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角下范文

2024-06-09

中国梦视角下范文(精选12篇)

中国梦视角下 第1篇

一、中国梦对做好工会女工工作的要求

中国梦是我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提出的重要发展目标,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统领我国未来发展的最高目标, 中国梦给我国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具体到工会女工工作方面, 中国梦带来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工会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 将工会女工工作目标统一到中国梦这一目标之下, 做到二者之间有效平衡以及结合, 通过做好工会女工工作来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其次就是要更好的去满足女工的各种需要, 给予女工更多的关怀、关爱, 让女工的各种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 最大限度的提升女工工作积极性;最后就是要全面改善和调整既有的工会女工工作模式, 以中国梦为指导来进行工会女工工作模式的构建, 从而使工作效果更上一个新台阶。

二、中国梦视角下工会女工工作原则

中国梦视角下工会女工工作的开展虽然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思路以及模式, 但是要想做好这一工作, 提升工会女工工作效果, 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工会女工工作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要求工会女工工作要做到关心人、尊重人, 将满足女工各种诉求作为开展工会女工的立足点以及出发点, 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女工工作的积极性。工会女工工作开展中需要想办法提升女工的主人翁意识、参与意识、主体意识等, 注意搜集分析女工对于工会工作开展的建议以及要求, 从而更好的改善工会女工工作效果。

2. 立足实际原则

工会女工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遵循立足实际原则, 立足实际要求工会工作开展不能够脱离实际、脱离女工, 无论是工作内容、还是工作手段等都需要注意对实际环境的全面的分析把握, 同时要让女工参与其中, 提升女工在工会女工工作开展中的话语权。在工会女工工作开展中, 需要深刻把握好中国梦的内涵, 在经验借鉴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情况, 来进行具体工作的开展。

3. 动态调整原则

中国梦是由无数个人梦所组成, 在事业单位女工工作开展中需要根据工会女工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工会女工工作的动态调整, 力争通过动态调整来全面提升工会女工工作效果。在工会女工工作开展中, 需要注重工会女工工作的分析诊断, 不断进行工会女工工作效果评价分析, 对于工作内容、工作手段根据评价效果进行不断调整, 力争实现工会女工工作效果的不断提升。

三、中国梦视角下工会女工工作策略

新时期工会女工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紧紧围绕中国梦的要求, 以中国梦为指引, 结合工会女工工作一般原则, 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从而实现工会女工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1. 加强女工情感关怀

工会女工工作开展中需要加强女工的情感关怀, 女工客观上存在情感方面的需要, 作为女性的女工在工作生活中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 其情感需要相对男职工来说更加强烈, 而中国梦对于女工人文关怀以及情感需要赋予了更多内涵。在这种背景之下, 工会女工工作中需要注意女工情感需要的整体把握,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工作原则, 注意女工情感需要的满足, 工会需要采取多种形式, 开展多种活动, 来开展女工情感关怀。举例而言, 可以开通工会情感热线、开展送关怀活动、开展健康讲座等等, 通过这些有效措施的采取, 让女工情感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 从而减少工作生活中负面情绪的积累, 实现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2. 完善扶困助危机制

扶困助危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工会女工工作中需要积极筹措资金, 对于女工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难给予一定帮扶, 帮助女工摆脱各种困境, 让女工深刻的感受到工会的关爱, 发自内心的将工会当成自己的家。现代社会由于风险的客观存在, 总是会有部分女工在某一时间遭遇一些风险, 这些风险可能会将女工拖入到贫困泥潭之中, 针对这一问题, 需要工会女工工作中注意对贫困女工帮扶。举例而言, 一些女工可能因为疾病而出现经济困难, 工会需要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缓解这些女工的经济困难, 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尽快回到工作岗位上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3. 建立权益维护机制

工会工作的最基本职责就是维护好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 工会女工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建立起来完善的权益维护机制, 工会要当好女工的“娘家人”, 切实承担起来维护女工合法权益的职责, 将女工权益维护置于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 扮演好职工权益维护者以及代表者的角色, 对于女工工作中的权益受损问题给予更多的重视,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女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 帮助女工维权, 确保女工正当权益不受损害, 从而让女工始终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更多价值。

中国梦是时代发展主旋律, 是新时期我国发展核心主题, 在中国梦的统领以及引导下, 工会女工工作需要努力开创新局面, 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职责, 在女工情感关怀、助危扶困以及权益维护等方面去不断努力, 借助于切实有效的工会女工工作措施将个人梦与中国梦进行统一, 维护好、实现好广大女工的权益, 充分激发女工工作积极性, 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以及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方世菊.在企业发展中如何做好工会女工工作[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12) :66.

中国梦视角下 第2篇

[摘要]中国梦的提出,为广大人民绘制了关于国家、人生的远大蓝图,明确了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重大问题。作为肩负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大学生,应在中国梦的引导下,构建出合理的工作价值观,在进入社会后积极践行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工作价值观;重构

2012年11月29日,在全国上下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中,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及中国梦,并强调中国梦指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深入阐明了中国梦的内在意义: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明确了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重大问题,也描绘出一幅国繁昌盛、人民幸福的美好蓝图,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拼搏向上的精神,已成为指引广大群众众志成城勇于拼搏的一面旗帜。

一、“中国梦”与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以大学生为主体

中国梦的提出,彰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而身负着中华民族建设和接班重任的在校大学生,就是践行中国梦的生力军。在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讲话时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成为现实!”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深入挖掘中国梦的内在涵义,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者和实践者,早日助圆中华人民的中国梦。

(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以“中国梦”为引领

“大学生属于青年群体,具有青年群体价值观形成的普遍特点。极具变化的自然性、日趋成熟的社会性和逐步完善的实践性。”目前,我们中国处于各种思潮共存的情况,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也较为容易受到波动和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境下,建构并倡导一种主流、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发展极具现实意义。“中国梦”的内涵体现了鲜明时代性的主导价值目标,为塑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现实基础,能够更好地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因此,从2013年年初开始,教育部开始在全国各类学校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通过教育活动让在校青年进一步明晰中国梦倡导的内在价值目标,进而构建出中国梦特有的引导态势,对引导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创造什么样的价值,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性,为培育新一代有理想、有文化的大学生不仅提供了理论依据,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工作价值观作为价值观重要的一部分,体现了大学生对待职业的观点,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评价,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问题,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应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树立为中华民族奋斗的共同理想,是大学教育迫切需要探寻的问题。

二、中国梦视角下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

目前,开放经济体制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和综合化。不少大学生没有理性思考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存在着现实和理想相互冲突的价值取向;不少大学生只注重追求短期的利益;也有一些大学生向往条件优渥的大城市,而不愿去条件艰苦的基层锻炼;还有一些大学生崇尚自我,注重个人的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价值取向都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选择。而随着中国梦的提出,表现出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和目标方向,对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教育有了更为积极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念。

(一)职业价值观的灵魂――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才能胜任,因此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断寻求职场内外自我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职业观的树立,能引导大学生在进行择业时,不仅仅只关注眼前利益:如工资、福利待遇等,更关注的是自身的知识更新和自身完善,将要从事的职业本身能否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经验的积累,以及是否能使得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成为中国梦践行者中的一员。

(二)职业价值观的核心――社会价值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在社会完全平等的竞争条件下,自身价值的实现过程也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然而,如果在择业过程中,过于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容易走入极端,导致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主体意识显著增强,社会意识淡化,服务和奉献社会意识不强。价值取向片面强调个人需要,把个人利益居首位,而当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趋向牺牲大我成就小我,导致既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反之也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总书记在2013年4月28日《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因此,要树立大学生以国家利益为重,服从社会需要的职业价值观,选择符合社会发展的职业目标,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职业价值观的基础――艰苦奋斗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避苦就易,倾向于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保障度较高的工作,大多数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或偏远地区工作。这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是一种恶性激化,也不利用人才的调配,更不利于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在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讲话时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因此,要全面引导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基础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大家勤奋踏实、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和作风,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为实现中国梦尽自己该有的一份力。

三、中国梦视角下大学生工作价值观培育的方法

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要树立大学生全面发展、社会价值和艰苦奋斗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必须探索出一套适应大环境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新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工作价值观培育环境

环境的影响对人是潜移默化的,为了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能有所成效,就要充分发挥环境的积极影响作用,通过良好环境的营造,来促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首先,要充分发挥模范典型的社会影响辐射作用,激发社会环境正能量的传播。习近平在2013年4月28日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就提出:“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要„„广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使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因此,学习劳动模范的典型事例,宣扬劳动模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发挥劳动模范的骨干带头作用,将这种精神传播到社会各个群体,进而影响到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培育。其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校园环境的导向和熏陶作用必不可少。通过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开展主题教育,同时还要加强校园物质环境无声胜有声的影响作用,强化矢志艰苦奋斗、服从社会需要、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让在此环境熏陶下的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将其内化成自身的职业价值观。

(二)创新完善的工作价值观培育教学体系

首先,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事业而言,‘中国梦’是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中国梦’以一种新的言说社会理想、奋斗目标的方式,表达了当今中国的重要社会理想。”因此,要根据思政课的特点,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将中国梦的内容和思政教学有机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影响并最终达到培育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的目标。一方面,在思政课堂上要加强中国梦及相关理论的探讨和学习,在系统的教学指导下,将中国梦内容和思政课相互渗透联接,促使大学生能够充分把握中国梦精神的内容和实质;另一方面,思政课绝不能停留在理论的传授上,要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活动,启发同学们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主、体验式的课堂学习,引导同学们真正地、自主地探索中国梦,对中国梦的精神进行探索、表达和发现。在深刻理解中国梦内涵的基础上,全面认同中国梦的内涵,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动力,进而引导其构建与中国梦语境相符的职业价值观。

其次,作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直接载体,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在中国梦提出后,需要创新系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中国梦给广大群众绘制了关于人生、职业的远大愿景和广阔蓝图,而这些蓝图都需要脚踏实地、逐步规划来实现的。大学生从步人大学起,就要树立规划自身职业、人生的意识,在中国梦的引导下,树立合理的工作价值观,将个人梦和中国梦有机融合,共同成就。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课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上,最主要的是要全面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的意识,引导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视为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逐步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建构完善的工作价值观实践培育体系

一方面,依托党团建设,组织“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提出,“共青团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高校要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党建组织和团建组织的领导先锋作用,开展一系列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主动投身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价值观的真谛,提高对“中国梦”视角下价值观的认知,进而培育出新形势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结合职业实践,培育大学生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在依托校内党团实践的基础上,校外职业实践环节对大学生价值观、特别是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必不可少。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在校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企合作,在真实的职业实践的过程中,相应的职业价值观能得到体现,进而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调节,最终才能实现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培育。

中国梦视角下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评估标准

一、建立大学生党员质量评估标准体系的重要意义

1.为培养和选拔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提供基础保障

大学生党员是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骨干,其培养水平、发展路径决定着我国能否完成社会主义各项任务,决定着、代表着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能否领导广大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梦想。

2.是我党面对复杂动荡国际环境下的当务之急

构建高校学生党员质量评估标准体系是“中国梦”引领下提高大学生党员选拔人才质量的重要依据。从1997年高校扩招,办学规模扩大开始,高校学生党员的数量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大学生党建工作过程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如何通过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和提升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高校基层党建评估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是指要将构建起来的一级、二级、三级评估体系指标对高校基层党建评估工作、师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导向作用。所以高校基层党建评估体系的构建一定要和高校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党建的职责与任务充分结合起来。

2.操作性原则

在制作评估体系指标时,一般要注意遵守Smart原则,特别是要注意可达成性即可操作性这一项。要将高校学生党员这一前提作为制作指标体系的根本,不能过大或过高提高要求,也不能太低或太空提要求,要坚持唯物辩证法。

三、高校基层党建评估体系一级指标

我们构建了五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性、党性修养、专业学习、模范作用。

四、高校基层党建评估体系二级指标

思想政治素质的二级指标为:对党认识正确;道德品性的二级指标:明确自身历史使命、形成正确的“三观”;党性修养的二级指标:良好的思想作风、理想信念坚定、良好的社会服务意识;专业学习的二级指标:知识技能、学习纪律;模范作用的二级指标:积极参加党组织建设、群众基础扎实。

五、高校基层党建评估体系三级指标(主要观测点)

对党认识正确的主要观测点:一是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二是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思想与行动上积极入党。三是时刻关心党的方针、路线,关心时事政治。

明确自身历史使命的主要观测点:一是自身目标应该符合大学生党员身份。二是认识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三是认清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形成正确的“三观”的主要观测点:一是有明确的人生目的。二是能认清人生价值。三是有担当的人生责任。四是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良好的思想作风的主要观测点:一是艰苦奋斗,克己奉公。二是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三是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四是在活动和任务中,身先士卒、模范带头。

理想信念坚定的主要观测点:一是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政策导向。二是不发表歪曲党的形象的言论和做有损党员形象的事情。三是对那些破坏党的形象言行敢于制止。

良好的社会服务意识的主要观测点是:一是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自觉遵守党纪校规。

知识技能的主要观测点是:一是专业知识优秀。二是对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有所认识和掌握。

学习纪律的主要观测点:一是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二是按时参加考试,严格遵守考试纪律。

积极参加党组织建设的主要观测点:一是关心党支部、党小组的党建活动。二是利用QQ、微信等平台发表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群众基础扎实的主要观测点是:在党员民主评议中,赞同率不低于85%。

参考文献:

[1]徐攀,王海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2).

[2]钟文晶.加强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求实,2006(11).

作者简介:肖雷,男(1983.3—),汉族,就职于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基层党建。

陈丽敏,女(1981.10—),汉族,就职于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教育。

秦秀红,女(1976.3—),汉族,就职于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

王雨佳,女(1983.11—),汉族,就职于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教育。

注:本文系2015年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会课题《“中国梦”视角下构建高校学生党员质量评估标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GXDJ2015B103)研究成果。

中国梦视角下 第4篇

一、由“育人为本”理念说起

教育部在2006 年16 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1]。该文件将育人为本理念写入高职教育的未来规划中,从逻辑的推演来看,则如下:一是从前高职教育没有育人为本理念;二是即便有,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三是即便重视,也只是流于形式,未得到广泛实践。所以,该文件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提升到根本任务的层面来贯彻。事实上,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是没有,无论从西方教育理论还是中国传统教育理论,都可以找到育人为本的理论雏形。纵观中国近代教育史,也可以发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早已被认可。但育人为本理念没有被彻底贯彻,有其历史原因:革命时代的教育主题是服务革命,主张救亡图存;建设时代的教育主题是面向社会主义建设,倡导甘做社会主义的螺丝钉;改革开放时代,既有的教育主题与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新社会的发展了,但是新的主题与理念正在慢慢确立,仍不完善。

新时期对“育人为本”理念的倡导,其实是回归教育的本质:面向人的教育,使人能够自由全面的发展。可见,育人为本一直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教育要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而不是“单向度的人”,西方学者对资本主义的教育批评正是着眼于此,认为他们的教育已经堕落为资本主义的附庸,面目可憎。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两个明显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合法性,就要向无产阶级灌输他们的价值观,而生产生活上,则对无产阶级进行生产资料的控制与剥削,目的是让无产阶级在物质上与精神上都臣服于资产阶级的统治,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也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可以说,资产阶级不会将无产阶级作为“自由人”来对待,而是作为“奴隶人”来对待,在这个社会秩序中,无产阶级只能服从。但是,马克思发现了这个秩序的破坏性力量———无产阶级革命,能拯救无产阶级的只有其自身。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业已成为人的精神常态,在教育领域,异化是与“人本”根本相对的。所以,马克思旨在破坏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并设计配套的教育理念,这个教育理念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在今日中国,这个理念可以被称为“育人为本”。

笔者以为,育人为本的内涵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第一,教育要突出人的核心地位。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是教育的终极追求。第二,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育人为本”理念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心性完整、人格健全的人,要使教育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第三,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现实的人出发。第四,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重视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与运用[2]。

简述了育人为本理念在高职院校的提出背景,与马克思对于育人为本理念所做的理论铺陈,以及育人为本理念内涵的界定,接下来笔者以“人才培养”为视角,审视高职院校的“中国梦”教育。人才培养正是基于“育人为本”的理论而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的“中国梦”教育

“中国梦”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的主要教育主题,已经深入大中小学的课堂,在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情况的学校,效果也不同。中央号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要“进头脑、进课堂、进教材”,中国梦教育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确立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要了解高职院校的“中国梦”教育,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中国梦的内涵要阐释清楚。这是基本问题,基本问题不明确,后面的实践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偏差。中国梦的内涵一般被从三个方面理解:国家层面,强调国家富强;民族层面,强调民族复兴;人民层面,强调人民富裕。怎么来理解这个中国梦的内涵?但从字面与词意观察,都不难理解。如果仅仅如此,似乎并不需要专业教师的讲解,然而情况是,专业教师的任务就是对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的剖解。从时间上来讲,“中国梦”早已有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梦,李大钊的青春中国梦,方志敏的可爱中国梦,都是对中国前途的美好期望;从逻辑上来讲,中国梦的提出是符合中国由“强—弱—强”的逻辑的,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与失败,打击了老大帝国的自信心,自新中国建国以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在探索富强之路,亟须一个“中国梦”来提振民族信心。几代人的努力,有了一个初步成果,使我们对“中国梦”的实现更加有信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国家富强的标准、民族复兴的标准、人民富裕的标准分别是什么,是需要专业教师的专业讲解的,不然“中国梦”就会变得空泛,最后成为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因与主题并不直接相关,笔者在此不做展开,只是做技术上的提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梦”教育的实现要以“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能把学生教育成实现中国梦的工具,而是要变手段为目的,中国梦的实现和人的目的的实现是一致的。

其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高职院校有其特殊职能,主要为国家与社会培养专业型人才,这是高职院校的优势,也是其劣势。优势在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具有针对性,聚焦于“专业”,学生可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上,为日后就业打下扎实基础;劣势在于高职院校的“专业”性大大地超越了其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尤其是忽视学生道德的教育,这也是前述教育部发文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因。就整个教育体制的运行来看,大学与高职院校都存在将学生“物化”的倾向,但是在程度上,大学要轻许多,高职院校则要重许多。祛除高职院校与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普遍性,来看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必须对其进行具体分析。那么,对高职院校的“中国梦”教育要怎样进行?这是下面一点要提出的原则,即人才培养的原则。

再次,高职院校“中国梦”教育须遵循的一般性原则。第一,“中国梦”教育要突出人的核心地位。“中国梦”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但不是根本的目标,根本的目标是人本身,“中国梦”的实现与否关系着人的生存、发展,若以牺牲人的生存与发展,来实现“中国梦”,就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不得不注意。第二,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往的教育的弊端之一是虚耗学生的能力与品质,进行“优胜劣汰”的残忍的“物化”教育,其结果的恶劣影响不是当下的,而是长远的,秉持工具思维的学生是无法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持久动力的,也无法享受到“中国梦”实现带来的成果。所以“,中国梦”的教育要着眼人的当下与未来。第三,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现实的人出发。第四,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第三、四两点原则是从“必然性”出发,也就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来进行“中国梦”的教育。这是难点,不过也有许多方法可循,一是承续已经发现的规律,将其导入教育实践,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开始,尤其是从高职院校的独特性开始,发现其规律,做到有法可循,有的放矢。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中国梦”教育是中国整体教育序列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秉持“育人为本—人才培养”的理念,是我们的一贯主张,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实施“中国梦”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防止“中国梦”本质的被虚化,也要防止教育的不良导向,以往的历史证明,我们的教育在这两方面都吃过亏,后果影响至今,并将持续影响下去,所以,今天的“中国梦”教育必然承担了这样两项任务:一是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教育理念决裂,倡导“育人为本—人才培养”教育理念;而是将“育人为本”理念导入教育实践,落实为要,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这两项任务没有先后,须同时并举,相互配合,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摘要:将高职院校的“中国梦”教育,置于人才培养的视角下,突出“中国梦”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价值性,并揭示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突出“中国梦”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科学性,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避免“中国梦”教育被人为虚化,也能回归教育“成人”的本质。

关键词:育人为本,高职院校,“中国梦”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国旗下讲话:中国梦 第5篇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万众瞩目的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两会好声音”响彻中华大地,传递出深化改革、稳中求进的清晰信号,催人奋进。中国号巨轮朝着民族复兴“中国梦”,已经开启了精彩壮阔的新航程。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梦,我们的梦。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动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进步的中国。每一段新征程的开启,总让人充满憧憬。从新起点整装待发的我们,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时,提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我们说的每个人都有梦想,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何谓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这个中国梦,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这个中国梦,蕴藏着中华民族够有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个中国梦,更包含着中国走向未来的自信!

时间的转轴,飞一般的回拨,回到那振奋人心的百年追梦史。在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追梦历程中,有戊戌变法六君子们敢于在闭关锁国的困境中向往“开放中国”、有梁启超先生敢于在风雨如磬的旧社会呼唤“少年中国”、有国父孙中山在血雨腥风中为之奋斗的“人民中国”、有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气壮山河地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更有邓小平面对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时的一句“主权问题是不能够谈判的”。

回顾历史,我们明白:只有坚持民族复兴这个最伟大的梦想矢志不移,我们的民族才能走上振兴中华的道道;审视现在,我们清醒:只有国家梦想和个人梦想相互激荡,中国的发展才能迸发出巨大的活力。苦海的灾难已再慢慢远去,但慢慢修远的长路仍在铺展。我、与千千万万个如我一般的当代中国青年,还要在梦想与践行中上下求索。我看见:天灾时踊跃募捐的我们;课余时积极参与时事讨论的我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我们、关注环境保护的我们;面对钓鱼岛事件、南海事件,理性爱国的我们.......是90后追梦的我们;俯身书海,畅想未来,也是90后追梦的我们;思维敏捷,开拓创新,更是90后追梦的我们。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梦,都是中国的梦!

当然,如果只有梦想、没有实干,那么再美好的梦想也只是“镜花水月”。所以我们还要记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才会实现属于你的梦想、我的梦想、我们的梦想、中国的梦想!

中国梦视角下 第6篇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30-02

“中国梦”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共十八大中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最初“中国梦”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后引申为“中国梦”的核心是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类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梦想的存在,梦想能够带来希望,每个人都有对梦想的追求,对未来的追求,它是我们继续发奋图强的不竭动力。中国梦是全国人民对未来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栋梁,是未来中国的领军人物,成为了实现中国梦的圆梦者,所以对大学生从“中国梦”的角度不断地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一、对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现实意义

中国梦不仅仅包含着历史的沉淀,再经过现实社会的不断洗礼,就有着了对未来召的唤内涵。中国梦更是包含着责任、理想及不断地奋斗的精神。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怀揣梦想的年纪,高校更是大学生追梦的舞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持久的教育工作,在“中国梦”的指导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们树立科学的远大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感和历史使命感

中华民族有着长达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描绘了精彩的画卷,在各个领域都有涉及并且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明成果,这些都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另外,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升时期,“中国梦”实现的脚步也在逐渐加快,所以我们不能放弃奋斗,因为如果放弃了奋斗就相当于放弃的梦想。大学生作为当下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群体,是能够肩负起社会主义使命的一代,将自己的“青春梦”与国家的“中国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梦。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奋斗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但在这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观念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和洗涤,偶尔会拥有一定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等等的影响,从而导致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发生偏移,使得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缺乏。对他们在思想政治上进行“中国梦”教育,就是要增强他们的理想信念,明确人生目标,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歪路,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塑造,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达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大学生的人生梦想也就实现了。

(三)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念

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则是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遵守的,将这种理念融入大学生的人生理念中去,有助于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的目标,有助于实现科教兴国的人才战略,有助于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现状

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中国梦”的不断推进,当代大学生的认知主流和当今的“中国梦”在主导思想上基本一致,而且大部分大学生非常关注中国梦的内涵和给人们带来的改变。在情感上,当中国梦的这一指导思想被提出时,大学生对中国梦很感兴趣,对中国梦的实现也很有信心。大学生不仅理解和支持中国梦,而且很多大学生还在不断地自觉践行这一理想,努力成为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者,十分想做中国梦思想上的巨人。

目前来说,对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虽然在各个高校都在如期进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相同,一般来说都有“理想教育”、“成才教育”、“创新教育”、“爱国教育”等,大学生对于每项教育内容的满意度也是有所不同,但在主流上大学生对于这种“中国梦”的教育内容还是比较认可的,也有少部分表示还需要改进教育内容。

(二)影响因素

随着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对于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的态度还是比较认可的,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环境。首次,在教育结构方面,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方面仅仅能够达到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对中国梦的本质理解不深,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教育结构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广度和深度上对中国梦很难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其次,在于教育内容,大学生对于四项教育内容还是比较认可的,也有少部分人表示不认可,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内容滞后,内容缺乏新意,一成不变,使得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所以从中国梦的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还是需要改进的。最后,在教育途径和教育环境上,在教育途径上不能很好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理论联系实际上做得不够,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堂教育及校园文化教育不能够达到一致,这就大大削弱宣传效果。在教育环境上,有些社会的负面因素对大学生正确的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中国梦”视角下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从教育现状和教育影响因素来看,推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三个方面。首先是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一直是高校中进行思想教育的重点教育内容,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时时刻刻把握着“中国梦”这一主题,每个高校可以结合自己高校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编写相应的教材,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国梦”这一理想。其次是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重要环节,是能否发挥高校的校园文化传播功能的关键。所以高校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且将“中国梦”这一主题始终贯彻在校园文化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比如在高校中可以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做好有关“中国梦”的校园文化的宣传。最后是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中国梦”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因为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还可以感受不同行业不同职位对“中国梦”的理解与认识。高校要不断开展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各种志愿者活动、爱心互助活动,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不断受到“中国梦”的教育和熏陶,使学生了解到当今的和平与安定来之不易,从而树立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

综上所述,梦想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有了梦想才能够有奋斗目标和动力,才能够更好地践行“中国梦”。对于当代的高校大学生来说,在实现中国梦的路途上,我们都不能做一个旁观者,而是要深入其中,将自己的梦与国家、民族梦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本文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和现状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在“中国梦”的视角下对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可以看出,从“中国梦”的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实现理想的信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最终使他们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1〕赵扬,李双军.“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2).

〔2〕齐丽丽,耿婧.基于“中国梦”视角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求知导刊,2016,(02).

〔3〕阮海龙.关于中国梦价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06).

〔4〕宫建伟.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4,(01).

〔5〕任志鋒,杨晓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的历史轨迹与发展趋势[J].思想教育研究,2012,(07).

〔6〕高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6).

〔7〕唐韬.“融入”视角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创新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12,(03).

〔8〕邹绍清,李国安,李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9〕姜春英,周昌芹,姜聪敏.“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成为忠诚的爱国者[J].北京青年研究,2014,(02).

〔10〕庄志英,陈少平.加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

〔11〕刘华军.以中国梦指引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

中国梦视角下 第7篇

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主席提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发出民族复兴的口号。这是我国积极自我构建国家形象, 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的契机。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国家不是固定稳定的实体, 而是一种构想出的共同体和意识建构。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也开始关注话语对国家身份认同和形象的建构能力。英语新闻网站面向英语受众, 有助于外国受众了解中国梦的内涵及发展情况, 在对外传播及塑造我国的国际形象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 本研究选择“中国梦”的国内英语新闻语篇为语料, 运用评价理论结合身份构建理论, 探索国内英语新闻语篇中如何实现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

二、评价理论

评价理论是对语篇中说者态度以及说者与听众态度协商的分析, 扩展了人际意义的研究范围。Martin和White (2005) 将评价系统分为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态度系统指人们参照情感反应或文化制约下的价值体系对参与者和过程进行评价的意义资源;级差系统指态度的增减;介入系统 (engagement) 研究态度的来源, 讨论说话人基于语篇中的价值判断或语篇运作所依赖的其他立场观点来定位立场的语言资源。

介入系统可进一步分为对话收缩和对话扩展两类。对话压缩指话语中的接入挑战、反击或限制了其他的声音和立场, 包括否认 (disclaim) 和公告 (proclaim) 。否认意味着语篇中的声音和某种反对的声音相互对立, 分为否定和反驳。否定 (deny) 一般为否定句, 引入对立的观点进而否决原有立场。反驳 (counter) 则是一些表示让步和表示出乎意料的表达。公告意味着说话人将语篇中的声音表达为不可置疑的、可靠的声音或立场, 从而排斥其他外来声音, 又分为一致 (concur) 、宣告 (pronounce) 、认同 (endorse) 。

对话扩展指话语的介入引发了其他的声音或立场, 包括接纳 (entertain) 和归属 (attribute) 。接纳指语篇中的声音所表现的命题建立在和其他命题的联系中, 因而语篇命题表现为多种声音中的一种, 从而引发对话。归属意味着语篇中的声音所表现的命题来自语篇外部, 从而引发对话, 包括承认性引述 (acknowledge) 和疏远性引述 (distance) 。

三、研究方法

本文语料选自国内主要英文网站新华网、中国日报及环球时报等, 自2012年11月29起至今有关中国梦的新闻语篇15篇。

研究借助语料库工具UAM Corpus Tool 3.1.12进行切分段标注, 即用户选择文件中的节 (单词、短语或句子) 并赋予特征。拟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定量统计拟建立对话收缩和扩展两层, 来标注并统计各种介入资源的分布情况。定性部分借助社会建构理论解读新闻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

四、介入系统

统计结果 (见表1) 显示:对话扩张资源有184个, 占77.97%, 而对话收缩资源有52个, 占20.03%。扩张资源的使用远大于收缩资源, 说明新闻希望通过对中国梦的报道引发对话, 给读者预留充足的选择及讨论的空间。

1.对话收缩。表2中, 否认有38个, 占73.08%, 其作用在于引入原有的观点或对立命题, 进而在新闻中对其进行直接的否定或反驳。否定出现20次, 占52.63%, 多于反驳资源的使用。英语新闻引入对立观点来进行否认, 以证明自己立场观点的正确性, 实际上是把肯定的意见引入对话, 进而缩小对话的协商空间。反驳资源运用则首先承认对立观点, 进而说明对立观点的错误性, 是用一个命题来取代或反对另一个有可能在此出现的命题。例如:

(1) Halligan said China would never (CONTRACTION:DISCLAIM: deny) seek hegemony and never (ENGAGEMENT:DISCLAIM: deny) go in for expansion because history bears thisout.

例 (1) 中, Halligan连用2个never来坚决否定有些人认为或可能认为中国会诉诸霸权主义和领土扩张的观点, 并指出中国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不会这样做, 给读者以肯定的信息。

(2) However (CONTRACTION: DISCLAIM: counter) , people's happiness is not only measured by their incomes, butalso (CONTRACTION: DISCLAIM: counter) the possibility forthem to pursue a dignified life.

例子中however和not only...but also都是反驳资源。However的出现给读者一个转折信号, not only引入对立观点, 收入能衡量人们的幸福指数, 然后but also说明人们能追求幸福生活的可能性才是衡量幸福指数的更佳标准, 让读者更加认同作者观点。

说话人通过公告资源描述己方观点的正确性、公正性, 来限制、排除对立观点, 包括三种方式:一致、宣告和认可。公告资源出现较少, 仅14次, 占26.92%, 其中宣告出现最多。宣告指说话人明显地干预或改动某种意见, 以断定后述命题的正当性。这种强调暗示有人对说话人的断言有抵触或怀疑, 而说话人若要坚持反对意见, 则要付出更大的人际代价。例如,

(3) What has been clear from recent history is that (CONTRACTION: PROCLAIM: pronounce) the world needsseveral engines of growth and that we can no longer relyon Western nations to be the primary drivers of the globaleconomy.

例 (3) 中, 说话人用what has been clear from recent historyis (近代历史证明) 说明他所要说的内容是经过历史实践和经验证明的, 即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多个引擎, 而不是依赖西方国家。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历史事实, 因此缩减了对话空间。

2.对话扩展。对话扩展中 (见表3) , 归属资源的使用最多, 有139次, 占75.54%, 全部都为承认性引述。而接纳资源占24.467%, 出现45次。归属把一种意见归属于一种外在主体, 承认其只是很多可能意见之一;接纳是表达一个人的主观意见, 承认这只是一种可能意见。承认性引述是一种中性的归属, 没有直接表明说话人对有关命题的看法。例如,

(4) But scholars like Wu argue (EXPANSION: ATTRIBUTE:acknowledge) strongly against these liberal opinions.

例 (4) 中, 作者用argue来引述外来声音, 表明外来声音只是众多声音中的一种, 增加了新闻的对话空间。统计发现, 新闻中say, said作为中性引述词, 频繁用来引述当事人声音, 这说明新闻报道尽可能保证信息的正当可靠性, 增加其客观性。

接纳资源可以表明作者对话语内容的态度, 说明作者所说的话只是一种期望或者事实中的一种情况。例如,

(5) “Greater efforts should (EXPANSION: ENTERTAIN) be made to rais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development,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economy, and improve the distribution ofindustries.” Wang said.

此处, 说话人指出应该 (should) 更加努力地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调整经济结构, 完善行业分布。Should表示一种责任, 说明表达内容是必要的、应该做的, 表达说话人的建议和期望, 读者可以就此有不同的讨论和意见, 对话空间因此得到扩展。

介入资源在新闻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作者通过对话收缩或扩展资源的使用同意或反对现有的事件或观点, 引导读者, 邀请读者加入对话讨论。大量运用对话扩展资源, 归属资源引入大量外来声音, 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和对话性;接纳资源的使用多表达作者对中国梦建构的期待和建议, 邀请读者加入对中国梦的讨论。立场原则问题的表达则多用对话收缩资源, 作者通过否定、反驳是自己话语更有说服力, 用来反对歪曲、误解中国梦和中国形象的言论。

五、结束语

新闻报道巧妙使用介入资源来实现其人际目的:

首先, 大量使用承认性引述, 客观报道中国梦提出、内涵及传播等信息, 把读者引入中国梦的话题, 接受各方面信息。

其次, 运用接纳资源, 借领导人、专家、媒体之口表达对中国梦发展的期望, 提出对其发展建构的意见。

第三, 对话收缩资源减少对话空间, 引导读者正确认识中国梦。否认资源坚决反对某些误解、歪曲中国梦的声音;公告资源表明中国梦的提出来自实践, 是合理的,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

通过评价资源的建构, 新闻中呈现的是初露头角的中国梦, 是以人为本的中国梦, 是和谐发展的中国梦, 也是急需实践和完善的中国梦。基本实现了新闻的目的:传达中国梦的新闻事实, 正面表明价值立场, 巧妙反驳对立观点, 让读者正确了解中国梦。

摘要:国家形象的建构离不开新闻媒体传播和公众舆论。本研究从国内主要英文网站上选取“中国梦”的相关新闻语篇, 以身份构建理论为依托, 以评价理论介入系统为具体分析工具, 从对话收缩和对话扩展两个方面探讨新闻语篇中如何实现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

关键词:中国国家形象,中国梦,介入系统,新闻语篇

参考文献

[1]陈丽.中西方媒体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1.

[2]高艳.美国大报之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1.

中国梦视角下 第8篇

1. 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和引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就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从宏观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引领, 确定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目标。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价值支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公民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规范和指导, 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又突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成果。实现中国梦, 必须要有符合中国国情的价值判断和价值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提供价值源泉。

3.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相互牵引、相辅相成的二重维度, 这二者在联系互动中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理想指引行动, 价值凝聚梦想,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石, 两者缺一不可, 相互借鉴,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二、以中国梦为指引, 帮助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梦提倡的是以民族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相区别。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从中国梦的大局出发, 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鼓励青年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将个人成才与民族进步相结合, 增强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 创新课程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应该努力创新课堂教学途径和方法,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主动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 积极利用网络教育、社会实践、走访调研等渠道, 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以文化体育活动为载体, 积极开展素质教育

文化体育活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在培育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组织, 应当充分挖掘文化体育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动员学校团委、团支部、党支部、班集体等,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 寓教于乐, 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吃苦奉献精神, 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 注重网络平台教育, 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 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的便捷性和广泛性已经引起高校学生管理者的普遍重视。学校应该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积极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微信等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利用主题党日、团日、重要节假日等时间结点, 向学生传播网络正能量, 使学生在体验网络信息的同时培育积极的价值观念。

中国梦视角下 第9篇

1 霍氏文化维度理论

荷兰研究学者霍夫斯泰德于1967—1983 年先后三次对分布在50 个国家和3 个跨国地区的共116 000名IBM员工进行态度和文化价值观的调查,旨在区分不同国家间的文化特征。经过十几年的研究,霍氏总结出衡量国家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四个维度: 即权力距离、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不确定性规避[1]。后来,因有关学者质疑霍氏理论在设计上带有西方研究的偏见,霍氏根据彭迈克教授及其同事针对20 个国家的研究数据,增加了新的维度,将其命名为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继而形成了五维度的文化理论框架,该理论是在有关国家文化与价值观之间关系的研究领域中引用率最高的理论体系[2]。下面就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进行详细说明。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指个体融入群体的程度,以及社会利益的关注方向,是个体利益亦或是集体利益,衡量指标为个体主义指数。在个体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较为松散,人们只重视自身的价值和需要; 而在集体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结合紧密,人们要时刻保持对群体的绝对忠诚以换取群体对其的终身照顾与保护[1]。美国个体主义指数91,居于世界第一位,是典型的推崇个体价值至上的文化。而我国个体主义指数为20,属于社团价值至上的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不同必然会从多方面影响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内涵。

2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下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异对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3],其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美国梦提倡机会均等,强调个体至上的价值追求和利益实现。显而易见,美国梦表达个体主义文化,而中国梦则是对集体主义文化最好的诠释。

2. 1 梦的选择: 梦想的本质不同

2. 1. 1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与个人梦的统一

集体主义是中国的文化根性。“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直接导致了中国人在各个方面倾向于求统一、求整体的群体取向,而集体主义正是群体取向的具体表现。它强调社会关系中的共同利益、群体利益,强调集体与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中国人无我意识很强,这与其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即凡事以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为重。在汉语中,很多诸如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习语就形象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家国天下”的情怀。因此,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提到的这一理念也进一步说明了中国梦在本质上是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的协调一致、有机统一。

2.1.2美国梦是个人的成功与富裕

在美国,在“天人相分”世界观的影响下,人们强调自我意识,鼓励个体价值的实现,直接导致了个体主义取向。个体主义价值观深植于美国人的思想深处不可动摇,它主张个体利益高于一切,社会仅仅是达到个人目标的媒介和手段。美国人倡导自治的生活,他们认为达到自治的前提就是拥有大量的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越富裕,内心就越自由、越安全。因此,在美国,价值取向更趋于功利化。南北战争结束后,“富裕就是成功,贫穷就是失败”作为主流思想日益凸显。物质财富的多寡常常作为检验个人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人们也把追求物质成功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

2. 2 梦的依托: 路径选择不同

2. 2. 1 中国梦依靠群策群力,提倡在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

自古以来,传统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价值基石,为中国梦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主张孤立地看待每个个体,而是将个体放置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关系中进行思考,进一步说,中国实际上就是一个“集团关系型”社会。“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就是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力量、重视团队合作的真实写照。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选择上,中国人更愿意依靠集体力量,正如霍氏所说,人们期待融入到强大而紧密的群体之中[1],喜欢政府、组织、社会、家庭承担更多的责任并给予其相应的帮助与支持,而不过于相信个人能力。中国文化强调个人的自我价值要在国家、社会、集体关系的大环境中得以实现。

2.2.2美国梦依靠个性张扬,鼓励个人奋斗与个体利益的最大实现

美国梦强调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拥有不受限制的机遇来追求成功,都有可能从乞丐变成富豪[4]。这种对个人财富、利益的过度关注与获取将美国人超越他人、自我,试图依靠自身力量来获取成功的文化行为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美国人看来,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无可厚非、自然而然的事情。他们不相信政府、社会和他人,只相信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神圣不可侵犯,与之相对应,美国梦的实现从最开始就把责任的重担落在了个人头上,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奋斗和努力方可实现梦想,而富兰克林、奥巴马、乔布斯等人又把美国梦具体化、形象化了,他们凭借亲身经历,激励人们靠自己的本领实现梦想。但由于过于强调个体利益,往往会导致对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忽视甚至排斥,这种价值取向也容易导致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

2. 3 梦的考量: 对公私利益的评判不同

2. 3. 1 中国梦强调集体利益和目标、集体利益优先于个体利益

孔子云:“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可见,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倡导的就是一种“幼有所养、老有所终、互相关爱”的集体社会。它虽然并不否定个人功利,但却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道德、大我的利益。在这种功利观的影响下,中国人从小就耳濡目染,要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要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体利益。中国梦也更多地强调群众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最大化。

2.3.2美国梦强调个体利益和目标、个体利益优先于集体利益

作为世界上最崇尚个体主义价值观的国家,一方面美国强调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在这种文化中,首先考虑的是个体利益和目标的实现,其次才是集体利益; 当个体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坚持个体利益为第一顺位,集体利益可忽略、可牺牲。另一方面美国文化也强调实现大多数人的幸福与快乐才是美好生活和理想化社会,但仍以个体利益、个人成功作为评判标准和出发点。可见,美国梦是个体化的,这不仅展现了美国文化独特的功利观,即强调追求个体私利的合理道德性; 也为个体追求成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道德支持。

3 结语

霍氏文化维度中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在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不同内涵中被阐释得淋漓尽致。美国梦是以追求个人成功与物质财富为核心的梦,强调个体利益优先于集体利益,鼓励个人努力和奋斗,在梦想实现过程中,美国政府与社会很少给予个人帮助。而中国梦则是以国家梦和民族梦为前提,个人梦蕴含其中的全民梦,三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集体主义作为中国文化最鲜活的养分,一直以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梦想实现过程中,人们期望政府、社会、家庭给予帮助与支持,强调集体利益优先于个体利益。

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要积极借鉴美国梦中的积极因素,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自立自强、独立创新、开拓进取等精神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但有利于个体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也为个体实现梦想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中国文化常常强调共性,忽视个性,有时甚至排斥个体对梦想的追求,以致于压抑了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因此,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漫漫征程中,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精髓养分; 也要吸收、借鉴和运用美国文化中合理、有价值的内容,培养个体的独立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发个体和集体的积极性; 更要尊重个体的正当利益追求,避免对个性追求和个体正当利益追求思想的排斥与抹杀,正确处理个体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格特·扬·霍夫斯泰德.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2版.李原,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郭莲.从跨文化视角看中美等国的价值观变化:霍夫斯泰德与费尔南德斯文化价值理论比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4):163-168.

[3]习近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1.

中国梦视角下 第10篇

一、美国梦的定义和特征

“美国梦”曾经风靡一时, 它是美国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也是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它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和美国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看。直到20世纪20年代, “美国梦”一直受到美国舆论界的大力宣扬, 成为世代普通美国人深信不疑、奋力追求的理想, 成为推动美国资本主义蓬勃发展, 维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精神力量。

演变到21世纪, “美国梦”时刻面临考验。在这个声称“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度里, 财富分配极为不公, 道德日益沦丧, 社会弊病日渐明显, 单凭个人努力和勤奋不可能实现“美国梦”。曾经, 它的确是一种能催人奋进的理想, 但随着历史发展, 美国社会源自资本主义制度所无法解决的弊端, 即少数人发财正是在千百万人的破产和贫困基础之上实现, 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美国梦”由原来崇高的境界逐渐向世俗化转变, 演变成只有少数人才能实现的梦想。

此时, 平民乔布斯缔造的“苹果”神话却再次点燃了人们心中对“美国梦”的追寻, 拯救了美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至2011年“占领华尔街”以来, 经济危机导致的民众信仰危机。乔布斯成功的“神话”再次表明:“美国梦”可以继续作为追求幸福的一种理想, 因为他本人即是物质与精神财富的集大成者。

长期以来, 关于“美国梦”内涵的讨论, 学者们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说法不一, 但却有其共同点, 那就是个人通过自我奋斗可以获得成功的梦想。本文将在“美国梦”视角下, 从以下三方面: (1) 不论家世和教育背景, 美国提供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 (2) 人人都有信仰自由和精神追求; (3) 成功取决于孜孜不倦的进取, 展开对“乔布斯热”产生根源的分析。

二、人人机会平等, 英雄不问出身

“美国梦”一直是美国人引以自豪的一个基本信念。不需要有显赫的家庭出身和教育背景, 凭借后天努力终获成功, 这点在乔布斯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1.坎坷的家庭和教育背景

《乔布斯传》开篇第一章的标题即为:“童年——被遗弃和被选择”。通过进一步阅读, 读者很快就了解到乔布斯并非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 从小享受着亲生父母的关爱。事实上, 在他出生后不久, 就被亲生父母遗弃, 而由一对来自加州的蓝领工人夫妇领养。乔布斯在自传中讲到很多关于他被亲生父母遗弃及对其造成的伤害, 但是他说:这件事情形成了他独立的性格。乔布斯上大学期间, 由于经济因素中途辍学。他在那场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到, 他不想把工薪阶层的父母省下来的钱全花在根本不值那么多钱的教育上, 他有负罪感, 于是选择辍学。

2.功成名就

从大学辍学后, 没有高等学府学历, 没有雄厚的家庭资金做支撑, 但凭借自身对电子产品的热爱和执着, 乔布斯开始书写“苹果”传奇, 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企业, 苹果公司市值超过美国经济总量的2%。乔布斯勇于变革, 不断创新, 先后领导和推出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iPhone、iPad等风靡全球的电子产品。此外;唯一官方授权的《乔布斯传》位列2011年度亚马逊销售榜首;2012年7月, 《时代》杂志评出一直以来美国最具影响力的20人, 乔布斯与美国美国国父华盛顿、科学家爱迪生等伟人同被列入。

他的成功似乎正是印证了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 宣称的“一切人生而平等”, 不论家庭, 出身等, 人人皆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他以实际行动再次丰富了“美国梦”的内涵, 进一步确立了美国价值观, 也在一定程度上更为具体地定义了“美国梦”:人人都有平等地追求幸福的权力。

三、崇尚信仰自由, 追求极简精神

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 人已经被异化成只顾追名逐利的机器, 社会上盛行的“消费意识形态”导致了清教伦理让位于享乐主义。与此同时, 美国社会的物质生活日益发达, 而人们却日益陷入精神贫穷的深渊。传统的克勤克俭的清教化理想道德, 似乎已让位于追求高消费享乐的道德观。美国是个熔炉式的移民国家, 它能包容所有文化和宗教。乔布斯信奉的正是东方的禅宗, 同时节俭、节制等伦理道德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践行。他花了好几年时间研究并实践佛教禅宗教义。纵观他的一生, 他追随并遵循着许多东方宗教的基本戒律, 通过苦行体验和返璞归真寻求启蒙。他不喜欢复杂的东西, 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房子装修, 衣食服饰都是如此。

1.极简主义

他把对简洁的热爱归功于他的禅修。禅修增强了他对直觉的信赖, 教他如何过滤掉任何分散精力或不必要的事情, 在他身上培养出了一种基于至简主义的审美观。自第一本苹果手册里宣称“至繁归于至简”以来, 乔布斯就以追求简洁为目标。单从“苹果”这个品牌名称, 即可看出, 这个词释放出友好而简洁的信号。乔布斯还很鄙视用手写笔在屏幕上写字的想法。“上帝给了我们十支手写笔”, 他挥舞着他的手指说, “我们不要再多发明一个了”。乔布斯在苹果系列产品中剔除按键让电子设备简单化, 剔除选项让界面简单化。乔布斯管理公司、设计产品、广告宣传的理念就是一句话:让我们做得简单一点, 真正的简单。

2.脱离物欲束缚

乔布斯曾表示, 现在的年轻人比他那一代人更加物质主义, 一心追求名利。禅宗让他更清楚什么是重要的——创造伟大的发明, 而不是赚钱。乔布斯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尽其所能, 将此生放回历史和人类思想的长河, 立足于全人类的发展, 而并非追逐物质财富。乔布斯的房子里只有最基本的必需品:卧室里的一张床垫和一个抽屉柜, 餐厅里的一张牌桌和几把折叠椅。他衣着简单, 即使是出席重大产品发布会, 也是他那标志性的牛仔裤, 黑色高领衫。他的饮食也是遵循严格的素食主义。在乔布斯看来, 苹果公司的一些人大赚一笔后就买下劳斯莱斯汽车和许多房子, 他们的妻子去做整形手术。但这不是乔布斯想要的生活方式, 因为他答应过自己, 不会让钱毁了自己的生活。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 “美国梦”也变得日益世俗化, 似乎演变成对财富的极度渴望, 而忽视了其在精神上追寻自由的需求。乔布斯再次用他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他关于信仰特有的那种激情。关乎理想信念, 关乎人生的选择与放弃。世俗外界的嘈杂之声太强, 把很多人心底的声音淹没了。而乔布斯最善于倾听并服从自己的激情和心底的声音, 坚守住了内心的信仰, 并自始至终的践行着。

四、自律进取不息, 关注细节之处

欧洲移民来到北美披荆斩棘、开辟新生活之初, “美国梦”虽处于萌芽状态, 但是清教思想核心所蕴含的勤奋努力, 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却是日后“美国梦”形成与兴盛的基础。乔布斯坚信“意志的力量可以改变现实”, 这种信念并非凭空建立, 而是基于自身的努力, 乔布斯在他30岁生日派对的请柬上写着:“在人生的头30年里, 你养成习惯;在后30年, 习惯塑造你”。对自身严格的要求和对产品细节之处的执着, 正是乔布斯一生中重要的习惯。

1.自律

乔布斯从父亲身上学到, 充满激情的工艺就是要确保即使是隐藏的部分也被做得很漂亮。这种理念最极端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之一, 就是乔布斯会仔细检查印刷电路板。一般人认为只要机器能运行起来就行, 没人会去看电路板的。乔布斯坚称优秀的木匠不会用劣质木板去做柜子的背板。在乔布斯的心中, 追求完美意味着:即便是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对其工艺也必须尽心尽力, 这是对自己树立高标准, 高要求。

2.执着于细节

乔布斯表示苹果电脑开机时间缓慢, 就意味着浪费用户的生命。正是源自这种对生命充满敬畏的信仰和从立足细节的特质使他坚持要求缩短开机时间;乔布斯对于屏幕显示内容也同样痴迷, 设计师们曾认为显示图标做得精简一点, 圆和椭圆满足基本需求。但是, 乔布斯却坚持要能画出带圆角的矩形, 因为从视觉上来说圆润而整齐;他对字体也同样执着, 理由是:“你能想象一下每天都要看着它是什么感觉吗?字体并非小事”。正是乔布斯对产品细节的坚持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从苹果用户的用户体验出发, 才最终呈现出伟大的产品。

受到乔布斯的影响, 苹果团队也充满激情地要制造出完美产品, 而不仅仅是可以赚钱的产品。这种理念有时会跟苹果的短期商业利益发生冲突。但是在一个充斥着低劣设备、杂牌软件和恼人的用户界面的世界里, 这种理念带来了以迷人的用户体验为特征的非凡产品。使用一款苹果产品可以像走在乔布斯喜爱的京都禅意花园里一样, 充满了对生命和对美感的敬意, 让人肃然起敬。

五、结语

乔布斯才华出众, 充满激情与活力, 他将时尚和科技在生活中完美融合, 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人类娱乐乃至生活方式。因为他, 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程度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追寻乔布斯, 不只是仰慕他那种用科技创造财富的理念;而是源自对依靠个人努力取得成功的一种肯定。乔布斯在全球掀起的狂热崇拜, 并非偶然。而是美国这片令人遐思的富饶的土地上, 再次温馨地煽起了美国人乃至世界人对美国想象希望的翅膀, 增强了人们实现“美国梦”的信念, 传递着对未来的希望与对生活无限的憧憬。

摘要:“美国梦”是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 它源于欧洲清教徒的宗教理想, 后又演变为一种为众多所美国人普遍接受的信念, 即:美国是一个机会均等的国度, 只要努力奋斗、拼搏进取, 无论家世、背景如何, 人人都有获取成功、实现自我的机会。平民乔布斯缔造的“苹果神话”, 再次向全世界昭示了“美国梦”的存在。本文论证“乔布斯热”产生的根源在于其成为“美国梦”的化身。

关键词:美国梦,乔布斯热,机会平等,信仰自由,拼搏进取

参考文献

[1]廖永清, 张跃军.美国文学中的旅行与美国梦[J].外语教学, 2008, (7) :62-65.

[2]王萍.“美国梦”释译[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4) :164-167.

[3]睿韬.难以复制的传奇——“苹果教父”史蒂芬·乔布斯[J].产权导刊, 2011, (12) :17-19.

[4]蒋道超.德莱塞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5]马克斯·韦伯.于晓, 陈维纲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 1987.

[6]彭亮.“美国梦”的文学解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105-109.

郑和下西洋与中国的海洋梦 第11篇

1407年九月初二(10月2日),大明国首都南京充满了节日般的欢乐。

当着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臣的面,远航归来的郑和将其在旧港擒获的海盗首领陈祖义等三人献给朝廷。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下令即刻处斩,“诸夷闻之震慑,曰:‘真天威也。吾曹安意内向矣。’”

旧港,就是现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巨港,此前名为三佛齐,在中国史书中又名渤林邦国,位于马六甲海峡南端,是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要地。

在官方的史册中,这一幕被看作是大明朝扬威异域的一大胜利:“帝大悦,赏爵有差。”在擒获陈祖义战役中有功的旧港侨领施进卿,被任命为官居从三品的宣慰使,并得到大赏。而郑和船队的有功人员,则按级别赏赐。

在一片弹冠相庆之中,包括在后世的普遍称颂声中,大多数人都不曾注意到:刽子手的鬼头刀,不仅斩下了陈祖义的脑袋,也斩下了海洋中华的命根。

旧港之战

陈祖义被擒,实在有些蹊跷。

陈祖义是广东潮州人,根据郑和的助手马欢在其回忆录《瀛涯胜览》中的记载,陈祖义全家在洪武年间“逃于此处(三佛齐)”。根据推测,陈祖义逃到三佛齐的最大可能是因为他违反了朱元璋所订立的海禁措施,这既是当时南方沿海居民最容易触犯的“罪行”,也是中国明朝的“海盗们”被逼上波涛的主要原因。在历史记录中,三佛齐“国人多是广东、漳、泉州人,逃居此地”。

三佛齐不仅地理位置好,物产也很丰富,因此,“人甚富饶”。出逃到这里的陈祖义似乎发展得不错。语焉不详的史书上多称他在海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武装团体;一些野史甚至说他还不时带兵骚扰东南沿海,因此,明太祖朱元璋曾悬赏50万两白银捉拿他,而明成祖朱棣又将赏格提升到了750万两的高价。如果这一数额属实,绝对可称是倾国倾城的价码了。

三佛齐从公元7世纪开始向中国进贡。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后,三佛齐便正式向明帝国朝贡。1376年(洪武九年),新国王麻那者巫里向明帝国请求诏封,朱元璋下旨封其为三佛齐国王。没想到,这却点燃了当地的烽火。

点火的是三佛齐的邻国爪哇。当时三佛齐已经被爪哇“役属之”,纳入了它的势力范围,“闻天朝封其国(三佛齐)为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爪哇“大怒”,将三佛齐国王诱杀,改其地名为旧港。但爪哇势力毕竟有限,“不能尽有其地”,“于是华人流寓者,往往起而居之。遂有广东人梁道明、陈祖义,先后自称头目”(《明通鉴》)。

陈祖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旧港的一名华人领袖。“虽朝贡而为盗海上,贡使往来者苦之”(《明史》),“邀截往来贡使”(《明通鉴》),这些记载确立了陈祖义的“海盗”形象,于是郑和剿灭陈祖义的行动,被赋予了正义的光芒。

根据正史,陈祖义的被歼完全是咎由自取。据说他竟打起了郑和舰队的主意,阴谋夺取满载宝物的郑和宝船,并向郑和“诈降,而潜谋邀劫”,此时,多亏另一“爱国华侨”、广东人施进卿举报。于是,郑和将计就计,设伏“大败其众”(《明史》、《明成祖实录》等)。

然而,根据在郑和助手马欢的记载上,陈祖义虽然“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辄便劫夺财物”,却并没有丧心病狂到劫掠郑和宝船的任何记录;而施进卿举报陈祖义的罪名,却不是什么“诈降”,而是“来报陈祖义凶横”(《瀛涯胜览》)。如果马欢之说属实,则旧港之战,完全是郑和主动出击。——正史上描述的陈祖义诈降等,实际上是在为郑和寻找一个师出有名的理由。作为郑和的助手,马欢也绝无必要为陈祖义开脱,因此,他的记载应该更为可靠。

按常理推测,陈祖义能够在异国他乡成为一世枭雄,智商与情商应该至少在中人以上,审时度势是其生存的本能,绝不可能疯狂到以卵击石的地步。根据正史,郑和的舰队足有27000多人,舰船高大,装备精良,绝对堪称当时的“无敌大舰队”。面对郑和,只有当地“千余家”追随者的陈祖义就仿佛小舢板面对航母舰队一般,过于渺小。

战斗是相当残酷的,结局也是完全一边倒。郑和舰队“杀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获其七艘,及铜伪印二颗,生擒陈祖等三人”(《明实录》)——这就是郑和下西洋时赫赫有名的“旧港之战”,也是七下西洋过程中仅有的三次战斗的第一场,对手则是自己的海外同胞。

朱家关门

在围剿陈祖义的“旧港之战”中,郑和体现了高度敏锐、甚至过度敏锐的“亮剑”精神——单凭举报就抢先“亮剑”。这和之前他在爪哇三宝垄的经历完全不同。当时郑和舰队登陆爪哇,是在1406年6月30日。当时爪哇岛上刚刚结束了激烈内战,西爪哇吞灭了东爪哇。见郑和军队上岸,西爪哇以为是一向与明朝友好的东爪哇请来的援兵,主动攻击,上岸的明军170多人被杀——这无疑是在“扬威异域”的郑和舰队脸上劈了一记耳光。

吊诡的是,官方史书上对郑和的反应没有做出任何记载。只在郑和押解着陈祖义返回南京的数日后,记载了西爪哇国王派使臣到明帝国负荆请罪;而此时,陈祖义的首级还挂在南京城示众,宣告着天朝大国的凛然不可犯。——西爪哇国王被明帝朱棣训斥一顿后,罚款黄金6万两了事。这笔罚款,直到郑和二下西洋时也只收回1万两,就在南京方面礼部官员义愤填膺之时,明成祖朱棣依然十分宽容,说:“朕于远人,欲其畏罪而已,宁利其金耶?”于是不了了之。

一边是面对爪哇现行暴行的高度忍让,一边是对陈祖义“莫须有”罪名的“不教而诛”,郑和的“亮剑”似乎是有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而这背后,就是郑和下西洋背后的帝国逻辑:稳定压倒一切。

早在朱棣刚刚夺得政权的时候,就发布了一个诏令:对“蕃国之人”,比较客气,要求“各还本土,欲来朝者,当加赐资遣还”。而针对侨居海外的中国“流民”,则十分严厉:“中国之人逃匿在彼者,咸赦前过,稗复本业,永为良民,若仍恃险远,执迷不悛,则命将发兵,悉行剿戮,悔将无及。”

这种“虽远必诛”的强硬立场,曾在汉初出现过,但那是针对匈奴外敌的,所谓“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如今,朱棣的“虽远必诛”,其矛头却是指向海外同胞,并且,对待土著招抚为主、对待侨胞镇压为主。——严厉的追杀令,只唤回了800多海外流民,更多的人依然选择了用脚投票,飘零海外。经过宋元两代数百年的海外开拓,华人已经在东南亚建立了相当的政商势力,而明代立国后的海禁政策,驱使更多的沿海居民投奔怒海,客观上反而壮大了海外华人势力。

朱元璋“片板不得入海”的严厉海禁政策,正式颁布于洪武四年(1371)。此前,刚刚立国的明朝还继承了元朝的政策,维持着与海外诸国的贸易。但不久,朱元璋就先后撤除泉州、明州等市舶司,并且严禁一切私人海外贸易。《大明律》规定:“凡将马、牛、军需、铁器、铜钱、缎匹、纱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物货船车并入官……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纹。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其原因,就在于朱元璋认为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导致沿海民众经常出洋,长期脱离了政府的管辖和控制,是破坏大明国安定团结的不稳定因素。

他的宏伟理想,是将全国变成一个大村庄,以农立国,不因富裕而生异心,不因迁徙而生动乱。他不仅颁布海禁,实际上也实行陆禁。根据大明律,任何人要离开自己的户口所在地,都必须先向政府申请通行证(“路引”)。路引上标明外出者的年龄籍贯,外出理由和目的地以及出门和归来时间。全国民众都被捆绑在户口和土地的枷锁下,大明国其实就是一个大型劳改农场。

而海禁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维护新政权的稳定。到了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进一步收紧了海禁,“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 因引蛮夷为盗, 命礼部严禁绝之,违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窝,其见有者, 限以二月销尽。”政府同时并且鼓励检举揭发,举报者可获得“犯人家资之半”,而隐匿不报者,也要严厉处置。一刀切的政令,试图以牺牲沿海的民生作为稳定的代价。东南沿海往往地少人多,实际上不可能依赖单纯的农业。比如福建,“田不供食, 以海为生,以津舶为家者, 十而九也。”

那些祖辈靠海吃海的人民,突然“被”政策性下岗,原来的渔业、商业都被紧急“关停并转”,政府却又难以解决再就业的安置问题,这就导致海洋版的“逼上梁山”越演越烈。

下岗转型

老百姓吃饭的问题,从来都比天还大,政府如果无法解决,民众就会自行解决,这背后“看不见的手”,不光来自市场,更来自人类求生存的天赋本能。在海禁高压之下,海禁并没有断绝海上贸易,只是将它们逼入了地下而已。

中国的对外贸易,原先主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如今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横插一杠,人为地减少了对国际市场的供给。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一下子全球紧缺,但是海外市场对“中国制造”的强劲需求却依然存在,因此使中国商品的 “走私”成为一个牛市奔腾的暴利行业。

海禁政策引发的走私牛市行情,也加剧了传统的海盗活动,一些海盗集团凭借其军事上的优势,也开始大力进入这一地下外贸网络,向“武装海商”方向发展。海禁政策的直接结果,就是催生了大量的海上武装集团,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被明帝国称为海盗或海贼。

明代200多年,海患不断、海盗不止(包括实际上以华人为主的所谓“倭寇”),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政府的海禁政策一手刺激而成的。与西方的海盗不一样的是,明清两代中国海盗常用旗帜,是绘着神灵的彩色旗帜,并非那种骷髅头——中国的所谓海盗们,写在旗帜上的都是谦卑的祈求,平安、温饱都是些草根阶级最为渺小而琐碎的“梦想”,如此而已。

尽管只是混口饭吃,东南亚的华人早在朱元璋时代就发展出了不容小觑的武装力量。《明史》记载道, 1373年(洪武六年),占城(今越南中部)国王曾攻击自称“元帅”的中国海寇张汝厚、林福,“贼魁溺死,获其舟二十艘,苏木七万斤”,可见其实力相当庞大。这种在本土之外发展出来的武装力量,这本来是可以作为一个民族对外拓展生存空间的先锋乃至主力——西方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及英国都是如此,但是,中国却走向了完全相反的一条路。

明成祖朱棣在夺得皇位之后,实际上继承了朱元璋的海禁政策,只是手法上不再是单纯的“关门”,而是开门出击,打击海外的侨胞势力,对一切可能危及帝国及其本人地位的力量 “虽远必诛”。这种从国际大视角进行“维稳”的思路,的确表明了朱棣的“英明天纵”,但对于整个民族而言,却未必是好事。

一盘棋局

与陈祖义同时在三佛齐称雄的梁道明,就成为明成祖朱棣“国际化维稳”的试点之一,幸运地避免被当作“海盗”除去的命运。

朱棣登基之初,指挥孙铉出使南洋, 遇到了梁道明的儿子及仆人,就将他们挟持回国。3年后,郑和正在准备下西洋,朱棣就派人带着那两名仆人,前往三佛齐,要求梁道明接受招抚。

在明帝国一手硬(以其子为人质)、一手软(派使节招抚)的工作下,梁道明顺利地接受了招抚,在其大臣陪同下,入朝参拜。根据《明史》记载,梁道明进京“贡方物”后,“受赐而还”;但根据明代张燮的《东西洋考》,梁道明到京朝贡后,滞留京城,并未回三佛齐,其权力暂时交给了其副手施进卿,这就为不久后施进卿利用郑和的力量消灭陈祖义打下了伏笔。

此时的三佛齐,除了梁道明的势力之外,还有陈祖义。梁、陈二人,各有拥立者。在小小的三佛齐“山头”,出现了梁、陈两只“老虎”,这显然有些拥挤。从常理来说,一个分裂的藩属更有利于中央进行分而治之。从有限的史料上看,明帝国册封了梁道明,却似乎并没有册封陈祖义——虽然他也遣子入贡。在梁、陈之间,明帝国选择了梁,如此,剿灭陈祖义也就顺理成章了。

歼灭陈祖义的“旧港之战”,关键点在于施进卿的举报,但是,关于施进卿举报的内容,史料充满了矛盾:关于施进卿,正史所提供的材料并不多,只记录他也是广东人,并在旧港之战后成为三佛齐的实际统治者。旧港之战,施进卿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与南京之间——确切地说,他与郑和之间——究竟达成了什么样的默契呢?

根据荷兰殖民者所保存、整理的《三宝垄华人编年史》,在施进卿与郑和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共同点:他们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旧港(三佛齐)自古以来就是来自福建的非穆斯林海盗的巢穴。旧港之战前,已经有一些华人信奉了伊斯兰教。华人社区本就派系林立,如今再加上宗教的因素,情况更为复杂。在完全可能的种种冲突中,作为穆斯林的郑和,也完全可能根据自己的信仰选择支持哪一方。

如果说,旧港之战中,郑和与施进卿因宗教信仰而结成同盟关系还只是一种推测的话,历史的演进却证明了:陈祖义伏诛后,施进卿被任命为旧港宣慰使,“旧港就建立起了印尼群岛上第一个哈纳菲(Hanafi)教派的华人穆斯林社区。”(《三宝垄华人编年史》)随后,伊斯兰教在南洋华人社区广为流传,最终国家分为三等人:“一等回回人,皆是西番各国为商,流落此地,衣食诸事皆清致;一等唐人,皆是广东、漳、泉等处人窜居是地,食用亦美洁,多有从回回薮门受戒待斋者;一等土人,形貌甚丑异,猱头赤脚,祟信鬼教,佛书言鬼国其中,卽此地也。”(《瀛涯胜览》)

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是,在七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不遗余力地大力推行伊斯兰教,影响至今——尽管在中国国内的各种纪念中,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个问题。

关于梁道明的结局,史书上并没有任何记载。如果其果然滞留中国不归,富贵一生,倒是一个“急流勇退”的明智选择。将他调开,或许也是施进卿及郑和大棋局中的一着?

太监出洋

在郑和下西洋前,中国早已是海洋大国。从技术能力的角度来看,完全具备了建立“日不落帝国”的基础。

早在北宋时期的《萍洲可谈》(作者朱彧,成书于1119年)中,就记载了指南针在中国航海中的广泛运用:“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到了元代,指南针成为中国航海的主要导航方式,不论昼夜晴阴都可以用。

靖康之变、宋室南渡之后,海洋贸易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南宋成为实际上的海洋大国。根据元初的记载,仅与广州通商的海外国家和地区就有143个。而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于1349年成书的《岛夷志略》, 则记载了200多个国家,其中的99个是他本人“身以游览,耳目所亲见”。

宋、元两代政府,都积极推行海上贸易,鼓励华商向大洋进军,仅泉州一地,商人“夜以小舟载铜钱十余万缗入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泉州巨商蒲寿庚之婿“佛莲”,“其家富甚,凡发海舶八十艘”,他去世后,遗产中仅珍珠就有130石(《癸辛杂识》)。在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仅泉州一地“市舶司”的年收入就达到80万缗以上,约占南宋朝廷年财政收入的1/50,泉州与广州两地“市舶司”的年收入更是达到了200万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与海外贸易同步发展的,还有华人的第一波移民浪潮。中国人开始在东南亚一带广泛定居,华商的势力主宰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并且形成了部分“准政权”性质的小王国,假以时日,东南亚地区将完全可能实现“王化”,成为中国进军全球的桥头堡和基地。但是,朱元璋的海禁政策,打断了这一进程。而郑和下西洋,则从根本上铲除了中华势力在海洋上的扩张。

根据《明史》的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一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二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也是被后世大多数人所公认的两大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目的,相对比较靠谱。明成祖朱棣本人是朱元璋诸子中武功最佳者,在长期驻守北平的过程中,他成为对抗蒙古人的中流砥柱,而他之所以能夺位成功,也是依靠其强大的武装力量。登基前后,“耀兵”一直是他内政外交的基石,通过“耀兵异域”,不仅能以“万邦来朝”的盛况增强他的合法性,也能直接和间接地打击任何敢于挑战其权威的反对势力。

郑和下西洋的“耀兵异域”,与朱元璋倡导的海禁政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其本质上完全相仿:那就是将一切可能的反对势力彻底扼杀在萌芽状态,确保政权的安宁。这一表面上看十分开放的行为,其幕后其实是同样的保守动机,因此,在派遣郑和的同时,朱棣会颁布对于“执迷不悛”的海外华侨“命将发兵,悉行剿戮”的全球追杀令,并将倒霉的陈祖义押上了断头台。

民族去势

常见的说法,认为郑和下西洋拓展了中外的贸易交流。而实际上,郑和下西洋恰恰是摧毁了宋元两代数百年来积累的中国商业文明和全球贸易体系。

郑和自己曾说,出使下西洋就是“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在这种“金元外交”的思路之下,所谓的“贸易”也成了“金元外贸”。根据《永乐实录》记载,当时苏门达腊与柯枝(今印度科钦)等地胡椒每百斤价格约1两白银,明政府在《给赐番夷通例》却规定,每百斤胡椒的采购价为20两,这种慷慨令世界瞠目。即便是“出了朱皇帝”的龙兴之地凤阳,农户们也从未有机会享受这种超常规的“政府保护价”。

“厚往薄来”的政策,在郑和下西洋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每到一地,郑和便“昭示恩威”、“普赉天下”,大把撒钱,同时要求各国“知正朔”、“奉天道”、“尊事中国”、“勉图勿怠”。这等于是用金钱买到了一群“小弟”、买到了当“老大”的面子。东南亚最需要的中国产品,比如茶叶、丝绸、瓷器,郑和无偿或低价地到处送,当然主要是送给当地的贵族和头人,大搞政府公关;而中国所需要的东南亚产品,比如香料,郑和就以远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当然,郑和还大量采集奇珍异宝,将航行变成一次奢侈品购物游,提升了其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含量。无论“买”还是“卖”,在郑和的强大游资介入后,市场秩序完全被扰乱乃至丧失,纯正的商业自此崩溃。

“厚往薄来”,当然不是平等互利的商业,而是颇具中国特色的“赍赐经济”。大明朝的老百姓勒紧裤腰带,支撑起了帝国的虚幻的脸面。而已经形成并运行了数百年的中外商贸体系,被郑和切断了命根子,遍布东南亚的华商因此遭受致命的打击,如果不想方设法挤入这一荒诞的免费派对,就只能下海当“海盗”了。

而东南亚的“朝贡者”们,则可以免费搭乘郑和的伟大舰队,到中国大做其朝贡生意,只要向大明政府献上几句好话和几个媚眼,就可以得到大把实惠。在利益驱动下,这种“赍赐经济”成为“藩属们”捞钱的工具,也成为日后明帝国的沉重负担。比如,暹罗(泰国)的“碗石”,正统二年( 1437)的“赍赐价”是每斤250贯,暹罗人就使劲“上贡”,7年后( 1444年)居然输入8000斤,礼部无奈,只好降价为每斤50贯。之后,继续打对折,但暹罗人还是继续“上贡”,礼部最后只能明令禁止;同样,一把在日本只值800~1000文的军刀,大明帝国的“赍赐价”高达5000文,日本人立即将这作为好生意,上贡数最最多时竟高达37000多把。大明朝民间禁止持有武器,政府只好照单全收。

从海洋帝国、商业帝国,转型为内陆帝国、农业帝国后,“赍赐经济”成为大明帝国的沉重负担。朱元璋时代(1375)就已经开始发行大明宝钞,到了郑和下西洋最红火的年代,政府为了控制宝钞的急剧贬值,只好拿“上贡”而来的进口香料代替工资。明成祖死前三年(1422-1424),官员们的工资除了春夏两季能领到钞票外,秋冬都只能领取胡椒、苏木,五品以上高级干部工资的70%为实物,五品以下的60%为实物。明成祖死后,这种情况继续恶化。胡椒、苏木成为另类“代价工资券”,不久又扩大到军队中,军饷的一半由胡椒、苏木代替。这种特殊的“代价工资券”,一直使用了40多年,胡椒、苏木库存耗净才停止。期间,穷疯了的官员们充分调动聪明才智,将中国官场的腐败推向了更深、更高和更强。

成化年间,有太监鼓动明宪宗深效仿旧事,再下西洋。车驾郎中刘大夏藏匿了郑和下西洋的所有文件,愤怒地说:“下西洋废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时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旧案虽有,亦当毁之以拔其根。”(《殊域周咨录》)刘在日后被指责为摧毁航海技术的罪魁,其实,他无非只是说了句良心话、做了件良心事而已。

更令后世郁闷的是,那些留在官方记录中谦卑恭顺的朝贡文书,可能大多数并非朝贡者的原意,而只是翻译上的“技术性处理”。据说,至今在马六甲博物馆,还有明朝使节跪拜满剌加(马六甲)国王的大型雕塑,这与中国官方文件中使臣宣谕、马六甲国王到中国朝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国人经过数百年的拓殖,已经将直达马六甲海峡的东南亚,变成了中华大陆刺向大洋深处的一柄尖刀,横跨太平洋,伸入印度洋。而彼时,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尚未开始。

郑和下西洋,虽然是航海技术层面的伟大之举,却凿沉了本可遨游全球的“海洋中华”的巨轮;断送了锐气勃勃的海外华人社区,从此海内外华商如果不依附于权力,就完全失去了脊梁骨;虽然是政治压倒经济,却令数百年来和平、富庶、充满朝气的中国海疆成为海上墓地。梁启超曾将郑和与达伽马、哥伦布并列,并哀叹“哥仑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仑布;维嘉达哥马(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嘉达哥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这实在是高抬了郑和。

作为伟大的航海家,被阉割了的郑和在权力面前无非只是另一把阉割的刀具而已。刀锋所向,固然可以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但也可以翻转手腕、挥刀自宫——他有选择吗?中国有选择吗?

中国梦视角下 第12篇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 [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 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 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是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等方面, 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2.“中国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21世纪以来, 国际国内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大学生身处一个崭新的环境。就国内来说, 我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在这种新常态下,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大学生思想压力增大。从国外来看, 发达国家发展稳定, 它们的文化不断冲击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在这种思想的冲击下, 不少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2]另外, 目前的学生, 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由于从小受到过度的保护, 孩子很少有独立自主的机会, 独立性较差, 有些人离开大人的照顾什么都不会做, 对社会的依赖性很大, 对未来的期待多数表示出无所谓的态度, 认为自己会有父母的照顾, 对生活表现得不十分积极。

在“中国梦”的指导思想下, “中国梦”为广大的大学生指明了道路, 让全体中华儿女备受鼓舞。利用“中国梦”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它的有效性, 鼓励和动员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中国梦”视角下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

(1) “中国梦”思想理论进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堂。思想政治课堂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战场。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要时刻把握“中国梦”这一鲜明的主题。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 探索有关“中国梦”的教学资源, 开设相应的课程, 编写教材, 积极展示“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2) 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个重要的有效环节和载体。结合校园文化这一载体, 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功能, 把“中国梦”这一主题思想贯穿整个校园文化, 营造一个良好的“中国梦”氛围。例如, 开展多项“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活动, 利用校园的广播站、报刊专栏大力宣传报道有关“中国梦”的先进事迹。

(3) 开展“中国梦”的社会实践。努力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 结合“中国梦”主题思想, 开展各种思想道德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切实地接触社会, 感受各行各业的“中国梦”。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 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 并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升华。也可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 让学生体会当前的社会安定来之不易, 树立民族意识, 树立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为实现“中国梦”积极地努力进取, 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总之, “中国梦”是当前社会的主流思想, 也是近代以来所有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深入透彻地理解“中国梦”的内涵, 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身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及面对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 这些对展开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思想教育, 使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扬, 李双军.“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4, (4) .

上一篇:舞台美术创造下一篇:特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