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探讨范文

2024-07-14

金融风险探讨范文(精选12篇)

金融风险探讨 第1篇

1 金融审计与金融风险的有关概念

金融审计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业形式, 也是金融监视的重要手段。通常, 金融审计以国家机关为主体, 其面对着的是各种金融机构的财务情况与运营状况, 对金融机构各种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与效益性加以监视。除此之外, 其还是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活动。

金融风险是针对金融机构在各种经营活动中, 其资金与财产所承受损失可能性。导致这些损失出现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 具有很大的变动性。

2 我国金融审计的发展轨迹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金融行业的各项改革工作也稳步推进。在此过程中, 金融审计得以不断完善。

2.1 财务收支审计时期

审计署组建于1983年, 在1994年之前, 我国金融审计主要针对国有专业银行而进行的, 重点内容在于有无违法乱纪与乱收费等行为。在这一时期里, 维护国家财政稳定和提高财政收入是金融审计的主要目标, 然而该时期的金融审计也有不大的不足, 其仅仅是财政审计的延伸, 并非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审计。这是由于其未涉及到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方面。

2.2 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时期

在1995-2001年间, 亚洲金融风暴的出现给了很多国家当头一棒, 其纷纷开始担忧本国的金融风险。我国于1995年颁布了《审计法》, 这标志着金融审计开始步入法制化的道路。在这一时期下, 审计的重点内容在于金融机构的各种经营活动的合法性、资产状况及内控制度等。很多重大的违法案件都在这一时期被曝光, 金融市场秩序得有有效的整治, 起到了一定的金融防范作用。

2.3 风险审计时期

在2002-2008年间, 风险防范、效益提升与管理提高都是金融审计的重要目标。针对金融机构的内控状况展开研究, 对各项业务的真实性进行考察, 从而有效地降低金融风险。在这一时期其重点内容在于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效率上。

2.4 安全审计时期

2008年, 金融危机爆发, 我国审计开始以促进改革与发展、提升安全度、关注金融市场问题为主要的目标。其重点在于及时发现金融方面的各种问题, 不断完善金融监管, 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3 金融审计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的优势

3.1 金融审计具有更强的独立性

和审计机构相比, 金融监管部门不但要做好金融行业的监管工作, 还要积极促进金融行业的平稳发展。这样一来, 金融监管部门难以保持职能上的独立性, 很有可能出现内在性的矛盾, 对审计成效产生影响。然而审计机关是独立性非常高的机构, 其在行使职权的时候拥有非常强的独立性, 最终出具的审计结果也具有权威性, 能够被社会所认可。这在解决内在性矛盾时, 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金融审计具有更为明显的综合性

金融审计自身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 在揭露各种不良问题时, 能够从宏观角度来展开深入研究与分析, 从而从根本上提出优化与应对措施, 这对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审计对象, 还是审计内容, 金融审计都更加全面, 具有广泛性。在现实中, 金融审计不但会针对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性的审计工作, 还会对金融机构进行一定的监视。其不但会对资产、损益与负债等方面进行审计, 还会各种业务展开合规性等多方面的审计, 从而使得审计工作能够尽可能地全面覆盖到金融机构的各个方面。

3.3 金融审计更为灵活

在防范金融风险的过程中, 金融审计往往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为了能够灵活地开展各项具体工作, 金融审计的组织模式非常高效, 采用专业性非常强的技术类方法, 从而使得金融审计能够应对不同的工作需要, 特别是那些具有交叉性的复杂内容。这样一来, 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也能够更加突出。

4 提升金融审计在金融风险防范中成效的路径

4.1 做好内部监管监督工作, 杜绝金融违规行为出现

金融审计在发展的过程中历经了多个时期, 不同的时期下其工作的目标与重点内容均不同。在对金融机构进行内部制度等方面的审查后, 借助研究与分析出现的违规行为, 一方面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金融机构在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金融机构制度的有效意见, 另一方面能够对内控制度的最终成效进行审查, 从而明确出那些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的环节, 并出具相应的改良意见, 使得金融机构在整改过程中目的性更加。通过金融审计, 金融机构的各项制度更加科学, 并且能够更好的落实到位, 很多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金融风险得以降低。

4.2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水平, 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进步, 越来越多新的技术出现, 金融审计的具体工作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互联网的作用下, 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出现, 这要求金融审计应不断创新, 从而适应金融行业发展的需要。受到以往工作内容的影响, 金融审计可能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新兴金融事物的各项审计工作。金融审计单位应积极创新审计手段, 不到那改进工作方法。现有的工作人员一个积极学习该方面的知识,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从而能够适应新的工作内容。只有这样, 金融审计才始终具备揭示与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4.3 实现动态监控金融机构的各项活动

随着科技的进步, 很多新的方法与技术开始被引入到金融审计中, 以往的“事后性审计”状况开始改变, “事中性审计”与“事先性审计”力度开始加强, 审计工作呈现出跟踪性的特点, 在预防与警示方面变得更为主动。以当前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为例, 贷款被多用的情况等都能够被有效的追踪审计到。在实际工作中, 审计机构通过对多家银行的动态监控, 强化各种数据的监控, 运用综合对比对分散核查等多种方式, 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确知这笔贷款被挪用到何处, 从而明确其合规性。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违反国家政策和违法行为都能够被及时监察到, 从而得到有效遏制。这一点对于我国预防金融风险有着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4.4 及时发现重大违法行为, 加强打击力度

在金融审计中, 对不合法行为与违规现象的查处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针对完善我国金融体制具有深刻的意义。在此过程中, 我国金融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够被一一揭示, 从而被妥善解决。在整个工作中, 应始终保持高压状况, 对于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在追查违法犯罪行为时, 应彻查到底, 并将相关责任人及材料转交给相应部门, 做好进一步的处理工作。审计机构对金融领域中存在的违规与不合法行为加以审计, 一方面能够严惩犯罪行为人, 维护社会法纪, 另一方面能够捍卫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对审计工作有着长远影响。

4.5 落实审计整改, 突出审计建设作用

金融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方面之一为落实审计整改。只有做好整改工作, 才能够避免审完就走的情况出现, 才能够将审计成果有效延续, 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整个的过程中, 审计机构可以采用多种工作模式。最常见的方式是将审计工作汇总, 总结出违规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并形成深刻的书面材料, 转交给上级部门或金融机构。这些资料将成为金融机构改革的重要依据, 也是相关部门作出决策的可靠依据。

5 结语

随着金融行业各项改革工作的深入, 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 应积极引入新的审计手段, 对金融机构的各种经营活动加强监视, 及时发现各种违法乱纪行为, 并挖掘其深层次的原因, 形成整改资料, 从而促使我国金融体制不断完善, 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升。

摘要:我们都知道, 对于会计行业, 审计行业发挥着重要的风险防范作用。在金融行业中, 金融审计也发挥着同样的作用。为此, 从金融审计与金融风险的有关概念入手, 阐述我国金融审计的发展轨迹, 总结了金融审计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的重要作用, 并就如何提高金融审计的实效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审计,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王莹瑞.金融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13) :254.

[2]董维明, 冯根福.国家审计在防范区域金融风险中的作用研究[J].审计研究, 2015, (06) :13-18.

金融风险探讨 第2篇

摘要:本文针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证金融良性运行的对策方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防范1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的内涵及现状金融的全球化成为近年来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新经济的背景下,国际金融业全球化的发展也就成为必然。新兴金融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旧格局,使国际金融市场逐步扩展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始终在风险博弈中求生存、求发展。但风险无处不在,近年来,国内外银行业因操作风险导致重大资金损失的案件颇多,严重威胁银行和客户资金安全,这些案件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银行内控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缺乏应有的行为制约机制。

金融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众所电力论文发表/dllwfabiao/周知,银行业是金融业中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如何规避和控制操作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快,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因为制度落实不到位、操作风险防范乏力、措施运作实施不当、监督制约机制不力、避险工具匮乏等原因,滋生业务操作上的风险,最终导致事故与案件。不仅银行的形象和声誉受损,也会阻碍银行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因此,加快和强化基层网点的操作风险管理,有效防范操作风险,是金融业亟待研究解决的首要任务。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尚未建立信用体系是重要的原因。国外银行业务强调诚信原则,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不仅是一件产品,而是一种信用,这体现了客户的信用习惯和地位。但我国还是“非征信国家”,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征信中介服务还没有普及,不仅造成了银行进行客户信用审查的成本极高,而且也造成了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直接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难度。此外,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尽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强调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通过信息的规范化披露,加强投资者和市场对银行经营管理的监督和约束,但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第一,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在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一方面,一些基层人员或业务人员往往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不能正确地评价风险,不能正确地看待风险,认为风险管理是阻碍业务发展的;另一方面,部分风险管理人员不能研究业务、研究市场、研究效率,简单认为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风险,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第二,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具备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

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建筑论文发表/jzlwfabiao/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探讨 第3篇

关键词:金融机构;反洗钱;风险等级划分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89-02

金融机构洗钱风险最终体现的是客户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以客户为单位,对客户风险进行细分,然后有重点的对客户进行监控。积极探索建立“基于风险的反洗钱方法”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制度,优化配置反洗钱资源,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业反洗钱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现状

(一)相关法律规章和行业指引不断健全

自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履行反洗钱职责以来,尤其是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颁布实施后,金融机构在实践中开始履行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风险等级划分义务;200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通知》(银发〔2008〕391号)对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具体实施做出明确要求;2009年8月和9月,中国证券业协会相继发布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指引;2010年1月,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期货公司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指引。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则主要由总部负责客户风险等级分类标准的制订、更新以及相关系统的建设、开发与维护,分支机构参照总部客户风险等级分类标准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具体执行和操作。

(二)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实践

1.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参考的主要因素

在实践中,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参考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地域因素。地域因素是指客户所属的国家或地区,这类因素通常包括但不限于:非FATF(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等国际反洗钱组织成员国或其公布的反洗钱不合作国家或地区;被FATF等国际和国家反洗钱组织列入制裁名单的国家或地区;毒品贩卖活动猖獗的国家或地区;欺诈或腐败猖獗的国家或地区;被称为“避税天堂”的国家或地区。

行业因素。行业因素是指客户所属的行业,这类因素通常包括但不限于:赌场或其他赌博机构,彩票销售行业,贵金属、稀有矿石或珠宝行业,与武器有关的行业,房地产行业,艺术品、古董批发、零售交易商,汇款机构、外币兑换行等;对环境造成实质危害的行业,进出口贸易公司、典当行、拍卖行、离岸公司、高度使用现金的行业和业务;律师行、会计师行、投资顾问行、旅游经纪公司等中介机构。

客户因素。客户因素是指与客户的职业、职位、背景、地位、组织架构、规模、信誉、外界评价等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通常包括但不限于:外国政要、政党要员、国企高管、司法和军事高级官员等;洗钱风险较高的行业经营管理人员或从业人员,被政府及相关部门列入“黑名单”的客户,被怀疑其经营活动或资金来源合法性的客户,有犯罪嫌疑或其他犯罪记录的客户,已经或正在接受行政或司法调查的客户,股权结构过于复杂、使实际受益人难以辨认的客户。

业务因素。业务因素是指客户所办理的业务类型,这类因素通常包括但不限于:自助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现金业务,跨境汇款、票据业务,代理业务,投资性业务,团体性业务,无记名业务,汇兑业务。

2.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的设置及划分

大部分金融机构采取高、中、低三类风险等级设置及划分的方法。根据客户身份、交易特点或者账户的属性,并考虑地域、产品和客户的风险因素,将客户划分为高、中、低三类风险等级,并在持续关注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客户的风险级别

根据客户和业务风险程度,按照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度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五类或A、B、C、D、E类等多层次风险等级,并在持续关注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客户的风险级别。部分机构采用定性分类,部分机构采取定性分类和定量分类相结合的方式,即将黑名单客户(主要为国际组织制裁类名单客户或国内有权机关立案调查或制裁类客户)直接定性为高风险客户的基础上,采取对客户行业、地域、交易金额、交易方式等要素根据重要性大小赋予不同权重,进行综合打分的方式,定量进行客户风险等级的划分。

3.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操作

依托系统进行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大部分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采取此种方式。金融机构通过建立客户风险等级评定平台,在审计系统或核心业务系统完成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系统基本具备风险等级评定、风险等级调整和查询下载等功能,其中“客户基本信息”和“评定因素”是系统的原始数据,无需填写且不得随意更改。在“客户基本信息”和“评定因素”是系统的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在系统中对客户风险等级进行评定或调整时,主观随意的可能性减少。

人工进行客户风险等级划分。金融机构营业部门根据客户风险分类标准初步评定每个对公客户和对私客户的风险类别,专门的客户风险评定机构审查营业机构客户风险等级评定结果,中低风险或其他较低风险类客户直接填制客户风险等级分类清单,并逐级上报;高风险客户填写风险等级评定分类表,报省级机构反洗钱专门机构审核后确定风险等级。

二、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实质有效性不强

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目的在于通过风险分类,确定重点监测目标,对高风险客户采取更严格的客户身份识别和持续的资金交易监测,通过加强后续关注和防范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洗钱风险预防和控制。在实际工作中,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仅仅满足于监管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合规要求,避免因不合规而造成法律风险,并没有树立“风险为本”导向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目标,未规定或采取对高风险客户的后续关注和交易监测措施,实现从内部控制上来有效的管理洗钱风险。

(二)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和方法不统一,缺乏科学性

风险等级划分的标准是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实践中即使是相同行业属性的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部分金融机构仅将国家、地域、产品和服务等作为风险等级划分的标准,而部分金融机构在考虑上述因素的同时,还将客户的交易方式、交易金额以及交易频率等作为风险等级划分的标准。同时,风险等级的划分方法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部分金融机构将客户风险等级划分为高、中、低三类,而部分金融机构则划分为一、二、三、四、五类等。另外,大部分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的划分主要采取定性分类的方法,而没有综合考虑相关因素,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风险分类方法。

(三)客户风险等级划分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缺乏专门的反洗钱信息平台,金融机构无法掌握跨行业或跨机构的相关信息,对客户的甄别主要依靠一线人员对客户的了解程度,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基本停留在法定真实性这一层面,无法结合交易背景、交易目的等情况,及时、有效的收集客户相关身份和背景信息,深入了解客户。信息手段的滞后,为金融机构识别和评价客户风险等级带来了困难。

(四)分行业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指引不完善

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相关法律规定较为原则,不利于金融机构在实践中具体操作。同时,目前除证券期货业制定了本行业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指引外,银行、保险等行业尚未制定统一、规范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指引,基本呈现各个法人金融机构自行制定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办法的局面,缺乏囊括同行业而具有共性特征的基础工作指引,存在划分标准不统一、划分依据不充分、划分方法简单、缺乏后续分类管理措施、无法实现信息共享等问题。

三、对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树立“风险为本”导向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目标

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客户风险的合理划分,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程度,对高风险客户的交易行为和交易状况加强监控,及时发现重要的可疑交易,有效控制可能发生的洗钱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应在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后续关注和监测措施[2],尤其是加强对高风险客户身份的持续识别以及交易的持续关注和监测,包括实行更严格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在开户或者建立其他业务关系时提高审批级别;加强对交易的监测;加大对业务关系的管理和持续审查力度等,确保客户交易的进行符合该金融机构对客户风险状况的认识。

(二)探索金融机构客户风险评估的科学有效方法[3]

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应逐步由定性分类为主向定性与定量分类相结合的阶段转化。在依托客户风险等级评定系统对相关制裁名单类客户等定性指标进行客观分析评定的同时,对其他客户则应综合考虑客户身份、客户行业、交易方式以及客户资金流量、交易频率、交易规模等定量因素,合理分配各种因素权重比例,进行主观分析评定,采取定性分类和定量分类相结合的风险等级划分方法,从而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评价客户风险状况。

(三)加快反洗钱信息平台系统建设

反洗钱是一个系统,需要调动行政主管部门、相关部门、行业监管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在内的一切积极因素,建立起覆盖所有金融机构的反洗钱信息平台,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便于对风险客户实施全面有效的监测。金融机构应在其反洗钱监测分析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应用客户洗钱风险评级系统,在系统中全面收集国家层面、行业层面的风险信息,及时获取本机构企业、个人客户的相关资料,有效确认客户身份,为客户风险评级管理提供有力的基础信息支持,提高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对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影响[4]。

(四)发挥行业监管部门和自律性组织作用

切实发挥行业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在行业中的信息聚集和行业准入作用,将其转化为推动反洗钱工作的优势,赋予其对会员的反洗钱指导职责和义务,进一步细化法律的规定,针对同行业客户风险的共性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分行业制定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指引,提高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王兵,刘晓旭.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建议[J].金融电子化,2009,(6).

[2]张明进.金融机构基于风险的反洗钱机制分析与建立[J].金融会计,2009,(6).

[3]黄静云.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监管机制初探[J].武汉金融,2009,(10).

[4]葛志强.反洗钱风险监管理论及应用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9,(8).

银行金融风险改革的探讨 第4篇

一、银行风险的内在动因

银行是追求盈利的企业, 最大化利润是其最极目标。银行的金融收益与金融风险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 银行的金融风险伴随着银行的诞生而产生, 伴随着银行金融业的发展壮大而不断扩大。风险就像是一颗毒瘤一样依附在银行金融经营的各种业务当中, 在追求高额利润率的同时也必然意味着承担较高的风险率。利润率越高也就是意味发生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大, 收益与风险一直都是一起颠簸起伏的。

所以说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商业银行为追求利益的同时而不得不需要认真面对的、首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因此, 如何能在追求高的收益过程中更好的做好银行金融风险防范及控制, 是银行的经营管理者不得不时时刻刻认真面对的事情。

入世以来中国银行金融业开放步伐加快以及银行金融业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使银行金融风险面不断的增多。使得中国银行的金融业务管理体制从旧的管理体制中不断推向新的管理体制。在这过程当中新体制还在不断修改与完善, 而旧体制还存在缺陷与不足, 中国银行金融业务所面临的风险也将会更加复杂。所以说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在实际行动上重视对银行业金融风险的分析、防范与控制, 把金融风险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才能使我国银行安全、健康的发展。

二、银行风险的外在动因

在现今的金融业群雄竞争当中, 银行业的竞争焦点主要已经不是资产规模的竞争, 而竞争的焦点已经转到银行金融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的竞争中来了。

我国在金融资本市场化的道路上起步的还是较晚, 在今后的发展之路上那一家银行能在市场经济中把金融风险降到最小, 谁就能在市场经济活动当中处于优势的位置。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机构, 由于商业银行在经营金融业务时外部各种条件因素的变化, 必然会给银行带来不可避免的金融风险。

不论是英国巴林银行事件、墨西哥金融危机, 或者是亚洲金融风暴, 还是在国内银行间的金融债务危机, 从中可以看到金融风险危机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破坏是如此之大。在经济生活中的商品价格、工资福利水平、利率的变化波动等要素的变化都会一一的给商业银行带来不确定的金融风险。我国这些年来在宏观金融政策的调整上加快了调整货币供应量、调整基准利率、改变外汇市场政策的频率;在国际上我国的商业银行加快了走向国际化的步伐、在国际的银行金融经营管理上国际经济环境风云难测、国际炒家频频出动加快了国际金融热钱的流动、银行金融外设机构所在国家的政治风险、战争风险等风险可能加大都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许多不可预计的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存在的风险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意识到风险管理的时间还是比较晚的。随着我国对银行的金融体制改革不断的加深, 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但是就目前来说还是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从我国目前的金融情况以及改革开放的推进程度看来, 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以下相关的问题:

(一) 法律法规体制管理还不完善

尽管《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反垄断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已经颁布并实施, 但是金融犯罪案件以及银行操作不规范导致金融风险的事情屡发不断。犯罪分子通过走法律的间隙以及通过各种打擦边球的手段, 给银行的金融安全造成冲击和经济的损失, 尤其串通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原因导致的银行金融欺诈以及出现的银行盗窃案件, 使得银行的资产遭受损失, 这种风险在法律法规以及体制没有完善之前风险将会一直存在。

(二) 银行资产质量较差, 贷款难以追回

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受到自身利益驱动或者是自我约束的内控机制的缺乏等内外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有相当的一部分表内资产已经变成了呆账或坏账, 丧失了资金的原本流动性收益。在银行的贷款活动中由于银行的工作人员在审查的过程中不认真审查借款人的资料以及不能很好的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从而导致银行的贷款无法追回。

(三) 利率以及汇率波动风险加大, 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多

我国在金融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骄傲成果, 金融市场已有一定的规模, 银行已经开始市场化的运营通过各种方式筹集来的资金, 在市场化的运营中银行有可能面临资金流动性问题以及支付风险的危机。中央银行根据资金融通在市场中的需求变化将会使用对利率调控的行政手段, 改变利率在市场上变化的频率以及幅度来调节市场的资金需求, 然而银行在这过程中所所需面临风险将进一步扩大。

以上众多问题的出现由许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一些是由于我国法律体制缺乏或不完善导致的, 一些是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的体制或者管理的不严格使得内部控制缺乏所致, 还有一些是由于外部各种各样的客观因素所造成的。总而言之, 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是重点, 应该考虑多种监控因素来商讨建立合理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四、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处理办法

从现实情况看来处理银行金融风险的治本之策就是从根本上改变银行现在的组织管理架构, 必须要从改革产权方面入手, 着实推行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加快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建立良好银行内部良好的体系架构。建立能在市场化中自由运营的公司化结构组织, 银行资产所有者监督的权利与银行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权分离, 推进公司化的专业化管理体制建设。为了增强银行金融业务的经营绩效, 要大力的引进市场的竞争机制, 让市场决定银行内部体制改革的成败, 用市场来打破国有银行在中国银行业中的垄断地位, 构建一个竞争充分的金融市场。实现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治理架构有序、健康发展。

再一方面银行要进行混业经营改革, 不同的混业经营业务都有他们各自的风险特点, 所涉及到的风险大小以及风险种类都会不尽相同。依据对美国银行相关的研究表明了银行通过子公司经营证券业务或保险业务所要承受的风险都要小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 并且其利润率都明显要高于经营传统的银行业务。银行进行混业经营改革有助于银行自身资产的证券化, 更有利于银行增强竞争力以及分散风险;而银行混业经营其他业务增加了银行的业务范畴, 利用自身建立的保险子公司来降低商业银行本身的经营风险, 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对传统银行业务的依赖。

其次要加强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建设, 利用银监会加强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监管力度。通过修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加强政策的协调, 建立及时顺畅有效的监管协作系统。此外要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与各监管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制度、建立宏观金融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实现有效的金融监管合作, 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摘要:商业银行由于其地位、作用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特殊性, 其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由于内外各种因素, 必然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 不可避免的金融风险。在进入新的世纪以来, 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内部与外部因素的竞争环境, 如何全面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必要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已成为中国商业银行界必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首要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金融风险,内在动因,外在动因,金融风险管理,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08版.

[2]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部.研究周报.金融四十人论坛, 2012-12-10.

[3]陈亮.经营管理者.银行分支机构设置模式的优化选择, 2012年12期.

防范金融风险 服务金融调研 第5篇

一、江苏省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设概况

江苏省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从1999年开始运行以来,通过对全省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和借款人信息的登记入库,从而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借款人的资信情况,有效的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借款人信息咨询服务。截至2001年10月末,江苏省共配发贷款卡216486个;共有4000多个信贷网点、600多万笔贷款相关业务数据登记入库,基本上涵盖了目前与金融机构有信贷业务关系的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经济组织;入库的人民币贷款余额达5726.54亿元,占江苏省全部人民币贷款余额的88.36%,外币、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及保函等数据也录入了系统。

由于系统存储了关系到金融系统安全的重要信贷数据,必须保证系统每天有效、安全、正常运行,因此我们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统一、有效、严格的管理制度,使责任和权力相统一。我们要求各中心支行根据《银行信贷登记咨询制度办法(试行)》制订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细则,包括商业银行信贷数据上报制度、系统查询制度、系统安全保障制度等,对各金融机构也要求建立相应的内部岗位责任制、业务操作流程以及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加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内部建设,保证了入库信贷数据质量,从而使得充分而正确的利用系统信息资源有了坚实的基础。

为充分发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信息咨询作用,江苏省各城市行已适时开通了WEB查询子系统和传真回复子系统,向金融机构提供借款人信息查询。目前每月的查询次数已经达到17000次以上。各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可随时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查询功能,查询借款人的基本概况、主要财务指标、在所有金融机构的负债和或有负债以及欠息、逃废债等大事信息,提高了借款人资信的透明度,避免了盲目发放贷款或无把握发放贷款,大大降低了信用风险,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发挥了显著作用。

与此同时,各中心支行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与防范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维护金融债权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功能,为创建金融安全区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常州市通过建立银行信贷咨询信息网,加强了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并制订了《常州市银行信贷咨询信息网管理办法》以规范信息管理。在网络上不仅通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以及其他业务工作进展情况和部署业务工作,而且还公布诸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名单等诸多信息,既支持了金融调研工作,又加强金融债权管理,进一步提高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

二、江苏省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

目前,随着江苏省在入库数据数量以及质量上的不断提高,并在保障数据库与信息资料的安全的基础上,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为金融机构审贷提供重要依据,真正做到了防患于未然。现在金融机构的“贷前调查”已不再是纸上谈兵,各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可随时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查询功能,查询借款人的基本概况、主要财务指标、在所有金融机构的负债和或有负债以及欠息、逃废债等大事信息,提高了借款人资信的透明度。据不完全统计,自年初以来,江苏省金融机构通过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提供的信息对103户借款人提出的3.11亿元贷款申请进行谨慎地处理:其中有63户借款人1.29亿的贷款申请被婉拒;有23户借款人0.72亿的贷款申请被缓贷和减少贷款额度;另外还有17户借款人共1.1亿元的贷款申请或被要求落实担保人、或被落实抵、质押品、或被减少授信额度。目前使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进行借款人资信查询已经成为各金融机构落实贷款“三查”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2、为保障金融债权、保全金融资产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各中心支行积极利用系统查询、公告栏提示、预警等功能。为保障金融债权提供信息咨询,连云港中心支行对于全市97家恶意悬空、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经行长联席会议决定,在该系统的“公告栏”上进行公布,使各银行都能够全面地了解企业改制情况和债务落实情况,达到共同制裁的目的。无锡中心支行也曾通过这种方式公布了由行长联席会议确定的28户逃废银行债务、拖欠银行贷款利息的企业名单,起到公示警告作用。

此外,我们还通过系统查询功能为转改制企业确认转改制过程中的金融债务,帮助商业银行落实金融债权,有效地制止了企业在转改制过程中出现新的悬空逃废、无理拖欠金融债务行为。连云港中支充分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的信息源较好地推行了金融资产保全证明书制度。金融资产保全证明书制度是该中心支行根据有关文件制定的支持企业改制、在改制中保全金融资产的一个有效制度。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首先在金融债权管理办公室建立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查询窗口,通过此窗口查询企业的负债情况、担保情况、信用状况、大事记等各种信息,及时通知债权银行协助企业做好改制工作,办理有效债务转移手续,然后经所有债权银行盖章后,债权管理办公室与企业提供的银行负债金额,再次通过银行信贷登记系统查询核对无误,方出具金融资产保全证明书,允许改制企业领取新的营业执照。今年以来,通过实行金融资产保全证明书制度,连云港市共改制了8家企业,落实金融债权7638.54万元,没有发生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权现象,有效地维护了金融债权。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改制,在企业改制中落实债权,不仅保全了金融资产,也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3、为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和货币信贷政策提供信息支持。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产生的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系统资源,积极运用系统的汇总分析功能,为开展货币政策调研和经济金融形势分析服务,如按金融机构、地区等对贷款分类、种类、行业分类等情况进行分析汇总统计,为人民银行及时掌握信贷投向投量,实施有效监控提供依据。如苏州中心支行对大额贷款、贷款大户的信贷行为实施跟踪监测、汇总,为人民银行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准确把握信贷投向,加大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提供信息支持。2001年6月,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组织对江苏省上市企业集团公司贷款投向的调查。我们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数据,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好上市企业集团公司财务情况调查及其贷款明细情况调查,并汇总出每户企业在不同时点的贷款余额。在对分行的关于江苏省中小企业贷款情况、金融推动非国有经济发展状况等的调查中,我们根据不同需要及时快速地统计出相关数据,为金融调研提供了有效地信息服务。

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与风险监管探讨 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 监管对策

互联网金融是指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与云计算等技术,形成的一种新型金融融资模式。它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模式,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模式,具有成本低、透明度好、效率高等优点。但该金融模式正处于起步阶段,风险监管机制尚不完善,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常见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与风险特点,探讨风险监管对策,以供参考。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模式

(一)传统互联网金融模式

这是传统金融机构在互联网上的一种延伸与扩展,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快捷的金融服务。除了开户需到柜台办理外,其他相关业务基本都能通过互联网完成,客户可随时随地完成交易。网上银行属于传统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代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都开设了网上银行,不仅涵盖了相关传统业务,还开辟了很多新业务,如网上理财、第三方存管、股票、黄金、保险、银期证业务等。

(二)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

当前,国内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迅速,对传统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主要包括P2P、第三方支付、电商贷款、众筹模式等。

1.P2P网贷模式。P2P(peer to peer lending)模式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直接融资模式。资金持有者通过这一信贷平台,将资金借贷给相应的贷款人。而该信贷平台的搭建人必须对借款者的信用情况、经营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等进行全面考量,以确保借贷行为的安全性。同时,再从中收取部分中介服务费与账户管理费。目前,P2P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民间借贷方式,涉及到的金额一般在几千或几万,具有额度低、周期小、成本高、范围广等特点[1]。

2.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指利用计算机与信息安全技术搭建成的客户和银行支付终端的电子支付中介,已成为当前互联网交易的主要渠道。支付宝、财付通均属于第三方支付。

3.电商贷款。该模式是将大数据云计算融入到电子商务与小额贷款中的一种新型贷款模式。这是基于大数据的一种的金融信贷模式,信贷方通过数据库了解借贷方的具体资信程度,并决定是否给予贷款。该信贷模式不仅节约了交易成本,还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极大提高了风险的可控性。比如,阿里集团先后在浙江与重庆组间了小额度贷款公司,主要面向天猫与淘宝等电商,为他们提供小额信贷业务。

4.众筹模式。它是指项目发起人利用网络平台的大众性与快速性等特征,发动大众筹集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由于该模式正处于起步阶段,应用范围较窄,融资规模小,主要为文化艺术类产业提供融资渠道。淘梦网、追梦网、众筹网等网站是国内发展较为成熟的众筹网络平台。但是该融资模式面临着很多法律障碍,容易与非法集资、非法发行证券等行为相混淆。

二、互联网金融具有的风险特征

互联网是实现互联网金融行为的手段与方法,而金融才是其最关键的内涵。因此,和传统金融一样,互联网金融仍面临着很多风险。其中,操作性风险、技术风险、系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均是常见的风险类型。此外,互联网金融属于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又带有不同于传统金融模式的风险特征。

(一)金融风险扩散迅速

网络信息技术是互联网金融服务高效、快捷的重要保障,反之,金融风险也可通过这些高科技技术迅速扩散开来,从而增加应对难度与补救成本。

(二)给金融监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互联网金融活动主要依靠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实现,随着交易活动的虚拟化,突破了时间与地理空间的限制,人们可随时随地进行交易。同时,这也让交易对象更加模糊,加上交易过程缺乏透明性,无形中增大了金融风险[2]。此外,监管对象与监管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相关监管部门也很难掌握被监管者的资产负债信息,给监管工作增加了较大的难度。

(三)金融风险交叉感染日益增加

伴随着国内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其综合金融业务也得到不断的完善。金融机构间通过互联网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各类金融业务与客户间都互相渗透。因此,一旦发生互联网金融风险,极易导致交叉感染,增大风险扩散面。

三、加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健全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

首先,政府要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意义,并根据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互联网金融活动。其中,要明确互联网金融业务各交易主体的相关权利与义务,并制定信息网络安全维护细则。重新梳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相关业务范围,并确定监管主体,完善相关监管分工与合作机制。同时,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并将其和互联网金融相融合。其次,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内金融法律主要有《保险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对于其中不合理的内容要加以完善,出台相关细则,以消除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真空地带。商业银行业要根据市场现状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机制,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顺利实施做好制度保障。

(二)加大监管力度,层层管控

一要把好市场准入关,在设立互联网金融机构前必须获得政府部门的审批。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商业银行均参照市场准入原则来审核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建立资质。在审查过程中通常会评估该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及发展前景等,以做好金融风险的防控工作。二要重視事中监管,即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监管力度,评估其资本是否充足,了解其业务范围与资产情况,面临的市场风险等。三要加强事后监管,即市场退出监管。对于濒临破产或涉及到严重违规违法的互联网金融机构,由金融监管部门要求其退出市场,以维护投资方的利益。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途径有以下几种:清算关闭、解散、接管、购并、注资挽救等。

(三)重视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也是一大消费群体,因此,也应重视保护此类消费群体的合法权益。一要出台相关的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措施,详细规定交易活动中的风险分配及责任承担、机构的信息披露、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等。二要建立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组织,负责处理相关消费者的投诉与金融纠纷问题。三要设立互联网金融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方便消费者随时咨询相关业务,并给予指导,避免其上当受骗[3]。同时,制定并完善网上金融投资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数据库信息的分析,有效杜绝各种非法金融活动与金融产品,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与个人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2013,10(7):100-102.

[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8(12):235-236.

探讨金融风险的预防措施 第7篇

一、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的存在是由多方面引起的, 成因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以及国际经济的现状, 本文在此不多做解释。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也有很多种, 笔者根据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将我国存在的金融风险简单地分成了几个部分, 具体表现如下:

1. 许多的金融机构存在着不良资产, 且这类资产在金融机构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1]。

这就会导致许多资金的回收率较低, 最终导致金融机构的利润下降, 这是存在的金融潜在风险之一。

2. 存在着许多的逃废金融债券的现象。

现阶段的金融风险中逃废债券占了主要的部分,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机构在工作中的风险, 这也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之一。

3. 金融机构没有实施真实的法人法制的管理体系, 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效率低下。

很多的金融机构仍然是传统的、老旧的管理模式, 这就表示金融机构的内控没有做好, 内控体系不够完善, 导致了金融机构管理中的风险。

4. 金融诈骗等不法行为的日益增多加剧了金融风险的危害。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电子股票、电子商务等已经越来越流行了, 这就为不法分子的犯罪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 网络金融的安全性不高, 导致电子金融案件的增多, 这也是金融风险的重要类型。

5. 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利益而随意更改财务信息的情况越来越多了[2]。

现阶段存在这许多类似的现象, 几家公司为了利益联合发布不实的财务信息来骗取资金。随之就会出现许多的金融问题, 这类事件的发生直接加重了金融风险。除以上提到的几类金融风险之外, 还存在着引进外资带来的金融风险、人民币升值贬值带来的金融风险等。

二、防范金融风险的主要措施

随着近些年来金融风险事件的增多, 以及金融风险危害的加大, 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成为了经济学家们讨论的重点难点。在此, 笔者根据自身的理解将防范的措施分为了以下两个大的部分:

1. 必须实施有效的金融风险防御系统。

金融风险防御体系具体包括了预警系统、责任体系、风险防御方法三个方面, 具体的防御系统建立方法如下:

(1) 建立良好的网络金融风险预警提醒系统。完善的网络预警系统可以及时有效地提醒金融机构存在着金融风险, 是建立金融风险防御体系的第一步[3]。金融机构可以做好各项金融业务的检查工作、严格检查资产的安全、对于各项财务账表进行核对等。金融机构还可以建立财务信息网站, 来收集相关的金融信息, 密切注意资产的动向, 为预防金融风险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2) 加强内部管理, 实施金融风险责任的制度, 最终形成风险责任体系。金融风险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要想做好防范金融风险, 就必须严格落实风险责任制度。不仅如此, 还要加强内部管理, 做到内部管理与风险责任制度的统一。比如说, 明确每个人的责任, 在全国性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中, 国家是领导要做好内部管理, 其余各地方金融机构分层、分地区的划分责任。再比如说, 金融机构可以增加对于金融风险知识的培训管理, 可以开设一定的培训课程, 让所有的员工都清晰地知道金融风险的意义、危害, 以及预防的方法。这样金融机构甚至是全社会才能一起来预防金融风险, 预防的效果才会显著。除了这些具体措施以外, 金融机构或者是政府经济部门应该及时进行金融风险分析, 可以及时召开金融风险分析的会议, 通过会议可以制定相关的金融风险的临时预防方案, 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并随之制定解决方案。以上提到的都是加强内部管理, 实行风险责任制度的具体做法, 金融机构或者政府可以灵活应用。

(3) 实行多种多样的风险防御方法, 尽量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其实从根本上来说, 金融风险的防御就是防止现阶段没有但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4]。笔者认为实行风险防御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思考。首先是从政府方面来看, 政府必须要做到金融的安全与稳定。这就需要各地方政府按照相关的金融法规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权力, 减少政府对于金融机构的干涉及管理, 让金融机构独立的处理金融业务, 这样经营效率才会增加。当然, 减少管理并意味着政府完全放置不管, 政府还应该严格打击各类金融的犯罪行为, 类似网络金融诈骗的案件应该严格的处理。最重要的是政府应该做到给予权力与适当管理的统一, 为金融风险防御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是从金融机构方面来看, 要建立健全金融风险化解体系。建立信贷安全体制, 对于资产的管理要仔细严格, 保证各项资产在流动过程中的安全与稳定;还可以实现有效奖励制度, 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一定的奖励, 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也是减少金融风险的做法之一;金融机构的各部门加强相互监督, 减少金融风险的存在。除此之外, 还有许多的金融风险防御方法, 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挑选适合自身发展的方案, 也可以将不同的方案相结合, 建立新的金融风险的防御方案。做到了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内部管理, 实施风险责任制度, 以及实行各种各样的风险化解对策才算是建立了有效的风险防御体系。

2. 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监控体系, 做好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的对策。

全球经济逐步成为了一体, 各地区的金融风险很可能会扩大成为国际性的金融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 不得不考虑应对全球性的金融风险的做法。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将对策分为以下两点:

(1) 社会各阶层不断调整经济结构, 保证资产运行过程中的安全, 提高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5]。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各类企业的比重不是最优的效果, 政府应该努力的调整目前的经济结构, 以达到最优的经济结构的目的。国家可以积极利用宏观调控来改善经济结构, 宏观调控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众所周知在宏观调控中, 起到主要作用的就是货币。那么相对应的, 货币在改善经济结构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在地区经济中货币的大量投入可以提高经济的运行质量, 大量正常货币的投入也可以增加金融机构中资产安全的程度。同时, 想要尽快调整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 而其他的条件又不可能改变, 那么这个时候就要依靠货币的力量了。地区在调整经济结构之后, 各项经济活动趋于完善, 资产的流动也更加安全, 那么自然的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就会增加了。

(2) 结合政府与金融机构的作用, 构建良好的应对金融风险的环境, 为建立金融风险防火墙打下基础[6]。建立金融风险防火墙不是简单就能做到的, 它既复杂又困难, 它需要政府的领导, 以及社会各阶层的积极配合。首先要做的就是政府给出制定金融风险防火墙的企划案, 划分建立金融风险防火墙的具体工作, 政府必须做好领导工作, 优秀的领导是建立金融风险防火墙的关键。其次就是各部门, 各机构应该密切配合, 为建立防火墙创造氛围。这里的配合包括了严格打击有关金融的犯罪活动;媒介做好有关金融风险的宣传工作;政府支持金融机构的独立性等, 各部门、各机构的配合是建立金融风险防火墙的必要条件, 只有做好了政府领导与其他阶层配合得当工作, 才能切实为抵御金融风险创造条件。

三、结语

就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还存在着许多的金融风险。要想做到良好的抵御这些风险, 不仅仅要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防御系统与监控系统, 还可以借鉴国际上优秀的金融风险化解方案, 将国际上优秀的金融风险化解方案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制定新型的风险应对方案也是很好的风险化解方法。总之, 政府与金融机构应该灵活地应用各种风险应对方案, 预防并解决我国社会的各项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力伟.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理论基础到政策工具[J].国际金融研究, 2010, (11) .

[2]谢平, 邹传伟.金融危机后有关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综述[J].金融研究, 2010, (02) .

[3]陈宏.谈如何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J].财会月刊, 2010, (02) .

[4]陈兵, 高鹏程.金融风险转移的再审视与金融监管理念之更新——从美国资产证券化问题说开[J].学术论坛, 2010, (10) .

[5]柯健.金融自由化产生的风险与有效防治[J].大连大学学报, 2010, (01) .

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对策探讨 第8篇

一、互联网下的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出现时间不长, 正处于发展中状态, 在这个阶段, 不仅需要创新, 最需要的就是对金融风险进行管理。现阶段, 我国的风险管理还远不如美国以及欧洲, 不仅如此, 甚至在风险管理上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模式, 方式的选择上也处在起步探索的阶段上。

依托在互联网上的金融行业, 结合了金融管理和互联网管理, 更多的采用了全新的技术, 通过各种互联网技术进行资金的交易, 相较与传统金融行业, 互联网金融行业更加的便捷, 它不需要过多的人力, 减少了时间上的浪费, 为客户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可以更高效的给客户提供想要的信息, 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二、互联网下风险管理的对策探讨

1. 互联网下的法律制度风险管理对策

法律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保障,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降低风险的重要途径, 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制度, 所以就需要不断的将现有的法律进行改进完善, 减少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时可能出现的风险。将有利于互联网上金融行业发展的内容进行法律的制定, 国家应该设立一个专门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管理的部门, 制定对应的规章制度, 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率。

互联网上的金融行业和传统行业不同, 它的参与者更多, 客户可以选择的交易的方式更多, 途径更多直接导致风险更大, 采用有效的监管进行协调就显得极其重要。互联网的功能不同, 设立的监管机构也应该是不同的。在几年前, 国家机构就发现了监管工作的重要性, 建立了专门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在利用互联网的金融行业进行高效利用, 将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有效的将金融风险进行管理。在法律上将风险管理进行有效对策的研究, 严格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违法的犯罪行为, 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和国家的司法部门进行高效结合, 实现网络金融稳定发展, 保证金融的风险管理得以实现。

2. 互联网下的安全风险管理对策

互联网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互联网的技术, 技术是基本。互联网应该在金融方面设定一个标准进行技术指导, 将互联网的金融行业变成一个整体, 方便管理, 将整个互联网系统的安全性能都进行提高, 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网络之所以发展的迅速, 能够受到大家的支持, 原因之一就是互联网上的资源极其丰富, 将各种资源进行利用整合, 建立一个给客户提供便捷的交易方式的数据库, 在后台建立一个监管的系统, 实时对互联网上的金融数据金银监控, 防止出现安全问题。信息技术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的提升, 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技术研发工作, 对于容易发生风险以及安全问题的地方加强防火墙或加密等技术的处理, 保证金融行业在互联网上的工作是安全性高、风险低的。

互联网的金融安全还受到在互联网上进行金融工作的企业实力的影响, 运营商的技术实力强, 就可以构成一个强大的互联网金融机构, 保证金融行业在互联网上持续稳定的发展, 选择自身能力强的企业加入也是对弱小企业的负责, 因为技术能力不够强大的企业, 即使加入了互联网金融机构中也无法保全自身, 甚至还会影响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资金安全。

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风险的最有效的防范措施就是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内部的控制机构, 这个机构的作用是尽可能的在风险发生前进行规避;在风险问题发生时降低损失, 尽快解决;在风险问题发生后将影响降到最低, 并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避免下一次风险的出现。首先要有一个对风险进行控制管理的安全风投部门, 设立数据库进行企业信用的评价工作, 对互联网的金融工作进行实时监控, 建立预警体系, 在金融风险发生之前进行预测, 及时处理, 将风险有效规避。金融产品的设计也影响着互联网的风险, 金融产品虽然有着高收益的特征, 但同时也具有极高的风险, 降低风险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到一个收益和金融风险共同的平衡点, 将双方都进行考虑, 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自己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

3. 互联网下的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我国市场经济在迅速发展, 互联网金融也在迅速发展, 征信的体系是否完善很是重要, 目前, 传统金融的征信体系还不够完善, 因为银行对贷款对象的信用判断仅仅是依靠之前的借贷情况进行的, 这种体系还存在着漏洞, 互联网上的金融行业可以利用科技, 采用电子平台, 对客户进行信用的判断以及整体的分析, 虽然如此, 但是实际上, 金融平台的很多数据并没有加入到整个征信的体系中, 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由此可见, 将征信体系进行完善的重要性。征信体系是基础, 还要加以辅助的机构进行工作, 建立一个完善的征信工作数据平台, 平台要求是适合应用于互联网体系下的金融行业的, 在平台上加入对客户的信用认证以及等级评估等内容, 方便征信体系的进行。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最大差距就是大数据, 互联网对于大数据的处理以及搜集的能力很强, 将其充分利用, 可以有效解决互联网上金融信息的信用问题, 直接的将互联网上的交易风险降低, 切实的将金融服务给客户创造便利, 将服务的范围扩大。想要将金融信用风险进行规避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对贷款对象进行审查的工作要严要求并且标准化。将不同等级的用户分散开, 防止出现风险问题后果严重、无法挽回。将贷款标准提高, 从本质上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

4. 互联网下的其他风险管理对策

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作用远没有行业自律的作用大, 优势也极其明显, 行业自律可以对更大范围的内容体现其作用。在互联网上的金融业的行业自律甚至可以对整个金融业产生影响, 这种情况会带来极大的风险, 所以, 出台一个互联网上的金融风险的防控对策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管理的协会, 给予其促进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以及制定行业标准和规则的权力, 并且这个协会应该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 发挥引领的作用。还要在金融业中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 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对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建立一定的标准, 对实体经济进行服务以及最为重要的服务社会工作, 对于整个互联网金融业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互联网中最容易发生的风险往往是带给消费者的对消费者的权益进行保证很有必要, 达到这个目的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在互联网的体系上要建立一个对消费者进行保护的机制, 这种机制要满足跨行业以及地区的要求;第二种是建立一个用来解决消费者在互联网上产生的金融纠纷问题, 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安全感, 降低风险发生概率;第三种是从消费者方向出发的, 在根本上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金融消费的安全教育, 让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 可以直接有效的减少消费者的权益遭受损害的现象发生。

消费者选择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前提就是信任,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口碑是最为重要的财富, 因为它影响着在互联网上的金融用户对企业的信心, 也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 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中, 不可避免的一项就是谣言带来的不良后果, 一个谣言处理不当甚至会影响到这个金融企业的健康发展, 不实的谣言是导致企业产生声誉上风险的主要原因, 在互联网的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 对企业的良好口碑进行树立, 让消费者对企业有着信心, 不会在谣言产生后立刻放弃企业, 相信企业的声誉, 减少风险发生的后果。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针对互联网上的金融行业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 主要从信任、法律、政府等方面进行阐述, 针对不同的风险种类, 探讨出合适的、高效的解决对策, 将风险的发生概率降低并且有着在风险问题发生后将损失降到最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洋, 汤珂.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本质与风险管理[J].探索与争鸣, 2014, 11:65-69.

[2]陈秀梅.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宏观经济研究, 2014, 10:122-126.

[3]王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风险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5, 06:17-19.

一类金融风险度量模型的探讨 第9篇

1.1 条件异方差模型

金融商品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方差的观测值是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而且在方差变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积聚的现象,即大幅度变化后紧接着大幅度变化,小幅度变化后紧接着小幅度变化,说明某段时期内金融商品具有波动性。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utoregressive Conditonal Heteroscedasticity)模型能刻画这种方差变化的随机过程。

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即ARCH模型:

其中vt∝iid(0,1)

即ht=Var(ut|ut-1,ut-2,…)

满足上述过程的ut称为自回归条件异方差过程,记作ut~ARCH(M),该模型能准确地反映观测值方差随时间变化的现象,从而解决金融商品价格等要素受过去波动的问题,客观地反映过程的波动状况,模型适用于具有积聚性及方差波动性特点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分析及预测。ARCH模型是一类确定性波动描述模型,利用过去价格的信息来修正当前的波动。

但该模型中常规的非限制估计会违背为非负数的限定条件,不能确保ut的条件方差ht恒为正数,故通常对αj施加一个任意的递减时滞结构,以保证模型满足上述限定,称为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eneralized ARCH)模型,即GARCH模型:

其中vt∝iid(0,1)

,即ht=Var(ut|ut-1,ut-2,…),是ARCH部分,是自回归部分,若P=0,则退化为ARCH模型。

1.2 随机波动率模型

随机波动率模型的理论前提也是认为金融商品价格的波动不仅是时变的,而且是可预测的。在描述金融商品的价格、收益等变量的变化规律时,可通过布朗运动刻画,布朗运动在数学上可以通过假定散布的微粒连续不断地受到周围大分子的碰撞来解释。随机波动率模型能描绘金融商品时间序列波动的自回归行为,假定波动服从一个正扩散过程。

定义1设概率空间(Ω,F,P)中有一族上升的子σ域,Wt是该空间上的随机过程,t∈R+,W0=0,如果Wt几乎所有样本连续,且对任意s<t,有E(Wt|Ft)=Ws;,则称Wt过程为Brown运动过程。

定义2对随机过程{xt,t∈T},任意给定的t1,t2,…,tm∈T,且t1<t2<…<tm,有Xt2-Xt1,Xt3-Xt21,…,Xtm-Xtm-1相互独立,则随机过程{xt,t∈T}为独立增量过程。

定义3设随机过程{Xt,t∈[0,+∞]}是独立增量过程,且对于任意的0≤s<t,有Xt-Xs服从正态过程,即Xt-Xs~,其中σ>0,则称{Xt,t∈[0,+∞]}为维纳过程。

定义4设随机过程{Xt,t∈[0,+∞]},且{ut}为iid序列,并有E(ut)=0,Vαr(ut)=σ2,则称满足Xt=Xt-1+ut的随机过程{Xt,t∈[0,+∞]}为随机游走过程。

定义5设随机过程{Xt,t∈[0,+∞]}满足:对∀t>0,E(Xt)=μ,|μ|<∞,E(Xt|F)=Xt-1,F=σ(X0,X1,…,Xt-1),则称{Xt,t∈[0,+∞]}是相对F的一个鞅过程。

定义6设对一个鞅过程{Xt,t∈[0,+∞]},即Xt=Xt-1+ut,若E(Xt|F)=0,F=σ(X0,X1,…,Xt-1),则ΔXt=Xt-Xt-1为鞅差过程。

定义7设{Xt,t∈[α,b]}是二阶矩过程,0≤α<b,Wt是Brown运动,对[α,b]的一组分点:α=t0<t1<…<tn=b,,作和式

若均方极限存在,就称上述极限为Xt关于Wt的Ito积分,记为。定义8设二阶矩过程Xt以概率1满足:

其中A(s)为二阶矩过程,均方可积,B(s)关于W(t)的Ito积分唯一存在,X(α)与W(t)(t≥α)相互独立,称随机过程X(t)有Ito随机微分A(s)dt+B(t)dW(t),并记为dX(t)=A(s)dt+B(t)dW(t)。

定义9设Pt=αt+b(t)wt是一带有飘移的维纳过程,α为飘移系数,其中{wt,t≥0}为一标准维纳过程,若yt=exp(Pt),则称{yt,t≥0}为几何布朗运动。

研究表明,复杂金融商品价格波动过程是受外界影响很大且变化剧烈的非平稳过程,一般不是简单的随机游走过程,也不具有独立增量过程,它的一阶差分即上述ut是非线性随机过程,满足鞅差的表现,它的高阶条件矩可以是相关的,尤其是条件方差,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因此,金融商品价格的波动可通过上述ut的条件方差上述来刻画,金融商品价格的变化通常是一个带漂移的维纳过程,即Pt=αt+b(t)wt,其中α为漂移参数,{wt,t≥0}是维纳过程,写成微分形式为:dPt=αdt+b(t)dwt,这是一个OrnsteinUhlenbeck(OU)随机微分方程的形式,也称为Ito过程。

由Ito过程可得价格的动态变化的方程:

其中ht是一个服从扩散过程(Diffusion Process)的潜在变量,它决定波动的动态过程,{wt,t≥0}与为标准布朗运动,且,称上述三式为连续随机波动率模型,其中μt为单位时间价格的瞬态条件期望变化率,ht为单位时间价格的瞬态条件方差。上述过程也称为连续随机波动率模型。

上述过程的离散近似形式为:ΔPt/Pt=μ+htΔWt,其中{wt,t≥0}为标准布朗运动,因为dPt/Pt=dlogPt,且ΔPt/Pt=ΔlogPt,故而金融商品价格Pt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令αt=ΔlogPt=μ+htUt,其中Ut=(αt-μ)/ht是一个N(0,1)过程且与ht独立,t是正随机变量序列,,h反映了金融商品价格的波动率,将αt=μ+h t U t称为乘积过程,并令),它与Ut独立,代表金融市场随机和不均匀的新信息流。于是我们得到描述金融随机变量的离散随机波动率模型:

该模型被用来拟合金融随机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得出波动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从上面过程可以看出,离散随机波动率模型可由Ornstein-U hlenbeck随机微分方程离散化得到。

2 条件异方差模型与SV模型之间的比较

对一个离散SV模型:

其中t为整数值,μ,ω,φ,θ都是常数,Ut、ηt都服从独立相同的正态分布。

离散SV模型是对一类OrnsteinUhlenbeck随机微分方程的离散化表示形式。这类方程可以一般化地表示为

其中μ,λ,ζ,φ,δ都是常数,W1t和W2t分别为标准的维纳过程。

当时间间隔趋于零时,离散GARCH过程将收敛到一个随机微分过程。可见,作为两类不同的描述波动过程的模型,它们都可由一个共同的随机微分方程来表示。

3 结论

条件异方差模型和随机波动率模型是广泛应用于金融时间序列波动性研究的主要工具。它们都能刻画金融商品的波动过程,都适合拟合具有波动集群性的时间序列,这些数据符合鞅差过程,是一种扩散的Markov过程,但从数据生成过程的角度看,条件异方差模型描述的是离散的可观测的时间序列的波动情况,即波动过程可由过去的观测值和过去误差的平方项线性表示,而随机波动率模型则由一类随机微分方程的得到。在金融领域的研究中,由于随机波动率模型的波动是由一个不可观测的随机过程决定的,因此被许多学者认为更加适合于金融领域的实际研究。

条件异方差模型反映出了金融时间序列的两个特性,波动积聚和厚尾性,条件方差ht2是t-1时刻的条件方差ht-12和过程在t-1时刻的值的平方εt-12的线性函数。ht-2和εt-12越大,ht2也越大,体现波动过程1的积聚性。而SV模型中的条件方差ht2是一个随机过程,有着自己的演化方式,对大量时间序列数据分别进行GARCH和SV模型拟合,SV模型更加接近实际数据。

在实现上,条件异方差模型常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L),无条件最小二乘法(ULS),Yule-Walker法(YW)等估计参数;随机波动率模型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靠某些准则得到似然函数,如伪极大似然法(QML)等;另一类是试图得到完全似然函数形式,如蒙特卡罗极大似然法(MCML)等模拟方法,由于波动是潜在的变量,其精确似然函数表达式需由Kalman滤波递推,难以得到,导致该类模型在参数估计上存在困难,而条件异方差模型的参数估计较容易。故可通过寻找其对应的GARCH模型的方法,来求得SV模型的近似参数估计。

摘要:针对当前全球面临的金融危机,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常用的两类度量金融风险的模型,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它们均可拟合同类的金融时间序列,但生成机理、应用效果不同。

关键词:金融风险,条件异方差模型,随机波动率模型

参考文献

[1]特伦斯·C·米尔斯.金融时间序列的经济计量学模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A·G马利亚里斯,W·A布罗克.经济学和金融学中的随机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张世英,樊智.协整理论与波动模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李汉东.多变量时间序列波动持续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0.

强化会计监督防范金融风险探讨 第10篇

金融会计是作为会计系统的重要组成, 金融愈发展, 会计也就越发显示出重要性。会计要素的真实性, 要求对金融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以及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必须绝对真实和准确, 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同时, 由于外围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也带来诸多风险。

(1) 金融管理模式的欠缺和不完善。金融管理模式欠缺和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制度建设滞后和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内部控制和权利制约不能理顺从而失衡, 所造成的金融会计信息不够真实等。

(2) 市场经济环境发生激烈的竞争。我国在市场准入标准缺乏健全的情况下, 各地的金融机构数量剧增, 而大量增加的金融机构, 表现有利的方面, 即:促使社会性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市场效率的不断提高, 表现不利的方面, 违规和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可能性大增, 一方面金融机构作为行为主体, 会计人员不得不执行或参与共同舞弊, 使违法和违纪金额大增, 涉及的范围宽, 影响面较大;另一方面是个人作为行为主体, 有的是会计人员与其他人员预谋共犯, 有的是会计人员钻了制度的漏洞, 违法和违纪, 从而导致银行风险日趋增大。

(3) 我国吸收西方的经验, 与国际接轨, 进行了财会制度的改革, 确立了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原则。而权责发生制又未能将会计谨慎性原则贯穿于金融业务发展的始终, 如果会计谨慎性原则不能有效执行从而来指导银行经营行为, 那么, 金融业自身得失, 整个金融业的安危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都会受到冲击;二是我国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缺乏经验, 监管力度也不够, 在风险处于萌芽状态时很难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防范。三是金融改革开放以来, 对金融会计在金融机构中的重要作用还认识不够, 有关得法规和制度又不够十分健全, 管理制度也相对滞后, 也直接制约和影响着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

2 不同种类的金融会计风险

(1) 会计及相关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而产生的管理风险。

此类风险主要是金融机构内部, 由于操作上的失误而带来的风险。具包括:会计人员、储蓄人员、经办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 由于平时对金融法规和制度学习和掌握不够, 又加上工作责任心不强从而造成的企业财产的损失。银行会计的风险性是很大的, 而对大量现金、结算票据、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印章等, 一旦发生了工作的疏漏或制度不健全而造成的银行信誉和资产损失是巨大的。

(2) 由于会计监督不到位而产生的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都要求银行必须依法经营, 但是, 在不正当的利益的驱动下, 违规发放贷款、违章拆借资金、账外进行投资、私设小金库、越权承兑、银行汇票的贴现等情况屡禁不止, 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会计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惩罚制度又不能有效跟进, 从而也变相地助长了违规经营情况的蔓延, 加大了经营风险。

(3) 由于盲目筹措资金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对银行来讲, 存款代表着银行的资金实力, 扩大存款保持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是十分必需的, 存款虽是立行之本, 支出之本, 但那种违规提高存款利率, 不考虑市场需求, 盲目增设经营网点, 不做市场盈亏分析, 忽略资金成本, 开办各项新业务等非正常现象, 增大了财务风险。另外, 筹集资金运用不当, 闲置和挤压严重, 直接影响银行的损益而带来风险。

(4) 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风险。

银行必须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为追求自身利益, 个别银行违反金融法规和政策, 编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有的是搞两本账, 虽然账目真实但报表虚假, 有的纯粹是账目和报表都是虚假的, 有的是随意调整和增设收支科目, 花样繁多, 由于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对信贷资产做出正确和客观的评价, 从而带来更大的风险。

违反现金管理规定, 实际工作中大额提现现象时有发生, 这是结算管理中的相当薄弱的环节。由于会计人员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品不一, 基层工作人员防范风险意识相对薄弱, 法规意识淡薄, 超越权限办理大额支付, 从而产生了支付风险。支付结算是指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用票据、信用卡和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等结算方式进行货币给付及其资金清算的行为。如2005年10月2日, 中国银行甘肃省定西分行职工黄某某利用联行工作之便, 非法开立虚假账户, 转款234.9万元, 并已在兰州定西等地支取现金近140万元。又如2005年11月5日, 吉林松原市宁江区农村信用联社在对内部机构进行自查时发现, 兴原信用社会计李某有不及时结账的行为。7日, 李某失踪。经查, 李以信用社名义向其他单位转款, 然后通过同城票据交换转入其他行的方式, 共将5笔款项共计57.28万元转出。

(5) 未能及时传递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而造成的决策风险。

会计的管理作用也十分重要, 要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作用, 必须将实际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及时提供给管理层, 便于管理层决策之用, 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向领导层提供有用的、决策急需的会计信息, 或者会计核算不能发现实际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造成领导层决策失误, 会计人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而产生决策风险。

3 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方法

(1) 加强金融企业内部管理控制, 实行集中核算减少风险。

①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防范风险。只有健全银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才能真正减少银行会计风险, 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 减少损失。

② 改革银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制度, 实行集中管理的核算新体制, 在建立全行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把会计核算集中、事后监督集中、账务查询集中、会计档案保管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加以推广。

(2) 有效治理会计违法行为控制风险。

违规的会计行为会产生会计行为风险。回避和防范此类风险的有效途径是:①提高银行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②建立健全约束力强的、切实有效的银行监管环境, 控制好风险。

(3) 优化银行内部治理结构, 防范会计金融风险。

目前, 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主体的现状, 无法使企业的利益和防范会计风险工作落到实处。因此, 在保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 优化银行内部治理结构, 推进资本市场化进程, 真正做到会计金融风险的防范。同时, 要强化银行的人事管理, 抓好人事防风险, 领导要实行轮岗制, 会计人员要积极采用委派制, 审计和稽核特派制, 真正做到风险的防范。

(4) 推进金融软件的开发, 使银行计算机操作和管理系统真正有效控制风险。

推进金融软件的开发, 运行、维护、管理控制, 做好日常的检查维护, 及时清除计算机操作与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和隐患, 使银行计算机操作和管理系统真正有效控制风险。

4 建立强有力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金融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包括三方面内容, 即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所谓的事前监督, 主要是对各类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对各类指标在事前作出计算、分析和判断, 提前做出风险判断。此类指标有反应资产风险指标体系、资本不足风险指标体系、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反映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反映损益状况指标体系等等, 可以有效做出风险预警提示。

所谓事中监督, 是银行的一种动态监控。银行的决策部门把金融风险指标体系作为考核指标, 分解到各相关责任部门, 建立风险动态监控的机制, 对实际的各项指标与预警风险指标的警戒值对比, 向有关部门及时发出反馈信号, 督促并监督相关部门及时修正, 采取措施, 以确保金融部门的经营活动始终遵循安全和稳健的原则, 以尽大可能减少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所谓的事后监督, 主要是对各类凭证、帐目、财务报表的复审、检查和分析, 考核各类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 通过分析, 查找出差距和发生的原因, 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 并采取措施, 防范金融风险。

(1) 把稳资金收付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关。

银行每天都有大量的资金收付, 要做到稳健经营, 加强动态的事中监督, 执行严密的柜台监督制度, 及时消除在日常业务处理中的差错、事故。又如在贷款发放前, 要严格审查借款企业的财务报表, 全面掌握借款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 了解借款企业资信情况, 经营实力, 还贷能力等, 做相关指标的分析, 确保贷款发放的安全, 减少不良资产的形成。同时也要保证企业金融活动会计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及时性, 只有提供了真实有效的财务会计信息, 决策者才能保证决策不失误, 同时也可以对财务信息做出分析判断, 发现错误, 及时修正, 以防止风险的发生。

(2) 重视支付结算所形成的会计风险。

支付结算是指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用票据、信用卡和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等结算方式进行货币给付及其资金清算的行为。如2005年10月2日, 中国银行甘肃省定西分行职工黄某某利用联行工作之便, 非法开立虚假账户, 转款234.9万元, 并已在兰州定西等地支取现金近140万元。又如2005年11月5日, 吉林松原市宁江区农村信用联社在对内部机构进行自查时发现, 兴原信用社会计李某有不及时结账的行为。7日, 李某失踪。经查, 李以信用社名义向其他单位转款, 然后通过同城票据交换转入其他行的方式, 共将5笔款项共计57.28万元转出。

(3) 重视会计核算监督职能。

会计核算与监督是会计的两大职能, 在建立了全面的会计制度体系后, 接下来的具体工作是严格执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要收集真实有效的原始凭证, 准确编制会计凭证, 日常工作做的好, 就可以减少工作失误, 把风险降低, 同时也要加强会计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 从而减少损失, 防范风险。

(4) 银行会计电算化风险的防范。

目前银行使用的一部分会计电算化软件在系统设计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软件在设计销户交易时, 没有考虑对应收未收利息进行检查, 导致有银行欠息的客户也能销户;又如:目前大多数银行会计软件的操作员权限都只划分为两级, 高级别柜员有权执行低级别柜员的全部操作, 再比如: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系统还允许管理员查询操作员密码和操作员号, 并给系统管理员定义了很高的操作权限, 能够办理销户、冲账、调整计息积数等业务, 导致管理员可以绕开会计主管的监督进行操作, 从而削弱了会计制度和会计主管人员的监督约束作用。上述漏洞的存在使得相关人员一旦产生犯罪动机, 便会有机可乘。因此, 银行应加强对员工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力度, 使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都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 并对常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思想、基本流程、正确使用和风险防范有一个正确认识, 使每一个都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 就必须建立严格、完善的内部安全管理和控制制度, 并严格监督制度的执行, 这样才能使计算机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5) 提高金融机构会计人员素质,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防范金融风险。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是能够防范金融风险的。这就要求要有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 法律意识增强, 自觉执行金融法规也就有了切实的保障, 同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防范风险:首先要任用专业领导干部, 发挥专业干部优势, 从而可以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其次要保持业务人员基本稳定, 定岗定员, 发挥专业人员优势。再次, 加大会计培训力度, 培养更多的, 熟悉金融法规的会计人员, 加强日常管理, 积极发挥会计的反应和监督职能, 同时要自觉加强会计自查力度, 确保工作不出差错。最后是要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规定。

参考文献

[1]夏博辉.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改革和建设的若干问题[J].金融会计, 2005, (1) .

[2]郭丽荣, 项有志.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若干问题探讨[J].金融会计, 2002, (3) .

金融风险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现代化;金融业;金融控股公司;风险一、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风险

(一)、内部交易存在的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所存在的风险中最为重要的风险还是来自内部交易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公司的资金、商品的相互划拨、相互担保、抵押等。从一般角度来看,具有多元化的金融集团的内部交易主要表现在交叉持股上面。集团内部的一个公司像集团内的一个子公司进行交易,然后从另一个子公司得到担保、贷款、承诺等。在集团内部配置客户资产的风险;子公司之间资产的买卖。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交易风险中的传染效应和传递效应是难以规避的,内部交易存在风险使集团的各个子公司的经营也跟着受其影响,导致风险传播增加了公司的整体风险。

(二)、资本的重复使用

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存在着较复杂的持股关系,这就导致了内部的资本被重复计算使用,即同样的一个资本被两个及以上的人计算使用。当母公司持有子公司的股份时,这部分股本确定计入到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时,这种情况就会将资本进行双重计算,当子公司再设立新的子公司时,资本就会被进行第三次计算。这种情况尽管可以产生杠杆效应和资本扩大器效应,但是会直接导致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不足,从而降低了对风险的抵抗能力。

(三)、利益冲突风险

金融集团的组成主要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公司、基金等不同的业务部门或子公司。由于金融各部门的利益主体差异,在金融控股公司实现综合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会受到利益关系调整的影响,导致利益冲突。这种情况会影响控股集团的协调效应并给集团带来巨大的风险。利益冲突主要包含五个方面:支持证券价格,银行第三方对贷款的发放不够谨慎;金融集团的多元化功能选择的两难境地;集团内部各部门通过合谋从经济上锁定客户;商业银行的董事长还同时任职于其它非银行部门的董事会;信息系统的发展,使很多客户信息被内部的其他部门所利用,使集团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状态中。(四)、多个监管者之间合作和信息共享问题

金融控股公司会受到两个及以上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管,由于监管的目的、方法和监管的重点不同,使监管局对不同的监管方法难以进行统一管理,从而使监管面临重叠和监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跨国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子公司业务涉及到别的国家,深入到不同的行业,因国家的监管理念不同和监管的方法不同,使子公司彼此间缺乏经常性的合作和信息共享,这就造成了金融控股公司在风险防范方面的缺陷。

二、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体系

(一)我们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控股公司的不相容性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主要是分业监管模式。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从2006年开始我国的金融业务全面开放。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渗入,在中国市场开展起了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在这种国际、国内双方混业的压力下,我国的监管制度已经越来越无法与现在的金融市场相容了。这个主要有以下表现:金融控股公司没有统一的监管法规,监管真空;监管机构的目的、重点、方法不同带来的各种冲突;三家监管部门协调难度大;监管产生的高成本压抑了金融业的创新,阻碍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分业监管体制无法将金融控股公司的透明度展现出来,造成不透明结构风险。

(二)监管制度的构建

根据国际监管机构联合发布的《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相关要求,再结合金融控股公司不同的风险特点和我国的监管问题等,想要构建出完善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体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建立一套统分相结合的监管模式。通过新的监管模式使我国的金融监管机制从原来的机构性监管转向功能性的监管,建立起国务院直属的金融监管委员会,并让其对我国的金融业实行统一的全面性的监管。在监管委员会下再建立一个专门负责协调监管的部门,并将此部门作为主要的监管部门。此部门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统一监管,将信息进行沟通、提高整体的监管力度,尽最大可能的防止监管漏洞,以前的三会依然根据监管原则对其进行监管。

建立以风险监管为核心的内容体系: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除了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市场准入资格、业务范围、主要负责人任职等内容进行监管审核以外,还应该把重心放在对资本充足率、不良的关联交易、设置防火墙等风险的监管上面。首先,建立一种可以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起到实际作用的监管体制,使其可以准确无误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杠杆风险进行抑制;其次,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防止其不良的关联交易。作为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监管部门必须要对披露的经营信息及其内容做出明确的规章制度。

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我国的金融市场组织体系并不完善,应该建全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金融业的自律监管、社会监管等。目前,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体系已经成为了金融行业的基础。当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各个子公司可以形成良好的、严谨的内部监管机制,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规避,外部的监管系统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通过提高金融业的自律性来督促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的执行力度,避免金融机构间进行不正当的违法竞争,使金融机构的运行得到更好的发展。由于金融行业的自律组织规则都含有伦理道德标准的约束,其作用空间大,通过金融行业自律监管科技触及法律和政府主管机关不能达到的监管死角,从而促使监管更加有效。

健全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体制。我国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担保法》等一些对金融业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这么多的法律条款,但是远远不够对我国金融业的涵盖。其主要表现于在我国金融业混业模式成为全球金融业务发展的主要趋势下,因此,我国要尽快修改和完善那些在传统条件下的金融法律法规,使我国的金融业成为一个法制化、市场化的监管体系。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尽快适应业务创新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以此来更好的服务创新性金融业务。

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模式。通过上述的制度建立阐述,可以确定我国应该采取以同分相结合的监管方式。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好的监管模式,比如美国的伞形监管。在最大限度保留分业监管体制下形成的机构监管的情况下,通过主导监管者的机制实现各监管者之间的协调,通过功能性监管避免了分业体制应对混业经营可能带来的风险。(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参考文献:

[1]熊波;肖华《试论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构造》,金融与保险2003年第2期

[2]谢平《中国金融制度的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3]甘培根;林志琦《中国金融制度与业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4]安志达《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张烨《金融关联交易及其风险探讨》,上海金融2002年第4期

金融风险探讨 第12篇

一、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分布的影响

(一) 金融资源的定义

金融资源主要包括基础性核心资源, 中间性金融资源, 整体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1]。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主要是指广义的货币资金, 中间性金融资源主要包括各种金融体系和金融工具, 例如银行、证券公司、股票、保险等。整体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是指金融体系中各种金融元素相互影响的结果。金融既是一种普通资源, 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金融资源的合理、科学的利用, 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 如果金融资源不能有效利用, 可能会引发经济危机, 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

(二) 我国金融资源分布现状

中国国土面积辽阔, 受地理、政治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发展极其的不平衡。东部、南部经济比较发达, 西部和北部比较落后, 因此, 我国的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 在比较落后的地区, 金融资源数量少, 形式单一, 与发达地区差异比较大。

我国的信贷资金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信贷资金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 份额也在逐渐增大。但是, 单一依靠信贷促进经济发展, 将会导致信贷债务不断增大, 这将不仅加重了国家经济负担, 也会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疲软, 政府对市场的调节作用减弱, 不利于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此外, 我国的主要金融机构也集中在东部地区。根据2013年《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数据统计, 东部占了全国银行业将近40%, 中部、西部、东北部共占将近60%, 其中, 东北部只占了10%左右。贷款公司东部占了45%左右, 证券公司东部占了70%左右, 基金公司东部占了98%, 期货公司东部占了71%, 保险公司东部占了87%。数据表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多, 融资方式多样, 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少, 形式单一, 很多地区, 金融机构只有银行。这种单一的银行融资方式是, 将会直接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融资避免, 从而限制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导致我国金融资源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地理位置。东部处于沿海地区, 交通方便, 而且, 开放时间早, 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对外发展都比较快。其次,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在我国“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指导下, 我国东部经济得到了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 而且, 通过外来技术与人才的引进, 也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增长。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自由市场的导向下, 金融机构数量增多和形式多样化。此外, 与西部相比, 东部经济发展快, 金融机构多, 经济基础好, 经济结构比较合理, 这将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 促进该地区的外来资金融资。

(三) 政府干预与资源分布

正常的市场机制下, 金融资源的分布将会导向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2]。经济市场的主要特点资源的自由流动以获得最大利益为目的, 资源的分布就是简单的对利益的追逐。但是, 如果金融资源一味的只靠市场的调节, 将会使我国各个地区贫富差距的问题更加严重, 地区发展更加的不平衡, 这将严重的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以及我国社会的稳定。因此, 国家对金融业进行改革, 促进我国各个地区金融行业的平衡发展。国家加强对金融行业政策的指导, 各级政府介入金融行业, 进行一定的干预。

金融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国家对货币资本的控制的影响。其一, 是中央政府对货比资本的控制。其二, 地方政府金融资本的控制。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增强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 国家对货比资本的控制逐渐减弱, 其主要是通过货比政策调整整体的调节国家的货币资本。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 增加了我国金融融资的多样性, 增强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活力。此外, 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资本的控制。政府以国家信用进行贷款获得资本, 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将会导致地方金融市场竞争中, 政府的竞争力空前的加强, 其他企业获得金融资源地可能性明显的降低, 这将会导致地方金融市场秩序混乱, 增加了地方企业的融资难度, 严重阻碍了地方企业的发展和地方市场经济结构的转型。由于地方政府利用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 导致地方金融机构信贷数量越来越大, 但是金融资源并没有遵循市场利益最大化原则, 信贷资源的回报率小, 金融资源无法体现效率原则。

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金融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中央政府将对经济市场的调节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 这将有利于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积极地发挥其竞争优势, 加速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提高其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 随着国家税收政策的改革,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能力逐渐减弱, 政府经济职能弱化为了缓解财政紧缺问题, 提高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和导向能力, 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对金融资源的控制来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控制。由于商业银行的数量以及种类越来越多, 地方对商业银行的直接影响能力不断减弱, 因此, 政府为了加强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力, 提高地方政府政绩, 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府利用行政权力以及政治争夺金融资源, 间接地影响银行的贷款政策, 以此来提高政绩, 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 政府干预对金融资源分布的作用

1. 消极作用。

首先, 政府的干预不利于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 不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市场的导向下, 金融资源将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 这将可以实现金融资源利益的最大化。但是, 政府的介入, 通过政府手段调节金融资源, 使经融资源流向那些欠发达地区, 这导致金融资源无法得到中分利用, 造成金融资源浪费。此外, 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和政治影响占用有效地资源, 直接会导致其他企业, 行业的金融资源缺乏。受政府干预, 我国大量的银行信贷主要流向国营以及其他的大型企业, 这将会导致很多中小型企业发展比较困难, 市场竞争力也较弱, 这将不利于我国社会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 政府对资源的控制, 也会导致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力弱, 金融机构的内部结构优化效率降低。由于受政府的干预, 很多银行的信用贷款直接流向政府, 这将会导致银行内部信用贷款业务能力水平降低, 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同时, 政府的还款能力有限, 将会导致大量贷款收回难度大, 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最重要的是, 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和政治影响获取大量的信用贷款, 这将会增加当地的金融风险, 如果严重的情况下, 甚至会引发全国的金融危机。近些年由于政府的财政拨款有限, 其他经济来源又比较少, 政府的可利用资金有限。政府为了提高其业绩, 进行大规模的信用贷款, 以此来促进当地进击的发展, 但是, 由于还款能力有限, 这将导致政府的债务规模迅速膨胀, 债务风险凸显。

2. 积极作用。

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政府的直接干预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 有利于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动力。目前, 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 为了预防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 需要加强对我国经济的控制。通过政府控制我国的金融资源, 可以营造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促进金融市场的优化, 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行业, 政府通过政策的干预, 提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除此之外, 地方政府的介入, 可以通过政府工程或者其他途径, 可以有效的利用多余金融资源, 提高金融资源的回报率, 促进金融市场的活力。其次, 由于金融市场受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影响, 政府的介入, 可以有效避免金融资源的非法利用, 提高金融资源的合法利用率, 优化市场金融结构。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转变为地方政府金融风险

(一) 地方金融风险

1. 地方金融风险的概念以及表现。

金融风险主要是由于金融资源应用的不当而导致的[3]。金融风险不仅仅影响金融机构财产、资金和信用, 它影响着政府, 企业以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规模的金融风险一旦爆发, 直接威胁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性, 引发社会的动荡, 因此, 我国在经济发展中, 加强资源使用的合理性, 降低金融风险爆发的概率。

根据金融风险所涉及的范围可以将金融风险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的经融风险[4]。微观金融风险主要受到影响的是金融机构, 中观金融风险受到影响的主要是某一个地区的金融机构, 也称之为地方性金融风险。宏观金融风险影响力大, 波及的范围比较广, 可能会造成整个社会政府, 企业, 金融机构以及个人经济损失。地方金融风险主要是指中观的金融风险[5]。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最主要的是指银行机构。地方银行金融机构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 帮助地方经济进行融资,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它主要有两种方式, 其一是全国性金融机构在各地设立的分支, 另一种是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与当地政府进行协调而建立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其主要功能也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6]。其稳定性与全国银行金融机构分支相比, 其安全系数和稳定性较低。

地方金融风险主要是地方金融信用风险、地方金融流动风险等[7]。其中地方金融信用风险也称之为违约风险, 是地方金融风险最常见的一种, 其主要是贷款人不按照指定日期归还贷款和利息[8]。地方政府进行大规模的信用贷款, 进行投资基础建设项目建设, 这些项目的资金回报周期较长, 这将导致政府只能依靠中央财政拨款和地方土地财政收入来还款。但是, 由于房地产项目持续低迷, 我国地方政府经济来源严重不足, 最终导致政府无法及时归还银行贷款。长期无法归还银行贷款, 银行的融资功能减弱, 对其他企业提供金融资源有限, 直接影响着银行的信用。如果银行长期无法进行融资或者借贷, 就会导致银行信用危机, 引发金融信用风险。其次, 由于银行资金有限, 对银行客户提取现金的支付能力不足, 这将会直接导致金融流动风险。客户一旦意识到银行债务风险地存在, 就会对银行和政府失去信息, 银行等金融机构回收资金困难, 银行融资进一步恶化, 最终金融流动风险将会进一步加剧。

2. 地方金融风险出现的原因。

首先, 金融机构的脆弱性。由于地方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有限, 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国的地方金融机构普遍较小, 在面对全球金融风险以及国家整体金融政策的调整过程中, 其应对能力有限。同时, 地方银行机构运营问题。银行金融机构缺乏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在某一银行机构遭遇金融危机时, 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行业排挤, 导致该银行机构无法正常运行。银行没有具备完善委托代理能力, 在发生局部金融危机时, 银行金融资产质量恶化。地方政府缺乏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监管的不完善, 将会加剧金融潜在风险。

其次, 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随着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 金融行业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在金融风险发生时, 将会加速金融风险的传染性。例如,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美国次贷金融危机都是有由小扩大, 最终威胁到全球的经济发展。

此外, 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政企难分产生的风险。一些地方, 政府采取行政措施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干预, 强迫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给部分单位, 这将导致金融资源回报率较低。金融机构自身内部存在着局限, 很多金融机构看中政府信用贷款, 认为政府信用贷款信用度更高, 将银行贷款直接发放给政府基本建设承包单位。但是由于这类企业隶属于政府部门, 没有其他的资金流入, 且该单位的实际竞争力较弱, 风险承担不科学, 导致银行债务风险加重。此外, 由于政府运营的项目工程都是公益性的, 主要经济来源于国家的拨款和财政预算, 一旦国家政策改变, 政府的财政拨款以及财政预算也会改变, 这就导致很多政府修建的工程由于缺乏资金停止修建, 这将给政府银行贷款带来巨大的风险。法律风险是导致金融风险明显化的另一个因素, 由于政府贷款时, 主要是以行政手段和政府影响来去的贷款, 这导致贷款不符合法律程序, 在追回贷款时, 由于缺乏法律上的保障, 难度增大, 导致风险更加突出。

最后, 民间金融活动引发的金融风险。由于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融资困难, 很多企业以及个人采用民间融资。民间融资资金流动自由, 资源寻求最大化的利益, 这将可能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不稳定, 削弱了宏观政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控。其次, 民间风险由于监督不全面。很容易产生非法集资以及经济犯罪。例如在内蒙古东胜地区, 群众为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将钱大量的投资于典当行。最终, 大多数典当行倒闭, 无法归还群众的本金以及利息。这将很容易引发社会的混乱, 群众对金融机构的不信任感。

(二)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基本概念以及风险表现。

债务是指债务人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借款程序向债权人定时偿还债务的责任[9]。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是指政府利用相关手段向银行去的贷款, 政府需按照相关约定, 进行定时偿还贷款的义务与责任。政府由于可调用资金有限, 为了提高政府的政绩以及对经济进行积极地调控, 政府就会利用政府信用, 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借贷, 弥补财政赤字或运营政府基础工程建设。政府债务主要是通过直接银行借贷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0]。

从法律约束的角度上讲, 政府债务可以分为现显性债务和隐形债务[11]。显性债务是政府接待附和一般接待的法律程序, 政府必须进行偿还。隐形债务主要是没有合同和相关的法律规定, 政府考虑到其政治威望等多种因素, 进行道义上的承担。例如, 部分金融机构破产, 但是, 政府处于对公众的人关心, 进行偿还部分债务。

从责任角度分析, 政府债务还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债务[12]。直接债务就是政府必须承担的显性债务, 例如, 政府借贷和政府发行的债券。间接债务债务也就是上边所谈到的隐形债务, 由于天灾人祸等因素导致金融机构破产, 政府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 偿还的银行债务。

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出现的原因以及影响。

首先, 我国政府收入和财政支出严重不符, 这将根本上导致了政府债务的出现[13]。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和经济的转型, 政府面临养老问题, 城镇化问题。但是, 由于我国政府的经济收入主要是通过中央政府拨款和地方土地财政的税收, 且随着国家调整房地产业, 导致我国地方政府的经济收入和财政支出严重不符。政府为了实现政府职能, 进行债务借贷。

其次, 各级政府单位之间转嫁债务的风险。基层政府单位为了提高自己所在区域的业绩, 进行大规模的借贷, 为考虑到其偿还能力。基层出现债务风险时, 高一级的政府单位为了不影响政府的荣誉和群众对政府单位的信任, 将会偿还这些隐形债务, 这将会增加政府支出, 因此, 政府就会进行直接借贷, 解决基层政府的债务。

(三)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化

1. 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相关性。

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政府对商业银行直接干预, 获取金融资源, 以此来提升政府的职能, 运行政府基础工程, 提升政府的业绩。但是政府的收入有限, 偿还能力也受到了限制, 面对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 债务风险也会不断地增加。政府长期无法归还金融机构的各种贷款, 导致金融机构可利用资金有限, 企业无法正常融资, 人民无法提取现金, 这将会直接导致人们对金融机构失去信任, 出现信任危机和资金流动危机, 最终引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债务风险是基础, 但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 将会直接导致地区金融风险,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还会引发全国性金融风险[14]。

2. 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的传导性。

政府的间接融资会导致债务风险变为金融风险。随着税收制度的改革, 地方政府税收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税收收入明显减少, 但是, 由于中央权利的下放, 地方政府需要管理的事越来越多, 因此, 出现来财权与事权的不对应。因此, 政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积极寻找融资渠道。目前, 我国政府的主要融资去打是通过银行贷款。政府通过银行贷款投资于资金回报率周期长, 资金回流慢的基础性工程, 但是, 由于债务时间一定, 如果政府无法再规定的时间内偿还债务, 这就会严重影响银行贷款的质量, 从而引发金融风险。

3. 我国地方政对金融机构的干预加速了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化。

受市场对金融资源的配置, 金融资源可以得到高效的利用但是, 由于政府利用行政手段以及行政影响力进行干预金融资源, 将会导致很多金融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此外, 由于政府大规模的占用金融资源, 会严重影响该地其他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的融资, 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更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的、稳定的发展。政府的干预更加容易将政府债务危机转换为地区金融风险。

三、地方政府金融风险评价以及化解地方政府金融风险的措施

(一) 地方政府金融风险的评价

1. 构建地方金融风险评价体系。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将会导致地区的金融风险也各不相同, 因此, 要积极地构建地方金融评价体系, 保证对金融风险预测的准确性。首先, 要选取变量和采集数据[15]。由于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政府干预程度不同, 因此, 要加强金融风险评价的基础数据的采集。要加强地方政府目前负债率、债务率以及利息支出率, 此外, 针对我国目前地方政府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特点, 仔细收集财政的各收入以及各项支出, 目前运行的基础性工程的支出以及已经投入使用的基础性工程的收入, 并预测短期内的政府支出与政府收入, 多政府的整体的财政收入以及财政支出有着整体的把握。这样, 可以再政府借贷之前就对其自身的偿还能力有整体的掌控。

此外,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缺口已经成为现实问题, 因此, 政府要采取多样的融资方式进行紧急融资、长期融资, 保证融资的科学性。政府的基础性工程回报周期较长, 因此, 政府可以通过定期支付利息缓解暂时性金融风险。通过长期的基础性工程工程的回报周期长, 金融机构可以延长债务偿还时间可以有效降低金融风险。此外, 由于也可以通通过发行债券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 在债券发行过程中, 要根据政府长期的实际支付能力来缓解目前的债务危机。银行贷款主要流向大型企业严重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和打击了中小企业生产的积极性, 因此, 政府应该通过竞标方式, 将政府性工程分为多个部分, 分包于中小型企业, 这样既照顾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又可以通过竞争, 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的改革以及工艺上的提高, 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的、稳定的发展。

2. 加强金融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对面板数据通过使用A D F检验方法, 检验变量的平稳性。使用Pedroni对统计量进行检验, 采用K ao方法综合判断变量之间的协调性。通过对债务风险各项指标的检验, 结果发现,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金融存在的金融风险也各不相同。中西部债务风险比较大, 金融风险也比较大, 东部, 南部沿海地区, 经济发展快, 债务风险比较小, 金融风险也比较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政府融资手段单一以及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干预过多, 因此, 中西部政府的债务风险会直接发展成为银行的金融风险。此外, 政府的偿还主要是通过财政预算, 政府基金预算以及再融资。中、西部地区还款来源严重不足, 导致其负债率随着时间的延长, 负债会越来越多, 最终直接回拖垮相关的金融机构。通过构建金融风险评估模型, 可以有效了解各个地区的经济债务偿还管理以及融资现象, 国家可以通过相关政策以及行政手段, 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增加中、西部地区的融资方式, 从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稳定的发展。

(二) 解决地方金融风险的建议

1. 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地方政府要简历专门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对金融风险能够准确的预测, 这样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手段, 避免金融风险的发声, 减少金融风险对当地经济的冲击。我国在构建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是首先要以银监会为主, 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各个银行金融机构多方配合, 提供相关的数据基础信息基础, 构建一套科学的全面的预警系统。检测指标主要是地方政府的G D P, 以及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初次之外, 也要加强对各个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运转率, 债务回收率等各种数据进行统计。政府通过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及时调整政府的财政支出, 采用科学的融资手段来提升政绩。

2. 树立地方政府政绩观。

政府大规模的进行融资, 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提升政府的政绩。目前, 我国地方政府进行直接的干预, 严重的影响了市场对金融资源的主题配置作用, 忽视了市场的积极作用, 导致金融资源没有得到高效的利用, 造成了金融资源的浪费。政府树立明确的政绩观, 遵守市场发展的规律, 明确政府自身的责任。中央政府在政绩考核中, 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从多种方面来考察地方政府的政绩, 提高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只用通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的努力,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才能全面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进而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

3.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为了有效的控制债务风险, 避免债务风险转为地方金融风险, 政府要加强其自身的管理, 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首先, 要控制债务的数量。地方政府的经济来源有限, 偿还能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 要控制债务数量, 将政府债务控制到一个可偿还的范围内。此外, 政府要提高贷款资金的利用率。充分利用贷款资金, 加速资金在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循环, 可以加强金融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再次借贷。此外, 要加强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政府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制度, 降低政府的违约和延期风险, 提高政府的信用度, 有助于民众对政府债券等其他肉丝那稿子手段的支持。

4. 促进中西部地区金融的发展。

由于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机器的不平衡,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融资方式单一, 因此, 中西部地区, 政府要采取积极地措施, 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 中央政府要颁布相关有利于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有利政策, 为中西部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环境。其次, 国家要提供多种融资渠道, 促进中西部地区的融资。此外, 中西部地区政府要积极地采取经济措施, 促进经济的转型, 通过出台相关的土地优惠政策, 促进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同时, 政府要积极地寻找融资渠道, 保证中西部融资渠道的多样想, 促进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5. 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

政府无限度除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海域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的缺失有关。因此, 要想减少我国地区的金融风险, , 必须建立专门的金融监管体系, 该体系在政府部门外, 监督政府, 不收地方政府直接管理。同时, 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在监督地方政府时, 必须遵守法律、法规, 如果出现金融风险, 该机构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 可以减少政府滥用职权, 有效的控制政府金融融资量以及融资方式。此外, 有效地监管可以在金融危机爆发前, 做好紧急措施, 还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爆发时都会政府、金融机构, 企业以及个人的冲击。当金融监管机构发现政府的融资量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当地政府的偿还能力, 金融监管机构可以通过上不上级, 上级管理人员可以直接采取行政措施。当政府的融资量将快要超过该政府的偿还能力, 金融机构可以向当地政府提醒, 使其减少借贷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政府通过政治手段夺取金融资源, 将很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这就要求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模型, 提高地方金融风险评价的科学性。地方政府要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念,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此外, 国家也要积极的开辟新税源, 解决我国财政紧缺现状, 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注重市场的导向作用, 进行积极地、科学的干预, 积极的促进地方经济的转型。

摘要: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支付能力不足, 财权与事权不符, 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政绩, 通过直接干预或者间接关于来夺取金融资源。政府以政府信用做担保来获取银行贷款, 以此来促进政府融资, 随着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的日益紧密以及政府债务越来越多, 这将会形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如果政府无法及时偿还政府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将会变成地方金融风险。本文通过介绍了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分布的影响, 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换, 阐述了地方金融风险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模型, 提出了化解地方政府金融风险的建议, 为我国地方政府解决金融风险提供一定的参考。

上一篇:工业化标准下一篇:军用通信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