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方法

2024-05-17

古诗词鉴赏方法(精选12篇)

古诗词鉴赏方法 第1篇

赏析古诗词的方法有:要抓住重点字词, 把握诗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写出了意象的某些特点, 起到了什么作用, 诗句中蕴涵什么哲理,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抓住重点字词鉴赏诗歌

这类题是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 考察学生对诗歌重点词语的把握。学生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对该字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作出准确理解和品析。如温庭筠的《望江南》中“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中的“独”字用得很传神, 意味深长。这不是恋人昵昵情语的“互倚”, 也不是一群人叽叽喳喳的“共倚”, 而是一个女子的“独倚”, 无语凭栏远眺的画面。这个“独”字反映了人物的孤单寂寞, 也隐含了“斯人独憔悴”之意。又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中, 莺是春的歌手, 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使者, 已开始衔泥筑巢, “几处”“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二、抓住修辞手法鉴赏诗歌

在古诗词中, 作者经常采用一些修辞手法, 使要描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像“愁”与“恨”之类, 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 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为增其可感性, 词人采用夸张性的比喻“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这句诗化虚为实, “愁”不仅可以用舟载船装, 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异, 具有不同的重量, 以致一叶轻舟难载浓重的愁绪。舟轻愁重之喻, 语意新奇, 想象惊人, 实堪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词。而《过零丁洋》中, 文天祥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用双关的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 并且巧借谐音, 表达了诗人惶恐、孤苦伶仃的艰难处境, 是绝妙的对偶句。

三、抓住表现手法鉴赏诗歌

在鉴赏古诗词时, 也可以从诗句的表现手法上去着手做题。在王维的《使至塞上》中诗人就运用了映衬手法让人心胸开阔。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上, 一缕青烟孤摇直上, 一轮落日映衬滚滚黄沙, 更显得浑圆壮观。这正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景象。而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移情于物, 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涵在形象的描写中, 情景交融, 感人肺腑。

四、抓住哲理句鉴赏诗歌

古诗词中常有一些哲理诗句, 通过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杜甫的《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 有一种哲理美。它直抒胸臆,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两句也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还有陆游的《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我们吟诵这两句诗时, 不单单只是欣赏句中描绘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 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到它蕴涵的寓意深远的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 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 不畏惧, 勇于开拓, 发奋前进, 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

五、抓住思想感情鉴赏诗歌

诗歌羞于直白言情, 常寓情于形象之中, 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 也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更是体现诗人情感的途径。如杜甫的《春望》写的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 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旧, 可是杂草遍地, 林木苍苍, 使人触景伤情, 满目凄然。诗句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岑参的《逢入京使》不假雕琢, 信口而成, 而又感情真挚, 诗意盎然, 引起后代无数天涯游子的共鸣。诗人告别亲人, 跃马踏上漫漫征程, 愈来愈思念亲人, 途中遇友却苦于没有纸笔, 只能托朋友带个口信。这首诗真切而自然地书写了诗人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强烈的感情和开阔豪迈的胸襟。

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第2篇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古诗词赏析的试题逐年增多,成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如何才能迅速、准确地解答这类考题呢?下面一起来学习下方法!

一、阅读标题

诗词的标题,具有“眼睛”的功能。如果能透过这个“眼睛”去分析、理解推敲其所告诉我们的有关信息,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把握古典诗词的意旨了。

古典诗词的标题,―般包含下列几种信息:

1.揭示诗词的主要内容。

2.交代写作的主要目的。

3.指出吟咏的`主要对象。

4.点明抒发的主要情思。

当然,诗词的标题还含有别的信息,如:主要事件、题写范围、时间地点、内容情调等等,只要我们抓住标题的重要信息点,就能触及到诗词的核心。

二、阅读作者

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达到做到知人论事,以察诗情。

三、阅读内窖

阅读古典诗词的内容大体上可以从构思脉络、描述对象、思想情感等三个方面着眼。

1.古典诗词构思脉络,是作者在有了一定的生活素材,激发了某种思想感情时,对作品的行文思路、情节安排等进行的筹划。

2.古典诗词的描述对象,就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附着点。这个附着点可以分为:

(1)人物。古人、亲人、友人。如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是表达对古代圣贤的无限追思和仰慕之情;刘桢的《赠从弟》、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亲人的劝勉、思念之情。

(2)事情。古典诗词中叙述事情的成分并非只有《木兰诗》《石壕吏》等叙事诗所专有,就是一般的诗词里也存在。

(3)事物。诗人抒发的感情一般都有所凭借,而凭借的往往都是某种典型的事物,像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风霜雨雪、山水日月等等。无不成为诗人词人触发情思的媒介。

3.古典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一般有迷离、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忧国忧民等。

四、阅读注解

古典诗词鉴赏试题中,命题人有时会给出一定的注释。这些注释,或交代写作背景,或提示作者生平,或介绍有关人物、地名,或解释有关事物、典故等,都是帮助我们分析理解诗词丰旨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否认是命题思路的着眼点。所以,学生应该认真阅读注释,对照试题,反复斟酌。

五、阅读题干

在做古典诗词鉴赏试题时,对于题目本身,我们必须认真审阅,因为题干除了规定必需的答案思路和要求外,更具有某些暗示作用。只要我们善于运用我们的慧眼,发现其中的秘密,就会对命题人有意无意地暗示报以会心的一笑。

六、规范作答

回答古诗词鉴赏题,一般字数不会太多,但答题的内容也如一篇议论文一样,要有论点、有论据,重点明确、顺序合理、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关于用语准确,表达到位,笔者在此提供一些常用的名词术语:

1.揭示心情方面:赞美崇敬、沉郁压抑、怀乡念远、愤懑无奈。

2.分析技巧方面:以动写静、以乐景写哀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烘托。

3.表达效果方面:引人人胜、意境高远、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4.评价构思方面:跌宕起伏、对比鲜明、疏密相间、画龙点睛。

古诗词鉴赏方法谈 第3篇

一.挖掘意境,引发联想想象

“意境”即是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只有景物附丽,才有依托。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不尽“边愁”。结句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无限的乡愁,壮志难酬的忧怨,对祖国山川的深沉的爱等等。一下子涌了上来。

联想与想象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就是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象的情节:词人为什么嗜酒,竟至一夜之后,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作者并未起身去花园,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这些问题都应通过想象,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窥见诗人惜春的心情。

二.抓住意象,反复揣摩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用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就使读者体会到词人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天气、亭台与去年毫无二致,可是人事已非;夕阳虽好,终要沉没,燕子虽回,只是似曾识得!花只有落去,园只能独自徘徊,好不惆怅!

三.斟酌词句,提高审美水平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渗透着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新颖的审美情趣。

(一)真情美:艺术中的情要真,真情才能铸真景。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年华多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起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惆怅,映衬出囚居异邦之愁,描绘出他阶下囚的心境。结句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许多人喜爱李后主的这首词,主要原因就是被词中的深沉真挚的情感打动了。

(二)音乐美:“诗”向来是与“歌”并称的,一直以来就和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李清照的《声声慢》连用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内在情感的流动。这首词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最重要的是因为这优美的节奏和音乐旋律恰当而又充分地表现诗人孤独、空虚、悲苦、凄凉的精神状态,读来令人回味悠长。

四.重视吟诵,仔细品赏体味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往往能先声夺人,使人从听觉情感上受到感染,达到“言若出于吾之口,意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词句通俗易懂,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自然事物,通过高度艺术概括组成一幅极其凄凉的清秋逆旅图,让读者体会到作者那股浓浓的思乡之愁,通过多次品读,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再如《琵琶行》,全诗基本上节奏都要求舒缓、深沉,但对于琵琶演奏的一段,只有扣合琵琶旋律的抑扬变化,读得缓急有度,才能体会出音乐回肠荡气的魅力,令人感叹琵琶女的技艺高超。总之,吟诵是一种能够触发读者的情绪,进入并体会诗歌情境的方法。

中国古典诗词满纸留香,让人回味无穷,在鉴赏诗词时带给我们的有时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作为教师除了交给学生方法外,还必须留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去感悟,这样才能进入诗词的美好境界。

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谈 第4篇

古诗词,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地位如此突出, 新课标是如此的重视古诗词鉴赏教学, 而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在教学中, 只注重文体介绍、词句翻译、名句名篇的背诵等, 忽略了它所富有的文学因素, 更忽视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去鉴赏。有些教师虽然也知道古诗词鉴赏的重要, 但由于缺乏古诗词鉴赏的理论知识及其方法, 多是力图通过大量的诗词练习题来培养鉴赏能力。因而学生除了能背几句名句、记住一些课内名句的赏析外, 其它什么能力都没有获得, 每到鉴赏作品时则无所适从, 其高考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诗词如何鉴赏呢?华南师大中文系教授、广东中华诗词学会理事陈新璋告诉我们:“诗词鉴赏属于艺术欣赏的范畴, 是读者对诗词作品由感觉引起, 进行体验, 加以认识的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大体可以这样描述:诗词作品以文字符号或者声音的形式作用于读者的视觉或听觉, 由此引起读者的感知、联想, 体会出作品中的情景, 并在这基础上, 进行理性的认识 (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据此, 我通过背景这座桥梁将学生带入诗境, 引起学生的“感觉”。而后根据诗词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体验”其意境, 从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在这基础上, 进行理性的认识”———辨识类别, 把握技巧;综合练习, 提升能力, 从而达到“初步的分析和评价”之目标。

一.巧用背景, 引入情境。孟子在其《孟子·万章下》中有云:“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他指出了文学作品与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及其时代背景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求学生“颂其诗, 读其书”, 就必须要引导学生“知其人、论其世”。清代章学诚也在其《文史通义·文德》中指出:“不知古人之世, 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 不知古人之身处, 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因而, 我谨遵这些教导, 每教一首新的诗词, 总是巧用背景, 架设通往古代时空的桥梁, 将学生引入诗词所涉的古代生活, 触摸时代的脉搏, 倾听作者心声, 为与其进行心灵交流奠定基础。

如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时, 我是这样引入背景的:“同学们, 清初诗人郭麟曾在其著作《南唐杂咏》中叹息曰:‘作个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作君王。’这位薄命君王仅活了41岁, 但其词的思想、艺术都超越了其他词人, 达到唐五代词的颠峰。因为他总能以白描手法, 将景物构成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尤其是他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之后写下的许多表现思乡之情、亡国之恨的血泪词篇, 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其以水喻愁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让人为之震撼、伤怀, 其词《虞美人》因此还被誉为‘词中之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赏读这首词, 一起走进这位亡国之君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引入, 不仅能将学生带入诗人作词时的情境, 而且还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这首词的迫切欲望。

二.开展想象, 身入意境。我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告诉我们“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清代学术巨子王国维在《人间辞话》中也告知我们“景非独为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这种“物”“景”, 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词中的意象, 它蕴含了作者的情感。然而由于诗词篇幅短小, 言简意丰, 时空跌宕, 情感内敛, 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情趣。因而我在诗词的阅读鉴赏中, 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书上注解等资源理解诗词内容, 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抓住意象进行想象, 从而体验出作品的意境及其情感。

例如, 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 在学生初步理解词意后, 我启发学生:“大家觉得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情绪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学生相继都喊出一个愁字。“那么李清照在《声声慢》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愁?很快大家又从词中找出了淡酒、秋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景物。而后让学生探究:“在这些意象当中, 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由这个意象你联想到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如:意象“孤雁”, 可以想象到当时秋天大雁由北南迁, 李清照也南下避难。想到以前尚可用鸿雁传书, 现在丈夫已死, 家人疏散, 已是无人可托, 无处可传……再如:意象“黄花”, 词人看到凋落的黄花, 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 憔悴的容颜, 更是愁上加愁。大家从这些意象, 可以感受到词人悲愤、哀愁、凄苦、孤寂的内心世界。

三.辨识类别, 把握技巧。“我国古代道家学派老子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他启迪我们传授给学生以知识, 不如传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更是明确地向我们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我国诗词的历史源远流长, 名家灿若星河, 佳作数不胜数, 要求学生去读记每一篇, 鉴赏每一首, 恐难实现。但如果把这些诗词加以归纳, 在鉴赏中加以分类总结, 则事半功倍, 可达到读一篇而带动数篇, 鉴赏一首则可通鉴一类的神奇效果。

我引导学生将诗词归类为:怀古类、边塞类、咏物类、山水田园类、赠别类、言志类、哲理类等几类, 并抓住其共性特点进行鉴赏。

如怀古类, 其基本特点是:在写法上多用典, 即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在内容与主题上, 多与诗人的命运或国家的兴亡密切相关, 格调多沉郁凝重。譬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其上阕咏赤壁, 借壮阔之景抒悲壮之怀, 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下阕着重写人, 借对周瑜的仰慕, 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再譬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阕借怀念能够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两位帝王, 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昏聩;下阕用“封狼居胥、佛狸祠、廉颇老矣”三个典故, 分别借谴责刘义隆, 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 以及廉颇的故事, 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

四.综合练习, 提升能力。荀子云:“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学习需要日积月累科学的灵感, 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前人的教导给我以启迪:学生鉴赏古诗词, 仅有方法与技巧还是不够的, 还必须“积跬步”“积小流”, 在“日积月累”的综合练习中, 提升鉴赏能力。所以我从学生的认知与能力发展的规律出发, 将课文阅读鉴赏向课外延伸, 向往年的高考试题拓展。

一是向课文外延伸, 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升鉴赏能力。如:学完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后, 我还引导学生与苏轼的另一首词《赤壁赋》进行内容和写法上的比较阅读鉴赏。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梳理出:在写景上, 《赤壁赋》通过浩渺平静之景的描写, 让人产生生命渺小之感;《念奴娇·赤壁怀古》则通过雄伟壮阔之景来为周瑜的出场作铺垫。在怀古上, 《赤壁赋》通过发问曹操———一代袅雄, “而今安在哉”, 感叹人生苦短;《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周瑜――一代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 浪淘尽”, 感叹人生如梦。在抒情上, 《赤壁赋》表达的是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而《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苏轼人物情感的全面了解, 提高了怀古类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是向往年高考试题拓展, 让学生在经典的阅读鉴赏题的练习中其能力不断提升。在课内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过程中, 我还注意不失时机将相关高考题渗透其中, 并注意引导学生摸索出高考古诗词鉴赏的一般解题方法与步骤。如一是捕捉信息, 读懂诗意, 信息可包括标题、作者、注释等信息;二是紧抓诗词中的意象, 体悟其意境, 感悟出作者渗透其间的思想感情;三是扣紧考题、规范答题, 其方法可为审清题干要求、运用鉴赏术语、掌握表述方式等。

宁波初二古诗词鉴赏方法 第5篇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2、结构形式:照应、衔接、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

4、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想象、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等。

5、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意境:由寄托作者思想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诗歌基本的整体情境。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7、词语赏析: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高中古诗词鉴赏有效复习方法 第6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041

古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高考的传统题目,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新课标规定古诗词鉴赏赋分增加了3分,可见古诗词鉴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有些学生因找不到正确的方法解读和赏析古诗词,常常会在这类试题上失分,所以在复习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注意古诗词有效复习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研透《考试说明》,领会新课改理念

《考试说明》是指导高考语文复习和命题的纲领性文件。认真解读《考试说明》要义,是每位考生在考前复习阶段必做的功课,特别是新课标改革的第一届考生。古代诗歌阅读分值增加了3分,更注重学生审美体验和鉴赏能力的考查,新增加的分值更说明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掌握命题人的思路和角度,找到有效复习的方法。

二、整理古诗词基本知识,夯实知识能力

整理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并形成复习手册,对知识点要烂熟于心。鉴赏诗歌须具备的知识积累有:

1.诗歌分类:赠友送别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闲适隐逸诗、谈禅说理诗、思妇闺情诗、羁旅行役诗、悼亡诗等。

2.诗歌常用的表述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3.诗歌常用的表现方法: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想象、联想、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4.诗歌的意象、意境。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寓着作者情感的物象,如人、物、景等。意境指的是由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艺术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的诗歌整体情境。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等。

5.诗歌中思想感情常用词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坚贞爱情、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6.诗歌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等。

7.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借代、互文、反复等。

三、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沉下心来,反复品读,重视古诗词本身传达的内容,从而解读古诗。

1.读诗题。诗题是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它往往标明写作时间、地点、对象、感情基调、类型等。读诗题,可以从题目中获取一些答题的信息,能理解诗文的中心,甚至能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情感及事件。

2.读作者。读作者可以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主要事迹、思想感情、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也便于更好地理解诗文。

3.读注释。读注释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因为注释有介绍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暗示本诗用典的。比如《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读诗时有注释的一定不能忽略。

4.读诗句。整体感知诗句,反复揣摩诗句的含义,疏通文意,从表层到深层,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从而从整体上理解这首诗词。

四、规范诗歌的答题步骤

1.先审好题干,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离开诗词的内容乱答一通。

2.看题目有多少问,赋分多少,列举序号答题,让答案清晰明了。

3.结合诗词内容,尽量用所积累的古诗词知识点来答题。

4.要注意复习课及复习资料中所讲到的答题方法,因为每一种诗词类型都有自己的答题模式,尽量按里面的答题模式来答题。

答题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论题干如何要求,一定要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用相关知识点规范答题,这样才会有成效。

总之,高三学生在最后阶段的复习,要先对古诗词知识点了然于心,再结合教师教的答题方法及技巧,回归基础,精做模拟题,做典型的高考真题。相信只要按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去训练,对古诗词鉴赏的复习不但能吸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能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

诗词阅读鉴赏方法谈 第7篇

鲁迅说:“我总以为, 倘要论文, 最好是顾及全篇, 且顾及作者的全人, 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这才较为确凿。”这就是说, 要想对作品进行全面而正确的理解, 力求成为作者的知音, 鉴赏者就必须先了解作者的“全人”。因此教师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介绍诗人生活的时代特点, 诗人创作此诗的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等情况, 以帮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去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此外, 还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诗人其创作风格也不同。例如:唐代诗人既有浪漫主义的大师, 又有现实主义的巨匠。李白的诗奔放飘逸, 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诗绮丽精工;宋代词家也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之别, 柳永的词合浅吟低唱, 苏轼的词宜引吭高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 因环境改变, 其创作风格也迥然不同。南唐后主李煜的词, 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前期的词风绮丽柔靡, 不能摆脱“花间”习气。国亡后, 他的词凄凉悲壮, 意境深远。

鉴赏诗词, 还要让学生学会体味意境。何谓意境?它既是客观景物的精粹部分的集中反映和再现, 又是艺术家思想感情凝练的化身和抒发, 它通过情景交融把欣赏者引入进行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李渔说:“作词之料, 不过情、景二字, 非对眼前写景, 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 写得景明, 即是好词。”学生体会意境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入景, 即通过诗词的文字借助他们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 具体再现诗中之景。这对于学生来说, 是较易做到的。二是入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要让学生心弦与作者寄托的感情产生共鸣。这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是较难的, 其中阻隔较多, 如时代性等。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诗词各自不同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 选择不同的方法, 去进行引导和点拨。

诗词鉴赏的引导点拨方法很多, 如朗诵法, 铺垫法, 空白法等。方法的采用因作品因对象而异。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教师本身要热爱古典诗词, 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 并从中积累经验, 延伸到课外,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感情。

好诗一般都具有“言有尽, 而意无穷”的特点。鉴赏诗词, 必须学会联想和想象。教学生观其形, 体其情, 会其意外, 还要依“法”读诗, 教学生鉴赏诗词的写作方法。肖涤非先生曾说:“《关雎》序一篇, 不但当必读, 且当先读, 因为如果不知赋、比、兴, 为何事, 便不知诗歌为何物。”赋、比、兴, 指诗歌的写作技法和表现手法, 由此可见, “法”在读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除赋、比、兴外, 还有以下几方面须注意:

借景抒情。“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前两句写景, 后两句抒情, 作者借迷蒙的烟月, 冷寂的寒水白沙这样暗淡, 孤清的景物为后文的忧虑情绪, 增添了气氛, 两者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

托物言志。“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诗歌借蝉抒怀:凡是品格高尚的人不需依靠他人的力量, 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

烘托渲染。“……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正因为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 才使得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 也使得诗人无边的愁绪缠绵悱恻, 黯然销魂。

化虚为实。“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本来是抽象的, 可这里化虚为实, 让人感到愁绪绵绵, 无处不在。

动静结合。“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 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幽静。“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也同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则是化静为动, 既写出了梅花的高洁, 又令人回味无穷。

浅谈古诗鉴赏方法 第8篇

1. 抛砖引玉, 引导学生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鉴赏

(1) 分析诗歌的形象 (意象、意境等) 。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是作者主观的情感、思想和现实生活中的“境” (或象) 的辩证统一。如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诗人从春草和园柳鸣禽中, 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 写景中透露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达到了情和景的和谐统一。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抓住最能反映景物特色的几个词语, 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构成了一幅萧杀荒凉的意境。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作者不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琵琶女演奏琵琶的情况, 还写了周围的环境用来作衬托, 同时还侧面写了听琵琶人的反映以及作者的感受。秋江月白, 动听的琵琶演奏, 羞涩的琵琶女, 如梦如醉的船家, 泪湿青衫的江州司马, 构成了一幅非常优美的意境。

(2) 分析诗歌的立意 (即思想感情) 。所谓立意, 就是诗人创作诗歌的用意, 也可以说是作品的主题, 也可说是作品的灵魂。因此, 分析鉴赏一首诗, 首先要看立意好不好。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所以脍炙人口, 除了有很强的艺术性外, 立意深远, 思想性强, 是其尤为突出的特色。“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在屋破淋了雨后, 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 而是天下寒士, 只要天下读书人都有广厦住, 自己冻死也感到满足。这种宁苦身以利人的精神, 正是诗歌所表现的主题, 这种立意不是非常深刻的吗?

(3)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欣赏一首诗, 必须知道这首诗用了些什么表现手法, 用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 但通篇没有“书”字, 而是通过比喻 (或象征) 手法, 说明读书可以开阔心胸, 洞明世事, 练达人情, 读书人要不断吸收新知, 才能使自己思想不僵化, 永葆生命活力。又如李白的《蜀道难》, 用了一个很有名的夸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 不仅形象表现了蜀道的艰险, 还表达出了作者感叹蜀道艰难的强烈感情。再如《诗经·君子于役》:“鸡栖于埘 (鸡屋) ,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这首诗用了衬托手法, 用鸡栖、日落、牛羊归来, 衬托妇人对外出丈夫的思念。对仗是古体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对偶句, 句式均齐, 读起来有节奏感, 朗朗上口, 富有美感。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一、二句就是对得很工整的流水对, 无论从内容上和形式上看, 这两句写得非常好的。

(4) 抓住关键词语, 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古人在诗歌创作上非常讲究“炼字”“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因此, 我们在分析诗歌时, 要注意抠字眼。比如王安石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祁写的“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两句中的“绿”和“闹”就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又如张先的《天仙子》中写夜景的句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把花写得好像有了知觉, 使人想象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 影子也在舞动, 进而使人感到月色的美好。

2. 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 夸张:揭示本质, 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 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 创造气氛。

(5) 对偶:便于吟诵, 易于记忆;用于诗词,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 抒情酣畅。

(6) 排比:内容集中, 增强气势;叙事透辟, 条分缕析;节奏鲜明, 长于抒情。

(7) 设问:引人注意, 启发思考。

(8) 反问:加强语气。

3. 掌握一般的表达技巧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抒情手段:借景抒情, 融情入景

间接抒情:托物言志

怀古怀今, 即事感怀

赋、比、兴 (创作方法)

4. 学习常用的表现手法

描写、抒情、叙事 (表达方式)

衬托、对比、虚实结合 (构思技巧)

通过以上内容的了解与掌握, 学生就有或多或少的具体可感的方法和目标可循, 就能叩开古诗歌鉴赏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岳靖淞.《古诗鉴赏方法》.《语文周刊》.科技新报总.第1734期.

[2]高新刚主编.《金版新学案》.高三总复习2009年一轮精品.中国致公出版社.

[3]金鑫总主编.《高效读教材》.高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浅谈诗词鉴赏方法 第9篇

一、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 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 由其人以逆其志, 则古人之诗, 虽有不能解者, 寡矣。” (《玉谿生诗年谱会笺本》) 鲁迅说得更为精辟:“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 现在就诗论诗, 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 最好是顾及全篇, 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 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这才较为确凿。”这对于我们所熟悉的作者尤其如此。

以宋代词人李清照为例, 她的词作风格以北宋灭亡划界明显不同。前期内容比较狭隘, 多写闺情;后期由于不幸的遭遇, 风格突变, 在哀情愁绪的叙写中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情, 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如早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反映了她年轻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 也是她早期美满生活的写照。而《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名篇之一, 1127年, 金国攻陷北宋京都汴京, 汉族政权南迁, 始为南宋。这一重大变故影响了当时各阶级人们的生活。由于不幸遭遇接踵而来, 李清照的词扩大了境界, 感情更加悲痛深沉, 词作在精美清新的语言中抒发出浓重的“愁”的情感: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愁”。再如唐朝著名诗人杜甫, 他在创作《蜀相》时, 是在刚刚结束一段颠沛流离生活后, 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不仅生活艰难困苦, 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皇帝昏庸, 宠信宦官, 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 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可以想见。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 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 “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精神, 他与刘备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 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感慨万千。诗中“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将杜甫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诗外之意, 自然需要我们借助于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作者经历的了解。

二、把握诗词内容, 关注细节信息的提示作用

了解一首诗词, 除了对作者要做到“知人论世”之外, 还要关注诗词本身。无论是景物描绘还是感情抒发, 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 所以首先, 通过粗读大致从字面上把握诗词所描写的景物内容及特点, 了解诗词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情感倾向。例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 上片:“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几笔就点出秋季景物碧空、黄叶、翠波、斜阳、芳草, 一幅色彩鲜明而境界开阔、苍茫的秋景图展现在眼前。再看下片:“黯乡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作者思念家乡, 忧虑国事的愁思字里行间不难看出。然后, 在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细细琢磨深层含义。最后, 在做题时, 还要关注一些细节信息, 它们往往能使学生找到答题的突破口。这些细节包括诗词的题目、诗词内容下的注解、题干本身。例如2010年高考题全国卷是南朝刘孝绰的《咏素蝶诗》, 从题目上看, 这应该是一首咏物诗, 而物与情的联系很容易让人想到“托物言志”。所给注解中说作者:“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与诗中所描绘的“素蝶”在各种情况下翻飞起舞联系, 可以推知作者是将“素蝶”的状况与自己的遭际相拟。再如2010高考江苏卷是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第二题问:“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 请作简要说明。”题干中特别点出“醉别”“江风引雨”就是提示考生要从“醉、风、雨”这三个字入手, 联系“惜别”这一主题来答题。

在做题时一定要认真鉴赏诗词, 仔细审视题干, 找准角度, 才能准确答题。

三、积累鉴赏语言, 准确表情达意

古诗词鉴赏方法 第10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他还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确,同样的是自然的景色,不同的是观景者的心情。同样的塞外秋景,有人爱它雄奇壮美,有人悲它斜阳寒烟。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古代诗词的时候,要想让学生了解抽象的诗歌情感,就一定要从具体的景物描写切入分析。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两首诗为例。《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写尽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在诗人的笔下:春水平堤,云卷云舒;早莺唤春,歌唱着江南的旖旎风光;新燕衔泥,构筑着温暖的巢穴;春花初绽,青草浅浅,游人如织,骑马踏春。诗人在前三联描写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西湖早春图。在这景的描写中无不透露出诗人对这一切的喜爱。于是在尾联诗人写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个“爱”,一个“不足”,诗人直抒胸臆,以“爱”来示爱,以“不足”来写尽流连忘返之态。从整首诗来看,诗中的各种意象都被诗人赋予了鲜明的感情色彩。因而,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1)诗人在西湖边游玩时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用自己的话具体描绘诗人眼中所看到的景物。

(2)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诗人笔下的春景?

(3)如果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结合这三个问题,由景入手,深层次地体悟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尤其是第三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是令人惊喜的。有同学说:“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的感觉是惬意的。”有同学说:“我已经完全陶醉在这美景里了。”还有同学说:“置身于早春的西湖,我乐而忘忧。”……这样的感受与诗人的感情是相似的。因为无论古今,不管中外,人类的感情总是相通的,人类对美的感受也是相通的,所以这时适时地问学生:“诗人对这一切美景是怎样的感情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学生很快就从尾联找到了答案。我再顺势问学生:“白居易对这一切美景的感受和你们刚才的感受相同吗?”学生立刻将自己的感觉与诗人进行比对,在对美的共同感悟上,跨越千年的时空,学生与白居易完成了一次精神的对话。最后,再以小结的形式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绝大多数学生都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诗歌鉴赏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的确,游子们漂泊在外,前路茫茫,难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们在教学这首小令时,要想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游子孤独无依的惆怅心绪,就必须从与其情感有着密切关系的景物入手分析。首句“枯藤老树昏鸦”即以“藤”和“树”入手,将这原本润泽、葱郁、充满生机的两个景物冠以“枯”和“老”的修饰,尽显其沧桑之感;而“鸦”本是灵动的、飞翔的生命,在这里却成了“昏鸦”———黄昏中疲惫归巢的鸦。“枯藤老树昏鸦”共同构成了一幅黯淡、凄凉的画面,诗人那孤寂的灵魂似乎触手可及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在秋日黄昏中显得温馨美好,与前句后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前句的黯淡中忽而眼前一亮,这弯弯的小桥静静的流水和炊烟袅袅的人家同梦里的故乡是何其相似。这给漂泊的游子沉重孤寂的心灵带来了短暂的温暖与喜悦。但“古道西风瘦马”又将诗人拉回了现实中。“道”是不知尽头的古道,“风”是使“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西风,而“马”则是长途跋涉、骨瘦如柴的马。这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点明作者当时的所在,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了一抹荒凉感。从前四句来看,“夕阳西下”为光影的背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为主体,“小桥流水人家”为映衬,这一切都在触动着一个久别家乡的游子那敏感的神经,“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叹就油然而生了。以景观情,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马致远那孤独的灵魂,体悟到了他那游子的情怀。学习这首诗,我们同样从景入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体会诗人当时当地所怀有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和《钱塘湖春行》都为情景交融之佳作,解读二诗的方法也有相似之处。简而言之,可依以下步骤进行:(一)学会抓“景语”。诗中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二)进入诗境去感悟。概括出景物的特点后可以将自己放入诗的意境中,想一想:假如我身处诗人的环境,我会是什么心情。试着走入诗人的内心,这样才能触摸到诗人最真实的感情。(三)找有诗人感情流露的句子或字眼。如《钱塘湖春行》的尾联,一个“爱”字即为情语,《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即为情语。找出诗中那一句流露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一首诗的解读就基本完成了。当然,这样的解读必须建立在对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否则,就流于形式。

下面,我们以中考题为例,综合运用这种方法来解答问题。

(2009年上海卷)中考试题:阅读杜甫的《登高》,回答问题。原诗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为:诗歌的前四句描画出一幅深秋%%%%的画面,后四句触景抒怀,渗透出诗人%%%%的心境。

从前四句看:天高江阔,落木无边,看起来空阔浩渺,而后四句从“作客”“多病”“艰难苦很”“潦倒”这些词语可看出诗人“愁苦悲凉”的心境。诗中的“万里”“百年”与前四句“空阔浩渺”的意境相呼应。

(2009年浙江湖州卷)阅读晁冲之的《春日》,回答问题。原诗为: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问题为:(1)这首诗通过描绘%%%%、细雨翻萍、%%%%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画面。(2)三四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四句都在写景,首句写小溪阴阴,后两句写鹅鸭戏水,可以说有静景,有动景,早春的清新和鹅鸭的活泼跃然纸上。而后两句鹅鸭憨态可掬,在流水中追随桃花这富有动态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春的喜爱之情。同时这一点绯色的桃花和阴阴溪曲的绿色相协调,全诗虽无一句言情,却处处流露了对这春的热爱和留恋。

(2009年山东济宁卷)阅读张可久的《【双调】清江引·秋怀》,回答问题。原诗为: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问题为:(1)曲中写了哪些秋景?(2)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这首曲子前两句写到西风捎来家信,询问归期。这一情语流露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后三句以写景为主,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秋天特有的景物更加渲染了这乡愁的感伤。而借这样的景物描写,作者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表达了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悲哀与愁苦的心情。

从上面这三题中可以看出来,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感情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窥一斑而见全豹”,阅读此类以写景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诗歌时,要学会先从景物描写分析入手,从这些语句的字里行间揣摩诗人的心境,进入诗人的内心,真切地感悟诗人的感情,从而把握整首诗的内容及意义。

古诗词鉴赏的三种方法 第11篇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其实,只要注意三种方法,就可以化难为易了。

其一,“三看法”。一首诗词拿到面前要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标题,能基本把握诗词的内容和主题,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不看标题的话,这首诗分明是在写“池塘”,其内容很难和“书”联系上的;看作者,可知作品的风格,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飘逸豪放;看注释,如在诗的底部加上“这是诗人在安史之难期间写的一首小诗”一行小小注释,可知此诗内容可能是对国家命运的兴叹,对民不聊生的悲歌。

其二,填表法。诗词的语言是浓缩的、凝练的,因为有这个语言障碍,学生理解起来很费时,所以可以用填表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情感——。

其三,记忆法,平时学生要记住三个概念及该概念下的术语。

(一)诗词的修辞手法。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顶真等。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

2.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3.夸张。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

5.衬托。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6.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

(二)诗词的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三)诗的表现手法(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1.用典。用典分为两类,一是用事,二是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句。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趣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意在丰富诗歌的意蕴,促使人联想与想象。

2.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典型意象。

3.想象。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4.衬托。指的是以乙衬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5.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与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7.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8.抑扬。抑扬分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9.首尾照应。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必要的回答或呼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10.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1.侧面描写。对主要描写对象的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主要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

12.借景抒情。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着一字,全然寄寓在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3.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14.寓意于象。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古代诗歌习惯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而且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寓“意”于“象”的表现手法。古代诗人喜欢用月亮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用夕阳、白云表达无穷的思绪,用杜鹃表示动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喜欢拿松、梅、竹、菊当作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用梧桐写悲秋,用芭蕉写愁肠,用芳草喻离恨,以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还喜欢借长亭叙惜别,借西楼抒愁思,借折柳写送别。

以上三种办法具体用哪一种看具体的诗词而定,如第三种办法,看来是很繁琐的,所记术语要多些,其实只要记住八种修辞和四种表达方式就可以,其他都是表现手法,这样记起来比较容易。

提高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方法初探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加强古典诗词教学,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是高职语文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古典诗词教学中, 教师如何给予正确的引导, 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高职语文教师, 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和提高。

一、明确诗词体现的人文关怀,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 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在这方面, 古典诗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曾激励多少炎黄子孙为中华崛起而不断探求真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流露真挚质朴的朋友之情成为人们称道传颂的佳句;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普济众生的阔达襟怀, 感触至深。所有这些古诗词渗透了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和爱国主义思想, 有利用教育学生面对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某些社会现实, 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洁身自爱, 健康发展。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可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修养, 让他们受教于潜移默化之中, 得益于身心愉悦之时, 对学生的整体素质会产生积极地影响。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提高鉴赏水平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是作者的情感体验, 渗透着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新颖的审美情趣。在古诗词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 培养学生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引领学生领会古典诗词蕴含的真情美

真情美。艺术中的情要真, 真情才能铸真景, 真挚浓烈的感情来源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和感受, 是积淀着人生哲理和生活意蕴的审美感情, 李后主的《虞美人》被众多词评论家推崇备至。“春花秋月”, 多么温馨和富有诗意的季节啊, 但诗人却丝毫无留恋之心, “何时了”, 怎么还不结束呢!诗人之所以如此悲观和绝望时因为南唐灭亡了, 诗人不再是南唐君主, 而成了别人的阶下囚。“雕栏玉砌”虽然还在, 但已物是人非,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艺术的表现手段上看这属于比喻, 事实上, 这不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吗?人许多喜爱李后主的这首词, 主要原因还是被词中的深沉真挚的情感打动了。

2.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意境美

“意境”即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如果具体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入这种境界呢?古典诗词教学, 一定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因为, 诗必言情, 无情不为诗。要走近诗人, 与诗人对话, 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情感时要达到一定深度。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 初读此诗, 似觉平易, 细加欣赏, 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 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 也一概从略;童子问答也当不少, 但诗人仅摘三句, 答问不多, 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 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 你会怎么回答?”然后, 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 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表演对话。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对答如流, 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 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 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3.师生共同品味古典诗词的音律之美

古典诗词之美, 首先, 在于她于的音律之美。我国《诗经》中所描写的“砍砍伐檀兮”正是伐木的节奏, 李白的《蜀道难》“噫吁哦!危乎高哉!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我们可以通过节奏起伏发现诗中所包含的起伏的感情, 《蜀道难》开头突兀沉雄, 显然表现的是蜀道高危的惊惧情绪。全篇节奏较慢, 起伏不平, 通过节奏的变化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至于李清照的《声声慢》连用七对叠字“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则更是千古绝唱, 它把诗歌的音乐性与诗人的内在情感相融合, 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内在情感的流动。这首词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 不仅因为有着动人的节奏和旋律, 更重要的事因为这优美的节奏和旋律恰当而又充分地表现诗人孤独、空虚、悲苦、凄凉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写词人的心情寂寞, 似有所失, 茫然寻觅精神慰藉的心理情态。而寻觅的结果呢?依然是室空无人, 一片冷清。“凄凄惨惨戚戚”进一步写诗人忧愁悲伤。因此, 从词的外形来看, 叠字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音乐效果, 而从词章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来看, 这短促而抑郁的声调传达的正是词人凄凉悲苦的心绪, 情景交融, 回味悠长。

三、培养形象思维, 提高想象力

诗是用语言向读者的想象力提供形象的, 因此, 诗的语言凝练、生动、含蓄。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短短20个字, 却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 经过几问几答, 诗人想找到“隐者”的迫切心情和童子自然之至的答话神态毕现于读者眼前, 而那位与青松、白云为伴, 以采药为乐的隐者的形象令人遐想不已。

黑格尔说:“如果说到本领,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美学》) 。”高尔基也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艺术家的想象应该是飞腾的, 跳跃的。诗人王维的诗, 正如苏轼所说的那样, 确实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 造化自然的山水画卷。在这里, 诗人的想象是飞腾的, 一个“外”字, 把这一巨幅画卷的空间拉向了无限的远方, 创造了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画境;而山色的那种若有若无, 若隐若现的情景, 又颇有点印象画派的描绘, 从郁郁葱葱的朦胧山色中给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而又超然物外的感觉。“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短短10个字, 紧紧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 跃然纸上的事一派莽莽平沙、浊水斜阳的塞外风光。这种诗情画意给读者留下了充分地联想和再创造余地。

四、借用现代时尚元素理解古典诗词

为了更好地教学古典诗词, 还可以借用现代时尚元素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古典诗词, 深化他们的认识。现在, 有很多歌词都直接取材于古典诗词。如在教学古诗《上邪》时, 可请学生回顾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得知这首歌词原来由改变古典诗词而来, 他们非常兴奋, 课堂讨论非常活跃, 这使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更浓了, 理解更深了, 教学效果自然也好了。

上一篇:贵州省林业自然保护区下一篇:大数据与电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