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优化范文

2024-08-01

功能优化范文(精选12篇)

功能优化 第1篇

一、由“词”入文, 展示串联力

“由词入文”即由词语教学逐渐过渡到文本教学的过程, 如今已逐渐成为一种常式, 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词语教学与文本教学的关联。关键在于, 两者的关联需要教师对文中的词语作有选择性的筛选, 而不能和盘托出, 生硬过渡;需要教师根据筛选出的词语作有意识的安排, 而不是平面推进, 随意过渡。只有教师把握文中词语的特点, 通过方法的引领, 才能展示词语的串联能力。

笔者在教学《田忌赛马》时, 有意选择出示了一组词语 (失败、垂头丧气、讥讽、轻蔑) , 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出词语固有的味道;接着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试着给四个词分类。学生很快发现:前两个词都是写田忌的, 而且与失败有关;后两个词都是写齐威王的, 且传达的是齐威王对田忌的不屑和看不起。如此教学, 既梳理了文中的主要人物, 也让学生简单了解了文章大意, 一举两得。

当然, 分类区别只是由“词”入文的一种方式。只要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能加强对词语的关注力度, 沙里淘金, 筛选部分有特点的、与文本内容关联度高的词语进行巧妙的组合分解, 将赋予词语教学更多的趣味性。

二、“词”文互见, 展现合力

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学生能否正确掌握词语的重要基础。为此教学时, 教师经常会以“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的方式追问, 而学生则忙不择路地查找工具书求解。生硬的“就词解词”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更快地遗忘。如果教师能意识到词语存在的语言背景, 树立“词从文中来, 应到文中去”的意识, 加强词语与文本的“互动、互补”, 那么就能形成合力, 提高教学效率。

一位名师在执教《九色鹿》时, 筛选了一组词语 (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 , 巧妙地搭建了词文互见的桥梁。

师: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写一个人品质很坏的。这样的人就是灵魂很肮脏的人。

师: (在这三个词语下面书写“灵魂肮脏”) “灵魂肮脏”的“肮脏”和“环境肮脏”的“肮脏”有什么不同?

生:“灵魂肮脏”是说一个人的品德不好;“环境肮脏”是说这个地方不清洁、不干净。

生:“灵魂肮脏”就是小人, 那种很卑鄙的小人。

师:的确, 这三个词语刻画了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调达!那么调达到底做了什么见利忘义的事, 做了什么背信弃义的事, 又做了什么恩将仇报的事呢?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文, 借用课文中调达的具体表现, 描述一下这三个词语的含义, 让别人一听, 就能明白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并结合课文内容讲述词语的具体意思)

案例中, 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单个理解词语的意思, 而是将其列为一个共同体进行教学, 巧妙地导入到文本的内容之中, 通过描述含义的方式, 让学生获得对词语相对直观具体的理解。“描述”的概念, 并非单纯地联系上下文用几句话理解词语, 而是引导学生把握文本, 借用具体的事实依据, 来传达对词语意思的直观表述。这既是在理解词语意思, 更是在理解文章内容, 是两者的有机融合。

三、抓“词”造境, 彰显张力

词语教学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而空谈意义。这里的语言环境, 既指文本语境, 也可以指生活语境;既可以是实际存在, 在文本中找得到的;也可以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开发, 借助想象猜测等方式故意营造的“场”。“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 词语才能生发意义, 才不至于产生歧义或者多义。”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重点词语, 善于解读重点词语背后的教学价值, 通过营造情境, 发挥词语的张力。

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一夜的工作》, 在引导学生体会周总理的生活简朴时, 紧抓“极其简单”这一颇具张力的词汇, 通过想象比较, 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意境, 获得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第一步:换词, 体会“简单的极致”即“极其简单”。

第二步:朗读, 感悟“简单”前面加“极其”的内在缘由。

第三步:把握“宫殿”这一意象, 古今比照感悟“极其简单”。通过“回想宫殿的主人———猜想宫殿应有哪些东西”, 引领学生仿佛置身富丽堂皇的皇家殿堂, 紧接着引导学生转回现实的“极其简单”, 形成强烈的情感差异。

第四步:把握“总理”这一身份, 彰显“极其简单”。从“现在房子的主人是谁———总理的房间应有哪些办公条件”,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总理的崇高地位, 紧接着再次转回现实的“极其简单”, 形成第二次强大的情感落差。

第五步:把握“极其简单”背后的“极其不简单”, 感悟周总理的品质。

在案例中, 教师独具慧眼, 紧抓“极其简单”这个文本核心空白点进行想象生发, 极力营造“形散而神不散”的情感意境, 引导学生穿越时空、穿越身份“走个来回”, 实现从文本外围向文本内核的深入。“当词语被作者当成抒发情感的工具的时候, 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温度的。”教师要通过善于发现文中浓缩着作者情感的重点词语, 通过教学情境的营建, 发挥词语的价值, 将这份温度“保存”于学生的生命基因之中。

四、解“词”拓义, 凸现立体性

词语教学很容易落入平面推移的状况, 从一个词语转向另一个词语, 从一段话划向另一段话, 蜻蜓点水般一闪而过。究其原因, 教师未能把握文中关乎文本内容或情感价值的关键词语, 未能对关键词语的隐含价值进行散发解读, 致使词语的价值被隐没, 功能单一。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卧薪尝胆》时, 充分意识到“卧薪尝胆”一词既是文本的题目, 也是文本内容的浓缩;既是人物的行为概括, 也内含着人物的精神实质。因此薛老师在教学时, 步步深入、环环相扣, 使词语教学“立”起来。

第一步:以“三年后, 勾践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照理他又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点拨学生回观文本, 在文本背景下获得对“卧薪”和“尝胆”的直观理解。

第二步:以“如果勾践仅仅‘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 先尝尝苦胆的滋味’, 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引发学生思辨, 顺水推舟引出“卧薪尝胆”的内涵:要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

第三步:以“勾践需要卧薪尝胆, 我们要不要卧薪尝胆”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框架, 唤醒学生的生活意识, 使学生获得对词语的生活化解读。

第四步:以“古人将这种卧薪尝胆的精神蕴藏在这么一副对联里, 老师把它写下来, 看谁能背下来” (板书: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赋予了词语教学文化意味。

维果茨基曾说:“词语只有在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 它才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可见, 摆脱词语教学的形式主义尴尬, 关键在于教师对文中关键词语的把握, 教师要重视建构起词语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联, 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阅读积累和认知图式, 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创造性生成各自理解的鲜活的情境与画面”, 从而使词语教学的价值大起来、功能立起来。

五、以“词”串文, 初显全息性

俗话说:“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如果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能发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词语, 能发掘文中隐含着具有统领性功能的重要词语, 那么在组织教学时, 以此为原点, 向全文辐射, 不仅学生的词语意识能得到强化、词语价值能实现优化, 而且教学脉络也将变得清晰、简洁, 富有实效。

笔者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 紧紧围绕“谈何容易”这个贯穿全文思想和情感的语言点, 实现了“举一 (词眼) 串三 (内容、板块) ”的教学效果:找骨髓, 几十万分之—的希望, 谈何容易;取骨髓, 要冒着地震的余威和生命的危险, 谈何容易;送骨髓, 短短的24小时, 需要千里走单骑, 谈何容易;输骨髓, 连夜行动, 容不得丝毫大意, 谈何容易。一个词眼, 串联起整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一个词眼, 串联起整个教学和脉络, 主题集中, 效果明显。

六、活用“词汇”, 突出整合性

“感悟—积累—运用”是词语教学的整个过程, 其中“运用”是词语教学的价值依归, 是实现“消极词汇”向“积极词汇”转化、“休眠词汇”向“活用词汇”转变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教学中, 要结合课文内容, 积极创设“语用”情境, 积极搭建训练平台, 让词语最大限度地增值。

笔者教学三年级《掌声》, 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英子的生理残疾和心理残疾, 随文板书: (第一竖) 小儿麻痹症、姿势、落下残疾; (第二竖) 犹豫、歧视。而在课即将结束时, 笔者引导学生结合板书梳理文章内容, 进行口头练说:英子就是这样一个女孩, 她得过 () , 腿脚 () , 走路的 () 一摇一摆的, 因为担心会受到同学们的 () , 所以连上台讲故事都显得有些 () 。通过练说, 既梳理了文章内容, 获得了对英子身体残疾和心理缺陷的完整认识, 也活用了词语, 用活了词语。

当然, 串联词语概括内容, 只是活用词语的方法之一, 再比如借用部分词语进行课堂练笔、参照词语用法进行句段仿写等, 也是活用词语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善于搭台, 真正“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 欢蹦乱跳, 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

功能优化 第2篇

一、软件智能卸载

什么?Windows大师也能智能卸载软件?您是不是弄错了?“完美卸载”才有这个功能呀!我没说错,优化大师的确有“智能卸载”软件功能,并且还很好用呢!

进入“系统清理维护”→“软件智能卸载”页面(如图1),在该页面上方的程序列表中显示了“开始”→“程序”菜单中全部的应用程序列表,您可在列表中选择要分析的软件。如果要分析的程序没有出现在列表中,可单击右侧的“其他”按钮,手动选择要分析的软件。

选择好要分析的软件后,单击“分析”按钮,优化大师就开始智能分析与该软件相关的信息了。首先检测该应用程序与操作系统的结合程度,当发现应用程序与操作系统结合非常紧密时,优化大师会自动查找操作系统是否提供了该应用程序的反安装程序,如果有则报告您是否直接调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反安装程序进行卸载。

接下来,优化大师会智能查找硬盘上与该应用程序相关的文件以及分析注册表中与该应用程序相关的信息。最后,优化大师对分析结果进行卸载安全性和可行性检查,并从分析结果列表中去掉不安全或不可行的待卸载文件或注册表信息。

分析结束后,请单击“卸载”按钮,优化大师会备份相关的注册表信息和文件信息,然后就进行卸载操作了。

卸载完毕后,如果您需要恢复已卸载的应用程序,可单击“恢复”按钮进入备份与恢复中进行相应的操作。只要您没有删除相关的备份信息,就可以从这里恢复历史上曾经卸载的应用程序。

点击阅读更多学院相关文章>>

分享到 二、备份驱动程序

Windows优化大师也能备份驱动程序?好象只有专门的软件才行,如“驱动精灵”、“驱动程序备份大师”等,其实Windows大师的驱动程序备份功能也非常好用。

进入“系统清理维护”→“驱动智能备份”页面(如图2),窗口上方列出了优化大师检测到的需备份的设备驱动程序(注:列出的驱动程序均为非Microsoft Windows安装盘所包含的程序),列表内容包括驱动程序描述和驱动程序类型。在窗口下部对驱动程序还有相应的说明,如驱动发布厂商、驱动发布日期、驱动程序版本、微软数字签名、驱动程序包含的文件个数等。

接下来,您只需将列表中要备份的驱动程序打上勾,然后单击“备份”按钮就开始备份了。

备份结束后,只要您没有删除该备份文件,可在任何时候单击“恢复”按钮进入“备份/恢复”窗口恢复该驱动程序,

同时,也可以在重装操作系统安装驱动程序时,让Windows到备份的目录去寻找驱动。默认备份目录是优化大师安装目录下的Backup/Drivers子目录。

点击阅读更多学院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三、禁止/取消指定的ActiveX插件安装

我们在上网浏览网页时,常常遇到弹出对话框询问是否安装某些ActiveX插件(如:3721网络实名和上网助手、百度、新浪点点通、网易泡泡、Sexx拨号程序等插件)的问题,不仅降低了上网的速度还影响了我们的心情。“Windows优化大师”提供的“禁止/取消指定的ActiveX插件安装”功能就是用于禁止或允许安装指定ActiveX插件的。

进入“系统清理维护”→“其它设置选项”页面(如图3),在要禁止提示安装的ActiveX插件前打上勾,单击“确定”按钮就禁止了这些插件的安装提示。要允许这些插件的安装,取消插件前面的勾,再次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点击阅读更多学院相关文章>>

分享到 四、文件粉碎机

电脑用户在删除不需要的文件后,通常可以使用第三方的文件恢复工具(如:Recover 4 All)进行恢复。究其原因,是因为Windows操作系统在删除文件时,是从文件分配表中删除了该文件的信息,而并未将文件从存储介质中真正删除,仅仅将这部分存储空间标记为可写。而使用优化大师提供的文件粉碎机功能,那么您就能将文件或目录不可恢复地彻底删除!

点击优化大师安装目录下的 WomWipe.exe 文件,显示如图4的文件粉碎机界面,首先选择利用它来删除文件还是目录,然后单击“下一步”按钮。

进入删除计划页面后,请单击“增加”按钮,从磁盘上选择要删除的文件或目录。在选择文件的对话框中,您可按住“Ctrl”键进行多项选择,再选择删除时是否“包括子目录”,以删除该目录下所有子目录中的文件。选择完毕,请单击“下一步”按钮。

在显示否要删除增加的内容信息后,Windows文件粉碎机就开始文件粉碎工作了。在使用过程中,您可单击“选项”按钮进入选项界面,在该页面中,您可查看和管理历史删除日志,或将粉碎机添加到操作系统的右键菜单中,以方便日常操作。

上一页 123 4

点击阅读更多学院相关文章>>

挖掘实验功能 优化课堂结构 第3篇

“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处于苏教版化学1专题4第一单元。在学习本部分内容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因此“硫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性质”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而如何建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是教学设计中至为重要和关键的方面,也是突出化学学科核心思想和观念的着力点和关键点。教材对本部分的安排没有一个实验,但在2011年浙江省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中13位上课老师有12位借助实验展开对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网络的构建,体现了从实验学化学的重要学科思想。

一、 留白实验,开放思维

艺术家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课堂教学中适当的留白同样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化学新课程的开放性、引领性和生成性。留白实验的设计可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历程和乐趣。

A老师演示把浓硫酸滴入Na2SO3固体中产生SO2,再把SO2通入溴水和另一未知的溶液中。这样的设计抓住SO2的产生和SO2的消除这一核心展开教学,特别是未知溶液的留白既简单又根本、开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实验装置如图1。

可惜的是该教师对第三个实验装置没有很好地利用,在演示SO2使溴水褪色后,随即问学生:第三个装置若用来除尾气,应盛放什么?这样的设计把SO2的性质只限于酸性氧化物。不妨对第三个装置作如下处理:问第三个装置可能盛放哪些试剂?有哪些现象?体现SO2的哪些性质?学生猜测第三个装置中盛放的试剂和SO2体现的性质,可能有猜测如下表。

通过以上的分析,师生一起对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从氧化还原和非氧化还原角度进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通过留白实验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有序思考,通过猜想——验证——发现问题——进一步猜想……使学生体验到实验在科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 创新实验,提升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化学教学中要善于突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发资源,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会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从而提升思维。

B老师通过如图2所示的组合装置(H2S的制取、SO2的制取、H2S和SO2的混合和多余气体的吸收),非常自然地得出了含硫化合物相互转化的很多重要反应。

通过交流讨论、回归书本、物质分类、反应类型分类等多种方式建立知识网络后,要求学生利用复分解反应规律和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进行创新设计。

提出问题:分别往稀硫酸和亚硫酸溶液中滴加NaClO溶液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已知信息:(1) H2SO4+2NaClO=Na2SO4+2HClO

(2) 酸性:H2SO4>H2SO3>HClO

(3) NaClO有强氧化性

实验探究:请同学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谈论,设计方案)

实验设计:取硫酸和亚硫酸各1~2mL于A、B两支试管,测pH,分别在两支试管中滴加NaClO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测pH。

实验现象:A试管加NaClO后pH增大,B试管加NaClO后pH减少。

实验结论:硫酸与NaClO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亚硫酸与NaClO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在学中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了探究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质疑过程中解决矛盾,寻求统一。

三、 改进实验,体现绿色追求

绿色化学实验的理念是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在理念上要对学生进行绿色化的渗透,在行动上更应作好表率。在确保现象明显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微型化的实验,节约用品、试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活中很多的废弃物可以借用,如矿泉水瓶、医用针筒等。实验综合化、微型化、化废为宝是绿色化学的追求。

C老师以H2S和SO2的改进实验引入,他把装于针筒中的SO2慢慢地注入盛有H2S的矿泉水瓶中,体现了化学实验生活化、绿色化的追求。

D老师设计了系列综合性的微型实验,(如图3)利用气球、针筒等日常用品,使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无污染,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SO2的制备和性质实验

通过针筒把浓硫酸注入试管中与Na2SO3固体反应产生SO2,SO2在上升过程中与石蕊、含酚酞的NaOH溶液、酸性KMnO4溶液反应,绑在玻璃导管上方的气球可以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观察到现象后再通过针筒把NaOH溶液注入试管中吸收多余的SO2。

在实验教学功能的开发上,绿色化、微型化应是开发的基本原则,在本次的评比中,环境友好、节约资源、化废为宝的思想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所起的影响是无可限量的。

四、 设计实验,尊重课堂生成

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前人研究上的学习,学生的探究也有别于科学家的探究。学生的探究应是在限定条件下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经历科学家探究的历程,体验对问题思考和分析的途径,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究的方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亲身体会的机会,多位老师设计了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建构知识网络,从对预设外现象质疑中培养善于质疑、敢于释疑的思维品质。E老师通过限用药品:Na2S溶液、Na2SO3溶液、S、浓硫酸、KMnO4溶液、NaOH溶液、Cu、O2、H2O,要求学生选择试剂、实现硫的化合价(1)-2→0;(2)+4→+6;(3)自选一组。在设计过程中,有些学生的设计是在Na2S溶液中加Na2SO3溶液,按学生的预测应有淡黄色沉淀产生,老师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实现探究,实验现象出乎同学的预测,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改变溶液的酸碱性也即在反应液中加酸酸化继续探究,从而得出Na2S与Na2SO3溶液的反应需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如果要使S变为Na2S与Na2SO3,需要跟什么反应?学生很自然地得出与NaOH溶液反应。

实验教学的重要功能是让学生有亲身参与的机会,通过动手、动脑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更能发现问题,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领会白板功能,优化课堂教学 第4篇

思想品德课长期以来由于教师教学方式固化、教学手段匮乏, 同时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 教学上普遍存在教师从头到尾一言堂、学生自始至终被动接受教育等现象。电子白板操作简单、直观便捷, 有利于教师、学生的操作使用;能快速连接计算机, 在“白板”上操作计算机;能实现快速播放课件、视频音频等功能的操控;具有现场书写功能, 并且书写的空间大小不受限制;具有电子笔 (“粉笔”) 功能, 并且电子笔有颜色和粗细可供选择, 还有能闪光的“荧光笔”, 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具有保存板书的功能, 可以让重点板书反复呈现, 使印象深刻具有“探照灯”、“放大镜”、“拉幕”等聚光和遮光效果的功能。

电子白板让本真的学生成为教学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从学生实际出发, 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学生在课堂上的常态反映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日常上课时, 让学生成为课堂资源, 需要事先进行安排, 如对学生的调查, 这具有一定的延时性,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不是学生真实信息的反映。比如讲学生的行为习惯时, 学生也知道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常常是两分钟热度, 刚讲完就恢复到原有状态, 起不到警醒的作用, 教师即时拍摄学生上课时的反映, 并将它作为教学素材, 通过插入展示给学生, 交互白板可以快速地切换界面, 让这一资源转变为教学资源。学生面对作为教学资源的自我, 会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堂学习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人际交流的技能, 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创造潜能、创新意识, 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当然, 教师也可以将这一资源作为情感教育的介入点, 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电子白板提供创设情境的平台。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利用电子白板打开相关的教学素材, 如视频、音频等, 把与教学相关的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播放给学生看, 并恰如其分地创设学习情境, 营造学习氛围, 促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回归。课堂教师通过白板提出问题或学习任务, 适当地运用电子白板的“探照灯”进行重点部分的强调, 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 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也特别注意老师强调的部分问题, 从而活跃思维, 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和寻找相关资料比如我在讲《跨越代沟》时, 提出一个开放性的话题:“你心目中的父亲形象是怎样的? ”我提供电子白板让学生上来写, 学生有的用电子笔书写文字, 有的电子笔画画并配以简单的口头介绍。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感觉很新鲜, 同时也为新课程教学提供了师生互动的平台。

电子白板提供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 题 , 通过小组 合作、师生 合作等形 式 , 积极地答 惑解疑, 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呈现相关的资料, 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老师在讲授新知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利用电子白板的画笔、荧光笔、放大镜、复制、拍摄等功能进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老师可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以注解、板书、画图、列表、圈画等形式进行汇报交流, 电子白板的功能在这个环节的使用, 大大方便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 而老师可以把学生的汇报成果随机地保存在电子白板中, 以方便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整理。比如在讲八年级《神圣的宪法》时, 我就发挥拉幕的功能, 针对学生对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回答, 进行一一总结, 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又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公民基本权利、基本义务的内容。学生对权利和义务的区分也是一个重点, 所以我就发挥电子白板中容器的功能, 让学生直接上讲台演示, 如果他的答案是错误的, 那么容器就不会包含进去。动手操作既有趣味性, 又能让学生对于这样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有更深刻的印象, 在练习的过程中不容易失手。

电子白板提供师生反馈交流的平台。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练习, 让学生进行当堂反馈, 以便及时巩固, 当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水平。而老师的评价反馈、生生之间的互评, 对指导学生更好地、更准确地掌握新知帮助也很大。这个反馈过程可以是口头评价, 也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进行集中点评。在完成小结的基础上, 让学生进入课件中进行竞赛练习, 练习结束后请各小组学生推荐代表在电子白板前进行汇报, 其他组学生则利用白板画笔进行修改和评价, 实现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使得反馈和评价的效率大大提高。

白板终将替代黑板, 成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新舞台。电子白板不仅是教师的, 还是学生的, 让多媒体互动电子白板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平台,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实现传统教学方式的新突破。

摘要:电子白板技术的出现, 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提供了契机, 为师生提供了优秀的教育平台,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提高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 强化了教学效果,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从电子白板在思想品德课中应用的角度分析电子白板的功能。

试论创新环境的功能及其优化 第5篇

试论创新环境的功能及其优化

创新环境是创新人才培育与发挥才能的.温床,但家庭、学校和社会均存在不利创新环境打造的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优化社会、教育和工作环境是根本出路,同时建立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是核心内容。

作 者:王坚 作者单位:江西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9刊 名:江西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年,卷(期):23(4)分类号:B804.4关键词:创新 环境 功能 学习型组织 优化

功能优化 第6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 科学探究 科学素养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是科学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验观察,让学生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验现象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按照过去的教学方式,教师通常以小组实验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这样的课,学生热情高涨,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动手做实验,实验的成功率也很高。然而,通过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提取绿色叶片中的色素,根据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离出叶绿体中的色素,使之产生一种预定的变化。这样做,看似在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平,学生通过实验记住的结论是:叶绿体中有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因为这个现象对感官的刺激最强烈,至于“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在实验中应当搜集哪些数据和材料?”“对搜集的数据和材料如何处理?”“怎样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和材料推出合理的结论?”“如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还有别的实验方法可以代替吗?”等问题,并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导致实验教学始终停留在验证事实的水平,很难上升到科学问题层面。

针对上述情况,站在培养科学素养的高度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和拓展。

首先是对学习者进行分析。一方面,学生对本实验具有浓厚的兴趣,学生从生活和已学知识中,对叶绿体色素种类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比如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或听到过有关叶绿素和胡萝卜素的知识,但没有提取和分离过各种绿色叶片中的色素。因此学生对亲自从叶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渴望。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不但可使学生学会处理有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认知结构的局限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不够透彻。在学生进行实验前,教师应对实验原理给予简要说明。由于学生对化学药品的性质不了解,可能会不清楚此实验用的有机溶剂具有毒性,并且一般实验室没有排毒设备,所以,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实验安全防护措施。其次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由于这是一个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本实验的核心任务。教学目标是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能基本合理地完成操作过程,并能根据叶绿体色素溶解特性,合理选用提取色素的溶剂;探究叶绿体中的几种色素,能说出叶绿体中的色素种类,并能将叶绿体中各种色素的颜色与其种类对应。有条件时还可以探究叶色与叶绿体色素的关系;提高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学会对本实验中的相关问题做出假设,并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假设是否正确;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再次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一是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本次实验是一个探究性实验,为了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需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的学习情境。本实验是一类提供方法步骤的探究性实验。学生可以按照教材中的方法步骤进行操作,也可以根据老师的启发引导,自己大胆地设计实验。但不能让学生盲目地进行实验操作,要明确每一步的目的,且操作正确。教师可以为学生分析实验原理,且通过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实验研究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和进入“角色”,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的过程。学生通过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势必会产生一种采用自己参与设计的实验方案来探究问题的迫切愿望。为了使学生能准确、顺利地完成自主性实验操作,在学生实验前教师可进行演示实验或放映有关实验过程的录象,包括实验操作要点、观察指导等。

最后是教学拓展。教学目标中已经明确了本实验的探究性质,但实验的结果并非意味着探究活动的终结。学生还可以对实验的一些方法、步骤以及实验材料等作进一步的探究。由于学生还未具备足够的化学知识,教师可以介绍其它几种能够溶解叶绿素的有机溶剂,比如乙醇、石油醚。让他们在实验中比较和发展最佳效果。对实验操作过程的探究,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一个实验:怎样能够将植物叶片中的色素提取出来?得到植物色素提取液后,设计一个实验:怎样将各种色素分离?在本实验中,强调“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不能触到层析液”,那如果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情况会怎样?改进和拓展的实验,引发出许多科学问题,这时的实验教学就不再是仅仅为了实验而实验了,而是为了科学在做实验。

我们常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其实,在实验教学中更要提倡“实验胜于讲解”。从“优化功能”到“提升素养”并不象我们原先想象中的那样轻松、简单,它其实是一个“十分艰难”又“非常痛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比较细心地关注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时,“优化实验教学功能”才能转化为有研究意义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尽管有时的拓展实验研究没有得到实验证据的支持,但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任何科学家或教育家是不会否定这种有研究价值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唐松林. 从“反常”实验现象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J].化学教学2002(7)

[2]李晓明. 实验教学中异常现象的教育对策[J].中学化学教育参考 2006(9)

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强化财政支农功能 第7篇

目前, 理论界分析财政支农效率低下的原因有三个: (1) 多部门分管财政支农工作, 分散了财政支农力量; (2) 管理制度不健全, 制约了财政支农力度; (3) 财政与金融支农不配套、不协调。但笔者认为, 财政支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财政支农的结构不合理、欠科学。本文就此谈些具体意见。

一、基于财政支农部门结构的定性分析

我国财政支农在纵向上由多级政府分别负责, 在横向上由各相关涉农部门平行实施。 (1) 纵向政府结构。在纵向上, 由中央、省、地、县、乡和村等六级政府分别承担不同的财政支农责任, 这种“条条”式财政支农模式的弊病是中央财政主导, 地方各级财政被动配套, 这是一种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的财政支农体制。 (2) 横向部门结构。在横向上, 每一级政府均有多个支农部门, 以中央政府为例, 至少涉及十二个有支农职能的部、委、办。这种“块块”式财政支农模式的主要弊病是同级政府内多个支农部门的支农责任划分不清, 以致形成“大家支农、相互扯皮、无人负责、低效支农”的尴尬局面。

政府多部门负责支农工作虽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但总体来看, 其效果并不理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 其效率比较低下。具体表现在: (1) 多部门、多层次管理支农工作, 不仅造成支农项目监管成本高, 而且造成作为监管基础的财政支农数据统计工作难以形成统一口径, 以致国家统计部门始终掌握不了财政支农资金的确切数据, 从而给财政支农监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 投入分散、项目失序、管理缺位。“条块”分割的支农格局导致各部门分散支农, 难以形成支农投入上的规模效益;各部门之间难以进行支农项目的协调, 造成项目之间的交叉重复或相互脱节, 导致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被低效、无效甚至负效使用;管理混乱、监督缺失, 经常出现同一项目多部门管理而无部门负责, 造成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被挤占、挪用, 甚至被贪污。

二、基于财政支农项目结构的定量分析

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指标划分及笔者关于财政支农支出概念的界定, 本文将财政支农支出项目划分为五类: (1) 财政支农支出1, 包括用于农村生产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支出; (2) 农业基本建设支出; (3) 农业科技三项费用; (4) 农村救济费; (5)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

1. 财政支农支出1占比。

该指标从1978年的51.08%缓慢升至1980年的54.76%, 随后年份这一指标有升有降。总体来看, 1978~2005年间财政支农支出1的比重基本维持在50%~70%之间, 一直占据着最大的份额。其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属于生产性财政支农支出, 而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中一部分属于农口单位维持费, 其中有相当部分属于非必需性的过量消耗, 是降低财政支农效率的一个根源, 因此应设法通过精简涉农机构、人员, 将该项事业费降下来。

2. 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占比。

该指标从1978年的33.94%升至1979年的35.8%, 然后持续降至1981年的21.91%, 1987年基本稳定在24%, 直至1997年相对稳定于20%, 接着大幅升至1998年的37.22%, 最后在波动中降至2005年的19.6%。综合来看, 1978~2005年间, 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占比一般保持在20%~40%之间, 其中1988年、1989年、1994~1997年、2005年这7年均在20%以下。但总体来说, 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属于次高部分。然而由于财政直接支农模式在支农项目选择、进程管理、完成后维护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重大缺陷, 导致这部分的财政支出效率并不高。其原因有三:一是政府在建设项目管理知识、技术、经验方面均跟不上;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 加之政府官员或职员对免费性质的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营缺乏监管动力, 往往产生寻租式腐败;三是交易费用阻碍了对代理人的监督, 由于上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雇用另一个代理人去监督下级政府部门的支农行为, 导致交易成本高昂, 实际上这种以一个代理人去监督另一个代理人的运作容易为内部人所控制, 从而产生道德风险。

3. 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比。

1978~2005年的28年间该指标年均为0.86%, 仅1981年、1983~1988年这7年中该指标维持在1%~1.5%之间, 其余年份均低于1%。而该指标是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志。虽然农业科技投入的杠杆效应巨大, 但因其初始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外部性强, 使得私人部门无力投入或不愿投入。在这种情况下, 农业研发投入应作为财政支农投入的重点领域, 然而如上所述, 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严重不足。28年间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农业GDP之比仅1978年、1979年两年略高于0.1%, 1995年该比例仅为0.025%, 而2005年该比例仍只有0.086%。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研发投入应占到农业GDP的1%以上。而从上述比例可以看出, 我国的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离此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

4. 农村救济费占比。

该指标比重偏小, 1978~2005年年均为5.26%, 其中有多次波动, 如1978~2005年, 由4.57%升至8.4%;1985~2005年又降至4.79%。农村救济其实也是一种间接的生产性投入, 它不仅可以缓解农村贫困户的生存困境, 为日后的农业生产或其他农村经济活动甚至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积累人力资本, 而且有利于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间接支持农村乃至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因此, 该比重应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而适度增大。

5.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占比。

1988~2005年间该指标年均7.13%, 均低于10%。从表面上看, 该比重越小似乎农业综合开发中财政支农资金对其他各类资金的牵引力越强, 从而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率越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 财政的微观性介入过深、过细、过多且过滥, 直接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绩效;二是中央财政通过行政指令要求下级各级政府必须与其确定的农业开发项目进行资金配套, 而下级政府往往也以强制式手段要求集体组织和农民群众以集资、集劳方式进行配套, 从而带有明显的行政命令色彩, 虽然这种行政化强制配套措施使中央财政投入得以保持在较低水平, 但并不能保证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在内的全部项目资金能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率, 也难以保证项目发挥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总之, 财政支农支出1 (特别是其中的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 占比太大, 这部分支农支出占比过大严重挤占了生产性支农支出的份额;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占比偏小且波幅较大;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占比与财政支农支出1占比呈明显反向变动关系, 即替代关系;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比极小, 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救济费占比偏小, 公共财政职能发挥不够;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占比较小, 且强制进行资金配套的做法有较大的缺陷, 不仅容易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 而且容易造成浪费, 很难保证开发项目的成功, 从而不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这些均不利于提升财政支农效率。

三、两点建议

1. 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1) 调整财政支农部门结构。从部门构成看, “条块”分割的财政支农格局极不合理, 它导致本已十分稀缺的财政支农资金浪费严重。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 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上的路径依赖依然存在, 使得财政支农体制仍有明显的“条条”与“块块”痕迹, 这种体制上的弊端抑制了财政支农绩效的改善。因此, 必须在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打破财政支农领域的计划经济体制, 开拓出有利于提升财政支农效率的新型财政支农体制。

(2) 改进财政支农项目结构。从本文界定的五大支出项目来看, 每一类项目均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问题, 亟须调整优化。财政支农项目结构效率低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财政支农生产性支出比重过小而行政事业消耗性支出比重过大;二是财政支农项目结构不合理其实是当前行政主管部门主导式财政支农体制的必然结果。换言之, 要优化财政支农项目结构, 必须引入新的主体性支农力量, 打破行政主管部门在支农项目管理上的低效垄断局面。

2. 强化财政支农功能。

(1) 强化财政支农管理, 从管理中求效率。应打破“条块”分割的财政支农管理格局, 减少财政支农部门与中间环节, 以便于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集中支农资金, 统一支配, 形成支农合力, 从根本上提升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过程中, 应抓住新一轮以“大部门制”为核心的行政机构改革的机遇, 将提升财政支农效率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 切实把过多过滥的支农部门和支农环节精简下来, 为提升财政支农效率提供最基本的行政前提条件。应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条块”分割的财政支农部门结构予以整合, 坚决砍掉支农职能类同、支农职责划分不清的部门, 并在建立健全财政支农绩效问责制的基础上, 将支农资金与支农责任统一到一个或少数几个行政部门。

(2) 调整优化财政支农支出项目结构, 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是必要的, 但仅此是不够的。因为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虽有现实必要性, 但其触及的仅是表层, 关键是要对财政支出项目的结构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若不及时调整优化财政支农支出项目结构, 经整合而相对集中的财政支农资金的利用效率必难有实质性改善, 结果是花费巨额成本而换来的仅是少许改良和诸多新矛盾。因此, 优化财政支农项目结构是治本之策。必须着眼于支农资金全局, 立足于提升包括财政支农资金与金融支农资金在内的支农资金整体效率, 将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有机整合, 充分发挥财政支农的杠杆效应和金融支农的主体功能, 使双方在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内发挥支农作用。具体应做到:首先, 应优化财政支农支出项目的内部结构, 改过去吃饭式财政支农模式为生产型财政支农模式, 将更多的财政支农资金运用于生产项目或具有生产先导性的基础性公益项目, 发挥支农杠杆功能。其次, 应在财政支农资金的杠杆性诱导下, 努力提升金融支农积极性, 确保金融机构在支农项目营运全过程中担当主体性角色, 以充分发挥其资金力量雄厚、重视支农实绩、项目管理能力较强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悦玲, 张晓光.我国现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取向.农业经济问题, 2001;10

功能优化 第8篇

一、信息技术手段能够集纳美术课所需的多种资源

文章、诗词及视频、图片等信息和载体都可以为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所用。例如:在初一美术《春天的畅想》教学中, 多媒体课件中包含了多种素材, 有古诗词, 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咏柳》) , 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 , 还有初春时节鸭在水中嬉戏、融雪与花木发芽的照片, 以及轻音乐《春天的歌》等, 共同营造春天的浓郁氛围。这种图文并茂、声音和照片并存的形式刺激着学生的视听感官, 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同时精炼教学环节, 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教学主线, 将思维的痕迹留给学生, 贴近学生的最近接受区设计目标, 带领学生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正确辨析、积极探究、动手练习和创新生成。例如:在初一美术《校园小伙伴—人物全身像速写》教学中, 确定感知人体比例结构、掌握人物动态、练习人物动态速写的目标,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课堂主线:观察身边小伙伴的日常活动照片—出示支撑点、动态线概念, 讨论和指出平衡与失衡的关键—用木头人将人物的动态和平衡状态摆出来—突出重点, 点拨如何在画面中把握重心线和动态线 (教师示范) ——出示练习要求和学生范作—学生活动及展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还运用多媒体动画形式分步介绍人物速写表现的过程, 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立体的学习参考, 帮助学生解惑。

多媒体手段方便了教师的教学设计, 突出学习重点, 突破学习难点, 脉络清晰, 拓展思路, 启发创意, 为学生打开主动探究、自主表现的大门!

二、微课程呈现动态教学示范, 为学生反复观摩学习提供指导

微课程集图像、声音和动态过程为一体, 重在解决学习中存在的某个突出问题, 播放时间2~3分钟, 有需要的学生也可以对错过或没有看明白的地方进行二次观看, 这样既关注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 又减少了课堂时间的浪费, 让短小精悍的视频为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提供帮助。

在初一《版面交响乐》教学中, 事先选取“手抄报设计、制作”为内容, 使用高分辨率手机录制, 从排版构图, 设置主标题、小标题和内容, 搭配插图, 到着色调整, 逐步完成微视频制作, 将视频中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进行精细加工, 旨在让学生解决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课堂中, 利用3分钟时间向学生展示设计制作的全过程, 大大减少教师示范挤占的课堂时间, 也避免学生看不到教师示范的缺憾。微视频辅助教学, 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更准确地掌控思维方向, 把握学习要点, 增加创作和展示评价的时间, 大大提升课堂效率!

三、信息技术手段的交互使用增强艺术渲染力

为了呈现最精彩的课堂, 美术鉴赏课需要相关视频资料来充实。信息技术手段的交互使用能够增强艺术渲染力, 多角度呈现美术作品, 丰富课堂, 让学生在赏析和品评作品时有所依据。在《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一课中, 剖析作品《夯歌》时, 用WMV视频从生活的角度记录农民盖房、修水库打夯的相关场景, 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劳动的伟大和快乐;放大《夯歌》的图片, 分析画面布局、动感、色彩, 解读作品所表现的情感;用幻灯片打出作者王文彬创作的背景资料;同时用MP4歌曲音频插播了民间早期的打夯调调, 以烘托背景气氛和时代主旋律。通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美术教学, 将美术的专业特点和直观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提高了作业的达成率, 起到了陶冶情操和提升审美素养的作用。

四、结束语

功能优化 第9篇

横梁是车铣加工中心等大型机床的重要部件,其上通常安装主轴等关键功能部件,因此,其静动态性能将直接影响机床精度。为提高横梁的静动态性能,可采用拓扑优化及尺寸优化等方法对其进行结构优化。近年来,国内外在结构优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张氢等[1]提出了一种“整体层-局部层”的两层优化模型,并对浮吊金属结构的整体进行了结构优化;王欣等[2]采用材料变密度的方法对起重机臂截面结构进行了拓扑优化设计;饶柳生等[3]基于相对密度法对机床立柱的筋板进行了优化设计;隋允康等[4,5,6,7]提出ICM(独立、连续、映射)方法,并基于此方法成功地对多工况下刚架及三维连续体进行了结构拓扑优化;满佳等[8]提出了一种基于元结构的数控机床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并以内齿轮铣齿机床的立柱为例进行了优化设计;文献[9-11]采用尺寸优化的方法对结构件进行优化设计。由于机床横梁的内部壁板等呈复杂三维结构,且横梁在工作时承受的是复杂空间载荷,故而采用上述传统拓扑优化方法进行横梁结构优化设计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

针对大型结构件的拓扑优化问题,王晓煜等[12]提出了一种结构拓扑优化新方法,根据受力情况将龙门加工中心横梁部件分解为纵、横截面,对两个截面的筋肋分布形式分别进行拓扑优化,根据截面拓扑优化模型建立了横梁的三维优化模型,但该方法仅优化了竖直截面上的筋肋布置形式,未将其他两个截面的拓扑优化融入到优化模型中,优化结果不够充分;Querin等[13]、荣见华等[14]发展了双方向渐进结构优化法,通过应力灵敏度来考虑全局应力的影响,减缓了ESO法基于局部应力的限制,提高了探索全局优化解的能力,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少量孤立体的奇异结构,使得结构拓扑优化无法进行,因此,该方法仅适合一些简单三维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Chen等[15]将遗传算法应用到连续体结构的拓扑优化中,为解决二维和三维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问题提供了较好的方法,但该算法需要大量的计算时间;荣见华等[16,17,18,19]对不同应力准则下连续体结构的拓扑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材料的双向渐进结构优化方法用来改善优化过程中的数值计算问题,将相应的渐进结构优化方法进一步推广到了三维结构优化中;孔文秦[20]针对应力约束问题,提出了在优化迭代中允许大量添加单元的算法,增强了寻找优化传力路径、获得优化拓扑和形状的能力,避免了优化过早地收敛到局部最优解。上述研究虽然在多载荷工况下的三维机械结构的拓扑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却存在常常得到局部最优解而非全局最优解的缺点,使拓扑优化概念模型可读性差,无法为结构优化设计提供有效指导。另外,现有研究大多局限于单一载荷工况下的拓扑优化或二维结构拓扑优化,而针对复杂载荷工况下的三维结构拓扑优化问题则研究得很少。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CXK5463型车铣加工中心的横梁为研究对象,开展复杂载荷工况下大型结构件三维拓扑优化研究,根据力的分解及等效原理,提出基于功能截面分解的拓扑优化方法。

1 复杂载荷工况下大型结构件拓扑优化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CXK5463车铣加工中心横梁为例对复杂载荷工况下大型结构件拓扑优化问题进行说明。CXK5463车铣加工中心为重型金属切削数控机床,主要用于核电关键零件水室封头的特殊内外形的精确加工。如图1所示,该机床采用动梁龙门移动布局,由左右床身、左右滑座、左右立柱、连接梁、横梁、旋转工作台、溜板箱、转盘、铣削主轴箱、滑枕等部件组成。横梁部件(图2)可在龙门架上沿导轨面实现垂直方向移动,主要由横梁、滑鞍、滑动组件等组成。横梁长度10.4m,跨距7.5m,宽1.28m,高1.8m,根据横梁受力情况和传统结构设计方法,内部设置以井字形为主的加强筋板,内部筋板设置情况如图3所示。

如图4所示,机床横梁部件受力结构为两点简支梁支承,横梁部件在工作时所承受的复杂空间载荷包括加工时产生的切削力、自身重力、移动部件和固定部件相对运动时导轨面间的摩擦力、连接大件和移动部件间的连接力、惯性力、冲击或振动干扰力以及温度升高时产生的热应力。除了横梁结构本身自重造成稳定变形以外,当横梁上的滑动部件从一端移动到其他位置时,也会引起横梁不稳定的弯曲变形。此外,由于结构的原因,滑枕及主轴箱呈悬臂结构,其重力形成的弯矩也使横梁产生扭转变形,引起主轴箱前倾。横梁在垂直方向上的刚度对机床总刚度影响很大。刚度小的横梁其变形量有时可占到机床综合变形量的20%~40%,其中,又以扭转变形为主,约占60%。

考虑到拓扑优化过程中应设置为机床常态下的负载条件,因此设置横梁受到自身重力作用,移动部件的重力以远端力的形式施加在横梁与滑动部件接触的导轨上表面,加载位置为移动部件的质心坐标处;将横梁与立柱的两个结合面设置为固定边界条件。载荷施加情况如图4所示。

根据退化原理,横梁结构需要事先“填充”成实心作为退化计算的设计空间,如图5所示。为了得到拓扑优化的合理筋板参数,横梁实心模型的网格尺寸应尽可能地精细。经过多次试算,单元数量控制在40万个以内,在设定目标质量为横梁原型的60%时得到图6所示的建议保留的结构。

从横梁三维实心体拓扑优化结果来看,拓扑建议的横梁内部结构过于单一,材料聚集严重,可读性差,不能为横梁内部筋板的合理设计提供指导。这也体现了复杂应力工况下大型结构件三维拓扑优化常常得到局部最优解而非全局最优解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寻求拓扑优化新途径,得到清晰的应力传递路径,为大型结构件整体形貌和筋肋合理布置提供有效指导。

2 功能截面分解法

2.1 功能截面分解法原理

根据理论力学相关原理,承受复杂载荷物体的受力情况可简化为图7所示的情况,通过选取物体上的一点(例如结构件的质心,图7为第一象限图)作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Oxyz,将空间力系简化到这一点,就可以将主矢与主矩分解到坐标系的三个坐标轴上。

以图7所示的受力情况为例,本文将XY平面、XZ平面、YZ平面定义为二维功能截面,其中XY平面为分力Fz的抗弯功能截面以及分力矩Moz的抗扭功能截面;XZ平面为分力Fy的抗弯功能截面以及分力矩Moy的抗扭功能截面;YZ平面为分力Fx的抗弯功能截面以及分力矩Mox的抗扭功能截面,如表1所示。取Fx、Fy、Fz中最大分力所对应的平面为主要抗弯功能截面;取Mox、Moy、Moz中最大分力矩所对应的平面为主要抗扭功能截面。主要抗弯功能截面和主要抗扭功能截面作为两个主要功能截面,第三个平面作为次要功能截面;当主要抗弯功能截面与主要抗扭功能截面为同一个截面时,此截面作为主要功能截面,而第二个主要功能截面根据分力影响较大还是分力矩影响较大,来选取第二大的分力或分力矩所对应的平面,最后一个平面作为次要功能截面。

2.2 基于功能截面分解的拓扑优化步骤

基于功能截面分解的拓扑优化步骤如下:① 假设物体分别受力F及力矩M(图7中未标出)作用,受力分析结果如图7 所示;② 假设Fx≥Fy≥Fz且Moz≥ Moy≥ Mox,则YZ截面为主要抗弯功能截面,XY截面为主要抗扭功能截面,XZ截面为次要功能截面;③ 分别对YZ截面和XY截面进行截面拓扑优化;④ 根据XY、YZ两个主要二维功能截面的拓扑优化结果,综合建立三维初始原型,再针对先前未考虑的XZ次要功能截面进行整体三维拓扑优化,最终完成大型机械结构件的三维拓扑优化并校验优化效果。

应用该方法可解决复杂载荷工况下零部件三维结构拓扑优化模型可读性差的问题,在结构设计初期可提供有效的指导。

3 基于二维功能截面分解的横梁拓扑优化过程

3.1 基于功能截面分解的机床横梁拓扑优化步骤

本文以机床横梁为例开展基于功能截面分解的大型结构件拓扑优化研究,具体步骤如下(图8):

(1)受力分析。以横梁的质心为原点建立图7所示的坐标系,根据力的平移原理,横梁常态下的多个复杂载荷可以等效为两个负载,即垂直向下的压力和作用在接触面上的转矩。

(2)确定主要、次要功能截面。 垂直向下的压力导致横梁的弯曲变形,转矩导致横梁的扭转变形,因此可以认为,在静载荷作用下横梁的主要功能为抵抗整体弯曲变形和扭转变形。从三维空间解耦的角度看,YZ平面上的材料主要承担抵抗整体弯曲变形的功能,XZ平面上的材料主要承担抵抗扭转变形的功能,而XY平面虽然拥有抵抗整体弯曲变形和扭转变形的能力,但不承担主要的等效负载,为次要功能截面,可暂不考虑。

(3)对主要功能截面进行拓扑优化。 因为简单应力下二维平面拓扑优化可以得到清晰的符合工程实际的拓扑概念模型,所以可以近似地将YZ平面(抗弯功能截面)与垂直向下的负载相对应,进行抗弯功能截面上的二维拓扑优化;再将XZ平面(抗扭功能截面)与扭矩负载相对应,进行抗扭功能截面上的二维拓扑优化,以寻找最优的截面形状。

(4)综合主要、次要功能截面的拓扑优化。将抗弯功能截面和抗扭功能截面的拓扑模型综合起来,并针对先前未考虑的XY功能截面,进行整体三维拓扑优化,最终完成横梁三维形貌优化构型。

为了使截面厚度尺寸不影响求解效果,本文对横梁厚度取较小尺寸。 经过数次拓扑优化试算,拟定截面设置方案如下:

(1)图9所示为抗弯功能截面,即YZ拓扑截面,其截面尺寸为6850mm×1580mm,截面厚度取10mm。

(2)图10所示为抗扭功能截面,即XZ拓扑截面,其截面形状按原横梁外形建模,截面厚度取10mm,并按立柱导轨面分割为Ⅰ、Ⅱ两个截面。

3.2 二维拓扑概念模型

二维截面的拓扑优化采用实体单元Solid186网格划分,单元尺寸控制在10mm以内。对截面施加相同的约束,并分别施加弯曲载荷(重力)、扭转载荷(远端力)。 拓扑优化材料去除率设置为60% ~80%,拓扑优化建议保留的结构如图11、图12所示,其中,小圆圈出部分为建议去除的材料。

3.3 横梁三维概念设计模型的建立

对二维功能截面拓扑优化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到如下结论:

(1)抗弯功能截面拓扑优化结果(图11)显示了横梁YZ截面的建议筋板布置形式。左右支撑部位由X形筋板构成,支撑部位需要加强筋;中部由形状为“八”字形的筋板构成,且在中部的横梁的上下顶板较厚。

(2)抗扭功能截面拓扑优化结果(图12)显示了横梁XZ截面的建议外形形状。横梁后部外形筋板的各边角应倒角化,以利于扭矩在形状方向上的流动,减小应力集中;前部筋板应相应去除边角,以配合截面形状倒角化,根据制造性要求,前部筋板的孔洞暂不设置。

由此可见,横梁功能截面的二维拓扑优化结果较为清晰,为形状优化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方向指导。按照拓扑优化的结果,建立抗弯功能截面(YZ截面)和抗扭功能截面(XZ截面)的优化构型,如图13、图14所示。

按照二维功能截面拓扑优化得到的截面优化结构,建立基于拓扑优化的横梁优化设计三维初始原型。针对前面2D截面拓扑优化无法解决XY截面材料分布的问题,对初始原型再进行三维拓扑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初始原型的筋板布置及外形形状作进一步修改。再拓扑优化结果如图15所示。

对初始原型再拓扑优化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初始原型的三维拓扑优化结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按照拓扑优化的建议进一步修改初始原型。图15显示,在XY截面上,横梁顶部的筋板的边角部分可以去除(图中方框所示),根据该建议进一步修改横梁的外形形状,结果如图16所示。

综合上述横梁三个截面上的分析与优化结果,建立横梁的三维形状优化模型如图17所示。

3.4 横梁结构优化及优化效果验证

3.4.1 横梁结构的多目标参数优化

根据得到的基于拓扑优化的横梁三维概念设计的结构原型,将结构原型的筋板布局和尺寸参数作为优化变量,按照静态、动态特性分析的方法施加相应的约束和载荷,取质量最小、最大位移最小和一阶固有频率最大为多目标优化问题的三个优化目标,在ANSYS Design Xplorer中进行优化设计。

在Pro/Engineer中建立横梁结构原型的CAD参数化模型,把需要优化的尺寸参数按照AWE与CAD数据传递规则进行重命名,以便在AWE中得到相应的参数变量作为原始设计变量。建立的横梁CAD模型参数示意如图18 所示,原始设计如表2 所示。 其中,Angle1 ~Angle5为角度参数,L1、L2为宽度参数,T3~T6为厚度参数。

表3所示为横梁多目标参数优化的原始输出参数。 最大位移响应Def_Total表征横梁结构的总体静刚度情况,应越小越好;横梁总体质量Mass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横梁的制造成本和轻量化目标,应越小越好;提高机床一阶固有频率Freq_1是提高机床刚性、避免共振、降低振幅的有效措施,应越大越好。 所以选择Def_Total、Mass和Freq_1三个参数作为多目标参数优化的目标参数。表3中,Def_X 、Def_Z分别为横梁X、Z方向的静态最大位移响应,Def_Total为横梁静态最大位移响应,Equa_Stress为最大等效应力。

注:“√”表示选择该参数为目标参数;“—”表示不选择该参数为目标参数。

为了有效地进行结构多目标参数优化,本文采用设计参数的灵敏度分析(又称敏度分析),选择那些对动静态特性影响较大的设计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并依据灵敏度值的大小和正负,对设计参数进行修正。 将Angle4、T3、T4、T5、T6、Angle5作为设计变量,获得横梁多目标参数优化的最优解。最优解圆整结果如表4所示。

注:“√”表示选择该参数作为相应的变量;“—”表示该参数不予选择。

按照横梁的吊装、装配等实际要求进行小范围局部修补,最终优化后横梁内部结构(隐藏上下导轨)如图19所示。

3.4.2 横梁优化效果验证

为验证优化效果,对拓扑优化前后的横梁部件的静动态特性进行有限元分析。 图20所示为静刚度对比结果。

优化后横梁部件在滑动部件不同Y行程下最大位移响应值如图21如示,其中,DP1~ DP11为滑动部件在横梁Y向行程时在横梁Y向上选取的11个关键位置点,P1-Plane4.H5为横梁与溜板箱配合面在横梁上的坐标,P2 -DS_journeyY为滑枕组件在横梁上Y向的行程。根据计算的结果绘制优化前后该响应值的曲线如图22所示。

由图20和图22所示横梁零件、部件的静态响应曲线可知,优化前后横梁零件、部件的变形量均明显减小,尤其在横梁的中部附近减小明显,表明横梁的静刚度在其中部附近提高明显。取Y向行程3700mm即滑动部件在横梁中央位置时的各静态特性参数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横梁结构优化设计的效果,如表5所示。

对优化前后的横梁结构做模态分析比较,横梁结构前6阶固有频率对比如表6所示。从对比数据可知,优化后的横梁结构在静动态特性上均较优化前得到明显提升,横梁静态最大位移响应减小19.82%,最大应力值也远小于许用应力;在动态特性方面,除第6阶固有频率有3.64% 的下降以外,前5阶固有频率均有提高,动态性能有所提高。可见,通过对横梁的拓所扑优化和尺寸优化,不仅实现了横梁的轻量化,也提高了横梁的基频。

4 结论

(1)本文采用功能截面分解法研究了处于复杂应力工况下的机械结构件三维拓扑优化问题。功能截面分解法可将复杂载荷等效分解为多个简单载荷并分别与拟定出的横梁二维功能截面进行功能对应,实现将三维拓扑优化问题转化成为二维功能截面的拓扑优化问题,能够得到清晰而又具有指导意义的优化设计概念模型,避免了传统三维实体拓扑优化结果材料聚集严重、可读性差的问题。

(2)利用功能截面分解法对处于重力及弯矩载荷下的算例进行了拓扑优化计算,得到了同时满足静动态性能和轻量化要求的最优结构,验证了本文优化方法对大型、重型复杂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实用性。

我国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优化研究 第10篇

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是网络时代为科技金融提供线上服务的平台工具, 是通过有效聚集、整合、优化各类科技金融资源来满足平台使用各方的信息共享、资源对接需求的载体。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作为科技金融信息的集散地, 可以提供从项目申请直至最后签约的全流程服务,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投资各方提供了一个涵盖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的对接渠道, 能够有效克服交易各方的信息不对称, 提高成果转化率和对接成功率, 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不仅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起到服务和导向作用, 而且也能对完善技术贸易市场机制, 推动技术市场的发展, 不断增强我国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规模小, 类型单一, 能够提供的服务品种少, 服务质量低, 科学、高效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缺乏, 特别是能够实现科技金融在线“一站式服务”的中介平台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已有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普遍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功能架构不完善的问题, 使得信息不能有效沟通与对接, 导致平台的交易量小、工作效率相对比较低下。

从1993年深圳市科技局提出“科技金融携手合作扶持高新技术发展”, 首次正式运用“科技金融”概念以来, 国内对于科技金融的研究日益升温[2]。以“科技金融”为检索词, 在中国知网上共检索出40多万篇相关文献, 内容涉及科技金融概念阐述、制度安排、发展机制、实证研究等方方面面, 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而作为科技金融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畅通渠道, 对应于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研究则显得相对空白[1,2,3,4,5,6]。以“科技金融”和“平台”同时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上仅能检索出100多篇文献, 而且绝大部分是研究平台架构和数据库建设等底层设计的, 极少有涉及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功能结构研究, 偶有涉及也只是提到了部分功能, 而未就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探讨。如谢文静 (2011) [7]在《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创新》中研究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创业孵化服务子系统的既有功能和功能创新, 但只是涉及到了科技金融相关的部分功能, 并不全面。因此, 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一个系统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结构框架, 为后期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基础。

1 我国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国各省 (市、区) 提供科技金融服务的典型平台主要有江苏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中国科技金融网、北京中关村科技创业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其他诸如团贷网、众贷网、红岭创投、合力投资等只提供科技金融某一细分产品服务或是只提供信息服务而没有相应在线申报平台的不纳入典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范畴。

分析这些典型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主要共性问题:

(1) 提供的金融产品的品种不全。如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只提供创业孵化服务, 而忽略了科技金融领域中其他组成部分, 如“风险投资”、“私募”、“债权投资”等。

(2) 在各平台现有的金融产品中资源的覆盖面很小, 只依靠于自身积累的资源, 而没有积极向外扩展, 且地域性很强。如江苏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中的科技项目只包括“省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省创新资金项目”和“国家创新基金项目”, 局限于江苏省内和国家级的项目, 而并未兼顾到其他省市的项目;而且不提供科技项目的主动申报, 不能满足更多中小企业的项目申报需求。

(3) 大部分平台只提供供需信息, 流程覆盖面比较窄, 很少有从信息发布、供求双方接洽、调查、合约签订的全流程服务, 尤其在合约签订后的后续服务、多方协调等方面更是缺乏。如江苏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只发布了相关供求信息, 而没有提供后续的服务, 平台的功能只限于信息发布和查找, 缺乏一站式的管理。

(4) 大部分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都没有考虑到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其资金需求结构有着很大区别, 如风险投资比较适用于企业的种子期和初创期, 而在企业的成熟期比较适用主板市场或二板市场融资。现有科技金融平台并未对融资产品进行细致划分, 导致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中小企业难以找到适合的融资产品。如中国科技金融网在项目仓库中按照“投资期限”、“投资金额”、“投资收益”对投资产品进行了分类, 而未区分资金来源, 导致融资企业需花费较多的洽谈成本才能找到合适的融资产品。

(5) 几乎所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都未设计出清晰的商业模式, 运营成本主要来自政府补贴, 不具有自我生存能力。

2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的思路

综合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本文提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提升:

(1) 结合科技金融理论, 考虑多种融资方式, 对融资产品进行细分, 其中内源融资属于企业自有资金融资, 不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考虑范畴;外源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中的多层级资本市场融资国家已经有相应比较成熟的规章制度, 因此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只提供相关知识, 而并不作为中介平台参与。因此, 平台应主要服务于直接融资中的风险投资和包括政策性融资、商业性融资、融资租赁和民间融资在内的间接融资。具体划分如图1所示。

(2) 确保平台的开放性与易用性, 获取更多资源, 提高科技项目与融资产品的匹配率。现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基本都是封闭式的, 只能提供平台自有信息, 而不能搜索到其他平台的信息。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建成近百个带有科技金融服务功能的平台, 均为独立运作, 每一家的信息量都不大, 但平台布局和结构不一, 用户很难一一注册并适应每一家平台, 因此现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使用率不高, 很多平台的信息更新还停留在几个月之前。通过确保平台的开放性和易用性, 一方面可以丰富平台的自有资源, 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垂直搜索技术[9,10,11]集成其他省 (市、区) 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信息, 增强用户体验, 提高平台使用率, 实现良性循环。

(3) 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实现从项目申请直至最后签约、签约后跟踪的全流程服务, 增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作为第三方中介在项目接洽和开展过程中协调作用, 实现服务平台的增值作用。

(4) 改进平台的信息搜索功能, 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融资产品的推荐与匹配, 防止双方的盲目寻找, 减少接洽成本。

(5) 考虑集成的概念。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对科技金融方面有所需求的同时可能还有技术转移或技术交易等方面的需求, 因此, 需要集成多种服务, 为企业提供“一揽子”中介服务;即便企业只对科技金融有所需求, 在项目申报和后期审核过程中也需要集成其他系统的信息, 避免重复验证, 增加时间成本。

3 我国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优化

根据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流程, 对服务平台功能进行设计, 主要包括基本信息管理、对接服务、合同管理、项目执行、后评估及其他服务六大功能模块。其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3.1 基本信息管理

基本信息管理系统为会员提供注册和需求发布服务。其中会员又可分为投资方、融资方和中介机构。系统提供类别选择, 但不划分独立子系统分别管理。首先由会员提供营业执照等证明文件给平台, 通过平台确认无误后进行基本信息填写完成注册。经过注册的会员, 可提交需求信息进行需求发布, 但为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需在需求提交的同时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等证明文件。同时, 考虑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不同融资需求, 我们将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所处阶段的不同进行细分;将投资方的投资资金按照风险投资、私募等来源不同进行细分, 争取做到多维度的精确匹配, 降低搜索成本。

3.2 对接服务

对接服务是指由投资方、融资方或平台三者任意一方发起的信息查找对接服务, 一方在平台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若有符合条件的项目则通过平台联系另一方, 并进行双方洽谈, 对接服务发起的业务流程以双方或三方签订合同为终结。对接服务是整个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核心板块, 是平台使用者真正进行沟通、实现交易的关键步骤。

对接服务可细分为对接服务 (一级交易) ———投资方发起、对接服务 (一级交易) ———融资方发起、对接服务 (一级交易) ———平台发起和对接服务 (二级交易) ———投资方发起四部分。

一级交易是指项目的发行过程, 涉及项目从发起到完结的全过程, 起到的是科技项目与金融资产的对接作用;二级交易是指金融资产的转让, 二级交易的实施能够使资金真正融通起来。对接服务无论是哪一方发起都会涉及信息检索过程, 为了更好地实现项目匹配, 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将充分发挥开放性和易用性特质, 在建立自有信息系统的同时提供垂直搜索功能[9,10,11]。用户的信息检索首先将在平台自有信息系统中完成, 若不符合要求将通过垂直搜索集成其他平台信息, 提高用户的检索匹配度。

3.3 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系统提供半自动化服务, 包括线下合同签订、线上合同更新和抵押质押物管理三部分, 需线上和线下配合完成。其中合同的洽谈与签约过程主要由平台工作人员配合交易各方在线下完成;而线上合同更新则是对合同进度的线上跟踪服务, 主要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抵押质押物管理是指对交易过程涉及的抵押物与质押物进行查询、跟踪的过程。

3.4 项目执行管理

项目执行管理系统包括常态化跟踪和冲突解决两部分, 常态化跟踪是指平台对于合作项目的日常跟踪调查, 冲突解决是指平台作为中介协助解决合作各方存在的冲突问题。常态化跟踪由平台定期发起, 需合作各方定期上报项目进展与相关材料, 平台工作人员负责维护与审核。冲突解决由合作方不定期发起, 主要发生在项目合作出现问题时, 由合作各方沟通解决, 平台工作人员提供相应协助。

3.5 后评估流程

后评估发起于合作的结束阶段, 主要包括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评估;对投资方、融资方、中介机构的评估;以及平台的自评估。评估结果以评估报告的形式给出。对合作各方的评估主要包括对各方的诚信度、配合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为后续合作提供依据。平台的自评估能够分析整个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总结经验教训, 为平台的后续运营提供支持。评估结果将存入平台数据库, 供后期项目开展参考。

3.6 其他服务

除了针对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外, 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还将提供其他相关服务, 具体包括会员服务、信息资讯、成功案例和内参报告等。会员服务板块将为平台用户提供入会指引和平台介绍等帮助信息;信息资讯则主要发布有关科技金融的媒体报道、政策法规等资讯信息;成功案例提供平台过去的项目对接成功案例;内参报告是对平台累积的信息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研究报告, 能够为平台用户提供投资方向、行业现状等指导意见。

4 结论

本文首先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提出了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实施完善、运行良好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能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投资各方提供有效的对接渠道, 克服交易各方的信息不对称, 提高成果转化率和对接成功率, 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最后基于平台开放性和易用性的设计理念, 建立了以全生命周期为基础、“自有信息库+垂直搜索”为核心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结构框架。

该平台拟采用的盈利模式为广告位收入以及自有信息库项目的佣金收入和垂直搜索项目的精准营销点击费, 但由于国内现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大都为公益性免费网站, 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而垂直搜索功能又较少应用于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改变平台用户的消费观念, 平台实现收支平衡直至盈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的后续研究方向将是对科技金融平台盈利能力的持续探讨。

摘要: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 但其具有的高风险、轻资产特点使得大部分该类企业存在“融资瓶颈”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和现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局限性, 指出信息不对称和现有平台建设不完善是导致科技项目融资难的关键因素。然后概括总结了现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其交易量小、平台使用频度低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措施。最后基于平台开放性和易用性的设计理念, 建立了以全生命周期为基础、“自有信息库+垂直搜索”为核心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结构框架。

功能优化 第11篇

认识工具

PDF格式的文件正逐步成为目前日常办公工作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文件格式,同时用户在工作过程中经常要将PDF文件转换成可编辑的文档类型,或者对PDF文件进行优化处理,怎样才能准确有效地转换或优化处理PDF格式的文件呢,这里我们选用的是PDFCoolStudio这款专业工具,该工具不但能够对文件格式进行转换以外,而且还能对PDF格式的文件进行加密、解密、分割、页面编辑等等!PDFCoolStudio个人免费版可以实现PDF文档的创建、页面编辑、签名、融合、比较、分割、加密、解密、及和其它格式的相互转换。此外,该工具还有十几种独一无二的功能,比方说强大的数字签名外观设计功能、独特的水印铺设功能以及方便的批处理功能。

从http://www.newhua.corn/soft/117613.htm位置下载获得PDFCoolStudios工具后,必须对该工具程序进行安装才可进行使用,软件安装须经过接受安装协议、选择安装目录等环境才会安装成功。安装完毕后,只要用鼠标双击系统桌面中的程序快捷图标,就能启动运行PDFCoolStudios工具,程序在启动运行后会自动弹出功能页面,在该功能页面中用户会看到PDF批量处理、文件导出和转换、PDF加密解密等若干实用的功能,PDFCoolStudioI具不仅仅支持文件格式转换功能,更是一款集成了众多PDF处理功能的中文PDF工具。

裁剪之术

有些PDF书籍是通过扫描仪逐页扫描生成的,书页边缘往往会有明显的多余区域,这些多余区域不但会让PDF书籍“身材”变得臃肿,而且对屏幕尺寸有限的平板电脑来说,还会影响视觉效果。如果能够将这些多余区域裁减掉,不仅能减少PDF书籍的尺寸,而且还能改善屏幕显示效果,让用户阅读起来感觉更爽。

PDFC00lStudio工具具有很强的裁剪之术,用户可以按照需要,将PDF书籍中任何多余的部分轻松、快捷地裁减掉。在进行裁减操作时,可以先启动运行该程序,单击该程序界面中的“文件”菜单项,从下拉菜单中选择“打开”命令,弹出文件选择对话框,从中导入从网上下载获得的PDF书籍;

接着依次单击PDFCoolStudio程序界面中的“页面”丨“裁减页面”命令,切换到如图1所示的设置对话框,将鼠标定位到“页面范围”位置处,在这里指定要裁减多余区域的页面,程序默认会对PDF书籍中的所有页面进行裁减,如果只想对选中的页面进行裁减时,可以选中“选中的页”选项,同时按下“打开页选择器”按钮,将需要裁减的页面选中即可;

下面在“边距”位置处,设置好裁减的边线距离,在设置这项参数时,可以根据右侧的预览效果图,对边距参数进行微调,确保裁减操作十分精确,完成上述配置任务后,按下“开始裁减”按钮,就能把指定页面的多余部分给切除掉了。

切割之术

对于一些“块头”巨大的PDF书籍,如果一次性将其装入平板电脑,会让阅读速度变得异常缓慢。为了不影响阅读速度,用户可以先对大“块头”的PDF书籍进行切割,让其变成若干个小文档,将这些小文档分批装入平板电脑进行阅读,阅读完的小文档及时删除掉,这样也能提升文档的打开速度。

在切割PDF书籍时,可以先打开PDFCoolStudio程序界面,从中逐一点选“文件”丨“打开”命令,将目标PDF书籍选中并导入进来;之后,依次选择莱单栏中的“文档”、“分割文档”命令,在其后弹出的文档分割设置对话框中,用户会发现目标程序提供了多种灵活的切割页面方法(如图2所示),例如,按页面分割、按书签层级分割、按选中的页面分割、按文件容量大小分割、按选中的页面分割等,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一种合适的切割方法。目标程序默认会按页面进行分割,比方说,某个PDF书籍总共有30页面,如果想将该文件平均切割成三个小的PDF文档时,可以先选中这里的“按页面分割”选项,再将页面数量设置为“10”,之后在“输出”位置处设置好小PDF文档的存储路径,并按下“开始分割”按钮,PDF书籍的前10页就被切割下来了,接着按照同样的操作方法,对剩下的书籍内容再切割一次即可。

如果用户仅想阅读PDF书籍中一些指定的页面内容,那么可以选中这里的“按选中的页面”选项,同时单击“打开页选择器”按钮,在其后弹出的页面选择对话框中,将自己想阅读的页面依次选中,同时设置好输出文档的存储路径,按下“开始分割”按钮,这样PDFCoolStudio程序就会将自己感兴趣的页面内容从PDF书籍中切割下来,并形成一个独立的小PDF书籍,平板电脑阅读这样的小尺寸书籍,将变得更加流畅。

提取之术

尽管通过切割之术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页面内容从大块头PDF书籍中提取出来,不过这种方法提取出来的页面内容,仍然是按照原始PDF书籍的框架结构进行显示的,让人看了有拼凑的感觉,不象一本完整的书籍。如果希望被提取出来的页面内容按照新的框架形成独立的pdf文档时,可以利用PDFCoolStudio工具的提取功能,将一本书籍中的一章或几章内容单独提取出来,形成一个全新的完整pdf文档。

功能优化 第12篇

一、巧用资料库功能, 丰富作文素材,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提起写作文, 大部分学生就眉头紧锁, 一筹莫展, 不是觉得无话可说, 就是觉得无事可写。在他们眼中, 作文是一道寡淡无味的菜肴, 是一本枯燥乏味的书, 永远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学生平常积累的素材少, 教师作文训练不得法, 学生没有掌握好作文的方法等。电子白板具有即时书写、随意拖放、放大缩小、聚光拉幕等功能, 能为小学作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资源库功能, 精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的写作情境, 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让他们在观看视频、欣赏范文、模仿修改、互相传阅等形式中, 不断丰富作文素材, 将学生的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 从而产生比常规教学更多的生成性资源和不同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资源。如单元作文训练《家乡的变化》, 我从电子白板资源库中调出学生利用智能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以及电脑网络搜集到的家乡变化信息, 或利用白板的链接功能再现街道社区生活情境等, 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 或看、或听、或想、或问, 不断丰富自身的写作素材。由于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 自然写的多姿多彩:有的写色彩斑斓的购物街, 有的写文具盒的变迁, 有的写爸爸爱好的变化, 有的写家乡的名胜古迹, 还有的写妈妈学英语、学开车……呈现出了“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情景。为此教师要努力激活学生的观察兴趣, 循序渐进地教给观察方法, 持之以恒地培养观察习惯, 这样学生写起文章来才会胸有成竹, 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

二、活用聚光灯功能, 优化作文内容,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文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应用电子白板聚光灯、放大镜等工具可进行形象、直观、生动的演示,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作文内容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有效突破作文教学的难点。如果结合电子白板中的“魔术笔”功能使用, 只要在所需画面上画圈, 就会产生聚光灯的效果, 从而利于观察细节的呈现。例如, 将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 动物的外形、动作、生活习性, 植物的外形、花、果实以及生长环境等, 利用电子白板的播放功能按一定的顺序 (从整体到局部, 再到细节) 进行直观播放, 写出相关的一些好词、句。对一些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利用聚光灯照射效果在学生头脑中聚焦定格,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 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 这就逐渐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丰富了学生的作文的内容, 美化了作文语言, 就使学生思考也有了深度, 写作时自然有话可说。

三、善用即时批注功能, 教给学生评改方法, 提高作文讲评效率

作文讲评、修改一直是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软肋, 效率低下, 常常被忽略, 或是走走过场, 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不知如何修改;二是形式比较单一, 缺乏师生互动交流;三是信息传输的单一化。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是数字化信息, 它包括了文本、网络视频、多媒体课件、学习工具软件等多种形式, 能为学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刺激,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学习。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 “评改”作文变得快捷、方便、高效。首先, 教师要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电子白板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就是利用荧光笔在原有课件上批注、写字和圈画。因此作文讲评时, 教师可以把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文直接导入在白板上, 应用修改符号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上指导学生修改。内容包括文章的思想观点的斟酌和材料的提炼;形式包括文章结构上的调整、语言文字的推敲、标点符号的使用、书写格式的规范等。其次,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作文评改方式。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 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把自评、互评、全班评结合起来, 群策群力、各抒己见, 让作文讲评成为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促进写作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再次, 要尊重学生的观点, 真诚与学生沟通。作文讲评时, 师生若在同一问题上出现差异或者分歧, 此时教师应该换位思考, 尽量去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真实的心态, 允许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 进而做出积极有效的评价, 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生成的课堂。最后, 再进行自我修改, 并与原文对照, 推敲回味修改的过程, 促进知识的迁移。

四、灵活应用存储回放功能, 创建作文发表平台, 体验成功的乐趣

上一篇:浸润性腺癌下一篇:大学变迁政治学