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21) :2007-2008.

[3]温裕庆, 俞积贵.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55例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 2010, 32 (5) :171-172.

[4]董洪峰, 刘倩, 邹敏.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28例[J].现代临床医学, 2008, 34 (6) :443-444.

[5]孙晶, 殷钢.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9, 26 (6) :721.

[6]陈国双, 毛波.曲安奈德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分析[J].2007, 6 (5) :115.

瘢痕疙瘩的研究与综合治疗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4月~2008年9月, 于我院就诊的718例瘢痕疙瘩患者, 共患有瘢痕疙瘩1 157个。其中, 男性208例 (29.0%) , 女性510例 (71.0%) ;年龄4~72岁, 平均33岁。按发生部位统计:前胸428个 (37.0%) , 头颈部及耳垂437个 (37.8%) , 肩背部165个 (14.3%) , 腹部80个 (6.9%) , 四肢47个 (4.0%) 。单个和多个瘢痕疙瘩好发部位的构成比结果相近。瘢痕疙瘩最大面积 (单个) :2.5 cm×8.0 cm×0.5 cm;最小面积:0.8 cm×1.0 cm×0.3 cm;病程2个月~23年。

1.2 治疗方法

32P胶体及敷贴剂均由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2.1 配制

32P胶体注射液使用前用利多卡因或生理盐水稀释, 稀释比活度37 MBq/ml备用;32P敷贴剂剂量是按下式算出:P (32P) =A×1 770/S, 式中1 770为32P电离常数, P、A、S分别为照射剂量 (伦琴/h) 、放射性强度 (m Ci) 、敷贴面积 (cm2) 。

1.2.2 方法

首先根据病灶大小选择注射器型号, 病灶在2 cm2以内一般采用1 ml注射器, 2 cm2以上采用2 ml注射器。32P胶体注射量按3.7~7.4 MBq/cm2瘤体 (1~2 ml) 计算[1]。治疗时从病灶一侧边缘进针, 并根据其厚度逐层注射, 但不要距离表皮过近, 以病灶中层与基底部为主, 注射方式可采取多层次、多方位进行, 以减少过多针眼损害病灶。注射1次为1个疗程, 1个疗程未愈, 3个月左右重复治疗, 直至治愈。下次治疗时随着病灶缩小而逐渐减少用药剂量。敷贴治疗是在每次注射后, 根据病损形状取图样, 并描绘在新华滤纸上, 剪下滤纸上的图样, 将事先计算好的32P敷贴剂药液均匀滴在该滤纸上, 处理干燥后即可使用。敷贴量一般根据病损程度, 掌握在3 000~3 500 c Gy。和注射疗法一样, 二次治疗时酌情减量, 并直至治愈。

1.2.3 激光的应用

适应范围为耳部以及其他部位在2 cm2以内的瘢痕疙瘩。采用吉林省激光所生产的DS-3000型CO2激光机, 波长10.6μm, 根据皮损面积选择输出功率5~20 W, 光斑直径2 mm, 功率密度159~637 W/cm2。皮肤常规消毒, 局部浸润麻醉, 麻醉时注射的方式与普通外科手术时略有不同, 其一是进针点应选择在瘢痕组织边缘略偏内为宜, 以免从正常组织进针而造成注;其二是将药物注入病灶的基底部, 使病灶受到浸润麻醉。治疗时先以小功率1~3 W, 对准正常组织与瘢痕外缘交界处约45°角呈向心性烧灼1周 (以标记出病灶组织的外缘) , 然后调整合适功率, 逐层进行均匀烧灼, 每烧灼一层用酒精绵球刷去表面碳化物, 再继续逐层烧灼, 直到烧灼到瘢痕基底部, 之后再以小功率 (1~3 W为宜) 进行基底部的精雕细刻, 使其创面平整或略有凹限为佳。激光术后即刻用90 Sr皮肤敷贴器 (β射线) 进行敷贴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提供) 。敷贴器活性区直径18 mm, 治疗时用玻璃纸覆盖创面, 用2~3 mm厚橡胶皮保护周围正常皮肤, 然后将90 Sr敷贴器压在玻璃纸上, 根据创面大小进行一个射野或分段敷贴。1次/d, 每次600~700 c Gy, 连续3~5次为1个疗程, 总剂量为3 000~3 500 c Gy。治疗间隙和治疗结束后, 局部常规消毒, 外涂湿润烧伤膏, 创面勿沾水, 待结痂自然脱落。结痂脱落后, 再以1次量2 000 c Gy局部巩固治疗。以后间隔2~3个月复查, 根据治疗效果决定是否进行第2次敷贴治疗, 二次治疗可直接进行β射线敷贴, 剂量同上[2]。

1.3 疗效判定

32P胶体注射加敷贴治疗瘢痕疙瘩疗效分级为4级。痊愈:瘢痕疙瘩治疗后完全消退变平、无痛痒, 随访1年内无复发;显效:瘢痕疙瘩较治疗前减薄2/3以上或略高于皮肤, 质地变软, 痛痒消失, 治疗后1年内无进行性生长和复发;有效:瘢痕疙瘩仍高出皮肤, 略见缩小或缩小不明显, 但质地变软, 痛痒减轻或消失, 生长不明显;无效:瘢痕疙瘩大小、质地无变化, 痛痒症状无改善或治疗后继续增长。

2 结果

718例患者共1 157个瘢痕疙瘩, 根据其不同部位、选择不同治疗方法, 1次治愈236例 (32.9%) , 显效293例 (40.8%) , 有效189例 (26.3%) ,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对第1个疗程未愈的482例瘢痕疙瘩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 治愈242例, 2个疗程累计治愈率为66.6%;对2个治疗未愈的240例瘢痕疙瘩行第3个疗程的治疗, 治愈203例, 3个疗程累计治愈率为94.8%;对3个疗程累未愈的37例瘢痕疙瘩行第4个疗程的治疗, 治愈37例, 4个疗程累计治愈率为100%。

3 讨论

瘢痕疙瘩是一种皮肤结缔组织增生性疾病, 发病率较高, 其发病因素较多, 患者多具有瘢痕体质。目前常规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均不理想, 单纯手术切除可使瘢痕疙瘩形成比原病变范围还大;瘢痕疙瘩组织内注射激素类药物效果也不佳, 且复发率较高;术后X线治疗虽有较好的效果, 但对周围正常组织影响较大[3]。临床观察证明, 采用32P胶体注射、敷贴以及激光术联合法治疗瘢痕疙瘩疗效显著[4]。激光治疗适应范围为耳部以及其他部位在2 cm2以内的瘢痕疙瘩, 一般1~2次即可治愈, 该方法见效快, 副作用小, 既简便又安全。

采用32P胶体注射、敷贴及激光联合法治疗瘢痕疙瘩可谓是对瘢痕疙瘩组织进行“内外夹击战术”。32P胶体为草绿色液体, 性质稳定, 可以和各种稀释剂和药物制剂混合, 能耐受强烈振摇而不影响胶体的稳定性, 由于不发射γ射线, 因此不必考虑外辐射防护。但32P胶体颗粒大小不均匀, 多数是1~2μm, 容易凝集, 所以使用时必须强烈振摇, 重新混匀, 同时必须多点注射, 以使其均匀地分布于瘢痕疙瘩组织内。由于32P胶体与敷贴剂半衰期均为14.3 d, 尤其32P胶体局部注射后长时间滞留于局部, 极少吸收入血[5], 治疗后其疗效可持续2~3个月, 故再次注射治疗的间隔时间为3个月。

32P胶体注射、敷贴及激光联合法治疗瘢痕疙瘩是靠32P放射出的β射线的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使瘢痕疙瘩组织损伤实现的。其疗效主要与个体对射线的敏感程度、用药剂量、瘢痕疙瘩组织的大小 (面积) 与厚薄、注射手法及两次治疗间隔时间等因素有关[6]。机体对射线的敏感性与年龄成反比, 年龄越小, 对射线敏感性越高, 随着年龄增长, 机体对射线敏感性降低, 故治疗时, 儿童用药量要小些, 而成人可相对加大用量。另外, 即使是同龄人, 其对射线的敏感程度亦有很大差别, 应用时可根据第一次注射治疗疗效对下次治疗用量作适当调整。

摘要:目的:探讨瘢痕疙瘩的形成、好发部位及32P胶体局部注射、敷贴以及激光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32P胶体注射及敷贴联合方法治疗瘢痕疙瘩患者718例, 共1157个瘢痕疙瘩, 最大面积 (单个) :2.5cm×8.0cm×0.5cm;最小面积:0.8cm×1.0cm×0.3cm。结果:1个疗程治愈率为32.9%, 2个疗程累计治愈率为66.6%, 3个疗程累计治愈率为94.8%, 4个疗程累计治愈率为100%。结论:激光治疗适应范围为耳部以及其他部位在2cm2以内的瘢痕疙瘩, 一般1~2次即可治愈, 该方法见效快、副作用小、既简便又安全。

关键词:瘢痕疙瘩,32P胶体,激光

参考文献

[1]张文书.32P胶体注射及敷贴联合治疗瘢痕疙瘩[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5, 17 (3) :1789.

[2]张文书.激光加同位素治疗耳垂瘢痕疙瘩52例[J].激光杂志, 2003, 24 (4) :69.

[3]蔡尚厦, 欧毅敏.曲安奈德局部注射联合冷冻治疗瘢痕疙瘩[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 (36) :121.

[4]孙浩, 王志强.整形手术联合放射性敷贴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8) :46-48.

[5]赵劫, 罗云霄.小鼠198Au-胶体局部注射治疗的体内分布实验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89, 15:89.

液氮冷冻治疗瘢痕疙瘩160例体会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60例均为门诊患者, 其中男89例, 女71例, 年龄17岁~58岁, 病程3年~10年。除2例经手术切除后增大外, 其他均未经过任何治疗。瘢痕疙瘩面积为0.5 cm~1.5 cm之间, 厚度低于0.5 cm.

1.2 治疗方法

采用液氮低温治疗机, 选择与皮损面积相同大小的冷冻探头, 直接接触瘢痕加压冷冻。对于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平的瘢痕用喷射法, 保护周围正常皮肤, 用硬纸板在其中央剪成与皮损大小形状一致的小洞, 然后放于其上。加压接触或喷射法治疗每次采用2~3次冻融, 每次待其自然融解。治疗时间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厚度及年龄等一般10 s~120 s, 至整个瘢痕全部出现白色结霜, 面积不超过正常皮肤。一般根据皮损大小可分别经1~3次冷冻治疗后, 观察反应结果, 冷冻后约半小时瘢痕表皮即有水疱, 瘢痕组织四周会出现反应性血管充盈区, 24 h左右术区张力性水疱渗出量达到高峰。可用针头消毒后刺破放出液体, 保留表皮, 可反复放液体, 不需包扎, 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冷冻治疗后局部水肿、渗出、坏死至结痂脱落, 需4周~5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四级标准判定, 痊愈:瘢痕疙瘩消失, 皮损变平, 触之柔软无硬结, 痛、痒症状完全消失, 留下的色素脱失或淡红色斑, 无复发;显效:80%以上皮损软化、变平, 痛、痒症状显著减轻;有效:50%以上皮损软化, 有变平趋势, 痛、痒症状减轻;无效:皮损无缩小软化、变平, 痛、痒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160例中116例痊愈 (占72.5%) , 41例为显效 (占25.6%) , 3例为有效 (占1.87%) ,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瘢痕疙瘩是真皮内随早期炎症反应后纤维组织增殖, 成纤维细胞增生, 胶原纤维呈透明变性, 胶原束增粗、致密, 附属器和立毛肌萎缩而形成。使用-196℃液氮冷冻治疗瘢痕疙瘩, 可使其细胞内外冰晶形成, 细胞脱水、皱缩, 电解质浓度和酸碱度发生改变, 细胞膜的类脂蛋白复合物变性。血流淤滞, 血栓形成, 微循环闭塞[1], 导致细胞脱水、皱缩和活细胞萎缩, 迅速使受冻细胞死亡, 可使瘢痕疙瘩因低温导致组织坏死, 经4周左右, 结痂脱落后明显变平、软化, 自觉症状消失。还可利用超低温能使皮肤角质层与生长层松懈, 胶原纤维变性, 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原理[2], 对治疗和预防瘢痕复发起到重要作用。其愈合机制是低温治疗区的残余附件及四周的皮肤生发层爬行而愈合, 而瘢痕区残余附件较少, 主要靠四周正常皮肤爬行生长。因此, 冷冻治疗时间和冻融次数要恰到好处, 不可过长, 尤其是第2次和第3次再行冷冻者, 应适当比第1次缩短冷冻治疗时间。通过我们的临床观察, 瘢痕疙瘩冷冻治疗的疗效与瘢痕面积有关, 面积较小者靠四周的皮肤爬行愈合较易进行, 因而面积较小的瘢痕较易痊愈且复发率低, 疗效好。目前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较多, 音频电疗虽然能不同程度地消除痒、痛, 使瘢痕不同程度地变软、变平, 但疗程长, 治疗后易复发。单纯手术切除更易复发, 且复发后的皮损较原来更大、更多, 症状更重。手术切除后加用注射去炎松, 虽暂时短期达到缓解, 但仍易复发, 且对再次治疗带来困难。采用局部封闭治疗, 尤其在胸部, 虽然初期反应良好, 但患者疼痛难忍, 甚至引起虚脱现象, 难以坚持按疗程治疗, 往往因恐惧而放弃治疗, 结果易复发。用中药膏包扎或康瑞保外用, 虽然消除部分痒痛, 并使部分瘢痕变软、缩小, 但仍不能变平, 且疗程较长, 仍不能取得满意疗效。局部采用放射治疗或同位素敷贴器治疗, 因患者对该治疗恐惧而欠配合, 疗程长, 效果仍不十分明显。而液氮冷冻治疗瘢痕疙瘩, 设备简单, 使用方便, 易操作, 费用低, 安全有效, 为临床上治疗面积较小的瘢痕疙瘩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国亮, 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151979.

上一篇:医疗服务保险研究管理下一篇:多绳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