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影响范文

2024-07-11

迁移影响范文(精选11篇)

迁移影响 第1篇

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它是指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 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作用或影响。对外语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 反之, 起消极不利的影响称之为负迁移。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 也是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及其影响语言迁移因素的研究有助于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启示。为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展望其发展方向, 笔者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检索了1998年至2012年间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评述, 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二、语言迁移现象内容的界定述评

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 对语言迁移现象的界定有利于总结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发生的偏误, 并能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启示。在研究语言迁移现象方面, 有很多前人研究的成果。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四个不同方面梳理如下:

1、语音方面

语音迁移是外国人学习汉语较突出的迁移现象。由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语音的发音习惯基本定型, 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语音方面的汉语负迁移, 影响其语音学习的进度和兴趣。由此可见, 语音迁移现象的考察显得很重要, 因为它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入门。纵观已有的研究, 大家的观点大体一致, 其中, 李孝敏的论文《语言迁移对成人外语学习的影响》 (2009) 的论述较为全面, 总结出英语是一种语调语音, 语调能表达说话人的感情色彩和意图。而汉语是声调语音, 而汉语的音节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轻声。因此外国人学习汉语语音有一定困难。通过对音素、音位及音节等方面系统的对比研究, 找出异同, 发现规律, 找准正迁移作用的条件积极运用正迁移, 尽量克服负迁移对语音学习的影响。此外班炜的论文《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 (2010) 指出, 语音方面应着重从发音、规则和形式上对语言迁移进行辨析。

上述的论文都是充分借助语音学理论来分析探讨语音迁移的现象, 只有依靠语音学的理论知识才能对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的差异, 确定教学重点, 难点, 这样才能有助于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词汇方面

在词汇方面的迁移表现在, 班炜 (2010) 从词汇概念一致、词汇联想意义一致、汉语偏旁和英语的词缀方面辨析正迁移现象, 而负迁移现象则通过词汇在汉英语中内涵或外延不一致、词义在两种语言中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对词的蕴涵意义把握不准这三方面入手进行。

李孝敏 (2010) 主要强调的词汇迁移, 汉语中的词跟学习者的母语中的词所表示的内涵不对应, 或词语带有为某一民族独有的感情色彩。

郭云飞的论文《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的初探》 (2011) 主要从汉语的偏旁和英语的词汇前后缀两方面入手分析他们的相似性, 帮助学生记忆汉字。从近义词的混用, 动词与介词的搭配上的错误, 动词构型上的误用方面分析词汇的负迁移。

研究词汇方面的迁移现象是基础的, 重要的, 为了避免留学生学习汉语词汇发生负迁移现象, 针对二语的教学特点, 一般不宜孤立地讲解词汇, 要把词汇和词汇意义的学习与课文相结合, 上述论文也为教学提出了相关对策。

3、语法方面

以母语为英语的二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来说, 语法学习是个难题, 原因是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英语有很大的不同。在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 大家在这一方面的观点也大体一致, 大都是从语序方面入手分析语法迁移产生的现象。

刘若男的论文《语言迁移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2011) 认为语法结构是二语学习中经常发生迁移的层面, 主要从语序和具有修饰关系的从句等方面问题着重分析这一现象。

班炜 (2010) 的观点:英汉语两种语言虽属不同的语系, 但是在基本句型上仍有不少相似之处, 从英汉语的五种基本句型的相似性分析英语对汉语学习产生正迁移现象, 但是从句法差异的表现如:表达结构不同, 部分语序不同, 问法、答法与说法不同, 适用场合和范围, 语气缓急程度这四个方面分析学习者产生的负迁移现象。

从语序方面研究二语学习者产生语法迁移现象, 找出学生学习汉语发生偏误的原因, 制定教学对策, 提高教学效果。班炜 (2010) 分析四个产生语法负迁移的现象, 是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的亮点, 把他的观点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 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4、文化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并且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在二语习得过程中, 学习者总是倾向于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言行和思想, 并用自己的母语习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而忽略了二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因此出现了文化交际的负迁移现象。李孝敏的论文 (2010) 集中从汉英颜色的定义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产生的迁移现象。这反映了中外两种文化背景、社会生活、历史发展、宗教信仰等差异。所以, 对学习者来说, 要意识到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 应注意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通过社会的交往来掌握语言, 而不是单纯地孤立地学习书本上的语言知识。

三、二语习得中影响语言迁移各种因素的研究内容述评

语言迁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 在具体的语言习得过程中表现出多种不同的形式, 但是不管是那一种形式的迁移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对影响语言迁移因素的研究各家众说纷纭, 但是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 那就是要考察语言迁移是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出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可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1、语言因素

武励俊的论文《论二语习得中影响语言迁移的各种因素》 (2008) 和郑惠敏的论文《剖析论二语习得中影响语言迁移的各种因素》 (2007) 在研究影响语言迁移因素方面观点大体一致, 他们从四个方面总结二语学习者学习二语时发生迁移的4种起因:制造不足、过度制造、制造错误和误译。利用这些原因, 探究二语学习者学习的难点重点,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二语学习的问题。

陈淑芬的论文《语言迁移及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2010) 从语言的共性和语言之间的差异这两方面来分析影响迁移产生的因素。前者是语言迁移的基础, 依据Chomsky (1965) 所提出来的普遍语法和Greenberg开创的语言类型学虽然是从不同的方面探讨语言的共性, 但是这两种都对语言迁移做出了贡献, 很好地解释了语言迁移中的正向迁移。后者探讨母语与目标语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四个层面的差异是导致语言迁移现象出现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可以说二语学习者的负迁移正是由语言之间的差异导致的。

于巧丽的论文《第二语言迁移中的语言迁移现象分析》 (2006) 和向文静, 方庆华的论文《浅谈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 (2010) 总结了影响语言因素迁移的三个主要因素: (1) 学习者是如何组织自己的母语的; (2) 学习者是如何看待母语与二语的异同的; (3) 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水平和对第二语言的了解程度。

从他们的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 研究者们主要是从认知领域来考察语言迁移的, 并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认知的过程, 是由学习者参与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整个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非语言因素

迁移中的非语言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武励俊 (2008) 和郑惠敏 (2007) 两者的研究观点大体一致, 也是从年龄、动机、语言距离、个性和文化程度等个人因素方面和从社会文化、社会特权、教育培训、社会时尚等社会因素方面来共同探讨影响二语迁移发生的原因, 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对策。

于巧丽 (2006) 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有所补充, 她认为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客观的物理和社会文化环境。物理环境就是要求为学习者最大限度的创造与真实语境相近似的情景, 让学习者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相应的语言模式。在二语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其社会文化环境的因素。通过一定的社会环境来弥补孤立的语言知识不足, 帮助学习者实现向目标语的迁移。

上述的论文研究成果无论是从学习者内部的个人因素来研究语言迁移影响的因素, 还是从外在的社会环境因素来探究, 都对我们对外汉语教学有很大的启示。综合这些主客观因素, 对对外汉语教学能起到指导和启发的作用。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文的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 近十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可谓成果颇多,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亟待我们今后继续努力。

1、在研究理论不断丰富充实的大背景下, 二语习得语言迁移的研究从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 逐步走向完善。

本文所检索的文章都是在语言学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的, 都普遍运用语言学习理论, 即普遍语法理论、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和对比分析理论。这些理论虽然都有很强的解释性, 但是数量有点少, 应该下更大的功夫从其它的理论视角, 如认知心理理论, 跨文化交际等理论入手。

2、关于迁移的许多领域有待于作深入的研究。

如: (1) 社会语言学因素对迁移发生及其范围的影响。 (2) 迁移与语言发展策略的关系。事实上, 虽然有证据表明迁移发生在每个语言次系统层面上 (如语音、语法、词汇、文化上) 同时, 大量的研究也证明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存在普遍的语言发展因素, 所以许多有关迁移的现象也可以用二语自然习得原则来解释。 (3) 如何量化迁移, 如何确定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这些方面应该从广度、深度上加强研究内容的拓宽和延伸工作。

3、尽管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但结合得不够紧密。

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都是从学习者和教学中来的, 研究成果的应用性还有待提高。

五、结论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 语言迁移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 尽管他们在研究角度和观点上还存在差异和分歧, 但是为确立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相信今后在国内同仁的共同努力下,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的研究必将日趋成熟, 从而能更好的发挥语言迁移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有关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以及影响语言迁移因素的论文进行梳理综述, 展示我国这领域的研究现状, 并评述已取得的成绩以及尚存的问题。

论汉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第2篇

【关键词】汉语负迁移 翻译 影响

【Abstract】When a student learns a second language,his knowledge of his mother tongue would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his learning of a second one.This negative influence aroused b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ther tongue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is called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Translation not only changes a language into another,but also transfers a culture into another.Therefore,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prevails in translation.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on translation in terms of vocabulary and syntax and to propose some methods to eliminate negative transfer.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 is to study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well and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so as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transfer deliberately.

【Key Words】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Translation; Influence

一、引言

在外語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现象。早在1957年Lado首先提出了语言迁移理论。他认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普遍依赖母语,并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关的文化迁移到外语学习过程中。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母语由于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汉语与英语差别甚大,前者属于汉藏语系,后者属于印欧语系。从造字构成,发音到文化,两者都相差甚远。翻译更是涉及到两种文化的传播,因此汉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很大。受汉语负迁移影响,学生经常翻译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句子。本文选取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翻译错误,从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分析汉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办法。

二、词汇方面的影响

从词汇的角度来看,汉语迁移对翻译影响就是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词。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往往是记住它的中文意思。但是英语一词多义的情形很多。一个单词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名词,也可以做形容词。直接记住单词的汉语意思,并不能了解这个单词的用法。比如“contact”,学生记住它的意思是“接触”。但是从这个词的汉语意思来看,并不能区分这个是动词的“接触”还是名词的“接触”。还有的单词同其他单词组合到一起,就成了一个固定词组,意思远不是几个单词简单合在一起的意思。而学生在翻译的时候就是直接将对应的汉语罗列出来,生搬硬套。比如

例1原文:Just between you and me that man is crazy.

译文:在你我之间的那个男人疯了。(误)

译文:我偷偷告诉你,那个男人疯了。(正)

例1中的单词每个都很简单,于是学生翻译的时候,就把每个单词对应的汉语意思罗列出来,造成上面的翻译错误。Just between you and me类似一个固定的词组,有它自己的意思。它的意思是,“你我私下里说,不要告诉别人”。所以例1的正确翻译应该是“我偷偷告诉你,那个男人疯了。”

例2原文:She goes to work by tube.

译文:她乘管道去上班。(误)

译文:她搭地铁去上班。(正)

学生把by翻译成乘,tube翻译成管道,于是by tube就是乘管道。关于by tube这个词组,只要去查一下词典就会知道,它就是by subway乘地铁的意思。

例3原文:There is egg on your nose.

译文:你的鼻子上有个蛋。(误)

译文:你出洋相了。(正)

虽然查不到egg on your nose的信息,但是网上可以查到egg on your face的意思,If someone has egg on their face,they are made to look foolish or embarrassed.[3](让某人出洋相)。由此可以将例3翻译出来。

例4原文:The new proposals would absorb $80 billion of the federal budget.译文:这些新提案将吸收800亿元联邦政府预算。(误)

译文:这些新提案将耗费800亿元联邦政府预算。(正)

如果查英汉字典,absorb确实有“吸收”的意思。那为什么此处不能将absorb翻译成“吸收”呢?学生刚接触翻译的时候,往往总是将各个单词常用的意思拼凑在一起,以为这就是正确的翻译。但是他们很少会再停下来,仔细想一想,在汉语的表达中,有没有“吸引预算”这个搭配。

字对字的翻译是学生最常使用的语言策略。不可否认,英汉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某些时候,可以使用字对字的翻译策略——直译。但是这种策略并不适用于任何情况,比如例1,2,3这种情况。这三个例子的错误在于学生没有去查相关的资料,而是把记忆中的知识拿出来生硬地套在一起,因此闹出笑话。而对于例4出现的错误,学生并没有深思汉语搭配方面的问题。

针对此种错误,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该勤查资料。碰到觉得怪异的地方,一定要查词典,或者上网,把相应的意思弄懂。上文提到的三个例子的错误翻译明显就有逻辑问题。养成查资料的习惯只是一个方面。其二,学生应该扩大知识面,多阅读英语原文书籍,报刊,杂志,多接收英语源语的信息,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从而消除汉语的负迁移影响。

三、句法方面的影响

从句法角度来看,母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在于学生经常按照汉语的语序来翻译英语。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汉语和英语在句法方面的区别,汉语的结构就像是竹子,是一节接着一节的,而英语的结构则像大树,有主干部分,有支干部分。汉语的结构比较松散,而英语结构相对紧促。在英翻漢时,面对复杂英语句子,有的学生甚至无法将英语的主干找出来,更谈不上将这个句子翻译出来。而在汉翻英时,太过松散的汉语结构,使得学生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经常会漏掉重要的成分,而导致错误。

例5原文:The woman whom we thought to be her turned out to be her sister.

译文:我们以为那个女人是她本人,结果居然是她妹妹/姐姐。(正)

whom we thought to be her这个定语从句是整个句子的支干部分,但是学生无法处理好它的位置,按照汉语的说话习惯,词序不做任何调整,结果就是译文怎么也说不出来。

例6原文:这个工厂的产量比那个工厂少。

译文:The amount of the product of this factory is less than that factory.(误)

译文:The amount of the product of this factory is less than that of that factory.(正)

英语语言有很强的逻辑性,在进行比较的时候,一定是两者之间具有可比性。例5原文是拿两个工厂的厂量进行对比,由于汉语松散的结构,原文漏掉了“那个工厂的产量”。于是学生翻译出来后,就变成了一个工厂的产量和另一个工厂进行对比,逻辑上就错了。正确的译法是要将汉语中省略掉的部分补充出来。

例7原文:She doesn’t like drinking tea any more than I do.

译文:她并不比我更喜欢喝茶。(误)

译文:她和我同样不喜欢喝茶。(正)

此处的错误在于生搬硬套more…than(比……多),而没有把译文组织成符合汉语说话人习惯的语言,也就是带有翻译腔。

例8原文:I bought her a basket of eggs.

译文:我买了她一篮鸡蛋。(误)

译文:我给她买了一篮鸡蛋。(正)

原文同错误的译文的结构都是动词跟双宾语的情况,但是将错误的译文反译成英语,则是I bought a basket of eggs from her.此处的错误原因在于学生按照英语的语序从头到尾翻译成汉语,而忘记buy这个单词的用法:buy sb sth表示给某人买了什么。

针对句法方面的问题,学生首先应该扎扎实实学好英语和汉语的语法,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行英翻汉时,先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思考,分析句子结构,把句子的主干部分,支干部分找出来,再按汉语的行文方式把译文表达出来;而进行汉翻英,先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找出句子主要的、次要的动词,再用英语的行文方式将译文表达出来,对于汉语中最主要的动词,用英语的主句表示,而其他动词则用从句或词组表示。

四、结语

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差异很大,受汉语思维模式以及用语习惯影响,学生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汉语负迁移影响。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认为只有学好了英语,才能正确地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或者将汉语翻译成英语。因此,他们进入大学后只阅读英文原著,背诵英文诗歌,尽一切办法提高英语水平。很少甚至从没想过汉语水平也是需要提升的。有多少英语专业学生会去花时间阅读中文名著、朗诵中文诗歌?结果有的学生是英语没学好,汉语也忘得差不多。结果是他们的翻译有时却令人哭笑不得。要提高翻译能力,英语专业学生应该重视汉语知识的积累。消除汉语负迁移影响,不是加大对第二语言的训练就能消除的。应该双管齐下,充分对比了解汉语和英语的区别,才能下意识地避免汉语负迁移的影响。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多阅读英文源语资料,同时也不要忘了培养中文语感,免得翻译出来的英语不像英语,汉语不像汉语。

参考文献:

[1]郭妍.母语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科教导刊.2014(11):145.

[2]余瑞瑞.浅析母语迁移对翻译的影响[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03-105.

[3]Idiom Definitions for“Egg on your face”[EB/OL](2015-8-16)http://www.usingenglish.com/reference/idioms/egg+on+your+face.html.

[4]成昭伟.张思永.望文生“译”:英汉翻译中的“假朋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5]Joan Pinkham.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基金项目】湖南工学院2014年院级科研资助项目(HY14023)。

母语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第3篇

一、语言迁移及其现象透析

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词义、语用规则来表达思想的语言行为。母语迁移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的习惯、模式、规则等对第二语言起促进作用和有利于第二语言习惯形成的叫正迁移;反之,母语的习惯、模式、规则对第二语言起干扰作用和阻碍第二语言习惯形成叫做负迁移。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从谱系角度来看,作为拉丁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英语和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之间既有着明显的不同,亦存在着共性。从语法结构来说,汉语属于分析语,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两者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母语的迁移在英语写作中主要出现在母语语言知识、写作知识、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方面。

二、母语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决定了汉英两种不同的语言基础结构,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与思维上的个性差异必然会给英语写作带来障碍。

英语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受母语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但母语迁移对其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母语正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母语能力对英语写作的正面迁移作用,首先是在构思方面,母语写作与英语写作有许多相似之处,母语影响英语写作的过程,母语思维方式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其次,母语写作策略对英语写作也有影响,英语写作所采用的策略和母语策略很相似。英语写作能力强的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和英语作文的质量具有相关性,如母语写作策略的使用。第三,学习者母语作文的质量和英语作文的质量高度相关,说明写作能力具有跨语言的共性。Indrasuta发现母语作文和二语作文在叙述风格和功能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王文宇发现,母语的正面作用呈多面性特点,在二语写作中主要用于理解写作要求,提取和综合概念和修辞信息,诱导二语句子、结构和词汇,涉及写作过程的各个方面。无论使用母语还是英语写作都同样要构思内容、布置篇章结构、运用策略和风格,这些都无法避免母语的参与。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涉及英语时候,都已经牢固掌握了母语,学生的母语能力使其在英语写作中可以运用母语思维构思作文,借助母语策略产生出适当的内容和语篇结构,并将其用母语构思的内容用英语表达出来。母语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往往在选词、语法和谋篇布局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2.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母语负迁移是影响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学生往往把母语的某些语言项目直接迁移到目的语中去,忽视英汉语的区别,写出中式英语而非地道的英语,导致母语负迁移的发生。

(1)词汇层面的负迁移。词汇负迁移体现在词的搭配与选择、派生词、冠词的使用及数的问题上。数量最多的负迁移错误出现在词的选择和搭配上,学生写作时下意识地从汉语进行翻译,而汉语的语义迁移导致大量中式英语句子的出现。汉语是一种多动词的语言,而英语更多用介词和名词。很多学生不善于运用英语介词短语代替汉语的谓语加宾语的功用。

(2)句法层面的负迁移。汉语重意合,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或独立的单句,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英语重形合,是形态型语言,要求句子语法结构完整,使用的形合手段比汉语多。例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out defeat if you know the enemy as well as yourself.You will win one battle and lose one battle if you know yourself but leave yourself in the dark about the enemy.You will lose every battle if you leave both the enemy and yourself in the dark.可以看出,汉语中只有一个“而”字,可说是形式词,但也可去掉,改成“知己不知彼”。从此例可以看出,汉语通常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英语则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

(3)语篇层面的负迁移。英语的语篇联结手段相当丰富,有的用在句子层次,有的用在语篇层次,学生在写作中较少使用这些手段,使文章跳跃性很大,文中的主题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明显的照应。通过分析学生的作文,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由于受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在语篇结构方面存在着上下文衔接不紧,无连贯性,句与句之间缺乏必要衔接词,欠黏着性等问题。由于缺乏对英语语篇组织规律的认识和敏感性,他们往往会无意识地把汉语的语篇组织规律迁移到英语写作中去,从而造成句法、段落乃至整个篇章结构都是汉语作文的模式。

(4)语用层面的负迁移。理解语言必须要了解文化,而由于对西方文化了解不够,学生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将本民族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英语上去,从而产生语用层面上的负迁移。比如,有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In China,parents want their only child to be a dragon or phoenix.”(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里的“龙凤”在中国文化中指出类拔萃的人物,但在西方文化中却截然不同。西方传说中,“dragon”是一种凶残暴虐的怪物,而“phoenix”象征复活和再生。

三、实施母语迁移的教学策略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际。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排除母语干扰,发挥其积极作用,防止其反作用。

1.找出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共同因素,促使母语正迁移的生成

认知语言学认为,迁移的作用在于使习得的经验能够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而整合的心理语言结构,有效解决当前问题。迁移有一部分取决于已学东西和将学东西之间的相同因素。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越多,越容易产生正迁移。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语篇处理策略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之处。汉语写作水平高的学生,语言迁移能力较强,更易于将其成功的汉语写作经验和策略应用于英语写作;掌握的汉语语篇知识丰富,也就意味着他们学习语篇知识的能力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在加强学生英语语感教学的同时,归纳总结出英汉语言的共性,为实现母语的正迁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英汉对比分析教学,克服母语干扰

(1)对比分析英汉词汇差异,引导学生学习词汇的深层知识。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总结英汉词汇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情感意义等方面的异同,帮助学生掌握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词义变化、搭配特点、语用限制等词汇深层知识,提高学生的用词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汉语负迁移对词汇应用的干扰作用。

(2)写作教学和阅读紧密结合。大量阅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没有足够的输入就不可能有大量的输出。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培养语感,并运用到英语写作的实践中,掌握英语特有的思维模式,提高英语语言应用的准确性,学会连贯、统一地组织结构,准确、流畅地传递信息。

(3)培养学生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英语语言民族与汉民族思维的差异做到心中有数,学会用英语语言民族的思维习惯、思维特征和思维方式遣词造句和构思文章,排除本民族思维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英语写作教学应促使母语正迁移的生成,发挥学生对母语较强的理解、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利用正迁移帮助学生认识语言的共性,排除并克服母语的干扰,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实现英语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Lay, N The comforts of the first language in learning to write.Kaleidoscope4.

[2]许余龙.对比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李晓惠.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中美英语教学, 2006 (10) .

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启示 第4篇

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启示

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重要地位.母语迁移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音、语法以及语篇三个方面.因此如何有效地弱化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学习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作 者:徐艳甲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外语部,辽宁,锦州,121001刊 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RADIO & TV UNIVERSITY年,卷(期):21(2)分类号:H319关键词:负迁移 二语习得 英语教学

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5篇

关键词:劳动力迁移 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1 概述

市场体制下,劳动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一样,自由有序的流动是必然的结果。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计算的数据,现阶段我国社会需要的农村有效劳动力是1.9亿人,而现有农村劳动力总量多达3.9亿人,剩余劳动力是2亿人左右[1]。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成为劳动力迁移就业的基本动力。先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基本理论视角是二元经济理论。该理论基于无限供给的农村劳动力为出发点,用收入差距解释农村劳动力的城乡迁移行为。同时,此前的学者研究多关注农村劳动力迁移进程中户籍制度的约束影响。本文拟从公共产品理论出发,探讨农村公共服务缺失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和创新性。

2 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农村公共服务提供现状

所谓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提出的。私人产品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分配的产品,其利益边界和产权比较明晰,进而更适于通过市场中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进行分配;而公共产品是为满足某种社会公共需求而生的产品,其满足群体性公共需求的特性决定了公共产品的提供、消费容易产生搭便车的行为,很难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效分配,从而政府成了公共产品责无旁贷的生产提供责任者。在我国,现状是二元制不仅造就了市场的二元化分割,也不可避免造就了政府服务的二元化分层。赵耀辉就指出引发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城乡收入差别更多的是非货币性的工作条件的差别。[2]这里的非货币性的工作条件更多是指的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外在生活环境等这样的公共产品。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呈现出结构性不平衡的特征。一方面,国家已正视到城乡差距的一个主因是公共产品分配的不平衡,进而加大了农村有形公共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供力度。以农村公路为例,交通运输部数字显示,2003年至2011年,全国共新改建农村公路272万公里,新增通车里程220万公里;全国乡镇通达、通畅率分别达到99.98%和97.17%,建制村通达、通畅率分别达到99.39%和83.89%。[3]另一方面,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目前主要限于基础设施的改善,且社会效益低下。也以农村公路为例,目前远离城镇的农村空心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很多偏远农村公路的修缮实际上面临的是政府责任和经济成本相悖的局面。而对于众多农民福利提升亟需的无形公共服务的提供却明显处于政府缺位状态。比如农村环境,包括卫生环境、治安环境、精神文明环境。这些无形公共产品的缺失正成为农村劳动力城乡迁移的主要动力。

3 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中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着眼于公共产品理论,即从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两个视角分析其影响因素。

3.1 私人产品视角的影响因素分析

私人产品视角也即从市场角度分析农村劳动力城乡迁移的动因。这里我们主要考虑劳动力市场和一般商品市场。首先是劳动力市场价格因素。农村劳动力迁移是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选择,而根据新经济地理学,城市作为能够集聚更大规模的生产要素的区域经济中心,具有更高的名义工资,这是带动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市场影响因素,劳动力价格必将形成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要素结构的重新演变。其次是私人产品市场价格因素,除了上述工资报酬机制,一般商品价格指数机制也是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重要理论视角。由于私人产品的市场传递模式是“城市-乡村”梯形递进模式,且考虑到物流、营销成本及价格歧视等原因,往往城市具有较低的一般商品价格指数,这一商品价格指数机制从普遍意义上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城乡迁移。

3.2 公共产品视角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公共产品的视角,其实背后本质是从政府服务是否缺位的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迁移影响因素。笔者按照影响权重分述如下,其一,子女教育的缺失。子女教育问题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女性劳动力迁移的根本因素。外出农民工由于户籍制度的根本影响,使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在城市无法得到全面保障,尽管现在很多城市管理者考虑到农村劳动力流动因素设置了各种农民工子弟学校,但诸如学费、子女照看等因素决定了农民工子女主体是回户籍地入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很多農村经过撤乡并镇等进程后学校较少,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劳动力城乡迁移的一大阻碍。其二,农村环境,包括卫生环境、治安环境、精神文明环境、创业环境等维护不够。农村环境建设是政府公共服务之一,这一服务的缺失正成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城乡迁移并进一步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笔者在安徽阜阳的调查,卫生环境、精神文明环境已成为农村青年劳动力永久迁移的主要动因。而农村恶劣的治安环境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低成本的犯罪领域,这与老年人和儿童为主农村人口结构不无关系。创业环境更多体现在农村经济的制度建设上,制度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是政府应该提供的主要公共产品。以合作经济为例,截止至2011年,安徽已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近两万个。组织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多个方面。[4]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如此迅速,以至购买者已开始有意识地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产品中介向组织寻找货源。但是,笔者在安徽调研发现,由于土地流转制度个性化指导不够、农业保险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政府担保制度不健全等政府服务的缺失使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缓慢且缺乏集聚效应,没有能够很好的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劳动力吸收功能。其三,农村公共产品硬件提供不足。休闲场地、医疗、教育场所等缺失容易使外出劳动力形成城乡生活质量差距的直观认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城市和农村看成两个独立系统,农村劳动力迁移正是农村公共服务的缺失所形成的自我离心力和城市公共服务相对富足形成的系统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这两大系统的内在离心力与外在拉力逐渐达到均衡,农村劳动力城乡迁移趋于稳定状态。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公共产品理论,分别从私人产品提供、公共产品提供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城乡迁移的内在动因,并重点针对农村公共服务缺失,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农村环境改善、农村制度完善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方面正是需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领域。而且,这一研究也为下一步从城市公共服务缺失视角研究劳动力迁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2011-4-28]http:// 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428.

[2]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7(2):37-42.

[3]林红梅.惠及亿万农民的“德政工程”—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综述[2012-3-30]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3/30/c_

111723103.htm.

[4]陈怀远.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3):76-78.

作者简介:王勇(1978-),男,山东淄博人,硕士,安徽科技学院讲师,经济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农村区域发展。

培训迁移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第6篇

培训是指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和目标, 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工作绩效或者更新知识、技能和改进工作方法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和训练行为。在各种培训中, 组织越来越倾向于从非结构式的在职培训或在岗培训转变为正式的结构化培训。培训的一个主要目标是确保雇员高效率地工作, 除了学习和保存新的知识外, 雇员还必须把所学的东西应用于工作中以提高绩效。工作环境中的培训迁移是确保培训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受训者来说, 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必须在一个情境学习东西, 在另一个情境应用所习得的东西。所以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者重视的是什么条件下容易出现培训迁移, 例如, 管理者的支持、转化环境的营造、转化中的技术的支持和机会的提供等等, 而不是在学习迁移的研究中研究者所关注的学习内容的设计。

二、培训迁移及其培训迁移理论

培训迁移是指受训者持续而有效地将其在培训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运用于工作当中, 从而使培训项目发挥其最大价值的过程。在培训迁移理论中, 对培训迁移的研究形成了三种有影响力的学习迁移理论, 它们是同因素理论、激励推广理论和认知转换理论, 这些理论分别是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下面发展起来的培训迁移理论, 其每种理论的主要内容见表1。

三、影响培训迁移的因素

培训迁移是最近20年来培训领域研究的热点。70年代前, 培训迁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培训设计的研究上, 从70年代开始, 培训迁移研究的重点转向培训活动以外的因素上。从80年代开始, 工作环境对培训迁移的影响逐渐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重视, 培训迁移难以发生的原因, 不在于培训本身而在于培训气氛, 即允许受训者在工作中应用所学的环境条件。总结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 影响培训迁移的因素有很多, 最主要的因素有受训者特征、培训设计和迁移气氛。

1、受训者特征。

对受训者特征的研究一般学习理论中就是对学习者特征的研究, 这是比较广发的研究领域, 包括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知觉偏好等许多主题。

(1) 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指在学习过程中, 个体在选择哪些信息和如何加工信息上所作的选择。Kolb (1984) 认为学习过程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一样的, 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个体的差异和偏好。基于个人和前人的研究, Kolb确认了4种学习风格:具体体验 (强调直接体验, 而不是思考, 他们更喜欢着手工作而不是运用逻辑) ;抽象概念化 (强调逻辑分析, 而不是实际体验, 喜欢各种概念定义而不喜欢对现实进行具体分析) ;思考式观察 (喜欢发现许多不同的观点, 喜欢收集信息、辨别差别和发现问题) ;主动试验 (喜欢思考并做出实际行动) 。

(2)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近年来学习理论很重视的课题。学习策略是学习加工中所使用的主义、复述、精细加工、组织或领悟新材料和自我激励的技术。学习策略将决定学习者能学到什么, 即如何学习以及能否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3) 直觉偏好。即个人获取信息的感觉渠道的偏好。知觉偏好意味着培训者应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调整培训方法来匹配受训者的匹配。培训学习者也可以通过利用多种知觉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4) 参训动机。这是直接推动我们去参加培训的内部动因, 它可能是由于外部情景和事物的影响, 也可能是内心心里力量的支配。学习动机不是单一的结构, 而是许多动力因素的复合体, 其中包括:兴趣、价值观、诱因、需求等。

2、培训迁移气氛。

培训迁移气氛指阻碍或促进组织成员将在培训中的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组织环境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管理者和同事的支持、应用所学的机会和技术支持。研究表明, 培训迁移氛围与管理者在培训之后的管理行为密切相关。有利于培训迁移的工作环境特征见表2。

3、培训设计。

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 就必须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而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就是其中最基础的工作, 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一个完整的培训方案必须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师、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组织、培训评价及培训费用等。培训活动是否很专业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 培训不是单纯地指受训者在培训过程中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 它还包括受训者在迁移情境中运用这些学到的知识、技能的过程。因此, 培训的设计、实施以及环境应符合受训者的特点并且更接近工作内容和环境。

四、提高培训迁移的有效对策

企业进行任何形式的培训都期望能获得较高的培训迁移效度。基于上面的培训迁移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为了取得良好的培训迁移效果, 应该从培训项目设计、影响培训迁移的环境和员工自身特点等方面进行改进与提高。

1、培训设计。关于培训项目的设计主要提几点有助于提高培训迁移效果的建议。

(1) 精心设计培训环境。根据培训迁移的同因素理论, 培训能否实现最大限度的迁移, 取决于培训过程中环境特点与实际工作环境特点的相同性。因此, 培训项目负责人应会同有关专家对实际环境进行认真分析, 反复测试, 与准备受训的员工及其直接上司充分沟通与联系, 使得培训项目所设计出的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保持物理上的和心理上的逼真, 确保项目的环境设计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培训迁移。

(2) 科学选择培训方法。根据受训者的知觉偏好特点, 应尽可能调整和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来匹配受训者的偏好。如果偏好和培训方法不匹配, 受训者态度和培训效果就会很低。

(3) 培训师的选择。培训师是培训的执行者, 应根据培训的内容和目标要求进行选择。“能者为师”是一基本原则, 这里的“能者”并不是培训内容的专家学者, 而主要说的是有能力去驾驭课程, 去引导培训对象达到培训目的人。

2、营造适宜的迁移气氛。

影响培训迁移的环境因素有多种, 如管理者的支持、同事的支持、技术支持和运用所学技能的机会等。

(1) 管理者和同事支持培训迁移的发生。管理者支持是培训迁移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培训专家雷蒙德·$·诺伊 (Raymond A·Noe) 认为, 管理者对培训的支持度越高, 越有助于培训迁移。这里所说的“管理者”应该指的是企业中各级别的管理者, 既包括最高主管, 也包括中层管理人员和一线的基层管理者。几种获得管理者支持的办法有:向管理者简单介绍培训项目目的及其与经营目标和经营战略的关系, 把管理者应该做的与促进培训迁移的有关事项的日程发给他们;鼓励受训者将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工作难题带到培训中去, 并作为实践联系材料或将其列入行动计划。受训者应与管理者一道去发现各种问题。

同事支持是促使发生培训迁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增强同事之间的交流沟通, 强化建设性的培训迁移。一方面, 鼓励参加过培训的员工之间建立联系, 及时沟通, 共享在工作中应用培训所学技能的成功经验, 探讨处理阻碍培训迁移因素的具体办法。管理者也可推荐一位同事作为刚接受过培训员工的咨询人员或实践顾问, 这位同事应该参与过同样的培训项目, 并且已经拥有培训迁移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 受训者同事中还有没有参加过培训的人, 管理者和受训者应该共同努力, 与他们融洽相处, 促使暂未参加培训的员工也成为促进培训迁移的一股力量。

(2) 创设运用新知识与新技能的环境。正视企业现状及其所在环境, 慎重选择已具备应用环境或需要短期内产生明显效益的培训课程, 如项目急需的培训。当然, 更多的培训应该着眼于中长期, 可通过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一些前瞻性的培训, 但新知识与新技能运用的工作情境也必须同步或尽快着手创设。

3、激励受训员工进行培训迁移。

受训员工自身的动机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影响培训迁移的又一重要因素。

(1) 帮助受训员工学习自我管理技能, 激发其树立自我管理意识。所谓自我管理, 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 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 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 自己管理自己, 自己约束自己, 自己激励自己, 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受训人员设立目标等方式激励并提高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意识。

(2) 建立与工作情境中与运用新知识和新技能相关的激励机制。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 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有机体的各种行为都是由动机所引起的, 迁移行为也不例外。欲使员工愿意将培训所学内容应用于工作情境之中, 就必须建立与新知识和新技能运用相关联、激发迁移动机的激励机制, 具体可包括制度激励、管理激励以及管理层、产权制度层和团队精神层面的整合激励等。

五、结语

培训迁移直接影响到企业培训目标的实现, 然而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但是只要充分认识原因所在, 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 利用适当的管理策略, 科学合理地设计培训项目, 建立与培训配套的管理制度, 在“以人为本”思想引导下, 创造一个鼓励学习、团队协作的组织学习氛围, 就能使培训迁移的效果提高, 实现培训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怡、龙立荣:培训迁移影响因素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 (5) .

[2]简玉兰:企业培训成果转化问题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08 (12) .

[3]谢晋宇: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Gist, M.E.The Effectsof Self2efficacy Training on Training Task Performance.In F.Hoy, Academy of Man2agement Best Paper Proceedings (pp.2502254) , AcademyofManagement, 1986.

[5]Kolb, D.A.Experiential learning.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1984.

[6]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7]顾英伟、杨春晖: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母语迁移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第7篇

关键词:母语迁移,外语教学,影响

一、前言

研究证明了母语在语言迁移中存在“正迁移”和“负迁移”的现象,母语对外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已成为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讨论焦点。

二、语言迁移的定义及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定义

“迁移”即将学会了的行为从一种情境转移至另一种情境。正向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学会了的东西有助于在另一种情境中进行的学习。负向迁移则指在一种情境中学会了的东西,干扰在另一种情境中的学习(《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2005)。

将迁移的理论应用到语言学领域,可以得出语言迁移指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正迁移是指有利于语言学习的迁移,在母语与目的语有相同的形式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法语和英语都有table这个单词,且意义也相同。负迁移是由于套用母语规则而产生的错误或不合适的目的与形式。例如,有些中国学生在使用though时,在句子中再加上but,原因是汉语中的连词用法为“虽然……,但是……”。

三、母语迁移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影响

语言迁移与心理学是紧密相联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968)认为,学习是一个基于先前经验上的构建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说母语和外语之间从来不存在和平共存,只有不断的冲突。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戴维·奥苏贝尔(Ausubel, 1968)总结了他在教育领域所有的研究得出以下的结论:如果我仅仅保留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原则,我会这样阐述,最能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因素是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任何一种忽视母语存在的外语教学法都是不切实际和自相矛盾的(Ausubel, 1968:VI)。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语言对比研究的作用;错误分析的作用;理解作用。

1. 语言学习过程中正迁移的影响

拉多(Lado, 1957)提出,学习者试着将他们母语中的形式和意义迁移至外语和外语文化中。近年研究中,语言迁移在语言习得和学习过程中被看作是一个不利因素。但是错误分析表明,仅有一部分错误是由于学习者的母语引起的。因此,母语是可以被迁移的,这一点对学习者来说很重要。也就是说,外语学习者可以借助母语使其学习受益的。

所有的外语教师和学习者都会发现母语和外语的一些相似之处。因此,正迁移在学习过程中不难实现。比如我们可以发现汉语和英语的修饰语的排列顺序是一致的:

一只小白猫 a small white cat

哪是你的家乡? Where is your hometown?

当然,母语和外语之间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在表达“派兵”时,中国学生有时会根据字面意思这样表达:“send the soldiers”。如果没有人指出,学生不会发现这是一个错误的表达。

2. 语言学习过程中负迁移的过程

因为异同点存在,所以负迁移发生。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对这些因素要有预见性,并且帮助学习者进行错误分析。负迁移的发生还告诫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之间有冲突存在,并且指出在哪里出现,学习者的应当记得如何避免它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仍然有效。

对比分析(CA)是对两种语言的体系进行比较。对比分析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结构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上的应用,它以下列假设为基础:

(1)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其主要困难来自母语的干扰。

(2)这困难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来预测。

(3)运用对比分析来编写教材,可以减少干扰的影响。(《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2005)

这一假说曾经被否定过,但是语言学习研究者指出,学习者的母语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对比分析假对外语学生说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

我不能去开会。

I not can attend the meeting.

显然,上面的汉语句子翻译成英语句子形式是不正确的。如果能够发现和解释这个句子的表达在汉语和英语上的异同之处,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对比分析在外语教学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且对精通母语和外语的教师有帮助。对于大多数语言教师来说,这一理论不难掌握。

四、结语

总之,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母语应当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它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外语教学中,利用和合理的控制使用母语而不是忽视母语,仍然是一条有待探索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结构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8.

[2]Richard Jack.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8.

语言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第8篇

中国学生学习外语, 一个最大的困难是难以摆脱母语的干扰。由于学习者已经养成了母语的语言习惯, 因此在学习外语过程中, 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会受到旧的语言习惯的影响, 这就是语言学中的迁移理论。一种语言中的某个成分 (包括结构)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 这种现象通常称作语言迁移 (transfer) 。语言迁移会涉及语言的不同层面, 即语音、词汇及句法的迁移。有的迁移对语言交际或语言习得具有促进作用, 称为正迁移;有的起妨碍作用, 或不利于语言规范化, 称为负迁移。在欧美国家, 由于学习者所学习的第二语言一般都是与他们的母语有着同源关系的语言, 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语言特征使得他们语言能力的正迁移远远超过负迁移。与此根本不同的是, 中国学生由于所学英语是与母语分属不同语系, 文化传统、语言特征, 包括语音、语法和文字系统迥然相异, 他们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远远超过欧美学生。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促进正迁移, 同时克服负迁移, 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外语使用习惯。

2 词汇迁移

汉语中的“金鱼”与英语中的goldfish在语音形式和文字书写形式方面都不同, 但在词汇、语义结构方面却相同, 都是“金+鱼”。这种相同性可以构成正迁移, 促进说汉语的学生在goldfish和金鱼这一概念之间建立新的联系。而汉语中的“红茶”、“加牛奶的咖啡”在英语中分别是black tea, white coffee, 这两组词之间在语义结构上没有上述的相同性。因而, 对中国学生来说, 学习black tea和white coffee要比学习goldfi sh一词困难些, 有时还可能受母语的干扰而说成red tea和milk coffee。

另外, 由于汉语的影响,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往往不能顾及英语中形形色色的固定搭配、习惯用法。例如:

(1) Everyone took her as his sister.人人都把她认作她姐姐。

(2) We played very happy yesterday.昨天我们玩得很愉快。

以上两个句子虽然语法正确, 但却不是规范的英语表达。英语里“把某人认作或误认为某人”是to take sb.for sb.;“玩得愉快”是have a good time, 所以, 正确的英语表达则是:

1) Everyone took her for his sister.

2) We had a good time yesterday.

再如:

3) The price of food is cheap in China.中国的食品价格很便宜。

我们知道, 汉语中的价格既可以说“高”或“低”, 也可以说“便宜”或“贵”。但是在英语中, 只有商品本身才能说cheap (便宜) 或expensive (贵) , 而price (价格) 只能是low (低) 或high (高) 。因此句3应改成:

The price of food is low in China.或Food is cheap in China.

3 语法迁移

由于汉语中没有冠词, 刚学英语的中国学生经常犯下面一些语法错误:

4) (a) This is desk.

(b) This is a chalk.

在冠词使用的过程中, 还包含着另外一个问题, 这就是汉语和英语中可数与不可数名词的对应问题。汉语中的粉笔是一个可以计量的名词, 我们可以说一支粉笔;而英语中的chalk做粉笔解时却是一个不可数名词, 不能说a chalk, 只能用chalk表类别, 或a stick of chalk表数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仅仅向学生解释不定冠词的基本用法还不够, 还必须说明英语中的chalk与汉语中的“粉笔”不同, 不是指一支支具体的粉笔, 而是指粉笔这样一类书写工具, 所以前面一般不能直接用不定冠词。而desk“桌子”是可数名词。所以上两句应为:

(a) This is a desk.

(b) This is chalk.或This is a stick of chalk

另外, 英语中的分词短语对中国学生来说也是一大难题, 请看下面两个例句:

5) After marrying him, her trouble began.和他结婚以后, 她的麻烦就开始了。

6) Walking along the lake, the country scenery presented a lovely show.

走在湖边, 乡村美丽的景色尽现眼前。

我们知道, 分词短语相当于状语从句, 其逻辑主语通常就是主句的主语。而这两个例句中分词的逻辑主语与主句的主语不一致, marrying、walking分别为垂悬分词, 这种表达是用汉语思维的一个典型形式。对于这类句子, 它们所折射的汉语表达方式无懈可击, 但其不符合英语语法。

这两句可分别改为:

After she had married him, her trouble began.

As she was walking along the lake, the country scenery presented a lovely show.

4 句子结构迁移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在某些句子结构方面的迁移往往表现为负迁移, 这主要是对英汉句型的差异感觉不够敏锐, 以下举例来做分析:

汉语句子多用人称作主语, 重点是“什么人怎么样”, 人称明确时还常常省略。英语句子也常用人称做主语, 这一点往往表现为正迁移, 但英语句子中常使用物称化主语, 重点是“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在学生的写作中, 常发现如下错误:

7) My father happened the car accident.我父亲出了车祸。

其实, 此句应使用物称化主语, 正确的表达应为:

The car accident happened to my father.

另外, 英语中的“there be”句型看似简单, 但对初学者来说却容易出错。例如:

8) (a) There are so many Taiwan people*live around the lake.

有许多台湾人住在湖边。

(b) There are so many tourists*visit there.

有许多旅游者到那儿去游览。

汉语句子的特点是主题显著, 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要体现为主题与述题的关系, 而不是主语与谓语的关系。受这种结构的影响, 实际上在上述英语句子中, 学生可能试图将*号前的部分作为主题, *号后的部分作为述题, 而将there are作为主题引导词, 相当于汉语中的“有”。其实, 上述英语句子正确的表达应在*号处加上引导从句的关系代词who, 或将*后的动词变为现在分词形式, 作前面名词的定语。即:

(a) There are so many Taiwan people who live around the lake.或There are so many Taiwan people living around the lake

(b) There are so many tourists who visit there.或There are so many tourists visiting there.

再如, 反意疑问句在英语中其后部分采用系动词或助动词与主语易位的方式构成, 而在汉语中可以采用疑问助词“吗”来构成。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 而表达的功能却是相同的。

9) You are not going out today, are you?你今天不出去, 对吗?

No, I am not.是的, 我今天不出去。

Yes, I am.不, 我今天要出去。

汉英两种语言对此类疑问句的回答采用的形式相同, 但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中国学生对句9的回答很可能是“Yes, I am not.”或“No, I am.”, 这在英语中却是前后矛盾。所以,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必须克服语言的负迁移, 摆脱汉语的思维理解方式, 注意学习和掌握英语句子的表达习惯, 把这种形式与在英语中表达的意思联系起来。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汉英两种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但毕竟分属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 它们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相似, 所以对中国学生来说, 汉语在英语中的负迁移也就远远超过正迁移且形式多种多样, 本文所列举的这些旨在抛砖引玉。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抓住有联系的部分, 促进正迁移。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常犯的迁移错误, 认真把汉语和英语进行具体比较, 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语言习惯以及感知世界的方式, 平时学习时多揣摩, 多比较, 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争取将语言的负迁移转换为正迁移。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33.

[2]石定栩, 朱志瑜, 王灿龙.香港书面汉语中的英语句法迁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1) :4-5.

[3]徐广联.大学英语语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6:466.

[4]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281-282, 307-308, 293.

论汉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第9篇

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现象。早在1957年Lado首先提出了语言迁移理论。他认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普遍依赖母语,并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 意义以及与母语相关的文化迁移到外语学习过程中。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母语由于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汉语与英语差别甚大,前者属于汉藏语系,后者属于印欧语系。从造字构成,发音到文化, 两者都相差甚远。翻译更是涉及到两种文化的传播,因此汉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很大。受汉语负迁移影响,学生经常翻译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句子。本文选取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翻译错误,从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分析汉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办法。

二、词汇方面的影响

从词汇的角度来看,汉语迁移对翻译影响就是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词。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往往是记住它的中文意思。但是英语一词多义的情形很多。一个单词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名词,也可以做形容词。直接记住单词的汉语意思,并不能了解这个单词的用法。比如 “contact”,学生记住它的意思是“接触”。但是从这个词的汉语意思来看,并不能区分这个是动词的“接触”还是名词的“接触”。还有的单词同其他单词组合到一起,就成了一个固定词组,意思远不是几个单词简单合在一起的意思。 而学生在翻译的时候就是直接将对应的汉语罗列出来,生搬硬套。比如

例1原文:Just between you and me that man is crazy.

译文:在你我之间的那个男人疯了。 ( 误 )

译文:我偷偷告诉你,那个男人疯了。 ( 正 )

例1中的单词每个都很简单,于是学生翻译的时候,就把每个单词对应的汉语意思罗列出来,造成上面的翻译错误。 Just between you and me类似一个固定的词组,有它自己的意思。它的意思是,“你我私下里说,不要告诉别人”。所以例1的正确翻译应该是“我偷偷告诉你,那个男人疯了。”

例2原文:She goes to work by tube.

译文:她乘管道去上班。 ( 误 )

译文:她搭地铁去上班。 ( 正 )

学生把by翻译成乘,tube翻译成管道,于是by tube就是乘管道。关于by tube这个词组,只要去查一下词典就会知道,它就是by subway乘地铁的意思。

例3原文:There is egg on your nose.

译文:你的鼻子上有个蛋。(误)

译文:你出洋相了。(正)

虽然查不到egg on your nose的信息,但是网上可以查到egg on your face的意思,If someone has egg on their face,they are made to look foolish or embarrassed.[3](让某人出洋相)。由此可以将例3翻译出来。

例4原文:The new proposals would absorb $80 billion of the federal budget.译文:这些新提案将吸收800亿元联邦政府预算。(误)

译文:这些新提案将耗费800亿元联邦政府预算。(正)

如果查英汉字典,absorb确实有“吸收”的意思。那为什么此处不能将absorb翻译成“吸收”呢?学生刚接触翻译的时候,往往总是将各个单词常用的意思拼凑在一起,以为这就是正确的翻译。但是他们很少会再停下来,仔细想一想,在汉语的表达中,有没有“吸引预算”这个搭配。

字对字的翻译是学生最常使用的语言策略。不可否认,英汉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某些时候,可以使用字对字的翻译策略——直译。但是这种策略并不适用于任何情况,比如例1,2,3这种情况。这三个例子的错误在于学生没有去查相关的资料,而是把记忆中的知识拿出来生硬地套在一起,因此闹出笑话。而对于例4出现的错误,学生并没有深思汉语搭配方面的问题。

针对此种错误,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该勤查资料。碰到觉得怪异的地方,一定要查词典,或者上网,把相应的意思弄懂。上文提到的三个例子的错误翻译明显就有逻辑问题。养成查资料的习惯只是一个方面。其二,学生应该扩大知识面,多阅读英语原文书籍,报刊,杂志,多接收英语源语的信息,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从而消除汉语的负迁移影响。

三、句法方面的影响

从句法角度来看,母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在于学生经常按照汉语的语序来翻译英语。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汉语和英语在句法方面的区别,汉语的结构就像是竹子,是一节接着一节的,而英语的结构则像大树,有主干部分,有支干部分。汉语的结构比较松散,而英语结构相对紧促。在英翻汉时,面对复杂英语句子,有的学生甚至无法将英语的主干找出来,更谈不上将这个句子翻译出来。而在汉翻英时,太过松散的汉语结构,使得学生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经常会漏掉重要的成分,而导致错误。

例5原文:The woman whom we thought to be her turned out to be her sister.

译文:我们以为那个女人是她本人,结果居然是她妹妹/ 姐姐。(正)

whom we thought to be her这个定语从句是整个句子的支干部分,但是学生无法处理好它的位置,按照汉语的说话习惯,词序不做任何调整,结果就是译文怎么也说不出来。

例6原文:这个工厂的产量比那个工厂少。

译文:The amount of the product of this factory is less than that factory.(误)

译文:The amount of the product of this factory is less than that of that factory.(正)

英语语言有很强的逻辑性,在进行比较的时候,一定是两者之间具有可比性。例5原文是拿两个工厂的厂量进行对比,由于汉语松散的结构,原文漏掉了“那个工厂的产量”。于是学生翻译出来后,就变成了一个工厂的产量和另一个工厂进行对比,逻辑上就错了。正确的译法是要将汉语中省略掉的部分补充出来。

例7原文:She doesn’t like drinking tea any more than I do.

译文:她并不比我更喜欢喝茶。 ( 误 )

译文:她和我同样不喜欢喝茶。 ( 正 )

此处的错误在于生搬硬套more…than(比……多),而没有把译文组织成符合汉语说话人习惯的语言,也就是带有翻译腔。

例8原文: I bought her a basket of eggs.

译文:我买了她一篮鸡蛋。 ( 误 )

译文:我给她买了一篮鸡蛋。 ( 正 )

原文同错误的译文的结构都是动词跟双宾语的情况, 但是将错误的译文反译成英语,则是I bought a basket of eggs from her.此处的错误原因在于学生按照英语的语序从头到尾翻译成汉语,而忘记buy这个单词的用法:buy sb sth表示给某人买了什么。

针对句法方面的问题,学生首先应该扎扎实实学好英语和汉语的语法,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行英翻汉时,先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思考,分析句子结构,把句子的主干部分, 支干部分找出来,再按汉语的行文方式把译文表达出来;而进行汉翻英,先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找出句子主要的、次要的动词,再用英语的行文方式将译文表达出来,对于汉语中最主要的动词,用英语的主句表示,而其他动词则用从句或词组表示。

四、结语

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差异很大,受汉语思维模式以及用语习惯影响,学生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汉语负迁移影响。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认为只有学好了英语,才能正确地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或者将汉语翻译成英语。因此, 他们进入大学后只阅读英文原著,背诵英文诗歌,尽一切办法提高英语水平。很少甚至从没想过汉语水平也是需要提升的。有多少英语专业学生会去花时间阅读中文名著、朗诵中文诗歌?结果有的学生是英语没学好,汉语也忘得差不多。 结果是他们的翻译有时却令人哭笑不得。要提高翻译能力, 英语专业学生应该重视汉语知识的积累。消除汉语负迁移影响,不是加大对第二语言的训练就能消除的。应该双管齐下,充分对比了解汉语和英语的区别,才能下意识地避免汉语负迁移的影响。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多阅读英文源语资料, 同时也不要忘了培养中文语感,免得翻译出来的英语不像英语,汉语不像汉语。

摘要: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汉语由于其与英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甚多。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传播。因此汉语负迁移时刻存在翻译实践活动中。本文从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分析汉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消除汉语负迁移的方法是双管齐下,在学好两种语言的前提下,充分了解英语和汉语的差别,从而刻意避免汉语负迁移的影响。

关键词:汉语负迁移,翻译,影响

参考文献

[1]郭妍.母语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科教导.刊.2014(11):145.

[2]余瑞瑞.浅析母语迁移对翻译的影响[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03-105.

[3]Idiom Definitions for"Egg on your face"[EB/OL](2015-8-16)http://www.usingenglish.com/reference/idioms/egg+on+your+face.html.

[4]成昭伟.张思永.望文生“译”:英汉翻译中的“假朋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第10篇

【关键词】母语迁移;二语习得;韩语汉字词

第一章 绪 论

迁移本来是心理学术语,兴起于二十世纪50年代的对比分析理论,提出了母语迁移这一概念。70年代,Larry Selinker提出了中介语假说,认为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与目的语。学习者的母语特征不是迁移到目标语中,而是迁移到学习者的中介语中。同时Selinker认为不应该把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影响看成是“干扰”,而应该看作是“认知过程”。学习者的主要任务不是去克服母语的干扰,而是在认知过程中采取有效策略,尽快掌握目标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本文通过对韩语汉字词与汉语词汇对比研究发现,大部分韩国学生对汉语词汇的理解和使用最终只停留在中介语层面,这正是由中韩两种语言中大量的汉字词的迁移作用造成的。

第二章 汉字词对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

一、汉字词与汉语的“致命相似度”

汉字早在公元前108年便传入朝鲜半岛,并逐渐开始推广使用。虽然今天的韩语文字系统已经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了较大演变,但在韩国的历史遗迹和传统文献中仍然保留着大量的汉字。古代汉语词汇进入到韩国语言系统之后,有些词没有发生改变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而有些词发生了演变,形成了具有韩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但这些词语在形式和意义方面仍然与汉语词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Lee(1968)曾经指出,结构相差太大的两种语言在学习时反而会很少出现干扰。陈珺(2013)认为“致命相似度”常常会发生在两种语言在某种形式具有“亲源”关系或“借用”关系的情况下。汉字词与汉语的“致命相似度”属于“借用”。汉字词与汉语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韩语中汉字词多借用了汉字的字面义,但在借用过程中或借用后,其语意褒贬、语体色彩、词性和用法都会根据自己语言的固有语法体系作出相应的细微调整。与此同时,汉语中本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在整个语法体系的制约下,处于不断的演变当中。

二、汉字词对汉语学习的负迁移

在词义的理解上,同形同义词难度并不大,但是同形异义汉字词会很容易引起母语负迁移,同形异义汉字词在形式上和汉语词汇一致,但是意义却又存在差异,如果照搬韩语汉字词来使用就会造成意义理解的影响。例如“客气”一词,在韩国语中“客气”指“假装有勇气、血气”等意思,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客气”是指“有礼貌、对人很谦让”,在汉语中别人向自己致谢后,我们经常回答“不要客气”,可是如果按照韩国语中“客气”的意思解释,就是“不要假装有勇气”,这在词汇的理解上会给双方带来很大障碍。同形异义汉字词会导致韩国学生理解和运用上出现误差,这部分词汇是汉语词汇学习和教学时候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和学习者对这部分词汇意义和用法的区别的敏感性会决定这部分词汇理解和使用出现偏误的程度,为了减少偏误,教师和学习者应该加强对这部分词汇的意义辨析。

第三章 母语迁移对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

一、心理距离的远近决定迁移的产生

韩语母语者对汉语的心理距离远近决定迁移的产生。心理距离越近越容易产生迁移,心理距离越远越不容易产生迁移。母语负迁移就是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进行替换而产生的偏误。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时会受到其母语语音系统的影响。韩语汉字词通常在发音上和汉语相应词比较相近,当韩国学生听到这些汉字词时,心理上会有很强的认同感,并根据母语猜测它们的意思。如有的韩国学生会把“东奔西走”写成“东分西走”,这是因为韩语里没有唇齿音“f”,只有双唇音【p】和【b】。又如,韩国学生把“闷闷不乐”写成“闷闷不热”,这是因为韩语的辅音里没有舌尖后擦音“r”,学生学习了之后与舌尖中边音【l】混淆了,产生偏误。

二、语际与语序词汇共性对迁移的影响

韩国语和汉语属不同的语序类型,韩国语是SOV型语言,汉语是SVO型语言,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语序共性。俞理明(2004)通过英汉词汇共性的正迁移研究指出,“学习者的母语和目标语在类型学上互不相关的情况下,正迁移也可以发生。”韩语和汉语虽然语言类型不同,但语际词汇共性常常发生正迁移,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可是,语序共性不易发生正迁移。例如:“我们白天玩了在公园;我学习汉语在中国。”这两个例句的处所状语“在公园、在中国”错位于谓语动词“玩、学习”的后面,其实韩国语处所状语的语序与汉语相同,也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即“在公园玩了”,但学习者对这种语序共性没有感觉。

结 语

本文通过分析韩语汉字词对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阐述了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加强对韩语和汉语词汇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研究,并积极将此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相结合。重新认识汉韩两国语言的“异”和“同”,充分利用相似性中的母语正迁移,避免差异性中母语的负迁移,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母语的正负迁移采取不同的对策,从而帮助韩国留学更好的学习汉语。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陈珺.成年韩国人汉语比较句习得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刘乐乐.浅析汉韩同形词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迁移作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10).

[3]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外文文献:

[1]Lee,W.(1968).Thoughts o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Washington D 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85-194.

母语迁移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影响研究 第11篇

1 母语迁移理论

20世纪50年代, 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提出“语言迁移” (language transfer) 的概念, 即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 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 常常不自觉的将母语的形式、意义及相关文化迁移到一二语言习得中去。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同或类似时, 一般产生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 即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能使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并不会犯错;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特点出现差异时, 学习者如果习惯性依赖母语的规则进行学习, 则会产生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 即学习者将母语知识应用于目的语而由此产生错误。我国著名学者戴炜栋将这类现象称为“母语迁移” (mother tongue transfer) 。

有研究表明, 人类具有潜在的母语保护系统, 在学习外语时, 这种保护系统则转变为接受外语的阻力。母语保护系统越完善, 学习者接受外语的阻力越大。大学生思维灵活, 在入校时已是成人, 因此一般都已掌握较为完整的母语知识以及固定的语言习惯, 但这往往会对其学习外语产生干扰, 从而转化为语言学习的阻力, 即产生母语负迁移现象。此外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 差异极大, 这使得母语的负迁移多于正迁移。因此, 很有必要了解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寻求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对策, 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语言文化, 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和语言能力。

2 英语学习中母语迁移的具体表现

2.1 语音迁移

语音迁移是母语迁移中的普遍现象。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分句意, 指的是“语调语言” (intonation language)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主要依靠声调来区分字义, 即“声调语言“ (tone language) 。而且两种语言的音素虽有相似之处, 但发音方式方法大不相同。此外, 两者的差异性还体现在了重音、节奏、声调、语调等处。若学生没有充分了解其差异, 仅仅简单的套用母语的发音方法或用母语的相似音去代替英语中的音, 那么负迁移现象就会产生。例如:

1) 汉语没有英语的辅音群, 汉语的辅音之间会隔着一个元音。因此学习者会在辅音之间加上元音, 从而引起增音。例如green[gri:n]读成[geri:n], blue[blu:]读成[bulu:], fly[flai]读成[fulai], praise[preiz]读成[pureiz]等等.

2) 汉语中没有英语语音中的长短音之分。如汉语拼音中的“u”并没有长短音之分;而英语中的full和fool听起来相似, 实则前者的元音是短音, 后者是长音。因此学习者不能简单套用汉语发音规则学习英语词汇的发音。

3) 汉语结尾的通常是元音和鼻音, 如:是、和、品、云等。但英语有开音节和闭音节之分, 开音节也是元音结尾, 这和汉语的发音近似。闭音节以辅音结尾, 因此学习者往往习惯性在末尾处加上元音, 如kick[kik]读成[kike], about[ə’baut]读成[ə’baute]等等。

4) 汉语中没有[θ]和[ð]这两个音, 因此学生常常将其读成汉语中发音相似的[s]和[z]。

2.2 词汇迁移

词汇的迁移是因为英汉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初学者往往认为每个汉语词汇都能在英语中找到一个意义相同或者用法相近的对应物。但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的不同, 两种语言的词汇概念、内涵和搭配都不尽相同, 因此不可能一一对应。例如:英语中对于家庭成员的称号比较笼统, grandpa, uncle, nephew涵盖了所有男性家庭成员, 而女性则只有grandma, aunt, niece这几个词汇;而汉语则对夫妻双方家族的成员从长至幼均有非常明确的称呼。但, 英语中也有词汇细化的例子, 例如有很多词汇来称呼“牛”族成员, 像yak, cattle, cow, water buffalo等。而汉语则只需在“牛”字之前加上定语, 如“黄牛”、“水牛”、“野牛”、“牦牛”等。

由于文化的影响, 英语和汉语的词汇搭配也不尽相同。中华民族一直被视为“龙”的传人, “龙”从古至今被赋予了各种神奇、高贵、美好的寓意。但在英语词汇中, “dragon”长相丑恶、背上有翅、身披坚甲、口喷烈焰, 甚至在中世纪的文化中被视为邪恶的象征。

2.3 句法迁移

英语和汉语的句式其实各不相同。对于相同的句式, 例如:主语+谓语+宾语这一相同的句式, 学生之所以比较容易接受,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母语正迁移的作用。但汉语注重意合、内涵, 所有的词汇不会因为时态或句型而发生词形变化;英语有严格的词形变化、句型。

1) 语序排列差异。英语语序一般是主谓宾在前;汉语的主谓次序则非常灵活。例如:Amelia’s mom bought her a fabulous skirt last week.根据不同的强调效果, 汉语就有好几种语序排列, 如:“阿米莉亚的妈妈昨天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给她”, “昨天阿米莉亚的妈妈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给她”, “昨天阿米莉亚的妈妈给她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

2) 关联词使用的差异。汉语的复合句往往是连词连用, 但英语却只需要一个即可。例如:Because she was very sleepy, she could hardly keep her eyes open. (因为她太困了, 所以她连眼睛都没法睁开) 。

3) 英语中定语的位置非常灵活, 有前置、后置定语, 还有定语从句;而汉语的定语多半都在中心词之前。例如:The table that stands in the corner (定语从句, 后置于中心词) is made of glass.其汉语译文为:那立在墙角的 (定语, 位于中心词前) 桌子是玻璃做的。

4) 英语的动词按照功能分为实义动词、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英语有16种时态变化, 时态体现了不同时间, 动词也需进行相应的词缀变化。这些都是汉语中那个没有的。

3 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 要避免母语迁移现象是不可能的。了解其发生的过程和途径, 有助于学生增强自身的认知能力, 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干扰, 有效提高学习成效。

首先, 教师应多采用对比的方法, 讲授两种语言的异同点, 帮助学生克服二语学习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并形成新的语言习惯。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 对学生进行文化导入, 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帮助其更好的了解英语的使用习惯, 从而有意识地在跨文化交际中克服母语干扰。

其次, 在教师的引导下, 大学生应明确认识到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等方面的异同点, 主动地、有目的地探索英语中的新的文化知识、现象, 多参与语言实践, 不断增强避错能力, 克服母语的负迁移。

摘要:在二语习得中, 母语迁移现象普遍存在, 这给我国大学生进一步提高及熟练掌握语言技能带来了许多阻碍。该文从语音、词汇、句法的角度探讨了母语迁移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提出有效提高学习成效的策略以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干扰, 成为准确得体的英语使用者。

关键词:母语迁移,大学生,负迁移

参考文献

[1]崔菲菲.母语正迁移现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读与写, 2012 (2) .

[2]周丽芳.克服干扰促进迁移——母语迁移现象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1999 (10) .

上一篇:和谐共处下一篇:患者安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