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组织区域活动论文

2024-07-12

有效组织区域活动论文(精选12篇)

有效组织区域活动论文 第1篇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作用相对其它教育形式显得弱化了。孩子们更多是在与材料互动,与同伴互动,是建立在一种平等层次上的互动。材料作为区域活动重要的元素,往往决定着区域活动的成败如何。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有效地投放和运用材料,不仅可以增强孩子们活动的兴趣和乐趣,更可以提高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一、多样性的区域材料给予孩子多元化的自主选择

区域材料作为孩子进行区域活动的重要工具,就必须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行自主选择,这也是孩子兴趣盎然地进行区域活动的前提。而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在了解每个孩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供多样性的区域材料,以给予孩子多元化的选择范围。在一次大班“化妆舞会”的主题区域活动中,我事先观察和了解到,我班有的孩子动手能力较强,对制作化妆舞会的服装很感兴趣;而有的孩子表演欲望很强烈,对穿上舞会服装进行“走台步”、“表演舞蹈”青睐有加;还有的孩子“甘于幕后”,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化妆舞会”的情况。针对这几类孩子的不同兴趣点,我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区域材料,为第一类孩子提供了各种颜色的挂历纸、快餐盒、布、羽毛、吸管、一次性台布、各类纸盒等;为第二类孩子提供了适宜的音乐、镜子、舞台等;为第三类孩子提供了纸、画笔、照相机等。这样,丰富多样的材料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活动材料和活动方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孩子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兴趣点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兴致勃勃地享受着区域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提供给孩子多样性的材料,给予他们多元化的选择是事关区域活动成功开展的有力保证。

二、层次性的区域材料满足各层次孩子的发展需要

如果区域材料只在横向的多样种类上下功夫,而忽略纵向的层次性的话,那么效果还只是片面的。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总会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异,而每个孩子都有参与活动和在活动中获得提高的权利和需要,都有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欲望。如何满足和平衡每个孩子这种需求呢?那就必须在“层次性”上进行思考。区域材料的层次性是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一次小班的“小巧手”的区域活动中,我根据孩子的不同能力提供了相应的材料,如为动手能力较强的孩子提供了一些白纸、画笔以及几幅范画,鼓励他们画一些自己喜欢和会画的东西;为动手能力一般的孩子则提供了一些画好主体物体的画纸,鼓励他们进行添画;而为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孩子则提供一些画好轮廓的画纸,鼓励他们进行涂色。这样,三个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都获取了各自所需的材料。在活动中,每个孩子“如鱼得水”,都能自信地操作,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了区域活动满足孩子个性化发展需求的优势。

三、开放性的区域材料激活孩子与材料的充分互动

区域活动中,要给予孩子自由、开放、多元的活动空间。孩子们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与材料进行交互作用,材料作为活动与孩子之间的物质媒介,影响着孩子们活动的情绪和兴趣,而开放性的材料无疑可以更充分地激活孩子与之的互动。在我班的“科学探索”区域中,我发动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参与收集各类材料,材料种类、收集渠道简直是应有尽有,无所不涵盖,包括自然物、废旧物、成品、半成品等。而且这些物品都陈列在开放的区域中,孩子们拿放自如,更新自如,操作自如。一些孩子对各种各样的石头很是感兴趣,经常拿着放大镜研究石头上不同的纹路,并将这些观察的花纹融入到了自己的绘画作品中;还有一些孩子将米、黄豆、黄沙分别装入易拉罐中,听着它们发出的不同声音啧啧称奇。这些开放的区域空间和材料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在这里,孩子们无拘无束、大胆尝试、尽情创造。因此,开放性的区域材料是激活孩子与材料互动的原动力。

四、可塑性的区域材料留给孩子无限的创造空间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还必须考虑到可塑性。可塑性的材料不仅可以达到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激发孩子潜在的创造力。我班的建构区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为了给予孩子们更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在建构区投放材料时,尽可能选取一些可塑性大、可变性强的材料,如造型空间大的插塑、可任意弯曲的塑料条、可变形的积木等。由于这些材料操作的结果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孩子们每一次去操作时,都能玩出新花样、体验新鲜感,这一区域就成了孩子们百玩不厌的区域。因此,可塑性强的区域材料可以让孩子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区域活动的魅力。

五、针对性的区域材料促进孩子能力的提高

区域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孩子们自由“玩”的需求,同时还隐藏着巨大的教育契机和价值。它可以利用孩子乐意接受和参与的形式,来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能让孩子们在“玩”中潜移默化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因此,每一个区域活动的设置和材料的投放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年龄、个性特点、兴趣需求,还需要通过平时系统地观察和解读,站在更高的高度去了解他们缺少什么、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哪些铺垫等。

《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在今天,我们正通过努力来践行这一理念。活动材料虽然只是一些没有生命的物体,但是,如果我们把对孩子、对教育的一片热诚转化为智慧,有效地利用这些材料,充分挖掘出它们的利用效能,它们一样能够体现出其促进孩子发展、提升教育的价值。

摘要: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 正越来越显现出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也越来越为教育者所关注、孩子们所喜爱。而区域材料作为区域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当着区域活动和孩子们之间物质媒介的角色。孩子在活动中, 主要通过与材料之间的交互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有效组织区域活动论文 第2篇

浅谈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区域活动

10月30日,我有幸观摩了我园小、中、大班三个区域活动视频,为自己的一片“净土”(对区域活动的指导知之甚少)汲取了水分和养料,望其三位老师的“抛砖引玉”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区域活动理论学习和区域指导实践中,变成一片“沃土”。

区域活动对于我园教师来说,都还处在探索学习阶段,感谢曹兴莉、杜娟、舒萌三位老师为我们献上的三节观摩活动,且不提活动的指导成熟与否,单就三位能够有勇气开启这扇紧闭的“窗户”已足以让人佩服。不提他人,我,做不到!通过观摩,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感受:

一、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和介入因年龄段而异。曹兴莉老师的小班美工区指导,或许放手太多,毕竟孩子才刚满三岁,也才适应幼儿园生活。如若放开手让他们自己用橡皮泥做出自己喜欢的食物,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令他们无所适从。因此,小班区域活动的指导,教师应更具体一些,目标可以细化,必要时,教师可以示范操作。中大班的活动指导则可以放手一些,不能介入太多。舒萌老师在指导大班美工区活动时,便有意放手孩子自由创造,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菊花”。尽管孩子们在老师没有任何提示,同伴间没有任何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了精美的创作——各种材料精彩纷呈的菊花,但这真的是我们所期待的常态化区域活动吗?越是完美越容易暴露瑕疵。即使是大班,区域活动指导仍然需要孩子交流,甚至争论,这也正是区域活动被大家认可的功能意义之一。教师的放手不代表沉默,适时的点拨、偶尔的建议„„是哪个年龄段都需要的。

二、区域活动要围绕一个主题。三节活动都有各自的主题,无论是小班的“好吃的食物”,中班的“我们的城市”还是大班的“重阳节的菊花”,均能引导孩子围绕同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但相对而言,中班和大班的主题更鲜明一些,无论是材料的投放,还是教师的开场引导都能唤起孩子的参与意识,每个孩子都很明确自己今天要完成一项什么任务,为达到目标才能做出相应的回应和努力。小班的“好吃的食物”这一主题对于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动手能力来说,有些偏大。教师可以具体说说可以做出哪些好吃的食物,糖葫芦?汤圆?棒棒糖?面条?„„或者指定一种食物,请小朋友做出不一样的花样,或许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当然,曹老师指导的美工区活动很接地气,回归本真,这正是我们如今在区域活动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值得探讨,值得商榷。

中班区域活动的组织策略研究 第3篇

关键词: 中班区域活动 幼儿教育 组织策略

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气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有助于提高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活动中,可以培养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只有让区域活动真正扎实有效的开展,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用,为幼儿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一、材料,适时调整

只有选择合适的游戏材料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探究的兴趣,在投放材料前,在班级内开展一个小调查:你玩过什么棋?你最擅长的是什么棋?你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吗?通过调查发现,班级内的幼儿有的喜欢跳跳棋、有的喜欢飞行棋、有的喜欢大富翁、有的喜欢数独……根据孩子的喜好不同、能力不同,给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棋,有两人合作的、多人合作的等。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丁彦竹、季昱辰、陈鸿瑞三个人选择了“大富翁”。陈鸿瑞说:“哎呀,我们三个都不认识字呀!”然后指了指旁边的四个小朋友,说:“他们也不认识字!”丁彦竹说:“就是呀!”季昱辰看了看四周,看见了我,对他们说:“梅老师认识字的,我们问她,请她帮忙给我们看,不就行了吗?”丁彦竹说:“买这个东西要多少钱?”听了她的话,季昱辰低下头去看看,说:“我认识的,这个是2000。”丁彦竹拿着手里的一叠钱说:“我这些够吗?”季昱辰看了丁彦竹手里的钱说:“够了,你这个是5000。”陈鸿瑞说:“你看,这个是要坐牢的!”季昱辰说:“不是的,不是的。我和我姐姐玩的时候,她告诉我的!不是坐牢的!”两个人在争论,季昱辰说:“我们还是找梅老师帮我们吧!”说完,他走过来,对我说:“梅老师,你能帮我们一下吗?”

观察发现幼儿对该区域的材料很感兴趣,在区域活动中,这些新材料成了幼儿的“宠儿”,但同时发现,对于“大富翁”这个棋类游戏来说,对于班内幼儿有些不合适,上面有很多汉字和千位数的数字,幼儿仅仅凭在生活中和成人或者大龄儿童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并不能支持他们顺利地完成游戏。针对这一现象,“大富翁”这一材料更换为其他适合幼儿的棋类。

二、规则,“私人订制”

区域活动有助于充分地激发同伴之间的学习,在活动中幼儿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区域和材料,按照各自的发展速度划定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时间段,体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教师对材料的投放和设计,充分提供幼儿探索学习的机会,这就要求幼儿有很强的规则意识。区域规则的制定,可以让孩子们完全参与其中,让孩子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教师帮助幼儿自主制定游戏规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区域活动中,徐梓涵、陈钇潼两个人选择了飞行棋,还没看见棋子走动,就听见两个人在那里你争我抢的声音。徐梓涵说:“我先来的,我就是要先走。”陈钇潼说:“是我拿的棋盘,我要先走。”就这样,两个人因为谁先下谁后下,谁也不让谁,在那僵持住。这个时候,坐在地垫上玩飞行棋的朱奕郡听见了,对他们说:“你们可以石头剪刀布呀?谁了就谁先走。”陈钇潼和徐梓涵听取了他的建议,两人觉得通过猜拳来一决胜负,赢的一方先走,输的一方也不要有任何异议。

幼儿区域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发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如果没有相应的活动规则,区域活动就会开展不顺利甚至无法开展。因此,教师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幼儿一起自主制定规则,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把区域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在区域讲评中抛给幼儿,比如:“怎样大家都能玩得到?轮流玩又从谁先开始呢?”通过提问,循循善诱,帮助幼儿形成规则,让幼儿参与制定规则,不但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而且提高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使规则成为孩子真正的内需,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遵守与执行规则。

三、讲评,及时有效

让区域活动更好地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激励。《指南》指出:“教师要做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讲评时,及时地肯定和表扬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种种表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小睿是教室里一个比较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一天的各项活动中,他的名字的“点击率”是最高的。区域活动时,他很喜欢选择游戏棋,下棋时就私自违反下棋规则,经常有同伴来告状。这不,你听:“梅老师,明明轮到我走了,小睿却不让我走。”顺着声音望去,原来是淇淇,她一边说,一边指着小睿。我走过去问她:“怎么了?睿睿。”睿睿看了看我,说:“不是的,因为她拿错了,她刚开始选的是蓝色的,可是她现在又想换黄色了,不可以这样的。”了解情况之后,发现他其实很会玩飞行棋,因为他别熟悉飞行棋的规则,所以他故意要“搞破坏”。在活动讲评之时,及时地在集体面前肯定和赞扬小睿,表扬他能及时发现同伴的错误并提醒同伴正确的玩法,说明他是一个认真的小朋友。

区域活动材料有效投放四策略 第4篇

一是缺少选择玩法的自由。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目标, 过分重视材料的预设玩法。单一固定的玩法实际上是区域活动材料在控制和绑架幼儿的思维, 而不是幼儿摆弄活动材料。当幼儿对材料缺乏控制时就会失去“玩”的兴趣, 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下降, 该材料的教育价值就难以实现。二是忽视材料的跟进调整。教师往往习惯一次性更换材料, 大量的材料一股脑儿投放到区域中, 就认为完成了任务。至于幼儿是否喜欢这些材料?是怎样玩的?遇到哪些困难?材料是否需要增减?空间是否需要调整……很多教师就不去关注, 无法真正做到追随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以至材料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三是忽略材料的组合性。其实, 各个区域活动的材料之间往往存在着互动关系, 教师为了所谓的活动有序、不乱、省事, 严格要求幼儿对各个区域的材料不能混合使用, 在哪个区域玩就使用那个区域的材料。教师忽略材料的组合性, 剥夺了幼儿创新性发挥的机会, 降低了材料应有的教育价值。

如何解决上述三个问题, 提高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

一、调整规则, 还幼儿游戏自主权

把区域活动的自主权、主动权、独立权还给幼儿, 首先要从调整区域活动规则入手。

(一) 鼓励幼儿创新玩法

材料的玩法要从以往单一、限制调整为开放、自由, 单份材料多种玩法, 玩法不固定, 为幼儿思维松绑, 鼓励幼儿创新玩法。

(二) 允许区域与区域之间互通

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材料, 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独享走向共享。例如:幼儿发现“ 车轮滚滚区”滚珠不够, 可以到“ 操作区”中拿滚珠, 但是玩完后要把滚珠放回“操作区”。幼儿在使用不同区域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会逐渐克服孤立的材料观, 树立有机联系的系统材料观。

(三) 不限定进区人数

进区人数从限制调整为无限制, 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长久下来, 幼儿会自行根据场地范围来确定自己是否进入该区域游戏, 培养幼儿的协调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 允许幼儿经常选择同一区

以往许多教师都会特别要求每个幼儿每周要到不同的区域去游戏, 将其调整为允许幼儿经常待在一个区域游戏, 因为重复对幼儿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巧制材料, 发挥材料最大化价值

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操作的欲望?什么样的材料能保证幼儿的活动有价值?材料如何满足幼儿的多种需要?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要从制作材料入手。

(一) 注重材料的生态性, 整合教育资源

那些花去教师大量时间制作的精美高结构材料, 有时并不能引起幼儿较长时间的兴趣, 究其原因是玩法少, 脱离幼儿生活。生活中, 随手可得的废弃物品, 如水管、小药盒、鞋盒、乐百氏奶瓶、纸皮、矿泉水瓶、月饼盒等等反而会让幼儿兴致不减。教师不妨将这些材料或者进行组合, 或者简单加工, 作为区域活动材料。如玩具“汽车轨道”, 教师可以运用组合法, 将纸筒、小汽车若干、废旧纸盒若干, 直接投放到区域中, 供幼儿搭建轨道, 探索影响小车前进速度的原因等。

幼儿之所以对以上生活中的这些材料有着浓厚的兴趣, 究其原因是这些材料幼儿经常接触, 不陌生, 可以不受材料的约束, 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且再创造的过程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巧妙组合在一起, 通过幼儿玩这些组合的材料来实现教育目标, 既节省教师制作材料的时间, 又能节约幼儿园资金, 最主要的是能满足幼儿玩的兴趣。

另外, 教师还可以整合家庭与幼儿园资源, 让家长了解收集各种废弃物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家长介绍各自带分享的玩具名称和玩法, 教师多角度筛选, 有目的地投放到区域活动中, 让家长成为材料制作的后援。

(二) 注重材料的情境性, 诱发情绪体验

美好的事物总能引起人的兴趣。对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区域材料美观、好玩, 能满足幼儿内在的情感需求, 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幼儿的游戏行为。因此, 教师可赋予材料以情景化和生活化。

如“给妈妈做项链”活动, 教师在橡皮泥的垫板上画上了漂亮的“妈妈”, 幼儿非常乐意在美工区为“妈妈”做耳环、项链、发夹等。又如“烤箱”活动, 幼儿一边安静地按物体名称分类、按大小排序摆好, 一边叫喊“买烤鱼咯, 买烤鱼咯……”幼儿间还会发生诸如“等等, 还没有烤好”这样的对话, 既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又增加了幼儿交往的频率。因此, 教师在选择、制作区域材料时要尽可能让材料充满情景, 让幼儿百玩不厌, 还能生成更多的游戏内容。

(三) 注重材料的多元性, 促多方面发展

材料的多元性包括内容的丰富性、玩法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是指包含主题内容、领域内容、幼儿生成的内容, 同时每个区域材料的结构包含了五大领域的内容, 且尽可能在每个游戏中融入多元的价值。如一个材料对应多个教育目标。“给妈妈做项链”活动材料就对应了多个教育目标:①学习搓、团等技能玩橡皮泥;②会按大小、颜色排序;③愿意用自己喜欢的各种方法打扮妈妈。小班材料“包饺子”对应多个教育目标:①掌握撕纸的方法;②会扣纽扣、暗扣, 提高小肌肉力量;③愿意与小朋友交往, 会买卖饺子。

玩法的多样性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幼儿在原有玩法基础上形成的自创玩法, 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方式游戏;二是幼儿可以一个人玩, 也可以多人一起玩。

三、调整跟进, 让材料不断满足发展需要

幼儿是环境中一个最大的动态因子, 不断补充更新材料, 才可以满足和保持他们活动与操作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跟踪幼儿对材料的反应:投放的材料能否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幼儿是怎么玩的?玩了多久?根据观察分析思考:材料是否能满足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需要做哪些调整?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目标来投放材料, 通过调整材料的结构来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通过调整目标和调整材料顺应推动幼儿的发展。在投放—观察—分析—调整—投放—观察—分析—调整……循环中, 让材料不断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一份材料上作调整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材料本身不太适宜幼儿, 需要调整;二是随幼儿的成长需要, 需要不断调整推进幼儿发展。如“有趣的钓鱼”活动的材料, 教师在观察反思的基础上, 第一次调整: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两个不同的色子, 其中一个色子的6 面是不同的点数, 另一个色子的6 面则是不同的卡通鱼, 幼儿可以一个人玩, 也可以多个人玩。调整的原因是:增加材料的趣味性。第二次调整:将所有的卡通鱼图片全部更换为现实生活中幼儿接触到的各种鱼。调整的原因是:可以引导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鱼, 能说出各种鱼的名称。

在一份材料的调整上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有:修改法、组合法、添加法、删减法、改造法、功能转移法。对原有材料进行部分抽取或添加, 是对原有材料的提升和创新, 也是为幼儿提供一个新挑战, 意味着有新任务吸引幼儿,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区域材料应有的价值。

四、观察指导, 在互动中提高材料有效性

区域材料的调整必须建立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关系上, 要真实地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水平、兴趣和需要, 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观察, 观察是教师指导的前提, 是推进调整材料的依据。教师必须带着足够冷静的态度观察幼儿, 客观地了解幼儿的思维, 理解幼儿的行为, 在观察的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指导策略。

(一) 明确要点, 加强观察指导的目的性

要提高教师观察的目的性、针对性, 首先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观察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观察的目的是围绕幼儿的发展, 评估幼儿的需要, 拓展幼儿的经验, 来调整材料。

2.教师观察什么?教师主要观察的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六项:

①观察幼儿神情、体态:眼睛是闪闪发亮/木然/明亮/泪汪汪;嘴巴是撅起/吐舌头/咬嘴唇/紧闭/张大/微笑;肢体动作:速度是迅速的/缓慢的/悠闲的/不紧不慢的。

②观察幼儿选择材料的原因:是模仿同伴/自主选择/教师建议。

③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选择了几种材料;是怎样玩 (按既定的玩法/创新玩法/有几种玩法/有挑战性吗/有困难吗) ;结果怎样。

④观察幼儿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情况:是否一边玩一边用语言表达 (与他人说话/展示材料和作品) ;是怎么玩的 (独自玩/与其他人一起玩) 。

⑤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偶发行为:是否有新的游戏情节出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行为。

⑥观察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是否需要教师帮助;对教师帮助的反应 (接纳/无所谓/有抵触情绪) 。

3.教师何时介入?教师介入的时期应该包含:①幼儿提出邀请、求助、告状时;②幼儿间产生冲突或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③幼儿产生困难, 难以实现自己游戏愿望时;④幼儿长时间进行重复无意义行为时;⑤当幼儿无所事事时;⑥当幼儿情绪低落时;⑦当幼儿需要反馈时;⑧出现提高幼儿能力的契机时。

(二) 多种策略, 提高观察指导的适度性

教师的指导是一门艺术,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是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指导策略, 才能使指导获得最佳效果。

1.“直接式”指导策略。教师直接参与幼儿游戏, 对幼儿加以指导。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合作者身份介入—促进游戏进行。

2.“参与式”指导策略。教师通过扮演一定的角色, 参与到幼儿游戏中, 通过与幼儿的角色互动, 对幼儿的行为作出语言或行为上的反馈, 引导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角色扮演介入—促进游戏进行。

3.“平行式”指导策略。教师在空间上接近幼儿, 不用语言与幼儿交流, 而是与幼儿用相同的材料从事相同的游戏, 引导幼儿模仿教师的行为。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旁观者身份介入—促进游戏进行。

4.“启发式”指导策略。当幼儿遇到困难时, 教师通过对幼儿提出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 促进幼儿思考, 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引导者身份介入—促进游戏开展。

5.“暗示式”指导策略。教师把区域活动规则及材料玩法蕴含在环境或材料中, 让环境来提醒幼儿活动规则及玩法等, 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引导者身份介入—促进游戏进行。

6.“互动式”指导策略。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与同伴一起游戏, 让幼儿间互相影响、互相学习。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引导者身份介入—促进游戏进行。

(三) 多元评价, 提升观察指导的有效性

很多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常常忽略评价, 认为可有可无, 其实评价非常重要, 适宜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幼儿游戏的积极性, 可以丰富幼儿的经验, 还可以集思广益解决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那么, 教师应该怎样评价呢?笔者认为, 一可采取集体评价策略, 集体评价不是简单的小结, 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评价点进行评价。二可采用过程性评价, 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适时地予以评价。教师要从重结果评价转变为重过程评价, 从重知识评价转变为包括心理品质和能力发展的评价, 从评价手段的单一转为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从评价内容的单一转变为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从评价方法的单一转变为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综上, 区域材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活动过程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适时的调整、跟进, 才能有效提升区域材料的实效性。

摘要:区域材料是区域活动教育价值存在的前提条件, 区域材料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区域活动教育价值的实现。提升区域材料投放有效性的主要途径有:调整区域规则, 还幼儿游戏自主权;巧制材料, 发挥材料最大化价值;调整跟进, 让材料不断满足幼儿兴趣和发展需要;观察指导, 让幼儿与教师在互动中提高材料的有效性。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教育价值,有效投放

参考文献

[1]华爱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及发展的关系[J].幼儿教育, 2008 (4) .

[2]何艳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视觉与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有效组织区域活动论文 第5篇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多种形式引领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而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不可或缺、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形式,变“被动”为“主动”,变“灌输”为“启发”,能让幼儿愉悦轻松、自由活泼的得到发展。那么,幼儿园区域活动有哪些实施策略呢?

一、创设环境―组织区域活动的前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主张凭借有效环境的创设与合理利用,高效地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活动凭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多元开放的环境,提供“既适合于幼儿现有发展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时空,引领幼儿在此特定的环境中积极地与材料、同伴及教师协调作用,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

(一)优化心理环境,拓展幼儿自主表现的时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形下,最易调动人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人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幼儿之所以喜欢参与区域活动其重要原因在于区域活动环境的开放性与自主性。幼儿能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尽情玩乐,愉悦身心、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尽情玩乐,愉悦身心,释放潜能,唤醒灵性,张扬个性。教师应扮演好“大朋友”“好朋友”的角色,理解幼儿,接受幼儿天真无邪的举动;宽容幼儿,接纳幼儿不够完善甚至错误的尝试;真诚帮助幼儿,使幼儿不断获得发展的力量;夸奖幼儿独特而大胆的探究,给力保护幼儿的天性而不至于摧残幼儿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从而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主发展的舞台。

(二)优化物质环境,诱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思维伴随着活动而发展,而诱发幼儿活动兴趣的刺激物主要是丰富多样的玩具与设备。幼儿园区域活动玩具材料的投放宜遵循动态与静态、层次性与独特性、趣味性与挑战性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幼儿按照自主喜好自由选择,自由结伴,自主游戏,自主发展。臂如在“棋苑”活动区域,可投放“黑白棋”“西瓜棋”等静态玩具,也可投放“好孩子常规棋”“登高棋”等动态玩具;“科学”活动区域的“智慧送客”在幼儿面前展现的是趣味横生的送宫图,极富挑战的半成品:记号笔、磁铁、塑料垫板等等,能诱导幼儿勇闯迷魂阵,同样幼儿还可以自主设计送宫,在画画玩玩的游戏活动中,幼儿既探究了磁铁的性质,又培养了幼儿分析判断能力、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又培养了专注持久、乐于合作的个性品质。

二、科学引领―组织区域活动的关键

新纲要主张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与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教师应以敏感 的洞察力,捕捉幼儿感兴趣的区域活动主题,并应科学引领,热情支持,积极推进区域活动的进程,让幼儿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

细致观察,延展动向只有充分细致的观察,才能切实掌握幼儿活动的脉搏。细致的观察既为正确指导幼儿活动提供依据,又能在幼儿学习兴趣与认知发展产生的矛盾冲突处衍生出新的“生长点”。比如“建构区”积木倒塌,大多数幼儿会提出疑问:积木为什么会掉下来?为什么掉下来的积木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声音尖,有的声音粗呢?教师可抓住幼儿诸如此类的疑问,引领幼儿开展诸如“有趣的声音”等主题活动,区域主题活动的开展,教师一定会惊奇的发现:幼儿的兴趣只是幼儿自主探索的起点,由幼儿的兴趣点引发的教育才能驱动幼儿主动探究新知的内部动机,而幼儿兴趣需要与教育目标的结合点则必须依靠教师耐心细致的观察与倾听。

三、有效评价―组织区域活动的动力

教育评价是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质量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中教师实行个别化的.、关注幼儿内在变化与情感体验的评价,对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激励功能。

尊重幼儿,关注差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幼儿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性,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区域活动的评价应注重评定幼儿园的个性、特长,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幼儿,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鼓舞幼儿,启迪幼儿,发展幼儿。通过及时反馈,让幼儿从内心品位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幼儿变得更自信,更大胆,更主动,更积极,让幼儿得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重视过程,促进发展。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价要伴随着幼儿活动的过程来进行。教师应给力捕捉一切有用的评价信息,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如对幼儿手工作品、记录表格、自制玩具以及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交往、互助合作、大胆创新等,作出适时适当的中肯评价,一个竖起的拇指、一缕赞赏的目光、一句惊叹的表扬定会成为幼儿前进的动力,从而促进幼儿和谐、持续的发展。

四、适时诱导,启迪智慧教师

有效组织区域活动论文 第6篇

[关键词]区域内容;区域材料;区域指导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为我们开展课程改革拓宽了视野。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学习方式的差异主要是由其优势智能决定的,而小组化的区域活动最适合让孩子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凸现其优势智能。为此,我们着力探索了区域活动的内容设置、材料投放与教师指导应如何适应儿童的个体差异,以为每个儿童提供适宜的挑战,促进其个性和谐健康发展。

一、内容设置

从为每个不同个性的幼儿提供活动机会的角度出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内容应是全面的,应至少从多元化、主题化、生成化三个角度来考虑。

多元化。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本着动静分开、减少干扰的原则,我们设置了展示区、语言区、运动区、美工区、音乐区、科学区、数学区、建构区和角色区等多个区域,同时每个区域都遵循多元、开放、丰富、有序的原则加以布置,而不同区域则根据主题活动开展的需要实现相互渗透与支持。如在组织实施“小鸟,您好”这一主题活动时,教师就利用了多个区域,如在展示区不仅有孩子与家长一起搜集的有关鸟类的文字和图片,还有全班小朋友共同创作的“百鸟林”;美工区则有孩子们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各种各样的鸟窝;在数学区,孩子们可以按照大小给小鸟排队;在益智区,孩子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给羽毛分类等。孩子们主要按照各自的意愿选择活动的区域,以便他们主动运用自己的优势智能,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同时增强自信心,获得正向的情感体验,并学会把这种在智力强项中表现出来的优势心理迁移至涉及自身智力弱项的学习中,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题化。这实质就是要求区域活动的内容应主要源自主题活动,成为主题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区域活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与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能有效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实现集体教学、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三者的有效结合,给孩子创造多种表达的途径,提高孩子学习的质量。例如在主题活动“昆虫脚,真奇妙”中,教师不仅在展示区设置了“昆虫脚,真奇妙”专栏,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喜欢动手制作的孩子用多种方式记录和表现昆虫脚的作用,同时在科学区饲养昆虫,提供放大镜让喜欢探究的孩子仔细观察,还在语言区提供介绍昆虫的工具书、光盘及各种昆虫卡片等,让喜欢阅读的孩子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有机融合打破了以传承知识为核心的传统课程观,使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呈现多角度的灵活样式。

生成化。这要求教师善于通过观察适时抓住孩子新的兴趣点,生成新的区域内容。例如在开展“旋转乐园”主题活动时,教师在美工区发现孩子们用连环画的形式记录了老师讲述的故事,于是教师及时地为孩子们提供了制作连环画的工具和材料,“连环画制作中心”也由此成立了。接下来,教师又发现美工区的孩子主要对“画”的过程感兴趣,而不太愿意把自己创作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为此,教师创设了“快乐演播室”,让孩子们可以边画边讲,从而为其多元智能的发展与个性的展示提供更多机会。

二、材料投放

材料是孩子探究、学习和发展的刺激物与中介,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是教师引发、支持孩子探究的桥梁。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必须注意材料的多样性、层次性与开放性。

多样性。多种多样的材料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为此,我们不仅发动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材料,打破材料收集渠道的单一性,而且在幼儿园设置了专门的“材料库”,在各班设置了“材料箱”,分类摆放材料,并强调班际资源共享。在坚持适合、实用、安全、卫生的原则下,我们还结合区域活动目标,通过一物多用、废物利用、以物代物的办法,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与教育效益。对于同一区域的材料投放,我们也强调多样性。如在主题活动“有趣的电动玩具”中,教师在科学区投放的电动玩具就可谓多种多样,有的会亮、有的会响、有的会动,提供的电池形状也各异、大小不一,从而为孩子提供了足够的探究空间。

层次性。为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孩子的学习需要,投放的材料必须坚持层次性。如在科学区认识颜色时,可以先为孩子们提供红、黄、蓝三种颜料,让他们自由搅拌,发现颜色混合可以变成另一种颜色。在此基础上,再适时提供记录卡片,让他们去发现和记录颜色固定的搭配关系。最后,才提供水和量杯,让孩子探索颜色深浅与用水稀释程度之间的关系。富有层次性与逻辑性地投放区域材料,有利于孩子发现各种经验的内在联系,促进其对经验的整合和提升,推动其智能结构的完善。

开放性。所谓“开放”,是相对“封闭”而言的,在这里涉及到的是“材料的呈现方式”。面对可以自由选择的开放性材料,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和乐于操作的各种材料。如在益智区中,能力强的孩子可选择12块甚至是20块的拼图,而能力弱的孩子就可以选择容易一些的拼图,如6块、8块的拼图。这种自由选择可以为孩子创造没有压力的操作环境,让孩子们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三、教师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并能根据每个孩子的兴趣、需要与能力,选择恰当的指导策略,给予孩子适宜的指导,从而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

标记法。标记法是指将区域内容与规则隐含于标记之中,用标记来指导区域活动。我们每个区域都设计了有代表性标记的告示栏,告示栏上标明有多少孩子可以同时在这个区域活动,应该遵守哪些规则等。同时,我们还发给每个孩子一张小卡片,卡片上贴着孩子的照片或由孩子画上自己喜欢的符号,再由教师帮助写下孩子的名字。这样,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张代表自己的“身份证”。孩子在进入区域之前,必须先看一下告示栏,在明确这一区域规则的同时检查这一区域是否有空额,自己可否进去玩。标记的运用使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和自律,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使游戏规则得到了强化和巩固,促使其亲社会行为得到发展。

档案法。档案法是指教师根据区域活动目标,有意识地将在某一区域中产生的各种有关孩子表现的作品及相关材料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孩子的兴趣、态度以及孩子在特定领域中的发展情况。这实质是孩子成长档案的一部分,方便教师及时和家长交流、勾通儿童的表现与发展。档案法在区域活动中的运用使教师对孩子的观察更为明确和有针对性,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深入了解孩子,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发展需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更多自由展示与发展的空间,促进孩子潜能充分开发、个性充分发展,从而使每个孩子都得到最佳的发展。

记录法。记录法是指鼓励孩子尝试用图画、符号、图片粘贴和实物呈现等方式记录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探索、发现的过程和结果。记录可以使孩子多样化的想法与体验形象化,帮助孩子逐渐把零碎的知识经验系统化,最终形成科学概念。如何保管孩子的建构作品原本是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借助“记录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经常鼓励孩子把自己的建构作品记录下来。为了方便孩子记录,我们在建构区的一角设置了专门的记录区,贴上放有各种记录纸的作业袋,供孩子自由取放、记录和更换。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描述在他们制作的记录纸上及时地附上简单的文字说明,注明孩子的姓名、作品的名称、建构的时间以及作品的创意等。记录促使孩子回顾、比较、梳理,有助于深化他们的探索与思考,使其认识更全面和深入。因此,记录不仅是孩子学习的记录,也是他们成长的真实记录。面对孩子们记录下的“一百种语言”,教师可以真实地感受孩子的生活、思想和发展,领略孩子的灵性、智慧和创造,从而竭力为每个孩子的发展尽力创造最好的条件。

区域活动中有效空间的合理应用 第7篇

1. 利用低区墙面布置有益于稳定幼儿情绪的区域。

小班的幼儿刚入园时, 由于与家长的分离而出现了焦虑的情绪, 虽然有之前的熟悉教师、熟悉环境做铺垫, 但仍有部分幼儿面对新的环境, 不能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哭闹不止。为了稳定幼儿的情绪, 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 我们在黑板下面的低区墙面上布置了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区域, 上面张贴了幼儿全家福的照片。当幼儿想念家长的时候, 可以到照片前看看自己的爸爸妈妈, 或吃过饭后拿着小椅子坐在黑板下面, 看着自己快乐的一家, 或说说话向新认识的好朋友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这会让幼儿感觉到家人离自己很近, 就在身边, 情绪得到了很大的抚慰, 这样极为有效地缓解了幼儿的分离焦虑, 为小班幼儿顺利地度过入园焦虑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 利用寝室地面创设固定与动态相结合的区域场地。

“酷车地带”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个区域, 但要达到玩在其中、乐在其中的理想效果, 还需要比较大一点的场地。由于我园班班都有抽屉床, 于是教师就利用寝室里的有效空间布置了这样一个区角。教师在寝室窗台上摆上各种各样的汽车模型, 使寝室窗台变成了一个汽车大展台, 寝室地面上则用彩色即时贴设置了起跑线及各种形状的赛道。幼儿睡觉时拉开抽屉床则遮盖了赛车道, 为幼儿的午休提供了合理的空间;幼儿起床后, 合起抽屉床又恢复了有效的游戏空间。窗台上各种大小形状各异的汽车总会吸引很多的幼儿, 幼儿总是争先恐后地在“酷车地带”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汽车, 愉快地玩起赛车大战, 真是其乐无群, 百战不厌。这种固定与动态相结合的区域活动的设置, 使活动室内一些极为有用的空间不至于被浪费。

3. 利用窗户之间的墙面布置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区域。

在幼儿活动室中靠近窗户的位置由于光线好, 空气流通, 被大多数教师布置成了快乐阅读区, 在阳光明媚的早晨, 幼儿或坐着或站着, 捧着一本书, 看得可认真了。两个窗户之间的墙面也可以为我们所用。我们抓住了幼儿爱美的天性, 把这一块空间创设成了“美你没商量”的区域。我们在两个窗户中间夹着的墙面上安装了一面大镜子, 镜子周边还张贴了部分小朋友的美发照, 旁边的矮柜里则可摆上剪刀、梳子、电吹风、围布、卷发器、发胶、小喷壶、洗发水等美容美发的用具, 为幼儿开展游戏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每到区域活动的时间, 爱美的幼儿都排在了大镜子前, 希望今天的美容美发师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而扮演美发师的幼儿, 则根据自己已有的社会经验, 一会儿拿起梳子给小顾客梳梳头, 一会儿拿起发胶瓶给小帅哥定定型, 一会儿又拿起卷发器给长头发的小女孩做起了卷发, 小顾客的脸上始终都挂着期待和愉快的微笑。

4. 利用隔断柜的柜面设置操作方便的数学操作区。

我园的每个班里都有几个用来放置杂物的矮柜, 这些矮柜的柜门比较低, 适合幼儿观看的视角。于是我们就在柜门上粘贴了可以活动的数字卡片, 布置成了一个内容丰富、操作性强的数学区, 每到课余活动时间, 幼儿三三两两地围在“数数我有几个朋友”前, 玩起了给小动物找朋友的游戏;或者坐在“看谁得第一”前, 拿起可爱的小金鱼, 在蓝色的柜门前和小伙伴们玩起了“小鱼游”的游戏;或者拿起各种形状的彩色图片, 按照排序的规律给小动物铺设漂亮的路面。柜面上我们则可摆上给小动物喂食物、按数对应插花、给手指套指环等操作性比较强的材料, 让幼儿练习和巩固一些数学知识。

5. 利用教室上空的空间美化区角的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说:“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充分体现环境的教育价值, 我们在区角“糖果屋”的上空挂上了各种各样的大型糖果, 幼儿不论是坐在教室还是进入到“糖果屋”的区角进行活动的时候, 只要一抬头看到甜美的糖果, 心里就充满了甜蜜和喜悦, 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创作的欲望。教师还可以把幼儿创作的美术作品经过艺术的加工后, 悬挂在美工区上空的灯管上, 这样幼儿不论是参加区角活动时还是上美术课时, 只要看一看这些美丽的图案, 就会充满信心, 富有创意地参加美工活动。这样的环境创设不仅美化了区域, 同时也启迪了幼儿的心智, 充分体现了“环境即教育”这样的一个理念。

6. 利用后门的过道创设便于操作的建构区。

我园幼儿活动室后门的过道比较宽敞, 大多数时间教师和幼儿从后门进出的几率比较少, 这一空间相对来说既不嘈杂, 又比较独立, 于是我们在靠墙的地面铺设了塑胶地垫, 地垫上则摆满了幼儿可操作的塑料积木、木制积木以及很多插塑玩具等, 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为了提高幼儿的建构能力, 我们还在墙面上为幼儿提供了成品图案和进行拼、接、插的指导图片, 幼儿在进行建构游戏的过程中, 可以参照这些图片进行操作。同时为了拓展幼儿的思维, 丰富幼儿的操作经验, 我们还把幼儿已经建构好的成品拍成照片, 粘贴在墙面上, 这样不但增强了幼儿的成就感, 也给其他的孩子提供了学习和参考的范例。幼儿在这一活动区里总会玩个不停, 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由于教室有效空间的合理利用, 每个年龄班都可以为幼儿创设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区域活动, 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 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因此, 每个幼儿园在创设区域活动时都可以根据本园的自身条件, 利用有效空间, 科学合理地布置区角, 从而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教育环境, 让他们在蕴含教育价值的区域活动中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摘要: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内容很丰富, 操作材料多样, 活动氛围宽松, 能满足幼儿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因而被许多幼儿园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教育教学内容来实施。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 区域活动的创设又容易受到教室大小及空间方位的制约, 许多可以被利用的有效空间被大家所忽略, 导致了环境资源的一大浪费。我园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实施、探索和完善, 在区域活动有效空间的合理利用上有了很大的收获。我们利用室内低区墙面、寝室地面、隔断柜以及后门过道的有效空间为幼儿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 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身心发展。

主题教学下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第8篇

伴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 教育的性质也与以往大不相同, 教育的功能也变得多种多样, 这也带领着区域活动的文化内涵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区域活动不再仅仅是一个固定没有变化的模式。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课程目的, 切实的从孩子自身的需求垂范, 才能够保证区域活动有较高的价值以及较为旺盛的生命力。因此, 我们将区域活动同主题教学相互结合, 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孩子与教学材料有一个亲密的互动, 进而提高孩子接受教育的能力。教师可以对孩子在活动时的表现进行分析, 进而完善自己的主题教学活动。

一、主题教学下区域活动的开创

区域活动具体指的是将教学任务以游戏或者小组的方式进行。而个别教学则指的是每一个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活动的教材或者活动的区域进行选择, 小组教学指的是将不同区域的孩子划分到不同的活动小组当中。想要将主题教学和区域活动相互结合, 第一步要做的, 就是明确好主题教学的具体内容, 即明白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应当做什么, 教学内容不能够盲目的确定, 而使需要以所在地的文化风俗、学校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 同时内容需要切实的能够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有利影响。教学内容也不能够太过高深, 需要符合当前接受教育的孩子水平, 当然, 也不能太过平淡, 将内容融入到实际的生活中, 引起孩子的兴趣, 在孩子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增加一点挑战性最好。

值得注意的是, 教学的注意一定要尽可能的与孩子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也能让孩子更加容易的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一旦他们明白因为接受教育而学的的知识可以应用到实际中时, 他们才会有探索知识的欲望。例如, 选取“美味的水果”这样一个教学主题, 就非常能够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 因为水果是每个孩子每天都会接触, 基本上每天都会吃的东西, 所以孩子对于水果一定有自己的一个认知情况。在进行这样一个主题教学时, 我们可以通过绘画、做水果沙拉等活动观察孩子在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 说到底孩子都是喜欢美味的, 所以观察到他们对于水果沙拉这样一个活动非常感兴趣, 因此我们可以开创模拟的烹饪课, 让孩子体验到烹饪的乐趣。通过上述我们可以发现, 通常在教学中很难描述或者很难让孩子理解的一些理论, 通过主题教学进行区域活动, 就非常容易让他们理解。

教师一定要仔细的观察孩子的动向, 衡量孩子的能力水平以及发展的水平, 进而抛出合适的问题, 开创出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有一定的特色、有乐趣、易操作、又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区域活动。争取将主题教学同区域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 使教学更加高效。

二、主题教学下区域活动材料的应用

在区域活动中, 材料的应用对孩子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材料的应用一定要有不同的层次, 争取各式各样, 且材料不样太过直白最好有开发的价值, 最后可以带有一点点的心理暗示的作用, 这样一来能够让孩子在应用材料时, 可以受到一定的启发, 在探索的过程中也会积累不同的经验。经过一系列的主题教学下区域活动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 如果一个教学主题完结, 而另一个教学主题又要开始时, 一旦中间有空档期, 或者过渡太过突然, 孩子会非常的不适应。所以, 教师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应用一些与下个教学主题有关的材料, 这样能够充分的激发孩子对于下个教学主题的探索欲望, 也非常容易的达到了过渡的效果。

三、教师在主题教学下区域活动的重要作用

我们需要明白, 在进行区域活动时, 老师并不是这个活动的导演, 换句话说, 老师只是引导着孩子走向活动的环境场地, 观察孩子的动向, 对这些动向做一个总结或者客观评价, 而不是单纯的指导每一个孩子该做什么。我们进行区域活动, 目的就在于让孩子有更多自主的权利, 让孩子明白自己该干什么, 同时也会给教师设置一些问题, 例如, 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己该怎么去引导、怎么样才能够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首先要计划整个教学主题下区域活动的整个规划, 即活动的目的、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活动的流程、活动的时间、场地的选择等等。争取让孩子能够自主的对感兴趣的活动区域进行选择。让孩子能够在区域活动中探索不同的主题。

其实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整个主题教学区域活动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在开展活动时, 一定要注意参与活动的每一个孩子的动向, 了解他们的状态、动向、发展的大概方面, 对孩子做出的这些反应进行一定的思考与总结, 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孩子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引导, 同时也需要对主题教学下的区域活动中存在的不足、缺陷进行及时有效的弥补与改善。争取通过自己的引导, 能够让孩子可以在带有乐趣的区域活动中积极的认识与探索这个世界, 慢慢的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更好的学会同他人相处、交流、合作, 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结束语

总得来说, 主题教学下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在各个方面都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发现, 当主题教学同区域活动结合时, 区域活动不在只是一个单一的形式也不在只是做做样子, 它能够让孩子处于一个神秘、有趣的环境中, 孩子会对环境中的每一个物件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兴趣, 而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因此如何更好的将主题教学同区域活动相结合, 我们仍然需要一定的完善与优化, 所以, 希望教师与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共同努力, 争取将主题教学和区域活动更好的结合, 从而更好的教育的质量, 进而更好促进孩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盛奕, 王敏阳.幼儿园“三合一”实践探究——环境、主题教学、游戏活动[J].上海教育科研, 2014, (9) :75-77.

[2]李烽.主题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与职能[J].上海教育科研, 2011, (1) :82-83.

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策略 第9篇

一、巧设区角, 切合实际

幼儿园区域活动要以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为依据,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 灵活运用空间, 设置全面、安全、有特色的区角。 比如小班幼儿, 模仿性强, 但是感知觉较差, 小肌肉群还不发达, 所以应多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及游戏性较强的区角, 如生活区、娃娃家、感观区等。 大班幼儿各方面能力较强, 又接近入小学年龄, 要多创设学习性区角, 如数学区、科学区、益智区等。 在设置区角时, 应考虑本班活动室的空间布局, 合理安排, 巧妙设计, 做到动静分开, 过道畅通。 还可充分利用走廊、阳台、柱子、墙面、盥洗室等空间, 使区角尽量扩展、分散。

二、精选内容, 适宜有效

教师的教育目标是通过一个个适宜的区域活动内容体现的, 只有适合的、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才能吸引幼儿参与探索。现阶段, 我们开展的是“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 所以区域活动内容应尽量与主题活动、集中活动相融合, 才能给幼儿提供系统学习, 形成较完整的经验。 比如中班主题活动 “车来车往”, 美工区:利用废旧物制作车辆;数学区:给车辆分类;操作区:组装车辆;科学区:哪辆车跑得快? 这样, 每个区之间的内容都是有关联的, 可以相互融会贯通。 有些集中教学的内容可以直接放在区域活动中完成, 尽量淡化集中教学。 如大班数学《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 》, 只需在开始时组织一次集中活动, 引导幼儿了解组成分解的意义, 认识相关符号即可, 将接下来的内容全部投放在区域活动中, 让幼儿自主完成, 在区域活动的分享交流环节帮助幼儿梳理提升。 同时,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活动中的闪光点, 关注幼儿在教师预设的活动中生成的新玩法与新内容, 并积极吸纳和推广。 区域活动的内容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蕴涵兴趣与挑战的内容更有利于创意的实践。 总之, 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幼儿能力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根据教育意图, 选择具有生活性、生成性和挑战性的内容, 才能激发幼儿不断探索与实践。

三、丰富材料, 适时更换

在区域活动中, 材料是最重要的媒介, 教师的教育目标蕴藏在材料中, 幼儿正是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取经验、得到发展。区域材料是否丰富、有效, 直接影响幼儿探究成效。 教师设计制作或寻找的材料必须丰富多样, 并蕴含多维目标, 这样才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 如中班操作区“串珠珠”, 教师提供的“珠珠”必须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 这样幼儿在操作时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序, 而不是单一操作。 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精细动作, 又实现了数学领域的排序目标, 一举两得。 同时在区域活动中, 应尽量少提供高结构的材料, 多提供低结构材料, 特别是可以多提供自然资源和废旧物品, 比如厨房里的废弃的锅、碗、瓢、盆等均可以成为生活区、角色区的活动材料;小河里的鹅卵石在美工区里可以让幼儿自由添画、组合、拼摆, 在数学区中可以练习排序、组成分解等;形态各异的树叶在科学区中可让幼儿观察纹路, 在美工区中让幼儿拓印、拼摆、装饰等,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值得注意的是, 再有趣的玩具, 幼儿也有玩腻的时候, 所以, 区域材料必须适时更换或改造, 才能保持区角吸引力和满足教育需要。 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的递进, 活动主题的需要, 以及幼儿活动的深入, 逐步调换活动区材料。 还可根据幼儿活动中生成的新内容和活动的兴趣点, 补充新材料。

四、用心观察, 用行指导

教师的观察指导是否有效与区域活动能否深入推进息息相关。 区域活动从表面上看是幼儿自己的活动, 但如果放任自流是不能实现教育目标的。 教师只有细致、准确地观察和了解幼儿, 适时适度地发挥师幼间的互动作用, 才能推进区域活动的进程, 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首先应用心观察活动环境, 如区角布局是否合理, 幼儿对材料是否感兴趣, 内容难易程度是否合适, 等等;其次看幼儿与环境互动的情况, 如哪些区域的哪些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 幼儿在活动中的专注力、坚持性如何? 想象力、创造力、合作能力如何……在观察中教师重点把握住新增设的区域 (包括内容幼儿是否感兴趣, 材料是否适合, 幼儿的能力能否充分得到发展, 等等) , 以便及时调整更换。 但教师也不能自始至终只蹲在某一点, 对于其他区域也应兼顾。 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 如幼儿遇到困难寻求教师帮助时, 教师应给予及时积极的回应。 当幼儿对某一项操作流程不熟悉, 一直纠结其中, 将要放弃时, 教师可用平行介入的方式进行指导。 如中班操作活动“编织”, 许多幼儿没有掌握编织要领, 不能完成编织任务, 这时教师就可以在旁边不动声色地进行编织, 这种平行式介入, 既不干扰幼儿活动, 又能对幼儿起到暗示引导作用。 当幼儿的活动水平停滞不前时、陷入瓶颈时, 教师可用交叉介入的方式进行指导。如大班角色游戏“小吃店”, 门可罗雀, 生意惨淡, 这时, 教师就可以顾客身份参与游戏, 向老板提出一些改善生意的建议, 这样, 教师以游戏中角色之间的关系隐蔽而又自然地导引游戏发展。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严重违反规则现象或出现争执、攻击等危险行为时, 教师需要垂直介入幼儿活动, 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之,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要以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为依据, 灵活设置区角, 仔细甄选活动内容, 投放多样多维的操作材料, 供幼儿探究。 在幼儿活动时, 教师应充分、耐心观察, 寻找合适的时机、有效的方式进行指导, 真正发挥活动区的价值, 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尽情释放潜能。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喜爱的, 能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但目前, 有些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还存在许多问题, 抑制了幼儿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为有效推进区域活动的开展, 作者提出如下策略:巧设区角, 切合实际;精选内容, 适宜有效;丰富材料, 适时更换;用心观察, 用行指导。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徐萍.幼儿园区角活动[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

有效组织区域活动论文 第10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区域活动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一种重要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它充分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可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领域教学是幼儿园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参与活动的教育过程。它是以幼儿为主体,在教师创设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需要和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在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引发幼儿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大胆表现的活动。将区域活动与领域教学有效融合,能更好地推进区域游戏的有效开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和谐、整体的发展。

一、引导教师合理利用幼儿园场地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幼儿园户外及班级活动室场地狭窄,活动室里橱柜桌椅的摆放是橱柜靠墙壁的四周,桌椅在活动室中间分组摆放。这种摆放的格局不合理,导致难以同时开展较多的分区活动,并无法做到将活动区动静分开。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外出观摩学习参观后,教师重新规划和设计空间。1.区域隔断——用玩具橱柜将教室分割成几个活动区,课桌椅进区,活动室的空间得到合理利用,使活动区为半封闭状态,让孩子在活动区游戏不受干扰。2.充分利用墙面、柜面——幼儿可以在墙裙瓷砖上进行绘画、涂鸦、撕贴等美工活动,班级的墙面、柜面变成会说话的墙,成为幼儿游戏、娱乐的桥梁。3.合理利用好窗台——充分挖掘班级窗户的可利用度,开辟种植区或摆放孩子的手工作品,成为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区。4.充分利用好教室上空的空间——在悬梁上吊挂各种具有教育性和装饰性的物品来拓展空间。5拓展公用空间——在室外充分利用走廊和户外公共区域开展游戏等策略。

二、引导教师有效地投放区域活动材料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幼儿园整体的现状还存在以下问题:给各年龄段儿童投放的材料内容无显著差异,具有随意性,无区分;教师不能够有效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不注重投放材料的“低结构性”;教师在考虑材料投放时更多地考虑材料给孩子活动带来的趣味性,没有结合主题或者领域的内容进行投放,目标的指向性比较模糊。在分析出原因后,课题组进行方案调整,积极寻求方法,找出路。针对现有情况,在不断调整和反思过程中,在区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多采用观察分析法,及时对材料的投放调整,即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对原有材料进行添加、删减、组合、再现,赋予材料系统新的意义和价值。在每个主题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先投放一部分材料,在观察到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减弱时,和课题组教师一起进行分析研讨,根据需要再投入一些新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推动主题不断深入和开展。使有效的材料投放既符合幼儿原有水平,又能起到提升幼儿经验、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

三、引导教师灵活整合区域与领域教学活动

首先将各领域的目标物化在活动材料,将各领域目标隐蔽在投放的材料里,通过幼儿在材料的操作中达成教育目标。如通过运动区轮胎、木梯、竹竿、纸箱、玩具车等材料投放,实现儿童走、跑、跳、钻、爬、平衡等方面动作目标;通过益智区的高结构操作材料投放,实现数、量、形状、空间知识及探究的能力目标;通过美工区的纸、笔、剪刀、颜料、黏土等低结构材料投放,实现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教育目标。其次,领域活动学习材料转换、拓展区域活动材料。如我们以数学活动《排序》的学习材料为基点,在区域活动中提供了各种颜色的塑料、木制、磁性图形玩具,对其功能和玩法进行多角度的探究、多层次的生成和拓展。幼儿从最初的用各种颜色或形状无序的排列,慢慢地用一种颜色或一种形状进行排列,幼儿探索了解排序的规律特征后,再进一步引导幼儿按图形或颜色分类进行排列。接着我们制作有趣的图形任务卡,让幼儿在串项链、摆积木、搭围栏等情境活动中建构排序经验,最后拓展到让幼儿通过堆积、连接将这些图形玩具拼摆成各种不同的排列组合。在此过程中,幼儿对排序的规律特征有了更加全面的体验和认识,还获得了跨领域知识经验的建构,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也提高了。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与课程同步的区域活动,创设一个整体性的教育空间,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

四、引导教师适时地进行教学指导

如何把当前的教育活动融入区域活动,把教育内容物化为幼儿可以操作的环境和材料,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是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教师应意识到为幼儿创设具有层次性和探索性的,可供幼儿与之相互作用的活动环境,并投放适宜的材料用于幼儿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从“教会”幼儿转变到通过准备适当的环境和材料及引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自我成长。

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策略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开展;区域活动;策略;幼儿;健康

随着我国教学制度的不断改革,相关教育部门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当中,必须保证幼儿生活环境完善性,满足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从根本上提升幼儿生活质量和活动质量,而针对区域活动来说,其和改革后的教学要求相统一。至今,在很多幼儿园都开展区域活动,大大改善了幼儿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质量。但在实际的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影响因素和问题,不仅存在活动内容单一化问题,还存在幼儿活动参与积极性低的问题,另外还存在教师引导不到位等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区域活动开展效率,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活动开展策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统一活动开展思想,达成共识

通过深入研究区域活动开展情况可知,在当前的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导致相关问题出现的原因比较多,一方面因为幼儿数量过多,活动开展范围过小,另一方面因为活动开展内容单一化和教师管教力度过大等,降低了幼儿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基于该问题,我校进行了专门探讨和问题分析,在讨论过程中实现了思想统一化目标,且最终达成了共识。因此,必须在大力推行区域活动开展的基础上,保证活动开展规范化和标准化。

二、转变观念,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要想保证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合理性,必须增强教师的活动开展观念和教育观念,要转变教师传统的陈旧观念,还要促进教师教学反思,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针对幼儿园教师来说,不仅要学习与区域活动设计相关的知识,还要学习和环境创设相关的知识,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开展氛围和环境。另外,还要学习与活动角色定位相关的知识,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情况,保证角色定位合理性,不仅要起到活动参与作用和引导作用,还要起到活动支持作用。

三、善于观摩,逐步调整

在实际的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第一,幼儿园教师应当定期到模范幼儿园调查观察,学习模范幼儿园教师的区域活动开展方法,感受其活动开展氛围,学习其他教师的区域活动开展方法,还要在结合区域活动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相应有效的完善措施和方案。

第二,要保证区角环境布置的合理性,要在结合活动开展内容的基础上落实材料投放工作,还要落实观摩工作,检查区域活动开展前的准备情况,保证活动开展前的准备工作落实到位,还要保证环境布置的合理性,在活动开展期间,教师要加大情况监督和检查力度,避免相关问题和不良现象的出现。

第三,要落实二次观摩工作,在落实好活动组织工作之后,加强二次观摩,及时记录观摩信息和资料,结合自身经验明确活动开展问题,之后加强二次研讨,改善区域活动开展方案。在实际的活动组织和开展过程中,要结合幼儿年龄等进行活动方案设计,要严格控制区域数量,保证活动安排合理性。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和观察,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探讨和解决。

第四,要逐步完善区域活动开展方案。针对幼儿园教师来说,要在活动开展当中总结经验,也要在其他教师活动开展当中吸取精华,不断完善自己的区域活动计划方案和开展方案。幼儿园教师要在结合区域创设情况以及幼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调整活动计划方案,保证活动设计方案完善性,还要明确活动开展重点和指导要領,从根本上提升区域活动开展效率。另外,在具体的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分组,加强对幼儿的指导,及时给予幼儿帮助和鼓励,促进每个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工作来说,其难度比较大,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区域活动开展效率,幼儿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活动开展相关知识,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当前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在明确相关问题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相应有效的区域活动开展策略,为幼儿创建出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环境。还要在结合活动开展实际情况和客观因素的基础上完善方案,最终提升幼儿的区域活动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丁桂凤.探索开展区域活动的策略 切实开展区域活动[J].教育教学论坛,2012(06):196-197.

[2]相雪梅.幼儿园小空间班级开展区域活动的策略[J].家教世界:现代幼教,2015(02):12-13,14.

[3]何利英.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03):145-147.

[4]张英瑾.幼儿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开展区域活动[J].读与写:上,下旬,2013(11):262.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第12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 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的过程中, 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由此可见, 教师的指导是幼儿是否能在活动区域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基于此, 本文结合实践, 就教师如何对区域活动有效指导来进行阐述。

一、区域活动开展前的指导

区域活动开展前的指导主要包括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活动主题的确定、制订区域活动规则等, 把握好这几个方面后, 才能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 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1.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投放的材料来体现。在投放材料时, 除了考虑材料的安全性、丰富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探索性, 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 教育目标。区域活动是为了完成教育目标服务的, 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教育功能, 都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可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订游戏目标, 投放的各种材料要渗透不同的教育目标。

(2) 体现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有其规律性, 但每个幼儿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 如, 个人的能力、兴趣、学习方式等。教师在指导的时候, 应关注每个幼儿不同于他人的学习特点和能力特征, 采取适宜的方式, 引导幼儿富有个性地健康发展。如, 幼儿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是不同的, 所以, 投放的玩具材料要有不同层次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要求, 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发展。另外, 每个幼儿学习的特点与方式各不相同, 有的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就能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有些幼儿的发展则要通过教师与幼儿的单独交往来实现, 还有的幼儿则是在自己不断地探索活动中, 或者是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获得发展, 教师要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 采取正确的有效方式, 促进幼儿发展。

(3) 幼儿游戏的需要。幼儿在不同的游戏中的游戏需要是不同的, 教师要及时观察和了解幼儿在当前游戏的需要, 及时调整和投放适宜的玩具材料。如, 幼儿对烧烤的游戏发生了兴趣, 教师就与幼儿设置了烧烤吧, 一起制作烧烤食品, 并投放了服饰、收银台等, 为幼儿的游戏开展更好地创造了条件。

2.确定区域活动主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 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 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 成为幼儿在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 也是当前幼儿园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 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的最有效的措施。幼儿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主动观察, 大胆探索, 创造性地表现, 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因此, 确定游戏的主题及幼儿玩什么, 是幼儿自己商量的, 有时也是和教师一起讨论决定的, 同时, 主题还是不断变化的, 在开展小班区域活动中, 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 创设宽松、自主、愉悦的游戏环境, 提供多层次、多玩法的活动材料, 并把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使幼儿在主题探索中交流, 在自主中发展, 在操作中发现, 在区域游戏中表现自我。

3.制订区域活动规则

规则在区域活动中承载着独有的教育价值, 可以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 可以在活动中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儿活动行为和相互关系的作用, 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活动权利等方面的作用, 这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 抓好区域活动规则的建设工作, 是保证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如, 在活动前的明确规定, 用小脚印控制幼儿进入娃娃家的人数等。

二、区域活动中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 幼儿不光自己独立地思考学习, 还可以与身边的同伴相互学习产生互动、与老师产生互动、与周围的事物产生互动, 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获得经验, 体会成功和愉悦, 进一步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为此, 教师的现场指导在幼儿游戏的开展中显得十分重要, 它决定着幼儿游戏的开展, 教师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 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要扮演好观察者与指导者的角色。

1.注重观察、确定指导策略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应是环境创设者、条件提供者、观察指导者。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 投放不同的材料来影响幼儿的学习。教师要注意不断地在各个区域间来回观察和参与游戏, 不能一头扎进某一个区域同幼儿游戏而忽略了对其他区域幼儿的指导, 要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和交往能力。针对出现的问题, 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 与幼儿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 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2.把握时机, 适时适度介入指导

幼儿的学习过程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时机地随意提供帮助。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 致使学习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 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 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比如, 当幼儿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制作活动时, 老师最好不要在此时去打扰他, 以免中断幼儿的思维、影响幼儿的活动。所以,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 适时介入指导。

三、区域活动开展后的指导

活动后的指导就是游戏后的评价, 是活动区域后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开展讲述、讨论、分析, 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 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 让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 也为下一次的活动提出新要求。教师多实施以鼓励为主、开放式的评价, 能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升华、自尊心的建立、自信心的发展、个性的张扬, 能为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区域游戏的开展, 对每个幼儿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在区域活动中, 通过有效的指导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当然, 在具体的指导中也会出现诸多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总结, 要根据发展形势不断调整方法。通过调整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 才能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摘要:区域活动是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环境, 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 自主选择、操作、探索、学习, 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 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感受, 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 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上一篇:地铁企业下一篇:互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