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2024-05-08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精选12篇)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第1篇

一、国内外全民健身的比较研究

梁文的《系统化的日本大众体育》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4.4) , 日本是大众体育活动发达的国家之一, 在短时期内其群众体育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长足的发展。为了提示日本群众体育活动发展的规律, 总结其成功的经验, 作者对日本的大众体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曲小锋的《从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看我国全民健身运动》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7.3) , 文章介绍了大众体育思想、国外大众体育的兴起与发展状况及其对策和措施, 指出了我国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借鉴国外经验, 推动我国健身运动的基本任务;熊斗寅的《从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展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前景》 (体育科学, 1998.3) , 作者运用大量最新信息, 列举了国际大众体育的8大发展趋势, 从而为我国开展全民健身提供经验和例证;梁进, 邵淑月的《中、日、美、德大众体育兴起的社会、经济背景比较分析》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8.3) , 对中、日、美、德四国大众体育兴起的时间进行了界定, 对四国大众体育兴起的社会经济背景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为我国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提供了借鉴。

二、全民健身的基本理论研究

韩佐生, 熊振强的《中国国情及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应采取的对策》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5.4) , 作者认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 必须坚持增强体质, 保护健康, 预防疾病并重的思想, 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协调发展,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刘耀烈, 刘骏, 李小蓉的《论全民健身计划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6.4) , 作者认为, 全民健身, 提高身体素质,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陈智寿的《试论全民健身的目标与对策》 (福建体育科技, 1997.2) , 文章认为, 全民健身的目标在于提高全民的素质, 政府与个人均应有各自的目标, 并提出了全民健身的对策;安儒亮, 卢耿华, 任文龙等的《现阶段我国全民健身的基本动因、特点及对策》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998.1) , 作者在分析现阶段全民健身总体形式的基础上, 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锻炼的动因、特点进行了探讨, 并为管理部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黄元汛, 王忠信的《全民健身法规研究》 (中国体育科技, 1999.12) , 文章对已出台的地方性全民健身法规的类型、内容、存在问题等进行研究, 对全民健身法规的必要内容、难点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李益群, 骆玉峰, 杜文等的《城市化、老龄化与中国体育公共政策研究》 (体育科学, 2003.2) , 文章认为:中国城市化、老龄化趋势将加速, 体育的发展必须顺应这一趋势, 政府制定的体育发展政策应适应城市化、老龄化的趋势, 提供的体育产品应努力满足大众的体育需求。

三、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研究

魏东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特殊作用》,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5.4) , 在论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特点的基础上, 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特殊作用;韩锡曾, 马光华的《浅淡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的地位和作用》, (浙江体育科学, 1996.3) , 阐述了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崔乐泉的《论民族传统健身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8.4) , 认为我国民族传统健身体育的存在和特点, 是目前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运动的主要基础, 其运动形式是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内容, 将与中华民族有密切关系的传统健身体育形式推广、应用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去, 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切实可行的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方略。

四、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研究

刘芳、苗耀祥的《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可行性及对策的探讨》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999.1) , 作者从高校体育资源的时空因素、人才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其与社会共享的可行性, 并建议通过立法、宣传等方式实施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的共享;蒋心萍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全民健身计划》 (体育科技, 1999.2) , 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应冲破传统的陈旧观念, 建立以全民健身为主要目的, 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想, 并论述了高校体育教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意义;张子岚, 韩勤英, 刘献国的《围绕全民健身战略目标改革普通高校体育教学》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4.4) , 文章围绕全民健身战略目标, 探讨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 提出了普通高校学校体育“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刘光肃的《“全民健身计划”与高校体育》 (浙江体育科学, 1995.1) , 作者认为, 高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块“踏板”, 探索高校体育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逐步贯彻落实, 必须抓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转移, 教学重点的调整, 教学考核内容的改革;蒋智慧的《学校体育应努力为全民健身作贡献》 (四川体育科学, 1997.1) , 作者从学校体育的角度, 对“全民健身”的基础、保证以及学校体育的作用、任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提供了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新思路;姜喜波的《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改革》 (山东体育科技, 2001.6) , 文章探讨了全民健身计划对学校体育的新要求, 提出了学校体育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五、全民健身的现状研究

朱越彤、李树怡的《中国社会体育指导需求调查》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9.4) , 对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较小, 从质量上也不能满足社会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牛辉、李淑芳的《河南省农民体育健身的发展现状, 描述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农民在体育健身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 探究了阻碍农民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王智平, 赵保钢, 何建文的《我国老、中、青年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体育科技, 2000.4) 对我国30个省 (市) 、自治区16岁以上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 从宏观角度研究了我国老、中、青年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 (上海体育科研, 2003.1) , 对上海、北京等六大城市残疾人健身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 分析了影响残疾人开展健身锻炼的观念和管理等诸多因素, 并从实际出发,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白海波、李相如的《沈阳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体育科技, 2002.1) , 对沈阳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以来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并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此类研究结合现状调查进行对策研究, 为群众体育的开展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宋杰, 归明的《山东省城市社区健身器材使用的现状分析》 (体育学刊, 2002.4) , 对山东省17市部分社区健身器械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山东省城市社区的健身器械利用率不高, 健身器械的维护不及时, 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健身效果, 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六、全民健身的发展趋势、战略研究

任海, 王凯珍, 王渡等的《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 (体育与科学, 1998.4) , 文章在讨论了构建我国城市社区发展模式的基本依据的基础上, 提出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基本结构:应由领导、协调及操作三个子系统以及市、区、街道、锻炼点四个层次组成;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9.4) , 文章探索了学校场地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的社区发展模式, 并对不同层次居民、不同时间带开放的方法及效果进行了分析, 认为学区体育是打破学校与社区界限, 推广终身体育的较好形式。施芳芳的《杭州市全民健身俱乐部发展模式的研究》, 作者通过对杭州市全民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调查剖析, 探讨了新形势下城市社会全民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模式;高力翔、王正伦, 王志光等的《苏南富裕乡镇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战略》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0.4) , 在分析苏南富裕乡镇体育设施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了富裕乡镇体育设施建设的发展战略;范文杰, 李学君, 高清伟的《重庆市居民体育生活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体育科学学报, 2002.6) , 作者在对重庆市城市居民体育生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重庆市2010年体育生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七、全民健身体系的研究

李慧玲, 吴晓阳的《构建残疾人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 (嘉兴学院学报, 2002.4文章展示了国内外残疾人健身运动的基本现状, 提出了构建我国残疾人健身服务体系的基本对策和框架;裴立新, 周兰君, 王旭光等的《天津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一) ———组织与活动系统现状调查与对策》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3.1) , 通过对天津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和经验总结, 提出了天津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与活动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聂锐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思考》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3) , 针对当前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薄弱环节, 提出了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五项措施;裴立新的《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 (中国体育科技, 2003.6) ,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内涵,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的背景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乔玉成的《构筑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国体育科技, 2004.1) , 作者探讨了如何在小康社会进程中建立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 并针对目前全民健身运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第2篇

东京城林业局积极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动全局全民健身运动健康发展。

该局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发展群众体育。职工群众对全民健身运动的认识不断提高,参加健身人群不断增加,社区、单位、组织开展健身运动的积极性逐年高涨,群众体育健身的环境和条件逐步改善,初步建立了具有林区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一)加强领导,制定规划,构建一个点线结合,覆盖面广的网络体系.为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林业局把全民健身计划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小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以企业主管领导为主任、多部门组成的全民健身计划领导委员会,形成了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会牵头、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局面。建立了乒乓球、篮球、棋类、排球 踢毽 太极拳等单项体育协会28个、各类健身俱乐部(职工活动室、社区活动室)106个 初步形成了一个点线结合、覆盖面广的社会化群众体育组织网络。

为全面贯彻落实《纲要》,按照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下发了东京城林业局全民健身第二期工程第二阶段(2005—2010年)实施计划》,各基层单位制定了相应的实施计划和方案,并将计划的落实纳入双文明建设考核体系。

(二)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

加强对全民健身运动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群众自觉积极参与健身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科学健身,防止误入宗教场所和练习“法轮功”以及其它对社会有害气功,是推动全民健身健康发展的关键。我们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加大正面宣传,切实做好科学健身宣传,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日益增强。一是加强对《体育法》、《纲要》、中央8号文件精神的宣传工作。先后印制《体育法》、《纲要》宣传材料,分发到社区、单位。二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使健身运动报刊有报导,电视有图像,广播有声音。三是充分利用宣传车、图片、板报、知识竞赛等宣传形式,在重要体育纪念日广泛宣传全民健身知识,提高群众健身意识。四是每年6月至9月集中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活动,把文艺表演、趣味体育、健美操赛等与全民健身宣传融为一体,使之更加贴近实际、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群众参与广泛,真正使宣传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健身氛围。

(三)大手笔,大投入,不断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投入,努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健身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活动场地、设施是群众从事健身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近五年来,局党委、林业局从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出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修建了社区活动中心,职工文化体育综合楼,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职工健身休闲广场,灯光场 数字电影放映设备 职工文化宫 藏书5万多册的图书室等等。各基层单位也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分步修建了休闲文化体育健身广场和综

合性运动场。全局共建各类健身广场20多个,各类运动场32个(含篮球场)。95%以上单位建起了一场一室一屋,即1个篮球场、1个活动室、一个职工书屋 排球场、网球场都在建设之中。

齐全的设施,功能完备的健身器材促进了全局全民健身运动的健康 深入持续发展。

(四)科学组织,全面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是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离开 “活动”和“运动”,体育工作就失去了生命力。我局全民健身运动,从“全民”上作文章,在“健身”上下功夫,既重参与,更重坚持。既要形成传统,又要具有特色。既要激发兴趣,又要造成声势,形成定势。坚持局址以社区为重点,山上体育以林场为重点,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全面开展五个万名群众健身活动,即万名职工、万名青少年、万名妇女、万名老人健身活动。自2005年以来,举办中小学田径运动会26次,林场级体育比赛每年保持在10次左右。举办了三届职工篮球赛、五届老年门球赛、6届职工乒乓球赛、3届中小学生乒乓球赛、五届中小学生篮球赛、五届社区健身操舞赛,一届太极拳比赛、九届“五一”环城赛、五届拔河比赛、二届长跑接力赛,四届棋类比赛 六场大型主体广场文化活动。我局乒乓球队参加省林业工会组织的大赛,获得团体第三名,参加宁安乒乓球比赛获得团体第一名,我局篮球队参加省林业工会篮球赛获得第二名的成绩。我局职工文工团在8月组织的全省森工纪念治危兴林20年文艺调研比赛中,夺得金杯单位.随着广大群众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日益活跃,自觉参

加经常性健身运动的人群,现已占全局总人口的85%以上。每日早、晚户外健身人群随处可见,社区大街小巷扭秧歌、太极拳、太极扇、腰鼓、踢毽等活动逢逢勃勃。

(五)加强学校体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第3篇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全民健身已经普遍存在于广大百姓生活中。老百姓运动设备也在不断地完善。政府大力支持全民健身运动,在此方面上给予相应的补助与支持。让老百姓感受到处处是锻炼,锻炼到处都可以的感受。公共体育服务,政府加大力量对体育服务与体育设施的供给。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全民健身体系的必然要求,实现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对健康要求越来越高,有些人出现花钱买健康,政府对此做出了各项政策来给百姓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

关键词:全民健身 公共体育服务 政府 体育设备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5(b)-0171-02

1 全民健身的背景

全民健身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社区基本建设情况而综合创新设计的新型健身方式和手段,它是全民建设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为了更好地为百姓提供方便的体育锻炼设备,政府提供了很多的补助与支持,给当地居民安装各种体育娱乐休闲设施,为百姓提供免费锻炼场地。聊城市地处鲁西北,具有浓厚的人文地理环境,是京杭大运河的必经之地,运河文化历史悠久。近些年,聊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经济收入不断地增加,生活水平有了明显地好转和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有了更高要求,对从事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并且都积极走出门外,面对一些运动项目,聊城铁屯村村民,每天都会出来晨练,打打乒乓球、羽毛球、跑跑步等,这些场面壮观,全面健身在百姓生活中更加火热。该文在分析聊城市全民健身路径使用现状基础上,找出在全民建设路径运行中的实际问题,力求提出聊城市全民健身路径未来的发展思路和实施步骤,最终为提高聊城市整体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献计献策。

1.1 公共体育服务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部分中提出:要“加快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科学发展观所体现出来的哲学原理和实践意义使其必然成为解决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和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指针,主要体现为:其一,就目前来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与农村发展经济的目标相矛盾;其二,现阶段针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所面临的城乡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不均等的问题,要以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来加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加以推动我国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发展;其三,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地区体育设备依然还是不够完备,场地的缺失,政府在相应工作中依然还是存在一些漏洞,不断地去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体制,让百姓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锻炼,这是最终的目的也是奋斗目标。

针对闫寺铁屯村为例,政府给予该村相应的补助,并且给本村提供乒乓球台、各种健身器材还有安装了篮球架。这些体育设备都是近期布置的。对于村庄上,有关体育方面的消费或者供给政府都会给予相应的补助。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村人几乎70%的村民都在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全村人的身体素质。让村民在不花自己钱的前提下,既锻炼身体又增进了邻居之间的关系,使身心健康得到发展并且不断地促进全面健身的理念思想。使全村老百姓,减少疾病的痛处,免费锻炼身体。在开设广场舞时,所花费的都是由政府来报销,这样大大提高了百姓健身的积极性。

1.2 在政府给予公共体育服务的前提下,参与的人数

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对于铁屯村的村民来说,参与的人群都是一些中老年人,一般都在40岁以上。对于小球类的运动项目,一般只有在寒暑假的时候,才会有人去。因为一般球类的项目,该村民会的人很少,大部分的人都在跳广场舞。广场舞是一项不用于人对抗的运动项目,只要自己能够记住动作就可以。而球类的项目,有的必须要求两个人在一块对抗。这样一些人就会感觉到很麻烦,感觉太浪费时间了,都愿意去选择简单的运动项目,感觉只要运动了就可以了,对于什么运动项目没做什么要求。

2 公共体育服务对策

2.1 政府的大力支持

每个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自身就应该注重体育,把体育放在首要位置,给当地老百姓树立体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是极其有益的,娱乐身心健康,强身健体,增进村民之间的感情。一个地方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不断地促进当地的发展,带动各个方面经济效益的进步。应探索制订《体育事业发展条例》《公益性体育事业捐赠管理办法》《公共体育设施保护条例》《公共体育服务与管理办法》等专项法规;开拓现有的体育市场,开发新的体育建设项目,巩固体育事业的向前推动。给予相应的社会力量,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让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得到更广泛地发展,从本质上,让老百姓得到更好的身体锻炼方式,让生活质量更上一层楼。

2.2 不断地给老百姓树立正确的健身方式

政府组织当地有关部门,对当地村民做健身的宣讲,让村民不断地对健身有更高层次的认识,不是政府硬拉着去锻炼,而是村民在健身中不断地感到快乐,并对健身产生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健身的积极性。

2.3 使运动项目丰富多样

政府和有关部门,找一些体育专业丰富的体育老师教给当地村民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让村民对全民健身的体育运动项目产生丰富的兴趣,项目的增多,参与锻炼的人十之八九的就会增多。一方面是参与者,有很高的好奇心;另一个方面是参与者敢于挑战个项目。应充分发挥居(村)委会、自愿锻炼小组、各种兴趣小组、单项体育协会、农村棋牌室等基层育社会组织和个人的作用,推动这些体育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允许其他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介入公共体育服务领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充分发挥基层体育组织在管理及活动组织等方面的作用,发挥“百姓身边活动组织者”的功能。

3 结语

针对闫寺铁屯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研究发现,当地政府相当重视体育,让老百姓娱乐身心,强身健体,有了更好的身体素质,在全民健身的体制下,百姓有很高地参与意识,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以锻炼身体为基础,娱乐身心。

参考文献

[1] 谢恩杰,王小娟.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与发展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8(5):9-10.

[2]陶花.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3] 王铎.聊城市城区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使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聊城大学,2014.

[4]游俊,刘超,雷泽勇,等.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探析——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山东体育科技,2013(4):33-37.

[5]崔玉祥.山东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4.

[6]卢文云.中国农村体育研究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4):451-453.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框架构建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服务体系

随着现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逐渐进步, 我国政府开始向着服务型政府转变, 为满足人民对公共健身的要求, 我国的全民公共服务体系正在开始逐步构架起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虽然我国的公共健身服务体系起步较晚, 与西方国家相比在相关理论、具体实践等方面都有着较大差距, 但发展速度较快, 社会和人民群众基础较好,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该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构架的特点、必要性以及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为新形势下不断发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架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帮助, 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和完善我国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体系。

1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相关概念阐述

提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就需要先从全民健身体系说起, 这两个名词经常被人们混为一谈, 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全民健身体系概念的提出源于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全民健身体系的框架”。现在学者一般认为, “全民健身体系是指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需要、与国家整治、社会现状相适应的、有组织且功能齐全的社会体育保障体系”, 简单理解就是国家根据实际需要提供一套可以满足居民体育健身诉求的管理保障体系。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则是在十六大召开后, 我国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提出不久被学者提出来的, 虽然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得到了广泛使用, 但是其内涵却尚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周惠等在《论小康社会的全面健身服务体系》中提出的“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体育健身保障体系”[1], 本身是属于全民健身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民健身体系的保障与服务体系。

综上所述, 所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一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要的社会服务与保障系统, 能够根据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延伸出符合当前实际的服务体系, 一般以培训、医疗、表演以及法律法规的、信息服务等方式出现。而从概念从属上来说, 是全民健身体系的次级概念, 因此, 也就可以看成是全民健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同为社会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务事业提供帮助与支持。

2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架的依据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一种全民健身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也有着自己的构架内容, 除了上文曾经提及的资金、基础设施、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内容之外, 还有涉及到健身指导、医疗保障等方面。因此, 要分析全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框架的构架, 就有必要对该体系构架的存在依据进行探讨。

2 . 1 是否能够反映本质属性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架问题的基础

上文曾经提及,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本质是各种不同的、能够满足人民体育健身需要的基本要素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机整体。从这个角度来说,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架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能够满足这一本质属性, 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印象相互作用, 共同确保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本质属性功能的发挥, 因此说, 在考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架问题时, 就需要充分考虑其中的元素是否能够反映这一本质的问题。

2 . 2 是否能够反映核心要求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架问题的关键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要求是保障人民群众对公共体育健身的实际需要, 其中任何一个元素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要求展开的, 因此, 是否能够反映核心要求就成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架问题的关键。“从实际作用的发挥上来看, 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类, 即直接作用类和间接作用类”[3], 所谓直接作用类就是能够直接保证全民健身进行和完善的因素, 如:场地、器械等等, 相对来说, 间接作用类则是指保障直接作用类发挥作用的元素, 如:各种利好政策、信息的汇总与反馈等等。

3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框架构架的意义

3 . 1 明确了政府在公共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从历史发展进程上来看, 我国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 对公益性属性的全民公共事业重视程度不够, 在体育健身方面来说, 就是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与指导工作, 在具体的工作中将政策、资金等向着竞技体育方面倾斜, 这一方面导致了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在另外一个方面也造成了我国政府在公共体育事业中主体地位的逐渐丧失。

2011年《全民健身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构架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 全面彰显社会主义本质属性, 发挥国家在全面体育公共事业中的主体作用”。这就在“十二五”开局之年, 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 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政府决心转变政府工作职能, 发挥服务性政府作用, 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架的决心与信心, 这也是我国政府强调民生本质, 决心回归公共事业发展管理主体地位的有力表现。

3 . 2 化解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

随着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 尤其是目前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 人们对于自己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这也就导致了人们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同时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架起步较晚, 这就造成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与发展滞后的公共服务体系之间的矛盾。

而随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架完善, 一方面可以从国家层面集中力量办大事, 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保障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另外一方面, 可以通过立法立规等手段, 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制度保障。而且也便于在社会上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 进而“化解我国健身体育市场上的供需矛盾”[4]。

4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架的建议

4.1 构架规范制度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架同样如此, 如前文的提及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间接因素, 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法律法规是该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的基础, 也正是源于此, 在进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架时候, 其规范必须做到制度化。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架起步较晚, 虽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速,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来说, 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就更要求我们在体系的构架过程中充分发挥后手优势, 充分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制度管理模式, 在对之前各地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梳理之后, 按照统一的、科学的制度进行管理与约束, 从而保证体系在运转维护方面的规范与完善, 确保在法律层面对体系的构架提供保障。

4.2 构架内容人本化

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公共体育健身的需要。因此, 在构架过程中, 如何完善、怎么完善、需要什么这些问题, 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 也最希望这样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真正的贴心, 所以在构架过程中, 就要避免那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 真正坚持走群众路线, 了解人民群众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所需、所求, 坚持人本化管理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在构架过程中, 建立和健全调研与采纳工作, 既深入基层了解实际人民实际需要, 又打通意见传达通道, 让人民群众的意见能够及时的反映上来。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愿望最强烈的认真研究, 优先采纳处理。同时强调矛盾分析法, “做到既有效的把握整体性, 又能够充分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有的放矢的布局”[5]。

4.3 构架利益社会化

作为一项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 作为“十二五”规划以来重要的惠民政策, 政府希望利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平台,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共享公共体育资源, 从而实现对全民的身体素质乃至综合素质的明显拉动, 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该体系的社会化意义。

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利益的社会性, 从直接和间接两个层面提供帮助与支持, 解决好基本健身公共体育服务问题, 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公共体育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有效的调节市场价值规律, 避免追逐利益而影响体系社会化的情况发生, 从而真正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办成一项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

参考文献

[1]陈华.健身公平与政府责任-全民健身领域政府责任研究[J].体育学刊, 2012 (3) :46-49.

[2]程莹.论大众健美操教学对医学院校女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9 (1) :95-97.

[3]卢志成, 李建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3 (12) :21-24.

[4]谢正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体育与科学, 2013 (1) :86-93.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第5篇

论文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相结合的方法,从文化学的视角,分析郴州市农村体育文化的结构和特征,应确立全民健身的先进文化理念、加强体育健身组织管理和评价、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和活动体系等,从价值、制度、物质技术三个层面,构建起郴州市农村全民健身体系.

论文关键词:

郴州市;文化学;农村;全民健身

郴州市土地面积19317km,农村人口246万人,约占郴州总人口的53.7%,41个少数民族近8万人,占郴州总人口的2%左右,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又是一个众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在这样一个农村贫困人口占53.7%的地区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突破制约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难点和“瓶颈”,使全民健身计划的“全民性”落到实处,又是“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第二期工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民族地区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本文运用文化三层次的理论对郴州市农村体育文化进行文化学考察,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构建郴州市农村全民健身计划的行动策略.

1体育文化及其成分分析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与物质财富相对应的精神成果,包括哲学、宗教、道德、法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等.文化学研究的文化是指广义的文化,其目的在于揭示人类文化的整体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

当前,文化学研究对于文化的成分分类出现了二层次、三层次、四层次乃至五层次多种方法.三层次分类方法将文化分为物质技术、组织制度和思想观念三个层面或三个层次,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文化系统,并且各自处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不同位置.具体来说,物质技术处于文化系统的最外层,组织制度处于中间层次,而思想观念,尤其是其中的价值观,是整个文化系统的核心.

二分法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与三分法大致相近,其所指精神部分相当于三分法的制度和思想观念两个部分.此前,我们常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按二分法提的,现在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按三分法提出的.我们认为三层次分法最为有效和客观,其优点在于物质、制度、思想三层次与哲学上的自然、社会、思维三对象高度契合;与人类的三个最为基本的追求――真、善、美具有高度吻合性;对于本研究来说,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其科学地建构了对人类一切文化成果的解释系统.在这种分类方法中,人类一切依靠自身智能从事的活动都可以归属在这三类之中.

按照文化学的三层次理论,体育文化应该属于人类文化系统的哪一层次呢?对此,我们应从体育的本质目标和衍生目标中去寻求答案.我们认为,体育的本质目标是“对作为物质属性的生理意义上的人体的改造”,它是一切体育功能和价值的前提和基础.而“对作为组织属性的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角色等的改造”和“对作为精神属性的心理意义上的人的情绪等的改造”是体育的衍生目标.据此,我们认为体育文化应属于物质技术层面的文化.但是,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它自身既包含有物质技术成分的文化,也包含有制度成分和思想观念成分的文化内容,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子系统.其中,体育运动技术、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属物质层面的文化,体育组织管理制度、比赛制度、竞赛规则等体育发展战略、方针、体育机构设置等属于制度层面的文化,而体育价值取向、体育思想等则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根据文化系统中不同成分的地位关系,我们认为,体育物质技术处于体育文化系统的最外层,体育组织制度处于体育文化系统的中间层次,体育思想观念尤其是其中的体育价值观,即体育精神文化是整个体育文化系统的核心.

2郴州市农村体育的文化学特征

2.1体育思想文化特征

体育思想文化包括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情感、体育审美情趣等内容,它是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由于郴州市农村从总体上尚处于农业文化形态之中,在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里,各种生产劳动都要依靠人的肢体活动来提供动力,这种体力劳动客观上具有与体育活动相类似的健身功效但很不具体,农村群众对体育健身没有需求,休闲时间聊聊天、打打牌.在节日活动中偶尔开展的体育活动,也非为健身而进行,而只是作为文化娱乐和展示自我才华的活动.因此,作为针对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因体力活动少和营养过剩引起的各种“文明病”没有清醒的认识,对健康的概念没有正确理解.在郴州农村体现为一种价值和形态依附于节日文化而存在的亚体育.农民群体没有形成通过体育健身活动培养顽强拼搏、超越自我、团结协作精神,追求健康等现代先进的体育价值观和健康的行为习惯.

2.2体育物质文化特征

2.1.1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由于经济不发达,财政薄弱,群众生活困难,恩格尔系数高(食物消费与总收入的比),根据06年1月25日郴州日报报导郴州农民年收入只有3506元,扣除生产投入,子女教育,生活必须等费用.农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很少,更谈不上健身经费的支出.因此郴州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现代体育场地设施极其贫乏,有的乡镇根本就没有农民健身的场地,也没有健身的经费投入,有的地方甚至连中小学也是如此.以桂东山区调查情况为例,许多乡镇仅有1~3块篮球场地在中小学校,200m及以上田径运动场各乡镇平均不到1个,其他如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专用场地器材设施就更少了.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小学校的体育课只得在草地、公路上进行.农村群众到中小学校去锻炼又受学校管理的制约,农民专门的健身场地是极为少见的.

2.1.2体育运动技术落后

与体育场地器材贫乏相联系,郴州市农村群众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体育健身方法与手段,也没有体育辅导员对农村群众进行指导,不知道选择健身项目,运动技术更加落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无法开展,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缺乏技术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其健身效果难以量化和控制.由于缺乏体育人才,即使在一些能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地区,也表现出了明显的规则不完善和组织工作不力的特点.一方面对现代体育活动规则了解不多,另一方面传统体育竞赛活动多在几乎没有规则的情况下展开.组织工作更是表现出鲜明的随意性和松散性.一些群众性较好的活动也受到不良的影响,甚至有时竞赛活动弄得不欢而散.

2.3体育制度文化特征

2.3.1体育健身组织机构现状

县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是农村体育健身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管理部门表现出了对城镇体育健身管理热,乡村体育健身活动组织冷,对外体育比赛任务重,群众体育健身活动轻,对上负责意识强,对下负责意识弱的现象.农民体育协会是农民自己的体育组织,但由于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没分化,许多县乡农民体育协会仅有“牌子”,没有力量,完全依附于地方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是一个没有分化出来的社会体育组织.乡镇文化站(体育指导站)是具体组织农村体育健身工作的部门,但目前体育工作并未进入乡镇文化站的工作范围,许多乡镇的文化站甚至连文化工作也未开展. 2.3.2体育健身活动尚未制度化 与体育健身组织相适应,体育健身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偶然性特征,没有形成制度化、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一方面群众体育健身竞赛活动没有形成制度,在目前形成制度的全国农运会上却很难见到农民的影子,更难见到少数民族群众.在郴州的市、县、乡尚没有制度化的农运会和单项竞赛活动.另一方面,家庭、个人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也很少开展.调查资料反映,郴州市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多在节日之中偶尔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农民少之又少,远远低于全国农村7%的水平.

3构建符合郴州地区农村实际的全民健身体系

3.1在体育思想观念层面,确立全民健身是先进文化的观念

郴州各级政府的文化、体育、教育、民族、农业等部门首先应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要站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将全民健身视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寻求通过传媒、“三下乡”和建整扶贫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全民健身,增强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确立全民健身是先进文化的理念,谋求在思想文化层面实现转变,为体育健身制度发展开辟道路.在此基础上,通过广泛宣传与教育,增长群众体育健身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自觉开展切合本地实际的个人、家庭、村寨等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与习惯,培养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以及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等现代先进的体育价值观,保证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经常性和科学性.

3.2在体育制度层面,构建强有力的农村体育健身组织管理和评价体系

郴州应加强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特别是县级体育管理部门的力量,从组织人力、财力上给予充分的保证.此外,作为政府部门,文化、教育、农业、民族、宗教等管理机构也应积极投入力量,共同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乡、镇文化站是具体组织农村体育健身工作的部门,应当尽快加强文化站的工作,有条件的乡镇应建立体育指导站.农民体育协会是农民自己的体育组织,是农民体育组织管理的重要力量,加强县、乡农民体育协会的建设,积极而稳妥地开展各项工作,年终要进行考核.此外,各地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农民体育民问组织对于活跃农村体育健身活动也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中心村的文化体育骨干是组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力量,各地应把加强文化体育骨干的培养作为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的重要举措.

在评价制度方面,郴州市要在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的同时,积极开展省级、地市级体育先进县和体育先进乡镇评选活动,并逐渐推行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以先进为榜样,积极推广经验,带动后进地区发展,把本地区的`农村体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使农村体育事业与经济和其他社会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在评价体系和标准方面,郴州市一方面要参照全国的标准,另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实际,做到科学合理,使之成为推动郴州农村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先进制度文化.

3.3在体育物质技术层面,逐步完善农村体育设施和活动体系

郴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将农民体育健身娱乐设施建设纳入建设和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乡镇、中心村健身房、球场等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并积极争取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专门扶持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全民健身“雪炭工程”,改善郴州农村体育设施落后和贫乏的面貌.没有条件的地方则可结合当地中小学校的建设,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给农民合理的使用.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援建或兴办面向农民群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体育物质条件,保障健身活动的开展.

在活动层面,郴州市农村应以全国农运会、民运会为周期,并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和资源优势,在各种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举办省、县、乡、村级运动会和单项竞赛活动,为群众广泛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用先进的体育文化活动吸引群众,使人们远离黄、赌、毒的危害.在活动的内容与方法体系方面,既可选择群众基础好、健身价值高、易于组织又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特别是郴州民间传统项目如摔跤、秧歌、蹬山、龙舟、龙狮、武术等项目.也应积极推广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现代体育项目.在各类活动中应根据农民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问长的特点采取文体结合,娱乐为主为突出竞赛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民族性和科学性性构建丰富多彩的郴州市农村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4构建郴州市全民健身体系的主要措施

4.1职能部门建立制度起到宏观调控作用

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国家倡导和开展的,涉及全社会各阶层的国民,必须有坚强有力的组织和科学管理.政府部门的广泛支持,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健身法规是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健康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运行的法律依据.国家和体育主管部门都应从实际从发,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合理运行.在方针、政策、组织领导、经费投入、工作措施等方面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机制,才能保证全民健身工作落到实处.

4.2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场馆自然资源

健身场馆是广大群众从事健身活动的物质基础,这在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过程中至关重要.体育作为公益性事业,政府在修建和维护场馆方面拥有责无旁贷的责任,这是一个主要渠道.此外,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采用多种投资形式,鼓励企业、个人和外企建立体育场馆设施,积极探索场馆多渠道建立的实现形式,如开放中小学校场地,为人民群众健身锻炼提供条件.健身活动的主体人群并非到健身场馆健身,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自然环境而健身.因此,要想法设法开发山川、河流、公园、绿地、广场、街道等的体育功能,使之为广大群众健身服务.

4.3充分发挥群众体育组织的作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群众体育组织是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主体力量,是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的依托.群众体育组织的建设要遵循社会化、自助、自治的原则.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打破封闭的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建立真正意义上、根据兴趣自愿织成、形成不受地域限制的体育锻炼群体,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要,建立多元化健身服务体系,多元化的服务设施,注重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以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

4.4注重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骨干作用

体育指导员对健身人群进行指导是推动全民健身的一种重要措施.要不断增加体育指导员人数,鼓励他们到基层,到农村工作,确保各类健身站、健身点有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同时要注重培养提高体育指导员的业务水平,提高体育指导员的服务能力.

4.5体育健身活动开展项目的多样化

开展健身活动的项目是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手段,是能够吸引群众健身的重要途径.开展健身活动的项目要多样化,要适合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职业的人群广泛参与.建身活动项目的开展要体现农村群众特点,注重吸收当地的体育传统项目.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第6篇

摘 要 完善社区老年健身服务体系,是社区服务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证有限的社区体育健身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老年人体育健身水平的有效措施。本文从管理、资金筹备、宣传、活动组织、场地等几方面研究,提出完善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几点建议。

关键词 厦门市 社区老年体育 健身服务体系

本研究通过观察、问卷、访谈调查的方式,较全面的对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的基本情况和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建议,希望以此促使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在新的形势下继续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

一、加强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系统的管理

(一)加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

我国目前城市社区管理上存在行政化倾向,表现为政、社不分,这样就导致社区管理组织和基层政府在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上“都在管,都不管”的局面。因此要加强政府管理领导作用,明晰政府、社区各类体育组织角色定位,是避免社区体育组织化运作过程中出现越位与缺位现象,保证有序、高效运作。具体就是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核心作用,注重强化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功能,为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提供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同时引导健全以社区老年体育协会为核心,以老年活动中心、晨晚练指导站为基础,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区老年体育活动负责人为骨干,以社区广大老年人为主体,社区内各种体育健身场所为依托的社区社会组织管理系统。

(二)吸纳部分有用人才参加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组织管理

社区老年体育活动除了由政府牵头组织外,还有些是由居民小区内的老年体育健身爱好者和具有体育特长的人自发组织进行的。他们具有社会公益观念、互助精神和奉献精神,对社区公共体育事务有责任意识,因此吸纳这些社区人员进行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组织指导工作;鼓励和支持低龄、健康老年人参加志愿者队伍,例如:通过建立老年志愿者注册制度和“时间银行”系统,开展低龄、健康老年人义务服务时间存储与使用试点工作,倡导老年人之间的互助活动。激发社区老年人体育参与的自我管理、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意加强对他们的相关知识的培训,定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增加其专业服务管理能力。

二、完善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机构和活动的筹资机制

完善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机构和体育活动的筹资机制打破社区经费来源单一的现状,开拓经费来源,增设融资渠道,为社区老年体育发展提供经费支持与保障。经费是保障社区老年体育持续发展的前提,缺少经费是导致老年体育健身设施缺乏和无法保障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经费主要靠政府机构和上级体育行政机构拨款及辖区单位出资。这样仅依靠行政拨款远远不能满足社区老年活动的需求,因此,除了依靠政府机构和上级体育行政机构拨款及辖区单位出资之外,努力争取社会赞助,或者依法积极开展经营创收活动,等多渠道经费来源。做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三、加强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区体育健身氛围

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协调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机构、影视戏剧界等,制作、演出、出版、创作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进一步办好市老年网站,为社区老年体育组织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舆论环境,扩大媒体宣传对社区老年体育的影响。另一方面,要组织多种多样的宣传形式,构建社区老年体育多元化信息服务宣传平台,方便社区老年人获得体育服务。

四、组织开展特色多种多样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

首先,积极利用社区居委会和各级老年体育协会等社区老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并且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使且成为经常化、制度化。

其次,利用厦门市有利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以及各方面已有的条件,开展有厦门特色的老年体育活动,并带动各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

五、改善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环境、设施、场地条件

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环境、设施、场地条件是发展社区体育服务的基本条件。政府在制订城市规划时应增加经费投入,采取各种办法,为社区修建体育活动场所,配备相应的健身器材设备并注重管理维修;在已建成社区范围内,努力挖掘潜力,在闲置土地和楼群间合理布局,新建简易的体育场地设,开避健身场所,安放常用健身器材使老年人就近就便参加体育活动;新建的社区和小区,必须按要求规划、建设好体育场地设施。

要充分利用驻区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团体乃至个人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建立密切联系和沟通,实现资源共享。调查发现,现在大部分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场地设施还没有对大众开放,因此要加强社区、政府、单位多方面沟通,发挥区内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已有的体育资源,协调共建体育场地,保证在不影响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前提下,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老年人开放,为老年人健身提供充分的体育设施。

六、加强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指导人才的建设

科学健身是获得良好健身效果的重要保证,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社区体育的指导服务是科学健身的前提,这就要求有大批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人才来投入到社区进行服务工作。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第7篇

公民在体育健身服务相关产业上的消费水平、公民自发性体育健身程度、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和场地等问题都是制约着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得以完善的关键问题。因此, 笔者认为:从均等化视域下来思考和解决上述的矛盾。既然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立, 就应该从农村和城市双方面入手, 农村体育健身应该从乡镇为重点, 而城市体育健身则应该从各个社区、街道入手。在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过程当中, 要形成政府服务成功转型、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有效监督的三方格局。

1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概念的探讨

目前国内诸多学者就全民健身体系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有着不同的见解,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全民健身体系代表了一个基本环境, 能够为全民健身提供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 进而能够满足公民的需求。从广义上来说, 无论全民健身体系有多广泛, 其最终结果还是会落脚到“服务”当中, 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1]。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基本功能, 通俗点来说就是满足大家日常锻炼、健身的基本需求。基本功能赖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也在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能够为国民提供这样的一个环境和条件, 让更多的公民受惠体育服务的果实。

2 我国全民健身服务现状的研究

2.1 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通过国内知名文献数据库、网络检索, 对国内外全民健身服务相关的文献进行了阅读和分析, 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体育类的相关核心期刊, 知名专家学者就体育论的一些专著, 最后还就体育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报道进行相应的阅读。

从国家、各个地级政府发布的提倡文件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改革的成果在体育方面惠及全国公民, 为大家建立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和提供高效、科学的体育健身素材等, 为实现全民身体素质的提升做最大努力。在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过程当中, 当面对进程当中出现荆棘和薄弱环节的时候, 为了体现目标可控性, 知名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和建议。王雷[2]曾指出建立多元化全民体育健身体系需要多因素的和谐发展, 这些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国民自身素质提升、全民体育健身体制的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等。周结友[2]认为现行社会大环境下, 制定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目标是切实可行的, 在实施这个目标的过程当中能够为广大公民谋福利, 让普通公民与体育引导者之间实现对接, 让全民健身服务理念运用到实践当中, 只有实践才能够检验真理。

2.2 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技术路线

根据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宗旨和目标来看, 笔者认为应该采用的基本技术路线如2.1所示。

该技术路线当中涉及到实践验证环节, 如样本调查和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 可以先从北京入手,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也是诸多惠民政策第一普及地, 是向全世界展现中国文化魅力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一个窗口。因此北京也是目前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最为完善的一个城市。据国家体育总局在2005年的一次体育调研报告当中指出[3], 北京市参与体育健身的人口数约占总人口数的41.2%, 这一比例也是全国最高的。

虽然我们不能够以偏概全的以北京全民体育健身服务的现状来代替全国体育健身的实情, 但北京市公民对体育健身服务的需求和实际体育健身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具有其代表性。因此, 以北京来作为全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样本和实践基地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

3 均等化视域下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3.1 全民健身服务需求和供给的阶级分化特性与均等化相背离

需求和供给一直以来都是一对矛盾体, 而公民对健身的需求与实际供给情况之间的矛盾状况是评判全民健身服务发展程度的标准。笔者在翻阅相关文献和专著发现: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齐头并进使得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阶级分化的特点, 阶级分化的特点导致了不同的阶级层次所获得的供给程度是具有差异性的。

有关学者指出:体育是加速人社会化的一个幕后推手[3]。阶级分化导致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形成不同类的社会群体, 体育资源的分配在不同社会群体当中的分配是如何进行的,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调研, 有助于分析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对于体育健身的需求特点, 也有利于更为全面的评估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实用性和广泛性。

一项2005年的北京市全民体育健身调研报告深刻地反应了阶级分化的特点[4]。以健身次数为例:企事业单位的经理层和管理者每个星期的健身次数可达到三次。而一些城乡劳动者、农业生产者一周可能一次都没有。出现这样的差异化原因:首先, 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属于国家干部, 体制的色彩在他们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 他们有充足的空余时间来消耗体内淤积的脂肪。其次, 对于普通劳作人员, 他们属于国家体育健身体制外的公民, 劳作时间长、生活压力大、体育健身活动无组织化、体育资源享受程度低等特点造就了阶级分化程度的加深。

3.2 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所呈现的主要特征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 目前我国的公民健身组织网络已经基本上形成, 公民是以群众健身团队为主要形态, 这是一种社会化过渡的群众体育组织形式。现在正值网络形成时期, 我们应该坚持鼓励多元化的公民健身形态, 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当中去。

此外, 我国还建立了完善的公民身体素质检测系统, 这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针对全国公民施行的人口身体素质普查, 最为明显的是2005年的公民身体素质大普查的顺利完成, 以及针对中小学学生身体素质锻炼标准等各个文件的出台, 标志了我国公民身体素质检测系统的正式成立[5]。

在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过程当中, 我们不得不慎重考虑需求这一特征, 我们可以将需求分为三类:国家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公民自身需求。

(1) 国家发展需求

美国经济学家曾经指出:亚洲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十年当中有着如此巨大的发展, 归根结底在于他们拥有着健康的身体。而比如非洲等一些不发达国家, 常年的疾病困扰着他们的公民, 国家的经济发展迟缓, 公民的医疗保障不健全等因素制约着国家进一步发展。

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就等于提高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助力。人才无疑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身体则是人才不断得以前进的后续保障, 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 那么人才终将会陷入“短木桶效应”[5]。因此, 构建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议题。

(2) 社会需求

体育以其独有的文化感染力和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当中去, 这也带动了体育用品、体育旅游等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 类似NBA的全球影响力可见一斑。体育健身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公民呈现出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而让每一位公民都享受到体育休闲和体育健身的乐趣是他们的权利。

就目前的中国社会现状而言, 阶级分化的特征深刻地影响社会的发展, 不同阶级的群体所获得的体育资源的分配、体育健身的时间和次数等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因此, 只有在均等化视域下来把握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当中出现的棘手问题, 才能够推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3) 个人需求

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当公民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他们的目光便会逐步地转向精神需求。随着我国城镇化脚步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步入了富裕的行业, 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区、街道的多元化体育健身活动吸引了这部分人群的参与, 他们对于身体健康和丰富娱乐生活的需求热情也随着高涨起来。

因此, 现阶段我国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架构是建立在国家发展需求、社会需求、个人需求三者共同利益之上,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其中的一、二项。当我们明确了具体需求的主体之后, 我们将会更为准确把握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宗旨和目标, 能够更加宏观地去看待需求和供给这一矛盾。

4 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相关思考和策略

4.1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问题的思考

资金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一直以来都是公民体育发展迟缓的原因所在。针对这个问题而做的社会调查, 各个阶层的表达大多是一致的, 大多数公民都抱怨政府在公民健身设施、服务等方面投入不够。也有一部分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家对于群众健身的宣传力度不够, 或者是各地政府做的不到位, 使得大部分群众健身意识淡薄, 群体性的健身氛围难以维持。政府对全民健身服务投入的不足, 将直接导致群众体育健身设施的稀缺、健身组织化程度不高、群众健身热情下降, 进而影响了我国全民健身目标的进程[6]。

4.2 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议和策略

全民健身服务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 需要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支持, 依托整个社会的力量, 形成人人参与健身的新局面, 这也是保障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从社会各个阶层的调研结果来看, 无论是企事业管理者, 还是一些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众, 他们中大多数人都希望政府能够重视公共体育场所的规划和建设。此外一些社会白领阶层提出了在健身的时候能够得到较为科学的指导[7]。

4.2.1 牢固树立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思想, 着重全民健身的广泛性。

人才战略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 对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将全体公民的身体素质的衡量标准列入政府的考核条例当中, 全民健身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重要体现, 人人有权利享受公共健身设施和服务是判断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和人权程度的标准之一, 政府部门应该转变固有的管理型角色为服务型角色, 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不断的加大对民生这块的投入, 加大对公民健身服务的资金投入力度, 改善公民健身的环境和设施条件。

4.2.2 均等化前提下着重解决区域之间资源不均衡性, 实现全民健身服务公平性

城乡二元性结构不平衡一直以来成为制约乡镇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城市公民享受优厚的各类资源, 包括公共体育设施、公共体育健身服务等等。此外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异性导致了弱势群体的加剧窘迫。因此, 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居民对于公共体育设施和健康服务的需求, 要充分调研农村公民的精神需求, 有针对性的加大对公民健身服务的建设和投入力度, 实现城乡之间和谐有序的发展, 这也是实现体育健身服务公平性的要求。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攀升,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日益受到关注。对健身的需求成为人们主要的精神需求和重要目标。构建多元化的全民体育服务需求;建立有保障的公共体育设施;全面完善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健身服务,体育服务,公共体育设施

参考文献

[1]王善旭.中国政府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法治推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1) :18-23.

[2]汪波, 李慧萌.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结构[J].体育科学, 2011 (2) :5-11.

[3]张瑞林, 王晓芳, 王先亮.我国公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动力机制建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3 (1) :19-22.

[4]张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 :22-26.

[5]刘志成.我国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12 (33) :75-80.

[6]王进, 陈华.全民健身公平:内涵、评价与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7) :7-12.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第8篇

我国特有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系决定了体育健身服务公共产品的提供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大类以及中央、省 (直辖市、自治区) 、一级市 (区) 、县 (市) 、乡镇 (街道) 五个层次。国此, 强劲化和监控各级政府对全民健身的投入以及改善所辖区域全民健身的条件和环境的成效, 并将其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对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内容与评价指标是保障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抓住与找准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两个领域的结合点, 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繁荣与进步

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 由于政府计划财政投入的有限性以及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两者发展在资源上的竞争性, 使中国体育发展长期陷入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难于协调发展的矛盾中。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痊的不断提升, 全民健身领域对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功能日渐得到重视和强化, 尤其是竞技体育的观赏性可以满足广大受众的欣赏、娱乐需求, 成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共给的一种产品形式, 更是为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领域的协调与统一提供了最佳的结合途径。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是发展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的两个重要行动纲领, 实现两者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机结合, 发挥在推动体育事业进步过程中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是实现我国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3、高度重视体育健身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现象, 顺应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缩小城乡差异, 实现体育健身服务的社会公平

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性安排的长期存在造成了城市和农村的差异, 城市居民占有了更多的资源, 包括体育健身服务资源。同时, 社会收入和贫富差距的步扩大, 造成了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窘境。在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等公益性设施的投资和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和健身服务供给的落后状况, 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在全民健身服务上的投入力度, 特别是加大对广大农村的投资建设力度, 实现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积极适应当前积极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潮流和中央有关精神, 把加大体育健身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 要关注他社会弱势群体, 采取措施保障他们享有基本的体育健身权利。

4、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法规制度

依法行政, 按章办事是法制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2003年8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 使我国行政许可制度以法律的形得到确立和规范。在当前加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力度, 形成政府宏观调控, 依托市场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的体育健身服务发展的国际潮流下, 健全的法规制度是全民健身长服务体系沿正确轨道有序运作的根本保障。当前亟需完善和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密切相关的法规制度》, 只有建立起了完善的法规制度,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伟大社会系统工程。

5、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贯效评估制度

绩效评估是对广义的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 (第三部门) 以及公共企业 (第四部门) 等特定的社会组织在积极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 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感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 获得的公共产出进行的评审界定。目前, 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对体育组织不是直接管理, 而是通过完善评估机制, 规范和引导体育组织的行为服务于政府的体育目标。当前我国对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系统评估明显滞后, 评估主要以活动次数、参加人数、资金投入等为主要考核指标, 而对于实效类的指标考核偏少, 科学化的评估机制尚为形成。如果体育事业发展单纯以体育资源的必要性, 形成体育资源越多, 越显示体育事业发展程度的格局, 盲目攀比体育资源的高指标, 势必会影响体育资源的外部性和社会性效益。围绕经济测定、效率测定、效益测定三个主要方面, 以绩效评估模式的指标体系, 指标要素和组织实施程序的构建为核心, 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评估制度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参考文献

[1]袁旦.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中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这出版.[1]袁旦.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中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这出版.

[2]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7.[2]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7.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第9篇

在全国城乡大力统筹发展背景下, 体育事业的城乡统筹发展不可或缺。乌江, 流经贵州、湖南、重庆40多个县市, 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区域, 区县市与农村城镇之间体育事业的发展极不平衡。如何使该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农村体育的发展成为重要的核心评价要素, 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发展又是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工作与任务。探索出一套适合乌江流域农村体育发展的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 对乌江流域农村体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乌江流域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内容构成与发展对策

2.1 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内容构成

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为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提供服务和保障, 农民直接与体系中的各要素打交道、享受这些要素带来的服务。其内容结构包括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指导、体育组织和体育信息供给4个平行子系统及其相应派生的10个要素。[1]因此, 如何构建重庆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 内容构成也应遵循这4个方面。

2.2 发展乌江流域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对策

2.2.1 加强乌江流域体育场地设施系统的构建

场地设施系统的建设应该包括公益性合非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是由政府统一规划, 统筹安排, 提供经费保障, 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农村体育场地建设。[2]由于当前乌江流域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 要求农民筹资建设体育场所具有相当大的困难。政府的扶持, 资金的提供便显得尤其重要。在加快乌江流域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时, 应加强乌江流域农村地区的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这对乌江流域农村体育健身活动的发展起到主导性的作用。非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是指由企业赞助, 或者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 以及村民集资等方式建立的、不以盈利为目地的体育场地。[3]非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对乌江流域农村体育健身活动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3 加强乌江流域农村体育健身指导体系构建

农村体育活动指导系统是为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提供科学指导的系统, 是指导农民群众科学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农村, 体育健身指导应该包括体育场所体育健身指导和非体育场所体育健身指导两个方面。[4]

2.3.1 体育场所体育健身指导

在乌江流域农村, 由于广大农民不懂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 从而影响农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在体育场所有专业体育人员对农民进行健身指导, 农民不但可以直观地学到健身锻炼方法, 而且能学会体育的相关知识, 培养正确的锻炼意识, 进一步激发农民产生掌握更多锻炼方法和手段的兴趣。建立农村健身技术服务实体是开展体育场所健身指导的保障。体育健身指导体系内容应包括:体质测定、制定锻炼计划、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等措施、健身过程的监控、健身效果的评定等。[5]

2.3.2 非体育场所体育健身指导

非体育场所体育健身指导, 是在体育场所以外的, 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手段对农民群众进行的体育健身指导的方式。[6]非体育场所的健身指导应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和活动点的作用, 积极组织农民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 广泛开展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 同时把握时机开展体育健身知识教育、健康教育、编写健康手册, 开设健康讲座和交流会等。加大健身活动的宣传力度, 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形式使广大农民群众明确“科学锻炼、增强体质、以健身促健康、以健康防疾病”的意义, 使农民参与健身活动成为一项自觉自愿的行为。

2.4 加强乌江流域农村体育健身组织体系的构建

农村体育健身组织是人们为了共同的体育目标, 为了完成相同的体育任务按照一定的规则, 通过一定的形式集合在一起的体育机构。[7]它是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农民提供组织支持, 使农民获得良好的体育健身活动环境和条件的必要保证。其组织形式主要有:社区体育健身组织、行政管理型体育健身组织、公益型体育健身组织和临时性体育组织4种。其中, 社区体育健身组织是广大农村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 是最基本的组织结构和最容易开展体育健身服务的机构之一。

2.5 加强乌江流域农村体育信息供给系统构建

体育信息供给系统是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与交流提供信息服务的体系。在农村体育健身服务建设中, 信息和宣传也是一种服务。现代社会的信息媒介作用十分突出, 健身知识、活动信息、政策法规、先进案例等的传播, 对调动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应加强乌江流域农村地区体育健身信息的供给服务的建设, 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体育健身知识, 提高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和参与性。

3 结语

乌江流域农村体育健身服务的发展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和农村现代化水平。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就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从而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找到了一个具体的支点。给乌江流域建立健全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妥善解决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问题, 对于切实解决重庆的“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消除城乡歧视乃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综合归纳、演绎、背景分析等方法对乌江流域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现状剖析得出:基础性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严重滞后;公益性公共体育服务严重缺位;公共体育信息服务渠道不畅通;梳理归纳出乌江流域农村体育健身服务的构成内容, 提出构建乌江流域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路径对策, 为推进乌江流域农村体育事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乌江流域,农村体育,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梁莉, 谢伟.广西新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搏击.体育论坛.2010.417-19.

[2]魏志英.构建农民工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2010.2, 57-59

[3]朱寒笑, 陈小蓉.关于构建农民工体育参与与健康促进社会支持系统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 2010.3, 11-15

[4]李艳.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10, 30-32

[5]张广林.论城镇弱势群体体育健身信息服务系统的构建[J].甘肃科技, 2007.5, 34-36

[6]王三, 马燕萍.和谐社会与中国武术农村发展服务体系建设[J].搏击·武术科学, 2010.6, 5-7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第10篇

一、建设基于全民阅读视域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价值意义

1.倡导全民阅读,保障公民文化权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营造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因素。倡导全民阅读,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国民综合素养、优化社会氛围、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保障公民文化权益,让每一个人有书读,读好书,才能促进每一个人精神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能够让失业者、流浪汉、留守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随意进入图书馆,让图书馆成为每一个人怡情养性、吸收专业知识和精神营养的天堂,是当代中国现代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阅读从来就不是小事。阅读既事关个人修身齐家,更事关社会风尚、民族精神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1]10推进全民阅读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显著标志,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身心成长与健康发展,而且也涉及一个民族自身的生存与进步。

2.建设“书香中国”,提高公民文化水平,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阅读是提高公民文化水平的重要渠道,是实现个人全面、自由、健康、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取决于其所受的教育和个人智力情意发展水平,最终凸显为有效阅读、吸纳知识的能力。而且,“全民阅读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民心的凝聚和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说,阅读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138。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从实质上而言既是文化治理的一种形式,也是文化治理的一项内容”[3]53“,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不仅是通过提供公共文化产品让公众享受到基本文化娱乐权利,而且也蕴含着引导人民通过接受文化产品而接受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目的”[4]14。全民阅读能够吸引社会民众把主要精力放在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方面,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而逐步提升民众的整体素质,增强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和核心竞争力。

3.优化阅读机制,营造和谐民主氛围,促进国家文化健康发展。阅读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化底蕴的书报,浏览互联网个人亟须的情报信息和专题资料,是促进全民阅读的双翼。移动图书馆、自助图书馆、农家书屋不仅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也引导着他们的思维趋势和价值取向。编辑出版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书籍报刊和杂志,不仅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也有利于公共精神的营造。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内容是培育农民的公共理性或公共精神”[5]69。公共精神的培育开发,不仅可以倡导以人为本,呵护社会正常运营的道德底线,而且可以凝聚人心,培养公众共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以此营造和谐民主氛围,促进国家文化健康发展。

二、建设基于全民阅读视域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问题

1.图书馆过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有限,缺乏系统的法律法规约束机制。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存在着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无法满足群众正常文化需求的问题”[6]38。我国的图书馆数量不足,尤其是农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影响和制约着民众的知识吸纳和精神需求。与此相比,以色列的发展很能说明问题“:从1901 年到2001 年全世界共有680 位诺贝尔奖得主,仅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有152 位获奖,占总获奖人数的22.35%。从2001 年以后,又有17 位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在这些诺贝尔奖得主中,人口仅有710 万的以色列就有10 人获此殊荣。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表明,犹太人占多数的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位居世界前列,达到平均每4500 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也遥遥领先,达到60多本。”[1]9实践证明,有书可读,喜爱读书,杜绝为读书而读书,将读书作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读书内化为每一个人的血液和营养,重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是犹太人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二法宝,书籍不仅滋养了犹太人睿智的大脑,而且养育了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屈脊梁。

现实中,我国平均每46 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尤其是老少边区、贫困带的居民拥有的书报杂志更为有限,村文化活动室藏书奇缺,管理松散,读书难已是不争的事实。截至目前,“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个是从建设上看,很多设施布局不够合理,功能不够完善。主要是按县、乡、村等行政层级而不是按照服务人口规模、服务半径距离等因素来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不同科学、功能比较单一、横向之间缺乏资源整合和统筹利用。另一个是重建设轻管理使用的情况比较普遍,对这些场馆设施是否与公共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是否能够管理好、运营好等重大问题,却研究不够、解决不力”[7]123。尤其在农村,与发达国家的农村公共阅读服务相比,我国现行的农村公共阅读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公共阅读服务基础设置建设不平衡,硬件设施建设滞后,基层阅读网点不足。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贫困地区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匮乏,不能满足就近读者的阅读需求;各种惠民工程各自为政,缺乏体制机制上的有机整合,无法与现有的图书馆体系融合,导致财政投入与服务能力、服务绩效不符;缺乏社会力量的有效、长期、持续的支持;缺乏政策法规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导致农村的公共阅读缺乏经费的保障和经费投入的评估机制”[8]107。

同时,缺乏系统的法律法规约束机制。各项文化工程政策的落实情况,政府资金的投入、使用和监督,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调查和反馈机制,第三方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科学评估和问题核查,都缺乏系统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因此,建设“书香中国”,需要完善、健全的现代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建立系统的法律法规约束机制。

2.全民阅读乏力,缺乏公共资源的有效整合,影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进程。大众阅读的碎片化、娱乐化和肤浅化,已经威胁着全民阅读的质量和推广普及。特别是青少年的阅读,由于受考试压力的影响,除了课本和必需的课外辅导资料,传统经典的阅读状况堪忧。同时,当前公共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机制亟待优化。公共文化资源、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共享,各级文化部门之间缺乏彼此沟通和相互合作,缺乏明晰的责任机制和核查意识,严重制约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率低下。而且“,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晚,不规范、不标准、不均等的问题突出,越到基层越差。一方面,政府对文化的投入不足,建设本身就不标准、不规范,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又存在管理不善、使用不当问题”[9]7。

3.公众阅读潜力尚未挖掘,缺乏良好的财政投入机制,地方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权责界定不清。由于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等基本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尚未进入规范化轨道,高校图书馆缺乏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业务交流和资源共享,一大批潜在的阅读群体尚未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的诸多益处。需要指出的是,农民工、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尤其是6000 万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亟须改变,他们的阅读潜力尚未挖掘。同时,由于公共文化投入与公众实际的文化需求不相吻合,导致公共文化投入的偏差和浪费。

需要指出的是,缺乏良好的财政投入机制,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举步维艰“,虽然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增长迅速,但与潜在的巨大需求相比,经费投入总量仍严重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尚缺乏强有力的财政保障和支撑。可以说,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明显偏低是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仍然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6]38。具体的文化实践中“,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成为不少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顾不上、不作为的基本理由;相对于城市文化场馆的巨资投入,豪华修建,农村文化建设却往往是搞点缀、走过场;还有就是财政投入不均衡,农村和基层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城乡差距较大”[6]39。

同时,地方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权责界定不清,也成为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瓶颈。地方政府的大包大揽、不作为,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不重视公众的文化需求,缺乏公众的参与机制,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难以实现应有的成效。

4.缺乏公众参与,文化造血功能欠缺,尚未建立科学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缺乏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制定、经费投入的预算、文化设施建设的监督、文化惠民工程的评价反馈机制,忽略了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抑制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中,忽略或者淡化公众实际的文化需求,出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公众文化精神需求的错位,具有普遍性,亟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为此,亟须建立严格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绩效考评体系。

5.阅读社会氛围欠佳,宣传力度不够,尚未建立有效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传播机制。目前,由于缺乏公共精神和自我信仰,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成为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痼疾。不读书,少读书,只能导致民族精神的萎缩。而且“,一个民族的阅读如果完全以市场为取向,一个社会的阅读选择如果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类,只关心眼前的得失,而不仰望头顶的星空,缺少对哲学的热爱、对普遍人性的深刻反思、对终极命运的成熟判断,这个民族的未来不容乐观”[10]40。而且,当前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惠民政策宣传不到位,尤其缺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图书建设、管理措施等重要信息的发布和反馈机制,公众文化需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反馈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影响到地方政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实际效益。公众既缺乏与上级有关部门相互联系的专业机构和媒介通道,也缺乏搜集、整理公众文化需求信息的专业人才和门户网站。

三、基于全民阅读视域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路径

1.倡导全民阅读,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约束机制。首先,应设立国家阅读基金,建立全民阅读法律法规。为了改善公众阅读环境,切实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应尽快设立国家阅读专项基金,为全民阅读保驾护航。只有设立国家阅读专项基金,才能做到统筹规划,优化各级行政单位在全民阅读实施过程中的责任机制,切实调动公众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全民阅读的实际效用和功能发挥。同时,国家阅读专项基金可以弥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上的欠缺,加大网络媒体的开发力度,以公众喜闻乐见的专题软件和丰富的图书资料相互补充,共同承担起文化普及的重任。为此,应建立全民阅读法律法规,规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督促和激励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有所作为,让每一个人充分享受到政府文化惠民工程的切实利益,营造健康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运营环境,以此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其次,应尽快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综合功能,尽快建立和完善社区图书馆、24 小时自助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科技馆、博物馆的运行机制,加大农村农家书屋、高清有线电视、专题网络门户网站、高新技术推广站的建设力度,加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形成权责分明、责任到位、奖惩有别、规范有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倡导以民为本,注重公共文化资源设施的有效整合,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倡导以民为本,必须尊重公众对文化资源的知情权,让公众代表参与文化惠民政策的制定和财政经费的投入使用之中,监督检查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效果和问题解决。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公众精神需求,必须做到水乳交融、完美吻合。为此,应深入基层,切实了解民生疾苦,想公众所想,急公众所急,明确公众的思想轨迹和精神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做到有的放矢,雪中送炭。

为了加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必须做到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具体有三点:一是建立协同合作、资源共享的服务机制。应着眼全局,将图书馆、科技馆、电影院、文化馆、广播电视中心等单位的公共文化资源整合起来,统一调配,创立品牌,提升综合运营和集体攻坚能力。各部门应做到目标清晰,责任明确,服务到位,相互配合,尤其是对文化服务信息的搜集、加工和发布,做到齐心协力,协同合作。二是建立必要的调度、检查及考核机制。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整合需要科学管理和精诚合作,应成立公共文化资源服务巡查小组,具体安排和协调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监督检查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制订较为科学完善的考核措施,作为工作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协同开发公共文化资源,集中优势办大事、办实事。民生无小事,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中人力、物力重点开发公共文化资源,既有利于唤醒公众文化自觉,也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同时,应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应注重文化公共资源的共享,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社会阅读机会均等,不仅要保证公众享受公共文化产品的均等,而且要保障公众在公共文化资源利益分配过程中的均等。应尊重每一个人的文化权益和精神需求,切实保障每一个人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均等。

3.挖掘公众阅读潜力,倡导多元财政投入,明确界定政府、市场和社会权责。公众阅读潜力的提升既有赖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也有赖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的逐渐形成。离退休人员、服刑人员、残疾人员、农民工及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蕴藏着巨大的阅读潜力,在政府资助、个人捐助和国家阅读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应尽快解决他们在阅读书籍报刊、网络信息资源方面的困难,基本满足每个人正常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他们亟须的公共文化产品和专题服务。同时,倡导多元财政投入,是顺利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应多方筹措资金,保证工程质量和运营环境。应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和个人投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和良好的财政循环系统。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理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明确三者的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的综合治理体系和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整体合力。政府应改变大包大揽的做法,强化服务、主导机制,放手发动群众,整合各部门的文化资源,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网络体系。地方政府应杜绝不作为的弊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明确服务、主导的目标,落实应尽的正确执行国家文化惠民政策的责任,积极动态调节和组织开发文化资源,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质量。应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功能,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和个人捐助,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应鼓励社会力量、民间团体和个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吸纳社会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公共文化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实际应用中来,创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品牌,激励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深入基层,了解公众精神需求信息,帮助公众解决文化消费方面的问题。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彼此协调和通力合作,形成献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4.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强化文化造血功能,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强化文化造血功能,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策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极为坚实的群众基础,应相信群众,保护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激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任何脱离群众、忽视群众文化需求的做法,都会严重损害政府形象,践踏法律法规。应深入基层和群众谈心,了解他们的疾苦,掌握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心理动态,脚踏实地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只有充分了解公众文化需求,尊重他们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客观事实,才会在制定和落实政策过程中不打折扣,不走形式,不应付差事。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造血功能,通过开拓市场、经营文化品牌、适宜进行有偿文化服务和消费等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

目前,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已经迫在眉睫。面对公众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日益高涨的现实,亟须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古迹保护条例等重要法律法规。只有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健康运营,也才能真正激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自身活力。

5.优化社会阅读氛围,强化文化惠民宣传力度,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传播机制。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都“各领风骚数百年”,具有深邃的哲理和丰硕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之根,也是公众精神力量的源泉。加大经典文献的整理和开发力度,优化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学术研究机构的合作机制,加大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和文化活动中心向公众开放的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阅读氛围,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健民心、启民智,构建全民阅读体系 第11篇

本期沙龙,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中国出版研究院副院长魏玉山先生,外研社社长蔡剑峰先生,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市人大法制办公室处长王爱声先生,中国青年出版社原副总编郑一奇先生。

阅读的根本目标是健全民心、启迪民智,这同样也是我国教育的根本追求,所以,我们首先邀请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从一个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来为我们解释一下他对“全民阅读”的看法。

朱永新:谢谢主持人!大家好!我认为,要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的战略。阅读看起来是一个个体的事情,但是事实上它是一个国家行为,是一个国家战略,因为一个民族的思想基础和战略体系,是离不开阅读的,我们中华民族的建设也是离不开阅读的。从当下的情况来看,时代在快速发展,我们面临的形式逐渐严峻,我们很多问题和阅读有关,我这里讲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贡献的价值观。

那么,当一个社会没有共同价值观的时候,当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的愿景和方向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容易出问题。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共同的道德观从哪里来?我觉得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阅读来的,通过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世界文明的经典,了解人民的共同的精神财富,了解我们的传统。所以,阅读虽然是个体的行为,但是每一个个体行为最后就构筑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主持人:非常感谢朱副会长从国家战略,从民族大义的角度阐释了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据我所知,郑老师家几代书香门第,您的父亲和叔父三十年代就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国文献学》,您自己也是从事出版行业多年,所以您一定对阅读强国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请您给我们谈一下。

郑一奇:谢谢主持人! 刚才朱永新先生对于文化强国的解释很深刻,接下来我主要想谈一下实现文化强国的难点是什么。经济发展了,人们自然要求有更充实的生活,也有条件实现更充实的精神生活。但是人们不会自动地就知礼节,衣食足不会就知荣辱,不是支票多了荣辱就有了,往往经济发展还会导致反面,比如生活腐化、道德堕落,我们看看清末的情况,都是在经济发展到高点的时候,整个社会是走下行的,所以关键是教育和文化的建设。所以,无论是提出版强国,还是文化强国,都有一系列的难题要破解。文化强国不是仅仅体现在文化投资增加多少,文化产业的实力多大多强,也不是说,走出去到全世界去砸钱,到纽约去砸钱,到巴黎去砸钱,宣传自己,这就是文化强国了。关键是什么,关键是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人文素质,要让全世界人佩服和羡慕,我觉得关键在这儿。

主持人:谢谢郑一奇先生为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关键点,确实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思考。郑先生的这个问题是从全民文化发展水平的宏观角度出发的,下面,有请新闻出版研究院的副院长魏玉山先生。

魏玉山:大家好,下面我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在对国民阅读情况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第一个,我们全民阅读不理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研究院从1999年开始做国民阅读的调查,根据调查的数据发现,我们的图书阅读还没有达到高峰,现在还在下滑,阅读处于一种下滑的局势。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相差很多,比如一项针对18岁的成年人的阅读调查发现,韩国的阅读量和我们是一致的,5本左右,而以色列、美国大概是8本,英法应该是8本到10本。我们现在是人家的1/2,甚至是1/3,差距很大。

第二个,我们未成年人的阅读状况,还是存在不少问题。虽然未成年人的阅读总体好于成年人,但是现在面临着很多问题,特别是我们现在的阅读体制,使未成年人的阅读走偏向了。除此之外,还存在欠缺阅读的公共资源和设施,缺乏制度和财政的保证,以及难以保证阅读质量等问题。

基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国家才要出台一个全民阅读的条例,这个条例主要是要解决政府在全民阅读方面的投入机制,组织机制的问题。而不是限制我们每一个人的阅读行为。

主持人:刚才魏院长提到了未成年人的阅读问题,请问郑一奇先生,作为一名资深的编辑,您认为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郑一奇:对这个问题,我要说的是三条:第一,建立内容优势;第二,增强传统效率;第三,激发阅读热情。读是一个文化习惯,习惯要从小养成。我有一句话:“养成一个好习惯,会受益终身。”那么,对于小孩子来说,我建议搞亲子阅读。第一,不要错过了培养阅读的最佳时机,最佳阅读时期是0到6岁,因为那个时候他还没有接触游戏、网络,那个时候他的脑袋是最干净的;第二,不要忘记了亲子共读,家长带着孩子一块读;第三,不要忘了发现孩子的兴趣,及时和其他媒体互动;第四,不要忘了为孩子设立专用小书架;第五,不要忘了带孩子去书店、去图书馆;第六,一定要为孩子送好书,引导孩子读好书;第八,不要忘了自己带头看书给孩子做榜样;第九,注意不要让有害的书进孩子书包;第十,尽可能推迟孩子迷上网络游戏的时间。

主持人:的确,多读好书,关键是要有好读物。蔡社长,您能给我们讲讲外研社在推进国民阅读方面所做的具体实践吗?

蔡剑锋:我要特别感谢朱副会长,我可以说是他的粉丝,他早在2003年就奔走呼吁了,我在今年才真正地响应朱老师这个倡导。今年这个阅读运动我们叫做“阅读季”。

这个“阅读季”真正体现了我们外研社的追求。今年的读书活动,其实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们提供精神食粮,精神食粮是你怎么把这个饭做好的问题;第二部分,就是怎么能吃,其实就这两件事。

nlc202309040105

具体来说就是首先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取精去糟;之后就是努力做好阅读体验工作,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服务。比如再根据年龄的不同,开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阅读活动。

总之,我们的目标或者我们的义务所在,就是让新一代的人,特别是小孩子,不要再忽视和错过自己的第二个生命的规划。不要让他们长到30多岁、40多岁的时候不知道读什么书。

主持人:蔡社长给我们讲了外研社在阅读方面做过的很多的工作,也给我们讲了未来宏伟的蓝图。接下来我们来谈一下出版条例。有请北京市人大法制办公室处长、北京大学立法学博士王爱声先生。

王爱声: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非常高兴能够在今天这样一个场合和大家一起讨论这样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今天,我主要谈一下立法保障的问题。

首先,法有一种调整性、引导性、促进性的作用。所以,立法在促进文化产业方面很有意义。除此之外,全民阅读这件事情涉及权利问题。阅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体现了宪法的精神,立法的目的是保障全民享有阅读活动,丰富人民的生活。与此同时,阅读是人们的基础需要,而这些需要应该是没有指定的。同时,阅读行为又非常复杂,阅读往往需要投入很大,阅读的效果要经过很长的时期以后,才能够体现。所以,如果要向更高水平出发的话,就需要立法的形式,长效化。

其次,立法是为了把不同的社会力量组织起来,确立一种社会化全民阅读的组织管理模式,同时建设起公共阅读的服务体系。

第三,通过立法可以确立一些基本制度,奠定促进全民阅读持续发展的格局。比如在建设方面,组织指导方面,在调查、评估方面,包括捐赠,这些方面都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

第四,资源保护。我们有一些硬件上的问题,还需要政府提供一些支持。我们说得最多的,是推荐全民阅读经费紧张的问题,只有建立了资金保障,才能够比较快地改善我们全民阅读活动开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当然,财政资金是一方面,也鼓励捐赠吸纳社会资金。

第五,立法它也是全社会的一个期待。全民阅读这场活动极力鼓舞了民众的需求,这是一个注定被期待的条例。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处长专业、全面的讲解。全民阅读行动是带动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强心剂,在这样一个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下也为我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图书出版业提供了机会。一个文化繁荣的国家将会是一个强盛的国家,所以,值得我们全新全力做好,而且要用马拉松的精神来做。谢谢大家来参加本次沙龙活动。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第12篇

关键词:健身,俱乐部,服务,体系,客户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全民健身的发展趋势, 人们对健康、运动、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大, 健身运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为满足社会对体育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 社会中涌现出一批专营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健身体育俱乐部。我国健身体育俱乐部按其融资方式可分为经营性俱乐部、非营利性俱乐部和综合型俱乐部, 其中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在我国占据较大的体育健身市场份额, 它已成为我国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一种有效形式, 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方便。

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 营销是经营性健身俱乐部运营的关键环节, 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该行业的市场前景。随着经营性健身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大众体育健身消费文化及心理也发生了变化, 健身人群的消费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低成本营销战略已被证明不再适用, 而以会员服务为核心理念, 提高会员满意与忠诚为基础的高顾客满意度战略成为经营性健身俱乐部获取长期性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为在竞争激烈的健身市场中获得最大的利润和最广阔的市场份额, 建立完善的会员服务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刻不容缓。会员服务体系有助于健身俱乐部准确把握客户资源和营销网络, 是健身俱乐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1 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会员服务体系概述

1.1 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及其会员服务体系定义

经营性健身俱乐部是指为了满足体育消费者的身体锻炼、康复保健、娱乐休闲等方面的需要, 面向体育健身消费者提供场地、器材、技术指导及相关服务等, 并且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体育经营实体或组织。它是体育消费者出于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 以进行社交、增进健康、塑造美好体型、减肥为目的, 以会员制的形式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

不同的人对客户服务体系有不同的理解。我国学者刘颖在《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中这样定义, 客户服务体系是以客户为对象的整个服务过程的组织构成和制度构成。学者陶幸在文章《建立客户服务体系确保服务长久》中指出, 客户服务体系是指能够完全满足客户需求, 能够提供快捷服务的服务管理系统。

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客户服务体系以客户为对象的整个服务过程的组织构成和制度构成, 是从健身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 为其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场地、器材、技术指导等相关服务, 帮助健身消费者广泛社交、增进健康、塑造美好体型。良好的客服形象、良好的技术、良好的客户关系、良好的品牌是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核心服务理念, 要求以最专业性的服务队伍, 及时和全方位地关注会员的每个服务需求, 并通过提供广泛、全面和快捷的服务, 使会员体验到无处不在的满意和可信赖的贴心感受。

1.2 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客户服务体系的组成因素

张安忠在《论客户服务体系品牌的建立》中认为, 一个完整的健身俱乐部客户服务体系至少包括三个部分:客户服务理念、客户服务管理和客户服务控制、评估。成功的客户服务体系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服务理念, 这是显示自身优势的一大举措。客户服务管理是俱乐部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建立一套控制和评估机制, 会使客户服务体系更规范化、制度化, 也能更好地实现俱乐部与客户互动。

一般说来, 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分为四大类:核心服务、特色服务、增值服务、体验服务。其中, 核心服务包括选择合适项目、合适教练, 达到健身目的;特色服务包括定期问候、提供最新资讯、完善的医疗保障管理;增值服务包括免费折扣的定期升级、快速处理顾客的投诉;体验服务包括顾客对服务过程的参与、角色互换。

1.3 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的目的与意义

1.3.1 有助于准确把握客户资源和营销网络, 为营销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支持

客户资源和营销网络是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无形资产, 也是俱乐部及其产品实现社会价值的必然途径。通过优化俱乐部客户服务体系, 全员参与客户服务并建立动态的客户服务档案, 可使俱乐部管理者获得客户及市场的总体印象, 也可直接获取准确的市场与客户信息, 从而更准确地做出俱乐部发展及服务决策。

1.3.2 有助于贯彻和深化俱乐部文化, 加强凝聚力, 构建俱乐部品牌效应

建立完善的俱乐部客户服务体系,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俱乐部文化会对俱乐部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全体员工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下, 只有增加客户满意度, 俱乐部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从而使员工提高对客户服务的重要性的认识, 产生自觉而持久的对自己工作和为客户负责的行为, 这对俱乐部的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都具有极大的提升作用, 同时也会减少客户的时间成本、体力成本和精力成本, 从而增加客户的让渡价值。

通过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将俱乐部的经营理念和精神渗透到客户服务中, 会强化俱乐部员工的凝聚力。正如嘉信理财公司的大卫波特勒所述:“当一个公司通过客户服务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树立品牌时, 这个品牌就会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因为客户在认同了这个品牌后, 就会自动地成为它的监督者和拥护者。” 如果健身俱乐部想获得更多的利润, 品牌化也将是客户服务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1.3.3 客户服务体系是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保障

客户服务体系既是巩固经营性健身俱乐部所必需, 又是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有效的客户服务体系是保证客户满意的必要条件, 它能够增加客户满意度、培育客户忠诚度, 为俱乐部赢得良好的口碑,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俱乐部形象。反之, 不健全的客户服务体系会降低俱乐部“回头客户”, 长此以往, 必然极大地影响俱乐部的营销业绩。

众所周知, 每个单位都追求着理想的效率、效益和效果, 而效果来自于效益、效益来自于效率、效率来自于执行。客户服务是涉及俱乐部员工素质、俱乐部文化、工作流程等多方位的工作, 是执行环节的核心。因此, 客户服务质量的优劣、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兴衰存亡。

2 目前我国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客户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服务意识不强, 经营理念滞后

市场经济的一个最基本的观念之一, 就是“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既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以前的传统关系演变成现在的互相服务的关系, 那么服务就应该演变成一种意识。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经营者在考虑问题时仅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 未能从客户需要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 客户服务意识淡薄。

现代服务业的持续经营离不开品牌的构建与科学经营理念。通过调查发现, 我国目前多数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盲目追求眼前利益, 一味发展新会员而忽略对老会员的经营管理与服务, 以至于客户会员更换频繁, 经营状况不稳定。同时, 还有一些小型俱乐部急于赢利, 甚至欺骗健身客户。这些缺乏长远经营理念的俱乐部不但加剧了客户对会员制消费的不信任, 更破坏了整个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环境。

2.2 员工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规范化服务技能

由于我国目前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规模和档次不平衡, 俱乐部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文化素养参差不齐, 前台服务、会籍顾问、健身教练等员工缺乏服务经验及规范化服务技能, 且人员流动性相当大。其中部分俱乐部中健身教练员素质技能无法满足客户服务的需要, 俱乐部不重视员工素质与服务技能的培训, 这对俱乐部的连续正常经营和品牌形象的树立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致使俱乐部客户服务体系难以健全完善。

2.3 服务形式与内容单调, 客户服务范围狭窄

目前, 国内大部分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产品和服务内容过于单调, 核心产品仍停留在美容和健身上。事实上健身俱乐部不仅是单纯的运动, 它还结合了塑身美容、缓解压力的双重功效。狭隘的经营理念致使俱乐部无法扩展自己的服务内容和产品形式, 服务范围狭窄, 没有根据客户需要及俱乐部实际情况设置多元化的健身服务内容, 没有形成自身的个性和特色, 忽视对客户服务过程中的方式和态度, 客户服务缺乏稳定性、细节性和一贯性。

2.4 违反市场规则, 造成诚信危机

经济外部溢出性和利润最大化导致国内健身行业初期围攻高端市场, 价格居高不下。价格的定制与俱乐部的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分不开的, 由于大多数有一定规模的健身俱乐部都处于投资回收期, 在俱乐部容量一定的情况下, 为保证最大的利润不得不采取的一种高利润的市场定位策略。由于市场定位的单一, 表现在价格方面就是价格比较单一, 缺乏层次性, 导致目标客户群过于狭窄, 会员数量较少。这主要是受前两年高档误区的影响, 但也和俱乐部管理者的经营思路有关系。由于健身服务产品的价格弹性比较大, 在整个消费市场萧条的情况下,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各俱乐部不得不在价格上打消耗战, 这是价格混乱的重要原因。同时对整个国内健身市场的培育和健康发展, 对良性竞争环境的建立也不利。为了提高俱乐部的利润, 大部分俱乐部价格变化频繁, 会员入会可以讲价, 到处传播竞争对手的谣言, 这样的俱乐部是无法建立自己的忠诚会员群。

3 构建完善的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客户服务体系策略分析

3.1 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建立忠诚会员群

当前商业健身俱乐部数量地急剧增加带来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残酷的优胜劣汰。为了在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和持久赢利, 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在营销服务与客户管理等方面都必须具有对手无法模仿的特性。商业健身俱乐部要意识到品牌与信誉的重要性, 从课程设置、销售到会员服务、维持等运作程序上都要不断完善。同时, 要保持良性经营和持续发展俱乐部必须拥有科学、独特的经营理念。只有本着正确的经营理念, 不断完善课程、会员以及质量管理, 以会员健康为根本, 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建立忠诚会员群, 建立科学的健身体系, 才能建立良好的信誉口碑, 稳定、持久的运营。

3.2 注重员工素质培养、培训和职业规划

经营性健身俱乐部教练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客户服务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相关健身锻炼的专业知识, 还要强化教学能力, 注重创新能力、自主能力的提高。对俱乐部员工定期进行培训, 加强管理各岗位员工的思想素质、服务意识, 要求每位教练员尽职尽责的完成本职工作。只有高水平、专业性的教练员才能运用广博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 体现专业性健身服务场所的特点, 提高服务意识, 引导会员消费和繁荣健身消费。

3.3 完善经营性健身场所的服务形式与内容

完善的配套设施和舒适的环境, 是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发展的物质保障。健身俱乐部的地理位置, 规模大小, 场地设施等是顾客选择俱乐部时的重要考虑因素。通过改善配套服务和建立俱乐部地区网络, 例如扩建停车场, 在合适的地点开俱乐部连锁店等方式, 帮助会员节约健身时间、体力、精力的消耗, 从而降低会员的健身成本。除了提供最基本的硬件设施外, 如能免费地提供以下服务项目:淋浴室、更衣室、饮水处、休息间、空调等, 这些细节都将成为会员续期的重要砝码。

经营性俱乐部应提高服务质量, 实施人性化服务和管理。设立会员顾问, 拉近健身场馆和会员的距离, 让健身场馆更了解会员, 让会员更了解健身场馆。针对不同年龄、职业、收入、兴趣爱好消费者的要求增设新的健身项目。

3.4 加强宣传力度, 做好俱乐部品牌建设

对健身俱乐部来说, 欲建立自己的忠实会员群, 最根本的方法是建立自己的品牌。首先, 品牌可以不断提高老顾客保持对企业的忠诚, 这种忠诚是一种整体满意所产生的, 是一种强化关系的意愿, 是一种重复购买的并乐意向他人推荐的行为。其次, 品牌效应可以传播俱乐部和服务的形象, 帮助俱乐部拓展服务渠道和客户服务市场, 有利于健身俱乐部的健康和谐发展。

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 不仅为俱乐部管理者进行营销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支持, 而且提高服务过程的透明度, 规范员工的行为。俱乐部只有拥有完善健全客户服务体系,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良好效益。如果俱乐部能在适时地把本俱乐部的客户服务体系品牌化, 会给会员带来更大的震撼力和吸引力。

4 结论与建议

1. 良好的客户服务体系建立将有助于准确把握客户资源和营销网络, 为营销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支持, 对于贯彻和深化俱乐部文化, 加强凝聚力, 构建俱乐部品牌效应作用非凡, 客户服务体系是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保障。

2. 目前我国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客户服务意识不强, 经营理念滞后;员工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规范化服务技能;服务形式与内容单调, 客户服务范围狭窄;俱乐部经营违反市场规则, 已造成严重的诚信危机。

3. 通过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注重员工素质培养、培训和职业规划, 进一步完善经营性健身场所的服务形式与内容, 加强宣传力度, 做好俱乐部品牌建设等措施建立健全俱乐部客户服务体系, 将有助于我国经营性健身俱乐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颖.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J].改革论坛, 2004, (5) :32-23.

[2]张安忠.论客户服务体系品牌的建立[J].经营与谋略, 2003, (10) :68-70.

[3]肖淑红.中国体育健身俱乐部价值链管理状况及其实施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4) :44.

[4]卞光明.健身俱乐部的客户服务体系[J].健与美, 2006, (4) :46-47.

[5]谭惠芳.我国实行健美操俱乐部制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6) :20-21.

[6]冯唯锐.健康体适能俱乐部消费者行为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5, (5) :67-71.

[7]刘丽娜.大连市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行为特征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 :145-146.

上一篇:建筑工地下一篇:视觉传达的有效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