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P实验科学课程

2024-07-11

IBDP实验科学课程(精选9篇)

IBDP实验科学课程 第1篇

一、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放手让学生真材实料地去探究科学

学生能动手做的实验 (条件允许) 尽量让学生动手去做,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论述科学教育法时提出:“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学生的各种感官跟前。”通过听、嗅、触等感官知觉的方法, 可以使知识一经获得保持长久, 印象深刻。美国简豪斯顿在《教育可能的人类》一书中强调:如果让孩子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 他们几乎能学到一切东西。如用矿泉水瓶研究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能开发学生创造性, 用活知识, 培养能力, 激发兴趣, 还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微溶”与“难溶、不易溶”的区别。像这样, 给学生提供物质溶解性探究的平台, 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研究, 在研究中燃烧激情, 在激情中学会创造, 在成果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科学课的教学重要在“动手做”, 必须从“亲身经历的科学, 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 让学生亲自操作, 亲自体会, 亲自去观察、测量、记录、整理数据, 写实验报告, 讨论交流, 只有让他们“亲自”做了, 才能真正发展他们的操作和思维能力, 才能使他们学会科学方法, 体验成功的乐趣, 理解科学的含义, 才能真的做到“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当然, 要为他们开发学习资源和器材, 给他们时间和空间, 放手让他们真材实料地搞科学。

二、精心设计学生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操作和思维能力

学生分组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主渠道,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 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学生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采用一人一组进行。现在有很多学校学生实验是以两人或两人以上一组, 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是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是不到充分发挥。实验中, 学生往往由于分工去做一项工作, 其他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却得不到应有的训练, 自觉性差的少数学生还会依赖于别人, 这就更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一人一组的方式, 在进行某些实验时, 对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 但只要长期坚持, 教师精心指点、正确引导, 学生就会逐渐熟练地进行各项实验。为解决实验仪器少而学生多的矛盾, 学生实验可由并进式改为轮换式, 还可另外开放实验室或延长实验时间, 尽量让学生得到动手实验操作的机会,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要真正让学生做好分组实验 (或独立实验) , 先要让学生制订好计划, 做好实验准备, 包括器材、过程 (如表格) , 在这一过程中, 一方面要体现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做事目的明确, 带着问题去研究。同时, 学生把设计的方案提出后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才能张扬个性, 增强自信心。设计实验本身是一个创造过程, 是实验探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直接影响到探究的结果。教师的做法可以是先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设计, 然后再组员之间、组与组之间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分析哪组设计的方案好, 对确实设计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如学习了“氧气与氧化”这一节后, 有的同学对人呼出的气体产生了兴趣, 可布置学生设计一个探究“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在成分和各成分含量上有什么变化”实验。还有, 在做“光的反射”实验时, 有的组设计的方案看不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 只看到反射光射出的一个点, 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引导, 让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显示出来。

学生分组实验的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 了解科学的实验方法,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除了学生互相讨论后选择最佳方案去实验外, 还可以按不同方案进行实验, 课后再组织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实验成败的关键及实验结论等展开讨论, 并且可让学生上台进行答辩、演示。在教学“认识简单的机械 (杠杆) ”时, 除去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外, 还可把学生带到户外分组实验, 拿手撬棍搬石头, 让学生更透彻、更灵活地掌握知识, 并能在实验中运用, 学会生产技能。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都处于积极的思维、分析、动手、动脑之中, 站到了学习的主体位置上。学生自觉运用了实验、推理、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 较好地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做好教材上安排的每一个演示实验, 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演示实验是一种直观的教学,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总是遵循从感性到理性, 从现象到本质, 从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过程。再说, 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学科, 只有通过深入、细致、全面的观察, 才能获得丰富的感知材料, 再经过整理形成理性知识。初中学生年龄大都在十四五岁, 他们的认知特点是:对直观、具体、形象的事物易接受, 较感兴趣。因此, 新课程从素质教育和学生认知特点出发, 编排了大量的课堂演示实验, 教学时, 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 大力加强演示实验, 巧妙设计, 使演示实验真实、形象、生动、有趣, 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官的刺激,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观察教师的课堂演示的实验中获取深刻的感性认识, 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和规律。如何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精心设计演示实验, 使演示在直观性、趣味性、知识性等方面具有多种效能, 同时对以后的学生实验起示范作用,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包括熟悉仪器性能、试做、考虑实验可能产生的效果和不利因素等。

2. 实验力求简单方便。包括仪器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和由演示现象导出的结论或推理简单。

3. 实验力求现象清楚, 可见度大。

可有机地结合小媒体 (录像和实物投影等) 、教学挂图、模型, 以提高演示效果, 并配合讲解,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启发学生思维, 合乎逻辑地导出结论。

4. 实验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可采用相反的或不同的现象作对比的演示方法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演示时, 除要求学生观察现象的有无外, 更要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 使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规律性有较深刻的认识。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 启发学生总结规律, 不要包办代替, 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若实验失败, 数据有差, 都要坦率地告诉学生, 并与学生分析原因, 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中, 弹簧秤测出的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存在误差, 测量结果不一定完全相等, 可引导学生加以分析。

6. 改革传统的演示实验法。

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 变被动为主动, 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提高演示实验的可信度。另外, 对于课文中器材要求不高、取材容易的演示实验, 经过适当改进, 可转变为随堂学生分组实验。如教学“物质的构成”这一节时, 关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几种情况的实验, 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可改为随堂分组实验, 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获取知识, 理解透彻, 印象深刻。

7. 不断地改进演示实验, 增强演示实验的趣味性, 启发学生思维, 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8. 许多演示实验设备不完善、实验器材严重不足的学校, 可因陋就简, 设法用类似的实验代替。

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初中新课程教材较好地利用了初中生好动善思的心理特点, 建立了较为合理的教材结构和体系, 教材中安排了许多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小实验、小制作,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化, 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有许多现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条件限制, 在课堂上演示效果不明显, 而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随处可见, 可把一些小实验安排在课外让学生亲自去做,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如鸡蛋壳、醋、易拉罐盒、保鲜袋、塑料瓶、废旧电池等都能成为好材料, 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简单易行的小实验, 对学生的独创性、想象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好处, 很多学生还能举一反三, 发明创造更多的小实验、小制作, 锻炼学生设计实验、排除故障、得出结论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摘要:初中《科学》新课程教材较好地利用了初中生好动善思的心理特点, 贴近生活实际, 建立了较为合理的教材结构和体系, 设计了各种实验, 要求教师坚持“围绕实验观察, 引向生活实际, 指导科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积极创造条件, 让学生主动学习, 参与实践, 让学生在知识、智能、技能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使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达到多种效能。

关键词:科学实验,教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朱智贤, 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环境科学论文 第2篇

1改革教学方法

此外,笔者摒弃了以往实验教学完全依托理论教学的“依附性”、“验证性”实验,将有关仪器分析、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土壤学等课程的实验纳入环境科学专业实验体系,进行单独设课,在大学3年级开设。同时,利用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设计实验、开展科学研究的机会,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2改进教学模式

通常实验仪器设备难以满足单独实验要求,或者实验过程多、任务重,实验时间有限,有些实验须采用小组实验。而小组实验中,有些学生有惰性和依赖心,不利于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不利于独立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将小组内实验分配到个人,合理安排每位成员的任务和作用,进行合理分工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协作精神,同时应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偶然误差,保证实验数据的科学性。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每学期12个实验,由3个教师分班教学,采用10~12人/组分组进行讲解,做到每人过关。由于课程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针对某实验中的一个方面进一步研究设计实验方法,如活性炭吸附实验仅考虑了活性炭投加量对其的影响,而活性炭的制备原料和方法、孔隙大小、振荡时间长短、不同的温度和pH值也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因此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也可以作为本科生创新实验和本科论文的选题。

3加强对备课和实验报告的重视程度

3.1做好预备实验工作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做好预备实验至关重要。认真做好预备实验,可以确保实验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应对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应认真钻研,了解相关实验原理,并动手操作,结合实际进行调查。如,笔者对照有关教材和国家标准,对GB/T12496.10-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亚甲基蓝吸附值的测定”实验进行了改进,采用标准硫酸铜比色法,在标准条件下初步得到的吸附值约为11ml。

3.2认真批改实验报告

培养学生科技写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实验课实验报告是实验过程的总结与分析,是学生的实验成果和写作成果。因此,笔者改革以往当次实验课上交实验报告的模式,要求学生做下一个实验时上交上一个实验报告,这样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查阅相关科研资料和分析处理数据,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的`论断,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认真批改实验报告体现了对学生劳动的尊重,在批改过程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验步骤是否规范、实验数据是否合理、问题分析是否正确、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准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4完善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既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又是促进学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动力。传统的以实验报告作为考核的方式,往往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或者抄袭数据和报告,大大挫伤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在新的考核体系中,要注意实验报告与操作考试、设计与操作、理论与实践等多种形式的结合。还可以要求学生对实验以外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采用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和操作考试进行综合评分,实验报告成绩占50%(为每学期12个实验的平均分),操作考试成绩占50%(结合仪器和药品进行有关实验的操作考试,并进行现场提问,要求学生回答)。

5结语

新课程下小学科学实验探究 第3篇

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为使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有趣因素,运用精炼的语言、准确的语气、有趣的实验以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趣味化的导学、趣味化的实验来提高课堂实验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自觉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共同探讨,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合理地创设情境(比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及悬念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研究水温的变化”实验时,用魔术创设教学的情境。教师先准备一个透明的红色小袋子,再用两个大烧杯,一个杯装冷水,一个杯装热水,然后用小袋子装满冷水并进行密封,再把装满冷水的小袋子放到装有冷水的大烧杯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会“发现”“创造”和“创新”,并解决各类问题,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学、乐于学。

二、巧用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

科学实验探究的开展是否顺利,还与学生的自信心相关。学生的自信心能否有所提升,与教师的评价相关。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即使只有一点点,教师也要加以表扬。当学生能够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时,在探究中与他人积极合作,并为他人的成功而高兴,能更好地听他人的发言,当某一方面比较好时,就要对学生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帮助他们找到更有效的方法。

比如,在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节时,为“改变橡皮泥的沉浮”,教师要准备一团橡皮泥,让学生观察其是否有沉有浮,然后将橡皮泥放入水中,当橡皮泥下沉时,问:“大家能使橡皮泥上浮吗?”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与理由。学生会想到(如果把橡皮泥与泡沫绑在一起;再给水加盐或者加糖……),虽然不会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教师也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在进行评价以后,问学生:“不用任何材料,能使橡皮泥上浮吗?”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与理由。这时那些在学生面前受了表扬的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这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

IBDP实验科学课程 第4篇

彭伯华

(湖南省隆回县周旺镇中心学校)

摘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如何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才能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学质量,是值得科学教师去探讨的问题。本文总结了作者多年来的实验教学实践的几点心得体会。关键字: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小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应占有较大比例,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但是,据我调查发现,在大部分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么没有实验,要么就是教师让自己的演示实验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实验的过程既是学生参与探究自然事物的过程,也是思维的外显过程。” “获得科学结论的过程比结论本身更为重要。”因此,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必须引起农村学校领导和科学教师的高度重视。

笔者通过多年来的实验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如下。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我的做法是:

1、合理利用小学科学工具箱器材,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每种材料分十组)。

2、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让学生提前去收集一些有趣味性、生活性的实验材料,这样学生便能够在愉悦中学习。

3、因地制宜,选择学生熟悉的实验材料。例如,笔者在教学“油菜花开了”时选择了黄瓜花,原因是学生了解和熟悉这花而且容易收集。

4、在前三种方法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

通过这四种途径准备的材料全部汇集起来,设立一个“材料超市”,随着学习的深入,“超市”内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对学生的探究学习也有更大的帮助。

二、采用分组实验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采用

学生课堂分组实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各小组到“材料超市”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各个小组内有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监督员、汇报员等,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同时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实验结束后由小组汇报员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

三、重交流,为学生创造共同探究提高的机会

探究交流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孩子用自己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述自己认识的过程。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有各自的体会和想法,科学实验后,要让学生把实验过程和结论说出来。如果不让学生说,我们就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想的。不让学生多说,就不知道他们思维的全过程,不知道他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就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达成共识。因此,实验后应让学生多说,给他们自由的空间畅所欲言,这是他们的权利,也是教师的责任。

比如教学《观察水》一课,学生做完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后,我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溶解现象,个别说,小组说,集体交流。这样反复交流,溶解现象就深深印在学生头脑中,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有时可能比老师和教材对他们的启发更为具体和深刻,也更容易为他们接受。

四、设疑实验,带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探究、总结从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就是探究的首要本领,而亲自实践并从中找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规律则是重要的手段和根本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和带领学生亲自实践、亲自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从而增加印象,加深认识。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者先要会疑”,可见“疑”之重 要。例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时,我出示一个装有空气的袋子并问学生:“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袋子里有空气?”其中有位学生说用力打,口袋会被打破而且还会发出巨大的响声,我问:“真的吗?试一试”。那位同学照着说的那样做了,我也及时地给予了肯定和表扬,这样既让学生从实验中找出了规律,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五、采用对比实验方法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对比实验方法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摆的研究”中.研究引起摆的运动快慢的原因,就可以用对比实验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根据摆的结构、摆的运动规律和特点,推测引起摆的运动快慢改变的因素。如摆长和摆球的质量等.然后做两个单摆,运用控制变量法,使其中一个摆的摆长和摆球质量保持不变,另一个单摆 动快慢的真正原因。

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地进行科学实验教学

教学中有些内容不便于直观讲解,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需要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然而有些实验演示的时间会比较长,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亲自演示的话,一节实验课的时间就差不多过了一半了,能不能让这个演示过程简单化而又不需要很多时间呢?答案是可以的,教师可以在实验课前事先把演示实验做成多媒体动画,试验中的一些不必要的而又漫长的过程就可以省略了。那么实验前教室只要给学生放映一遍,也可以达到与亲自演示的同样的效果。

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也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小学具备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资源和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可以在教学中把许多宏观和微观的、瞬间的和漫长的、简单和复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有条件的学校像中心学校现在已经具备多媒体教室,可以把以前只凭借教师借助几幅挂图做口头介绍的乏味过程变成声画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七、发挥农村实验课的优势,开展课堂以外的多种形式的科学实验 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科学实验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

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各种地貌,等等。

例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变化” 时,笔者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种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由种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开花结果,并收获种子,每一点的变化都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并作详细地记录。最后,将所有学生的实验成果都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实验任务,并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懂得了植物生长的一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实验的习惯。

IBDP实验科学课程 第5篇

关键词:教学运行管理,实验生理科学,教学秘书

教学运行管理包括对以校、系 (院) 教学管理部门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进行的教学行政管理, 它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实验生理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基础综合课程, 由原来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3门课程的实验内容有机融合而成。在我院, 该课程是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考试课, 授课内容既有理论又有实验, 是由机能学实验室组织, 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教研室共同参与的一门综合课程。实验生理科学课程的教学秘书, 既肩负着在实验室与主管部门之间上下协调的任务, 还负责与相关教研室 (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教研室等) 协调、配合教学日常工作的安排与实施工作, 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组织管理。其工作量大, 涉及面广, 是教学运行管理的关键环节, 其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验生理科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本文探讨教学秘书在实验生理科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需具备的素质, 对实验生理科学教学秘书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这对其他课程教学秘书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 担任实验生理科学教学秘书需具备的素质

作为一名医学高等院校基础综合课程的教学秘书, 日常工作主要是处理繁琐、复杂的基层教学管理工作。担任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任务, 保证教学顺利进行[1]。

1.1 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

在我院, 实验生理科学课程的教学需要3个教研室及1个实验室来共同承担完成。教学任务涉及的工作量大、头绪多, 同时教学秘书的工作是兼职的, 自身尚承担一定的教学、教辅本职工作和一定的科研工作, 因此, 要当好一名教学秘书, 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及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工作过程中, 教学秘书要与所有承担本实验课程教学的教师、教辅、上级教学管理人员等相关部门人员直接接触, 角色复杂, 经常直接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所以, 教学秘书需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任劳任怨, 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1.2 较高的业务水平

要做好一名教学秘书, 除了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外, 还必须在业务上有较高的水平, 拥有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

1.2.1 熟悉业务, 提高效率

教学秘书需要熟悉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内容安排, 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 每个教学阶段的常规性工作, 这样才能够妥善安排各项常规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1.2.2 拥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实验生理科学教学秘书主要起着上传下达、下情上送的作用, 是上级教学管理部门、实验室、教师、学生之间的纽带, 因此, 教学秘书必须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 以便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团结同事, 共同努力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1.2.3 拥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秘书必须熟练运用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 掌握各种办公软件的应用, 熟悉教务管理系统软件, 充分运用校园网资源,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快速地处理各项教学管理事务。另外, 教学秘书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 能够书写各种报告、通知、教学小结等。

2 教学秘书在实验生理科学课程中的作用

教学秘书作为实验室主任的直接助手, 工作内容主要是执行教学规范和各项制度, 根据岗位职责和主任的要求, 对实验室的各项工作进行协调, 保证实验生理科学教学工作的稳定运行及实验室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协助实验室主任做好课程教学管理和组织工作, 协助处理各项教学日常事务及突发事件, 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确保实验教学顺利开展。

2.1 制订授课计划

在制订授课计划时, 必须面对不同专业, 依据教学大纲、不同教学平台来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实验生理科学是一门涉及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专业知识的边缘性学科,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 要考虑3门学科内容的比例合理及几种教学模式 (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 的综合运用、教学内容前后顺序的要求等。在安排具体的授课计划时, 针对实验教学的特殊性如实验设备数量有限, 实验班人数不能过多、教师授课时间避免与理论授课时间冲突等因素, 合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授课计划等。随着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专业不断增加, 实验教学的任务更加繁重, 拟定的授课计划稍有差错就会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初稿形成后, 交给实验室主任检查, 并征求所有任课教师的意见后进行修改, 力争使大多数教师满意。总之, 在制订教学计划, 安排授课计划时, 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统筹兼顾, 合理安排。

2.2 协助做好实验物品的购买计划

作为一门机能实验课程, 要确保顺利完成实验教学, 涉及的实验物品数量多达十余种, 缺少任何一项均有可能影响教学的顺利开展。每学期末, 教学秘书要协助实验室主任及各科室成员根据教学计划做好下一学期的实验物品包括低值易耗物品、仪器设备、实验动物等的申购计划上报有关部门, 并在每个实验项目开展前1~2周将所需动物的品种、数量、要求等写好计划上交有关部门, 确保教学所需各种物品及时到位, 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2.3 协助处理一些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要保障教学顺利进行涉及的教学事务繁杂多样, 因此, 教学秘书的工作范围相当广泛, 如学期初确定实验分组名单, 并根据实验分组名单制订学生平时成绩考核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师的调课、补课并上报教务部门;协助上级教学管理部门做好各个阶段的教学质量检查;每月制考勤—津贴报表上报基础部;学期末准确申报每位授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协助资料员整理归档教学管理文件和资料等。

2.4 认真做好平时成绩统计及期末考核工作

学生的成绩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我院, 每名学生的实验生理科学课程成绩由3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期末操作考核、期末理论考试[2]。平时成绩由授课教师在每一次课后填写平时成绩考核表, 教学秘书收集并录入电脑进行统计。在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后, 协助实验室主任落实实验操作考核事宜, 安排考试时间、地点及监考教师, 安排学生分批次进行实验操作考核。最后在学期末的考试周, 教学秘书要配合教务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做好考试工作。当每名学生的所有成绩均录入电脑后, 利用各种软件做好成绩统计总评、分析等工作, 将结果及书写的考试小结上报有关部门。

2.5 积极参与监督及教学改革工作

教学改革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实验生理科学是一门新的基础医学实践课程, 自其设立以来, 我们不断探索和调整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的学生。教学秘书负责协助实验室主任对各种教学信息收集、综合、整理, 为建立实验生理科学教学质量体系出谋划策, 在每个教学管理环节上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

在协助组织完成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秘书还需参照实验室评估条件, 严格执行实验生理科学标准化操作程序, 对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包括:课前检查实验仪器、药品器械、实验动物等的准备到位情况;在开展新实验项目教学前, 联系、组织教师进行实验预做, 摸索实验适宜的操作条件, 提高实验成功率;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协助召开师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等。

2.6 协调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关系

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运行管理过程中, 教学秘书是协调各方面关系的主要执行者。实验生理科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分属多个不同的科室, 由近三十余人组成, 要想使大量的教学信息如教学计划、调课信息、集体备课安排等信息快速、完整地传达给每一位教师, 并将各位教师的意见、体会及时反馈给实验室主任, 教学秘书需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渠道, 如经常与其他教研室教学秘书联系, 记录下每一位教师的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除了与授课教师、教辅人员打交道外, 在完成教学过程中, 任何有关教学的信息, 均由教学秘书直接传达给学生, 如授课地点、时间的变更, 开展设计性实验的进度安排等。教学秘书要建立起与学生方便、快捷的联系通道, 如建立学生通讯录或者通过校园BBS的实验生理科学论坛进行交流。实验生理科学教学秘书需遵循教学工作的规律, 随时加强同上级教学主管部门的联系, 及时掌握、了解相关学科的教学信息和任务并归纳、整理后向实验室主任汇报;同时, 教学秘书还要将实验室主任布置的各项工作及时传达给实验室工作人员, 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 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 教学秘书可利用与授课教师、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 通过交流, 收集他们对教学的反馈意见, 然后将收集到的信息向实验室主任转达, 充当各方信息交流的枢纽, 促进实验生理科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秘书身处如此枢纽位置, 必须树立起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在多渠道、多方式的联系方式中保证传递信息能够畅通无阻。

总之, 教学秘书在实验生理科学教学运行管理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 是维持教学及日常工作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3]。随着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教学秘书的工作更加繁杂, 这就要求教学秘书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加强学习, 及时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验教学管理素质, 更好地为实验教学服务, 为教师、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陈黔, 成诗黔, 沈毅.科室教学秘书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J].西南军医, 2005, 7 (2) :63~64.

[2]何佟, 莫燕娜, 陈世民.《实验生理科学》课程考核体系的建立[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6, 12 (6) :568~569.

IBDP实验科学课程 第6篇

一、中学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给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科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也逐步开展起来。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一直以来都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角地位,是一种单纯的填鸭式知识灌输方式,由于长期受到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即使新课改已经逐步开展,但许多学校还是新瓶装老酒,现实中的普遍情况是:在科学实验课程中,并没有实现师生的互动,学生也并没有真正亲自参与到相关的实验中去,依旧是作为旁观者,看着教师做实验;或者是教师为了节约时间,事先都会对科学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进行讲解,甚至连相关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也会提前告知,并且学生的实验过程,教师会全程监控,稍有偏差,就会立马纠正,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失败的实验去总结经验教训,进而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反而会使学生忽视科学实验的重要性,丧失参与实验的兴趣。这样的科学实验课程教学完全背离了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亲自动手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要求,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为新课改的顺利推进设置了障碍。

二、中学科学实验课程有效教学的对策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中学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师要转变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观念,由传统的简单注重知识的一味灌输以及机械性实验教学模式,转为鼓励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中学科学实验课程的有效教学。

首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现实也是如此,科学技术的每次飞跃都是源于新问题的发现。因此,在科学实验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且勇于提出问题。对此,可以借助教材中思考模块的相关内容,鼓励学生去思考、去猜想,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比如,在讲解有关植物向性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疑问,猜想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去亲自实验,通过最终得到的实验结果去验证自己事先的猜想,找出猜想出现偏差的原因。这种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相关实验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学习兴趣,并通过实验过程,锻炼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实验切实掌握相关知识,达到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其次,重视随堂实验。

所谓随堂实验,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讲解新课时,组织、引导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进而获取相应的科学知识或在实验过程中获取相关感性认识的一类教学活动。这类教学实验,既可以采取教师做示范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合作完成。比如,在讲解欧姆定律时,在科学实验课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随堂实验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亲自进行相关实验,由学生自己得出电流、电阻与电压之间关系的结论,再由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课堂实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去,鼓励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摸索、去交流、去总结,使学生通过开动脑筋,利用所学知识,去发现新问题,分析问题脉络,进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和信心。

再次,开展丰富的课外实验。

科学实验教学不仅要注重课上教学,更要关注课外实验的开展,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科学实验探究,了解更为广博的科学世界,在广阔的科学空间去探索、思索、实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进而掌握更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全方位的素质。在科学实验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课外探究实验。比如,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水火箭”,以及进行净水变色等一系列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又有趣味性的小实验,就可以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举两得。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外实验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

最后,注重实验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生活处处皆学问,在科学实验课程讲授过程中,适时地将相关的科学现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将科学实验的相关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用科学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对理论知识有一个更加形象、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中学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训练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使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科学实验的魅力,从而对科学实验课程产生浓厚兴趣,提升科学素质,这样也就达到了科学实验课程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当前对学生的教育更关注的是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教学改革也逐步深入,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学科学实验课程就是改革的一大切入点。教师要转变单纯关注如何实现最大限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传统观念,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鼓励学生亲身参与科学实验、勇于探索,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观察科学现象,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进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自主学习,实现全方面素质的提高。针对当前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相关教学经验,提出实现中学科学实验课程有效教学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有效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季胜华.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形式[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8,(3).

[2]教育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IBDP实验科学课程 第7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研究

在新课改的实施中, 学校教育对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更好地改变教学策略,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对孩子们进行合理的科学实验教学,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 就应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让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发他们的智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而对于小学的科学课程的教学而言, 是与实验课程的教学分不开的。在进行科学课程的教学时, 必须结合实验教学, 才能够很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概述

小学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塑造阶段, 教师在对孩子们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时候, 不能忽视了开发孩子智力的教育。小学开设科学这门课程是对孩子们智力开发和科学知识教育的重要课程。在科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 会涉及到一些自然现象的解释, 一些实验常识的验证等[1]。通过让孩子们亲自动手, 亲眼见到实验现象的发生, 一些自然现象的验证, 能够加深他们对科学的理解, 能够使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同类的问题后用科学的思维来理解和处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小学科学实验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要做到真正的科学实验, 而不是像以前纯理论的教学;要让孩子们自己参与到实验当中来, 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大胆思维的能力, 科学地进行教学。这样, 才能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新课改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教学时, 教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就是需要讲授的知识太过单一, 讲起来显得很抽象, 孩子们很难理解, 不知所云。因此, 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科学实验的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 开发新的教学方法[2]。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教学大纲明确地指出, 要结合具体的实验教学进行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 不能够抽象地让学生理解, 要借助实际的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动手, 自己亲眼看到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结合这些, 加深对实验教学效果的解释, 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其次教师要明确知道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涵。在进行讲授时, 通过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让学生学到知识。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最好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 让学生亲身体会那种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 理解科学的发现和完善是科学家们在一次次的实验失败的基础上才获得的, 知道作为科学家的不容易[3]。同时, 实验教学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而且还明白了要想取得好的成果, 就需要付出自己的艰辛努力。只有发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 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在教学实验的过程中, 老师多提示学生, 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动脑, 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探索的乐趣, 乐于学习, 喜欢科学探究, 达到科学教学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课程探究, 还需要在进行教学时更注重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 不能够浪费时间, 要在课堂上要质量。实验教学是为科学教学服务的, 实现更好的科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借助于实验的教学辅助。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要权衡好两者的关系, 科学课程的教学是需要实验的教学来辅助的,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4]。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对于科学的课程教学是很重要的。比如在进行科学课程的讲授时, 如果只是单纯地靠浅显的语言进行讲解, 就很难让学生理解具体情况。在氧气支持燃烧的科学教学时, 氧气支持燃烧, 就这个简单的道理, 如果和学生只是这样说“氧气支持燃烧”, 他们就很难理解。而通过实验进行的话, 在氧气瓶中, 放上带火星的木柴时, 学生就亲眼见到了木柴的复燃, 而把一些硫磺铁丝等放到氧气瓶中后, 他们就会看到燃烧的剧烈现象, 通过对比没有氧气的瓶中的现象, 学生们就会发现在没有氧气的瓶子中是不会出现燃烧的, 从而加深对氧气支持燃烧的理解, 加深记忆, 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就更明显。

新课改的要求下, 更注重整体的提高。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探究, 不难发现, 小学科学的课程与其他的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可分割。在教学的时候, 要多思考各个学科的联系, 在教学的时候相互穿插, 综合提高。另外, 为了更好地进行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 需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师资是教育的根本保障, 有了良好的师资队伍, 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改要求, 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教师的素质提高了, 才能够提高孩子们的素质, 才能够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在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探究过程中, 不难发现,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新课改要求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研究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课程的核心就是探究。其优点有很多。首先, 探究是更好地进行科学课程的教学的一个根本动力来源。只有鼓励孩子们多发现问题, 多去探索, 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孩子, 使得孩子真正明白科学的含义。科学探究能够鼓励孩子真正地去开发自己的思维和大脑, 具有创新思维, 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探究积极性。新课程还指出, 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有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 这样才能够开发学生的潜力, 使得科学实验的教学真正的是科学的。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研究过程中, 不难发现, 其也有一定的不足, 现分析研究如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一些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都有了新的变化, 在教学的时候, 都注意到了学习模式的变化, 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而在实际的进行过程中, 却又出现了一个问题, 就是大家都过分地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研究表明, 在教学时,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很重要的, 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是很难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的。在现在的教学课堂上, 为了做到新课改的要求, 许多课堂都出现了教师在一边听, 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的现象, 这样就有利有弊了。对于学生的探究是增加了很多, 学习环境自然就变得放松。这样的话, 就失去了教师的激励作用, 使得学生自由发展, 并不是很利于他们的成长。新课改的要求指出,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是要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在教学时, 要落实这一点, 就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然而, 在实际上, 就不能只是盲目地进行, 而要科学地安排。科学课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还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实验时不能忽视实验的过程教学, 更应该注重结果的分析。不能只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动手, 而不对实际产生的问题进行教学, 失去了探究性教学的真正意义。还有一个问题, 就是不能为了适应新课标而不批评学生, 一味地鼓励。有些时候, 实验是严谨的, 也是有危险性的, 对不认真对待的学生, 就需要提出批评, 而不能装聋作哑, 放弃了教育的机会。在科学实验课程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忽视, 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必不可少, 而适当的必要批评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将上述几个问题综合考虑起来, 做到度上的合适, 才能够真正地把握新课改的精髓之处。

四、结语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课程教学方式, 对其新方式的教学值得探究。而实验课程是小学的科学课程的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通过实验课程的演示和教学, 使得学生学会了知识, 还加深了印象, 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得好于老师一直说, 学生一直听的教学模式。通过新课改的实施, 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 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 为学生后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行科学课程的教学时, 要从周围的事物着手,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模式和做事态度。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是值得深入探索的。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亚敏.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下的探究式小学科学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2]马欢.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实现条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张德平.略论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教学[J].读写算杂志,2011, (23) :149.

IBDP实验科学课程 第8篇

关键词:中学生物课堂,探究式实验教学,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甚至大学的各门理科课程标准都渗透了学科探究性实验,在相关的教材中也已经有了相应的体现。探究式教学已成为普遍认同的授课方式之一。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明确提出既要评价学生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中学生物学新课程标准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通过实验操作的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然而,现阶段对学生发展及成绩的评价主要依靠纸笔测验,考试分数仍然是最重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方式。考试的得分本身并不能有效地指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应该有哪些积极的改进。考试测评的模式也直接影响着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传授与考试有关的内容,考什么就教什么。这种评价方式与新课程要求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层面考虑,都应对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策略进行研究,以解决中学新课程目标与现行测评方式低效率的矛盾。

一、科学探究及探究能力的内涵

科学探究又称为研究性学习,是美国学者施瓦布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定义[1]:“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探究能力指科学探究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不仅包括认知能力,而且包括反思、评价、交流、协作等技能。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2000年编写的一本专著提出,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提出科学性问题的能力、获取证据的能力、从证据出发形成科学解释的能力、评价的能力、交流和讨论的能力[2]。教育部2001和2003年制定的《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3,4],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教育部有关文件也提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指一种紧扣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自己进步与能力的具体行为,即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共同合作解释资料、制订标准、描述进展、收集结果、记录反思和表现,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及帮助他们改正缺点。近年来,国外生物学课堂教学已使用多种学习评价方式,如档案袋评价、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评价、开放性问题解决评价、研究论文评价、概念图评价和创造性项目评价等[6]。这都为我们推进生物学新课程改革和学习评价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国内中学课程标准建议使用多样化的学业成就评价方式[4,5]。

1. 纸笔测验评价

纸笔测验是选拔性考试的主要形式之一,分闭卷和开卷两种。当需要对学生进行大规模评价时,纸笔测验就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传统纸笔测验的主要目的是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其命题方式和内容受现行的教育观念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方式及升学考试压力的强烈影响和制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和问题。以标准化为特征的一些所谓的客观性测验,如选择、填空、判断、简答、计算,多是孤立地测试知识和基本技能,追求考试和测验的科学化和定量化,考核重点仅限于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对知识的获得过程、应用的具体情境、学生的真实体验重视不够,注重的多是标准答案,得到一些不能反映学生探究能力、试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抽象数字。学生与评价的联系仅是试题和分数,评价由教师、教育管理者及学校全权实施,对学生发展及其学业成就的评价仍依赖于纸笔测验,评价方式单一、片面。

2. 成长档案袋评价

成长档案袋是实施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方式,同时还可以为教师、家长及其他学生本身以外的评价提供参考。“档案袋评价”与“苏格拉底式研讨”、“表现评价”等均是西方国家的体现新时期科学教育的“评定改革运动”中诞生的新的评价方式。档案袋(Protfolio),原意指用来装材料(如零散纸张、相片或图片)的箱子和装箱子的材料(尤其私人材料)。将这一术语用于教育教学评价上,可译为“成长记录袋”。斯尔作过如下的定义[7]:“档案袋就是有关学生学习情况的、有目的地汇集起来的东西,它代表了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在课程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中所做出的全部努力、进步、学业成就。”档案袋评价的优势是可以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成为反思型的学习者,而且便于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档案袋评价,指评价者(教师、家长、自己或同伴)依据档案袋中的材料,是对学生生物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的一项客观、综合的评价。通过生物学教学的档案袋评价,教师和家长可以了解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的快慢、大小作出较为恰当的判断,从而帮助学生制订进一步发展的计划;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档案,可以反思自己学习的情况。

3. 活动表现的评价

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新型质性评价方法。活动表现评价又被称为“基于表现的评价”、“真实评价”、“另类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就是通过学生所完成的综合的、真实的任务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真实的活动表现评价的最大价值是展示更综合、持续和情景化的学习。好的真实活动表现评价应具有三个优点:整合的、实用的、个性化的。它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种评价要求学生完成某种任务或一系列任务,评价结果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恰当的反馈和促进。通过观察学生的各种具体活动中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其评价最能体现重视过程评价、重视质性评价、重视非学业成就评价等最新的评价理念,理应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性评价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测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评价被大量地用于各学科课程的教学诊断评价中。活动表现评价可以评估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技能,为全面探查学生的探究能力、了解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90年代至今,学界对活动表现评价的研究极为活跃,世界各国纷纷将其作为革新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手段之一。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活动表现评价,指评价者依据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对学生生物学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所进行的一种客观、综合的评价。

4. 实例分析

探究式实验教学进入中学生物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打破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等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形成客观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懈的进取精神。为了能更直接了解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接受情况检验教学的效果,有人设计了教学评价问题对中学生生物课程学习的效果做过问卷调查。综合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课业负担方面的调查[7,8],统计结果分析见表2。通过探究式教学测试,学生比以往更善于自我鼓励、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能够客观地评价和总结自己。同时,改变了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机械单一的现状,让实验教学变得充满生机,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地交流智慧,真正体现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结语

我国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体系正在趋于完善,纸笔测验的内容和形式正在力求适应课程、教与学的改变而发生彻底的变化;学习档案袋的评价方式为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和促进学生发展所必需;活动表现评价能够真实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探究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学生的发展。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测试认知或记忆,客观的纸笔测验比较适合;如果评价运用、分析、高级思维技能等,真实的评价比较适合。评价可以促进教学和学习,不同的评价工具给学生大量的机会以展示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戢守志等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2]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 2001, (12) :52-5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刘恩山, 汪忠主编.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6]徐学福编译.美国“探究教学”研究30年[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8) :57-63.

[7]陈美玲.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与创造力培养[D].[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1.

IBDP实验科学课程 第9篇

一、改革的目的

1. 创立高效率实验课教学模式, 该研究的特点是将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实验课有重复性质的内容经过重组、融合而成为课时减少的动物机能学实验教学内容, 目的是尝试建立新的、实验教学和管理模式。

2. 场地、仪器和资金等共享优势, 学时虽然减少, 但是重组获得的教学场地、仪器和资金等共享的优势, 使每班学生上课都拥有一倍以上的资源。学生动手机会增加了, 改革了以前实验课只能多看少做的现象。

3. 省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环节, 节省的课时可以加强临床教学。共同的合并, 较好的经典性实验的保留, 而以开展学生自主选题、设计和实验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为重点,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4. 以点带面促进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通过以上四门课程改革带动了相关实验课的改革之外, 探索性实验还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

二、改革的模式

1. 基础性实验。

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实验内容共同的部分合并为基础性实验。

2. 经典性实验。

四门课程实验不交叉无法替代的实验内容既较好的经典性实验部分保留, 作为药理学经典性实验来完成。

3. 探索性实验。

学生应用第一、二阶段学到的知识, 按科研程序自主选择探索性的题目—独立用计算机设计—完成实验和论文。探索性实验具体模式是: (1) 探索性实验由3~4名学生自由选题, 组成实验小组。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和预试验、班内预答辩、正式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和完成论文等步骤组成。特点是学生必须应用本课程第一、二阶段所学到的实验理论和操作方法,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通过校园信息网检索文献, 了解目前的研究进展, 查阅主要论文, 提出问题。问题选定后, 进行实验设计和预实验。预答辩由小组成员讲解其选题内容和预实验情况, 进一步实验设计及预期结果;学生之间应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提问和答辩;最后由指导教师小结, 提出修改或完善的建议, 确定选题。 (2) 正式实验一般用20~30课时时间, 由学生自主组织, 独立操作, 经过重复探索直至获得结果, 要分析讨论结果和写出论文。论文在班内答辩进行组间互相评分, 最后修改上交教师评分和存档。 (3) 常见的问题和对策:由于自主选题, 师生都会面临一些难题。 (1) 教师需要自我提高, 逐步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及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原则下, 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解决。 (2) 教师以提示和启发为主, 肯定学生的合理设计和创新思维, 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 (3) 实验进行阶段, 学生需要帮忙的事情很多, 这时教师要果断地抓关键环节。比如, 选题设计前简要举例介绍校园网络的应用和图书馆收藏杂志的查阅, 教会学生如何迅速获得相关研究进展、实验设计实例及估算动物数量、试剂浓度等, 使实验设计快速有据完成。 (4) 预实验结果是对设计的初步验证, 对估计实验的可行性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教师在小组预答辩时注意综合文献和预实验结果的情况, 考虑选题的难度是否适中;设计方案如何修改;预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预计相符;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出发, 肯定其选题的优点, 指出不足之处及提出修改的思路。 (5) 对正式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同样采用“导而不教”, 即解释问题, 指导方向给学生思考、鼓励探索而不教给具体的解决途径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实验时及时、客观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对结果适时作出分析, 评定实验的成败和确定进一步实验的方向。这样可使实验在重复中不断改进, 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平时积累的材料为完成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6) 实验不单涉及实验设计、操作和指导等环节, 还需要仪器、动物、试剂 (药品) 和实验场地。实验计划进行统计估算, 上报实验管理部门, 将仪器、动物、试剂准备好, 及时维护和维修仪器, 按计划备好常用试剂和营养液等。若一些试剂和实验装置无法事先准备和满足, 则将实际情况通知学生及设法解决。以上所研内容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方法和途径。

三、改革的成效

经近几年的教改实践与探索, 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的框架结构已基本形成, 理论体系亦已初步建立。并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 建立了一套全面的学生成绩评估体系, 对教学管理运作模式作了进一步的探索。该项教学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1. 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

过去该四门课的实验课的成绩占该科总成绩的10%。因此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 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是少数人在动手实验, 多数人旁观。这不利于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程创建以后, 是一门必修课, 独立开课, 独立考核,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该项改革有利于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教学内容的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

学生进行系列实验, 内容由浅入深, 使学生对动物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在致病因子或药物作用下所产生的机能变化进行连续的、动态的实验与观察, 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 学生对实验操作及仪器的使用逐步熟练。

3. 由于资源共享, 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机会。

过去分科教学, 各科实验室与仪器均不足, 因此每班实验分组较少, 有些实验甚至全班示教。现在资源共享, 我们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较以前充裕得多了。

4. 开展探索性实验, 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本门课程最后阶段是由学生自由组合、自选题目、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学生应用生理学与病理知识进行药理学机理及其毒理学的探索性实践, 掀起了整个年级学生到图书馆检索校园网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数据库、查阅文献资料的热潮, 激发出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使他们拓宽了视野, 得到了锻炼, 增长了知识, 并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5. 改革教学方法, 以适应本门课程教学需要。

该实验课目前独立开课, 不与以上四门课同步上课。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作适当改变。我们采取少讲、多做、启发诱导、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实验前以提问方式让学生叙述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师则加以补充。尤其是要让学生明白本次实验设计原理及完成实验的关键点。接着指导仪器的操作规程, 实验标本制作示范, 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如果第一次实验做不成功, 则再提供动物让学生重做。实验结束后,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 进行分析推理, 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 而不是单纯地用理论去解析实验结果。教师主动把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做“强心苷的作用”实验时, 引导学生理解心力衰竭动物的症状、体征、诊断依据与治疗原则。使学生思路开阔、兴趣倍增。在学习基础课中学到一定的临床知识, 让学生有了成就感。

摘要: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以往的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等以传授知识为主, 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 实验内容侧重于演示现象、验证理论, 忽视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上一篇:网络报销系统下一篇:进出洞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