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损伤下医学检验

2024-09-19

职业损伤下医学检验(精选8篇)

职业损伤下医学检验 第1篇

1 医学人文与医学职业精神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现了内外因关系,即外在与内在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医学人文是医务人员内在价值的体现,它体现了医务人员的价值理念,是医务人员一切为病人着想的内在意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要求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关心体贴病人,达到使患者康复的目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尽职尽责,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要求,这是医务人员的道德底线,医务人员要树立深深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其实是医学人文的外在表现,是医学奉献价值的内在的飞跃,这恰恰说明医学人文与医学职业精神是辩证统一,有机联系的整体。随着社会发展,医学人文关怀在医患关系中愈来愈重要,医学生具有奉献意识是作为未来医务人员的必备素质,因此医学生具备较高职业精神是医学人文发展的重要标志。医学不仅是一门为人类健康贡献的自然学科,并且还是体现人文精神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是有机统一、内在关联的,医学自然学科是医学技术发展的体现,而医学职业道德是社会学科的重要体现,医学人文与医学职业道德的相互促进,将促进医学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发展。在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针对的对象不仅仅是病人的身体健康权,还要针对患者的人文情感,对患者的人文情感需要医务人员具有职业精神。在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不仅是医术发展的体现,还是医学人文内在价值的呈现和对医务人员职业精神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医学人文与医学职业道德是相互统一、内在关联的,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促进医学的发展,还使紧张医患关系得以改善。

2 医学人文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没有引起医学院校足够重视

医学生与其它专业大学生相比专业课较多,致使医学院校特别重视专业课教育,忽视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经调查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课程,但91%的院校开设这些课程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考核基本是开卷形式,这样使医学生更不关注这些课程。很多医学院校在大幅度地缩减医德教育课程,即使有些课程存在也只有少量的课时,如《医学伦理学》、《卫生法》仅有18学时,并且安排在学生比较累的时间上课,如晚上、下午第七、八节等,这样使医学生没有切实认识到医学职业精神的重要性。通过调查发现,82%的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育的课程仅有《医学伦理学》,并且只是任课教师借助课本简单讲述,有些院校在使用网络平台教学,但只注重专业课,对医学人文网络平台教学不予提倡,这样很难引起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精神培育的正确认识,导致医学院校很难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医学生。总之,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没有足够重视,导致医学生难以树立职业精神。

2.2 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渠道单一

当今,对大学生进行无论专业课教育,还是非专业课教育都需要多种渠道。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往往有很多种渠道,但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渠道狭窄,仅仅依靠课堂讲授,使医学生仅掌握理论知识,没有从实践中确实体会到其内涵。医学院校重视专业课的实践,但在实践中缺少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医学生树立职业精神需要一个整体渐进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内化为自身意识,但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只是课堂上的讲授,没有对课堂要求形式多样,如某院校对医学生专业课教育鼓励使用MOOC教学模式,并且给予大量的资金保障,但对职业精神教育不予支持使用这一最新的教育方式。通过调查发现,72%的医学院校增加了医学生的实习时间,但在实习中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在医院实习时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经调查得知87%的医学生认为在实习期间只学了专业知识,没有认识到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在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要具有针对性,教学内容要与医患情景相适应,然而很多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医学职业精神培养内容陈旧,如用的课本还是旧版本,缺乏新颖性。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育需要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意识心理相互融合,可很多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仅是道德教育,没有与其他方面相融合。总之,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方法单一、内容陈旧,致使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难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2.3 医学生对职业精神培育缺乏积极性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可知内外因辩证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外因起推动促进作用。对医学生进行职业医学精神培育如果医学生不重视,即使学校再加强教育,也不会达到理想效果。通过调查发现95%的医学生认为是否加强医德教育无所谓,他们学习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课程,仅是应付考试,根本达不到精神素养培育的目的。与学生交流发现,47%的医学生盲目学医,对医学职业不能清晰认识,不能发自内心从意识形态接受医学教育。他们行动目标不明确,缺乏实践应用意识,也使他们对医德教育漠然视之。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欠缺,也使他们对医学职业精神培养不予重视,因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认识真理,领悟真理。当今的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普遍较低,使他们不能切实认识到当前的医患关系,不能从根本体会到医务人员具有医学职业精神的重要现实性。总之,他们目标模糊、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和社会实践能力欠缺,使他们对医学职业精神培育不能正确认识,导致他们很难具有敬业、高尚的医学职业道德意识。

3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3.1 医学院校高度重视,注重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医学院校应积极采取鼓励政策,加大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投入,如专门设立医学人文的纪念馆,让学生通过参观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在天津中医药大学设立生命意义展室,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医学人文课程开设要与专业课结合到一块,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同时各医学院校应开设多门医学人文课程,使医学生通过课程的宽泛受到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精神。专门的任课教师要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以身作则,同时还要提高专业知识,对学生的讲解与现实相结合,使医学生能够体会到最新医学职业精神内涵。近些年,天津中医药大学鼓励教师进修和加强与外校交流,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并且每年对教师教学进行综合测评,排名靠前的予以奖励,这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任课教师教育理念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各医学高校要采取措施鼓励任课教师改变现有教学理念,树立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教学理念。同时,要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运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否则很难达到教育的效果。翻转课堂是新兴教学方式,通过调查发现医学生普遍喜欢这种方式进行医德教育,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正在积极运用翻转课堂教学且效果明显,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应积极应用这一教学方式。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需要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任课教师应与学生展开多渠道的交流,如QQ、微信、E-mail等,这样可以展开针对性的教育。总之,学校和教师双重并进,将会使医学生职业精神得到培养。

3.2 促使医学生提升职业精神积极性,使医学生树立医学人文价值理念

在高校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其中一门课程,该课程有关于职业道德章节,任课教师要结合医学人文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精神培养纳入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中,并且将这一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并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这样会使他们的职业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法律教学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去旁听,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增强了道德意识。医学生要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因此要加大对他们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并且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把医学人文与职业精神贯穿其中。当今大学生离不开网络,网络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各医学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对他们展开教育,在校园网络中要体现医学人文和医学职业精神,进而使他们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使职业精神得以提升,如天津某医学院校校园网专门设立了医德教育模板,经调查发现日点击量在300次左右。在各方面教学中要涉及医学人文关怀,以此为出发点提升医学生道德修养,达到医学人文视角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目的。简而言之,高校应设立医学人文外部环境,使医学生在这一环境中提升自身职业精神素养。

3.3 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市场环境下的医学职业精神人才

职业精神是职业活动的特殊要求,它是实践基础的产物。医学生社会实践要远远多于其他专业,它不仅可以提高医学生的医技水平,还是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渠道。当前,各个医学院校要进一步加大医学生实习时间,使医学生在实习中认识到医学职业精神内涵,促进自身道德意识提高。当前我校本科医学生实习时间扩大为1年半,研究生2年半,这样不但使他们医技提高,还会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增加实习时间,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在实习中使医学生职业素养得以提高。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内化为他们自身修养更是长期动态的过程,在医学实践中,多组织他们参加社区义务门诊活动,使他们从实践中体会到树立医学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如我校每周至少组织一次进社区医疗卫生宣讲活动,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们体会到了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我校开设了特需护理专业,经常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使学生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医学人文的重要性和职业素养提高的必要性。总之,医学院校加强医学生社会实践,健全实践教学的内容,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地点,使医学生在广泛的实践教学中形成医学职业精神意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自觉践行,成为医学技能和职业精神双具备的优秀医学人才。

摘要: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对医务人员提出新的要求,他们要医术精湛和医德高尚齐备。医德是医学人文的价值体现,职业精神是具有高尚医德的意识升华,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医学人文视域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期望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精神。

关键词:医学人文,职业精神,医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奎刚.新形势下医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探索[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7(6):239-241.

[2]李奎刚.浅谈高等医学院校加强医学人文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22-24.

职业损伤下医学检验 第2篇

摘要: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及逐步实施,高等医学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医学院校应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真分析现存的问题,通过教学改革、基地建设、实践教育、校园文化等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关键词: 新医改医药院校学生 责任感培养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为了适应医改的新目标新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继续进行积极地探索与实践。为此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意见第三项特别指出,医学教育要“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高等医学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在学生培养阶段,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加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医德医风的内容与要求,帮助他们把握医务人员职业的本质特点和义务要求,着力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使命感,塑造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品质,牢固树立“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观念。这既是医药卫生系统行风建设的延伸与拓展,也是阵地前移的教育方式,对于培养和造就一支合格的卫生人才队伍,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1 教育力度不够通过调查,无论是教学管理部门还是教师以及学生,对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有待提高。

(1)学校过分强化专业,课程设置严重失衡。医学临床知识系统、教材完备,职业道德教育等人文课程十分欠缺。

(2)教师层面缺少专职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医德医风的教育与社会责任的塑造。

(3)学生一心只读专业书,将人文社会科学抛在一边。这种重专业知识技术,轻人文社会关怀,势必造成学生人文素质的后天营养不良,使医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了对病人的物化观念。

(4)学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时手段过于单一,形式不够多样、宣传力度不够,营造氛围不浓。.2 教育实效性差由于在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方式上,多停留于“做白求恩式的好大夫”,“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这种口号式的宣传,只满足于写几份倡议书,挂三两条横幅,而缺乏对基本医德规范的深入细致的学习,这就导致教育的说服力不强,学生表示不清楚医生社会责任的基本规范与要求,与新医改大力推进基层卫生医疗建设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加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与方法

医疗性扩大损伤的法医学后果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医疗性扩大损伤 ;法医学后果; 损伤程度【中图分类号】R8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596-01

1问题的提出

从损伤来源的角度上讲,所谓的医源性损伤,广义上是指就医全过程中所导致的损伤。狭义的医源性损伤即医疗性损伤,仅仅指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所导致的损伤。对于法医学损伤程度鉴定中所考虑的是指狭义的医源性损伤。伤者在进行损伤鉴定之前多经历了诊治过程,对于伤情较重者更是如此,这也是法医鉴定损伤程度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医疗性损伤在医疗过程中存在着必然性,如外科手术过程中必然对人体的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显然这类常规的医疗性损伤对法医学鉴定损伤程度的鉴定结果不存在影响,这里不作讨论。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与法医学鉴定相关的一类特殊的医疗性损伤,本文称之为医疗性扩大损伤,是指损伤后的诊疗过程中,由于医疗行为造成的原发损伤进一步扩大,或者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以至于造成比原发损伤程度更为严重后果的。法医学鉴定过程中必然要对这一扩大性损伤必要性进行评判,因为医疗性扩大损伤的必要性与否,直接影响到鉴定结论的改变。

2医疗性扩大损伤必要性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分类

《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总则规定:鉴定损伤程度,应该以外界因素对人体直接造成的原发性损伤及后果为依据,包括损伤当时的伤情、损伤后引起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等,全面分析,综合评定。人体重伤鉴定标准评定损伤程度,必须坚持实事求实的原则,具体伤情具体分析。损伤程度包括损伤当时原发性病变、与损伤有直接联系的并发症,以及损伤引起的后遗症。鉴定时,应依据人体损伤当时的伤情及其损伤的后果或结局,全面分析,综合评定。以上是法医鉴定损伤程度所依据的两个重要标准,明确规定了损伤程度应该包含的哪些方面,医疗性扩大损伤并不在其中,而工作的实际中医疗性扩大性损伤对原发性损伤的鉴定结果已经造成了影响。为便于把握,从法医学鉴定实用的角度,可将医源性扩大损伤的法医鉴定分为两大类:必要性扩大损伤与不当性扩大损伤。

2.1必要性医疗扩大损伤

必要性医疗扩大损伤,即以治愈原发损伤为目的,或为了避免更为严重后果的发生,而采取的符合医疗相关规定的医疗行为,并产生了程度上重于原发损伤的后果。这类医疗性扩大损伤所产生的后果可参照与损伤有直接联系的并发症,连同原发性损伤一起,综合评定损伤程度。以典型的案例分析说明如下:

某男,左前臂刀砍创2处,长度分别为7cm、5cm,长5cm的创口深达骨质,伴有肌腱损伤体征,进一步扩创达9cm,并发现左拇屈肌腱不完全离断,予以吻合。经治疗伤口与肌腱均愈合良好,无后遗症。《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第二十一条:肢体皮肤及皮下组织单个创口长度达10厘米(儿童达8厘米)或者创口累计总长度达15厘米(儿童达12厘米);伤及感觉神经、血管、肌腱影响功能的。原发伤口累计长12cm伴肌腱不全离断但无后遗症,不够成轻伤;而手术扩创后伤口累计长度达16cm。此时法医鉴定中就需要论证手术扩创的必要性,原创口伴有肌腱损伤体征,完全具备了手术扩创探查的指证,且手术中发现了肌腱的损伤,认证了手术扩创的必要性,参照轻伤总则的相关精神,可依据第二十一条,评定为轻伤。

2.2非必要性医疗扩大损伤

非必要性医疗扩大损伤,视医疗行为参与的性质可分为:医疗过失性扩大损伤,恶意造作性医疗扩大性损伤。

2.2.1医疗过失性扩大损伤

医疗过失性扩大损伤,由于该类扩大性损伤产生的来源是过失的医疗行为,与原发性损伤无直接联系,故其产生的后果在法医学损伤程度鉴定时不予考虑,对原发性损伤的鉴定结果不产出任何影响。以典型的案例分析说明如下:

某男,17岁,某日被人刺伤胸腹部被送往医院诊治。上腹正中见长约5cm伤口,上腹部压痛、伤口渗血明显。移动性浊音(+-),腹穿未见不凝血。CT提示心包损伤?肝左叶损伤?。遂行剖腹探查,术中探查腹部伤口成反L形,内有大量血液涌出,沿腹直肌切口方向向上下延长伤口,打开腹膜,见腹膜内无伤口,腹腔内无积液及积血,这时,进一步探查发现伤口是从腹部沿皮下肌层向胸部方向延伸至剑突,剑突断裂,予缝合。该案例中,剑突的断裂进行对原创口进行探查是必要的,但开腹探查显然是不当的,仅由于创口的入口在腹部,腹部有压痛,CT只是一个不确定的诊断,加上医生主观臆断,在无手术指征指征的情况下开腹探查,规类为医疗过失性扩大损伤,不计入法医损伤程度的评定。

2.2.2造作性医疗扩大损伤

造作性医疗扩大损伤,是以医疗扩大性损伤为手段伪造伤情,影响法医鉴定的结论。典型案例如鼓膜穿孔的造作伤,医生通过其掌握的专业知识,通过刺戳鼓膜等方式伪造伤害案中的外伤性鼓膜穿孔。該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在法医学鉴定中不作损伤程度评定。

3医疗性扩大损伤后果的承担

医疗性扩大损伤因其类别的不同,对法医学鉴定结果有不同的影响,必要的医疗性扩大损伤直接参与损伤程度的鉴定,产生的法医鉴定后果全部由原发损伤的施加者承担,与医疗行为无关。在不必要的医疗扩大性损伤中,过失性医疗扩大损伤,不计入损伤程度的鉴定,其产生的后果,应根据医疗事故鉴定规则,对医疗过失行为进行评定,并承担相应的后果;对于造作性医疗性扩大损伤,不作损伤程度评定,其严格意义上讲已经不是医疗行为,而是违法犯罪的一种手段,由执法部门依法对行为人进行定罪量刑。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1-423

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探究 第4篇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化程度的深入,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医疗环境的改善, 在当前新形势下, 医学专业所特有的性质, 决定了医学教育目前所面临着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 医学生未来从事的医生这个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 对医学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学人才必须具有深厚的医学基础知识, 要求医学人才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 精湛的医术, 创新的能力。

1 目前医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1 价值观念的移位。

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 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物质利益与精神信仰的选择中, 热衷实现自我, 个人价值,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 对此应引起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2 人际沟通能力的欠缺。

部分医学生道德品质亟待提高, 缺乏公民公德, 还有的医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常识、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经验, 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定位不准, 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包括医患关系) , 因此, 难以开展工作, 难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1.3 人文科学素质需提升。

近几年, 高校在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活动, 但加强医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还不够深入, 突出表现在部分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期间, 病历书写不规范, 层次不清, 错别字成堆, 用词不当, 词不达意, 语言艺术性差, 文字书写能力差, 知识面窄, 对医学生专业以外的相关学科知识知之甚少。

1.4 心理素质较差。

有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理论成绩高, 但心理素质差, 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 受挫能力较差, 甚至承受不了一次批评;有的学生在小小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就悲观失望, 怨天尤人, 自暴自弃, 甚至因此而报复社会、报复他人或厌世轻生。

2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学人才, 医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 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1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医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作为未来医学人才的医学生, 必须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必须有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精神;必须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良好的医风。这是医学生有其特殊的道德要求所决定的。医生应有一种特殊的社会责任感, 即对病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选择了医生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医德医风是医生的基本道德, 是做人的根本准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以身作则, 把关心、体贴、爱护病人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体现在细小的事情当中, 带教时应以不增加病人的痛苦为原则, 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 时刻提醒和教导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将医德医风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让医学生了解学医的艰苦性和医生职业的崇高性, 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热情, 敬业精神, 同时还要培养其热爱医学事业, 对病人要有真挚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2.2 精湛的医术, 要求医学生具有较强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

医学技术的进步是巨大的, 这就给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掌握和使用先进的诊疗手段, 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在校学习期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是很短的, 而且所学知识也是很有限的, 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医学科学的前沿, 就必须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和专业知识。为医之道, 博大精深, 医学永远在发展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要求医学人才要不断修正自己, 以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

2.3 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 医学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

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急需。我国与世界各国在医学产业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谁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最强, 谁就能成为医学技术产业的赢者。目前在校的一些医学生中存在使命感不强, 责任意识差, 心理承受能力及动手能力不强, 他们的这些弱点与创新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 必须对医学生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为医学的发展努力奋斗, 才能攻克医学中一个又一个难题。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 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首要目标, 是目前临床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新的教育理念应该关注人的潜力开发和多样性的统一, 紧紧抓住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强的特点, 尊重个性、尊重差异, 开展现代创新教育。在创新教育的进程中, 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是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指导者。在教育中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他们不畏权威、勇于提出不同见解。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体需要和促使他们创新精神的形成。

2.4 学会与人沟通, 建立在理解、换位思考的和谐的医患关系。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获取医疗信息和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在医疗服务中, 医患沟通的过程中, 医疗技术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 但医务人员的言语、表情、动作、对病情的解释等非技术性因素的影响也极为重要。现实中的许多医疗纠纷常会因不合适的话语所引发, 而当今的医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生活中养成以自我为中心, 个性极强, 关心和体贴病人不够。有些年轻医生因为缺乏经验, 不敢与病人和家属交流。以上这些将影响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和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医生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 要做一名优秀的医生, 必须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沟通交流。新的医学目标要求医患关系从以医生为主导、病人绝对服从型, 转为以医生为引导、病人主动参与型的新型医患关系。因此, 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与病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学生的爱伤观, 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2.5 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充分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医学是一门需要为之终身奉献的经验科学, 要想取得成功必需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社会舆论的影响, 病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加强, 对医生的各种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生成为一种高风险、高压力、高要求、高负荷的职业, 因此,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自我调试能力, 不怕苦不怕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医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完善医学生人格的需求。

医学教育则是培养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人才教育活动。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就是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医疗的服务对象也是人, 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的职业素养教育, 这是医学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正江.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J].全球教育展望, 2004.

[2]李岚清.李岚清谈素质教育[J].谈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4.

职业损伤下医学检验 第5篇

职业辅导的对象是人,它本应深深地考虑人的发展需要和特点,但以往的职业指导强调“择业为本”,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对人自身的关注,形成了严重的“无人”现象。一定层面上,它不是从人本身、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而是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形成对职业知识与技能的灌输,以使人机械地寻求自身与职业的匹配。在此观念的引导下,职业指导过程等同于求职技能培训过程,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人员在专门的时间里,以传授的形式、灌输的方法来实施,把活生生的职业辅导实践转变成规定性、物化的规范知识学习。直到今天,这种既不符合现代社会人本要求,也不符合职业辅导本体性特征的现象,在现实中依然存在并且仍然较为严重。

职业辅导的现状要求反思传统的辅导理念与价值,逐步使职业辅导的重心由职业能力培养调整到关注人自身,指向人的发展、完善。“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1)职业辅导的最终目的也在于指向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让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价值和创造潜能的存在,并为自身潜能的实现与发挥提供条件,在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发展中实现人与职业、人与社会的动态呼应。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制定为职业辅导理念人本化转向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以人为本原则既体现在“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上,也反映在医学生职业素质和良好人格双重教育目的上。《标准》在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中明确指出:“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这些观念与经历了从“择业为本”到“以人为本”转变的生涯教育价值追求非常契合。“生涯教育应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不仅重视知识教育,而且特别重视人格培养,生涯教育要突破国界,回答个人要求、社会要求、时代要求,希望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同时改造自己,从改造自己的成功经验中使他人受到启发,产生彼此合作的理念、信心,最终达到自己解放自己的目的,使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使被动的人变成主动的人。”(2)反映出生涯辅导作为一个整合概念,对就业指导、职业咨询的超越与扬弃,使指向人的终极发展的生涯辅导目标与高等医学教育理念有机结合。

2 职业规划终身化转向:从职业选择的阶段性转变为注重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从时间向度看,职业辅导本应着眼于人的发展全过程,视可持续发展为职业规划的目标与方向,然而,以往的职业指导强调阶段性,将指导的重点聚焦于求职,以协助个人选择职业、准备就业、安置工作与就业后的适应为主,突出人职匹配,使人们很容易的将职业指导作为职业辅导的代名词,从而忽视职业观念、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形成、发展、稳定、完善的整个过程,造成严重的“短视”现象。在此观念引导下,职业辅导常常发生于毕业时、求职一刻,而不是从小学到大学的全过程。其重点也在于短期职业技能培训,而不是长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设计。这样一种指导模式,以人为的方式活生生的割裂了人的整个自我发展、完善过程,也使被指导者对自己的职业、未来没有清晰的认识,只能到职业选择阶段加紧补课、匆忙应对。

传统职业辅导短期性、阶段性的不足要求伸展职业辅导的时间跨度,实现职业规划终身化转向,更加注重终身学习,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意义上,职业辅导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它不应该成为一时作出的有关自己终身的决定,而应该是基于人们逐步形成、完善的职业观念,是经历整个教育历程、社会影响、自我认知才形成的;职业发展过程也如同大多数事物一样,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成若干连续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职业规划重点、特征、学习任务不同,而每个阶段又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前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将会促进或者阻碍下一阶段职业发展任务的完成,整个人生规划也在这环环相扣中得到时间的检验与推动。职业辅导就是通过研究不同阶段人的职业行为、发展阶段、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任务来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统一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时发展适切的职业角色形象,使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接受考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以满足个人需要,同时造福社会。

在我国高等医科院校中,职业辅导也迫切的需要实现职业规划的终身化转向,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制定为此提供了契机。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终身学习观被确立为基本原则,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终身学习能力、终生学习观念、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医疗实践等范畴不断出现,某些情况下还预留了毕业生未来的学习发展空间。如《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在第五条教育计划第十一款“与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的联系中”指出:“教育计划必须考虑到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并使毕业生具备接受和获取继续医学教育的能力。”基于全程化理解的终身学习观与生涯辅导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扩展了教育的时间维度,使教育不再限于那种必须吸收的固定内容,而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进程。

3 职业辅导专业化转向:从职业信息供给调整到注重整合,提供完备的生涯辅导

职业辅导本应是全方位、专业化的辅导,它融入职业和生活双重角色,综合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知识,形成一个综合性整合范畴。然而,传统的职业指导过分强调职业角色,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职业认知与选择上,突出反映人的特质与职业需求之间的契合关系,在工作方法上常常以授课为主,运用有限的教育形式实现“教”与“学”,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职业辅导即就业指导的直观印象,从而忽视了与个人事业角色发展密切相关的其它角色,也忽视了对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此观念引导下,我国高校职业辅导视域狭窄,方法有限,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就业指导课、就业信息供给和政策法规解读,形成了严重的“单一”现象。这样一种指导模式,只看到人的职业性一面而忽略其他,也没有深入的探索职业性与其他角色之间的紧密联系,再加上指导手段的单一,使被指导者不能清晰全面的认识职业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区别与联系,不能获得全方位的辅导与咨询,导致职业辅导的效果欠佳。

传统职业辅导视域狭窄、方法有限的不足要求拓展职业辅导的思维维度,不仅注重教育更要注重实践,不仅关心职业选择,更要关心职业与生活的和谐,从而在更高的层面实现整合,提供完备的生涯辅导。“生涯的发展是一生的过程,生涯能力的培养是永续的活动。”(3)而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的角色重叠与转换,在成功的表现某一角色过程中都可能或多或少的遇到职业困难,它有时发生在职业选择阶段,有时发生在职场过程中,这都需要提供综合全面的职业辅导。

在我国高等医科院校中,也迫切的需要实现职业辅导的全方位、专业化转向,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在制度设计时就为此做了考虑,为实现更好的职业辅导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平台。从制度层面看,《标准》体系下的学生支持与咨询体系与整合的生涯辅导体系内容上保持一致。在《标准》中,学生支持与咨询是一个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的平台,学生支持服务包括医疗卫生,就业指导,为残障学生提供合理的住宿,认真执行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等助学制度,为学生提供经济帮助等各项内容。在内容上,《标准》体系下的学生支持与咨询体系与整合的生涯辅导体系是统一的,不仅包括求职择业指导,还涵盖了从学业辅导、生活辅导到心理辅导、创业辅导等诸多内容。此外,这样一个整合的平台也不限于相应机构和专门人员,高校各部门、各院系、各层次的人员全体参与、相互协调、形成合力,以此实现生涯辅导理念的普及,为大学生就业和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推动下就业指导向生涯辅导的转向,使高等医学教育理念、职业指导思路发生巨大变化,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全过程辅导成为教育的中心,可持续成为教育的主题。高等教育与生涯辅导的关系得以协调。高等医学教育成为“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阶段”,(4)生涯辅导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将医学生职业发展与人的发展、完善有机结合。

立项:2009年南华大学教育改革课题

参考文献

[1]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2]第六届国际生涯研讨会对生涯教育理念的阐述.转引自池忠军.生涯辅导渊源与方法辨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1):93.

[3]吴武典.青年生涯发展能力的培养[A].台湾:迈向二十一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M].2000.

职业损伤下医学检验 第6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精神教育的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精神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是同一、融合的。在我国目前的大学生教育里,针对思想政治的教育核心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本科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践行这一宗旨的同时,职业精神教育是通过系统化的培养使学生在医患交往实践中表现出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及职业准则和职业风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精神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体现出同一性的特点。

二、职业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

(一)在教育性质上有差异

职业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互相交融与贯通,但是又在细化教学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培养。这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教学性质上的差异。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道德素质的一种深度挖掘,是对“三观”的一种培养,是对道德与思想的启发与培养,也可以说是一种高层次的道德塑造,而职业精神教育则是对于本科医学类学生最基本的学术教育与专业性的医者素质的教育,是一种更多侧重职场和职业的价值观的塑造,两者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二)在教学目的上有差异

思想道德教育侧重的是一种思想状态与意识上的积极影响,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接受教育的人群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得到更加率性积极的启发,针对于本科医学生而言,也就是让这些学生可以适应社会的主旋律,培养更加丰厚的文化底蕴与素质,更好的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而职业精神的教育却大有不同,它更多体现在职业需求方面,主要是培养本科医学生为医者的奉献精神、关爱精神与刻苦精神,两者在教育目的方面有所不同。

(三)在教学内容上有差异

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异,顾名思义,也就是对于这些学生的课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很宽泛,主要包括思想理论、政治实践和道德约束等,力求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培养深刻的社会主义精神,而职业精神教育是基于职业需求,培养受教育者面对医学健康服务的基本职业素养与面对病患的关爱精神,两者在教学内容上也有所差异。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提升本科医学生职业精神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临床实验和实践,实现职业精神的内化

临床实践是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借助模拟病房、实训基地以及标准化病人真实的再现临床的工作场景,通过预先设定的工作案例,进行角色扮演和情境再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知患者的需求,在实践中体验医学精神和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注重医德模范的引领

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自身的努力刻苦,最能够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就是老师。为了在思想政治视域下提高本科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有模范效果的医生老师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一次实践课上,品德高尚的教师能够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展示医者的职业素养,用情育人,则会在职业精神的培养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人文环境的改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载体,所以在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要追求艺术感,还要从学生的情感出发。人文环境的建设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软件,还有一个就是硬件。硬件方面要想改建,最根本的就是投入资金更换医学实验设备,建立高度仿真的模拟病房等,让学生在日常操作中找到归属感,塑造更加科学、严格的日常行为。除此之外,对于软件而言,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思想交流活动,营造更加专业浓厚的气氛。例如授帽仪式或者白求恩创新班等等,从而通过这种教学策略让学生的职业精神有所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行业都在不断改进战略,逐渐以科学为导向更加追求高质量的服务。上文就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本科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情况,从思想政治视域层面思考了加强职业精神教育的具体策略,相信我国健康服务行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摘要:在国民物质生活得到大力改善的情况下,健康服务行业的迅猛发展也对医学高校的本科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在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的情况下同时培养更高的职业精神已经成为医学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结合实际情况,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精神培养的关系后,对如何提高本科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出改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医学生,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职业损伤下医学检验 第7篇

1 市场经济对医务人员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并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 如竞争观念、平等观念、效率和效益观念、人才和知识观念等等;但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由于其固有的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存在, 造成了一些人思想道德在某种程度上的退化和堕落, 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少数医务人员因而认为医疗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就是以赚钱盈利为目的, 唯己利益至上, 置国家、集体、他人利益而不顾, 惟利是图, 以金钱和财产作为主要价值尺度;工作上挑肥拣瘦, 只愿意从事轻松、医疗风险小的工作, 将救死扶伤的天职置之脑后;向病人索取红包和吃请, 通过乱开检查、回扣高的药品来赚取药商的回扣, 从而增加了病人的负担, 更有甚者竟对没有送红包的病人恶语相向, 服务态度恶劣, 严重败坏了医疗道德, 败坏了社会风气, 玷污了神圣的白衣天使形象。

2 医学实习生在临床工作中所面临的思想问题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重要衔接阶段。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无疑是实习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 做一位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更为重要;而医务人员医德水平的高低直接表现在对病人生命和健康的责任感。有了这种责任感, 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自然会严格遵守医疗规章制度, 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反之, 如果医德卑劣, 工作麻痹大意, 不思进取, 对病人不负责任, 即使有好的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 医务人员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甚至还会出现差错, 造成一些不应该出现的医疗事故而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实习生的鉴别能力较低, 没有树立牢固正确的人生观, 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尤其在实习过程中, 带教老师的言行举止, 对学生的行为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带教老师学识渊博, 爱岗敬业,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学生自然会以老师为榜样, 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及职业道德观;而如果老师对待工作随随便便, 对病人漫不经心, 索要红包回扣, 工作挑肥拣瘦, 学生久而久之, 便会被不正之风所同化, 产生以医谋私的错误思想, 对今后从医乃至人生的道路起着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3 加强对医学实习生的思想教育

3.1 做好实习前思想动员, 重视岗前培训

在进入临床实习前, 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 搞好岗前培训, 将历年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培训的重点, 进行正反两方面教育。一方面通过优秀带教老师的带头作用, 为人师表、学识渊博的风格, 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精神, 拒收红包、谢绝吃请等实际行为来教育学生;同时将以往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作为典型来宣教, 比如主动上交病人送的礼品或财物、主动加班加点, 工作不辞劳苦, 热心帮助同学, 将荣誉主动让给同学;另外以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不道德行为作为反面教材, 深刻剖析, 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燃的警示作用。

3.2 密切与教学医院联系, 挑选优秀的带教老师

教学医院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带教老师的作用更加突出。我们要与各教学医院负责教学任务的部门保持十分密切的联系,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 从而能及时处理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做到防微杜渐。学生实习是通过教学医院的管理去完成的, 而每个学生的具体实习行为则是在各科室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实施的。实习生的职业道德与实习效果如何, 带教老师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 我们要求医院选择带教老师时, 应注重选择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的优秀医务人员担任带教老师, 尽可能树立老师的模范形象作用。

3.3 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定期进行政治教育

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培养自立性, 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求实习组长定期向直接管理实习学生的队干部汇报实习中同学出现的各种问题, 另外我们也定期或不定期的前往教学医院, 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习中遇到的困难, 帮助学生总结自身医疗工作中的教训, 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和案例, 促使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定位, 增强辨别医德医风行为的是非能力,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 建立师生间的信任, 使学生主动向老师汇报思想动态, 有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进行政治教育, 提高工作质量。

3.4 加强法制教育, 完善管理制度

法律的作用除了惩罚外, 更重要的是增强医务人员在行医过程中自律的作用, 促使医务人员将良好的医德转化成自我的一种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医师法》对职业医师的行为规范特别是职业道德进行了明确规定, 加强实习生的法制教育, 能促使他们在行医之初就了解病人的合法权益和自己应尽的义务, 明白法律的神圣不可亵渎性并依法办事, 因此加强法制知识的普及意义非凡。同时完善管理制度, 将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评先进、综合测评成绩挂钩, 建立奖罚分明、条款明确的管理制度, 奖励先进、有错必纠, 结合法制教育, 加强对学生约束与管理, 使其自觉按章办事, 逐步由被动变为一种习惯, 主动培养自己的医德品质,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4 结语

实习过程是医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 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与临床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 同时学会怎样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建立高尚的行医品德, 涉及医学教育与社会、学校、医院乃至个人, 其涉及面之广, 面临问题之多, 使得实习过程成为医学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只有从学校、医院、学生三方面入手, 才能有效地做好实习工作, 使学生能顺利地从学校走向社会, 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新一代医务工作者。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 不仅给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也使医学实习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从做好实习动员、挑选优秀的带教老师、定期进行思想教育、完善管理制度等几方面, 对加强医学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英剑, 王萍, 田敏.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5) .

[2]高惠霞.对当前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思考[J].石玉杰, 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0) .

职业损伤下医学检验 第8篇

1 文化多元化及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背景

职业道德是一定职业活动中的基本道德规范,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对医疗行业发展和社会和谐都有重要影响。

1.1 文化多元化

“多元文化”一词特指两种文化现象:一是在殖民地国家存在的殖民地的统治文化与原著民的种族或民族文化间的共存;二是在移民国家中不同的种族、民族、宗教信仰的文化的共存。随着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社会中的不断发展, 在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3]基础上, 兼蓄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以本国或民族文化为主, 外来文化为辅的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文化多元化。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文化多元化更是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潮流。这种大环境中, 任何文化都相互影响与制约, 不可能孤立存在与发展。

1.2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当代学者指出的“处于文明转型时期的中国, 正在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医学生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缺乏充分认识与理解。因此, 加强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成为医科院校和实习医院的重要任务。当前, 最关键的是探寻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思想政治教学为载体, 培养职业道德精神;以专业教学为载体, 把握职业道德规范;以实践教学为载体, 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以校园文化和医院文化为载体, 营造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氛围。更好地为医学服务, 促进和谐医院的建设和发展。

2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面临的机遇

文化多元化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大环境。在这种多元化的浪潮之中, 医学生医德教育可以充分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先进优质的教育经验, 使医德教育内容更加充实深厚, 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对医学生个人而言, 置身文化多元发展环境[5]之中, 尤其在这个网络载体加速文化传播的时代, 医学生必须培养自主、自为、独立、进取的主体意识, 避免盲从心理, 发挥创造性思维, 能够辨别真善丑美, 为将来走上医疗岗位保留高尚医德而立足。所以, 从这一点来说, 文化多元化对医学生个体精神的完善和主体意识的增强提出了迫切要求, 也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2.2 面对的挑战

当前, 医疗服务中存在着不少缺陷:服务满意度不够高、服务行为瑕疵较多、服务费用超越公众承受能力、医患关系紧张, 患者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 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不合理等导致患者不满意。由于受功利性文化驱使, 部分医学院校为提高科研实力和毕业生就业率, 重视学生的专业技术[7]培养, 而忽视学生的医德教育, 这势必造成本末倒置。与此同时, 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 一些家长眼光狭隘, 支持孩子从医的原因竟是因为医生这个职业可以通过多开药、收红包等方式容易赚钱, 这无疑阻碍了医学生医德的形成并对其产生恶劣影响。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也成为了医疗行业的挑战。因此在实习医学生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非常有意义和必要。

3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对策

当前, 在工作竞争和社会利益化的压力下, 一些医学生医学伦理观念淡薄, 医德教育和医德信念知行不一, 医科院校和实习医院的医德教育缺乏整体统一性;缺乏校、院、科合一的层次性;缺乏社会性实践检验;缺乏医院、患者、社会多维共同监管;缺乏完善制度的奖惩措施等。因此, 医科院校及实习医院必须重视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对医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以培养其良好的医学伦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精神。

3.1 建立全方位的德育格局

在多元文化并存, 对学生产生着深刻影响的情况下, 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 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提高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以学生为中心, 以多媒体为手段, 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和项目式教学改革, 把医德教育课堂建设成为学生深受喜爱、终身受益的课堂。只有医学生个人在心底认可医德的重要性, 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医德教育才可能有实效。因此在文化多元化趋势加强, 尤其是网络文化空前发展的今天, 医德教育者必须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积极引导医学生自觉抵制恶劣低俗[8]文化,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比如医学院校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名医医德类的电影或专题纪录片, 让学生在内心崇拜他们, 学习他们, 以医为荣;开展较大规模的义诊活动, 在社会实践中来陶冶[9]学生的性情;举办读书会, 定期交流读书心得, 接受优质文化的熏陶。

3.2 深化医学院校医德教学体系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逻辑判断与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在学习方法和路径选择上有一定的特殊性, 与此对应的教育方法也随学生的差异而不同。一定要让医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医院的主人, 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传统的医学院校教学模式是重医学类专业技术教育, 而轻职业道德教育, 这一点从各大医学院校的课程安排就可以轻易看出。学校里的学习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上完成, 因此医学院校要开设医学职业道德课程, 并适时安排思想政治理论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内容。实习医院既要对“治理红包”等热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医德教育, 还要针对在医疗过程中出现误诊误治等主要责任心不强、检查不仔细造成的医疗事故等进行教育。条件允许的话, 启动医学类教科书的汇编更新, 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教科书之中, 增强育人效果。另外实习阶段也应该成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 要按照职业道德的标准严格训练学生, 将学生对职业道德理论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总之, 医科院校作为医德教育的第一环境, 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优化外因, 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3.3 融合创新中西方医德教育模式

多元文化在促进社会及人类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文化多元化其中的一个特点是多元共存, 融合创新。马克思说过“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学习和借鉴古代的医家的高尚医德不可囿于其具体的言行和标准, 一成不变地效仿只能倒退。所以, 医德教育要敢于吸收中西文化的精华, 同时要创造新的教育方法:我们在积极吸收西方优秀的医德教育方式的同时, 注重“化整为零”, 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中国传统医德一直以“医乃仁术”为核心命题, 强调医德与医术[10]的相得益彰, 相辅相成, 认为先有德后为医, 正己为先, 正物为后。但受“君子不器”思想的影响, 对医疗技术的不够关注, 对患者的自主权的不够重视, 仍能看出其局限性。因此, 实现医德教育中的中西方文化创造性结合, 既能改进医疗质量, 又能改善医患关系好转。

3.4 构建完善医德教育评估体系

医学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绝大多数是医生, 直接服务的对象便是患者。如果对于医德的评估只有等到医学生正式进入岗位以后, 该评估便对学生时期医德教育的改进作用不大, 也不利于医患关系。现在医德教育成果评估[11]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估指标不够科学和评估方法较为滞后两个方面。首先针对评估指标, 除了定期给医学生开展职业道德理论测试以外, 还要参考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素质、法律意识和心理健康状况。其次, 学生时期正是思想和知识的塑造期, 这个时期更容易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医德评价体系对调查医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评价标准确立之后, 可以根据医学生的表现情况对医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 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育管理人员或被教育者。教育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受教育人员还存在着那些缺点和不足, 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做出相应的对策, 提高医学生的道德素质。所以就德教评估方法而言, 要更多关注医学生在整个学生时代的变化历程, 特别是注重医学生在临床实习时期与病人人际关系的发展。

总之, 实习医院不断提高学生的医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丰富医德伦理认识、对培育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起到主导性的作用, 同时, 实习医院充分利用医院文化潜移默化的对医学生进行良好医德的培育, 使医德教育具体化、形象化, 为我国培育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文化多元化背景下, 不同文化之间的磨擦、碰撞和对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加强主流文化价值观教育, 夯实医德的根基;秉持“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 坚持一元导向多元渗透的统一。目的:在医学生中开展长效的职业道德教育, 是医学职业本身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方法:实习医院利用多元文化对实习医学生进行医德培养[1]和引导教育, 使课堂教育和现实教育有机结合, 具有针对性, 深入学生的心灵。结果:让实习医学生对良好医德有更高层次的理解, 树立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强烈的责任感和上进心, 对培养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通过分析当前道德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提出了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赖萍, 试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中西医结合”[J].职业时空, 2012, 08 (5) :182-184.

[2]李恒川, 论文化多元化条件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培养[J].江苏高教, 2012 (6) :124-125.

[3]覃秋雁, 文化多元化视域下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索[J].成人教育, 2012, 32 (2) :94-95.

[4]朱青峰, 王国芳.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 2000, 20 (5) :26.

[5]代安琼, 刘芳.高等医科院校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实践探索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28 (12) :946-947.

[6]廖生武等, 创新医疗服务管理提升患者满意度与幸福感[J].中国医院管理, 2013, 33 (5) :79-80.

[7]陈月婷,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学生的医德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1, 18 (11) :677-678.

[8]汪小云等, 浅论医德教育实效的有限性问题[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 23 (3) :182-183.

[9]廖生武.医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 26 (1) :87-88.

[10]万学红, 吕小岩, 郑尚维.医师职业精神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0, 10 (4) :376-378.

上一篇:排料装置下一篇:提琴的演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