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要素范文

2024-07-26

产量要素范文(精选3篇)

产量要素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地及时间选择

结合我区气象观测数据, 于2011年-2013年在中牟县小麦高产区进行试验。我区土壤类型为黏壤, 肥力中等, 0-100cm深的土壤持水量约占21.2%-21.7%, 容重约为1.29-1.63g/cm3, 凋萎湿度约为6.6%-9.4%, 试验田前茬为玉米。第一次试验时间为2011年10月1日至7月1日, 第二次试验时间为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7月1日, 两次试验时间均为9个月。

1.2 试验设计及方法

本次试验田块为8个, 对各区块进行随机编组, 以郑麦9023为试验品种, 各田块按照条播、平作方式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耕作, 人工掀挖深度达22cm。每区块3行, 每行长1m, 行距为22cm。对各区进行详细观测并记录, 播期划分为A、B、C、D、E、F、G、H。以人工条播方式对各区块播种150g, 对于墒情不足时以适当灌溉来确保足墒下种, 秋季采用化学除草一次, 拔节期追肥尿素250g, 抽穗时加强蚜虫防治一次。

1.3 区块总体概况

我县属于暖温带季风性气候, 季风作用显著。结合对近年来气象资料的分析与统计, 年均气温14.4℃, 年均降水554.3mm, 全年日照约2 207.4h, 年均风速2.2m/s, 年均蒸发量1 585.2mm。全年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高温、大风、冰雹、寒潮、暴雨、低温等, 小麦年均单产约在52 50-6 000kg/hm2, 区块内灌溉配套设施齐全。

1.4 观测项目和资料统计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观测资料以实时观测为主, 并对发育期日趋、播种密度、植株高度、分蘖情况以及产量构成要素如千粒重、单穗粒数、单穗不孕小穗数、区块单产等进行取样分析, 以不同处理数据进行方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因素对郑麦9023的影响分析

对于小麦各发育期的分析, 从各区块小麦播种期的推迟来看, 小麦发育期间隔天数也发生变化。温度作为影响小麦发育的关键因子, 特别是在三叶期, 随着表层土壤水分的限制而作用突出, 进入分蘖期以后, 表层土壤影响减少, 温度的影响作用日益明显。在三叶-分蘖期, 从次生根的发育来看, 积温表现相对稳定, 苗期每生长1片叶, 约需积温65℃。而2011年-2013年为典型性暖冬特征, 对于越冬期和返青期的温度指标的测定无法明确, 同时小麦品种自身特性, 节间长度、墒情、气温等因子也起到关键作用。

2.2 各试验区块结果分析

对于A区块进入拔节期时分蘖已经停止, 即使气温适宜也不利于再长出新孽;B区块由于冬前气温较低, 分蘖缓慢, 与C区块相比略少, 而区块播种期、分蘖期适宜, 小麦自我调节作用有利于成长;D、E区块因播种期偏晚, 导致冬前分蘖不足;F、G、H三期因播种过晚, 冬前基本无分蘖, 而春后尽管分蘖较多, 但总体略显不足。对于播种密度与播期的关系分析, 从统一播量上来分析各区块的群体变化及分蘖情况。C块出现最大群体, A区块过早播种致使群体不足, 而H块因播种最晚而导致群体最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群体与分蘖成穗正相关, 成穗率又与群体呈现负相关, 由此得出C区块播期最有利于小麦植株的增长与高产。从灌浆期来看, A、B区块相对更长, 而D区块最短。对于A、B区块, 开花后遇低温天气, 从而导致抽穗过早, 总体上影响光合作用, 致使粒重增加缓慢。C区块因发育关键期提前致使群体过大, 叶片早衰, 影响灌浆效率。D区块虽然灌浆期较短, 但其功能叶保持较好, 促进了灌浆效率, 确保粒重水平。E、F、G、H四区块因开花较晚, 前期营养消耗较少, 冬生出现的分蘖成穗致使植株生长时间短, 小籽粒较多, 影响小麦千粒重水平的提高。

3 结论及讨论

对以上各区块小麦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得出10月18、23、28三个播种期比较适宜郑麦9023的高效生长。一方面可以发挥光照资源, 另一方面有利于从规避拔节期上来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小麦灌浆高峰期约在开花后12-32天之间, 其后进入后期灌浆期。日照是影响灌浆的主导因子, 并依托温度和其他气象因素来间接影响小麦的高产。需要说明的是, 本试验是以郑麦9023为对象来探讨局部区域小麦播种期限的选择, 分析影响产量的各要素, 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对于其他品种仍需进一步试验。

摘要:针对优质小麦栽培技术, 本文对不同播种期的气象条件的影响进行探讨, 主要是日照因素、适宜温度, 并对播种密度、灌浆速度及含水率等要素进行研究, 从而总结出提高小麦产量的最佳播期。

关键词:郑麦9023,分期播种,气象因子,产量要素,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金为民.麦类作物干物质积累动态探讨[J].中国农业气象, 1993, 14 (2) :62-65.

[2]周晓虎, 贺明荣, 代兴龙, 孔海波, 肖丽丽, 李传兴.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13 (09) .

[3]高迎春, 佟连军.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11 (01) .

[4]刘家强.种植密度和田间配置对玉米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 2012.

[5]黄素芳, 徐玉鹏, 李荣华, 肖宇, 阎旭东.玉米一穴双株种植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14 (02) .

产量要素 第2篇

关键词:涝渍综合水深,油菜,花荚期,试验研究,淹水

油菜是江淮地区主要的越冬作物之一。近些年来,安徽省油菜常年种植面积67万hm2,但各类气象灾害,尤其是涝渍灾害时有发生,给油菜产量造成严重损失。安徽省3-5月份(油菜蕾苔期-花荚期)淮河以北降水量270 mm,淮河以南降水量达380 mm,偏丰年份可达500 mm以上[10]。油菜涝渍灾害常发生在该时期,造成油菜生长不良,产量下降,品质降低。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油菜品种为锦油4号,试验土壤选择江淮丘陵区代表性土壤马肝土。受淹试验安排在4月中旬至4月下旬实施,此时正值油菜花荚期,对水分胁迫较为敏感。

1.2 试验方法

采用测坑原位受淹法。测坑断面为正方形,规格为2 m×2 m×2.3 m,底部设有0.3 m的滤层和排(供)水管道系统。每坑栽油菜25株,试验处理分CK(对照,即不受涝渍),和淹水2天、4天、6天4个处理。非试验期间,土壤水分控制在占田间持水量的65%~90%范围内。淹水开始时间与天然降雨同步,以减少其他气象因素的影响,使试验具有较高的仿真性[5]。即通过人工灌水与天然降雨同步使测坑中的地下水上升至地面以上5 cm左右,依靠供水装置将水位稳定至处理设定时间。受淹结束后水位自然下降。

1.3 涝渍指标的确定

荷兰学者西本(Sieben,1964)提出了以地下水动态过程的累计超标准水位SEWx作为排水控制指标的概念,并将某一设计降雨期内造成的积水深度(SFW)代表受淹程度。将两者综合作为描述涝渍的综合指标。其中SEWxSFW分别按下式计算[1,2]。

SEWx=i=1m(x-di)(1)SFW=i=1nhi(2)

式中:SEWx为作物全生育期内或某生长阶段地下水位埋深小于x的累计值,cm·d;x为某一特定的地下水埋深,一般取30 cm[6];di为第i天的地下水埋深,cm;m为地下水回落至控制埋深值的天数,d;SFW为地面积水累计值;n为累计积水天数;hi为第i天淹水深度;n为淹水天数。

涝和渍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象。二者相伴相随,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由于涝和渍对作物的胁迫作用具有共性,且排涝和降渍指标均可累加性,故将模型改进,把SEWxSFW相加即得涝渍综合水深指标SFEWx。这既避免了人为对涝和渍进行分割,又统一考虑了涝、渍胁迫本质的一致性,以SFEWx作为涝渍兼治指标可以客观反映实际情况,也方便在实际中应用。

Ry=a+bSFEWx(3)

相对产量Ry=yi/y0,yiy0分别是作物第i阶受到排水抑制和未受排水抑制(对照组)的作物产量。

1.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用一元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揭示淹水天数对油菜产量的影响。若主效应显著,进行Duncan多重比较,检验油菜产量在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菜花荚期淹水对植株形态的影响

淹水第2 d,受淹测坑油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倒伏,具体原因由于土体膨胀导致根系层土壤疏松,油菜根系较浅、植株体较高造成。从叶相来看,淹水2~4 d植株叶片颜色从墨绿色逐渐变成浅黄绿色,水层下黄叶片较对照组增多,淹水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叶片衰老,其衰老速度与叶龄相关。具体微观变化是油菜叶绿体会因植株淹水而加速衰老,其衰老过程随淹水时间延长而加快,随叶位升高而减慢[3]。淹水4~6 d植株开始枯萎,在天气晴热的情境下,淹水胁迫易对植株造成不可恢复性破坏。

2.2 油菜花荚期淹水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油菜淹水历时水平不同,其小区产量、单株平均有效角果数、干物质重及角粒数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即以上四种产量构成要素随着淹水历时的增加呈递减趋势。淹水试验前株高和有效分枝基本形成,因而其所受影响不大。当淹水历时增加到5.5 d,植株干物质重由0.363 kg减少至0.250 kg,表明淹水抑制了作物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水淹胁迫引起的缺氧环境改变作物能量代谢途径和生理过程,植物的细胞结构、形态特征也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进而影响了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9]。从千粒重来看,淹水2 d在各处理中表现最高,对照组次之,淹水6 d最低。淹水2 d的千粒重高,其原因是由于淹水前两测坑油菜部分优势角果已处于灌浆期,同时抑制了劣势角果灌浆过程,淹水2 d结束后油菜植株逐渐恢复,优势角果继续灌浆而劣势角果灌浆终止形成空荚,由此导致淹水2 d千粒重高于对照组的现象产生。当淹水历时超过4 d以上时,优势角果灌浆也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对照组千粒重高于淹水历时4、5.5 d的两个处理。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性显著(P<0.05),下同;株高、有效分枝和有效角数均采取单株平均值;5.5 d表示设计淹水为6 d,由于试验实施中植株萎蔫严重,调整为5.5 d;干物质重为小区植株总干物质重,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由表1可以看出,淹水胁迫对油菜产量产生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除千粒重外,各处理的有效角数、干物质重和角粒数等产量要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油菜产量要素随淹水历时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淹水2,4,5.5 d的产量分别下降36%,65%,75%;有效角果数分别下降10%,14%,35%;干物质重分别下降14%,28%,35%;角粒数分别下降24%,30%,36%。说明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对油菜植株生长的影响显著增加,植株受到的伤害也在不断地加重。

2.3 油菜相对产量与综合涝渍水深的关系

根据地表积水、地下水观测资料和作物产量资料进行分析,得知涝渍综合水深对油菜产量有明显影响,SFEW30值越大产量越低,见表2。在整个生育期内降雨量达149.7 mm,而且主要集中在油菜开花结果的3~4月。油菜相对产量RySFEW30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y=100-0.312SFEW30,R2=0.979 8。如图1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涝渍胁迫程度的加重,油菜产量下降明显。各处理与对照相比,产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淹水2 d,涝渍综合水深SFEW30值为118 cm·d,其相对产量为64%,减产36%。涝渍综合水深SFEW30值为191 cm·d和246 cm·d时,油菜分别减产65%和75%。试验表明油菜受涝渍胁迫超过2天,油菜减产幅度较大。进行Duncan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对照组(CK)、淹水2天和淹水4天产量彼此之间差异性显著,而淹水4天和淹水5.5天产量差异性不显著。

4 结论与讨论

(1)油菜花荚期遭受涝渍胁迫后,相对产量Ry与涝渍综合指标SFEW30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这为油菜排水标准的制定和排水工程设计提供技术经济依据。

(2)随着油菜淹水历时不同,有效角果数、干物质重及角粒数等要素随着淹水历时的增加呈递减趋势。

(3)涝渍综合水深是作物对涝渍胁迫的综合反映,也是评估涝渍胁迫程度的标准之一。试验数据表明油菜相对产量Ry与涝渍综合水深指标SFEW30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反映出产量减产趋势性变化。因而,以SFEW30作为油菜花荚期排水评价指标是可行的。在油菜花荚期,以减产20%为限,相应的涝渍综合水深指标SFEW30值为65 cm·d左右。该指标还与土壤物理性质、试验期间的气象条件以及作物品种有关[6,7,8],具体排水标准选取范围仍需大量试验予以佐证。

参考文献

[1]Hiler E A.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crop-drainage requirements[J].Transactions of ASAE,1969,12(4):499-505.

[2]Evans R O,Skaggs R W,Sneed R E.Normalized crop suscepti-bility factors for corn and soybean to excess water stress.Trans-actions of the ASAE,1990,33(4):1 153-1 161.

[3]韩善华.油菜叶绿体的衰老与渍水的关系[J].西北植物学报,1991,11(4):266-270.

[4]张蔚榛,张瑜芳,沈荣开.小麦受渍抑制天数指标的探讨[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7,30(5):1-5.

[5]汤广民.以涝渍连续抑制天数为指标的排水标准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1999,(4):25-29.

[6]温季,王少丽,王修贵.农业涝渍灾害防御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技术出版社,2000:1-7.

[7]朱建强,张文英,程伦国,等.油菜花果期以持续受渍为特征的排水控制指标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2003,22(4):34-38.

[8]朱建强,欧光华,张文英,等.棉花花铃期涝渍相随对棉花产量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4):80-83.

[9]宋丰萍.渍水对油菜生物学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产量要素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该试验于2012年10月5日—2013年5月31日在河南省内乡县湍东镇龙源村进行。小麦品种为郑麦7698。试验地地势平坦、排灌方便, 土壤质地为黄壤土, 肥力中等。前茬为玉米, 产量在400~500 kg/667 m2, 玉米收获后秸秆全部粉碎还田, 底肥施洋丰牌三元复合肥 (15-15-15) 50 kg/667 m2, 机械旋耕两次, 然后播种。

1.2 播期、播量安排

该试验设4个播期试验, 分别是10月5日 (A1) 、10日 (A2) 、15日 (A3) 、20日 (A4) ;4个播量试验分别是7.5 kg/667 m2 (B1) 、10 kg/667 m2 (B2) 、12.5 kg/667 m2 (B3) 、15 kg/667 m2 (B4) 。

1.3 试验设计

各处理随机区组排列, 重复3次。试验区总面积约466.9 m2, 共计60个小区, 每小区面积6.67 m2, 6行区, 试验区四周设置保护行。

1.4 播种与管理

试验地要求肥力均匀、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每667 m2施基肥磷酸二铵25 kg, 尿素15 kg, 并撒5%辛硫磷颗粒剂2 kg防治地下害虫。深犁1次、耙两次, 划区备播。田间调查:基本苗、最高分蘖、有效穗;室内考种调查:穗粒数、千粒重、容重、小区产量等。冬前浇越冬水, 孕穗期 (3月下旬~4月初) 结合浇水每667 m2追施尿素7.5~10 kg, 灌浆期视降雨量决定是否浇水, 田间注意防病防虫, 其他管理和栽培技术措施同于区域试验, 适时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播量对基本苗 (万株/667 m2) 的影响 (见表1)

由表1可知, 在播量不变的前提下, 随着播期的不断推迟, 基本苗呈增—减的趋势, 说明适宜的播期在A2、A3, 即在10月15日—10月25日之间。在播期不变的前提下, 随着播量的不断增加, 基本苗呈增加的趋势, 说明播量与基本苗呈正相关。

2.2 不同播期、播量对最高分蘖 (万株/667m2) 的影响 (见表2)

由表2可知, 在播量不变的前提下, 随着播期的不断推迟, 最高分蘖呈下降趋势, 说明随着温度的不断下降, 小麦的分蘖能力也随着下降。若当年在播种期气温不稳定, 也有可能出现后期最高分蘖升高的现象。

2.3 不同播期、播量对有效分蘖 (万株/667m2) 的影响 (见表3)

由表3可知, 在播期相同的情况下, 播量大小基本不影响小麦的最终有效分蘖。说明在能够满足基本苗的情况下, 不论最高分蘖多少, 随着小麦的两极分化, 保持着比较稳定的有效分蘖。

2.4 不同播期、播量对穗粒数 (个) 的影响 (见表4)

由表4可知, 在播期相同的情况下, 穗粒数随着播量的增加而降低;在播量相同的情况下, 播期越晚, 穗粒数越少。同时, 穗粒数较高的数值出现在A2 (10月15日) 、播量为B2 (10 kg/667m2) 。

2.5 不同播期、播量对千粒重 (g) 的影响 (见表5)

由表5可知, 播期与播量对小麦千粒重影响不大。在最适宜播期和最佳播量的情况下, 小麦千粒重最高。A2B2、A3B2的千粒重较高。主要是播期适宜、播量适当, 小麦能够灌浆充分, 干物质积累较多。

2.6 不同播期、播量对小区产量 (kg) 的影响 (见表6)

由表6可知, A1B3、A2B3、A3B4、A4B4的小区产量较高。说明在播期较早的情况下, 播量B3较为合适, 随着播期的推迟, 播量越多越好。因此该品种在适播期内的适宜播量为12.5kg/667m2 (B3) ;晚播麦田适宜播量为15 kg/667m2 (B4) 。

3 结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产量要素】相关文章:

蔬菜产量05-05

产量结构05-16

产量变化06-01

产量分析06-06

煤炭产量06-07

小麦产量06-13

作物产量06-25

花生产量07-02

产量信息07-03

产量影响因素05-16

上一篇:心电图T波改变下一篇:数据库应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